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新媒体概论期末复习整理

1、搜索引擎的定义

搜索引擎是指在互联网环境中的信息检索系统。

互联网搜索引擎以其基于关键词匹配的信息检索机制为用户在瞬间搜寻出所需的相关信息,成为缓解人们信息焦虑最有效的工具。

2、搜索引擎的原理

从互联网上抓取网页—建立索引数据库—在索引数据库中搜索排序

3、搜索引擎主要由四部分组成:搜索器、索引器、检索器和用户接口

4、门户网站的概念

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5、微博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简短的文字更新信息,并实现即时分享。

6、微博优势

简单易用微博的内容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组成,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

主动性强只要轻点“关注”,即表示用户愿意接收某位用户的即时更新信息,用户不想继续接收特定用户的信息时,点“取消关注”便不会再接收来自特定用户的信息了。

及时性强微博网站的即时通讯功能强,在没有电脑的地方,只要有手机也可即时更新自己的内容。在对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微博往往可以占据信息发布的制高点。

发布平台的开放与多样性可以通过手机、IM软件和外部API接口等途径向微博发布消息

7、微博对新闻行业的影响

(1)微博成为重要的消息来源

微博支持多界面的信息输入和输出,尤其是它与手机的结合,使其具备了成为一种重要的信息来源的文件。由于一些特殊的环境中,由于客观技术条件等的限制,新闻记者有时候也不能及时获得消息。在新媒体时代的记者,如果忽视微博,就等于丧失了一个重要的消息渠道,更等于在新媒体融合时代的新闻行业中失去竞争力。

(2)微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大新闻事件的发展

在重大新闻事件中微博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新闻工作者不应该忽视这股力量。微博使得名人与普通人的零距离、感性接触成为现实。新闻工作者在新闻采写中要善于利用微博,甚至通过微博里的互动方式对事件的发展进行一定程度的预测。

(3)微博是媒介组织传播产品的新方式

微博短小精悍的特点使其成为实时新闻更新的重要来源。新闻媒介组织还可以利用微博发现潜在受众。利用一定的技术手段,我们可以通过确定一些新闻产品的定点传播。

(4)微博与媒介组织的网络口碑营销

口碑是人们口口相传的对某一事物的评价。微博被用来提供产品信息,或者把潜在顾客吸引到媒介组织的网站或者博客上。利用微博监控工具,媒介组织还可以跟踪对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有不良评价的用户,及时介入解决问题,化解尚处于酝酿期的危机。此外,媒介组织还可以通过微博的投票、调查工具等获得实时反

馈。微博作为网络口碑的重要传播方式,对于媒介组织的树立和维护,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

(5)微博在媒介组织内的应用

微博有望成为一种新的组织内沟通媒介。微博可能成为媒介组织内成员的非正式沟通渠道,满足组织成员的信息需求以及社交、情感需求。

8、关于微博的冷思考

(1)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在微博上发布的信息的传播,缺少传播学中的所说的“把关人”,微博信息均未经核实,网民发布信息随意性强,真实性没有保障。

(2)微博具有草根性,实质是娱乐化平台

目前访问量最高的微博几乎都是娱乐明星的微博,微博实质上是娱乐化平台(3)微博已经成为商业炒作的工具

通过微博进行商业炒作提升人气是微博的一种重要功能。只有通过商业化炒作,微博才能达到其营销的目的。

(4)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

基于微博自身的快捷分享,其为信息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由于微博的匿名性和开放性,不仅传播了许多不正确的消息,甚至是虚假的消息,与此同时,微博谣言的传播行为无法得到及时的法律监管和社会监督,其特点更是掩盖了微博的责任缺失问题。

(5)缺乏有效的盈利模式

在所有的微博网站中,还没有一个是盈利的,没有明确的盈利模式是当下中国微博发展的一个瓶颈。

(6)面临管理的困境

由于微博用户和信息的海量性、无国界性,要对微博进行有效管理十分困难。

9、社交网站带来的一些问题

(1)虚假身份对社交网站造成的困扰

(2)隐私无论是社交网站运营商还是应用程序开发商,若对收集来的用户资料不能妥善、依法处置,很容易使用户隐私遭到不法利用。

(3)角色冲突在社交网站里,同一用户身上产生的主要是角色间冲突。

(4)现实关系的疏离一些用户沉溺于社交网站不能自拔,一反生活的常态。

(5)垃圾广告频频出现广告和其他增值服务是目前社交网站主要的盈利模式。

10、长尾理论

由于成本和效率的因素,过去人们只能关注重要的人或重要的事,如果用正态分布曲线来描绘这些人或事,人们只能关注曲线的“头部”,而将处于曲线“尾部”、需要更多的精力和成本才能关注到的大多数人或事忽略。

11、新媒体带来的负效应

一、信息安全形势严峻

在网上不存在可以对传送的信息进行监控、审查和封锁的中心阻塞点,“迄今为止可以最大限度的让大众参与发表言论的方式”。与互联网开放性、兼容性相伴而生的是网络安全问题。

网络安全包括:1、国家安全即如何保护国家机密不受网络黑客的袭击而泄密;如何保持国家机构不受网络黑客的袭击而正常运作。

2、商业安全:即如何保护商业机密、企业资料不被窃取。对新闻事业而言,网络的商业安全在於如何保护新闻信息的内容、背景及消息来源不被他人非法利用。

3、个人安全即如何保护个人隐私(包括邮箱密码、个人背景资料、信用卡号码、健康状况等)不被非法利用。

4、自身安全:即如何保证接入到互联网的电脑不受网络病毒的侵袭而瘫痪

二、侵犯知识产权

侵犯知识产权形式包括:

抄袭他人文字作品、网页设计、任意下载、删改、转发和刊登其它网站的信息内容。

网络上对知识产权的侵犯存有零成本、隐蔽性、迅速性、全球性以及罪证难以收集等特点。简而言之,在互联网上侵权非常容易,而维权却十分困难。网上信息资源诸如论文、软件、专利、商标、未经授权的资料乃至商业秘密等十分丰富,都易为不法之徒所侵犯。

三信息泛滥

在网络传播活动中,信息的发布、传播失去控制,产生了大量虚假信息、无用信息,造成信息环境的污染和“信息垃圾”的产生。因为在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发表意见,并且发布的成本几乎可以忽略。在某种意义上,“每个人都可成为全球范围的信息制造者”。从而增加了人们利用信息的难度。这种现象被称为“信息爆炸(Information Explosion)”。

(网络给每个传统受众都提供了成为传播者的可能。这提高了受众的地位,打破了传统媒体传播者的单向性,但也带来了传播权的滥用,任何人都可以以任何目的传播任何消息。这其中,有谣言,有色情淫秽信息,有泄密,有危害国家安全的信息,还有侵害社会伦理道德的信息。)

四网络犯罪日益猖獗

1 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现低龄化

2 网络诈骗3网络敲诈4非法贩卖5 网络诽谤6网络恐怖主义7 警惕网络暴力

网络的隐蔽性、开放性、自由性为网络诈骗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网络诈骗、敲诈与非法贩卖、网络诽谤的例子可以说举不胜举。

(补充:(1).网络色情犯罪猖獗且呈低龄化

许多网民对网络色情存有强烈的猎奇心理,甚至有不少网络色情犯罪者。(2).网络诈骗

网络诈骗大多发生在金融领域。在美国和俄罗斯都发生过计算机人员通过网络盗窃银行高额资金的案例。

(3).网络敲诈

网络空间不同于物理空间,物理空间更多的是面对面的实体行为。相比之下,网上敲诈操作简便,匿名登录,不留痕迹。

(4).非法贩卖

有不少犯罪分子利用网络的隐蔽性、迅捷性、全球性的特点,在网络上非法贩卖武器、毒品等。

(5).网络诽谤

不管是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中,捏造并散布某种事实,损害他人的人格或名誉,就有可能构成诽谤罪。

(6).网络恐怖主义

在当今网络世界,计算机也会成为被恐怖分子利用的重要武器。与一般恐怖主义不同的是,网络恐怖主义以网络为战场,通过网络上的漏洞进行破坏,达到危害人类的目的。

(7).警惕网络暴力

网络暴力就是在网上发表具有攻击性、煽动性和侮辱性的言论,损害当事人名誉。)

五、网瘾症

上网成瘾不仅危害到网民自身的身心健康,还对家庭、社会造成危害。

表现:长期沉溺于网络当中的网民容易产生人际交往障碍,其性格变得孤僻,与人距离疏远,对人冷漠,容易变得孤独、苦闷、焦虑、压抑,甚至情绪低落、消沉、精神不振。长期沉迷网络,易让人产生空虚的感觉,并引发心理常见疾病,如躁郁症、厌食症、强迫症等。痴迷网络者,与现实世界接触机会减少,与家庭成员缺乏沟通,造成精神抑郁、情绪低落,生理、心理都受到影响。人们习惯于网上的指令,回到现实世界,有可能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畅。

六、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又称为信息鸿沟,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之间的鸿沟”。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顾问Dannisi指出,数字鸿沟实际上表现为一种创造财富能力的差距。

信息技术的发展还造成贫富国家的差距进一步拉大,既所谓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这在新媒体传播方面表现得淋漓尽致。

数字鸿沟的表现:P150

数字鸿沟首先表现在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差距上,中国不仅与北美、欧洲差距巨大,而且与亚洲的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国差距也甚大。中国内地与香港、澳门、台湾也存在很大差距。

数字鸿沟在我国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中心城市与中小城市、城市与乡村在网络基础设施、网络知识与技能教育、网络用户数量等方面都存在着较大差距甚至巨大差距。

数字鸿沟造成互联网上各国舆论力量失衡。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舆论主导新媒体,而发展中国家因技术、资金和人才问题在新媒体中的地位甚至低于在报纸、广播、电视中的地位。

12、互联网监管的难点

(1)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

(2)传播时间地点的不确定性;

(3)传播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4)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

(5)文化传统不一

(6)政策法规滞后

1、传播者身份的隐蔽性

在互联网上传播色情信息、恶意言论、计算机病毒等有害信息的人大多匿名或用假名,他们可以通过一系列技术手段隐藏自己的IP地址,其身份在虚拟空间难以辨别和确认,这使网络服务提供商及管理部门寻找侵权主体非常之难。2、传播时间和地点的不确定性

传播者可以在瞬间完成传播信息的任务,而且不留痕迹,然后再换一台计算机或另外一个地方,这给有关部门的查证、侦破和审理都带来很大的困难。

3、传播者自身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

一般黑客都是计算机专家,其计算机技能不低于管理部门和执法机构工作人员的水平。

4、跨国传播挑战司法管辖

在网络信息的流动中国界观念是模糊的,用户可以轻而易举地登录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的网站、BBS、聊天室,这使网络用户出现了地域上的极端分散性。

5、文化传统不一

本国认定有害的信息在他国可能不被认为是有害的。文化、道德、法律、观念的差异导致对信息内容的不同认定标准。

6、政策法规落后

一方面是还没有对网络上某些不良信息内容制定管制措施,这种暂时滞后,给人一种假象,似乎互联网是一个自由主义的乐园、法律的真空地带、从事违法犯罪活动的乐园;另一方面是新出台的法律法规中的某些制度又缺乏现实可操作性,执行起来存在各种冲突或难以实现。

13、互联网信息流通中的政府控制

在互联网的发展中,政府的重要性是不容忽视的,它不仅是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还应当是互联网的促进者。政府有责任净化网络内容,保障网络安全,增加民众上网机会,使这一新兴媒体得到蓬勃发展。

1、政府作为互联网的发起者和管理者

2、监控互联网的实践和争论

3、制订符合实际的传播控制策略

(1)加强网络传播的法律法规建设

(2)加强网络道德规范

4、互联网监控的效益/成本的思考

1.事物往往具有两面性,对互联网进行监控是要付出代价的,而且监控越是严格,成本

就越是高昂。这里的成本是指广义的社会成本。

2. 我国政府采取监控的决心是坚定的,措施是严格的。在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之间。

我国政府选择了社会稳定。

3. 不过,对互联网信息流通监控的过分严格要求要付出昂贵的代价。犹豫缺少强大快捷的搜索引擎,我国商务活动或研究受到影响,由此,我们需要在互联网控制的成本于效益之间求得平衡。

14、对于网络新闻传播,有4个层面的控制策略:P154-155

1、技术监管。通过信息过滤、邮件监管、自动跟踪等各种技术措施对互联网进行管理,是一种无声的有效方法。

2、加强新媒体的法律法规建设。只是一种硬性控制手段。立法毕竟只是形式上的课题,更大的难处在于执法的障碍重重。

3、加强网络道德规范。道德通过舆论、习俗、信念发挥作用,法律通过威慑和惩罚发挥作用。道德的实质就是同情心,就是对同胞的爱和对自我利益的克制,这是受个人利益支配的命令,它是主动的,而不是被迫的。因此,从这种意义上说,我们认为道德自律对媒介或对传播者的作用要大于法律的作用。

4、经济制约。经济制约政策是指采用税收的增减、产业政策引导等经济手段,培植经济健康的网站,制约不良低俗网站的发展。

15、为什么网络实名制是一把“双刃剑”?P161

网络实名制和互联网一样,是一把“双刃剑”,实施网络实名制需要付出不少社会成本。

首先,实名制的实施,需要一系列配套措施,尤其是监督措施,否则它就是一个“稻草人”。然而,监督实名制实施的成本其实是很高的。

其次,实行网络实名制违背网络经济发展的规律。

再次,在中国特有的国情下,实行网络实名制会阻碍舆论监督。

最后,互联网本身具有全球性,即使在国内得以成功地实行实名制,谁又能管得了国内网民去境外注册匿名博客呢?谁又能有效制止内地网民去境外网站发表“高见”呢?

15-1 互联网的管理应该以技术管理为主

互联网本身是高科技的产物,管理互联网也应该建立在技术发展的基础之上。此外,虚拟的互联网是现实社会的折射,只有让现实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我们的网络社会才会有可能变得更和谐的可能。

16、新媒体管理的变革:P165

1、明确新媒体定位

应该看到新媒体开展跨界技术整合和内容整合是大势所趋,看到新媒体将创造出一个巨大的媒体市场,从而将新媒体作为一种独立的媒体加以对待。

2、推动新闻媒体推展新的发展空间

主流媒体要努力适应形势的发展变化,熟悉和掌握可以发展的最新成果,积极运用先进的通信手段,充分发挥自己的权威传播地位、丰富的信息资源、良好的管理经验、过硬的人才队伍,以及稳定的受众群体等优势,转变观念、创新思路、实现传统媒体业务与新型传播手段的有效结合,拓展新的发展空间。

3、学会运用新媒体,打造新兴舆论阵地

必须积极运用新媒体这一最新的传播载体,顺应新闻规律、提高传播技巧,、主动设置议程、及时发布信息、努力占得舆论引导的先机、把握正确的舆论引导。

要创新新闻宣传理念。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在新闻宣传中要“求同”,也要“求异”,即在新闻宣传内容的政治方向、价值取向上必须一致,在新闻选择、话语结构、信息形态、传播方式方面则要体现差异性。

要创新新媒体内容。

4、推动行业自律,强化自我约束

要坚决禁止违法和不良信息通过新媒体传播,尊重和保护知识产权,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5、在注重发挥各个部门独立作用的同时,完善协调机制

由于新媒体本身具有的开放性,其涉及的相关组织必然很多,迫切要求各部门加强只能协调。

17、网络舆论,是指在互联网上传播的公众对某一焦点问题所发表的有一定影响力的意见或言论,是网上民意的表达。

18、网络舆论的特性:P178-180

1、丰富性

网络上有积极健康的舆论,也有庸俗和灰色的舆论,以致网络舆论内容五花八门,异常丰富。

2、互动性

网络实现了信息传播的双向互动,舆论的受众不再是毫无主动性可言的“靶子”,传播者也不再占有绝对的话语主导权和控制权。

3、及时性

网络可以实时更新的特点,使得网络舆论可以以最快的速度传播。

4、民意表达的真实性

网络的虚拟环境和匿名特征则使民意表达能够使用更直接的方式,公众也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在,更少感觉到限制,并且更加开放地表达自己。

5、冲突性

网络舆论的冲突性是指网络舆论的伦理相对主义强化和伦理基础准则的冲突。

6、情绪性

由于网络的匿名性、开放性等特征,有些人会把网络作为发泄情绪的场所,由此形成一种情绪型舆论。

7、群体性

一方面群体中非理性特点在网民中十分严重。另一方面,网络下聚集的群体极易导致群体认同的现象。

8、难控性

在网络媒体上要对舆论进行控制是比较困难的。

19、网络舆论的调控难度

1、是网络舆论主导权不完全由网站掌握,而是由参与议论的网民数量的密集度和强度所决定的。

2、是网络媒体的开放性使信息传播者往往可以想方设法绕开各种障碍来发布消息,网站管理者也不可能对网上的言论逐一进行检查评价。

3、网络舆论具有复杂性。网络舆论混乱、无序,自觉舆论与自发舆论并存。

4、网络舆论的多元性。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呈多元化,世界上存在着对立的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随着网络传播的发展,网络信息可以从地球任何一个地方无限量地向另一个地方传输,使网络舆论的意识形态十分多元化。

20、网络舆论的功能:P181

1、舆论监督

政府决策、法律法规的制定,现在都可以通过网络舆论来施加影响。

2、信息传播

由于网络舆论具有集散、传播甚至放大效应,使网络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过去存在的一些信息不透明、不对称现象得到很大改变。

3、交流思想

网络舆论通常是多种声音并存,使得网络成为各种思想碰撞的场所。

21、网络舆论对政府行为的影响

1、以敏捷性反应形成即时性影响

网络媒体的舆论较传统媒体舆论而言更敏捷、更快速,这也对政府的行政效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广大社会民众有权质询政府,政府也有责任回复民众。面对质询,政府要有更快捷的反应能力和更高效的行政效率,及时公布有关信息,对民众所关心的社会问题予以反馈,

以消除民众的疑惑。很多时候,公众的质疑、猜测大多源于信息的不畅通,及时发布政务方

面的相关信息,是政府应尽的职责,而不应该以“负面报道”为由而回避。

2、以多元性反应形成印证性影响

互联网的出现,使任何组织或个人都可以在网上找到发布自己信息的空间。传播的开放性和传播者的多元化打破了传统媒体舆论传播的垄断。政府的传统舆论控制手段无法有效引导网络舆论。

3、以海量性反应形成复杂性影响

与传统媒体相比,网络媒体逃脱了版面、时间等诸多限制。传播主体的多元化,使得网络信息源源不断;同时,数据库使历史信息得以保存。信息集纳的广度与深度积累,形成了网络舆论的海量信息。海量信息使政府难以把握和掌控舆论方向,舆论引导难度加大。

4、以互动性反应形成挖掘性影响

网络的快速回应使互动成为了一种必然的经常性交流方式。

传统媒体时代的互动,其范围和影响有限,而且内容也必须受到严格审查,是一种“分时”的互动。而网络将这种互动变成为一种“即时”的互动。网络在线调查、即时点评和多渠道的参与,使网络舆论的形成速度远远快于传统新闻舆论。网络舆论的迅速互动使政府难

以及时作出反应,难以迅速把握舆论方向。

22、网络舆论存在的问题

网络舆论的巨大影响力,导致了网络舆论的巨大“杀伤力”,网络舆论甚至还能演变为网络暴力。网络传播中的“把关人的缺失”也会导致舆论的失控。

1、谩骂与攻击

网络的匿名性及隐藏性使网民对于他人的攻击和谩骂成为一种多见现象,特别是在门户网站的新闻跟帖、贴吧、论坛里,对新闻报道的主角或者特定的当事人、单位进行辱骂、指责的现象司空见惯,很多是情绪性的发泄。

2、发布虚假信息

由于网络信息发布的便利性,以及网络信息审查与传统媒体的信息审查存在巨大的差异,在网络上发布虚假信息非常容易。

3、民事侵权

在网上未经当事人同意,私自公布当事人个人信息,干扰了当事人的生活和其隐私权。在网络上随意公布当事人的照片,甚至恶搞,侵犯肖像权。未经同意,大量转载文章,侵犯著作权的现象随处可见。

23、如何引导与规范

网络舆论是时代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产物,这就注定了必须积极应对而不能消极回避。对待网络舆论,要想大禹治水,重在疏而非堵。既要发挥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同时,又要把它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1、管理舆论

言论自由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不能超越法律的限度。目前,规范网络的法律法规并不少,但也存在多头管理、交叉管理、职责不明的现象。规范网络舆论,需要进一步完善。清理立法,形成系统、有序的调整网络关系的法律体系。

2、掌握舆论

网络舆论之争,说到底就是网络话语权之争。在网络时代,要形成健康向上、法治文明的网络舆论,就必须要让网民喜闻乐见、弘扬正气的舆论占据主导地位,

及时清除有害信息与消极舆论,同时要积极引导舆论。在这方面,政府网站与门户网站应当发挥重要的作用。

3、舆论自律

作为网站,应当文明办网;作为网民,应当文明上网、理性上网,倡导网络文明道德,使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阵地。对网上的不良信息不点击、不登陆、不转发,并积极向有关部门举报,创造洁净的网络空间,促进网络健康和谐发展。

网络广告的天特点:互动性与主动性强;实时性;无时间及地域限制、传播范围极大;针对性强;形式多样,多媒体广告日益增多

网络广告的主要形式: P192 横幅广告、文本链接广告、电子邮件广告、插播式广告(弹出式广告)、Rich Media

其他新型广告有视频广告、路演广告、巨幅连播广告、翻页广告、祝贺广告,等等。

《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

朱镕基总理与2000年9月25日宣布实施

该办法第十五条规定: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不得制作、复制、发布、传播含有下列内容信息:(一到九,p156)

《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管理规定》

信息产业部于2000年11月7日发布

该规定为加强互联网电子公告服务的管理,规范电子公告信息发布行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保障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奠定了法规基础。网络广告的的监管之道

首先,应借鉴国外成功之立法经验,尽快出台有关的法律法规。

其次,应加强宣传,提高消费者的自我保护意识。

最后,应该加强网络服务供应商的法律概念,实施行业自律。

网络广告的发展之道

网络广告要有创意;网络广告的内容要具体、真实,不能提供虚假的信息;利用传统媒体进行广告站点的宣传;网络广告具有向巨大范围的消费者提供各种所需信息,互动性和大容量;应制定有关网络广告的法规,引导网络广告的发展;必须加快建立针对网络广告的有效性的衡量标准;立法与行业自律并重;注重技术和营销方式的创新;进一步得到网民的认可,研究网民的心理;立法治理垃圾邮件

新媒体开展电子商务的代表性模式

1、Yahoo!Shopping模式

该模式是借助于门户网站雅虎的知名度、高访问量,为大大小小的商家提供一个虚拟的“摊位”,雅虎收取手续费并提成

2、亚马逊模式

该模式指亚马逊网站自身在网络上销售图书、电脑等各种商品,同时也为商家提供虚拟的“摊位”,亚马逊收取手续费并提成。如当当网

3、Walmart模式

该模式自身有成熟的传统店铺,借助互联网扩大营业范围。如苏宁

4、ebay模式

该模式是进行网络拍卖的电子商务模式。如淘宝

5、Dell模式

该模式是知名生产企业借助互联网进行直销,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销售成本。如海尔

新媒体在开展电子商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金融体系支撑不足

2、政策法规、规划和体制瓶颈

3、社会化信用体系不健全

4、商业流通领域的现代化问题

5、电子商务的安全问题:信息的保密性、信息的完整性

6,“避风港”原则和“红旗”原则P231

“避风港”原则:是指在发生著作权侵权案件时,当网络服务提供商只提供空间服务,并不制作页面内容时,如果网络服务提供商被告知侵权,则有删除的义务,否则就被视为侵权。如果侵权内容既不在网络服务提供商的服务器上存储,又没有被告知哪些内容应该删除,则网络服务提供商不承担侵权责任。

“红旗”原则:是指如果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的事实是显而易见的,就像红旗飘扬一样明显,网络服务提供商就不能装作看不见,或以不知道侵权的理由来推脱责任。如果在这样的情况下不移除链接的话,就算权力人没有发出过通知,也应该认定设链者知道第三方是侵权的。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一章 1.1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 印刷术国家>公民 电报 互联网 变化: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1.2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 人人是记者;监督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1.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去中心化: ①原因: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②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再中心化: ①原因: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1.4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精英“冷眼旁观”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新左派,民粹主义,狭隘民族主义,新消费主义 4.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 理论:福柯“全景监狱”少数人看多数人 意义:安全(信息,一时形态) 政策推行 措施:可操作的“解释框架” 1.5互联网发展的两大支点 “全球化”与“个人化” 时代背景:现代性和后现代性杂糅。 现代性特征:全球化(整体性的社会化大生产) 后现代性特征:碎片化(个人对于体制的和个人生存状态的觉醒) 即:吉登斯“意向性” 问题:中国媒体面对现状怎么办? 即:媒体转型措施。 第二章:互联网、新媒体与新技术 2.1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类比移动互联网的产生与发展) 2.2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2.3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1.硬件设备终端划分 ①计算机 ②手机与便携式电子设备 ③数字电视机 *户外LED 2.软件属性分 ①web1.0

新媒体概论笔记

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和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

增强现实,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是人和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他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你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和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h. 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新媒体概论》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均面向大众传媒组织,培养能够适应大众传媒的需求与变革,从事大众传媒的信息建构与传播以及媒介经营与管理等等业务的媒体从业者。面对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具有创造性策略和构思的专业的职业化的媒体新人。为达到这一培养目标熟悉新兴媒体的特点及其运作规律是必须的,因此开设了《新媒体概论》这一课程。 二、课程目标 对传统的大众传播而言,新媒体的发展是无法回避的。对于传媒行业从业者来说,了解新媒体,熟悉新媒体,学会使用新媒体,不但是必须的,而且是必备的。结合传媒策划与管理专业、编导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应用需求,该课程教学时理论联系实际,在介绍基本理论的前提下,侧重于新媒体的应用现状及发展趋势的探讨,培养学生运用基本理论,结合现实资料,进行逻辑推理,科学预测的能力。 三、教学课时分配表 本课程教学总学时为48课时。具体学时分配参照下表: 四、教学内容和要求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的技术依托,剖析新媒体的传播特性,探讨新媒体的社会影响。以这几个点为核心对新媒体进行宏观的、总体的介绍,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的基本问题 2.新媒体的优势 3.新媒体给传媒业带来的冲击

(四)作业 谈谈怎么看待柯达破产? 第二章新媒体的类型和形态 (一)教学目的 介绍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重点分析创新扩散理论。(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给新闻传播理论带来的影响 2.新媒体研究理论模型 第三章新媒体用户特征研究 (一)教学目的 阐释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分析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二)教学时数 理论讲授学时:2 (三)教学内容 1.新媒体时代的受众理论 2.网民的基本特征分析 3.网民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分析 (四)作业 分析创新扩散理论模型与中国特有的“2000万现象”的关联。 第四章新媒体的类型 (一)教学目的 了解新媒体中网络传播的类型,掌握网络中的大众传播发展历程,掌握web2.0特征。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18702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名词解释,4个*5分 简答,4个*5分 论述2个*15分 分析应用,材料做题,2个*15分 ●第一章 1.新传播革命的本质(p2) 答:第四次传播革命将宪法赋予公民的言论自由通过“自我赋权”落到实处。互联网赋予公民以传播权力,实现传播的权利向传播权力的转移,这是新传播革命的本质内涵。 ①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 ②“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③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2.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p4) 答:“去中心化——再中心化”,是第四次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取向。“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①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②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③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3.新传播革命带来的挑战(p7) 答:①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由报纸、广播、电视引领百年的传媒业态正在经历重大转型。 ②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就传播媒介构建的舆论场来看,中国正从曾经的传统媒体一元空间、固定渠道的单向传播,走向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双重话语空间并存、复杂多向的传播格局。 ③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多元思潮的泛滥使得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造成当前“噪声四起”的局面,也使得政府的执政环境复杂化。 ④全新执政环境,争夺传播主导权;新传播革命带来执政环境最显著的变化,就是政府处在了全民全时空的“全景化围观”中。 ●第二章 1.新媒体的概念和基本特征(p17) 答:概念:新媒体,是伴随着互联网发展,以数字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为主要特征的一系列新媒体形态。 基本特征:①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③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2.新技术的发展趋势(p27) 答:①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数字化是互联网的关键支撑技术,也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②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具有更多空间、更强安全的下一代互联网,将不断满足人类对互联网的各方面需求。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第二版)读书笔记 《新媒体概论》新媒体概论/宫承波主编. —2版. —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9.10 什么是新媒体?关于这一概念最早可以追溯到40年前。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电视网(CBS)技术研究所所长P.高尔德马克(P.Goldmark)发表了一份关于开发电子录像(EVR)商品的计划书,他在计划书中将“电子录像”称作“New Media”,“新媒体”概念由此诞生。 美国《连载》杂志将新媒体定义为“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 美国新媒体研究专家凡·克劳斯贝(Vin Crosbie)认为,新媒体就是能对大众同时提供个性化内容的媒体,是传播者和接受者融会成对等的交流者、而无数的交流者相互间可以同时进行个性化交流的媒体。 清华大学熊澄宇教授则认为,所谓新传媒,或称数字媒体、网络媒体,是建立在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和互联网基础之上,发挥传播功能的媒介总和。它除具有报纸、电视、电台等传统媒体的功能外,还具有交互、即时、延展和融合的新特征。互联网用户既是信息的接受者,又是信息的提供和发布者。包括数字化、互联网、发布平台、编辑制作系统、信息集成界面、传播通道和接受终端等要素的网络媒体,已经不仅仅属于大众媒体的范畴,而是全方位立体化地融合大众传播、组织传播和人际传播方式,以有别于传统媒体的功能影响我们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民大学匡文波教授把“数字化”和“互动性”作为新媒体的主要标准。 首先,“新媒体”是一个时间性概念。在媒介发展史上,每一次媒介技术的变革和物质形态的诞生。其次,“新媒体”是一个技术性概念。当下的新媒体指的是依托数字技术、互联网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等新兴科技而产生的向受众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系列新的工具或手段,其种类可谓丰富多彩,目前受到关注的不下几十种,其中有的属于新的媒体形式,有的则属于新的硬件、新的媒体软件或新的信息服务方式。从传播学视角看,它们又可以分为两类: 一类可以称作新兴媒体,是新媒体的典型形态,以改变传播形态为主要诉求点,强调体验和互动,内容生产日趋分散化和个性化。另一类则可以称作新型媒体,包括户外新媒体、楼宇电视和车载移动电视等。它是在传统媒体的基础上依托新技术衍生而来的,其传播形态并未发生根本性改变,但是信息质量获得提高,传播范围更广,达到了以前无法覆盖的区域。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对“新媒体”概念作广义和狭义两种界定。广义上的“新媒体”可以作如下界定: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卫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为主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而狭义上的“新媒体”则专指“新兴媒体”。 中国是全球性互联网热潮的践行者。早在1987年,北京计算机应用技术研究所就建成了我国第一个互联网电子邮件节点,1987年9月14日,钱天白教授向世界发出了我国第一封电子邮件,揭开了中国人使用互联网的序幕。1991年10月,在中美高能物理年会上,中国提出了纳入互联网络的合作计划。1994年4月20日,中国于国际互联网相联的网络信道开通,首次加入国际互联网大家庭,中国开始踏上互联网的征程。 互联网真正开始向社会大众推广始于1995年之后,并且据统计,国内互联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广播电视与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 整理人:杰考试时间:120 分钟;考试方式:闭卷 一、概念比较题(共5 小题,每小题5 分,共25 分) 1.IPTV/ITV/NGB/DTV ①IPTV即交互式网络电视,是一种利用宽带网,集互联网、多媒体、通讯等技术于一体,向家庭用户提供包括数字电视在的多种交互式服务的崭新技术。它能够很好地适应当今网络飞速发展的趋势,充分有效地利用网络资源。 ②宽带互联网视听业务又叫做iTV,是中国电信推出的新一代交互式宽带视频服务,通过电视接入宽带网络,享受直播、点播、回看节目,使用增值应用。 ③中国下一代广播电视网络(NGB)是以有线电视网数字化整体转换和移动多媒体广播CMMB的成果为基础,以自主创新的“高性能宽带信息网(3TNet)”核心技术为支撑,有线无线相结合、支持“三网融合”业务的、全程全网的广播电视网,可以提供高清晰度电视、高速数据接入和语音等三网融合业务,为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商务等行业搭建综合信息服务平台,使信息服务遍及千家万户。 ④数字电视(DTV):是指从电视节目采集、录制、播出到发射、接收全部采用数字编码与数字传输技术的新一代电视,是在数字技术基础上把电视节目转换成为数字信息(0、1),以码流形式进行传播的电视形态。 2.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①连续报道:是对正在发生并持续发展的某一重要的、受众关注的新闻事件,在一段时间进行连续及时的报道,完整反映新闻事实的发生发展结局及其影响。 ②所谓“系列报道”,是围绕同一新闻题材、新闻主题从不同侧面、不同角度作多次、连续的报道,各条报道之间没有外在的时态连续,却有在的必然联系。 ③连续报道的时效性强,时空集中;系列报道的时效性差,时空跨度大。连续报道按时间顺序进行,每次节目之间互为因果关系;系列报道没有时间上的承接关系,侧重反应事物空间上的平行关系,报道顺序随主观而定。在题材选择上,连续报道多为事件性新闻,特别是那些突发性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四次传播革命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 印刷术 电报 互联网技术的推广使用以及由此带来的新媒体勃兴 变化: 传播媒介 传播结构 传播方式 传播观念 传播文化 传播效果 第二节新传播革命的本质 一、信源蜂窝式高速膨胀,保障知情权回归。大众媒介固定信息源;媒介权力;人人是记者;监督 二、“自媒体”即时化传播,促进表达权回归 三、全面信息监管失效,“权利”上升为“权力” 第三节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 去中心化---再中心化 1、去中心化是指互联网技术本质上是以个人为中心的传播技术,具有天然的反中心倾向。 原因:

互联网技术特点 传播资源泛社会化 传播权力全民化 结果:国家组织与治理能力受到挑战 2、再中心化是指网络信息离散后又重聚的特征。 原因: 信息过量,公民寻找代理人 互联网打破原有组织结构,重塑行动,话语,舆论中心 3、“去中心化——再中心化”表现: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精力旺盛,拥有广泛社会资源,具有公共关怀 2.社会关系重新洗牌,重构行动中心。“强关系”“弱关系”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打破主流媒体的单一话语空间,重塑一个新的依托于网络的“公共舆论”中心。二元:虚拟与现实,官方与民间,公民行动与高层决策 第四节新传播革命的挑战 1.传媒新业态,新闻生产经营大变革 新媒体优势:时效性,互动性,传播手段多样性 改变:内容生产者,提供者,媒体信息分发渠道,受众的媒体接触,消费习惯,技术 →传播范式,传播规则,内容生产方式,分享范式,消费方式。 需求:融合性,跨平台性,创新性 2.双重舆论场争鸣,舆论极化难控制 传统媒体舆论和网络舆论 精英“冷眼旁观” 普通民众“一点就燃” 3.多元思潮涌现,主流意识形态受冲击 自由主义,

新媒体概论笔记

第4轮) 浙江大学韦路教授10762人学习 每周一更新共10周2016、2、29——2016、5、5 评分标准:≧80优秀 1、“课堂交流区”讨论10%,≧20条 2、章节测验40%,5单选,5判断,允许1次 3、家庭作业20%,共有2次,互评≧6个 4、期末考试30%,15个单选15个判断,只允许尝试1次。 第一周新媒体导论 1、1什么就是新媒体:技术说行为说组织说三合一 1、不同于传统大众媒体,包含特定技术、实践与社会组织的信息与传播系统。 技术层面:以数字网络技术为基础,重组或融合了不同的传播技术,使单一媒体转化成新媒体。 实践层面:使一对多的单向大众传媒模式变为点对点的多向网络传播模式传播活动的主体由消极的受众变为积极的行动者。 组织层面:改变了工业时代的自上而下或中心向边缘的社会等级结构,形成了一种广泛联系,相互依存的网状社会结构。 2、特征: a、数字化0101包容一切b、多媒体:文字声音图像动画及互动的内容c、互动性d、网络化e、个人化:特点兴趣爱好 3、形式:(四个维度)a、虚拟世界(如美“第二人生)内在世界,中国“三维网游”b、镜像世界,如谷歌地图现实世界c、生活记录:微博微信生活视频手环(行走记录仪)d、增强现实,

如谷歌眼镜 4、新媒体的内容 a、新闻:融合新闻的出现(各种不同的信息形式都可在融合在同一个平台当中,如2013普利策新闻奖特写类作品:Snow Fall<雪崩>,有文字,有三维动画的模拟,重现雪崩的过程、视频的采访、互动的内容等。 b、娱乐:更多体现互动的特性(玩家与玩家、人与机器的互动)如体感游戏,通过人体的动作就可以完成与计算机的互动。 c、社交:如微博微信。新媒体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内容都就是由用户(每一个人)生产出来的。(传统媒体内容生产一般由专业的新闻工作者生产。)用户生产内容当中很多相关的内容都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交流(关系的交往、延伸、强化)。 d、服务:新媒体给人们提供信息服务之外,越来越多地渗透到其她方面的服务,如余额宝。 1、1讨论:您认为新媒体区别于传统媒体的最鲜明特征就是什么?为什么? 1、2新媒体的历史 1、前新媒体时代:a、大致从人类的语言开始b 、第二阶段:文字c、造纸d、印刷:北宋毕昇印刷术。泥板-木头-古登堡1455年发明了金活字印刷术(金属材料、机械的旅馆装置) e、印刷使人类社会进入大众传播时代的媒介技术。f、摄影:1839年法国人达盖尔发明了银牌摄影法《巴黎寺院街》g、电报:意大利人马可尼首次将传播与交通分离(电波在空气中传播) h、电影:1895年法国一对兄弟,卢米埃尔兄弟<电影之父>(1895年称为电影的开元年)i、广播:1920在匹兹堡的广播电台j、电视:第一家,英国的BBC在1936年伦敦开播,视听兼备。 2、计算机时代(世界最古老的计算工具:春秋时期算筹) 历史阶段: A、机械计算机:英国1835查尔斯·巴贝奇设想(创新:用齿轮模拟算盘的算珠,她不仅设想也

新媒体概论重点

填空: 1、手机越来越成为一个移动得数字终端平台,在20世纪末开始被左义为“第五媒体”。 2、美国传播学者哈特在对媒介进行历史性考察时,把历史上依次出现得媒介系统分为示现得、再现得、机器得三类媒介系统。 3、加拿大政治经济学家英尼斯从时空偏向得角度考察媒介,提出了媒介得时空偏向理论、将媒介划分为偏向时间得媒介、偏向空间得媒介。 n-j 戈夫曼得情境决定论:将人们得社会生活同戏剧进行类比,她认为人人都在不同得社会舞台上扮演大量不同得角色,在每位或每群观众成员而前显示自己得略有不同得“变体形式”。人们在特左得环境中得行为举止可分为两大类:“在前台得行为”与“在后台得行为”。合适得在前台得行为代表担任某一社会角色得人按其所扮演角色得社会规范应有得行为。而在后台得行为则会放松自己,进行排练,制左进一步表演得策略,并就她们在前台得行为开玩笑。电视人:日本传播学者林雄二郎在《信息化社会:硬件社会向软件社会得转变》中,将印刷媒介环境与电视媒介环境中完成社会化过程得两代人加以比较,明确提岀了"电视人”得概念。所谓“电视人”,指伴随着电视得普及而诞生与成长得一代,她们在电视画而与音响得感官刺激环境中长大,就是注重感觉得“感觉人”,表现在行为方式上就是“跟着感觉泄”,这一点, 与在印刷媒介环境中成长得她们得父辈重理性、重逻辑思维得行为方式形成鲜明得对比。同时,由于就是在背靠沙发、而向荧屏得狭小空间中进行得,这种封闭、缺乏现实社会互动得环境使她们中得大多数人养成了孤独、内向、以自我为中心得性格,社会责任感较弱。(媒介依存症) 容器人:“容器人”就是日本传播学者中野牧在《现代人得信息行为》一书中描述现代人得形象时提出得。“容器人”就是指在现代得大众传播环境尤英就是以电视为主体得传播环境下,人们得内心世界犹如封闭得容器,她们就是孤立得,封闭得。她们为了打破这种孤独得状态也希望与别人接触,但就是这种接触只就是容器外壁得碰撞,并没有内心世界得交流,因为她们并不希望对方了解自己得内心世界,所以保持一上得距离成了人际交往得最佳选择。 '‘容器人”注重自我意志得自由,对任何外部强制与权威都不采取认同得态度,但却很容易接受大众传播媒介得影响,她们得行为也像不断切换镜头得电视画而一样,力图摆脱日常繁琐性得束缚,追求心理空间得移位、物理空间得跳跃。该概念强凋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对个人社会化与人格形成过程得影响。 梅特卡夫定律:悔特卡夫左律就是3公司得创始人,计算机网络先驱罗伯特?梅特卡夫提岀得。其内容就是:网络得价值等于网络卩点数得平方,网络得价值与联网得用戸数得平方成正比。梅特卡夫左律就是一条关于网上资源得左律,该泄律由新科技推广得速度决左,所以网络上联网得计算机越多,每台电脑得价值就越大。新技术只有在有许多人使用它时才会变得有价值。使用网络得人越多,这些产品才变得越有价值,因而越能吸引更多得人来使用,最终提高整个网络得总价值。梅特卡夫立律常常与摩尔眾律相提并论,如果说摩尔泄律就是信息科学得发展规律,那么梅特卡夫定律就就是网络技术发展规律。 电子乌托邦:对媒介技术得发展寄语无条件得乐观主义期待,新得传播技术会把人类带入一个高度自由、民主与平等得理想国度,就是一种认为网络可以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倾向思想。单方面得认为当代大众传媒会因栽传播渠道得双向性与网络得实时互动性能够带来民主与自由;因大众传媒得监督功能与现今受众得舆论压力能够带来人性与道徳得发展,从而解决人类社会得一切问题得乌托邦式期待。而这种观点就是片而。在大众传媒大战得今天已经成为了一种与社会制度与文化紧密相连得大型社会信息系统,而对于这样一个强大得系统会发挥什么作用在于使用者与管理者,在于具体得历史与社会条件。“电子乌托邦”思想就是建立在对新媒

新媒体概论

新媒体概论 1 媒体的分类 报刊广播电视新媒体影视书籍电影 2 什么是新媒体 新媒体(New media)概念是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严格来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3 新媒体——数字化新媒体主要包括 互联网站(如新浪网) 手机媒体(如空中传媒) 数字电视(如SiTV) 机航媒体(如美航传媒) 户外液晶(如分众传媒) 移动电视(如北广传媒) 电子报刊(如Xplus)等等。 4 新媒体概念包含以下要素: □新媒体建立在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基础上; □新媒体在信息的呈现方式上是多媒体; □新媒体具有全天候和全覆盖的特征; □新媒体在技术、运营、产品、服务等商业模式上具 有创新性; □新媒体的边界不断变化呈现出媒介融合的趋势。 5 新媒体发展的原因 技术与市场发育,手机增值业务的横向发展 党政重视支持,媒体领域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资金 新媒体发展,智能制造计划互联网+计划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6关于数字化新媒体 新媒体中有一种从技术角度来看的说法:数字化新媒体,它是技术革命带来的产物。 每一次传播技术的变革所带来产物 数字化新媒体 当下的新媒体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计算机、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数字新媒体新兴技术新兴产业经济发展新引擎 7信息的分类 人类能感知的外界信息可按其媒体划分成几类: 8 信息的数字化 人类本来是生活在一个物理的、模拟的现实中。 数字化是为了使人类能够更好地享有各种信息服务,从而实现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的目的。从技术上而言,数字化的信息比模拟信息在存储、处理、检索、传播和利用等各方面都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9 如何看媒体 媒体作为信息的载体,以三种形态存在: 物质材料或物质实体 物质和能量的波动信号 符号载体 “媒体”、“介质”与“符号”、术语的关系“信号” “信号”和“符号”都是媒体的基本形态。 当着眼于媒体的物质特性、习惯采用“信号” 当着眼于媒体包含的内容和意义、采用“符号” 当着眼于媒体的具体物质形态时,采用“介质” 当从技术层面使用“媒体”这一术语,往往侧重于媒体

(完整word版)新媒体导论复习资料

1.摩尔定律: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数字新媒体发展迅猛,传统媒体也在实施数 字化转型,传媒化生存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为数字化生存。现代传播媒介的发展呈现出间隔越来越短、其容量和集合程度却越来越高的趋势。 2.“冷媒介”意味着“低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低。其传播对象在信息 的接受过程中需要发挥丰富的想象,参与程度高。 3.公民新闻:“公民新闻”(Citizen Journalism)的概念产生于上世纪90年代的 美国,至今还没有一个权威的定义。我们可以把它理解为“公民(非专业新闻传播者)通过大众媒体、个人通讯工具,向社会发布自己在特殊时空中得到或掌握的新近发生的特殊的、重要的信息”。或者把它称之为“来自业余新闻工作者的第一手新闻报道”。 4.媒介依存症:媒介依存症是一种由新媒介带来的社会病理现象,媒介依存症有 几个特点:过度沉湎于媒介接触而不能自拔;价值和行为选择一切必须从媒介中寻找依据;满足于与媒介中的虚拟社会互动而回避现实的社会互动;孤独自闭的社会性格等。 5.媒介人物:大众传媒具有塑造社会活动家等媒介人物形象的功能。公众对于媒 介人物形象的材料,基本上取之大众传媒营造的世界,人们所见所知的不过是经过传媒折射的现实人物的影像,甚至人们对现实人物本身并不感兴趣,感兴趣的仅仅是媒介上的人物。 6.新媒体(New media):1967年由美国人戈尔德马克率先提出的。新媒体是相对 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严格地说,新媒体应该称为数字化新媒体。 7.“热媒介”意味着“高清晰度”,所提供的信息明确度高,能高清晰度延伸人 体的某一感觉器官。其传播对象在信息的接受过程中参与程度低,想象力发挥程度低。 8.拟态环境:所谓“拟态环境”,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信息环境,它并不是现实环 境‘镜子式’的再现,而是传播媒介通过对象征性事件或信息进行选择和加工、重新加以结构化以后向人们提示的环境。 9.“媒介事件”:是指一种特殊的电视事件,通过电视的现场直播,本来在一个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资料讲解

新媒体概论复习大纲2017-2018(一) 第一章新媒体导论 一、新媒体定义(名词解释) 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移动通信技术,通过互联网、宽带局域网、无线通信网和微星等渠道,以电视、电脑和手机等为主要输出终端,向用户提供视频、音频、语音数据服务、连线游戏、远程教育等集成信息和娱乐服务的所有新的传播手段或传播形式的总称。包括“新兴媒体”,也包括“新型媒体”。 二、新媒体的主要特征(多选题) 1、数字化; 2、多媒体; 3、互动性; 4、网络化; 5、个性化 三、新媒体传受双方的关系有什么特点?(单选题) 1、从被动接受到主动获取; 2、从接收信息到传播信息; 3、从消费产品到生产内容。 四、用户生产内容(UGC)(名词解释) 用户生产内容(USER-Generated Content,UGC,又称作User Greated Content,UGC),泛指以任何形式网络上发表的由用户创作的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内容,是Web2.0环境下一种新兴的网络信息资源创作与组织模式。 它的发布平台包括微博、博客、视频分享网站、维基、在线问答、SNS等社会化媒体。 五、UGC的特征(单选题) 1、以网络出版为前提; 2、内容具有一定程度的创新性; 3、非专业人员或权威组织创作 第二章新媒体类型 ★第一节网络媒体 一、请简述新媒体的主要类型(单选题) 互联网新媒体:博客、微博、播客、维客、网络电视、网络广播、网络报刊。 手机新媒体: 手机报、手机电视。 电视新媒体:数字电视、IPTV 。 户外新媒体:移动电视、户外彩屏、楼宇电视等。

二、搜索引擎的特征(多选题) 1、搜索引擎本身不生产内容,却是信息的集大成者; 2、搜索引擎不能控制信息的内容却能控制信息的传播。 三、搜索引擎的分类(单选题) 百度搜索属于: 1、目录式搜索引擎;2、全文搜索引擎;3、元搜索引擎;4、垂直搜索引擎 四、门户网站的概念和功能(多选题) 门户网站是指通向某类综合性互联网信息资源并提供有关信息服务的应用系统。 门户网站被称为网络世界的“百货商场”或“网络超市”,主要提供:新闻、搜索引擎、网络接入、聊天室、BBS、免费邮箱、影音资讯、电子商务、网络社区、网络游戏、免费网页空间等。 五、门户网站的类型(单选题) “中国四大门户”属于以下那一类 1、综合类门户网站; 2、地方生活门户网站; 3、垂直类门户网站 六、门户网站的特性(选择题) 1、先入为主的导航性; 2、庞大的用户群; 3、网民的依赖性与高黏性; 4、完善的搜索引擎; 5、灵活性。 七、社交网站SNS(名词解释) SNS(英文Social Networking Service的缩写),社交网站是为拥有相同兴趣爱好的人群创建的在线社区。社交网站是互联网的一种服务,它可以让用户在特定的网络系统中构建一个公开或半公开的形象,用户还可以在上面列出自己的联系人,彼此进行交流互动。 八、网络社区(单选题) 网络社区是互联网最早兴起的概念之一,是伴随着网络以及网络行为的扩展而出现的一个人类社会活动的新空间。网络社区作为言论传播和人际互动的新平台,是社会群体互动的最重要的网络场域之一。 网络社区包括趣缘型网络社区、SNS型社区(社交网站)、幻想型网络社区、交易型网络社区。 九、博客(名词解释) 博客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Blog是Weblog的简称,即Web 和Log 的组合词,Weblog就是在网络上的一种流水记录形式,简称“网络日志”。 博客概念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频繁更新(Frequency);简短明了( brevity);

张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2020教学大纲

中国海洋大学本科生课程大纲 课程属性:专业知识课程性质:必修 一、课程介绍 1.课程描述: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主要介绍由网络技术建构的网络社会原理,探索网络人际传播的方式和影响,对网络社区和网络社群进行研究的同时,探讨新媒体技术带来的社会生态变化。课程兼具理论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性质。面向对新闻学、传播学基础已经有所了解的同学开设。 本课程在实践层面之外,主要探讨网络传播与社会的互动关系,一方面关注各种社会力量对新媒体的塑造,另一方面讨论网络技术带给社会各个层面的影响。课程在讨论网络传播及新媒体概念、特征、形式、内容和历史的基础上,同时关注新媒体的采纳、扩散、伦理和法制,以及网络传播在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上对社会的影响,理解网络传播在社会控制和社会变迁中的重要角色。成为网络传播时代具有批判能力和责任意识的现代公民。 The course of Introduction to Network and New Media shows the theory of network society based on network technology, explores the ways and impacts of interpersonal network communication, and discusses the social ecological change brought by new media technology at the same time with the study on cyber community and cyber group. The course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both theoretical and social sciences, and opens to students with basic knowledge of journalism and communication. The course mainly discuss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cyber communication and the society apart from field practice, on the one hand it focuses the moulding of new media by various social powers, on the other hand it argues the

新媒体概论复习笔记

新媒体概论 期末复习笔记 课程讨论框架 新媒体传播环境 技术支撑 内容制作 传播观念 第一节 绪论 ? 新媒体——非传统报纸、电视广播传播平台,如传统媒体的网络平台发布,门户网站、微博、微信 等新APP 客户端(呈现形式) ? 新媒体——新计算机技术应用,如virtual reality 在电视制作中的应用(技术进步) ? 新媒体——新传播、通讯工具或终端,如个人移动终端(使用终端) “新媒体”,更大程度上是一个相对的概念,即在时间和空间上处于不断变化状态 本课程采用定义为:新媒体是基于移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传播媒体和使用终端,融合传统媒体的传播手段和内容,可进行“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P2P ) 1.传播介质改变: 2.使用体验改变:新旧媒体的区别体现在对人类感官影响的强硬程度和刺激程度。例如信息传播的速 度与强度、受众的反馈加强了信息本身的影响力 3.传播更具灵活性:时间、空间、形式上的灵活性。新媒体具有滚动型,而旧媒体是局限在一个时间 段,定时定点的传播信息 差别在即时的反馈与个性化的体现上——互动和点对点 4.即时的社交性:人际沟通和获取信息的重叠 新媒体体现的广泛参与度与旧媒体所体现的深度与权威性,两者本身就是有联系的,呈现相互融合的趋势,发展为综合体——“全媒体” 本节要点: 1.对新媒体概念的理解 2.需了解网络媒体出现前的传统媒体特点 第二节 媒介融合与媒体融合

两种思维:发散思维和定向思维 媒介融合,是媒介业务形态的融合和媒介内容的多媒体性 各种传统形态的媒介产品都“借道”网络,而不是成为简单意义上的网络产品,即各种媒介产品都将汇流到网络中进行传输,而后又分散到各种不同的接收终端中,这样仍然可以保持媒介产品的多样化。——彭兰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1983)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的索勒·浦尔提出 浦尔《自由的技术》:联网计算机将成为21世纪的印刷机;各种媒介功能一体化 思考:传播媒介——某一种媒介的常见特性是否是不能改变的?例如文字报道沉淀的全面宏观、广播新闻的口语化和伴随性、电视娱乐性和网络传播的碎片化等 媒介被大家熟悉的“固定”特性是能变化的,例如地铁报虽然是文字报道,但类似微博传播的碎片化,是一种浅短阅读;而各类移动网络终端进行专题的策划,也是网络传播追求深度化传播的表现(各种特性相互渗透) 选择的或然率=可能性报偿/费力的程度 融媒尝试 1.纸质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A网络报刊 电子版 1987美国圣何塞信使报首度报纸电子化 中国纸媒最早电子化实践为1995年1月《神州学人》杂志网络化 2000年是中国传统媒体进军网络媒体标志性一年 2000年8月《人民日报网络版》改为“人民网” B移动终端报刊(纸媒与手机、平板电脑融合) 手机报-纸质内容通过移动通讯平台,以短信、彩信方式发送到客户端 2004年《中国妇女报》彩信版为国内第一家手机报 2.广播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 网络与广播结合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 1995年4月美国西雅图“进步网络”在其网页上放置Real Audio System试用版软件,提供“随选音效”服务 1997年上海东方广播电台开国内网络广播之先河 A网络广播(利用互联网作为平台,提供音频服务,在线直播或点播,如QQ电台) B移动终端广播(利用移动无线通信技术传输或手机内置FM广播协调器,如豆瓣电台) C.APP 3.电视和新媒体的融合

(完整版)新媒体概论复习资料总结

第一章 新媒体概论 1、新媒体的概念:新媒体是相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的,是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以后发展起来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卫星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服务的传播形态。 2、新媒体的技术依托:○ 1数字技术( 新媒体的核心技术) ○2计算机网络技术 ○3移动通信技术(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阶段)。 3、新媒体的特征:○ 1数字化:最显著特征 ○2交互性:本质特征 ○3非线性传播:重要特征 ○ 4即时性与共享性打破时空界限 ○5个性化信息服务 ○6虚拟信息传播 ○7多媒体传播推动媒介融。 4、web1.0的概念:互联网“内容为王”的阶段称为Web1.0阶段,本质是聚合和搜索,用户主要通过互联网浏览器获取信息,依然是单向的传播模式。 5、web1.0的主要特征:○ 1web1.0基本采用的是技术创新主导模式 ○2web1.0的盈利都基于巨大的点击流量 ○ 3web1.0的发展出现了向综合门户合流现象 ○4web1.0形成了主营与兼营结合的明晰产业结构 ○ 5web1.0不以html 为言,动态网站已经广泛应用 6、web1.0与新媒体的发展:○ 1web1.0为新媒体提供了良好的受众平台 ○ 2web1.0为新媒体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技术支撑 7、web2.0的概念: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此阶段互动应用成为主流,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 8、web2.0的主要特征:○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 ○3符合web 标准的网站设计 ○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 第二章 新兴媒体 (一)网络媒体 1、网络媒体的概念:网络媒体也称第四媒体,是一定的组织或个人,在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各种多媒体交互式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上,建立的提供各种新闻与信息服务的相对独立的站点。 2、网络媒体的构成:搜索引擎 门户网站 网络视频 网络广播 网络报纸/杂志 网络出版 网络社区 SNS 电子邮件/即时通讯 RSS 博客 播客 维客 网络游戏 网络动画 网络文学 其他网络媒体形态 3、搜索引擎的概念:搜索引擎是指根据一定的策略、运用特定的计算机程序从互联网上搜集信息,在对信息进行组织和处理后,为用户提供检索服务,将用户检索相关的信息展示给用户的系统。 4、搜索引擎的组成 5、搜索引擎工作原理: 6、搜索引擎的分类: ○1目录式搜索引擎——(最早的一种搜索方式)搜索方式:人工、半自动 代表:Yahoo,搜狐 优点:搜索的站点面广量大,由人工编制的目录信息准确度高且导航质量高。 缺点:低速,更新速度慢。 ○2全文搜索引擎——优点:搜索范围大,信息量多。 缺点:会出现大量无用信息。 代表:Google,百度。 搜索器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网络与新媒体概论 文稿归稿存档编号:[KKUY-KKIO69-OTM243-OLUI129-G00I-FDQS58-

1、人类社会的四次革命:(多选) 文字的发明和使用、印刷术的发明、电报的发明、互联网技术的应用 2、四传播革命的意义:(必背) (1)文字的发明和使用:突破时间、空间的限制,人类由“野蛮时代”迈向“文明时 代” (2)印刷术的发明:扩大了传播范围 (3)电报的发明:解决了长距离即时点对点的传播; (4)互联网的发明:实现了数字、语言、文字、声音、图画、影像等多种传播方式的 统一数字化处理 3、新传播革命的基本特征:(简答) (1)意见领袖阶层崛起,重塑思想中心; (2)社会关系洗牌,重构行动中心; (3)话语空间拓展,重建舆论中心 4、新媒体的基本特征: 数字化、交互性、超时空 5、新媒体的主要类型: 一、按硬件设备终端来分:(1)以计算机为终端; (2)以手机和便携式电子设备为终端; (3)以数字电视机为终端 二、按应用(软件)属性来分: (1)Web1.0时代:技术手段,表现形式是门户网站,使用者叫受众 (2)Web2.0时代:互动增多,表现形式是社交媒体,使用者叫用户

(3)Web3.0时代:大数据、智能化、语义网 三、按经营性质来分: (1)营利性新媒体;(2)非营利性新媒体 四、按应用功能来分 6、新技术的发展趋势:(问答) (1)数据化:数字技术走向大数据时代+解释 (2)智能化:计算机网络技术从Web1.0到Web3.0+解释 (3)移动化:移动通信技术从1G到3G+解释 7、互联网的功能与应用:(必背) 一、信息传播的通道:(1)电子公告板系统(2)超级链接(3)搜索引擎 二、知识生产的平台:(1)信息聚合(RSS)(2)网络百科(Wiki) (3)社会化书签(Tag) 三、人际交往的平台:(1)电子邮件(2)即时通信(3)IP电话 (4)社交网络 四、娱乐新天地:(1)对等网络下载(2)交互式网络电视(3)视频分享 (4)图片分享 五、商务活动的平台 六、意见自由市场:(1)博客(2)微博(3)微信 8、新媒体对传统媒体的冲击: (1)平面媒体发行量大跌 (2)电视、广播也不同程度面临衰退 (3)传统媒体广告收入下滑 (4)传统媒体的衰退是世界性的

(2020年整理)网络与新媒体概论重点知识.doc

什么是新媒体 以数字技术为基础,以网络为载体进行信息传播的媒介。 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等传统媒体的新的媒体形态,是利用数字技术,网络技术,移动技术,通过互联网,无线通信网,有线网络等渠道以及电脑、手机、数字电视机等终端,向用户提供信息和娱乐的传播形态和媒体形态。 新媒体特征 1.数字化是新媒体的显著技术特征 2.交互性是新媒体的本质传播特征 3.超时空是新媒体的外部效果特征 4.数字化与多媒体交互性与共享性超时空与即时性碎片化与社交化 分众化与个性化精准化与智能化 新媒体主要类型/形态 1.门户信息型(雅虎、新浪) 2.搜索信息型(谷歌、百度) 3.社交分享型(脸书、微博) 4.智能推送型(今日头条) Web1.0 1994年,杨致远和大卫费罗创办了“网页目录”Yahoo 网景公司:互联网繁荣的开始(1995)Netscape 全球第一个大规模运用的商业浏览器 1996年,全球首个门户网站“雅虎”上市。 1997年,拉里佩奇和谢尔盖布林创建Google(谷歌) 2001年,李彦宏和徐勇创建百度(baidu)。 中国互联网三大门户:新浪、搜狐、网易 瀛海威启蒙中国互联网 BAT 百度阿里腾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TMD 美团字节跳动滴滴出行 中国于1994年正式完成接入互联网,成为全球接入互联网第77个国家 作为互联网雏形的阿帕网(ARPA)于1969年诞生于美国。 1983年,互联网的TCP/IP协议被指定为互联网标准协议,是互联网技术的第一次飞跃。 1989年,英国人蒂姆·博纳斯·李提出了万维网(WORLD WIDE WEB,即WWW)的技术构想。 美国保罗. 巴兰发明了“渔网理论”,主要特征是去中心化和扁平化,又被称分布式通讯系统理论。 《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发布调查报告》截至2019年6月,中国网民规模达8.55亿 Web2.0 社交网络时代博客、微博兴起 1998年克林顿与莱温斯基(德拉吉报道) 2001年美国“911”事件 博客(Blogger)引起关注 2002 方兴东在中国推广博客 创建“博客中国” 2006年博客创始人埃文威廉姆斯 推出Twitter服务 2007年微博在中国兴起 由用户主导生成内容(UGC,User Generated Content)的互联网产品模式。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