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_杨有庆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_杨有庆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_杨有庆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及其影响_杨有庆

生产运营 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

第三章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和时间组织 第一节生产过程的空间组织 本节应包括各部门(基本、服务、辅助……)各车间的设置组织,工艺平面布置等,我们不讲,仅仅讲一下车间的组织原则。 一、工艺专业化原则 定义:按同类工艺组织生产单位,称为工艺专业化。例如:铸工车间,铸铁、铸钢、铸铜、铸铝,都是同类工艺,都放在铸工车间。若切削则均放在机加工车间, 这样: 车床工段:回旋体立铣小组它们都是按照生产过程 刨床工段:往复平面卧铣小组各个工艺阶段的工艺特车间铣床工段:沟槽万能铣小组点来建立,在这里集中磨床工段:改变表面光洁度工具铣小组了同类机器和同工种工 人,对产品进行相同工 艺方法的加工。 以上都是同类工艺组织的专业化生产组织。 特点: 1.按同类工艺组织生产单位。 2.只完成一个工件(或一个产品)的某一段工艺阶段。 3.具有加工所需要的某种设备,这些设备按同类型、同规格集中布置—即机群式布置。 4.车间、工段、小组命名,以工艺或机床名称来命名:如铸工车间、铣床工段、立铣小组,这样可以顾名思义,马上知道所采用的专业化原则。 5.这种原则适合单件小批生产。 二、对象专业化原则 对象专业化原则是按产品来建立生产单位[也叫封闭式车间(工段),或叫封闭式原则]。在这里加工对象是一定的,工艺方法是多样的。 特点: 1.按产品组织生产。 2.实现产品全部(或大部分)工艺过程。 3.具备实现工艺过程所需的全部设备,设备按工艺过程顺序排列(如:辐条—拔丝、切断、打头、折弯、搓丝、去油、除锈、镀锌、钝化……)。 4.用产品或零件名称命名车间或工段。如:条帽车间,顾名思义,一听即可知道是对象专业化原则。 5.它适合大量大批生产。 三、两种专业化原则优缺点比较 凡是单件小批生产(品种多、数量少),采用工艺专业化原则,设备是机群式布置。相反,大量大批:需要采用对象专业化。一般成批生产采用混合式,有些是按工艺原则,有些是对象原则。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

时间、空间与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邓万春 内容提要20世纪60年代以来,从时间和空间入手的社会理论重构可以从重构的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两个维度去理解。在理论路径上,这种重构有后现代主义和马克思 主义两条主要路径;在内容层面上,这种重构一是对空间进行重新解释,二是社会认识论 再造,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在理论路径和内容层面交叉构成的理 论网络中,呈现出社会理论重构谱系的样态。 关键词时间空间社会理论重构 〔中图分类号〕C91-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447-662X(2013)07-0114-06 20世纪60年代以来,社会理论建构中的空间重要性不断抬升,开始打破此前时间优先于空间成为理论建构基石的格局,学术界称之为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 社会理论的空间转向意味着社会理论的重构。它是对此前重时间、轻空间的社会理论(包括马克思主义)在解释当代社会和资本主义的新趋势时面临的困境的回应。因此,社会理论的重构试图从空间入手去因应两个主要学术难题:一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问题;二是对资本主义生产的变化及困境的解释。于是,社会理论重构就有两条主要的理论路径,一是注重于对当代社会进行后现代解释的路径,一是侧重于对当代资本主义生产进行政治经济学解释的马克思主义路径。又因为这两个问题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现代社会的一体两面,后者是现代社会的经济基础,前者是现代社会的上层建筑。因此,多数社会理论家在从事理论重构时,都同时支应这两重任务,同时跨越两条路径。 这种社会理论重构主要是从空间入手的,因此,对空间在理论重构中的内涵、地位的界定以及对如何从空间角度去解释当代社会的思考就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从内容层面来看,社会理论的重构可以从三个大的方面去把握。其一是对空间的重新解释:超越自然空间与绝对空间等传统空间理念,强调空间的社会性,空间与社会关系、社会实践的联系;其二是社会认识论的再造:超越传统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认识论,从社会时空角度重新建构时空辩证认识论或者三元关系认识论;其三是从社会空间的角度重新解释当代社会:或者分析当代社会空间存在的矛盾、问题,或者倡导开放的、多元的空间(社会)。虽然强调空间的重要地位,但是社会理论家们大都没有偏废时间在理论重构中的位置。 下文以列菲伏尔、福柯、哈维、苏贾等社会理论重构的主将为例,从社会理论重构的内容层面和理论路径两个维度论述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叙述策略上,文章将从这两个维度交叉而构成的网络中去透视社会理论重构的谱系,在以内容层面为叙述主线的同时,兼论理论重构的理论路径。 一、空间新解 对空间的重新解释是社会理论重构的基础性工作。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个具体的路径,马克思主 114

空间生产理论

1. 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最先提出了空间生产理论,他于1974年《空间的生产》一书中正式提出了空间生产的概念。其核心观点主要包括4个方面:1)本体论层面的空间:空间是被生产出来的,是社会实践的产物;2)解释资本主义主导的生产方式:空间本身的生产;3)提出城市空间的理论:消费主义控制和支配着社会中的空间(改变空间);4)构建“三元一体”理论框架:空间的实践、空间的表征、表征的空间;并分别对应着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感知的空间”“构想的空间”“生活的空间”。列斐伏尔以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和历史一地理唯物主义的观点,建了“城市空间是产物和生产过程”为核心的空间生产理论。 2.空间生产逻辑与体育小镇 2. 1资本与空间生产 新马克思主义城市空间理论推行者哈维将有关资本对空间的影响带进城市实践中,提出“资本的城市化”理论。他认为城市建构环境的生产和创建过程实质上是资本控制和作用的结果,以此提出了“资本三重循环”的理论:第一重循环是资本投资向一般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的投资,形成生产与消费的空间;第二重循环是资本向生产性和消费性环境建设的投资;第三重循环是资本向科教和社会领域的

投资。此理论的提出揭示了城市化过程中资本是直接参与和建构资本循环的。 2.2权力与空间生产 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尔提出了权力空间论,认为社会空间在本质上就是权力空间,这种权力空间形成了具有约束力的场域,可以影响资本的可进人或流动性。另一位法国思想家福柯则认为空间的命运取决于权力,空间是“权力的逞能场所”,是权力发挥的途径和媒介。从两位学者论述中可知,空间中社会具有什么样的要素、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拥有什么样的资源、发生什么样的生产,主要取决于权力行使在空间中的发挥。 2.3城市化发展中的空间生产理论 美国社会学家卡斯特尔的代表作《城市问题:马克思主义方法》一书,通过对城市中的社会组织运动的研究,对城市领域空间生产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影响。哈维的《社会公正与城市》把空间分成绝对的空间、相对的空间和关联的空间,认为空间和空间的政治组织体现了各种社会关系,但又反过来作用于这些关系。 2.4体育小镇空间生产的逻辑空间 生产的发生机制是基于社会生产关系之上的再生产,是资本、权力和社会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空间重新塑造,并以其作为底板、

空间理论评述

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研究述评 【内容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城市空间社会学的历史发展及其研究状况,包括古典城市社会学中,芝加哥学派的空间理论,扇形理论和多核心理论;近现代城市空间社会学研究中,择要介绍了新马克思主义的结构功能学派,行为学派和人文主义方法,介绍了几位城市社会学家的空间社会学思想。包括凯文·林奇、威廉·H·怀特、林·H·乐芙兰和祖肯、欧登博格、爱德华·索亚、舒尔茨·罗伯以及曼纽·卡斯蒂尔的观点。 对城市空间的研究肇始于地理学,城市地理学研究不同地理环境中的不同城市其形成发展、组合分布和空间结构变化的规律。 城市又是工商业经济的物质依托。如K.J.巴顿认为:"城市是一个坐落在有限空间区域内的各种经济产物――住房、劳动力、土地、运输等等相互交织在一起的网状系统。"1工业革命以来,城市作为非农产业的聚集地的功能得到强化,对城市不同空间位置的经济功能分异的研究,使城市经济学研究蓬勃兴起。城市经济学起源于对城市土地利用和房地产的研究,逐渐演变成研究城市经济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综合学科,城市物质空间的经济属性得以深究。对城市不同地域空间表现出的不同经济利益的回报率,被认为是城市经济发展决策与规律的体现,从而空间位置的选择被置于城市经济发展与规划的重要内容。 工业城市的精英群落――企业家和商人,对不同空间经济利益的不同回报率的追逐导致了对空间社会属性的忽视。作为人的活动及社会交往的外部环境,在一开始,很奇怪地,把人给抛弃了。 直到二十世纪初,随着大城市环境恶化和各种社会问题的相继产生,人们才开始注意到城市也是一个人类生活的生态系统,只不过社会化程度较农村为高罢了。城市里的各种人类活动都与空间环境不可分割,人口流、能量流、信息流、资金流、技术流等,与产业、设施、资源、空间、环境等都是相互联系的完整系统。每一个城市都是一个生命的有机体,都存在食物链、营养级和生存空间环境,都有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的过程。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转变,它标志着人类开始被作为空间环境的内部中心因素而作整体思考,这是一次从客体定位到主体定位的思考角度的转变,这个转变就使得以人为发生主体,空间为活动环境、社交关系网络的定性得以产生,空间的社会意义开始被人所认同。 一古典城市空间社会学理论 城市空间社会学应该说是城市社会学的一个分支,是由于研究方法的不同而与其他社会学分支区别开来的。如前所述,城市空间社会学的理论基础是城市地理学、空间经济学和人类生态学。最早的人类生态学派诞生于欧美工业化和随之而来的城市化高潮中。 1 芝加哥人类生态学派的城市空间结构理论 芝加哥学派将城市看作是一个由其内部生发机制、原理而将各组成部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个有机体。他们研究人与空间的关系,将生态学原理如生存竞争、优胜劣汰引入城市研究,从人口与地域空间的互动关系入手研究城市发展。如帕克(R.E.Park,1864-1944)等认为,城市是一种生态秩序,支配城市社区的基本过程是竞争与共生。如同生物体一样,人类社会中人与人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决定着城市的空间结构。 伯吉斯用生态学观点来解释城镇的空间差异。他提出同心圆理论,认为城市空间的扩展是竞争的结果,城市发展呈放射状。由于城市里人们的社会活动对城市地域分异的向心力、专门化、离心力等的共同作用,导致产生了空间分离。各

空间生产

旅游小城镇(村镇)空间生产实证研究 -----以玉溪禄充村为例 摘要: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本文通过空间生产理论的概述和传统空间生产理论分析框架,对禄充村的空间形成进行分析。禄充村依靠抚仙湖这一稀缺的旅游资源得以快速发展,其空间形态也在这个高速的发展过程中不断的变化。笔者基于空间生产理论的分析框架,对禄充村的城镇化进行分析研究。 关键字:空间生产,禄充,城镇化 1.空间生产实证理论概述 空间生产理论是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的主要理论。以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方法为基础,将城市空间的研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资本循环、资本积累、资本危机等社会过程结合起来,分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下的城市化以及资本扩展的方式、过程和结果,形成了城市空间政治经济学派。 目前,国内对空间的生产的理论介绍和实证研究主要分布在地理学和社会学中,两者沿袭不同路线而缺乏相互融合。其中,前者往往偏重于制度层面,而后者偏重于社会行动;前者侧重空间的物质景观或利用权属而后者更侧重于组织、制度、社会网络甚至交往,前者更侧重于宏观抽象空间(如城中村、滨水区、城市特色、消费空间等)而忽略地方具体的空间特征和社会行动,后者则更侧重于各种小尺度

的具体空间却忽略掉一般的制度环境或资本结构。这使得两类研究对空间本身的定义和理解都比较模糊且有所分歧,从而脱离了“空间-----社会”综合的主旨。 其中,宏观的空间主要指城市、区域、国家,全球尺度或某类空间(如城中村);微观的空间主要指具体的地方社区甚至邻里空间或相应的个案研究;一般性的空间则关注哲学层面,不论具体空间尺度的大小,试图从中提炼空间的一般特征或普遍关系"具体地,宏观尺 度的研究主要包括新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全球----地方”管治 理论(以Harvey、Castells、和Brenner为代表);微观尺度的研究 包括规训政治和日常生活实践理论(以Castells、Foucault和de Certeau为代表)等;哲学层面的研究关注空间的本体论和辩证法(以Lefebvre、Jameson和Soja为代表)。其中,Harvey 、Castells和Lefebvre 属于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强调资本的作用和结构的力量,是目前空间的生产理论的主流方向;而de Certeau、Foucault、Jameson和Soja 属于后现代主义学派,更强调解构和行动以及文化的力量,对文学 政治学等都有影响。 1.1宏观视角的研究 总的来说,宏观层面包含了人、资本两大要素对空间的作用,并形成了资运动、阶层流动和制度调控等三种空间的生产机制(如图1)其中,资本运动对空间的塑造往往表现为世界体系的出现和新区域主义的兴起,在这种情况下国家开始注重对重点区域的培育和资本的吸引,资本也开始通过空间的流动重获生机;而人作为消费者和劳动力,

《外部空间设计》

1、广场宽度的最小尺寸等于主要建筑物的高度,最大尺寸不超过其高度的2倍——Camillo Sitte 2、外部空间可以次啊用内部空间尺寸8~10倍的尺度,称之为「十分之一理论」(One-tenth theory)。 3、外部空间可采用一行程为20~25米的模数,称之为「外部模数理论」 每20~25米,或是有重复的节奏感,或是材质有变化,或是地面高差有变化,那么,即使在大空间里也可也打破其单调,有时会一下子生动起来。 4、重复质感的方法:假定有饰以掺花岗岩碎石预制混凝土板的外墙,人靠近这个外墙,能充分地观赏它材料质感的范围可考虑为第一次质感。然后,当达到看不到碎石的距离时,考虑由预制板接缝的分格构成第二次质感。第一次质感与第二次质感是分别按适宜视距有意识地进行布置的。如果要更加明显地表现第一次与第二次的顺序,那就是在视觉上故意处理成不连续的。例如,:其间布置水面或灌木丛,使人不能通行,就可以提高上述效果。 5、要使汽车领域与行人领域在视觉上有连续干,同时又有分隔,那就采用哪怕一两步台阶,改变室外的标高。这样布置可以创造像客厅的壁龛那样的领域,同时改变铺装材料,也可以丰富外部空间。或是布置小的水流及矮墙之类。 6、分成运动和停滞来考虑空间时,二者既有完全独立的情况,也有浑然一体的情况。不过,停滞空间如不从运动空间分离开布置,就不能创造真正安静的外部空间。 停滞空间中用于静坐、眺望景色等时,应当相应地在空间中设置长椅、绿荫、照明灯具、风景点等。用于合唱、讨论等时,希望或是地面有高差变化,或是背后有墙壁而围成的空间。饮水、洗手、厕所等处,用途是极明显的,因此在容易找到而又不受其妨碍的地方,同室内差不多地进行布置就行了。运动空间希望平坦、无障碍物、宽阔,而且多是巧妙地过渡到并非停滞空间那样细致手法的状况 7、着手途径:外部空间设计要尽可能赋予该空间以明确的用途,根据这一前提来确定空间的大小、铺装的质感、墙壁的造型、地面的高差等。 8、沿着棋盘式道路修建建筑时,建筑物转角成为以直角突出到道路上的阳角,而且,即使在创造一幢建筑都不修建的外部空间时,也会由于四角的道路形成的缺口,而削弱了封闭性。相对的,在保持转角而创造阴角空间时,即可大大加强空间的封闭性。 9、圆柱没有方向性,同时具有扩散性,没有充分形成封闭空间。 10、矮墙主要用于领域与领域之间的划分,在阴角处采用转折墙或独立的直墙,对封闭性没有多大关系。勿宁说,可以认为在地面有高差处,或沿水流及绿化处作为边框使用是好的。 11、选择摄影构图时,由于在近景上收入屋檐或下垂的枝叶等,收束流笼统的远景,就可以形成有尺度感的空间。在外部空间构成上,也可以把视线收束在画框之中,使远景集中紧凑,给空间带来变化和期待感。 12、日本庭院常用技法:或是利用地面的高差,或是很好地配置树木,或是运用相当人视线高的墙壁,就可以简单达到随着人的移动远景时隐时现,变化着的空间。 13、碰到墙或绿篱之类就转直角的手法,里面完全不能看通,带来深邃的印象。由于改变行进方向,可以得到完全不同的景色,打破空间的单调,在空间中产生跳跃,这是在通向重要建筑的引道或神社参道等处采用的日本外部空间设计传统手法。 14、外部空间设计中,西欧技法与日本技法常有的区别在于:一个是从一开始就一览无余地看到对象的全貌,给人们以强烈印象和标志;一个是节制地不大给人看到全貌,一面使人有种种期待,一面采取可以一点一点掌握空间的布置。 15、安排高差就是明确地划定领域的境界,由于高差就可以自由地切断或结合几个空间。地面低于基准地平面的低庭院(sunken garden),具有与竖起墙壁同样的封闭效果,而且,从地面看低的部分时,因为容易在一瞥当中掌握整个空间,所以在外部空间设计中是极有效的技法。低庭院的手法可用于外部空间规模较大、平面复杂、人流大量集中的市中心地带空间难以掌握的情况,或是一方面使空间上连续,同时又把有入场券和无入场券者加以区分的情况,可以说它的使用范围是相当广的。 16、外部空间的踏步最好宽度较大,人们能充裕地交错通过。而且,踏步高度与室内相同或是根据情

空间理论

对于空间一词的解释,开始它就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词典上解释为物质存在的一种客 观形式,就是由长度、宽度、高度等因素表现出来,就是物质存在的广延性与伸张性的表现。 它就是我们经验可以感知的具体存在的本体。 空间观念在社会学上的意义则就是处于历史性的变化之中。一般认为空间既有具体的物 质形式,同时也有精神的建构。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它的精神属性,如我们所知道的社会 空间、国家空间、日常生活空间、城市空间、经济空间、政治空间等等概念。比如对城市空 间的理解,既可以表达为被物理与经验地意识为形式与过程,意识为都市生活可衡量可标识 的形状与实践;同时它也就是一种思想性与观念性的领域,在形象性、自足性的思想与符号化 的表象中概念化,就是一种想象的构想性空间。即便在日常生活中,不同的群体与人们也就是 根据不同的社会纽带组成不同的空间联系,这种空间联系既有文化的,又有社会的,也有宗教的。空间结构的联系显现在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层面。 在西方学者空间理论分析中,空间通常分为第一空间、第二空间与第三空间。所谓第一 空间指的就是空间形式具象的物质性,它就是由经验来描述的事物,而第二空间指的就是人 类认知形式中的空间性,它就是由空间的观念进行再表征的。第三空间则结合了第一空间与 第二空间视角,同时又开展了地理性与空间性想象的范围。在这一空间中,就是既真实又想象 化的。而通常第一空间被认为就是真实的,而第二空间被认为就是想象的。 西方大多数社会学研究者多将空间作社会文化意义上的设释。在列斐伏尔瞧来,空间不 仅就是物质的存在,也就是形式的存在。主张从政治经济角度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社会的 产物,“空间就就是(社会)产品”,“它真正就是一种充斥着各种意识形态的产物”。福柯则 从观念史的角度来对待空间。认为空间就是权力实施的手段与媒介,权力就是借助空间的物 理性发挥作用。一般空间理论家都认为,空间知识的生产主要就是通过话语建构式的空间再现、通过精神性的空间活动来完成的。认为,在日常生活里我们每一个人心目中都会有关于 空间的想象,这便就是“心目中的地图”。“……构想的空间以自己的方式来描绘城市现实, 对物质及社会世界来说,精神上的描绘、生产与解释要优于准确的经验描绘。” 总之,空间概念既可以表达物质的存在形式,也可以表达精神方面的存在形式。社会就是 由各种各样的空间组成,城市市民社会中也有不同的公共空间与空间话语。同样,我们在此可 以借用空间的概念来对近代上海小报进行文化叙事,小报本身既就是一个物质意义上的空间, 也就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空间,一个供人文化消闲的公共空间。 公共空间或曰公共领域,它就是现代化的产物,就是随着现代市民社会的产生而出现的, 就是市民社会所特有的。它也就是一种场所与空间,既有物质属性也有精神属性。 哈贝马斯的公共领域(Public SPhere)首先就是一历史概念,就是指发韧于英国17世纪 末与法国18世纪的独特的历史现象。她认为随着早期资本主义的发展而自发形成了一个公 众讨论的区域,介乎国家与社会之间,她称之为公共领域。在这一领域中,文艺作品对现实的 批判,咖啡馆或沙龙里对现实政策的批判而形成的一种公众舆论,继而形成一种机制,决定国 家的发展与走向。她也认为,在公共领域中,报刊等传媒成了公众的批判工具,并在公共领域 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将侣刀I喜分头“人\仆人而械层曲期1rb局tn地l,9[87] NL m;1甘6鲁化山“Fc:田6从扑领域’,我们首先就是意指我们的社会生活的一个领域, 在这个领域中,像公共意见这样的事物能够形成。”2gsl6‘有些时候,公共领域说到底就就 是公众舆论领域,它与公共权力机关直接相抗衡。”c:91其后她又认为公共领域突出的特征, 就是在阅读日报或周刊、月刊评论的私人当中,形成一个松散但开放与富有弹性的交往网络。 通过私人社团与常常就是学术协会、阅读小组、共济会、宗教社团这种结构的核心,她们自 发聚集在一起。剧院、博物馆、音乐厅,以及咖啡馆、茶室、沙龙等等为娱乐与对话提供了 一种公共空间。这些早期的公共空间沿着社会的维度延伸,并且在话题方面也越来越无所不包:聚焦点由艺术与文学转到了政治。[。o]

空间生产理论

1.国内关于“空间生产”的讨论首先表现为西方话语的扩散 一是对空间生产研究的各种代表人物、观点的译介和初级评论(这一方面论文在数量上居多);二是对相关概念工具和基本理论观点的运用。由于空间是一个长期的基础性问题,加之中国改革开放所产生的激烈社会变迁本身就是大规模的空间重组,地理学、建筑学、历史学等相关学科实际上一直存在着对区域(特别是城市和大规模的经济区域)形成和重构的研究,这不仅为接受狭义的空间生产视角,而且为其创造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条件。 2.国内各学科对“空间生产”的理解差异显著 目前,国内比较一致的看法是强调空间生产所带来的空间认知范式改变或转换的意义,主张以空间生产视角来深化各个学科的研究。不同的是,各个学科对这种意义的实际认知亦都受学科本身视野的限制。例如,在广义社会理论研究中,学者们倾向揭示它的元理论意义,并试图以此推动对两方相关思想史研究的深化;在广义的文化研究中,学者们则推崇其对意识形态构成和生产方式塑造的分析价值,在城市研究、消费文化研究、文学批评等领域开辟新的论述;建筑学、地理学都偏好其认识论价值来促进空间认识和空间规划理念的改变,而马克思主义研究则将之视为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新视角;等等。 3.国内对“空间生产”的研究以资本和消费问题为核心 空间生产问题是一个非常宽泛的视角,但国内接受和运用却相对

较为集中于再现、想象、意识形态等问题,其中资本和消费问题又构成了当代空间研究的核心。这使得将空间生产视角运用小说(影视)的解读,或从小说(影视)来理解城市空间生产相当普遍,这在总体上践行了今日中国学术的某些流行做法,例如与西方的“同步”情结,善于“应用”而非理论创新,喜欢抓热点而非钻研基础等等。这也使得围绕空间生产的基础研究相对薄弱。

城市空间理论

城市空间理论 空间是人类进行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场所,空间的配置是人类进行各种行为的产物,依据不同的原则可以形成不同的空间配置和不同规模等级空间相互密切的有机整体,其间必定存在着某种联系,这种配置和联系就组成了空间。 城市的发展和地理空间密不可分。地理空间是一个区域或国家的最为宝贵的资源,所以城市空间发展是地理空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城镇布局是城市化的产物,城镇空间布局是区域空间布局重要内容之一。城镇体系的空间分布包含两方面的重要内容,一是城镇体系的规模分布,二是城镇体系的区位分布。 要实现城镇体系可持续发展就要在不损害城镇体系生态进程的前提下,结合区域特点,促使城镇体系在社会和经济发展中作出持续性贡献的城镇体系发展模式。其旨在以区域为基础,兼顾发展和环境两个方面,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调控城镇体系的进程。 1、理论基础 1.1空间结构理论 经济活动的空间结构也称经济(产业)地域结构,即人类经济活动的地域(空间)组合关系,也即是经济地域的主要物质内容在地域空间上的相互关系和组合形式。 空间结构一直是空间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关注的基本问题。地域空间结构实际上是个人和社会组织空间偏好与选择的结果,是经济均衡在空间维度下的集中体现,个人和社会选择的各种要素均会对地域空间结构产生实际的影响。1.1.1“田园城市”理论 “田园城市”理论是1898年由英国人霍华德提出的。田园城市是为安排健康的生活和工业而设计的。其规模要有可能满足各种社会生活,但不能太大,被乡村带包围,全部土地归公众所有或者托人为社区代管。对霍华德来说,“田园城市”并不是他的奋斗目标,而只是实现他所追求的目标“社会城市”的一个局部试验和示范。也就是说“田园城市”只是“社会城市”的一个组成部分,“社会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田园城市群体的组合。即“社会城市”是由一个中心城市和若干个名称和设计各异的田园城市组成的城市群,各城市之间依靠放射状和环

_空间的生产_理论_研究进展及其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_叶超

1990年代以来,随着城市化的高速推进,中国城市空间形态和结构也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亟需新的理论去解释和应对。从1970年代开始,西方社会科学界和城市学界掀起了研究城市空间生产问 题的风潮。 尤其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派,对城市空间的生产这一问题进行了 持续探讨,积累了较为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受此影响,国内学界近年来也开始关注和引介“空间的生产”的理论,并以之解释国内的城市现象和问题。由于与“空间的生产”相关的问题非常复杂,而且涉及许多学科,所以缺乏系统性的研究。为此,本文从国内城市空间生产的现实问题出发,对 空间的生产的理论的产生背景、 主要观点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进行总结评述,探讨其在中国城市研究中的可能性与有效性,以供研究者借鉴。 1空间的生产理论形成 1.1产生背景 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二战以前,以赫特纳、哈特向为代表的区域学派继承和发扬了自康德以来将地理学视为一门“空间”科学的传统,其空间概念 涵义是“被填充的容器”[1-2] ;而1950、1960年代兴起 的实证主义和空间分析学派的地理学家则力图借 助数学等工具发现空间“模式”或“法则”[3-4] ,他们推崇城市地理学家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它在实质上是一种城市空间形态学或几何学。 实证主义地理学以及在此影响下的城市地理学研究范式,实际上是一种“物化”(fetishism )的空间理论[5],它尽量避免对空间的价值判断,因而忽视了塑造“空间”的个体以及政治和社会关系。所以,它对196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世界发生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经济危机,以及因为种族、社会阶层分化形成的市区与郊区的城市空间分化和隔离问题已 不能予以合理解释和应对,致使 “区位理论以及实证主义地理学与现实世界空间问题的差距越来越大”[6]。于是,以深刻地批判、分析和揭示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制度实质见长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然进入了地理学家和城市研究者的视野。 自1970年代开始至今,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外在城市空间生产问题上已经形成了一个新马 克思主义城市研究的派别。 虽然空间的生产理论并非只着重于城市问题,但城市(化)问题在其中处于 核心地位。正如大卫·哈维所说:“城市化和空间的 生产是交织在一起的”[7] 。众多理论家也多是围绕城市空间生产并以城市为案例进行他们的研究工作。1.2空间的生产理论 收稿时间:2010-12-10;修回时间:2011-02-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1001092&41071114)资助。 文章编号:1000-8462(2011)03-0409-05 “空间的生产”理论、研究进展及其 对中国城市研究的启示 叶超1,柴彦威2,张小林1 (1.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中国江苏南京 210046;2.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中国北京 100871) 摘要:空间的生产是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和马克思主义地理学的一个关键概念。城市空间的生产指资本、权力和阶级等政治经济要素和力量对城市的重新塑造,从而使城市空间成为其介质和产物的过程。通过文献 分析和比较可以得出,空间的生产理论在批判传统的将空间视为容器和无价值判断的空间观的基础上产生;借助马克思主义理论并将之与空间问题相结合,西方地理学界和城市学界在空间的生产问题上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理论成果和实践经验;国内学界对它的研究较为迟滞,缺乏突出的案例研究,目前还处在引介和初步应用 的起步阶段,但在近5年也兴起了一个以多学科共同研究为特征的风潮。1990年代以来,城市空间的生产问题在中国逐渐变得突出,预示着它将是一个重要而有潜力的研究方向。关键词:城市;空间的生产;新马克思主义城市学派;马克思主义地理学 中图分类号:K901;F0-0文献标识码:A 第31卷第3期经济地理Vol.31,No.32011年3月ECONOM IC GEOGRAPHY M ar.,2011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浅谈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摘要: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 关键词:建筑外部;空间;设计 旧建筑行业思想中把设计范围集中于室内空间,认为搞好室内环境规划才是工程设计的重点。随着审美观念的积极转变,广大业主开始关注于建筑物外部空间的规划情况,以此来衡量建筑物是否符合个人居住或使用的要求。现以居住建筑为例,分析了外部空间设计的相关问题。 一、建筑外部空间的重要性 从结构层次划分,建筑物由内、外两部分空间构成,主要空间范围集中于室内。这也导致早期设计师们将建筑设计的重点局限于室内规划,对外部空间设计缺乏必要的改进措施。新时期建筑行业思想进行了多方面的改革,外部空间设计开始受到业务及设计师的高度关注,这同样关系着业主日常居住的生活质量。建筑外部空间设计现实意义,如图1,具体情况:首先,增加了住宅区内的空间感,对建筑物之间的空间距离详细规划,从宏观上呈现了建筑之美;其次,改善了居住环境的优越感,强调外部空间设计扩大了住户们的户外活动场地,为其提供休闲、运动、娱乐等场所。 图1外部空间设计的意义 二、外部空间设计的常用方法 外部空间设计并非单独式的设计处理,而是要经过多方面考察才能取得预期的设计效果,这就要求设计人员从整体角度出发,科学地编制空间设计方案。就目前建筑行业设计状况而言,外部空间比较常用的设计方法包括: 1、渗透法。注重空间结构的有效划分,有助于外部空间资源的高效利用。渗透法强调了外部空间设计的融合性,内外空间的相互延伸及渗透,这是空间的连续和相互作用造成的时空的连续。如: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借景与对景都是空间的延伸和渗透,灵活应用两种景象把不同的设计寓意整合起来,这种设计方法扩大了空间的美感度。 2、层次法。要创造有秩序而丰富的外部空间,就要考虑空间的层次。如:面对注重实用功能的住宅区,建筑设计对于运用空间就要有空间导向,就要有序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及其政治学指向 ——基于列斐伏尔《空间的生产》一种理论阐发 程晖哲学专业0311232 指导教师:夏莹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列斐伏尔后期文献《The Production of Space 》的解读,着重阐发列斐伏尔的空间理论如何与马克思的经济概念融合、对应,并最终由空间经济学走向空间政治学。在阐释空间政治学中所涉及到的诸多概念的过程中,对比了列斐伏尔与马克思思想的异同。 [关键词]空间的生产、空间政治学、日常生活 一 [正文] 昂利·列斐伏尔(Henri Lefebvre,1901~1991),这位20世纪的现代法国思想大师,在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中,为后人留下了六十多部著作、三百余篇论文的丰富的精神遗产,是西方学界著名的“日常生活批判理论之父”,“现代法国辩证法之父”,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早期的列斐伏尔,主要的学术思想体现在他的《日常生活批判》与《现代世界中的日常生活》这两本著作中。在列斐伏尔看来,发现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就是发现日常生活批判的认识论。在早期他主要是运用马克思的劳动异化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全面异化特别是意识形态异化现象,作了分析与揭露。其后,列斐伏尔走出了异化理论的框架,将日常生活独立在经济与政治之外,并且将日常生活的地位提高到了生产活动之上:日常生活取代了马克思的工厂车间而成为社会的核心位置;现代日常生活扮演了过去“经济”的角色,占据了统治地位,从而成为了新革命的源泉。因为日常生活成为资本主义社会组织化的一个重要的压迫核心。但日常生活这一概念却似乎始终存在于列斐伏尔理论话语之中。因此,通过前期与后期的列斐伏尔对“日常生活”这一概念的不同理解,我们可以发现他思想中存在的断裂。 例如,在其早期著作《被神秘化的意识》一书中,列斐伏尔指出日常生活是沉闷单调的生活现实,它终究要被一种革命的、非异化的社会生活所取代。几十年后,在他的系列著作《日常生活批判》中,同样的日常生活,却变成了富有革命的场所,可以作为神秘的和非异化瞬间。日常生活的单调乏味如同漫天乌云,而瞬间的在场则似

生产过程空间组织.doc

第五章现代企业生产管理 知识点2:生产过程空间组织 企业产品生产过程,不仅要有一定的场地、厂房、设备等,而且还要把这些物质生产条件按一定的原则加以组合,使它们在空间布局上形成一个有机整体。 一、厂址选择 1. 影响厂址选择的因素 (1)产品销售条件;(2)提供服务条件;(3)交通条件;(4)劳动力供应条件;(5)资源供应条件;(6)基础设施条件;(7)地价和税收条件;(8)环境保护法规;(9)扩展条件;(10)地理条件等。 2. 选择厂址的一般程序 厂址选择是一项影响深远、事关全局的决策,正式的选址决策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选址准备;厂址搜寻;现场调查;方案评价;厂址决策。 3. 选择厂址的方法 选择厂址的方法主要有加权评分法;重心法;线性规划法等。本讲座重点介绍加权分等评分法。其工作过程为:确定所有影响选址的因素;确定影响因素的权数;拟定可选择的厂址;计算得分;汇总得分;选择方案。 例如:企业工厂厂址选择有A、B、C、D四个方案,经过相互比较得出每个方案在各个影响因素下相应的排序,按着加权评分法计算出每个方案的总得分。评价结果:厂址B为理想厂址。 二、工厂总平面布置 (一)工厂的平面布置及其影响因素 所谓工厂布置,就是由原材料的接受到成品的制造完成和发运的全过程中,将人员、设备和物料所需要的空间做最适当的分配和最有效的组合,以便获取最大的生产经济效益。工厂布置包括平面布置和立面布置,平面布置又分为工厂总平面布置和车间平面布置,或者是前者的延伸和具体化。

图1 机械加工工厂的平面布局图 1. 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的任务 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就是根据已选定的厂址和厂区,把工厂的各个组成部分作适当的装配,组成一个符合于生产和工作需要的有机整体。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决定了企业各基本生产车间、辅助生产车间、仓库、动力站、办公室及其他单位在平面图上的相互位置和面积大小,同时还决定物料的流向和流程、场内外的运输方式,以及场内运输系统。 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的基本劳务可概括为:因地制宜,方便生产,保证安全,减少运输,节约投资。 2. 工厂总平面设计所需资料 进行工厂总平面布置的设计时需要一下资料: (1)基础资料。包括厂区的地形、地貌、面积、自然条件、交通运输条件、地址、水文地质、社会经济等资料,以及建厂协议文件; (2)工厂的生产单位组成及专业化形式; (3)生产系统图。该图简明地表示工厂的各组成部分的生产联系,以及生产过程中原材料、毛坯、半成品、成品的流向. 3. 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 在工厂的总平面布置设计中应考虑的因素有: (1)工厂的生产类型、生产规模、产品品种构成、厂内外运输量和对运输的要求; (2)厂区的地形、地貌、地址、水文地质、气候等条件及运输条件; (3)与工业区及城市规划的配合要求,动力供应、供水、排水等条件; (4)施工条件、施工程序以及企业的发展远景; (5)防火、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要求; (6)改建企业或扩建企业的原有厂区及原有的总平面布置。 4. 工厂总平面布置设计的基本原则 (1)工厂的生产厂房、设施和其它建筑物的布置,应满足生产过程的要求,使物料运输路线尽可能短,减少交叉运输和往返运输,以缩短生产周期,节约生产费用。 (2)有密切生产联系的车间应靠近布置。辅助生产车间、生产服务部门应布置在其主要服务车间附近,以保证最短的运输距离和联系工作方便。机械加工车间和装配车间可以平行配置和垂直配置,但应符合生产过程的流向,并且相互衔接。 (3)充分利用城市现有的运输条件,包括铁路、公路、水路、港口等条件。生产过程的流向和运输系统的配置应满足货运路线的要求,保证物料输入和产品输出方便。

空间生产的逻辑(一)

空间生产的逻辑(一) 摘要:空间曾一度遭到社会理论的漠视,在经典社会学理论中只隐隐约约出现过关于空间的片段论述,而齐美尔的观点是其中最为深刻的。在列斐伏尔的努力之下,空间才成为当代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主题。列斐伏尔详尽地阐述了空间的社会性以及空间生产背后的政治经济因素,并且还指出了空间的功能、类型和三个不同的层面。在列斐伏尔之后,福柯、布迪厄、吉登斯以及哈维和苏贾等人都从不同的角度对空间问题展开论述,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空间理论。 关键词:空间;空间的生产;社会空间辩证法;列斐伏尔 一、空间的缺失和凸现:背景与原因 很长一段时间,空间都未能进入社会学思想的核心。在社会科学等领域里,一种执着的历史决定论掩盖了隐蔽的空间化,使得这种空间化近乎完全处于以后五十年批判性质疑的视野之外。厄里(Urry)叹息道:“从某些方面来看,20世纪社会理论的历史也就是时间和空间观念奇怪的缺失的历史。”在历史决定论的现代性视野中,空间似乎比时间遭受更大的不幸,诚如福柯所言:“空间以往被当作是僵死的、刻板的、非辩证的和静止的东西。相反,时间却是丰富的、多产的、有生命力的、辩证的。”在经典社会理论当中,哈维认为,“马克思、马歇尔、韦伯和涂尔干均具有以下的相同点:他们在考虑时间、历史与空间、地理的问题时,总是优先考虑前者,而认为后者是无关紧要的,往往视空间和地理为不便的语境和历史行为发生的地点。” 但如果说空间问题在三十年前完全受到忽视,那也未免有失公允。在早期大部分社会学家的著作中,空间虽并不是专门的研究对象,但它却始终在社会学著作中忽隐忽现,从马克思、涂尔干和齐美尔等人的作品里,我们都可以体会到社会理论和空间的联系。马克思分析了资本主义积累是怎样建立在时间对空间的消除的基础上,而这又如何进一步产生了农业、工业和人口方面在广阔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令人惊奇的转型。涂尔干在《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里指出空间的社会意义,“特定社会的每一个人都以同样的方式体现着空间,……各种空间表现会如实折射出主导性的社会组织模式”。齐美尔是对空间最具有洞察力的经典理论家,他的论文《空间社会学》(1903)是探讨空间议题的最早文献。在齐美尔看来,空间是社会互动的形式,人们之间心灵的互动填满了空间,并把空间变得有生机和有意义。齐美尔还指出空间形式的五个基本品质:空间的排他性、空间的分割性、空间的固定化、空间的接近和远离、空间的制约性和流动性。 然而,到20世纪后半叶,社会理论发生了一个重要的空间转向,空间成为了一个主要的议题,学者们开始把以前给予时间和历史的青睐,纷纷转移到空间上来。詹明信在讨论晚期资本主义文化逻辑时说:“我们的历史性在衰退,我们以某种积极方式体验历史的生动可能性正在衰退”;相反,我们的文化成了一种“日益受到空间和空间逻辑支配”的文化。这种转变是如何发生的呢?为什么空间只是到了20世纪后半叶才得到各种详细的发掘和探索?福柯认为,社会理论的空间化可归因于哲学观念的转变、时空体验的转型、学科从分工到整合。而列斐伏尔的开创性研究,则对空间理论的发展起到了非常大的推动作用。 二、列斐伏尔与“空间的生产” 1.社会空间辩证法:从空间中的生产到空间本身的生产 列斐伏尔是西方马克思主义中日常生活批判哲学的奠基人。但在20世纪70、80年代以后,他的思想发生了一次意味深长的转变:他把马克思的社会历史辩证法翻转成一种“社会空间辩证法”。列斐伏尔认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就其核心而言只探讨时间,讨论剩余价值的榨取和流通,而忽略了商品世界既存在于时间之中,也存在于空间之中。进而他宣称,辩证法既是时间性的也是空间性的。1974年列斐伏尔发表了《空间的生产》(TheProductionofSpace)一书,详细论述了“空间辩证法”的展开过程。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_李春敏

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探析 ●李春敏 内容提要 亨利·列斐伏尔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空间理论研究的开创者,他从空间的社会性出发,通过对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尝试对马克思主义进行空间化改造,并探讨了“差异空间”的生产及社会主义空间的可能性。 关键词 列斐伏尔 空间 空间生产 〔中图分类号〕A8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1)01-0062-07 亨利·列斐伏尔(H e n r i L e f e b v r e,1905~1991)是当代新马克思主义者中最早对空间及空间问题进行理论阐释的学者,其空间研究的代表作《空间的生产》长期以来被奉为空间分析的经典之著,列斐伏尔将空间分析与全球化、都市化以及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开创了空间研究的新视野。值得关注的是:列斐伏尔对空间的探讨是从对马克思思想体系的研究出发的,他的空间生产理论也贯穿着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而在此以前,还没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空间的社会属性以及资本主义空间生产给予理论和政治重视。系统梳理列斐伏尔的空间生产理论对于我们重新认识马克思思想体系中的空间维度及其当代价值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爱德华·苏贾(E d w a n d s o j a)是这样评价列斐伏尔的:“在20世纪的马克思主义所有伟大的人物中,列斐伏尔也许是最不为人所了解,也是最被人误解的人物。他卓尔不群,是后现代批判人文地理学的滥觞,是攻击历史决定论和重申批判社会理论空间的主要源泉。他这种坚定不移的精神引发了一大群人开展其他形式的空间化,如萨特、阿尔都塞、福柯、普兰扎斯、吉登斯、哈维和詹姆逊等人。即便在今天,他依然是富有原创性和最杰出的历史地理唯物主义者。”① 一、空间的社会性 在当代西方人文社会科学的“空间转向”中,列斐伏尔可以称之为一个开创者,他敏锐地注意到历史和社会生活的“空间性”长期以来被湮没在人文社会科学所编织的“时间-历史”维度中,“空间”在其中仅仅是一个外在于现实社会历史进程的“容器”和社会关系变革的被动载体。与此相适应,“空间”也只是某些“空间学科”,如:建筑学、地理学、都市研究的主题,这些学科把“空间”当作一种纯粹的科学对象,而忽略了其丰富的社会内涵。列斐伏尔认为,“空间”的问题域远远跨越了这些“空间学科”,而渗透到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空间”在马克思主义社会学家眼中不应只是充当一种辅助物或背景,恰恰相反,它本身就是主角,空间是可以将经济、政治、文化子体系重新加以辩证整合的一个新的视角。 ①[美]爱德华·W苏贾:《后现代地理学—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商务印书馆,2007年,第42页。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