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

1.1959年,加拿大,马歇尔卢汉,发表电子革命演讲

2.20世纪60年代,新媒体一词作为概念登台亮相

3.1986冯昭奎《新技术革命对日本经济的影响》国内对新媒体最早的引介

之一

4.新媒体概念:新媒体主要指基于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及其他现代信息技术或

通信技术的具有高度互动性的媒介形态,包括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和这两者融合形成的移动互联网,以及其他数字媒体形式。

5.新媒体基本特征:数字化和互动化

6.新媒体共同发展方向:网络化移动化融合化

7.媒介强调传播介质

8.媒体一是强调传播主体即传播机构二是强调介质的大众传播属性

9.原生的新媒体:指基于全新的传播技术和相应终端而形成的新媒体。网络和

手机是典型

10.网络媒体传播特点:网络媒体利用的全时性媒体空间的海量性信息文本

的非线性化信息组织的层次性媒体使用的个性化

11.网络媒体的几个突破:信息传播突破地域限制信息传播的时效性不断增强

储存与检索方式发生本质变化传播手段更加丰富多样受众的主动性大大提高传播与受众的界限日益模糊

12.新媒体发展推动两种力量:传统媒体商业化的互联网公司

13.1994 中国互联网时代

14.1995 《神州学人》进入互联网发行标志中国进入网络时代

15.1995 12 《中国日报》全国性日报办网站之先河

16.1994——2003 中国网络媒体确立自己作为第四大媒体的地位的奠基时期

17.手机媒体传播特点:信息接收的贴身性传播情境的私密性信息落点的明

确性传播的可延续性信息传播的碎片化

18.2003 9 1 《扬子晚报》中国手机报发端

19.2004 《中国妇女报》第一份图文并茂的彩信版手机报纸

20.手机和广播电视的运营模式:移动通信运营商主导模式广电运营商独立运

营模式广广电运营商主导模式

21.三网融合:电信网、广播电视网、互联网

22.新媒体对政治生态的影响:推动政府信息公开促进了公众表达增强公民

监督的权利激发了公众的社会参与推动了公共协商机制的形成

第二章

1.数字技术:主要指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即借助一定的设备将各种信息,如

文字、图片、声音、视频等,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形式——由二进制代码“0”和“1”所表示的信息、并利用计算机对信息进行处理、加工、存储和传播等。

2.数字化信息传播的优势:传播的低门槛化;信息利用的便捷性;传播渠道的

双向性;传播渠道的交叉化融合化。

3.媒介融合过程中的文化性障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文化差异;“受众文化”

与“用户文化”的差异。

4.互联网的雏形阿帕网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5.1974年,TCP协议和IP协议被提出,1983年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

网的标准协议,这意味着互联网世界有了统一的“语言”,TCP/IP协议成为互联网的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史上的第一次飞跃。这也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正式诞生的标志。

6.WWW的技术构想于1989年提出。

7.IPv6大大地提高下一代互联网的地址容量。

8.网络计算是专门针对复杂科学计算的新型计算模式。这种计算模式是利用互

联网把分散在不同地理位置的电脑组织成一个“虚拟的超级计算机”,其中每一台参与计算的计算机就是一个“节点”,而整个计算是由成千上万个“节点”

组成的“一张网格”所以这种计算方式叫网格计算。

9.云计算指的是将庞大的计算处理任务自动分拆成多个较小的子任务,然后把

这些任务分配给由多部网络服务器所组成的系统进行处理并将处理结果返

回给用户。

10.社会化媒体定义:互联网(包括移动互联网)上基于用户社会关系的内容生

产与交换平台。

11.社会化媒体的主要特征:生产内容与社交的结合;社会化媒体平台上的主角

是用户,而不是网站的运营者。

12.从1G到4G:1G时代——模拟手机时代;2G时代——GSM数字网络时代;

3G时代——宽带移动网络时代;4G时代——高速移动网络时代。

13.2014年6月,中国手机上网比例首次超过传统pc机上网比例。手机网民规

模超八成。这些数据意味着,移动互联网时代已经到来。

14.人机交互技术:语音交互技术;体感交互技术;视线交互技术。

15.移动传播改变时空观:移动传播带来的时间观的变化;移动互联网改变的空

间观;移动时空描述的新维度。

16.大数据是基于相当大的量级的数据进行数据收集、分析、挖掘与应用的技术。

17.数据新闻,也可以称为数据驱动的新闻。定义:数据新闻是一个工作流程,

它意味着深入到数据之中,对数据进行清洗、结构化,为特定目标进行数据过滤,以及通过可视化来完成报道。

18.UGC内容:社会化媒体中用户生产的内容。

19.数据新闻驱动新闻业务方向的变革:预测性新闻的增强;深度报道模式的改

变;个性化新闻与信息服务水平的提升;机器人新闻兴起。

20.大数据下的用户分析:对于整体用户的全样本、跨平台分析;对于群体用户

的细分化分析;对于个体用户的精准性分析。

21.物联网:IOT,万物相联的互联网

第三章

1.Web1.0 主要以平台、以网站为核心内容的传播模式(大众门户)1994—

—2003

特点:网站通过内容聚集用户网站是传播的控制者网站提供的是无差异服务网站内容的传播效果测量手段有限整个互联网传播呈现越来越浓重的“中心化”

2.Web1.0向web2.0的过渡:以工具为核心的“定向索取”模式

3.搜索引擎将信息来源显性化、集中化、实现人与信息的多元匹配

搜索引擎通过传播者呈现的序列化来控制传播者与用户间的匹配

搜索引擎只提供链接不提供把关

网民的搜索能力同样影响匹配质量

连接人与内容也意味着连接人与人

4.Web2.0时代:以人为核心的“个人门户”模式

特点:每个节点成为一个传播中心关系成为传播渠道社交和分享成为传播动力个性化信息服务得以实现传播路径易于观察传播是多层级的整个传播格局呈现出“去中心化”——“再中心化”的过程

5.社会化媒体是一种具有大众传播功能的社会结构其核心要素主要是人、

关系、内容及分享

6.社会化媒体的核心产物——内容

7.社会化媒体特点:内容的海量性内容的多源化内容的碎片化

8.社会化媒体传播的主要动力——分享

9.手机的传播模式:手机短信、WAP、APP

10.手机短信的公共信息传播有两种模式一是点对面的中心式传播二是网状

病毒式传播

11.移动传播的新要素:空间与环境用户的实时状态用户的生活惯性社

交氛围

12.移动互联网包括内容、服务、社交三大领域

1.用户对新媒体中的需求,可以分为关系需求、内容需求和服务需求三大方

向。

2.关系需求可以让用户实现以下几方面的诉求:自我塑造、情绪管理、人际

交流、社会互动、社会报偿。

3.社会化突出表现在:个体的信息消费作为一种社会行为直接作用于信息生

产;用户间相互信息引导的线索越来越深地编织到整个新媒体的信息引导网络中;互动氛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个体态度与行为并形成群体效应;

信息消息成为人们编织社会关系网络的手段;社会化环境将个体能量聚合为社会能量。

4.或然率公式选择的或然率=报偿的保证/费力的程度(施拉姆提出);选择

的或然率=获得的报偿/付出的代价

5.新闻初级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启动性生产、资源性生产、原创性生

产、互动性生产

新闻再生产中新媒体用户的参与:扩散性生产、提升性生产、整合性生产。

6.新媒体用户参与新闻生产的特点:大多数用户参与新闻生产是非制度性的;

用户新闻生产的能量大小取决于新媒体聚合的效能。

7.在下列情形下,也许不能简单地期待群体智慧发挥作用:公共意见的形成

过程;公共决定的形成过程。

1.BMP: windows中标准图像文件格式有压缩不压缩两种形式

2.GIF: 针对网络传输带宽限制推出的一种图像格式采用无损压缩方法中效

率最高的LZW算法

3.TIF/TIFF:为了存储扫描仪图像而设计最广泛颜色深度最高达24位

4.JPEG:有损压缩损失小

5.PNG:无损压缩可显示低辨率的预览图象不支持动画

6.WAV:微软开发音频格式流行体积较大

7.AIF/AIFF:苹果开发音频格式较流行

8.AU:音频sun工作站创建

9.MP123:有损压缩根据压缩质量和编码负责程度的不同分为三层压缩量

大音质基本不失真广泛

10.RA:流媒体格式的声音文件强大的压缩量极小的失真

11.AAC:手机常用的音频格式“21世纪数据压缩方式”可以在比MP3缩小30%

的情况下提供更好的音质

12.AVI:微软不具有兼容性多用于多媒体光盘

13.MOV:苹果数字音频和视频文件格式压缩比率比较大质量较高适用于

流式播放

14.ASF:视频支持多种压缩/解压缩编码方式较大灵活性

15.RM:视频普及的流媒体技术性能稳定大量的流媒体采用这项技术

16.MP4:视频压缩比高质量较高

17.3GP:两种影片编码方式两种声音储存方式

18.新闻照片数字化加工原则:真实至上(不能对照片中的内容作任何的增减或

篡改,不能造成视觉信息的改变或视觉符号相互关系的改变,纪实照片不得因版面需要而被拉伸、变形,不能有任何对读者信息接收造成误导的做法)用户体验优先(照片尺寸的合理性照片格式的适配性)兼顾传播需要19.新闻照片加工主要任务:格式转换像素调整剪裁照片转灰度图曝光

调整色彩调整照片的透视变形矫正在照片上加文字照片的分切

其他调整

1.超链接:是网络信息传播的一个特殊手段,它使得网络文本与传统文本在写

作与阅读等方面产生了一些根本的区别

2.一篇文章的完整层次:

标题内容提要新闻正文关键词或背景链接相关文章等延伸性阅读3.新闻标题制作基本原则:突出新闻亮点(特殊性接近性阶段性特点关键

证据释疑解惑)准确传达信息符合标题规范(标题中发表议论的部分称为虚题叙述事实的部分实题【实题必须有】)

4.新媒体结构化整合主要体现在两个层面:报道单元式整合专题式整合

5.标题与正文宋体字为主个别可用黑体字以示区别一般5号字有的使用

10点大小的字号比5号略小多采用黑色和蓝色

6.不同形式信息的特点:

(一)文字

及时全面传递信息进行深度分析评论黏合各种素材

提供背景与知识

(二)图片

传达现场感定位报道基调、烘托气氛补充、解释新闻信息提供

旁证调节视觉感受消除距离感设置导航提供比较传授知

(三)音频

补充信息渲染现场感加强真实性传达报道的基调

1.信息图表是信息可视化的结果指一切将知识信息或数据形象化、可视化

的手段

2.数据可视化具备的两个要素:一是可以被用于分析的数据二是其形象化

的呈现

3.数据新闻的定义:数据欣慰是一个工作流程,它意味着深入到数据之中,

对数据进行清洗、结构化,为特定目标进行数据过滤,以及通过可视化来完成报道。它的定义不仅说明了数据新闻的特点,也概括了数据新闻的基本流程。

4.信息图表的制作三大方向:数据可视化看图说话以图整合

5.数据可视化三个方向:针对数值型数据的可视化针对文本行数据的可

视化针对关系类数据的可视化

6.信息图表在新闻报道中的作用:提示要点图解过程揭示关系梳理进

程展现情状阐释观点揭示规律实时交互个性化服务

1.1994年5月,国家智能计算机研究开发中心开通曙光BBS站,这是中

国大陆的第一个BBS站。

2.网络论坛的形式,从组织方式看可分为专题式论坛、综合式论坛、专业

式论坛;从管理方式看可分为有限制式论坛、半限制式论坛、无限制式论坛。

3.网络论坛的社会意义(主要价值):公共信息的传播渠道;民意表达与社

会记录的重要渠道;公共服务的平台;社群的培育空间;网络文化的孕育地。

4.论坛是以内容为中心的社会化媒体,而微博、微信等是以人为中心的社

会化媒体。

5.网络论坛的组织结构特点:“圈子+话题互动”模式。

6.博客的社会意义:公民新闻、个人出版等促成的去中心化传播;博客构

建的新的知识生产与传播体系;博客促进的个体与社会间的能量交换;

博客民间记录对官方历史记录的补充;博客助长的多元文化;博客生态系统与社会生态的交互作用。

7.博客的传播特点:个体构成传播中心;内容自由度较高;传播手段相对

单一;传播节奏自由;私人话语空间与公共话语空间界限模糊。

8.SNS“社会网络服务”它是一种帮助人们建立社交网络或社会关系的互

联网应用服务以个人为中心,以社交为出发点产生大量的公共活动与公共信息

9.SNS社交偏向微博媒体偏向

10.SNS基本单元是一个个的用户中心提供一种“个人展示+多重关联”模

11.SNS意义是可以实现强连接羽与若连接之间的自由转换,构建动态的而

非固定的社会网络

12.SNS的传播特点:从虚拟互动向现实互动的转折突出了社会网络在传

播中的作用确立了个人作为网络传播的节点的地位拓展了表达与互动的维度与形式

13.微博的社会意义:公共信息系统公共沟通系统社会生态系统服务

系统公共知识系统社会动员系统

14.微博的传播结构:微博是一种以内容为纽带的社会网络连接,其结构特

点是“个人中心+内容关联”模式

15.微博中的内容连接既可以是双向的也可以是单向的

16.微博传播特点:内容上的“微型”化传播的移动化交流结构上的开放

性传播的碎片化信息传播与社交有机结合

17.微博个体用户的需求:公共信息获取需求自我记录与表达需求社会

关系与社会资本需求信息与知识的积累、归档

18.微信将人际传播、群体传播、大众传播这三个层级的传播对等的聚合在

一起,三者之间实现了无缝衔接全面贯通

19.微信平台主要价值:作为社交平台的价值作为媒体的价值作为营销

及服务平台的价值作为移动互联网入口的价值作为互联网连接器的价值

20.公众平台的局限性:有限的推送次数与媒体时效性的冲突用户黏性难

以维系点开率有限表现形式受限系统的相对封闭深度阅读与移动阅读的冲突“覆水难收”的发布机制获得粉丝的难度较大

文学概论自考复习资料大全

第一章文学观念 A、名词解释 1、文艺学:研究文学的科学统称,包括文学发展史、文学批评、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以社会历史现实为研究对象,以哲学方法论为总指导,研究和阐明文学性质、特点和一般规律的科学。 3、文学观念:对文学的看法,“什么是文学”,变化中的,因民族、时代、群体、人而不同。 4、文学:具有审美意识形态性质的、凝结个体体验的、沟通人际交流的语言艺术。 5、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和读者。文学的必备要素,体现人及客体的对象性,体现人的本质力量。 6、表演艺术:通过表演来展现艺术形象的艺术。 7、造形艺术:运用一定的材质在空间塑造立体或平面形象的艺术。 8、语言艺术:以语言为媒介构成艺术形象的艺术。 9、视界融合:同一对象,人们视界及历史已有视界交融。 10、文化:人类的符号思维和符号活动所创造的产品及其显示的意义的总和。广义、狭义、符号学。 11、文学文化:揭示人的生存境遇和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沟通人及人、人及自然的联系;憧憬人类的未来。 12、品质阅读:从关注文本中的用字、比兴、平仄到关注情景、人物和情节。 价值阅读:发现文本的文化内涵和价值的阅读。 13、物理境:事物纯然的客观存在。 14、心理场:事物在人的心目中的存在。

15、审美:心理处于活跃的主体,在特定的心境、时空中,在有历史文化渗透下,对客体的美的观照、感悟、判断。 16、审美意识形态:集团倾向性及人类共同性的、认识及情感的、无功利性及有功利性的、假定性及真实性的统一。 17、文学的认识性:对社会的认识,感性认识及理性认识。 18、文学的情感性:文学认识总是以情感评价方式表现出来。 19、文学的假定性:文学的虚拟性。 20、文学的真实性:艺术形象的合情合理的性质。 21、经验:个人见闻和经历及所获得的知识及技能。 22、体验:把自己置身于价值世界去寻求、体味,创造生活的意义和诗意。 23、诗言志:诗是抒发人的思想感情的。 24、诗缘情:诗歌是抒发人的感情的。 25、教化:诗歌为政治教化服务的文学思想。 26、文艺复兴:14~16世纪,以复兴古希腊、古罗马文化为目标。 27、启蒙主义:18世纪,高扬“自由、平等、博爱”旗帜,反封建、反传统、反教会,唤醒民众的文学思想主张。 28、俄国形式主义:文学是特殊的语言建构,是艺术手法,主张“陌生化”。 29、结构主义:由结构主义方法论所联系起来的文学思潮,功能层、行动层、叙述层。 30、新批评文本主义:认为批评应着力于文本的字义、结构的分析。 31、西方现象学:以现象学哲学为基础,一方面否认审美对象的初始实在性和审美价值的最终理智判断,一方面强调感觉和知觉的直观性和审美经验在各阶段的决定作用。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精心整理)

社会学概论总复习重点 一、社会学的含义: 郑杭生定义:社会学是关于社会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的条件和机制的综合性具体社会科学。 王思斌定义:社会学是从社会整体出发,通过社会关系和社会行动来研究社会结构及其功能、社会过程及其原因和规律的社会科学。 戴维波普诺定义:社会学是对于人类社会和社会互动进行系统、客观研究的一门学科。 老师PPT定义:社会学是一门对社会秩序和社会进步进行实证研究的学科。 二、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的联系: 1.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由最初的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转变成为既密切又相互独立的并列关系。 2.社会学为社会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知识基础。 3.社会工作拓展了社会学理论知识的应用平台、并在实践中检验与丰富社会学理论知识与方法。 三、社会的定义: 1.社会唯实论(斯宾塞、迪尔凯姆、齐美尔) 社会是由各种制度和规范构成的有机整体,社会外在于个人,并对个人具有强制性。“结构—功能角度) 2.社会唯名论(韦伯、吉丁斯)

社会只是单纯的名称,是人们的主观想象或抽象,而不是一个实体,只有个人才是真实存在的。(“社会行为”角度) 3.外在形态:社会是指享有共同地球和共同文化的相互交往的人口有机结合而成的人类共同体。 4.内在本质:社会是以生产关系为基础的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是一个社会关系体系或系统。 四、文化的含义: 1.广义:文化是人类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总和。 2.狭义:文化是人类的精神和观念方面的创造。 五、文化的特点:(老师PPT观点) 1.集体创造性(纯自然的东西不是文化只有人类制造的加工出来的东西才是文化。) 2.普遍性(具有广泛性,不是个人行为。) 3.象征性(具体的事物或者现象具有特定的文化含义。) 4.多样性(民族文化) 5动态性(具有传递性和变迁性) 六、“文化滞后” 1.英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提出。 2.文化是各个组成部分相互依赖的,当文化发生变革时,各部分变革速度不同就会不平衡,从而造成社会问题。 3.一般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发生变革。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大学文学概论期末复习重点范围及精细资料(含参考答案)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一、填空、判断、选择题 1、文艺学:广义:文学学,三个分支(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学史);狭义:就是指文学理论 2、文学理论的对象和任务 (一)对象——文学的普遍规律,即文学的基本原理、概念、范畴以及相关的科学方法等。(其中有文学四要素:世界、作家、作品、读者) (二)任务——文学活动发展论、文学活动本质论、文学创作论、作品构成论和文学接受论。注释:文学活动发展论——研究文学活动的发生发展过程,研究文 学在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的特征。(纵向) 文学活动本质论——从总体上研究文学活动区别于其他活动 的特殊性质。(横向) 文学创作论——研究作家如何根据生活进行艺术创造的过程 和规律。 作品构成论——研究作品的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 文学接受论——研究读者接受过程和规律。 3、文学活动论:文学活动作为人的精神性的生活活动,也是人的本质力量的对象化,人的本质力量的一部分通过文学艺术的创造和欣赏展现和外化出来。 4、文学活动的构成,四要素:世界、作者、作品和读者;(需要理解) 第一,世界;①内涵:世界主要是指文学活动所反映的客观世界,即自然万物和社会的历史与现实。 ②主要学说:摹仿说(再现说):文学艺术是对客观世界的摹仿和再现。 西方:柏拉图:艺术摹仿理念(三类事物:永恒不变的理念、呈现为感觉世界中的各种事物、镜中的映像和艺术品中描写的故事等;三个层次的世界:理念世界——现实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艺术世界摹仿现实世界,现实世界摹仿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艺术摹仿现实并再现现实也把艺术称作“摹仿”。 中国:没有西方那么发达,但对世界也有不同程度和不同侧面的强调。 陆机《文赋》:伫中区以玄览,颐情志于典坟。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 刘勰《文心雕龙·神思》:“文之思也,其神远矣。故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其思理之致乎?故思理为妙,神与物游” 司空图:“思与境偕”;王夫之:“情景”之论;王国维:“意境说” 摹仿者摹仿的对象: 一、“行动中的人”。——密切关注现实人生,强调有生命的人生,认为文艺的根本任务是摹仿现实和人生。 二、“过去有的(是指曾经存在或正在存在的事,这是已有的事)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相信的事(是指想象或可信的事,是现实中未曾有过的事)、应当有的事(是指实际上并不存在,但按情理、按规律而应当存在的事)——是普遍的,更高的真实。 文艺再现世界:诗人是摹仿者,更是创造者,诗人的摹仿是再现和创造。 第二,作者;①主要学说:表现说:文学艺术是作家内心世界的表现,是作家情感的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知识点。

1.社会结构:我们生活的社会背景不只是事件或行动的随机分类,而是以各具特色的方式被赋予结构或模式。 社会结构每时每刻都在被个体重新构造。 2.早期理论家----奥古斯特-孔德 创造了“社会学”这一术语 3.早期理论家----埃米尔-涂尔干 (1)社会事实:社会学第一原则:把社会事实当作物来研究,用社会方法来研究社会的对象。 社会学家采用社会学方法不是用来研究个体而是用来考察社会事实即社会中塑造个体的行动的诸多方面。 社会事实是外在于个体行事方式、思考方式和感觉方式,有其自身的实在,外在于个体的人的生活和感知。 社会事实对个体施加强制性力量。社会事实难以研究,不能被直接观察。 (2)社会团结和道德团结: 机械团结:分工程度低的传统文化以机械团结为特征。机械团结是基于共识,基于信念的相似性。 有机团结:发达社会中工作的专门化合社会分化的加剧,导致以有机团结的特征的新型秩序。有机团结以人们在经济上的相互依赖,以及认识到他人的贡献重要性为基础。4.早期理论家----马克思-韦伯 不相信结构外在于或独立于个体而存在,认为社会中的结构式由行动之间的复杂的相互影响塑造的。 理念型:是用来理解世界的概念模型或分析模型。理念型并不存在于真实世界中,但真实世界中的任何情形都能通过与理念型的对比来完成。理念型并不是值得向往的完美目标,是指一种特定现象的纯粹形式。 理性化:科学、现代技术和科层制的发展被描述为理性化。 理性化是指依据效率原则,以技术性知识为基础来组织社会和经济生活。 韦伯认为支配资本主义的不是阶级冲突,而是科学和大规模组织即科层制的兴起。 现代理论思路功能主义:功能主义认为社会是一个复杂系统,各个组成部分协同工作,产生了稳定和团结。 有机体类比:把社会的运行比作一个有机体的运转,社会组成部分像人体的各个部分一样,是为了社会的整体利益而系统工作。 道德共识对于维持社会稳定和秩序的重要性。 5.显功能:指特定社会活动类型中参与者知道的并意欲的功能。 潜功能:指参与者未曾意识到的那些活动后果。 功能与反功能:反功能是指对事物既存秩序构成挑战的特征。 6.现代理论思路冲突视角 冲突视角强调社会内部结构的重要性,但拒绝功能主义对于共识的强调,突出社会中分化的重要性。把社会看作是追求各自利益的不同群体组成的。 7.现代理论思路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论源自对语言和意义的关注。符号,用来代表另一种东西的某种东西。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1.“艺术生产”的概念是怎样提出来的?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如何? (1)“艺术生产”是马克思、恩格斯在考察社会生产活动的客观过程时提出来的,最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称艺术活动为“艺术劳动”,后来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称为“艺术生产”。 (2)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的两种基本形式。精神生产的产生和发展,始终以物质生产为前提和基础。精神生产最初与物质生产交织在一起,从属于物质生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精神生产才独立发展起来。精神生产独立发展起来之后,一方面仍受物质生产的制约,另一方面又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它的发展与物质生产存在着不平衡现象以及它对物质生产具有反作用。文学作为一种精神生产与物质生产的关系也如上所述。 2.文学创造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与科学、宗教活动的本质区别是什么?为什么说文学创造是一种更加自由、更富于个性的创造? (1)文学活动与科学活动的本质区别:科学是对世界的理论掌握,立足于客体,通过理论思维把握世界的客观规律,是把直观和表象加工成概念、范畴的活动,目的是获得关于客观世界的真理知识满足人的理性需要,其成果是人的智力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概念体系。文学创造则是对世界的审美掌握,通过对世界的情感体验、感受、评价,力图表达主体对世界的主观感受和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传达给别人,以满足人们的情感需要,是一种审美意识形态的生产,其成果是人的审美意识形态的物化形态,呈现为一定的形象体系。 (2)文学活动与宗教活动:文学活动建立在对世界真实感受的基础之上,使人发现世界、认识世界、回归世界,它关心人、热爱人,总是力图揭示人的丰富性、弘扬人的价值宗教活动却建立在对世界的颠倒的认识和唯心主义臆想的基础上,以虚无的情感去祈求彼岸的幸福,它通过对神和虚无世界的歌颂把人引向迷途,使人忘却现实世界和否定自身的价值。 (3)文学活动是一种“精神个体性的形式”,不受群体意识的严格规范。文学创造活动主要是一种情感体验活动,而情感处于意识和无意识之间,不受概念的严格约束,是一个最自由的心理领域,佃此,它在精神活动领域中是最自由和最富于个性的创造活动。 3.文学话语作为一种“言语”与日常言语、科学言语有什么区别?为什么说文学言语是一种创造性语言? 科学言语强调严谨的逻辑性和规范的语法结构,要求说理清楚、概念明确、不注重个人色彩和风格,显得朴素单纯。日常言语较 富于感情色彩、个人风格和艺术意味,但总的说还是服从说理的需要,以表意明确为主旨。这两种言语都较接近语法意义上的“语法系统”。文学言语则明显突破了语言系统的语法结构和逻辑要求,强调个人感情色彩和风格。它一般不作为说理手段,而是作为描写、表现、象征的符号体系,常对语言学用语进行变形和一定程度的背离,采用隐喻的方法,模糊、多义。正因为如此,文学言语灵活,在不同作家和不同语境中,用语千变万化,不断创新,是一种富于创造性的言语。

最新社会学概论期末考试复习材料资料讲解

《社会学概论》(本科)复习范围 (一)考试方式: 期末考试采用闭卷、笔试考试的方式。试卷分值为100分,比例占总成绩的70%,考试时间为90分钟。 (二)试题类型: 1.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10分) 2.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8分) 3.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4.简答题(每题8分,共32分) 5.论述题(每题15分,共30分) (三)期末重点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民主在美国》的作者是()。 A.孟德斯鸠B.孔德C.托克维尔D.马克思 2.一人身兼数职、顾此失彼、疲惫不堪的处境是()的表现。 A.角色失败 B.角色冲突 C.角色不清 D.角色中断 3.从()角度出发可以将社会关系划分为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 A.关系的密切程度 B.关系的规范化程度

C.关系建立的基础 D.关系的协调程度 4.把社会群体分为内群体与外群体,是根据()的标准。 A.结构特征 B.互动关系 C.归属感 D.从属关系 5.如果某种社会制度无法满足特定的社会需求、带来社会冲突的制度后果,我们称其为社会制度的()。 A.显功能B.潜功能C.正功能D.反功能 6.大城市居民向小城镇或农村迁移的现象被称为()。 A.城乡融合B.城市贫民化C.逆城市化D.城乡二元结构 7.经过社会革命或其他剧烈的社会变动,社会分层结构会发生根本性的变化。1949年之后中国的分层结构发生的变化就是这样的。这种变动称为()。 A.开放性社会结构 B.结构性流动 C.非结构性流动 D.社会变迁 8.()认为,社会问题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社会不同群体之间价值和利益冲突。 A.社会解组论 B.偏差行为理论 C.社会建构论 D.冲突论 9.云南傣族泼水节时,载歌载舞的人群是()。 A.偶合人群B.常规人群C.表意人群D.行动人群 10.在现代化过程中,会出现一些与现代性因素极为相像,但在实质上却与现代化的要求背道而驰的现象,这种现象被称为()。 A.错位 B.脱节 C.畸变 D.失衡 11.科塞是()的代表人物。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全

1.文艺学三个分支,即文学理论、文学批评和文学史。 2.文学活动的构成:世界、作者、作品、读者 A世界:艺术模仿论(再现论)文艺起源于人类对宇宙或者世界的模仿。 西方:自然主义、魔幻现实主义(百年孤独) 柏拉图提出理式世界、感觉世界、艺术世界。艺术是模仿的模仿,影子的影子。否定艺术。 亚里士多德人提出对世界的摹仿有两种:历史学家对世界摹仿——已经发生过的事,个别的、具体的事;诗人对世界的摹仿——具有普遍性的、可能发生或应有的事。他认为艺术模仿的世界可以达到真理。肯定艺术。 中国:观物取象说 需注意的问题:文学不能脱离世界(社会生活),社会生活是文学创作的源泉。文学所反映的世界不等于现实生活。 B作者:艺术表现论(作者通过创作表达感受并以此唤起读者相应的感受,因此是一种作者表现活动。) 中国:“诗言志”说、物感说、白居易 西方:18.19世纪的浪漫主义。华兹华斯:诗是强烈情感的自然流露。 应该注意的问题:文学是作家思想情感的表达,作家是文学创作的主体。文学的表现活动不同于日常生活中的表现活动 表现论与模仿论的区别: 文学本质问题:模仿论认定文学是世界的反映,表现论认定文学是作者心灵的表现 文学批评问题:模仿论强调了解作品所描写的世界和写作背景,表现论强调作者对作品意义的生成作用 文学创作问题:模仿论强调文学创作应遵循的客观规律,表现论将文学创作同科学研究等活动对立起来,突出文学创作中“天才”的巨大作用 C作品:艺术形式论(艺术描写可以超越事物的本真形态,去创造更具有普遍性的、更深层的意蕴) 俄国形式主义:文学的本质在于文学的形式,文学研究的对象是“文学性”。“陌生化”效果。强调从形式构成中去阐释容所具有的审美效果 英美新批评:兰塞姆文学本体论(文学活动的本体在于文学作品而不是外在的世界或作者) 结构主义:对作品进行整体的模式研究,追踪作品的“深层结构”。叙述性作品二元对立 需注意的问题:作品是作家与读者情感沟通的中介;作品具有相对独立的形式;把作品与世界、作者、读者隔绝开来,孤立起来,是片面的。 D读者:读者接受论(读者阅读作品,既是一种有条件的接受,也是一种能动的再创造) 接受美学和读者反应批评。20世纪60年代兴起,代表人物: 斯:对接受活动中的读者的自主性加以积极的肯定和强调,推动了文学研究由重视作者和作品向重视读者的式的转型 伊瑟尔:隐含读者,接受研究转为效应研究。作者与读者在文本中的潜在对话。 注意:读者是文学活动得以最终实现的重要环节;读者是文学的接受主体;过分强调读者在文学中的地位,忽视作家、作品的客观性,使它无法全面而辩证地解答文学的所有问题。 3.文学活动的发生: 西方巫术发生说(英国弗雷泽相似律、接触律)发生说、游戏发生说(席勒斯宾塞理论)过剩精力是游戏和艺术共同的基础,人们的这种游戏的本能,是文艺的起源。谷鲁斯提出“模仿说”。艺术和游戏确有联系,游戏接近于艺术,游戏中产生的娱乐也接近于美感享受,但游戏缺乏艺术的深刻社会容,它给人的娱乐也是粗浅的、暂时的。因而文学艺术起源于游戏的命题,离开了人类的社会实践,离开了人类物质生产活动的前提,也是不科学的。劳动法生说(文学活动发生的最根本的原因还是人类最基本的生活活动——劳动。劳动是文学发生的起点,即劳动是文学发展的基础、源泉。劳动提供了文学活动的前提条件;劳动产生了文学活动的需要;劳动构成了文学描写的主要容;劳动制约了早期文学的形式。) 4.文学活动的发展:物质生产与艺术生产发展存在“不平衡关系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环境科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整理 (一)绪论(老师说看小结) 1.环境的概念和类型 环境:环境科学中所研究的环境是以人类为主体的外部世界,即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包括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 环境类型掌握: 人工环境按功能分:聚落环境、生产环境、交通环境、文化环境; 2.环境的特性: 环境的多样性、整体性、区域性、相对稳定性、变化滞后性、脆弱性; 相对稳定性:环境中物流、能流、信息流不断变化,环境本身具有一定的抗干扰自我调节能力,在一定的干扰强度范围内,环境的结构和功能基本不变。 变化滞后性:环境受到外界影响后,环境发生变化时间要滞后于外界干扰的时间。如:臭氧层空洞的形成。 3.环境的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 研究对象:环境科学以“人类—环境”这一矛盾体为其特定的研究对象,研究“人类—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 研究目的:探讨人类社会持续发展对环境的影响,以及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从而通过调整人类自身的行为,来保护和改善环境,为社会、经济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环境的研究目的就是协调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4.环境科学思想与方法: 整体性、系统性、综合性、复杂性 5.环境承载力(上课说过): ①是环境系统对人类社会发展活动的支持能力; ②是指“某一时期,某种状态下某一区域环境对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支持能力的阈值”;实质是:在维持人与环境和谐的前提下,人类—环境系统所能承受的人类活动的阈值。(二)自然环境(小结+大地女神Gaia假说) 1. 自然环境的圈层结构 自然环境可以分为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土壤圈。 (1)大气圈 大气圈是地球外圈中最外部的气体圈层,大气圈包围着海洋和陆地。 大气圈的物质组成:气体:N2 (78%)、O2 (21%)、Ar(氩,0.93%)、CO2 等 水汽:表面水的蒸发和植物蒸腾大气颗粒物:悬浮在大气中的固体、 液体微粒,如烟尘等。 大气圈的垂直结构:对流层、平流层、中间层、热成层、逸散层。 对人类的意义:调解并维持适宜环境,生命基础条件。 主要的环境问题:气候变化 (2)水圈 由大气圈、海洋、陆地水体(河流、湖泊、冰川)、土壤和岩石孔隙以及生物体中的气、液、固各态水组成的连续的圈层称为水圈。 总水圈:豪恩 (3)岩石圈 水的重要性:生命组成成分(约70%),营养物质的载体 岩石圈组成:由地壳和地幔圈中上,地幔顶部组成厚度33-35km。 对人类的价值:能源和资源 主要问题:能源和资源短缺与耗竭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大全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14汉语言田昭波 一、填空(定义和描述) 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在动力。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进行文学创作的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迷狂说(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状态。 早在先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主体性。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2)逼真性。现实型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社会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2010.01) 一、单项选择题(以下四个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是正确的,请选出并填涂在答题卡上。每题1分,共20分) 1、在社会角色的扮演中,角色之间或角色内部发生了矛盾、对立或抵触,妨碍了角色扮演的顺利进行,这是:() A. 角色冲突 B. 角色不清 C. 角色中断 D. 角色失败 2、第一次使用“社会学”一词是在哪一本书中?() A.《实证哲学教程》 B.《社会学原理》 C.《社会学方法论》 D.《经济与社会》 3、结构功能主义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 迪尔凯姆和韦伯 B. 帕森斯和默顿 C. 科赛和达伦多夫 D. 库利和米德 4、社会组织最重要的特征是:() A. 一定数量的成员 B. 特定的活动目标 C. 明确的规章制度 D. 正式的组织结构 5、马克思主义者认为,社会的本质是:() A. 个人的集合,只是个空名 B. 客观存在的实体 C. 社会关系的总和 D. 聚集到一起 6、当一个人具备了充当某种角色的条件,并按照这一角色所要求的行为规范去活动时就是:() A. 社会角色的确定 B. 社会角色的表现 C. 社会角色的扮演 D. 社会角色的失调 7、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开始于:() A. 1840年 B. 19世纪60年代 C. 19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D. 1949年 8、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称之为:() A. 核心家庭 B. 主干家庭 C. 联合家庭 D. 丁克家庭 9、价值冲突论的现实基础是:() A. 美国社会中的种族冲突 B. 冲突理论 C. 亚文化理论 D. 战争 10、最早提出社会控制概念的是:() A. 滕尼斯 B. 罗斯 C. 孔德 D. 韦伯 11、霍桑实验提出了:()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摩尔定律 2.拟态环境 3.公民新闻 4.数字鸿沟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2.请简述新媒体从哪几个方面改变了以往的媒介生态。 3.何为手机报?请简述其运营模式。 4.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三、论述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新媒体的主要盈利模式包括哪些?请以优酷网为例进行详细论述(或以其他某个新媒体为例亦可)。 2.什么是公共领域?公共领域的构成需要哪些要素?有人说网络媒体实现了公共领域的重构,请加以论述。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摩尔定律:指IC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摩尔定律并非数学、物理定律,而是对发展趋势的一种分析预测,同时为数字化生存提供了技术论证。 2.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数字鸿沟:指的是一个在那些拥有信息时代的工具的人以及那些未曾拥有者之间存在的鸿沟。数字鸿沟体现了当代信息技术领域中存在的差距现象。数字鸿沟现象存在于国与国、地区与地区、产业与产业、社会阶层与社会阶层之间,已经渗透到人们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生活当中,成为在信息时代突现出来的社会问题。 二、简答题 1.新媒体主要类型: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移动电视 针对每种新媒体简要概述各自的相关情况。

《文学概论》复习资料 西双版纳职业技术学院

《文学概论》期末复习资料 田昭波 一、填空(定义和描述) 1.创作动机:是驱使作家投入文学创作活动的内在动力。创作动机具有自发性与自觉性 的双重心理特征。创作动机的心理准备包括创作力、创作空间、原型经验三部分驱使作家 进行文学创作的内在动力,它的产生有两种因素:一是外界刺激力、一是内部驱动力。 2.心理迷狂说(柏拉图):是柏拉图提出的命题。他认为,高明的诗人都是凭灵感来创作,而灵感来自于两种途径:一是“神明凭附”,一是“灵魂回忆”。当诗人获得了这种 诗神的灵感或在灵魂中回忆到了理念世界,就可能产生一种精神上的迷狂状态。迷狂说 (灵魂回忆说)否定了技艺和经验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柏拉图的迷狂说揭示了灵感的来 源和非理性特征,并极大地弘扬了非理性精神,但迷狂说在他整个理性主义体系下仍坚持了 理性主义的立场。 3.虚静说:“虚静”就是使人的精神进入一种无欲、无得失、无功利的极端平静的状态,这样事物的一切美和丰富性就会展现在眼前。所以“虚静”可以理解为审美活动时的心理 状态。 早在先秦时期,老子提出了道家修养的主旨为“致虚极,守静笃”。他认为世间一切 原本都是空虚而宁静的,万物的生命都是由“无”到“有”,由“有”再到“无”,最后 总会回复到根源,而根源则是最“虚静的”,从而认为“虚静是生命的本质”。 此后,庄子在吸收老子“虚静”思想的基础上,对老子有关“虚静”的论述做了进一步的发展,他指出要达到“致虚守静”的境界必须做到“心斋”与“坐忘”,庄子认为“唯 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在庄子看来人要达到“虚静”的境界必须忘了世间万物,忘了自己的存在,远离世俗切利害关系,不受私欲杂念干扰,以无知、无欲、无求的心态去感受 世间的“道”达到物我同一达到“物化”的状态,才能真正的体会自然,认识自然,创作出真正与自然相通的艺术作品。 4.人文关怀:“人文”是与“神文”相对立的,文艺复兴后人文主义的形态几经变迁, 其核心却基本保持了稳定,那就是承认人是本身就是目的,肯定人性的价值、意义和人的 主体性。人文关怀,一般认为发端于西方的人文主义传统,其核心在于肯定人性和人的价值,要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尊重人的理性思考,关怀人的精神生活等。 5.现实型文学:是一种侧重以写实的方式再现客观现实的文学形态。它的基本特征是:(1)再现性。现实型文学的最基本特征是再现性。再现,指对外在客观现实状况作如实刻画或模拟。它要求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面对现实,正视现实,并忠实于现实生活,而不 是绕开现实,躲避现实。(2)逼真性。现实型文学立足于客观现实,再现现实矛盾和本质规律,在艺术表现手段上的基本特点便是逼真性。 代表作品:贾平凹《废都》,《秦腔》;老舍的《骆驼祥子》,《四世同堂》;余华的 《兄弟》,《活着》,《许三观卖血记》等;陈忠实的《白鹿原》等。 6.意境(抒情性文学):是指抒情性作品中呈现的那种情景交融、虚实相生、活跃着生命 律动的韵味无穷的诗意空间。 7.表意(意象-指审美意象):指用来表现概念或事物的语言符号与它所表现的概念或事 物之间的关系。作为结构语言学的核心概念,表意指能指系统和所指系统构成的表达含义 的功能。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个人资料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请勿商用 《新媒体概论》期末考试试题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5分,共20分) 1.数字电视 2.网络报刊 3.拟态环境 4.网络暴力 二、简述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何为新媒体?新媒体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2.手机报面临怎样的困境?可以从哪些方面解决? 3.请简述媒介融合的特征。 4.新媒介形态和新产业对传统媒体的商业模式造成了哪些冲击? 三、论述题(每个20分,共40分) 1.请结合长尾理论阐述你所熟悉的某种新媒体是如何盈利的。 2.有人说新媒体语境下公共领域是获得了重构,请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数字电视:数字电视(Digital TV,DTV)指节目信号的摄取、记录、处理、传播、接收 和显示均采用数字技术的电视系统,包括了节目采集、节目制作、节目传播到用户端接收的 全过程。矚慫润厲钐瘗睞枥庑赖賃軔朧碍鳝绢。 2.网络报刊:即通过互联网发行和传播的报刊,将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和通信技术应用 到报刊出版、发行、利用的全过程。网络报刊有网络报纸和网络杂志。聞創沟燴鐺險爱氇谴净祸測樅锯鳗鲮。 3.拟态环境:由美国传播学者李普曼提出。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 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残骛楼諍锩瀨濟溆塹籟婭骒東戇鳖納。 4.网络暴力:网络暴力是指网民在网络上的暴力行为,是社会暴力在网络上的延伸。 其表现形式有:网民对未经证实或已经证实的网络事件,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 和侮辱性的失实言论,造成当事人名誉损害;在网上公开当事人现实生活中的个人隐私,侵犯其隐私权;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正常生活进行行动和言论侵扰,致使其人身权利受损等酽锕极額閉镇桧猪訣锥顧荭钯詢鳕驄。 等。 二、简述题 1.新媒体: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 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 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 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彈贸摄尔霁毙攬砖卤庑诒尔肤亿鳔简。 主要特征:交互性与即时性;海量性与共享性;多媒体与超文本;个性化与社群化。 针对特征作简要阐述。 2.手机报是依托手机媒介,由报纸、移动通信商和网络运营商联手搭建的信息传播平台, 1 / 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