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I)卷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I)卷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选出对《桃花源记》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 . 文章为了吸引读者,多处设置了悬念。

B . 文章开头写桃林的美好,是为了渲染神秘的气氛,为下文写桃花源的美好做铺垫。

C . 文章先写渔人偶然进入了桃源,结尾又写刘子骥寻而未果,前后矛盾。

D . “沿溪行,忘路之远近”是为下文找不到桃花。

2. (2分)下面对划线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念无与为乐者(思念)

B . 遂至承天寺(于是,就)

C . 怀民亦未寝(睡觉)

D . 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

3. (2分)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4. (2分)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 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 . 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 .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 .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5. (2分)下列句子的停顿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未尝/识书具。

B . 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

C .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D . 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二、填空题 (共4题;共11分)

6. (5分)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

(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

7. (1分)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中点明主旨的句子是:__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_的思想感情。

8. (1分)给下列的字注音。

遂________ 寝________ 荇________

9. (4分)填空。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陶弘景,字通明,号________。丹阳秣陵人,著有《___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选自《苏轼文集》,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宋朝的文学家。他与父亲

________、弟弟________合称为“三苏”,都被列入“唐宋八大家”之中。

三、问答题 (共1题;共5分)

10. (5分)课文《黔之驴》写虎从畏驴到食驴的过程可分为几个层次?各层次中表现虎的心理及行为动作的词语分别有哪些?它们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四、翻译 (共1题;共2分)

11. (2分)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2)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3)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4)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5)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

12. (18分) (2019七上·台山期中) 阅读选文,回答问题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广家世世受射。广居右北平,勾奴闻之,号曰“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踢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其射,见敌急,非在数十步之内,度不中不发,发即应弦而倒(1)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避之数岁/非在数十步之内

B . 尝食/饭疏食,饮水

C . 士以此爱,乐为用/乐亦在其中矣

D . 度不中不发/仁在其中矣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3)李广是个怎样的人?

参考答案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答案:略

2、答案:略

3、答案:略

4、答案:略

5、答案:略

二、填空题 (共4题;共11分)

6、答案:略

7、答案:略

8、答案:略

9、答案:略

三、问答题 (共1题;共5分)

10、答案:略

四、翻译 (共1题;共2分)

11、答案:略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8分)

12、答案:略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八年级上册《短文两篇》(教师中心稿) 知识目标: 1、掌握生字、文学知识、文言词句 2、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朗读背诵课文 能力目标:文言阅读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古人在大自然中陶冶情操 重点难点:1、掌握重点文言词句;2、背诵课文 策略方法: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教学媒体:多媒体 课前二分钟演讲 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引入复习课提问引出教学目标复习文学知识复习生字强调壁的写法区别:璧玉、碧绿 文言文学习是这学期的学习重点,当然也是考试的重点。针对大家在考试中存在的会说不会写,或者是自以为会写,一写就错的现象,今天这节复习课,要求大家不能光说,要用手写,解决你考试中会,还不得分的现象。 问:复习一篇文言文,应从哪些方面复习?文学知识、生字、文言词句、思想感情,朗读背诵。

二、屏幕出示复习内容: 1、《答谢中书书》的作者是_______,朝代_____。 2、《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是______,朝______。 3、两岸石bì() yuán()鸟乱鸣昔日欲颓()沉lín ()竞跃与( )其奇者亦未寝()藻xìng()交横 三、朗读背诵 在朗读中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出示《答谢中书书》图片出示《记承天寺夜游》图片两副图片同时出现齐读一遍,指出问题后,读第二遍。指名两人朗读齐诵,指名背诵。 复习文言词句总结翻译规律:1、组词法2、替换法3、调序法归纳思想感情 (1)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实是欲界之仙都。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念无与为乐者,……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与中庭。 (5)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6)、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答谢中书书》表达了作者:愉悦之情和得意之感《记承天寺夜游》表达了作者赏月的欣喜、人生的感慨、被贬的悲凉、漫步的悠闲 板书设计提纲 27、短文两篇

部编版八年级(上)《第10课 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两篇》同步练习卷(6)一、积累运用.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五色交辉 .. (2)晓雾将歇. (3)夕日欲颓. (4)沉鳞竞跃 .... (5)有能与.其奇者 2.翻译下列句子。 ①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②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③实是欲界之仙都。 ④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3.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下列问题。 (1)用原文回答问题: ①表现了山水相映之美的句子是: ②表现了色彩配合之美的句子是: ③表现了晨昏变化之美的句子是: (2)本文反映了作者什么思想? 二、课内阅读. 4.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 ①五色交辉 .. ②晓雾将歇. ③夕日欲颓. ④沉鳞 ..竞跃

(2)翻译文中画横线句 ①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②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发挥想像,描述一下画浪线句子所呈现的景象。 (4)这篇小品文写景富有特色,有极高的文学价值,请作简要的赏析。 三、课外拓展. 5.阅读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天镜园浴凫堂①,高槐深竹,樾②暗千层,坐对兰荡③,一泓漾之,水木明瑟 ④,鱼鸟藻荇,类若乘空。余读书其中,扑面临头,受用一绿,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每岁春老,破塘⑤笋必道此。轻舠⑥飞出,牙人⑦择顶大笋一株掷水面,呼园中人曰:“捞笋!”鼓枻⑧飞去。园丁划小舟拾之,形如象牙,白如雪,嫩如花藕,甜如蔗霜。煮食之,无可名言,但有惭愧。(张岱《天镜园》) 【注】:①浴凫堂:天镜园中一个堂名。②樾:树荫。③兰荡:湖名。④明瑟:明净新鲜。⑤破塘:绍兴地名,以产笋著称。⑥轻舠:小船。⑦牙人:商人。⑧枻:船桨。 (1)解释下列加点词。 ①晓雾将歇. ②夕日欲颓. ③类若.乘空 ④无可名言. (2)下列各组中加点字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两项是 A、四时俱.备字俱.碧鲜 B、实是.欲界之仙都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C、山川之.美园丁划小舟拾之. D、但.有惭愧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同步练习D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面对《邹忌讽齐王纳谏》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 本文第一段写出了邹忌头脑冷静,不为奉承所迷惑。 B . 本文第二段运用两组排比句式增强了语势,给人以无可辩驳之感。 C . 本文第三、四段从侧面表现邹忌的精明能干,具有治国之才。 D . 本文的主旨是通过邹忌“暮寝而思之”,悟出了人们由于种种原因,不会说出事情的真相的道理。 2. (2分)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 寻张怀民寻病终 3. (2分)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4. (2分)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A .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 .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部编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11课《短文二篇》同步试卷 一、单选题 1.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A.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 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读课文《记承天寺夜游》,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 本文写在作者贬职期间,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感情与柳宗元《小石潭记》中的一致。 B. 文中“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等句都与“闲”字相关。 C. 苏轼此时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这是一个有名无实的官,所以他自称闲人。 D. 本文写景较为简洁,用素描的笔法,写月色,写景物,给人清静雅致的感觉。 3.下列句中加线词的用法、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A.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遂迷 B. 念无与为乐者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C. 盖竹柏影也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D. 寻张怀民寻病终 4.下列对《答谢中书书》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文章以感慨起笔,囊括了山水,纵览了古今。 B. “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力描写山之高,水之清,突出了山水映衬之美。 C. “猿鸟乱鸣”突出了猿、鸟的鸣叫传入耳际,让人感到繁多杂乱。 D. “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描绘出众彩纷呈、绚丽动人的景象。 5.下列句子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孩子无不希望得到父母的褒奖,这对其自尊心的培养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B. 今年判阅语文微写作的老师要求必须读过《红楼梦》《老人与海》等原著。 C. 南方科技大学校园开放日16日举行,来自多个省市的近千名考生和家长冒雨前来。 D. 英国的莎士比亚、狄更斯等世界级文豪对中国文坛有着深远的影响。 6.与下面例句中划线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念无与为乐者 A. 念念有词 B. 心无杂念 C. 念念不忘 D. 念过大学 7.对“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一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B.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积水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C.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水中藻、荇交横的样子。 D. 这句话生动地描绘了庭下月色的空明和竹柏的影子交横的样子。 二、填空题 8.理解课文《记承天寺夜游》,默写。 ①作者游承天寺的原因:________。 ②《记承天寺夜游》中的________一句,描绘了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 (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 (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7.写出下列加点字的古义和今义 (1)无案牍之劳形古义:今义:(2)惟吾德馨古义:今义: (3)谈笑有鸿儒古义:今义:(4)无丝竹之乱耳古义:今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短文两篇》

》》》》》》》》》积一时之跬步臻千里之遥程《《《《《《《《《《《《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短文两篇》 一、积累与运用 1. 给下面的字注音。 陋()铭()馨()牍()鸿()儒()淤()涟()蔓()苔()蜀()逸(噫() 2. 下列句中加点的单音节词,相当于现代汉语中哪个双音节词,并填入括号内。 (1)有仙则名()(2)有龙则灵()(3)惟吾德馨()(4)苔痕上阶绿()(5)可以调素琴()(6)出淤泥而不染()(7)香远益清()(8)宜乎众矣() 3.选择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恰当的一项。 (1)无案牍之劳形 A.无/案牍之劳形B.无案牍/之劳形C.无案牍之/劳形D.无案牍/之/劳形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A.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4.给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选择正确义项。 (1)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A.应当 B.适宜 C.当然 (2)菊之爱,陶后鲜有闻 A.新鲜 B.少 C.鲜艳 (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A.否则 B.却 C.那么,就 (4)无丝竹之乱耳 A.助词、的B.代词,它C.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不译(5)可以调素琴 A.能够,用现代汉语“可以” B.可以用 C.能凭借 (6)濯清涟而不妖 A.美丽而不庄重 B.妖气 C.装束奇异 (7)同予者何人 A.赞成 B.同意 C.和……一样 (8)亭亭净植 A.植物 B.栽种 C.树立 6.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词性变化及在句中的意思。 (1)山不在高,有仙则名(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无丝竹之乱耳(4)无案牍之劳形 (5)不蔓不枝(6)香远益清

部编版八上第10课短文两篇注释、翻译及答案《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

《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上第10课】 班级:姓名: 题型:【重点注释默写】【重点句子翻译】 一、重点注释默写: 《答谢中书书》 1、【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 2、【四时】四季。 3、【歇】消散。 4、【夕日欲颓】夕阻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5、【沉鳞】指水中潜游的鱼。 6、【欲界之仙都】人间仙境。 7、【与】参与。这里有欣赏、领悟的意思。 《记承天寺夜游》 1、【念】考虑,想到。 2、【相与】共同,一起。 3、【中庭】院子里。 4、【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5、【盖】大概是。 6、【但】只是。 7、【耳】语气词,相当于“罢了”。 二、重点句子翻译: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翻译: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 2、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翻译: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

3、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翻译: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 4、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翻译: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5、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翻译:想到没有和我一起游乐的人,于是(我)前往承天寺寻找张怀民。 6、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翻译:怀民也没有睡,我们便一同在庭院中散步。 7、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翻译:月光照在庭院里像积满了清水一样澄澈透明,水中的水藻、荇菜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柏树的影子。 8、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翻译:哪一个夜晚没有月光?(又有)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背诵并默写课文。积累一些文言实词、虚词。 2、品味、积累写景的优美语言。 3、理解作品意境,体会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1、《答谢中书书》画面布局的巧妙。 2、《记承天寺夜游》中“闲人”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古人云:“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无数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他们为我们奉献了大 量的歌咏自然山水的优美篇章。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南朝梁代陶弘景写的一篇山水小品——《答谢中书书》。 二、作者及写作背景、文体简介。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南朝齐、梁时期思想家、医学家。 隐居茅山。梁武帝遇有国家大事,常去山中征询他的意见,时人称为“山中宰相”。 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但是,中国的应用性文体从来不排 斥审美的文学属性,尤其是书信一体,多记事陈情,中国古代的抒情散文即始于书信,书信的实用性和审 美性的结合十分完美。 三、指导学生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 1、教师指导学生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文句,读出节奏、韵律、情调。 ⑴多媒体显示优美的山水图画,教师配乐朗诵,学生听读,掌握字音、节奏。 读毕,教师提示朗读节奏: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 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 有/能与(yú)其奇者。 1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二篇》 课文原文及教案 答谢中书书 南朝·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记承天寺夜游宋·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译文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脱下衣服准备睡觉,恰好看到这时月光从门户射进来,不由得生出夜游的兴致,于

是高兴地起身出门。想到没有可以共同游乐的人,就到承天寺寻找张怀民。张怀民也还没有睡觉,我俩就一起在庭院中散步。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积水那样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纵横交错,原来那是庭院里的竹子和松柏树枝的影子。哪一个夜晚没有月亮?哪个地方没有竹子和柏树呢?只是缺少像我们两个这样清闲的人罢了。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注重整体感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参考注释和工具书,对文章的主要内容及感情基调有初步认识。 2.注意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以朗读和背诵带动其他环节。 过程与方法 1.诵读,体味语言的自然美,学习写景的技巧。 2.从叙事写景的角度比较两篇文章的异同,加深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答谢中书书》:感受祖国山川之美。 2.《记承天寺夜游》:培养豁达宽广的胸襟。 【重点和难点】 重点:整体感知作品内容,领悟作者发现美、欣赏美的情怀。 难点:反复诵读,体味语言之美。 【教学方法】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语文第10课《短文两篇》语文同步练 习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字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夕曰欲颓.(tú)B.沉鳞竞.跃(jìng) C.水中藻、荇.交横(xìng)D.何处去竹柏.(bǎi)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下列各组加点字意思不相同的一组是() A.自.康乐以来自.三峡七百里中 B.朝发白帝,暮到.江陵晓.雾将歇,夕日欲颓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念无与.为乐者 二、文言文阅读 4.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词,并在横线上解释该词。 (1)五色(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竞跃:________________(4)夕日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____________________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__ 6.《答谢中书书》宛如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又像一首流动的山水诗,美不胜收。你能否再找出两句写山或水的优美诗文? ①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甲)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皆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0课短文两篇测试题及答案

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文言文专项测试(第10课《短文两篇》)班别姓名学号成绩 一、课内文言文阅读 (一)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 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15分) 四时俱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晓雾将歇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夕日欲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沉鳞竞跃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未复有能与其奇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 2、重点句子翻译(每句4分,共12分) (1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2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3、下面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4分) A、本文是陶弘景给谢中书书信中的一段文字,历来被当作独自成篇的山水佳作来欣赏。 B、全文以“山川之美,古来共谈”为话题,以山峰、河流、石壁、树木等景物的铺陈刻画为主体,最后以无人与之共赏山川之美结束。 C、文章写自然景物,暗含作者对尘世生活的厌弃之情。

D、“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此句带有自豪之感,期与谢公比肩 之意溢于言表。 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有误的一项是()(4分) A、本文通过描写山水相映之美、色彩配合之美,晨昏变化之美和动静相衬之美,勾画出一幅令人心旷神怡的山水画卷。 B、全文分三部分。“山水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当中部分则具体叙写山川之美,最后以“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的感慨结束。 C、本文和朋友分享对山水之美的热爱和隐逸情怀,并邀请朋友来山中同游, 委婉希望他淡泊名利,回归自然。 D、本文中作者表达了自己欣赏山林之美的情趣,并将内心对山林之美的感受与朋友分享。 (二)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 逐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每空3分,共30分) 月色入户____________________ 欣然起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念无与为乐者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 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________________ 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_____________ 盖竹柏影也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__________________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2.短文两篇

22.短文两篇 一、基础知识 1.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1)有仙则名.。 (2)惟吾德馨.。 (3)可以调.素琴。 (4)无案牍之劳形.。 (5)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 (6)濯.清涟而不妖.。。 (7)亭亭净植.。 2、理解性默写 (1)《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 是,。 (3)《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 是,。 (4)《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 是,,。 (5)《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答: (2)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答: (3)何陋之有? 有什么简陋的呢? 答: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答: 二、语言运用 4.班级以“我爱文学”为主题出一期手抄报,为积累更多的文学知识,办好手抄报,小明前

往图书馆查阅资料,在图书馆他遇到了管理员王老师,他该怎样说?(3分) 答: 5.李容是班上的语文科代表,因病住院。她的同桌好友张林星期天到医院探望她。李容请张林把自己写的作文转交给语文老师赵老师,并请张林代自己向赵老师表示迟交作文的歉意,希望赵老师能批改好,让张林后天来时带给她。 第二天,张林把李容的作文交给赵老师时,对赵老师说: 根据语境,写出张林的转述语,要简明连贯得体,不超过45个字。 答: 三、课内阅读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6.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7.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8.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 (2),。 (3),。 四、课外阅读 《陋室铭》阅读训练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课文知识点整理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文知识点 整理 【第22短文两篇】 一、重点字词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馨xīn苔tái鸿儒rú案牍dú蕃fán 淤ū泥濯zhuó清涟lián亵xiè玩 2.解释下面加点词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名:出名,着名。 惟吾德馨。馨:香气。指品德高尚。 可以调素琴。调:调弄,指弹。 无案牍之劳形。形:形体、身体。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蕃:多。 濯清涟而不妖。濯:洗涤。妖:美丽而不端庄。 亭亭净植。植:立。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亵:亲近而不庄重。 菊之爱,陶后鲜有闻。鲜:少。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宜:应当。 二、重点句子背记知识清单 1.用原文填空。 《陋室铭》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陋室铭》中从反面写陋室主人高雅脱俗的生活情致的句是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爱莲说》中从生长环境表现莲高洁质朴的句子是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爱莲说》中从体态香气方面写莲正直、芳香的句子是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 《爱莲说》中写莲的清高风度的句子是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爱莲说》中高度概括莲的高贵品质的句于是莲,花之君子者也。 点拨;“牍”、“淤”、“濯”“涟”“亵”等字字形较复杂,容易写错。 2.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好。 点拨:重点理解“惟”“馨”等词浯。 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没有嘈杂的音乐声扰乱两耳,没有官府的使身体劳累。 点拨:重点理解“丝竹”“乱”“案牍”“形”等词。 何陋之有?有什么简陋的呢? 点拨:此句句式为宾语前置,翻译时要调整词序,使之符合现代汉浯习惯。

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0课《短文二篇》

2018秋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同步训练:第10课《短文 二篇》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字词书写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夕日欲颓.(____)沉鳞.竞跃(____)晓雾将歇.(____)与.其奇者(____)遂.至承天寺(____)藻.、荇.交横(____)(____)盖竹柏.影也(____) 二、文言文阅读 2.解释下列加点词。 (1)山川之.美/但微颔之. (________)(________) (2)实是.欲界之仙都/如是.再啮 (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欲.界之仙都 (________)(________) (4)未复有能与.其奇者/无与.为乐者 (________)(________) 阅读《答谢中书书》,回答问题。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山川之美,古来共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第一句在全文中的作用。 5.品析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妙处。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6.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峰入云,清流见底”,极言山之高,水之净,运用了仰观俯察两种视角。B.“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运用平远、高远的视角极目远眺,描绘了五彩的山石与青翠的竹林色彩之美。 C.“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由静转动,由朝到夕,突出山川

八年级语文上册短文两篇教案

短文两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积累文言词句。 (2)理解本文的主题。 (3)了解铭文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朗读、背诵全文。 (2)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3.情感与价值观 (1)理解作者描述陋室和莲的情怀 (2)理解莲花的高洁品格 【重点难点】 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法学法】 1.释义法:积累文言词句。 2.品读法:理解本文的主题。了解铭文的特点 3.模拟写作:领会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提高认识并尝试写作。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陋室铭) 刘禹锡 一、解题 1.陋室,是刘禹锡的室名,就是简陋的房子。据说是刘禹锡在安徽和州任刺史时修建的。一正房,两厢房,坐北朝南。正房中有石碑一方,碑首有篆书“陋

室铭”三个字,现在安徽和县仍保存着。 2.铭,本是古代刻在器物或石碑上用来歌功颂德或警戒自己的文字,后来发展为一种独立的文体。这种文体,形式短小、文字简洁,句式工整而且押韵。 二、作者简介(板书:刘禹锡) 1.刘禹锡,是唐代进步的思想家,又是一位有成就的文学家。他一生创作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词散文,受到同时代大诗人白居易的推崇。《陋室铭》就是一篇传世佳作。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赏析这篇文章的写作特色(板书:学习目的:赏析写作特色) 2.给下列字注音并解词。 德馨( ) 案牍( ) 鸿儒( ) 乱耳( ) 三、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2.孔子云:“何陋之有?” 四、课文分析 1.出示胶片(与本文有关的山水画),齐读课文两遍。 (1)文中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 (2)写陋室中人的句子是: (3)写陋室中事的句子是: 2.提问:这篇短文可分为几个层次? 回答: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山不在高一惟吾德馨”;第二层:“苔痕上阶绿一无案牍之劳形”;第三层:“南阳诸葛庐一孔子云:何陋之有?”我们一层层讲解。(出示与第一层意义相吻合的山水画胶片) 3.教师讲解 文章的题目是《陋室铭》,但是作者并没有直接写陋室,而是从什么写起呢? 回答:山水写起。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部编)第10课《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背景、赏析、注释、译文

答谢中书书 南北朝:陶弘景 原文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夕日一作:阳) 文言知识 古今异义 ①四时俱备(时古义:季节今义:时间) (备古义:具备今义:准备、具备) ②晓雾将歇(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晓古义:清晨今义:知道) ③夕日欲颓(颓古义:坠落今义:消沉,委靡) ④古来共谈(谈古义:称赞今义:谈论) 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参与,这里指欣赏; 念无与为乐者:和。 书-----谢答中“书”书:与“中”合用为官职名; 谢答中书“书”:书信。 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名词作动词,辉映。

译文 山川景色的美丽,自古以来就是文人雅士共同欣赏赞叹的。巍峨的山峰耸入云端,明净的溪流清澈见底。两岸的石壁色彩斑斓,交相辉映。青葱的林木,翠绿的竹丛,四季常存。清晨的薄雾将要消散的时候,传来猿、鸟此起彼伏的鸣叫声;夕阳快要落山的时候,潜游在水中的鱼儿争相跳出水面。这里实在是人间的仙境啊。自从南朝的谢灵运以来,就再也没有人能够欣赏这种奇丽的景色了。 注释 答:回复。谢中书:即谢微(一说谢徵),字元度,陈郡阳夏(河南太康)人。曾任中书鸿胪(掌朝廷机密文书),所以称之为谢中书。书:即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或“信札”,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多记事陈情。 山川:山河。之:的。 共谈:共同谈赏的。 五色交辉:这里形容石壁色彩斑斓。五色,古代以青黄黑白赤为正色,交辉,指交相辉映。 青林:青葱的树林。翠竹:翠绿的竹子。 四时:四季。俱:都。 歇:消。 乱:此起彼伏。 夕日欲颓:太阳快要落山了。颓,坠落。 沉鳞竞跃:潜游在水中的鱼争相跳出水面。沉鳞,潜游在水中的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短文二篇》精品教案

10 短文二篇 第1课时 《答谢中书书》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重点) 2.赏析写景,体会感情。(重难点)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曾随着郦道元一起畅游三峡,领略了它的雄奇险拔、清幽秀丽。其实,莽莽神州,高山大岳,千流百川,有无数神奇如画的风光让人心动神摇。今天我们再学习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共同欣赏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品味一首流动的山水诗。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提出朗读中的疑难字句,教师组织学生相互帮助解答。 2.自主学习。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初步疏通文句,将自己不理解的词句标出。 3.教师点拨。 (1)古今异义 ①古来共谈. (古义:称赞 今义:谈论) ②四时. 俱备(古义:季节 今义:时间) ③晓雾将歇. (古义:消散 今义:休息) ④夕日欲颓. (古义:坠落 今义:消沉,萎靡) (2)词类活用 五色交辉. (名词用作动词,辉映) 提问1:本文虽属山水小品文,可是作者仍精心布局,全文可分为三部分,看看应该如何分才好?三部分之间有何联系? 明确:全文可分为三部分。“山川之美,古来共谈”总领全文。中间的写景部分,先仰

视“高峰入云”,再俯瞰“清流见底”,再平视“两岸石壁”“青林翠竹”,接着分“晓”与“夕”两层来写。最后以感叹总括前文。 目标导学二:赏析写景,体会感情 提问2: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明确:其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其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为背景,绿水作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其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栖树,游鱼跃水。其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青林翠竹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提问3:“一切景语皆情语”,本文作者是如何以景传情的? 明确:本文作者用寥寥数笔,描绘了一幅清爽宜人的画卷,其间景物色彩灿烂,生命勃发,灵动飞扬。通过高低、远近、动静的变化,视觉、听觉的立体感受,来传达自己与自然融合的生命愉悦,体现了作者酷爱自然、归隐林泉的志趣。 提问4:作者以感慨收束全文,说说这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明确:“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言简而意丰。自从谢灵运以来,没有人能够欣赏它的妙处,而作者却能从中发现无尽的乐趣,深感自豪,期与谢公比肩之意溢于言表。 三、板书设计 答谢中书书 第2课时《记承天寺夜游》 1.朗读课文,疏通文义。(重点) 2.概括内容,把握感情。(重难点) 3.品味语言,理解写法。(难点) 一、导入新课 在夜深人静、皓月当空的晚上,月光如流水般洒落大地,一切都像笼着轻纱,若隐若现。如此景象,自然会触动诗人们多愁善感的心灵,或思念家乡亲人,或追忆在外漂泊的亲友,或寄托祝福,或表达相思。今天我们学习苏轼的一篇小散文《记承天寺夜游》,看看苏轼在美丽的月色中发出了怎样的人生感慨。 二、教学新课 目标导学一:朗读课文,疏通文义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10 短文两篇 练习题.doc

10 短文两篇练习题 一、基础部分 1.《记承天寺夜游》选自《_________________》,作者_______________,字____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_。北宋_______家,_______家。和父亲_______、弟弟_________________同列于“唐宋八大家”,合称“_______________”。 2.下列加粗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五色交辉(交相辉映)晓雾将歇(消散) B.夕日欲颓(坠落)沉鳞竞跃(争相跳) C.月夜入户(窗户)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和) D.相与步于中庭(共同,一起)但少闲人(只是) 3.翻译句子。 (1)晓雾将歇,猿鸟乱鸣。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4)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一)阅读下列文段,完成4~8题。 答谢中书书 陶弘景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4.“书”的意思是________,“答谢中书书”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找出统领全文的句子。 6.下边两个句子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1)高峰入云,清流见底。 (2)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7.本文分_______层,写出各层大意。

8.写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阅读下列文段,完成9~12题。 记承天寺夜游 苏轼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9.找出文中的比喻句、拟人句、反问句。 10.把全文划为三层,并写出各层大意。 11.古人爱把竹柏比作君子,比作好友。苏轼写竹柏的用意是什么? 12.找出文中的议论句。这些句子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心境(结合苏轼被贬的情况)? 二、提高部分 阅读下文,完成13~17题。 [甲]竹之始生,一寸之萌耳,而节叶具焉。自蜩蝮蛇蚹,以至于剑拔士导者,生而有之也。今画者乃节节而为之,叶叶而累之,岂复有竹乎?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以追其所见,如兔起鹘落,少纵则逝矣。与可之教予如此,予不能然也,而心识其所以然。 [乙]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粗的词。 (1)而节叶具焉具:________ (2)节节而为之为:________ 14.[甲]文中包含了两个成语,请写出一个,并解释它的意思。 答:成语是:____________ 这个成语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乙]文中说“意在笔先”,[甲]文中也有文字说的是这个意思,请将这些文字找出来,写在下边。 (不超过11个字)答:这些文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短文二篇

10短文二篇 《答谢中书书》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借助注释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掌握意义; (2)在反复诵读中品味文章优美的意境、揣摩文章凝练的语言; (3)背诵本文。 2.过程与方法:以诵读贯穿教学始终,以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为主要教学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理解古人高洁的思想情操。 【教学重点】 1.反复诵读,体会文章意境; 2.抓住重点词语,揣摩品味文章的语言特点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娱情山水的自得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谈话法、点拨法等 【学法】诵读法、讨论法、自学法等。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预习课文,读准字音。 二、导入激趣,简介文题 1、导入激趣: (板书:山川)同学们,看到“山川”这两个字,你们脑海里马上浮现了什么情景?你能描述一下吗?(学生描述,老师点评)从你们的描述中,我看出你们的想象力非常丰富,也看出你们对美好的大自然的向往。今天这节课我们就走进陶弘景的美妙的山川之景中,去尽情的感受一番。《答谢中书书》(板书标题) 2、简介文题、作者 答谢中书书”两个“书”字连一起,这题目是什么意思? 明确:前一个“书”与“谢中”连读指的是一个人,最后一个“书”是指书信,古人的书信又叫“尺牍dú”或曰“信札[zhá”,是一种应用性文体,可以抒情,如林觉民的《与妻书》;也可以写景,如吴均的《与朱元思书》。 作者:陶弘景――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医学家和文字家,字通明,号华阳隐居,著有《陶隐居集》,被称为“山中宰相”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己朗读课文,用笔划出不会读的字词。 2、学生自由练读,老师提出朗读要求: ①读准字音;②读准节奏;③读出感情。 3、让学生自告奋勇展示自己的朗读,其他学生认真听完以后针对朗读要求进行评价,老师提示学生重点掌握以下字词的读音: 猿(yuán) 颓(tuí) 与(yù) 4、老师范读,纠正字音,注意节奏。学生根据老师的范读找出朗读节奏: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语文27短文两篇

初中语文试卷 马鸣风萧萧 27 短文两篇 名校讲坛 1.走近作者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号华阳隐居,人称“山中宰相”。南朝齐、梁时期的道教思想家、医药家、炼丹家、文学家。著有《陶隐居集》《二牛图》等。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即今四川眉山)人,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诗人、词人,豪放派词人代表。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有《东坡全集》传世。 2.文言知识梳理 (1)古今异义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古义:只是;今义:转折连词。) 晓雾将歇.(古义:消散;今义:休息。) 夕日欲颓.(古义:坠落;今义:精神萎靡。) (2)一词多义 【与】未复有能与其奇者(动词,欣赏);念无与为乐者(介词,同,和);相与步于中庭(副词,和……一起,一块,共同) (3)文言句式 相与步于中庭(“步于中庭”中“于中庭”做“步”的状语,此句为倒装句中的介宾短语后置。) 3.主题解说 《答谢中书书》:这篇山水小品描绘了江南山水的瑰丽景色,表达了作者沉醉山水的愉悦之情和与古今知音共赏美景的得意之感。 《记承天寺夜游》:本文是一篇小品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时期。文章通过对庭中优美月色的描绘,表现了苏轼热爱生活、追求美好事物的执着,以及面对逆境潇洒、达观的生活态度。 4.难点攻克 (1)《答谢中书书》作者笔下的景色很美,请问美在哪里? 提示一:山水相映之美。山的峻峭,水的明丽。水的动势给山增加了活力,山的倒影给水铺上了异彩,二者相映成趣。 提示二:色彩配合之美。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蓝天作背景,绿水为衬托,绚丽动人,美不胜收。 提示三:晨昏变化之美。清晨白雾缭绕,似烟似缕,猿啼鸟鸣生机勃勃;傍晚红日西沉,山色苍茫,飞鸟归林,猿猴息树,游鱼跃水。 提示四:动静相衬之美。高峰为静,流水为动(形体);林青竹翠为静,五色交辉为动(光色);日出雾歇为静,猿鸟乱鸣为动;日落山暝为静,游鱼跃水为动(声响)。 (2)《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闲人”二字表现了苏轼怎样的复杂情感? 提示一:“闲”字饱含着作者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