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文心雕龙的作者是

刘勰(约465年—520年),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齐和梁代,东莞莒县人(侨置于安宜县境内,今属金湖县境内。当时南北政权对峙,双方长期以淮河为界,当时山东地区长期在北朝控制下,刘勰祖父辈皆仕于南朝,非北朝人士;宋齐两代有三处东莞:南东莞、北东莞、东莞,只有安宜境内的东莞没有前缀南、北,下辖莒县、东莞、诸、柏人四县。梁初,北东莞被北朝所灭,南东莞被“土断”,只有安宜境内剩有东莞莒县)。

刘勰是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汉族,l他曾官县令、步兵校尉、宫中通事舍人,颇有清名。晚年在山东莒县浮来山创办(北)定林寺。刘勰虽任多种官职,但其名不以官显,却以文彰,一部《文心雕龙》奠定了他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

文心雕龙·正纬卷四原文

文心雕龙·正纬卷四原文 文心雕龙·正纬卷四文心雕龙正纬卷四 【原文】 夫神道阐幽①,天命微显②,马龙③出而大《易》兴,神龟见而《洪范》耀④。故《系辞》⑤称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⑥之,斯之谓也。但世复⑦文隐,好生矫诞⑧,真虽存矣,伪亦凭焉。 【注释】 ①神道:自然之道。阐幽:与微显相对,即幽阐,深奥的要使它明显。阐,明;幽,深、隐。 ②天命:自然界的法规。微显:微,幽深;显,明现。 ③马龙:像马的龙。相传马龙从黄河里负图而出,伏羲照着河图制成了八卦,后来周文王为八卦作爻辞而成《周易》。 ④神龟:传说大禹时洛水中有龟负书进献。见:同现。《洪范》:《尚书洪范》说天赐给大禹洪范九畴。洪范,大法;九畴,各类。耀:发出光彩。 ⑤《系辞》:指《周易系辞上》。 ⑥则:动词,效法。 ⑦复:久远。 ⑧矫诞:假托。矫,诈;诞,荒诞、虚妄。 【译文】

根据自然之道阐明幽深的事理,上天的启示显现于微妙的事物。黄河里龙马出图而产生了《易》,神龟在洛水负书出献。所以《周易系辞》里说:黄河出图,洛水出书,圣人效法它写作了经书。讲的就是这些道理。但历时久远,文辞隐晦不清,容易产生不实的假托荒诞之事。因此这些东西里面,虽然保存有真实的东西,但假的也据此存留下来。 【原文】 夫六经①彪炳,而纬候②稠叠;《孝》《论》③昭晰,而《钩》《谶》葳蕤④。按经验纬,其伪有四:盖纬之成经,其犹织综⑤,丝麻不杂,布帛乃成;今经正纬奇,倍摘⑥千里,其伪一矣。经显,圣训⑦也;纬隐,神教也。圣训宜广,神教宜约;而今纬多于经,神理更繁,其伪二矣。有命自天,乃称符谶,而八十一篇⑧皆托于孔子;则是尧造绿图⑨,昌制丹书⑩,其伪三矣。商周以前,图策11频见,春秋之末,群经方备;先纬后经,体乖12织综,其伪四矣、伪既倍摘,则义异自明,经足训13矣,纬何豫14焉? 【注释】 ①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儒家六经。 ②纬候:宣传占卜瑞应的迷信之书。 ③《孝》《论》:即《孝经》《》。昭晰:清楚明白。晰,应作皙。 ④《钩》:《钩命诀》,是关于《孝经》的九种纬书之一,也是代表《孝经》的纬书。《谶》:指有关《论语》的谶书,有《比考谶》等八种。葳蕤:草木茂盛的样子,这里是指谶纬众多纷乱。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

论刘勰《文心雕龙》关于“风骨”的文学思想摘要:刘勰十分重视风骨,“风骨”的含义是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建安时期的诗文作品,最易使人感到风骨高举。从而产生了“建安风力、“建安风骨”重要概念。刘勰还提出了树立正确文风、执正以驭奇的方法,即要揣摩前人范文,体会和掌握各种“文术”,并且要在文辞运用、具体的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创新。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风骨;文学思想 刘勰非常重视文风之正,而他以“风骨”这一描述性的词语概括优良文风的特征。刘勰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情之含风,犹形之包气”。风并不是指情志本身,但风是表现情志时的最重要的因素。人体中须有生气,方是活生生的人;抒发情志须有“风”,才能打动读者。“索莫乏气,则无风之验也”,风就是作品中情志表达的生动性、活跃性。“深乎风者,述情必显”,风的特征是表达的鲜明、爽朗。“意气骏爽,则文风生焉”,作者写作时必须情思饱满,精神健旺;还须思路畅通,情志贯通周流于整个作品,若“思不环周”,表达的断断续续,则必然无生气,无活力。总之,风并不就是情志本身,而是指情志表达的明朗、生动,因而具有感染、说服读者的力量。 “骨”是指“沈吟铺辞,莫先于骨”;“辞之待骨,如体之树骸。”骨与文辞有密切关系,但并非指文辞本身,而是指结撰文辞中的首要条件,如同人体必需有坚实挺拔的骨骼一般。“结言端直,则文骨成焉”,“练于骨者,析辞必精”。骨之有无,取决于“结言”,即遣辞造句之是否端正、确切;骨的特征,在于运辞之精炼,即简约而切当。总之,骨就运用文辞而言,要求用词造句端正精当,使作品显得精干挺拔。 “风”、“骨”分释已如上述。“风”、“骨”合言,便是指文章具有明朗、生动、端直、精健的优良风格。《风骨》篇云:若能确乎正式,使文明以健,则风清骨峻,篇体光华。“明”与“健”,“清”与“峻”,便是风骨含义的概括。 具备风骨非常重要。而在刘勰心目中,还必须在此基础上加以美丽的文采,方为合乎理想。他说若只有文采而无风骨,有似于雉鸟羽毛美丽,却没有力量,不能奋飞;但若有风骨而无文采,则似鹰隼骨劲气猛,一飞冲天,但缺少耀眼的色彩。唯有两方面兼具,才是“藻耀而高翔”的“文笔之鸣凤”。此种观点,充分体现了南朝的时代风气,那是一个非常重视文辞美丽的时代。刘勰绝不曾脱离他所处的年代。不过他清楚地认识到,这两方面中,必须以“风骨”即文风端正为基础。不然,即使“丰藻克赡”,也将“振彩失鲜,负声无力”。风骨是刘勰对于文章总体风貌的审美要求,其实质是要求文峰端正。在此基础上,再加上适当的文采,那便最为理想。饰以文采属于“奇”一方面,风骨加上风采,便是奇而不失其正,是“执正以驭奇”的一种表现。 在刘勰这儿,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体裁的作品如诗歌的要求。虽然《风骨》篇中说“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等,但对这“情”字还是应理解得宽泛一些。可以理解为情志、情理,泛指内容而言。当然抒情的诗歌最易于表现出“风力”即感染读者、

文心雕龙 神思篇论文

《文心雕龙》神思篇有感 神思篇为《文心雕龙》里阐述写作时创作思想的一篇文章,“神思”为刘勰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神与物游”既反映作者唯心主义观点,又体现作者对写作意境的把握与体验,同时反映作者对写作的观点与认知。文章从构思、创想、写作过程的各个环节的论述。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神与物游,神居胸臆”一开始从主体大概论述,思想的中要性。“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无穷”。萧子显在《南齐书》里对神与物的充分感触,说明变化不断,难以捉摸。寂然凝虑,悄焉动容,吟咏之间,眉睫之前。都在一瞬之间,可其中思想千变万化,由于无限想象,就有思接千载;,视通万里;吐纳珠玉之声;卷舒风云之色;等变化,此处皆为神思之妙也!“神与物游”思想千变万化,思绪广阔无边,当思想有所阻挡,就有所障碍,突破枢机,意随心动,内心同外物相连,情动于中而行于言,心志结合,皆为神之至也! “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瀹五藏,澡雪精神。“进一步阐述写文章时一定要心神合一,沉静宁静,心无旁焉,内心畅通,无所顾忌方才写的好文章,但在此之前,必须自己有一定的学识基础为保证,多阅读多积累,丰富自己的才华,以及结合自己的体验多生活真谛的感悟,用自己的思想,风格去写文章,写文章时或许想象比较丰富,华丽,“方其搦翰,气倍辞前,暨乎篇成,半折心始”。 也许抽象的想象可以描绘的很精彩,构思如行云流水般驰骋,但事实写出来以后,发现不尽人意,想象能表达出来,这就是语言的应用。把思想,运用到文字上,思想与语言相结合天衣无缝,用文字充分诠释内心,必要前提还是回到自己知识层面上去,文笔的深厚与否。这对当代社会,我们大多数的人都有教育意义,眼高手低,只想不做,最终还是神思皆尽也! “人之禀才,迟速异分,文之制体,大小殊功”。文章的速度,深度与个人实际情况有关,与所写文章有关,有人构思,神思就殚精竭虑,有人写文章要数十载,虽说篇幅够长,但也是思想迟缓。有人可以一个早上写成一篇文赋,站在哪里就可以写诗作赋,有人可以如朗诵般,行云流水写出一篇文章,虽然篇幅过短,但也文思敏捷,两种情况虽不同,但他们都经过酝酿、斟酌。但如写作慢而才学浅薄,快而结构凌乱,都不可取。所以,如见识广博,突出重点,构思较快而不凌乱,那么对写作就很有帮助。

文心雕龙研究综述

《文心雕龙》论文研究综述 中文0801 1703080202刘勰的《文心雕龙》(以下简称《文》)是中国文艺理论史上的巨著,“龙学”作为一门久盛不衰的显学,近百年来取得了丰硕成果,一部三万七千多字的论著,却拥有350余部研究专著,6000多篇相关论文,真可谓洋洋大观、汗牛充栋。本文仅对2000-2010年间关于《文心雕龙》研究的硕士论文以及部分期刊论文进行初步综述,以便了解近年来“龙学”的新动向和新成果。 我依据近十年对《文》的研究论文的研究角度来分类整理,如下: 一.生态学的角度 从生态学的角度研究《文》,应该说是比较新颖的,在国内,研究《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的论文已有一些:如岑琳的《〈文心雕龙〉的生态学解读》(2007);吴建民的《论〈文心雕龙·养气〉篇的文艺生态思想》(2005);朱绣慧的《论刘勰“情以物迁,辞以情发”的生态文艺观》(2005);孙媛,王志奎的《论〈原道〉篇体现的古典生态智慧》(2006)。相关的论文还有朱贺琴的《试论〈文心雕龙·明诗〉与〈诗品〉的生态诗学观》(2004)邱紫华的《自然生命理念是中国美学和文论的逻辑起点》吴建民的《中国古代文论的生态学特点》(2003),以上的论文都从《文心雕龙》的某一篇来论述其中的生态思想,论述较为到位,但是比较零碎,不成系统。 游庆超《论〈文心雕龙〉的生态思想》(2009)则比较系统的阐述了《文》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自然生态思想和“才性异”、“文如其人”的精神生态思想。 唐志远《试论〈文心雕龙〉的生态诗学意识》(2008)认为《文心雕龙》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基础上作了合乎逻辑的推衍,将天与人的贯通进一步延伸到本于人心的文学,天地、自然与人文融合无间,第一次在理论形态上将文学纳入了天人合一的循环系统之中,是对天人合一思想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从而为生态诗学的构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比较的角度 冉思玮《〈文心雕龙〉与英美新批评异同比较举隅》(2008)从批评标准、批评方法两个方面寻找中西的共同“诗心”,同时分析了两者的“异质性”,指出异的原因是东西文化“模子”的迥异。 朱湘铭《〈文心雕龙〉与〈诗品〉的比较研究》(2007)对《文》和《诗品》的文学本体论、创作论、审美论以及批评论进行具体比较分析。 三.文学传播的角度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 刘勰

《文心雕龙——时序第四十五》作者:刘勰 【原文】 时运交移,质文代变①,古今情理,如可言乎!昔在陶唐,德盛化钧②,野老吐何力之谈,郊童含不识之歌③。有虞继作,政阜民暇④,薰风于元后,烂云歌于列臣⑤。尽其美者,何乃心乐而声泰也!至大禹敷土⑥,九序咏功,成汤圣敬⑦,猗欤作颂。逮姬文⑧之德盛,周南勤而不怨;大王⑨之化淳,邠风乐而不淫;幽厉昏而板荡怒,平王微而黍离哀。故知歌谣文理,与世推移,风动于上,而波震于下者也。 【注释】 ①质文:质朴和文华,朴实和文采。代:替代。 ②钧:同“均”,普及。 ③“郊童”句:《列子·仲尼篇》载,尧化装在大路上游访,听到儿童唱童谣道:“不识不知,顺帝之则。”含,衔,指经常在口里唱。 ④阜:盛。暇:安闲安乐。 ⑤烂云:指《尚书大传》记舜和臣子们唱和的《卿云歌》。舜首唱的歌辞为“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列臣相和的歌辞为,“明明上天,烂然星陈。日月光华,弘于一人。” ⑥大禹:夏禹。敷土:划分土地,即分为九州。敷,分布。

⑦成汤:殷代第一个帝王,名汤,谥号成。圣敬:《诗经·商颂·长发》:“汤降不迟,圣敬日跻。”跻,进、升。 ⑧姬文:周文王姬昌,周代第一个帝王周武王姬发的父亲,他为周武王灭纣奠定了基础。 ⑨大王:太王,周文王的祖父公刘。 【译文】 随着时代的交替推移,崇尚文采或者质朴各代不同,古往今来的情理发展,似乎可以谈一谈吧!从前在唐尧的时代,道德高尚,教化普及,田野的老人吐出了“尧对我们有什么贡献”的言谈,郊外的儿童口里唱着“不识不知”的歌谣。虞舜继承唐尧的事业,政治清明,百姓安闲,元首大舜唱出了《南风歌》,列位臣子相和歌唱起了《卿云歌》。这些作品为什么都极其美好?乃是因为大家心里快乐声音和畅啊!到了夏禹治理水土有了成就,有九种有益民生的事物发挥作用而被加以歌颂;成汤圣哲英明,尊敬贤德,《商颂·那》篇作出了“美啊”的颂辞。到了周文王姬昌的德政盛行,《周南》的民歌便反映了勤劳而不怨恨的精神;周的太王教化淳厚,《邠风》的民歌便充满了欢乐而不过分的情调。周幽王、周厉王昏庸无能,所以《诗经·大雅》里的《板》诗和《荡》诗便表达了愤怒的感情,周平王东迁后宗室衰微,《王风·黍离》便表现了哀怨的感情。所以我们知道歌谣的文采与情理随着时世转变,政治教化像风那样在上面吹动,歌诗就像水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

从《文心雕龙·原道》篇看儒家文学观摘要:《文心雕龙·原道》篇到底反映出作者什么样的文学观历来众说纷纭,有人从道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道家文学观;有人从儒家思想出发,认为作者是儒家文学观;有人甚至认为作者表现的是佛学思想。笔者查阅了大量资料,结合自己的看法认为刘勰在作此篇时,应持有的是儒家传统的“尚文”、“尚用”文学观。 关键词:儒家尚文尚用宗经征圣 《原道》为《文心雕龙》五十篇之首,其主要内容为探究文的根源。作为儒教忠诚信徒的刘勰其根本观点从某种程度上代表了儒家的文学观,从而在那个时代产生了文学批评回归传统的牵引力。下面就分别从几个方面来谈谈这个话题。 一、传统的儒家文学观 先秦时期王道失而霸业兴,群雄角力之间为了扩展自己的势力范围纷纷招兵买马引进人才。有志之士各怀一技之长行走于诸候间。为了推销自己,扩大影响力各自著书立说成为百家。一时间学术氛围异常浓厚,出现了一批批职业学者我们称之为“士”。“儒”本身就是文学专业的士,那么作为文学之士的儒对文学的基本观点是些什么呢? 1、“尚文”和“尚用”的文学观 现代的哲学史家们认为重实用、重道德是中国哲学的最大特点,其实中国文学又何尝不是如此?重文学的政治教化之用正是儒家文学观念一以贯之的显著特点。“文以载道”这一命题集中体现了儒家文学观念的功利主义诉求,其形成有着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对包括新文学在内的中国文学有着深远而复杂的影响。孔子的文艺思想是儒家文论的源头。他很看重诗文作为表达工具的功能。《论语·季氏》:“不学《诗》,无以言。”《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记孔子的话云:“言之不文,行之不远。”他的意思是说,学诗是为了讲话有文采;话说得漂亮才能更有利于道理的传播。不过孔子更重视文学对于修身的意义,这与他教书先生的身份有关。《阳货》篇谓:“子曰:小子何莫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草木鸟兽之名。”“兴”的意思是启示、感发;“观”意为通过诗来考察政治的得失和风俗的盛衰;“群”是沟通感情,增进团结;“怨”即批评时政,抒发怨情。这里说的是学诗对于修身的好处。学诗既然有这么多的好处,那也就是诗的功用了。 2“文道合一”的文学观 对文的孜孜追求同时表现了儒士们处世求达和极积入世的人生态度。之所以要有言,言之所以要行而远之,从表面上看是追求言的影响力从而达到某种功能上的意义,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实用主义思潮。折射出的是儒士们“有为”的人生追求。为这一理想“上下求索”,

参考文献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中华人民教育部制定.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Z].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3. 语文课程标准研制组编写.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解读[M].湖北教育出版社,200 4. 4. 秦训刚,蒋红森著.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5. 皮连生.学与教的心理学 [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 6. 瞿葆奎主编.教育学文集[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 7. 杨小微主编.教育研究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8. 钟启泉,崔允漷,吴刚平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方案导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9. 盛群力,李志强编著.现代教学设计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 10. 庄文中主编.外国母语课程改革与新课程标准[C].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4. 11. 李维鼎著.语文教材别论[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12. 翟启明主编.新课标语文教学论研究[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5. 13. 唐晓杰著.课程改革与教学革新[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02. 14. 朱绍禹主编.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 柳士镇,洪宗礼主编.中外母语课程标准编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16. 颜赵娟.活动教学模式在高中语文选修课程中的应用[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4. 17. 吕叔湘.吕叔湘论语文教育[M].河南教育出版社,1995. 18. 薛晓嫘.基于课程标准的阅读学业成就评价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19. J.M.索里.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29.6. 20. 魏新康.创新教育论[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2.263. 21. 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22.6

文心雕龙-神思 文献综述

《文心雕龙·神思》研究综述 摘要:《神思》篇是《文心雕龙》创作论的首篇,具有创作总论的性质,因此,对《神思》的解读是理解《文心雕龙》创作论的关键。《神思》主要揭示的是创作主体的艺术构思,创作主体的自身培养,“神思”以“秉心养术”为前提,以“神与物游”为理想,以“杼轴献功”为实现条件,形成了艺术构思的整个过程。 关键词:神思,神与物游,秉心养术,言意,杼轴献功 《文心雕龙》是中国南朝文学理论家刘勰创作的一部文学理论著作,它是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部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它以孔子美学思想为基础,兼采道家,全面总结了齐梁时代以前的美学成果,细致地探索和论述了语言文学的审美本质及其创造、鉴赏的美学规律。《文心雕龙》由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和作家论等部分组成。从《神思》到《总术》的十九篇是创作论部分,各篇为一相对独立的专论,《神思》篇是艺术构思的专论,又是位列创作论之首,具有总纲的性质,涉及到创作论的很多方面的问题和方法。全篇大致脉络是从首先提出艺术想象,然后指出艺术想象的特征、能顺利进行想象的关键,再回答解决这俩个关键问题的方法,又从创作过程、作家天赋、作品修饰三个角度论证,最后做出结论总结全文。 1、“神与物游”说 “属文之道,事出神思,感召无象,变化不穷”【1】所以艺术想象的理论是学者们必须面对的问题,这是因为艺术具有形象性,艺术创作的过程是一个形象思维的过程,神思就是这个以直觉为其特征的思维过程的概念。在刘勰看来,想象是启动并完成艺术构思的主要方式;构思则是想象驰骋期间的一个完整的创造过程,所以他在开篇首先就提出了“神思”,也就是艺术思维活动过程中生动丰富的艺术想象活动状况。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浅谈《文心雕龙》创作论 刘勰的《文心雕龙》体大思精,自问世以来,历代文人对其评价极高。他的创作论,内容相当的丰富,也是其核心部分和最有价值的部分。它涉及文学理论上许多重要的问题,如艺术构思、风格与个性、继承与革新、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文学与现实的关系,以及种种艺术方法、修辞技巧等。 刘勰把艺术构思问题视为“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因而把《神思》列为创作论的第一篇,这确是他“深得文理”的说明。文学创作过程,是在积累学识、观察和研究生活的基础上,从艺术构思开始的。“神思”是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美学概念,他指的是文学创作中作家的思维活动特点,展现了艺术思维过程中丰富艺术想象活动情状:“文之思也,其神远矣”在艺术构思过程中他还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思想:神思活动需要有虚静的精神状态。他说:“陶钧文思,贵在虚静,疏论五藏,澡雪精神。”进入了虚静状态,作家才能够自由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在整个宇宙中遨游。 因为文学创作是“神思”的产物,文学作品的“意象”是在“神与物游”的过程中形成的。所以体现在艺术形象的特征就有“隐秀”的特征。对于“隐秀”的意思刘勰说“隐也者,文外之重旨者也,秀也者,篇中之独拔者也。”“秀”是指艺术意象中的象而言的,它是具体的外露,是针对客观事物的描绘而言的,故要“以卓绝为巧”。“隐”,是指意象的意而言的,它是内在的隐蔽的,是寄寓客观事物在作家心中的情态,故要“以复为工”。问文学创作时,作家的思想感情必须寄寓在客观物象的以描写之中,这是其基本的创作原则,但是隐和秀又是不可分割的统一体,隐必需借秀体现出来,而秀亦必有隐藏于其中。 刘勰在《文心雕龙》的创作中还提出了“体性”的概念,讲的是文学作品体裁与作家之间的关系。中国古代文学理论中“体”的概念也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指:文学作品不同的体裁形式,如诗、赋、赞、颂、檄、移、铭、诔等。二是指:文学作品的风格特点,每篇文章都有自己的风格和体裁,因此也有自己的“体”“性”是作家的个性和才能,每个作家的才能有高低,个性特点也不一样。所谓文如其人,所以体和性有着必然的联系。刘勰在《体性》篇中把纷繁复杂的文学风格分为了八种基本类型,而文章的各种风格又可归为八种不同的类型"一曰典雅,二曰远奥,三曰精约,四曰显附,五曰繁缛,六曰壮丽,七曰新奇,八曰轻靡"这其中"典雅"以儒家学派为宗,取法于经书;"远奥"是辞系深奥,内容倾向道家学说;"精约"是字句简炼,分析精密;"显附"是辞义显豁,切合情理的;"繁溽"是厌旧喜新,追求诡奇的;"轻靡"是柔弱轻浮,属于靡靡之音的。在这八种风格类型中,雅与奇,奥与显,繁与约,壮与轻,形成相反的四对。八种八格相互渗透,又为自成一家的别样风格了.作家的气质和个人才能差异来自于先天的禀赋但学习习染来自后天的熏陶。先天才必理个人风格形成的重要因素;而后天学习习染的功能,也可累积成才。因此为了培养作家独特的风格,刘勰提出了两点方针"摹体以定习,因性以练"。特别强调了初习的作用,"夫才由天资,学慎始习。斫梓染丝,功在初化,器成采定,难可翻移"。"故童子雕琢,必先雅制"这便是以学习典雅为主导风格,又按个性在主导风格的指导下创作个性风格的因素。正所谓"得其环中,则辐辏相成",这就是从根本上着手,探讨具体表现方法,从而"思转自圆"。把他们总结两两相对的四类:“雅与奇反,奥与显殊,繁与约舛,壮与轻乖”。刘勰认为作家要“因性以练才”选择与自己性格爱好相关的文体形式来创作。这样才能发挥自己的才能和专长。刘勰对作家个性和作品的最高要求是要有“风骨”,要“风清骨峻”。《风骨》篇说“怊怅述情,必始乎风,沉吟铺辞,莫先于骨。故辞之待骨,如之树骸,情之含风,犹形包气”由此看来,“风清”偏于作家的创作个性和人格风貌,“骨峻”则是作家的个性、人格在作品中所形成的一种艺术风格的力量和魅力。总的来说,“风骨”是创作个性和作品风格高度统一的基础上形成的文学魅力作品的美学力量。 最后在文学作品的写作上,刘勰强调文学作品的内容起主导作用。《情采》篇说:夫黛所以饰容,而盼倩生于淑姿,文采所以饰言,而辩丽于情性,故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他反对

文心雕龙原道原文及翻译

《文心雕龙卷一?原道》原文及译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锺,是谓三才。为五行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 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有采,有心之器,其无文欤? 人文之元,肇自太极,幽赞神明,《易》象惟先。庖牺画其始,仲尼翼其终。而《乾》、《坤》两位,独制《文言》。言之文也,天地之心哉!若乃《河图》孕八卦,《洛书》韫乎九畴,玉版金镂之实,丹文绿牒之华,谁其尸之?亦神理而已。 自鸟迹代绳,文字始炳,炎皞遗事,纪在《三坟》,而年世渺邈,声采靡追。唐虞文章,则焕乎始盛。元首载歌,既发吟咏之志;益稷陈谟,亦垂敷奏之风。夏后氏兴,业峻鸿绩,九序惟歌,勋德弥缛。逮及商周,文胜其质,《雅》、《颂》所被,英华曰新。文王患忧,繇辞炳曜,符采复隐,精义坚深。重以公旦多材,振其徽烈,剬

诗缉颂,斧藻群言。至若夫子继圣,独秀前哲,熔钧六经,必金声而玉振;雕琢性情,组织辞令,木铎启而千里应,席珍流而万世响,写天地之辉光,晓生民之耳目矣。 爰自风姓,暨于孔氏,玄圣创典,素王述训,莫不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取象乎《河》、《洛》,问数乎蓍龟,观天文以极变,察人文以成化;然后能经纬区宇,弥纶彝宪,发挥事业,彪炳辞义。故知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以明道,旁通而无滞,日用而不匮。《易》曰∶“鼓天下之动者存乎辞。”辞之所以能鼓天下者,乃道之文也。 赞曰∶ 道心惟微,神理设教。光采元圣,炳耀仁孝。 龙图献体,龟书呈貌。天文斯观,民胥以效。 译文: 文章的(之能显现"道"的)具体属性是极广大的,是与天地并生共长的。(这话)怎么讲呢?(天地生成时)就有了深清色和黄色一同呈现,就有了天方地圆的形体之分。日头与月亮像重叠的璧玉,垂在天上,以显示其美化天空的形象;山岭与河流像灿烂的锦绣铺在地上,以展示其条理大地的形象;这大概是自然的文章吧?仰观天空日月散射着光辉,俯瞰大地山河现着文彩;高低有了一定的位置,天地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c18440561.html, 《文心雕龙》文学本质论研究 作者:殷芳 来源:《青年生活》2019年第08期 摘要:对文学本质进行探求,就是在尝试解释“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文心雕龙》中关于文学本质论的揭示主要通过三个方面:文学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文学是物与情交互作用的产物。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文学本质 《文心雕龙》作为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上第一步有严密体系的、“体大而虑周”的文学理论专著,以“衔华而佩实”的文学本质认识贯穿全书,“衔华而佩实”是说文学应是形式和内容的统一,与此同时《文心雕龙》进一步描述文学产生的过程,点明文学是神思和储学的成果,所有这些对于文学的认识最终都指向:“文学是什么”“文学怎样存在”。 一、文学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 刘勰对文学的内容和形式的论述,“内容”主要是指文学的思想内涵,是作者想要通过文学表达的思想情趣;“形式”不仅包括了辞藻,同时包含了文学的声律音韵。刘勰对内容与形式关 系的论述是从文学的产生开始的,在《原道》篇中,其认为内容与形式是同时产生的:天地间自然万物都各有自己美的形貌,日月、山川、虎豹、草木都以他们独特的样貌存在于这个世界。这种形貌不是外加上去的,而是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天地间一切物体都是这样,形貌的产生总是与事物本身的特点相关。因此刘勰说:“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 这就是由自然界推及到文学,强调文学与自然的共通性,同时指出文学的内容与形式应该融为一体,不应割裂地来看。 之后,他在《定势》篇中,进一步论述了内容与形式的一致性。刘勰做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章的体势就好像圆的东西易于挪动,方的东西比较安稳一样,这种性质和物体本身的特点是直接联系着的。文章的体裁是随着作者的情感而确立的,文章的规格形式,又是随着文章的体裁而自然形成的;这就是说,有什么样的内容,就应核有什么样的形式,即“因情立体,即体成势”。刘勰对内容和形式的论述,更集中、更重要的是《情采》篇。这里谈到内容和形式相互依存的关系: 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鞟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 如前所述,物体或文学作品的形式,是随物本身的特点或作品的具体内容而形成的。那么,形式就必须是在它表达了一定的内容时才存在,离开了内容,形式就无所依附,因而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刘勰正确地指出,“文”是依附于“质”的,即形式是依附于内容而存在的。同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文心雕龙》“六观”说和文学作品的评析 ——兼谈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 黄维梁 内容提要刘勰的六观说是全面析评文学作品的一个体系,其实用价值不分古今,不限中外。任何批评家对作品的析评,都跳不出六观说这个“六”指山。龙学未来的两个方向:一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二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在“全球化”的今天,多元文化竞耀,千万别忘记“遥远东方”的这条《文心雕龙》,让它舞出矫健优雅的姿采。 关键词刘勰文心雕龙六观实际批评 1 对《文心雕龙》的研究,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研究中的显学。向来,龙学的学者,在校勘、注解、诠释等方面,用力至巨,成果非常丰美。龙学研究者也多能中肯地论述此书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杨明照说此书“是刘勰惨淡经营的巨大成果,也是我国文学批评史上巍然屹立的高峰”,这已成为大家的共识。论者对《文心雕龙》的世界地位也有评述。鲁迅说东方有刘彦和的《文心雕龙》,西方则有亚里士多德的《诗学》,二者“为世楷式”。这可能是从中西比较角度对《文心雕龙》最早的推崇。马白和卓支中等也在中西的透视上肯定它的卓越成就。曹顺庆认为《诗学》、《文心雕龙》和印度的《舞论》,鼎足而立,为世界三大文论支柱。纪秋郎说它“可以放在世界文论的金字塔顶”〔1 〕。这些,我认为都不是夸大的言辞,因为《文心雕龙》实在伟大。作为“龙的传人”,龙学学者的一个研究方向,应该是用宏观或微观的方法,通过中西的比较,向西方学术界说明《文心雕龙》在世界文论史上的地位。在这方面,龙学学者刚刚起步,走向长征的艰辛路程。我认为龙学学者的另一个取向,应该是把《文心雕龙》的理论,应用于古今中外文学作品的实际批评上。我并不在提倡复古,更不主张闭关自守,拒绝接受外国古代和现代的批评理论。我只是认为,《文心雕龙》的理论,可以古为今用,甚至中为洋用;至少,它的理论,可补一些西方理论的不足。退一步来说,我们这样做,就可以表示外国的一些理论,中国的《文心雕龙》也有,且有实际应用的价值。能够这样,我们就不致那样崇洋,那样失掉我们中国的身份和特色。如果我们能充分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文心雕龙·宗经》研究述评 涂建 (学号:2120102093) 内容提要《宗经》是《文心雕龙》最为重要的篇章之一,前人对《宗 经》篇中的相关问题多有研究,为后学之辈理解《宗经》以至《文心雕 龙》提供了重要启示。然而,这些研究成果相对零碎。为此,拙文便以“宗 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为线索,梳理、述说前人研究成果,以期 对《宗经》篇及其研究成果有个整体的认识。 关键词宗经内容研究成果 《文心雕龙》是中国文论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作为总论的《原道》、《征圣》、《宗经》、《正纬》和《辨骚》被称为“文之枢纽”,而《宗经》又被称为“枢纽之枢纽”。《宗经》在《文心雕龙》中的重要性已不言而喻,然而,《宗经》又是最难理解、争议颇多的篇章。 关于《宗经》的研究成果颇多:徐公持《〈宗经〉篇衍说》论述了刘勰时代的儒佛文化背景,说明了选择儒学宗经之路的历史必然性;虞蓉《“五经皆文”:〈文心雕龙〉潜在的逻辑前提——刘勰的“宗经观”新探》梳理了“五经皆文”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含义,探讨了此说产生的理论背景与思想渊源;洪顺隆《由〈文心雕龙·宗经〉篇论经学与文学的关系》论述了经学与文学的关系,对关于文源论的“无缘说”和“臆创说”进行了商榷;马白《评刘勰的“六义”说》则对“六义”说进行了全面而又深入地探讨;孙蓉蓉《刘勰的“宗经”辩正》指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为文”;孙康宜《刘勰的文学经典论》则认为刘勰“宗经”的目的在于使文学经典化;等等。 这些成果大多是对其中的某一重要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然而,却未能从整体上对《宗经》篇进行全面地解说,且在相关问题上莫衷一是。本人不才,鉴于《宗经》篇的重要性和难解性,便通过整合前人研究成果,述说“宗经”的背景、根据、内容和目的,由点到面地解说《宗经》篇,亦有助于对《文心雕龙》的理解。 一、“宗经”的背景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以来,到魏晋南北朝时已大盛,出现了儒佛一体的局面。东晋孙绰在《喻道论》中说道:“周孔即佛,佛即周孔,盖外内名之耳。故在

浅析文心雕龙之“气”

浅析《文学雕龙》之“气”一范畴 古代文学唐欢2016110993 关键词:气建安文学 Key words: 摘要:文章重点探讨了刘勰好用“气”来评价建安文学和建安文人,归纳出了四点原因:第一个可以确定的原因就是刘勰继承而且发展了曹丕文与气的观点。第二点“世积乱离”的时代背景是建安文学“梗概多气”的社会原因。这种名教的破坏和个人价值的自觉正是刘勰喜用“气”来形容建安文学的第三个原因。第四个原因,在建安时代,汉代流行的大赋已经被乐府和新兴的五言诗所取代。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Liu Xie to evaluate the Jian'an Literature and Jian literati "gas", summed up four reasons: the first reason is to determine Liu Xie inherited and developed Cao Piwen with the viewpoint of qi. The social reason second "background of World War product" is "a multi gas Jian'an Literature". The teaching of personal value and self destruction is Liu Xie is fond of using "gas" to describe the third reasons of Jian'an literature. Fourth reasons, in the Jianan era, Han Fu has been popular and new Yuefu Poems replaced. 一、“气”之本义与引申。 许慎《说文解字》中“气”一条:“气,雲氣也,象形,凡氣之屬,皆从氣。”段玉裁注:气,本云气,引申为凡气之称。”由此可知,气的本义是云气,造字法是象形,其它的意义都是从这一本义引申而来。引申的意义有空气、气体、气候、气象、呼吸、社会风气习俗、气运、气色、文气等。 我认为其中有本义引申而出的最核心的意义有两种:一种是中国古代哲学中,形而上的气的概念。《易系辞》曰:“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孔颖达疏曰:“精气为物,谓阴阳精灵之气。”《庄子知北游》:“通天下一气耳”。汉王冲《论衡》有:“天地合气,万物自生”。张载《正蒙乾称下》有:“凡象,皆气也”。朱熹《答黄道夫》:“天地之间,有理有气。理也者,形而上之道也,生物之本也。气也者,形而下之器也,生物之具也。是以人物之生,必禀此理,然后有性;必禀此气,然后有形。” 从以上论述中,可以发现古代学者关于气在宇宙生成中的作用:道(理)→气→物。凡物象,都是在道的作用下,由气生成,这是形而上的气。而在形而下的物禀气而生,也就有了气的第二种重要的意义:人的元气,生命力。 《墨子辞过》有:“古之民未知为饮食时,素食而分处,故圣人作,诲男耕作稼树艺,以为民食,其为食也,足以增气充虚,疆体适腹而已。” 这里的气指的就是人的元气和生命力。同样的,血气与气的这一意义是相通的,而血气在中国很早就广泛使用: 《左传昭公十年》齐国晏子有:“凡有血气,皆有争心。”《论语季氏》:“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中庸》“凡有血气者,莫不尊亲。”《礼记玉藻》:“凡有血气之类,弗身践也。”以上这些例子,血气原来指的是血液气息,但引申开来,血气都是指的是人的生命力,而在《文心雕龙体性》中也有“才力居中,肇自血气”。 并且,在《文心雕龙》中,代表着人生命力的气,也是与作家个性、作品风格紧密联系,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参考文献 专著: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 王夫之.姜斋诗话[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3] 刘勰.文心雕龙[M].北京:北京中华书局,1960. [4] 郭绍虞.中国历代文论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5] 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 [6] 钟一鸣.中国古典诗歌十讲[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2. [7] 周庆元.语文教育研究概论[M].湖南:湖南人民出版社,1991. [8] 王红,谢谦.中国诗歌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9] 张晶.美学的延展[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 [10]方智范.语文教育与文学素养[M].广东:广东教育出版社,2005. [11]谭蘅君.意象运用技巧[M].重庆:重庆出版社,2007. [12]严云受.诗词意象的魅力[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 学位论文: [1]闫超.中国古典诗词意象传达及翻译策略研

究[D].山西:太原理工大学,2010. [2]李翠萍.高中诗歌教学的意象探讨[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3. [3]孙琼梅.高中语文教学中诗歌自然意象的解读[D].云南:云南师范大学,2009. [4]焦兰兰.中学古典诗词意象教学探究[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5]朱恒.诗词意象中“重月轻日”的现象的文化成因探析[D].湖北:华中科技大学,2007.[6]孙超姣.论宋词中的植物意象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07. [7]苑萌萌.中学语文古典诗词中的秋意象及其教学实践探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8]彭先荣.中学古典诗歌意象教学[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11. [9]吕敏娇.高中语文古典诗歌意象解读教学研究[D].陕西:陕西师范大学,2015. [10]吴丽丽.高考背景下的高中语文古诗词鉴赏教学探究[D].内蒙古:内蒙古师范大学,2011. [11]李慧.试论中学语文诗歌鉴赏中的意象解读 [D].湖北:华中师范大学,2005. [12]李春媛.论高中古典诗歌意象接受的审美训练[D].辽宁:辽宁师范大学,2015. [13]袁丽.新课标下的高中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研究[D].四川:四川师范大学,2007. [14]韩丽萍.汉唐民歌中鸟意象研究[D].湖南:湖南师范大学,2015. 连续出版物: [1]顾祖钊.人类创造艺术至境的三种基本形态[J].文艺研究,1990,03.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文心雕龙》研究参考文献 1、主要文献 黄侃:《文心雕龙札记》,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年5月版。 范文澜:《文心雕龙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刘永济:《文心雕龙校释》,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1962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古典文学出版社,1958年版。 杨明照:《文心雕龙校注拾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创作论》,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王元化:《文心雕龙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1992年版。 王利器:《文心雕龙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注释》,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11月版。 牟世金:《文心雕龙研究》,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 牟世金、陆侃如:《文心雕龙译注》,齐鲁书社,1981年版。 牟世金:《雕龙后集》,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詹锳:《刘勰与<文心雕龙>》,中华书局,1980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 詹锳:《<文心雕龙>的风格学》,人民文学出版社,1982年版。 杜黎均:《文心雕龙文学理论研究和译释》,北京出版社,1981年版。 马宏山:《文心雕龙散论》,新疆人民出版社,1982年5月版。 石家宜:《<文心雕龙>系统观》,江苏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王运熙:《文心雕龙探索》,上海古藉出版社,1986年版。 朱迎平编:《文心雕龙索引》,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 周振甫:《文心雕龙辞典》,中华书局,1996年8月版。 汪春泓:《<文心雕龙>的传播和影响》,学苑出版社,2002年版。 李建中:《文心雕龙讲演录》,广西师范大学大学出版社,2008年12月版 张少康编:《文心雕龙研究》,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年8月版。 张少康、汪春泓、陈允峰、陶礼天合著:《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中国文心雕龙学会编:《文心雕龙研究荟萃》,上海书店出版社,1992年版。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 《文心雕龙》第一至第十篇原道第一作者:刘勰【原文】 文之为德也大矣,与天地并生者,何哉?夫玄黄色杂,方圆体分;日月叠璧①,以垂丽天之象;山川焕绮②,以铺理地之形。此盖道之文也。仰观吐曜③,俯察含章④,高卑定位,故两仪既生矣。惟人参之,性灵所钟,是谓三才。为五行⑤之秀,实天地之心。心生而言立,言立而文明,自然之道也。傍及万品,动植皆文:龙凤以藻绘呈瑞,虎豹以炳蔚凝姿;云霞雕色,有逾画工之妙;草木贲华⑥,无待锦匠之奇。夫岂外饰,盖自然耳。至于林籁结响,调如竽瑟;泉石激韵,和若球锽⑦。故形立则章成矣,声发则文生矣。夫以无识之物,郁然⑧有彩,有心之器,其无文欤?【注释】 ①璧:环状的玉。叠璧:《尚书》中曾传说日月曾一度像璧那样重叠起来。 ②焕绮:光彩绮丽。焕,光彩;绮,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用来指文采。 ③吐曜(yào):即发光,指日、月、星。曜,光明照耀。 ④含章:蕴涵着美,多指地理风光。章,文采。 ⑤五行:金、木、水、火、土,古人认为这是组成天地万物的五种元素。

⑥贲(bì):装饰。华:花。 ⑦球:玉磬,一种敲击乐器。锽:钟声。 ⑧郁然:草木茂盛的样子,形容文采之盛。【译文】 文章的属性是多么普遍啊!它和天地一起产生,为何这么说呢?从天地产生之时起就有了黑色和黄色、圆形和方形的区别。日月有如重叠的璧玉,来显示附在天上的形象;山川好像灿烂的锦绣,来显示大地的形貌富有纹理,这些都是大自然的文章啊!向上看天空,日月发射出耀眼的光芒;向下看大地,山川万物蕴涵着丰富的文采。天高地卑的位置确定了,于是产生了天地“两仪”。只有人与天、地相配,他们身上才孕育天地的灵性,这就是“三才”。人为万物之灵,实际是有思想的天地之心。有了思想活动,语言才得以跟着确立,语言确立了,文章才能鲜明,这是自然的道理。推广到万物,不论动物、植物都有文采:龙凤以五彩的颜色显示它们的祥瑞,虎豹以斑斓的花纹构出它们的雄姿;精心雕绘的云霞,色彩缤纷胜过画工设色的巧妙;鲜花满缀的草木,如同刻意装饰过一般,不需工匠手艺的神奇。这些难道都是外界强加修饰的吗?是它们本身自然形成的罢了。至于风吹山林发出的声响,谐和的有如吹竽鼓瑟的乐调;泉水击岩石的韵律,犹若扣磬鸣钟的和声。所以形体确立,声韵激发,文章就出现了。无知的自然之物还都富有丰富的文采,有心智的人难道还没有文章吗?【原文】

文心雕龙体性原文逐段注释翻译论证古代作家风格形成全彩word

文心雕龙·体性 《体性》是《文心雕龙》的第二十七篇,从作品风格(“体”)和作者性格(“性”)的关系来论述文学作品的风格特色。刘勰以征圣、宗经的观点来强调或贬低某种风格,这给他的风格论带来一定局限。但在理论上,他正确地总结了风格形成的主要原因,明确了风格和个性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这对古代风格论的建立和发展,都是有益的。 夫情动而言形1,理发而文见2;盖沿隐以至显3,因内而符外者也4。 1情动而言形:《毛诗序》:“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形:表达。 2见:同现,显露,和上句“形”字意近。 3隐:指上文所说的“情”和“理”。显:指上文所说的“言”和“文”。 4因内符外:《论衡·超奇》:“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有实核于内,有皮壳于外。文墨辞说,士之荣叶皮壳也。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符称;意奋而笔纵,故文见而实露也。” 人的感情如果激动了,就形成为语言,道理如果要表达,便体现为文章。这是把隐藏在心中的情和理发表为明显的语言文字,表里应该是一致的。 然才有庸俊5,气有刚柔6,学有浅深,习有雅郑7并情性所铄8,陶染所凝9,是以笔区云谲10,文苑波诡者矣11。 5庸:平凡。俊:杰出。 6气:指作者的气质。刚柔:强弱。 7雅:雅乐。郑:郑声。这里是借“雅郑”指正与邪。 8情性:指先天的质性,包括才和气在内。铄(shuò朔):原指金属的熔化,这里引申为影响的意思。 9陶染:指后天的影响,如学和习。 10笔区:和下句的“文苑”意义相近。谲(jué决):变化。 11诡:反常。扬雄《甘泉赋》:“于是大厦云谲波诡。”李善注引孟康曰:“言厦屋变巧,乃为云气水波相谲诡也。” 不过人的才华有平凡和杰出之分,气质有刚强和柔弱之别,学识有浅薄及湛深之异,习惯有雅正跟邪僻之差。这些都是由人的情性所决定,并受后天的熏陶而成;这就造成创作领域内千变万化,奇谲如天上流云,诡秘似海上波涛。 故辞理庸俊,莫能翻其才12;风趣刚柔13,宁或改其气14;事义浅深15,未闻乖其学16;体式雅郑17,鲜有反其习18:各师成心19,其异如面。 12翻:转动,这里有改变的意思。 13风:指作品所起的教育作用。 14宁:难道。 15事义:事情和意义。《事类》篇说:“学贫者,迍邅于事义。” 16乖:不合。 17体:风格。 18鲜:少。 19 “各师”二句:《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人心之不同,如其面焉。”成心:本性,指作者的才、气、学、习。《庄子·齐物论》:“夫随其成心而师之,谁独且无师乎。”郭象注:“夫心之足以制一身之用者,谓之成心。” 那么,在写作上,文辞和道理的平凡或杰出,总是同作者的才华相一致的;作品的教育作用和趣味的刚健或柔弱,难道会和作者的气质有差别?所述事情和意义的浅显或湛深,也不会和作者的学识相反;所形成的风格的雅正或邪僻,很少和作者的习惯不同。各人按照自己本性来写作,作品的风格就像人的面貌一样彼此互异。 若总其20,则数穷八体21:一曰典雅22,二曰远奥23,三曰精约24,四曰显附2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