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卢刚;(1991年11月1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马加爵;

第三位是韩寒;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李双江之子李天一。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

1 、从内涵分:广义教育目的和狭义教育目的

广义教育目的: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总目的。

2 、从形态上分: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

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实然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工作者或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如学生、家长),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两种目的的统一和背离

3 、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始于蔡元培的《关于教育方针之意见》。

教育方针:国家、政党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为达到一定目标而确定的教育工作的指导原则。( 教育方针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手段、措施、途径、方法。)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问题》1957

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科根据根据国家的教育目的和自己的性质、任务对培养提出的特定要求。

两者的关系是普遍与具体、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目的与教育目标

目标(Objectives )一词流行于美国上世纪30 年代。泰勒教授提出了目标评价理论。

按教育评价学的观点,教育目标具有操作性、层次性和可测性。布卢姆的《教育评价》指出,教育目标就是以一种比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和内容结构

1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从具体到抽象(由下而上)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

2 、教育目的的内容结构

(1 )、教育培养的人的社会价值规定

(2 )、教育培养的人的素质规定

分析下列教育目的的结构:

“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

“培养终身追求自我完善、自强自立的人;培养具有公共精神、主动参加国家与社会建设的国民;培养继承传统文化活跃于国际社会的日本人”。2006《教育基本法》(日)(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1 、导向功能

2 、调控功能

3 、评价功能

评价一个地区、一所学校教育质量好坏的根本标准是什么?我国的实然标准是什么?(四)、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1 、主观依据:

哲学观点(举例)

柏拉图的哲学观点和其教育目的:

柏拉图把世界分为现象世界和理念世界。现象世界就是现实世界中可感知到的事物,即自然界;理念世界是精神世界。他认为,现象世界是不可靠的、不真实的,只有理念世界才是真实的、永恒的。现象世界是理念世界的映像;理念世界中存在着普遍的、一般的、值得认识的东西,是真理的化身,是宇宙精神;而神是宇宙万物的本质,主宰一切。人是神所创造的万物中最优者;人由肉体和灵魂构成,人的灵魂先于肉体存在于理念世界中。当灵魂和肉体相结合“投胎”为人时,就暂时失去了对最高理念的认识和记忆;然而在现象世界万物的刺激下,又可以把忘掉的记忆捡回来。因此在认识论上,柏拉图由他的哲学观推理出来,认识不是对万物存在的现象世界的感知,而是对理念世界的回忆。具体到教育上,他认为学习就是回忆,教育就是促使灵魂的转向。

人性假设(举例)

孟子——“性善论”

教育目的——“存心养性”

荀子——“性恶论”

教育目的——“化性起伪”

“内展说”和“外塑说”

理想人格(举例)

儒家的理想人格:内圣外王

儒家的教育目的:格物、致知、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2 、客观依据:

社会生产力和科技的发展水平

社会的政治、经济制度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定义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需要对教育价值做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育的内在价值和外在价值:

教育的内在价值:“内在价值就是我们不是因为它们对于另外某些事物有用处,而是因为它们本身就具有好的价值”。(布鲁巴克)

教育的外在价值:“外在价值就是我们因为这些价值对于某种事物有用处而判断它们是好的那种价值,它们的价值依赖于它们去达到另一种价值时所产生的后果”。

教育的理想价值和工具价值

2 、在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上的两种观点

个人本位论:教育目的应该由人的本性、本能的需要来决定,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人的本性和本能的高度发展。

观点:

(1 )教育目的是根据个人发展的需要制定的,而不是根据社会的需要制定。

(2 )个人价值高于社会价值。

(3 )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基本职能就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影响的得到发展。社会本位论:教育目的是由社会需要所决定的,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就是教育要追求的根本目的。

观点:

(1 )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

(2 )教育除了满足社会的需要以外并无其他目的。

(3 )教育的结果或效果是以其社会功能发挥的程度来衡量的。

两者把个人发展和社会发展对立起来。分歧的实质是在教育中人是作为目的,还是作为社会发展的手段来培养的。

杜威的调和

3 、科学合理的教育目的价值取向的标准

判断教育目的价值取向是否合理,最根本的是看它是否在经济条件许可的范围内尽可能地促进人的发展。

以人为本和育人为本

培养“人”和培养“人才”

三、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一)是我国制定教育目的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

1 、确立了科学的人的发展观

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人的本质观和人的发展观的基础上的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的看法,“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人的本质存在于、落实于“社会关系总和”之中。

马克思关于人的发展的所有说明都建立在社会历史尤其是社会生产的发展基础上。人的发展是与社会生产的发展相一致的,既和他们生产什么相一致,也和他们怎样生产相一致。避免了人的发展的抽象化。

2 、指明了人的发展方向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生产发展普遍规律的自然历史过程

(二)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

1 、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

(1 )人的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

是指在劳动过程中实现人的体力和智力的充分运用和发展。

(2 )是指克服人发展的一切片面性,实现人的真正全面和自由的发展。

2 、人的全面发展是现代生产的客观要求

1 )原始社会人的身心处于未开垦状态,具有原始的完满性

2 )人的片面发展是劳动分工,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对立的产物资本主义手工工场达到人的片面发展的顶点

3 )机器大工业为人的全面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并提出了客观要求。

A 、“大工业的本性决定了劳动的变换、职能的变动和工人的全面流动”。

B 、由于自然科学和工艺学在生产中的运用,机器大工业使人的全面发展具有了一定的可能性。

C 、由于机器大工业是以现代科学技术为基础的,生产部门越来越要求具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劳动者。

3 、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人的全面发展不但受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制约,而且受生产关系及由此决定的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和教育的制约。

只有共产主义社会才能真正实现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4 、生产劳动和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唯一途径。

四、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回顾

三个有代表性的目的:

“我们的教育方针是使受教育者在德、智、体几个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所有这些人才,都应该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热爱社会主义祖国和社会主义事业,具有为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而艰苦奋斗的献身精神,都应该不断追求新知,具有实事求是、独立思考、勇于创造的科学精神。”--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1985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德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

2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1 )培养“劳动者”或“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实质是:a 、坚持培养劳动者的观念

b 、坚持全面人才观念

c 、坚持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念

(2 )要求全面发展

全面发展是多层次的。第一层是个体发展,包括生理和心理两个方面;第二层是生理和心理发展,有包含多种因素;第三层的每个因素(体、智、德、美)又各有多种因素构成。

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全面发展的理想性与现实性,不能把理想作为现实的出发点

(3 )具有独立个性

个性:创造性

自主性

独特性

全面发展与独立个性的关系

全面发展着眼与个体素质的不可或确性、丰富性;独立个性着眼与个体发展的素质结构的独特性。

全面发展不能不是个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发展的过程不能不是个人的个性形成过程。

全面发展——门门五分——平均发展

与个性发展对立

“只有让学生不把全部时间都用在学习上,而留下许多自由支配的时间,他才能顺利地学习……这是教育过程的逻辑。”

“遗憾的是,我们有时候不得不碰上这样一种乖谬的事实:学生在学习,在掌握知识,然而在实质上却没有精神生活。”

“如果一个学生的智力兴趣的世界仅仅局限于准备功课,如果除了必修课的知识以外,什么别的东西都没有,如果智力生活只局限在学习的圈子里而缺乏创造性的劳动,那么,学校对一个人来说就会变成毫无吸引力的,阴郁沉闷的地方,而学习就会变成沉重的、枯燥的、单调乏味的事情。只有在学校里充满生机蓬勃的多方面的精神生活的情况下,掌握知识才能变成一种吸引人的、使人愿意去做的事情,这种事情就是到了学生毕业参加劳动以后也还能继续下去。”

——苏霍姆林斯基

一个人如果从来没有感受过仁爱光辉的沐浴,从来没有走进一个丰富而美好的真理世界,从来没有一个令他/ 她激动不已、百读不厌的读物,从来没有苦苦地思索过一个问题,从来没有一个让他/ 她乐此不疲、废寝忘食的活动领域,从来没有过一次刻骨铭心的经历和体验,从来没有对自然界的多样与和谐产生过深深的敬畏,从来没有对人类创造的灿烂文化发出过由衷的赞叹……………那么,他/ 她就没有受过真正良好的教育。

五、普通中小学实现教育目的的对策

(一)普通中小学的性质和任务

1 、性质:基础教育

2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基础性全面性全体性

3 、中小学教育的重要性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基础教育是教育之本,在国家发展中起着基石的作用。

(二)普通中小学教育的组成部分

1 、五育的定义及作用

(1 )德育德育是教师有目的的培养学生品德的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起导向和提供内部动力的作用。

(2 )智育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和发展他们的智力的教育。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认识基础。

(3 )体育体育是授予学生健身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体质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提供物质基础。促使人的身心的和谐。

(4 )美育培养学生审美、立美能力,从而促使他们追求人生的情趣和理想境界为目的的教育活动。在人的全面发展中美育一方面提供动力,同时促使人的心理的平衡和和谐。(5 )劳动技术教育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以及社会实践能力的教育。在人的全面发展中是人的素质外化、产生社会价值的途径。

2 、五育的关系

(1 )我国中小学教育在处理五育关系上存在的问题

A 、理论范畴实体化

把五育理解为五种独立的教育

把五育划分等同于学科划分

B 、厚此薄彼、重此弃彼

(2 )正确理解五育的关系

A 、五育是一种理论划分,不能将理论范畴实体化。

B 、五育是立体的层次关系,不是平面的并列关系。

C 、一个好的教育活动必定是体现五育和谐美的教育活动。厚此薄彼、重此轻彼的结果是一损俱损,最终损害学生的全面发展。

讨论:

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中国教育培养不出大师级的人物?

中国人的诺贝尔情节

六、素质教育与我国教育目的

1 、素质教育的概念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

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1999 年三次全教会)

《中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纲要》中素质教育的内容包括六个方面: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教育。

素质教育以全面提高人的多方面素质为根本目的,是全面发展教育的具体表现形式。

2 、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是否对立?

如果应试教育理解为考试主义和考试中心的教育,在这种教育中应试成立最终目的,为考而教,为考而学。那与素质教育就是对立的。

应试教育

为考而教、为考而学

人的片面发展

牺牲多数、保全少数

读死书、死读书

压制个性和创造性

轻视实践

知识和学科的孤立与割裂

人的发展的表面化(高分低能)

素质教育

为发展而教、为发展而学

人的全面发展

面向全体学生

活化知识、建构知识和积淀智能

鼓励个性和创造性

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

注重知识和学科的关联与综合

人的内在潜能的激活与开发

3 、素质教育要不要考试?

应试和应试教育的区别

4 、双重挤压下的中国教育

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过程中的问题教育病

影响教育的往往是教育以外的东西

教育-一种稀缺资源

教育学第三章教育目的思维导图

第三章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概念: 广义: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 狭义:国家对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 教育方针: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的根本性质、总的指导四思想和教育工作的总方向等。 教育目的的意义: 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贯穿教育的全过程,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 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选择功能、调控功能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总体性的、高度概括的 培养目标——学校 教学目标——教师(课堂):课程目标的进一步具体化 确定教育目的的依据: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人的教育理想; 理论依据: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个人本位论:代表:卢梭、洛克、夸美纽斯、福禄贝尔、裴斯泰

洛齐、马斯洛、赫钦斯;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应从人的本性、本能出发,使人的本性得到高度发展。 社会本位论:代表:孔子、荀子、柏拉图、赫尔巴特、涂尔干、孔德、凯兴斯泰纳等; 观点:确立教育目的要从社会需要出发。 教育无目的论:代表:杜威 观点:教育过程就是教育目的,教育之外再没有什么教育目的。 马克思辩证统一论: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要考虑人的身心发展的各个要素。 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 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性: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坚持全面发展: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全面发展 培养独立个性:个性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途径注重提高全民族素质:根本宗旨,重要使命。 全面发展的组成部分: 德育:思想基础、灵魂、前提、保障、动力; 培养要求:政治方向:良好思想品德、道德品质 正确价值观:健康的心理品质 智育:智力基础、为其他各育奠定基础

教育学教育目的练习

一、基本练习题 (一)填空题 1.教育目的是________,它是全部教育过程所要达到的________,是全部教育过程的________。 2.教育目的的意义具体表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教育目的之所以具有双重性,是因为教育产生于________与________的共同需要。 4.在教育史上,围绕着教育目的的确定,曾经出现过________和________的争论。 5.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6.培养和造就全面发展的新人的唯一途径和方法是________。 7.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基本点是________、________。 8.我国普通中学的任务是________,________。 9.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实质在于________由冲突走向整合,并最终形成一种稳定的________。 10实施素质教育不仅是________,也是________,因而,它是我国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势。 (二)选择题 1.从逻辑关系上看,教育目的应是教育目标的________。 A.下位概念 B.上位概念 C.同义词 D.交叉概念 2.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集中体现在________。 A.教育目的的双重性上 B.个人本位论 C.社会本位论 D.B和C 3.在关于教育、个体、社会三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认识上,真正达到历史、辩证、唯物高度的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马克思主义 D.实证主义 4.制定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________。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人的异化理论 D.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5.建国以来,我国不同历史阶段的教育目的________。 A.表述不同但精神实质是一样的 B.表述不同,精神实质也不同 C.前后没有必然联系 D.有联系也有区别 6.素质教育的实质是________。 A.一种教育思潮 B.一种教育模式 C.一种教育政策 D.一种教育价值观念 (三)判断题 1.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所以教育目的要完全依据人的发展需要来确定。 2.明确教育目的,就是要明确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明确的一个根本问题。 3.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4.教育目的是社会需要和人的发展的需要辩证统一关系的反映。 5.实施素质教育就应该完全放弃考试。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育学教育目的 Document serial number【UU89WT-UU98YT-UU8CB-UUUT-UUT108】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家化走势 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A、精神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神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12、下列哪一项未列入学校教育的功能() A、教育功能 B、娱乐功能 C、健体功能 D、个体享用功能 13、美育之“超美育”功能,即指()。 A、直接育美功能 B、间接育德、促智、健体功能 C、超越性美育功能 D、美育的附加功能 14、泰勒提出了教育目标的表达方式的主张有别于以往的做法,做到了目标后的行为及能在生活中运用的范围。他采用的表述方式是 ()。 A、陈述式 B、列举式 C、概括式 D、二维图标式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第三章教育目的练习题含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就是() A 教学目的 B 教育目的 C 培养目标 D 教学目标 2.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是() A 教育目的 B 教育任务 C 教育规律 D 教育原则 3.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 A 控制作用 B 制约作用 C 促进作用 D 指导意义 4.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 A 主要方法 B 重要方法 C 唯一方法 D 特殊方法 5.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 教育方针 B 教育目的 C 教学目标 D 培养目标 6.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它集中体现了() A 教育的性质 B 教育的任务 C 教育的内容 D 教育的规律 7.素质教育的重点是培养学生的() A 高水平的智力 B 实践能力 C 健康体魄 D 创新精神 8.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重视() A 实践能力的培养 B 思维能力的培养 C 想象能力的培养 D 创新能力的培养 二、填空题 1.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的____ 。 2.教育目的是一切教育工作的____ ,教育目的的实现则是教育活动的____ 3.培养目标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____ 。 4. ____ 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5.教育目的具有历史性、时代性、____ ,在阶级社会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6.教育目的是____ 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 7.马克思主义关于____ 是确定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8.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人的____ 相对而言的。 9.全面发展的人是____ 、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人。 10. ____ 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11.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____ 的教育。 12.体育是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____ ,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13.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____ 的能力,培养他们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14.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____ 的教育。 15.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____ ,是一种精神状态。 三、简答题 1.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是通过哪些作用实现的? 2.简述教育目的与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3.什么是教学目标?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如何? 4.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什么?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第四章教育目的练习及答案 一、选择题 1.国家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才的总的要求就是。 A.教育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育理念 2.教育目的的作用有。 A.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B.导向作用、激励作用、指导作用 C.导向作用、推动作用、评价作用 D.推动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3.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4.目标即价值,假如目标有价值,并且人愿意获得它,那么它便能使学生孵出为达到该目的所需要的力量体现了教育目的的。 A.导向作用 B.评价作用 C.激励作用 D.指导作用 5.教育目的的层次包括。 A.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家长的期望 B.国家教育目的、学校培养目标、学科要求 C.国家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D.社会需求、学校培养目标、教师的学习目标 6.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我们习惯上称为。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7.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任务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是。 A.教学目的 B.培养目标 C.教学目标 D.教学任务 8.美国和前苏联两个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队教育目的有不同的表述,说明了。 A.不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B.不同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C.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也使教育培养的人各具特色 D.可同发展阶段有不同的发展目的 9.培养学生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学生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0.养成适应不断改革开放形势的开放心态和应变能力是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1.养成实事求是、追求真理、独立思考、勇于开拓的思维方法和科学精神是方面的要求。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2.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是。 A.劳动技术要求 B.德育 C.智育 D.体育 1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兴趣、情感、意志和积极的心理品质属于方面的要求。 A.德育 B.智育 C.美育 D.体育 14.授予学生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知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是。 A.德育 B.智育 C.劳动技术教育 D.体育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定社会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需要和人自身发展的需要来确定。”它具有历史性,不同的社会、不同的历史时期,需要不同的社会角色,就决定了具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教育方针是指“国家为了发展教育事业,在一定阶段,根据社会和个人两方面的发展需要制定

教育学基础第三章

第三章教育目的(重点章)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类型及其功能 一、教育目的及其质的规定性 (一)教育目的的内涵(书上的这段话最好全部记下来) 教育目的即教育要达到的预期效果,反映对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标准、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特指一定社会为所属各级各类教育人才培养所确立的总体要求。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对教育活动具有指向性作用的目的领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的目标系列。它不仅标示着一定社会对教育培养人的要求,也标示着教育活动的方向和目标,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联系:在对教育社会性质的规定上具有内在的一致性,都含有“为谁培养人”的规定性,都是一定社会各级各类教育在性质和方向上不可违背的根本指导原则。 区别:1、教育目的:“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 教育方针:除上面两个,还有“怎样培养人”和教育事业发展的基本原则 2、教育目的在对人培养的质量规格方面要求较为明确; 教育方针在“办什么样的教育”“怎么样办教育”显得突出。

(三)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对教育活动质的规定性“教育为谁培养人”“为谁服务” 2、对教育对象质的规定性:教育对象培养的社会倾向性;培养对象应有的基本素质。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类型 (一)根据教育目的自身实践的特点看,分为价值性教育目的和操作性教育目的。 价值性教育目的:具有价值判断的意义 操作性教育目的:具有实践操作意义 前者是后者的依据,设定原则,价值基础。后者是前者的体现形式。 (二)从教育目的要求的特点看,分为终级性教育目的和发展性教育目的 终级性教育目的:具有终级结果的教育目的 发展性教育目的:具有连续性的教育目的 前者是后者的根本依据,后者是前者的具体体现。 (三)从被实际所重视的程度看,分为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和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 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被社会权力机构确定并要求各级各类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教育目的。 非正式决策的教育目的:蕴涵在教育思想、教育理论中的教育目的。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社会本位论 C、科学本位论 D、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占优势的基础上”,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家化走势 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教育学第五章 教育目的(附答案)

第五章教育目的练习题 一、单选题: ⒈197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教育工作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必须与( ) A.生产相结合 B.劳动相结合 C.生产劳动相结合 D.工农业生产劳动相结合 ⒉当前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 ) A.体育 B.体育、美育 C.体育、美育、劳动教育 D.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 ⒊美育即() A.审美教育 B.艺术教育 C.社会美教育 D.自然美教育 ⒋教育目的作用主要表现为() A.导向作用 B.选择作用 C.激励作用 D.定位作用 ⒌教育目的的主要功能有: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 A.监督作用 B.评价功能 C.教育功能 D.全面发展功能 ⒍认为个人价值高于一切,人生来就有健全的本能,教育的职能在于使这种本能不受到影响。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⒎认为个人的一切发展都有赖于社会,教育目的就是为社会服务。这种观点是()。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个人全面发展学说 D.个人社会本位论 ⒏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是()。 A.教育思想 B.教育制度 C.教育目的 D.教育方法 ⒐教育目的要回答的一个根本问题是() A.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 B.教育怎样去培养人 C.教育内容 D.教育的方向 ⒑我国全面发展教育中起保证方向和保持动力作用也是() A.美育 B.体育 C.智育 D.德育 ⒒检验和衡量教育工作好坏,主要看,()是否得以实现。 A.教育目的 B.教育价值 C.教育思想 D.教育理论 ⒓教育方针的有关规定表述了国家的()。 A.教育目的 B.教育性质 C.培养目标 D.实现教育目的的途径 ⒔从教育法所规定的教育方针看,我国教育工作的性质和任务是()。

教育学 教育目的 简答整理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教育目的定义: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2.相关概念辨析 教育方针:教育工作的宏观指导思想和总方向。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的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和谐发展,不仅是社会的不断发展和不断完善对人的素质的客观要求,也是人对自身发展的一种自然性和社会性的倾向和追求,更是教育所追求的永恒目标。 (1)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 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 .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办法?±。 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人的全面发展,是一种理想,价值取向;二是指人在发展上的自由、自主、和谐、丰富和变化,而不是受强制、遭奴役、被凝固。 ①完整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②和谐发展: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③多方面发展: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多样化发展; ④自由发展: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个人本位的教育目的 核心观点:教育目的应以个人需要为根本或出发点,强调以个人自身完善和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爱伦?¤凯。 2.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1)社会本位的教育目的 核心观点:主张教育目的应以社会需要为根本和出发点,强调以社会发展的需要为主来制定教育目的和建构教育活动。 代表人物:柏拉图、孔德、迪尔凯姆(涂尔干)、凯兴斯泰纳、纳托尔普。 3、人文主义与科学主义 三、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与实践 1.建国以来教育目的的演变 (1)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国第一个教育方针。 (2)1958年:《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进一步确立培养全面发展的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的教育目的。 (3)文革中:偏离方向。 (4)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教育概论》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A、男生:18岁考入北京大学物理系,本科毕业后进入美国爱荷华大学物理与天文系攻读研究生。28 岁通过答辩获得博士学位,, B、男生: 贫寒农家子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省级重点高中,高中期间成绩优异,被评为省级三好学生,全国物理奥数二等奖,后考入省属重点大学攻读生物技术专业,, C、男生: 初中体育成绩优异,凭借长跑特长,进入重点高中,高一时七门功课不及格,从学校退学,, D、女生: 七岁父母离异,随母亲生活,成绩优异,组织能力强,顺利升入省级重点高中,从初中起担任班长,一直到高中毕业,高中学校辩论赛最佳辩手,省级优秀学生干部,与同学老师关系融洽,考入澳门科技大学,, E、男生:4岁选入申奥形象大使;4岁学习钢琴,师从中央音乐学院著名 钢琴教授韩剑明;8岁学习书法,师从清华大学方志文;获奖无数,10岁加入国家冰球队,读人大附中并留学美国,, 这几个学生你最喜欢哪一个?按照你喜欢的程度做一下排列?为什么?站在什么角度排列的? 第一位是xx;( 1991 年11 月1 日就读于美国爱荷华大学的中国博士留学生卢刚开枪射杀了3位教授和副校长安-柯莱瑞以及一位和卢刚同时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山林华,在枪杀五人之后,卢刚随即当场饮弹自尽的枪击事件)。 第二位是xx; 第三位是xx; 第四位是一所重点中学的学生,也是一个真实案例,一个非常优秀的女生,组织能

力非常强,很会与人相处,人缘也很好,是全校老师和家长公认的好学生,当时高中毕业时她妈妈是做为优秀毕业生家长在全校做发言的。谁都没有想到,在外人眼里这个优秀的孩子居然跳楼自杀,当这个消息传到学校以后,孩子的任课老师、校长等都非常受打击,都觉得他们的教育很失败。 第五位就是XXXX之子XX天一。 一、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 是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设想和规定。 1、从内涵分: XX教育目的和狭义教育目的 XX 教育目的: 存在于人的头脑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和要求。 狭义的教育目的: 指由国家提出的教育总目的和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目标,以及课程与教学等方面对所培养的人的要求 国家的教育目的: 国家和社会对教育所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和规定。 本章主要研究狭义的教育目的,特别是我国的教育总目的。 2、从形态上分: 理论形态和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应然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 性的教育目的

教育学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单项选择题 1 、培养劳动者是()。 A、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B、对人才培养规格的具体要求 C、我国教育目的根本特点 D、学校的教育质量标准 2、马克思认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A、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 B、德、智、体全面发展 C、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D、坚持教育的正确方向 3、“君子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体现了()。 A、教育无目的论 B 、社会本位论 C 、科学本位论D 、个人本位论 4、“教育对人的肉体和精神都要关心,但主要关心的应当是灵魂,教育应当建立在精神本质 占优势的基础上” ,这一观点是()教育目的论。 A、神学的 B、科学本位 C、社会本位 D、个人本位 5、确定教育目的的客观依据是()。 A、哲学观念 B、人性假设 C、理想人格 D、生产和科技发展水平 6、()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A、教育方针 B、教育政策 C、教育目的 D、教育目标 7、我国教育目标制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基础是()。 A、社会本位价值取向 B、个人本位价值取向 C、马克思主义的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D、政治本位价值取向 8、体育是以()为目标的教育活动。 A、提升教育对象智慧 B、健全品德素养 C、发展体能,锻炼体魄 D、追求人生情趣和理 想境界 9、下列哪一观点是正确的() A、智育等于教学 B、创造性思维即发散思维 C、进行美育即实施素质教育 D、智育是实现人全面发展的途径之一 10、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学说在20 世纪末中国教育界的具体实践典型是()。 A、教育实验的热潮 B、教育改革的实践 C、素质教育运动 D、教育的国家化走势 11、具有强烈的人道主义特色,全盛时期出现在18、19 世纪,突出人的本性需要和自由发 展,反对神学等观点属于()的认识。

教育学教育目的题库

2017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在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问题上,主张教育是为了使人增长智慧,发展才能,生活更加充实幸福的观点属于(A) A.个人本位论 B.社会本位论 C.知识本位论 D.能力本位论 解析:个人本位论主张从个体本能需要出发,强调教育要服从人的成长规律和满足人的需要;注重教育对个人的价值;主张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发展人的个性,增进人的价值,促使个人自我实现。 2016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4)教育是新生一代成长与社会生活延续和发展不可缺少的手段,为一切人和社会所必需,并与人类社会共始终。这表明教育具有(A) A.永恒性 B.历史性 C.阶级性 D.生产性 解析:教育的社会属性包括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其中永恒性是指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教育与人类共始终。教育的永恒性是教育本身的职能所决定的。 23.辨析题: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由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其中,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教学的首要任务。此外,教学还在于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培养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因此,教学活动的任务具有多样性,不仅仅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2016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3.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是(B) A.素质教育理论 B.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C.创新教育理论 D.生活教育理论 解析: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22.辨析题:教育既然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就只能按照人的发展需求确定。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人的总的要求,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属。确定教育目的要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因素,人的身心发展特点以及制定者的教育理想和价值观等。因此,题干将教育目的确定的依据简化为人的发展需求这个单一因素,说法错误。 2015年下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 教育知识与能力试题(中学) 22.辨析题:全面发展就是指学生德智体诸方面平均发展。 参考答案:这种说法是错误的。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是全面发展不代表是平均发展,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促进个性发展,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因此这句话是错误的。 31.材料分析题:小美很喜欢唱歌,从小就希望自己在音乐方面有所成就。在她还没有确定是否报考音乐学院前,她在众人面前能很好地展示自己的歌声。她确定报考音乐学院后,学习更加勤奋努力,希望实现自己的目标。但是在音乐学院的专业课面试过程中,由于她极度渴望有完美的表现,结果事与愿违,不但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水平,而且比平时更差,导致面试失利。这个

第四章 教育目的 习题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填空题 1.布卢姆等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将教学目标划分为、和动作技能领域。 认知领域情感领域 2.教育目的. 、组成了层次不同的由抽象到具体的教育目的系统。 培养目标教学目标 3.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编著《教育——财富蕴藏其中》一书中提出教育的四大支柱,即、、学会生活、学会共处。学会认知学会做事 4.教育目的的概念是教育所培养人才的___的总规定或总设计。质量和规格 5.教育目的对整个教育工作的指导意义有:导向作用、_激励作用_、_评价作用_。 6.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学制”,它的颁布,宣告中国现代教育制度的正式形 成;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了“学制”,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 性质的学制。癸卯壬子癸丑 7.洛克在《》一书中提出了“绅士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在教育 目的论上持的教育主张。教育漫话教育个人本位论 8学生中心的教育学说主要以法国的________和美国的杜威为代表。卢梭 9教育目的既是教育目的的出发点,又是教育工作的。归宿 10.机器大工业生产提供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和可能;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 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 一途径。 11.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是由人的本性、本能需要决定的,教育目的就是 要促使人的本性、本能的高度发展,成为健全发展的人,其代表人物是、等 人。卢梭杜威 12.教育目的的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要求来确定,教育目的除社会需要以 外无其它目的,其代表人物有和。孔德涂尔干 13.根据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教育工作者必须树立由单纯的教育向教育 转变的思想。应试教育素质教育 14. 马克思主义认为确立教育目的应根据社会需要和人自身发展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15.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教育培养人的总的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是各级各类学 校工作遵循的总方针。规格基本要求 16. 杜威提出教育无目的的思想,主要是基于两方面的考虑。首先是__ __,其次是_ ____。 社会方面教育本身 17. 社会本位论者主张教育目的应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来确定。 18.1999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指出,素质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为重点。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9. 我国新时期的教育方针是:教育必须为服务,必须与相结合, 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生产劳动 二、选择题 1.( )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

《教育学》教育目的教案讲课稿

《教育学》教育目的 教案

教育目的概述教案 一、教学时间安排:1学时; 二、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目的、培养目标、课程目标、教学目标等概念; ?2、理解教育目的的应然性与应然性的意义; ?3、理解教育目的的结构及其对现实的指导意义。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应然性教育目的与实然性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结构层次的换分意义 四、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 五、教学过程 导入:人的活动都是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目的构成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要素,也是人的实践活动的一个基本特征。如蜜粉的活动与建筑师的活动之间的区别…… 六、教学内容: 一、教育目的的涵义 1、涵义:是教育主体对于其所希望达成的结果的设定,具体说来就是教育活动所要培养人才的总的质量标准和规格要求。反映了一种关于教育过程预期结果的价值取向。 2、教育目的的分类: (1)从内涵上讲,教育目的具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存在于人的头脑之中的对受教育者的期望与要求。这种教育目的是每个人对自身接受教育,或者教育能够给每个人带来什么的一种预设。狭义的教育目的指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这一教育目的是由国家提出的,对各级各类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才的总要求。 (2)从形态上分,教育目的可分为理论形态与实践形态。 理论形态的教育目的是人们根据现存的社会条件和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所提出的具有某种倾向性的教育目的。实践形态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者或者与教育有直接联系的人,在自己的教育行为中所实际追求的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的应然层面与实然层面之间,是一种普遍与特殊的关系,也是一种价值与事实的关系。 (3)教育目的概念辨析。 教育目的是“培养人的总目标。反映了一个国家整体的终极的教育意图,它要说明的是教育应满足什么样的社会需求和应培养人的哪些身心素质。也就是说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的社会角色和具有什么样素质的根本性问题,含有一定的方向性,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根据一

教育学第四章教育目的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目的 考点一:教育目的概述 1.概念:教育目的是把受教育者培养成社会需要的人的总要求,是学校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质的规定性。广义是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狭义是指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 2.意义: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起主导作用。 3.功能:导向功能、激励功能、评价功能 4.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教育概念应用概念应用群体制定机关 教育目的理论术语个人 教育方针工作术语政府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考点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第一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 (二)第二层次——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三)第三层次——教师的教学目标

考点三:确立教育目的的依据 1.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2.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和需要; 3.制定者的理想和价值观; 4.我国确立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 考点四:教育目的确立的理论 考点五: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是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我过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同是会生活条件相联系。 2.人的片面发展是旧式分工造成的。 3.机器大工业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基础和可能。 4.社会主义制度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社会条件 5.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唯一方法。 考点六:我国教育目的精神实质 (一)我国的教育目的 坚持教育为社会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 (二)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教育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

教育学第4章 教育目的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和层次 一,教育目的界说 1.教育目的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国家和社会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教师等,都对新一代寄予这样那样的期望,这些期望都可以理解为广义的教育目的。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应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要求。各级种类学校无论具体培养社会什么领域和什么层次的人才,都必须努力使所有学生都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都具有指导意义。不管学生有多大个别差异,如体质强弱不同,成绩高低不齐,兴趣爱好不一,学校都必须努力使他们符合国家提出的总要求。 2.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对一切教育工作的意义,决定了教育制度的制定、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与教学方法的运用,无一不受教育目的的制约。教育目的是国家整个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教育目的的实现是教育活动的归宿。如果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军人或武士,教育体系遂有军国主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养国家公民,教育体系遂有强调基础教育和注重培养民族情感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培育英才,教育体系遂有强调高质量教学和鼓励竞争的倾向;教育目的强调个性自由发展,教育体系遂有灵活多样和自由活泼的倾向。教育目的确定受教育价值观的支配,也与社会的发展水平与需要相关。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 教育目的是各级各类学校遵循的工作总方针,但它不能代替各级各类学校对所培养的人才的特殊要求,各级各类学校还有各自的具体工作方针,这便决定了教育目的的层次性。教育目的的层次可以图示如下: 教育目的(国家的或思想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的目的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 课程目标(各学习领域或科目的) 教学目标(具体教学过程中如单元、课时的) 培养目标是由特定的社会领域(如教育工作领域、化学工业生产领域、医疗卫生工作领域等)和特定的社会层次(如普通劳动者、熟练技术工人、管理人员、高级行政人员、专家等)的需要决定的;也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级别(如初等、中等、高等学校)而变化。为了满足各行各业、各个社会层次的人才需求和不同年龄层次受教育者的学习需求,才有各级各类学校的建立。教育目的是对所有受教育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的对象提出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对象有各自不同的特点,制定培养目

最新第四章 教育目的资料

第四章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的概述 1.教育目的的内涵 ⑴广义的教育目的: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 变化,或产生怎样的结果。 ⑵狭义的教育目的:指国家为培养什么样的人而确定的质量规格和标准。 ⑶教育目的: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⑷教育目的是整个国家教育工作的方向,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⑸中小学教育目的实现的最基本途径就是(教学工作)。 2.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学校教育的目的国家的教育目标是教育实践和评价活动的直接目标。 各级各类学校的 培养目标 指各级各类学校或各个学校应该达到的目标,必须通过课程目标和教学目标才能实现。 课程目标 是指导整个课程编制过程最为关键的准则,从课程的角度规定了人才培养的具体规格和质量要求,是课程设置的直接目标。 教师的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 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教学目标是指导和评价教学的基本依据。 课程目标与教学目标是实现培养目标的核心,教学目标是实现课程目标的具体手段。 3.教育目的的功能 ①导向功能:受教育者的培养方向和结果,是全部教育工作的根本问题。教育目的一经确立就成为人们 行动方向。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指明了发展方向,预定了发展结果,也为教育工作者指明了 工作方向和奋斗目标 ②激励功能:能够激励人们为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③评价功能: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活动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率,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益,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等工作,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进行。 4.现代教育目的的新特征 ⑴教育目的的融合性特征。 ⑵教育目的的适度超越性特征。 ⑶教育目的的类主体性特征。

山香版 教育学 第三章 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讲课稿

第三章教育目的与教育制度 第一节教育目的 一. 教育目的内涵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是根据一定社会发展和受教育者自身发展的需要及规律,对受教育者提出的总的要求。教育目的规定了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什么样的人,是培养人的质量规格标准,同时也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 教育目的一般由国家或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指导一定时期的各级各类教育工作。 广义的教育目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国家对培养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除此之外,教育目的还有两个比较明显的特点: 第一,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第二,教育目的具有社会性和时代性。 (二)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 1.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联系. 教育方针是国家最高权力机关根据政治、经济要求,明令颁布实行的一定历史阶段教育工作的总的指导方针或总方向。 2.教育目的与教育方针的区别 教育目的是:理论术语、指导人才规格、由社会提出、影响力小。 教育方针是:工作术语、指导教育事业、由政府提出、影响力大。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教育方针的内容: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1)教育的性质和服务方向,即“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这表明了我国教育的社会主义性质和服务方向; (2)教育目的,即“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规定了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质量和规格; (3)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即“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其中,教育目的是教育方针中核心和基本的内容,正确的教育目的观有助于制定有效指导教育实践的教育方针。 二. 教育目的的意义与作用 (一)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教育工作的核心,是教育活动的依据和评判标准、出发点和归宿。在教育活动中居于主导地位,同时他也是全部教育活动的主题和灵魂,是教育的最高理想,对一切教育活动都有指导意义,也是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 (二)教育目的的作用(功能)(导向、激励、评价、调控) ①教育目的对教育工作具有导向作用 ②教育目的对贯彻教育方针具有激励作用 ③教育目的是对教育效果进行评价的重要标准 也有说法认为,教育目的的功能包括导向功能、调控功能和评价功能。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