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备课精选)2015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四首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备课精选)2015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四首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备课精选)2015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四首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备课精选)2015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四首 第2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备课精选)2015年高中语文 第4课《诗经》四首 第2课时同步

练习(含解析)语文版必修4

(分值:60分)

一、基础知识(12分,每小题3分)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氓之蚩蚩..(chī chī) 匪我愆.

期(qiān) 将.子无怒(jiānɡ) 泣涕涟涟..

(lián lián) B .体无咎.言(jiǜ) 以我贿.

迁(huì) 自我徂.尔(zú) 无与士耽.

(dān) C .渐.车帷裳(jiān) 夙.

兴夜寐(sù) 咥.其笑矣(xì) 言笑晏晏..

(yàn yàn) D .脩我矛戟.(jǐ) 不稼不穑.

(sa) 视民不恌.(tiǎo) 人之好.

我(hào) 2.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无与士耽.(沉溺在欢乐之中) 女也不爽.

(违背,差失) B .总角之宴.(酒席) 言笑晏晏..

(和悦欢乐的样子) C .与子偕作.(行动、做) 静女其姝.

(美丽) D .不素飧..兮(白吃,指不劳而食) 河之漘.

兮(水边)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抗日战争时期,全国各族人民同仇敌忾....

,打败了敌人。 B .为了完成这项任务,我们夙兴夜寐....

,辛勤地工作着。 C .对这件事他信誓旦旦....

,我们都相信他会做好。 D .这篇作文不符合要求,简直是不刊之论....

。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二、文本阅读(17分)

阅读《氓(卫风)》,完成5~8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5.“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表现了婚前的女主人公__________的性格。(4分)

6.“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女之耽兮,不可说也!”从痛苦的生活经验中女主人公认识到在恋爱、婚姻生活中男女是不平等的,流露出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感情。(4分) 7.按要求选择有关的诗句填空,并作相应评价。(6分)

婚前婚后评价

“我”

8.对这首诗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A.这首诗是一个被遗弃女子的自诉,她叙述了自己从恋爱、结婚到被遗弃的过程,对负心的丈夫充满怨恨,最后她从痛苦中醒悟过来,表示要坚决地同他一刀两断。

B.这首诗叙事很完整:首章写订婚,次章写结婚,第三章写被遗弃,第四章写受虐待,第五章写教训,第六章写决绝。

C.这首诗以“我”的口吻叙述,采用对比的修辞手法。

D.本诗大体按照事件的发展顺序,采取概括叙述与细节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把恨与悔的感情熔铸于叙事、议论之中,较细腻地刻画出了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并展现了她的坚强性格。

三、类文阅读(23分)

(一)阅读下面这首五言诗,完成9~10题。(11分)

上山采蘼芜①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閤②去。

新人工织缣③,故人工织素④。

织缣日一匹⑤,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古诗无题,以首句为题。蘼芜:香草名。②閤:旁门、小门。③缣(jiān):双丝的细绢。④素:白色的生绢。⑤匹:长四丈。

9.将“长跪问故夫”以下的对话一一标明,如“××……××”系××所说。(5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写一段话,说说你对这首诗主旨的理解。(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3题。(12分)

彼黍离离,彼稷之苗。行迈靡靡,中心摇摇。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11.“行迈靡靡”一句中的“靡靡”跟成语“靡靡之音”中的“靡靡”,意思是否一样?如果一样,说明意思,如果不一样,又不一样在哪里?(4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现在人们经常会在什么情况下引用这句话?(2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根据《毛诗序》的说法,这首诗是写周室东迁之后周大夫行役过宗周,见旧时宗庙宫室遗址,已遍生禾黍,因悲周室颠覆,徘徊流连,乃作此诗。近人则认为这是一首游子抒写愁怀的诗。你认为哪一种说法切合诗歌文本?(6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语言运用(8分)

14.根据例句,仿写一个与其格式相同的句子。(4分)

人生如一首诗,应该多一些悠扬的抒情,少一些愁苦的叹息。

仿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下面的三则材料,联系本文,写出你得到的结论。(4分)

材料一两千多年前,黄河只叫“河”,没有“黄”字。《诗经》中许多篇章都提到过。那时的黄河水还比较清亮。黄河上游及晋陕一带森林植被还比较多,水草丰茂,清澈秀丽。

材料二古人言“黄河清,天下宁”,黄河的治理,事关广大人民的生计。

材料三近十几年来,由于水土流失,泥沙淤积,生态环境遭受到严重的破坏,黄河出现了严重的缺水断流和水污染问题。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解析】

1.C [A项“将”读qiānɡ;B项“咎”读jiù,“徂”读cú;D项“恌”读tiāo。] 2.B [宴:快乐。]

3.D [“不刊之论”比喻不能改动或不可磨灭的言论。]

4.B [①②都为语气词,无义。③是“反复,变心”,④是“违反”。]

5.纯真、热情

6.悔恨多于哀伤

7.

婚前婚后评价

氓氓之蚩蚩士贰其行

士也罔极

二三其德

当初忠厚老实,婚后违

背誓言。

“我”送子涉淇

匪我愆期

三岁食贫

女也不爽

当初热情大方,婚后勤

劳持家。

8.B [第四章没写受虐待,第五章写了受虐待。]

9.“新人复何如”是故妻问语。“新人虽言好……不相如”是故夫答语。“新人从门入……从閤去”是故妻怨语。“新人工织缣……不如故”是故夫后悔语。

10.反映了封建社会妇女没有地位,随时都有被丈夫遗弃的可能,也揭露了男人喜新厌旧的心理。

11.不一样。形容“行迈”(迈步)的“靡靡”,显然是指脚步沉重、缓慢;形容“音(乐)”的“靡靡”,应该是指乐声萎靡颓废、低级粗俗。

12.在表示别人是否理解自己的苦衷时经常引用。

13.示例:(1)我认为第一种说法切合诗歌文本。此诗写平王东迁不久,朝中一位大夫行役至西周都城,即所谓宗周,满目所见,已没有了昔日的城阙宫殿,也没有了都市的繁盛荣华,只有一片繁茂的黍苗尽情地生长,也许偶尔还传来一两声野雉的哀鸣,此情此景,令作者不禁悲从中来,涕泪满衫。诗人选取的是一种物象浓缩化而情感递进式发展的路子,于是这首诗具有了更为宽泛的、长久的激荡心灵的力量。

(2)我认为第二种说法切合诗歌文本。通过诗歌所提供的意象,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孤独的思想者,面对虽无灵性却充满生机的大自然,对自命不凡却无法把握自己命运的人类的前途的无限忧思,这种忧思只有“知我者”才会理解,可这“知我者”是什么样的人呢?“悠

悠苍天!此何人哉?”在充满失望的呼号中我们看到了此人心中所怀的难以被世人所理解的对人类命运的忧思。

解析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4.示例:人生如一幅画,应该多一些亮丽的着色,少一些灰色的基调。/人生如一支歌,应该多一些昂扬的吟唱,少一些哀婉的咏叹。/人生如一局棋,应该多一些主动的出击,少一些消极的龟缩。

15.(1)关注黄河,保护黄河,还黄河的本来面目。(2)治理黄河,让母亲河为人民造福。

(3)破坏生存环境,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意思相近即可)

诗经二首课后练习

《诗经》两首课后练习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好逑 ..()()窈窕 寤寐 ..()()溯洄 ..()()坻.()荇.菜()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 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4 《诗经》两首答案 达标训练 1、jūjiūyǎo tiáo hǎo qiúwùmèi sùhuíChíxìng 2、(1)《诗经》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4、B 能力提高 1、[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2、[析]本题考查《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所谓“赋”,是铺陈其事;所谓“比”,是譬喻和比拟;所谓“兴”,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朱熹《诗集传》)。但是,关键不只在于识别,更在于体会这些艺术手法的表达效果。 [参考答案]《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兴”的艺术手法。如本诗开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它原是诗人借眼前景物发端的话,但水鸟和鸣,也可以喻男女求偶,或男女间和谐恩爱。和下文“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意义上发生关联。本诗的起兴之妙正在于诗人情趣与自然景物浑然一体的契合,也即一直为人们所乐道的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 3、[析]写景其实是为抒情服务,成功的写景能做到情景交融,以景传情。 [参考答案] 景语情语。诗开篇便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凄清的画面:一个晚秋的早晨,天色朦胧,笼罩在晨雾中的是一望无际的沾带露珠的芦苇。一条河流,蜿蜒而去。望远处,是一块小小的沙洲。这是一幅萧瑟的晚秋晨光图,烘托主人公凄恻的情感。 诗的第二、三章采用重章回复的方式,反复咏唱。但景物又有不同。首章“白露为霜”,露凝为霜,是拂晓时;二章“白露未唏”,太阳露面,天已大亮;末章“白露未

1诗经的概述

《诗经》的概述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2.充分为我国古代悠久的诗歌传统感到骄傲、自豪 【教学重点】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 【教学流程】 一、《诗经》的基本情况 (一)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 《诗经》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到春秋中叶(公元前6世纪)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 《诗经》在先秦称为《诗》,或举其整数称“诗三百”。到汉代,《诗》被朝廷正式奉为经典之一,才出现《诗经》的名称,并沿用至今。 (二)《诗经》的形成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6世纪。产生的地域,约相当于今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山东及湖北北部一带。作者包括了从贵族到平民的社会各个阶层人士,绝大部分已不可考。时代如此之长,地域如此之广,作者如此复杂,显然是经过有目的的搜集整理才成书的。 二、《诗经》的来源 1.采诗说 班固说:“孟春之月,群居者将散,行人振木铎徇于路以采诗,献之太师,比其音律,以闻于天子。”(《汉书·食货志》 何休说:“男年六十、女年五十无子者,官衣食之,使之民间求诗。乡移于邑,邑移于国,国以闻于天子。”(《春秋公羊传》宣公十五年《解诂》) 《诗经》韵部系统和用韵规律基本上是一致的,形式基本上是整齐的四言诗;而它包括的地域又很广,在古代交通不便、语言互异的情况下,不经过有意识、有目的的采集和整理,像《诗经》这样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诗歌总集的出现恐怕是不可能的。 《诗经》这部书,我们认为当是周王朝经过诸侯各国的协助,进行采集,然后命乐师整理、编纂而成的。但这只是“国风”和“小雅”的部分诗歌如此,如

《国语》所谓“瞽献曲”之类。 2.献诗说 至于雅诗和颂诗的大部分,可能是公卿列士所献的诗(《国语?周语》:“天子听政,使公卿至于列士献诗,瞽献曲,……师箴,瞍赋,矇诵。”襄公十四年《左传》师旷语略同。)统治阶级采集诗歌的目的,除用以教育自己的子弟和娱乐外,主要是为了了解人民的反映,考察其政治的效果,以便进一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谓“王者所以观风俗,知得失,自考正也”(《汉书?艺文志》)。 3.删诗说 汉代学者认为《诗经》三百篇是经过孔子删订而成的。 司马迁说:“古者诗三千馀篇,及至孔子去其重,取可施于礼义者。”(《史记·孔子世家》) 弦歌诗章可能是事实,删诗的话是不可信的。 《诗经》最后编定成书,大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不会在孔子出生以后。孔子不止一次说过“诗三百”的话,可见他看到的是和现存《诗经》篇目大体相同的本子。 更重要的反证是公元前五四四年,吴公子季札在鲁国观乐,鲁国乐工为他所奏的各国风诗的次序与今本《诗经》基本相同。其时孔子刚刚八岁,显然是不可能删订《诗经》的。 三、《诗经》的结集 整理编定《诗经》的人和具体情形,我们今天已无从得知。可能周王朝的乐官在《诗经》的编集和成书过程中,起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大约公卿列士所献之诗,以及采集来的民间之诗,最后都集中到王朝乐官手中,乐官掌管的诗一定很多,整理编选其中的一部分为演唱和教诗的底本,是完全可能的。 四、《诗经》的分类 风、雅、颂的划分也是由于音乐的不同。 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音乐,十五“国风”就是十五个地方的土风歌谣,《左·成公九年》范文子说:“乐操土风,不忘旧也。”正好说明了风的含义。它们产生的地区,除“周南”、“召南”在江汉汝水一带外,其余十三“国风”都在黄河流域。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

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题 附加答案

《诗经》两首练习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好逑 ..()()窈窕 寤寐 ..()()坻.()荇.菜()..()()溯洄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 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 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 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 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

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习题 《诗经》两首

第二单元DIERDANYUAN 4《诗经》两首 课后篇巩固提升 随堂演练 一、课文精读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2题。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1.导学号95114007下列对节选部分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第一章的叙事手法颇似电影的蒙太奇,写了三个视觉效果极强的场面:初次相逢、定情相送、约期相别。 B.氓最初给女主人公的印象是忠厚老实。女主人公接受了氓的爱情,但婉言拒绝了男主人公急于成婚的要求。 C.在讨论婚事的过程中,男主人公表现得急躁、任性,女主人公则温柔、体贴、情深义重,并主动约定了婚期。 D.在恋爱中,女主人公非常痴情,经常登上高处眺望,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而且很随便地应付婚事。 E.第三章写桑树枝繁叶茂,光彩鲜艳,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爱情的陶醉之情。 项,“但男主人公故意不来相见”理解错误,诗中也没有表现出“很随便地应付婚事”;E 项,“采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理解错误,这是比兴手法,引出后文女主人公对婚姻的思考,不是 ”。 2.在《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呼在不断变化,试分析称呼变化与女主人公感情变化二者之间的联系。 《氓》中女主人公对男主人公的称谓发生了由“氓”“子”“尔”到“士”的变化,情感也经历了由陌生、熟悉、热恋到疏远的变化。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 “氓”,是因为双方婚姻关系未定,感情还较疏远。当面称对方为“子”,尊重、客气、有礼貌,也透露出女主人公愿与对方建立婚姻关系的想法。“尔”是第二人称代词,直呼对方,感情距离已拉近,这样称呼更加亲切。女主人公在遭遇婚姻不幸后,深思教训,用“士”来称呼,感情疏远,却也含有嘲讽的意味。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3~4题。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犭严狁之故。不遑启居,犭严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诗经定义概念及所含内容

中央音乐学院远程教育入学考试复习题 2009年《大学语文》 一、填空题: 1、《诗经》根据音乐的不同,分为、、三部分。 2、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和,墨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法家的代表人物有等。 3、儒家的代表人物是孔子、孟子和荀子,其代表作品是、和。 4、《史记》是中国第一部。被鲁迅称之为“,。” 5、词在其产生的唐代一般被称为和。 6、唐诗的发展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7、宋词的两大流派是和。 8、欧阳修是的领袖,他继韩、柳之后,继续致力于散文的革新和创作。如著名的和等,文词练达,韵致无穷,是散文中的佳篇。 9、“元曲四大家”指、、、。 10、鲁迅的散文代表作品有等,鲁迅的杂文代表作品有等。 11、20年代小说有三大潮流。一是以文学研究会为主的,代表作家;二是以创作社为主的一派,代表作家;三是,代表作家。 12、杂剧作家中和成就最高、影响最大。 13、,隔叶黄鹂空好音。 14、《李将军列传》一诗出自一书。 15、《西厢记》的作者是。 二、阅读现代文,回答问题。 长期以来,我们一直说“春秋”是由鲁国国史《春秋》而得名。徐连城在《文史哲》第三期著文提出不同看法,认为“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由战国时人命名的,确立于西汉。 春秋以前是以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来命名时代的,战国人继续使用前人关于夏、商、周三代的名称,但其历史年代学的观点略有变化,在命名新的历史时代时有了自己的特点。一方面,自周王室东迁后,诸侯国林立,大国争

霸的战争不休,周王室已无力控制诸侯,相反却常有求于大国。显然,仍以族、地、王朝三名合一的年代学命名已失去意义。另一方面,战国是个思想活跃、百家争鸣的时代,战国人发展了春秋时已有的“天命靡常”的观点,命名当世为“战国”;又根据西周以后诸侯国林立,各国国史均名曰《春秋》,称这段历史时期为“春秋”。两汉时,人们继承了战国时人对春秋时代的称谓。 至于说“春秋时代是由鲁国国史《春秋》得名”的看法,徐文商榷说:鲁史《春秋》被拔高到经典的地位,是汉以后儒学作为官学后的事,战国时人未必肯把它奉为经典;鲁国当时并非大国,地位衰微;再者,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众多的《春秋》还会大量保存的,否则墨子何以会说“吾见百国《春秋》”?可见,战国人是不会以鲁《春秋》来命名这一时代的。 1、对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始皇焚书以后,众多的《春秋》已被焚毁,不可能大量保存,所以墨子不可能见到百国《春秋》。 B.墨子见过的百国《春秋》,几乎全被秦始皇烧毁了,只剩下鲁国《春秋》,因此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 C.墨子说他见过百国《春秋》,说明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命名,而绝大多数都已被秦始皇烧毁。 D.在秦始皇焚书以前,保存了大量的鲁国《春秋》。如果不烧这些书,墨子见到的《春秋》会有百部以上。 2、徐文认为“春秋”不是由鲁国《春秋》而得名的,不能作为这一观点的依据的一项是()。 A.鲁史《春秋》当时并未被奉为经典。 B.当时大国争霸,周王室无力控制诸侯。 C.当时各国国史均以“春秋”为名,并非鲁国一国。 D.鲁国当时并不是大国,而且地位衰微。 3、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夏、商、周三代的名称,是由族名、国都名、王朝名三者合一命名的。B.“春秋”这一时代称谓始于战国,两汉时人们继承了这一称谓。 C.“春秋”作为时代称谓是以思想活跃、百家争鸣作为历史背景的。 D.产生于战国的“天命靡常”的观点,是“战国”时代得名的依据。

高一语文诗经两首

《诗经》两首学案 教材分析 《<诗经>两首》是人教版必修二第二单元第一篇课文,也是高中阶段接触的第一篇古典诗歌。《诗经》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开创了赋比兴的手法,在教学中要对这两个方面做一些引导分析,以达到鉴赏的培养目标。《诗经》是四言古诗,要指导学生会朗诵四言古诗,使其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会感情、感知人物,理解《氓》中体现的古人对爱情的追求,了解当时的社会风俗,理解培养《采薇》中表现的家国之情。 学情分析 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诗经》,对其是有所了解的;况且在必修一中接触过现代诗歌,应该说对诗歌的学习已有知识与能力的相关储备。在高中阶段再次接触《诗经》,应着力培养其鉴赏与评价的能力,并强化朗诵,扩大阅读面,加强写作,重视练习,充分发挥学习主体的作用。同时教师也要体现主导者的作用,以读代讲,精讲精练,落实“两主双效”的理念。 教法探究 本文是诗歌,重在反复吟咏自我体会。因而,教授时首先让学生诵读课文,理清思路,体会感情,同时也要对诗歌中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在第一课时让学生梳理《诗经》的基础知识,指导学生结合注释疏通文字,引导他们经由文字再现形象或事件,经由形象或事件领略情感,领略诗情。反复吟咏,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细细品味。比

兴手法是《诗经》独创,重章叠句也新颖,在教学过程中结合语境,让学生掌握。运用引进故事,改写等形式,达到加深理解的目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能够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 2、结合注释,能够扫除字词障碍,理解文意。 3、理清故事情节,把握人物感情变化发展脉络,分析并学习赋、比、兴和重章叠唱的表现手法。 4、背诵两首诗。 过程与方法 1、提倡美读,强化背诵。 2、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氓》了解人们对真挚爱情的追求,能探讨悲剧产生的社会根源。 2、通过学习《采薇》培养积极向上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 1、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 2、分析把握诗歌当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 1、诗歌中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的艺术效果。 2、理解“赋”“比”“兴”的写作手法。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诗经二首》同步练习题 选择题 1.下列加黑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氓之蚩蚩(chī)乘彼垝垣(huán)说怿女美(yì) B.尔卜尔筮(shì)其水汤汤(tāng)靡有朝矣(zhāo) C.匪我愆期(qiān)于嗟女兮(jiē)渐车帷裳(cháng)体无咎言(jiù)D.爱而不见(xiàn)将子无怒(jiāng)犹可说也(yuè)自牧归荑(kuì)2.下列加黑字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无与士耽(沉溺、迷恋)女也不爽(差错) B.总角之宴(欢乐)言笑晏晏(和顺温柔的样子) C.匪我愆(延误)期静女其姝(美丽) D.夙兴夜寐(早晨)爱而不见(喜欢) 3.下列诗句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将子无怒,秋以为期:请你不要生气,把秋天订为婚期吧。 B.乘彼垝垣,以望复关:登上那倒塌的围墙,遥望那复关(来的人)。

C.士也罔极,二三其德:男人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 D.信誓旦旦,不思其反:誓言如在早晨,没想到你会变心。 4.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的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组是() (1)言既遂矣,至于暴矣(2)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3)信誓旦旦,不思其反(4)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A.(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相同。 B.(1)与(2)意思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C.(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相同。 D.(1)与(2)意思不相同,(3)与(4)意思不相同。 5.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和鲁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祀时的乐歌。 C.《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其创作方法基本上是现实主义的。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原文、译文、注释、赏析 《诗经国风》概述?作者小传:《诗经》约在公元前六世纪中叶编纂成书,据说是由儒家创始人孔子编定的。 它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作品三百零五篇,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都因音乐得名。 风是地方乐调,收录当时十五国的民歌;雅分大、小雅,多为贵族所作的乐章;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乐歌。 目录1 概述2 地区年代3 主要内容4 徭役诗5 婚姻爱情6 艺术特色7地位影响《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是《诗经》中的精华,是中国古代文艺宝库中璀璨的明珠。 国风中的周代民歌以绚丽多彩的画面,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表达了他们对受剥削、受压迫的处境的不平和争取美好生活的信念,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诗经?国风《诗经国风》-概述国风的风即音乐曲调,国风即各地区的乐调。 国是地区、方域之意。 十五国风160 篇包括周南、召南、邶风、鄘风、卫风、王风、郑风、齐风、魏风、唐风、秦风、陈风、桧风、曹风、豳风。 周南、召南、豳都是地名,王是指东周王畿洛阳,其余是诸侯国名,十五国风即这些地区的地方土乐。 国风中,豳风全部是西周作品,其他除少数产生于西周外,大部

分是东周作品。 静女《诗经国风》是中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在《七月》中,我们看到了奴隶们血泪斑斑的生活,在《伐檀》中更感悟了被剥削者阶级意识的觉醒,愤懑的奴隶已经向不劳而获的寄生虫、吸血鬼大胆地提出了正义的指问:不稼不穑,胡取禾三百廛兮?不守不猎,胡瞻尔庭有县獾兮?有的诗中还描写劳动者对统治阶级直接展开斗争,以便取得生存的权利。 在这方面,《硕鼠》具有震颤人心的力量。国风中有一些反映兵役、徭役给人民造成极大痛苦的思妇的诗,如《殷其雷》、《伯兮》、《君子于役》等就是这一类诗篇的代表作。 国风中还有数量不少的爱情诗。反映不合理的婚姻给妇女造成极大的痛苦,表达青年男女对美满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这类爱情诗的重要主题。 《氓》、《谷风》等篇为我们展示的正是这种生活画面。 而《柏舟》还具有鲜明而强烈的反抗意识。 基调健康、乐观的恋歌(如《静女》、《木瓜》等),更给爱情诗增添了一种和谐、喜悦的情愫。 所有这些都是劳动人民思想情感的真实表达。 国风中还有不少民歌对统治阶级的荒淫无耻,予以有力的讽刺和鞭笞,如《新台》、《南山》、《株林》等都是这方面的名篇。 《诗经国风》-地区年代《诗经国风》分布的地区,周南是周公所治的南国,召南是召公所治的南国,以陕地(今河南陕县)为分界线,其东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及答案解析

《第4课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一、语言基础(12分,每小题2分) 1.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 .村氓.(ménɡ) 渐.车(jiān) 踟.蹰(chí) 汤. 汤(shānɡ) B .涉淇.(qí) 愆.期(qiān) 垝.垣(ɡuǐ) 卜筮. (shì) C .偕.老(xié) 城隅.(yú) 咥.笑(xì) 徂. 尔(cù) D .蚩.蚩(chī) 奢靡.(mí) 垝垣.(yuán) 象弭. (mǐ) 答案 C 解析 C 项,“徂”应读cú。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 .愆期 匪夷所思 断壁残垣 小心翼翼 B .陨落 咎由自取 既往不究 雨雪霏霏 C .荆棘 毫厘不爽 夙兴夜寐 顺心随意 D .奢靡 白首偕老 信誓旦旦 众目骙骙 答案 A 解析 B 项,究—咎;C 项,随—遂;D 项,骙骙—睽睽。 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以尔车来,以我贿. 迁 贿:财物 B .将. 子无怒,秋以为期 将:将来 C .四牡翼翼.. ,象弭鱼服 翼翼:形容行列整齐动作熟练的样子 D .匪来贸丝,来即. 我谋 即:就 答案 B 解析 B 项,将:愿,请。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言.既遂矣,至于暴矣②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③信誓旦旦,不思.其反④反是不思. ,亦已焉哉 A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 B .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相同。

C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相同。 D .①与②意思不相同,③与④意思也不相同。 答案 A 解析 ①②言:助词,无实义;③④思:考虑。 5.下列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①将子无怒,秋以.为期②乘彼垝垣,以. 望复关 B.???①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②信誓旦旦,不思其.反 C.???①送子涉淇,至于..顿丘②言既遂矣,至于.. 暴矣 D.???①我心伤悲,莫.知我哀②曰归曰归,岁亦莫.止 答案 B 解析 A 项,“以”,①把,②来;B 项,“其”,①②都代“他”;C 项,“至于”,①到达,②就;D 项,“莫”,①没有人,②同“暮”。 6.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属于名词活用作动词的一项是( ) A .其黄. 而陨 B .二三..其德 C .夙. 兴夜寐 D .雨.雪霏霏 答案 D 解析 D 项,雨:名词活用作动词,下。A 项,黄:形容词活用作动词,变黄。B 项,二三:数词活用作动词,有时二,有时三。C 项,夙:名词活用作状语,在早晨。 二、诗词阅读(16分) (一)阅读下文,完成7、8题。 桃 夭 桃之夭夭①,灼灼其华。之子于归②,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③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注】 这首诗出自《诗经·国风》。①夭夭:桃花怒放的样子。②于归:指姑娘出嫁。③:音fén,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 7.《诗经》普遍使用赋比兴手法,这首诗运用了什么手法?有什么好处?(4分)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课文 1、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2、采薇--《诗经》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归曰归,岁亦莫止。靡室靡家,猃狁之故。不遑启居,猃狁之故。 采薇采薇,薇亦柔止。曰归曰归,心亦忧止。忧心烈烈,载饥载渴。我戍未定,靡使归聘。 采薇采薇,薇亦刚止。曰归曰归,岁亦阳止。王事靡盬,不遑启处。忧心孔疚,我行不来! 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戎车既驾,四牡业业。岂敢定居?一月三捷。 驾彼四牡,四牡骙骙。君子所依,小人所腓。四牡翼翼,象弭鱼服。岂不日戒?猃狁孔棘!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行道迟迟,载渴载饥。我心伤悲,莫知我哀! 3、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余虽好修姱以靰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 纕兮,又申之以揽茝。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怨灵修之浩荡兮,终不察夫民心。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背绳墨以追 曲兮,竞周容以为度。忳郁邑余侘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 此态也!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芳与泽其杂糅兮,唯 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佩缤纷其繁饰兮,芳菲菲其弥章。民生 各有所乐兮,余独好修以为常。虽体解吾犹未变兮,岂余心之可惩? 4、诗三首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同 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短歌行 曹操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唯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沈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 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心念 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 下归心。 归园田居其一 陶渊明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 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 得返自然。 5、兰亭集序--王羲之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

《诗经》二首 一.阅读下面的古诗《诗经·关雎》,完成下面各题。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1. 《诗经》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 用、、 的艺术手法。 3.这首诗在艺术手法上主要表现为和 _______ ,在情感特质上主要表现为以礼节情,体现出健康明朗的风格。 4.“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这是主人公心理活动 的描写,极其生动。其中连用两个“悠”字写出了什么? 5.请简要概括本诗中心。 6.下列对于本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采用了一些双声叠韵的连绵字,增强了诗歌音调的和谐美和描写人物的生动性。 B.诗歌五节反复吟咏,逐步表现了君子追求淑女的过程,词句的反复,节省了诗歌的创作时间。

C.本诗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如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这种手法能使表情达意含蓄委婉。 D.“辗转反侧”用翻来覆去无法入眠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君子对淑女思念之深,抒发了“求之不得”的苦恼。 7.《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5. “道阻且长”、“道阻且跻”、“道阻且右”中的“长”“跻”“右” 分别突出了道路怎样的特点? 在诗中反复吟咏有什么作用? 6.每小节开头的画线句子是什么描写?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示了一幅怎样的 画面? 7.“蒹葭萋萋”的“萋萋”也写作“凄凄”,下面诗句中与其意思相同的 是哪一项?() A.良友日零落,凄凄独无伴。 B.春草凄凄绿,江枫湛湛清。 C.风雨凄凄,鸡鸣喈喈。 D.客子入门月皎皎,谁家捣练风凄凄。 8. 对本诗的解读欣赏,下列哪一项不正确? (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 本诗主要叙写一位追求者在深秋的早晨,在长满芦苇的河边寻找意中 人的情景。 C.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 善美的事物。 D.全诗流溢着诗人对伊人的真诚向往,执着追求,但求而不得的绝望之情。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章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 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咏唱,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寻的精神以及可望而不可即的绝望 情绪。 10.每小节结尾句中的“宛”是什么意思?在诗中反复使用,有什么作用? 11.这首诗在结构形式上的特点是。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必背篇目 一、卫风·氓《诗经》 氓之蚩蚩,抱布贸丝。匪来贸丝,来即我谋。送子涉淇,至于顿丘。 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乘彼垝垣,以望复关。不见复关,泣涕涟涟。既见复关,载笑载言。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以尔车来,以我贿迁。 桑之未落,其叶沃若。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于嗟女兮,无与士耽! 士之耽兮,犹可说也。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桑之落矣,其黄而陨。自我徂尔,三岁食贫。淇水汤汤,渐车帷裳。 女也不爽,士贰其行。士也罔极,二三其德。 三岁为妇,靡室劳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言既遂矣,至于暴矣。 兄弟不知,咥其笑矣。静言思之,躬自悼矣。 及尔偕老,老使我怨。淇则有岸,隰则有泮。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信誓旦旦,不思其反。反是不思,亦已焉哉! 二、离骚屈原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而夕替;既替余以蕙纕兮,又申之以揽芷;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尤未悔;众女疾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固时俗之工巧兮,偭规矩而改错; 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忳郁邑余挓傺兮,吾独穷困乎此时也;宁溘死以流亡兮,余不忍为此态; 鸷鸟之不群兮,自前世而固然; 何方圜之能周兮,夫孰异道而相安;屈心而抑志兮,忍尤而攘诟; 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悔相道之不察兮,延伫乎吾将反; 回朕车以复路兮,及行迷之未远; 步余马于兰皋兮,驰椒丘且焉止息;进不入以离尤兮,退将复修吾初服;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 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高余冠之岌岌兮,长余佩之陆离; 芳与泽其杂糅兮,唯昭质其犹未亏;忽反顾以游目兮,将往观乎四荒;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诗经两首同步练习题 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的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愆.期(qiān)垝垣.(huán) 孔疚.(jiù) 尔卜尔筮.(shì) 熏陶渐.染(jiān) B、涉淇.(qí) 夙.兴夜寐(sù) 咎.言(jiū) 自我徂.尔(cù) 匪.夷所思(fěi) C、不遑.(huánɡ) 象弭.(mǐ) 归聘.(pìn) 雨.雪霏霏(yù) 风靡.一时(mí) D、桑葚.(shan) 棠棣.(dì) 嗟.叹(jiē) 咥.其笑矣(diē) 载.歌载舞(zài) 【解析】A项“垣”应读yuán;B项“咎”应读jiù,“徂”应读cú;D项“咥”应读xì。【答案】 C 2.下面各句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①曰归曰归,岁亦莫止②不见复关,泣涕涟涟③淇则有岸,隰则有泮④彼尔维何,维常之华 ⑤匪来贸丝,来即我谋⑥昔我往矣,杨柳依依⑦于嗟鸠兮,无食桑葚⑧女之耽兮,不可说也 A.①⑤B.②⑥C.③⑧D.④⑦ 【解析】①“莫”通“暮”;③“泮”通“畔”;④“尔”通“”;⑤“匪”通“非”;⑦“于”通“吁”;⑧“说”通“脱”。【答案】 B 3.下面各句中加点的词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送子涉淇,至于顿丘B.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C.不见复关,泣涕涟涟D.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解析】A项古义:到,到达。今义,表示达到某种程度;引出另一个话题。C项古义:眼泪;今义:鼻涕。D项今义:名词,雨和雪。古义:下雪,“雨”为动词。【答案】 B 4.下列各句中不是宾语前置的句子是() A.何以知之B.何陋之有C.彼路斯何?君子之车D.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解析】C句属于正常语序,无宾语前置现象。【答案】 C 5.下列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忧心孔疚,我行不来孔:内心痛苦的样子B.彼路斯何?君子之车斯:语气词,无实义C.匪来贸丝,来即我谋即:就D.女也不爽,士贰其行爽:过错 【解析】“孔”意为“很”。【答案】 A 6.下列句子中无活用现象的一句是() A.士也罔极,二三其德B.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C.言既遂矣,至于暴矣D.岂不日戒,犭严狁孔棘 【解析】A项“二三”数词活用为动词;B项“雨”名词活用为动词;D项“日”名词作状语。【答案】 C 7.对下列两组加点词的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及尔偕老,老使我怨彼.尔维何,维常之华彼.竭我盈,故克之 A.两个“尔”相同,两个“彼”相同B.两个“尔”不同,两个“彼”相同 C.两个“尔”相同,两个“彼”不同D.两个“尔”不同,两个“彼”不同 【解析】两个“尔”都是代词,代指“你”。第一个“彼”,代词,指“那”;第二个“彼”,代词,指“对方、他们”。【答案】 C 8.比较下面两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自我徂尔,三岁食贫②士也罔极,二三其德③三岁为妇,靡室劳矣④夙兴夜寐,靡有朝矣A.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也相同。B.①与②意思相同,③与④意思不同。 C.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相同。D.①与②意思不同,③与④意思也不同。 【解析】①句的“三”是虚指,“三岁”是多年;②句的“三”是实指,“二三”意为反复无常,感情不专一。 ③④两句的“靡”意思都是“无,没有”。【答案】 C 9.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共有15国风,160篇,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雅”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颂”分为周颂、鲁颂、商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共40篇。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设计

人教版高一语文必修二《诗经两首——氓》教学 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象,能够较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探究活动,以及通过诵读品味、交流质疑和书面表达等方式,感受诗中女主人公复杂的情感变化以及在变化中表现出的人物性格。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女主人公善良真诚的心灵之美、自由独立的人格之美,培养自身健康人格。 二、教学重难点1.分析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感受人物形 象,能够较 准确地表达对人物形象的感受与思考。 2.在感受鉴赏活动中,能够辨析出运用了比兴手法的诗句,了解比兴手法的基本特点,较为准确地说出其表达效果。 三、课型 新授课。 四、课时 第2 课时。 五、文本简析

《卫风?氓》选自《诗经》,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 第二单元的第一课。学习此单元意在让学生对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及经典诗作形成整体认知,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教师在本课教学中,不仅要引导学生了解我国古代诗歌两大源头,感受其不同的艺术风格,也要致力于帮助学生学会鉴赏古代诗歌,增强古代诗歌鉴赏能力,更要激发学生对古代诗歌优秀作品的阅读兴趣,为学生今后的个性化学习奠定基础。而《氓》作为《诗经》名篇,显然是“先秦诗”一课的重点内容,它对于引导学生了解我国诗歌的一个重要源头《诗经》的现实主义风格、主要表现手法,感受其思想与艺术魅力都有着重要作用。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1.联系上节课的内容导入。2.引导学生了解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设计意图】让学生带着有准备的头脑进入学习。 (二)体会、鉴赏女主人公的情感变化及人物形象1.组织学生按照小组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活动。题目:我感受到的她是的心绪,我的依据是(诗中具体词句);我看到了一个(填形象特点)的她。 要求:①先个人独立完成,再小组交流。②小组成员间确定分工,梳理好表达时的文字。③回答问题时需要一名同学先诵读出相关章节,再由一名同学给出结论和依据。

诗经两首《关雎》《蒹葭》同步练习(答案)

《诗经》相当广泛地反映了当是社会的经济状况、政治矛盾、意识形态和风俗习尚,不少民间创作还揭露了统治阶级层的剥削丑行,反映了下层人民的生活和感情。《诗经》以四言为主,节奏简约明快;常用重章叠句,情致回环往复;多用比兴手法,意蕴丰赡含蓄。《诗经》反映现实社会生活的创作传统和赋、比、兴等艺术手法的灵活运用,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关雎》选自《诗经·周南》。《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六义”指的是风、雅、颂、赋、比、兴,前三个说的是内容,后三个说的是手法。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期至春秋中叶大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先秦称为《诗》,或取其整数称《诗三百》。西汉时被尊为儒家经典,始称《诗经》,并沿用至今。 《蒹葭》选自《诗经·秦风》。《诗经》是我国最早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的305篇诗歌,原名“诗”或“诗三百”。汉代儒家把它奉为经典,称为《诗经》。全书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有十五国风,160篇,多为各地民歌;“雅”有《大雅》、《小雅》,105篇,多为贵族、士大(dài)夫所作,是周王朝京都地区的乐歌;“颂”有《周颂》、《鲁颂》、《商颂》。40篇,是王室宗庙祭祀的舞曲歌辞。 《诗经》两首练习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好逑 ..()() ..()()窈窕 寤寐 ..()()坻.()荇.菜()..()()溯洄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 (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高中必修二】《诗经》两首

【高中必修二】 《诗经》两首 ——氓 【课型】讲读课讲演课 【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及其现实主义风格。 2、掌握四言诗的诵读节拍,有效地熟读成诵,背诵课文。 3、结合课下注释,培养读懂诗作的能力。 4、在领会全文大意的基础上,理清《氓》做为叙事诗的故事情节 5、把握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和主题,了解我国古代人们对真挚感情的向往,陶 冶高尚的情操。 【教学重点】1、了解《诗经》做为最早一部诗歌总集的特点 2、能够准确地诵读本诗,并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通过阅读注释来自己翻译课文。 4、《氓》是一首叙事诗,理清诗歌的叙事情节,把握诗中人物情感是重点。【教学难点】1、品味诗歌的语言,理解全诗意思。 2、理清故事情节。 3、把握诗中人物情感。 【教学方法】1、研读法:《诗经》距今约三千年,语言、内容都有着极大的陌生感,加之以诗歌的形式表现,更增加了理解的难度。所以疏通诗句,带着学生进入诗的 意境和三千年前的古人同喜同悲,同爱同恨,势必成为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鉴于课下注释详细完备,教师在布置学生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再给予重难点 词语的点拨 2、亲身体验法:让学生尝试演绎诗中主要角色,帮助理清故事主要情节,充 分走进人物角色内心,把握人物形象(机动) 【教具准备】投影仪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视听共赏)导入:这是一首现代歌词: 《青花瓷》 素胚勾勒出青花笔锋浓转淡 瓶身描绘的牡丹一如你初妆 冉冉檀香透过窗心事我了然 宣纸上走笔至此搁一半 釉色渲染仕女图韵味被私藏 而你嫣然的一笑如含苞待放 你的美一缕飘散去到我去不了的地方 天青色等烟雨而我在等你 炊烟袅袅升起隔江千万里 在瓶底书汉隶仿前朝的飘逸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诗经两首同步练习

《诗经》两首练习 九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第24课 达标训练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雎鸠 ..() ..()()好逑 ..()()窈窕 () 寤寐 ..()()溯洄 ..()()坻.()荇.菜() 2、填空题。 (1)是我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共有_ _篇,包括_ _ 、_ _、_ _三部分。(2)《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根据不同内容的表达需要,分别采用、、的艺术手法。 (3)统领《关雎》全篇的诗句是

“,”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左右毛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B。“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C.“琴瑟友之”的“友”是“亲爱”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D.“钟鼓乐之”的“乐”是“快乐”的意思,这里用作动词,且表使动。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关雌》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采用的是“兴”的手法。 B.《蒹葭》“所谓伊人”的“伊人”,与《关雌》中的“君子好逑”的“君子”,指的是同样的人。

C.《蒹葭》全诗不着一个思字、愁字,读者却可以体会到诗人那种深深的企慕和求而不得的惆怅。 D.《关雌》是《诗经》的第一首,选自《诗经·周南》。 能力提高 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 2、《诗经》的主要艺术表现手法有赋、比、兴等,请思考:《关雎》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运用这种手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在《蒹葭》这首诗歌中运用了景物描写,请思考:这些景物描写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4、《关雎》和《蒹葭》两首诗歌大量运用了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思想感情,请从诗中找出一处,反复朗读,并体会其作用。 5、比较《关雌》和《蒹葭》在写法上的异同。 24 《诗经》两首答案 达标训练 1、jūjiūyǎo tiáo hǎo qiúwùmèi sùhuíChíxìng 2、(1)《诗经》305 风雅颂(2)赋比兴(3)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3、C. 4、B 能力提高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