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仔猪肠道屏障的构成与功能

仔猪肠道屏障的构成与功能

仔猪肠道屏障的构成与功能

仔猪消化系统生长发育特点

体积和重量仍旧不够理想,运动机能微弱。仔猪断奶后,由摄取液体乳汁突然改为摄取固体饲料,细菌和饲粮易破坏其小肠绒毛,影响乳猪吸收和消化营养物质的能力。当日粮中含有大量禾本科谷物时,乳猪的肠绒毛受植物干物质的磨损而变短,绒毛表面由高密度指状变为平舌状,隐窝加深,以上形态结构的变化导致消化吸收面积变小,营养不能被有效吸收。 表1.仔猪断奶前后小肠微结构的变化 仔猪断奶前后小肠微结构的变化 小肠百分比(%)断奶前断奶时绒毛高度(μm)25550356 50496354 75323285腺窝深度(μm)25118200 50130200 75104185 2胃酸分泌不足 胃酸是仔猪防御外界病原微生物的重要屏障,然而仔猪胃酸分泌弱,母乳中的乳糖为胃中乳酸菌的生长提供重要营养来源,乳酸菌分解乳糖产生的乳酸有效补充了胃分泌胃酸的不足;然而断奶以后乳糖来源消失以及应激造成的厌氧菌营养源粘蛋白数量的下降,往往会造成厌氧菌数量的下降和乳酸合成量的不足;另外由于饲料中酸结合力的影响,从而导致胃中pH值升高,抑制了消化酶的活性,为有害病菌的繁殖创造了有力的条件(王恬,2009)。 饲料的pH值一般是偏碱性,若在胃酸不足时大量采食碱性饲料,则能明显改变胃中的pH值,导致:①蛋白质的变性凝固受到了影响,妨碍了胃蛋白酶对动植物蛋白的消化( 因为胃酸最主要的作用是凝固动植物蛋白质,而已凝固的蛋白质更容易消化);②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或被激活的胃蛋白酶数量不足;③胃中的杀菌作用严重地受到了削弱。

图2仔猪消化道最适pH值 3消化酶水平低 仔猪出生以后,在消化器官迅速发育的同时,消化酶的分泌水平也迅速上升,一直持续到8周龄。8周龄以后,乳糖酶活性逐渐减弱,脂肪酶、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趋于正常,仔猪逐渐摆脱母乳,采食饲料;然而目前的早期断奶技术,打乱了仔猪在长期进化过程中所形成的固有的生长发育规律,尤其是断奶应激造成了仔猪消化酶分泌水平的骤然下降,降低了仔猪对食物的消化能力。 0~7日龄的乳猪体内的酶活比较低,所以不适合消化饲料,7日龄以后乳猪体内的酶活有了明显的提高,所以可以开始诱食补料,以满足乳猪快速生长的需求。3~8周龄是乳猪胃肠道和酶系统发育的高峰期,一般来说,乳猪消化酶系统在3~4周龄迅速生长,5~6周龄趋于完善。然而,断奶后猪体内的酶活变化较大,脂肪酶、胰蛋白酶、淀粉酶的活性往往会大幅度地下降,但胃蛋白酶的活性则往往不受影响,所以说,断奶后的营养性腹泻主要是肠道(胰)消化不良造成的。胰酶活性下降的原因有二种,一是胰脏分泌胰酶的数量减少了,二是胰脏分泌胰酶的数量并没有减少,但胰酶的活力下降了。胰酶分泌数量减少的原因是胰脏的活力下降了,而胰酶活力下降的原因主要是缺少激活因子。 图3仔猪消化道发育各种酶活性变化 4肠道微生物菌群未达平衡 仔猪在刚出生时,消化道是无菌的,出生后 2h 内粪便中就可检测出大肠杆菌和链球菌等微生物。在出生后到自然断奶的过程中,消化道各个部位逐渐被各种细菌所占据,但并未达到应有的平衡。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肠道屏障功能分析开展临床意义 郑佳扬(广州医科大)编著 肠道是脏器中唯一腔道内有大量细菌滋生的器官,不仅是消化吸收器官,而且是集内分泌、免疫、屏障等功能为一体的重要器官。生理条件下,肠道在消化、吸收各种营养物质的同时又能将细菌及其代谢产物抑制于肠道内,阻止细菌及毒素不侵入血液及组织中,不引起疾病,这有赖于肠道的屏障功能的完整。 当肠黏膜屏障损伤时,肠道中的微生物和内毒素等便可突破肠黏膜屏障,进入血液引起细菌内毒素移位,促进肠源性感染的发生,甚至发展为全身性炎症反应综合症或多器官功能衰竭。因此Carrico(1986年)等人提出“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Wilmore(1988年)也提出在创伤、手术后患者“肠道是应激的中心器官”。近30年越来越多的基础和临床研究证实了以上观点,并明确了肠屏障损害在多脏器功能衰竭发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与患者预后息息相关。所以说“肠道是多器官功能衰竭的启动器官,而阻断肠源性感染是预防多脏器功能衰竭的重要途径“。 在美国,近年来平均每年由于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脓毒症和脓毒症相关的多脏器功能衰竭患者约为10万人,占多脏器功能衰竭总发生率的42%,在我国,2003~2006年平均每年由肠屏障功能障碍引起的多脏器功能衰竭占其总发生率的40.5%,病死率为67%(张淑文等;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2007; 19: 2-6.)。2012年,我国合并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症患者超过1000万,病死率是发达国家的1倍以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国外有学者提出肠道是多脏器功能衰竭的始动环节和核心器官。现已明确,创伤、休克、大面积烧伤、严重感染等重大疾病可造成肠道缺血缺氧,导致肠道黏液、细菌、肠道淋巴液成分和肠粘膜紧密连接分子的改变,造成了肠道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的损害,在此基础上,细菌和内毒素易位入血,造成过度的炎症反应和远隔脏器功能损害,其共同的病理生理路径为“肠屏障损害-过度炎症反应/肠源性感染-多脏器功能衰竭”。 由此可见,肠屏障功能损害是重大疾病的“二次打击”,最终导致多脏器功能衰竭。因而选择适当的检测指标,建立正确有效的肠屏障功能监测方案,对维护机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在临床上由于缺乏成熟的胃肠道屏障功能评价和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评价的技术和产品,临床医生无法确定患者是否可使用肠内营养治疗以及使用何种肠内营养制剂,致使我国肠外营养制剂与肠内营养制剂的使用比例达到8:2,而国外是2:8。开展肠屏障功能分析项目,对肠屏障功能进行有效监测,对于促进我国临床营养学科的建设,促进我国临床营养诊断产业的发展,进而减轻群众的医疗负担,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肠黏膜屏障

Wilmore等曾把肠道称作是外科患者应激反应的中心器官之一。近年来研究表明,肠道是人体最大的外周免疫器官,肠黏膜间质中的T 淋巴细胞和浆细胞在抗原刺激下产生大量的分泌型S-IgA,这种局部免疫反应构成肠黏膜屏障的第一道防线;若抗原物质穿过肠壁进入门静脉或淋巴管,到达肝脏或肠系膜后,肠壁和肠系膜的淋巴组织及肝、脾内网状内皮系统可起到吞噬和解毒作用,此为免疫屏障的第二道防线。在免疫系统受损时,侵入的细菌及内毒素进入体循环和组织。临床研究亦显示在创伤、手术、饥饿、长期全胃肠外营养(TPN)时肠黏膜屏障功能减弱,肠黏膜的通透性增大,导致细菌移位、内毒素血症,直至败血症,最终的结果便是肠衰竭直至多器官衰竭而危及生命。因此,了解肠内营养(EN)与肠屏障功能的关系有着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 1 肠黏膜屏障的生理组成与作用 正常人体的肠黏膜屏障由肠黏膜上皮、肠道内正常菌群、肠道内分泌物和肠相关免疫细胞组成,正常情况时肠黏膜表面生长着大量的厌氧菌,肠黏膜细胞主要是柱状上皮细胞及少量的杯状细胞,内分泌细胞及Paneth细胞。近年来,国外学者还发现肠道内还存在着一种M细胞,它是肠壁上唯一具有通透性的上皮细胞,抗原、细菌、病毒可通过这一薄弱环节侵入体内。正常肠屏障功能的维持依赖于由胃肠相关淋巴组织产生的特异性的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IgA,以及非特异性的机械和化学屏障,如胃酸、蠕动、肠上皮紧密连接、黏液、消化酶和正常菌群等。维持正常的上皮细胞能防止经上皮的细菌移位,保

护好紧密连接能防止经细胞旁通道的细菌移位。肠黏膜约有500万个绒毛,总面积约10m2,在某些情况下是细菌及毒素侵入人体的危险通道。当机体应激反应过度或失调,可首先使肠道黏膜屏障的完整性遭到破坏,肠黏膜通透性增高,使原先寄生于肠道内的细菌和内毒素穿越受损的肠道黏膜,大量侵入正常情况下是无菌状态的肠道以外的组织,如黏膜组织、肠壁、肠系膜淋巴结、门静脉及其他远隔脏器和系统,发生细菌(内毒素)移位,进入血液循环中的细菌和内毒素又反过来再作用于肠黏膜,进一步加重肠黏膜屏障受损,导致肠道黏膜通透性继续增高,如此形成了恶性循环,甚至发生全身炎性反应综合征(SIRS)和多器官系统功能衰竭(MOSF)。 2 肠黏膜屏障损伤的原因 2.1 肠黏膜通透性增高肠黏膜通透性是指肠道黏膜上皮容易被某些分子物质以简单扩散的方式通过的特性。临床上肠黏膜通透性主要是指分子量>150的分子物质对肠道上皮的渗透。严重感染、创伤、大面积烧伤、急性胰腺炎等均可导致肠黏膜屏障受损。早在肠道黏膜形态学出现明显变化之前,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已经发生,故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可反映早期肠道黏膜屏障的损害。目前认为,多种细胞因子(cytokines)均可引起肠黏膜通透性增高,其中包括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TNF)、γ-干扰素、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2(IL -2)、血小板激活因子(PAF)和一氧化氮(NO)等。内毒素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的超微结构发生病理改变,通过损伤细胞内支架系统而破坏细胞间紧密连接,从而导致肠黏膜通透性增高。TNF增加肠上皮通透性可能

健康仔猪肠道内抗逆性乳酸菌的选育

健康仔猪肠道内抗逆性乳酸菌的选育 邱进杰1,熊 焰1,杨 智2 (1.四川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四川雅安625014;2.四川七环公司良种猪场,四川温江611100) 中图分类号:S852.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52926005(2008)0420086201 仔猪腹泻在兽医临床上十分普遍,它严重的影响和制约着仔猪的存活率及养殖者的经济收入。市场上治疗仔猪腹泻的药物很多,但存在药物残留问题。研究开发无毒、无副作用和无残留的益生菌制剂已成为热点课题。1998年美国动物饲粮管理协会(AA FCO)年鉴公布了43种可用作益生素的菌种,其中半数以上是乳酸菌(lactic acid bacite2 ria)[1]。因此,乳酸菌在益生菌制剂的研究和生产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本试验的目的是从健康仔猪的新鲜粪便中分离、选育出抗逆性(耐酸、耐胆盐)强的乳酸菌菌株,用于防治仔猪肠道疾病。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品 健康乳猪新鲜粪便,采自四川多个规模化养猪场。 1.2 培养基 增菌培养基、分离培养基和生化培养基,参见文献[2]配制。 1.3 细菌的分离鉴定 按常规方法进行细菌的分离鉴定[324]。 1.4 耐胆盐试验 取24h乳酸菌新鲜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作10-4~10-7稀释(选取一适宜的稀释度),用微量加样器吸取0.1mL乳酸菌稀释液均匀涂布于胆盐浓度分别为0%,0.2%,0.3%, 0.4%,0.5%MRS营养琼脂平皿上,于37℃温箱中培养24~48h,进行菌落计数。每个菌株作3个平行。计算存活率。1.5 耐酸试验 将24h乳酸菌培养物按1%(V/V%)接种于p H 2.5的MRS肉汤中,接种后于37℃培养箱中培养。分别在0h和8h,取出适量的培养物用灭菌生理盐水进行梯度稀释至10-3~10-5(选取一适宜的稀释度),用微量加样器吸取0.1mL菌液于MRS营养琼脂平皿上均匀涂布,置入37℃培养箱中培养24~48h,进行菌落计数。每个菌样做3个平行。计算存活率s=h8/h0。 2 结果 2.1 细菌的分离鉴定 本试验分离到5株乳酸菌,编号为6#、7#、9#、19#、22#,根据革兰氏染色镜检和相关生化试验指标,参见《伯杰细菌鉴定手册》[3],最终鉴定为:菌株6#为乳酸乳杆菌,7#为乳链球菌,菌株9#为懒惰乳杆菌,菌株19#为嗜酸乳杆菌,菌株22#为嗜酸乳杆菌。 2.2 耐胆盐试验 菌株6#、7#、19#、22#能耐高达0.3%以上的胆盐,乳酸菌在不同胆盐浓度下的存活率见图1 。 表1 菌株6#、7#、19#、22#在pH2.5的MRS肉汤中培养8h活菌数及存活率菌号时间平皿1活菌数平皿2活菌数平皿3活菌数平均活菌数(h)8h存活率(s=h s/h0) 6#0h 2.7×108 3.0×108 2.2×108 2.6×108167.63% 8h 4.0×108 4.5×108 4.4×108 4.3×108 7#0h8.2×1078.1×1078.1×1078.1×1070.49% 8h 5.0×106 3.0×106 4.0×106 4.0×106 19#0h 2.6×107 2.1×107 2.4×107 2.0×107106.84% 8h 2.5×107 2.4×107 2.6×107 2.5×107 22#0h 3.2×107 3.5×107 3.1×107 3.1×10790.03% 8h 2.7×107 2.7×107 2.9×107 2.8×107 注:菌株6#稀释至10-7,菌株7#、19#、22#稀释至10-5。 收稿日期:2006208210 通讯作者:熊焰,E2mail:xyan2004@hot https://www.doczj.com/doc/c015566980.html, 2.3 耐酸试验 耐酸结果见表1:菌株6#、7#、19#、22#在p H2.5的MRS肉汤中培养8h,其存活率分别为167.63%、0.49%、106.84%、90.03%。 68中国兽医杂志2008年(第44卷)第4期 Chinese Journal of Veterinary Medicine

仔猪肠道损伤修复营养调控及其机制和应用

仔猪肠道损伤修复营养调控及其机制和应用 1 2 徐子伟 3 (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310021) 4 摘要:仔猪早期断奶是现代养猪业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但断奶应激又导致仔猪出现早5 期断奶综合征,尤其是肠道损伤。肠道正常的功能依赖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免疫屏障、生物6 屏障的完整性来维持。断奶应激会导致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结构改变、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7 消化吸收功能降低、黏液层厚度下降、肠道pH升高、免疫抑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等,8 甚至造成肠道功能的继发性损伤和功能紊乱。因此,肠道损伤修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日益受9 到关注。直接或间接调控因子主要包括:1)多肽类生长因子。主要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10 胰高血糖素样肽-2(GLP-2)、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GF-Ⅰ)和转化生长因子(TGF)等。 11 本文介绍了本团队制备的pGLP-2长效化产物对降低仔猪肠道炎性反应,提高黏膜屏障功能12 的作用。2)微生态调控剂。包括益生菌制剂和抗菌肽。猪饲粮中常用益生菌有屎肠球菌、芽孢杆菌、植物乳杆菌、乳球菌、酵母菌等。已报道用于仔猪饲粮的抗菌肽主要有天蚕素、 13 14 防御素、抗菌肽buforin Ⅱ、抗菌肽P5及复合肽等。3)营养代调控剂。报道较多的氨基酸15 及其衍生物有谷氨酰胺及其替代品α-酮戊二酸、L-精氨酸、N-乙酰半胱氨酸等。研究较多的16 其他调控剂还有短链脂肪酸、壳聚糖、植物多糖、锌和硒等。本文对上述各类损伤修复调控17 因子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18 关键词:断奶仔猪;肠道;损伤修复;多肽类生长因子;微生态调控剂;营养代调控剂 中图分类号:S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9 20 在现代养猪业中,仔猪早期断奶是提高母猪年生产力和减少母-仔猪疾病传播的技术措21 施。但断奶应激则又导致仔猪出现早期断奶综合征,首当其冲的是仔猪肠道损伤。因此,肠道损伤修复及其营养调控研究日益受到关注。肠道正常的功能依赖肠道黏膜上皮屏障、免疫 22 23 屏障、生物屏障这三大屏障的完整性来维持。断奶应激会导致仔猪肠道屏障功能受损,表现24 为仔猪肠道黏膜形态结构改变、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免疫抑制、肠道微生物菌群失衡等。 25 直接或间接调控仔猪肠道营养、生长发育与促进肠道损伤修复的因子种类繁多,主要包括多26 肽类生长因子、微生态调控制剂和营养代调节剂等。本文在分析仔猪断奶导致的肠道损伤问27 题基础上,对相关的各类损伤修复调控因子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仔猪营养需要

断奶仔猪营养需要特点及饲养管理 姓名:宁椿游班级:动科10—2 学号:20100884 摘要:仔猪生产是养猪业生产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直接关系到猪场的经济效益。而断奶仔猪从开始接触外加固体饲粮而停止母乳,且生活环境的改变,造成应激反应,会引起仔猪烦躁不安,食欲不振,生长发育停滞,形成僵猪,严重时可导致仔猪的死亡。因此,必须重视断奶仔猪的营养需要和饲养管理的特点,以提高仔猪的成活率。 关键词:断奶仔猪应激营养需要管理 断奶仔猪是指仔猪从断奶至70日龄左右的仔猪。在国内,仔猪一般采用21~28日龄断奶,有些发达国家采用超早期隔离断奶技术,14日龄即可断奶,这样可有效控制疾病发生。但是,仔猪断奶太早,会产生断奶应激反应,严重影响其生长速度,所以控制好断奶仔猪时间,把握保育期间仔猪的营养需求特点,维持哺乳期内的生活环境和饲料条件,做好饲料、环境和管理制度的过渡,为提供优质生长育肥猪打下基础。 1断奶仔猪的应激反应 仔猪断奶时,从摄食母乳到开始摄食饲粮,其消化道面临着巨大的改变。母乳中,以母乳脂肪、乳糖和乳蛋白为主,而饲粮中含有不同程度抗原特性的植物性蛋白质、分子结构迥异的植物性多糖与脂类养分,从吮吸母乳(液体)到采食配合饲料(固体),从与母亲一同生活到离开母亲独立生活,从保育舍转到仔猪培育舍,所有这些都从心理、营养、环境多方面刺激仔猪,导致断奶应激。具体表现为:仔猪食欲降低、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缓慢、饲料利用率低、精神状况以及外貌表现不佳等。营养应激是导致仔猪断奶应激的主要因素。要克服断奶应激,使早期断奶取得成功,首先要解决营养应激问题。研究仔猪的消化生理是进行营养研究的基础,也是探讨通过营养调控措施来减缓与消除仔猪的断奶应激的重要基础。 2 断奶日龄及方法 2.1 断奶日龄 最适宜的断奶日龄应该是每头仔猪生产成本最低,因猪场具体生产条件而异。一般成产条件下采用21~35d断奶比较合适,21d后母猪子宫恢复已经结束,创造了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尸■、亠 前言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 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 、闭合蛋白(claudi n) 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 nula occlude ns , 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 , JAM)等。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

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 5 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胃酸能杀灭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抑制细菌在胃肠道上皮的粘附和定植;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粘液中含有的补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其中,肠道分泌的大量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冲洗清洁肠腔,使潜在的条件致病菌难以粘附到肠上皮上。1.3 生物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99% 左右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合,形成菌膜屏障,可以竞争抑制肠道中致病菌( 如某些肠道兼性 厌氧菌和外来菌等) 与肠上皮结合,抑制它们的定植和生长;也可分泌醋酸、乳酸、短链脂肪酸等,降低肠道pH 值与氧化还原电势及与致病菌竞争利用营养物质,从而抑制致病菌的生长。

肠道健康的重要性

保持肠道健康至关重要 肠道是人体内最大的微生态环境,肠道生态的正常或失调,对人体的健康和寿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 婴儿出生一两天内,细菌便乘机进入体内,并在婴儿肠道内“安家落户”,成为人体终生“伴侣”。在婴儿时期,由于食物相对单一,婴 儿肠道内拥有庞大的有益菌群,其中最显著的是双歧杆菌的有益菌群。婴儿开始添加辅食后,肠道中菌群将逐渐发生变化,随着食物的多样化以及人类活动能力的提升,肠道中有益菌群的数量开始慢慢减少,有害菌的数量则日益增加。人体肠道中的生态平衡开始逐渐形成。到青年阶段后,肠道中庞大的菌群(有益菌、有害菌、中性菌)之间已经形成相对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并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肠道中维护人体健康的天然防线完全形成。 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肠道中的有益菌群就会不断地减少,肠道生态的平衡便被打破,种种相应的疾病将接踵而至。而当生命趋于终结时,肠道的有益菌群将消耗殆尽,因此我们应该注重维护肠道生态的平衡,重视肠道中那“微不足道”的有益菌。 肠道内有益菌群的作用很大,它能帮助人体合成B族维生素、维生素K、叶酸等难以通过食物补充的人体必需的维生素;人体肠道中重要的有益菌—双歧杆菌的增殖,不仅能抑制有害菌的生长,维护肠道生态的平衡,而且双歧杆菌在繁殖时能分泌有机酸,有机酸一方面能刺激肠道的蠕动,增加肠道的排便能力,另一方面能促进营养成分在身体中的吸收。而且双歧杆菌在肠道中的增加,能协助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力,从而

间接提升人体的免疫能力。 肠道老化可危及健康与生命 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对人体键康至关重要,科学家经过多年的实验,最终提出了“肠道年龄”的新概念。所谓肠道年龄,实际上就是随着生理年龄的增长,肠道内菌群势力分布变化的阶段反映,并作为一种反映体质状况的健康数据。通过肠道菌群之间的平衡度,人们可判断肠道是否有老化现象。 一些人因工作紧张繁忙,经常参加酒宴应酬,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抑制等情绪,导致身体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肠道生理功能紊乱,使肠道内微生物环境失去平衡,进而造成肠道老化。科学研究证明,当肠道生态出现失衡,肠道吸收功能及排泄功能将受到影响,从而影响到人体营养的吸收和毒素排出,容易造成多种疾病的产生,最终影响人类寿命。 如何让肠道“青春永驻” 1、保持适度的运动锻炼,有利于促进肠道蠕动,加速排出粪便,减少肠道中毒素的累积,防止肠道本身的老化。 2、保持愉悦的情绪。肠道是人的“第二大脑”,学会调控和驾驭自己的情绪,保持一颗淡泊宁静的平常心,对维护肠道内环境稳定大有裨益。 3、合理用药,避免抗生素的滥用。在用药的同时注重对肠道的保护,将有利于保持肠道微生态平衡。 4、关注膳食结构的平衡与合理,保持合理的膳食,使营养素的摄

肠道屏障介绍

肠道屏障的机理和应用研究进展 Wxj 摘要:正常肠道功能除了消化吸收之外还有强大的抵御肠道有害微生物及其产生的各类毒素的屏障功能[1],保证动物肠道健康主要依靠肠道的三大屏障,即肠黏膜上皮屏障、肠道免疫细胞及其分泌物所形成的免疫屏障以及肠道正常微生物群所构成的生物屏障。多年来,关于这三大屏障的结构基础和大概的作用机理已经研究的较为清楚,目前相关工作人员除在积极探索完善深层机理之外,还做了很多应用方面的工作。本文就肠道屏障的机理及应用做一综述。 1肠黏膜上皮屏障的组成 1.1紧密连接的分子结构 由完整的肠上皮细胞和相邻肠上皮细胞之间的连接构成的黏膜屏障是肠道最重要的一道屏障。相邻上皮细胞间的连接方式有多种,如紧密连接、缝隙连接、粘附连接以及桥粒等。而紧密连接是细胞间最重要的连接方式,其功能是只允许离子及小分子可溶性物质通过,而不许毒性大分子及微生物通过,这种特殊生理功能在肠道屏障的维护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现已证明多种蛋白参与紧密连接的形成,根据不同作用可将这些蛋白分为结构蛋白(occludin,claudin[2, 3],JAM等)和调节蛋白(如E钙粘素、肌动蛋白、肌球蛋白、Cingulin 等)。诸多紧密连接蛋白中,尤以Occludin及Claudins最为重要,Occludin为一完整的II型跨膜蛋白,分子质量约为65ku,含四个跨膜结构,在维持和调节紧密连接屏障功能中具有重要作用,而根据冰冻刻蚀电镜技术显示Claudins是构成紧密连接线的主要成分。外周膜蛋白ZO1的C末端则可结合肌动蛋白和应激纤维,从而将Occludin和肌动蛋白骨架系统连接在一起构成稳定的连接系统。 `1.2紧密连接的作用 作为肠黏膜屏障的关键组成,紧密连接的作用包括选择性屏障和维持栅栏功能。肠道上皮紧密连接作为动态的通透性屏障,作用是双重的:阻止潜在的有害物质或病原体进入机体,同时允许营养物质、离子和水进入体内。临床研究发现,高糖饮食时葡萄糖吸收率并不与葡萄糖转运体的增加成正比。还有研究发现,在病理状态下,紧密连接蛋白可产生收缩现象,并向胞质中移动,细胞孔隙(窗孔)明显扩大,导致大分子物质及毒素、细菌移位,此时肠黏膜就丧失其选择性屏障作用。已知紧密连接由围绕上皮细胞顶端的跨膜蛋白(Occludin, Claudins等)构成,从而限制了以紧密连接为界的上皮细胞顶侧和基侧膜两部分细胞膜上的脂质自由流动(即栅栏功能)。这两部分的主要区别在于脂质和蛋白质的构成不同,基侧膜的结构和功能与一般的非上皮细胞相似,而顶侧膜富含鞘糖脂和胆固醇,而磷脂相对缺乏,鞘糖脂可通过分子之间的H键相互连接,维护肠黏膜的硬度和不可通透性,从而保护机体兔受细菌、毒素等有害物质的入侵。 1.3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的调控 肠上皮紧密连接发生变异、减少或缺失时,IEC(肠道上皮细胞)间隙通透性就会增加,细菌、毒素及大分子物质可通过紧密连接进入体循环.例如某些肠道炎症性疾病如炎症性肠炎(IBS),其特征就是IEC旁路通透性增高。目前关于肠道紧密连接的机制研究在以下通路形成较为清晰的观点。磷脂酶C依赖性信号通路、Ca2+-E钙黏素信号途径、酪氨酸激酶一磷酸酶信号通路和Rho GTP酶途径。 2肠道免疫屏障 2.1肠道免疫屏障的组成 肠道免疫屏障由肠上皮细胞、肠上皮内淋巴细胞、固有层淋巴细胞、派伊氏结(peyer' patch, PP)和肠系膜淋巴结等肠道组织及肠道浆细胞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构成[2, 3][4]。在肠道免疫屏障中有一个特殊的GALT,GALT是由PP、肠系膜淋巴结以及分散在黏膜固有层(LP)和肠上

常见仔猪营养代谢病的病因和防治

常见仔猪营养代谢病的病因和防治 张建军 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畜牧科学研究所,内蒙古乌兰察布010020 营养代谢病是影响仔猪发育不良的疾病之一,本文主要介绍几种常见的仔猪营养代谢病,并阐述其病因和防治方法。 1仔猪低血糖症 本病又称乳猪病或憔悴猪病,是1周龄内的小猪死亡的主要原因。 1.1病因 仔猪出生后吮乳不足;仔猪患有先天性糖原不足、同种免疫性溶血性贫血、消化不良疾病;低温、寒冷或空气湿度过高使机体受寒;有的因仔猪患大肠杆菌病、链球菌病、传染性胃肠炎等疾病时,哺乳减少,并有糖吸收障碍,母猪患有无乳疾病等均导致本病。 1.2防治 加强怀孕母猪后期的饲养管理,保证在怀孕后期提供足够的营养;加强对初生仔猪人工固定乳头的管理,在初生仔猪吃初乳之前,先将刚分娩母猪的乳头,逐个挤出几滴乳之后,再让初生仔猪吃初乳;对

于仔猪过多的,要进行人工哺乳或找代乳母猪;治疗一般是补充营养,提高能量代谢为主。口服酵母片或酒曲,饮水中加入少量人工盐、碳酸氢钠,给予麸皮粥、豆浆、麦糊、米糟等容易消化的饲料,少量多次。对食欲显著下降的仔猪,可适当注射葡萄糖溶液。 2黄脂病 猪黄脂病是以猪体脂肪组织呈现黄色为特征的一种色素沉积性疾病,俗称黄膘,有的又称为黄脂肪病或营养性脂膜炎。 2.1病因 由于采食过量的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或是由于生育酚含量不足。 2.2防治 严格控制饲料的配比和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含量,确保饲料里的生育酚充足;除去致病因素里含过多不饱和脂肪酸甘油酯的饲料,或其饲喂量不宜过大,并加喂生育酚500~700mg。 3骨软病 猪骨软病是由于饲料中钙、磷比例不当,主要是因为缺钙引起的骨形成不正常的一种疾病。 3.1病因 造成猪钙磷代谢紊乱的因素之一是饲料配合不当,偏喂了一种食物,如长期饲喂酒糟、豆腐渣、糖渣等,以致钙磷和维生素缺乏,或

肠粘膜屏障与功能医学

肠粘膜屏障与功能医学 曾强范竹萍 二十世纪80年代以前认为肠道的功能仅是消化吸收,80年代以后认识到肠粘膜屏障功能的重要性,肠功能障碍包含消化,吸收障碍与肠粘膜屏障碍.国内学术界真正开始重视肠粘膜屏障的概念,也只是近十年之内的事.2005年5月28至30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胃肠黏膜屏障临床与基础研究学术会议,是我国首届有关胃肠道黏膜屏障的学术研讨会.以后的2006年6月17日在上海,2007年8月25日在北京分别召开的学术会议,对肠屏障功能障碍概念的变迁进行了阐述,并出台了”肠屏障功能障碍临床诊治建议”(1,2,3) . 肠黏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化学屏障、免疫屏障和生物屏障构成,肠道局部微环境、细胞因子、基因调控和凋亡机制是肠道上皮细胞发生、生长、分化的调节因素。肠道生态与肠道健康的关系,肠道微生态与健康和疾病的关系受到关注.影响肠黏膜屏障因素包括肠腔内渗透压的改变,疾病(创伤,失血,烧伤,炎症性肠病等),药物作用,营养因素,细胞因子和激素水平改变等.肠屏障功能障碍可导致肠黏膜萎缩,肠通透性增加,肠上皮细胞受损,肠局部免疫功能受损,肠菌群失调和肠动力障碍。轻者造成肠道功能受损,重者造成各种肠道疾病(1). 广义上来说,肠屏障功能的检测包括肠通透性检查测定, 肠黏膜损伤检查,肠缺血指标等,也可分为体内和体外检测方法.体内检测有口服分子探针尿回收率法,D乳酸和细菌及内毒素水平检测等.其中反映肠黏

膜渗透性改变的检测可准确反映肠黏膜的损伤程度,是监测肠道屏障功能的有效指标.肠黏膜渗透力增高常意味着肠屏障功能的损害,尤其是机械屏障的损害.糖分子探针如尿乳果糖与甘露醇比值(L/M)的检测是安全性和准确性较高的方法,乳果糖和甘露醇在肠道内的吸收途径不同,乳果糖主要通过小肠黏膜上皮细胞问的紧密连接而吸收,甘露醇主要通过小肠上皮细胞膜上的毛细气孔而被主动吸收.二者在体内不进行代谢,从肠道入血后随尿排出,可利用液相层析串联质谱在尿中进行准确和定量测定, 由此反映出其吸收量。尿乳果糖/甘露醇比值增加,表示肠黏膜通透性增加,反映肠黏膜紧密连接部不完整,或有区域性细胞缺失,或绒毛末梢损坏,或有组织问隙水肿.体外检测肠屏障功能是应用离体肠段,细胞和质膜对肠道的屏障功能进行评定,能在较大程度上避免其他因素的干扰,提供客观,单一的研究结果,是体内研究方法的重要补充(4,5,6). 肠粘膜屏障功能的检测为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乳糜泻、慢性食物过敏、遗传性过敏性皮炎、强直性脊髓炎、糖尿病等疾病病因的确定和治疗及预防提供新方法、新思路.我们知道,任何疾病的形成,都需要一、二十年的时间累积,在器官病变之前,通常器官功能先下降,当下降到一个临界点时,才会发生病变.如果我们能在生病之前,了解到我们各个器官功能的指数是不是在正常范围之内,发现那些已经下降的指标,了解将来对我们的影响,同时通过科学的方法改善它们,这样就能避免以上肠道相关疾病或更严重情况的发生,这就是功能医学的理念. 因为器官存在的意义是它们的功能,它们的功能维持我们人的生命

仔猪消化道环境

改善仔猪消化道环境的营养调控的技术措施 仔猪生产是整个养猪生产过程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仔猪早期断奶时,由于受心理、环境及营养应激影响,常表现为食欲差、消化功能紊乱、腹泻、生长停滞、饲料利用率低等所谓“仔猪早期断奶综合征”。因此,当今养猪科学的一大革命,便是为了提高母猪的繁殖利用率,推行的仔猪早期断奶新技术,保障猪体健康及其生长潜力的发挥,在这方面,饲料与饲养专家们做了大量的研究,并开发出了个一系列的具有不同作用效果的营养调控物质(也称营养代谢调节剂)来提高仔猪的生长性能,为后期的快速生长,提高经济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本文旨在探讨改善早期断奶仔猪肠道环境的一些营养手段。 1 仔猪胃肠道消化环境及特点。 消化道是体内最大的免疫和内分泌器官,其形态结构的完整性是消化功能正常发挥的基础。仔猪胃肠道消化环境是指胃肠道消化饲料的微生物区系、寄生虫、生物环境因子、温度、pH值、酶活性等。 1.1 仔猪消化器官的发育程度较低,容积有限,食物通过消化道的速度快。日粮在猪消化道的不同部位停留的时间所占的比例分别为:胃15%~30%,小肠4%~6%,大肠65%~80%,日粮进入消化道中,完全排空的时间15日龄约为1.5小时,30日龄为3.5小时,45日龄为16.19小时。仔猪快的排空速度特性,要求人工提供的饲料具有良好的可消化性,否则就会影响饲料的消化利用率,同时未被完全消化的饲料在体内会发酵,产生一些有害物质,造成仔猪营养代谢的紊乱,诱发拉痢等疾病的产生。 1.2仔猪酶系的分泌与调控体系不健全,各种消化酶的分泌量很少。仔猪体内酸性环境主要依靠母乳中乳糖发酵产生的乳酸来维持,挥发性脂肪酸其次,而盐酸分泌很少。出生仔猪胃内仅有凝乳酶,而唾液和胃蛋白酶很少,约为成年的1/3和1/4,同时胃底腺不发达,不能制造盐酸。由于缺乏游离盐酸,胃蛋白酶原不能被激活,蛋白质的消化几乎为零。仔猪胃肠道消化酶活性随着周龄增长而增长,仔猪在0-4周龄间,胃蛋白酶、胰酶(胰蛋白、胰脂肪、胰淀粉酶)的活性逐周成倍增加。35-40日龄,蛋白酶才表现出消化能力,仔猪才可以大量利用植物性饲料。4周龄仔猪断奶后一周内各种消化酶活性降低至断奶前的1/3,经过1-2周恢复后才会重新增加。所以,针对仔猪不同生理时期的生理特点,细分饲料阶段,有目的地通过营养调控的手段,保证仔猪的正常生理活动。 1.3 仔猪场道固有菌群对其的生长、发育、营养、免疫和抗感染等方面是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因素。仔猪在出生后24小时内在空肠、回肠、盲肠和直肠就定植了双歧杆菌、大肠杆菌、乳酸杆菌、消化球菌、类杆菌、肠球菌、小梭菌、真杆菌和酵母菌等,以前5种占优势。仔猪在哺乳期,胃内存在的微生物以乳酸杆菌为主。正常的微生物菌群对外来细菌具有定植抗力,我们可以通过维持和调控肠道微生物区系,形成以对抗感染及减轻对生长抑制作用的内部屏障。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通常情况下,乳酸杆菌占有一定优势,有助于肠道健康。我们可以通过增加胃肠道酸度、减少细菌摄入量和维持饲料稳定,以增强乳酸杆菌的生长繁殖能力,强化其主导地位。 2.断奶仔猪胃肠道消化环境的变化特性 各种应激和摄人大量病原菌等情况下,胃肠道环境发生变化,pH值上升,大肠杆菌等病原微生物大量繁殖,胃蛋白酶活性下降,导致仔猪腹泻严重,生长停滞和健康受损,而成为现代饲料与养殖户关注的重要问题与技术关键。 2.1 肠道微生物菌群变化主要表现在:断奶仔猪肠道内乳酸杆菌数量呈线

三种不同益生元改善肠道健康作用比较研究

Hans Journal of Food and Nutrition Science 食品与营养科学, 2018, 7(2), 145-151 Published Online May 2018 in Hans. https://www.doczj.com/doc/c015566980.html,/journal/hjfns https://https://www.doczj.com/doc/c015566980.html,/10.12677/hjfns.2018.72017 Comparative Studies of Three Different Prebiotics on Intestinal Health Hongwei Hao, Rui Ma, Shijie Wang, Hong Zhu* Shijiazhuang Junlebao Dairy Industry Co. Ltd., Shijiazhuang Hebei Received: May 13th, 2018; accepted: May 22nd, 2018; published: May 29th, 2018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ree different prebiotics on intestinal health. Methods: To evaluate intes-tinal condition by “Assessment Questionnaire on Intestinal Microenvironment Change” with 30 volunteers. There are three groups: the first group of natural inulin P90; the second group of iso-maltooligosaccharide and the third group is compound of galactooligosaccharides and isomaltoo-ligosaccharide, three groups for 14 days. Results: The three prebiotics have different degrees of the role on intestinal health, especially the second group on the key indicators of stool frequency have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0.05). Conclusion: Isomaltooligosaccharide is the best effect to im-prove intestinal health. Keywords Prebiotics, Intestinal Health, Defecation 三种不同益生元改善肠道健康作用比较研究 郝红伟,马蕊,王世杰,朱宏* 石家庄君乐宝乳业有限公司,河北石家庄 收稿日期:2018年5月13日;录用日期:2018年5月22日;发布日期:2018年5月29日 摘要 目的:对三种不同益生元的肠道健康作用进行比较。方法:应用“肠道改善表观评价调查表”对30名合格志愿者的肠道状况进行评价,试验共设三个试饮组:第一组天然菊粉P90试饮组、第二组低聚异麦芽*通讯作者。

30公斤以前的仔猪肠道的敏感性

30公斤以前的仔猪肠道的敏感性 今天早晨回复一个帖子:请教4%仔猪料总反映加料就腹泻,是什么原因?发现了这个问题,觉得有必要专门讨论一下: 30公斤以前,仔猪肠道敏感性特别高,经常出现极端的状况--剧烈腹泻和过度亢奋。除了那个帖子里面的讨论话题,还有如下因素: 环境,尤其地面温度+湿度,剧烈的温差变化。 采食量不均衡,忽多忽少。 由于环境温度低,导致的总运动量不够--适度的运动减少敏感性。 还有其他的,欢迎大家补充。。。。。 重点地面温度,如果这个能解决的话,猪的负斜率真的能降好多 更应考虑回肠炎等肠道疾病影响,我遇到很多这种情况,都回肠炎处理,都预期解决 横看成岭侧成峰。兽医角度和畜禽营养者考虑肯定有些差异。 腹泻问题可谓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 4%预混料对于仔猪腹泻因素仅仅是之一,本来仔猪断奶前后的胃肠道生理机能发育就不健全,各种酶分泌及胃肠菌群体系还未成熟化,若是选用的大宗原料玉米等质量欠佳,加之饲养管理不当,水质、温度、卫生等综合因素,可谓是伤口上撒盐。 若遇到季节变换,气温不稳定,大肠杆菌居多、流行性腹泻、肠炎等火上加油,唉,难为了那些小猪们 30公斤以前,仔猪肠道敏感性特别高,经常出现极端的状况--剧烈腹泻和过度亢奋。除了环境气候等因素影响外,可能还跟仔猪前期或者是在仔猪15公斤前由于饲养管理不当造成仔猪肠道发育不良和受损所引起的。仔猪15公斤前在关注仔猪肠道健康的同时,还应该关注仔猪肠道的生长发育 还要考虑一下两点: 1、没有及时、正确教槽。 2、教槽料或乳猪料有问题:设计教槽料、乳猪料时只考虑教槽时不拉稀,不考虑如何使小 猪肠道适应保育 可以试试枝原净加金霉素连用10天,加料就不成问题!!这样的现象中大猪也不少! 还要继续努力才行阿!这里面高手太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要做好猪料一定要长一颗猪脑子,想清楚猪在不同的阶段不同的条件下倒底想要什么?是不是? 福康锌在乳猪料上: 断奶料8斤喂到42日龄左右加4kg/吨(体重约在8-12kg)

仔猪的营养性腹泻及防治

断乳仔猪的营养性腹泻及防治 随着规模化、集约化养猪生产模式的发展,断奶仔猪的腹泻控制逐渐成为养猪人重点关心的问题。造成仔猪腹泻的主要因素有断奶应激、环境变化、饲料营养等。仔猪腹泻是制约现代化养猪生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减少断乳仔猪的腹泻率对养猪业的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在所有的可能引起仔猪腹泻的因素中,营养因素是最容易控制也最容易被人忽视的方面。 1 造成仔猪营养性腹泻的原因 1.1 消化生理缺陷。仔猪在断奶阶段,消化器官尚处于发育阶段,器官容积和重量都较小,断乳仔猪的消化酶和胆汁酸严重分泌不足。有研究报道,与50天断奶的仔猪相比较,早期断乳仔猪的胰酶分泌不足,且胃肠道消化酶活性较低,胰腺的发育速度缓慢。21 日龄断乳仔猪在断乳后1周内,胰腺组织脂肪酶活性下降,胃蛋白酶不受断乳应激影响,且随日龄及采食量的增加而增加。 1.2 免疫力低下。早期断奶仔猪受到断奶应激和环境变化等因素的影响,免疫和抗病能力低下,仔猪3周龄时才开始正式建立自己的免疫系统,并且速度较慢,到4~5周龄时抗体才能达到一定的数量而产生有效的免疫保护作用。但是,断奶应激又降低循环抗体水平,抑制细胞免疫能力。 1.3 稳定的肠道微生物区系未建立。断乳仔猪肠道微生物区系中菌群种类和数量易变化,此时,微生物区系很脆弱,易发生微生物区系的平衡失调。断乳后,由于饲料中带入大量的细菌和真菌,同时,胃肠道较高的pH 共同导致了稳定的微生物区系的破坏,有害细菌开始增多,最终导致腹泻。 1.4 饲料因素。断乳仔猪饲料的配方是影响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最主要因素。为了满足仔猪的营养需要,配方师在设计断奶仔猪的饲料通常是高能高蛋白,但是过高的能量和蛋白以及仔猪不完善的消化系统的综合作用下,仔猪很容易出现腹泻。 2 预防断乳仔猪营养性腹泻的措施 2.1 合理配制日粮。断奶仔猪的饲粮的配制应符合断乳仔猪的生理特点,除营养要满足其需求外,适口性和消化性也要高。蛋白质可选品质好的动物蛋白如鱼粉、血清粉和血浆蛋白粉等,而少用豆粕等植物性蛋白。同时,日粮中合理的粗纤维,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肠道粘膜屏障的构成及功能 前言 人体肠道内栖息着大量的正常微生物,这些微生物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和宿主形成了共生关系。正常情况下并不损害机体继康,这完全依赖于机体完整的肠道粘膜屏障功能。肠道粘膜屏障主要由机械屏障、免疫屏障、化学屏障和生物屏障四部分组成,这些功能分别有相应的结构基础,是防止肠道内有害物质和病原体进人机体内环境,并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一道重要屏障。以上任何一方面损害均可能造成细菌及内毒素易位。 1. 肠道屏障的构成 肠道屏障功能是指正常肠道具有较为完善的功能隔离带,可将肠腔与机体内环境分隔开来,防止致病性抗原侵入的功能。肠道屏障包括机械、化学、生物及免疫屏障。 1.1 机械屏障 由肠道粘膜上皮细胞、细胞间紧密连接等构成,肠上皮由吸收细胞、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等组成,细胞间连接有紧密连接、缝隙连接、黏附连接及桥粒连接等,尤以紧密连接最为重要。紧密连接主要由紧密连接蛋白组成,包括咬合蛋白(occludin)、闭合蛋白(claudin)家族、带状闭合蛋白(zonula occludens,ZO)家族、连接黏附分子(junctional adhesion molecule,JAM)等。广义的机械屏障还包括肠道的运动功能,肠道的运动使细菌不能在局部肠黏膜长时间滞留,起到肠道自洁作用。

吸收细胞侧面和质膜在近肠腔侧与相邻的细胞连接形成紧密连接复合体,只允许水分子和小分子水溶性物质有选择性通过。潘氏细胞具有一定的吞噬细菌的能力,并可分泌溶菌酶、天然抗生素肽、人类防御素5和人类防御素6,在抑制细菌移位、防治肠源性感染方面日益受到重视。杯状细胞分泌粘液糖蛋白,可阻抑消化道中的消化酶和有害物质对上皮细胞的损害。并可包裹细菌;还与病原微生物竞争抑制肠上皮细胞上的粘附素受体,抑制病菌在肠道的粘附定植从而可预防小肠细菌过度增生和肠源性感染。 1.2 化学屏障 由胃肠道分泌的胃酸、胆汁、各种消化酶、溶菌酶、粘多糖、糖蛋白和糖脂等化学物质构成了肠道的化学屏障。 胃酸能杀灭进入胃肠道的细菌,抑制细菌在胃肠道上皮的粘附和定植;溶菌酶能破坏细菌的细胞壁,使细菌裂解;粘液中含有的补体成分可增加溶菌酶及免疫球蛋白的抗菌作用;其中,肠道分泌的大量消化液可稀释毒素,冲洗清洁肠腔,使潜在的条件致病菌难以粘附到肠上皮上。 1.3 生物屏障 肠道是人体最大的细菌库,寄居着大约1013~1014个细菌,99%左右为专性厌氧菌,肠道内常驻菌群的数量、分布相对恒定,形成一个相互依赖又相互作用的微生态系统,此微生态系统平衡即构成肠道的生物屏障。 专性厌氧菌(主要是双歧杆菌等)通过粘附作用与肠上皮紧密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