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临床表现

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临床表现

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临床表现
注意力缺陷障碍的临床表现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临床表现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主要表现为:注意不集中、冲动控制力差和活动过多三大症状,不同人三大症状的轻重不同。另外,还出现一些其他症状比如:学习成绩低下、神经运动和神经生理功能异常、品行问题、社交问题、情绪异常等。

(一)注意力障碍

“注意力障碍”是诊断多动症的必须症状。多动症儿童“注意障碍”主要表现在注意的集中性、稳定性和选择性等特征上的异常。一般正常儿童在不同年龄阶段“注意集中”的时间是不同的,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延长。

一般来说,2~3岁时专注时间10~12分钟,5~6岁达12~15分钟,7~10岁为20分钟,10~12岁为25分钟,12岁就可以达到30分钟以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孩子专注时间短于上述范围。因此,他们很难在较长时间里维持注意力去从事某一活动,例如每节课听5~10分钟就坚持不下去了,做事往往有始无终,不能完成父母分配的任务,但是做自已感兴趣的事情维持时间可能会长一些。

他们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在上课时,只要听到教室内有一点响动,他的眼睛立即循声而去,窗户外面有人走过,马上就转头张望。在家里做作业时,听到楼下小朋友的说话声会马上探头寻找或跑下楼去,具备典型的“蚂蝗听不得水响”的特性。这种注意力分散性与注意力选择性差有关,他们不能同时在感觉到的各种刺激中选择性地对某些刺激发生反应而同时忽略另外一些剌激。由于这种分心,他们对于需完成的工作任务或学习任务,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尤其是在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观察的细节性任务上更容易出错。他们经常丢三落四,把书本、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丢失在家或忘在学校;做作业总是拖拖拉拉,只有1个小时的作业,他们常常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东西,2~3个小时也不能完成,经常家长需要在旁边时时督促。

不同的人对不同刺激的敏感性不同。有的儿童不能够专心接受视觉刺激,有的儿童不能够专心接受听觉刺激,还有一些对视觉和听觉刺激都不能够专心接受。据本院(北辰学能培训)研究及临床观察:多动症儿童更多的表现是在对听觉刺激目标的注意缺陷。一般有视觉注意障碍的,表现为不喜欢看书,阅读时粗心马虎容易出错。有听觉注意障碍的,听课特别不专心,平常别人对他说话他似听非听,甚至给人感觉他的耳朵可能有问题。因此,这些孩子难以服从指令并完成任务,甚至要大人不断的命令督促下才开始去做安排的事情。

(二)冲动控制能力差

“冲动控制能力差”表现为:耐心差、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一般行为表现:别人的话还没说完,他们常常就抢着回答或插嘴。“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是这类儿童的突出特点。考试时他们粗心大意从来不会检查,常常丢掉一些题目或者把本来计算正确的结果抄错,导致考试成绩不好。他们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照游戏规则等待按次序进行而是插队抢先。他们经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与同伴时常发生冲突不受人欢迎。他们平常行为鲁莽行事不考虑后果,凭一时冲动把原本良好的愿望变成不好的结果。他们有要求

时必须立即得到满足不能等待;而遇到挫折时不能忍受,出现激烈的情绪波动和冲动行为,甚至常常会动手打人,导致别人受伤害。由于难于接受社会性规矩的约束,他们经常违反校规校纪,受到老师的批评、学校的处罚。而且这些错误经常重复发生,难以改正。

过去,科学界认为“冲动控制能力差”这一症状在诊断多动症中的地位次于“注意力障碍”和“多动”。但是,近年来“认知理论”强调“冲动性”在多动症中的地位,认为“认知模式”是高级执行功能的缺陷,“行为反应抑制缺陷或抑制延迟”是多动症的核心症状。多动症的抑制能力差是由于“行为抑制系统”与“行为激活系统”的不平衡引起,这两种系统控制着儿童对惩罚和奖赏信号的反应。“行为抑制系统”受“惩罚和非奖赏信号”激活而产生的反应抑制。相反,“行为激活系统”受“奖赏信号”激活而产生行为。多动症儿童“行为抑制系统”功能降低,不能根据惩罚和非奖赏性信号及时抑制自已的冲动。

(三)活动过度

1、活动过多

他们躯体活动明显地比别的儿童多,精力旺盛,不能安静下来。因此他们喜欢户外活动而不喜欢呆在家中,走路时不是"走”而是“跑”,很难“老老实实”地让大人牵着手行走,常从大人手中挣脱出来跑在前面,行走时不是走在路中间,而是在路旁跳来跳去,或是绕着障碍物行走,过马路时不怕危险,快速地奔跑。到安静的公共场所也不能安静,总是让大人为他绷着一根弦,担心他们的安全。

在家里,他们不能安静地坐下来,常常从一张椅子跳到另外一张椅子上,或站到沙发靠背上,爬到桌子上,家里的弹簧床成了他们的“跳床”,家具经常被他们弄坏,翻箱倒柜,不能动的东西他要去动,如拨弄电插座,扳倒开水瓶。这样他们经常会受伤,搞的家里人不得安宁。

在学校,他们上课不安静,做小动作,玩文具、书本,用手去撩拨邻座同学,或弄出特殊噪声。下课后他们不会安静地呆着,在教室内外追追打打,高声叫喊。

2、小动作过多

除了上述躯体活动多以外,多动症儿童的小动作也明显多。如坐着不安静,如“陀螺”一样不断的转动,好像有针刺在屁股上不舒服而扭来扭去。又如上课和做作业时双手停不下来,总是玩东西,把书页边卷来卷去,使得学期未结束课本就破烂得不能用了。有的儿童手中没有东西玩就咬手指、指甲以及铅笔。他们做作业过程中总是离开坐位,一会儿去喝水,一会儿又去上厕所或者这里摸一摸,那里动一下。部分儿童主要表现为小动作的过多,而在室外跑跑跳跳的大范围活动并不明显。因此,对于这一部分儿童,只有长期与他们接触的老师、家长们才能发现他们的多动,不熟悉的人总觉得他们很乖。

3、语言过多

多动儿童往往也会表现出语言增多。平常好争吵,爱插嘴,很难静下来倾听别人的谈话。在课堂上喜欢同旁边的同学说话,回答问题时经常会在老师的问题还未说完就抢着回答,以

致回答错误。有的儿童好出风头,经常会在课堂上弄出一些噪声或说出一些引起同学们好笑的话来吸引别人的注意,同时他们会搞得全教室哄堂大笑。

(四)学习困难

多动症儿童的学业一般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表现在学习成绩的下绛。但是,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的程度不同,有的成绩很差可能很多功课不及格,有的成绩还能够达到班级的中等水平。此外,学习成绩下降的时间也不一致,有的在入学后就开始出现,但是多数会在3年级以后出现,少数会在初中才发生。一般各门功课都会下降,但随儿童对不同科目的兴趣不同而有区别,不喜欢的下降明显,感兴趣的保持较好。一般来说,学习成绩与智力水平高低,儿童本身认知特点,是否存在学习障碍,学习兴趣和家庭背景等心理、社会因素有关。有些孩子成绩下降不明显,甚至到升入初中后才表现出来,可能是他们的症状相对较轻、智力水平高以及家庭对儿童的管理比较成功。另外,多动症儿童成绩往往具有很大的波动性,家长与老师管得严格一些时就上升,放松管理后又下降到低谷。多动症儿童几乎90%学习成绩差。

?

(五)感知觉功能异常

多动症一般没有神经系统的异常,但是部分患儿存在感知觉功能以及中枢神经生理功能的异常。翻掌等活动不灵活,拿筷子、握笔书写、扣纽扣、系鞋带、做手工操作等动作笨拙,手-眼协调性差,视-运动功能障碍,视-听转换障碍,空间位置障碍,左右分辨困难,眼球轻微震颤,阅读时眼球运动不协调,认字时把偏旁相近的字搞混淆,如6与9,b与p之间区分困难。

(六)品行问题

部分多动症伴有违抗性、攻击性和反社会性行为,如在家违抗父母的命令,故意与父母对着干,在学校不听老师的话,违反学校纪律。说谎,打架,逃学,旷课,外出不归。这些患儿可能同时符合品行障碍或对立违抗性障碍的诊断标准。本研究院发现%的多动症儿童同时伴有品行障碍。

多动症伴发品行问题,与自身的心理素质因素及外界环境因素有关。因为他们控制能力差,对环境的抑制性信息反应功能低下,难以接受约束和控制,容易违反社会常规。环境对他们往往做出比正常儿童更多的负性反应,而这对患儿发展为品行问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七)社交问题

大约一半以上多动症有社会问题,他们常常在学校很孤独,感到没有朋友。发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他们在与小伙伴的交往中常常以自我为中心,对别人发号施令,干扰别人游戏;他们常缺乏社交技能,不尊敬长辈,不能与小伙伴合作,在游戏时不守规则,不能依次轮流等待;他们不能体察别人的感受,例如开玩笑引起别人恼怒时不能及时转换话题;对人有敌意,遇事总是从坏的方面猜测别人,在和同学产生矛盾时常采用语言和躯体攻击的方式解

决……因而不受小朋友欢迎。为此他们总喜欢找和他们一样有类似行为的孩子在一起玩。如果儿童合并对立违抗障碍和品行障碍,其社交问题往往更严重。影响社交关系的另一个原因是这些儿童自我调节情绪存在困难。

(八)情绪问题

情绪问题在多动症中也比较多见,如表现烦躁不安、激惹、不高兴,遇到不愉快的事不能通过自我调节来缓解自已的不快,而总是发脾气,起极端,甚至出现对抗大人。攻击他人的行为。

多动症患儿常常伴有自我评价降低,自信心差,把自已看成是不快乐、不幸福、不成功和无能的人。国内万国斌(1993)曾以Piers-Harris儿童自我意识量表评价多动症患儿的自我意识状况,发现他们对自已总的评价以及行为、智力与学校情况、幸福与满足感等方面的评价低于正常儿童,比正常儿童更加焦虑和不合群。这一结果反映了多动症患儿的自我意识水平偏低,同时也反映了他们有情绪异常。

这些儿童由于注意力障碍、多动、冲动控制力差等症状的存在,导致学习成绩低下,生活中经常受到挫折和失败,受到同伴的排斥,因而变得缺乏自信和自尊,导致自我意识水平的降低,这是多动症患儿自暴自弃、向品行障碍发展的一个重要中间环节。另外由于他们的行为不能符合大人的要求,而外界环境可能又给他们过高的压力与批评指责,自身状态与环境之间出现冲突,从而产生情绪问题。

注意缺陷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定义表现病因等方面的知识 注意力缺陷障碍定义 (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俗称是儿童多动症,其发病原因很多,是儿童青少年时期长见病有的甚至廷续到成年。近年来由于环境、教育等因素,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发病率有逐年增高的趋势。在美国,大约百分之三至五的儿童患注意力缺失/过动症。患者难以集中注意力去完成一件事。他们可能太过活跃。 What Is Attention Deficit/Hyperactivity Disorder (ADHD)? 若得不到适当治疗,对儿童的学习能力、与朋友及家人的关系会产生不良影响。 特征 注意力不集中、成绩差、书写潦草、活动过多,还有的孩子表现为:冲动任性、顶嘴冲撞、不合群,缺乏自我克制能力或者行为幼稚、怪僻、无目的以及贪玩、逃学、打架;甚至说谎、偷窃等,无论怎么教育都无济于事。随着年龄增长,因自控力差易受不良影响和引诱,可发生打架斗殴、说谎偷窃,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 以下是以“注意力”为主的特征: 1.常常无法注意细节,在功课上、工作上或是其它活动会粗心犯错; 2.做事或活动很难维持专注力; 3.别人跟他说话时,经常表现出没有在听的样子; 4.常常很难依照指示完成事情,无法完成功课、家务或工作(不是因为相反的行为或是无法了解指示); 5.经常对组织性的工作或规划活动感到困难; 6.经常逃避或厌恶需要花费心思的活动或工作; 7.常常忘东忘西(如书本或工作需要的东西); 8.很容易被干扰; 9.常常忘记每天规律要做的事情。 以下是以“过动”为主的特征: 1.坐着时经常觉得会局促不安,玩手或玩脚,或是不断扭动身体; 2.在需要坐着的状况下常常会站起来,或课堂中离开椅子;

各种意识障碍程度的临床表现有

各种意识障碍程度的临床表现有 最佳答案: (1)嗜睡:是程度最浅的一种意识障碍,患者经常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2)昏睡:较嗜睡更深的意识障碍,表现为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3)昏迷: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按刺激反应及反射活动等可分三度: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吞咽、咳嗽、角膜反射、瞳孔对光反应等)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随意活动完全消失,对各种刺激皆无反应,各种生理反射消失,可有呼吸不规则、血压下降、大小便失禁、全身肌肉松驰、去大脑强直等。 极度昏迷:又称脑死亡。病人处于濒死状态,无自主呼吸,各种反射消失,脑电图呈病理性电静息,脑功能丧失持续在24小时以上,排除了药物因素的影响。 (4)去大脑皮质状态: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意识障碍。它与昏迷不同,是大脑皮质受到严重的广泛损害,功能丧失,而大脑皮质下及脑干功能仍然保存在一种特殊状态。有觉醒和睡眠周期。觉醒时睁开眼睛,各种生理反射如瞳孔对光反射、角膜反射、吞咽反射、咳嗽反射存在,喂之能吃,貌似清醒,但缺乏意识活动,故有“瞪目昏迷”、“醒状昏迷”之称。患者常可较长期存活。常见于各种急性缺氧、缺血性脑病、癫痫大发作持续状态、各种脑炎、严重颅脑外伤后等。 (5)谵妄:系一种特殊类型意识障碍。在意识模糊的同时,伴有明显的精神运动兴奋,如躁动不安、喃喃自语、抗拒喊叫等。有丰富的视幻觉和错觉。夜间较重,多持续数日。见于感染中毒性脑病、颅脑外伤等。事后可部分回忆而有如梦境,或完全不能回忆。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教学提纲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抑郁症最常见有哪种思维障碍

现在社会的压力越来越大,也越来越多的人得抑郁症。抑郁是一种心理行为,通常表现为抑郁症,是精神科自杀率最高的疾病。抑郁症发病率很高,几乎每10个成年人中就有2个抑郁症患者,因此它被称为精神病学中的感冒。 抑郁症患者一定要做好热日常的心理调节,如果出现了什么问题以后不要自己闷在心里,能跟人商量一下的时候最好要把心里的问题说出来,南昌军民医院吴春华专家认为不管是什么疾病,都可以分为很多种疾病类型,当然,抑郁症也不例外,同样有很多种抑郁类型,那么,抑郁症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一、内源性抑郁症:即有懒、呆、变、忧、虑“五征”(大脑生物胺引对或绝对不足); 二、隐匿性抑郁症:情绪低下和忧郁症状并不明显,患者常常表现为各种躯体不适症状,如心悸、胸闷、中上腹不适、气短、出汗、消瘦、失眠等; 四、青少年抑郁症:会导致学生产生学习困难,注意力涣散,记忆力下降,成绩全面下降或突然下降,厌学、恐学、逃学或拒学; 五、继发性抑郁症:如有的高血压患者,服用降压药后,导致情绪持续忧郁、消沉; 六、产后抑郁症:其特别是对自己的婴儿产生强烈内疚、自卑、痛恨、不爱或厌恶孩子的反常心理。哭泣、失眠、吃不下东西,忧郁,是这类抑郁症患者的常见症状; 七、白领抑郁症:患有抑郁症的青年女性神经内分泌系统紊乱,正常的生理周期也被打乱,症状多种多样,除了精神压抑、情绪低落、无所事事、爱生闷气、思虑过度、失眠、多梦、头昏、健忘等主要的精神症状外,厌食、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吸收功能失调症状,月经不调、经期腹痛等妇科症状也不少见。 抑郁症目前已成为全球疾病中给人类造成严重负担的第二位重要疾病,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痛苦,对社会造成的损失是其他疾病所无法比拟的。抑郁症是一种常见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以情绪低落为主要特征,从情绪的轻度不佳到严重的抑郁,人一生中遭遇的概率至少有15%。 抑郁症的危害包括哪些呢?抑郁症的危害包括以下几点: 一、干扰社会功能:跟抑郁症患者在一起生活是很痛苦的事。抑郁症患者不仅折磨自己,也会影响周围人的生活质量。病情严重的抑郁症患者往往思维联想缓慢,并且语速慢,语音低,语量少,应答迟钝,这使患者的人际交往困难重重。另一方面,重度抑郁症使患者行动缓慢,甚至卧床不动,呈现抑郁性木僵状态,几乎完全剥夺了患者的自理能力。 二、影响躯体健康:患者常感到反复或持续出现的头痛、头晕、胸闷、气短、全身无力、心悸、胃纳失常、体重减轻等躯体问题,抑郁症患者往往面容憔悴苍老,目光迟滞,体质下降,汗液和唾液分泌减少,便秘,性欲减退,有严重的睡眠障碍,女病人常闭经。这些疾病无疑更增加了患者的精神痛苦,进而使得抑郁症状加重。

思维和思维障碍1

思维是人类认识活动的最高形式,以感知觉所获得息为基础。大脑思维活动包括分析、比较、综合、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以及判断、推理等过程。正常情况下思维具有以下特征:①具体性,指思维具有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具体内容,反映思维的真实性。②目的性,指思维是围绕一定目的有意识地进行的。③实际性,具有实际的效用性。④实践性,能够通过实践予以验证。⑤逻辑性,思维过程符合逻辑规律。思维过程和内容通过语言和文字表达出来。精神病理状态时上述思维的五个特征发生紊乱而出现思维障碍。医生通过交谈检查和观察病人所书写的内容及相关的行为表现,可以发现思维障碍症状。缄默状态会给确定思维障碍带来困难。 思维障碍是各类精神疾病常见的症状,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可分为思维形式障碍和思维内容障碍: 1 思维形式障碍:思维的量和速度的变化,思维联想过程的障碍,以及思维逻辑障碍。(1)思维迟缓:即联想受到抑制,速度缓慢、困难。病人表现言语缓慢、语量减少,语声甚低,反应迟缓,病人自我感到"脑子不灵了""脑子变慢了""什么都想不起来"。常见于抑郁症。 (2)思维奔逸:联想加快,思维活动量增多和转变快速。病人表现为语量增多,语流变快,新的概念不断涌现,内容十分丰富,且常随着周围环境中的变化而转变话题(随境转移),也可有音韵联想(音联)或字意联想(意联)。病人表现健谈,滔滔不绝,口若悬河,自觉脑子特别灵活,好像机器加了"润滑油",可出口成章,下笔千言,一挥而就。但病人的思维逻辑联系非常肤浅,常缺乏深思而信口开河。多见于躁狂症。 (3)病理性赘述:是思路的障碍,思维活动停滞不前、迂回曲折,做不必要的过分详尽的累赘的描述,以致一些无意义的繁文细节掩盖了主要的内容,进行速度缓慢但不离题,最后能到达预定的终点。病人表现讲话罗嗦,讲半天讲不到主题上。多见于脑器质性、癫痫性及老年性精神障碍。 (4)思维松弛:又称思维散漫,指思维活动表现为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对问话的回答不够中肯,不很切题,缺乏一定的逻辑关系,以致使人感到交谈困难,对其言语的主题及用意也不易理解。严重时发展为破裂性思维。 (5)破裂性思维:病人在意识清楚的情况下,出现思维联想过程破裂,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连贯和应有的逻辑性。在言谈或书写中,虽然单独语句在结构和文法上正确,但主题与主题间,甚至语句之间,缺乏内在意义上的联系,因而别人无法理解其意义。严重时,言语支离破碎,个别词句之间也缺乏联系,成了词的杂拌,多见于精神分裂症。这种思维障碍,如果是在意识不清晰的背景下产生,称之为思维不连贯,此时病人的言语较破裂性思维更杂乱,变的毫无主题,语句成片断。 (6)思维贫乏:为联想数量减少,概念与词汇贫乏。病人表现为沉默少语,谈话言语单调,自感"脑子空虚没有什么可说的"。可见于精神分裂症,也可见于脑器质性精神障碍。 (7)思维中断(阻滞)和思维被夺:在意识清晰时无外界原因,病人体验到在思考的进程中思维突然中断,为思维中断。如病人认为其思想被某种外力夺走则为思维被夺。 (8)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又称强制性思维)病人体验到不属于自己的思想强行进入其脑中,不受他的意志所支配,为思维插入。如果病人体验到强制进入的思想是大量涌现的,为思维云集。须注意与强迫观念和思维奔逸区别。关键是出现思维插入和思维云集时病人体验到思维是异已的,而强迫观念和思想奔逸时病人明确认为是自己的思想。 (9)思维化声和思维鸣响:病人思考时体验到自己的思想同时变成了言语声,自己和他人均能听到。病人若觉得此种声音来自心灵之中或脑内为思维化声,若觉得声音来自外界则为思维鸣响。 (10)思维扩散和思维被广播:病人体验到自己的思想一出现,即为尽人皆知,感到自己的

常见心理障碍症状

第三章常见心理障碍症状 第一节认知障碍 一、感知觉障碍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对外界一般强度的刺激感受性增高,如感到阳光特别耀眼,声音特别刺耳,颜色显得不自然地格外清楚,普通气味异常刺鼻。 2、感觉减退 对外界一般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如对强烈的疼痛几乎感知不到,外界环境变得暗淡,颜色模糊不清,声音发钝。多见于抑郁状态、木僵状态和意识障碍。 3、识别能力缺失 不能把客观的物体作为整体来认识,不能识别物体的功能,不能说出物体的名字。“不识症”。物体不识、颜色不识、字形不识、空间不识。多见于脑器官疾患的病人身上 4、内感性不适 对内部感觉异常,躯体内部产生各种不适和(或)难以忍受的异样感觉,如牵拉、挤压、游走、蚁爬感,但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区别于内脏性幻觉(可定位),可继发疑病观念。多见于神经症,精分症和抑郁状态。 (二)知觉障碍 1、错觉 错觉是对客观事物歪曲知觉。错觉在日常生活中常见,但是病态的错觉多见于错听、错视。如心理异常者将猫看成老虎,把吊灯看成是巨蟒,把米饭看成是蛆……错觉多见于精神分裂症患者。 2、幻觉 幻觉是一种无对象性的知觉,即在没有现实刺激作用于感官时发生的知觉体验,是临床常见的精神病症状。病人无法用意志左右幻觉的产生,也无法说服病人相信幻觉不存在。 按感受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幻听是一种最常见、最具代表性、最具诊断性意义的幻觉形式。 (1)幻听 非言语性幻听(原始性幻听):如音乐声、鸟鸣声,多见于大脑局部发生病变。

言语性幻听:命令性、评论性的幻听比较常见。 评论性幻听:说话人有个别人、几个人或一群人,在议论他,内容以斥责、讽刺、辱骂多见,病人常为之苦恼、愤怒不安,并产生兴奋、自伤、伤人。也听到有人为他辩护,表示同情、赞扬的话,此时病人可独自微笑或洋洋自得。 命令性幻听,让病人拒服药、进食或自伤。最常见于精神分裂症。 (2)内脏性幻觉 病人感到固定于某个内脏或躯体内部某处有一种异常的知觉。如感到某一内脏(可定位)在扭转、断裂、穿孔或觉得有昆虫中器官内爬行。可继发疑病观念。 与内感性不适鉴别:能不能明确具体不适的部位。 (3)按幻觉体验的来源分类 真性幻觉:来源于本体以外,存在于客观空间,通过感觉器官获得。病人对幻觉形象的体验与真实事物的感知映像完全相同。 假性幻觉:幻觉的形象在病人的主观空间,不是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幻觉形象不完整,病人对幻觉形象的态度和体验不一样。如大脑或牙齿里有人在骂他。见于分裂症。(4)按幻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 机能性幻觉:一种与现实刺激伴随出现的幻觉。当某一感觉分析器受到刺激处于机能活动状态时,该感觉器官便出现幻觉。(机能性幻听——即一听到自来水声,就同时能听到有人在骂他,随着放水声停止骂声也消失。多见于精神分裂症。) 心因性幻觉:是强烈的精神刺激引发的幻觉。幻觉的内容与精神刺激因素有密切的联系。见于应激相关精神障碍、癔症等。 (三)感知综合障碍 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有障碍。如对形状、大小、颜色、位置、距离和时间关系等产生歪曲的感知。 病人感知的是客观事物或本身,但对个别属性,如大小、长短、远近的感知发生障碍。如“视物显大症”、“视物显小症”,统称为视物变形症。 又如人格解体,病人觉得自己的整个躯体或个别部分,如四肢的长短、粗细,躯体的轻重、形态、面部器官发生变化,甚至畸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 1、思维联想障碍

意识障碍的临床分类

根据我们的临床观察和体会,我们把意识障碍和昏迷根据意识障碍的程度,意识范围的大小,思维内容和脑干反射分成下述几类。一、意识模糊(cloudiness)往往突然发生,意识轻度不清晰,表现为迷罔、茫然,为时短暂。醒后定向力、注意力、思维内容均无变化。但情感反应强烈,如哭泣、躁动等。常见于车祸引起的脑振荡或强烈的精神创伤后。二、啫睡状态(somnolent state)意识较不清晰,整天睡,唤醒后定向力仍完整,意识范围不缩小,但注意力不集中,如不继续对答,又重新陷入睡眠状态。思维内容开始减少。常见于颅内压增高或器质性脑病的早期。三、朦胧状态(twilight state)意识不清晰,主要表现为意识范围的缩小。也就是说,患者可以感知较大范围的事物,但对其中的细节感知模糊,好像在黄昏时看物体,只能看到一个大致的轮廓。定向力常有障碍,思维内容也有变化,可出现片断的错觉、幻觉。情感变化多,可高亢,可深沉,也可缄默不语。此状态往往突然中止,醒后仅保留部分记忆。常见于癔病发作时。四、混浊状态(confusing state)或称精神错乱状态(psycho-derangement),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和自知力均差。思维凌乱,出现幻觉和被害妄想。神情紧张、不安、恐惧,有时尖叫。症状波动较大,时轻时重,持续时间也较长。可恶化成浅昏迷状态,也可减轻成嗜睡状态。常见于中毒性或代谢性脑病。 五、谵妄状态(delirium state)意识严重不清晰。定向力差,自知力有时相对较好。注意力涣散。思维内容变化多,常有丰富的错幻觉,而以错视为主,常形象逼真,因此恐惧、外逃或伤人。急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高热或中毒,如阿托品类药物中毒。慢性谵妄状态多见于酒精中毒。在美国,未达到昏迷的意识障碍常通称为谵妄状态,很少细分为混浊状态、精神错乱状态或谵妄状态等。六、昏睡状态(sopor state)或称浅昏迷状态(slight 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任何主动反应,仅在疼痛刺激时才有防御反应。有时会发出含混不清的、无目的的喊叫。无任何思维内容。整天闭目似睡眠状。反射无何变化,咳嗽、吞咽、喷嚏、角膜等脑干反射均存在。七、昏迷状态(coma)意识严重不清晰。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疼痛刺激也不能引起防御反应。无思维内容。不喊叫。吞咽和咳嗽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往往出现病理反射。八、深昏迷状态(deep coma)最严重的意识障碍。一切反射包括腱反射和脑干反射均消失。肌张力低下。有时病理反射也消失。个别病人出现去大脑或去皮层发作。九、木僵状态(stupor state)指一种特殊的意识状态,患者意识不清楚,但整天整夜睁眼不闭,不食、不饮、不排尿、不解便、不睡眠,对外界刺激无反应。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突出,如多汗、皮脂腺分泌旺盛、心跳不规则、呼吸紊乱、尿便潴留或失禁等。有时称为睁眼昏迷、去大脑状态或植物人。常见于弥散性脑病的后遗症。除了上述几种意识障碍的类型外,还有些特殊的意识障碍,如动作不能性缄默(akinetic mutism)和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等。两者临床表现和木僵状态相似,但均保留部分意识或完全清醒,只是不能表达而已。

注意力缺陷障碍

注意力缺陷障碍 科学家将这方面的问题称为“注意力缺陷障碍”,英文简称ADD,在我国很多机构把它称为“多动症”。注意力缺陷障碍(ADD)是一种以神经科学为基础的障碍,是一种与遗传有关的神经生理疾病。ADD不是不良教养的结果,也不是孩子任性、不听话的结果,它和遗传、大脑发育延迟以及社会因素有关。虽然大多数患有ADD问题的孩子在成年以后,很多症状都会缓解,但是这意味着他们将付出比同龄孩子更多的努力和战胜更多的困难,此外ADD 伴随很多其它症状,比如:情绪障碍、冲动控制障碍、违抗性障碍等等。这些将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的成长、能力发展、情绪健康、人际关系等等,给孩子的未来带来明显的损害。 ADD不是不良教养的结果,也不是孩子任性、不听话的结果。 一个孩子不管是否有ADD都可能任性、难管教、对抗、拒绝。自私是道德范畴的问题,而不是神经学的问题,不管一个人是否患有ADD,我们都不是为自私、无理的行为找借口。现在的很多年轻家长都成长于父母成天忙碌不在家的环境中,那些小时侯总是脖子里挂钥匙的孩子现在做了家长,尽管他们尽力想把这个新角色做好,但对于他们而言却没有好的家长模型可模仿。这也是个问题,但这不属于ADD的问题。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的一般表现 (一)注意力障碍 从事一项活动时容易分心。因此,在上课时,只要听到教室内有一点响动,他的眼睛立即循声而去,窗户外面有人走过,马上转头张望。由于分心,所以对于完成的工作任务或学习任务,总是粗心大意,差错百出。尤其是一些需要有耐心去观察和完成的细节性任务更容易出错。经常丢三落四,把书本、铅笔、文具盒等学习用品或生活用品丢失在家或忘在学校。做作业拖拖拉拉也是这类儿童常见的症状,只有1个小时的作业,他们常常拖拖拉拉,一会儿喝水、一会儿上厕所、一会儿玩东西,2~3个小时也完不成,需要家长在旁边时时督促,甚至考试时也因注意不集中而做不完卷子。 (二)冲动控制能力差 冲动控制能力差表现为耐心差,不能等待,对挫折的耐受能力低。所以,常常是别人话还没说完,他们就抢着回答。在与别人交流时也不把别人的话听完就插嘴,不能耐心地倾听别人说话往往是这类儿童的突出特点。考试中粗心大意,从来不会检查核对,常常丢掉一些题目未做或把本来计算正确的结果抄错,甚至试卷的背面还未翻过来看就交卷,导致考试成绩不好。在集体游戏或比赛中不能遵照游戏规则,不能等待着按顺序轮流进行,而是插队抢先。经常去干扰其他儿童的活动,与同伴发生冲突,不受人欢迎。 (三)活动过度

注意力障碍特点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 ?Attention deficit ?儿童表现出与其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易分散,注意广度缩小,不分场合的过度活动,情绪冲动并伴有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 ?注意缺陷为主型,多动-冲动为主型,注意缺陷伴多动-冲动型临床表现——同环境高度相关,在重复性、无新鲜感的活动中维持注意力很难,在新奇的不熟悉的环境中则减轻。 ?活动过度 ?注意力易受环境中无关刺激的干扰,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自制力差,冲动,鲁莽,甚至伤人或破坏东西 ?尽管智力正常,但听觉辨别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差,学习能力差 诊断标准——注意缺陷,多动表现 ?注意缺陷,至少以下4项 ?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声音都要去探望 ?不专心听讲,东张西望或发呆 ?做作业拖拉,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不注意细节,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特别不爱惜东西,常把衣服,书本弄得很脏 ?难以始终遵守命令 ?做事难于持久,一件事没干完,又去干别的事 ?与他人说话,常常似听非听 ?在日常活动中丢三落四 ?多动表现,至少以下4项 ?需要静坐的场合难以静坐,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上课时常有小动作 ?话多,好插嘴 ?十分喧闹,不能安静玩耍 ?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 ?干扰他人的活动 ?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 ?容易兴奋和冲动,有过火行为 ?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好冒险 如果上述症状已对儿童的社会功能造成不良影响,起病于7岁以前,多在3岁左右,且符合症状标准至少6个月,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和情绪障碍,便可以做出本症的诊断。 发病机理 ?遗传因素与围产期危险因素 ?患儿父母童年期有多动史,较高的精神疾病发生率 儿童学前暴露于铅制品 ?心理社会因素 ?父母婚姻不和谐,性格急躁,管教方式不一,社会经济地位?学习负担过重,教育方式欠妥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不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消失,青少年期学业困难,品行障碍,成人期物质滥用、职业成就低 ?药物治疗:兴奋剂 ?心理治疗:认知行为治疗,加强自我监督,自我管理,有效减少冲动行为 ?家庭治疗:改变单纯惩罚的教育方法,以强化和鼓励促进孩子问题行为的改善 【进食障碍与排泄障碍】 Eating disorder 婴幼儿期的喂养模式、膳食结构、情绪反应等都可能产生进 食问题,严重时危及身体健康 神经性厌食症 因害怕体重增加,而严格控制食物摄入,对自身体像有歪曲

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

意识障碍的临床治疗 意识障碍系指人们对自身和环境的感知发生障碍,或人们赖以感知环境的精神活动发生障碍 的一种状态,是多种原因引起的一种严重的脑功能紊乱。其依赖于脑干网状上行激动系统与 大脑皮层的整合作用。严重的昏迷都提示大脑半球,间脑和(或)上脑干的功能障碍。因此后 颅窝损害,幕上病变和脑干压迫,及弥散性双侧大脑功能障碍均可引起意识的损害。 临床资料:97例意识障碍患者均为我科急诊病人,随机分为纳络酮组(治疗组)56例和美解眠组(对照组)41例。治疗组56例中男30例,女26例,年龄15~67岁,平均41岁;对照组4l 例中男20例,女21例,年龄17~62岁,平均39岁。治疗组轻型23例、中型18例、重型15例;对照组轻型19例、中型15例、重型7例。治疗组酒精中毒21例,安眠药中毒15例,一氧化碳中毒11例,肺性脑病9例;对照组酒精中毒18例、安眠药中毒13例、—氧化碳中毒6例、肺性脑病4例。上述各项资料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显著性(P>0.05),具有可比性。 【治疗】 1.急诊治疗 (1)去枕平卧,头低位以使分泌物可从口中流出,通畅气道。 (2)如果咳嗽反射差或通气不好,必要时行气管插管改善通气。 (3)建立静脉通路,采血查全血细胞计数,查尿、电解质、血糖、肝功、药物、毒素化验,要 同时留取血清、血浆以备以后诊断用。 (4)低血糖时,给予50ml 50%葡萄糖静脉点滴。 (5)酒精中毒时给予静脉点滴或肌注维生素B1。 (6)如果为鸦片类药物过量,给予纳洛酮静脉点滴,0.8~2 mg,每2~3分钟重复,如果在数 分钟内意识水平和呼吸功能没有改善,则可给予最大剂量(10mg),由于半衰期短,如果必要 可给予静脉输注以维持疗效。 (7)进行神经系统和体格全面检查,对创伤进行仔细检查,包括头、颈、腹部等。 (8)插导尿管并记录液体出入量。 (9)进一步行辅助检查,如胸部X线、头颅X线、心电图、CT扫描和脑电图等。 (10)对原发性疾病进行治疗。 2.远期治疗 (1)呼吸道:理疗、抽吸分泌物等。 (2)每2小时翻身一次,避免褥疮。 (3)注意液体平衡,喂食,可用鼻饲管或肠胃外营养。 (4)监测呼吸、血压、体温、昏迷评分、神经系统状态。 (5)被动肢体活动,避免肢体挛缩。 (6)如可能,避免用镇静药。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

儿童注意缺陷障碍 有些儿童的注意力难以集中,冲动任性、学习困难、暴发性情绪变换,甚至出现一些严重的行为问题,如打架、逃学、说谎、诈骗等。人类对这类问题的认识,经历了一段历程。一百多年前就曾经把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确定为多动症。50年代,发现活动过度和冲动行为并不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中的重要共性,有人提出这些行为问题可能是由于儿童早期或产程中,脑受到轻度损伤而造成的,所以叉将之称为“轻度脑损伤打。然而,世界各国的研究资料表明。 在这些儿童中,真正能发现脑轻度损伤病史的为数不多,因此,又以轻度脑功能失调(Minirnal hrain dysfunction,MBD)的名称取而代之。美国精神疾病分类和诊断手册DSM-Ⅲ,1980年将这类儿童行为问题归类为注意缺陷障碍(Attention deficit disorder,ADD),认为注意缺陷是这类儿童共同的突出问题。这类儿童的主动性,随意注意能力极弱而被动性不随意过程过度活跃,所以很容易因外界条件变化而分散注意力。由于注意力不能集中,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电影或电视的内容新奇,也能吸引住他们的注意,安静地坐上一段时间。由于注意力涣散导致他们动作目的性多变,不等一件事做完又把注意力转移到另一件事情上去。动作目的多变给人以多动的印象。 导致注意缺陷的原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50年代,曾认为妊娠期,围产期或新生儿时期轻度脑损伤,可能是这类儿童行为问题的原因。虽然70年代积累的大量资料未能证明这种设想,但也不能否认脑功能轻度异常是注意缺陷障碍的基础。为什么会发生脑功能轻度异常呢?有人认为工业发展中环境污染使儿童受害是原因之一。例如,汽车增多,所用汽油成倍增加,在汽油中为防止爆炸而加入的四乙铅随燃烧不完全的废气排出,可能导致儿童慢性铅中毒。以醋酸铅溶液渗入食物饲养小白鼠40-60日以后,可发现其活动性明显增高,说明铅中毒可能与过度活动有关。除铅中毒之外,铜、锌等微量元素代谢失常都与脑功能轻度失常有关。遗传、教育和环境因素对儿童注意缺陷障碍的形成,也具有一定意义。 统计学研究表明,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父母或兄弟姐妹在幼年期亦有注意缺陷者为数不少,也有报道同卵双生儿同时出现注意缺陷障碍。 注意缺陷障碍儿童的平均诱发电位有较高的N1波为其突出特点。平均诱发电位中N1波的追踪研究可以作为儿童注意缺陷障碍发展变化与治疗效果的重要参考。利用特殊的记录

常见心理异常的症状

一、认知障碍 一、感知障碍: (一)感觉障碍:1、感觉过敏,2、感觉减退,3、内感性不适 (二)知觉障碍:1、错觉, 2、幻觉: (1)按感觉器官分:幻听、幻视、幻嗅、幻味、幻触、内脏性幻觉 (2)按体验来源泉不同分:真性幻觉、假性幻觉 (3)按产生的特殊条件分:功能性幻觉、思维鸣响(回响)、心因性幻觉 (三)感知综合障碍 视物变形症、非真实感(水中月、镜中花)、窥镜症(自己面孔变形) 二、思维障碍 (一)思维形式障碍(包括联想障碍和思维逻辑障碍) 1、思维奔逸:兴奋性联想,语量多,语速快,口惹悬河,滔滔不绝,意联,音联 2、思维迟缓:语量少,语速慢,反应迟缓,思维活动缓慢,联想困难,思考吃力 3、思维贫乏:回答简单,沉默,不主动讲话,语速不慢,思想内容空虚,概念词汇贫乏 4、思维松弛或思维散漫:联想松弛,内容散漫,很不切题,答所非问,与其交谈十分困难 5、破裂性思维(语词杂拌):内容缺乏连贯性和逻辑性,联想过程破裂,但意识清楚没问题 6、思维不连贯:意识有障碍,意识不清 7、思维中断:无意识障碍,突然中断停顿,心里明白,脑子空白 8、思维插入和思维被夺:思想不属自己,别人强加;思想被外界掠夺 9、思维云集(强制性思维):不受意愿支配,强制大量涌现脑内 10、病理性赘述:夹杂不必要细节,不觉自己啰嗦 11、病理性象征性思维:词句有特殊含意,非患解释别人无法理解 12、语词新作:自己创造文字、图形、符号 13、逻辑倒错性思维:推理荒谬,植物和动物是我们祖先 (二)思维内容障碍 1、妄想(脱离现实的病理性思维) (1)按妄想内容分:关系妄想、被害妄想、特殊意义妄想、物理影响妄想、夸大妄想、自罪妄想、疑病妄想、嫉妒妄想、钟情妄想、内心被揭露感 (2)其他妄想:被窃妄想、变兽妄想、非血统妄想 (3)按妄想起源分:原发性妄想、继发性妄想 2、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多见于强迫症):强迫性回忆、强迫性穷思竭虑、强迫性计数、强怕性怀疑、强迫性对立观念 3、超价观念:意识占主导错误观念,观念片面,坚持不能自拔 三、注意障碍、记忆障碍与智能障碍 (一)注意障碍(意识障碍总是伴随注意障碍) 1、注意减弱:主动、被动注意兴奋性减弱,注意疲劳不集中 2、注意狭窄:注意范围缩小 (二)记忆障碍 1、记忆增强:病理的增强,病前不能想起的事都能回忆起来 2、记忆减退:远、近记忆力减退 3、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心因性遗忘症 4、错构:记忆的错误 5、虚构:未发生的事,说成确有其事 (三)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综合征(征侯群),意识清楚下后天记忆智能受损 四、自知力障碍 神经症:有自知力,能认识自己不适,主动叙述病性和要求治疗 精神障碍:无自知力,否认自己有精神障碍,拒绝治疗 二、情绪障碍 一、以程度变化为主的情绪障碍 1、情绪高涨:自诉心里高兴,自我评价高,自己能力强,自负,易激惹 2、情绪低落:面带愁荣,愉快感缺失,自我评价低,自信不足,自责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案例

小学儿童注意力缺陷行 为矫正案例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儿童注意力缺陷行为矫正应用案例目前一部分家长对孩子的一些日常行为和功课很不满意,操心之余,甚至予以打骂。其实很大一部分是没有意识到孩子正处于儿童注意力缺陷发作期,随意打骂不但给孩子心理造成了巨大的伤害,还加重了孩子的症状。儿童注意力缺陷又叫儿童多动症或注意缺陷障碍,这是一种常见的儿童行为异常问题。这类患儿通常智能正常或基本正常,但是在学习、行为及情绪方面会存在一些缺陷,通常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的时间较为短暂。行为矫正是有效的心理治疗方法之一,在许多领域被广泛使用,尤其在儿童的行为塑造和改变上,作用更为显着。一、矫正对象基本情况? 该研究对象为小宝(化名),独子,男,小学三年级,10岁。出生于中等生活水平的城市家庭,家长文化水平均为大学本科。小宝父亲工作较忙,每天几乎没有时间照顾和管理他的日常生活,母亲在下班的时候照顾小宝生活和功课。其他时间主要为保姆照顾其生活与饮食。小宝比较听话,有一定的自理及自我管理能力,但注意力缺陷行为主要体现为在生活上丢三落四,如,经常衣服穿不整齐或穿反,每次都要纠正;东西乱丢,经常忘了放在哪里;早起后和睡觉前刷牙没有养成习惯;要求在家中要穿拖鞋,但是都是要提醒完才穿,一会儿又会打起赤脚,屡犯屡教,屡教屡犯,屡教不改。在做功课时经常出现漏题现象,写的字也常缺笔少划,所认的字有相当部分在过一段时间后会忘记掉,考试成绩因

此而大受影响。其母亲对此非常担忧,希望能想办法帮助他消除注意缺陷行为,养成严谨、细致、专心、注意细节的良好习惯。 二、矫正过程 (一)寻找原因及确定矫正方法 形成注意力缺陷的原因相当复杂,现在仍然没有定论,遗传因素、脑部损伤、神经生理问题、金属元素中毒都有可能造成注意力缺陷。其中,父母们注意夫妻间的关系,保持家庭的和睦,学习用正确的教育方法引导孩子,给孩子做出楷模的作用,都能减少孩子出现注意力缺陷障碍的可能性。另外,尽量给孩子吃自然、绿色的食品,少吃有食物添加剂和食用色素的食品也有好处。 一般而言,儿童在注意力的保持与集中方面总比大人差些。由于脑神经的不成熟,心理上的幼稚,儿童面对自己不喜欢的课业时,其注意力往往不能很好地专注;同时,他们没有对学习的收益与后果产生预期,自我克制能力差。因而,如果儿童不专心听讲的时间只有课上的一小部分时间,这属于成长中的正常情况,不必大惊小怪。 (二)持续进行深入访谈,了解到小宝注意力缺陷行为的原因可能是: 1、孩子认为从头到尾完整地做完一件事情是件麻烦的事,很烦。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症)

什么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和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是指没有自觉目的和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和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是正常的,他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和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他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他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他明、安非他尼:促进突触前NE和DA释放,阻断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协作组行为量表

注意力缺陷障碍(儿童多动症)协作组行为量表 (中华全国中医学会中医理论整理研究会) (一)主要症状 1、注意力涣散 (1)注意力涣散,上课东张西望,教师讲课听不进去。() (2)注意集中时间短暂,做作业不专心,轻微环境干扰即分神。() (3)做事不能持久,常从一项活动转向另一项活。() 2、活动过多 (4)活动过多,在家翻箱倒柜,拆卸玩具物品等。() (5)上课小动作多,下课先往外跑,放学不按时回家。() (6)走路常以跑代走。() (7)说话多,好插嘴干扰别人说话。() (8)上课、做作业保持静坐时难以保持安静。() 3、学习因难 (9)学习成绩不稳固,时好时坏,或逐年下降、学习困难。() (10)书写()、理解()、计算()有不同程度的偏差或缺陷。() 学习成绩 语文分数平时考分____()期末考分____() 数学分数平时考分____()期末考分____() (二)常伴临床症状 4、冲动任性 (11)冲动任性,性情急躁,易激惹,爱发脾气。() (12)常不顾危险和后果,爬墙登高,追攀车辆。() (13)做事莽撞,常铤而走险,惹事生非。() 5、行为问题 (14)不守纪律和不受制度的约束,严责、打骂也不易慑服。() (15)说谎话蒙骗家长、教师,粗暴少礼。() (16)严重者打架斗殴、偷窃、不正当性行为,甚至违法行为。() 以上根据程度分为4级:无(0 分),只一点(1分),多(2分),很多(3分)。选择其一填在()内 (三)诊断标准

1、行为量表总分>20 分,即为阳性; 2、主要临床症状中的注意力涣散。活动过多(女孩多表现为发呆型)。学习困难,是诊断的主要依据; 3、病程持续半年以上; 4、能排除其他精神发育障碍疾患。

自考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常见精神症状归纳

自考03009精神障碍护理学复习资料 (自己归纳的,希望对学友们有点点帮助) 常见精神症状归类 一感觉障碍 1感觉过敏 2感觉减退 3内感不适(体感异常) 二知觉障碍 1错觉(a错听b错视)-多见器质性精神障碍的谵妄 2幻觉1)按其所涉及的器官分 a幻听—*非言语性幻听、 *言语性幻听—评论性幻听、争议性幻听、命令性幻听b幻视 c幻嗅 d幻触 e内脏幻觉 2)按体验来源分1真性幻觉 2假性幻觉 3)按产生的条件分1功能性幻觉 2反射性幻觉 3感知综合障碍 三思维障碍 1形式障碍a联想障碍(1思维奔逸、 2思维迟缓、 3思维贫乏、 4思维散漫、 5思维破裂、 6病理性赘述) b思维逻辑障碍(1象征性障碍、 2语词新作、 3逻辑倒错性思维) c异己障碍(思维总断、强制性思维、思维被揭露感) d言语障碍(持续言语、刻板言语、模仿言语、缄默症) 2内容障碍 a妄想-----1按起源与其他心理活动的关系分 1)原发性妄想(*妄想知觉、妄想心境、妄想气氛) 2)继发性妄想 3) 特殊性妄想-感应性妄想或叫分享性妄想 2按结构划分1)系统性妄想 2)非系统性妄想 3按妄想内容划分1被害妄想

2关系妄想 3物理影响妄想 4夸大妄想 5非血统妄想 6罪恶妄想 7疑病妄想 8钟情妄想 9嫉妒妄想) b超价观念 c强迫观念(强迫性思维)1)强迫性回忆 2)强迫性穷思竭虑 3)强迫性对立思维 4)强迫性怀疑 四注意障碍1注意增强 2注意涣散 3注意减退 4注意转移 5转移狭窄) 五记忆障碍1记忆增强 2记忆减退 3遗忘(顺行性遗忘、逆行性遗忘、界限性遗忘、近事遗忘,远事遗忘) 4错构 5虚构 六智能障碍1精神发育迟滞 2痴呆(全面性痴呆、 部分性痴呆) 七定向力双重定向障碍—与妄想有关 八情感障碍 1情感体验障碍(情感高涨、 欣快、 情感低落、 焦虑 恐惧) 2情感波动障碍(情感脆弱、 情感迟钝、 情感淡漠 情感爆发、 易急若, 病理性激情) 3情感协调性障碍(情感倒错、 强制性哭笑) 九意志障碍1意志增强 2意志减退 3意志缺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

什么就是多动症 多动症的规范叫法为多动性障碍,在ICD-10(疾病与有关健康问题的国际分类标准)中,将其归于“通常起病于童年与少年期的行为与情绪障碍”。临床上将这种障碍又称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ttention Deficit Hyperactivity Disorder简称ADHD)。在临床上有两种分类: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障碍(ADD)主要表现为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主动注意不足,被动注意亢奋,但不伴有多动症状。(主动注意:又称有意注意,就是指自觉地、有目的地使注意指向一定的对象,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在必要时还需要做出一定的意志努力。被动注意:又称无意注意,就是指没有自觉目的与不加任何努力而不自主的、自然的注意。它就是个体对外界刺激的简单的、原始的反应。被动注意的产生决定于外界刺激的强度,强度越大,越容易引起被动注意。)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不但有注意力不易集中或集中困难,还伴有多动症状。 ICD-10认同“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这一诊断术语,只就是认为它的囊括性不够,未能在ICD中采用这个术语。而将此症包含在以下四种类型中: 活动与注意失调 多动性品行障碍 其它多动性障碍 多动性障碍,未特定 结合ICD-10与临床通用叫法,现对多动综合征的专业称谓多为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 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多动综合征)的研究史 根据文献记载,对多动症的研究最早可追述到十九世纪中叶。下面就是多动症的研究历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认识与发现。 1845年,德国医生Hoffman(霍夫曼)首先观察到很多得过脑炎的儿童会有躁动不安行为与不安静的表现,并将这类症状描述为“多动”,最先把儿童的活动过度作为病态描述并命名为“多动症”。 1902年,医生Still正式发表了《儿童异常心理状态》的文章,首先对儿童活动过度作了更为充分的描述,认为多动症与智力迟缓或脑损伤不同,就是独立存在的疾病。这些儿童的智力就是正常的,她们所表现的多动不安、注意障碍、情绪不稳、冲动任性与攻击破坏等异常行为,不能完全以父母对儿童缺乏教养来解释,主要就是由于在行为控制意志方面存在缺陷,即使有脑损伤存在,那也就是极其轻微的。 1922年,霍曼等学者发现儿童患了脑炎以后可出现多动等行为障碍,故认为多动症状就是由于脑炎后遗症所致。霍曼等的发现呼应了1845年霍夫曼的发现,此阶段的学者们大都把注意焦点集中在多动症的脑损伤上。 1931年,Winncoff对该症作了详尽的描述,并指出该症不就是儿童期活动旺盛所致,也不就是舞蹈病样异常活动,她首次提出“儿童多动症”或“活动过度综合症”的病名,在医学上被接纳为诊断名称。 1937年,Bradley指出这种活动过度就是儿童期行为异常的一种特殊形式,她曾用口服苯丙胺取得治疗良效。(苯丙胺即安非她明、安非她尼:促进突触前NE与DA释放,阻断再摄取。增加神经键中NE、DA的浓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