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怎样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基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根本任务。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个关键的环节。《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这本教材主要是帮助教师了解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怎样贯彻落实到新教材中去的。从而认识新教材的特点及其体现出的新功能,掌握新教材的教学策略以及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实现自身专业角色的转变,让教材更好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新教材将会给教师带来些什么呢?新课程的实施既是我国教育战线一场深刻的变革,也是进一步推动我国教师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教师教育专业化水平,更好地为基础教育服务的重要契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合作者、参与者、引导者,新教材为教师开展教学工作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给教师的教学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通过学习“新教材新功能”,我们树立了“教材是范例”的崭新教材观,认识到教材不过是学生发展的“文化中介”,是师生进行对话的“话题”。师生进行教学活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记住“话题”本身,而是为了通过以话题为中介进行交往,获得发展。但是,能否把新课程新理念变成教师的教学行动,这是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关键。从理念到实践之间有一段艰难的路要走,尤其是对我们农村中学教师来讲更要经过一个艰难的转化历程。新课程改革培训最重要的任务是让教师接受新的课程理念,然而,接受只是一种认同,还没有成为教师的一种素质。要把一种理念变成人的素质光有对这种理念的认同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对这种理念的进一步感悟,而这种感悟只有在实践中才是最有效的。

最近,我们对新课程新理念与教师的教学行动转化环节进行了调查研究。调查研究分问卷自我测定和实地听课两个方面有机结合进行。我们的问卷(一)是:目前,你在教学中——A、基本上是依照课本和教参实施教学;B、已能在系统分析教材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的实际需要对教材内容作结构性的调整、补充和重组;C、已能在对教材进行结构性重组的基础上实施结构化教学,使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结构网络。问卷(二)是:目前,你在课堂教学中——A、只关心所教学科的教学,而不关心知识的联系和应用;B、注意了解相邻学科的教学内容,并将其融入本学科教学,培养学生的迁移、联想能力,能关注知识的联系与应用;

C、不仅注意结合相邻学科内容进行本学科教学,还能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实际应用,培养

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对于两个问卷,教师们都选择了C 项,表现出对新课程新理念的认同及教学行动的倾向。

我们满怀学习培训的成就感走进了教师的课堂教学。首先听了一节数学课。这节内容的标准课时是三课时,而这位教师仅用一课时就读完了教学的内容,让学生进行了简单的习题巩固后,师生就一起看书等着下课。我们又深入语文教学课堂,分别听了一节阅读教学课和作文教学课。这两节语文课都只关心所教学科内容的教学,忽视了学科间的联系与融合,错失了学科渗透的良机,放弃了其他相邻学科的课程资源开发。特别是从这节作文课来看,没有体现课内课外的贯通,没有体现语文和生活相联系的思想,更没有开发利用当地环境这种语文学习的课程资源。

新课程观认为课程不仅是知识,同时也是经验,是活动;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新课程新理念与教学行动大相径庭,课程标准是新的,教材是新的,然而课堂教学却涛声依旧,“穿新鞋走老路”,这是目前普遍存在的严重问题。

溯本求源,新课程与教学不能整合的原因很多。一是教师没有全面理解课程。在教师的头脑中,对课程的理解是狭义的,认为课程就是教材,教材就是唯一的课程资源。在传统的长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被排斥于课程之外,教师的任务只是教学,是按教科书、教学参考资料和标准答案去教,教师成了教育行政部门各项规定的机械执行者,成为各种参考资料的简单照搬者。教学与课程分离,使教师丧失了课程的意识,丧失了课程实施的能力。二是现代课程要求教师一专多能,博学多识,具备复合课程的教学能力。过去只强调教师的“一桶水”能力,现在的部分教师在岗不敬业,缺乏严谨的治学作风,在各种培训学习中,流于应付,追求表面上的合格过关,而没有相应的“源头活水”。在教学准备中,不注重知识结构的整体把握,不善于把握学科发展的前沿态势,没有深研教材,没有贴近学生实际和现代社会生活,教学工作缺乏开放、合作、探究,缺乏创新精神与实践意识、能力。三是就学校教育系统自身而言,社会大系统是学校教育系统的外环境。在社会瞬息万变、日新月异的今天,学校教育系统与大环境之间,因资金、设备、手段等等的限制,缺乏及时的交流。教学过程中,师生合作、多边互动,各有所异的经验、智力、情感、能力的学习交流难以形成。教师现代教育信息闭塞,教学思维不活跃,教学方法手段单一,很难在课堂教学中实现“教学相长”。

教师是学生全面和谐发展、自主发展和个性发展的引导者。要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关键是优化教师教学行动策略。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制定了具体的改进方案。

一、积极参加教师综合素质培训,进一步树立课程意识。教学过程是课程实施的过程,也是课程开发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围绕课程目标实现展开的。在树立课程意识的过程中,首先要认识课程人文精神目标、课程结构目标和课程功能目标。然后,充分认识所教学科与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关系:(一)要适当淡化学科本位,注重学科交叉、渗透,破除不关注其他学科和其他课程与本学科的相互关联的倾向;(二)要重视研究学科知识的应用,努力使学科知识贴近社会生活,引导学生既动脑又动手,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要努力寻求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教学活动的配套与整合,在开放化的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四)要重视教材内容的重组,对教材进行合理加工,让学生在结构化教学中掌握学科知识的结构网络。只有明确课程目标,深刻领悟课程是一种教学事件,教学是一种课程开发,教师是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才能正确树立课程意识。

二、重新学习《新课程理念与初中课堂教学行动策略》,为新课程新理念与具体的教学行为搭建衔接平台。(一)充分认识和发挥教师资源作用和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的人格、视野和能力是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直接影响所在学校和班级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起促进和帮助作用,学生没有方法、思路打不开、迷路、不理解时,教师可以谈自己的理解和认识,引导学生去感受。(二)教师可以根据学科课程标准、学生实际、具体的教学情境、现有的教学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努力寻找学生学习与课程资源的结合点,让学生在寓教于乐中学到知识,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三)课堂教学要做到活、实、新,教师可以在关键点上创设问题情境,在疑难点上创设问题情境。注重营造解决核心问题的氛围,教学中围着问题转,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的能力。(四)教师把着讲,学生负责听,这不是新课堂。在新课程倡导下的课堂教学中,合作与交往是不可缺少的。学生获得知识是主体内部的自我建构,这种内部建构不是封闭的,而是在班级集体中进行的,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完成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在疑问处、困难时、互补中使用合作与交往的组织形式。课程是教材、教师、学生、环境四个因素的整合。只有用好教师自身这种独特的课程资源,创造性使用教材,善于创设问题情境,科学使用合作与交往的组织形式,才是新课堂中有效的教学行动策略。

三、采取“走出去,请进来”教育科研模式,努力让学校教育融入教育的大环境,不断提高自身适应新课堂的能力。主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学历提高。积极参加上级教育部门和学校组织的各种学习培训。充分利用与邻近乡镇学校交流的时机,学习他们先进的走进新课堂的教学方法。努力争取参加远程教育培训,做好教育信息的接收工作,用学科教学前沿信息

指导自己的教学工作。早日做好世行贷款建设综合楼项目,通过多媒体演示,学习国内优秀教育专家实施新课程的教学策略,尽早尽快更好地实现由新理念到新方法的过渡。

以上针对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的改进方案,在教研组中进行了讨论。全体教研组成员在充分肯定方案结合实际,抓住了问题的实质,对改进今后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为今后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和具体的教学科研工作指明了方向的同时,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在加强日常教学科研的基础上,应该针对各年级课型,分年级组集中进行说课活动,让教师明确具体课型的各种课程资源,把握具体课型基本的教学行动策略。通过年级组课前的说课活动,发挥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的整体优势,让校本教研推动新理念的实施。

新的课程理念,新的教材,新的课程评价观,强烈冲击着现有的教师教育体系,对我们广大教师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前一阶段的学习,虽然我们对新教材新功能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存在的问题是:教学中还不能很好地实施新理念。通过对改进方案中重塑理念、讲求策略、强化借鉴三个环节的认真实践,我们发现,实施新课程新理念,只要重视讲授结构化的知识,重视学科基本原理的教学,重视认识方法和思维模式的教学,重视引导学生探究、发现、创造,就能让学生成为学习和发展的主人,学生的发展潜能就能得到挖掘。实践证明,我们制定的方案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我们严格把关,坚持不懈地依照方案抓住新理念与教学行动的整合这一中心环节,就能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实施新课程新理念的核心是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要做到这一理论到实践的跨越,关键在于教师的素质。新课程倡导一种课程共建的文化,需要教师重新认识和确定自己的角色,重视教师的课程参与,改变教师的课堂专业生活方式,通过教师参与课程建设提升教师的课程意识,使之掌握课程开发的技术。优秀的中学教师需要有扎实的学术根底,广阔的学术视野,不断更新知识,追逐学术前沿的意识,又需要把握教育的真谛,了解青少年发展的规律,掌握现代教育信息技术,具备热爱学生、关心学生、对学生认真负责的品质。从而发展学生的智慧,发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作为教师,既要做“经师”,又要做“人师”。我们的工作要与时俱进,要与新课程共同成长。要实现课程与教学的整合,我们教师必须更加敬业,要在树立课程意识的同时,发挥自身工作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是现代课程改革的根本问题之一,更是我国目前正在实验中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方案的重点内容之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中提出:“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在《纲要》发布之前,我国已有一些关于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在理论上,有诸多研究对国外有关课程整合的理论和实践作了多方面的译介,也有部分学者对我国单一的分科课程体系提出批评和实施综合化改革的建议。在实践上也有部分省市及个别学校开展了综合课程的实验。 一、课程整合的基本理念 课程整合(也有人译为“课程统整”等)是一个包含着多种含义、多种实践而且有着不同反映的概念。从总体上说,在国外,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使学习计划中分化出来的各个部分比较紧密地联系起来的专门努力”。在我国,有研究者在分析后指出,它实质上是“把学生在校内的学习同校外生活及其需要和兴趣紧密结合的整体化课程”。虽说这些界定均有片面之处,但我们仍能从国内外课程整合的发展进程中窥见其孕育的一些基本理念,这些理念不仅是一个发展的过程,更是一个逐步实现的过程。 (一)课程整合是与课程分化相对应并相包含的课程设计方式 整合,就是将不同的部分连接成一个整体或将不同的部分纳入到整体中。因此,整合首先以部分为基础,没有部分也就没有整合。实际上,所有的课程整合形式,都离不开各个分化的学科,也都承认学科知识作为人类的研究成果对儿童和社会发展的价值。另外,在分科的框架中也可以部分地实现课程的整合。例如雅各布斯提出的六种课程整合设计策略,分科内的课程整合就是其中之一。由于部分教师的不透彻理解,在许多学科背景出身的教师的意识中,整合的课程与分科的课程是相对立的。面对学校教师的不安和紧张,我们首先应该澄清整合课程与分科课程的关系,让教师明白整合与分化是相互补充、相互包含的关系。 (二)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依据 进行课程整合的原因之一就是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学生生活世界的整体性客观地要求课程的设计和实施要把学生从单一的书本世界和封闭的知识体系中解放出来,把他们对知识的习得与处坪社会生活的各种复杂关系结合起来,使其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从容面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文化、人与自我以及人与他人之间的复杂关系。 (三)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着眼于学生个性的全面发展,是课程整合的根本价值追求 对不同类型的课程之间关系的处理,仅仅是课程整合的表现形式。关注不同类型课程的根本价值追求,才是课程整合的实质,更是课程整合的基石。台湾提出“课程统整”的出发点在于要处理好减轻学生负担与培养学生能力之间的关系,以及其他社会发展在教育中折射出的问题。香港的“课程统整计划”也提倡培养创造和终身学习的能力等五个方面的实施内容。内地的新课程改革也强调关注学生终身发展的内在需要,关注学生的整体发展,为中小学生的人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基于项目的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基于项目的微课教学模式的研究 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以任务驱动为模式,以项目为载体、以一体化为目标,将理论课程与实验课程解构后,打破结构、打散章节、细化知识、突出典型、理实结合,结合工程实践应用,重构成由基础到重点、由简单到复杂、由理论到实践的一系列项目;以及研究项目设置的分析分类、项目实施的配套资源、项目实施一体化的过程分析等问题。最后把突破口设为微课学习资源建设方面,使它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尤其是探索形成的微结构和集成系统的技术支持服务,有利于对高等教育现代技术的进一步改革和发展。 标签:微课、项目教学法、课程一体化、汽车专业 引言 微课堂在线教学视频,是以知识点为目标,以短小的在线视频为学习或教学目的的课程。只讲授一两个知识点,将课程体系精简化,特定的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虽然被许多人称之为“碎片化”。但是一个微课自身仍然需要系统性,一组微课所表达的知识仍然需要全面性。 一、当前项目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如今项目教学已应用于教学中,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能力,但是仍然有些问题存在。 (1)学生不习惯于角色的转变。学生已经适应“教师话语、学生倾听”的传统的教学模式,由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局限性,因此需要在学生的项目教学过程中继续实现“学生”与“职业”两种角色的交流,然而,项目教学不能满足学生的这种角色转换的需要。 还有一些学生的学习基础比较薄弱,没有相应的理论指导,不能适应项目教学的要求。 (2)项目任务的难度不好控制。教师在设计项目时,不能考虑到所有学生的实际情况。由于学生之间存在认知差异,不同的学生对相同的任务有不同的看法。那些对于同一个任务感到困难的学生,不仅不能激发对他们的积极性,而且还能攻击他们的自信。 (3)小组合作存在不合理性。项目教学的目的是实现一个完整的工程项目中学生为主体。在项目完成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掌握知识转化技能,而且能适应团队工作,互相帮助。但在实践中,如果团队是一个自由的学生群体,整个团队缺乏能力均衡的考量,如果是一个以教师为主导的互补性项目团队,项目只能由能力强的学生完成,学习能力弱的学生的依赖性会增加,学习积极性下降的现象。

关于“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的区别

关于“翻转课堂”、“微课”和“慕课”的区别 主讲:黄业华 “互联网+”时代来临,翻转课堂、微课、慕课纷纷来袭,相信很多老师是不是都有点儿云里雾里,不知如何是好?这三者有何分别、各有何特点?不要急,“互联网+”时代,老师也要加点儿特技,不是? 一、翻转课堂 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不同,在“翻转课堂式教学模式”下,学员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而课堂变成了老师学员之间和学员与学员之间互动的场所,包括答疑解惑、知识的运用等,从而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利用视频来实施教学,在多年以前人们就进行过探索。在上世纪的50年代,世界上很多国家所进行的广播电视教育就是明证。为什么当年所做的探索没有对传统的教学模式带来多大的影响,而“翻转课堂”却倍受关注呢?这是因为“翻转课堂”有如下几个鲜明的特点: 第一,教学视频短小精悍 大多数的视频都只有几分钟的时间,比较长的视频也只有十几分钟。每一个视频都针对一个特定的问题,有较强的针对性,查找起来也比较方便;视频的长度控制在在学员注意力能比较集中的时间范围内,符合学员身心发展特征;通过网络发布的视频,具有暂停、回放等多种功能,可以自我控制,有利于学员的自主学习。 第二,教学信息清晰明确 萨尔曼·汗的教学视频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视频中唯一能够看到的就是他的手,不断地书写一些数学的符号,并缓慢地填满整个屏幕。除此之外,就是配合书写进行讲解的画外音。用萨尔曼·汗自己的话语来说:“这种方式。它似乎并不像我站在讲台上为你讲课,它让人感到贴心,就像我们同坐在一张桌子面前,一起学习,并把内容写在一张纸上。”这是“翻转课堂”的教学视频与传统的教学录像作为不同之处。视频中的出现的教师的头像、以及教室里的各种物品摆设,都会分散学员的注意力,特别是在学员自主学习的情况下。 第三,重新建构学习流程 通常情况下,学员的学习过程由两个阶段组成:第一阶段是“信息传递”,是通过教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的互动来实现的;第二个阶段是“吸收内化”,是在课后由学员自己来完成的。由于缺少教师的支持和同伴的帮助,“吸收内化”阶段常常会让学员感到挫败,丧失学习的动机和成就感。“翻转课堂”对学员的学习过程进行了重构。“信息传递”是学员在课前进行的,老师不仅提供了视频,还可以提供在线的辅导;“吸收内化”是在课堂上通过互动来完成的,教师能够提前了解学员的学习困难,在课堂上给予有效的辅导,学员之间的相互交流更有助于促进学员知识的吸收内化过程。

最新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信息技术与科学新课程教学整合的初探 摘要:网络环境具有适时性、交互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共享性等特征。合理利用网络技术,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十分必要和迫切,利用网络环境开展科学学科的教学与学习,可以发挥网络技术的自身优势,提高科学学习的实效性,本文从网络环境与科学学习整合点入手初步建立了网络环境下开展科学学习的协作学习模式,同时提出了教学策略和指导方法。 关键词:信息技术,科学课程,整合 21世纪,现代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每一个细胞,以多媒体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已成为拓展人类能力的创造性工具。江泽民曾说:“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人们的学习和交流打破了过去的时空界限,为人类能力的提高和发挥作用带来了新的空间”。所以,加强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势在必行,它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 一、信息技术与新课程整合的本质 教育领域中的整合,首先是相对于分化而言,这也包括学校教学系统中要素、成分的分化;其次,它既涉及宏观上的学校教育系统中学生内容的要素,同时也涉及微观上的认知、性感、技术、需要、兴趣、意志以及知识的各个系列等要素的成份;最后,整合的是一个过程。信息技术是指信息产生、加工、传递、利用的方法和技术。随着人类对信息处理方式的变化,特别是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的成熟、发展、信息技术有了根本性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的革新。信息技术所带来的学习方式上的变革使它成为课程整合的一个切入口,而课程整合为了实现它的时代目标也选择了信息技术作为依托。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本质和内涵,就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尤其是“主导—主体”教学理论的指导下,把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己学习的认知工具,情感激励工具与丰富的教育环境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地利用到各科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合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性变革,也就是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和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简而言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实现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融合”,它要求突出作为整合主动因素的人的地位,并且实现了人与物化的信息之间,网络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融合。 二、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的价值 信息技术与科学课程整合,可以为新型教学结构的创建提供最理想的教学环境。 1、整合使科学手段更加丰富、生动。信息技术中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知识表现形式,能克服传统科学教学中语言描述具有不确定性,文字说明比较抽象乏味,实验演示但只能给学生的结论的缺陷,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整合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信息技术能够突破教育环境的时空限制,使学生在特定的现实的情景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学生从被动听讲的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的学习主体。 3、整合有助于探究情景的创设,超文本、特性和网络特性的结合,提供了极丰富的信息资源,构成进行自主探索和自主学习的开放环境,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自主发现、探索学习的能力,有利于发挥学生思维的主动性,实现培养创新精神和促进信息能力发展的探究式学习。 4、整合能真正落实因人施教的教学原则,借助人机交互和参数处理技术,建立虚拟学习环境,能对教育信息及时收集和反馈,使表现方式和节奏更符合学生的学习进程,从而为实现科学教学过程的因材施教提供技术保障。 5、整合使科学教学更具开放性。信息技术既可以构建个别化学习环境,也可以营造协作式学习氛围。网络能使教学过程从局限在课堂中的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不同地区的学生可以围绕同一课题组成小组进行网上合 仅供学习与交流,如有侵权请联系网站删除谢谢6

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

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 例析初中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 石家庄九中李劭辉 摘要:本文分析了初中化学新课程标准对“我们周围的空气”的目标要求,进行了在人教版教材框架下的教学活动设计,并探讨了其它两个现行版本教材的相关章节中素材如何借鉴应用到我们的课堂中,研究了在教学中如何进行不同教学资源的开发与整合。 关键词:教学资源开发与整合空气课标其它版本教材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开展,新的教学理念迅速渗透,信息化教学、网络教学等新的教学方式不断增多, 如何更好地开发和整合教学资源,使之更好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求异创新、解决问题和实践能力;如何使教学资源开发活动更加切合实际,符合学生的特点和要求,以提高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已成为教师教学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下面我以初中人教版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如何进行教学资源的开发和整合。我将分两个部分来对这块内容进行分析。第一部分: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第二部分:教学资源整合设计。首先我们来看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一、课程标准的相关要求 1.说出空气的主要成分,认识空气对人类生活的重要作用 2.知道氧气的主要性质和用途,认识氧气能跟许多物质发生氧化反应 3.初步学习在实验室制取氧气和二氧化碳 4. 了解自然界的氧循环 课标提出:“本主题引导学生观察和探究一些身边常见的物质,帮助学生了解它们对人类生活的影响,体会科学进步对提高人类生活质量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增强学生对化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使学生初步认识物质的用途与性质之间的关系,帮助学生从化学的角度认识和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初步形成科学的物质观和合理利用物质的意识。《标准》还指出:“化学实验是进行科学探究的主要方式,它的功能是其他教学手段无法替代的。教师要注意改进传统的实验教学,促使学生主动地学习,逐步学会探究。 本主题的教学要注意从日常生活和生产中选取学生熟悉的素材,注重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和实验探究活动,认识物质及其变化。用五彩缤纷的化学物质和丰富多彩的化学变化,让学生体验化学美。通过本主题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二、教学资源整合设计 首先,让我们来看看几个不同版本教材的编排特点。 沪教版: 本部分知识出现在第二章《我们身边的物质》第一节《由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第二节《性质活泼的氧气》中。与人教版相比,沪教版教材在教学内容?章节结构上进行了大胆的处理,在内容编排上讲究分类学习,有关我们身边的物质——多种物质组成的空气、性质活泼的氧气、奇妙的二氧化碳、自然界中的水等知识在第二章集中编排。而我们知道在人教版教科书中空气、水、二氧化碳是以独立单元的形式编排的。 教材的特点是:充分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结合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选取学生熟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微课项目——微课程设计与开发》2天版课程大纲

《微课项目-微课设计与开发》 【目标学员】:企业内训师、职业讲师、课程开发师、培训管理人员、HR管理人员 【课程时间】:2天 【培训形式】:讲述、演练、视频、案例分析 【人数限制】:20-30人/班(小班制) 【课程目标】 1.学员理解企业微课设计与快速开发的企业价值和个人价值 2.学员熟悉企业微课体系规划的基本策略与方法 3.学员掌握微课设计与快速开发的基本原则与步骤 4.学员灵活运用企业微课多种制作工具的实操技巧 5.学员能够基于企业的组织经验萃取后,制作企业微课 【课程要求】 1.1组1课题、最多5组,每组3-5人,请培训前确定好开发的课题和参与开发人员; 2.小组成员分工:课题开发组长1名、小组成员2-5名; 3.小组笔记本电脑:每组成员每人1台电脑; 【课程形式】 课前选题及视频学习+2天授课+课后社群辅导 【翻转课堂】 课前一周:翻转课堂 1.课程素材准备 目标:帮助学员准备企业微课制作资料包(包括图片、文字、视频、音频等); 2.安装微课制作软件、熟悉基本操作。 目标:完成工具安装、掌握基本操作方法、了解常见问题说明、确保课前调试好个人电脑。 课程结束:课后的在线辅导 1.课后微信群内解惑答疑 2.微信群内不定期分享优秀案例、素材等经典资料,帮助学员持续成长 【课程特色】 随着微时代的来临与微学习的迅速发展,微课作为微学习的主要载体已经成为培训界关注的焦点。“微课”是指讲师围绕某个知识点或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微课多以视频,案例等作为授课的载体,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合理运用各种现代培训技术手段,如动画、

视频、手写板(白板),以及PPT等,时长3-10分钟以内,并配套单独文件夹提供教学设计文本、多媒体教学课件等辅助材料。 既然是微课,在课程开发与设计时就必须体现课程的精炼,这样做会让讲师出现一个困惑,那就是,课程内容有很多,绝对不是10分钟能讲完的,如何办呢?按照微课开发的特点,微课一定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而设置的,提供的是技能,而非单独的知识。这就值得讲师思考,如何既兼顾技能又兼顾知识呢?微课技术的出现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课程旨在培养企业课程开发人员能够量身定做,自主开发的微课程能力,形成目标明确,逻辑清晰的微课程,从而促进企业培训发展与知识沉淀,促进企业培训实效化与高效化实现。 【课程大纲】 一、WHY为什么要制作微课 1.企业微课究竟是“昙花一现”,还是“大势所趋”? 天时--职场环境、地利--学习技术、人和--学习者 2. 企业微课的价值:企业价值、个人价值 3、小组讨论:企业微课的应用场景 4、企业微课及移动学习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二、WHAT 什么是企业微课? 1、微课是什么?不是什么? 微课,就是微信上讲课? 微课,就是短视频? 微课,就是大课分解成小课? 2、案例观摩:企业微课的案例 3、小组PK:微课的常见形式 4、企业微课开发的概念:10分钟以内,一个主题,线上或线下 企业微课的基本原则:场景,对象,目标 5、怎样才是好的企业微课? 6、案例讨论: 三、HOW企业微课设计制作的六定七步法 1、企业微课设计概述 三张表格打天下(工作任务分析表、微课设计表、脚本撰写表) 2、如何确定微课选题:KSPC模型选题、七何分析法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的介绍和特点

慕课、翻转课堂、微课的介绍和特点 所谓“慕课”(MOOC),顾名思义,“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MOOCs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就是课程的意思。[1] MOOC是新近涌现出来的一种在线课程开发模式,它发端于过去的那种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通俗地说,慕课是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它是为了增强知识传播而由具有分享和协作精神的个人组织发布的、散布于互联网上的开放课程。 这一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前两个均进入中国。 主要特点: 1)、大规模的:不是个人发布的一两门课程:“大规模网络开放课程”(MOOC)是指那些由参与者发布的课程,只有这些课程是大型的或者叫大规模的,它才是典型的的MOOC。 2)、开放课程:尊崇创用共享(CC)协议;只有当课程是开放的,它才可以成之为MOOC。 3)、网络课程:不是面对面的课程;这些课程材料散布于互联网上。人们上课地点不受局限。无论你身在何处,都可以花最少的钱享受美国大学的一流课程,只需要一台电脑和网络联接即可。

小学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方案

小学教学资源整合工作方案 各村、镇直各单位: 经镇党委、政府研究决定,为进一步落实文件精神,根据教育教学的需要,结合我镇实际情况,以及借鉴其它乡镇的成功经验。采取积极、稳妥、注重实效、分步推进的原则。特制订小学教育资源整合实施方案: 教学相对集中或部分年级(学校)撤并措施 1、六年级按原初中招生划分的区域分别集中到任重中学和岗前中学,并由两所中学进行相应的教学安排和管理(今年我镇小学开始实行六年制,初中无初一新生)。六年级属小学教育,要求两所中学严格按照小学培养目标,遵循教育教学规律,安排能胜任小学教育教学,热心小学教育的教师任教,确保教育教学质量。 2、五年级分别集中到中小、二小、岗前完小,同时暂保留奖坪(奖、草、箬的五年级)、大角(大角、乌岚的五年级)原有的五年级。其中河南片的溪泮、北溪、枧下、大路(岗上)、南岗的五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小;河北片的黄家(洪川)、前进的五年级学生集中到中小或二小;路东片的三溪、石下、凤凰、六分的五年级集中到岗前完小。 3、七亩村小的三年级撤并到二小(也可到中小或黄家完小),七亩村小保留一、二年级办一个复式班。蔡家村小全部撤并到岗前

完小。溪泮的四年级撤并到中小。全镇以上未涉及的年级或学校将保留原有的形式不变。 需解决和落实的问题 1、距校三公里以上的学生要求到校食宿,各有关小学要充分征得家长同意和配合进行妥善安排。学生寝室、食堂的改建和改造由各有关小学自行准备,小学管理办公室协助解决。 2、蔡家小学撤并后的校舍等校产由岗前完小接管。 3、集中就读等与原来习惯就读方式不了的学生,由小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安排文字通知学生及其家长,并做好组织宣传工作。 望各村、镇直各单位积极配合,遵照执行。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信息技术与初中语文课程整合案例 课题:《藤野先生》所属学科:语文适于年级:九年级上册 教材分析 该课文是九年级下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一篇文章,本单元的主要任务是学会迅速捕捉阅读信息,逐步培养出快速阅读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节奏。《藤野先生》记叙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学的生活片断。写作年代则是在鲁迅离别了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的1926年10月12日。鲁迅写此文抒发自己的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和歌颂没有民族偏见、正直、热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对中国人民的友谊。课文内容较长,是一篇典型的叙事散文。 教案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理清文章思路和线索,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叙事与抒情有机结合,能抓住主要特征写人。 2、过程与方法目标:提高默读的速度和质量,培养默读的技能。通过综合知识积累,拓展视野,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脉络。 3、情感与价值目标:体会鲁迅的爱国主义情怀,培养学生以使祖国强盛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操。 教案重点、难点 重点: 1、学习记叙文中选取典型的事例真实生动、传神地表现人物的崇高品质的写作方法。 2、进行爱国主义的德育渗透 难点: 1、对鲁迅弃医从文的行为的理解,把握鲁迅思想成长的脉络。 教案策略及教法设计 1、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丰富深刻,因此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了解写作本文时的鲁迅和文中鲁迅的时代处境,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与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我采用资料搜集法、交流讨论法,激励学生的主动学习合作学习的精神。采取多媒体教案手段,在形象感知的基础上拓深文章的内容。 整体教案是现代教案的一大理念,特别是融入多媒体教案手段以来,大容量,课堂建构的高、精、深也成了一种趋向。因此我采取了拓展迁移式、质疑深入式、比较赏析式的教案思路,安排了二课时分层推进。

微课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运用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451060.html, 微课教学资源整合及教学运用 作者:马庆杰吴传凤 来源:《科技资讯》2016年第28期 摘要:在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教育也是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 方式逐渐出现在我们的视野中,这种新型的教育资源具有明显的特点,其移动化学习的方式让更多的人受益。因此,高校对微课教学资源的整合及在教学运用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针对教学课堂中存在的不足,将微课资源在教学中运用进行了研究和分析,促进现代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微课资源整合教学运用 中图分类号:G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6)10(a)-0102-02 在现代教学中,很多教学方式都进行了改革和创新,微课的出现是一个极为大胆的创新,在国外的一些教学中,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其在教学中的发展潜力是巨大的。素质教学背景下,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自由发挥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其教学的灵活性和多样性对现行教育中的一些不足之处进行了弥补。在未来的教育中,这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必定会改变学习者的学习方式,让更多的学习者受益。 1 现代教学中存在的几点问题 虽然在近几年互联网急速发展,很多在线学习平台开放,但是在现代教学中,教师还是处于主动地位,而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没有认识到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的重要性,学生的积极性也是不足,导致在课堂学习效果不佳,以下是对现代教学中具体存在的几点问题的分析。 1.1 学生主动学习较差 在课堂上,教师大多是照本宣科地进行讲解内容,而学生则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很多教学设计都是提前设计好的,学生配合老师,来完成教学内容。在教学课堂上,教师更加注重课堂的纪律性和严肃性,这样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就自然而然地降低,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对教学结果的最终评价是通过最后的学习成绩来进行的,而没有真正的在教学过程中来逐步对学生评价,没有了对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培养的人才质量自然较差。 1.2 课堂教学限制学生思维与能力的发展 在大多数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在教学中占据着主要地位,学生在压力之下进行高负荷学习,对于一些理论知识,学生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而真正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的还很少,学生质疑和创新的精神更是没有,久而久之,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变差,对学习上的信心也是极为

1135-MOOC融入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MOOC融入大学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探索与研究 1、问题的提出、课题界定、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选题意义与研究价值。 传统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灌输式”教学方式为主,学生在课堂上被动的接受老师的信息,在课前很少有预习和思考的环节,在课堂上难免会出现听不懂跟不上的现象,而且常常缺乏独立思考和讨论的机会,从而大大影响了学习的积极性,学生们普遍缺乏创造力。老师在课堂上挥汗如雨讲的口干舌燥,但是教学效果并不如意,而且长期从事反复大量对同一内容的讲授,不仅消耗老师们的时间和体力,也让很多老师的工作积极性受到影响。如何解放思想打开思路,将老师们从繁重的课堂讲授中解脱出来,如何提高学生们的课堂参与度与学习的积极性,是目前所有高校教育者必须面临和解决的问题。 在高等教育信息化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承载着教育改革的使命,成为发展和变革高等教育的有力工具。《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明确提出了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因此,将信息技术融入高等教育的全过程是实现高等学校跨跃式发展的时代机遇,更是高等教育信息化的意义和本质所在[1]。 近些年来,全球的教育者门不断研究和创新教育的方式和方法,希望能借助信息技术的平台,找到更好的教学形式和方法从而推动教学的进步和改革,因此远程教育、E-Learning、在线教育、混合教育等模式相继被提出,翻转课堂(The Flipped Classroom)和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作为最引人瞩目的两种教学模式,是目前被大多数教育者接受和采纳的。 翻转课堂是知识传授与知识内化的颠倒,翻转了传统课堂的教学结构,即学生课前在家里通过观看教学视频学习新知识,在课堂上做作业、交流、讨论、做项目或实验的一种教学形态。每个学生课前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自定时间与进度学习,在课堂上,教师从传统内容的呈现者转变为学生的教练,与学生进行一对一交流,参与学生研讨小组,回答学生问题并进行个别指导,全面提升课堂互动机会,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课堂,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模式,翻转课堂是一次教育模式的巨大变革。 国外学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教学实践探索与应用、教学方法等理论研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研究及教学实践效果的实证研究等。如Bergmann J.and Sams A.于2011年出版了专著《Flip Your Classroom:Reach Every Student in Every Class Every Day》[2],主要介绍了实施翻转课堂的亲身经历与经验,并总结了翻转课堂相关理论。国内学者关于翻转课堂的研究从2012年开始快速增加,大多集中于翻转课堂的内涵与作用、教学模式、课程应用策略及其实证研究。 而作为在线教育形态之一的MOOC(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借助互联网这个有利的工具,从2010年起开始席卷全球,其发展之迅猛、覆盖面之广泛和影响之大让人们看到了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的端倪,MOOC以其优质的教学资源,带来了数字信息时代新型的革命性教育范式,大大提高了现代教育的质量和效率,促进了世界范围内知识内容的分享,为不同学科的教和学创造了大量的机会。 计算机类专业课程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础学科门类,具有发展快、门槛低、普适性强的特点,成为最适合进行网络在线教学的课程之一,在MOOC快速发展的背景下,如何充分利用现有MOOC的“名校+名师+名课”资源,结合翻转课堂的优势,探索出一条适合计算机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创新模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以期为进一步推进信息技术与计算机专业本科教育的深度融合提供参考,是本课题研究的主要目的和意义所在。 1、课题理论依据、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假设、创新之处。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教学的三维目标

如何整合小学科学课程的三维目标 ——运用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解读《空气占据空间》 周平红 作为科学启蒙课程的小学科学,并不将知识目标放在首位,而是更强调科学探究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科学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应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使他们在主动参与和能动的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学习科学的探究能力,获取科学知识,形成尊重事实、善于质s疑的科学态度。 一、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基本内涵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是当代西方教学理论的集大成者,他根据现代认知心理学的信息加工理论,提出了促进学生内部学习过程的外部教学条件,使学习的每个内部加工阶段能与教学过程中的各项教学事件一一对应起来,并揭示出教学中影响学生学习过程的各种可控因素,使教师能够较好地把握这些因素,并把学习理论付诸教学实践。 加涅的学习条件理论核心要素之一是学习的变量,即言语信息、智力技能、认知策略、态度与动作技能。从教学目标来看,学习的变量是对教学目标的分类,也是对学生学习的结果分类,基本上包含了感性知识、理性知识、掌握知识与运用知识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基本技能以及学习态度等,大体上与小学科学课程的三个维度的目标范畴相符。教学中对学习变量的分析是教学设计的基础。核心要素之二即是学习阶段的实现。加涅认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每一过程都有开端和结尾,因此可以把这些过程分为若干阶段,每一阶段需要进行不同的信息加工,在各加工阶段中发生的事情称为学习事件。他根据学习和记忆的现代信息加工理论,把学习过程分为动机、领会、习得、保持、回忆、概括、作业、反馈等八个阶段。再次,从教学与学习策略来看,加涅认为,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使全班学生的学习达到最优化,解决这一难题,取决于教师良好的设计策略、管理策略和指导策略,也取决于学生本身的学习策略。 二、加涅的学习变量的分类与《空气占据空间》三维目标的实现 1. 言语信息的掌握与过程、方法目标的实现 言语信息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能记忆诸如事物的名称、符号、地点、时间、定义、对事物的描述等具体事实,能够在需要的时候陈述出来。从学生的言语信息中教师可以判断学生是否掌握了相关的知识。例如本课中教师让学生上讲台讲述为什么气球不能吹起来,并运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作出假设性的解释。 2. 智力技能、认知策略的掌握推动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智力技能是指学习者通过学习学习获得了使用符号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能力。智力技能与言语信息不同,言语信息与知道“是什么”有关,而智力技能与知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

如何进行高效课堂与多媒体教学资源的整合? 课堂教学是教学的基本形式,优质、高效的课堂教学是促进学生有效学习的基本前提条件,是素质教育的重要保障。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已成为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方向。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因此在设计多媒体教程时,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反思时间的关系。例如把几句话的结论板书在黑板上,不一定就比放幻灯片效率低,因为它节约了操作时间。在复习课的时候,多媒体的大容量是有效率的,但必须注意中间的停顿,保证学生把要点记下来,或者,事先把需要学生做笔记的知识打印出来,课后发给每一个学生,这样就更能提高复习课的效率。多媒体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的整合,对于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起着很大的作用:能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把学习数学由课内延伸到课外,不仅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丰富课余知识,而且能培养学生自主探求知识的意识,提高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改变传统教学方式和教学策略,转化师生角色,提高学生主体地位,扩大教学规模。多媒体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简单地把多媒体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演示工具,而是与数学教学中的教与学有机的融为一体,将课件演示作为一种手段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改善教与学的效果,改变传统数学课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育观念等。因此,合理整合多媒体课件与数学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 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多媒体技术与教学内容整合,为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保障。计算机多媒体技术走进了课堂,是现代化教育发展的一个里程碑。尤其是依据教材制作的各种电脑动画软件,更给数学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兴趣盎然,积极地、前所未有投入到学习中。但并非教材中所有内容都适合用计算机辅助教学,有些内容使用计算机来教学有画蛇添足之感;也有些内容投影手段就能很好完成,根本无须花大力气去设计多媒体软件进行教学。因此为确保多媒体计算机科学地、实效地进入课堂,我们在教中应注意精心钻研教材内容。不要以为你给孩子们讲的多,孩子们就一定能得的多。我们更应关注我们给孩子们提供了怎样的学习环境和学习资源。《新课标》中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我们知道,数学课本是学生学习和教师教学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源泉。在精彩纷呈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我们数学的身影,然而生活中的这些充满生机活力的数学教学素材和内容却很难在教材中反映出来。从而使学生感到数学是枯燥的、无味的和深奥的多媒体技术主要通过课件的方式应用于小学的课堂教学。作为传播教育信息的媒体,课件具有三个特点,其一是媒体组合的集成性,其二是使用对象的交互性,其三是教学作用的多样性。比如说,传统教学中的连线题我们都叫学生到黑板上来连。多媒体课堂上学生利用“电子教鞭”中的直线工具就可以实现连线。在教学中应用“几何画板”,能够动态地表现几何关系、交互性的特点,例如让学生自己去做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利用几何画板的“平移”、“旋转”的一些功能,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这种动态的操作过程,给学生进行比较和抽象创造了一种活动的空间和条件。这些辅助软件的使用给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让学生也参与其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