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专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专题练 答案和解析

专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专题练 答案和解析

专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专题练 答案和解析
专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专题练 答案和解析

专题二物质的化学变化三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方程式-专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在一密闭容器中加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下定条件下发生化学反应,测得反应前及t1、t2时各物质质量如图所示。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A.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B.丙可能为该反应的催化剂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7∶5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4

2.下图是某化学反应过程的微观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反应前后分子的个数不变B.生成物有三种

C.反应前后汞原子和氧原子的个数不变D.汞和氧气都由分子构成

3.由乙炔(C2H2)、乙烯(C2H4)、乙烷(C2H6)组成的混合物28g,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生成36gH2O和一定质量的CO2,混合物中C2H2、C2H4、C2H6的分子个数比可能为()

A.3:2:3 B.3:2:1 C.1:2:3 D.6:3:2 4.FeCl 3溶液常用于蚀刻印刷电路,反应原理为aFeCl3+bCu cCuCl2+dX。向含溶质32.5 g的FeCl3溶液中慢慢加入一定量的Cu粉,反应过程中FeCl3、CuCl2的质量随Cu粉质量变化如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X为FeCl2B.化学计量数c=1

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1∶2 D.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25.4 g 5.将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根据上述实验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

B.滤渣中可能有金属M

C.滤液中至少含有两种溶质

D.滤渣中一定有Ag

6.下列图象能正确反映其对应的实验操作的是( )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硫酸

C.分别向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盐酸

D .向盛有一定质量的CuSO 4和稀硫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

7.取一定质量的CaCO 3高温灼烧一定时间,测得反应后剩余固体质量为8.8g ,其中钙元素质量分数为50%,则反应放出CO 2的质量为( )

A .1.1g

B .2.2

C .4.4g

D .5g

二、填空题

8.(1)某同学按如图装置对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实验探究,观察到反应后天平不平衡,该反应______________________(填“符合”或“不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是_______________(填序号); ①原子种类 ②原子数目 ③分子种类 ④分子数目 ⑤元素种类 ⑥物质种类

(3)硝酸在工业生产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工业上制取硝酸的关键反应为:4NH 3+5O 2 催化剂

NO+6R ,其中R 的化学式为_______________。

9.在点燃条件下,2.6gC 2H 2 与 7.2gO 2 恰好完全反应,生成 6.6gCO 2、1.8gH 2O 和 xgCO .则 x=_____; 化学方程式为_____.

10.某课外活动中,学生利用下图所示的材料完成探究实验,杠杆已调至平衡。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_________发生了反应。将铁粉换成下列物质中的________(填序号),杠杆也会出现相似现象。

A.NaCl B.NaOH C.CaO

(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右边乒乓球___________(填“上升”或“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史上最贵”的实验:

步骤Ⅰ.让金刚石在充足的氧气中燃烧,收集生成的气体;

步骤Ⅱ.让足量镁条在步骤Ⅰ生成的气体中燃烧,生成黑色的炭粉和白色的固体氧化物。(1)步骤Ⅱ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反应类型是

_________。

(2)若金刚石质量为m1,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则

m1____m2(填“<”、“=”、“>”=,理由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多选题

12.在已经调平的托盘天平两边各放一只等质量的烧杯,向烧杯中各加入质量相等、溶质质量分数相同的稀盐酸,然后在左边烧杯中放入镁,在右边的烧杯中放入与镁质量相等的铝。待充分反应后,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天平保持平衡,左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镁可能有剩余

B.天平保持平衡,右边烧杯中,酸没有剩余,铝一定有剩余

C.天平保持平衡,左边烧杯中,酸一定剩余,镁一定没剩余

D.天平保持平衡,右边烧杯中,酸可能剩余,铝一定没剩余

四、流程题

13.超细碳酸钙可用于生产钙片、牙膏等产品。利用碳化法生产超细碳酸钙的主要流程示意如下:

(1)石灰石主要成分的化学式为______。

(2)乳化池中,生石灰与水发生反应,其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3)过筛的目的是拦截______(填“大于”或“小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4)碳化塔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

五、科学探究题

14.对比实验是化学研究中经常采用的方法。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在研究CO2通入NaOH 溶液是否发生了反应,设计了下列二组实验。请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探究并回答问题:

(设计与实验)

(探究与结论)

(1)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______。

(2)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则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______。(3)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______。

(拓展延伸)现有下列信息:

请你和化学兴趣小组的同学一起利用以上资料信息再设计实验Ⅲ,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实验Ⅲ的操作为:______。

看到的现象是______。

六、计算题

15.现有碳酸钠和氯化钠的固体混合物12.6g,其中含氧元素4.8g,将该混合物加入到一定质量的稀盐酸中,恰好完全反应,得到137g氯化钠溶液。计算: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2)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结果保留至0.1%)______。

参考答案

1.D

【详解】

A、反应过程中,甲和丁的质量减小,是反应物,乙的质量增加,是生成物,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该选项说法正确;

B、丙在反应前后的质量不变,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催化剂,也不是反应物和生成物,该选项说法正确;

C、该反应中,乙、丁的质量变化之比为:(32-4)∶(24-4)=7∶5,该选项说法正确;

D、该反应中,甲、乙的质量变化之比为:(16-8)∶(32-4)=2∶7,该选项说法不正确。故选D。

2.C

【详解】

A、由微观图可看出反应前微粒的个数为2,反应后微粒个数为3,错误;

B、由微观图可看出生成物是两种,错误;

C、由微观图可看出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正确;

D、氧气是由分子构成,金属汞是由原子构成,错误;

故选C。

3.A

【详解】

乙炔(C2H2)、乙烯(C2H4)、乙烷(C2H6)在足量的氧气中燃烧,产物为水和二氧化碳,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为混合物中氢元素的质量,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为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故:36gH2O中氢元素质量为:36g×2/18×100%=4g;28g混合物中碳元素的质量为:28g﹣4g=24g;故混合物中碳氢原子个数比为:24g/12:4g/1 =1:2;乙烯中碳氢原子个数比已经是1:2,所以与之无关,只要乙炔和乙烷的分子个数比相同就可以了。固选A。4.C

【解析】

A、铜具有还原性,将+3价的铁还原为+2价的铁,因此X为氯化亚铁,故正确;

B、反应原理为2FeCl3+Cu═CuCl2+2FeCl2,因此c=1,故正确;

C、方程式中a和b的比为2:1,故错误;

D、设完全反应后,生成X的质量为x,则

2FeCl3+Cu═CuCl2+2FeCl2 135 254 13.5g x

13513.5 254g

x

x=25.4g,故正确。故选C。

5.B

【分析】

金属M的粉末放入盛有硝酸铜溶液的烧杯中,充分反应后,溶液呈无色,说明M和硝酸铜发生了反应,把金属铜置换出来,则M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继续向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则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

【详解】

A、溶液呈无色,M和硝酸铜溶液反应,则M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铜,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则铜的金属活动性强于银,则金属活动性强弱顺序:M>Cu>Ag,故A正确;

B、M的金属活动性最强,M和硝酸铜溶液和硝酸银均反应,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故滤渣中没有金属M,故B不正确;

C、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则滤液中含有M的盐溶液和硝酸铜,可能含有硝酸银,故至少含有两种溶质,故C正确;

D、加入一定量的硝酸银溶液,充分反应后过滤,得到滤渣和蓝色滤液,铜和硝酸银反应生成硝酸铜和银,则滤渣中一定有Ag,故D正确。故选B。

【点睛】

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中,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位于后面的金属从它们的盐溶液中置换出来。6.B

【详解】

A、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是1:8,故A不正确;

B、分别向等质量的铁粉和锌粉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硫酸,锌比铁活泼,锌先和稀硫酸反应,反应完全,生成的氢气的质量铁比锌多,故B正确;

C、分别向等质量的块状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加入过量的完全相同的稀盐酸,粉末状大理石比

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的接触面积大,因此向两份相等质量的块状大理石和粉末状大理石中分别加入过量的等浓度的稀盐酸时,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相等,粉末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比块状大理石和稀盐酸反应的时间短,故C 不正确;

D 、向盛有一定质量的CuSO 4和稀硫酸混合溶液的烧杯中逐滴加入NaOH 溶液至过量,氢氧化钠先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溶液的pH 值变大,反应完全,溶液呈中性,继续滴加氢氧化钠和硫酸铜反应生成氢氧化铜沉淀和硫酸钠,溶液呈中性,图像应该水平,反应完全,氢氧化钠过量,溶液的碱性增强,pH 值继续变大,故D 不正确。故选B 。

7.B

【分析】

碳酸钙高温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

【详解】

根据题意可以知道钙元素的质量为8.8g 50%=4.4g ?,则反应前碳酸钙的质量为

404.4g 100%=11g 4012163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以知道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11g-8.8g=2.2g ,故选B 。

【点睛】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的物质总质量等于反应后物质的总质量,减少的为气体的质量。

8.符合 化学变化的实质是分子的分裂原子的重新组合,原子的种类和数量均未变化,所以任何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①②⑤ H 2O

【详解】

解:(1)盐酸与碳酸钠反应生成氯化钠、水、二氧化碳,而烧杯是敞开的,所以生成的二氧化碳逸散到空气中使质量减小,故指针偏右,但这并不意味着该反应不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因为任何化学变化都符合质量守恒定律;

(2)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分子破裂成原子,原子再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原子的数目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没有变化,元素的种类、元素的质量、物质的总质量都不变;

(3)依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数目不发生改变:N 原子前后均为4,故R 中无N 原子;反应前有12个H 原子,而NO 中无H 原子,故“6R”中有12个H 原子,每个R 中有2个H 原子;同理可得每个R 中含1个O 原子,即化学式为:H 2O 。

【点睛】

对于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时要注意所用的物质的质量包括气体、固体和液体,而气体容易被忽略,所以在设计验证质量守恒的实验时要考虑实验在密闭容器中进行。

9.1. 4 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

【详解】

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x=2.6+7.2-6.6-1.8=1.4;设反应方程式为aC2H2+bO2

点燃cCO2+dH2O+eCO。

a:b:c:d:e=2.6g7.2g 6.6g 1.8g 1.4g 2632441828::::

(分母是该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分子是该物质的质量)=0.1:0.225:0.15:0.1:0.05=4:

9:6:4:2,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4C2H2+9O2点燃

6CO2+4H2O+2CO。故填:1.4;4C2H2+9O2

点燃

6CO2+4H2O+2CO。

10.水和氧气(或H2O和O2)BC 下降CO2+2NaOH===Na2CO3+H2O

【解析】

(1)实验1中,较长时间后,左边铁粉布包下降,是因为铁粉与氧气、水发生了反应,生锈,质量增加;NaOH 、CaO均有吸水性,质量增加,也会出现下降的现象;(2)实验2中,通入CO2一段时间,由于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的大,左边乒乓球上升,右边边乒乓球下降,再往集气瓶中滴入足量NaOH溶液,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二氧化碳被吸收,杠杆重新平衡,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2NaOH===Na2CO3+H2O。11.(1)2Mg+CO22MgO+C 置换反应;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

【解析】

试题分析:(1)镁带二氧化碳中燃烧生成氧化镁和碳,反应方程式为:2Mg+CO2高温2MgO+C,反应的基本类型为置换反应;(2)若金刚石质量为m1,按上述步骤反应且转化完全,生成的炭粉质量为m2,则m1=_m2理由为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量不变。考点:质量守恒定律、化学方程式的书写

12.CD

【详解】

A、天平保持平衡,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同,酸都没有剩余,镁可能剩余,故A对;

B、天平保持平衡,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同,酸都没有剩余,生成相同质量的氢气,铝反应的质量少,一定能有剩余,故B对;

C、天平保持平衡,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参加反应的酸的质量相同,酸不可能有剩余。故C错误;

D、天平保持平衡,生成的氢气的质量相同,参加反应的酸的质量相同,酸不可能有剩余,故D错误。故选CD。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

13.CaCO3CaO+H2O=Ca(OH)2大于Ca(OH)2+CO2=CaCO3↓+H2O

【详解】

(1)石灰石的主要成分为CaCO3。

(2)乳化池中中,生石灰与水反应的方程式CaO+H2O=Ca(OH)2

(3)过筛即过滤,根据过滤原理可知,过筛可拦截大于筛孔直径的颗粒。

(4)根据乳化池中的反应可知,生浆池中的成分为Ca(OH)2 ,则碳化塔中参与反应的物质为CO2和Ca(OH)2,故反应方程式为Ca(OH)2+CO2=CaCO3↓+H2O

14.有气泡冒出CaCl2+Na2CO3=CaCO3↓+2NaCl 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

【详解】

探究与结论:

(1)实验I中步骤一看不到明显现象,步骤二产生的现象是:有气泡冒出,因为碳酸钠和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

(2)实验Ⅱ中步骤二看到有白色沉淀析出,是因为碳酸钠与氯化钙反应生成碳酸钙白色沉淀和氯化钠,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aCl2+Na2CO3=CaCO3↓+2NaCl;

(3)在实验Ⅱ的步骤一中CO2和NaOH溶液一定发生了化学反应,但却看不到明显的现象,原因是:CO2与NaOH溶液反应生成易溶于水的Na2CO3;

拓展延伸:根据题中资料卡片可知,碳酸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较小,碳酸钠在酒精中易形成沉淀。实验Ⅲ的操作为:把二氧化碳通入氢氧化钠的乙醇溶液中,有白色沉淀生成,证明CO2确实与NaOH发生了化学反应。

【点睛】

题中提供的没有学过的知识资料对解题有帮助。解题时要结合已有知识,结合提供新知识进行分析。

15.(1)84.1%;(2)5.7%

【详解】

(l)原固体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4.8g÷=10.6g;混合物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为10.6g÷12.6g×100%≈84.1%;

(2)设盐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生成二氧化碳质量为y

Na CO+2HCl=2NaCl+H O+CO

2322

1067344

10.6g x y

1067344

==

10.6g x y

x=7.3g

y=4.4g

所用稀盐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7.3g÷(137g+4.4g-12.6g)×100%≈5.7%

高中化学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高考化学复习资料(专题讲解+训练)专题一物质的组成、分类及变化 [考纲要求] 1.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和原子团等概念的含义。 2.理解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与联系。 3.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单质和化合物、金属和非金属的概念。 4.理解酸、碱、盐、氧化物的概念及其相互联系。 5.了解电解质的概念,了解强电解质和弱电解质的概念。 6.理解电解质在水中的电离以及电解质溶液的导电性。 7.了解胶体是一种常见的分散系,了解溶液和胶体的区别。 考点一把握分类标准理清物质类别 依据“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题组一理解概念,准确判断 1.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同种元素组成的物质一定是纯净物(×) (2)强碱一定是离子化合物,盐也一定是离子化合物(×) (3)碱性氧化物一定是金属氧化物,金属氧化物不一定是碱性氧化物(√) (4)酸性氧化物不一定是非金属氧化物,非金属氧化物也不一定是酸性氧化物(√) (5)能电离出H+的一定是酸,溶液呈碱性的一定是碱(×) (6)在酸中有几个H原子就一定是几元酸(×) (7)含有离子键的化合物一定是离子化合物,共价化合物一定不含离子键(√) (8)能导电的一定是电解质,不导电的一定是非电解质(×) (9)强电解质的导电性一定大于弱电解质的导电性(×) (10)盐中一定含金属元素(×) 题组二高考试题概念判断汇编 2.正误判断,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SiO2既能和NaOH溶液反应又能和氢氟酸反应,所以是两性氧化物(×) (2015·安徽理综,9D) (2)金刚石、白磷都属于单质(√)

(2014·四川理综,2A) (3)漂白粉、石英都属于纯净物(×) (2014·四川理综,2B) (4)葡萄糖、蛋白质都属于高分子化合物(×) (2014·四川理综,2D) (5)黑火药由硫黄、硝石、木炭三种物质按一定比例混合制成(√) (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7D) (6)SO2、SiO2、CO均为酸性氧化物(×) (2013·四川理综,2A) (7)福尔马林、水玻璃、氨水均为混合物(√) (2013·四川理综,2D) (8)BaSO4的水溶液不易导电,故BaSO4是弱电解质(×) (2013·天津理综,1D) 识记常见混合物的成分与俗名 (1)水煤气:CO、H2 (2)天然气(沼气):主要成分是CH4 (3)液化石油气:以C3H8、C4H10为主 (4)裂解气:以乙烯、丙烯、甲烷为主 (5)水玻璃:Na2SiO3的水溶液 (6)王水:浓盐酸与浓硝酸的混合物(体积比3∶1)

化学方程式专题训练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20XX届高三化学专题训练(无机化学方程式训练)写出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钠在氧气中燃烧: 2.钠与氧气在常温下反应: 3.钠与水反应: 4.钠与硫酸溶液反应: 5.氧化钠与水反应: 6.过氧化钠与水反应: 7.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碳反应: 8.过氧化钠与二氧化硫反应: 9.碳酸钠与盐酸反应: 10.碳酸氢钠与盐酸反应: 11.碳酸氢钠与氢氧化钠反应: 12.碳酸氢钠加热分解: 13.二氧化碳通入碳酸钠溶液: 14.碳酸钙加盐酸: 15.碳酸氢钠加过量氢氧化钙: 16.碳酸氢钠加少量氢氧化钙: 17.氢氧化钠中通入少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氢氧化钠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18.氢氧化钙溶液中通入过量的二氧化碳气体: 19.碳酸氢钙加过量氢氧化钠: 20.氢氧化钠加过量碳酸氢钙: 21.实验室制氯气: 22.浓盐酸加高锰酸钾(制氯气): 23.氯气与水反应: 24.氟气与水反应: 25.工业上制漂粉精(或漂白粉): 26.氯气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27.氯气与铁反应: 28.氯气与铜反应: 29.氯气与钠反应: 30.氯气与溴化钠反应: 31.氯气与碘化氢反应: 32.溴与碘化钾反应: 33.碘化银见光分解(人工降雨): 34.在高温下氧化铁与一氧化碳气体反应: 35.硫与铜加热反应: 36.硫与铁加热反应: 37.过氧化氢与二氧化锰制氧气: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38.双氧水中通入二氧化硫: 39.双氧水加入亚硫酸钠: 40.双氧水中通入硫化氢: 41.臭氧层破坏: 42.二氧化硫与硫化氢反应: 43.卤素单质溶液X2(X=Cl、Br、I)中通入SO2 : 44.硫与NaOH浓溶液共热反应生成两种显碱性的盐: 45.氯气与亚硫酸钠溶液反应: 46.铜与浓硫酸反应: 47.碳与浓硫酸反应: 48.二氧化硫制三氧化硫: 48. 三氧化硫与水反应: 50.铜与稀硫酸加热并不断通入氧气: 51.硫化氢与浓硫酸反应(价态归中): 52.硅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53.二氧化硅与碳反应: 54.二氧化硅与氢氧化钠反应: 55.二氧化硅与碳酸钙反应: 56.二氧化硅与碳酸钠反应: 57.二氧化硅与氢氟酸反应: 58.碳化钙与水反应: 59.碳化铝与水反应: 60.碳化钙与氧气高温: 61.碳化铝与氧气高温: 62.碳化铁(Fe3C)与氧气高温: 63.工业上制取氨气的方法: 64.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65.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成红棕色的气体: 66.二氧化氮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67.一氧化氮与氧气的混合气体通入水中: 68.白磷自燃: 69.五氧化二磷做干燥剂(与水反应): 70.P+ Cl2(不足): 71.P+ Cl2(足量) : 72.氨溶于水显碱性的原因: 73.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74.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弄盐酸(或浓硝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75.氨的催化氧化: 76.氨在纯氧中燃烧:

2018中考复习关于物质的化学变化的专题

关于物质的化学变化的复习 物质的化学变化主要包括化学变化的特征、化学反应的类型、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以及质量守恒定律和化学反应的表示方法等内容。教学要紧密联系生产生活实际,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发生的化学变化;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化学变化的规律,初步了解研究化学变化的科学方法;通过生动、具体的化学变化现象,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逐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 一、考点细目及考试要求 1、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 ⑴.认识化学变化的基本特征,理解反应现象和本质的联系。 ⑵.知道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伴随有能量变化,认识通过化学反应获得能量的重要性。 ⑶.认识催化剂的重要作用。 ⑷.初步形成“物质是变化的”的观点。 2、认识几种化学反应 ⑴.初步认识常见的化合反应、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能用于解释与日常生活相关的一些现象。 ⑵.能用金属活动性顺序表对有关的置换反应进行简单的判断,并能解释日常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⑶.了解人们如何利用化学反应改善和提高自身的生活质量。 3、质量守恒定律 ⑴.认识质量守恒定律,能说明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⑵.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⑶.认识定量研究对于化学科学发展的重大作用。 二、考点(热点)及考题分析 1、与语文知识的结合。历年较多从化学现象、生活实际问题所蕴涵的化学原理来考查“双基”知识。 例1.下列生活现象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衣服晾干 B.雪糕融化 C.轮胎爆裂 D.牛奶变酸 这些内容都是初中化学的基础知识,它们都是通过与日常生活有关的常识和现象进行呈现,就在学生的身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化学的实用性,同时又有一定的知识交叉,具有测试、区分的功能,有利于中学化学教学。这些题目我们也叫送分题,得分率在90%以上,但05年题目又有所改革,变成了与成语、诗句结合起来。 例2.下列描写中一定含有化学变化的是() A.白玉为床金做马 B.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练习及答案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第一节物质的分类 级别A级(基础) 1~71314 B级(能力) 8~121516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生物学家借助新的显微技术,成功观察到小于200纳米的微粒。下列分散系中,分散质微粒直径最小的是() A.雾B.蛋白质溶液C.石灰乳D.KNO3溶液 2.日常生活中常用到下列物质,其中属于纯净物的是() A.降温用的冰水共存物B.做饭用的不锈钢锅C.餐饮用的可口可乐D.消毒用的碘酒 3.在实验中手不慎被玻璃划破,可用FeCl3溶液应急止血,其主要原因可能是() A.FeCl3溶液有杀菌消毒作用B.FeCl3溶液能使血液聚集沉降 C.FeCl3溶液能产生Fe(OH)3沉淀堵住伤口D.FeCl3能使血液发生化学反应 4.化学概念在逻辑上存在下图所示关系:对下列概念的说法正确的是() A.纯净物(B)与混合物(A)属于包含关系B.化合物(B)与氧化物(A)属于包含关系 C.单质及化合物属于交叉关系D.氧化反应与化合反应属于并列关系 5.将下列物质按酸、碱、盐分类依次排列正确的是() A.硫酸、纯碱、石灰石B.氢硫酸、烧碱、绿矾 C.石炭酸、熟石膏、醋酸钠D.磷酸、乙醇钠、苛性钾 6.“纳米材料”是粒子直径为几纳米至几十纳米的材料,纳米碳就是其中一种。若将纳米碳均匀地分散到蒸馏水中,所形成的物质() ①是溶液②是胶体③能产生丁达尔效应④能透过滤纸⑤不能透过滤纸⑥静置后会析出黑色沉淀 A.①④⑤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③④⑥ 7.分类方法在化学学科的发展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下图是某反应在密闭容器中反应前后的分子状况示意图,“●”和“○”分别表示不同的原子。对此反应的分类一定不正确的是() A.化合反应B.氧化还原反应C.可逆反应D.置换反应

化学方程式 专题训练

化学方程式书写专题训练一、初中化学方程式 1、化合反应 ①氧气与金属单质的反应:镁在空气中燃烧: 铁在氧气中燃烧: 铜在空气中受热: 铝在空气中形成氧化膜: ②氧气与非金属单质的反应: 碳在氧气中充分燃烧: 碳在氧气中不充分燃烧: 磷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硫粉在空气(氧气)中燃烧: 氢气中空气(氧气)中燃烧: ③煤炉中的反应: 煤炉的底层: 煤炉的中层: 煤炉的上部:(有蓝色火焰) ④其它:生石灰制熟石灰 二氧化碳和水反应 2、分解反应 ①生成氧气的反应: 加热高锰酸钾 氯酸钾和二氧化锰混合加热 过氧化氢和二氧化锰混合 电解水 氧化汞受热分解 ②生成二氧化碳的反应 高温煅烧石灰石 碳酸不稳定 3、置换反应 ①锌、镁、铁、铝分别与盐酸、硫酸的反应(共8个) ②生成金属的反应 氢气还原氧化铜

碳还原氧化铜 焦炭还原氧化铁: 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湿法冶金术)铝与硫酸铜溶液反应 ③铜与硝酸银溶液的反应 4、复分解反应 ①金属氧化物与酸反应 氧化铜与盐酸 氧化铜与稀硫酸 氧化铁与盐酸 氧化铁与稀硫酸 ②酸与碱的中和反应 盐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盐酸与氢氧化钙溶液 盐酸与氢氧化铝 硫酸与氢氧化钙溶液 硫酸与氢氧化钠溶液 ③酸与碳酸盐的反应 实验室制二氧化碳 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 碳酸氢钠与稀盐酸反应 ④其它 碳酸钠溶液与氢氧化钙溶液 5、其它反应 ①碱与非金属氧化物的反应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 *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硫 *氢氧化钠溶液与三氧化硫 氢氧化钙溶液与二氧化碳 ②一氧化碳的还原性 还原氧化铜 还原氧化铁 还原四氧化三铁 ③有机物的燃烧 沼气(天然气)的燃烧 酒精(乙醇)的燃烧

2020备战中考专题复习(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020备战中考化学专题复习 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一、选择题 1.【2018年四川省达州市】日常生活中的下列现象,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食物腐败 B.绿色植物光合作用 C.矿石粉碎 D.铵态氮肥与熟石灰混合施用 2.【2018年四川省巴中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湿衣服晾干 B.酒精挥发 C.石蜡熔化 D.食物腐烂 3.【2018年四川省巴中市】下列物质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的是() A.颜色 B.密度 C.可燃性 D.溶解性 4.【2018年湖南省邵阳市】下列过程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西瓜榨汁 B.滴水成冰 C.纸张燃烧 D.蜡烛融化 5.【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以下古代生产工艺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6.【2018年四川省成都市】下列物质的用途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7.【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对立统一是物质运动的普遍规律,下列①~④描述的是两种物质的性质或变化,其中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或物理变化的是() ①氧气的氧化性和一氧化碳的还原性②水的气化和氦气的液化 ③氯化钠的溶解和硝酸钾的结晶④盐酸的酸性和氢氧化钠的碱性 A.②③ B.②④ C.①④ D.①③ 8.【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铁钉生锈 B.衣服晾干 C.干冰升华 D.剪纸成花 9.【2018年山东省威海市】描述物质变化的成语有:①滴水成冰;②死灰复燃;③木已成舟;④火烧赤壁;⑤沙里淘金;⑥火上浇油;⑦百炼成钢;⑧花香四溢;⑨玉石俱焚,其中属于化学变化是是() A.②③④⑤⑥⑦ B.④⑤⑥⑦⑨ C.①③④⑤⑧⑨ D.②④⑥⑦⑨ 10.【2018年山东省泰安市】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关于物质的用途不正确的是() A.铜-做导线 B.小苏打-治疗胃酸过多 C.碳酸钡-用于钡餐透视 D.干冰-用于人工降雨 11.【2018年山东省青岛市】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物理性质的是() A.生石灰用作干燥剂 B.铁粉用作食品保鲜吸氧剂 C.铜用于制作导线 D.小苏打用于治疗胃酸过多 12.【2018年山东省临沂市】下列变化中,不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水结成冰 B.食物腐烂 C.煅烧石灰石 D.铁生锈 13.【2018年山东省聊城市】我们生活在不断变化的物质世界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车胎爆炸 B.剪纸成花 C.瓷碗破碎 D.食物腐烂 14.【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下列工艺中一定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刺绣 B.织布 C.剪纸 D.酿酒 15.【2018年山东省德州市】物质的性质决定用途。下列用途中主要由物质的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A.用盐酸除铁锈 B.用一氧化碳冶炼金属 C.用干冰人工降雨 D.用氧化钙做干燥剂 16.【2018年江苏省扬州市】以下我国古代的制作或技术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17.【2018年江苏省盐城市】下列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木柴燃烧 B.酒精挥发 C.河水结冰 D.胆矾研碎

第四章 化学方程式专项训练及答案

第四章化学方程式专项训练 【例题精选】: 例1下列各式中,正确表示实验室制氧气的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解析:书写正确的化学方程式,首先:要遵循客观事实,要写出正确的化学式。氯酸钾受热生成气体是氧气,氧气的一个分子中有两个氧原子,其化学式为O2。A式中写成O3,这是另一种气体(臭氧)的化学式。其次:要遵循质量守恒定律,方程式要配平,即使等号两边原子的种类、原子的个数一样。B式中表示的氧原子个数反应前后不一样多。第三:完整的方程式要把反应条件在等号上下标出来,把生成物是气体还是沉淀用箭头号标出来。C式中没有写二氧化锰做催化剂、点燃做条件,没有标出反应的产物氧气常温下是气体。 答案:D 例2对于化学方程式的意义叙述正确的是 A.氢气加氧气点燃等于水 B.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水 C.每4份质量的氢气和32份质量的氧气点燃生成36份质量的水 D.4克氢气和32克氧气点燃生成36克水 解析:任何一个化学符号(包括元素符号、化学式及化学方程式)都具有宏观、微观、质量三方面的含义。对于一个化学方程式,宏观上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种类,即氢气和氧气点燃后生成水,要注意宏观物质只有种类可分,无个数而言,不可读为两个氢气和一个氧气点燃生成两个水。方程式还可表示反应条件,此方程式表示氢气和氧气常温下是不发生这个反应的,必须以点燃为条件。从质量上看,氢气的式量为2,氧气的式量为32,水的式量为18,利用化学式的个数,找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为:氢气∶氧气∶水=4∶32∶16由于化学式的式量是相对质量,单位是1,故叙述时只说几份质量即可,一般不用具体单位克、千克表示。A式中的描述是用数学方法读化学符号。 答案:C 例3下列描述符合质量守恒定律的是 A.6克碳在5克氧气中充分燃烧可生成11克二氧化碳 B.6克碳与20克氧气充分反应可生成22克二氧化碳 C.3克碳与8克氧气反应生成11克二氧化碳

专题 物质的化学变化考试题及答案.doc

专题物质的化学变化考试题及答案 姓名: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 题型选择题填空题简答题xx题xx题xx题总分 得分 一、选择题(共19题) 1.我们生活在千变万化的物质世界里。下列变化中,与其他三种变化不同的是 () A.爆竹爆炸B.木炭燃烧C.钢水浇铸D.葡萄酿酒 【答案】D 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2.下列物质的用途,利用其化学性质的是() A.液化气做燃料B.铝材做高压锅C.干冰人工降雨D.钢材制铁轨 【答案】A 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3.下列变化中,属于缓慢氧化的是() A.二氧化碳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B.食物的腐烂 C.实验室制取氧气D.红磷燃烧 【答案】B 难度:容易知识点:氧气 4.物质下列性质不属于物理性质的是() A.物质的还原性B.物质的熔点C.物质的挥发性D.物质的硬度 【答案】A 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5.某反应涉及的三种分子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消耗的甲和乙的分子个数比为2:1 B.甲中元素存在形态为游离态 C.该反应涉及三种氧化物 D.反应前后分子总数不变 评卷人得分

【答案】A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6.日常生活中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瓷碗破碎B.石蜡熔化C.食物变质D.酒精挥发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7.AgNO3__________________见光或受热易分解,故用棕色试剂瓶保存。AgNO3受热分解,放出的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可能是() A.B.C.D. 【答案】B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8.下列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棉花纺成线B.棉线织成布C.棉布制成衣D.棉衣着了火 【答案】C 难度:容易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9.植物光合作用可表示为CO2+H2O淀粉+O2,下列关于说法中正确的是() A.淀粉中一定含C、H两种元素 B.淀粉中一定只含C、H两种元素 C.淀粉中可能含有三种以上的元素 D.淀粉可能是一种单质或一种化合物 【答案】D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10.下列物质的用途与其化学性质相关的是() A.铜作导线B.氧气用于炼钢C.铁制炊具D.黄金压成金箔 【答案】A 难度:基础知识点: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1.一氧化碳与氢气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2CO+4H2═X+H2O.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X与CO的相对分子质量之差为16B.X中只含C、H元素 C.该反应的基本类型是置换反应D.X中C、H元素质量比为4:1 【答案】B 难度:中等知识点:化学方程式单元测试 12.在一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下表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初中化学《物质的变化和性质》专题训练 【相关知识要点】 1.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基础自然科学。 2.物理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化学变化:生成了新物质的变化,又叫化学反应。 4.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密度等。 5.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如可燃性、氧化性、还原性、稳定性、酸碱性等。 【解题思路方法】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B.高粱酿酒C.轮胎爆炸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

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物理变化方法;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由于反应物石墨中的碳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了新物质金刚石,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A、D。 说明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生成了新物质,“新物质”是指原物质中的原子经过重新组合而生成的物质,如同素异形体之间的转化就生成了新物质,属于化学变化。 2.物质变化和物质性质的辨析方法 例4 在以下叙述中:①镁带在空气中可以燃烧;②镁带在空气中燃烧;③石蜡受热熔化;④石蜡受热易熔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_____;属于化学变化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物理性质的是____;属于物质的化学性质的是_____。 解题思路根据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的概念,①中所叙镁的性质,只能在②中的化学变化中才能表现出来,是化学性质;④中所叙石蜡的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在③中的物理变化中就能表现出来,是物理性质。 解答案为:③;②;④;①。 说明物质的性质是物质本身固有的属性,而物质的变化是物质所进行着的一个过程,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

一、第二章知识结构梳理 1、物质的分类 (1) 以分散质粒子大小对分散系分类 (2) 以组成为标准对物质进行分类 2、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本章重难点概括 1、电解质和非电解质 (1)电解质应该是化合物; (2)电解质的导电条件:水溶液或熔融状态 (3)电解质导电必须是化合物本身能电离出自由移动的离子,而不是发生化学反应的生成物(如CO2、SO2、SO3、NH3溶于水形成的水溶液可以导电,但是本身为非电解质)。【注意】 (1)单质和混合物既不是电解质也不是非电解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 (2)(纯净的)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电解质包括:酸碱盐、大多金属氧化物、水; 非电解质包括:大多数有机物、非金属氧化物、氨。 (3)电解质本身不一定能导电{NaCl晶体}, 能导电的不一定是电解质{石墨、金属单质、混合物}。 (4)熔融状态下,一般的盐和强碱能导电,酸不能导电{分子构成}。 (5)液氨、液态HCl、HCl、酒精是纯净物,氨水、盐酸是混合物。 2、离子方程式的书写 (1)可拆:强酸、强碱、可溶盐; 不可拆:弱酸、弱碱、不溶盐、单质、气体、氧化物。

(2)HCO 3-不可拆、HSO 4-要拆开。 3、H + + OH -= H 2O 虽然能表明酸碱中和反应的实质,但只能表示强酸和强碱反应生 成可溶性盐的酸碱中和反应。 4、离子方程式正误判断 (1)得失电子不守恒、电荷不守恒、原子个数不守恒。 (2)弱酸、弱碱、难溶盐、气体、氧化物没写成化学式。 (3)反应不符合客观事实。 5、离子共存 (1)无色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有颜色离子:Cu 2+(蓝色)、Fe 3+(棕黄色)、Fe 2+(浅绿色)、MnO 4-(紫 色),但有颜色离子可大量存在于澄清透明溶液中。 (2)强酸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OH -、CO 32-、HCO 3-。 (3)强碱性溶液中不能大量存在以下离子:H +、NH 4+、Al 3+、Fe 3+、Mg 2+。 (4)能发生复分解反应的离子不能大量共存。 6、氧化还原反应 (1)概念:化学反应过程中元素化合价发生变化的反应叫做氧化还原反应。 (2)特征:化合价发生变化。 (3)本质:电子发生转移。 (4)失去电子的物质是还原剂,化合价升高,发生氧化反应,得到氧化产物。 (5)得到电子的物质是氧化剂,化合价降低,发生还原反应,得到还原产物。 (6)氧化剂表现出氧化性。 (7)还原剂表现出还原性。 注意点:氧化剂与还原剂都是指反应物。 (2)单、双线桥表示电子转移的方向和数目(失电子总数=得电子总数) C+2CuO △2Cu+CO 2 化合价升高,失电子,被氧化,发生氧化反应 化合价降低,得电子,被还原,发生还原反应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题训练及解析

初三化学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专题训练及解析 一、初中化学利用化学方程式选择题 1.将一定质量的氧化铜和氧化铁混合粉末与足量的CO充分反应后,测得质量减少了 4.0g。另取等质量的该粉末用适量的稀硫酸完全溶解后,再加入足量的氢氧化钠溶液,得到了20.5g的沉淀。则粉末中的氧化铜的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50% D.80% 2.偏二甲肼(C2H8N2)与N2O4反应能放出巨大的能量,化学方程式为 C2H8N2+2N2O4═2X↑+3N2↑+4H2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B.X的化学式为CO C.偏二甲肼中氮的质量分数最大 D.生成N2和H2O的质量比14:1 CO的混合物10g,测得其中氧元素含量为 3.如图所示:在密闭容器中充入CO和2 64%,再向密闭容器中通入足量的氧气,通电使电火花塞点火让其中的一氧化碳完全燃烧成二氧化碳。则完全反应后密闭容器中二氧化碳的质量为() A.13.2g B.17.6g C.15.4g D.11.0g 4.实验时有一块未知质量的石灰石样品(含杂质20%,杂质不含钙元素,不溶于水,也不参加反应),高温煅烧一段时间后,称得固体质量为10.3g,向固体中加入100g稀盐酸,恰好完全反应,过滤,所得滤液质量为105.6g,则与稀盐酸反应的碳酸钙在样品质量分数为() A.20% B.40% C.50% D.80% 5.如图是某反应的微观示意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生成物有两种B.该化学反应属于分解反应 C.反应物微粒个数比是1:1 D.生成物可能是氧化物 6.现有10.6g碳酸钠和8.4g碳酸氢钠,分别与过量盐酸反应,其中( ) A.碳酸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B.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少 C.碳酸氢钠消耗的氯化氢多 D.碳酸氢钠生成的二氧化碳多 7.如图是甲转化为丙的微观过程,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019年中考真题化学分类汇编(山东地区)专题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解析版)

2019年中考真题化学分类汇编(山东地区)专题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解析版) 专题一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考点一】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 1.(2019威海中考)下列制取物质的过程均发生化学变化的是() A. 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 海水制“碱”、海水淡化 C. 以石英砂等物质为原料制玻璃、制高纯硅 D. 利用二氧化碳制干冰、制碳酸饮料 【答案】C 【解析】解:A、工业制氧气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B、海水淡化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C、以石英砂等物质为原料制玻璃、制高纯硅过程中都有新物质生成,都属于化学变化,故正确。 D、利用二氧化碳制干冰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错误。 故选:C。 2.(2019临沂中考)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瓷碗破碎 B. 酒精挥发 C. 石蜡熔化 D. 菜刀生锈 【答案】D 【解析】解:A、瓷碗破碎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酒精挥发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石蜡熔化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菜刀生锈过程中有新物质铁锈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D。 3.(2019聊城中考)下列生产生活中发生的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B.酒精挥发 C.煤气燃烧D.水果榨汁 【答案】C 【解答】解:A、分离液态空气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酒精挥发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煤气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D、水果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故选:C。 4.(2019滨州中考)“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央视的《中国诗词大会)带动全民分享诗词之美,感受诗词之趣,下列诗词中只涉及物理变化的是() A.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赋得古原草送别》 B.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沁园春雪》 C.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石灰吟》 D.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 【答案】B 【解析】解:A、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B、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C、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D、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矩成灰泪始干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故选:B。 5.(2019东营中考)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 甘蔗榨汁 B. 自行车胎爆裂 C. 炭包吸附异味 D. 鲜奶制成酸奶 【答案】D 【解析】解:A、甘蔗榨汁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B、自行车胎爆裂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C、炭包吸附异味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故选项错误; D、鲜奶制成酸奶,生成乳酸,属于化学变化;故选项正确; 故选:D。 6.(2019菏泽中考)“一带一路”是跨越时空的宏伟构想,赋予了古丝绸之路崭新的时代内涵。下列通过古丝绸之路传到国外的发明和技术中不涉及化学变化的是() A. 使用火药 B. 指南针指引航海 C. 用泥土烧制陶瓷 D. 冶炼金属 【答案】B 【解析】解:A、使用火药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故A错。

化学方程式训练

化学方程式训练

化学方程式训练 班级姓名得分 写出下列方程式或补充完全,并配平(注:如果没有特别说明,都写化学方程式)。 工业上制取氨气的方法: 1. 2.在放电条件下氮气与氧气的反应: 3.一氧化氮遇到空气变成红棕色的气体: 4.NO2 + O2 + H2O ==== HNO3 5.NO + O2 + H2O ==== HNO3 6.P+ O2点燃 7.P2O5+ H2O △H3PO4 8.P+ Cl2(不足) 点燃 9.P+ Cl2(足量) 点燃 10.氨溶于水显碱性的原因: 11.NH3·H2O不稳定,受热易分解: 12.将蘸有浓氨水的玻璃棒和蘸有弄盐酸的玻璃棒相互靠近时,产生大量的白烟: 第 2 页共 22 页

13.氨的催化氧化(或叫接触氧化): 14.将NH4Cl晶体加热,在试管上端的试管壁上有白色固体附着,此过程发生的反应是: 15.NH4HCO3受热时的分解反应: 16.(NH4)2SO4固体和NH4NO3固体,分别与NaOH加热反应: 17.实验室制取氨气的反应原理: 18.浓硝酸呈黄色的原因是: 19.铜和稀硝酸反应时,放出无色的气体,当接触空气后,气体变成了红棕色,请写出上述过程中发生的反应: 20.木炭与浓硝酸的反应: 21.将CO2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有白色沉淀产生,随CO2的继续通入,白色沉淀消失,请写 第 3 页共 22 页

出上述过程中发生的离子反应方程式 .......: 22.氧化铁被CO还原: 23.将NO2气体压缩加压,发现气体颜色变浅: 24.写出下列电解质的电离 ..方程式: ①CH3COOH: ②NH3·H2O: ③H2SO4: ④Mg(OH)2: ⑤明矾溶于水电离: 25.写出下列盐发生的水解反应的离子方程式 ..........: ①NH4NO3: ②Na2S: ③Fe2(SO4)3: 26.Na2CO3溶于水显碱性的原因(用离子方程式表示): 27.明矾和FeCl3可用作净水剂的原因(用离子方 第 4 页共 22 页

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doc

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一. 教学内容: 专题三:物质的化学变化 二. 物质变化的分类 物质的变化是中学化学学习的基础,贯穿整个化学学习过程,同学们应善于对这方面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加深理解,努力提高化学水平,培养相关能力。 1.物质变化的分类 物质的变化分为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两大类 2.化学变化的分类 (1)从反应物和生成物种类的变化区分 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化合反应 分解反应 置换反应复 分解反应 (2)从得氧失氧区分 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3)从反应的热效应区分 按此角度,化学反应分为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 二. 化学反应的特征 1.基本特征 化学反应的最基本特征是质量守恒定律,既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归纳特征 从宏观和微观角度分析化学反应,可归纳为“五个不改变,两个一定变,一个可能变”。 “五个不改变” : 从宏观上分:①反应物和生成物总质量不变。②元素种类不变。 从微观上分:③原子种类不变。④原子数目不变。⑤原子质量不变。 “两个一定变” : 从宏观上看:①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从微观上看:②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一个可能变” :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三. 四大基本反应类型 1.化合反应 (1)金属 +氧气→金属氧化物 (2)非金属 +氧气→非金属氧化物 (3)非金属(除氧气) +氢气→无氧酸 (4)非金属(除氧气) +金属→无氧酸盐 (5)碱性氧化物 +水→碱 (6)酸性氧化物 +水→含氧酸 (7)酸性氧化物 +碱性氧化物→含氧酸盐 2.分解反应 (1)氧化物的分解

中考化学专题训练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物质的变化和性质》 1.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辨析方法 例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A.分离液态空气 B.高粱酿酒 C.轮胎爆炸 D.金属导电 解题思路抓住“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根本区别是看是否有新物质生成”的本质特征进行逐项分析。 解高粱酿酒生成了新的物质,属于化学变化。分离液态空气是物质的状态变化,轮胎爆炸是因为轮胎承受不了过大的内部压力而发生的破碎,金属导电是自由电子的定向移动,均没有生成新的物质,属于物理变化。所以,答案为:B。 说明本题易错选C,原因是没有弄清爆炸的实质。爆炸可分以下三类:①化学变化引起的爆炸,如火药爆炸、瓦斯爆炸等;②物理变化引起的爆炸,如轮胎爆炸、气球爆炸、锅炉爆炸等;③核反应引起的爆炸,如氢弹、原子弹的爆炸。 例2 以下现象,一定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的是()。 A.褪色 B.发光发热 C.潮解 D. 风化 解题思路抓住能表明一定有新物质生成的现象才能作为化学变化的依据。 解褪色和发光发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例如:红棕色的二氧化氮气体被木炭吸附而褪色,电灯在通电时发光发热,均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潮解是指某些固体物质吸收空气中的水分而在固体表面形成溶液的现象,由于固体本身的成分并没有改变,应属于物理变化。风化的本质是结晶水合物的分解反应,属于化学变化。所以,答案为:D。 例3 下列各种制备方法中,前者是物理变化,后者是化学变化的是()。 A.工业制氧气;实验室制氧气 B.工业制氢气;实验室制氢气 C.工业以CO2制干冰;实验室以水制冰 D.工业开采金刚石;实验室以石墨制金刚石 解题思路通常情况下,自然界大量存在的物质(如:水、氧气、氮气、某些矿石等),工业上均用物理变化的方法制取;自然界不存在或存在很少、难以提取的物质,工业上常用化学变化的方法制取;而在实验室里,常用气体的制取一般采用化学变化的方法。 解 A.工业制氧气采用蒸馏液态空气的方法,由于氧气本来就是空气中存在的物质,把它分离出来的方法属于物理变化;实验室制氧气常用KClO3、KMnO4或H2O2分解的化学变化方法。B.工业制氢气常用碳与水蒸气反应的方法,实验室制氢气常用锌粒与稀硫酸反应的方法,均是化学变化。C. 工业以CO2制干冰和实验室以水制冰都只发生了物质的状态变化,均是物理变化。D.工业开采金刚石是

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知识点总结与练习

第二章化学物质及其变化 一.物质的分类 1 .分类是学习和研究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一种常用的基本方法,它不仅可以使有关化学物质及其变化的知识系统化,还可以通过分门别类的研究,了解物质及其变化的规律。分类要有一定的标准,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对化学物质及其变化进行不同的分类。交叉分类和树状分类是常用的分类方法。 2 .分散系及其分类 把一种(或多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或多种)物质中所得到的体系,叫分散系。被分散的物质称作分散质(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起容纳分散质作用的物质称作分散剂(可以是气体、液体、固体)。 二.物质的化学变化 1.物质之间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化学变化,依据一定的标准可以对化学变化进行分类。 ⑴根据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类别以及反应前后物质种类的多少可以分为: A.化合反应(A + B = AB)B.分解反应(AB = A + B) C.置换反应(A + BC = AC + B)D.复分解反应(AB + CD = AD + CB)。⑵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离子参加可将反应分为: A.离子反应:有离子参加的一类反应。主要包括复分解反应和有离子参加的氧化还原反应。 B.分子反应(非离子反应)。⑶根据反应中是否有电子转移可将反应分为:A.氧化还原反应:反应中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的反应。实质:有电子转移(得失或偏移)特征:反应前后元素的化合价有变化 B.非氧化还原反应 2.离子反应⑴电解质: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能导电的化合物,叫电解质。酸、碱、盐都是电解质。 酸:电离时生成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碱:电离时生成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盐:电离时生成金属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都不能导电的化合物,叫非电解质。注意:①电解质、非电解质都是化合物,不同之处是在水溶液中或融化状态下能否导电。 ②电解质的导电是有条件的:电解质必须在水溶液中或熔化状态下才能导电。③

中考专题复习初中化学方程式专题训练-共8页

化学反应方程式 专题训练 1.用化学方程式回答下列问题: (1) 用烧碱溶液洗涤石油产品中的残余硫酸 (2) 高温下,用一氧化碳还原铁矿石(主要成分为Fe 2O 3)炼铁 (3) 用稀盐酸除去铁制品表面的铁锈时,产生可燃性气体的原因 2. .完成下列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注明基本反应类型(化合、分解) (1)镁带在空气中燃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4)红磷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 (5)氧化汞受热分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 ( ) (6)硫在氧气中燃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 ) 3. 现有两瓶大小相同且用玻璃片盖上的无色气体,一瓶为SO 2, 另一瓶为H 2S ,将两瓶气体口对口放置,抽出玻璃片(此时两瓶相通), 可观察到瓶壁逐渐有黄色固体单质和水珠附着,请回答: 1) 用分子的有关知识解释上述现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4分)X-射线不能穿透硫酸钡,因此常用硫酸钡作为诊断胃病的造影剂(钡餐)。可溶性的钡盐是有毒的,但是如果病人误服了碳酸钡,却会发生中毒。一旦中毒,应立即服用泻盐(MgSO 4)解毒。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误服碳酸钡引起中毒的原因________ ; (2)用泻盐可以解毒的原因_______ 。 5. 荷兰是一个沿海的低地国,有一位地球化学家正在从事用化学手段抬高沿海地区海拔高度的研究,以永久性的解决海水淹没陆地的威胁。其方法是根据相同分子数目的情况下,硫酸钙比碳酸钙的体积大一倍的事实,用废弃的硫酸灌入地下的石灰岩层中。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________________ . 6.人误服氯化钡后,可服用泻盐(MgSO 4)解毒,原因是(写化学反应方程式)

初中化学专题复习专题一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剖析

一、物质的变化 1、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的区别和联系 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概念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变化时生成了其他物质的变化 本质区别宏观: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不变,只 是微粒间隔可能改变 宏观:有其他物质生成 微观:构成物质的微粒发生了 变化,变成了另一种物质的微 粒 外观区别状态、形状、大小的改变常伴随发光、放热、变色、生成气体、生成沉淀等。 举例水的三态变化,汽油挥发镁条燃烧、碱式碳酸铜分解区分依据有没有其他物质生成 联系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往往同时发生,在化学变化中,同时发生物理变化;在物理变化中,不一定发生化学变化 二、物质的性质 1、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物理性质: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颜色、状态、光泽、味道、气味、密度、硬度、熔点、 沸点、溶解性、延展性、导电性、导热性等。 化学性质:物质在化学反应中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如:可燃性、活泼性、稳定性、氧化性、还原性、酸碱性毒性等,或指能否与氢气、氧气、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碱、盐等发生化学反应。2、区别物质的性质和变化 物质的性质和变化是两组不同的概念。性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变化的内因,而变化是一个过程,是性质的具体表现。在汉语表述中常常用“能”“会”“可以”等词加以区别。如“硫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化学变化;而“硫能在氧气中燃烧”表述的是硫的化学性质——可燃性。 三、化学反应的类型 1、化学反应的基本类型比较 注意:碱+酸性氧化物——盐+水,不属于复分解反应。 例如:2NaOH+CO2 = Na2CO3+ H2O 四、质量守恒定律 1、基本内容: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的理解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宏观 元素的种类不变 (1)五个不变原子的种类不变 微观原子的数目不变 原子的质量不变 宏观:物质的种类一定改变 (2)两个一定改变 微观:分子的种类一定改变 (3)可能改变:分子总数可能改变。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的一般步骤:①说明化学反应的反应物和生成物;②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应该是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于各生成物质量总和③与题目中实验现象相联系,说明原因。 反应类型 概念特征举例 化合反应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 生成另一种物质的反应。 A+B→AB S+ O2SO2 分解反应 一种物质生成两种或两种 以上其它物质的反应。 AB→A+B2H2O 电解 2H2↑+O2↑置换反应 一种单质跟一种化合物反 应生成另一种单质和另一 种化合物 A+BC→B+AC HCl+ Zn= ZnCl2+ H2↑复分解反应 两种化合物相互交换成分, 生成两种新化合物的反应。 AB+CD→AD+BC H2SO4+2NaOH =Na2SO4+2H2O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