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研究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研究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研究
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研究

鲜食玉米产业分析报告

全国鲜食玉米产业分析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是我国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鲜食玉米包括甜玉米、糯玉米、笋玉米等。鲜食玉米营养丰富,风味独特,属高蛋白低脂肪食品,深受市场欢迎,具有极大的市场商机。鲜食玉米产出效益是普通玉米的2~3倍,采摘后的青秸粗蛋白含量是普通玉米的1~2倍,是奶牛理想的饲料。鲜食玉米生长期短,农药化肥施用量少,只要按照绿色食品规程生产,是理想的绿色食品。多年来我国农业科研专家付出很多努力,培育出适用于不同区域的鲜食玉米品种,推动了产业的不断发展。从全球围看,鲜食玉米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加拿大、泰国等。国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呈逐年上升趋势,市场空间巨大。 鲜食玉米作为新兴产业,在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趋重要,已成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农民最主要的经济来源和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极具外向型发展潜力的区域性特色、高效农业产业和支柱性产业。根据联盟秘书处不完全统计,截止2009年,全国鲜食玉米种植总面积约70万公顷,其中甜玉米近30万公顷,糯玉米近40万公顷,种植区域分布在全国24个省份,形成了北糯南甜的格局,我国已成为全球糯玉米种植面积最大的国家。目前全国已培育鲜食玉米品种近400个,其中2005~2009年国家审定品种41个。全国鲜食玉米生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1100余家,其中型企业占15%。 一、糯质玉米 糯玉米,即糯质玉米,属于禾本科、玉米族、玉米属、玉米种,糯质型,又名蜡质型,是普通玉米引入中国后在自然条件下发生基因隐性突变,由WX突变为wx而形成的一个特殊玉米类型,故也称为中国糯型。 (一)糯质玉米生化特征 糯质玉米起源于中国西南地区,这一地区至今还可以找到原始性状的糯质玉米,如四路糯、紫秆糯、曼金兰黄糯等品种;西南地区糯质玉米资源丰富,省农业科学院保存的糯质玉米有250多个品种。糯质玉米和当地硬粒玉米比较,在粒色、喜肥性和籽粒品质方面具有相同的变异趋势,即白粒喜肥水,黄粒适应性广,花乌粒较硬但香味浓郁。糯质玉米与当地硬粒玉米的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谱均具有五酶带,这是起源于中国糯质玉米的重要特征之一。研究发现,糯质玉米是受隐性基因wx控制的突变类型,糯质玉米的特殊品质成为科学家研究的重点。 1、糯质玉米的表现型 1909年12月,植物学家柯林斯(G.N.Collins)对起源于中国的糯质玉米植物学进行了描述:糯质玉米植株顶部有4~5片叶都长在植株主茎的同一侧,上部几个节的叶片特别直立,而下部的叶片较展开披垂;籽粒的胚乳从任何方位切开,都有卵裂的性质,表面无光泽、光滑,坚硬呈结晶状,显示蜡质特性。 2、糯质玉米的生化特性 1922年,韦瑟沃斯(Weatherwax)发现糯质玉米淀粉主要由支链淀粉组成,而普通玉米直链淀粉含量较多。直链淀粉是由葡萄糖单位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的直链状大分子化合物,聚合的葡萄糖单位在100~6000个之间,一般为300~800个;而支链淀粉除了由葡萄糖单位通过1,4糖苷键连接成直链外,支叉结构部分是以1,6糖苷键连接的大分子化合物,聚合的葡萄糖单位1000~3000000个。直链淀粉遇碘液呈蓝色,支链淀粉遇碘液呈紫红色,而且吸碘量大大低于直链淀粉,这可作为区分普通玉米与糯质玉米的检测方法。同工酶方法检验生化指标表明,起源于中国的糯质玉米有86.3%具有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五带,13.2%具有第四带或混合带,而来源于美国的马齿(包括糯质马齿)玉米有85.7%具有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四带,14.3%具有混合带。就是说,过氧化物酶和同工酶的第五带是来源于中国糯质玉米的标志酶带,而它的第四带则是来源于美国的马齿玉米的标志酶带。 3、糯质玉米的基因定位 1909年,柯林斯把中国糯质玉米的结构基因定名为wx。1935年爱默生(Emerson)把wx基因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1981年曾孟潜等对玉米根尖细胞染色体的分析表明,中国糯质玉米和普通玉米一样2n=20,各对染色体的大小也相似。研究表明,就淀粉糊的胶黏性和坚实性而言,基因作用是累加的,就其对支链淀粉百分率的影响而言,其作用大部分是显性的。蜡质基因点上有几个等位基因,已经分析清楚的有Wx、wx2、wx。Wx为显性,wx2、wx为隐性。中国糯质玉米的一些原始性状为多基因控制。 (二)糯质玉米育种现状 1、国外育种概况 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糯玉米育种研究的国家,对糯玉米品种的培育和开发利用处于领先水平。美国于1937年开

中国玉米产业概况

中国玉米市场概况 一、玉米生产 1.玉米产量增长,消费相对平稳,供求关系由紧转松 2014/15年度全国粮食总产量60,709.9万吨,较上年增长0.9%,实现连续十一年增长。谷物产量为54,836.2万吨,其中玉米为21,564.6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35.52%;稻谷为20,650.7万吨,占34.01%;小麦为12,620.8万吨,占20.79%。玉米自2012年产量首次超过稻谷后,连续成为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2014/15年度世界玉米产量为100,747.3万吨,其中中国玉米产量仅次于美国的36,109万吨,排第二位,占世界总产量的21%。 玉米35% 稻谷34% 小麦21% 其他 10% 2014/15年中国粮食品种产量占比 2015/16年度,预估我国玉米产量为2.615亿吨(市场口径,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为2.28亿吨,种植面积为3788万公顷,单产为6.1吨/公顷),产量较上年度增1.4%。

中国玉米产量增长图 表格1: 国内玉米产量 单位:万公顷、万吨、吨/公顷 年 度播种面积产 量单 产 2004/20052,54514,754 5.80 2005/20062,63614,998 5.69 2006/20072,69716,210 6.01 2007/20082,79116,032 5.74 2008/20093,02717,113 5.65 2009/20103,14815,771 5.01 2010/20113,19917,060 5.33 2011/20123,27217,579 5.37 2012/20133,52520,561 5.83 2013/20143,61621,849 6.04 2014/20153,70125,790 6.97 2015/20163,78826,150 6.90 数据来源:市场调研 说明:因市场口径对播种面积数据资料缺乏,2015/16年玉米单产按照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数据推算则为6.9吨/公顷。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收稿日期:2006-12-13;修订日期:2007-04-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41)资助。 作者简介:王 红(1968-),女,安徽灵壁县人,博士研究生,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循环经济、环境规划、环境影响评价。E -m ai:l wang -hong6080@126.co m 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研究 王 红,汤 洁,王 筠 (吉林大学环境与资源学院, 吉林长春130012) 摘要:玉米深加工具有典型的替代能源及循环经济特征。目前玉米深加工行业面临的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的双重制约。从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角度,结合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及环境治理现状,对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循环经济模式)))玉米深加工生态产业园区建设进行了探索。通过对玉米深加工生态产业园上下游原料产业链的延伸、各环节废物的资源化分析、能源与水资源回收利用的设计和生态产业园区外围企业关系的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实施清洁生产和延长产业链,构建闭合循环的玉米深加工生态产业链条,可实现资源、能源的有效节约和副产品、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具有相应的环境、经济和社会效益,在增强企业绿色竞争力的同时可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该模式对吉林省及同类地区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指导和借鉴意义。关 键 词:玉米深加工;生态产业园区;循环经济模式中图分类号:X 7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0690(2007)05-0661-05 玉米不仅是世界三大粮食作物之一,更是大宗谷物中最适合作为工业原料的品种。中国的玉米年总产量约1.2亿,t 占世界总产量的22%,位居世界第二位。其中50%左右用作饲料,10%左 右用作食用,只有40%左右用作工业原料[1] ;而与之相比,作为世界上最大的玉米生产国和深加工国的美国,其90%以上的玉米均经不同程度的加工 和深加工开发,用作工业原料和饲料[2] 。在世界范围内,玉米深加工业已经受到普遍重视,并形成了一个日益庞大的产业。而中国的玉米深加工起步至今不到20年,目前正处于高速成长期。随着中国农业结构从/平面式0的适应性调整向/立体式0的战略性调整转变,关联农业和工业的玉米加工业其地位作用日趋凸现,显示出强大的市场潜力和广阔的发展空间[3] 。 国内外玉米深加工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显示:玉米加工业产业空间大,产业链条长,是具有联动效应、集聚相应和增值效应的/黄金产业0。作为整个玉米产业体系的中间环节,其发展不仅对玉米产业的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和技术结构调整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而且对实现玉米多层次开发、多品种加工、多方面综合利用,实现玉米增值,合理利用资 源,具有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随着当前国际石油价格波动及能源短缺状况的日益加剧,玉米因其丰富的产出、广泛的用途和可再生资源的优势而受到广泛关注。以玉米进行精深加工,生产化工原料,具 有典型替代能源的概念,已经成为目前的一种发展趋势。 与此同时,随着玉米深加工技术的发展,终端产品深加工转化的生产过程越来越复杂,在其产品附加值随转化的次数增多而大幅跃升的同时,其生产过程产生的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尤其在中国,由于玉米的深加工利用的关键工艺、主要设备和整体技术较发达国家相比仍十分落后。整个行业小型分散加工企业占据主要地位,规模化企业所占比例低。从而导致目前国内玉米深加工业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初级加工产品多,产业链较短;技术经济指标落后,清洁生产程度较低,资源利用率低,资源依赖严重(高能耗、水耗),副产品回收及综合利用途径有限;环境治理费用较高,综合经济效益较差。通过对吉林省几家玉米深加工企业统计估算,以淀粉生产计算吨产品耗新鲜水约6.0m 3 /t 产品、耗蒸汽4.0t/t 产品、耗煤0.8t/t 产品、排水4.0m 3 /t 产品,热能回收效率低,同时,随着高温干燥尾气 第27卷第5期2007年10月 地 理 科 学SCIENT IA GEOGRA P H IC A S I N ICA V o l .27 N o .5 O ct .,2007

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我国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及对策 摘要分析了国内鲜食玉米发展的现状和鲜食玉米的营养价值及发展前景,同时指出了目前鲜食玉米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以期促进国内鲜食玉米的发展。 关键词鲜食玉米;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 鲜食玉米又称果蔬玉米,目前在国内外市场上十分畅销,它不仅鲜嫩香甜,而且营养价值高,其蛋白质、脂肪、维生素、糖等含量都大大超过普通玉米。另外,种植鲜食玉米经济效益显著,按收获6万果穗/hm2,产值高出普通玉米1倍左右。如果进行精深加工,则效益更高。可见,发展鲜食玉米,对于增加食物种类,改善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产品向商品化、产业化和高品质、高效益方面发展,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业附加值,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随着种植业结构的调整,玉米市场已由过去的粮食需求转向鲜食、饲料、青贮及加工业等多样化需求,这就促使玉米生产必须由普通产量型向高层次专用质量型转变;由简单的粮食型生产向种植、养殖、加工相结合的综合型生产转变。因此,发展专用玉米是现代化农业的具体体现。 1鲜食玉米的现状 鲜食玉米是在乳熟期采摘果穗,用于加工或直接食用的玉米类型,包括糯玉米、甜玉米、笋玉米等品种。 从全球范围看,鲜食玉米产量较大的国家有美国、中国、加拿大、泰国等。美国仅甜玉米种植面积就达70万公顷,产量约70万吨。我国鲜食玉米种植面积目前约12万公顷,产量不足14万吨。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在特用玉米的研究与应用方面取得了可喜的进展,育成了一批甜、糯特色玉米杂交种。 广东省特色玉米的开发利用始于20世纪80年代初期,近5年来全省累计推广甜玉米面积约1 000hm2,其产品以鲜嫩果穗形式,全年性提供给广州、珠海等珠江三角洲大中城市以及港澳台、日本、东南亚等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糯玉米生产方面,目前已在粤东梅洲、潮州,粤西南的堪江、阳江等地全面展开。同时,全省累计推广糯玉米种植面积已达到1.4万公顷以上。

西王集团打造西王特色玉米深加工产业

西王集团打造西王特色玉米深加工产业 西王集团始建于1986年,是以玉米深加工和特钢生产为主业,兼项投资运动营养食品、物流、金融、国际贸易等产业的大型民营企业,拥有西王食品(深圳000639)、西王特钢(香港01266)、西王置业(香港02088)三家上市公司。位居2016中国企业500强第404位,中国制造业500强第199位,总资产500亿元,职工16000余人。2016年实现销售收入340亿元,利税14.6亿元,上交税金7.3亿元。 一、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打造玉米加工全?a业链生产模式 西王集团立足当地玉米资源丰富的优势,通过发展循环经济,推广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了玉米从种植到收储、到初加工、再到精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实现了“由田间到餐桌”的全产业链覆盖。一粒玉米进入车间,经过了上百道工序,以食用葡萄糖、药用葡萄糖、果糖、玉米油、果葡糖浆等健康产品推向市场,改善人民健康生活。通过对玉米产品梯次开发,原料循环利用,促进产业链延伸、价值链提升,西王实现了玉米精深加工再到高附加值加工的再增值,实现了由传统产业向工业化、规模化、信息化、现代化的转变。 玉米精深加工过程中通过运用循环经济的理念,实施了

水、能源、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特别在能源热量、水资源方面,实现了与特钢产业板块的互补利用,特钢板块的余热经过回收,用于玉米深加工板块的蒸发、烘干,玉米深加工板块的中水用于特钢生产的冷却水,构建了大的循环体系,实现了轻、重工业的综合发展、协调发展。 二、坚持科技创新和人才驱动,引领行业发展和技术进步 集团广泛吸纳100余名中外博士、硕士,分职于研发中心、实验室、智能控制、规划设计、企业管理、财会运营等关键岗位,发挥着智慧开发、前沿引导、领军攻关、科学管理、趋势研判、质量控制、产品升级、资金运转等关键作用,有效保障了西王集团科技领先、管理领先、产品领先、质量领先、市场领先、效率领先,强力推动西王产业持续平稳向好发展。企业技术中心,配备了国际先进的检测设备,拥有国内淀粉糖、食用油行业领先的科研开发能力及分析检测能力。 三、实施创新发展,增强企业竞争优势 企业通过运作玉米期货、加强资本运作、开拓国际市场、推进全球战略,不断转变盈利模式,增强发展新优势。建立了全省最大的30万吨玉米交割库,运作玉米期货,实施套期保值,促进了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结合。加大资本运营,西王食品2011年在深圳A股主板上市,成为国内第一家在

2018-2019年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及市场走向研究报告

2018-2019年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及市场走向研究报告 【报告名称】: 2018-2019年中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及市场走向研究报告 【交付方式】: EMAIL电子版或EMS特快专递 【报告页数】:约150页 【交付时间】: 2018年12月底 导读: 在国家临储政策退市,调整为市场化+补贴的背景下,2016年玉米价格是大幅跳水,在玉米市场化的背景下,下游企业从中寻得希望,开始扭亏为盈,深加工企业信心得到提振,自2016年下半年开始,深加工企业产能及开工率快速增长,2017年及2018年全年大部分时间淀粉企业开工率基本维持在70%以上,甚至有的时候达到80%以上。 随着原料玉米托市政策结束后,玉米市场化收购,改善了企业利润,再加上,为了消耗庞大的国储玉米库存,国家政策对深加工市场的大力扶持(政策主要针对东北市场) 。因此,2017年开始,深加工企业快速发展,特别是东北市场新建,复产,扩产的企业层出不穷。直至2018年9月底,复产、扩产或新建的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全国深加工企业(包括酒精、淀粉、添加剂)产增增至9990万吨,相对比,2017年9月份产能为7941万吨,据本网调查,未来一年的,还将有近3000万吨的玉米深加工产能投入市场。 近两年国家大力度削减临储玉米库存,截止2018年10月底,临储玉米剩余量近7900万吨左右,玉米供应市场或将轻装上阵,2018年新玉米产量仅平年略增。而下游深加工企业却迎来黄金期,据Cofeed统计,目前玉米深加工产能已非常接近1亿吨,再加上未来1-2年的新增产能,很快将突破1.3亿吨大关,饲用需求量也处于增长态势,预计2018/19年度供需缺口进一步扩大的情况下,未来玉米价格震荡上行的大趋势不变,亦给下游深加工产品价格带来利好,或紧随玉米价格而行。 2016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玉米将首当其冲。玉米的行业供给侧改革主要通过去产能和去库存两条途径。在去库存方面,国家积极鼓励深加工以及玉米出口来消化,其中,对东北深加工企业进行补贴政策。另外,自2016年9月1日起,将玉米淀粉、酒精等玉米深加工产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恢复至13%,因此近几年玉米淀粉企业整体出口也是出现大幅增长,预计2018年全年整体淀粉出口量或将创历史高峰。 2019年新的一年,玉米市场进入一个新的周期,未来玉米深加工产业链该如何发展?玉米供给侧改革继续推行的基础上,玉米供需逐步趋紧,而玉米深加工企业产能还在逐步扩大,玉米深加工企业副产品价格走势如何?市场预测2018/19年年度深加工企业补贴政策取消,

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 行业调研及投资分析

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行业调研分析报告目录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第二章区域内行业发展形势分析 第三章重点企业调研分析 第四章重点投资项目分析 第五章总结及展望

第一章宏观环境分析 一、产业背景分析 工业玉米消费属于玉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是玉米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需求前景看好。随着中国玉米加工业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链不断拓展和延伸,玉米深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 中国玉米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 年代以每年 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2005 年工业消费达 1100 万吨,所占玉米总消费比例亦从 0.5%增长到了 13.4%。虽然玉米深加工产品众多,但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 随着中国淀粉工业的发展,对淀粉的需求正在增长,而淀粉加工业中玉米淀粉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行业高层人士估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玉米淀粉产量料平均年增 5-10%,因食品添加剂需求增加。 淀粉糖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们日常消费食糖的有益补充。进入 2000 年以来,淀粉糖发展形势看好,攀升很快。1999 年蔗糖产量 880 万吨,而淀粉糖仅 60 多万吨。市场放开后,蔗糖连年亏损局面越来越重,全国糖业连续 4 年亏损累计人民币 100 亿元。

变性淀粉是在淀粉具有的固有特性基础上,为改善其性能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酶法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性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衍生物。 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 3000 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 50 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 近几年,国家重点组织了多项玉米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开发,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逐步解决中国变性淀粉品种少、系列化程度低,部分产品还需进口的状况。部分产品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2004 年,中国变性淀粉实际产量在 50 万吨左右。中国各业变性淀粉需求量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7%,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玉米变性淀粉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使玉米生产变性淀粉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是玉米原值的几十倍,发展变性淀粉产业潜力巨大。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创新,变性淀粉是淀粉深加工的必然趋势。 以玉米为原料生产的燃料酒精价格低廉且环保,而且燃料酒精绝不会引起汽车发动机的不良反应,市场潜力巨大。在中国,汽车喝“酒”——玉米替代石油的时代已来临。 由于机动车增多造成的碳氧化合物污染严重,乙醇汽油担负环保之责。所谓乙醇汽油,是用 90%的普通汽油与 10%的燃料乙醇调和而成的一种新燃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 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郑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

促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

1、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 美国是世界上玉米产量和深加工大国,玉米是美国的主要农作物品种,在淀粉深加工上,主要以玉米为原料,其产品伴随技术的进步而不断地丰富,由过去单纯的淀粉产品发展到淀粉糖、各种发酵产品、变性淀粉、玉米油和蛋白饲料等多门类的产品体系。2003年深加工消耗玉米总量为5143万吨。美国玉米深加工的产品,由19世纪的淀粉、葡萄糖、饲料、玉米油,到20世纪的变性淀粉、淀粉糖和燃料酒精,尤其是目前作为玉米深加工的两大主导产品淀粉糖和燃料酒精,成为推动美国玉米深加工产业发展的主要动力。 在美国,较大的玉米深加工企业有6家,从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趋势看,其规模将继续扩大,技术更加先进,产品更加多样化,生产成本进一步降低,生物技术的发展将促成新的玉米深加工领域。呈现出稳步增长,竞争激烈,生产趋于集中,逐步形成大企业集团化经营的趋势。 2、我国玉米深加工产业的发展情况。 我国是世界玉米第二生产大国,近年来,玉米产量已在1.2亿吨以上,占世界玉米产量的20%左右。这1亿多吨的玉米大体消费领域是:饲料约9000万吨;口粮约1500万吨;种子约120万吨;工业消耗约1100万吨;储运消耗约500万吨。目前,淀粉的产量已经超过600万吨。以淀粉为原料进一步深加工的产品主要有味精和酶制剂等。燃料乙醇都是国家投资兴建的项目,目前,全国有黑龙江华润、吉林燃料乙醇、安徽丰原、河南天冠四个工厂,年转化玉米332万吨。目前全国已经有黑龙江、吉林、辽宁、安徽和河南五个省在推广乙醇汽油,未来几年,北京、河北、山东等省有可能使用乙醇汽油,乙醇汽油对玉米的需求量将继续扩大。 一、玉米深加工的发展 1、淀粉应用多样,导致国内玉米深加工业发展 近年,国内玉米淀粉业发展较快,主要归功于淀粉应用的多样性。利用淀粉可以生产淀粉糖甜味剂、柠檬酸、味精、肌苷酸、葡萄糖、VC、VE及其他药物使用的青霉素和抗菌素等。2005年我国玉米淀粉产量为900万吨,消耗玉米1400万吨,居世界第二位。但人均消费淀粉只有7.2公斤,仅仅是美国人均消费淀粉的8%,欧盟的32%。预计2006年我国年产玉米淀粉量大约1050万吨,消耗玉米1600万吨,增幅在16%以上。其中变性淀粉及淀粉糖是近年来发展最快的淀粉深加工产业,主要体现在我国淀粉糖产量由2000年67万吨,已经发展到2005年的450万吨以上,增长6.7倍。据农业部预计.2006年淀粉糖产量将超过520万吨,同比涨幅高达15.5%。 因此,国内玉米淀粉加工业仍将保持较高增长趋势。

焦作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近年来,随着玉米产业发展壮大,导致玉米产能过剩,国内玉米价格不断走低,玉米库存达到过饱和状态。因此,及时调整玉米种植结构,发展鲜食玉米成为未来几年玉米产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鲜食玉米是指以收获鲜果穗直接食用或者加工的一类玉米,又称水果玉米、蔬菜玉米,和普通玉米相比较其具有特殊的口感和品质,比如甜、糯、嫩等几个特点。从籽粒品质方面可以分为糯玉米、甜玉米、甜糯玉米等,其籽粒颜色多样,有黄色、紫色、白色、黑色、花色、黑白双色等,同时被营养界称为“营养保健食品”、“长寿食品”等。随着近几年鲜食玉米的不断发展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消费市场对鲜食玉米的需求也越来越大,整个鲜食玉米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焦作作为河南省玉米主产区,其鲜食玉米产业发展滞后、种植面积较小,在全省处于落后地位。在当前急需优化玉米种植结构、急需改善居民饮食结构的大环境下,探讨焦作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现状及优化栽培模式并提出适合的发展对策,以期为焦作鲜食玉米产业发展助力。 1焦作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现状 焦作地处中原腹地,玉米种植面积大,由于农民多年来的种植习惯,即使常规玉米价格很低,他们也 很难改变种植习惯,导致鲜食玉米的种植面积不大。但是近几年来,随着农村劳动力不断减少,人工成本越来越大,普通玉米的价格逐年降低的情况下,人们开始意识到种植鲜食玉米是未来农业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方向。因此,越来越多的农民开始尝试种植鲜食玉米,并且取得较好的收益。1.1鲜食玉米品种 焦作鲜食玉米的品种选育工作起步较晚,目前还在选育阶段,没有成熟的品种可以推广。因此,主要选用市面上大面积推广的玉米品种,但是由于焦作鲜食玉米种植没有形成规模,只是个别农民自家地里小面积种植,最多也就是几十亩地种植,导致品种众多,各自为政,没有形成规模效应,无法统一品种。 1.2鲜食玉米栽培技术发展 目前,焦作鲜食玉米种植处于发展起步阶段,大多数农民均凭借多年玉米种植经验来进行鲜食玉米管理,往往存在经验不足、技术不良的情况,导致最终产量不高和品质不佳。同时,由于无法统一种植品种,导致农民之间成功的经验无法共享,适合自己的宝贵经验不一定适合别人,对其他农民种植鲜食玉米的吸引力不强,直接导致鲜食玉米产业发展缓慢,生产落后,无法发展壮大。 基金项目:河南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小麦产业技术体系”(S2015-01);河南省科技惠民计划项目。 作者简介:李林峰(1989-),男,硕士,主要从事玉米育种及栽培技术研究。 焦作鲜食玉米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李林峰王金艳王士苗刘 骏 (焦作市农林科学研究院 河南焦作454150) 摘要:鲜食玉米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喜爱。发展鲜食玉米产业对于优化玉米种植方式、改善大众饮食习惯具有重要作用。文章论述了焦作市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发展方向,并提出合理的发展对策,这对进一步促进焦作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发展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关键词:焦作;鲜食玉米;产业化发展;发展对策 45--

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及发展趋势

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和发展趋势 2015-06-10 14:36:53 | 来源:包谷网| 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现状 一、中国玉米深加工行业概述 (一)产能产量 我们通常把中国玉米深加工狭隘定义为:将玉米加工成淀粉、淀粉糖、酒精、味精、柠檬酸、赖氨酸六大产品的经营活动。 2013年,中国玉米深加工六大类产品加工能力约5100万吨,玉米破碎能力7600万吨,产量3100万吨,实际破碎玉米4700万吨,相当于中国玉米产量的21%。 (二)产能结构 2013年六大类深加工产能、产量折玉米量占比 六大类产品中,淀粉+淀粉糖占据一半玉米破碎量,其次是酒精(含燃料乙醇)占30%,再往下依次是味精、赖氨酸、柠檬酸。

(三)盈利能力 淀粉、酒精、赖氨酸、柠檬酸产品加权平均利润 2012-2014年,是中国经济着陆的三年,也是中国玉米深加工效益滑坡的三年。粮食加工业运行在宏观经济形势之下,宏观经济周期决定行业利润周期。 二、淀粉 (一)产能产量 淀粉行业集中度提高 淀粉行业产能装置闲置严重,2012年起,10万吨生产能力以下企业陆续关停淘汰,加上不少企业扩建淀粉糖下游,使成品淀粉产能在近三年呈下降趋势。至2013年底,全行业生产企业204家,产能10万吨以上企业66家。 (二)需求结构 甜味剂是当前淀粉主要加工方向

全口径淀粉产量中,有2/3用于生产淀粉糖,其次是造纸、食品、发酵、化工等领域。与10年前相比,变化最大的是淀粉糖跃升首位,医药等传统发酵行业需求淡出三甲,味精则退出淀粉需求序列。 (三)盈利能力 成本线附近震荡 近年淀粉盈利能力惨淡,但也基本符合大宗农产品加工品的利润特征。根据近十年的利润正态分布统计,淀粉的高发利润区间在-20至150元/吨。 三、果糖 (一)产能产量 产需不匹配

我国玉米产业流通现状及政策分析

论文编码:RUC-BK-113-020106-21271005 中国人民大学本科学生毕业论文我国玉米产业流通现状及政策分析 作者刘凯 学院商学院 专业贸易经济 年级 2002级 学号 21271005 指导老师 论文成绩 日期

中文提要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生产和消费关系到百姓生活社会稳定。我国人口众多,土地资源有限。要养活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粮食安全问题成为稳定社会,保证经济发展的重大和首要问题。玉米的高产和优良的地区适应性使它成为我国重要的粮食来源和相关加工业的原料。 因此,本文主要论述中国的玉米产业的流通问题,从玉米的生产地区和需求情况,介绍我国玉米流通的现状,解释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 加入WTO以后中国粮食流通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介绍另外一个玉米生产大国——美国的玉米生产与流通基本情况。对比分析我国粮食流通政策,渠道的问题,总结我国建国以来粮食流通政策的改革对于市场的影响,提出几点建议。

Abstract Agricultrue is the basis of domestic economics, grain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is related to the social security. Our country has a large population, and the land resource is limited. Food security has been a great and chief problems for the social security and economical development. High productivity and regional adaptability have made the corn become important food source and the raw material for the meatpacking industry in our country. Thus, the paper mainly discusses chinese corn industry`s flow problem. The writer introduces the corn flow situation in our country, and analyzes the present problems. Chinese grain flow has confronted a great challenge since China joined in WTO. We shall introduce another country that produces corn ——America`s general situation of corn production and flow. We shall make a contrast with America in the gain flow policy, distribution problems, make a conclusion of the influnce on the market under the grain flow policy in our country, and put forward several advices.

促进玉米深加工产业指导性意见

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康发展的 指导意见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2007年9月

目 录 前言 (1) 一、我国玉米加工业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形势 (2) (一)发展现状 (2) (二)存在问题 (3) (三)面临的形势 (5) 二、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7) (二)指导思想 (7) (二)基本原则 (7) 三、总体目标 (8) 四、行业准入 (9) (一)建设项目的核准 (9) (二)产品结构调整方向 (10) (三)企业资格 (10) (四)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 (10) 五、区域布局 (11) (一)饲料加工业布局 (11) (二)深加工业布局 (12) 六、政策措施 (12) (一)加强对新建、扩建项目宏观调控,全面清理在建、拟建项目 (13) (二)科学规划,加强政策指导 (13)

(三)保持玉米食用消费、饲料和深加工的协调发展13(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 (14) (五)适当调整玉米及加工产品进出口政策 (14) (六)推进行业技术进步 (15) (七)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15) (八)大力开发饲料资源,提高保障能力 (16) (九)增强扶持力度,鼓励玉米生产 (16) (十)鼓励玉米加工企业“走出去”,开拓国际资源.16(十一)发挥中介组织作用,加强行业运行监测分析16相关术语注释 (18)

前言 玉米是我国三大主要粮食作物之一,用途广、产业链长,不仅可以作为食品和饲料,还是一种重要的可再生的工业原料,在国家粮食安全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玉米为原料的加工业包括食品加工业、饲料加工业和深加工业等三个方面,其中玉米深加工业是指以玉米初加工产品为原料或直接以玉米为原料,利用生物酶制剂催化转化技术、微生物发酵技术等现代生物工程技术并辅以物理、化学方法,进一步加工转化的工业。 “十五”以来,我国玉米深加工业也呈现快速增长的态势,对带动农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化经营、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稳定玉米生产、促进农民增收等具有积极的作用。但是,近年来玉米深加工业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加工能力盲目扩张、重复建设严重的情况,一些主产区上玉米深加工项目的积极性高涨,新建、扩建或拟建项目合计产能增长速度大大超过玉米产量增长幅度,导致了外调原粮数量减少,并影响到饲料加工、禽畜养殖等相关行业的正常发展。如果玉米深加工产业不考虑国内的资源情况而盲目发展,将会产生一系列不利影响。 为防止一哄而上、盲目建设和投资浪费,严格控制玉米深加工过快增长,实现饲料加工业和玉米深加工业的协调发展,保障国家食物安全,特制定《关于促进玉米深加工业健

鲜食玉米可行性方案分析

鲜食玉米可行性方案分析 一、品种类型简介: 根据食用品质特点,可分为四类:糯玉米、甜玉米、玉米笋和中间杂交玉米。 糯玉米根据籽粒颜色不同又可分为白粒糯玉米、黄粒糯玉米、紫粒糯玉米、黑粒糯玉米、花粒糯玉米等品种类型。 甜玉米可分为普通甜玉米、加强甜玉米和超甜玉米。 玉米笋是指尚未授粉的幼嫩玉米穗,因玉米幼穗下粗上细形似竹笋而得名。 中间型(或硬粒型)杂交玉米,既可收获青穗用于鲜食,又可收获成熟籽粒作饲料. 二、基地效应 园区的选址、定位应紧密结合鲜食玉米农业产业发展规划。建立自己的生产园区不仅能保证食品的安全与绿色健康,更能将目前我们所推崇的产品理念,作为窗口展示推出。今麦郎的宣传里面就体现了今麦郎万亩优质麦的生产基地,给予客户更加直观的产品展示生产园区的建设应达到基础设施完备、产业优势突出、科技应用领先、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方式高效、生态环境良好、产品优质安全的建设目标,把园区建设成为效益农业的集聚区、优质安全农产品的生产区、休闲

农业的观光区和现代农业的先行区。。所谓建立园区就是以县、镇、村为基础,把农户集合起来进行集约化管理的体系。 三、加强安全监管 从长远企业战略部属来看,走出国门,出口海外是出口的产品必定要进行农产品出口检验检疫,建立基地后可以有效地进行集约化管理,不仅使产品在品质上得到了保证,更能控制成本、节省无谓开支。 四、公司、园区、品牌的连锁效应宣传 拥有自有生产园区,可以进行对外开放参观宣传,可以领外商,国内客商来进行参观,让他们亲眼看到什么叫做“绿色健康”,然后通过宣传让所有人知道咱们公司生产的产品是怎么样绿色,怎样健康的。这样就能快速的促进产品的销售,形成连锁效应。万全作为一个鲜食玉米的重点县都是散户管理,同样种一种产品没有进行集约化的管理,难免在品质上存在瑕疵,只有把农户集中起来形成集约化园区管理才能生产出更好的产品。 五、产品来源: 选择一个优质的产品,不论在制种成本、产品品质、外型口感等方面均属上乘产品,以中高端进入市场,以产品带动市场。 石家庄市农业科学研究院培育的石彩糯1号,本品种在国家区试中以“专家评价品质达到部颁糯玉米一级标准,支链淀粉含量达1

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结报告

玉米深加工产业园项目总结报告 一、玉米加工宏观环境分析 二、2018 年度经营情况总结 三、存在的问题及改进措施 四、2019 主要经营目标 五、重点工作安排 六、总结及展望

尊敬的 xxx 集团领导: 近年来,公司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以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加快形成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体制机制和发展方式,统筹推进企业可持续发展,全面推进开放内涵式发展,加快现代化、国际化进程,建设行业领先标杆。 初步统计,2018 年 xxx 集团实现营业收入 18458.12 万元,同比增长 20.30%。其中,主营业业务玉米加工生产及销售收入为 16475.26 万元,占营业总收入的 89.26%。 一、玉米加工宏观环境分析 (一)产业背景分析 工业玉米消费属于玉米产业中的朝阳行业,是玉米总消费中增长最快的部分,玉米加工在食品、医药、化工等领域得到了很多应用,正处于高速成长期,未来需求前景看好。随着中国玉米加工业程度不断深化,产品链不断拓展和延伸,玉米深加工行业市场规模和潜力巨大。 中国玉米加工业虽然起步较晚,从 20 世纪 80 年代几十万吨消费量到90 年代以每年 10%的速度快速增长,如今开发了上百个产品,2005 年工业消费达 1100 万吨,所占玉米总消费比例亦从 0.5%增长到了 13.4%。虽然玉米深加工产品众多,但主要集中于乙醇、淀粉及化工醇等相关领域。

随着中国淀粉工业的发展,对淀粉的需求正在增长,而淀粉加工业中玉米淀粉所占比重也在不断增加,行业高层人士估计未来五年内,中国玉米淀粉产量料平均年增 5-10%,因食品添加剂需求增加。 淀粉糖是我国食品工业的重要原料,是人们日常消费食糖的有益补充。进入 2000 年以来,淀粉糖发展形势看好,攀升很快。1999 年蔗糖产量 880 万吨,而淀粉糖仅 60 多万吨。市场放开后,蔗糖连年亏损局面越来越重,全国糖业连续 4 年亏损累计人民币 100 亿元。 变性淀粉是在淀粉具有的固有特性基础上,为改善其性能和扩大其应用范围,而利用物理方法、化学方法和酶法改变淀粉的天然性质,增加其性能或引进新的特性而制备的淀粉衍生物。 变性淀粉是近几年新发展起来的产品,用途广泛,国外已开发出 3000 多个品种,而中国只开发出 50 多个品种。它广泛应用于造纸、纺织、食品、饲料、医药、日化、石油等工业,使用量最大的是造纸、食品和纺织品等行业,前景很好。 近几年,国家重点组织了多项玉米变性淀粉技术产业化开发,实现了关键设备国产化,逐步解决中国变性淀粉品种少、系列化程度低,部分产品还需进口的状况。部分产品可替代国外同类产品。2004 年,中国变性淀粉实际产量在 50 万吨左右。中国各业变性淀粉需求量年平均递增速度达到27%,远远高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玉米变性淀粉加工产业化示范项目使玉米生产变性淀粉产品的附加值显著提高,是玉米原值的几十倍,发展变性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

玉米产业发展分析与展望(2016-2020)玉米是世界第一大作物。近40年来,世界玉米总产量、播种面积和单产不断上升,目前总产量在8亿吨以上,播种面积超过22.5亿亩,单产达到347公斤/亩。美国和中国为主要玉米生产国,占世界的60%。随着燃料乙醇等生物质能源的广泛应用,世界玉米的需求快速增加。 玉米也是我国第一大作物,种植面积和产量占有份额均在50%以上。上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玉米生产发展比较快,为全国粮食增产做出了巨大贡献。从1990年到2015年,玉米总产量从988亿公斤增加到2245.8亿公斤,净增1257.8亿公斤;玉米种植面积从3.2亿亩增加到5.7亿亩;单产从308公斤/亩提高到393公斤/亩,提高了28%。这期间,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了1572亿公斤,其中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超过80%。预计2020年,我国经济社会对玉米的总需求为2.5亿吨,玉米对全国粮食增产的贡献率将达到90%,对我国粮食安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1.玉米种子产业 在当今化肥和农药的供应满足大田生产需要的前提下,作物产量的增长主要靠品种的遗传改良。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杂交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先后选育推广了以单958、中单2号、丹玉13号、掖单13号和农大108等为代表的一大批优良玉米新品种,促

进了玉米单交种的5次更新换代,为我国玉米生产乃至粮食安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新品种在产量、抗逆性等方面的不断突破对玉米产量的提高起到了关键作用,而这些突破正是得益于育种技术的不断改进。种子是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优良品种对农作物增加产量和改善品质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控制种子,就掌握了农业竞争的主动权。因此,在当今世界,各国政府都把加强种子科技研究,推动种子产业发展,列为促进农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1.1玉米育种现状及问题 1.1.1玉米育种现状 1.1.1.1育种投入加大 作物新品种培育与种子生产是高度本土化的产业,严格受制于地域、环境、土壤、气候条件等多种因素,且周期较长,需要较多的投入。种子从投资研发开始、到培育出产品,然后生产、推广、营销及售后服务,最终获得利润,至少要经过10年左右的漫长周期。近年来,美国联邦政府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约为20亿美元,占联邦政府研发总投入的2%左右。先锋公司将研发领域的投入作为企业的核心优势,每年投入销售额8-12%的资金用于玉米育种研发,经费达2亿多美元。经过多年的努力,先锋公司终于培育出先玉335系列玉米杂交种,获得了农民的认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