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1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2021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特别说明

本书根据历年考研大纲要求并结合历年考研真题对该题型进行了整理编写,涵盖了这一考研科目该题型常考试题及重点试题并给出了参考答案,针对性强,考研复习首选资料。

版权声明

青岛掌心博阅电子书依法对本书享有专有著作权,同时我们尊重知识产权,对本电子书部分内容参考和引用的市面上已出版或发行图书及来自互联网等资料的文字、图片、表格数据等资料,均要求注明作者和来源。但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料引用时未能联系上作者或者无法确认内容来源等,因而有部分未注明作者或来源,在此对原作者或权利人表示感谢。若使用过程中对本书有任何异议请直接联系我们,我们会在第一时间与您沟通处理。

因编撰此电子书属于首次,加之作者水平和时间所限,书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恳切希望广大考生读者批评指正。

一、2021年西华师范大学教育学院333教育综合考研核心题库之教育学基础辨析题精编

1.现代教育旨在为一个尚未存在的社会培养新人。

【答案】正确。

教育目的是指教育要达到的预期结果,反映了教育在人的培养规格、努力方向和社会倾向性等方面的要求。现代社会发展迅速,不同于相对封闭而稳定的传统社会,具有不可预知性和不确定性?教育要充分发挥其社会功能,就不能只是再生产既有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而且,面向未来是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这说明教育不仅要传递人类的文化遗产,还要培养社会进步与变革的引领者和促进者。

2.教育不直接生产物质财富,所以教育是消费事业,是社会的福利事业。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虽不能直接生产物质财富,但它通过开发人力资本,提高和改善人力品质,从而提高生产力,取得比物质资本更显著的经济利益。所以教育也是一种生产性投资。教育的这一生产性表现:①教育是再生产劳动力的。它为经济发展的各部门提供一支具有足够数量、较高质量和搭配合理的人才队伍,即职业和专业教育能够直接生产劳动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力支持。②教育再生产科学知识。教育通过培养大批人才,传承科学文化知识,并进行文化知识的再创造,使大量新的文化知识投入生产的时间缩短,创造出生产力。

(3)由此可见,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消费事业,还是一种再生产事业。本题的说法是错误的。

3.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它不能单独地决定教育的发展。

【答案】正确。生产力的发展虽为教育的发展提供了物质条件,但生产力对教育的作用总是受生产关系的影响,包括政治经济制度、文化传统、人口状况等。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的领导权,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和机会,决定着教育的目的和部分教育内容。文化传统将大大影响人们对教育内容的选择,现实的教育必然是建立在文化传统的基础之上的,文化传统将极大地影响人们对教育目的、内容、作用及方法方式的看法。人口状况对教育的影响主要体现在:(1)一定数量的人口是教育得以发展的前提和基础,它影响着教育事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制约着教育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和战略重点的选择;(2)人口质量的高低对教育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和制约。此外,教育还有自身的独立性和规律,所以生产力的发展不能单独决定教育的发展。

4.道德不可教。

【答案】错误。

道德是可教的,德育活动的开展正是基于“道德可教”这一原理。

所谓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具体指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心信念和传统习惯来评价人的行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动规范的总和。道德产生于人们共同的、特殊的人类需要,并满足这种特殊的需要,即调节和确定人们之间各种关系的需要以及个人自我确证、自我肯定和自我发展的需要。道德作为一种特殊形式,体现着人的主体性。道德是人在自身需要推动下自己创造的。道德本质上是一个高度自主的人的领域。每个人都有对道德的诉求,在对道德的追求中,个体会发挥自身的积极求教的主动性。

德育的开展本质上就是将道德规范有效内化为个体品德的过程。道德由知、情、意、行构成,道德知识由外到内,融人道德情感,提升为道德意志,转化为道德行为,构成一个完整的道德链条。

因此,道德是可教的。

5.动物界存在着大猫教小猫抓老鼠,大鸭教小鸭游水的现象,说明动物界存在教育。

【答案】错误。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动物在养护幼仔方面虽然与人类抚育后代有些相似,但动物的活动只是一种本能活动,是一种程序化了的反射活动。而人类的活动是自知自觉的、有意识的活动,能将改造世界的经验传授给下一代,从而产生教育活动。题干中的说法无视入和动物的根本区别,认为在动物界也有教育,古认了教育的社会性和目的性。

总之,题干的说法忽视了人类教育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以此观点错误。

6.教育不能离开文化而存在。

【答案】正确。

首先,文化影响着教育目的,即影响着学校教育培养人才的规格。

其次,文化对学校教育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教育内容上。教育离开了人类积累的文化,就没有传授的内容,自然也不能称其为教育。

再次,文化对教育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师生关系也产生一定的影响。

7.德育过程是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

【答案】错误。

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与学生的品德发展过程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德育过程引导并促进学生品德的发展,是学生品德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不是学生品德发展过程本身。品德的发展过程是学生自身的心理品质的发展过程,有自己独特的规律。不能把二者混同。

8.只要教育得法,人人都可以成为歌唱家、科学家、诗人。

【答案】(1)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2)学校教育是一种特殊环境,特别是对年青一代的发展起着主导作用。①学校教育能排除和控制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给人以更多的正面教育,使人按照一定的思想政治方向发展,使年青一代健康成长。②学校教育给人的影响比较全面、系统和深刻。③学校有专门负责教育工作的教师。他们有明确的教育目的,熟悉教育内容,懂得教育的规律和方法,能自觉地促进学生的思想、学业、身心按照一定的方向发展。

(3)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学校教育对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的发挥也是有条件的,低估遗传、环境的影响和作用而片面夸大教育的作用是不正确的。人的发展是遗传、环境、成熟、教育与个体实践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9.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按重要性和层次性排成一定的次序的,高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就不存在了。

【答案】错误。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由低级到高级分成五个层次,人的各层次的需要是相互依赖和重叠的,髙层次的需要发展后,低层次的需要仍然存在,只是对行为影响的程度大大减小而已。同时,人们的需要层次不仅仅表现为从低级向高级发展,而且还具有:各层次的需要是同级存在、相互交叉的。每个人都有这五种需要,只是在某种条件下无法同时追求或追求更高层次的需要,所以只能退而求其次,先满足低级的需要。在不同的情况下每个人最为迫切的需要的表现是不同的,即重要性排序不同。马斯洛需要层次还有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反复性。

10.课程是教学的内容。

【答案】把课程视为教学内容是教学论的基本主张,但却与课程论对课程认识有所不同。在课程论者看来,课程不仅仅是教学的内容,广义的课程甚至与教育相等同,即便在狭义上,课程论者认为课程除了指向教学内容,还包括教学模式。因此,这种看法只是一家之言。

11.理想的师生关系应该以学生为中心。

【答案】错误。

(1)首先,师生关系指教育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为实现教育目标而以一定的方式结成的相互之间的动态联系。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显示出各自的角色、地位、行为方式和相互的态度。教师与学生是相辅相成、相对存在的。其次,良好师生关系是师生主体间关系的优化,从其发生发展的过程及其结果来看,具有四个基本特征:民主平等、尊师爱生、心理相容、教学相长。

(2)“以学生为中心”的观点强调教师的作用只在于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学生的个人需要,而不是直接干预学生的学习。主张教育过程不应由教师直接进行,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经验或体验。这是不正确的。教学过程中,既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也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综上,建立理想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转变观念,有正确的学生观和人才观及平等的师生观;并且充分信任学生,主动接近学生,民主公正地对待学生,尊重和理解学生以自身的形象影响学生。

12.教育模式是教育方法和教育理论的综合。

【答案】错误。

道德教育模式是一种考虑教育机构中关心、判断和行动过程的方式。每种模式都包括关于人们如何发展道德的理论观点以及促进道德发展的一些原则和方法。德育模式既不是德育方法,也不是单纯的德育理论,它包含着理论、程序、结构、原则、策略等。

13.学校教学的重点应放在思维和问题解决一般方法的训练上,而不应放在学科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上。

【答案】错误。

【解析】题干中的观点将解决问题的能力看作一种不可分的单一能力,认为这种能力可以通过系统的心理训练得到加强。

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已经确认,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多种子技能构成。如果不去有效地教会这些子技能,并对这些子技能进行概括、协调和整合,那么这种忽视学生对于知识、技能、方法的掌握,而一味追求普遍的、一般的解决问题能力提高的方法,便只能是一种幻想。培养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是进行专门训练,还是结合学科知识进行训练,目前尚有争议,但较多的研究结果支持结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来进行解决问题策略的训练,故题干中的观点是错误的。

14.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

【答案】德育顾名思义即道德教育。但在我国,一直以来学校道德教育实践中把思想、政治、法律、品德等方面的教育统合在一起,甚至中小学德育教材也命名为“思想品德”。由此,形成了德育就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通俗理解。但这种理解在道德教育理论上是存在分歧的。因此,不能简单地这样表述。

15.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

【答案】错误。

【解析】素质教育是依据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以全面提高全体国民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培养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倡导尊重学生的主体和主动精神,注重开发人的潜能,从而形成以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其精髓就是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德、智、体、美、劳的全面发展。素质教育就是要增加上文体课,这只是对素质教育形式化的理解,课程数量的增加不一定意味着学生的文艺和体育能力的发展。此外,素质教育还应该重视智育、德育、劳动技术教育。

16.目前,我国普通高中不属于基础教育。

【答案】错误。我国普通高中属于基础教育并且是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基础教育重在“基础”,重在学习基础知识(这里指广义的知识,包括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