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网络的发展给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给按照传统物理空间构建的著作权法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的发展使得著作权人作品的传播和复制变得非常容易。在这其中有正当的传播行为,当然也存在不正当的,即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因此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法律来保证网络著作权的行使,打击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概述及产生的根源

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日益严重,但是,对它究竟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国内尚缺乏具体规定。我将在本段中从概念、具体根源、具体类型上进行讨论。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概念与范围

对传统网络著作权侵权概念的认识大致分为两类:国外学者认为侵犯著作权是指“无权而使用别人权利的客体使别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国内有学者则认为侵犯著作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从事了出版法授权著作权人所控制、限制或禁止的那些活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著作权侵权的行为的概念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究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既无法定根据,又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行使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①

根据网络著作权概念以及传统网络著作权侵权本身的概念,再结合互联网的自身属性,网络著作权侵权指的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间转载或在互联网上以其他不正当方式行使专由著作权享有的权利的行为。《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中第二条规定了网络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在这里,我们发现存在了一些特殊情况:

首先,上文提及的独创性作品中,数字化的传统作品(如文章、图片、影视、音乐等)的独创性保护,相信可以很容易地被接受,它们本身就是传统作品在网络时代的一种表

①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48

现,应当得到相应的保护。那么,网页的版权是否也应当受到保护呢?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应该从几个方面来看:从网页的特性来看,网页是上网浏览时的屏幕显示,它一般包括四个部分:版式、信息、设计、更新网页的制作、设计,这样要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它无疑具有独创性,理所应当受到保护。然而,由于目前主页设计是模块化设计,其版式效果基本是相同的。因此,版式要想得到著作权保护必须要有很高的独创性。我们不妨把网页模块、版式的保护同专利制度结合起来,建立申请人申请保护以及网络监管等措施,这样就能更加完整有效地保护该种特殊的著作权。

其次是计算机病毒。计算机病毒实际上是一种可执行的程序, 其制造者都是精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人才,计算机病毒是他们消耗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制作之后才完成的。但因为计算机病毒本身具有破坏性,会损害社会公共利益,从而不能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分类和形式

因为侵权形式具有多样性,难以进行普遍立法加以规制,对于侵权的主体以及侵权事实的确认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困难,例如大量隐藏和篡改IP地址的技术手段,许多网站、网络用户使用了外部代理服务器,①所以网络著作权侵权难以进行有效的法律保护。我们要研究司法保护的问题,就必须对其进行有效地分类。综合各种侵权情况,按照侵权主体对其分类是比较具有可行性的一种分类,这是因为:一,这种方法更加全面以及更具可操作性,也更能明确区分绝大多数的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为下一步研究做好工作;二,在我国,网络侵权很少对簿公堂,因为网络无形世界让侵权的行为很难让人发觉,该种分类可以明确侵权主体,可以对法律起到引导的作用。具体的分类有以下几种:

1. 网络服务者侵权

网络服务者分为网络服务提供者和网络内容提供者。网络服务提供者,是指提供通路以使使用者与因特网联线的从业者。网络内容提供者是指领有网络信息服务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网络服务经营者,主要从事网络信息的提供服务,服务内容范围广泛包括国内外政治、经济、交通、旅游、文化、教育、生活、娱乐及气候变化等。②这种侵权形式因其掌握了资源发布的平台和强大的信息技术优势,形成明显信息不对称而成为网络著作权侵权的主要形式。

2. 网络管理者侵权

①Joesph Liu. The DMCA and the Regul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rkeley Tech. L.J.V ol. 18:531~532

②尚代贵,王式跃.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第3版

一般负责某个网站信息的撰写,编辑和发布,并对这个网站的内容,秩序进行管理的人员称为网络管理者,他对其管理的网页或网站的内容整体享有著作权。当网络管理者因为私利或者网站利益,对其编辑或整理的作品进行强行署名、盗用剽窃或者违规使用,都构成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行为,这种侵权行为主要发生在BBS和一些专题性质的网站中。

3. 网络使用者侵权

网络使用者是互联网的终端客户,这种侵权方式目前从技术上看只能是自然人使用并且侵权,但从法律角度看,在承担侵权责任时被告还可能是法人,其他单位和组织等。互联网使用者是一个庞大的数目,每时每刻都有大量的网络用户在网上冲浪。①网络用户的一些个人行为势必会造成网络著作权的侵权行为,例如故意破坏或者规避著作权人在其作品上采取的技术防范措施或是出于盈利目的将MP3或网上电影下载并制作成盗版光盘等等。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产生的根源

1. 法哲学层次根源

著作法的核心内容是调整著作权制度中各类利益关系,以期最大限度地实现各方利益,基于平衡理念体现著作权人权利义务的平衡,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平衡。但是,这样的“平衡”在实践中很难精准地把握。飞速发展的互联网使这一问题也更加复杂化,网络作品著作权人的权力扩张凸现,原有的个人利益和公共利益的的平衡被打破,这使得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不胜枚举。

2. 经济学层次根源

市场机制要求对资源进行优化配置,以达到效益最大化的目的。网络作品具有经济属性,创作成本相对较高,但复制成本很低。②受经济利益的驱动,难免侵权者会越法律的雷池。另一方面,网络作品产权具有无形性,非地域性和模糊性,“无形物质载体使网络作品的使用过程日益简单和直观,同时也使每一个人都可能成为各种信息的使用者、出版者和销售者,这就侵犯了网络作品著作人的权利。”

3. 文化层次根源

①乔生.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78页。

②易成.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纠纷及其救济新探———基于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武汉大学学报(人

文社科版)2007 年第4 期第5版

文学、艺术、科学作品的创作要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作品直接或者间接依赖于前人思想的启发,是前人智慧和自身创造的劳动成果。完全禁止他人未经同意则不得使用会激化权利人和使用者的矛盾,不利于文化积累,也就无法体现文化发展逻辑和意识的统一。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认定

对于网络著作权的认定,由于其主体的虚拟性而存在很大的难度,但是我们还是可以像研究一般侵权行为一样去讨论一下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构成要件以及它的法定抗辩条款,这两方面依然是认定侵权行为的主要方面。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

一般侵权行为的构成要件,各国法律的规定并不一致,如法国民法主张三要件说即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德国民法主张四要件说即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我国法律界趋向于四要件说。我认为,著作权虽然属于无形财产,具有无体性,侵犯著作权不像一般财产权或者人身权侵权一样让人看得见摸得着,但在对著作权侵权行为认定时依然要适用行为的违法性、损害事实、因果关系和主观过错这四个最基本的构成要件。只不过网络环境下的作品,具有其特有的虚拟载体,认定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在适用这四个构成要件时,其具体内容有些不同。

1. 网络著作权侵权的违法性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违法性强调的是违反相关法律的行为才能称之为著作权侵权行为,才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诸如著作权的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著作权的失效和诉讼时效过期等著作权法明确规定的可构成抗辩事由的行为就当然的不具有违法性。关于著作权的违法性,主要包括以下三种情况:第一,违反我国著作权法及其实施条例的行为,这也是违法性的根本来源;第二,违反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相关规定的;第三,违反其他有关法律法规或者有关司法解释的规定的行为。

2. 网络著作权侵权之损害事实

侵权行为的特点总的来说为:有人因他人的行为或不法行为受到伤害和损失,①而损害事实的存在也是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共性和必备的构成条件。一般来说,作为侵犯网络著作权行为构成要件的“损害事实”应当具备以下特点:

首先,损害事实须是侵害合法网络著作权的结果。这里所谓的合法就是说作者对于①李亚虹. 美国侵权法. 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 2.

被侵害的网络著作权合法的拥有。对于那些权利归属不明确,不能确定是由谁来享有网络著作权的作品则被排除在外。

其次侵害的一定要是网络上的著作权,侵害的网络著作权所造成的损害具有可补救性。损害可补救性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从量上来看,只有在量上达到一定程度的损害才是法律认可的损害;二是损害的可补救性,这里所说的可补救性并不是说这个损害是可以计量的。但是作品的无形就决定了收益损失的无形性,是赔偿数额成为中外版权侵权纠纷的一大难题。①

再次,就是网络著作权侵权损害的确定性。一方面,损害是已经发生的事实,只要行为人的行为对他人权利的形式构成妨碍,不管是否造成财产的损失都认为是一种损害;另一方面要求这种损害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再一方面,损害是对权利和利益的侵害,此种事实能够依据社会一般观念或者公平意识加以衡量。

3.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因果关系是指侵权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的关系,行为是因,损害事实是果。侵犯网络著作权的行为与损害事实间的因果关系,指的是侵害网络著作权的违法行为引起了对网络著作权损害的结果,而且由于网络环境的虚拟性使得网络著作权侵行为更加复杂。但是需要明确的是网络侵权行为还是有它的客观存在性的,虽然对因果关系的认定时需要加入法官对其自由裁量权的发挥,但是已经发生过的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不容更改的。对于因果关系的认定,相当因果关系说是目前各国的通说,它认为某一原因仅于现实情况发生某结果时,还不能断定有因果关系,须依一般观念,在有同一条件存在就能发生同一结果时,才能认定该条件与该结果间存在因果关系。对于因果关系认定的问题,我觉得应该考虑以下几点问题:第一,违法行为一定发生在损害结果之前,就是说时间上原因一定发生在结果出现之前。第二,对损害行为的客观存在性要进行确定。第三,根据必要条件规则来进行认定。逻辑学上的必要条件是指如果无A必无B,有A可能有B,也可能没有B,则A是B的必要条件。

4.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人的主观过错

网络环境下著作权侵权行为既然是人的行为,那么在进行这种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就成为了判定行为人是否应当承担责任的一个主要因素。关于行为人进行此种行为时的心理状态,理论上分为两种:一种是过错,一种是无过错。据此,在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归

①张新宝.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78.

责原则上产生了两种不同的认定学说:一种学说认为应该把行为人主观有过错认为是判定行为人承担责任的一个必要条件,即过错责任原则。另一种学说则认为行为人主观上有无过错不影响判定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的一个必要条件,只需审查损害后果是否由于行为人的侵权行为造成的。只要权利人能够给出此类证明那么行为人就应当承担此种责任。我认为其实综合说更适合放在这里来解决这个问题,即为过错应当分为故意和过失。故意,是指行为人预见到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某种不利的后果,而希望或者放任该不利后果发生的心理状态。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的行为会引起某种不利后果的发生,而由于疏忽没有预见或虽已预见但轻信其能够避免的一种主观心理状态。由此可见故意和过失应该是区分行为人是否承担责任的一个重要标尺。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抗辩

但凡权利,都具有一定的相对性,网络著作权亦然。为了促进网络环境下文化事业的发展,著作权法担当着保护作者等著作权人合法权益以及提高著作权人创作积极性的重任;为了维护公共利益,理当对作为私权的著作权进行一定程度的限制。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提供一个抗辩机制,正是著作权限制的形式之一。在这里,我认为:合理使用、法定许可、著作权的失效和诉讼时效过期是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抗辩机制的主要内容。

1. 合理使用

合理使用,是指在特定的条件下,法律允许他人自由使用作品而不必征得著作权人的同意,也不必向著作权人支付报酬的情形。①该制度是著作权法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对社会公共利益进行保护的需要,也是法律对个人私益与社会公益平衡的体现。作为一种对著作权进行限制的法律制度,合理使用制度世界各国的国内法和国际公约的普遍认可。诚如美国著名学者Randal C.Picker 所言,“版权法虽然重要,但在某种程度上,保护版权的动机必须让位于其它社会利益,包括促进新科技发展的利益及试验新的商业机会和市场结构的利益。”②

网络作品的使用可归纳为三种具体表现:传统作品在网络上的使用,网络作品以传统形式使用,网络作品在网络上使用。在网络环境下,著作权的合理使用与传统著作权合理使用并没有实质差别,主要特征在于:使用对象是已经发表的作品,使用的度表现为量的“合理”性,指明所使用的作品名称、作者及该作品的来源,可以不经著作权人

①覃有土. 保险法概论. 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228.

②Randal C. Picker, Copyright as Entry Policy: The Case of Digital Distribution, ANTITRUST BULL.Vol

47 :423

许可,不向其支付报酬。

2. 法定许可

法定许可使用,指依著作权法的规定,使用者在利用他人已经发表的作品时,可以不经著作权的许可,但应向其支付报酬,并尊重著作权人其他权利的制度。①该使用的作用可概括为:根据某些特定主体不仅使用作品的需求量大,而且特别强调时效性和紧迫性的特点,保证其使用作品时不增加一些不必要的成本,且不损害版权人的合法权益。互联网上传播作品主要有三种方式:从网到网的传播,从纸到网的传播,从盘到网的传播。从网到网的传播指的是将原来刊载于其他网站的作品通过网络在线复制刊载到本网站上来;从纸到网的传播指的是将原来刊载于纸介质载体上的作品通过数字化复制而刊载到网站上来;从盘到网的传播指的是将原来载于磁盘、光盘、CD-ROM等网络离线数字化载体上的作品上载复制到本网站上来。因为网络传播与传统的普通形式的传播只是作品传播形式的不同,作品依旧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改变。法定许可对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起到限制作用,但使用人仍应当按照规定支付报酬,指明作者姓名、作品名称,并且不得侵犯著作权人依照本法享有的其他权利。

3. 网络著作权失效

著作权失效是指作品的著作权不再受到法律的保护,失去效力。这主要是指著作权中的财产性权利。著作权的时间性,是指著作权仅在法律规定的特定期限内受到保护,一旦超过法律规定的有效期限,这一权利就自行消灭,相关作品即成为整个社会的共同财富。立法着眼于平衡知识产品创造者个人利益与社会公益的选择,对知识产权设定时间限制。“时间性”还有另一方面的含义,就是人们一般讲的“法定时间性”,即指其价值的有效期。由于网络具有传播敏捷性和公开性,作品一旦进入网络就会处于为公众所知的状态,不会出现不发表的情况。简单来说,网络作品在其发表之日起计算其保护期,如果其超过了保护期限,就不在受到法律的保护,网络著作权失效。在这种情况下,公众使用该网络作品就不会再受到网络著作权的限制,也就不会再有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出现。

4. 诉讼时效过期

诉讼时效是指权利人在法定期间内不行使权利即丧失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民

① Mallcolm Clarke. 杜颖,译. 保险期内危险程度增加的法律问题. 易继明. 私法(第1 辑第3 卷).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0 ,191.

事权利的制度。①设立诉讼时效的目的是维护社会公共利益、经济秩序和法律秩序。在现实的法院审理中,它减少了大量诉讼,有效地维护了正常的司法审判秩序。诉讼时效期间一般为二年,最长为二十年,特殊情况除外;其起算时间为权利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为起始时间。当网络著作权受到侵害时,网络著作权人知道该侵权行为发生后,有权向侵权行为人主张其权利,要求侵权行为人赔偿其损失;或者向法院起诉,请求法院判决侵权行为人赔偿其损失。如果网络著作权人在其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网络著作权受到侵害时起两年内,没有向侵权行为人主张其权利,也没有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者从其网络著作权受到侵害时起超过二十年也没有主张其权利的,网络著作权人便丧失了请求人民法院依法保护其权利的资格。

三、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措施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的法律防范措施

众所周知,传统保护著作权的实体法律制度,都可以随着印刷技术的产生而出现对作者各种正当权益的法律肯定。当传播方式有纸质媒介朝二进制数字虚拟媒介演化后,它们势必要跟着补充全新内容,否则在汹涌的网络大潮面前断然会变得无所适从。由此可以引出以下两种有效的法律防范措施:

1. 实体法防范措施

众所周知,传统保护著作权的实体法律制度,都可以随着印刷技术产生而出现对作者各种正当权益之法律肯定。当传播方式又纸质媒介向二进制数字虚拟媒介演化后,它们势必要跟着补充全新内容,否则在汹涌的网络大潮面前会变得无所适从。有鉴于此,今年国内学者大都认为应对传统相关实体法加以修改补充,制定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法律防范措施。

⑴应当扩大网络著作权的保障范畴。包括扩大著作权客体保护范围,除了在法律中列举出的要保护的著作权客体外,还应针对网络作品现实需要进行扩大规定;扩大著作权的权利内容,例如有学者提出可设置网络传输权来适应高范围、超速度的数字化传播新方式,毕竟现行著作权法规定的著作权人对作品的利用方式主要是基于传统意义作品;扩大对网络作品著作人身权之保护,因为网络为互联网用户提供了随意改动网络作品的便利条件。

①唐广良,房绍坤,郭明瑞. 民商法原理(四).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56.

⑵应当在法律上明确设立网络著作权的集体管理制度。①一方面网络作品使用者去联系著作权人并征得其同意是件费时费力的事情;另一方面无论在技术或是时间精力上,著作权人都无法监视和控制自己作品在网上的大量传播。那么通过在法律上明确设立网络作品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就能由著作权人授权某集体管理机构对网络作品相关权利进行管理与交易,在充分保护著作权人合法权益同时又以最低的交易成本促进了作品的传播。

⑶应当在法律上对网络作品的正当使用范围做出清晰界定。著作权虽然是一种合法的垄断权,但它仍要基于平衡理念体现出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的平衡,也即创作者、传播者、使用者三者之间利益的平衡,公共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平衡。不过网络环境下作品正当使用和侵权行为界限模糊难分,很多学者试图通过自身努力给网络作品的正当使用范围做出清晰界定。他们认为,这可以利用确认合理使用和法定许可的范围来实现,合理使用即“考虑使用和传播的特殊性,综合考虑网上作品著作权人的著作权利益和大量互联网用户对网上作品和信息的正常使用的利益,尽可能的平衡双方之间的利益”。②我们可以根据作品使用的目的和性质、作品自身性质、所使用部分在作品中的质量与所占比例、对未来潜在市场与价值的影响等在司法实践中做出科学判断。而网络作品法定许可则强调不应盲目照搬传统著作权法中的法定许可制度,其范围必须符合两个条件,即“必须是已在报刊或网络上传播的作品”和“必须对作者‘不得转载’声明的尊重”。

③还有学者从保护公共利益出发,提出设立推定许可制度,认为作者将作品上传至网上自身就应充分认识到其被复制、转载的可能性和广泛性;若未作任何声明或未采取技术防范措施,可视其自动放弃部分著作权。允许网络使用者免费阅读和下载网站上享有著作权的作品,但下载后自行复制并予以出售除外。

⑷在侵权责任承担上一般可比照传统民事侵权行为处理,即通过返还利益、停止侵害、排除妨碍、消除影响、恢复名誉、赔礼道歉和赔偿损失的方式承担民事责任。其中赔偿损失应包括直接损失和因侵权造成的间接损失。若权利人损失可以计算,要以其实际损失额为赔偿数额;不能确定具体损失,则应以侵权人违法所得额为赔偿数额。此外有学者认为除民事责任外还应强调侵权人刑事责任、行政责任的承担。由于实践中许多行政执法人员喜好“以罚代刑”我们便必须加大网络著作权的刑事保护力度,要求罪

①龚志军.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第3版

②黄顺年.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第4版

③乔书兰.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时代经贸2007 年第8 期22~24

犯承担具有威慑力的监禁或罚金等刑事责任。

2. 程序法方法措施

在法理上,程序是我们实现人人在法律面前平等且享有正义的主要保证。所以除实体法外,程序法也是防止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重要法律措施之一。近年许多国内学者对程序法防范措施进行深入探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⑴在管辖上,有学者指出,2000年出台的《关于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著作权网络侵权纠纷的司法管辖问题,但也存在被告所在地作为管辖法院的不可操作性、侵权行为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不可确定性等弊端,我们应适用原告住所地优先原则和侵权行为地原则为确定法院管辖的基础。还有学者通过对美国网络侵权案件管辖权进行评析,认为宜采用弹性管辖基础来确定管辖权;同时避免对网络的不当限制,尊重网络自由发展的内在需求,并制定调整网络空间的国际法以减少国际管辖权冲突。

⑵在证据收集上,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证据作为一种新型电子证据与传统证据存有较大差别,那么我们便必须在收集上制定特殊程序规则保证其证明力。对于收集主体,应限定为著作权人、公证机关和司法人员;而收集客体,则强调既要收集存于计算机软硬件中的证据,也要收集其他相关外围设备之中的证据。既收集文本,也收集图形、图像、音频、视频等媒体信息,并保全该证据使其能在必要时刻以某种方式显示出来。此外还应注意收集对方当事人对已有利证据和第三方所拥有的证据。

⑶在法律适用上,有学者指出,由于网络自身特殊性导致我们无法简单套用现有的法律适用规则,故必须就网络著作权侵权设置法律适用特殊规定。即通常情况采用作者住所地所在国的法律,若作者住所地难以确定,则以被告住所地所在国法律为准。若被告住所地仍难以进行判断,可使用ISP所在国法律。不过学者也承认,这些新方法都有其自身局限性。譬如ISP所在国法律一般只适宜在和谐的网络环境下采用,且若互联网中存在多个来源点(服务器)则适用起来将会变得非常复杂。“对于网络版权侵权案件,实际上目前还没有很好的方法来解决其法律适用的问题。”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非法律防范措施

对于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的非法律防范措施,近年国内学者各抒己见,主要从技术防范和伦理防范两个方面提出了诸多有益构想。

1. 技术防范措施

国内学者大多认为技术防范是网络作品著作人防止他人非法适用作品的重要事先私力救济手段,它主要包括五种具体措施。第一种控制复制技术,即借助综合电子信息控制技术,将内容、网站运营,设备及应用结合在一起,令他人无法随心所欲的复制网络作品。“信息产品的特性使得许可人往往难以控制信息产品不被滥用。因此赋予信息许可方以一定的信息控制权是必要的。”①第二种是加密技术,即借助某变换方法将易读懂的“明文”转换为难懂的“密文”,令窃取者由于缺乏解密手段而不能该网络作品。第三种是数字水印技术,即通过在数字信息中加入隐藏的标识版权的防伪信息,减少网络作品非法复制的可能性。第四种是数字签名技术,即利用密码对数字文件做某种数字变换,以便起到与手写签名之同等作用,进而减少网络作品权属争议并有效防止他人对自己合法作品权利人身份的质疑。②第五种是其他技术,即除上述四种方式外的其他各类技术防范措施的统称。它多指通过设置口令、防火墙、过滤IP地址或域名、控制硬件连接等方式来限制网络作品的自由使用,除非能获得“正常的口令、密码或插用信用卡似的验证装置”。

不过,在承认技术防范措施对保护网络著作权具有重要作用的同时,国内许多学者也指出必须对此类私力救济手段加以限制。如有学者认为,技术措施有其局限性,且它仅是为技术操纵者服务,有可能导致滥用而损害利益平衡,故只得处于辅助地位,不能完全替代法律的直接保护。还有学者认为,技术措施毕竟只是私力救济手段,现有保护技术也未臻完善,实践中会被攻击和规避,治标不治本,根源上还是应完善网络著作权法律。③

2. 伦理防范措施

伦理道德标准是能运用到所有人类关系防范于未然的底线标准,“不仅适用于同一国家的国民之间或同一宗教信仰者之间的所有事务,而且适用于不同国家的居民之间或‘虔信者’同不信教者以及异教徒之间的所有事务”。在这样一种认识基调下,一些学者认为伦理防范措施也是重要的非法律性保护手段。网络的虚拟性、全球性和网络案件取证难、破案率低等特点令法律难以发挥自身最优化效用,但其同伦理防范措施相结合便可巧妙弥补不足。通过行业自律和网络伦理宣传教育,譬如制订详尽的互联网行业自律公约并予以坚决贯彻实施,在学校开设网络伦理学课程等等就有助于形成网络著作权

①毛牧然、赵兴洪.论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综合保护,科技管理研究2006 年第6 期13~15

②杨坚争.经济法与电子商务法,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 年, 第432 页。

③李建勋.现代传媒网络作品的保护,现代传播2007 年第3 期15~18

保护方面的诚信意识。而各类著作权合同关系中,诚信都是关键。时间一长,网络作品消费者便会自然不自然的形成这样的伦理观念——我们应当尊重和维护网络作品著作权人的各项合法权益。

四、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防范的不足和建议

高速发展的信息网络给著作权法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使传统的著作权制度经受着冲击。由此引发的网络侵权问题就随之发生,所以我国建立和完善互联网法律保护体系显得尤为重要,在这段中我将对网络著作权及法律保护现状和建议作一些浅薄的探讨。

(一)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防范的不足

1. 网络版权保护尚没有形成体系

法律应该给予任何一个已经形成巨大产业的现象以系统性调整,站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角度来看,网络版权即是一种法律现象,也是一个有着巨大潜力的产业现象。对于网络版权的民事法律调整,我国还相对缺乏体系化,①只是形成了基本保护制度。在我国《著作权法》中,网络版权保护只在个别条文上有所体现,最高人民法院的相关司法解释亦显得不很完备。相对于行政保护和刑事保护而言,民事保护对于权利人避免和救护侵害的地位也是十分重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其主要内容更多是有关网络版权的合理适用与限制以及网络服务提供者的责任限制,关于网络版权保护的问题涉及较少。

2. 立法前瞻性、技巧性有待加强

我国目前涉及网络版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数量不少,往往表现为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缺乏前瞻性。拿复制权打个比方,它是著作权各项权利中最基本的一项权利,数字技术的发展,增加了固定作品的手段,网络中的复制行为也需要纳入著作权法的调整范围,因此,“复制权”还应包括“以数字化的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行为等等。而修改后著作权的规定,仍然没有摆脱旧著作权法的束缚,将"复制权"的含义局限于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非数字化的方式。而网络也已经成为继报刊、广播电台、电视台之后出现的第四大媒体。网络传输信息具有速度快、质量高,特点,有其他传统媒体不具备的优越性。修改后的《著作法》第二十二条第五项却如此规定:“报纸、期刊、广播电台、电视台等媒体刊登或者播放”,①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55-58.

并没有明确凸显网络作为第四媒体的应有地位,应该说这些都是一个立法上的缺憾。

(二)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防范的建议

1. 完善著作权法的保护体系

著作权保护中最直接、最有效的保护途径,也是著作权执法中最为关键的环节是司法保护。著作权法明确规定:著作权持有人可以在诉前向法院申请采取责令停止有关侵权行为和财产保全的措施,并进一步规定了诉前的证据保全。我们可以借鉴各国经验,①及时制定和国际知识产权规定相统一又与我国著作权法相配套的各项行政法规和部门规章,修改完善地方性法规,为著作权的发展良好的法制氛围。

2. 建立网络环境下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

著作权人自愿向集体管理组织提供著作权授权是集体管理组织从事集中许可的基础。“延伸性集体管理”是在法律特别规定的范围内,集体管理组织也能管理非会员的权力。使用人只要依据该集体管理组织就其管理的特定种类作品所订的使用报酬费率,支付报酬后,即可以任意就不属于该集体管理组织管理目录内的特定种类作品进行利用,即使该作品的著作权人未加入该集体管理组织,使用人也无疑取得了该著作权人之授权。②

在延伸性集体管理框架下,集体管理组织代表非会员的著作权人向使用人发放著作权许可时并没有得到这些著作权人的同意。对这些人而言,延伸性集体管理实际上是一种变相的非自愿许可形式。集体管理组织即使在运转了上百年的发达国家其会员数目也相当有限。使用人需要海量作品不可能全部在其管理的会员作品之内。使用人也不可能逐一取得许可,为了促进作品的广泛传播,法律允许集体管理组织在特定条件下,有权代表非会员集中向使用人发放使用许可。

3. 淡化著作权专有性

我们应该适当淡化、弱化著作权的专有性,以缓解专有性和公开、公用的矛盾。例如:以《合同法》和《不正当竞争法》解决作者对其作品的特殊保护要求,降低版权的使用费,缩短作品的保护期限等等。

4. 确定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

①吴汉东,刘剑文. 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

②Richard Clay Hanes, Sharon M, Hanes.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merica Reference Library Edition

1[M]. U · X · L,2004:33.

由于现在我国著作权立法在这一方面仍旧是空白,实践中只能依据《民法通则》来确定。《民法通则》对适用无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的情形作了明确规定,而侵犯著作权的情形则不包括在内。司法实践中一般把过错责任原则作为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若能明确网络著作权侵权的归责原则,对司法实践中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的审理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

网络的崛起,带给我们一个全新的传播媒体,但同时也对我们的法律提出了挑战,在这个媒介中侵权这一违法行为的产生比之以前更为容易,监管更为困难。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著作权法的立法,就没有完整的知识财产法权形态,原创者和其他权利人的法律地位也无从谈起。因此,建立和完善包括网络著作权法在内的著作权法律保护体系是当务之急,不断完善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立法是互联网在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发挥其积极作用的重要保障。

参考文献

中文著作类:

[1] 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48

[2] 乔生.信息网络传播权研究,北京:法律出版社, 2004年版,第78页

[3] 李亚虹. 美国侵权法.北京:法律出版社, 1999. 3, 2.

[4] 张新宝. 互联网上的侵权问题研究.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3. 378.

[5] 覃有土. 保险法概论.北京: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12 ,228.

[6] Mallcolm Clarke. 杜颖,译.保险期内危险程度增加的法律问题.易继明. 私法(第1 辑第3

卷).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190 ,191.

[7] 唐广良,房绍坤,郭明瑞. 民商法原理(四).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9. 656

[8] 郑成思.版权法(修订本).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9] 吴汉东,刘剑文. 知识产权法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113.

论文类:

[1] 尚代贵,王式跃.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相关法律问题探讨,株洲工学院学报, 2001年第4期第3版

[2] 易成.网络出版物著作权侵权纠纷及其救济新探———基于经济学的分析视角, 武汉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2007 年第4 期第5版

[3] 龚志军.论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经济与社会发展,2005(8)第3版

[4] 白庆武,刘晶.论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07(5)第2版

[5] 黄顺年.网上作品著作权的法律保护研究,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4 年第2 期第4

[6] 乔书兰.网络作品的著作权保护,时代经贸2007 年第8 期22~24

[7] 毛牧然、赵兴洪.论网络作品著作权的综合保护,科技管理研究2006 年第6 期13~15

[8] 李建勋.现代传媒网络作品的保护,现代传播2007 年第3 期15~18

[9] 徐卫东,高宇. 论我国保险法上危险增加的类型化与危险增加的通知义务.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

学报,2002 , (02) :71.

外文著作类:

[1] Joesph Liu. The DMCA and the Regulation of Scientific Research Berkeley Tech. L.J.V ol.18:531

[2] Randal C. Picker, Copyright as Entry Policy: The Case of Digital Distribution, ANTITRUST

BULL.Vol 47 :423

[3] Richard Clay Hanes, Sharon M, Hanes. Crime and Punishment in America Reference Library Edition

1. U · X · L,2004:33.

(环境管理)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

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 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分析法律制度中对赔偿方式规定的不足,总结不同的赔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所考虑的影响赔偿数额计算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同因素的特性以及在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期望能够对制度的建设和司法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环境音乐作品赔偿数额 高速发达的网络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而音乐作品的传播更是摆脱了原有的以磁带、光盘等为媒介物,人们仅需要在网络中搜索或点击自己想要收听的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便可在几秒钟之内下载或是在线收听。如此快捷的获取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成本,同时,提供下载或在线收听服务的网站运营商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或审查义务,使得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事件经常发生,并且难以制止。大量的侵权行为对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侵权人因其侵权行为谋取了大量不正当利益,严重破坏了知识产权经济的正常秩序。 一、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

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从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数额;第二,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计算赔偿数额;第三,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首先,在网络环境中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数额往往存在困难。音乐作品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存储于光盘、影碟等有形载体中在市场上销售和流通。在音乐作品的销售价格中,除去光盘、包装等物理材料的成本外,主要包含了音乐作品著作权人以及音像制品权利人的经济报酬,而音像制品销售量的减少会导致权利人经济利益的损失。在网络环境中,侵权人未经权利人的授权或许可而将其音乐作品在网络中传播,此行为是否必然导致相应的音像制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减少,没有定论。权利人因音像制品销售量减少而受到的损失与侵权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定。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按照第一种赔偿方式进行计算,在现实中操作性较弱。 其次,在网络环境中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计算赔偿数额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音乐作品被网站收录或转载,并对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有些网站提供免费的视听和下载服务,有些网站对音乐的下载收取相应的费用,如从网站上下载彩铃或铃声到手机,往往需要交纳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

网络著作权侵权纠纷:著作权侵权行为实施者的认定 2002年4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民事诉讼证据的若干规定》正式施行。该规定第一次明确地将较高程度的盖然性作为我国民事诉讼的证明标准。 然而,当遇到一些证明难度大、情况复杂案件时,证据往往达不到高度盖然性的标准。这种情况在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中尤为多见,这时就需要法官根据立法目的,通过法律解释的方法降低证明难度,最终形成判决。这已成为审判实践中的例行做法。 正如普维庭所说:“从原则上讲,立法者和法官在符合方法论的前提下通过对原则性证明尺度的降低来减轻证明强度,这既不违反逻辑也不违反法律的基本原则。这样的例外是有待实施的实体法的内涵和目的为基础的。尤其是一般对证明的要求看来无法实现时,降低证明尺度是必要的。” 我国的民事诉讼证明标准可以分为三级:显而易见、高度盖然性及优势证据。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就是在判断双方当事人所举证据的盖然性大小的基础上决定说服力强、盖然性占优势的一方当事人的主张可以成立的一种标准。但

这并不意味着允许法院仅仅根据微弱的证据优势认定案件事实。它是一种对比,一种评价和权衡,要求证据证明力的对比关系超过与对方相等的程度,并且能够使法官内心形成可靠信念。 优势证据的证明标准体现了“法律真实”的证明要求,使得法官不必盲目追求所谓的“客观真实”,对案件事实的认证有了具体化、可以量化、易于操作的法律标准,从繁琐的活动中解脱出来。在法律明显滞后的情况下,这一证明标准为解决网络著作权纠纷案件侵权行为实施者认定的问题开辟了绿色通道。 在网络著作权侵权案件中采用优势证据证明标准,主要是基于以下一些方面的考虑: 一是网络侵权的隐蔽性及采用技术的复杂性使得当事人对于侵权的举证难于其他侵权案件; 二是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往往既不熟悉网络信息技术也不熟悉证据规则,提出的各种证据无法体现其想要表达的内容,离法官对于证据的要求更是相去甚远,证据本身所反映的内容与真实情况之间的吻合程度较一般的民事证据更低; 三是法官在证据方面积累的经验无法赶上电子信息技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摘要:为了能更好地深化数学课堂的素质教育,体现以人为本,建构一种既能发挥教师的指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新型教学模式,基于网络环境下的的数学课堂教学值得我们去试验、探讨和推广。笔者想从“转变观念”的角度,结合一具体课例来谈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1、充分认识网络学习环境的特点。2、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转变观念,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定位。3、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为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 关键字:网络环境数学课堂教学设计 [正文]:信息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冲击着现代教育。而校园网络的使用改变着我们的传统教育理念、教学思想。更为现实的是改变着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不断地丰富和发展这种教学模式的内含,课堂教学这个脚本的设计显得尤为重要。合对网络环境下学习的特点的认识;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认识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地位与作用;结合具体课例--《分式的基本性质》,浅谈网络环境下数

学课堂的教学设计:一、对网络环境下数学课堂学习特点的认识:1、网络环境下,学习没有时间的限制,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不受老师的控制,在不同的时间段去学习,通过网络提供的资源去构建知识。2、网络环境下,学习突出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学习的主动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进行学习,即突出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同时,还能方便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并能获得及时反馈。二、转变观念,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老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1、对老师定位的重新认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主动的施教者,并且监控整个教学活动的进程。其严重不足是:基本由教师主宰课堂,忽视学生的学习主体作用,不利于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创造型人才的成长。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教师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是学生建构知识意义的帮助者、促进者。 2.对学生定位的重新认识:在传统教学中,学生是知识传授的对象,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学生主动探索、主动发现、独立协作去构建知识。他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基础和能力水平,进行自主学习和跨越学习。在有问题时,可请教教师或别的同学,进行协作化学习。 3.对教学内容定位的重新认识: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教学,数学课本的教材内容不再是学生的学习唯一资源,通过自主学习,学生还可以从其它途径(如网上资源)获取大量的数学知识。 4.对媒体定位的重新认识: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数学课堂教学,媒体不再是辅助教师的演示工具,它更主要的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三、基于网络环境,营造自主学习、协作学习空间,为培养具有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的人才奠定基础。为充分体现网络环境下学生学习的特点,在对比传统的教学模式,重新对教师、学生、媒体以及教学内容的定位的基础上,我们数学课堂的教学设计,必须转变观念,综合地考虑教师、学生、媒体之间的关系,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功能,有机地将教师的指导、帮助、

2018年版权侵权案例

随着大家版权意识的提升,诉诸法院的版权案例更多起来,如同人作品、点校稿件、网络大电影、短视频、喷泉表演等备受关注的版权案件,更是被定义为全国首例,其司法审判的释解,更具指导及现实意义。以下这些版权侵权案件为侵权者敲响警钟。 1、《现代快报》诉今日头条侵权转载案 2015年6月起,今日头条未获《现代快报》授权,就转发了有《现代快报》记者署名的文章。同年9月,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以侵害著作权为由,将今日头条所属的北京字节跳动科技有限公司告上法庭。 2018年10月,案件终审宣判,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驳回上诉,字节跳动公司因未经授权转载《现代快报》4篇文章,须赔偿经济损失10万元,另需赔偿《现代快报》为维权支出的合理费用1.01万元。历时3年,最终,这起互联网侵权转载传统媒体作品的案件于今年尘埃落定,也为非法转载传统媒体原创新闻稿件的互联网平台敲响了警钟。 【专家点评】 该案是目前网络非法转载传统媒体原创新闻稿件判赔金额最高的案例。长期以来,很多人缺乏著作权意识,常常混淆纯粹“时事新闻”与《著作权法》意义上“新闻报道”作品的区别。该案的判决对于如何区分新闻报道和作品提供了很好的案例,对于传统媒体和网络媒

体等新媒体从业者都有深远的教育意义。另外,之所以判赔金额引人关注,实际上法院也综合考量了《现代快报》与今日头条的影响力,并通过带有一定“惩罚性”因素来维护法律的尊严。除此之外,该案的判决同样也有利于规范同业竞争,规范不同媒体之间的竞争关系。这也充分说明了司法部门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力度之大和国家对于知识产权保护的重视程度之高。 2、擅自安装软件,两家公司被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决赔偿2405万元 2018年5月,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一审判决上海某电动车技术公司立即停止侵害达索公司CATIA V5 R20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并赔偿达索公司经济损失及律师费共计900万元。一个多月后,另一起案件一审落槌,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判令被告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立即停止侵害原告达索系统股份有限公司CATIA V5系列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的行为,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及合理费用共计1505万元。 【专家点评】 2405万元看似数额惊人,但作为损害赔偿而言未必过高。知识产品完全有可能具备高昂价值,因此法院完全有可能必须判决高额赔偿才能维护有效的创新机制。高额损害赔偿给潜在侵权人发出了强烈信号,警告他们不要怀抱侥幸心理侵害他人知识产权,否则将得不偿失。这对激励社会创新有着良好的引导作用。

[法学]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论著作权法对网络著作权侵权的防范 网络的发展给著作权的保护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互联网的开放性、虚拟性、信息来源的复杂性,给按照传统物理空间构建的著作权法体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网络的发展使得著作权人作品的传播和复制变得非常容易。在这其中有正当的传播行为,当然也存在不正当的,即为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因此就必须建立合理的法律来保证网络著作权的行使,打击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概述及产生的根源 网络著作权侵权现象在现代社会日益严重,但是,对它究竟该如何加以规制的问题,国内尚缺乏具体规定。我将在本段中从概念、具体根源、具体类型上进行讨论。(一)网络著作权侵权概念与范围 对传统网络著作权侵权概念的认识大致分为两类:国外学者认为侵犯著作权是指“无权而使用别人权利的客体使别人的权利受到损害”。国内有学者则认为侵犯著作权是指“未经著作权人许可而从事了出版法授权著作权人所控制、限制或禁止的那些活动”。虽然国内外学者对著作权侵权的行为的概念表述存在一定差异,但究其实质,是相同的,即在既无法定根据,又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行使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① 根据网络著作权概念以及传统网络著作权侵权本身的概念,再结合互联网的自身属性,网络著作权侵权指的是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间转载或在互联网上以其他不正当方式行使专由著作权享有的权利的行为。《审理涉及计算机网络的著作权纠纷案件适用法律的若干问题解释》中第二条规定了网络著作权法保护的范围:“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包括著作权法第三条规定的各类作品的数字化形式。在网络环境下无法归于著作权法第三条列举的作品范围,但在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其他智力创作成果,人民法院应当予以保护。”在这里,我们发现存在了一些特殊情况: 首先,上文提及的独创性作品中,数字化的传统作品(如文章、图片、影视、音乐等)的独创性保护,相信可以很容易地被接受,它们本身就是传统作品在网络时代的一种表①刘春田.知识产权法.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45-48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同名20013)

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的分析及论述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的迅速普及,网络国际性、交互性的进一步加强,现有的著作权制度和著作权理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考验和挑战。侵权人利用计算机技术规避法律实施侵权行为,权利人维护网络著作权日益艰难。事实证明,这一问题如果得不到妥善解决,将对于我国信息产业的健康发展及公民个人的安宁生活产生重大影响。本文将结合有关法律法规及著作权的相关知识,对有关网络作品著作权侵权问题做简要分析和论述。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念与内容 网络著作权,是指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著作权法》第十条的著作权的各项权利内容,适用于数字化作品。 1、发表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1项规定:“发表权,即决定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我国著作权法将发表权作为一项精神权利兼经济权利作了明确规定。 2、署名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2项规定:“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3、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我国著作权法第10条第1款第3、4项规定:“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网络作品的作者同样享有这两项权利。 4、信息网络传播权,就是使公众通过信息网络传播获得作品的权利。新《著作权法》还明确规定了录音录像制作者对其制作的录音录像制品,享有许可他人复制、发行、出租、通过信息网络向公众传播并获得报酬的权利。 5、使用和获得报酬权,是我国著作权法规定的作者的两项经济权利。 6、数字化作品的标示权,是指著作权人有禁止他人删除或者更换由著作权人合法施加于其作品上的有关作品、作者、“著作权保留”等事项的标示的权利。它可以有效的弥补网络作品著作权人身权利的脆弱保护,促进计算机网络传输的健康发展。

整合资源巧用网络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整合资源巧用网络浅谈网络环境下的 数学教学 整合资源巧用网络浅谈网络环境下的数学教学 【摘要】:在这个网络信息化的知识经济时代,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对老师们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一直在探究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问题,利用多媒体技术集文字、图形、动画等一体的功能,有效改善数学课单纯依靠书本、黑板的传统刻板教学模式。从而让学生爱上数学,发挥学习的积极主动性,增强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关键词】:巧用网络整合资源设计活动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试验稿)》明确提出了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遍性和发展性”,要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有价值的数学”,以及“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目标。在基本思想中指出:网络的广泛应用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数学教学可以实现资源共享,且不受时空限制,为一线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提供了

一个很广阔的交流平台。在基础教育领域,课堂教学所具有的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交流,为实现网络在课堂教学的适时性、交换性、开放性、趣味性和共享性,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实践与探究的平台。 怎样使数学课堂教学充满活力呢?网络的出现为数学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丰富的生活情境图、动画等,将静态的数学知识动态化,有效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学生充分感受了数学源于生活,反之又为生活服务。从而培养和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学生动起来了,课堂也随之而活力四射。 一、用好教材,设计好活动,让学生动手寻找规律。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最强大的学习动力。学生求知的兴趣一旦被调动起来,他们就会积极参与,努力探索,乐此不疲。一堂课上得轻松不轻松,学生兴趣高不高,与教师设计的课中活动密不可分。多年的教学实践告诉我,面对逻辑性、思维性很强的基础学科数学,一定要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一个有数学思想的老师,他的学生也一定会具有学习数学的技能。 用好教材,设计好活动,将课堂还给学生。在

知识产权案例分析(侵犯著作权)

侵犯著作权案例分析 一、案情介绍 王某系长期工作在中医、中西医结合肿瘤临床一线的专家。1996年11月12日-11月15日,王某参加(广州)交流会并公开演讲了其学术论文《浅议**》(以下简称“浅议文”),该文被大会收入论文集,于1997年1月出版。1998年,该文又被《**学报》登载,并易名为“试述**”(以下简称“试述文”)。2004年9月9日,王某携中英文版本的“试述文”参加研讨会,也对该文进行了公开。2006年,何某的三篇论文,其中含有与王某发表的“浅议文”“试述文”中相似的学术观点,王某认为,何某的三篇论文是剽窃其论文所得,故于x年x月x日,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于x月做出判决。王某、何某皆不服一审判决,随即提出上诉。2010年12月21日,二审法院受理了此案。2011年1月18日,何某向法院起诉杨某著作权权属、侵权纠纷一案,王某被批准作为第三人加入诉讼。期间,上诉案件中止了审理。2011年3月18日,何某以取证困难,诉讼成本过高为由,撤回对杨某的起诉。2011年4月20日,上诉案恢复审理,现已审理终结。 二、判决要点 一审判决要点为:1、何某提供的报案回执单、上海市四川北路派出所的询问笔录、杨某自书等证据材料不足以证实以何某为署名作

者的所有被诉文章均为杨某冒名发表,何某是本案的适格被告。2、依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著作权民事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二十八条的规定,侵犯著作权的诉讼时效为二年,自著作权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侵权行为之日起算。何某涉诉文章虽然最初发表于2006年、2007年,但在2009年5月出版的《博导谈**》一书收录了部分涉诉文章,该书通过康复乐园在徐州地区发行,涉诉文章能够不间断地影响到权利人,其发表行为产生的影响持续存在。王某的文章未超过著作权法规定的保护期间,因此其提起诉讼并未超过诉讼时效。3、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是指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著作权法主要保护作品的独创性。关于“浅议文”,在《中医药**特技集成》一书中发表的为其内容摘要,而摘要的内容仅是对文章内容的引述或总结概括,故仅凭摘要无法认定其构成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故法院“浅议文”是否构成作品不作评判。关于“试述文”,王某在其中所表达的“霸道”、“王道”治癌、“相持期”等观点是通过自己所掌握的数据材料、临床实践经验,对已有素材进行了构思、整理、加工,并通过自己的意志进行了独立的表达,表达内容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故该“试述文”构成著作权法所称的作品。4、通过对涉诉的侵权文章的独创性、双方文章的相似性、双方文章是否构成实质相似、涉诉侵权部分是否为王某的核心观点等因素做了对比认定,何某直接援引王某文章中属于核心理论的劳动成果作为自己的论述观点,侵犯了王某对该文章享有的著作权。同时认定,何某A类何文以外的文章应享有独立的

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著作权纠纷案例分析

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著作权纠纷案例分析 北京海淀区人民法院受理的北京太格印象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太格印象)诉被告广东飞乐影视制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广东飞乐)、被告贵州文化音像出版社(以下简称贵州出版社)侵犯著作权纠纷一案,因涉及知名网络歌曲《老鼠爱大米》,且海淀区法院通知歌手杨臣刚等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曾引起很大社会反响和关注。海淀区法院判决两被告停止侵权,并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十五万元。 原告太格印象诉称,杨臣刚与王虎分别于2002年7月13日和2003年3月1日签订二份合同,约定杨臣刚将歌曲《这样爱你》(又名《老鼠爱大米》,以下统称《这样爱你》)词曲的著作财产权转让给王虎,后王虎于2003年4月20日将该权利转让给我公司,故我公司系该歌曲词曲的著作财产权人。广东飞乐和贵州出版社未经我公司授权,擅自使用该歌曲词曲制作CD光盘出版发行,侵犯了我公司的著作权。故诉至法院,要求广东飞乐和贵州出版社立即停止侵权,赔偿我公司经济损失50万元,并在《法制日报》和《北京晚报》上向我公司公开赔礼道歉。 被告广东飞乐辩称,我公司于2004年10月10日与杨臣刚签订合同,约定杨臣刚授权我公司独家使用歌曲《这样爱你》词曲,其时我公司对杨臣刚曾与王虎、田传均等人签订该歌曲词曲的著作权转让合同并不知晓。后我公司发现杨臣刚的授权存在瑕疵,故从曾与杨

臣刚于2002年11月6日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的该歌曲词曲的真正著作权人田传均处取得该歌曲词曲的使用权。王虎与杨臣刚于2002年7月13日签订的合同缺少著作权转让合同的必要条款,合同尚未成立,且杨臣刚签约之后并未向王虎实际交付该歌曲词曲,故王虎并未实际受让取得该歌曲词曲的著作财产权,田传均作为受让该歌曲词曲的真正著作权人有权许可我公司使用该歌曲词曲。我公司使用该歌曲词曲具有合法授权,亦无任何过错,不应承担侵权责任。太格印象在该歌曲词曲的著作权归属未最终确定之前,无权向我公司提起侵权之诉。且太格印象要求我公司赔偿巨额经济损失没有法律依据,故不同意太格印象的诉讼请求。 被告贵州出版社辩称,我社从广东飞乐处合法取得授权出版含有歌曲《这样爱你》的CD光盘,无任何过错亦不应承担侵权责任,故不同意太格印象的诉讼请求。 第三人杨臣刚述称,我与王虎分别于2002年7月13日和2003年3月1日签订的二份合同虽所涉歌曲均名为《这样爱你》,但实则为二首完全不同的歌曲,而田传均于2002年11月6日通过与我签订著作权转让合同实际受让取得歌曲《这样爱你》词曲的著作权并有权进行处分。我与王虎于2003年3月1日签订的合同载有仲裁条款,法院将我和王虎均追加为本案第三人参加诉讼不妥,本案应由武汉仲裁委员会主管。我所持其他意见同广东飞乐和贵州出版社的意见,我认为广东飞乐已从田传均处合法取得歌曲《这样爱你》词曲的使用权,故广东飞乐、贵州出版社均不应承担任何侵权责任。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论

论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 [摘要]网络著作权侵权问题随着因特网在我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而引起人们 越来越多的关注。由丁?网络的全球化、虚拟化和非中心化使得网络著作权侵权 的形式多样化,侵权的方式更隐蔽,其责任难以认定。在网络条件下,确立侵 权责任归责原则是切实保护著作权的先决条件。我国学界对此问题尚有争议。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认定的目的归根到底是平衡和协调两个相互冲突的权利一 一创作者和使用者的权利。我国网络著作权侵权归责原则应适用严格责任原则。 [关键词]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是指在网络条件下,未经著作权人许可,擅自向公众 传播或载到网上供他人使用其作品,行为人所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网络著 作权侵权行为的具体模式,根据主体身份不同,可分为终端用户的侵权和网络 服务提供商侵权。由丁网络的虚拟性使侵权责任的认定成为著作权保护法面临 的时代挑战。而实际上网络著作权责任认定的目的和归属是平衡和协调两个相 互冲突的权利。在网络条件下,著作权侵权主体的确认问题、管辖权问题等都 显得颇为棘手。其中确定归责原则乃是解决这诸多问题的先决条件。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的理论纷争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归责原则,目前,学界有以下三种观点: (一)过错责任原则。持这种观点的学者认为:第一,依据我国现行的《民法通则》对于侵权行为的归责原则采用以过错原则为主,以无过错原则为辅的二元归责体系,并且适用于无过错责任和推定过错责任必须符合法律明确规定的特殊情形:它们一般都是高度危险作业或环境污染等情形。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并非高度危险行为,没有将其特殊化的必要。有学者认为从技术角度来看,发生在互联网上的任何一次侵权行为,都离不开网络服务提供商提供的网络服务,从理论来说,网络服务提供商对每一次侵权行为都有客观上的参与, 具备了追究其责任的客观要件,所缺的只是主观要件,即适用过错原则来追究其侵权责任。同时,网络服务商也正是通过搜集大量的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网站,吸引更多的访问量,以获得更多的广告收入,要求其对所使用的每一项信息都进行权利审核,对每个使用者的行为都进行监督,在实践中是根本行不通的。此外,网络服务提供商的合法权益也应受到保护,所以仍应考察其主观意识状态,适用过错原则。第二,因特网在我国仍处于发展时期,尚未普及,是构建信息高速公路的重要基石。交互、公开、高速恰恰是网络灵魂之所在,若对网络信息的使用采取严格限制,仅以造成损害的客观事实作为依据,而对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状态是否应受到非难完全不予考虑,势必会“束缚”行为人的手脚, 造成阻碍网络发展的严重后果;第三,适用过错原则符合对于著作权侵权行为归责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补偿受害人的损失,更重要的是惩罚教育侵权人,向社会表明立法对著作权保护的立场。 (二)无过错责任原则。其理由如下:第一,网络著作权是一种无体财产,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优势(同名19999)

网络环境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之优势 宜兴市伏东小学陈霞 信息时代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教育的改革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为中小学的各学科教学构建了一个崭新的学习环境,它已经成为信息技术与各学科课程整合的有力工具,利用网络技术进行课堂教学的创新,已成为当前教育改革的一大主流。 网络教学的目的之一就是研究如何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传递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更应充分体现素质教育的要求,着重于学生学习能力和独立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而网络技术的介入,为数学教学构建了一个无限开阔、信息丰富、交互灵活的学习环境,体现出无可比拟的强大优势 。 一、网络化的学习环境,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都难以摆脱“以教为主”的陈旧模式,即使“演示型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也是如此,很少考虑如何促进学生自主的学习。近几年来,随着网络技术的普及,许多学校开始尝试在计算机网络教室进行数学课堂教学,通过学生一人一机、宽带上网、多媒体教学平台灵活互动的方式,拓展了学生自主发展的空间。 《谁比谁多多少,谁比谁少多少》是小学数学一年级的教学内容,在这一课的教学中,我通过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学习创设最佳情境和最佳学习环境。譬如:在“导入新课”环节,我操作多媒体电脑利用故事导入,学生在各自的微机前观看“两只小兔去果园摘苹果和梨的动画场面”(并配有轻松、活泼的背景音乐),摘下的苹果和梨个数不同,从而创设了“生动活泼、愉快宽松”的学习气氛,提出了“哪种果子多?谁比谁多多少?”的问题,这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在这一课的教学中,特别是在“协作学习、探究新知”部分,通过网络协作环境,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有利条件,为学生新意义的建构营造了良好氛围。我把学生分成了四人一组,他们的电脑屏幕上显示“10个苹果和8个梨各成一排对应摆放”,他们点击苹果中与梨相同的部分后,这些苹果就变成了笑脸,剩下的两个苹果就变成了哭脸了,协作小组在操作的过程中和谐互助,完善发现,从而在自己动手研究中自然就可以分出“同样多的部分”和“多的”部分了。在这个过程中操作可以重复进行,不断强化,学生手脑并用,全班一派生机,学生学习兴趣盎然。

音乐侵权案例

音乐侵权案例 【篇一:音乐侵权案例】 轻缓的音乐从餐厅飘出,可能成为让你走进餐厅用餐的原因,然而,很少有人想到,餐厅播放音乐是要付费的。 近日,浙江省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了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 状告杭州九佰碗连锁餐饮食品公司侵权案,九佰碗成为全国首家因 播放未经允许的背景音乐而走上被告席的餐饮企业。 餐厅播放背景音乐是否侵权?著作权保护与公众利益如何平衡?由 案件派生出的两个问题,引发了法律人士的激烈争辩。 餐厅是否需要埋单去年7月23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发现九佰碗播放《憨哥哥的歌》后,向杭州中院起诉,索赔3.5万元。 餐厅经营者播放背景音乐,只向消费者收取餐费,并没有就背景音 乐向消费者单独收费,餐厅似乎并没有从背景音乐当中获得收益, 需要埋单吗?质疑声随之而来。 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副教授金海军告诉记者,餐厅播放背景音乐, 尽管没有收费,但背景音乐实际上起到了改进用餐环境,吸引消费 者的作用。餐厅的经营活动具有营利性,所以,它播放背景音乐并 不属于法律规定的合理使用的情形。如果该音乐作品仍处于著作权 保护期之内,则经营者需要获得著作权人的许可,并支付作品使用费。 在起诉书中,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认为,被告未经许可,为了饭店 经营需要,公开表演播放歌曲《憨哥哥的歌》,其行为侵犯了著作 权人音乐作品的表演权。

“经营者在经营活动中使用背景音乐,属于对音乐作品的表演。通过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也构成著作权法上的表演,被称为机械表演,播放背景音乐就属于这一种情况。”金海军解释说。 音著协有无起诉权利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在起诉书中宣称,其是由国家版权局和中国音乐家协会共同发起成立并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批准设立的目前中国大陆唯一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经权利人授权,集中行使权利人的有关权利,并依据著作权法和著作权集体条例的规定开展各项工作。 被告代理人浙江英普律师事务所律师毛爱东则提出,原告与著作权人的合同已经期满,合同虽然约定了期满后自动续展,但前提是著作权人没有提出异议,因此原告还应提供著作权人没有提出异议的证据,如果不能证明合同在有效期内,原告对本案不具有诉权。 “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成为诉讼当事人,依据的是法律规定的著作权集体管理制度。”金海军说,根据著作权法第8条规定,著作权人可以授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行使著作权,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被授权后,可以以自己的名义为著作权人主张权利,并可以作为当事人进行诉讼或者仲裁。 金海军认为,音著协是我国最早成立的音乐著作权集体管理组织,它有权以自己的名义就其会员的作品来颁发作品使用许可和提起侵权诉讼。 背景音乐如何公平定价本案中,原告索赔3.5万元,这一数额在毛爱东看来太高了。他认为,扣除律师费和公证费1.2万元,这一索赔数额是权利人实际损失的3000多倍。 “这里确实有一个如何收费和如何确立收费标准的难题。最大的困难在于,由于收取作品使用费的交易成本过高,无法做到由每一个著作权人按其每一件作品来跟所有的使用人单独协商定价。”金海军指出。

论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 题目: 论我国网络著作权的法律保护 姓名: 王峰 学院: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 专业: 法学 班级: 法学32班 学号: 2263203 指导教师: 周中建职称: 副教授 2007 年5 月26 日 南京农业大学教务处制

目录 摘要 (1) 关键词 (1) Abstract (1) Key words (1) 引言 (1) 一、网络著作权的概述 (1) (一)在著作权范围方面 (2) 1.著作权客体的特殊性 (2) 2、著作权主体的特殊性 (2) 3、著作权权利的特殊性 (2) (二)在著作权特征方面 (2) 1.网络出版使著作权的内容有所拓展 (2) 2.作品类型的集成化 (3) 3.著作权归属的复杂化 (3)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分析 (3) (一)、网络著作权侵权特征 (3) 1.侵权主体的集体性 (3) 2.侵权目的的非营利性 (3) 3.侵权证据的隐匿性 (3) (二)、网络著作权侵权类型 (3) 三、网络著作权保护面临的法律问题 (4) (一)、关于网络服务商的法律责任问题 (4) (二)、网络侵权的管辖问题 (4) 四、我国网络著作权保护的立法探讨 (5) (一)、目前我国对于网络著作权立法的争论 (5) (二)、对未来网络著作权法立法模式的思考 (6) 1.扩展我国现行《著作权法》的深度和广度 (6) (1)对复制的概念予以发展 (6) (2)加强对破解技术保护措施的制裁 (6) (3)修订合理使用的范围 (7) (4)在著作权领域中明确适用严格责任 (7) 2.制订一部有效的《网络著作权法》 (7) 结语 (8) 致谢 (8) 参考文献 (8)

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一)

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一) 摘要本文主要研究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数额的计算方法与模式。首先通过分析法律制度中对赔偿方式规定的不足,总结不同的赔偿方式所存在的问题。进而分析具体司法实践中法院所考虑的影响赔偿数额计算的各种因素,研究不同因素的特性以及在判决中所起的作用。最后提出完善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制度的建议,期望能够对制度的建设和司法实践提供可供参考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网络环境音乐作品赔偿数额高速发达的网络使信息的传递更加快捷,而音乐作品的传播更是摆脱了原有的以磁带、光盘等为媒介物,人们仅需要在网络中搜索或点击自己想要收听的歌曲或其他音乐作品,便可在几秒钟之内下载或是在线收听。如此快捷的获取方式大大降低了人们欣赏音乐作品的成本,同时,提供下载或在线收听服务的网站运营商没有尽到合理的注意义务或审查义务,使得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侵权事件经常发生,并且难以制止。大量的侵权行为对音乐作品的著作权人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而侵权人因其侵权行为谋取了大量不正当利益,严重破坏了知识产权经济的正常秩序。 一、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方式 《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四十八条规定“侵犯著作权或者与著作权有关的权利的,侵权人应当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给予赔偿;实际损失难以计算的,可以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给予赔偿。赔偿数额还应当包括权利人为制止侵权行为所支付的合理开支。权利人的实际损失或者侵权人的违法所得不能确定的,由人民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给予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从法律规定中我们可以看出,计算著作权侵权损害赔偿的方式主要有三种方式。第一,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数额;第二,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计算赔偿数额;第三,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 首先,在网络环境中按照权利人的实际损失计算赔偿数额往往存在困难。音乐作品通常情况下主要是存储于光盘、影碟等有形载体中在市场上销售和流通。在音乐作品的销售价格中,除去光盘、包装等物理材料的成本外,主要包含了音乐作品著作权人以及音像制品权利人的经济报酬,而音像制品销售量的减少会导致权利人经济利益的损失。在网络环境中,侵权人未经权利人的授权或许可而将其音乐作品在网络中传播,此行为是否必然导致相应的音像制品在市场上的销售量减少,没有定论。权利人因音像制品销售量减少而受到的损失与侵权人的行为之间的因果关系无法得到有效的确定。因此,在网络环境中,按照第一种赔偿方式进行计算,在现实中操作性较弱。 其次,在网络环境中按照侵权人的违法所得计算赔偿数额也存在一些问题。一方面,音乐作品被网站收录或转载,并对公众提供相关服务。有些网站提供免费的视听和下载服务,有些网站对音乐的下载收取相应的费用,如从网站上下载彩铃或铃声到手机,往往需要交纳一定的费用,也有些网站利用音乐作品的点击率而扩大其知名度,再利用其较高的知名度获取其他利益。不同的网站服务商有不同的获利模式,其实际获利因网站经营模式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另一方面,擅自传播音乐作品的网站服务商在司法审判过程中往往并不会公布自己网站的获利情况,或是修改网站中音乐作品的点击量或下载量,从而隐瞒自己的实际违法所得,对法院的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最后,在上述两种方式均无法计算赔偿数额的情况下,可以由法院根据侵权行为的情节,判决五十万元以下的赔偿。法官可以在五十万元额度以下,按照侵权行为的具体情节,进行自由裁量。但是,侵权行为的情节包括哪些具体情节,法律并没有作出明确的规定,而每一个具体情节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标准,不同的情节在认定赔偿数额中所占的比重有多大,只能由法官根据具体的案情自行把握,主观性较强。由于网络环境中音乐作品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往往导致著作权赔偿数额的计算面临诸多的困难。 二、赔偿数额的计算与司法实践

版权-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著作权的侵权事件也随之而起,大量发生。网络著作权侵权是侵犯了著作权人对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在网络环境下所享有的著作权权利。 关于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的类型 按照著作权法的规定,凡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又不符合法律规定的条件,擅自利用受著作权法保护的作品的行为,即为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构成侵犯著作权的行为须具备两个条件:其一,使用的作品是受著作权保护的;其二,使用行为违法。 现实中,侵犯著作权的行为呈现极为复杂的形态,既包括直接侵权行为,也包括帮助、促成、唆使他人侵权的行为、或使他人直接侵权的后果得以延伸或扩大的间接侵权行为。根据传统版权侵权的概念再结合网络自身的属性,不妨对网络上版权侵权的概念做如下的界定, 即网络上的版权侵权是指未经版权人许可,又无法律根据擅自上载下载在网络之间转载或在网络上以其他不正当的方式行使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的行为。任何专由版权人享有的权利若是经过版权人许可或者他的行使属于法律规定以外的情况,则不属于版权侵权。 结合以上概念则网络著作权侵权可以分为以下类型:

(一) 将网上作品擅自下载并发表在传统媒体上。 这种行为具体指未经网络作品权利人许可将网络作品下载并于传统媒体上传播的行为。网络作品是以数字0和1的形式存在并以网络为载体在计算机之间流动的作品。 具体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进入计算机网络前存在于纸,磁带等传统媒体,只是通过扫描等方式转化为计算机能识别的数字编码,然后经由计算机的组织、加工、储存,并在需要时把这些数字化了的信息重新以文字图像声音等形式表现出来,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化作品。另一种则是从其被创作之时起就直接以数字的形式存在于计算机并在网络上传输,之前根本没有在传统的载体上存在过,这种网络作品称为数字式作品。 网络作品只要能反映一定的思想或情感并具有独创性,可复制性和一定的客观表现形式则应享有版权。1999年4月28日宣判的陈卫华诉成都电脑商情报社侵权案就是被告电脑商情报社在未经原告陈卫华的同意将陈卫华于1998年5月10 日以无方为笔名在其个人网页《3D 芝麻街》上发表的《戏说MAYA》一文下载,并登载于自己的报刊上,最终被法院判决为侵犯原告网络作品版权的行为。[1] (二)未经作者许可,擅自将传统媒体上发表的作品在网站上传播而引发的纠纷。 即未经原文学艺术等非数字化作品的版权人许可,将其作品数字化登载于网络上向一切网络用户公开的行为。将该种行为确定为侵权行为,是因为将原来非数字化的文学艺术作品

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律保护思考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传统的纸质媒介被突破,数字化形式的作品开始广泛流传。由于数字化技术使作品更方便、迅速、低成本、高品质地被复制,提高了对作品操控、传播和改变的能力,进而对传统知识产权的制度安排带来了巨大的冲击,提出了全新的挑战,数字化作品给传统立法带来了许多新的问题。越来越多的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遭到了侵权损害,虽然我国有相关这方面的法律法规,但仍有一些滞后和不足。下面来谈谈网络环境下的著作权法律保护的思考。 一、我国网络著作权司法保护现状 1、案件数量增长快 网络著作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在传统著作权侵权责任纠纷案件中所占比重日益上升。究其原因,一是网络已经渗透到现代人生活的多个方面;二是网络链接、搜索等高科技的发展,使侵权成本变得更低;三是著作权人及其他集体管理组织维权意识不断形成,他人的维权成功案例迅速通过网络传播,成为其他著作权人维权的诱因和动力。 2、被侵权对象范围不断扩大 该类案件被侵权对象范围不断从传统的文字、图片作品拓展延伸到影音作品、游戏软件等,其中影视作品、游戏软件成为被侵犯的主要对象。视频、软件下载或在线使用网站和网吧在国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视频、软件网站和网吧在未经著作权人许可的情况下,以个人学习,合理使用的旗号供广大网民下载、使用,成为著作权人追责的主要对象。

3、侵权手段复杂多样 网络服务提供者主要通过提供网络链接、搜索引擎等方式为网络客户提供服务,由于缺失监管,网络服务提供者在侵犯著作权人权利后,成为著作权人争诉的焦点。侵权手段更加隐蔽,取证难度不断加大,典型表现便是侵权形式从原来的动态点播下载进化为静态定时播放。 4、关联案件多 由于现有文化信息产业和动漫软件等公司的兴起,一个公司名下享有多项著作权利,公司通过发行、销售著作权产品产生经济利益,一旦一个公司名下多项著作权被同一或不同民事主体侵犯,或者同一民事主体侵犯多个著作权,按照诉讼效率理论,多名原告或多名被告的案件会集中起诉,合并审理。这样就会在一段时间内出现大量串案。 5、平均判赔额不高 出现诉讼标的总额和判赔额一高一低的现象,平均的判赔额和其他知识产权侵权案件呈现较大差距。 判赔额低的主因有以下四个方面:一是作为人民法院确定赔偿数额的国家版权管理部门制定的稿酬标准较低;二是侵犯信息网络传播权对权利人通过其他方式使用作品的影响是有限的;三是较低的判赔金额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遏制权利人滥用诉权;四是过高的判赔额有可能影响网络产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6、调撤比例高

著作权案例分析

案例一:“脸谱”引发著作权纠纷 中国艺术研究院赔偿4万 案情介绍: 《中国戏曲脸谱》一书使用了京剧脸谱绘画大师汪鑫福所绘的177幅京剧脸谱,汪鑫福的外孙季成将中国艺术研究院、九州出版社、北京世纪高教书店诉至法院。 汪鑫福自上世纪20年代起至90年代去世时陆 续创作了大量京剧脸谱,相当部分都收藏在艺术研究院陈列室中。上世纪50年代时,汪鑫福曾在艺术研究院前身戏曲改进局工作。2000年1月,经北京森淼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组织联系,由艺术研究院提供图片及文字,九州出版社提供书号出版了中国戏曲脸谱》一书,该书中使用了汪鑫福绘制并收藏在陈列室中的177幅京剧脸谱,但没有为汪鑫福署名。 季成作为汪鑫福的外孙,自其母亲去世后即为“脸谱”的继承人。季成于2010年初发现《中国戏曲脸谱》一书,并于2010年8月从北京世纪高教书店购买到该书,故起诉要求 三被告停止侵权、向其赔礼道歉、赔偿经济损失53.1万元、精神损害抚慰金1万元及合理费用3万余元等。 法院审理 诉讼中,双方争议焦点主要集中在涉案脸谱的性质上,季成表示涉案脸谱为汪鑫福个人作品,而艺术研究院坚持认为涉案脸谱完成于上世纪50年代,为著作权归属于该研究院的职务作品。法院经审理认为,双方均认可汪鑫福一生绘制了大量京剧脸谱,而涉案脸谱没有专门标识或特征体现出绘制时间,故无证据证明涉案脸谱的时间完成时间。不排除部分涉案脸谱完成时我国尚未颁布实施著作权法,但汪鑫福去世以及《中国戏曲脸谱》一书出版时,我国已于1991年6月1日起施行著作权法,那么在使用他人作品时,就应当尊重法律规定的赋予著作权人的权利,除非有合法理由排除或限制著作权人权利。 我国著作权法规定了两类职务作品,一类是著作权由作者享有,但单位有权在其业务范围内优先使用,另一类是作者享有署名权,著作权的其他权利由单位享有。艺术研究院既表示涉案脸谱属于第二类职务作品,又表示著作权应当全部归属于艺术研究院。法院根据本案证据体现出的情况,认为汪鑫福所绘制的京剧脸谱不属于艺术研究院主张的主要利用了单位的物质技术条件创作,并由单位承担责任的第二类职务作品。况且,艺术研究院曾书面承认其享有涉案脸谱的所有权,汪鑫福的家属享有著作权。涉案脸谱属于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的转移不视为作品著作权的转移。艺术研究院的矛盾解释混淆了作品原件所有权人与著 作权人所享有权利的区别,美术作品原件所有权人在享有作品原件所有权的同时,享有该作品著作权中的展览权,但不享有该作品的其他著作权,也不得损害著作权人所享有的其他著作权。 法院判决 艺术研究院未经季成许可亦未支付报酬,将涉案脸谱收录入《中国戏曲脸谱》中,九州出版社未尽到著作权审查义务出版《中国戏曲脸谱》一书的行为侵犯了季成因继承而取得的涉案脸谱的复制权等著作财产权。北京世纪书店销售的《中国戏曲脸谱》一书有合法来源,应当承担停止销售的责任。最后,北京海淀法院判决三被告停止侵权、中国艺术研究院和九州出版社赔偿季成经济损失35400元及合理费用1万元。宣判后,双方当事人均未明确表示是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