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混凝土读书报告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篇一:《混凝土》读书体会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混凝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前我对混凝土完全不了解,提到混凝土就会想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混凝土,原本以为混凝土很简单没有多少可研究的东西,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混凝土的认识有多浅薄,看上去简单的东西研究起来却如此复杂,不是所有的混凝土都是简单的水泥里加点水加点石子钢筋就能满足要求的,更不是只要强度达到要求的混凝土就可以用。以下是我通过读书对混凝土的简单认识

1。对混凝土的初步了解

混凝土是由胶结介质和埋在其中的骨料颗粒或碎片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性、便宜、易得,容易制得各种混凝土构件。按强度重量比划分可分为普通混凝土、轻混凝土和重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可分为低强混凝土、中强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度。

微结构—性能关系作为现代材料科学的核心在混凝土研究上也十分重要,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微结构适当的变化得到改进。混凝土的微结构独特之处可概括为:首先,粗骨料颗粒附近小范围存在界面过渡区,且比骨料水泥浆体薄弱。其次,两个相本体也是多相。第三,混凝土微结构不是材料固有特性随时间、温度、湿度变化。骨料的强度最高但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水化水泥浆体微结构中各个相的分布不均其中最薄弱处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水泥浆体中的固相分为四种分别是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硫铝酸钙水化物和未水化的水泥颗粒。水泥浆体里的孔可分为水化硅酸钙中的层间孔、毛细孔、气孔。水泥浆体中的水分为毛细孔水、吸附水、层间水、化学结合水。混凝土中最薄弱的环节是过渡区是强度的限制相。

2。混凝土的性能

(1)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其抵抗外力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它决

定了混凝土的许多其他性质并可由强度数据推导。基体中含有形状不同大小不一的孔隙并在界面过渡区存在微裂缝,混凝土的强度和孔隙率成反比关系。此外强度与水灰比符合Abrams水灰比定则。通常情况下引气会降低混凝土的强度但在水泥用量很少的混凝土中引气又有可能提高混凝土的强度。不同品种的水泥水化快慢不同同样会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混凝土中骨料的强度最大对强度的影响小但是骨料的粒径、形状、表面结构、级配和矿物成分均影响混凝土的强度。其中提高骨料粒径对高强混凝土的强度有不利影响对低强和高水灰比混凝土的强度影响不大。混凝土制备中拌合水中杂质过量不仅会影响强度还会影响凝结时间、出现盐霜并会腐蚀钢筋和预应力钢筋。添加外加剂可以增强混凝土的强度。在混凝土的养护过程中养护龄期对强度影响不利,但在潮湿养护条件下养护龄期对强度有有利影响。

不同应力状态下混凝土的强度表现不同,在受单轴压缩时应力—应变曲线在最终强度30%左右以前表现为线弹性行为,应力水平为75%时称为临界应力,超过临界应力时混凝土的开裂取决于持荷时间,持续加荷作用下混凝土的微裂缝逐渐开展,在比正常实验室瞬间或短期荷载应力低的情况下破裂。混凝土的双轴抗压强度可以比单轴强度高27%双轴等压应力作用下,强度提高16%左右,双轴压—拉作用下,抗压强度随压力增大几乎直线减小。

(2)尺寸稳定性混凝土承受荷载时会呈现弹性和非弹性应变,干燥或冷却时呈现收缩应变。当受到约束时收缩应变将导致复杂应力模式,常引起混凝土开裂。当弹性材料的收缩应变被完全约束时,产生弹性拉应力的大小等于应变与材料的弹性模量的乘机。混凝土在约束状态下,干缩应变诱发的弹性拉应力和粘弹性行为带来的应力松弛之间的交互作用是大多数结构变形和开裂的核心。

尽管水泥和骨料呈现线弹性但混凝土却不是,应力水平和混凝土微裂缝开展的关系分为四个阶段,首先,在极限载荷30%以下,界面过渡区的裂缝保持稳定。其次,在极限载荷50%左右以前,界面过渡区存在微裂缝的稳定系统。再次,应力水平进一步提高到极限荷载的75%左右时,不仅界面过渡区的微裂缝变得不稳定而且基体的裂缝也

将延伸扩展。最后,在极限荷载75%—80%时,应变能的释放速率似乎达到持续应力下裂缝自发延伸所需的临界水平,材料变形直至破坏。影响弹性模量的因素包括骨料、水泥浆体基体和过渡区,粗骨料的弹性模量越高,用量越大,混凝土的弹性模量就越大。水泥浆体基体的弹性模量由其孔隙率决定。通常孔隙、微裂缝和氢氧化钙定向结晶在界面过渡区比集体更普遍存在。

干缩与徐变都与水化水泥浆体吸附水的迁移有关,干缩以混凝土与环境相对湿度为驱动力,徐变则是持续施加的应力。影响干缩与徐变的因素包括材料与配合比,骨料的级配、最大粒径、形状和结构,水灰比、水泥品种、水泥用量,混凝土外加剂,时间与湿度,混凝土构件的几何形状。

(3)耐久性是混凝土对大气侵蚀、化学侵蚀、磨耗或其他劣化过程的抵抗能力。水是大多数混凝土耐久性问题的核心,同时也会引起化学退化过程。硬化水泥浆体的渗透系数受孔隙尺寸和连通性所控制,水灰比较高,水化程度较低时水泥浆体的毛细管孔隙率较高,水泥浆体中大的互相连通的孔隙数量相对较多渗透系数较高,随水化程度的进行孔隙减小渗透性减小。大多数骨料的渗透性远低于水泥浆体,少数骨料渗透性较大。混凝土对水的渗透性主要取决于水灰比和最大骨料粒径。

混凝土的劣化原因可分为三类1。水泥浆体被软水水解溶蚀2。在侵蚀性液体和水泥浆体之间发生阳离子交换3。导致膨胀产物形成的化学反应。磨耗、冲蚀气蚀引气混凝土表面质量损失,硬化水泥浆体抗磨性不高,为得耐磨表面混凝土抗压强度不能低于28MPa,选择低水灰比、合理的粗细骨料级配、满足浇筑和振捣需要的最低稠度和适于露置条件的最小含气量。

冰冻会影响混凝土的耐久性,非引气饱和水泥浆体冰冻期间由于产生水压会出现膨胀,引气量逐渐增大时因引入气孔提供了溢出边界膨胀趋势减小。当混凝土中骨料颗粒粒径大于临界尺寸时,冰会伴有爆皮,即骨料被破坏。保护混凝土免受冻害所必须的不是总含气量,而是硬化水泥浆体中孔间距在0。1—0。2mm以内含气量一定时保护

混凝土免受冻害取决于气泡大小,孔的数量和孔间距变化。混凝土可结冰水的数量随温度降低而增大,可结冰水的量随水灰比增大而增大。混凝土的渗透性对其抗冻性能起重要的作用,它不仅控制结冰时由内部水分迁移引起的水压力,而且控制结冰前的临界饱和度。火灾对混凝土的耐久性同样影响巨大混凝土温度升高时,容易失去各种类型的水分,混凝土可能以表面脱落的形式损伤。骨料的孔隙率和矿物组成对混凝土在火灾中的行为有重要影响。根据升温速率和骨料的尺寸、渗透性、含水状态等不同,多孔骨料本身容易与冻害一样遭受破坏性膨胀而导致突然爆裂。含碳酸盐或轻质骨料的混凝土暴露在更高的温度下能表现出较好的性能。

混凝土中化学反应引起的劣化过程,通常包括外界环境的侵蚀介质与水泥浆体组分之间的化学反应。这些化学反应通常有水泥浆体组分的水解和阳离子交换反应。硫酸盐侵蚀以混凝土的膨胀和开裂形式表现。当混凝土开裂时,渗透性增加,侵蚀水就很容易渗入内部,因此使劣化过程加速。硫酸盐侵蚀由于劣化水泥水化产物的粘聚性丧失,也可表现为强度逐渐降低和质量损失。

3.混凝土配制材料和加工

(1)骨料骨料相对而言比较便宜而且不会与水发生复杂的化学反应,因此它通常作为混凝土中的一种惰性填充物被使用。对混凝土制备有重要意义的骨料特性包括孔隙率、级配或粒径分布、吸水性、粒形和表面织构、压碎强度、弹性模量以及所含有害物质的类别。天然矿物骨料是配制硅酸盐水泥混凝土所用骨料中最为重要的一个类别。岩石根据其起源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天然岩石中常见的组成矿物有二氧化硅矿物、硅酸盐矿物、碳酸盐矿物、硫化物和硫酸盐矿物。其他类骨料包括轻骨料、重骨料、高炉矿渣骨料、从粉煤中制得的骨料、从再生混凝土和城市垃圾所制得的骨料。根据微观结构和加工处理因素将骨料的性质分为三类1。取决孔隙率的特性:密度、吸水性、强度、硬度、弹性模量以及体积稳定性2。取决先前暴露条件和加工因素的特性:粒径、粒形和表面织构3。取决化学与矿物组成特性:强度、硬度、弹性模量以及所含的有害物质。

(2)外加剂外加剂在组分上变化很大,从表面活性剂和可溶性盐到聚合物和不溶性矿物。通常它们用于改善混凝土的工作性、加快或延缓凝结时间、控制强度发展以及提高混凝土对冻融作用、温差开裂、碱集料膨胀、硫酸盐侵蚀及钢筋锈蚀的耐久性。外加剂划分为以下三大类(1)表面活性剂(2)调凝剂(3)矿物外加剂。

表面活性剂分为引气剂和减水剂,引气型活性剂作用机理为:在空气—水界面上,极性基团定向向水中伸展端伸向水中,从而降低了界面张力,促使气泡形成,并能阻止分散开的气泡结合。在固—液界面上,水泥的表面存在定向力,极性基团固定在水泥颗粒表面,而非极性基团定向地伸向水中,从而使水泥界面憎水,致使空气能够代替水并且以气泡的形式保持与固体界面的接触。减水型表面活性剂作用机理为:当带有亲水链的表面活性剂加入到水泥—水体系中时,极性链就会以横卧的方式被吸附到水泥颗粒上,在这种情况下,表面活性剂的极性端伸向水中,而不是非极性端。从而降低了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泥颗粒呈亲水性。进而在水泥颗粒周围形成一层水偶极子,从而阻止了絮凝结构的产生,使系统保持良好的分散状态。

调凝剂作用机理为:在硅酸盐水泥—水体系中加入一定量的可溶性化学助剂,进而影响到水泥组分的电离和水化产物的结晶速率,并最终影响水泥浆体的凝结和硬化特征。

矿物外加剂是一类细分散的硅质材料,其在混凝土中的掺量较大,一部分矿物外加剂具有火山灰活性(低钙粉煤灰),一部分具有胶凝性(粒化高炉铁矿渣)而其它的则同时具有火山灰活性和胶凝性(高钙粉煤灰)。

(3)配合比为了得到一定特性要求的混凝土,组成材料的选择是第一步。第二步是配合比设计,即使各组成材料之间能达到合适的配合。配合比设计的一个目的就是要得到符合性能要求的混凝土。两个基本的性能是新拌混凝土的工作性和硬化混凝土在指定龄期的强度。工作性是决定混凝土在浇注、捣实和抹面时难易的性能。耐久性是另一个重要的性能,但是通常认为在正常暴露条件下达到必要强度的混凝土的耐久性是满足要求的。配合比设计的另一个目的是在尽可能低

的成本下获得满足性能要求的混凝土。这就要求在选择混凝土组成材料时不仅要性能适合,而且要有个合理的价格。因此配合比设计的总体目标可以概括为:在常用的材料里选择合适的组成材料,并确定能够满足最低性能要求的同时又是最经济的组合比例。设计混凝土的配合比需要考虑的内容包括混凝土的成本、工作性、强度和耐久性。

(4)早龄期混凝土新拌混凝土由于浇灌前后坍落度损失、捣实时的泌水和离析以及成长速率(强度增长)过于缓慢等所产生的缺陷,会影响最终的混凝土产品从而缩短使用年限。配料是称量一批混凝土的各组分并将其放入搅拌器的`过程。绝大多数规范都规定混凝土各组分的配料应该按质量而不是以体积来进行。搅拌不充分会使新拌混凝土外观不匀。所以,按比例准确计量的混凝土组成材料必须充分拌和才能成为均匀的物料。为了尽可能减少离析,混凝土在浇灌入模板时所移动的距离也不应过长。一般,混凝土是在水平方向以一致的厚度分层铺筑的,每一层在下一层浇灌之前必须充分捣实。要保持足够快的浇灌速率,以保证在铺筑新的一层时,紧靠下面的一层仍处于塑性状态。这是为了避免新拌混凝土浇灌在已经硬化的混凝土上时产生冷接头、流纹以及两层交界的薄弱面。

4。混凝土未来发展

篇二:预应力混凝土读书报告

0引言

目前预应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桥梁、房屋、水工、核能海洋结构等领域,其特有的工艺也用于结构加固、重物提升与平移、深基坑支护等工程中的特殊部位,以解决各种工程难题

1现代预应力结构的概念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般是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回弹力,使混凝土截面产生预压应力,以局部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构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开裂或裂缝宽度较小。因此,预应力是为改善结构构件的裂缝和变形性能,在使用之前施加的永久性内应力。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系指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采用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设计和建造的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强钢材

主要是指采用预应力钢丝、预应力钢绞线、以及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钢丝有钢绞线是由多根平行的钢丝用绞盘按一个方向绞成。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是指施加预应力后沿全长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的预22应力筋,由钢绞线或钢丝、涂料层、包裹层组成。预应力筋的强度分为1 470 N/mm 1570 N/mm2221670 N/mm 1770 N/mm 1860N/mm等几级。预应力筋按松弛级别又分为普通松弛和低松弛两类。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先张法主要用于预制构件中;而后张法虽可用于预制构件中,但更为普遍地用于现浇结构构件。

2、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分类

2。1全预应力混凝土

主要是指以施加的预压应力超过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不承受拉力当然也不会开裂,即保持全截面受压的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由于采用高强度钢材与混凝土,可以大大节省材料用量。应不出现拉应力,不开裂,刚度大,抗疲劳性能好,在腐蚀性环境下可保护钢材免受侵蚀,特别适宜于建造有防渗漏要求的水池等结构。在恒载小、活载大且长期持续作用值较小的情况下,预压区混凝土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应力状态会引起大的徐变,当预压应力过大时,还将在混凝土构件中产生顺着钢筋纵向水平裂缝,有时尚需在预拉区设置预应力筋,结构延性差对抗震不利。

2。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它主要是指所设计的构件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允许产生相当的托应力或开裂的混凝土。这种预应力混凝土能较好的控制反拱,可提高延性。由于部分预鹰力混凝土结构中配了非预应力钢筋。提高了结构的延性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能量消耗能力,对抗震结构尤为有利,可合理的控制裂缝。根据结构使用要求,在长期持续活荷载作用下既可以设计成开裂的,也可以按拉应力为零设计成不开裂的。

2。3预应力筋平衡荷载混凝土

时间不少于14d;可在辅助盘上安置洒水管喷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水压不宜过大,避免养护水冲坏混凝土表面,养护时应指定专人负责控制。在模板滑升过程中适时进行操作管理。

2。4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无粘结预应力筋是指在钢筋表面涂以润滑防腐油脂,外包塑料管,施T时和普通钢筋一样,直接放入模板内浇筑混凝土。当混凝土达到规定的设计强度后,可进行张拉。优点:

1。不需要预留孔道或埋管、穿柬、灌浆等多道工序,施工简便。

2.摩擦损失小。

3.由于不受预埋管的约束,故布置钢筋灵活,对多跨连续结构和楼板、屋盖结构最为适宜。

2。5高效预应力混凝土

高效预应力混凝土是采用高强预应力钢材、高强混凝土为特征的预应力混凝土。这种预应力混凝土节约效果明显,结构功能及质量优良。

3预应力结构体系的特点与传统预应力结构相比,现代预应力结构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3。1采用高强和高性能材料:日前国内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常用的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40—C60,甚至达到C80以上,预应力钢绞线的极限抗拉强度可达1860MPa.从长远来看.高性能混凝土和高性能预应力筋(如纤维塑料筋等)的也用将成为现代预应力结构今后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3。2按照现代设计理论没汁:如抗震设计埋论、延性设计理论等,通过合理确定结构预应力度和截面配筋指数,大大改善了现代预应力结构的抗震性能、正常使用性能等。

3。3先进施工工艺的开发:近年来高吨位、大冲程千斤顶的应用和多种锚固体系的开发等,为现代预应力结构的人规模推广应用提供了技术基础,

3。4适用范围广:现代预应力结构适用大跨和超大跨度、重载以及使用性能高的结构,其应用范围已拓展到高层结构、钢结构、基础、

路面等结构领域。

4计算方法及简评

预应力结构设计的步骤是:1)估算预应力筋有效预应力;2)确定预应力筋数量,并初步确定普通筋数量;3)计算预应力损失和预应力效应;4)进行正常使用和承载能力极限状态的验算;5)修改配筋重复第3)、4)步优化设计

大多数教科书提及设计预应力结构的三种方法,即抗裂度法(名义抗应力法)、预应力度法、荷载平衡法。严格意义上说,上述三种方法仅仅是能够完成第1)、2)两个设计步骤,因此把这三种方法称为估算预应力筋的方法更为恰当。无论哪种方法,在配筋确定后都要分析计算预应力效应按规范进行正常使用及承载能力状态的验算。

[1]4。1抗裂度法(名义拉应力法)

此法主要的误差来源是预应力损失值及次弯矩是估算的。规范对板系结构抗裂度一直保持较高的要求,由于抗裂度确定的预应力筋数量比较多,它是板系结构预应力筋数量的控制要素,如果抗裂度满足,而挠度不满足,应修改结构尺寸,而一般不宜增加预应力筋。笔者认为,在目前规范的约束下,抗裂度法是设计板系结构的最合适的方法。由于把裂缝宽度与名义拉应力对应起来.设计梁也很实用,而且便于电算程序设计。

4。2以强度表示的预应力度法

由于以强度表示的预应力度与控制要素—抗裂度没有直接对应关系,预应力度法不适合

[4]板系结构。若按89规范对梁结构的抗裂度要求,预应度法用于梁结构也没有太大意义,2002

[2]新规范放宽要求后用此法设计梁也很适宜。

[3]4。3荷载平衡法

荷载平衡法的提出,是预应力结构设计中的重要创新,它有助于理清解决一些复杂问题的思路,进行较合理的概念设计。荷载平衡法企图由净荷载与预应力轴向力直接求出截面应力而避开求解次弯矩,但是要保持较小的误差至少应满足以下条件:1)预应力等效荷载与

外荷载形态基本相同;2)端部节点等效弯矩为零;3)跨与跨之间无弯矩传递;真正能满足以上三个条件的实际工程微乎其微,平衡荷载也要根据经验取值,因此对于一般的梁板结构,在目前规范的约束下,笔者不认为此法有太多的实用性。但有加腋的板,用平衡荷载衡量一下预应力筋的数量有时是必要的,需要用预应力筋“转移”荷载时,荷载平衡法是最简单有效的工具。荷载平衡法关注的是预应力筋的曲线效应,而结构的端部条件及线形对结构的影响可能会更大,不能忽视,如图所示的简支梁,预应力筋分别采用1、2、3三条不同的线形和端部条件,跨内等效荷载比为0:1:2,而跨中截面的预应力效应是相同的,跨中反拱比为6:5:4。个别参考书中在举例说明荷载平衡法时,不考虑使用条件的做法无意中误导了读者,不可取。

参考文献

[1] 无粘接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140—2004)。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3。

[2]林同炎著,路湛沁译,预应力混凝土结构设计。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1983。

[3]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4]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J10—89)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1989。

篇三:高等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

高等钢筋混凝土这门课程,它所讲述的就钢筋与混凝土。通过对这课程的学习我了解到钢筋和混凝土材料特点,性能,变形和破坏机理以及为什么只有钢筋和混凝土结合在一起使用才能发挥他们最佳作用。本门课程是在本学习的基础上的一个提高。本人认为这课程中与以前本科学习最大的不同在于其第四章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其他章节与本科教学基本相同,不同的只是在某些方面加以补充以及比本科教学有更详细的论述。本人在此不再论述,将详细论述多轴强度和本构关系,特别是本构关系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值得去研究。

钢筋混凝土结构中,承受单一的单轴压和拉应力状态构件极少,一般的构件都是处于二维或三维应力状态。因此在设计这些构件时,如果我还是采用混凝土的单轴抗压和抗拉强度的话,那么必然过低地给出二轴和三轴抗压强度,浪费材料,过高地估计多轴拉—压应力状态下强度,埋下安全隐患,显然都不合理。人们早在20世纪初就开始进行多轴受压应力实验,但由于结构工程中应用不急迫和实验技术水平的限制,混凝土多轴性能的研究几乎停带。到了20世纪60年代,由于一些国家大力发展核电站,推动了混凝土多轴性能的研究,特别是由于电子计算机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以及有限元分析方法的渐趋成熟,为准确地分析复杂结构创建了强有力的理论和运算手段,促使寻求和研究合理,准确的混凝土破坏准则和本构关系。同时,电子测量和控制技术的进步,为建造复杂的混凝土实验设备和改进测量技术提供了条件。到了70年代出现了研究高潮,很多国家的学者展开了对混凝土多轴性能的大量的系统性的试验和理论研究,取得的成果以融入相关规范,70年代末我国学者在该领域也进行了相关试验和研究,并取相应的成果。关于多轴强度的特点及规律在课件中有详细论述在此不在多提,下面就多轴应力计算方法和本构关系及未来展望谈下本人看法。

多轴应力应变计算方法

1。 1 应力应变分析

在阐述此应力计算方法之前,先分析缺口构件在缺口处的应力应变状态,如图1。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力时,其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为22,11,22,33 。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变时,其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有22,33,11,22。一般情况下应力应变分量不为0的有22,23,32,33,11,22,23,32,33。由于2332,2332所以有7 个未知量。

缺口处应力分量

1。2计算公式

1。2。1 Neuber 理论分析方法。

从上边的应力状态分析中可以看出,当构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时

(平面应变状态类似)有四个分量,即一个应力分量和三个应变分量。为了得到这四个分量,需要四个方程。由Neuber 公式可以提供一个方程,通过化简可以得到:

eeNN22222222(1)

式中 e ——完全弹性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

N ——用Neuber 法计算相应物理量的值

Neuber 法

此式具有能量意义,从图2 中可以看出,虽然缺口处于塑性状态,但总应变能密度与缺口处于线弹性状态时的总应变能密度相等,即阴影面积与B 点和两坐标轴围成的矩形面积相等。另外三个方程可根据本构关系给出。当构件处于多轴应力状态时,由上边的分析并考虑到2332,2332 可知,有三个应力分量和四个应变分量共七个未知参量。本构方程只能提供四个方程,因此还需要三个额外的方程才能得出这七个未知参量。在多轴状态时,把在单轴状态下的Neuber 公式(1)推广到多轴应力状态。式(1)推广到多轴状态下的张量形式如下:eeijijijNijN(2)。i,j1,2,3累加。

由于在实际解决问题时,用主应力应变表示比较方便,此时应力应变状态用五个未知量即2,3,1,2,3 表示。这样只需要五个方程就可以解出未知的参量。用主应力可以把等式(2)写成如下形式:eeeeeeNNNNNN111122223333111122223333(3)p根据本构关系,并假设eqf(eq),这里f(eq)是单轴拉压情况下本构关系中的等效塑性应变表达函数,p 代表塑性状态相应物理量的值。则本构方程可以写成如下三个方程:

Nf(eq)NvNNN1(23)(23N)(4)E2eq

Nf(eq)1NN(22N3N)(2v3)E2eqN2

Nf(eq)1NN(3v2)(23N2N)E2eqN3

N其中,eq(5)(6)

v——泊松比

这样为解上述问题还缺一个条件。诸多试验表明,在比例加载情况下,缺口处最大主应力应变的应变能密度与总应变能密度之比与假

设缺口处处于完全线弹性情况时最大主应力应变的应变能密度与总应变能密度之比相等,即ee222N2N (7) NNeeeeNN22332233通过以上各式,应力应变即可求出。

1。2。2 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理论

等效应变能密度法

此方法最初是在缺口件处于平面应力状态下提出的。其形式如下:e220EE (8)d22d220e22e22E22式中上标E 为等效应变能密度法计算相应物理量的值。从图3 中可以看出,虽然缺口处在塑性状态,但其应变能密度与缺口处在弹性状态下的应变能密度相等,即阴影面积与直线OB 和横轴组成的三角形面积相等,这种方法称为等效应变能密度法(equivalentstrainenergy density method ,简记为ESED 法)。其他方程的分析方法与上述相同。在平面应力状态,本构方程和公式(8)联立即可解决,此时公式(8)的具体形式如下。等效应变能密度公式:

1eeEE222222d22(9)2多轴加载的一般情况下,等效应变能密度公式的具体形式如下。等效应变能pEeq1ee112vEeeE2EEpE(1v)(eq)23eqdeq密度公式:(2233)022E6E(10)pEEeqf(eq)Eeqeq——等效的对应项的值

p ——塑性对应项的值

1。2。3多轴修正Neuber 法模型的建立

通过图2 和图3 可以看出,在弹性范围内Neuber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计算的应力和应变是相等的,但是进入塑性状态以后,二者却是有差异的。因此在计算应力应变的公式中,应该有体现屈服强度的参量σys 。一般情况下Neuber 法过高地估计应力应变,给出应力应变估算结果的上限;而ESED 法过低地估计应力应变,给出应力应变估算结果的下限。通过对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仔细分析,并且考虑应力应变曲线关系的几何表示,可以发现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为Neuber 法比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计算的面积要大一些,并设此面积差为S 。为了使计算结果更符合工程实际,并使其位于这两种计算方法所得的结果

多轴应力应变计算的修正Neuber 法原理图之间,从Neuber 法所代表的面积中减去它比等效应变能密度法所大的面积S 的一半,表现在本文提出的公式(11)中,即取系数k1 为0。5 。通过对图4 进行分析,本文提出新的计算方法,在主应力应变状态下其表达式为:21ysee1k1223e3e2J2J3J3J (11)122e2eJ 为新方法计算对应物理量的值。式中的k1=0。5 ,并且要求ys2。如果ee,此时认为ys2,公式(11)变成Neuber 公式(3)。 ys2

2 结论

1)通常Neuber 法过高地估计应力应变,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ESED)过低地估计应力应变。

2)本文考虑了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的异同,并且提出一个修正的Neuber 公式,此公式在弹性状态时与Neuber 公式完全相同。而从结果图中及理论分析可知,在弹性状态下,这三种方法实际相同。

3)所得结果与Neuber 法和等效应变能密度法的结果比较(见图6 、图7)表明,本方法能较精确地估算多轴加载下缺口根部的应力应变,且便于工程实际应用。

4)通过上文中所述,当用主应力去代替应力偏量时,会产生问题。文献[ 1 ] 经过研究指出,当在比例加载的情况下,这种误差不大。

本构模型的学习体会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混凝土的应用模式、应用环境已由单纯房屋建筑等简单结构渐扩大到像海洋石油钻井平台、高拱坝以及核电站预应力混凝土保护层等复杂应用环境下的复杂结构。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凝材料的多组分多相非匀质的复合材料,对混凝土强度的形成、破损的过程与机理以及如何设计和计算强度,都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因此,获得工程中使用方便的混凝土本构模型有重要意义。

1 基于经典力学基础上的本构模型

1。1 线弹性本构模型

线弹性本构模型是迄今发展最成熟的材料本构模型,这种模型能

较好地描述混凝土受拉和低应力受压时性能,也适于描述混凝土其它受力情况下的初始阶段,基于这类模型运用到有限元分析中已有很多成功的例子。由于混凝土的变形特征具有非线性,尤其是在受压状态下。因此只能在一些特定的条件下使用线弹性本构模型的,如:混凝土的应力发展水平很低,内部微裂缝和塑性变形还未发展到明显的阶段;预应力或受约束结构在开裂以前;对形体复杂结构的近似计算或初步分析。

1。2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

弹性非线性本构模型突出了混凝土非线性变化的特点。弹性非线性模型假设混凝土的弹性非线性可以通过不断变化的切线模量(增量理论)或割线模量(全量理论)来描述。它具有精度好,数值计算简单,算法稳定等特点,在计算一次性单调加载时会得到比较准确的结果。但是由于理论的局限性和已获得的混凝土应力—应变试验数据范围较小,非线性弹性模型难以覆盖各种应力状态下的受力变形过程。由于它以材料的弹性为基础,不能反映混凝土加载和卸载的区别、存在滞回环、卸载后存在残余变形等;不能应用于卸载、加载循环和非比例加载等复杂的受力过程。

1。3 塑性本构模型

塑性力学的基本概念是从一种理想化的拉伸曲线中起源并引伸出来,并把单轴的试验结果推广至三维空间。一般说来,该理论由三部分组成:初始屈服面、强化准则和流动规则,它们与屈服面密不可分。1950 年Ducker 提出其著名公设以后,人们才从理性高度上搞清了塑性流动规律和加载函数的关系,并明确了屈服面形状所必须满足的外凸性,从而把分散的规则用统一的观点联系起来,建立了统一的理论框架,从数学上形成了比较严格的理论体系,由于基本假设的实验验证困难,对于混凝土这种多相材料来说,难以确定明显的屈服点(面)。在描述软化现象时,还需要改用Yushin公设,因为Ducker 公设只能描述稳定材料的性能。因此,用塑性力学方法来描述混凝土的性能,还有待深入研究,继续改进。目前所提出的一些混凝土非经典塑性模型,其基本观点是将材料非弹性变形分解为塑性滑移变形和

混凝土内部裂纹扩展所引起的变形。塑性滑移部分按经典塑性理论通过加载面在主应力空间解决,微裂纹变形则通过建立在应变空间上的势函数来处理。该模型由于同时定义了两种加载面,从而造成了数值计算的困难。同时,对于任何一条实测混凝土的应力—应变曲线,无法知道其非弹性变形中塑性滑移和微裂纹扩展各项的比例,因此模型所依赖的这两种加载面也就很难通过试验数据进行标定,可靠性难以保证。

2 基于新兴力学理论的本构模型

2。1 基于断裂力学的混凝土模型

断裂力学起源于金属材料的断裂,最早将断裂力学用于混凝土研究的是Kaplain 。随后的工作几乎都是在混凝土为线弹性的假定下,运用断裂力学对混凝土断裂参量的研究。但是由于没有弄清混凝土断裂破坏的特殊性质,所以导致了很多相互矛盾的结果。不同研究所获得的混凝土断裂韧度的测定值,其离散性之大已经引起很多学者产生线弹性断裂力学能否应用于混凝土材料的怀疑。例如,Glucklich 证明,临界应变能释放率要比混凝土的表面能的2 倍大得多。其他越来越多的试验结果也表明,泥凝土的KIC 值随着试件尺寸的变化而变化,并与裂纹长度和相对缺口深度有关。不仅如此,KIC 还随骨料体积、形状、水灰比和龄期的不同而不同。后者由于材料性质的变化而引起KIC 的变化。单就尺寸变化引起的KIC 的不同结果,就值得怀疑线弹性断裂力学对混凝土的适用性。然而,随着近年来对大尺寸混凝土试件(h> 2m)实验结果的分析,人们已经认识到,以往对混凝土断裂参量的测定,实际上并不真正代表混凝土的断裂韧度,而仅仅是名义值。由于混凝土复杂的组织结构,只有在试件尺寸大到一定程度后,才能够测定出不随尺寸而变化的稳定

混凝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3篇)

混凝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共3篇) 第1篇:混凝土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篇一:关于参加混凝土培训班心得体会 关于参加《混凝外加剂复配工程》培训班学习的心得体会 2021年11月27日至29日,根据公司安排,我参加了市建设局质监站组织举办的为期三天的混凝土外加剂复配工程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培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及外加剂复配机理与技术的基础知识,通过这一段时间的理论学习,使我对现代混凝土的一些新理念与工程应用、混凝土的高强与高性能化、商品混凝土裂缝防治技术等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掌握了商品混凝土生产过程中质量控制要点,了解了各种外加剂对混凝土产生的作用机理及影响。通过培训老师讲解的案例和我们工程中的混凝土现状加以对比分析,明白了我们工程中一些混凝土质量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在今后施工过程中的防治措施;也对我国商品混凝土的现状与特征以及我国商品混凝土今后的发展状况及发展方向有了一定的了解。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混凝土有了更新的认识,对提高混凝土工程质量管理水平有很大的帮助。可以说,参加这次培训是及时而有效的。篇二:工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工程培训学习心得体会 在2021年2月18~20日,市局党委对全市公路系统主要技术人员进行了为期三天的业务培训,主讲人员有长期在我市公路系统建设一线的专家和领导,并且邀请了省局的李处长和长深高速公路临沂段总监高总,通过三天的学习,感觉收获良多,现将学习体会汇报如下: 一、学习的重要性 通过几年的各级领导组织的多次的工程培训学习,能体会到学习、充电的重要性。社会的进步主导着知识的更新,不学习就必将被时代淘汰,科学的日新月异也使得公路施工与公路管理技术一日千里,不紧跟时代的步伐,必将落伍,与先进的距离越来越大。所以,学习就成为工程技术人员在工作之余的主要内容。没有先进的管理理念,就不可能在新形势下打造精品工程,打造生态工程,打造绿色工程。

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

钢筋混凝土读书报告 一、引言 钢筋混凝土,一种看似寻常的建筑材料,实则是工程领域不可或缺的基石。它的特性及其在建筑中的应用,对于了解建筑结构和工程安全至关重要。本报告旨在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的深入学习,理解其组成、特性以及应用,以期对建筑行业有更深入的认识。 二、钢筋混凝土的组成 钢筋混凝土主要由水泥、砂、石、钢筋四种材料组成。其中,水泥起到了粘结和硬化的作用,砂和石构成了混凝土的骨料,而钢筋则提供了抗拉强度,共同构成了这种强大的建筑材料。 三、钢筋混凝土的特性 钢筋混凝土具有多种优良特性,使其在建筑中得以广泛应用。它的抗压强度高,能够在大量压力下保持稳定。它的耐久性好,能够抵抗各种自然因素的侵蚀。钢筋混凝土还具有良好的防火性能和环保性,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理想选择。 四、钢筋混凝土的应用

在建筑领域,钢筋混凝土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结构中。例如,桥梁、大楼、道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钢筋混凝土。它能够承受大量的载荷,并且能够有效地防止结构在地震、风等自然灾害中的破坏。五、结论 通过对钢筋混凝土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这种强大的建筑材料的重要性。它的组成简单,但特性优良,应用广泛。在未来,随着科技的进步,钢筋混凝土的应用将更加广泛,其性能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对于建筑行业来说,理解和掌握钢筋混凝土的知识是必不可少的。 钢筋混凝土报告 一、引言 钢筋混凝土是一种广泛应用于建筑行业的材料,其独特的强度和耐久性使其成为现代建筑的主要结构材料。然而,随着建筑高度的增加和结构复杂性的提升,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和质量保证变得越来越具有挑战性。本报告旨在探讨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强度分析、耐久性评估以及质量控制等方面,为相关工程提供参考和指导。 二、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 钢筋混凝土的施工工艺主要包括模板制作、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

混凝土收缩徐变

武汉理工大学 《高等桥梁结构理论》读书报告混凝土徐变收缩理论 学院(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混凝土徐变收缩理论 1 概述 桥梁结构分析这门课程是研究生阶段的必修课,只有通过这门课的学习,我们才能对高等桥梁结构理论有所了解,摆脱本科阶段对桥梁设计和结构分析的困惑,也为我们以后的科学研究和参与实际项目做一些伏笔。该门课程中我们主要学习了薄壁箱梁剪力滞效应、混凝土的徐变、收缩及温度效应理论、混凝土的强度、裂缝及刚度理论以及结合梁和大跨径桥梁计算理论等知识点。本文主要为我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一些理解和读书报告。 在20世纪初,混凝土的收缩徐变现象就被人们所发现,但是直到20世纪30代才引起人们的重视,开始对混凝土的收缩徐变展开研究。经过大半个世纪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试验研究和理论分析,人们已经掌握了大量的资料和经验,对混凝土收缩徐变的认识以及其对结构的影响效应的分析方法得到了很大发展。目前为止,许多国家、组织都提出了关于混凝土收缩徐变效应的设计规范及计算理论和方法,但由于各国和组织对收缩徐变机理的认识有所不同,提出的混凝土收缩徐变计算表达式存在一定的差异,繁简各异,精度上也各不相同。因此,混凝土收缩徐变的理论以及计算方法仍然处在发展阶段,还需要大量的研究和探讨。 2 混凝土收缩徐变基本概念和理论 2.1 混凝土收缩徐变的定义 混凝土是以水泥为主要胶结材料,拌合一定比例的砂、石和水,有时还加入少量的添加剂,经过搅拌、注模、振捣、养护等工序后,逐渐凝固硬化而成的人工混合材料。各组成材料的成分、性质和相互比例,以及制备和硬化过程中各种条件和环境因素,都对混凝土的力学性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所以,混凝土比其它单一性结构材料(如钢、木等)具有更为复杂多变的力学性能,但它却是工程中最常用的建筑材料之一。混凝土的收缩是指混凝土体内水泥凝胶体中游离水蒸发而使本身体积缩小的一种物理化学现象,它是一种不依赖于荷载而与时间、气候等因素有关的干燥变形。混凝土的收缩应变值超过其轴心受拉峰值应变 )的 3~5 倍,成为其内部微裂缝和外表宏观裂缝发展的主要原因。混凝( ,t p 土的徐变是指在持续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结构变形将随时间增长而不断增加的现

土木工程专业读书笔记

土木工程专业读书笔记 【篇一:土木工程概论读书心得】 土木工程概论读书心得 通过对《土木工程概论》的学习,基本上对土木专业的性质有了一 定的了解,以及土木工程未来的工作方向有了基本的了解。 土木工程主要是指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总称。 土木工程需要解决的问题首先表现为形成人类活动所需要的,功能 良好和舒适美观的空间和通道,其次表现为能够抵御自然或人为的 作用力,第三是充分发挥所采用的材料作用,第四是怎样通过有效 的技术途径和组织手段,利用各个时期社会能够提供的物质设备条件,好快省地组织人力物力财力把社会所需要的工程设施建造成功,付诸使用。这是土木工程的最终归宿。 发展土木工程的根本因素是培养大批掌握土木工程科学技术,懂得 土木工程基本属性的,具有能解决上述问题的人才。 我国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 化建设的需要,德智全面发展,掌握土木工程学科基本理论和基本 知识,获得土木工程师基本训练的,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 人才。毕业生能从事土木工程的设计,施工与管理工作,具有初步 的工程项目规划和研究开发能力。土木工程专业所培养的是未来工 程师,属于技术家的范畴,由于在学校进行的是工程师的基本训练,学生毕业后只能是助理工程师,必须经过一定的实践锻炼和考核, 才能成为工程师。另一方面,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和学校对人才的培 养之间存在着两个矛盾:第一个是,社会需求的多样性和学校培养 人才的规格较为单一之间的矛盾。第二是社会需求的可变性和学校 教学的相对稳定性之间的矛盾。此外,人的个性发展需要和学校规 定的学习内容之间也不一定协调。因此,学生在学好本专业规定的 必修课之外,还应具备一些其他知识面,以适应多样化和多变的是,社会需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 土木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也应该具有一定的素质。首先是要具有认 知方面的素质,即相 关的理论知识。其次是技术和能力方面的素质。第三是思想和情感 方面,遵纪守法,有良好的品德修养和文明的行业准则,尤其是要 具有职业道德。

关于混凝土质量通病及预防措施毕业论文

可编辑 毕业论文

摘要 在混凝土工程施工过程中,往往由于思想上和施工工艺操作的疏忽,使混凝土结构构件产生各种质量缺陷。混凝土的质量优劣,直接影响到建筑物的安全性能和降低使用功能的问题。在许多工程中,我们经常可以见到拆模后的混凝土存在裂缝、尺寸偏差、蜂窝、麻面等质量缺陷,这些都不同程度地影响着结构整体强度、外观质量及结构的整体性,而且会带来一系列缺陷的恶性循环,有的甚至会造成意想不到的工程质量事故。这些质量缺陷以目前的施工技术及操作工艺是没办法完全根除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在施工时做好防治工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消除混凝土质量缺陷。那么要如何最大限度的消除混凝土质量缺陷,保证工程结构的安全,应该是工程管理人员和现场施工人员急需掌握的。 本文通过实践工地的工程实例,分析混凝土产生质量缺陷的主要原因,提出防止质量缺陷出现的措施,以及在出现质量缺陷时的处理方法。 关键词:混凝土质量缺陷裂缝尺寸偏差蜂窝、麻面预防措施处理方法

目录 摘要 (2) 第1章工程实例 (1) 第2章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3) 2.1 混凝土裂缝产生原因 (3) 2.2 混凝土裂缝的预防措施 (3) 2.2.1一般结构的预防措施 (3) 2.2.2大体积结构的预防措施 (4) 2.3 混凝土裂缝的处理方法 (5) 第3章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6) 3.1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产生原因 (6) 3.2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的预防措施 (6) 3.2.1表面不平整的预防措施 (6) 3.2.2位移、倾斜的预防措施 (6) 3.2.3凹凸、鼓胀的预防措施 (7) 3.3 混凝土外形尺寸偏差的处理方法 (7) 第4章混凝土蜂窝、麻面产生原因及防治处理措施 (8) 4.1 混凝土蜂窝、麻面产生原因 (8) 4.2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预防措施 (8) 4.2.1 蜂窝的预防措施 (8) 4.2.2 麻面的预防措施 (9) 4.3 混凝土蜂窝、麻面的处理方法 (9) 结论 (10) 致谢................................................. 错误!未定义书签。参考文献.. (11) 附录 (13)

预应力混凝土读书报告

现代预应力混凝土读书报告 摘要:介绍现代预应力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发展情况,阐述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的特点,并对预应力混凝土设计方法进行简单评价。 关键字:预应力;混凝土;设计 0引言 目前预应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桥梁、房屋、水工、核能海洋结构等领域,其特有的工艺也用于结构加固、重物提升与平移、深基坑支护等工程中的特殊部位,以解决各种工程难题 1现代预应力结构的概念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一般是通过张拉预应力筋的回弹力,使混凝土截面产生预压应力,以局部或全部抵消使用荷载产生的拉应力,使结构构件在正常使用情况下不开裂或裂缝宽度较小。因此,预应力是为改善结构构件的裂缝和变形性能,在使用之前施加的永久性内应力。现代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系指采用高强钢材和高强混凝土,采用先进的设计理论和施工工艺设计和建造的高效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高强钢材主要是指采用预应力钢丝、预应力钢绞线、以及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预应力钢丝有钢绞线是由多根平行的钢丝用绞盘按一个方向绞成。钢绞线、钢丝束无粘结预应力筋是指施加预应力后沿全长与周围混凝土不粘结的预应力筋,由钢绞线或钢丝、涂料层、包裹层组成。预应力筋的强度分为1 470 N/mm21570 N/mm2 1670 N/mm2 1770 N/mm2 1860N/mm2等几级。预应力筋按松弛级别又分为普通松弛和低松弛两类。 施加预应力的方法,分为先张法和后张法两大类。先张法主要用于预制构件中;而后张法虽可用于预制构件中,但更为普遍地用于现浇结构构件。 2、现代预应力混凝土技术的分类 2.1全预应力混凝土 主要是指以施加的预压应力超过荷载产生的拉应力,混凝土不承受拉力当然也不会开裂,即保持全截面受压的混凝土。这种混凝土由于采用高强度钢材与混凝土,可以大大节省材料用量。应不出现拉应力,不开裂,刚度大,抗疲劳性能好,在腐蚀性环境下可保护钢材免受侵蚀,特别适宜于建造有防渗漏要求的水池等结构。在恒载小、活载大且长期持续作用值较小的情况下,预压区混凝土由于长期处于高压应力状态会引起大的徐变,当预压应力过大时,还将在混凝土构件中产生顺着钢筋纵向水平裂缝,有时尚需在预拉区设置预应力筋,结构延性差对抗震不利。 2.2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它主要是指所设计的构件在荷载短期效应组合下,受拉边缘允许产生相当的托应力或开裂的混凝土。这种预应力混凝土能较好的控制反拱,可提高延性。由于部分预鹰力混凝土结构中配了非预应力钢筋。提高了结构的延性和反复荷载作用下结构的能量消耗能力,对抗震结构尤为有利,可合理的控制裂缝。根据结构使用要求,在长期持续活荷载作用下既可以设计成开裂的,也可以按拉应力为零设计成不开裂的。 2.3预应力筋平衡荷载混凝土 时间不少于14d;可在辅助盘上安置洒水管喷水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养护时水压不宜过大,避免养护水冲坏混凝土表面,养护时应指定专人负责控制。在模板滑升过程中适时进行操作管理。 2.4无粘结部分预应力混凝土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混凝土读书报告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关于混凝土读书报告 篇一:《混凝土》读书体会 读完这本书让我对混凝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之前我对混凝土完全不了解,提到混凝土就会想到建筑工地上的钢筋混凝土,原本以为混凝土很简单没有多少可研究的东西,看完这本书后我才发现自己以前对混凝土的认识有多浅薄,看上去简单的东西研究起来却如此复杂,不是所有的混凝土都是简单的水泥里加点水加点石子钢筋就能满足要求的,更不是只要强度达到要求的混凝土就可以用。以下是我通过读书对混凝土的简单认识 1。对混凝土的初步了解 混凝土是由胶结介质和埋在其中的骨料颗粒或碎片所组成的复合材料。具有良好的抗水性、便宜、易得,容易制得各种混凝土构件。按强度重量比划分可分为普通混凝土、轻混凝土和重混凝土,按抗压强度可分为低强混凝土、中强混凝土和高强混凝土度。 微结构—性能关系作为现代材料科学的核心在混凝土研究上也十分重要,材料的性能可以通过微结构适当的变化得到改进。混凝土的微结构独特之处可概括为:首先,粗骨料颗粒附近小范围存在界面过渡区,且比骨料水泥浆体薄弱。其次,两个相本体也是多相。第三,混凝土微结构不是材料固有特性随时间、温度、湿度变化。骨料的强度最高但不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强度,水化水泥浆体微结构中各个相的分布不均其中最薄弱处决定了混凝土的强度。水泥浆体中的固相分为四种分别是水化硅酸钙、氢氧化钙、硫铝酸钙水化物和未水化的水泥颗粒。水泥浆体里的孔可分为水化硅酸钙中的层间孔、毛细孔、气孔。水泥浆体中的水分为毛细孔水、吸附水、层间水、化学结合水。混凝土中最薄弱的环节是过渡区是强度的限制相。 2。混凝土的性能 (1)强度混凝土的强度是其抵抗外力而不被破坏的能力,它决

土木工程专业关于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毕业论文完整版

毕业论文 课题名称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系别 专业 班级 姓名学号 指导老师

毕业设计(论文)任务书 系专业年级 班级姓名起止日期 设计题目高性能混凝土的研究与发展现状 1.毕业设计(论文)任务及要求(包括设计或论文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指标,并根据题目性质对学生提出具体要求) 2.毕业设计(论文)的原始资料及依据(包括设计或论文的工作基础、研究条件、应用环境等) 3.主要参考资料、文献 指导教师 年月日

指导教师评语 建议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指导教师签字 年月日 最终评定成绩: 优良中及格不及格 系主任签字 年月日

摘要 随着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我国的建设规模正日益增大,如何保证建筑工程质量的同时也能使工程能长久的安全使用下去,日益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在众多的土木工程建设中,混凝土的应用面之广,使用次数之多是很少见的。尤其中近年来,一种较新的混凝土技术正在快速发展并且运用到许多实际工程项目中,那就是高性能混凝土。 高性能混凝土(High Performance Concrete,HPC) 由于具有高耐久性、高工作性、高强度和高体积稳定性等许多优良特性,被认为是目前全世界性能最为全面的混凝土,至今已在不少重要工程中被采用,特别是在桥梁、高层建筑、海港建筑等工程。 本文主要介绍了高性能混凝土发展的历史背景及目前国内外的研究现状,阐明了高性能混凝土的特性,列举了高性能混凝土在国内外研究应用中的重要成果,并对其发展趋势作出展望。随着我国建筑向高层化、大型化、现代化的发展,HPC必将成为新世纪的重要建筑工程材料。 关键词:高性能混凝土;耐久性;体积稳定性

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读书报告2

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读书报告之一

混凝土的徐变和收缩 一. 混凝土的徐变 1.概述 长期荷载作用下,混凝土的应力保持不变,他的应变随着时间的增长而增大的现象叫做混凝土的徐变。 徐变有两部分组成:(1)基本徐变或称真实徐变,即在湿度平衡条件下产生的徐变值。这是密封试件在荷载下实测的徐变值,主要和常值应力大小和时间有关。(2)干缩徐变,这是受力试件和周围环境中湿度交换的结果,随时间而引起的变形。干缩徐变区别于收缩,主要是收缩是混凝土在不受力情况下引起的体积变形。 混凝土在应力作用的当时(混凝土龄期为τ天)产生瞬时弹性应变εel ,随荷载作用时间(t ) 的延续,徐变变形εcr 不断增长,经过一段时间后卸载,即时产生的弹性恢复变形εel ′<ε el ,以后继续有徐变恢复又称弹性后效(迟后弹性变形)εel ′′,但仍有残留的永久变形,称流动变形εcr ′。如下图。 2.徐变应变值表达式 sd sb s εεε+= sh sb s εεεQ += 式中,εs =徐变总应变,εsb =基本徐变应变,εsd =干缩徐变应变,εsh =同一时期内的收缩应变,Q =系数,为常数值。 一般把未密封试件荷载所得随时间而增加的应变值,减去未受荷试件的相应的收缩应变值,即徐变应变。 时间(t ) 受荷混凝土时间-变形曲线

3.混凝土徐变产生的原因 (1)混凝土结硬以后,骨料之间的水泥浆的一部分变为完全弹性的结晶体,其他为填充在晶体间的凝胶体而具有黏性流动的性质。水泥石在承受荷载的瞬间,结晶体和凝胶体共同受力。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凝胶体由于粘性流动而逐渐卸载,此时晶体承受过多的外力,并产生弹性变形,从而使水泥石变形(混凝土徐变)增加,即由水泥凝胶体和水泥结晶体之间产生应力重分布所致。(2)混凝土内部的微裂缝在荷载长期作用下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应变的增加。在应力不大时,徐变以第一种原因为主;应力较大时,以第二种原因为主。 4.混凝土的徐变与混凝土应力大小的关系 应力越大,徐变越大,随着混凝土应力的增加,混凝土的徐变将发生不同的情况。当应力较小时(c 5.0f <σ),徐变变形与应力成正比,曲线接近于等间距分布,这种情况下的徐变称为线性徐变。在线性徐变的条件下,加载初期徐变增长较快,到6个月时,一般徐变的大部分已经完成,以后徐变的增长逐渐趋缓,一年以后趋于稳定,一般认为3年左右徐变基本终止,徐变-时间曲线逐渐收敛,渐近线与横坐标平行。混凝土应力较大(c 5.0f >σ)时,徐变变形与应力不成正比,徐变比应力增长更快,这种情况下的徐变称为非线性徐变。在非线性徐变的范围内,当荷载过高,徐变变形急剧增加而不再收敛,呈现非稳定徐变的现象。因此,混凝土结构构件在使用期间长期处于高应力作用是不安全的,这可能造成混凝土的破坏,尽管混凝土的应力还小于混凝土的破坏强度。所以取混凝土的应力约等于(0.75~0.8)f c 为混凝土的长期极限强度。 5.徐变应变的计算方法 应用的最为广泛的是ACI209委员会的方法和欧洲混凝土委员会-国际预应力协会(CEB-FIP )的方法。 根据ACI209委员会的建议,关于普通混凝土、砂轻混凝土和全轻混凝土(用湿养护和蒸汽养护的以及Ⅰ类和Ⅲ类水泥的)在任一时刻t 的徐变系数C t (即徐变应变与初始弹性应变的比值)可以写成: e f s th h a t u t K K K K K K K C C = 式中,C u =最终徐变系数,K t =荷载作用时间系数,K a =加载龄期系数,K h =相对湿度系数,K th =构件最小厚度系数,K s 混凝土塌落度系数,K f =细骨料系数,K e =空气含量系数。 6.徐变的影响因素 试验表明, a. 加载龄期:加载时混凝土的龄期越早,徐变越大。 b. 混凝土的组成:水泥用量越多,徐变越大;水灰比越大,徐变也越大。 c. 骨料弹性性质:一般骨料越硬、弹性模量越高,对水泥石徐变约束作用越大,从而混凝 土的徐变越小。 d. 混凝土的制作方法、养护条件、特别是养护时的温度:养护时温度高、湿度大,混凝土 中的水泥水化作用充分,徐变就小;相反,混凝土受载后所处环境的湿度越低、温度越小,徐变越大。 e. 构件的形状、尺寸:大尺寸构件由于内部水分散发受到限制,徐变就减小。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过镇海)》读书报告

混凝土与砌体结构基本理论——读书笔记 一、概述 《钢筋混凝土原理和分析》主要介绍了钢筋和混凝土共同作用的基本特点和主要受力性能。钢材与混凝土在材料本质和力学性能上存在巨大差别,但是正是两者的差别,形成了性能上的互补,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成为目前使用最为广泛的建筑结构. 二、钢筋的力学性能 钢材是混凝土结构中主要承受拉力的材料。建筑结构中,主要使用的有低碳钢以及低合金钢。钢材根据使用类型的不同,又可分为钢筋、高强钢丝、型钢和钢丝网水泥等。 钢筋的截面一般为圆形,表面形状可根据结构具体要求进行加工,主要有光面、螺纹、人字纹、月牙纹、竹节形和扭转形.混凝土结构钢筋种类根据其轧制工艺、表面形状和强度等级进行分类,设计规范建议采取的钢种有:HPB235、HRB335、HRB400、RRB400、HRB400。这些钢筋的应力-应变曲线都有铭心啊的屈服台阶,因此属于“软钢”。 碳素钢丝经过冷拔和热处理可以达到很高的抗拉强度,但是无明显屈服台阶,属于“硬钢”,主要应用于预应力结构。 角钢、槽钢、工字钢和钢板、钢管等钢构件统称为型钢,都可应用于混凝土结构,形成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 钢丝网水泥主要用细钢丝编制成的网片作为配筋,浇筑水泥砂浆后成为薄板状。 钢筋的应力—应变关系,一般采用原钢筋试件进行拉伸试验加以

测定。根据应力-应变曲线上有无明显屈服台阶,可以将钢材分为软钢和硬钢。 软钢的典型拉伸曲线如下所示: 软钢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大致划分为弹性阶段、屈服台阶阶段、强化阶段和颈缩阶段。其计算模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类,数学复杂性和拟真度各有不同。 硬钢的拉伸曲线没有明显的屈服台阶,在进行结构设计时,要对这类钢材定义一个名义屈服强度作为设计值,这一值通常取残余应变为0。2×10-2时的应力作为屈服点,经过折算得出. 混凝土结构在承受重复荷载或反复荷载的多次作用时,其中所配设的钢筋相应地产生应力的多次加卸过程。钢筋在屈服点以前卸载和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读书报告(读书笔记) 学院: 课题名称:结构办公楼 建筑、结构设计 专业(方向): 班级: 学生: 指导教师: 日期: 2013年3月28日

读书报告 毕业设计是总结我们学生在校期间的学习成果,是一个理论联系实际的工作, 是对我们大学阶段所学知识的一次综合运用,通过毕业设计的实践,我们能够了 解、学习并掌握和提高建筑、结构设计的全过程,锻炼我们调查研究、收集资料、 查阅资料以及阅读中、外文文献的能力,提高我们独立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以及创新能力,通过一个完整的设计过程,我们对相关设计规范、手册、标准图 集以及实际工程中常用的知识能有较系统的认识。由于毕业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 比较全面,在深入完成毕业设计之前我们必需熟悉毕业设计的内容,要求对毕业 设计涉及到的知识点至少有一个总体上的了解,所以读书便是一个非常直接的切 入口。 首先我认真翻阅了《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房屋建筑工程分册), 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年第一版,大致了解了框剪结构毕业设计的整体流程 及设计步骤和要求,便开始着手做开题报告。 在使用AutoCAD及天正建筑绘图软件绘制建筑图之前,我翻阅了《房屋建筑 学》,李必瑜、王雪松主编,武汉理工大学出版,2008年(第3版)(教材),注 重环境主体——人;城市载体——建筑;城市心肺——自然三者的协同,体现“以 人为本”的设计理念,处处服务于人,给人们实惠的指导思想,在各方面充分考 虑了现代生活的办公模式,使办公便利。平面分区布局合理,办事人员和办公人 流不交叉,房间间隔合理,电梯厅与疏散楼梯布置合理,交通流线短,便于形成 高效的办公环境。考虑防火分区及防烟分区,设置地下室,车流与人流分开设置, 满足人防要求,兼顾布置配电房、空调机房、通风机房、储物仓库等附属用房, 同时使建筑基础埋置于良好地基土层中。地下室为本办公大楼工作人员停车场; 底层架空分隔出多功能大厅和一个较大型商店;二层作为展厅及大型商铺使用; 其余层可同时作为办公及住宅用途。整个建筑是融办公、居住、餐饮、购物等多 项功能于一体的“城市之小城”,这样便可将部分交通量内部消化。——此点是本 设计的亮点,也正是其创新之处。我所选择的结构选型为框剪结构,建筑面积约m,初步选择层数:8层;层高:3600;开间:3600;进深:6300。设计为80002 时先对建筑平面布置、建筑高度、建筑面积、建筑外观、层高和室内净高进行设 计;然后对局部部分,如楼地面、屋面、楼面、坡面及楼梯位置,消防要求等进 行设计。各部分都要按照规范要求进行设计。最后明确框剪结构的抗震级数,采 用规则结构以利于房屋抗震,确定柱网尺寸,确定材料及截面尺寸,以及基础的

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滑移关系(读书报告)

钢筋与混凝土间粘结滑移关系——钢筋混凝土非线性分析读书报告之二

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与滑移 摘要:对于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粘结和滑移的研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非线性分析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对于钢筋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做了简要的分析和总结。 1 引言 钢筋与混凝土两种不同材料共同工作的基础是它们之间具有足够的粘结强度。粘结应力通常是指在钢筋与混凝土接触界面上所产生的沿钢筋纵向分布的剪应力,通过这种粘结作用使钢筋与混凝土二者之间可应力传递并变形协调。在钢筋混凝土非线性有限元分析中必须考虑到钢筋与混凝土之间的粘结滑移关系,考虑粘结力可能发生破坏的情况。 1.1 目前对粘结滑移问题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1) 局部粘结应力-滑移关系量测方法的研究。这包括采用更精密的仪器直接测量,或 采用间接测量,可在混凝土内埋置应变片,或将钢筋铣槽后,在槽内粘贴应变片等; (2) 粘结应力-滑移本构关系数学模式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这包括利用试验数据进行 数学模式的建立和分析; (3) 在有限元方法中,粘结-滑移关系的物理模式的研究。这主要是为了提高数值分析 的精度,建立不同的粘结-滑移模型,以达到精确计算,实现减少模型试验,提高数值分析效率的目的。 1.2 粘结应力按其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的作用性质可分为两种类型 (1) 锚固粘结应力:钢筋必须有足够的锚固长度,通过这段长度上粘结应力的积累,钢 筋被“锚固”在混凝土中。 (2) 开裂截面处的粘结应力:开裂截面处的钢筋应力通过裂缝两侧的粘结应力向混凝土 传递。 1.3 量测粘结应力的试验方法 目前常用的方法有:中心拔出试验、拉伸试验、梁式试验等。试验方法的选择取决于所研究的粘结应力作用的性质,试验方法对粘结应力、平均粘结应力() τ-滑移()S 关(a ) (b ) 图1.1 粘结应力示意图 (a )锚固粘结应力;(b )裂缝间的局部粘结应力

混凝土乌托邦观后感

混凝土乌托邦观后感 《混凝土乌托邦》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约翰·伯格主编的集合了一系列关于城市规划和人类居住环境的论文和文章的书籍。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城市乌托邦和混凝土的概念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并对未来的城市发展和可持续性产生了思考。 首先,我对城市乌托邦这个概念的理解更加清晰。乌托邦,最初由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的同名小说中提出,意为“没有地方”的理想城市。城市乌托邦是对现有城市问题的一种解决方案,它试图通过合理的设计和规划来创造一个理想的人类居住环境。尽管乌托邦的实现并非易事,但它代表了人们对未来城市发展的向往和追求。 而混凝土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材料,也在城市乌托邦的实现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混凝土具有可塑性、坚固性和耐久性等特点,使得它在建设城市基础设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在《混凝土乌托邦》这本书中,作者通过一系列关于混凝土在城市规划和建筑中的应用案例,探讨了混凝土对城市乌托邦实现的贡献。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其中的案例所震撼。作者以不同的角度和视角讲述了混凝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从具体的建筑项目到整个城市的规划和设计。例如,巴西的布拉斯基利亚城市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它被设计成一个理想的城市乌托邦,建筑几乎全部采用混凝土材料,因此整个城市看起来非常现代化和统一。此外,作者还介绍了一些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城市规划项目,如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市和中国的上海市。这些城市在设计和建设过程中都充分利用了混凝土的特点,创造了令人瞩目的建筑景观。 此外,本书还强调了可持续性在城市乌托邦实现中的重要性。为了保护环境和解决日益严重的气候变化问题,可持续性成为了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考虑因素。混凝土作为一种主要的建筑材料,也需要进行创新和发展,以减少对环境的影响。在书中,作者介绍了一些关于减少混凝土的二氧化碳排放和提高能源效率的方法,如采用碳化混凝土和使用再生材料等。这些创新的方法为未来可持续城市的建设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案。 通过阅读《混凝土乌托邦》,我对建筑和城市规划产生了更深的兴趣,也对城市乌托邦的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我相信,未来的城市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和持续发展的思考,我们应该积极应用科技和设计,以创造一个更美好、更可持续的人类居住环境。这本书也为我提供了一个思考和探索的方向,希望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更多地关注城市规划和可持续建筑的领域。 可以说,《混凝土乌托邦》是一本富有启发和创新的书籍,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新思考和塑造城市的机会。通过深入了解混凝土在城市建设中的应用,以及可持续性在城市规划中的重要性,我们能够在未来更好地设计和构建我们的城市。希望未来的城市乌托邦能够真正实现,让人们过上更加美好和健康的生活。

关于混凝土的历史及其发展

关于混凝土的历史及其发展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一、概述 在土木工程的建设材料中,用量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应首推混凝土。现在,混凝土更加越来越多地应用研于现代工程建设之中,各项大小工程项目的建设都离不开混凝土材料。同时,混凝土也同其他很多项目的发展一样,面临着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如生态问题、环保问题、节能问题等等。混凝土作为土木工程中不可缺少的材料,既要保持科学发展的态势,又要适应人类的环保、生态、绿色发展需要。 二、混凝土的历史 1.混凝土的产生混凝土问世的历史,如果从广义的角度,可追溯到远古时代。象古埃及、古罗马和我国的古代,人们就探索用石膏、石灰和火山灰为胶凝材料,用烧石灰、烧粘土、烧石膏等材料配制成混凝土。尽管不能与现在的混凝土相比,但说明混凝土的制作和探索在古代就开始萌芽了。 当然,真正意义上的混凝土产生,应以1824 年水泥的发明和以水泥作为胶凝材料的混凝土开始,混

凝土工程与混凝土技术才真正意义地开始了自己的发展历史。 2.混凝土的发展历史首先是不断探索和发明的时期。1824 年,英国人发明了水泥,之后围绕水泥的生产开创了水泥工业,水泥的品种逐渐增多,不再是单一的硅酸盐水泥,用各种水泥拌制的混凝土也开始大量地使用。法国人在1850 年用钢筋网建造了第一条小水泥船,1887 年英国人首次发表了钢筋混凝土结构计算方法。从此,钢筋混凝土的时代和对混凝土材料科学探索时期开始了。1918 年,美国人建立子水灰比强度公式,1930 年瑞士人应用数理统计法,提出了混凝土强度与水泥强度等级和水灰比之间的关系,后来混凝土强度增长与胶空比的关系得到确立。揭示了混凝土强度与毛细空隙的关系。 第二是不断提高和完善时期。1928 年,混凝土收缩和徐变理论在法国被提出,1934 年,干硬性混凝土在前苏联被开发出来,从此,预应力混凝土和干硬性高强度混凝土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于工程之中。到1937 年,美国首先用亚硫酸盐纸浆液作为外加剂以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并获得提高强度和耐久性的专利。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加入了混凝土外加剂研究的行列,这些外加剂的使用,不仅大大提高了混凝土的强度和

关于混凝土的认识

关于混凝土的认识 ——双专业1班刘纬伦目前在世界范围内,混凝土作为用途最广、用量最大的一种的建筑材料,研究混凝土的特点和性能可以更方便的应用混凝土,充分发挥混凝土的优势。要让混凝土更好地为人类服务与环境协调发展,进一步促进混凝土科技进步, 为不断探索发展途径和技术创新奠定基础,必须掌握混凝土的强度、工作性、耐强度久性等各方面性能。目前混凝土技术已进入高科技时代, 品种不断增加, 应用领域不断扩大,结构设计方法也在不断完善。然而规范是结构设计的技术文件,在结构设计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反映着一个国家和地区技术和经济发展的水平。技术先进、安全适用、经济合理、经久耐用是制定结构设计规范的基本原则,世界各国均是如此。混凝土是当代最主要的土木工程材料之一。它是由胶凝材料,颗粒状集料(也称为骨料),水,以及必要时加入的外加剂和掺合料按一定比例配制,经均匀搅拌,密实成型,养护硬化而成的一种人工石材。混凝土具有原料丰富,价格低廉,生产工艺简单的特点,因而使其用量越来越大。同时混凝土还具有抗压强度高,耐久性好,强度等级范围宽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其使用范围十分广泛,不仅在各种土木工程中使用,就是造船业,机械工业,海洋的开发,地热工程等,混凝土也是重要的材料。 关于混凝土的历史 混凝土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老的年代。其所用的胶凝材料为粘土、石灰、石膏、火山灰等。自19世纪20年代出现了波特兰水泥后,由于用它配制成的混凝土具有工程所需要的强度和耐久性,而且原料易得,造价较低,特别是能耗较低,因而用途极为广泛。 1861年钢筋混凝土得到了第一次的应用,首先建造的是水坝、管道和楼板。1875年,法国的一位园艺师蒙耶(1828~1906年)建成了世界上第一座钢筋混凝土桥。1900年,万国博览会上展示了钢筋混凝土在很多方面的使用,在建材领域引起了一场革命。法国工程师艾纳比克1867年在巴黎博览会上看到莫尼尔用铁丝网和混凝土制作的花盆、浴盆、和水箱后,受到启发,于是设法把这种材料应用于房屋建筑上。1879年,他开始制造钢筋混凝土楼板,以后发展为整套建筑使用由钢筋箍和纵向杆加固的混凝土结构梁。仅几年后,他在巴黎建造公寓大楼时采用了经过改善迄今仍普遍使用的钢筋混凝土主柱、横梁和楼板。1884年德国建筑公司购买了莫尼尔的专利,进行了第一批钢筋混凝土的科学实验,研究了钢筋混凝土的强度、耐火能力。钢筋与混凝土的粘结力。1887年德国工程师科伦首先发表了钢筋混凝土

关于水泥科技的优秀论文

关于水泥科技的优秀论文 关于水泥科技的优秀论文 在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水泥原材料的用量非常大,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的关于水泥科技论文,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关于水泥科技论文篇一 水泥实验检测技术分析 摘要:在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的过程中,水泥原材料的用量非常大,它的质量会直接影响到整个工程的质量。因此,如何保证水泥原材料的质量是土建工程混凝土施工过程中重点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水泥试验检测技术进行了一定的分析。 关键词:水泥;实验检测;标准稠度;细度 1水泥用料分析 1.1水泥的强度 水泥的强度是对水泥质量进行评价的重要指标,也是对水泥强度等级进行划分的依据。水泥的强度是指水泥胶砂硬化试体所能承受外力破坏的能力,用MPa表示。目前,我国的水泥生产企业主要是通过将混合料与水泥熟料混合粉磨的方式进行水泥的生产,采用这种生产工艺进行水泥生产时,会使混合料的粒度较粗,其活性得不到充分的发挥,因此混合材料的掺量对水泥强度会产生非常大的影响。通常情况下,不掺混合料的盐酸水泥,前度等级较高,ISO强度均在52.5MPa以上。 在进行土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水泥与混合料的配比也是影响水泥强度的重要因素,水泥的强度主要受到毛细管孔隙率及胶空比。通常情况下,水泥的毛细孔隙率Pc=W/C-0.36α,胶空比x=0.68α/(0.32α+W/C),在这其中W/C表示水泥混凝土的水灰比,α表示水泥的水化程度。当混凝土被充分捣实后,其强度的变化与水灰比成反比。然而,形成水化物所需要的水量应该具有一个下限值,(W/C)min?=0.42α即是指完成水花(α=1.0)的W/C应该在0.42以上,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体会 ——混凝土课程设计心得 早有听闻一句话“人跟人的差距不是懂不懂,而是能不能,或者是做不做!” 原来也对其有所了解,但这次的课程设计进行下来却又对其有更深的感悟。关于下手。 这个课程设计进行了一个半星期,但果然与老师所说无二,只要认真做3天也能完成。一个学期的课程下来,加上之前在布置课题的时候老师又在黑板上从总体上详细的把流程 讲解了一次,我们本应该很简单的就能做出来,但是最初大家仍然发现有点无从下手的感觉。当然这个除了可能是我们对于知识掌握的不牢靠,很大部分却是第一次接触这种运用 上的恐惧。似乎总是不相信自己能做好,要不停的翻书,不停的观摩其他人,不停论证, 最后才畏首畏尾的下手。不过这却也可以从另外一个方面看出来大家对这次的重视,未尝 不是一件好事。 关于依葫芦画瓢。 设计时,单向板和双向板还有梁式楼梯都是有例题的,依葫芦画瓢自然被用了上来, 可一碰到有出入的地方却又是要研究一番。而我所在组刚好是课本上没有例题的板式楼梯,有很多同学都是去图书馆直接找了有这样例题的图书参照,可这并不是个好办法,自己觉 得所谓设计至少要能明白每一部都是什么意思才能进行。就比如板式楼梯和梁式楼梯的两 者的区别,前者是梯段板直接受力再传至平台梁,而后者是先由踏步板传至斜梁再传至平 台梁。 一个是美观易施工却笨重造价高,另一个是自重低施工不便,各有各的长处,而据规 范一般情况下在跨度较小(小于3米)时用板式楼梯居多,所以大家看到的住宅楼多数情 况下是板式楼梯,而梁式楼梯是商业大型建筑跨度大时所采用。但这些并不是他们最主要 的区别,结构计算关键是受力形态的不同导致的计算不同 。这就出现了个问题,很多同学在看到书本上关于梁式楼梯的计算步骤,结果计算下 到下面才发现者根本就不是板式楼梯的受力形态,这下依葫芦画瓢画成歪了!刚才说到的 梁式楼梯的受力首先计算的是踏步板的受力,它的计算是要得出横向配置在踏步板下的钢筋,所以一开始取的计算截面是一个踏步板的宽度就是0.3,所以在最初计算是活荷载所 乘是2*0.3,而板式楼梯根本就不许要这步,我们所计算的是纵向钢筋跨在两个平台梁上 的受力钢筋,因而最初取得是以一米为计算单位,投影到水平方向上,踏步板的计算前面 的数值需要/0.3,而梯段板的自重和底部抹灰需要前面数值/cos a。关于CAD。

关于混凝土的实习报告三篇

关于混凝土的实习报告三篇 在生活中,报告与我们愈发关系密切,报告中涉及到专业性术语要解释清楚。一起来参考报告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混凝土的实习报告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混凝土的实习报告篇1 一实习时间: X年X月X日——X年X月X日 实践是大学生活的第二课堂,是知识常新和发展的源泉,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也是大学生锻炼成长的有效途径。一个人的知识和能力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发挥作用,才能得到丰富、完善和发展。大学生成长,就要勤于实践,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一起,在实践中继续学习,不断总结,逐步完善,有所创新,并在实践中提高自己由知识、能力、智慧等因素融合成的综合素质和能力,为自己事业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在这样的实际条件下,我们十分有必要去进行一次毕业实习。 毕业实习是无机非金属工程专业教学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们在校期间理论联系实际,增长实践知识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通过实习,使我们在学校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综合运用所学到的知识解决生产实践中遇到的问题。通过实践,我们可以验证、巩固和深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培养了我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我们系统了解专业情况,加深对专业理论知识的全面理解。参加专业劳动,学习生产技能,培养优良作风,提高思想觉悟,扩大视野,为以后的工作实践增强感性认识。 二、实习目的 1、通过在中交四航局第一工程有限公司蚌埠市大庆路01标项目部进行毕业实习,深入生产第一线进行观察和调查研究,获取必要的感性知识和使自己全面地了解工程施工组织形式以及混凝土生产过程,了解和掌握本专业基础的生产实际知识,巩固和加深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并为后以后毕业设计及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损伤力学资料

损伤力学 目录 0 前言 (1) 1 为什么要进行随机结构非线性分析? (2) 2 损伤力学的基本原理是什么? (3) 3 什么是经典混凝土本构? (5) 3。1 经典弹性本构 (5) 3。2 经典塑性本构 (6) 4 什么是弹塑性损伤本构? (6) 5 什么是随机损伤本构? (9) 6 怎么进行混凝土随机损伤非线性反应分析? (10) 7 小结 (10) 附录作业 (12) 参考文献 (13)

0 前言 由于混凝土材料抗压强度高,钢筋抗拉强度高,两者结合后协同工作,利用混凝土抗压和钢筋抗拉,能使得两者材料各尽其能,组成性能良好的结构构件。同时,由于混凝土的包裹,钢筋不容易被腐蚀,使得钢筋混凝土结构耐久性较好。正是钢筋混凝土结构的这些优点,从其出现于中国至今,已在建筑、隧道、桥梁、高速公路、地铁、大坝、港口等各个领域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混凝土是以水泥为胶结材料,以天然砂石为骨料加水拌合,经过浇筑成型、凝结硬化形成的固体材料[1]。它是一种多相颗粒复合材料,从宏观结构来看,它是骨料分散在水泥浆基体中的二相材料;从微观来看,它是由水泥凝胶、氢氧化钙结晶、未水化的水泥颗粒、毛细管及孔隙水、空气泡等组成。 对于混凝土力学性能的研究,固体力学假设其为处处连续,毫无初始缺陷的均匀各向同性材料,这与混凝土材料的实际情况不一致。经典材料强度理论假设材料为均匀连续,分析结构的应力状态,根据材料的屈服或者极限应力判断结构是否达到屈服或者破坏,即在此理论下,混凝土只有两个状态:正常服役状态(无损伤)和破坏状态。然而,结构的破坏一般不会突然发生,它是由于结构在建造过程中产生的微裂纹在外界荷载的作用下长大、汇合成宏观裂纹,并继续扩展,导致结构强度、刚度持续下降,最终失去承载能力,也就是说,混凝土的全寿命分析与微裂纹的产生、扩展密不可分。为了确定微裂纹的演化,必须对裂纹的产生、扩展的规律有所研究,才能深入分析裂纹的扩展规律及其对结构的影响. 损伤力学主要研究混凝土材料内部微观裂纹的产生和发展对材料宏观力学性能的影响及其最终导致材料或者结构破坏的规程和规律.损伤力学是先确定损伤变量,运用应变等效原理和Clausius-Duhem不等式,从能量的角度出发,得到损伤力学基本方程。结合不可逆热力学原则和损伤力学基本方程,得到应力-应变本构关系和损伤能释放率表达式.损伤能释放率能同时考虑弹性和塑性加载历史,所以基于损伤能释放率建立损伤准则,同时根据正交流动法则确定损伤变量的演化法则,再在有效应力空间内确定塑性变形及其演化规律.混凝土材料本身的各个组分具有随机分布性,且初始和后续的裂纹发展也不可避免的具有随机性,所以在已有的损伤力学理论基础上加入随机参数,更能真实地体现出混凝土材料的受力性能。 本读书报告为学习《混凝土随机损伤力学》课程之后对部分内容的心得体会之整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