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0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第四章行为主义发展理论

一。华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观点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领域中的一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派别,虽然,现在它已不再占据主导地位,但仍有广泛影响,在一定的范围里,它仍然是具有使用价值。尤其在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和行为矫治的领域中,仍被广泛使用。那么,什么是行为主义心理学呢?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基本内容可以从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和新行为主义者斯金纳、班杜拉的观点中反映出来。

行为主义创始人——--华生

二.斯金纳操作行为主义的体系

我们通常把华生的行为主义称为经典行为主义,而把斯金纳的行为主义称为新行为主义.那么,斯金纳”新”在哪里呢?学习完本部分的各小节之后,我们将会对斯金纳的各种观点有较为清晰的认识。

行为主义的领袖———斯金纳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

华生强调刺激对行为的重要性;斯金纳强调强化对行为的重要性;而班杜拉则认为,儿童获得一个行为并不一定需要得到强化。事实上,人的许多行为只要经过观察别人的行为就能习得.于是,班杜拉很强调观察学习。

社会学习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班杜拉

四.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行为主义心理学是心理学史中的一个极重要的派别。”行为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特定的历史形态,它的出现是西方实验心理学内在矛盾的产物,它的发展构成西方心理学历史逻辑的一个环节.” (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2页。)把行为主义放在心理学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察,就能充分地认识到它的意义、价值和它的局限性。

出于这样的基本观点,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

(一)行为主义的界定

传统的心理学把学科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意识上,所使用的方法又是主观性极强的内省,其研究内容、结果和方法都缺乏可观性,根本无法使心理学厕身于自然科学的行列,与物理学、化学、生理学平起平坐。要想改变这种状况,唯有改造心理学,改变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使它的研究对象变为可观察、可测量、可验证,研究方法变得可控制、可纪录、可重复。于是,华生揭竿而起,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而把意识赶出心理的研究领域,从而在心理学中发动了一场革命。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宣称心理学应把人的行为当作研究的对象,那么什么是华生所谓的行为呢?

华生认为,行为就是有机体用来适应环境的反应系统。它的构成单位是反射,而反射就是刺激(stimulus)与反应(response)的联结。(S—R)

那么,什么是刺激和反射呢?

华生认为,刺激指的是外部环境和身体内部组织所起的任何变化.

反应就是随着某种刺激而引起的肌肉和腺体的变化。

根据这样的定义,华生把心理学简化为研究S—R的科学,任何复杂的行为,都是刺激与反应的关系,心理学就是研究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因果关系。于是,心理学终于被纳入了自然科学的行列。

二)如何研究人类行为

既然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人的行为就是刺激与反应的联结,那么,研究行为的方法就在于寻找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只要发现某一种刺激能引起哪一种反应,或发现某一种反应是由哪一种刺激引起的,就能找到一种刺激与一种反应之间的特定的因果关系.这正是研究的目的。用公式来表示,就是:

华生认为,"刺激-反应"是一种最简单的模式。其中,刺激和反应都可以由其它刺激和反应所代替。(A)我们熟悉的条件反射就是刺激替代的结果。例如:(点击展开)

(B)不仅刺激可以替代,反应也可以替代,或者条件化。例如:(点击展开)

从上例中可以看出:反应的替代表现为行为的变化。正是根据刺激-反应和形成的替代刺激-替代反应这样一系列的替代,才构成人的无限学习能力。

华生的行为主义研究方法对心理学的科学研究产生重大的影响。直到今天,尽管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有了重大的改进和综合,但基本思想方法仍然受行为主义理论的左右。

(三) 行为主义的思维

为了彻底改造心理学,华生开始用行为来解释各种心理现象。其基本原则:凡能用行为加以解释的就纳入心理学的框架,凡不能用行为解释的就把它赶出心理学,从而建构了一整套行为主义心理学.那么,行为主义心理学如何看待思维呢?

华生认为,思维与言语是不可分割的,思维的本质就是言语活动。思维与言语的区别仅仅在于有无声音。言语是有声的思维,思维是无声的言语。按不同的言语形式,华生将思维分为三类。(请参阅教材第69页。)由于言语活动包含一系列复杂的肌肉、内脏器官的活动,因此,华生认为思维不仅仅与言语不可分割,也与内脏组织不可分割。只不过言语通常占据优势的地位,协调着人的肌肉骨骼活动。这么一来,华生终于将思维纳入了心理学的范畴.

为了说明这一观点,华生以学习弹钢琴为例,如下图所示:(点击展开)

该图表明动作习惯是怎样形成的.S1 、S2、S3 是乐谱上的独立音符,作为视觉刺激,引起了弹钢琴者的手指运动,在琴键上作出相应的弹奏动作RK1 、RK2 和RK3 等。(RK1 、RK2 和RK3等等是对每一个独立的音符予以独立的动作反应)。这说明当你看到音符G(S1)时,你弹奏键G(RK1)。

这个图解表明了当你弹奏一首简单的乐曲是发生的情况.S1--第一个音符(G)____展现在你面前,然后乐谱被拿走。但你能继续弹奏,为什么?这是因为经过多次弹奏后,形成了习惯,只要出现最初的音符S1,弹奏者便引发出一系列的弹奏动作:RK1 —RK2-RK3-RK4-RK5 ………其中除了RK1 是由S1 引起的之外,RK2、RK3等不再由S2、S3引起,而是由RK1引起。每一个前面的弹奏动作都成为下一个弹奏动作的替代刺激。这张图只反映了动作一个因素,事实上,在动作发生的同时,还产生言语和内脏的活动。

这个简单的图解表明了同样的事实--当我们对任何对象,比如说S1反应时,我们不仅用胳膊的横纹肌反应(RK1),而且语言(RV1)和内脏(RG1)也参与了反应。三种反应形成了有组织的反应系统。在具体的思维过程中,反应系统中的三种反应成分的主导地位会有所变化,有时以言语反应为主,有时以动作反应为主,有时以内脏组织反应为主。从左图中可以看出,思维过程中有一段时间不用言语,但反应系统中的其他成分有效地保证着思维的连续进行。

(四) 行为主义的习惯

诸如思维这样的复杂的心理都纳入了行为,对华生来说,用行为来解释习惯就不是个难题了。什么是习惯呢?

1、华生认为,一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过程中学会更快地采取行动的结果。人处在内外环境的不断刺激之中,刺激必然引起人的活动。其中外部环境指人周围可以产生视觉、听觉、触觉、温觉、嗅觉、味觉刺激的外在世界的物体,内部环境指人体内所有内脏的、体温的、肌肉的和腺体所发生的刺激。当人的内外刺激所引起的活动不再是随机的,而是在生活中变得越来越有规则、有秩序后,习惯便形成了。换句话说,当人所处的情境与先前曾经发生过的情境相同时,反应会变得越来越整合,能更为迅速和更多地活动起来达到目的,于是,我们可以认为他已"学会”或已"形成”了一种习惯。习惯的形成,实质上是形成了一系列的条件反射,条件反射是习惯的单位."当一个复杂的习惯被完全分解之后,这个习惯的每个单位就是一种条件反射"。习惯的作用就是为了使动作更简便。

2、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呢?华生认为:(点击展开)

(1)年龄。华生从对老鼠的研究中发现,年龄对习惯的形成存有影响.

(2)练习的分配

当习惯形成并巩固之后,实际的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刺激变得越来越不重要.华生称之为条件反射的第二阶段。究其原因是习惯了的动作本身的动觉刺激足以引起下一个运动反应,而下一个运动反应又引起再下一个运动反应,肌肉不仅是”反应的器官”,而且也成了”感觉的器官".

华生十分重视儿童良好习惯的形成,认为这是教育的主要内容。

(五)行为主义的情绪

学过儿童心理学的人都知道,关于儿童情绪的发展主要有分化说和原始情绪说两大学说。华生属于后者。他认为,情绪是身体对特定刺激作出的反应,是内隐行为的一种形式。新生儿具有三种原始情绪(即非习得行为):惧、怒和爱,以后的习得情绪都是在这三种原始情绪基础上形成的条件反射。

为了证明自己的见解,华生将一名11个月大小的婴儿艾伯特作被试,成功地运用条件反射法形成他对毛绒绒动物的惧怕。实验如下:

上面当实验提供了惧怕条件反射形成的证据。但这一实验严重伤害了儿童的心理健康,出于道德原因,受到学术界的严厉批评。

(六)行为主义的人格

人格是心理学中的一个十分复杂的概念,华生却轻而易举地把它纳入到行为的行列:人格是习惯系统的最终产物。

在人的一生中,会形成许多习惯系统,每个习惯系统又包含许多个各自独立的习惯。所有习惯系统的总和,便构成人格。

下图直观地表明了人从出生到成熟当漫长的发展过程中,人格结构的剖面图:

在人格的习惯系统中,有一些习惯系统占主导地位,很容易被观察到,有些习惯系统则不易被观察。至于哪一种习惯系统如何支配人的行为,则取决于环境的影响。

例如:

人格中的各习惯系统既有相互协调的,也有相互冲突的。当相互冲突的习惯系统同时发动时,行为就发生冲突,导致肌肉、腺体在不同活动中发生颉颃。这种状况如得不到及时解决,久而久之,便导致心理失调华生认为儿童期形成的行为习惯对成人的人格具有长远的影响,早期形成的行为在适当的情境中会重新表现出现。在华生看来,人格既然是由环境中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自然也可以由改变环境来改变人格。

(一)行为的分类

斯金纳把行为分为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两类。

应答性行为:

”应答”是由一种确定的刺激所激发的行为,服从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理论,它可以是无条件反射,也可以是条件反射.这是经典行为主义所注重的研究对象。

操作性行为:

事实上,有机体的行为总是为了适应一定的环境的。一个有机体在一个环境中更多的行为是自发的,偶然的。一些自发的行为受到结果的强化【强化(reinforcement):使有机体的行为的发生频率得增强的刺激。强化有正负之分,当一种刺激的增加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称为正强化;当一种刺激的减少能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就称为负强化。不管是正强化或负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经常重复出现.另一些行为没有得到结果强化,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直到不再发生.斯金纳把那些自发发生而受到强化后经常性重复的行为,称为操作行为.他把操作行为当作心理学研究的对象,构成操作行为主义的理论体系。

(二)研究的方法论

斯金纳提出了一系列研究方法原则,把行为主义的研究推向更规范、更值得分析的水平.教材第82页告诉我们四项方法论原则。总的精神是对行为的研究,既要控制环境,又要便于观察纪录,以便定量。"斯金纳箱”

【斯金纳箱:1938年,斯金纳设计制作的实验装置。箱子的构造尽可能地排除了一切外部刺激,而白鼠则可以在箱内自由进行探索.箱内有一根突出的杠杆。杠杆的上方有电灯,下方有一食盘。箱外有一电动鼓转动计时并纪录杠杆被压动的次数.当箱内的动物压动(如啄、碰等)杠杆时,就会得到一粒食丸的强化。以此来研究动物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学习能力。】

就是贯彻这一方法论的典型。

(三)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我们利用”反应-—强化"原理可以塑造儿童的行为。既然强化如此重要,那么,如何强化呢?哪一种强化最有效呢?

我们可以把强化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例如:

(有关定义请参阅教材84页)

各种类型的强化中,强化的时间规律是怎样的呢?

斯金纳曾做了大量关于强化的实验研究,”尽管结果繁多,但基本的、一般性的结论是:强化的时间隔越短,动物的反应就越快;相反,在延长反应强化间隔时间的情况下,反应的速度就下降了。"(乐国安:《从行为研究到社会改造》,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0页)。

我们也可以把强化分为:

无论是积极强化还是消极强化,都是为了增加行为的发生。

【积极强化是指通过增加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如:儿童的每一个规范行为发生后所给与的表扬,以鼓励他继续发扬.】

【消极强化是通过减少强化物来增加行为的发生。如:当儿童没有发生规范行为时,就不给与支持,以促使他发生规范行为.】

既然强化能增加行为的发生,那么,不予强化或中止强化就会有助于消退已发生的行为.教材第85页介绍了关于消退的原理,请注意阅读。

四)儿童行为的变化

斯金纳认为,儿童的操作行为是一步一步积累起来的。一个好的行为由于不断得到强化,变得越来越巩固,这就叫”塑造”.而一个已经形成的不良行为,也可以运用强化规范行为、消退不良行为来使之消退.这就叫"矫正".从这个意义上讲,操作行为主义不再是经典行为主义那样观察刺激与行为的关系,而是可以控制和预测人的行为。这是一种更彻底的行为主义!

为了控制儿童的行为,斯金纳为研究工作提出应考虑的四种条件:即第一基线、第一实验期、第二基线、第二实验期。(请参阅教材第85-86页)

对于儿童不良行为的矫正,是一门专门的心理技术,必须由专业技术人员操作,我们只要求学员了解一些原理即可。

(五)在儿童教育中的运用

针对传统教育的强制性和以教师为中心的弊端,斯金纳运用操作条件反射的原理,设计了一种由儿童自主学习的教学机器,在学校中开展程序教学

【程序教学法就是通过教学机器应用小步子渐进和及时强化原理,把复杂的问题通过一系列小的、易懂的问题一步一步地呈现给学生,如果学生的回答与机器后来呈现的正确答案相符,机器接着呈现下一个问题。依次回答所有问题之后,再回过头来重新解决这个程序中的问题,并改正他先前回答中的错误,经过多次重复,直到学生完全掌握程序中的所有材料为止。程序教学有利于学生的主动学习,有利于减轻教师的繁重教学任务。】

从而在上世纪中叶引发了一场教学改革。

斯金纳总结机器教学的原则有三点:(见教材第87-88页)

1.小步子原则;

2.主动参加原则;

3.及时反馈.

机器教学本身也有难以克服的弊端,因而并没有推广到足以使教育改观的地步。但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和网络教学的普及,机器教学的三原则又开始发挥作用了。它无疑对网络教学提供有益的启迪.

请大家想一想,是不是有这个理儿?

六)斯金纳的人格理论

斯金纳认为,人格充其量是行为的总体,即是一种行为模式。人格的差异,就是行为的差异,而行为的差异是由于人的行为历史上受到的强化不同而造成的。如有人走路时总是小心翼翼,这不是他性格谨慎,而是因为他曾经滑倒在路上,(受到过行为后果的惩罚!)每个人由于受到不同的强化而具有了不同的行为特点。

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因此,人格也是可变化的。在他看来,人格终生都在变化,因为人所处的环境是不断变化的。

(一) 观察学习及其过程

所谓观察学习,亦称为替代学习,即学习者通过对他人的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而习得新行为的过程。这种学习不需要学习者直接地作出反应,也不需要亲自体验强化,只要通过观察他人在一定环境中的行为,观察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就能完成学习。因此,通过这种方式完成的学习又称为"无尝试学习",同时班杜拉把他人所接受的强化对学习者本人的影响称为”替代强化".

例如:儿童通过观察模仿父母做家务而习得做家务的行为就是观察学习的一个例子.

本节出现一连串的概念:观察学习、替代学习、范型、替代强化、无尝试学习等,请你加以分辨。(参阅教材89-91页)

在观察学习中进行观察学习的人并不需要自己经历强化,而只是通过看别人的行为或看别人得到了强化而学会一个新行为。所谓”看在眼里,记在心里”,讲的就是这么回事。既然又要"看”又要"记",可见观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过程.

那么,观察学习包含那些过程呢?

1、注意过程

大千世界中你观察什么,显然与你的注意有关,注意是观察主体与观察对象之间的中介。注意受哪些因素影响呢?一般地说,注意受范型

活动的特点、环境背景、范型的特征(如地位、权威性、性别、年龄等)有关,也与观察者本人的特点,(如经验、觉醒水平、兴趣)有关。

班杜拉特别重视个人的交际网络和团体归属对注意的重大影响.一个人与哪些人交往,便会增加对这些人注意的机会,即常言所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也。社会是分化为不同的结构群体的,属于同一社会结构群体中的个体之间比较容易相互注意。属于不同社会结构群体的人之间则不大容易相互观察.

班杜拉在这里,把社会因素引进了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体系的一个重大发展.

2、保持过程

观察者把自己观察到的示范行为以符号表征

的形式转化为个人经验储存在自己的记忆中。这时所储存的不是示范行为的本身,而是对示范行为的抽象.大家都知道,传统的行为主义是闭口不谈内部过程的,而班杜拉在这里所讲的保持过程恰恰是典型的内部过程.可见,班杜拉在发展行为主义理论中,跨出了多大的步伐。

保持过程与注意过程紧密联系。没有保持过程的支持,注意过程是很难奏效的。

3、运动复现过程

(也称"产出过程)。这是观察者对示范行为的表现过程。或者说,是观察者将保存在内部的符号表征转化为外显行为的过程。在表现观察行为的初期,难免不如示范行为那么准确,需要一个逐步熟练的过程。对儿童说来,这种运动复现往往表现为游戏。

4、强化和动机过程

一个人所观察到的示范行为,有的并不复现,而有的则加以复现,为什么呢?这与强化和动机有关。关

于这一点,教材中有详细说明,请阅读第93—94页。

(二)观察学习的模式

观察学习的模式是指被观察者运用哪些活动方式将示范行为提供给观察者(学习者)。本节介绍了八种模式,每一模式都有具体说明,不难理解,请学员自己阅读.

(三)社会学习的研究

班杜拉运用社会学习理论为指导,将社会问题研究与心理学研究方法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社会行为的研究。其中最有影响的是关于攻击性行为和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1、攻击性行为的研究。

关于攻击性行为,有人认为是出于人的攻击本能(如弗洛伊德、洛伦兹),也有人认为是因为受到了挫折才发生(如多拉德)。班杜拉则明确指出,人类并不是生来就带着一个行为库的,人的一切行为方式都是后天学习的结果。攻击性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

教材里提到的"充气娃娃"实验,是班杜拉设计的著名系列研究。这些实验研究的结果明白地告诉我们,儿童会从范型的榜样中学习到行为.班杜拉的贡献更在于发现,儿童的行为的表现(行为操作)与行为的获得是不同的.具体地说,儿童通过观察习得的行为,也许会直接的表现出来,但也可能并不表现出来。儿童在观察学习后没有表现的行为,并不意味着他们没有学习到行为.只要外部条件和内部动机相适应,习得而未表现的行为就会表现出来。班杜拉的实验还表明,攻击性行为不仅可以从现实的成人那儿学到,也能从电影、电视的人物形象身上习得,甚至还能从卡通形象身上习得。研究发现,卡通形象对儿童的影响丝毫也不比现实人物弱。

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发生,与自身的情绪状态和强化性质有很大的关系,请仔细阅读教材第97页。

班杜拉认为,在现实生活中,儿童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主要有三个来源:

1)家庭成员。

2)社区文化。

3)大众传媒。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证实了大众传媒对儿童攻击性行为的影响,值得注意。

此外,个人的直接经验对攻击性行为的产生也具有重要作用.儿童在尝试-错误行为中出的攻击性行为,如果得到了强化,其发生的频率就会大大加强。一个长期受同伴欺凌的儿童,在忍无可忍时作出反抗而又获得成功,那么,他的`攻击性行为也会加强。班杜拉说,"攻击性的行为方式主要是通过观察而习得的,并在实际操作结果的强化基础上进一步得到改进。”

2、亲社会行为的研究。

与攻击性行为一样,儿童的亲社会行为也是社会学习的结果。在我们的社会生活和教育实践中,道德教育常用说教的方式进行。按班杜拉的研究结果来看,其效果甚微。榜样的力量才是无穷的。

3、行为的决定性因素。

我们已经知道,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的决定因素是环境.具体地说,经典行为主义认为,无条件刺激与条件刺激之间的结合情况,决定着人的反应;操作行为主义认为,行为结果是否得到强化,影响着行为发生的频率.而班杜拉认为,人的行为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人的行为也在影响环境,人、行为、环境三者是相互作用的。在什么环境中表现什么行为,受人的认知因素的影响。这是班杜拉毕生研究的重点项目,也是他的最大贡献。

对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评析

教材对华生、斯金纳和班杜拉的理论分别作出了评析。这里提几点共性的说明:

(一)充分认识行为主义对心理学发展的历史作用。

在华生以前的传统心理学由于受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的局限,使心理学长期处在不知所云的境地。华生高举行为主义的大旗,掀起了一场学科的革命。华生主张心理学应研究行为,而放弃研究意识,虽然有点简单、粗暴,但在当时科学、技术都不够发达的情况下作一点学术迂回,也不失为一种科研策略。此外,行为主义的研究方法对推动心理学向自然科学学科的发展居有重大意义。斯金纳根据大量的实验研究进一步指出人的行为是由外部环境决定的,加强了行为主义的理论立场,并极大地丰富了研究手段,对现代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班杜拉,作为一名温和的行为主义者,在理论上比较华生和斯金纳更注重人性的基础,因次,有学者说?quot;班杜拉及其理论超越了行为主义的逻辑,或终结了行为主义的历史……并为在历史中作为心理学两大对立基础的行为主义和人本主义的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历史起点。"(高申春:《人性辉煌之路》,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297页。)纵观历史,我们可以说,没有行为主义,就很难有现代心理学今天的独立和地位。

当然,我们肯定行为主义的历史作用,并不意味着无视它的局限性。最根本的观点在于,行为主义把人当作机器,而人在事实上并不是一个被动的对刺激作反应的机器,人在本质上是一个能自主活动的系统。"个体的不可预言性会随着系统复杂性的增加而增加,人类作为生命系统中最复杂的事物,充满着最高的个体自由.”(贝塔朗菲)

(二) 充分认识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指导意义.

无论如何,行为主义对儿童教育提出的一系列教育原则、教育方法是十分宝贵的。对我们正确认识环境对儿童教育的重要性、榜样对儿童行为学习的重要性是富有启迪的。行为主义的强化原则对学前儿童行为习惯的养成、不良行为的矫正是有效的.这个理论为学前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创造性工作的原则和方法,也为我们开展科学研究提供了方法论的基本原则。在学习中,希望大家好好领会。

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福建教师资格|保教知识与能力之学前儿童发展高频考点:儿童发展理论之行为主义的观点 相关推荐:福建教师资格|幼儿《保教知识与能力》高频考点【汇总篇】(按住ctrl点击即可访问) 行为主义的观点 一、华生的早期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华生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他认为心理的本质就是行为,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就是可观察到的行为。华生否认遗传在个体成长中的作用,认为一切行为都遵循着刺激(S)—反应(R)的学习过程,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华生对儿童心理发展的解释受到洛克“白板说”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得到发展,认为发展是儿童行为模式和习惯的逐渐建立和复杂化的一个量变的过程,因而不会体现出阶段性。华生将条件反射广泛运用于对儿童行为的研究上。 华生认为,环境和教育是儿童行为发展的唯一条件。他曾说过:“给我一打健康的、发育良好的婴儿和符合我要求的抚育他们的环境,我保证能把他们随便哪一个都训练成为我想要的任何类型的专家——医生、律师、巨商,甚至乞丐和小偷,不论他的才智、嗜好、倾向、能力、秉性以及他的宗族如何(1930)。”早期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建立改变了当时过分重视意识研究的倾向,开始强调和重视环境和教育的作用。但华生否定儿童在发展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否定儿童心理发展的阶段性和年龄特征。 二、斯金纳的新行为主义 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在华生行为主义的基础上用操作性条件作用来解释行为的获得。斯金纳认为,人的行为大部分是操作性的,行为的习得与及时强化有关,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个体偶尔发出的动作得到强化,这个动作后来出现的概率就会大于其他动作。行为是一点一滴地塑造出来的。按照斯金纳的观点,人类语言的获得就是通过操作性条件作用形成的,父母强化了孩子发音中有意义的部分,从而使孩子进一步发出这些音节,导致语言体系的最终掌握。斯金纳同时认为,得不到强化的行为就会逐渐消退。因此,这一理论不仅适合于儿童新行为的获得与塑造,而且也同样对不良行为的矫正具有指导意义:最常用的方法就是对儿童的不良行为予以“忽视”,即不予强化。斯金纳的行为发展观在行为矫正和教学实践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成人对儿童积极行为及时强化、对不良行为表现出淡化,这些观点对教育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 三、班杜拉的新行为主义 以华生和斯金纳为代表的老行为主义受到批评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他们忽略了行为的社会因素。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一些不足。班杜拉着重研究人的行为学习,在他看来,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出现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在环境刺 激下形成的,并通过学习和条件反射来进行塑造和改变。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沃森和斯金纳。 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个体的行为可以通过正向 或负向的强化来加强或削弱。行为主义理论强调通过观察和实验来研究和解释行为,忽略了个体内部的心理过程。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对行为主义理论的一种反思和补充,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内部 心理活动。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维果茨基。 认知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由其对外界刺激的认知和解释所决定的。个体通 过感知、记忆、思维和问题解决来处理和理解信息。认知理论强调个体的主动性和自我调节能力,认为人的思维和心理过程对行为具有重要影响。 三、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关于人类发展过程中的心理和行为变化的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个体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经历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森。 发展阶段理论认为,个体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从出生到成年,个体会经 历不同的阶段,包括婴儿期、幼儿期、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等。每个阶段都有特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个体在不同阶段会面临不同的发展任务和挑战。 四、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主观体验、自我实现和个体的自由意志。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罗杰斯。 根据人本主义理论,个体是积极主动的,追求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的满足。个体的行为和决策是基于其内在的需求和价值观。人本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自我决定能力,认为个体的内在需求和价值观对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五、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是由奥地利医生弗洛伊德提出的,它关注个体的无意识心理过程和潜意识的影响。精神分析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和心理问题源于无意识冲突和潜意识的压抑。 根据精神分析理论,个体的心理过程受到潜意识的影响,个体通过梦境、自由联想和分析来揭示和解决潜意识中的冲突。精神分析理论强调个体的童年经历对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具有重要影响。 总结: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发展阶段理论、人本主义理论和精神分析理论。这些理论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个体的行为、思维和心理发展的原因和机制。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多种途径和解释框架。通过深入研究这些理论,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人类的心理和行为,并为个体的发展和心理健康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教育心理学中四种行为主义理论汇总 行为主义理论是教育心理学中比较难理解的一部分。本文将做一定总结,帮助大家更好理解。行为主义理论的核心观点认为,学习过程是有机体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刺激与反应的联系从而获得新经验的过程。 一.桑代克的尝试错误说 1.提出者:桑代克 2.具体学习理论:尝试错误说认为学习的过程是刺激与反应之间建立联结的过程,联结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而形成的,因此他把自己的观点称为试误说。 3.理论要点:准备率、练习率、效果律 (1)准备律。在进入某种学习活动之前,如果学习者做好了与相应的学习活动相关的预备性反应(包括生理和心理的),学习者就能比较自如地掌握学习的内容。 (2)练习律。对于学习者已形成的某种联结,在实践中正确地重复这种反应会有效地增强这种联结。 (3)效果律。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得到的各种正或负的反馈意见会加强或减弱学习者在头脑中已经形成的某种联结。效果律是最重要的学习定律。 4.实验:猫开笼取食实验 二.巴甫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1.提出者:巴甫洛夫 2.具体学习理论: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3.理论要点: (1)条件反射 反射是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方式,是有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体内外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应答活动。反射一般分为两大类: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先天遗传的,不学而能的反射,也称为本能。条件反射:是人和动物后天获得的经过学习才会的反射。条件反射又分为了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第一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物理性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一信号系统。第二信号系统:凡是能够引起条件反应的以语言为中介的条件刺激叫做第二信号系统。 (2)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规律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中最早发展的理论之一,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外部刺激所引起的,而不是由内部心理状态所决定的。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人的行为是通过学习和反应形成的,而不是由内在的思想、感受或动机所驱动。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B·沃森和伯福德·斯金纳。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和动物行为观察,提出了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等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指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过程,强调人的行为是由个体对信息的处理和解释所决定的。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思维和知觉是主观的,受到个体的信念、期望和记忆等因素的影响。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米勒和瑞曼·伊兰·波斯特曼。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认知心理学的方法,揭示了人类思维和知觉的规律,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3. 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在社会环境中形成的,个体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得经验和知识。社会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德拉和尤金·巴德拉。他们通过实验研究和观察社会行为,提出了模仿、观察学习和自我效能等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发展阶段理论: 发展阶段理论是指个体在生命周期中经历的不同阶段,每个阶段具有特定的发展任务和特征。发展阶段理论强调个体在不同阶段的生理、心理和社会发展,以及

阶段之间的连续性和相互作用。发展阶段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瑞士心理学家让·皮亚 杰和美国心理学家埃里克·埃里克森。他们通过观察和研究儿童和成人的发展过程,提出了认知发展阶段和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等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5. 人本主义理论: 人本主义理论是指人的行为是由个体的自我实现和自我价值所驱动的。人本主 义理论认为,人的行为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和满足内在的需求,个体具有自主性和自我决定的能力。人本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和阿伯拉姆·马斯洛。他们通过临床实践和人格理论,强调了人的自我概念、自我实现和需 求层次等概念,对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以上是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的详细介绍。这些理论为心理学研究提供了不同 的视角和方法,对于理解人类行为和心理过程具有重要意义。每个理论都强调了不同的因素和影响,为心理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实际应用中,这些理论可以帮助心理学家和教育工作者更好地理解和指导个体的发展和学习。

儿童发展理论第三章知识点

选择 1.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华生 2.华生按不同的言语方式将思维划分为三类: (1)习惯的思维(2)无声的思维(3)计划性思维(建设性思维) 3.哪些因素影响动作习惯的形成 (1)年龄(2)练习的分配 4.儿童剧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 (1)惧(2)怒(3)爱 5.(操作性行为)不是由刺激激发,而只是有机体自身时不时地发出的行为 6.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与其他操作行为主义者对行为的定义有三个特点 (1)操作行为是自发的而决不是由刺激引发的; (2)操作性行为的研究不去考察那些机体内部可能会影响行为发生但又无法直接确定的因素; (3)操作性行为不是一个单独的反应,而是一类反应。 7.强化有连续强化、间歇强化、固定强化、偶然强化,还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 8.斯金纳把人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 9.程序教学法体现了斯金纳的三个原则 小步子前进原则、主动参加原则、及时反馈原则 10.观察学习是一个从他人身上获得信息的普遍的过程,这个过程包括:注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复现过程,强化和动机过程 11.观察学习的模式:(行为,言语,象征,抽象,参照,参与性,创造,延迟) 12.家庭成员的攻击性行为是影响儿童攻击性行为的最主要的来源 13.人不能独立于行为之外,环境正是人通过自己的行为创造的。 1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 论述 1.举例说明如何运用强化原理,塑造幼儿的良好习惯? (1)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

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如果行为的结果受到强化,行为的出现概率就会增加,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 (2)在幼儿园里,最常见的基于强化原理的方法,叫“代币法”。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使用的代币法,就是通过强化幼儿的某些行为,从而提高这些行为发生概率的一种激励手段。 (3)可以选择的强化物有五种:消费性强化物、活动性强化物、操作性强化物、拥有性强化物、社会性强化物。 2.运用观察学习理论论述攻击性行为形成的原因?以及减少攻击性行为的建议? (1)所谓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即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2)班杜拉认为,攻击性行为的社会化是一种操作性反应。如果攻击性是采用社会允许的方式来表达,如打球、射击等运动,就会得到成年人的鼓励。如果攻击性是采用社会不允许的方式来表达,如打人、骂人等,就会受到制止、批评,甚至惩罚。所以儿童在观察攻击的模式时,会注意什么样的攻击行为会被强化。凡是得到强化的模式便会增加模仿。 (3)攻击性行为的起因 ①当个体有攻击倾向时,任何一种情绪状态的唤醒都可能触发攻击性行为 ②情绪状态的唤醒具有诱发攻击性行为的可能,但情绪唤醒状态的减弱也有助于降低攻击性行为发生的可能。 ③班杜拉认为,解除或观察到的攻击性行为能增加观察者的攻击倾向。 (4)影响攻击性行为的观察学习受三个方面的影响,包括家庭、社区文化氛围、信息传播工具的影响。 3.运用观察学习理论如何塑造儿童的亲社会行为? (1)所谓观察学习,也称替代学习,即对他人行为及其强化性结果的观察(2)强化,是操作行为主义的核心概念,所谓强化,是使有机体在学习过程中增强行为发生频率的刺激,因此,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 (3)社会学习理论家们认为,亲社会行为是一种成人范型,是一种榜样(包括家庭、老师、同伴) 4.行为主义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 (1)创设丰富环境,形成适宜学习的条件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之行为主义——讲义

关于儿童心理的发展,心理学主要流派之一的行为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今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行为主义的观点。行为主义的发展一共经历了三个阶段:首先是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提出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第二个阶段是斯金纳提出的操作性条件反射理论;第三个是班杜拉提出的社会学习理论。我们来一一进行深入的学习。 一、华生的经典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的创始人华生认为人的心理发展由环境和教育塑造起来的。在他看来,人类出生时只有有限的几种反射,如膝跳反射、打喷嚏,之后的其他行为都是通过条件反射建立新刺激与反射的联结而形成的。华生认为能够通过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来塑造儿童的行为。他曾经有过著名言论“给我一打健全的婴儿,不管他们的天赋、倾向、能力以及祖先的种族,我都可以训练他们成为我所选定的任何类型的人物,包括医生、律师、艺术家、商人,或者乞丐、窃贼。” 二、斯金纳的操作性行为主义 斯金纳继承了华生行为主义理论的基本观点,但是他将行为分为两类,一类是由刺激引起的应答性行为,如幼儿听到上课铃声后迅速安静坐好的行为;另一类是操作性行为,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斯金纳认为人们大多数的行为都是操作性行为。 操作性行为的发生频率与行为带来的后果有关。有些后果会使行为发生的频率增加,如幼儿积极主动回答问题后获得称赞、新玩具;有些后果有可能使行为发生的频率降低,如幼儿在主动打人后被批评或取消奖励等。他将由于行为带来有利的后果而使行为再次发生的频率增加这样的现象称之为强化。 正强化指由于行为带来了愉快的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小朋友上课积极回答问题时,奖励一朵小贴花。负强化指由于行为能摆脱一个厌恶刺激而使行为发生的概率增加。如:当学生按时交作业,老师会撤销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八大理论及其教育价值评价 儿童发展心理学是研究儿童从出生到成年期间的心理发展过程的学科。在这个 领域中,有许多理论被提出来解释儿童的发展。本文将介绍八大儿童发展心理学理论,并评价它们在教育中的价值。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刺激和反应的学习过程形成的。这一理 论强调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通过奖励和惩罚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给予儿童正确的激励和反馈,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2. 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由Jean Piaget提出,认为儿童的思维能力在不同阶段有不同的特点。根据这一理论,教育应该根据儿童的认知发展水平来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思维能力的发展。 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社会环境和文化对儿童发展的重要性。这一理论认为,儿童 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参与来学习和发展。在教育中,这一理论提醒我们要重视儿童与他人的互动和社会文化环境的影响,为他们提供合适的学习环境。 4. 情感发展理论 情感发展理论关注儿童情感的发展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儿童的情感经历和情 感关系对他们的发展至关重要。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情感需求,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促进他们的情感发展。 5. 自我效能理论

自我效能理论由Albert Bandura提出,认为儿童的信念和期望对他们的行为和 成就产生重要影响。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对自己能力的信心和自我评价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帮助儿童建立积极的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以提高他们的自我效能感。 6.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由Lev Vygotsky提出,认为儿童通过与他人的合作和互动来学习和发展。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在社会互动中的学习和发展过程。在教育中,我们应该鼓励儿童之间的合作和互动,以促进他们的学习和发展。 7.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由Urie Bronfenbrenner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多个层面的影响,包括家庭、学校、社区和文化等。这一理论强调儿童发展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所处的各种环境和系统,为他们提供全面的支持和发展机会。 8. 精神分析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由Sigmund Freud提出,认为儿童的发展受到潜意识和心理冲突 的影响。这一理论强调儿童的个人经历和内心世界对他们的发展的重要性。在教育中,我们应该关注儿童的个体差异和情感需求,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关怀。 综上所述,儿童发展心理学的八大理论各有其独特的观点和价值。在教育中, 我们应该综合运用这些理论,根据儿童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以促进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成长。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和儿童发展的理论

1、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特点 (1)儿童心理的一般特点(理解) 1.认识活动的具体形象性 2.心理活动及行为的无意性 3.开始形成最初的个性倾向 (2)幼儿园小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 1.行为具有强烈的情绪性 2.爱模仿 3.思维仍带有直觉行动性 (3)幼儿园中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 1. 爱玩,会玩 2. 思维具有形象 (4)幼儿园大班阶段的心理特点(识记) 1.好学,好问 2.具体概括能力开始发展 3.个性初具雏形 3、儿童发展的理论 (1)成熟势力说 (1)遗传基因决定着儿童发展的顺序(2)发展的性质。(3)发展的原则。(4)行为模式与个别差异。(5)育儿观念。

★简述格塞尔成熟势力说的发展理论与学前教育的关系中应注意什么? (1)成熟之前要耐心等待。儿童在成熟之前,成人要做的事情是等待儿童具备学习的水平和条件。(2)利用成熟条件,及时教育。我们应根据幼儿的成熟水平适时提出相应的要求,包括认知、情感社会交往、语言、身体动作方面的要求。(3)全面理解成熟理论,积极进行文化传递。 ★成熟势力说对心理学的贡献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突出了成熟机制对于发展的重要性。(2)为研究儿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2)行为主义的观点 行为主义发展理论对学前教育的成功经验,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 始人华生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 (2 人的行为大部分是可操作性的,任何习得行为,都与及时强化有关。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基于此原理,良好行为的建立就应该运用强化的原理,激励儿童逐步学习社会所认同的行为方式。基于该原理的表扬或奖励,被教育者和家长认为是最有效的教育方法。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第九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流派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理论涵盖了一系列的流派,包括行为主义、认知 发展理论以及社会文化理论等。这些理论通过对学前儿童认知、情感、社 交以及语言发展等方面的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有益 的框架。以下将依次介绍这些流派的主要观点和理论。 行为主义流派:行为主义流派的代表理论是巴尔德斯的经典条件作用 理论,该理论强调环境刺激对学前儿童行为和学习的影响。根据巴尔德斯 的学习观念,儿童从环境中接收到刺激,并通过对这些刺激的反应来形成 行为习惯。在学前儿童的发展过程中,巴尔德斯认为外部刺激和奖惩机制 对于塑造儿童的行为和学习至关重要。 认知发展理论流派:认知发展理论流派主要由皮亚杰和瓦格斯基的理 论构成。皮亚杰通过对儿童认知发展的观察,提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四个 阶段:感知运动期、前操作期、具体操作期和形式操作期。根据皮亚杰的 理论,儿童在不同阶段的发展中会经历认知结构的重组和变化。而瓦格斯 基的社会文化理论则强调了社会和文化对儿童认知发展的重要影响。根据 瓦格斯基的观点,儿童的发展依赖于他们与周围环境和其他人的交互作用。他认为,通过社会交往和文化传承,儿童可以逐渐内化并运用他们所接触 到的知识和经验。 社会文化理论流派:社会文化理论流派的代表理论是托大斯基的思想。托大斯基认为,儿童的发展不能简单地看作是单纯的内在成熟过程,而是 依赖于社会和文化环境的全面影响。他强调了语言在儿童认知发展中的重 要作用,认为通过语言的使用和交流,儿童可以逐渐理解并掌握他们所处 的社会和文化背景。

以上介绍的只是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部分理论流派,每个流派都有各自的理论侧重点和特点。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学前儿童心理发展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并对教育和培养学前儿童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可以综合各种理论的观点和方法,设计和实施适合儿童发展需求的教育和培养方案。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学是研究人类心理活动和行为的科学,它涉及到人类思维、情感、认知、 学习、发展等方面。在心理学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这些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人类心理活动的本质和规律。本文将介绍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认知理论、发展理论和人格理论。 一、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心理学的一种重要流派,它强调外部刺激对行为的影响。行为 主义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对外界刺激的学习和反应来形成的。它将心理活动视为可观察的行为,忽略了内在的思维和情感过程。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Watson和Skinner。他们的实验研究主要集中在动物行为的条件反射 和操作性条件反射上。行为主义理论对教育、临床心理学和行为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强调人类思维和信息处理的过程。它关注人类如何获取、组织和运用 知识来解决问题和适应环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思维是基于内在的心理表示和模式的,而不仅仅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Piaget和Vygotsky。他们的研究主要关注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和社会文化因素对 认知发展的影响。认知理论对教育、学习和认知疗法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 三、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人类学习和行为的社会性质。它关注个体在社会环境中的学 习和模仿过程,以及人际关系和社会认知对行为的影响。社会认知理论认为,人类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来学习的,而不仅仅是通过自身经验的学习。社会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Bandura。他的研究主要关注观察学习和自我效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 育启示 摘要:本文对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理论进行系统梳理。行为主义理论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 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至今仍对心理学界及教育界有着深远的影响,系统阐述 行为主义理论对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教育启示。 关键词:行为主义;学前教育;启示 兴起于20世纪初的行为主义心理学( behavioristic psy-chology) ,至今 已有百年历史,它曾在西方心理学界占支配地位长达半个多世纪。行为主义理论 在美国自1930年为界线,分为早期行为主义和新行为主义。个体行为是行为主 义者的研究对象,认为个体意识不属于自己的研究范围。以行为观察取代意识的 内省,注重运用科学的实验方法来研究是区别于其他理论学派的研究特点。 它以其科学的理论体系、严密的实验操作和客观的研究范式,对现代学前教 育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应用依旧产生着巨大的影响和丰富的启示。 一、行为主义学派主要代表人物及观点 1.1华生 创始人华生受生理学家巴甫洛夫关于动物学习研究的影响,认为“刺激(S)—反应(R)” 是一切行为的学习过程1。华生认为环境是儿童发展过程中影响 最大的因素,这一观点与洛克的“白板说”一致。在华生看来,成人在一定条件下,通过仔细地控制刺激与反应的联结,能够塑造儿童的行为。随着儿童年龄的 增长,刺激与反应的联结力度也在逐渐增强,以此说明发展是一个连续的过程。 华生的行为主义忽视了个体的内部过程,只是片面的过分关注外界刺激对行为的

作用,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研究有其局限性,忽视了内部心理过程就是忽略了 心理健康问题的发源地2。 华生改变过往的研究对象,将行为作为目标,把个体的意识研究排除在外。 简单化、庸俗化了人类个体较为复杂的心理现象。华生提倡用观察和实验等客观 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个体心理,摒弃内省法。他的理论把条件反射技术引进心理学 研究领域,奠定了心理学走上科学化道路的一些基础。但他遗传的生物学作用持 完全否认的态度,只是片面过分注意环境和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积极作用。这是他 一直被诟病的原因。他过多的强调教育者对儿童的外在行为控制,从而忽视了个 体内在的主观能动性;但是他反对以体罚来教育儿童,反对所有的儿童统一标准。华生主张对儿童区别对待,重视给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引领和教育。华生的这些 教育思想仍然启示着现在的学前教育发展。 1.2斯金纳 斯金纳的理论发展深受华生的影响。根据斯金纳的理论,行为分为两类:即 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行为。前一类行为是条件反射中的刺激所引发;后一类行 为却是个体自发出现的行为。斯金纳以行为出现的不同方式区分了两种不同的条 件反射——经典条件反射、操作性条件反射。过去的经典条件反射理论特别重视 外部刺激对反应结果的直接意义,而他的条件反射理论却强调整体意义来自个体 行为的后果。斯金纳的强化理论体系在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的美国心理学 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新的理论不但丰富了整个条件反射领域的研究,同时也 打破了“没有刺激,就没有反应”这一传统行为主义论者的的错误观点。除了对 美国心理学界的影响,他的强化理论被人们主要应用在教育领域及个别特殊个体 的行为治疗与行为矫正之中。他的程序教学思想和方法还为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发展和壮大奠定了基础,这使得他的理论的生命力能够延续至今。 1.3班杜拉 班杜拉的理论强调的是个体的对外界的模仿,也称作观察学习。在班杜拉的 理论看来,儿童总是在日常生活和学习过程中“张着眼睛和耳朵”来观察和模仿 周围人们的行为和反应,但他们总是一定程度的选择性观察和模仿外界行为4。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派

幼儿心理发展理论流派——行为主义学派 (实用版) 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 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 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 序言 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 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职业道德、时事政治、政治理论、专业基础、说课稿集、教资面试、综合素质、教案模板、考试题库、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 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professional ethics, current affairs and politics, political theory,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lecture collections, teaching interviews, comprehensive qualities, lesson plan templates, exam question banks, other materials, etc.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so stay tuned!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 一、引言 儿童心理发展是心理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对于了解儿童的认知、情 感和行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习性学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研究的是人类行为的习得和形成过程。本文将探讨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包括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 二、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环境刺激和反应之间的关联形成的。根 据行为主义理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正反馈和负反馈的机制来加强或者减弱的。例如,当儿童做出正确的行为时,他们会受到奖励,从而增强这种行为的习得。相反,当儿童做出错误的行为时,他们可能会受到惩罚,从而减少这种行为的习得。 三、认知发展理论 认知发展理论强调儿童的思维和认知能力在他们的行为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根据认知发展理论,儿童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自我探索来逐渐发展出复杂的认知能力。例如,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儿童在不同的年龄阶段会经历感知运动期、前运算期、具体运算期和形式运算期等不同的认知发展阶段。 四、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儿童的行为是通过观察和摹仿他人的行为来习得的。根据 社会学习理论,儿童通过观察他人的行为,并从中获取信息和经验,从而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例如,当儿童看到其他人受到奖励或者惩罚时,他们会相应地调整自己的行为,以获得奖励或者避免惩罚。 五、习性学的应用

习性学的理论对于儿童心理发展的实际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通过了解儿童行为的习得和形成过程,我们可以设计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方案,匡助儿童发展良好的认知、情感和行为习惯。例如,在教育领域,教师可以利用行为主义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的原理,通过奖励和摹仿来促进儿童的学习和发展。 六、结论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习性学的发展理论涵盖了行为主义、认知发展理论和社会学习理论。这些理论对于我们理解儿童行为的习得和形成过程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应用习性学的原理,我们可以设计出更加有效的教育和培训方案,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1. 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 激所引起的反应。根据行为主义理论,个体的行为是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而内在的心理过程则被忽略。行为主义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约翰·华生,他提出 了经典条件作用和操作条件作用的概念。经典条件作用指的是通过将一个中性刺激与一个有条件的刺激相结合,使中性刺激产生类似有条件刺激的反应。操作条件作用指的是通过奖励和惩罚来改变和塑造个体的行为。 2. 认知理论 认知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另一个重要理论,它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根据认知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他们对环境的感知、思考和理解所驱动的。认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杰罗姆·布鲁纳,他提出了认知发展的阶段理论。根据这一理论,个体的认知能力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发展,从感知到运算再到抽象推理。 3.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根 据社会文化理论,个体的认知、情感和行为是通过社会互动和文化传统来塑造的。社会文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俄罗斯心理学家列维·维果茨基,他提出了“区域性发展 区域”和“近期发展区域”概念。区域性发展区域指的是个体能够在成人的指导下完 成的任务,而近期发展区域指的是个体能够在成人的帮助下完成的任务。 4. 心理动力学理论 心理动力学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内 心冲突和潜意识驱动的。根据心理动力学理论,个体的行为是由于潜意识中的欲望

和冲突所引起的。心理动力学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奥地利心理学家西格蒙德·弗洛伊德,他提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的概念。本我指的是个体的原始冲动和欲望,自我指的是个体的现实感和社会规范,超我指的是个体的内化的道德规范和理想。 5. 生态系统理论 生态系统理论是发展心理学中的一大理论流派,它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 处的环境系统密切相关的。根据生态系统理论,个体的发展是由个体与环境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影响所决定的。生态系统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乔治·布朗·布 朗德,他提出了生态系统理论的核心概念。生态系统理论将个体的发展视为一个多层次的系统,包括微系统、介观系统、外部系统和宏观系统。微系统指的是个体直接参与的互动环境,介观系统指的是个体所处的社区和学校等环境,外部系统指的是个体所处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宏观系统指的是个体所处的整体社会和历史环境。 总结: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包括行为主义理论、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心理动 力学理论和生态系统理论。行为主义理论强调个体的行为是由环境刺激所引起的反应;认知理论关注个体的思维过程和信息处理;社会文化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和文化环境密切相关的;心理动力学理论认为个体的行为是受到内心冲突和潜意识驱动的;生态系统理论强调个体的发展是与他们所处的环境系统密切相关的。这些理论为我们理解个体的发展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和解释框架。

幼儿园儿童心理发展理论教案

幼儿园儿童心理发展理论13的教学目标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 儿童心理发展理论 学习目标: 1.理解儿童心理发展理论的主要流派和主要观点。 2.学会应用有关理论分析儿童行为的特点和成因,确定有效教育内容和方法 3.学会分析学前教育对儿童心理发展的作用 4.逐步形成科学的儿童观和发展观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以环境为取向的发展理论以行为主义心理学为代表。从发展历程看,行为主义心理学分以华生为代表的经典行为主义和以斯金纳、班杜拉为代表的新行为主义。 (一)华生的行为主义 行为主义认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通过刺激可以预测反应,通过反应可以推测刺激,这种思想可以简化为-(刺激-反应)这个公式,它成为了行为主义理论的标记,强调刺激与反应之间的关系。观察法是华生坚持并广泛使用的研究方法。 行为主义的习惯:华生认为,个人的习惯是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学会的快速行动的结果。 行为主义的情绪:华生认为儿童具有三种情绪的基本模式:惧、怒、爱。

行为主义的人格:华生认为人的身上有很多习惯系统,其中占据支配地位的习惯系统就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但人格中哪个系统如何受人支配,则受环境的影响,以个人的行为特征也取决于环境。华生十分重视儿童早期行为习惯对成人人格的影响。华生强调环境对塑造儿童行为的决定性作用,进而发展为教育万能论,强调对儿童发展的控制。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二)斯金纳的操作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华生所讲的行为属应答性行为,但现实生活中,有机体更多的是操作性行为,即个体主动发生的一个行为。如果该行为被强化,则其发生概率会大大增加。 儿童行为的强化控制原理:可以通过强化来塑造儿童的行为。强化有连续强化与间歇强化、固定强化与偶然强化之分。还可以分为积极强化和消极强化。消极强化是指当刺激减少后,某一操作行为的发生次数反而增加。但需要区分消极强化和惩罚的差别。消极强化是为了增强行为,而惩罚是企图消除行为,目的不同。斯金纳建议以消极强化取代惩罚的办法。 儿童行为的变化:斯金纳把我们想要的操作性行为逐渐习得的过程称作塑造,又称接近法,因为强化使得越来越好的向人们所要求的反应接近。 一、环境取向的发展理论 (三)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班杜拉认为儿童通过观察学习而习得新行为。不同于模仿,观察学习是是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及其结果中获取信息。 观察学习是通过他人(范型或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而习得新行为。这个过程包括四个组成部分,依次是:注意、保持、运动复现、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发展心理学的五大理论

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一)心理发展的主要理论 1。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 当代发展心理学最有影响的理论是皮亚杰的心理发展观.他的理论核心是“发生认识论”,主要是研究人类的认识(认知、智力、思维、心理的发生和结构),具体而言,包括了发展的实质和原因、发展的因素与结构、发展的阶段。 (1)发展的实质和原因:皮亚杰坚持内外因相互作用的发展观,即他既强调内外因的相互作用,又强调在这种相互作用中心理不断产生量和质的变化。他认为,个体通过动作对客体的适应是心理发展的真正原因.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就是个体通过同化(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和顺应(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的形式来达到机体与环境的平衡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种不断的平衡一不平衡一平衡一—……的过程,也是适应的过程,这是心理发展的本质和原因。 (2)发展的因素与发展的结构: ①心理发展的因素 他认为,支配心理发展的因素有:成熟;物理因素;社会环境;平衡。 ②儿童心理发展的结构 皮亚杰是一个结构主义的心理学家,他提出心理发展的结构问题。他首先认为心理结构的发展涉及图式、同化、顺应和平衡。 图式: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主体之所以对环境因素的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这是因为每个主体的图式的不同,以不同的内在因素去同化这种刺激,作出不同的反应.图式最初来自先天遗传,以后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图式不断地得到改变,不断地丰富起来,也就是说,低级的动作图式,经过同化、顺应、平衡而逐步结构出新的图式. 同化和顺应:同化是把环境因素纳入机体已有的图式或结构之中,以加强和丰富主体的动作;而顺应则是改变主体动作以适应客观变化是适应的两种形式。同化和顺应既是相互对立的,又是彼此联系的。同化只是数量上的变化,不能引起图式的改变或创新;而顺应则是质量上的变化,促进创立新图式或调整原有图式。 平衡:既是发展中的因素,又是心理结构。平衡是指同化作用和顺应作用两种机能的平衡。新的暂时的平衡,并不是绝对静止或终结,而是某一水平的平衡成为另一较高水平的平衡运动的开始。不断发展着的平衡状态,就是整个心理的发展过程。 此外,皮亚杰还指出思维结构有整体性、转换性和自调性等三要素。结构的整体性是说结构具有内部的融贯性,而不是独立成分的混合;结构的转换性是指结构并不是静止的,而是有一些内在的规律控制着结构的运动和发展;结构的自调性是说平衡在结构中对图式的调节作用. (3)发展的阶段 皮亚杰将儿童智力发展划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①感知运动阶段(出生~2岁):儿童的智力只限于感知运动,儿童主要通过感知运动图式与外界发生相互作用,智力的进步体现在从反射行为向信号功能过渡。 ②前运算阶段(2~7岁):儿童的思维已表现出了符号性的特点,他们能够通过表象和言语来表征内心世界和外部世界,但其思维仍是直觉性的、非逻辑性的,而且具有明显的自我中心特征。 ③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儿童已经具有了明显的符号性和逻辑性,儿童能进行简单的逻辑推演,克服了思维的自我中心性,但这一阶段儿童的思维活动仍局限于具体的事物及日常经验,缺乏抽象性. ④形式运算阶段(1l、12~15、16岁):儿童总体的思维特点是能够提出和检验假设,能监控和内省自己的思维活动,思维具有抽象性,能在头脑中设想出许多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与他们自身的经验无关。 概括而言,皮亚杰的阶段理论包含了以下几种含义: ①心理发展过程是一个内在结构连续的组织和再组织的过程,过程的进行是连续的,但由于各种发展因素的相互作用,儿童心理发展就具有阶段性。 ②各阶段都有它独特的结构,标志着一定阶段的年龄特征;由于各种因素,如环境、教育、文化以及主体的动机等的差异,阶段可以提前或推迟,但阶段的先后次序不变。 ③各阶段的出现,从低到高是有一定次序的,且有一定的每个阶段都是形成下一个阶段的必要条件,前一个阶段的结构是形成后一个阶段结构的基础,但前后两个阶段间具有质的差异。 ④前后两个阶段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有一定的交叉。 ⑤在同一发展阶段内,各种认知能力的发展水平是平衡的,即在不同的方面儿童所表现出来的能力是和谐的,水平是相当的。 ⑥由一个阶段向另一个阶段发展的顺序是不能改变的,任何个体都将按着固定的次序经历相同的发展阶段。 总之,皮亚杰的理论为描述儿童心理发展的一般图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对世界各国的心理发展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皮亚杰的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儿童智力发展方面。他的理论主要有这几方面的特色:第一,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富有辩证思想的关于儿童智力发展的理论;第二描述了个体从出生到青年初期智力发展的路线;第三,首次将数理逻辑作为刻画儿童逻辑思维发展的工具;第四,构造了发生认识论的理论框架;第五,创造了一套研究儿童智力发展的独特理论。 2。维果斯基的文化—历史发展观 维果斯基是前苏联的心理学家,他在心理的个体发展和种系发展上做了许多探讨,特别是在关于人类心理的社会起源、儿童心理发展对教育、教学的依赖关系等有很独特的论述。 (1)创立了文化—历史发展理论,用以解释人类心理本质上与动物不同的那些高级心理机能。人类心理发展的规律不再受生物进化规律所制约,而受社会历史发展的规所制约。 (2)阐明了心理发展的实质,提出其文化-历史的发展观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标志归纳为四个方面:第一,心理活动的随意机能;第二,心理活动的抽象概括机能;第三,各种心理机能之间关系的不断变化;第四,心理活动的个性化特征。 维果斯基将人类心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原因归纳为三个方面:第一,人类心理的发源于社会一文化历史的发展,受社会规律所制约;第二,语言符号是个体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第三,高级心理机能是一种不断内化的结果. (3)提出了教学与智力发展的关系 关于教学与儿童智力发展的关系,维果斯基提出了以下三个非常重要的思想:第一,提出“最近发展区"的思想。第二,提出“教学应该走在发展前面"的思想。第三,提出“学习最佳期限”的思想。 (4)提出了儿童智力发展的内化学说 3.精神分析理论的心理发展观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