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导读: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1)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许多家学派,他们各自坚持自己的主张,并到各国游说,宣传自己的学说。这些人不但学问高深、知识丰富,而且能言善辩,往往能说服执政者改变主意。

孟子是当时有名的一位辩士,他帮助齐王施政,看到齐王昏庸、没有主见、轻信小人谗言,很不满,就不客气地对齐王说:“大王,您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很容易生长的植物,但如果把它放在太阳底下晒一天后,再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上十天,它还能存活吗?我在大王身边的时间很短,即使您接受我一些好的建议,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但只要我一离开,那些奸臣就会在您面前唱反调,哄骗您,大王又常常轻信他们的谗言,这样怎么能让我有成就呢?”

他又作了一个比喻:“下棋是件小事,但如果不专心,同样学不好。奕秋是全国最会下棋的高手,他有两个徒弟,其中一个非常专心学习下棋,处处听从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心不在焉,一直想着用箭射空中的天鹅。同一个老师,同时学习,但两人的成绩却相差很多。这不是他们的智力不同,而是专心的程度不一样啊!”

孟子用了两个比喻告诉齐王,做事情要有恒心、要专心,否则是不会成功的。

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2)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他和孔子齐名,被人们一起称作

“孔孟”。他的名句有:“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等。

政治上,孟子主张恢复周礼,采取仁政和德治。他认为君主应该爱护人民,把人民和国家放在重要位置,君主不应该实行严苛的政治而独自享乐。他还主张人们要讲求道德伦理,只有人们遵行仁义才能是国家稳定。孟子的思想知道今天影响都是非常深远的,对我们的思想素质的养成也是意义重大的。

庄子想必我们也是经常说起吧,庄子名字叫庄周,字子休,他给我们的映像是非常潇洒和智慧的,我们所熟知的就是庄周梦蝶的`故事,庄子是战国时期宋国人。庄子属于道家学派,此外他也是中国古代的哲学家,他和老子齐名,人们所说的老庄之学就是指的他和老子,可见他的地位是非常高的。我们熟知他的名句就有:“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浮生若梦,若梦非梦。浮生如何?如梦之梦。”、“子非鱼,安之鱼之乐?”

在今天许多人看来,庄子的思想是消极避世的,不愿意面对社会现实的。但值得注意的是庄子的那种超然物外的思想境界是非常难得的,是一种超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的境界,不是一般人能达到的。【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

1.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2.《弟子规》的教育意义

3.弟子规出则悌的故事

4.弟子规中的故事

5.弟子规中的故事

6.现代弟子规的故事

7.弟子规谨的故事

8.我和弟子规的故事

上文是关于孟子教育弟子的故事,感谢您的阅读,希望对您有帮助,谢谢

孟子的故事

孟子的故事 故事简介: 孟子是战国时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是孔子去世百年后另一位天下有名的大儒。但是孟子并非天生就有学问,他幼年时候甚至不喜欢读书。 一次,在孟子六岁的时候,他家附近的墓地有人发丧,小孟子看着她们哭觉得很有意思,就在家的院子里和同伴玩起发丧的游戏来,母亲看到他不认真认字很生气,觉得住在这儿 他是不会明白读书认字的重要性,于是就决定搬家。在搬家路上孟子问母亲要搬到哪里,母亲就说只要搬到没有墓地的就行。 他们来到城里安了新家,母亲觉得有了新家孟子就可以安心读书了。一次,孟子看到对面有卖鲜肉的,于是和同伴在家里拿着萝卜也学叫卖,母亲看后又决定搬家了。这次他们走了很久都没安定下来,母亲告诉孟子,虽然他爱模仿,可是应该懂得更重要的本领做更重要的事。他们走过一个村庄,母亲听到了读书声,就决定留下来安家。母子天天跑到家里附近的学堂去,先生也知道,母亲就去请先生收孟子为徒,先生答应了。 刚开始孟子读书很认真,后来就越来越不专心,经常贪玩。有一次上课被先生说了,孟子还故意捣蛋,先生说他辜负了母亲的一片苦心,先生说完孟子就偷偷的溜出去玩了。他爬到树上抓小虫子,没想到碰到了一条蛇,由于害怕没站稳就摔了下去。回家后,母亲正在织布,她问孟子功课学得如何,孟子说学得很好。母亲再问他先生有没有批评他,孟子说没有,这下母亲生气了,因为她早就知道当天学堂里发生的事了。因为孟子撒谎,也不好好学习,还逃课了,母亲气得将刚织好的布剪开,并责骂孟子叫他以后不要去学堂读书了,自己也可以不用熬夜为别人织布了。孟子赶紧向母亲认错,并说是因为逃学才让母亲如此生气的。其实母亲生气时因为他半途而废,荒废学业,后来直到孟子明白了这个错误母亲才肯原谅他。 从此,孟子孜孜不倦的学习,由于儿时的这段经历,孟子终生主张学习要持之以恒。孟母断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流传最久远的启发教学典故。

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txt有没有人像我一样在听到某些歌的时候会忽然想到自己的往事_______如果我能回到从前,我会选择不认识你。不是我后悔,是我不能面对没有你的结局。孟子告子里有什么故事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

孟子有哪些故事

孟子有哪些故事 某一天,孟子看到他的妻子一个坐在屋里,坐姿很是不雅,伸开两腿那么坐着。孟子 看到之后很不高兴,就去告诉他的妈妈,说:我的妻子也不懂礼仪了,我要休了她。孟子 的母亲说:为什么?孟子说:我看到她伸开腿坐着。他母亲又问:你怎么知道?孟子说:我 亲眼所见,岂能有假?孟子的母亲就说:原来是这样啊,那是你没礼貌,而不是你妻子没 礼仪。没看到《礼记》上是怎么说的吗?你要进屋的时候,要先问问,屋里有谁在。要进 厅堂的时候,你要故意弄出一点声音让里面的人知道你来了。讲要进屋的时候,你的眼睛 要往下看,不能到处张望。这样才能让里面的人为你的到来有所准备。现在你到你妻子的 房间里去,不敲门,不弄出声音,她根本不知道你来了,所以她才没有准备,才会让你看 到她伸开腿坐着的样子。所以说,是因为你的失礼,才会让你碰见她没礼仪的形象。孟子 听了,感觉她说得很有道理,从此以后,就再也不敢休妻了。 人们常说,君子善养浩然之气。这句话就是孟子说的,被记录在孟子与他最得意最看 重的学生公孙丑的对话之中。 在这段对话中,孟子用揠苗助长的寓言故事来教育自己的学生不要想着不劳而获,不 要动歪门邪道的心思,要有浩然正气,一个人的思维格局要非常广阔,才能提高自己的修养,提升自己的境界。君子要把时间用在提升内在的修养上,因为表面的仁义之举是没有 用的,因为如果一个人仅仅是想着如何做好事,如何与人为善是不行的,这样就是作秀, 但是自己的内心得不到满足,不能真心实意,心悦诚服的做这些事,那也算的上是真正的 君子,而且自己也会厌倦的。 同时孟子指出,养浩然之气并不是普通的养精气神,因为一个人的身体状况和精神面 貌固然重要,但是最重要的是养阳刚之气、养壮阔之气,一个人的格局眼界不高,不能断 了自己的非分之想,那么即便他是一个五大三粗的人,能够活很大年纪也是没有用的。但 是这个浩然之气也不是人天生就有的,还要有后天的培养,所以孟子才说“天将降大任于 斯人,必先劳其筋骨、饿其皮肤、空乏其身”,一个人只有经历了很多磨难,才能体会到 人生的真谛,才会有很大的使命感,才能承担上天给予他的责任。 虽然孟子所说的浩然正气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带有唯心主义的色彩,但是这对于提高 人的修为,对个人的修心养性还是很有帮助的。 穆公是邹国的国君,因孟子是邹国人,所以邹穆公才找到他,开始了一下这段谈话内容。 这段对话发生下邹国和鲁国交战的背景下,邹穆公说:“寡人的官吏死了三十三个人,而那些老百姓,却没有一个愿意为了战事而死的。我真想杀了他们,可是百姓又有那么多人,杀也杀不完;不杀他们,我实在恨不过,他们都眼睁睁地看着他们的长官战死却不去 救他们。我该怎么办才好?

孟子的小故事

孟子的小故事 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足辟]踊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记住。孟母想:“这才是孩子居住的地方。”就在这里定居下来了。 孟子受教免休妻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曰:“ 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五十步笑百步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1:仁者无敌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1:仁者无敌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1: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2: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

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有关孟子的成语故事3:一暴十寒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辩士,在"孟子"的"告子"上篇中有这样一段记载: 孟子对齐王的昏庸,作事没有坚持性、轻信奸佞谗言很不满,便不客气的对他说:"王也太不明智了,天下虽有生命力很强的生物,可是你把它在阳光下晒了一天,却放在阴寒的地方冻了它十天,它那里还活着成呢!我跟王在一起的时间是很短的,王即使有了一点从善的决心,可是我一离开你,那些奸臣又来哄骗你,你又会听信他们的话,叫我怎么办呢?" 按着,他使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下棋看起来是件小事,但假使你不专心致志,也同样学不好,下不赢,奕秋是全国最善下棋的能手,他教了两个徒弟,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处处听奕秋的指导;另一个却老是怕着有大天鹅飞来,准备用箭射鹅。两个徒弟是一个师傅教的,一起学的,然而后者的成绩却差得很远。这不

《孟子》寓言故事(练习)

《孟子》寓言 1.拔苗助长 “今日病矣!予..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3.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 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

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 “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寓意: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4.弈秋诲弈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关于孟子的小故事 在一次盛大的宴会上,一位平时对卡耐基很有意见的商人,在别人面前高谈阔论,说了卡耐基的许多坏话,他并不知道卡耐基也出席了这场宴会。 望花区召开了大生产号召动员大会,声势很大,雷锋上街办事正好看到这个场面,他取出存折上在工厂和部队攒的钱(存折上)跑到望花区党委办公室要捐献出来,为建设祖国做点贡献,接侍他的同志实在无法拒绝他的这份情谊,只好收下一半.另在辽阳遭受百年不遇洪水的时候捐献给了辽阳人民.在我国受到严重的自然灾害的情况下,他为国家建设,为灾区捐献出自已的全部积蓄,却舍不得喝一瓶汽水. 民族抗日英雄杨靖宇曾担任“南满抗日联军”司令,从1934年一直到1940年沙场献身为止。在艰苦征战的六年中,他身先士卒地在白山黑水、林海雪原里打击日寇。面对敌人的重兵围剿,杨靖宇率部顽强战斗,使敌人坐卧不安,惶惶不可终日。日酋对他又怕又恨,调集重兵围困。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下面是整理的关于孟子的小故事,欢迎阅读。 孟子刻苦学习的故事 古时候,有个学问家叫孟轲,也叫孟子。他刚上学的时候,很用心,写字一笔一划,很工整。不久,他觉得学习太辛苦,不如在外面

玩耍快活。于是,他逃学了,常到山坡上树林中去玩,好开心啊! 一天,他回到家里,正在织布的妈妈问他:“怎么这么早就放学了?”他只好承认逃学了。妈妈生气地说:“我辛辛苦苦织布供你读书,你却逃学,太没出息了!”小孟轲连忙给妈妈跪下。妈妈拿起剪刀,一下子把没织完的布剪断了,说着:“你不好好读书,就像这剪断的布,还有什么用处!” 小孟轲哭着说:“我错了!今后再也不贪玩了。我一定好好读书!”从此,小孟轲勤奋学习,从不偷懒。后来他成了著名的大思想。 孟母三迁,择邻处教儿苦学成“亚圣” 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来买,他的家境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气也渐渐地大了起来,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10分钟后,总经理回来了,说:“面试已经结束。”“没有啊?

《孟子》寓言故事(练习)[1]

《孟子》寓言 1.拔苗助长 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 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 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是非 ..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 寓意:亡羊补牢,犹未晚也. 3.校人烹鱼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始 舍之,圉圉 ..焉,悠然而逝。”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焉,少则洋洋 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 ..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 ......。 ..,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 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 孟子见状害怕极了,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 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才能增长知识。 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 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 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 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仁者无敌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 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 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 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

母,父母挨冻受饿,兄弟妻儿离散。 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何谓大勇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 如果先估量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 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是无所畏惧罢了。 '孟施舍像曾子,北宫黝像子夏。 这两个人的勇气,不知哪个更好些,但孟施舍的做法较为简要。 从前曾子对孟襄说:'你崇尚勇吗?我曾经听夫子说过大勇:反躬自问,正义不在我,即使是卑贱的匹夫我也不去凌辱;反躬自问正义在我,即使是千军万马我也不退缩。 '

《孟子》寓言故事(练习)

《孟子》寓言1.拔苗助长宋人有闵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 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孟子?公孙丑上》翻译:古时候宋国有个人嫌禾苗长得太慢,就将每一颗都往上拔了一点。他疲惫不堪地回到家里,对他的家人说:"今天累坏了,我帮助庄稼长高了。" 他儿子赶忙到地里去看,禾苗全都枯死了。 寓意:欲速则不达。 2.月攘一鸡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或告之曰:" 是非君子之道。"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 《孟子?滕文公下》 翻译:从前有一个人,每天都要偷邻居家的一只鸡。有人劝告他说:"这不是行为端正, 品德高尚的人的做法。" 他回答说:"那就让我改正吧,以后每个月偷一只鸡,等到明年,我再也不偷了。" 既然知道这样做不对,就应该马上改正,为什么还要等到明年呢?寓意:亡羊补牢, 犹未晚也. 3.校人烹鱼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校人烹之,反命曰:" 始. 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悠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故君子可欺之以方,难罔以非其道。........ 《孟子?万章上》翻译:从前有人向郑国著名的政治家子产赠送活鱼,子产命令管理池沼的小吏把鱼养在水池中,小吏把鱼做熟了,复命说:" 刚开始那些鱼看起来很疲累的样子,过一会就活泼的了,然后迅速游到深处去了。"子产说:" 算是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找到了应该到的地方啊!" 小吏出来就说:" 谁说子产富有智慧?我既然已经做熟了吃掉,他还说:?找到了应该去的地 方,找到了应该去的地方。?" 所以对君子可以用恰当有道的方法来欺骗他,但却很难用不道的方法来迷惑他。寓意:善良的人很容易被一些小人用正当的理由欺骗。 4.弈秋诲弈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唯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 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翻译:弈秋,是全国善于下棋的人。让他教两个徒弟学习下棋,其中一个徒弟专心致志,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话;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讲,心里却老想着有天鹅将要到达,想着要拉开弓将它射下,虽然和另一个人一起跟奕秋学习,却比不上人家。难道是他的智慧比不上另一个人吗!孟子回答说:不是这样。 寓意:专心致志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5.楚人学齐语孟子谓戴不胜曰:" 子欲子之王之善与?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齐语也,则使齐人傅诸?使楚人傅诸?"曰:"使齐人傅之。" 曰:. " 一齐人傅之,众楚人咻之,虽日挞而求其齐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庄. 岳之间数年,虽日挞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谓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长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谁与为不善?在王所........者,长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谁与为善?一薛居州,独如宋王何?" ..... 《孟子?腾文公下》 翻译:孟子对戴不胜说:" 你是想要你的国王达到善的境地吗?让我明确地告诉你,在这里有一位楚国的大夫,希望他的儿子能说齐国话,那么是让齐国人来教他呢,还是让楚国人来教他?"戴不胜说:"让齐国人来教他。" 孟子说:"一个齐国人教他,众多楚国人吵扰他,即使天天鞭打他,而要他学会齐国话,也不可能。若是带他到齐国的大街小巷住上几年,即使天天鞭打他,要他说楚国话也不可能。你说薛居州是一个善士,让他居住在国王的身边,在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王和谁去做坏事呢?如果在国王身边的人无论年纪大小,地位高低都不是薛居州那样的善人,国王和谁一起去做好事呢?一个薛居州,能把宋王怎么样呢?" 寓意: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是很大。

有关孟子的故事 (2)

有关孟子的故事 1、孟母三迁 孟子的母亲为了他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搬了三次家。 2、始作俑者 这句成语出自于《孟子·梁惠王上》:“仲尼(孔子)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根据孔子“始作俑者,其无后乎”这句话,后人将“始作俑者”引为成语,比喻第一个做某项坏事的人或某种恶劣风气的创始人。 3、五十步笑百步 战国时代,诸侯王国都采取合纵连横之计,远交近攻。 战争连年不断,可苦了各国的老百姓。孟子看了,决定周游列国,去劝说那些好战的君主。孟子来到梁国,去见了好战的梁惠王。梁惠王对孟子说:“我费心尽力治国,又爱护百姓,却不见百姓增多,这是什么原因呢?” 孟子回答说:“让我拿打仗作个比喻吧!双方军队在战场上相遇,免不了要进行一场厮杀。厮杀结果,打败的一方免不了会弃盔丢甲,飞奔逃命。假如一个兵士跑得慢,只跑了五十步,却去嘲笑跑了一百步的兵士是‘贪生怕死’。” 孟子讲完故事,问梁惠王:“这对不对?”梁惠王立即说:“当然不对!”孟子说:“你虽然爱百姓,可你喜欢打仗,百姓就要遭殃。这与五十步同样道理。” 成语比喻那些以小败嘲笑大败的人。又以“五十步笑百步”来比喻程度不同,但本质相同的做法。 4、一暴十寒 战国时代,百家争鸣,游说之风,十分盛行。一般游说之士,不但有高深的学问、丰富的知识,尤其是以有深刻生动的比喻,来讽劝执政者,最为凸出。孟子也是当时的一个著名

有关孟子的故事

有关孟子的故事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 子并称“孔孟”。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下面是为您整理的有关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 ”孟母用“断织”来警喻“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有关孟子的故事篇二:孟子少时诵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 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有关孟子的故事篇三:孟子受教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

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休妻的事了。 有关孟子的故事篇四:始作俑者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

有关孟子的故事

有关孟子的故事 孟子最初对学习很有兴趣,时间一长就厌烦了,经常逃学。孟母知道后非常生气,拿 起刀来,把织布机上的经线割断,说道:“你的废学,就像我割断织布机上的线,这布是 一丝一线织起来的,现在割断了线,布就无法织成。君子求学是为了成就功名,博学多问 才能增加智慧。你经常逃学怎么能成为有用之材呢?你今天不刻苦读书,而是惰于修身养德,今后就不可以远离祸患,将来不做强盗,也会沦为厮役!”孟母用“断织”来警喻 “辍学”,指出做事必须要有恒心,一旦认准目标,就不为外界所干扰。半途而废,后果 是十分严重的。“断织喻学”的一幕在孟子小小的心灵中,留下了既惊且惧的鲜明印象, 孟子从此旦夕勤学,终于成为我国历史上的儒学大师。 孟子年少时候,有一次,他在吟诵诗文,他的母亲在一旁纺织。孟子受其影响突然停 了下来。过了一会儿,又开始吟诵。他的母亲知道他忘记了,叫住了他就问:“为什么要 中间停顿了?”孟子回答说:“忘记了,一会儿又记起来。”孟子的母亲拿起刀子就割断 她的织物,说:“这个织物割断了,能够再接上去吗?”从此之后,孟子读书就专心了。 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休了。”孟母说:“什么原因?”孟子说:“她蹲在 地上。”孟母问:“你怎么知道的?”孟子说:“我亲眼看见的。”孟母说:“这是你不 讲礼仪,不是妇人不讲礼仪。《礼经》上不是这样说吗,将要进门的时候,必须先问屋里 谁在里面;将要进入厅堂的时候,必须先高声传扬,让里面的人知道;将进屋的时候,必须 眼往下看。《礼经》这样讲,为的是不让人措手不及,无所防备。而今你到妻子闲居休息 的地方去,进屋没有声响人家不知道,因而让你看到了她蹲在地上的样子。这是你不讲礼仪,而不是你的妻子不讲礼仪。”孟子听了孟母的教导后,认识到自己错了,再也不敢讲 休妻的事了。 战国时,有一次孟子和梁惠王谈论治国之道。孟子问梁惠王:“用木棍打死人和用刀 子杀死人,有什么不同吗?” 梁惠王回答说:“没有什么不同的。” 孟子又问:“用刀子杀死人和用政治害死人有什么不同?” 梁惠王说:“也没有什么不同。” 孟子接着说:“现在大王的厨房里有的是肥肉,马厩里有的是壮马,可老百姓面有饥色,野外躺着饿死的人。这是当权者在带领着野兽来吃人啊!大王想想,野兽相食,尚且 使人厌恶,那么当权者带着野兽来吃人,怎么能当好老百姓的父母官呢?孔子曾经说过, 首先开始用俑古时陪同死人下葬的木偶或土偶的人,他是断子绝孙、没有后代的吧!您看,用人形的土偶来殉葬尚且不可,又怎么可以让老百姓活活地饿死呢?”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孔子、孟子及弟子的介绍和故事 1、孔子 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夏邑(今河南省商丘市夏邑县),生于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政治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孔子曾受业于老子,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相传他有弟子三千,其中七十二贤人。孔子去世后,其弟子及其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儒家经典《论语》。 孔子在古代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是当时社会上的最博学者之一,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儒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孔子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 【故事】孔子误会了颜回 有次孔子受困在陈蔡一带的地区,有七天的时间没有尝过米饭的滋味. 有一天中午,他的第子颜回讨来一些米煮稀饭.饭快要熟的时候,孔子看见颜回居然用手抓取 锅中的饭吃. 孔子故意装作没有看见,当颜回进来请孔子吃饭时,孔子站起来说:「刚才孟李祖先告诉我,食物要先献给尊长才能进食,岂可自己先吃呢? 颜回一听,连忙解释说:「夫子误会了,刚才我是因看见有煤灰掉到锅中,所以把弄脏的饭粒拿起来吃了. 孔子叹息道:「人可信的是眼睛,而眼睛也有不可靠的时候,所可依靠的是心,但心也有不足靠的时候. 2、孟子 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华夏族,邹(今山东邹县)人。 他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相传他是鲁国姬姓贵族公子庆父的后裔,父名激,母仉(zhǎng)氏。 孟子是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代表作《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王顾左右而言他》已编入初中语文教科书中,《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政治上,孟子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学说上,他推崇孔子,反对杨朱、墨翟。他主张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效法孔子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即孔子)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善养吾浩然之气“。孟子善于养生气功,“善养吾浩然之气“。 后世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记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共同编写完成。 【故事】孟母三迁 过去孟子小时候,父亲就死了,母亲仉氏守节。居住的地方离墓地很近,孟子学了些丧葬、痛哭这样的事。母亲想:“这个地方不适合孩子居住。”就离开了,将家搬到街上,离杀猪宰羊的地方很近,孟子学了些做买卖和屠杀的东西。母亲又想:“这个地方还是不适合孩子居住。”又将家搬到学宫旁边。夏历每月初一这一天,官员进入文庙,行礼跪拜,揖让进退,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 导读:本文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孟子的典故,孟子的故事八则 孟母三迁 【原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居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居子矣。"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遂居于此。 孟子的故事八则 【故事梗概】: 从前孟子小的时候,父亲早早地去逝了,母亲守节没有改嫁。孟子的母亲对孟子的教育很是重视,管束甚严,希望有一天孟子能成才为贤。一开始,他们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吆喝的样子。孟子的妈妈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孟

子的妈妈又带着孟子去靠近杀猪宰羊的地方去住。孟子便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的事。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依然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每月夏历初一这个时候,官员到文庙,行礼跪拜,互相礼貌相待,孟子见了一一都学习记住。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于是在此居住了。 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也说明"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道理,表明环境能改变一个人的爱好和习惯。 孟母三迁以后,虽然为儿子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但孟母并没有因此放松对儿子的严加管教。她认为,如果主观上不勤奋努力,还是难成大器的。所以她抓紧对儿子的教育,督促他勤奋学习。 孟子受教 【原文】: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向母其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 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引自《韩诗外传》[10] 【译文】:孟子的妻子独自一人在屋里,蹲在地上。孟子进屋看见妻子这个样子,就向母亲说:"这个妇人不讲礼仪,请准许我把她

读孟子的故事有感

读《孟子的故事》有感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他到哪个国家,没有哪一个君王愿意接受,他们都是以战争的方式来打江山。到了老年,他觉得自己的愿望不可能实现了,就回到家乡来教学。 其实,孟子的做法没有什么不对,因为战争,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人们会无家可归。用仁义来治理天下,人们都会拥戴这个君王,觉得这个君王是个好君王。 就像我们生活中,常常因为些小事,而动怒,打架,为什么不能静下心来好好的谈论,而是用武力来解决事情呢?现在,世界上还有许多国家在打仗,这有什么好处呢?这只会让人们受苦,这些战争灾区的人们是无辜,为什么要他们来承受这一切

呢?为什么不能停下战争来谈判呢?这对双方都有好处。 读了《孟子的故事》我感触很深,它让我明白了,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能用武力来解决,要用文明的方式来解决。 (李嘉欣) 评:思路很清晰。从孟子的故事中理会了仁义治国,而且非常赞同他的观点,并联想到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解决矛盾的方式。但世界上有时候不是谈判可以解决一切问题,所以,武力固然可怕,但经常不可避免。 孟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的经历很曲折,小时候的孟子因受环境的影响,很贪玩。孟母因此搬过三次家,第三次家,他们搬在了一个书院旁边,孟子因此变得非常好学,时不时跑过去偷听先生讲课,孟母看到了很欣慰,就送孟子去上学。孟子在学堂里,经常因为有自己的见解,而去顶撞先生。孟子长大后,创办了一个学院,教导弟子。他为了实现自己的愿望——仁义治天下,就带着弟子们去游学。可是,无论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关于孟子的成语故事 孟母断织 孟子小的时候,有一次放学回家,他的母亲正在织布,见他回来,便问道:“学习怎 么样了?”孟子漫不经心地回答说:“跟过去一样。” 孟母见他无所谓的样子,十分恼火,就用剪刀把织好的布剪断。孟子见状害怕极了, 就问他母亲:“为什么要发这样大的火?” 孟母说:“你荒废学业,如同我剪断这布一样。有德行的人学习是为了树立名声,问 才能增长知识。所以平时能平安无事,做起事来就可以避开祸害。如果现在荒废了学业, 就不免于做下贱的劳役,而且难于避免祸患。”孟子听后吓了一跳,自此,从早到晚勤学 不止,把子思当做老师,终于成了天下有名的大儒。有德行的人认为孟母懂得做母亲的法则。 仁者无敌 梁惠王说:“晋国是天下最强的国家,老丈你是知道的。到了我这一代,东面战败于 齐国,长子阵亡;西面丧失了七百里疆土给秦国;南面受辱于楚国。我对此感到耻辱,愿意 替死者来洗刷所有的仇恨,怎样才能办到呢?” 孟子答道:“拥有方圆百里的土地就能称王天下。 大王如能对民众施行仁政、减省刑罚、薄敛赋税、深耕土壤、清除杂草;青壮年在空 闲时修习孝悌忠信的道理,在家里用这些来事奉父兄,出外用这些来事奉尊长,就能使他 们拿着木棒来打击秦楚的坚甲利兵了。 那些国家侵夺民众的农时,使他们不能耕种农田来养活自己的父母,父母挨冻受饿, 兄弟妻儿离散。那些国家虐害自己的民众,大王去讨伐他们,谁能和大王对抗?所以说仁 者是无敌的,希望大王不要犹豫。” 何谓大勇 北宫黝培养勇气,肌肤被刺而不退缩,眼睛被刺而不逃避,即使有一根毫毛被他人伤 害也觉得犹如在大庭广众上遭到鞭打一样;他既不受挫于卑贱的匹夫,也不受挫于大国的 君主,把刺杀大国的君主看作如同刺杀卑贱匹夫一般;他不畏惧诸侯,受到辱骂必定回骂。 孟施舍培养勇气,据他自己所说:'把无法战胜的对象看作能战胜一样。如果先估量 敌方然后才前进思虑胜败然后交锋,必定会畏惧敌军的众多。我怎能够一定战胜呢?不过 是无所畏惧罢了。'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介绍 孔子和孟子都是古代儒家学说的代表人物,那关于孔子和孟子的故事有哪些呢?下面是为你搜集有关孔子和孟子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奋忘食,乐以忘忧 孔子62岁时,曾这样形容自己:“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当时孔子已带领弟子周游列国9个年头,历尽艰辛,不仅未得到诸侯的任用,还险些丧命,但孔子并不知难而退,仍然乐观向上,坚持自己的理想,甚至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千古绯闻;;子见南子 公元前496年(鲁定公十四年)孔子在卫国被卫灵公夫人南子召见。子路对孔子见南子极有意见批评了孔子(南子是当时的绯闻女)。 古之遗爱 郑国子产去世孔子听到消息后,十分难过,称赞子产是“古之遗爱”。 ( 唐朝名相房玄龄给自己的儿子起名叫房遗爱) 安贫乐道 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在孔子心目中,行义是人生的最高价值,在贫富与道义发生矛盾时,他宁可受穷也不会放弃道义。但他的安贫乐道并不能看作是不求富贵,只求维护道,这并不符

合历史事实。孔子也曾说:“富与贵,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以好学著称,对于各种知识都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因此他多才多艺,知识渊博,在当时是出了名的,几乎被当成无所不知的圣人,但孔子自己不这样认为,孔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孔子学无常师,谁有知识,谁那里有他所不知道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直道而行 孔子生性正直,又主张直道而行,他曾说:“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史记》载孔子三十多岁时曾问礼于老子,临别时老子赠言曰:“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为人子者毋以有己,为人臣者毋以有己。”这是老子对孔子善意的提醒,也指出了孔子的一些毛病,就是看问题太深刻,讲话太尖锐,伤害了一些有地位的人,会给自己带来很大的危险。怀着与人为善的理念孔子创立了以仁为核心的道德学说,他自己也是一个很善良的人,富有同情心,乐于助人,待人真诚、宽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躬自厚而薄责于人”等等,都是他的做人准则。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