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对于规避利率风险、促进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及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等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我国跨境人民币业务快速发展,资本项目可兑换扎实推进,债券市场双向开放稳步加快,境外人民币离岸中心不断建立,促使越来越多的境外机构、QFII 和RQFII等持有与使用人民币。与此同时,随着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加快推进,利率市场的波动幅度明显提高,境外金融机构、企业和个人所面临的人民币利率风险越来越大,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将会由此取得长足发展。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丰富金融市场的层次和产品。2014年5月《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也提出“配合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适应资本市场风险管理需要,平稳有序发展金融衍生产品”。2015年3月5日,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可以预见,未来一段时间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将会取得广阔的发展空间。下一阶段,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需要在以下方面加以推进。

(一)推动产品创新,不断丰富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

当前,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的第一要务仍是发展,而发展的重点和关键在于产品创新,“鼓励创新、发展市场、加强监管、防范风险”应是我国发展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基本思路。对此,需要不断推动利率衍生产品创新,积极推动简单的、基础性产品创新和相关机制创新,并在活跃现有基础衍生品交易的基础上,积极发挥政府的推动作用,激励各类市场参与主体的创新意识,研究推出和不断完善利率期权及混合衍生工具等产品,进一步完善价格发现功能,满足市场参与主体对利率风险管理的需求。对于利率期权,可先推出标准化程度较高且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的简单产品,如与现有利率互换交易关系密切、市场需求广泛的利率上下限期权、互换期权以及债券期权,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再逐步推出各类奇异期权。

(二)完善法规制度、基础设施建设及监管体系,保障市场运行效率与安全

良好的市场环境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稳健发展的基础。我国20世纪90年代引入衍生产品的失败经验和教训表明,法制、监管、规范是金融衍生品市场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因此,我国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要始终秉持有管理的发展思路,牢牢把握“制度先行、规范发展”的原则,坚持在规范中发展市场。其一,要完善市场制度,加强市场规范管理,包括研究制定统一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管理办法,规范参与者行为;建立完善的投资者保护制度,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完善场外衍生品交易信息报备制度,强化信息披露要求,提高市场透明度等。其二,完善市场组织运行架构,加强市场基础性建设,包括进一步完善场外利率衍生品市场的交易机制和交易系统建设,完善做市商制度和结算代理制度,健全中央对手方集中清算机制,推进衍生品交易主协议与ISDA主协议接轨,加快衍生品交易信息报告库建设和投资者信用评级体系建设等,从而全面提升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其三,进一步完善监管体系,加强监管协调,进一步完善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的监管体系,在“一行三会”之间建立良好的监管协调机制和各部门间的信息共享机制,并充分发挥交易商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在市场监测、标准文本制定及有关自律规则和指引制定等市场自律规范方面的积极作用,有效丰富和完善市场监管层次。

(三)加强市场培育,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

人民币利率互换交易的核心在于其浮动端参考利率的设计与固定利率的定价(以及市值重估和风险控制)。这需要进一步健全金融市场基准利率体系,优化人民币利率衍生产品定价基准。从当前看,FR007在一定时期内仍会是人民币利率互换最主要的参考基准,但未来Shibor的重要性会不断上升,特别是以3个月和1年期Shibor为基准的利率互换可以较好地匹配发行人或投资者的资产定价。因此,要进一步完善Shibor的形成机制,扩大Shibor 运用的市场基础,不断提升Shibor的市场基准性和权威性,尤其要支持和验证中长端Shibor 的基准性。此外,也要继续加强包括贷款基础利率(Loan Prime Rate,LPR)、国债收益率等在内的市场基础利率体系和基准收益率曲线的培育建设,丰富人民币利率互换的浮动端参考基准。

(四)推动市场参与主体多元化,促进市场风险合理分配

利率风险只能通过衍生品交易转移,无法通过基础资产“平仓”化解,因此市场对利率衍生品存在刚性需求。[5]而金融衍生品交易具有高风险特征,需要具备不同风险承担能力的投资者共同参与,才能促进市场风险合理分配,推动市场平稳健康持续发展。与此同时,套期保值者、套利者和投机者等多类型主体的参与,也有助于市场价格发现。国际成熟市场上,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参与者包括投资银行、商业银行、基金、保险公司、其他投资者等,各类投资者所占的比重比较平衡。因此,我国人民币利率衍生品市场的发展,也要不断放松管制,增加投资者数量和类别,尤其是吸引更多的企业和个人参与交易,允许资产管理产品等非法人投资者参与,而不仅仅限于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进行交易,从而推动投资者类型多元化及风险承担能力差异化,从而使金融与实体经济的联系更为密切。

(五)加强监测分析,建立市场风险防范管理机制

其一,督促和引导机构投资者建立健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加强相关衍生品业务培训,提高对衍生产品的分析、定价和风险管理能力。其二,加强场外衍生产品市场宣传和投资者教育,增强风险防范和自我保护意识,提高衍生产品市场参与者的整体素质。其三,建立和完善场外衍生产品交易的监测制度与指标体系,建立交易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做到“早发现、早处理”风险,保障市场安全健康运行。(作者:朱永行)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中国科学院金融工程与风险管理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程兵 首先介绍一种有趣的产品。因为我国的利率市场是分割的,过去发行的浮息债是以银行存款利率,而不是市场利率为基础。本来浮息债的本金是可以保证的,但在中国特别是利率上升时,可以跌破面值。过去一年中,很多大银行在这方面损失惨重。这是有中国特色的产品。现在国开行、财政部开始发行所谓“新型浮息债”,是以7天回购为基础,其实那才是标准的远期利率协议。 最近远期开办了,但流动性很差,风险控制等各方面也有问题。其实,远期在私下银行间已经存在很久了,现在政府公开允许了,但从财富效应看,公开远期的效应很难说比私下的好,现在公开交易的量很少。 另一种产品——可转债也很有趣,其价值本应是债券价值加期权价值,但我们看到民生银行的可转债涨到150元,而用B-S方程定价,5年期转债,1%年息,贴现后最多值105元。多的45元带有很深的中国制度背景。在中国,股票融资的成本很低,大家都想发股票,不想发债券,发债券要还本。发可转债的机构拼命希望你转股。恰好股票价格是可转债价值的下界,在这种情况下,可转债价值不是按B-S方程定出的,而是靠把股票价格推高来重新估值。股票建仓方面的损失可由转债方面的收益来弥补。

再谈谈信托产品。从理论上讲这方面创新是无限的,因为信托产品涉及三角关系——委托人、受托人和收益人,可以做各种结构产品。又比如,A为高风险,B为低风险,两者可以做风险分担。但在我国,信托产品有个门槛,每份5万,只准200份。再者,中国缺乏信用,而信托产品以信用为基础,因此现在有很多问题。比如上海银监局规定,房地产行业无论什么信托产品都不能与银行发生关系。在公司法规定不能设立SPV的情况下,信托产品是非常优秀的产品,它还可以实现资产证券化,但它目前并不是广泛应用的产品。 例如:1年期存款利率为2.25%,而B类预期投资收益为超过存款利率50个基点,即2.75%,假设整体投资收益为3%,如果B类资金占80%,A类占20%,则A类的投资收益可达到2.25% + 4 (3%-2.25%) = 5.25%,有明显的杠杆效果。 有一种2001年设计的基金产品,其价值有不断上升的底线。当时设计该产品有两个动机,一是投资者要求控制下界风险,二是他们要求如果该产品赚钱了,能够把收益锁定一部分。但是股改后,这种产品跌破了价值线,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中一种争议认为中国不适合组合保险技术,事实上,中国从来就没使用组合保险技术,因为这种技术主张高买低卖,而在中国不允许卖空的情况下,只能低买高卖,所以大盘下跌的时候其实是相对安全的。对于跌破价值线有两个解释,一个是股改是中国证券市场上只会出现一次的小概率事件,这时跌破价值线不足为怪。另一解释是,本来结构性产品意味着不管基金公司是盈是亏,它对风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关,其他单位不得制定与国家利率政策和有关规定相抵触的利率政策或具体办法。1996年,中国人民银行启动利率市场化改革,2003年2月,中国人民银行在《2002年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公布了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思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长期、大额,后短期、小额。把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目标确定为逐步建立由市场供求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水平的利率形成机制,中央银行通过运用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和引导市场利率,使市场机制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主导作用。我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实质上分为货币市场的利率市场化、资本市场的利率市场化和金融机构存贷款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分析

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分析 [摘要]金融衍生产品对经济的影响利弊兼有但利大于弊,从我国目前来看,发展金融衍生产品确有其必要性。本文通过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借鉴欧美国家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Abstract]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economic influence both pros outweigh its drawbacks, but from the present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it is necessity. Based in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to write the status quo and existing problems, and the European countries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development put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利率市场;汇率制度市场化[Key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 instruments; Interest rate market; Market-oriented exchange rate system 一、金融衍生品市场综述 (一)金融衍生品含义 金融衍生产品是由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初,代表货币经济的主要金融工具,如汇率、股票、债券等波动幅度较大,为了规避和减少市场风险,实现业务运作初始盈利意图,金融业以高技术为支撑开发出来 的一种金融新工具。一般而言,凡是由最基础的金融商品,如股票、债券、外汇、指数等衍生而成的金融合约,都称之为金融衍生产品。最普遍的金融衍生商品有期货、期权、利率掉换合约、货币掉换合约等。金融衍生产品极具投机本质和规避风险的功能。 (二)金融衍生产品的特点 金融衍生产品作为一种金融创新商品,具有以下四个特点: 1.资本虚拟性 金融衍生产品是现货市场商品衍生而成的一种虚拟资本,它的价格取决于现货市场的股票、债券等基础商品的价格,并随基础商品价

浅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浅谈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 :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至今,已给美国以及全球金融市场带来了巨大 的冲击,次贷危机中显露出金融衍生品的“双刃剑”作用,给世界各国敲响了警钟。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在初级发展阶段,如何加强金融创新各环节的监管对于 衍生品市场的成长和完善至关重要。本文拟通过对美国次贷危机爆发过程中政府 “缺位”的分析,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成长和完善提出有益的建议。 :金融危机;金融衍生品;金融衍生品市场;政府监管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各国政府对金融市场逐步放松监管,金融行 业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长足发展,以远期、期权、期货、掉期为代表的金融衍生品 大量出现。金融衍生品实质上是一些特定的合约,这些合约的价值依赖于基础资 产的价值。因此金融衍生品市场与现货或基础资产的生产和流通有着密切的联系,金融市场与实体经济市场已达到同样重要的高度,而金融衍生品市场已成为 衡量一国金融市场是否完整和成熟的标志。因为金融衍生品利用更加灵活多变的 合约方式,将原本集中的风险分散化并且转移给偏好风险的市场投资者,促进了 金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 虽然金融衍生品是为了分散风险或者说将风险解捆,但是从整个衍生品市

场来说,整体风险并没有降低,相反随着市场投资者的不断增加,其他市场上的 风险间接或直接的转移至衍生品市场,衍生品市场的风险是呈现出一种积累性的 增长。如果在风险控制、监管的环节稍有差池,这种风险就会变成一种现实上的 灾难。2006年末初现端倪的美国次贷危机先是在本土演化为一场前所未有的金融危机,进而影响到其他市场2008年形成灾难性的全球经济危机。可见对衍生 品市场整体风险的把握具有很强的必要性,尤其是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尚处在一 个初级发展阶段,以美国次贷危机为鉴,认识到衍生品的“双刃剑”作用,从制度设计的源头上做到防微杜渐,以促进我国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和完善。 众所周知在美国,强大的内需保证着GDP的稳定增长,这很大程度上归功于美国居民的超前消费观念,而美国银行宽松的贷款制度正是美国居民实现这种超前消费的制度基础。住房作为居民一项重要的支出,大部分人都选择长期贷款。 但是其中一部分人的收入并不稳定,还贷能力很低,即次级信用贷款者。而银行 之所以会贷款给这部分人,是因为当时房价很高,即使借款人无法还贷款,也可 以用房屋来抵押,拍卖或出售来收回贷款,并且银行主动将其发展成MBS、CDO、 CDS等新兴复杂金融衍生品。这些产品的潜藏风险很大,因而收益率也高。由

对我国场外资本市场发展的感想

对我国场外资本市场发展的感想 一、我国资本市场历程回望 资本市场的发展之所以能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不仅仅因被视作企业重要的融资渠道之一。根本原因还在于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功能的发挥,资本市场能有效分散融资过度集中于银行信贷的风险,也能有力地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推动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抛开我国资本市场的“野史”不谈,发展至今仅为20多年时间,对于树立一个国家的长远市场而言,不算漫长,但20年间我们脚步匆匆,从未停止探索与前进。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的先后成立,主板、中小板、创业板市场的建立,相关配套法律法规制度的改革与建设,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的成立与全国的扩容,全国各省内股权市场的成立… …我们驾驭着马车在国道上比拼高速上行驶的机动车,试图与其并肩甚至超过它。然而,一头是资本市场起步晚,一头是置身经济全球化之中,我们或许在这不可回避的矛盾中前行。 数据统计表明自2007年10月股市暴跌到2008年底,沪深股市市值损失了24万亿,人均损失20万元人民币以上。这个损失最直接的承担者是当时国内8000万到一个亿的我们所谓中产阶级人群。这个人群实际是国内最有消费实力的部分,是扩大内需最要关注的经济人群。 股票市场作为经济晴雨表的意义,在我国现实环境下的作用,已经无可回避,无法怀疑。任何一个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对股市大幅变化都是高度敏感的。 二、我国场外市场发展 在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多层次、全方位、宽领域”是方向性格局。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则成为时下资本市场的时代“新课题”。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分为三个层次:一是主板,二是创业板,三是场外市场。按照国际通用的市场服务对象来划分:主板服务大型企业,创业板服务中型企业,场外市场服务小微企业。 场外市场是相对于相对于场内市场而言的,在我国是指除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以外的市场,涵盖了全国中小企业股份转让系统、各地的区域性股权交易市

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展望

收稿日期:2011-05-10 作者简介:巴曙松(1969-),男,湖北人,教授、研究员、博士、博士生导师; 孙兴亮(1983-),男,河北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统计与金融系博士研究生 。 巴曙松1,2,孙兴亮1 (1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安徽合肥 230026;2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 北京 100010) 摘要:金融危机之后,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经历了下调到反弹的过程。场内市场交易量的放大、买卖价差的收窄,以及OTC 市场的未偿付合约名义价值等指标都表明了这一走势。同时,金融衍生品市场也将呈现结构性分化:一是基础性衍生品将成为未来一段时期衍生品发展的主流;二是结构简单、标准化程度高的单一卖方 CDS 将受欢迎;三是亚太地区金融衍生品市场表现出巨大的潜力。最后,中央交易机制的建立和合约标准化的加强都将成为金融衍生品监管的趋势。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金融危机;OTC 市场;中央交易机制;合约标准化;交易信息库中图分类号:F83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428(2011)06-0005-05 Abstract:After the financial crisis,global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experienced a process from downward to rebound.This trend can be evidenced by the rise of trading volume,the narrower of bid-ask spreads,and the expan -sion of notional amounts outstanding.Meanwhile,global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exhibit a structural differentia -tion trend.First,basic derivatives will be the mainstream in the near future.Second,single-name CDS with a simple structure and high standardization will be very popular.Third,Asia-Pacific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s show great potential in trading volume.Besides these,the building up of central counterpartie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contract standardization will be the trend of supervision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Key words:Key words:Financial Derivatives;Financial Crisis;OTC Market;CCP;Contract Standardization;Trade Repositories 从金融危机后的全球金融衍生品发展和监管改革来看,从繁复到简单的回归基本确立了未来一段时期金融衍生品的重要趋势。这当中,既有从纷繁复杂的结构衍生品向基础性衍生品的回归,从非标准化向标准化的回归,也有从较为松弛的监管纪律向更为审慎监管的回归。在这一基本趋势的推动下,可以预见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结构将出现新的调整和分化。 一、金融衍生品仍将继续成为金融市场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全球金融体系中的重要作用 并未因为金融危机而受到削弱。目前,全球金融衍生品市场正在从金融危机中逐步复苏。在经历了金融危机期间的低迷后,绝大多数金融衍生品已经迎来了复苏的曙光。 1、从场内市场来看,主要金融衍生品都呈现出从交易放大到下调再反弹的走势。 金融衍生品交易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显示出了旺盛的生命力,其稳定市场、管理风险的作用得到了充分展示。在此次危机发展的不同阶段,多数金融衍生品都呈现出从交易放大到下调再反弹的走势。在危机 5

学年论文-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学年论文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专业班级:金融1301 26 学生姓名:刘小曼 指导教师:孙可娜教授 学院:经管学院 2016年7月

摘要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类金融工具层出不穷,其中在金融市场上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不乏为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必然产物。在各类金融衍生品的出现,也给我国市场经济带来了很大影响,这就必然会引起人们对其发展的思考。本文主要分五个部分分别讲述了金融衍生品的基本含义及特征、作用以及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关键词: 金融衍生品市场;金融监管;解决对策

目录 一、金融衍生品概述 (4) (一)金融衍生品涵义及种类 (4) (二)金融衍生品特点 (5) (三)金融衍生品的作用 (6)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及现状 (7) (一)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历程 (7)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现状 (8) 三、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 (8) (一)市场监管方面存在的问题 (8) (二)法律方面存在的问题 (9) 四、解决对策 (10) 五、全文总结 (10) 【参考文献】 (11)

浅析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存在问题及解决对策 随着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经济逐步走向国际化以及市场贸易多样化,这就导致金融衍生品所产生并发展的必然。金融衍生品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自此,金融衍生品迅速发展起来。由于经济的不断发展,传统金融工具不再能满足投资者的需要,金融业的竞争也日益加剧,这就促使了金融业不断推出新的金融衍生品。在其不断发展过程中,人们开始渐渐关注金融衍生品市场所存在的风险问题以及对其发展过程中所存在问题解决对策的不断探索。 一、金融衍生品概述 (一)金融衍生品涵义及种类 金融衍生产品也称金融衍生工具,是在货币、债券、股票等传统金融工具的基础上衍化和派生的,以杠杆和信用交易为特征的金融工具。常见的金融衍生品主要有以下几种: 1.期货合约 期货合约是指由期货交易所统一制定的、规定在将来某一特定时间和地点交割一定数量和质量实物商品或金融商品的标准化合约。 2.期权合约 期权合约是指合同的买方支付一定金额的款项后即可获得的一种选择权合同。证券市场上推出的认股权证,属于看涨期权,认沽权证则属于看跌期权。 3.远期合同 远期合同是指合同双方约定在未来某一日期以约定价值,由买方向卖方购买某一数量的标的项目的合同。 4.互换合同 互换合同是指合同双方在未来某一期间内交换一系列现金流量的合同。按合同标的项目不同,互换可以分为利率互换、货币互换、商品互换、权益互换等。其中,利率互换和货币互换比较常见。 5.抵押贷款衍生产品

中国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改革 [键入公司名称] 中国的利率市场化进程 中国的利率改革进程 不明 2016/7/30 Saturday 随着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发展和对外开放的日益扩大,利率市场化问题已作为一个重要改革内容提上议事日程。

目录: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三)中国利率市场化的改革进程以及现阶段取得的成就 (四)中国利率市场化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措施 (五)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意义及评价 1.利率市场化对不同经济主体的影响 2.对我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评价 3.以2015年10月的利率改革做具体的分析阐述 4.未来我国针对利率市场化货币政策调整的总体考虑?

(一)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 1.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内部环境分析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金融体系和国民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可以说利率 市场化的过程就是创造利率市场化环境的过程。政府对利率的控制最终将会阻碍 金融部门的发展,放开利率要求有一定的前提条件,要有充分的政策准备。否则,即使可以很容易地放开利率,但却会损害到整个金融系统的安全。因此,放开利 率必须认真研究分析内部环境。 不利条件: 1)宏观环境经济基本稳定,但财政连年赤字,宏观稳定存在隐患。发 展中国家的经验表明,利率市场化改革要求有一个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 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专家们的意见,只有在一国宏观经济稳 定和银行监管充分有效并同时存在时,才可以迅速实现利率市场化。而我 国财政赤字严重,2014年拟安排财政赤字13500亿元,比上年增加1500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赤字9500亿元,由中央代地方发债4000亿元。财政 赤字和国债规模随着经济总量扩大而有所增加,而且前现实中政府以企业 名义在商业银行体系中的借贷也是有可观的数字。 2)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加上自身长期积累下来的体制与结构弊端, 目前国内市场普遍存在需求不足,政府已将利率调到相当低的水平。即使 通货膨胀率为零,实际利率也已低到很难刺激投资、促进消费的程度。 有利条件: 1)金融体制改革在建立适应市场宏观调控监管体系、构造市 场主体方面取得很大进展,如:逐步统一了银行同业拆借市场,放开 银行同业拆借市场利率,形成一个全国统一拆借市场利率。 2)国有企业改革的深化,企业对利率市场化的承受能力不断 提高,但部分国有企业经营状况不佳,预算软约束尚未消除。 2.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外部环境分析 20世纪70年代以来,国际金融市场上利率市场化已成趋势,美国于1986 年3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场化,日本于1994年10月最终成功地实现了利率市 场化。台湾、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也相继实现了利率市场化。 中国加入WTO后,在5年后取消外资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服 务限制,并可以经营银行零售业务,银行业的所有业务将彻底放开。面对内忧外患,中国银行业又谈何容易在加入WTO后与外资银行在国际资本市场上展开新一 轮较量,不在改革中“创新”,就在竞争中“淘汰”,为适应这一开放形势,我 国现行的利率体系走向市场化是势所必然。 (二)影响中国利率市场化的因素及相关模型的分析 随着利率市场化的进一步加深,一些原来因为利率管制而对利率影响不显著的因 素对利率的影响开始加强,投资者及金融管理者在进行决策的时候不得不开始考 虑这些因素对利率的影响,从而更好地运用利率这一经济杠杆,获取更好的经济 效应。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与路径选择 [ 内容速览] :当前我国衍生品市场存在规模大而品种少、需求大而本土市场浅化、金融衍生品发展滞后等困境,因此,选择一种合理的发展模式以确保衍生品市场的稳健发展变得至关重要。本文通过对国际衍生品市场发展路径及主流发展模式的分析和比较,结合我国的制度环境和经济基础,提出在模式选择上应该采用一种以强制性制度变迁为主,以诱发性制度变迁为辅的混合模式;在发展路径方面,应该遵循“市场制度安排决定发展路径”的一般性思路;而在监管金融衍生品是近年来国际金融市场的热点。我国经济发展对衍生工具的巨大需求,以及国际衍生品市场高度繁荣造成的严峻态势,使得发展模式的选择成为关系到国家金融安全和长远经济利益的核心命题,确立一种适宜的发展模式成为我国衍生品市场“突围”的关键。因此,关于衍生品市场发展模式的研究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关于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发展研究的文献综述从市场的发展成熟度来看,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相对比较成熟的是人民币外汇衍生品市场,市场规模也比较大。因此国内学者关于中国金融衍生品发展模式和路径选择的研究则主要集中在外汇衍生产品上,利率和债券衍 生品的相关 研究相对较少,而关于权益类衍生品的相关研究则非常少。 关于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基础条件,Fratzscher (2006)

指出,一国要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那么,标的资产的市场流动性, 稳健的会计、税收及监管标准,以及成熟的市场环境是比较重要的指标。韩立岩、王允贵(2009)对Fratzscher 所关注的重要指标在我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表示发展金融衍生品的基本条件仍然不成熟,大多处于尚未开始或者是正在建设的过程中。张维、王平、熊熊(2007)从制 度经济学的角度总结了海外股指期货和利率衍生品的发展条件,认为主要包括发达的现货市场、合理的投资者结构、完善的市场交易与风险监管制度和监管体系以及相应的法律法规等方面。 陈晗(2008 )指出金融衍生品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两类演进模式:强制性演进模式和诱致性演进模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属于诱致性制度变迁,衍生品的出现完全是自发的,政府从未有意识地推动衍生品市场的发展,甚至法律常常成为衍生品发展的障碍。发达市场更倾向于诱致性制度变迁,以美、英为代表,而新兴市场更偏向于强制性制度变迁.以日本、韩国、新加坡、印度以及我国的香港和台湾地区为代表。强制性变迁的国家和地区中,日本和印度都是较为明显的失败案例,韩国和新加坡金融衍生品 市场则因为政府的介入迅速发展,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韩立岩、王允贵(2009)则将外汇衍生品的发展模式归 结为三类:一是自然演进模式,以美国为代表,外汇衍生品的出现是市场发展的自然结果,是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后的外汇避险保值需求自然产生的;二是被动发展模式,如墨西哥、俄罗斯等国家的外

关于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研究

辅修双学位毕业论文 题目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研究系别金融系 专业班级辅修金融10 姓名孙宏帅 指导教师王丽娜 原所在班级信管1002 2014年1月3 日

内容摘要 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是金融深化和金融创新的结果,也是金融衍生品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国际金融衍生产品市场从1970年以来迅速发展,为传统金融市场注入了新鲜血液,与此同时对现有的金融体系、经济实体、金融制度等提出了新的挑战。中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起步较晚,仍处于初步发展阶段。金融衍生品对于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金融行业对外开放和引进来的。随着中国金融市场的逐步完善和融入世界经济潮流,研究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从研究金融衍生产品基本概念为出发点,剖析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我国金融衍生产品市场实际发展情况,对我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概况;发展对策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of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is a result of the financial deepening and the financial innovation, and is also the outcome that the market economy develops in a certain stage. After the 1970s,in last century, The global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develops quickly, it brings fresh blood for traditional financial market and Puts Foard a challenge to existing financial system,economic entity,financial system etc. in the meantim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in China starts a little bit late and is still in first step development stage. Financial derivatives were introduced after the opening of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 Financial derivatives were introduced after the opening of financial market in China. Along with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in our country gradual perfection and integration into world economy,that we research the development of financial derivatives market in China in this period has a great of meaning. This thesis begins from the concept the financial derivatives.

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本科论文

武汉纺织大学毕业论文任务书 课题名称:浅谈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 完成期限: 2014年12月 1 日至 2015 年 1 月 8 日 学院名称:经济学院 学生姓名: 专业班级:金融学(双学位) 学号: 指导教师: 指导教师职称:教授 学院领导小组组长签字:

摘要 利率市场化改革的作用发挥程度是以健全完整的市场机制为前提的,在利率市场化改革的同时,我们应该注意相关配套措施的同步推进。近年来我国一直在确保金融稳定的前提下,稳步推动利率市场化,利率市场化已经是必然趋势,这也为中国银行业带来市场化和积极地竞争的同时也在考验各商业银行的经营模式和业务结构等各方面的综合实力。我国目前实行的是“贷款管下限,存款管上限”的利率管制政策,利率管制是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制度安排,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发挥过积极作用,但随着资本积累达到一定规模,其弊端开始不断暴露出来,利率管制维持了商业银行的垄断利润,但导致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动力不足,由此造成一大批新兴企业出现资金缺口,造成金融压抑实体经济,迎合中小企业融通的需要,民间借贷金融趁势发展,民间借贷作为一种广泛存在的融资方式,虽具有灵活,快捷,简便的优势,但又不完善的基础上进行利率改革,从而更有利于促进我国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融入经济金融全球一体化之中,本文通过介绍利率市场化,回顾我国利率市场化进程,研究利率市场化总体思路,进而系统分析我国利率市场化过程中的所遇到的问题及影响,是本文主要讨论的内容。 关键词:利率市场化;改革;商业银行;国民经济;利率

ABSTRACT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effect is based on market integrity as the premi se, therefore in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form at the same time, we should pa y attention to promote the related measures. In recent years, our country has been in t o ensure financial stability, under the premise of steadily promote market-oriented inte rest rate,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which in china’s banki ng market and bring for the active competition also test in the commercial ban k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business structure and so on various aspects of t he overall strength.The current practice in China is "lower loan, deposit cap" contro l of interest rate policy, the interest rate control is a system arrangement to fit in with t he traditional planned economy system, played a positive role in the specific historica l period, but with the capital accumulation has reached a certain scale, its disadvantag es gradually exposed,interest rate control to maintain the business bank monopoly pro fits, but due to the lack of power to provide financial services to small and medium-si zedenterprises, resulting in a large number of emerging corporate financing gap,causi ng financial repression to cater to the entity economy, medium and small enterprises fi nancing needs,taking advantage of civil finance development, folklending as a widesp read financing way, is flexible, fast, convenient advantage,In the market economic sys tem of our country is developed, but the interest rate reform was not perfect ,which is more conducive to promoting China’s economic and financ ial reform further deepening and integration into the global economic and financial, This paper thro ug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reviewing interest rate m arketization process,research the general ideal of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whi ch system analysis of China’s interest rate marketization process of the proble ms and effect,is the main contents of the study. Keywords:interest rate liberalization ;reform; commercial bank; national economy; interest rate

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概述 测试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 当市场表现为震荡时,场外金融衍生品投资者更倾向于购买采用()方案的产品。 A. Digital Call B. Call Spread C. Double No Touch D. Up and Out Barrier 二、多项选择题 2. 海外投行场外衍生品业务的成功经验主要包括:()。 A. 有功能强大的交易分析和风控平台 B. 以上均正确 C. 海外投行的销售交易业务有良好的外部环境 D. 海外投行拥有经验丰富而有分工精细的专业人才 3. 场外金融衍生品销售业务对手方包括:()。 A. 证券公司 B. 保险公司 C. 上市公司股东和高净值个人 D. 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券商资管等财富管理机构 E. 私募基金 4. 我国场外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问题包括()。 A. 证券公司杠杆融资的限制 B. 证券公司的风险管理部门职能有待完善 C. 场内衍生品市场的缺失 D. 其他可能影响公司持续经营的事项 E. 信用交易及主协议的缺失 三、判断题 5. 顶级海外投行销售交易业务的核心竞争力包括:融资及杠杆的可能性(无苛刻的净资本约束)、发达的场内市场产品用于风险对冲(场内期权等)、成熟的信用交易协议与规范(ISDA)和开放的市场准入制度。() 正确 错误 6. 根据海外投行的经验,经验丰富而又分工精细的专业人才是发展场外衍生品市场的重要条件。() 正确 错误 7. 缺乏跨市场、跨资产类别、被广泛接受的信用交易主协定(类似于ISDA)导致了我国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的低效率。() 正确 错误 8. 对证券公司杠杆融资的限制没有影响我国金融场外衍生品业务的大规模发展。() 正确 错误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 一、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必要性分析 所谓金融衍生品,又称衍生金融工具,是指其价值派生于标的资产价格的金融工具。它主要由期权、期货、远期合约和互换交易构成。前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曾说:“在国际货币市场的批判中成长的金融衍生品市场,极大地降低了成本,增加了避险机遇,使金融系统比30年前更加灵活有效,经济自身对金融动荡更具有弹性。”精辟地概括了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作用。从微观角度看,金融衍生品有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以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功能。从宏观的角度看,金融衍生品还能够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提高交易效率。 随着2006年12月11日我国加入WTO过度期的结束,我国金融业将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程度,也就会带来不可避免的直接竞争。同时金融全球化与自由化使我国金融机构面临日趋严重的金融风险。在竞争和风险的双重作用下,推动金融创新,促进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就成为我国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发展的内在需要,同时也是确保我国金融体系适度竞争和稳定的客观需要。 二、我国金融衍生品发展路径选择分析 我国发展金融衍生品市场应遵循“适应经济金融改革进程、满足市场需求、结构上由简到繁、风险上由低到高”的总体原则,在深入研究和吸收国外发展经验和教训的同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有选择、有步骤地发展金融衍生品。 发达国家最先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一般是外汇类合约,随后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互换类,最后是信用衍生产品。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纷纷以股指期货作为首选的衍生产品入市。从我国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的经验和教训出发,加之充分考虑中国国情,不难找出中国发展金融期货的发展道路——以股指期货为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衍生产品,发挥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模式来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1.股指期货。从当前来看,推出股指期货的条件相对来说最成熟。我国的股市至今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历史,沪深300指数业已建立,股指期货可以作为首选品种。股指期货对于投资者套期保值、转移风险都有一定的好处,特别是在我国股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

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前景刍议摘要:在经济和金融市场的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需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大力推进金融衍生产品市场的发展。就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机遇展开论述,并阐述了金融衍生品市场在中国的发展现状及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展望了金融衍生品在中国的发展前景。最后给出了中国金融衍生品市场发展的建议。 一、概述 金融衍生品(即金融衍生工具)是一个与基础金融产品相对应的概念,是在基础产品或基础变量之上建立起来的,其价值是标的资产价格中衍生出来的衍生金融产品。它主要包含期权、期货、远期合约、互换交易及利率、汇率、各类价格指数等。金融衍生工具是金融创新的产物,能够帮助金融机构管理者更好地进行风险控制。从微观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的功能主要包括规避风险、发现价格、套期保值及提高金融创新能力等。从宏观方面来说,金融衍生品在优化资源配置、降低国家总体的金融风险、吸纳社会闲置资金、有效地增加市场的流动性及提高交易效率等方面起着很大作用。在发达国家最早推出的金融衍生产品主要为外汇类合约,之后便是国债类、利率类、股票类及互换类等,最后才推出信用衍生产品。而在新兴的一些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主要以股指期货作为其首选的衍生产品而入市。中国的金融衍生品还刚刚开始,场内市场还未正式交易,而场外市场规模有限。20世纪90年代初开展金融期货交易试点虽然遭受了挫折,但近几年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证券市场的逐渐成熟,人们对发展金融衍生品又渐渐关心起来了。同时,金融衍生品的复杂多样性以及随着金融衍生品交易所产生的企业危机和市场的不稳定性等表面现象,又将使人们心存疑虑而不敢尝试。经过充

分的考虑中国国情,我们很容易找出适合中国金融衍生品的发展道路,即以股指期货作为主要突破口,逐渐发展国债期货、利率期货等其他金融衍生产品,充分利用好后发优势和政府的作用,以遵循强制性演进的模式来渐渐完善金融衍生产品市场。 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机遇 1.经济的不确定性或者风险管理系数的上升都将导致衍生品市场发展需求的急剧增加。在不断的改革与发展中中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已基本建立起来,随着中国经济对外开放的程度、渗透全球市场的程度以及中国经济市场化程度的大大提高,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动频率就更高,速度将更快,变化范围也会更大。这些都会造成企业经营环境的不确定性大大增加。企业和金融机构同时面临着需求约束、市场竞争及风险管理三大难题。而金融衍生品市场的最主要功能就是允许市场参与者选择和管理风险。但是企业对经济不确定性所引起的一系列有关风险的问题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特别是期货市场在多数企业风险管理中的作用还没有得到正确或充分的认识。2000年中石油在美国开始发行股票并上市时,美国投资者就针对性地提出了1000多个问题,其中多数问题都是有关企业如何管理石油价格的风险。所以,如果没有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及其在风险管理经营中应用的意识,中国经济的市场化及全球化就会不容易实现。金融衍生品就犹如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防弹衣和轻兵器。 2.竞争机制的实施及竞争压力的增大是金融衍生产品的发展动力。中国经济开放程度是全方位的而其面临的竞争压力亦是全方位的。金融衍生品市场的发展将会很有效地促进中国综合国际竞争实力的进一步提高。充分利用好金融衍生产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中国利率市场化的背景、现状和展望 一、背景 首先了解什么是利率市场化?较为一致的观点有两种:一是政府放开对存贷款利率的直接行政管制,解除对银行存贷款利差的保护,靠市场供求决定资金的价格;二是由市场主体自主决定利率形成,即在市场竞争较充分的情况下,任何单一的市场主体都不能成为利率的决定者。实际上,这两种观点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利率市场化是由政府推进的一项改革,政府放开利率管制的过程就是由市场主体通过竞争机制决定利率的过程,其目标是将利率的决定权交给金融机构,由后者根据资金状况和对市场动向的判断来自主调节利率,最终形成以中央银行基准利率为基础、以金融市场利率为中介、由供求关系决定金融机构存贷款利率的体系和利率形成机制。  其次是为什么要推进利率市场化?从各国经济发展经验看,利率管制往往造成实际负利率,导致资金利用效率低下,抑制了经济增长。由于资金价格受到了行政性压低,一方面金融体系吸收国内储蓄的能力被削弱,造成了资金供给不足;另一方面,过低的利率又刺激企业对资金的过度需求,造成资金需求远远大于资金供给的局面。在这种情况下,容易形成资金分配的固化,弱势的中小企业很难获得资金,被排除在金融体系之外。改革就是要减少人为因素对金融的影响,充分发挥金融市场在资金分配上的功能,消除金融抑制,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各国普遍采取利率管制的政策。政府管制利率的直接目的在于通过行政方式压低资金成本以推动经济的增长,以及通过限制竞争来保持金融系统的稳定。上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以及石油危机的冲击,各国饱尝通货膨胀高企和经济增长停滞之苦,开始放弃过多干预市场的政策,由此展开了利率市场化改革。美国自1980年开始利率市场化改革,于1986年废除了对存款利率进行管制的Q规则;日本自1977年允许商业银行承购国债上市销售,至1994年放开全部利率管制;90年代末,印度、印尼、韩国等国也在IMF(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推动下进行了利率市场化改革。利率市场化大大推动了这些国家金融体系的建设,降低了金融成本,提高了市场效率,促进了经济增长。我国利率市场化的历史进程 从人民银行成立到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对利率实行集中统一管理,金融部门不得自定利率,中国人民银行是国家管理利率的唯一机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