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27T15:26:54.587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士好左炳光张娟

[导读] 沧州市人民医院股骨起始于髋关节,止于膝关节,是人体骨骼中最长、最强和最重的骨骼,可以抵御一定的应力,但受到较强应力易发生骨折。

(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 0610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因素。方法调查14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分析其骨折愈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有118例患者股骨干骨折未愈合,未愈合率为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是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要注意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

股骨起始于髋关节,止于膝关节,是人体骨骼中最长、最强和最重的骨骼,可以抵御一定的应力,但受到较强应力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由于锻炼不足和交通事故频发,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多为高能量创伤[1]。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其发生率约为8%~10%[2]。目前,内固定材料质量逐渐提高,治疗骨折的技术日渐成熟、方法多元化,但骨折不愈合仍然不能避免。因此,了解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2005年1月-2013年12月,对来我院就诊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治疗骨折不愈合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3年12月,搜集整理在我院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共计1400例,男876例,女524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3.5岁。骨折原因:跌伤435例,交通事故伤764例,砸伤201例。骨折部位:中上1/3者546例,中下1/3者539例,中1/2者315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978例,闭合性骨折422例。固定方式:普通钢板867例,锁定钢板423例,髓内针固定110例。

1.2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标准

内固定术后,至少8个月以上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或)伴有假关节活动。X线片示骨折线清晰或增宽,骨折间隙存在,骨折端硬化或骨质疏松,两断端闭塞,没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断端[3,4]。

1.3 调查内容

所有患者进行1 年随访,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致伤部位、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复位质量以及是否过早负重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数表示,影响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14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有118 例患者存在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为8.4%。男76例,女4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3.5岁。年龄≥50岁64例,占54.2%。过早负重有83例,占70.3%。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有96例,占81.4%。感染有8例,占6.78%。中上1/3者23例,中下1/3者76例,中1/2者19例。开放性骨折78例,闭合性骨折40例。

2.2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

以是否愈合为因变量(不愈合=1,愈合=2),以年龄、性别、手术时机、致伤部位、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复位质量以及是否过早负重等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是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3讨论

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后8个月,骨内膜和骨膜无新骨形成或减少,骨折两端仍未愈合,且不经治疗不能发生骨性连接的现象。它是骨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随着股骨干骨折发生率的增加,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现象更为常见。故了解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尤

锁骨骨折护理

骨科护理业务学习记录 日期:2018年月日主讲人: 题目:锁骨骨折 参加人: 学习内容 锁骨骨折 一、概念 锁骨为一“S”形长骨,横行位于胸部前上方,有两个弯曲,内侧三分之二呈三棱棒形,向前凸起,外侧三分之一扁平,凸向后方。锁骨骨折多发生于锁骨中、外三分之一交界处。 二、原因 间接与直接暴力均可引起锁骨骨折,但间接暴力较多。摔伤是锁骨骨折的主要原因。以儿童最为多见,大约50%的锁骨骨折发生于7 岁以下的儿童。直接外力,如从前方打击、撞击锁骨,或摔倒时肩部直接着地,均可造成锁骨骨折。摔倒时手掌着地,外力通过前臂、上臂传导至肩,再传至锁骨,遭受间接外力和剪切应力也可造成骨折。 三、临床表现 1、骨折后局部疼痛,肿胀明显,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甚至有皮下瘀斑,骨折处异常隆起,活动功能障碍。 2、局部肿胀、压痛。锁骨上下窝变浅或消失,皮下瘀斑,骨折处异常隆起。 3、臂丛神经及锁骨下血管损伤,少见。 4、易并发气胸。

四、辅助检查 X线:锁骨骨折骨折线清晰,移位明显。 血液检查结果正常。 五、治疗方法 1、非手术治疗:对无移位者以“8”字绷带固定即可。幼儿青枝骨折,三角巾悬吊3周。成人固定6-8周对有成角畸形者,手法复位后仍以“8”字绷带维持对位固定3-4周。 2、手术治疗:对不稳定骨折或合并血管神经损伤,切开复位内固定,探查血管神经。 六、主要护理问题 1、自理能力缺陷综合征------与骨折肢体固定后活动或功能受限有关。 2、疼痛------与创伤有关。 3、知识缺乏------缺乏骨折后预防并发症和康复锻炼的相关知识。 七、护理措施 1、心理护理:讲述疾病相关知识及介绍成功病例,帮助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2、睡倒时应仰卧、免枕、肩胛间区垫枕以使两肩后伸。 3、固定后,注意观察双手和前臂的皮肤颜色是否有发白或青紫,有麻木感,是否有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如有以上症状,表示有腋部神经血管受压,应指导患者双手叉腰,使双肩尽量外展,后伸,如症状没有缓解,立即报告值班医生调整固定的松紧度,直至症状解除为止。 4、缓解疼痛的方法:运用放松技术,转移注意力,听听音乐,看看书或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最新版】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 一、概述股骨干是指股骨小转子下2~5cm到股骨髁上2~4cm之间的部分。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股骨的强度大,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负重、行走、跑跳等下肢活动起重要的传导和支撑作用。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略低于粗隆部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左右,但其伤情严重,其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10岁以下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时有发生。由于股骨被丰富的大腿肌肉包绕,健康成人股骨骨折通常由高强度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机动车辆的直接碾压或撞击、机械挤压、重物打击及火器伤等均可引起。高处坠落到不平地面所产生的杠杆及扭曲传导暴力亦可导致股骨干骨折。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为直接暴力引起,且多为闭合性损伤,也包括产伤。神经损伤更常见于直接的贯通伤(如火器伤和切割伤)。骨折的类型是依据暴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向决定,直接暴力垂直作用于骨的长轴可产生横断或短斜形的骨折,有局部软组织损伤,如沿着股骨长轴的暴力损伤,可引起髋和膝关节的损伤。老年人引起的损伤常是旋转暴力引起,形成一个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并有轻度的粉碎,股骨骨折粉碎的程度,常与损伤时直接作用在股骨的能量有关。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全身表现股骨干骨折多由于严重的外伤引起,出血量较大,闭合性骨折估计出血约在1 000~1 500ml,开放性骨折则更多。 2.局部表现可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表现,包括疼痛、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异常活动、肢体功能受限及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如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足背动脉可无搏动或搏动轻微,伤肢有循环异常的表现,也可有浅感觉异常或远端被支配肌肉肌力异常。 3.X线表现一般于正、侧位X线片上能够显示骨折的类型、特点及骨折移位方向。X线片应包括股骨的全长及上下髋膝关节。根据受伤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所示,诊断一般并不复杂。在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必须做全面体格检查,因患者常可能有合并损伤。如患者同时主诉髋和背或骨盆部位的疼痛,即表明该部位有脱位或骨折的可能。 (二)分类股骨干骨折传统的分类包括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稳定型或不稳定型骨折,其中横形、嵌入型及不全骨折属于稳定骨折。 (三)临床处理 1.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按部位可分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骨折的移位受暴力的作用、肌肉的拉力和下肢重力的综合影响。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 练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胫腓骨骨折术后康复训练 (1)术后第3天。开始趾关节活动。各脚趾轻微活动,会有一些不灵便和神经麻的感觉。每天3-4次,每次50下。(2)术后第5天。开始踝关节活动。脚背用力往后拉,为今后下蹲练习打基础,参照健康的脚的角度,一般80-90度就可以了。每天3-4次,每次100下,要用力。(3)术后第7天。开始膝关节活动。这个是一个比较艰巨的锻炼,非常必要、无法偷懒、耗时长、有时候练起来还有点吃亏。一开始会碰到膝盖弯曲时听到里面的筋咔咔直响,很不顺趟。膝盖弯曲,从180度—90度是第一个阶段,从90度—45度是第二个阶段,从180度—45度是第三个阶段,从45度—15度左右是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每天4-6次,每次10下,正常情况下10天就可以进入第二阶段。(4)术后第10天。开始抬腿练习。练习大腿和小腿的力量恢复,特别是大腿的力量恢复,很重要,避免大腿肌肉萎缩。(5)术后第12天。开始组合练习——抬腿、屈膝(第一阶段)、弯脚背、动脚趾。每天至少4-6次,每次20-50下。特别的,屈膝练习要忍住酸胀的疼痛用力下压,弯脚背也是要忍住酸麻硬的障碍,但也要注意,只能在自己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不可强来。 (6)术后第20天。屈膝(第二阶段)练习。这个阶段有时会遭受到医生给你施加的外力,因为90度是个坎,有些人难以突破(俺就是),医生乘我不注意突然一用力,把我压的哇哇直

叫,但后来,我就这样突破这一关了。同时趾踝和大腿组合练习继续。 (7)术后第28天。屈膝(第三阶段)练习。这个其实是对前面练习的整理和巩固提高。 (8)术后第30天。健腿下地练习力量。这个有早有晚,因人而异。但是下地之前一定要适应2天,因为长期卧床,健康的腿突然下地也会感觉力量不足,膝盖打弯,往地下只跪的,搞不好还会伤及伤腿。 (9)术后第32天。伤腿血液循环训练。就是人还在床上,但让伤腿开始垂立,不着地,不承力。伤腿会明显变色,先变红,再变黑,再变成紫红发花,脚也开始肿,有胀的感觉。把脚倒立或是平放,会很快恢复。 (10)术后第35天。单脚落地+架双拐。这个也是一个练习的巩固,对健腿力量练习的巩固,对伤腿血液循环的巩固,同时也开始练习操作拐杖。 (11)术后第45天。伤腿(脚板)尝试轻轻触地,但不承力。脚掌会有轻微胀的感觉。 (12)术后第49天。练习正坐。双腿平放,伤腿从不加力点地到自然放置。期间伤腿会肿,会变颜色,小腿会发硬,大腿会酸,这都很正常,有个过程。

锁骨骨折的康复锻炼方法

康复锻炼—-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不仅会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也会导致相应上肢活动障碍,影响工作生活。锁骨骨折该怎么锻炼,详细介绍如下: 功能锻炼方法 局部固定后应保持挺胸姿势、腕、肘关节各种活动,练习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叉腰动作,此期禁做肩前屈、内收动作、 2、解除外固定后,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如肩前屈,各方向动作综合练习,如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肩做划船动作等。 肩胛挤压 站立位,挤压肩胛骨,保持肩部不上抬,坚持6面,每天重复8-12次、 靠墙伸展

靠墙站立,双手高过头顶,手臂紧贴墙壁,肘关节弯曲,缓慢向下滑动,并挤压肩胛骨。每天重复8—12次、 卧位伸展(1) 如图躺下,手握一长棍(比肩宽750px左右)掌面朝下,保持肘部伸直,缓慢上举过头,直到感觉肩部、胸部被拉伸,坚持15-30秒,每天重复2-4次。 卧位伸展(2)

此动作与靠墙伸直类似,坚持15-30秒。每天重复8—12次。 锁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1目得: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得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 功能锻炼得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骨折后2 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得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得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得摆动(图8); 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 3注意事项: 功能锻炼时要坚持锻炼,活动幅度与力量要循序渐进。在内固定或外固定期间禁做肩关节前屈、内收动作、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疗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接治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33例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研究。结果骨折不愈合原因:18.81%患者因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15.15%患者因未植骨,30.30%患者因外固定时间过短,9.09%患者因适应症选择不当,27.27%患者因伤口感染;经过治疗后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3.04%。结论在临床上股护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导致其不愈合的原因较多,因此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发生的原因,同时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标签: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发生原因;治疗措施;临床效果 股骨干骨折大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小部分因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会引起粉碎性或横断骨折,间接暴力多引起螺旋形或斜形骨折。患者发生股骨干骨折后会出现肢体剧痛、活动障碍、患肢缩短、局部肿胀压痛等,同时还有较多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因此对股骨干骨折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极为关键且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接治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33例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年龄为(35.3±3.5)岁。所有患者中,机械伤7例,坠落伤7例,车祸伤13例,砸伤6例。患者骨折类型(AO分型):A型患者4例,B型13例,C型16例;其中股骨上段骨折患者7例,中段骨折患者18例,下段骨折患者8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1例。该33例患者采取固定方法为:LCP固定11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限制性加压钢板固定8例,其他固定2例。经X线片观察显示,其中螺丝钉断裂退出4例,钢板断裂8例,碎骨片游离、骨缺损9例,髓内钉断裂5例,骨折端吸收无骨痂形成7例;所有患者骨不连接时间均在1~ 2.4年之间,平均为(14±2.5)个月。 1.2方法对于骨缺损伴内固定断裂患者,首先将患者原内固定物去除,同时外固定架及髓内钉有限的玻璃骨膜2 mm,将骨折端硬化骨质以及断端间增生的结缔组织进行清除,将髓腔钻通后手法牵引复位。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骨折端骨缺损范围均在0.5~1.1 cm之间,其中9例患者采取同种异体骨,24例采取自体髂骨,将骨填充且压实骨缺损处为植骨量标准;植骨完成后,4例患者采取AO单管单臂架外固定,10例患者采取AO加压钢板内固定,19例患者采取AO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于手术后并发骨髓炎患者,手术两次进行,首次手术将内固定拆除后将窦道切除然后将炎性肉芽组织刮除,游离死骨清除后进行反复冲洗,然后放置外固定支架。采用双向引流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颈骨折内固定术后的康复训练 股骨颈手术后应注意将患肢放于外展微屈髋位,可用枕头垫于腿下,以抬高患肢,预防肿胀。早期组织存在较为明显的炎性反应,且骨折易移位,故以静力练习(关节不活动,保持某一姿势直至肌肉疲劳)为主。练习中应绝对避免髋内收动作(交叉腿等)。平卧时双腿之间垫枕头,使双腿不能并拢。不得向患侧翻身。向健侧翻身时应保护患腿,使其在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侧卧后双腿之间垫高枕头,使患腿保持髋稍外展位。 一、术后0~1周 1、麻醉消退后立即开始活动足趾及踝关节,尽早开始踝泵练习:5分钟/组,1组/小时。 2、股四头肌及腘绳肌等长收缩练习:大于300次/日,应在不增加疼痛的前提下尽可能多做。 3、术后3天开始CPM练习,由医务人员指导完成,30分钟/次,2次/日,练习后即刻冰敷30分(角度在无或微痛情况下逐渐增大)。整个运动过程中保持髋稍外展位。 二、术后2~4周 1、继续前述练习并逐渐增加强度。 2、直腿抬高练习:10~20次/组,1~2组/日。 3、后抬腿练习:30次/组,4~6组连续,组间休息30秒,1~2次/日。 4、俯卧位勾腿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5、抗阻伸膝练习:10次/组,10~15秒/次,每次间隔5秒,4~6组连续练习,组间休息30秒。 6、主动髋屈伸练习(在无或微痛及骨折稳定的前提下):坐位,足不离开床面。缓慢、用力,最大限度屈膝屈髋,保持10秒后缓慢伸直。10~20次/组,1~2组/日。 三、术后5周~3个月 1、负重及平衡练习:必须经过X线检查,在骨折愈合程度允许情况的前提下进行。随骨折愈合的牢靠程度,负重由1/4体重→1/3体重→1/2体重→2/3体重→4/5体重→100%体重逐渐过渡。可在平板称上让患腿负重,以明确部分体重负重的感觉。逐渐可达到患侧单腿完全负重站立。5分钟/次,2次/日。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 行股骨干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术(ICD-9-CM-3: 79.35016/79.35017/79.35018/79.35019/79.35020)。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检有明确体征:患侧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髋关节X线片显示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及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骨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外科学(下册)》(8年制和7年制教材临床医学专用,人民卫生出版社) 1.骨折按AO分型有手术指针。 2.无严重的合并症。 3.术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较好。 4.征得患者及家属的同意。 (四)标准住院日≤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 2.3)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3.单纯闭合性股骨干骨折。 4.除外病理性骨折。 (六)术前准备≤3天。 1.必须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肝肾功能、电解质、血糖、血脂; (3)凝血功能; (4)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艾滋病、梅毒等); (5)股骨正侧位X线片; (6)胸片、心电图。 (7)炎症性指标筛查(ESR、CRP、IL-6、PCT等)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 (1)必要时行下肢深静脉超声检查; (2)超声心动图、血气分析和肺功能(高龄或既往有心、肺病史者); (3)有相关疾病者必要时请相关科室会诊。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国卫办医发〔2015〕43号)执行,常规预防使用第一代或第二代头孢菌素,预防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绥江民康医院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股骨干骨折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可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也可是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股骨往往由于肌肉的牵拉而使骨折复位较困难,术中出血较多,强大的暴力也可导致下肢血管、神经、肌肉等或其他器官的损伤,或累及相邻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具体术式需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最后确定。常见手术为切开/闭合复位内固定,必要时植骨及一期或二期修复合并损伤等损伤。 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复位骨折,恢复股骨的长度和力线,修复相关损伤,为骨折愈合与术后功能锻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保留下肢功能。患者预后还与骨折分型、骨质、患者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体质、术后康复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等因素有直接或决定性关系。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 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大出血,导致循环障碍,休克,需大量输血,甚至死亡可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 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切口或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6)术中止血带或尿管并发症,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膀胱损伤等出现。 7)骨折固定的意外情况,需行二次或多次手术: 8)骨折碎裂、移位较重,骨折对位对线不满意,骨折畸形愈合,术后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双下肢不等长; 9)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异物反应,骨折延迟、畸形愈合或骨折不愈合,需二次手术; 10)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缺血性肌挛缩,邻近关节僵硬,僵直,异位骨化,疼痛,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 11)骨折碎裂较重,影响血供,并发股骨头坏死坏死等缺血性骨坏死; 12)术后伤口感染,骨髓炎; 13)若术中植骨,术后植骨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取骨处可能疼痛,麻木,感染,继发骨折等,人 工骨可能存在愈合困难,吸收,排异反应,感染,需进一步治疗可能。 14)外固定支架骨针针道继发感染,甚至骨髓炎,针道部疼痛、渗血等症状,甚至周围软组织继发坏死。 15)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手术时间长可能,脂肪栓塞可能,严重可致生命意外,术中牵引复位导致继发性骨折可 能。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临床观察分析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临床观察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 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结果本组40例患者获平均17.6个月(12~30个月)的随访,38例(占95.0%)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2个月(4~12个月)。并发症情况:桡 神经损伤1例,骨折不愈合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6.1d(9~27d)。结论股 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原因很多,其中螺钉位置不当、钢板长度过短、粉碎性骨折是三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生物力学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随着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增多,如果对其生物 力学机制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内固定技术,则有较大可能发生骨折不 愈合[1]。笔者对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钢 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材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 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4.8±5.3岁。所有患者均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无断钉退钉现象。左侧17例,右侧 23例,其中开放骨折8例。初次行切开复位36例,闭合复位4例,其中35例只行一 次手术,5例已行第二次植骨手术仍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时间6~24个月,前次手术 至本次手术时间为7~23个月,平均11个月。骨不愈合类型:肥大型32例,萎缩型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重新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自体骨植骨。在取出原固定物和 清理骨折断端时,尽可能地保留骨质和软组织;在复位时力求严格的解剖复位; 将加压钢板准确地固定在张力侧;根据骨质情况予以周围植骨或嵌入植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骨折不愈合的分类、患者 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补肾接骨中药口服,拆线后骨折局 部给予中药外洗并配合理筋手法治疗。 2 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获平均17.6个月(12~30个月)的随访,38例(占 95.0%)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2个月(4~12个月)。并发症情况:桡神经损伤1例,骨折不愈合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6.1d(9~27d)。所 有患者均按主动肌肉收缩、无负重床上锻炼、部分负重、全负重锻炼这一顺序进 行功能锻炼,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负重稍趋向保守。 3 讨论 长骨骨折不愈合较常见,血运差、固定不牢靠、感染是其3个重要因素,医 源性因素则贯穿其中,有时直接决定骨折的预后。长骨骨折不愈合多发生在肱骨、股骨、胫骨和尺骨,这与其本身的解剖因素密切相关[2]。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多因 固定不够坚固所致。影响骨折不愈合的因素有许,我们仅探讨涉及临床治疗过程 中的影响骨折不愈合的因素。通过本组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治疗过程中仍存在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应如何进行? 骨折术后的康复训练一般可分为三期进行: 康复训练的早期此期即伤后l~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比,此期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是促进患肢的血液循环,以利消肿和稳定骨折。康复训练的主要形式是伤肢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静力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处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 康复训练的中期即伤后2周至骨折的临床愈合,此期伤肢肿胀逐渐消退,疼痛减轻,骨折断端有纤维连接,并逐渐形成骨痂,骨折处日趋稳定。此期除继续做伤肢的肌肉收缩训练外,可在康复治疗师的帮助下,逐渐恢复骨折近端、远端未固定的关节的活动和骨折处上下关节的活动,并逐渐由被动活动转为主动活动,以防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在病情允许时,应尽早起床进行全身活动。此外,可配合理疗以达到消肿、化瘀并促进骨痂形成的目的。 伤后5~6周,骨折有足够的骨痂形成,可进一步扩大活动的范围和力量,由一个关节到多个关节逐渐增加主动的关节屈伸活动,防止肌肉萎缩,避免关节僵硬。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常遗留较显著的关节功能障碍,因此,最好于固定2周左右就开始关节面不负重的主动运动,运动后再予以固定。这样,通过关节软骨面间的互相挤压和磨擦,可促进关节软骨的修复,并使其有较好的塑形,同时,可以防止关节内粘连形成。 康复训练的后期已达到临床愈合或已经去除外固定,此时骨性骨痂已形成,X线检查已显影,骨骼有了一定的支撑力,但大多存在邻近关节的关节活动度下降、肌肉萎缩等功能障碍。此期康复的目的是恢复受累关节的关节活动度、增强肌肉的力量,使肢体功能恢复。康复训练主要形式是伤肢关节的主动活动和负重练习,使各关节迅速恢复到正常活动范围和肢体的正常力量。恢复期进行康复的同时可配合理疗及步态训练等。 骨折治疗最终目的是使患者最早的最大限度地恢复功能,任何手术绝不可能是治疗的全部,故康复护理在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康复护理可以有效地改善和促进血液循环、消除肿胀、加速骨折愈合,避免组织粘连、瘢痕形成、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我科通过护理干预,将康复训练实施于患者整个患病过程中,有计划的对患者在住院期间及院外进行康复护理以达到促进骨折康复和提高生活质量的目的。 1、一期康复(伤后1-2周),此时伤肢肿胀、疼痛、骨折断端不稳定,容易再移位。因此,功能锻炼的主要目的可以肌肉锻炼为主。在骨折早期主要目标在于保持肌肉张力和减轻局部肿胀,防止出现关节僵硬和肌肉萎缩,使骨折愈合与功能恢复相结合。早期卧床休息,将患肢置于舒适位置,并保持其略高于心脏水平,可促进静脉的回流,并作向心性按摩以利于肿胀消退[1]。进行伤肢股四头肌肌肉的等长收缩,即在关节不动的前提下,肌肉做有节奏的收缩和放松,即我们平时所说的绷劲和松劲,通过肌肉的等长收缩可以预防肌肉萎缩或粘连。每日4~5次,每次5分钟左右,以不使患者感到腿累为原则。并结合患肢踝关节的主动背伸及跖屈运动,以上运动不能干扰骨折的固定,更不能做不利于骨折愈合的活动,尤其不能做下肢的内外旋运动。此期的康复训练,原则上除了骨折外上下关节不运动外,身体的其他部位均应进行正常的活动。手术患者术后4-6小时进行关节主、被动锻炼,并轻轻按摩伤口以外的患肢肌肉,以促进患肢静脉回流,加速肿胀的消退。预防其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鼓励患者深呼吸,有效咳嗽,同时上肢外展,以扩胸增进体力和心肺功能。同时做踝关节及趾间关节屈伸活动、以小腿肌肉及股四头肌等长收缩为主要活动。手术后1-2周,主要帮助患者做肌肉自主收缩和放松。术后密切观察患肢血运及活动情况,伤口渗血情况及伤肢肿胀程度和伤肢动脉情况;对髋部骨折,手术后几天内的翻身和患肢活动均由医护人员指

Injury综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Injury综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2012-07-06 15:45 来源:丁香园作者:紫川秀第二 尽管目前创伤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在提高,有了非常完善的护理措施,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更新的内固定置入物,新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辅助措施,但目前在创伤病人特别是高能量损伤的病人中,骨折不愈合仍时有发生。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对病人而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学问题,长期不愈合可导致病人行走障碍,不能工作,再次手术及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同时,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对创伤骨科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治疗这类疾病,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骨折初始治疗的方案,畸形的矫正,感染的控制,术后的快速康复等等。 Winquist–Hansen股骨干骨折分类系统分类时将骨折的粉碎程度考虑在内,并对骨折是否需要行锁定随内钉治疗进行评估,以决定术后的伤肢负重方案,预防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骨折时不合适的机械动力学环境(如不充分的骨折稳定性),不充足的血流供应,骨折碎块的丢失,或者存在感染等诸多情况是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在某些病例中,尽管治疗措施恰当也仍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骨折不愈合。还有比较特殊的一些情况,如股骨干骨折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的病人,这些病人保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率高达31%。 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方法较多,包括髓内钉动力化,接骨板,外固定,更换钢板,辅助治疗措施,如电或超声刺激,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BMP。在伴有节段性骨缺损的病人中,带血管蒂植骨可以成为一个选择。 许多作者推荐闭合扩髓髓内钉单独使用或者联合开放植骨对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进行处理。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率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治疗技术,约在1%-20%之间。重复的治疗股骨干骨折会降低骨折不愈合的至于成功率,主要是由于重复的治疗会破坏局部组织的血运和骨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营养供应。其他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如更换髓内钉,髓内钉动力化,外固定,接骨板等成功率不一,报道在47%-100% 材料和方法 选择合适的相关研究 选取所有和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治疗相关的活体临床研究,研究类型包括病历报道,病历对照,随机对照试验。尸体,动物研究等不纳入研究范围。 通过MEDLINE,OVID,SPRINGER等三个数据库搜索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文献搜索年限从1950年1月-2010年12月。所有文献均要求用英文发表。搜索的策略由以下关键词组成:不愈合,股骨干,髓内钉,外固定,接骨板,筛选相关文献的标题,副标题及摘要,对所有入选文章的引用文献进行回溯检索。若有重要的数据遗失,需相关研究者再进行补充。 数据收集提取 两个独立的研究者对检索所得的相关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筛查。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均获取全文,并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对结论进行评估。若出现有疑问或有争议的报道,研

锁骨骨折的康复锻炼方法

康复锻炼一一锁骨骨折 锁骨骨折不仅会引起骨折部位疼痛,也会导致相应上肢活动障碍,影响工作生活。锁骨骨折 该怎么锻炼,详细介绍如下:功能锻炼方法 局部固定后应保持挺胸姿势、腕、肘关节各种活动,练习肩关节外展、后伸,如挺胸、双手叉腰动作,此期禁做肩前屈、内收动作。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 前臂内外旋(图1、2. 3)等主动练习,幅度 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 6)等。

2、解除外固定后,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如肩前屈,各方向动作综合练习,如肩关节环转活动,两肩做划船动作等。 肩胛挤压 站立位,挤压肩胛骨,保持肩部不上抬,坚持6面,每天重复8-12次。 靠墙伸展 靠墙站立,双手高过头顶,手臂紧贴墙壁,肘关节弯曲,缓慢向下滑动,并挤压肩胛骨。每天重复8-12次。

如图躺下,手握一长棍(比肩宽750px左右)掌面朝下,保持肘部伸直,缓慢上举过头,直到感觉肩部、 胸部被拉伸,坚持15-30秒,每天重复2-4次。 此动作与靠墙伸直类似,坚持15-30秒。每天重复8-12次。 锁骨骨折术后康复锻炼 1目的: 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周围软组织损伤的修复,防止上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等并发症。 2功能锻炼的方法: 握拳、伸指、分指、腕屈伸、腕绕环、肘屈伸、前臂内外旋(图1、2、3)等主动练习,幅度尽量大,逐渐增加用力程度。

骨折后2周可增加捏小球,抗阻腕屈伸运动及被动或助力的肩外展、旋转运动(图4、图5、图6)等。

骨折后3周可增加抗阻的肘屈伸于前臂内外旋转;仰卧位,头与双肘支撑做挺胸练习(图7 )。 骨折愈合解除外固定后,应开展全面练习肩关节活动练习: 站立位上肢向患侧屈,做肩前后的摆动(图8); 患肢上举爬肩梯,抗阻牵拉肩、肘屈伸练习(图9、图10)

股骨干骨折

股骨干骨折 【概述】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上最常见骨折之一,约占全身骨折6%,股骨是体内最长、最大的骨骼,且是下肢主要负重骨之一,如果治疗不当,将引起下肢畸形及功能障碍。目前股骨骨折治疗方法较多,必须依骨折部位、类型及病人年龄等选择比较合理的方法治疗。不管选用何种方法治疗,且必须遵循恢复肢体的力线及长度,无旋转,尽量行以微创保护骨折局部血运,促进愈合;采用生物学固定方法及早期进行康复的原则。 【解剖与解剖生理】 股骨是人体中最长的管状骨。骨干由骨皮质构成,表面光滑,后方有一股骨粗线,是骨折切开复位对位的标志。股骨干呈轻度向前外侧突的弧形弯曲,其髓腔略呈圆形,上、中1/3的内径大体一致,以中上1/3交界处最窄。 股骨干为三组肌肉所包围,其中伸肌群最大,由股神经支配;屈肌群次之,由坐骨神经支配;内收肌群最小,由闭孔神经支配。由于大腿的肌肉发达,股骨干直径相对较小,故除不完全性骨折外,骨折后多有错位及重叠。 股骨干周围的外展肌群,与其他肌群相比其肌力稍弱,外展肌群位于臀部附着在大粗隆上,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远端常有向内收移位的倾向,已对位的骨折,常有向外弓的倾向,这种移位和成角倾向,在骨折治疗中应注意纠正和防止。否则内固定的髓内针、钢板,可以被折弯曲、折断,螺丝钉可以被拔出。 股动、静脉,在股骨上、中1/3骨折时,由于有肌肉相隔不易被损伤。而在其下1/3骨折时,由于血管位于骨折的后方,而且骨折断端常向后成角,故易刺伤该处的动、静脉。 【病因与发病机制】 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撞击、挤压等;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如杠杆作用,扭转作用,由高处跌落等。前者多引起横断或粉碎性骨折,而后者多引起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出血多者,在骨折数小时后可能出现休克现象。由挤压伤所致股骨干骨折,有引起挤压综合征的可能性。 股骨干上1/3骨折时,骨折近段因受髂腰肌,臀中、小肌及外旋肌的作用,而产生屈曲、外展及外旋移位;远骨折段则向后上、内移位(图1)。 股骨干中1/3骨折时,骨折端移位,无一定规律性,视暴力方向而异,若骨折端尚有接触而无重叠时,由于内收肌的作用,骨折向外成角。 股骨干下1/3骨折时,由于膝后方关节囊及腓肠肌的牵拉,骨折远端多向后倾斜,有压迫或损伤动、静脉和胫、腓总神经的危险,而骨折近端内收向前移位。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 (县医院版) 一、股骨干骨折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股骨干骨折(ICD-10:S72.30) 行股骨干骨折内固定术(ICD-9-CM-3:79.35)。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病史:外伤史。 2.体格检查:患肢肿胀、疼痛、活动受限、畸形、反常活动。 3.辅助检查:X线检查发现股骨干骨折。 (三)治疗方案选择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年龄在16岁以上。 2.伤前生活质量及活动水平。 3.全身状况允许手术。 4.首选髓内针固定,也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其他固定方式。 (四)标准住院日为≤16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ICD-10:S7 2.30股骨干骨折疾病编码。 2.外伤引起的单纯性、闭合性、新鲜股骨干骨折。 3.除外病理性骨折。 4.除外合并其他部位的骨折和损伤。 5.当患者合并其他疾病,但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术前准备(术前评估)3-7天。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血型、尿常规+镜检;

(2)肝功能、肾功能、电解质检查、凝血功能、感染性疾病筛查(乙肝、丙肝、梅毒、艾滋病等); (3)胸部X光片、心电图; (4)骨科X线检查(需包括骨折上、下关节)。 2.根据患者病情可选择检查项目:如骨科CT检查、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等。 3.根据患者病情,使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药物(术前24-48小时停止用药)。 (七)预防性抗菌药物选择与使用时机。 1.抗菌药物:按照《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卫医发〔2004〕285号)执行。建议使用第一、二代头孢菌素,头孢曲松;明确感染患者,可根据药敏试验结果调整抗菌药物。 (1)推荐使用头孢唑林钠肌内或静脉注射: ①成人:0.5g-1g/次,一日2-3次; ②对本药或其他头孢菌素类药过敏者,对青霉素类药有过敏性休克史者禁用;肝肾功能不全者、有胃肠道疾病

骨科康复学习知识重点归纳

骨科康复 1、骨科康复定义:是一门在骨伤科领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评 定及治疗的学科。既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骨科学的一个分支。 2、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1)功能康复;2)整体康复;3)重返社 会;4)提高生存质量。 3、骨科医师的康复理念:1)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防残治疗; 2)不仅重治疗,而且也重康复;3)不仅重视手术过程,而且 重视其功能结果;4)不仅从治疗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而 且也从防残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5)不单靠手术者个人的 技术和贡献,而且依靠康复团队的协作促进功能恢复。 4、康复医师的观念更新:1)康复要从临床早期开始,强化临床康 复意识;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 关疾患的临床处理;3)不仅要强调“科内团队”,还要组成“跨 科团队;4)不仅要重视非手术康复疗法,而且要重视必要的骨 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 5、骨科康复的服务对象:所有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 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病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患者都是骨科康复 的服务对象:主要收治病种包括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脊柱脊 髓损伤、截肢、手外伤、运动创伤以及颈椎病、下腰痛等。6、骨创伤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1)肢体肿胀、疼痛;2)关节挛 缩、活动受限;3)肌肉萎缩、肌力下降;4)承重及平衡功能

下降;5)步态异常;6)骨质疏松;7)心肺功能下降;8)生 活自理能力低下。 7、骨科康复的主要任务:1)消除肿胀和疼痛,加速创伤愈合;2) 维持/增加ROM,预防挛缩畸形;3)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 改善承重及平衡功能,矫正异常步态;4)预防骨质疏松;5) 增强心肺功能;6)提高ADL及职业劳动能力;7)提高生活质 量(QOL)。 8、骨科康复常用治疗技术:1)持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 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肌腱和韧带的修复,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配合其 他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 ROM训练,主要用于改善关节 功能,预防粘连,防治关节挛缩,促进肿胀消退,减轻疼痛, 提高肢体活动能力。3)关节松动术,在出现关节活动障碍时用 于减轻疼痛,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范围。4)肌力与耐力训 练,主要作用为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心肺功能等。5)平衡与步态训练,主要用于改善肢体活动 能力和步行能力,增强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水疗;7)假肢的装配;8)矫形器的应用。 9、骨科康复治疗(1):第一阶段:骨折端未愈、复位固定或牵引 3天后、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开始治疗。治 疗方法:1).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2).稳定性骨折的等长运 动;3).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固定2-3周后可进行CPM或不负

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原因探析

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原因探析 目的探究导致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的原因。方法选取股骨干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30例为股骨干骨折是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患者,对照组60例为股骨干骨折骨性愈合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股骨干骨折粉碎程以及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解剖对位、固定牢固程度、发生感染及不适当功能锻炼情况。结果观察组中21例为股骨干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对照组中为24例股骨干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患者;观察组中股骨干开放性粉碎性骨折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548,P=0.028);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3.976倍。观察组中固定失稳为23例,对照组中固定失稳为11例,观察组中固定失稳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8.263,P=0.047);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15.664倍。观察组中不当功能活动患者24例,对照组中为10例;观察组中不当功能锻炼的比例大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956,P=0.033);其相对危险度是对照组的21.556倍。观察组在骨折周围软组织损伤情况、骨折解剖对位和发生感染情况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股骨干骨折术后延迟愈合或不愈合可能与不恰当的功能锻炼、固定失稳和开放性粉碎性损伤有关系,但股骨干骨折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不是某一个原因导致的结果,而是多种原因相互作用的后果。 标签: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不愈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股骨干骨折患者9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为临床诊断为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14例和临床诊断为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16例,按年龄相差3岁进行1:2配伍,对照组为在渭南市中医医院就诊的股骨干骨折痊愈患者60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①股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患者股骨干骨折在正常愈合所需的时间(一般为4个月内),仍没有达到骨性完全愈合的标准,称为骨延迟连接。伦琴射线显示股骨干骨折端骨痂少,骨折线明显。②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是指骨不连,骨折所需愈合时间再三延长后,骨折仍没有愈合迹象,断端仍存在异常活动,伦琴射线片显示骨折断端存在分离,骨痂量少,骨折断端萎缩光滑,骨髓腔已经封闭,骨端硬化者,称骨折不愈合。③股骨干骨性愈合患者骨折端局部无压痛,且没有纵向叩击痛和异常活动,伦琴射线显示骨折端模糊,有连续多量骨痂通过骨折线。解除固定后,患者下肢不扶拐在平地上连续走路3 min,至少30步。连续观察14天骨折处没有变形。 1.3 纳入标准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分析 发表时间:2016-01-27T15:26:54.587Z 来源:《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2015年第7期供稿作者:赵士好左炳光张娟 [导读] 沧州市人民医院股骨起始于髋关节,止于膝关节,是人体骨骼中最长、最强和最重的骨骼,可以抵御一定的应力,但受到较强应力易发生骨折。 (沧州市人民医院,河北沧州 061000) 中图分类号:R687.3文献标识码:A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因素。方法调查14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分析其骨折愈合情况,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其影响因素。结果有118例患者股骨干骨折未愈合,未愈合率为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是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结论在治疗股骨干骨折时,要注意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因素对骨折愈合的影响,减少骨折不愈合的发生。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影响因素 股骨起始于髋关节,止于膝关节,是人体骨骼中最长、最强和最重的骨骼,可以抵御一定的应力,但受到较强应力易发生骨折。近年来,由于锻炼不足和交通事故频发,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明显增高,且多为高能量创伤[1]。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也随之增高,其发生率约为8%~10%[2]。目前,内固定材料质量逐渐提高,治疗骨折的技术日渐成熟、方法多元化,但骨折不愈合仍然不能避免。因此,了解导致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至关重要。2005年1月-2013年12月,对来我院就诊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研究,旨在探讨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为有效治疗骨折不愈合提供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13年12月,搜集整理在我院就诊且行手术治疗的股骨干骨折患者资料,共计1400例,男876例,女524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3.5岁。骨折原因:跌伤435例,交通事故伤764例,砸伤201例。骨折部位:中上1/3者546例,中下1/3者539例,中1/2者315例。骨折类型:开放性骨折978例,闭合性骨折422例。固定方式:普通钢板867例,锁定钢板423例,髓内针固定110例。 1.2 骨折不愈合的诊断标准 内固定术后,至少8个月以上患肢局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和(或)伴有假关节活动。X线片示骨折线清晰或增宽,骨折间隙存在,骨折端硬化或骨质疏松,两断端闭塞,没有连续性骨痂通过骨折断端[3,4]。 1.3 调查内容 所有患者进行1 年随访,记录研究对象的年龄、性别、手术方式、致伤部位、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复位质量以及是否过早负重等。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例数或百分数表示,影响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 2 结果 2.1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情况 本研究共收集1400例股骨干骨折患者,随访过程中发现有118 例患者存在骨折不愈合,骨折不愈合率为8.4%。男76例,女42例,年龄18~65岁,平均41.3±3.5岁。年龄≥50岁64例,占54.2%。过早负重有83例,占70.3%。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有96例,占81.4%。感染有8例,占6.78%。中上1/3者23例,中下1/3者76例,中1/2者19例。开放性骨折78例,闭合性骨折40例。 2.2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 以是否愈合为因变量(不愈合=1,愈合=2),以年龄、性别、手术时机、致伤部位、致伤原因、骨折部位、骨折类型、固定方式、复位质量以及是否过早负重等为自变量,经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骨折部位、骨折类型、是否过早负重、内固定材料不匹配、感染等是影响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因素。见下表。 3讨论 骨折不愈合是指骨折后8个月,骨内膜和骨膜无新骨形成或减少,骨折两端仍未愈合,且不经治疗不能发生骨性连接的现象。它是骨折的一种常见并发症。目前,随着股骨干骨折发生率的增加,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现象更为常见。故了解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影响因素尤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