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普罗科菲耶夫 全部音乐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Sergei Prokofiev)

普罗科菲耶夫 全部音乐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Sergei Prokofiev)

普罗科菲耶夫 全部音乐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Sergei Prokofiev)
普罗科菲耶夫 全部音乐作品列表(List of compositions by Sergei Prokofiev)

List of compositions by Sergei Prokofiev Contents

? 1 By genre

o 1.1 Operas

o 1.2 Ballets

o 1.3 Incidental music

o 1.4 Film music

o 1.5 Symphonies

o 1.6 Orchestral suites

o 1.7 Other orchestral works

o 1.8 Concertos

o 1.9 Vocal orchestral

o 1.10 Choral

o 1.11 Songs

o 1.12 Chamber

o 1.13 Instrumental

o 1.14 Piano sonatas

o 1.15 Other piano works

o 1.16 Transcriptions for piano

o 1.17 Band music

? 2 By opus number

1. By genre

1.1 Operas

?The Giant (1900)

?Desert Islands

?The Feast in Time of the Plague

?Undina

?Maddalena, Op. 13 (1911-13)

?The Gambler (after Dostoevsky), Op. 24 (1915-16, rev. 1927)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 33 (1919)

?The Fiery Angel, Op. 37 (1919-27)

?Semyon Kotko, Op. 81 (1939)

?Betrothal in a Monastery, Op. 86 (1940-41)

?War and Peace (after Tolstoy), Op. 91 (1941-52)

?Khan Buzay, (1942-unfinished)

?The Story of a Real Man, Op. 117 (1947-48)

?Distant Seas, (1948-unfinished)

1.2 Ballets

?Ala i Lolli, Op. 20 (1914-5), mostly incorporated into Scythian Suite (see below)

?Chout / The Tale of the Buffoon, Op. 21 (1915, rev. 1920)

?Trapeze, Op. 39 (1924), mostly incorporated into Quintet (see below)

?Le pas d'acier / The Steel Step, Op. 41 (1925-6)

?The Prodigal Son, Op. 46 (1928-9)

?On the Dnieper / Sur le Borysthene, Op. 51 (1930-1)

?Romeo and Juliet, Op. 64 (1935-36)

?Cinderella, Op. 87 (1940-44)

?The Tale of the Stone Flower, Op. 118 (1948-53)

1.3 Incidental music

?Egyptian Nights (1934)

?Boris Godunov, Op. 70bis (1936)

?Eugene Onegin, Op. 71 (1936)

?Hamlet, Op. 77 (1937-8)

1.4 Film music

?Lieutenant Kijé (1934), also arranged as an orchestral suite (see below)

?Queen of Spades / Pique dame, Op. 70 (1936), after Pushkin

?Alexander Nevsky (1938), film directed by Sergei Eisenstein (also exists in the form of a cantata, see below) ?Lermontov (1941)

?Kotovsky (1942)

?The Partisans in the Ukrainian Steppes (1942)

?Tonya (1942)

?Ivan the Terrible, Op. 116 (1942-5), film directed by Sergei Eisenstein

1.5 Symphonies

?Symphony No. 1 in D Classical, Op. 25 (1916-17)

?Symphony No. 2 in D minor, Op. 40 (1924-5)

?Symphony No. 3 in C minor, Op. 44 (1928)

?Symphony No. 4 in C (original version), Op. 47 (1929-30)

?Symphony No. 5 in B-flat, Op. 100 (1944)

?Symphony No. 6 in E-flat minor, Op. 111 (1945-7)

?Symphony No. 4 in C (revised version), Op. 112 (1947)

?Symphony No. 7 in C-sharp minor, Op. 131 (1951-52)

?Symphony No. 2 in D minor (revised version), Op. 136 (unrealized)

?Two juvenile symphonies (1902 & 1908)

1.6 Orchestral suites

?Suites from Romeo and Juliet

o Suite No. 1, Op. 64bis

o Suite No. 2, Op. 64ter

o Suite No. 3, Op. 101

?Suites from Cinderella

o Suite No. 1, Op. 107

o Suite No. 2, Op. 108

o Suite No. 3, Op. 109

?Suites from The Tale of the Stone Flower

o Wedding Suite, Op. 126

o Gypsy Fantasy, Op. 127

o Urals Rhapsody, Op. 128

o The Mistress of Copper Mountain, Op. 129 (unrealized)

?Scythian Suite, Op. 20 (from Ala i Lolli')

?Suite from Chout, Op. 21bis

?Suite from The Love for Three Oranges, Op. 33bis

?Vocal Suite from The Fiery Angel, Op. 37bis

?Suite from Le pas d'acier, Op. 41bis

?Suite from The Prodigal Son, Op. 46bis

?Four Portraits and Denouement, suite from The Gambler, Op. 49

?Suite from On the Dnieper, Op. 51bis

?Suite from Lieutenant Kijé, Op. 60

?Suite from Egyptian Nights, Op. 61

?Suite from Semyon Kotko, Op. 81bis

?Waltz Suite, Op. 110 (1946) (includes waltzes from War and Peace, Cinderella, and Lermontov)

?Summer Night, suite from Betrothal in a Monastery, Op. 123

1.7 Other orchestral works

?Sinfonietta in A (original version), Op. 5 (1909)

?Dreams, Op. 6 (1910)

?Autumnal, Op. 8 (1910)

?Andante from Piano Sonata No. 4, arranged for orchestra, Op. 29bis

?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bis (based on chamber version)

?American Overture, Op. 42 (1926), for 17 instrumentalists

?American Overture, Op. 42bis (1928), for full orchestra

?Divertimento, Op. 43 (1925-29)

?Sinfonietta in A (revised version of Op. 5), Op. 48 (1929)

?Andante from String Quartet No. 1, arranged for string orchestra, Op. 50bis

?Symphonic Song, Op. 57 (1933)

?Russian Overture, Op. 72 (1936)

?Symphonic March, Op. 88 (1941)

?The Year 1941, Op. 90 (1941)

?Ode to the End of the War, Op. 105 (1945), for winds, 8 harps, 4 pianos, percussion, and double basses ?Thirty Years, Op. 113 (1947), festive poem for orchestra

?Pushkin Waltzes, Op. 120 (1949)

?The Meeting of the Volga and the Don, Op. 130 (1951), festive poem for orchestra

1.8 Concertos

?Piano:

o Piano Concerto No. 1 in D-flat, Op. 10 (1911-12)

o Piano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16 (1912-13, lost, re-written in 1923)

o Piano Concerto No. 3 in C, Op. 26 (1917-21)

o Piano Concerto No. 4 in B-flat, Op. 53 (1931), for left hand (written for Paul Wittgenstein)

o Piano Concerto No. 5 in G, Op. 55 (1932)

o Piano Concerto No. 6, Op. 134 (1953-unfinished)

?Violin:

o Violin Concerto No. 1 in D, Op. 19 (1916-17)

o Violin Concerto No. 2 in G minor, Op. 63 (1935)

?Cello:

o Cello Concerto in E minor, Op. 58 (1933-38)

o Symphony-Concerto for Cello and Orchestra in E minor, Op. 125 (1950-52)

o Cello Concertino in G minor, Op. 132 (1952) (one version completed by Kabalevsky, another by Blok)

1.9 Vocal orchestral

?Two Poems for Female Chorus and Orchestra, Op. 7 (1909-10)

?The Ugly Duckling, Op. 18 (1914), for soprano and orchestra

?Seven, They are Seven, Op. 30 (1917-8, rev. 1933), cantata for tenor, chorus, and large orchestra

?Melodie, Op. 35bis (1920), for female voice and orchestra

?Vocal Suite from The Fiery Angel, Op. 37bis (1923-incomplete)

?Peter and the Wolf, Op. 67 (1936), a children's story for narrator and orchestra

?Cantata for the 20th Anniversary of the October Revolution, Op. 74 (1936-7), cantata for 2 choruses, orchestra, military band, accordion band, and percussion band

?Songs of Our Days, Op. 76 (1937),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Alexander Nevsky, Op. 78 (1939), cantata for mezzo-soprano, chorus, and orchestra

?Zdravitsa, Op. 85 (1939), cantata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Ballad of an Unknown Boy, Op. 93 (1942-3), for soloists, chorus, and orchestra

?Flourish, Mighty Land, Op. 114 (1947), cantata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Winter Bonfire, Op. 122 (1949-50), for boy's choir and small orchestra

?On Guard for Peace, Op. 124 (1950), cantata for chorus and orchestra

1.10 Choral

?Six Songs, Op. 66 (1935)

?Seven Songs and a March, Op. 89 (1941-2)

?National Anthem and All-Union Hymn, Op. 98 (1943 and 1946)

?Soldiers' Marching Song, Op. 121 (1950)

1.11 Songs

?Two Poems, Op. 9 (1910-1)

?The Ugly Duckling, Op. 18 (1914)

?Five Poems, Op. 23 (1915)

?Five Poems after Akhmatova, Op. 27 (1916)

?Five Songs Without Words, Op. 35 (1920)

?Five Poems after Bal'mont, Op. 36 (1921)

?Five Kazakh Songs (1927)

?Two Songs from Lieutenant Kijé, Op. 60bis (1934)

?Three Children's Songs, Op. 68 (1936)

?Three Romances after Pushkin, Op. 73 (1936)

?Three Songs from Alexander Nevsky, Op. 78bis (1939)

?Seven Songs, Op. 79 (1939)

?Twelve Russian Folksongs, Op. 104 (1944)

?Two Duets, Op. 106 (1945)

?Broad and Deep the River Flows

1.12 Chamber

?String Quartet No. 1 in B minor, Op. 50 (1930)

?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on Karbardinian Themes), Op. 92 (1941)

?Humoresque scherzo, Op. 12bis, for four bassoons

?Overture on Hebrew Themes, Op. 34 (for clarinet, string quartet and piano)

?Quintet in G minor, Op. 39 (for oboe, clarinet, violin, viola and double bass)

?Sonata for Two Violins in C, Op. 56

1.13 Instrumental

?Violin

o Five Melodies for Violin and Piano, Op. 35bis

o Violin Sonata No. 1 in F minor, Op. 80

o Violin Sonata No. 2 in D, Op. 94a (based on Flute Sonata in D, Op. 94)

o Sonata for Solo Violin / Unison Violins in D, Op. 115

?Cello

o Ballade for Cello and Piano, Op. 15

o Adagio for Cello and Piano, Op. 97bis

o Cello Sonata in C, Op. 119

o Sonata for Solo Cello in C# minor, Op. 133

?Flute

柴可夫斯基作品列表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Scherzo à la russe 降e小调即兴曲Impromptu Op. 2哈普萨的回忆Souvenir de Hapsal, 3 pieces for piano (1867) Op. 3The Voyevoda, opera (1868) Op. 4随想圆舞曲Valse-caprice in D major, for piano (1868) Op. 5f小调浪漫曲Romance in F minor, for piano (1868) Op. 6 6 Romances (1869), including "None but the lonely heart" Op. 7谐谑圆舞曲Valse-scherzo in A, for piano (1870) Op. 8降G大调随想曲Capriccio in G-flat, for piano (1870) Op. 93首钢琴小品 3 Morceaux, for piano (1870) Op. 102首小品 2 Morceaux, for piano (1871) Op. 11第一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1 in D (1871) Op. 12The Snow Maiden(Snegurochka), incidental music (1873) Op. 13第一交响曲(冬日之梦) Symphony No. 1 in G minor Winter Daydreams(1866) Op. 14Vakula the Smith, (revised as Cherevichki), opera (1874) Op. 15Festival Overture in D on the Danish National Anthem, for orchestra (1866) Op. 166首浪漫曲 6 Songs (1872) No. 1Lullaby (Cradle Song) No. 2Wait! Op. 17第二交响曲(小俄罗斯) Symphony No. 2 in C minor little Russian(1872) Op. 18The Tempest, symphonic fantasia in F minor, after Shakespeare (1873) Op. 196首钢琴小品 6 Pieces, for piano (1873) 1. Rêverie du soir [Вечерние грезы] (G minor) 2. Scherzo humoristique [Юмористическое скерцо] (D major) 3. Feuillet d'album [Листок из альбом] (D major) 4. Nocturne [Ноктюрн] (C-sharp minor) 5. Capriccioso [Каприччиозо] (B-flat major) 6. Thème original et variations [Тема и вариации] (F major) Op. 20芭蕾舞剧《天鹅湖》Swan Lake, ballet (1876) Op. 216首单主题小品 6 Morceaux, for piano (1873) Op. 22第二弦乐四重奏String Quartet No. 2 in F (1874) Op. 23第一钢琴协奏曲Piano Concerto No. 1 in B-flat minor (1875) Op. 24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Eugene Onegin, opera (1878) Op. 25 6 Songs (1874) No. 2As When Upon Hot Ashes (Over Burning Ashes)

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创作技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doczj.com/doc/ba2796668.html, 普罗科菲耶夫《魔鬼的诱惑》创作技法 作者:袁丽婕 来源:《黄河之声》2017年第11期 摘要:《魔鬼的诱惑》是普罗科菲耶夫钢琴小品的其中一首,从创作技法的角度而言, 有对传统创作的沿袭,也有自我勇敢的创新,形成普罗科菲耶夫独具一格的创作风格。本文通过其这一首《魔鬼的诱惑》的研究,从曲式,和声,复调,调性,节奏等方面,旨在揭示普罗科菲耶夫在其这首《魔鬼的诱惑》中所应用的创作技法,从而对我们以后的创作能做出一定的启示。 关键词:普罗科菲耶夫;和声;复调 谢尔盖·谢尔盖耶维奇·普罗科菲耶夫(1891—1953)是二十世纪苏俄最伟大最优秀的作曲家,指挥家,钢琴家之一。他即传承又广泛吸收了二十世纪音乐中的创新因素,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创作理念与风格。普罗科菲耶夫一生中创作了一百三十多部作品,他的钢琴小品之一《魔鬼的诱惑》是一颗璀璨的星,以丰富的音响效果和鲜明的音乐形象闪烁着耀眼的光芒。 一、主题特征与曲式结构 在普罗科菲耶夫的这首《魔鬼的诱惑》中,主题的应用呈现出非常自由的状态,伸展和收缩非常自如。全曲是由一个主题呈现出动机的形态,通过模进,主题的节奏紧缩与扩张,调性的频繁转换等创作手法来进行谱曲,尤其是左手九度音程的使用和作曲家自行编写的一个音阶和右手上划音应用之后将乐曲推向高潮。 整个乐曲呈现出三部性结构,以一个动机作为主题进行变化发展。开始时主调在C大调上发展,而后乐曲引入下属方向的F大调上发展。引子部分分为了两个部分进行主题的模进阐述,不同于其他一个结构就可以陈述完整的曲子。引子里边包含了曲子的主要动机。一小节的空拍连接后进入了第一大部分。第一部分可以分为三个段落,在此模进手法将短小的材料体现的淋漓尽致。中间部采用同样的动机进行发展,使音乐的色彩感更加分明,期间更是插入了对主题的展开性材料的使用进而推动音乐的发展。最后的一部分为减缩再现的部分,同样对其主部主题进行阐述,C大调的主持续音引领乐曲结束。 二、和声 (一)二度音程进行 整篇大量采用二度叠置进行,给人以尖锐,既不协和的听觉效果。并且大篇幅的小二度,左右手交替弹奏,来回波动的弹奏,达到新颖的效果。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完整版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年级曲目讲解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十大钢琴家简介及唱片选粹 1.鲁宾斯坦(Artur Rubinstein,1887-1982) 生于波兰罗兹,5岁即在华沙举行演奏会,后至柏林接受音乐训练。10岁时由约阿希姆指挥演奏莫扎特钢琴协奏曲,此后在欧洲各地演出,名声日增,1937年起定居美国。鲁宾斯坦是20世纪最伟大的钢琴家之一,尤其在演奏肖邦作品方面,有着不朽的地位。 唱片选粹: RCA 0902661443-2 贝多芬:四首奏鸣曲--悲怆、月光、热情、告别 RCA RCD 1-7156 肖邦:四首谐谑曲、四首叙事曲 RCA 5612-2-RC 肖邦:七首波罗乃兹 RCA 5614-2-RC 肖邦:五十一首马祖卡 RCA RCD 1-5492 肖邦:十四首圆舞曲 RCA 09026-61262-2 格里格:钢琴协奏曲(管弦乐团/华伦斯坦) RCA RCD 1-4934 拉赫玛尼诺夫:第二钢琴协奏曲、帕格尼尼狂想曲(芝加哥交响乐团/莱纳) RCA 5666-2-RC 圣?桑:第二钢琴协奏曲/法雅:西班牙花园之夜(费城管弦乐团/奥曼第) 2.肯普夫(Wilhelm Kempff,1895-1995) 生于德国的特博格,师从H?巴尔特和R?卡恩,1916年,21岁的肯普夫便已初享钢琴大师声望,20年代曾担任斯图加特高等音乐学校校长。肯普夫正好活到一百岁,他是20世纪最重要的贝多芬和舒伯特钢琴音乐的演奏者之一。 唱片选粹: DG 巴赫:众赞歌前奏曲等 DG 贝多芬:五首钢琴协奏曲(柏林爱乐乐团) DG 贝多芬: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全集 DG 贝多芬:鬼魂三重奏、大公三重奏 DG 舒伯特:最后五首奏鸣曲 DG 舒曼:钢琴协奏曲、童年情景、狂欢节(巴伐利亚广播交响乐团) 3.霍洛维茨(Vladimir Horowitz,1904-1989)

柴可夫斯基

柴可夫斯基 第五交响曲 崔 昊 ? 彼得 伊里奇 柴科夫斯基,是俄罗斯浪漫乐派作曲家,也是俄国民族乐派的代表人物。其风格直接和间接地影响了很多后来者。 ?柴科夫斯基几乎是全世界最受欢迎的 古典 作曲家。他在作品中流淌出的情感时而热情奔放,时而细腻婉转。他的音乐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充满激情,乐章抒情又华丽,并带有强烈的管弦乐风格。这些都反映了作曲家极端情绪化、忧郁敏感的性格特征 会突然萎靡不振,又会在突然之间充满了乐观精神。 ?柴科夫斯基对过上 正常 家庭生活的渴望,与他的同性恋天性的矛盾,使他一生都充满了痛苦的挣扎,这亦反映在他的音乐里,尤其是晚期的交响乐作品中。在柴科夫斯基的大部分音乐里,我们都可以清晰地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影响 他将民族文化与西方交响乐传统成功地融合在一起。尽管柴科夫斯基结识了 强力集团 ,但是他始终没有加入任何一个民族主义团体。柴科夫斯基曾写道: 至于我对音乐里俄罗斯元素的关注,是由于我常年生活在异国。在我年幼的时候,俄罗斯民族音乐无法描述的美丽就已经充满了我的生命。 关于第五交响曲 ? 小调第五交响曲,俄罗斯作曲家柴可夫斯基作于 年。在本交响曲创作之前,柴可夫斯基曾长期移居西欧,所以此间他的作品也就显示出 西欧派 的色彩。此交响曲是他回到俄国定居后创作的,曲中融入了他对莫扎特音乐的思慕,全曲采用由贯穿始终的 命运 主题所构成的循环形式,这些对柴可夫斯基而言都是新的尝试。柴科夫斯基在原作的札记中指出: 这一作品是从完全听从命运,到对命运发生怀疑,最后决心通过斗争来克服悲惨的命运,表现的是肯定生活的思想。 年,柴可夫斯基在给他的友人梅克夫人的信中指出: 我虽然还不很老,但已经开始感到年龄的威胁,身体极容易疲倦,精神不比往常。无论弹钢琴,还是夜里读书,都感到非常吃力。 可见这一作品是他在健康状况不佳的时候完成的,曲中所体现出来的 与命运斗争 的主题,或许与此有关。 第一乐章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普罗科菲耶夫与他的钢琴改编曲 一、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阶段 谢尔盖.谢尔盖维奇.普罗科菲耶夫(Sergey Sergeyevich Prokofiev),20世纪伟大的前苏联作曲家、钢琴家。年幼时考入圣彼得堡音乐学院,师从里姆斯基-科萨科夫等大师学习。普罗科菲耶夫的创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求学时期(1907-1918)、侨居国外时期(1918-1934)、苏联时期(1934-1953)。 普罗科菲耶夫在求学时期寻求新的表现手法,更多的去接触现代音乐。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表现出乐观的情绪。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第一钢琴协奏曲》《古典交响曲》等。 1918年普罗科夫耶夫侨居国外进入创作的第二个时期。当时的西方社会处于一战后的萧条期,人们对音乐的需求发生变化,浪漫主义与印象主义已不再适应当时的社会需求。音乐家们渐渐走上复兴古典的道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舞剧《浪子》《钢之舞蹈》《在第涅伯河上》;钢琴小品四首《老祖母的故事》歌剧《对三个橙子的爱情Op.33》(1919)、《火天使Op.33》(1919-1927)。 在回苏联的二十年中,他达到了创作的黄金时期,写下许多作品。这一时期普罗科菲耶夫成为爱好古典形式却有浪漫主义倾向的作曲家。这个时期的作品旋律优美,通俗易懂,有精湛的作曲技巧,和声语言富有表现力,作品中蕴含着独特的意境。作品: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1935-1936)、《灰姑娘Op.87》(1940-1944)、《宝石花的故事Op.118》(1948-1950)、交响童话《彼得与狼Op.67》(1936)、歌剧《战争与和平》(Op.91 1941-1952)、《第五交响曲》(1944)、康塔塔《亚历山大·涅夫斯基》(1939)。 二、普罗科菲耶夫的钢琴改编曲代表作鉴赏 (一)《浪子》——6首小品six pieceOP52 浪子作于1931年,是一组以自身的作品为素材而作的钢琴曲。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九级(下) 周铭孙 第二首《F大调奏鸣曲第一乐章》(K494)莫扎特曲 首先要解释一下选用这首奏鸣曲的原因。在第三级至第七级中,复调性乐曲是作为单独的一个项目出现的,而从第八级开始,复调性乐曲不再是单独的一项,而是放在了“巴洛克古典风格乐曲中了。复调性乐曲在钢琴演奏中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巴赫平均律的赋格中有的声乐达到了五年声部之多,这在其他乐器中是难以做到的,所以钢琴演奏中练习复调思维和技能是很重要的,我们在考虑巴洛克时期作品的安排中也必须要考虑到复调乐曲的练习和比重。这首奏鸣曲复调性很强,是一首较特殊的奏鸣曲,其中运用了大量卡农式的手法,两只手错综交叉,模仿、问答、呼应,要弹清楚必须有复调思维,所以在第九级中选用了这首奏鸣曲既做复调又是大型乐曲,兼而有之。 要弹好这首奏鸣曲,有几个问题需要处理好。 首先是结构。到了九级的程度,对奏鸣曲式(呈示部、发展部、再现部等结构的划分)的认识应该是比较清楚了,在此就不再赘述。 其次前面说到了这首奏鸣曲运用了复调性和卡农的手法,就应该把运用卡农手法——好像你一句我一句,两只手互相模仿、互相呼应的地方找出来,以便在练习的时候头脑能更加清楚,两只手弹得很均等。比如,在第28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29小节右手的第二拍开始,以及第30小节左手的第二拍开始和第31小节的右手第二拍开始等等,都是模仿和卡农的作法。类似的地方在乐谱中还有很多,到了这个级别大家要能够有很好的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而不是简单把音符弹出来就可以的。 再次,在乐曲中还有一些很重要的地方不容易弹好。比如第83小节的右手,上行的音要颗粒性清楚而有动力感,不能拖泥带水弹成连奏了,第84小节的下行的音又要连贯一些,稍微舒缓一点的感觉。类似的第85小节至第88小节的地方也是一样的,要弹出区别来。 从第90小节开始的音流要注意把轮廓的音弹得很清楚,一般来说,每三个音的第一个音要弹出一点音头的感觉来,让呈示部动力性地结束。 最后,莫扎特的快板要不急不慌,因为并不是非常快。在曲首有速度标记二分音符: =80---84.速度方面需大家可按照提示来弹,弹奏出稳当潇洒并流畅优美的感觉。 第三首《c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Op。10,)贝多芬曲 这首奏鸣曲是贝多芬32首钢琴奏鸣曲中第五首的第一乐章。 C小调是贝多芬表现英雄主义的一种调性,比如他很多有名的作品——《“命运”交响曲》、《“悲怆”交响曲》、最后一首奏鸣曲(第三十二首奏鸣曲,作品111)都是c小调的,非常英雄主义的作品。这首奏鸣曲同样表现了一种英雄主义的精神。不过,这首曲子是贝多芬二十多岁、比较年轻的时候写的,所以,表现出一种非常朝气蓬勃、奋勇向上的精神。 乐章开始的第一主题就是非常有活力、向上的。要想让音乐表现出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来的话,和弦就要很有力。在开始的这个和弦中,除了要协调用力以外,还必须要有一个爆发力。紧接着的附点音型要从弱到强,声音干脆直率,不要加踏板。这里的附点节奏不管是在弱的时候还是强的时候都要弹得非常有棱角。手的架子很牢靠。弹奏的关键是:附点音符要强调并站稳,一定要弹够时值才行,十六分音符不要太强,只是经过即可。渐强要一气呵成,最强的降e音是非常亮的。第3小节的第三拍弱下来,是一种抒发性的对比,第4小节双手的小连线有点叹息的语气,第5小节又突然的再爆发,到第7小节的第三拍开始又是弱奏对比,和前面一句子相同的处理。 第9小节开始是一个新的句子,前面是P的力度,这里延续下来,没有改变,还是p。第9至10小节和第11至12小节是两次一样的语气,先渐强再渐弱。这个语气经常出现,

历史科_表格式教学设计

课题:必修(Ⅲ) 科目:历史必修(Ⅲ)教学对象:高三复习课 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课题来自人民出版社历史必修的专题八《十九世纪以来的世界文学艺术》。学习价值体现在①世界文化时代性 和多元化,②各民族文化间的融合交流,③世纪年文学艺术、科技及人类发展的紧密结合 二、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世纪以来文学的主要成就,认识其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影响,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欣赏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美术作品,了解这些美术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及其艺术价值学生养成文学艺术与政治经济的相互联系等方面分析问题的能力;、列举世纪以来有代表性的音乐作品,理解这些音乐作品的时代性、多样性和民族性;、了解影视艺术产生与发展的历程,认识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学生养成科技与生活的角度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历史比较:对比各类艺术流派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利用互联网手段同学们收集相关图片、文字、视频等材料;学生加深对文学艺术的理解、教师整理利用收集到的经典材料帮助学生认识理解十九世纪以来世界文学、美术和音乐主要有哪些成就并了解他们产生的时代背景和影响;、利用表格的形式归纳文学艺术的成就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依托必修一和必修二相关的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理解人类文化发展的多样性,尊重各国、各地区、各民族文化传统 、感受体会文学艺术的魅力,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避免娱乐色彩掩盖历史教学目标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学生对本单元的内容是有一定基础的,也能通过网络收集到资料。但大多仅停留在语文常识上的认识。本课题目的在于以历史眼光认识和理解文学艺术,如:利用政治和经济内容,强调文学艺术与社会政治经济的关系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 交响曲: d小调第二交响曲op.40(1924),修改版本 op.136。(但作曲家未对原曲作任何修改前便已过世了,因此op.136 严格上只是一首有编号的虚拟作品。) c小调第三交响曲op.44(1928)。 C大调第四交响曲op.47(1930),修改版本 op.112(1947)。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op.100(1944)。 降e小调第六交响曲op.111(1945/47)。 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op.131(1951/52)。 A大调小交响曲op. 5(1909,rev. 1914),修改版本 op. 48(1929)。 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CD集锦(2)(20张)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0(1911/12)。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op.26(1917-21)。 B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op.53 左手协奏曲(1931)。 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op.55(1935)。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op.19(1916/17)。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58(1934-38)。 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op.132(1952,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 芭蕾: 回头的浪子(1929,巴黎)。 第聂伯河畔(1931,巴黎)。 罗密欧与朱丽叶op.64(1935/36)。 灰姑娘,也作op.97(1945,莫斯科)。 其它管弦乐作品: 斯基台人组曲op.20(1914/15)。 美国序曲op.42(1926,1928年改编为乐队版本)。 彼得与狼op.67(1936)。 管乐作品: F大调抒情进行曲。 B大调进行曲。 降A大调进行曲(1941)。 B大调进行曲op.99(1943/44)。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七级(下) 第项内容是乐曲一共四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山娃》张朝曲 这首作品描写了云南少数民族的孩子,他们生活在深山老林里,生活非常自由自在,性格非常活泼开朗。他们光着脚,在山里跑来跑去,感觉非常自如愉快。 乐曲一开始的2个小节就要给人一种在山上远望的旷远意境与感觉。四次延长音的先后出现都要很好地加以想象,才能恰如其分地加以延长,整个人仿佛置身于南方的山林之中。开始两个小节两次的一低一高,营造出很好的音乐空间感,2个小节的一强一弱也很仔细的做出来的话,更会增强其色彩的反差与对比。 紧接着是一句快速的从上向下的跳动句好像孩子们活跃的、欢天喜地的从山上跑下来。这一句听起来很难的,是快速两只手的交叉。但实际上大家只要把两只手的规律找到的话,不但有助于视谱,还有助于准确地弹奏。首先要把左手的减五度(e----降b)找好了,用整体的感觉来弹,再加上右手的a-----g-----e,这个句子就会弹奏得非常顺利了。 第6小节开始进入乐曲的主体部分我们把它当作A段,两个小节的过门要适当地强调每一小节第一个音,并认真地弹好连-----跳------跳-------跳的处理,让人从一开始就感受到主题的活泼性质。从乐谱上,大家也可以看到一个渐弱的记号,但是渐弱不能降低连跳处理的棱角,而是作为伴奏必须比右手的活泼曲调轻一点才行。 从第8小节是乐曲的主题出现,这个八小节的主题展现要弹得非常生动活泼,倚音要感觉很调皮的,连,断,保持音等都要弹得很分明。 第16小节开始,主题升高了十一度,音量变为mf,音乐的性质和第一遍的主题是一样的,但更明亮。 从第24小节开始是B段,曲调明显与A段有了不同,触键可以稍微的温柔和有一些控制的感觉。 接下来的乐句在前一句的下方五度,好像有人响应了前一句,这四个小节的后两小节和前面的第26、27小节比,音的进行是反向的。 下面的8个小节,和前面8个小节基本是一样的,只不过在第32、33、37小节的第一个音上加了一个倚音,音乐比前面8个小节显得更活跃和调皮。 后面是两只手的跳进,要抓住中心音降d并把不同高度的降d要看得很清楚才能弹得准确。 接下来的3个小节又是一个两只手的交叉跑动句,视谱和开头第3至5小节类似,左手要抓住减五度的距离(a---降e)其中加进右手的跑动,位置的感觉才能比较牢靠,只不过这里与曲首不同的是从下面跑到上面此处需做一个渐强引出主题的再现。 这一次主题的再现不仅比第一次主题的出现提高了八度还进行了一些变奏,加了一些倚音、加花、并把第24小节的音乐曲调也运用在第55小节的左手部分,好像更多的人聚在一起,比前面更加热闹,声音也更丰富了。 第63小节到67小节的连接句把减五度放在了右手(第63、65小节的a----降e,第64、66小节的e----降b),后面又是开头引子那样加倚音和延长音的高低音区对比,最后3个小节一次比一次轻,画面好像又渐远去了,大山又恢复了宁静和深远。 这首作品在全国的钢琴比赛中得过一等奖,是一首非常成功的作品。大家在弹奏的时候要把握好音乐表现的情景,好像是一幅云南少数民族的生活小景,要弹奏得很生动。 第二首《e小调奏鸣曲第一乐章》(H.34)海顿曲 这是一首海顿的非常着名的奏鸣曲,在原来的“跨世纪新版”考级中也先用了。尤其在第一乐章中,有着非常丰富的音乐表现。 乐章的开始是两个形象的交织,两种性格的人物。左手是生动的跳音,右手是温柔的连线,如相像为孩子和母亲的话,孩子非常活泼,母亲则是非常爱护孩子、安慰孩子、的一种对话与互动。 从上面谱例中,大家可以看到,右手的双音应看作两个声部,在弹奏的时候,高声部应该稍微突出一些。练习时,可以先两个声部分别弹奏来体会一下,再合起来,这样有助于更加清楚声部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 三月 五月 八月 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柴可夫斯基四季一月三月五月八月十二月的曲式分析 在传统音乐作品结构内,重属增六和弦常进行到经过的主四六和弦,或置于两个相同形式的主和弦之间,形成辅助和弦而使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从柴可夫斯基创作的整体音乐作品来看,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是柴可夫斯基和声语言的灵魂。在钢琴套曲《四季》Op.37之一《一月——炉边》中,柴可夫斯基使用重属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这一特色和声进行,给音乐带来新奇的和声音响。 《一月——炉边》的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第一部分的音乐停留在第28小节E大调的属七和弦上,中部从第29小节的同主音小调(e小调)的VI级和弦(C大三和弦)上突然闯入,C大三和弦即是E大调的降VI级大三和弦,E大调的属七和弦解决到降VI级大三和弦时,第一部分形成阻碍终止的特殊形式,和声有意外进行的音响。第29小节的第3拍,当旋律声部分进行到#A音时,下方声部保持,和声转化为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该和弦没有解决到属和弦,而是到下一小节e小调的主和弦(e小三和弦),这里的和声进行为:tsVI -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用柱式和弦奏出,主和弦用大山型的琶音式旋律奏出,二者构成织体对比。力度设计为P到PP的循环进行,形成力度层次的对比。tsVI-b3DVII56/D -t的和声语汇被连续反复之后,第35-36小节,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交替进行。如果将德国增六和弦看成是II级和弦的附属七和弦(即C属七和弦)的等和弦,那么,这两小节即构成同根音大三和弦与属七和弦的交替,和声音响富有戏剧性变化。整个中部开始的和声使用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以及德国增六和弦与下中音和弦的连接,音乐柔和、抒情,和声具有变格进行的特点。第36小节,e小调的德国增六和弦各个声部以半音上行的方式进行到bA大调的下属和弦(bD大三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根音成小二度关系的大三和弦对置,和声色彩对比强烈。 第95小节,音乐在A 大调的主和弦上作完全终止,其后是由下中音和弦、德国增六和弦与主和弦交替进行构成的变格补充终止,其和声序进为: tsVIb3DVII56/D-T-tsVI-b3DVII56/D-T。德国增六和弦位于降VI级大三和弦与主和弦之间。降VI级大三和弦与其后的德国增六和弦相差一个音级,二者的转换就像同根音的大三和弦向大小七和弦转换一样平顺自然,这两个和弦用在音乐的结尾处形成协和的三和弦与不协和的七和弦的音响对比,而主和弦与降VI级大三和弦亦形成鲜明的对置。降VI级大三和弦之上漂浮着A旋律大调的旋律,与第99小节主和弦之上所附加的变化音级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随后,旋律以琶音进行的方式从低音区向高音区延伸,用PPP的力度演奏,音乐在柔和、梦幻般的音响中结束。德国增六和弦解决到主和弦作为变格进行用在该作品的结尾作为补充终止,增强了音乐作品中的浪漫气质。 二、主和弦中的附加音 柴可夫斯基的音乐作品,各种形式的和弦外音点缀其中,附加音以留音和倚音方式出现在主和弦中是柴可夫斯基音乐作品中的重要手法之一,这种附加音主和弦既给音乐增添了神秘的和声音响,显现出柴可夫斯基大胆、别致的和声思维。 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有时可能被误当七和弦看待,不过,如果从前后和声进行的功能关系来推断,便可以清晰地判断其是否为附加六度音的三和弦。第7-9小节使用终止式建立和巩固E大调,在这3小节音乐中,每小节前两拍均为主四六和弦,其后接以属七和弦,低音声部为属持续音。这里的主和弦均含有附加六度音(c2音),第7小节为留音式的附加音,位于下属和弦与属七和弦之间,是含有附加六度音的终止四六和弦。第8-9小节中主

普罗科菲耶夫作品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 CD集锦(1)(18张)第一交响曲(古典),op.25(1916/17) d小调第二交响曲 op.40(1924),修改版本 op. 136(但作曲家未对原曲作任何修改前便已过世了,因此 op.136 严格上只是一首有编号的虚拟作品。) c小调第三交响曲 op. 44(1928) C大调第四交响曲 op. 47(1930),修改版本 op. 112(1947) 降B大调第五交响曲 op. 100(1944) 降e小调第六交响曲 op. 111(1945/47) 升c小调第七交响曲 op. 131(1951/52) A大调小交响曲op. 5(1909, rev. 1914),修改版本 op. 48(1929) 协奏曲 普罗科菲耶夫音乐CD集锦(2)(20张)大调第一钢琴协奏曲 op. 10(1911/12) g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 op. 16(1913, rev. 1923) C大调第三钢琴协奏曲 op. 26(1917-21) B大调第四钢琴协奏曲 op. 53 左手协奏曲(1931) G大调第五钢琴协奏曲 op. 55(1935) D大调第一小提琴协奏曲 op. 19(1916/17) g小调第二小提琴协奏曲 op. 63(1934) e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op. 58(1934-38) e小调大提琴交响协奏曲 op. 125(1950-52, op. 58的修改版本) g小调大提琴协奏曲 op. 132(1952,由罗斯特罗波维奇和卡巴列夫斯基完成) 芭蕾 钢铁般的疾驰(1927,巴黎) 回头的浪子(1929,巴黎) 第聂伯河畔(1931,巴黎) 罗密欧与朱丽叶op. 64(1935/36) 灰姑娘,也作 op. 97(1945,莫斯科) 石花童话 op. 118(1954,莫斯科) 其它管弦乐作品 梦 op. 6(1910) 斯基台人组曲 op. 20(1914/15) 美国序曲 op. 42(1926,1928年改编为乐队版本) 基杰少尉,组曲 op. 60(1934)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

全国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新编第一版曲目讲解第二级(上) Explanations of the Piano Pieces for the National Grading Test New Edition,Grade 2 第二级共有四项内容 第一项基本练习一共有三组,第一组是D大调,第二组是A大调,第三组都要练熟,进入考场后,由评委老师任抽一组。 二级的这三组不同调性的基本练习,每一组里有三种内容。 第一种是双手弹两个八度的音阶。 首先,大家必须意识到,音阶练习是很重要的。我们每只手只有五个手指,但是钢琴有88个琴键,要想在琴键上跑动顺畅,除了手指均匀度的要求外,还要手指以大指为主导和轴心进行转动。因此,大指左右的动作是非常关键的。在音阶练习中,外向进行时大指从手掌下钻进去的穿指动作和内向进行时2、3、4指从大指上的跨越动作都能得到练习。因此,我们每一级都要练习音阶,大家更要把音阶作为每天的日常练习,来保证基本功的一贯性。不能到考试前几周才开始练习,那是肯定记不住的。 在一级中,我们学习了C大调和一升、一降的三个调性。在二级中,我们的范围扩大到二至四个升号,而且每一个调在形式上是和一级不同的——音阶是两个八度双手一起弹。这和单手弹相比是难了很多。因为一只手弹的时候,以右手为例,上行时主要是1指钻进去的动作,下行时主要是2、3、4指跨越的动作,动作比较单一,所以相对容易掌握。但是,两只手一起弹的话,两只手的动作刚好是相反的,尤其一开始两只手合起来是不太容易的,所以要进行分手的练习,把分手的动作弄清楚以后再合。 二级的音阶没有速度要求,大家可以自己进行选择,根据能力来决定速度。但是,不管快慢,都要弹得很均匀(包括声音上的均匀的速度上的均匀)。因此,在弹奏音阶时,要特别注意手的动作要很平稳。最忌讳的就是大指不做准备,到大指弹的时候猛然一拐,弄出明显的重音。 第二种是四个音一组的短琶音。 在原来“跨世纪新版”的二级中,有两种短琶音供选择,现在我们考虑到考生到了二级,已需要适应一些开张度相对大一些的曲子,所以,我们只保留了一种开张位置的短琶音(四个音一组)。 二级考生一般年龄都比较小,所以在弹张开位置的短琶音时,要注意手腕的左右调解,上行时,每四个音有一个由左到右的手腕动作。不然手小的学生,弹起来就会觉得有些勉强。具体来讲,手腕要帮每个手指达到一个最合适的位置,——直对键盘的位置,使手臂的力量直接通入键盘用力,就会比较舒服,顺畅。

2018人教版二年级下册音乐教案

第一单元到郊外去 教学内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做回音游戏。 2、欣赏管弦乐合奏《出发》、河北民歌《放风筝》。 3、学唱歌曲《放牛放到小河边》,认识小节、小节线。 4、学唱歌曲《郊游》,表现郊游的情景。 教学目标: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欣赏《出发》《放风筝》。 3、聆听音乐《出发》、随着歌曲《郊游》进行表演。 4、认识小节线和小节。 5、参与“回音”游戏和多声部节奏组合《春天交响曲》活动。 教材分析: 1、《山谷回音真好听》歌曲简洁、朴实,描绘了孩子们眼中的大自然景象,刻画了孩童的好奇心理,生动模仿了声音在山谷间回荡的自然现象。 2、《出发》 1949年10月,前苏联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为儿童创作了一套儿童交响组曲《冬天的篝火》,这套乐曲共分八段,以苏联诗人马尔夏克的诗句作为标题,在乐曲间通过朗诵来叙述少先队员假日郊外旅行的生活故事,包括《出发》《窗外的雪花》《冰上圆舞曲》《篝火》《行军》《归来》等。这是普罗科菲耶夫继《儿童音乐》和《彼得和狼》之后,为儿童和青年创作的又一优秀作品。音乐描绘更加具体,更能为儿童所喜爱。 民歌有山歌、小调、劳动号子等,《放风筝》属小调,也称小曲。这首《放风筝》使用了江南优秀曲牌“码头调”的曲调,来歌唱当地民俗生活,既有南方的秀丽委婉,也有北方的爽朗,内柔外刚、南北交融,与南皮的另一首民歌《茉莉花》一样,是“南歌北唱”的成功范例。歌曲节拍为2/4,在节奏和速度处理上十分多样,抒情优美,适宜用叙事与抒情相结合的中速演唱。 3、《放牛放到小河边》这是一首流传在江西萍乡一带的民歌,属于民歌体裁形式中的山歌。歌曲表现了在种田之余儿童在河边草地上放牛的情形。歌曲中蓝天、青草、小河、耕牛,与小牧童融为一体。 教学重点: 1、学唱歌曲《山谷回音真好听》《放牛放到小河边》《郊游》 2、随音乐《出发》或《郊游》

作曲家作品目录_柴可夫斯基_钢琴音乐作品

柴可夫斯基钢琴音乐作品目录 Pyotr Il'ich Tchaikovsky (1840-1893) Catalogue of Works Piano Music 安娜斯塔西-圆舞曲(1854年)(Anastasie-Valse (1854)) 在河边,在桥旁(1862年)(By the River, By the Bridge (1862)) f小调小快板(1863年-1864年)(Allegro in f minor (1863-64)) 主题和变奏(1863年-1864年)(Theme with Variations (1863-64)) b e小调即兴曲,作品第Op. 1号之2(1863年-1864年)(Impromptu in e flat minor, Op. 1, No. 2 (1863-64)) #c小调奏鸣曲,作品第Op. 80号(1865年)(Sonata in c sharp minor, Op. 80 (1865)) 俄罗斯风格谐谑曲,作品第Op. 1号之1(1867年)(曲Scherzo á la russe, Op. 1, No. 1 (1867)) 回忆哈普萨尔,作品第Op. 2号(1867年)(Souvenir de Hapsal, Op. 2 (1867)) 随想圆舞曲,作品第Op. 4号(1868年)(Valse-Caprice, Op. 4 (1868)) 浪漫曲,作品第Op. 5号(1868年)(Romance, Op. 5 (1868)) 歌剧《市长(又译“总督”、“司令官”)》中的集成曲(1854年)(Potpourri from the opera The Voyevoda (1867-68)) 谐谑圆舞曲,作品第Op. 7号(1870年)(Valse-Scherzo, Op. 7 (1870)) 随想曲,作品第Op. 8号(1870年)(Capriccio, Op. 8 (1870)) 小品3首,作品第Op. 9号(1870年)(Three Pieces, Op. 9 (1870)) 小品2首,作品第Op. 10号(1871年-1872年)(Two Pieces, Op. 10 (1871-72)) 小品6首,作品第Op. 80号(1873年)(Six Pieces, Op. 19 (1873))

钢琴演奏考级作品集第五级曲目讲解

第三项内容是复调性乐曲一共有三首,自选一首。 第一首《二部创意曲》()巴赫曲 这首二部创意曲在原来的考级中也有,因为它非常经典,所以,在这次的新版本教材中还是选用了。 首先,巴赫作品的处理还是要跟大家强调一下,由于这些作品的原谱上是很少有什么(除音符以外)标记的,所以,这个版本中的标记仅供大家参考,不限制各位教师和考生的音乐理解和个性发挥,只要是符合巴赫风格的处理,都是允许的。 这首作品,我们选用了一种很有精神、生动的处理,以做参考。主题是跳音和连音组合,而且,每次主题出现的时候都要保持相同的很精神、生动的性质。 根据乐谱上的标记,八分音符是断奏,要弹得干净利落;十六分音符相对来说连一些,手指积极主动,但不能弹得很连很粘,其实,是一种很颗粒的非连奏。对主题的处理,大家要特别注意处理最高音位置的八分音符“F”,不能和后面的十六分音符连着弹,而是要分开。这在后面主题多次出现的地方也要统一处理好。 第4到7小节这种音型弹奏的时候要强调节奏的点,每四个音把第一个音稍加强调。第5和6小节两只手同时的地方,要靠这个节奏点把两只手对齐,不能四个音都重。 这首曲子有一些很难的句子,要独拿出来仔细练习。比如,第10小节,右手的位置比较开张弹奏的时候手臂要用转动的动作,手掌和手指不能松懈,要有架子感,手掌像跷跷板一样左右转动。 类似的还有第19至20小节,右手又与第15小节类同。 大家还可以看到,这些部分十六分音符的地方有的加了跳音记号。但是,这种跳音不是要跳起来,而是要弹得干脆、颗粒、不拖泥带水,而且音点很清楚,就已达到跳的效果了,不能因为弹奏跳音把手抬得很高,那样的话不但弹不出好的声音,还会因为离键过高而没有把握性。这种跳音如果弹得明亮、干净,会显出其中的旋律性,是很好听的。 这首作品作为二个声部的创意曲,大家一定要按照上面的原则先分手弹奏得很熟练,很清楚,节奏很统一了,再两只手合起来弹。 第二首《前奏曲》凯列尔曲 这是巴洛克时期的一首前奏曲,复调性很强,有着类似建筑物的那种结构形式感。 这首作品的主题性质是挺拔、神气的。一开始,右手、左手的主题隔两拍相继出现,交叉在一起,像建筑一样,有一种很平衡的感觉,两只手合在一起形式感很强。另外,交叉在一起的主题还出现了两遍,第一遍是mf,第二遍是mp,所以,均衡的感觉和明暗的对比就更加明显了。 大家可以想象建筑的话,是高低错落、有明有暗的,这首作品很多地方都出现了对比,所以大家要仔细地做出来。尤其是强弱对比的地方,要弹奏出“阶梯力度”的层次与对比,巴罗克时期,有两排键盘的古钢琴,在一排上弹出了mf,另一排上弹出mp. 像第6小节的地方也可以做出一个强、一个弱。 在第10小节右手的第一拍,从前面的一拍四个音的十六分音符,变为一拍六个音的三连音,大家弹奏的时候要特别注意,保持节奏和速度的统一性。 下面具体对装饰音进行一下说明。

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艺术魅力探究

简介: 剧本:改编自莎士比亚的剧本《罗密欧和朱丽叶》 音乐:S-普罗科菲耶夫 编导:L-拉普罗夫斯基 首演:1940年1月11日于列宁格勒 首演舞蹈演员:意大利斯卡拉歌剧院芭蕾舞团 剧情简介 破旧的墙垣孤单单地矗立,瓦砾零乱的散落在各处,二战结束后不久的意大利。她,朱丽叶,象征着对挣脱世俗传统观念和规矩的强烈渴望。面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她不顾一切地想要摆脱束缚,却最终无法逃脱。而罗密欧是一个腼腆、内向、羞怯的青年;因为对爱情的渴望和好奇,他毫无保留的敞开心扉,为这段传奇般的浓烈爱情献出生命。作品对意大利舞蹈戏剧界有着重要的里程碑意义。它摆脱了其它文献或作品的限制,而是对莎士比亚原作情节进行独立而充满激情的演绎,在情感发展和角色性格中深入挖掘“爆发点”。 故事大纲 凯普莱特和蒙太古是维诺那城内两家世代为仇的名门旺族。有一次,蒙家的儿子(罗密欧)和其朋友(班伏里奥),十分大胆的前往参加凯家所举办的化妆舞会,因此结认了凯家的女儿(朱丽叶)。两人一见钟情,当夜即在凯家的阳台上秘密约会,并且海誓山盟相约终身。三日后,当地的劳伦斯神父在教堂为他们私下主持婚礼,而就在新郎回家的路上,再度和新娘的堂兄(提伯尔特)发生严重的冲突,导致亲王的侄儿(茂丘西奥)被刺身亡,罗密欧为了替好友报仇,被迫举剑杀死提伯尔特,为此他遭到流放出境的惩罚。和此同时,凯普莱特不顾朱丽叶的抵死抗拒,迳行接纳贵族少年(帕里斯)对其女儿的求婚,并且决定即日完婚。朱丽叶乃转向神父求助,毅然接纳神父的建议,于结婚的前夕服下致人昏迷的药水,以假装死亡来逃避这场婚礼。不料,通知罗密欧前来坟墓解救朱丽叶的约翰神父因故被延误,使得远在他乡的罗密欧误以为真,悲痛之余,乃携带剧毒潜返归来。坟墓之前,巧逢前来祭奠的帕里斯,两人拔剑相向,帕里斯不敌被杀,罗密欧终于在爱人面前服毒自尽。未几,朱丽叶醒来,却发现爱人已横尸身旁,于是亦举刀殉情。 剧情介绍 第一幕 第一场市场 黎明时候,蒙太谷的儿子——罗密欧宣布他爱上了美丽的罗莎琳。太阳升起来的 时候,市场上挤满了来自两个世敌家族——凯普莱特和蒙太谷的成员。大家的脾气都很暴躁,争吵不断。维洛那公爵出现了,警告双方如果不能停止对彼此的仇恨,最终会导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