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论文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论文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论文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论文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应用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不愈合的相关原因以及治疗效果。儿童的骨膜相对来说较厚,而且骨质非常的柔软,对患者进行切剥离骨膜可能使得患者的局部血运破坏、钢板固定的牢固程度以及钢板的折断、弯曲以及螺丝钉的松动等从而导致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1——2012年收治的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儿童20例,应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技术对这些儿童进行治疗,治疗时要去除其内固定物,清理断裂端骨折的疤痕及已经硬化了的股骨干表面,将骨髓腔钻通,然后沿着股骨干的纵轴小心的将锁定钢板置入,如果置入的钢板两端的切口没有显露出锁定孔,这时就利用x线的透视作用经皮用螺钉将钢板进行固定,对于固定后的骨折端要进行充分植骨。结果随访这些进行手术后半年到两年内的儿童,以上20例股骨干骨折儿童全部愈合,效果很好。结论应用锁定钢板固定技术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手术后不愈合的治疗效果具有固定好、创伤小、十分可靠等优点,有利于股骨干骨折儿童手术后不愈合的治疗,在临床上值得应用和推广。

【关键词】锁定钢板固定;儿童股骨干骨折;术后不愈合

日常儿童常见的下肢骨折就是股骨干骨折,传统的保守治疗效果还基本良好,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采用锁定钢板固定治疗儿童股骨干骨折取得了重大的突破。近年来为了更好地对患者进行股骨干骨折解剖复位的治疗,采用手术治疗表现出了扩大化的趋势。随

锁定钢板

适应症 大多数手术治疗的骨折并不需要行锁定钢板固定。只要遵循骨科手术原则,大多数骨折都能够通过传统钢板或髓内钉的手段获得愈合。但的确有些特殊类型骨折易于发生复位丢失、钢板或螺钉断裂以及随之而来的骨不愈合。这些类型常被称为“未被解决”或“问题”骨折,包括关节内粉碎骨折、关节周围短小骨块骨折以及骨质疏松骨折。此类骨折都是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但决定使用锁定钢板之前必须仔细考虑手术是否符合锁定钢板所意味的确切原则(你的手术计划是什么?)。锁定钢板的适应症主要包括四类不同的经典原则:(1)加压原则,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2)中和原则,也是用于骨质疏松的骨干骨折;(3)桥接原则(锁定内固定器原则),用于粉碎的骨干或关节外干骺端骨折;(4)结合原则(混合钢板原则),用于粉碎的关节内干骺端骨折。使用锁定钢板来固定骨折的医师必须了解其确切适应症,分辨角度稳定植入物所利用的是四种不同的原则中的哪种。例如,非粉碎的骨质疏松骨干骨折需要切开复位牢固内固定,而锁定钢板的锁定头螺钉与传统螺钉比较,具有抗拔出力更大的优势。所以对此类骨折,锁定钢板的使用是根据加压原则,具体是通过向心放置螺钉于动态加压孔中或是先在骨折一段拧入锁定头螺钉后再利用加压装置来进行加压。在同一原理的基础上,锁定钢板也可根据中和原则来保护骨质疏松骨中的拉力螺钉,因为锁定头的螺钉抗拔出力大大增加。但关键点是明白:锁定头螺钉不能提供折块间加压。只有使用加压装置或者在混合锁定板上的“混合孔”上向心打入普通螺钉才能获得加压(先打拉力螺钉,然后打锁定钉)。 锁定钢板固定骨折的经典和理想的适应症是桥接原则和联合原则。两种原则都适用于粉碎程度较重的骨折—年轻患者的高能量骨折或老年患者的骨质疏松骨折。桥接原则的典型方式是经皮微创钢板固定(又被称为MIPO或MIPPO技术),这时角度稳定钢板被用作内夹板来桥接负荷跨过骨折端。使用这种方法时,需要通过间接复位技术纠正肢体对线、短缩、旋转畸形,而非直接暴露或复位骨折端。与加压和中和原则的提供绝对牢固固定以使骨折直接愈合比较,桥接概念提供的是相对牢固的弹性固定,其产生的骨折愈合是通过骨痂形成而产生的间接愈合。对充分的桥接钢板固定而言,应该在骨折端附近空出3-4个螺钉孔(后文中还有具体讨论)。联合原则指在一块钢板上联合使用加压和桥接两个生物力学原则。尽管最初的锁定钢板,例如点接触钢板(PC-Fix)和微创固定系统(LISS)都是角度稳定装置(只有锁定孔,具有特有的生物力学和生物学特性),术者们还是希望能够在同一钢板上同时体现锁定和加压两种固定理念。在21世纪早期首次出现了锁定加压钢板(LCP),是由瑞士的Robert Frigg在奥地利的Michael Wagner的理念基础上设计而成。 联合技术适用于在骨折的一个节段是简单骨折,而在另一节段是粉碎骨折(例如干骺端、骨干粉碎骨折)。在上述情况下,钢板通过动力加压技术或通过动力加压孔打入拉力螺钉的方式对简单骨折进行加压,而同时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通过桥接方式使关节内骨折块与骨干对线。只有允许同时放置锁定头螺钉以及普通螺钉的钢板才能应用联合原则。禁忌症 尽管锁定钢板已经被广泛使用,其适应症也较宽,但我们必须认识并避免锁定钢板的几项禁忌症。如果不加选择地使用锁定钢板,特别是违反上述几条基本原则时,就可能发生固定失败以及骨折不愈合。锁定钢板作为锁定内固定器使用时一项典型禁忌症是需要折块间加压的简单骨折。例如使用锁定内固定技术治疗简单的前臂骨干骨折易于发生骨折不愈合。与此类似,采用微创技术治疗经皮放置锁定钢板治疗简单骨折也是禁忌症之一。这些固定方式违反了骨折间隙加压的原则,因而导致不愈合(这一原理在Stephan Perren 的综述中有具体论述)。最后,间接复位和锁定钢板固定也不适于移位的关节内骨折,因为此类骨折需要开放解剖复位及折块间加压、牢固固定。 由于价格昂贵,锁定钢板一项相对禁忌症是传统钢板就能进行满意固定的骨折。例如前臂骨干骨折使用传统钢板治疗的愈合率超过90%。虽然有人宣称使用单皮质螺钉理论上减少了软组织剥离因而增加骨折愈合率,但据我们所知还没有任何一项对照试验证实上述观点。在某些国家的医疗卫生体系中,滥用锁定钢板可能对整个医疗体系造成负面影响,因为这样消耗了有限的医疗资源,也许这些资源用于其它用途效益可能更明显。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最新版】

股骨干骨折的康复方法 一、概述股骨干是指股骨小转子下2~5cm到股骨髁上2~4cm之间的部分。股骨是人体最长最粗的管状骨。股骨的强度大,可承受较大的应力,对负重、行走、跑跳等下肢活动起重要的传导和支撑作用。股骨干骨折的发生率略低于粗隆部骨折和股骨颈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3%左右,但其伤情严重,其好发年龄为20~40岁的青壮年,10岁以下的儿童及老年人也时有发生。由于股骨被丰富的大腿肌肉包绕,健康成人股骨骨折通常由高强度的直接暴力所致,如机动车辆的直接碾压或撞击、机械挤压、重物打击及火器伤等均可引起。高处坠落到不平地面所产生的杠杆及扭曲传导暴力亦可导致股骨干骨折。儿童股骨干骨折通常为直接暴力引起,且多为闭合性损伤,也包括产伤。神经损伤更常见于直接的贯通伤(如火器伤和切割伤)。骨折的类型是依据暴力的性质和作用方向决定,直接暴力垂直作用于骨的长轴可产生横断或短斜形的骨折,有局部软组织损伤,如沿着股骨长轴的暴力损伤,可引起髋和膝关节的损伤。老年人引起的损伤常是旋转暴力引起,形成一个长斜形或螺旋形骨折,并有轻度的粉碎,股骨骨折粉碎的程度,常与损伤时直接作用在股骨的能量有关。 二、临床特点 (一)临床表现与诊断

1.全身表现股骨干骨折多由于严重的外伤引起,出血量较大,闭合性骨折估计出血约在1 000~1 500ml,开放性骨折则更多。 2.局部表现可具有一般骨折的共性表现,包括疼痛、局部肿胀、成角畸形、异常活动、肢体功能受限及纵向叩击痛或骨擦音。如合并有神经、血管损伤,足背动脉可无搏动或搏动轻微,伤肢有循环异常的表现,也可有浅感觉异常或远端被支配肌肉肌力异常。 3.X线表现一般于正、侧位X线片上能够显示骨折的类型、特点及骨折移位方向。X线片应包括股骨的全长及上下髋膝关节。根据受伤史再结合临床表现及X线所示,诊断一般并不复杂。在股骨干骨折的患者,必须做全面体格检查,因患者常可能有合并损伤。如患者同时主诉髋和背或骨盆部位的疼痛,即表明该部位有脱位或骨折的可能。 (二)分类股骨干骨折传统的分类包括开放性或闭合性骨折;稳定型或不稳定型骨折,其中横形、嵌入型及不全骨折属于稳定骨折。 (三)临床处理 1.股骨干骨折股骨干骨折按部位可分为上1/3、中1/3和下1/3骨折。骨折的移位受暴力的作用、肌肉的拉力和下肢重力的综合影响。

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巧整理

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巧 目前对于桡骨远端骨折的内固定,有多种解剖型的锁定钢板系统应用于临床。这些内固定物为为一些复杂的骨折类型提供了较好的解决方案,从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不稳定性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适应证,尤其对于一些伴有骨质疏松的骨折。来自麻省总医院的Jupiter教授等曾在JBJS上发表系列文章介绍了他们对于桡骨远端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的研究结果以及相关的手术技巧。本文主要介绍基于特殊骨折块的内固定技术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的手术方法。 手术技巧 以尺桡骨远端的生物力学和解剖学特征为基础提出的三柱理论,是2.4mm钢板系统研发和临床应用的基础。三柱的划分如图1所示。 图1 尺桡骨远端的三柱理论。 桡侧柱为桡骨远端外侧半,包括舟骨窝和桡骨茎突,对于桡侧的腕骨具有支撑作用,一些稳定腕关节的韧带也起自于此。

中柱为桡骨远端的内侧半,包括关节面的月状窝(与月骨相关节)和乙状切迹(与尺骨远端相关节)。通常情况下负荷,来自月骨的负荷经由月骨窝传递到桡骨。 尺侧柱包括尺骨远端、三角纤维软骨和下尺桡关节,承载来自尺侧腕骨以及下尺桡关节的负荷,具有稳定作用。 手术在臂丛麻醉下进行,术中C臂X线成像必不可少。手术开始之前至少30分钟给予静脉滴注抗生素,使用气压止血带减少出血。 掌侧钢板固定 对大多数骨折而言,都可应用掌侧入路,在桡侧腕屈肌和桡动脉之间进行显露。识别并牵开拇长屈肌后,可看到深面的旋前方肌,“L”型分离掀起。对于较为复杂的骨折,为了便于骨折复位,可进一步松解肱桡肌腱。 在桡腕关节中插入一枚克氏针,这有助于确定桡骨最远端的界限。如果存在关节边缘的小骨折块,可将掌侧2.4mm钢板放置在桡骨远端关节边缘进行固定。换句话说,月骨关节面的小骨折块可用2.4mm“L”或“T”型钢板进行支撑,如图2。 图2 复杂的掌侧关节内骨折,应用两块“L”型钢板进行支撑。 对于背侧移位的关节外骨折,注意以下几个要点是很有帮助的。首先,很重要的一点是,临时复位骨折,确定骨折端没有软组织嵌入。第二,对于没有骨质疏松的患者,可通过钢板辅助骨折复位:先在掌侧解剖型钢板的远端置入锁定螺钉,将其与移位的远骨折段固定在一起,然后在钢板的辅助下将远近骨折段复位,最后再在近端置入其他螺钉(图3)。

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

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第2版)【张长青曾炳芳主编】 《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第2版)》是一部专门介绍锁定内固定手术技术的学术专著,其第一版于2007年初出版发行,深受临床医生的欢迎。近年来,锁定接骨板已在国内骨科临床得到广泛的推广和使用。此次修订,对原来的内容进行了重新梳理,补充了一些典型的临床病例,并对锁定钢板内固定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进行了探讨。全书共四章。第一章为总论,介绍了锁定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史及生物力学原理,锁定钢板的种类、应用现状和应用要点,适应证和禁忌证,以及微创技术与锁定钢板的应用等。第二章为《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第2版)》重点,详细介绍了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各类四肢骨折的手术技术,并配以大量典型、翔实的临床病例分析。第三章为锁定钢板的特殊应用,结合临床实际病例,介绍了编者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在治疗特殊骨折及骨不连中的体会。第四章为新增部分,探讨了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常见并发症及其处理。《四肢骨折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技术(第2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内容丰富,图文并茂,配以大量的典型临床病例,实用性强,适合骨科临床各级医生阅读。 (三)外固定架治疗 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固定螺钉在远离骨折的部位经皮钻入骨干,同样不需要扰乱骨折处,符合微创的原则。手术操作简便,以及术后可调节性,是其主要优点。特别是在处理开放性骨折时,固定螺钉可以放置于远离创口的部位,为创面的修复和日后处理提供极大的方便,外固定支架因此成为治疗开放性骨折的首选固定方法。只是由于固定杆远离骨干,存在一定的力矩,加上固定螺钉的弹性,固定的稳固性存在问题,尤其是用于固定股骨干骨折时常常发生固定失效和骨折再移位,甚至导致骨连接迟缓或不连接。因此临床上多用于开放性骨折的早期处理作临时固定,待条件适宜再改作内固定;当然也可以用作非负重性长骨,如肱骨及桡骨远端骨折的最终治疗。不过也有人用钢缆接骨技术(cableosteosynthesis)来弥补外固定支架稳定性不足的缺陷,用于治疗长骨骨折不连接,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尽管对于关节内骨折和许多干骺端骨折,不可避免地需要切开复位,但越来越多的医生依然遵循微创的原则,采用有限切开复位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支架的方法,实现骨折的复位和固定,既最大限度地减少手术创伤对骨折片血液供应的破坏,又达到尽可能解剖复位满足肢体功能恢复的需要。不过,外固定支架的稳定性需要改善,固定螺钉裸露在体外,护理不当容易发生松动和钉道感染,这有赖于器械的改进和应用技术的完善,例如使用带有羟基磷灰石涂层的固定螺钉,有助于防止松动。现在临床使用的外固定支架有多种,除了经典的Ilizar.ov支架、OrthofiX单臂外固定支架外,还兼有两者的Hybrid支架等。它们各有千秋,但原则是一致的,既追求稳固又不失简便。临床上还有应用带关节的支架治疗关节内骨折和关节僵硬的报道,实现动与静的结合,在提供固定的同时允许适度的活动,在很多情况下发挥独特的治疗效果。 第一章总论 第一节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的发展历史 第二节锁定接骨板固定的生物力学原理与骨折愈合 第三节锁定接骨板的种类、应用现状和应用要点 第四节锁定接骨板内固定的适应证和禁忌证 第五节微创技术与锁定接骨板的应用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

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分析及治疗 目的对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相关原因进行分析,并对其治疗措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方法对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接治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33例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患者骨折不愈合的原因及治疗措施进行研究。结果骨折不愈合原因:18.81%患者因内固定材料选择不当,15.15%患者因未植骨,30.30%患者因外固定时间过短,9.09%患者因适应症选择不当,27.27%患者因伤口感染;经过治疗后患者治疗优良率达93.04%。结论在临床上股护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率相对较高,导致其不愈合的原因较多,因此医护人员应掌握患者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发生的原因,同时针对性的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提高患者治疗效果。 标签: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发生原因;治疗措施;临床效果 股骨干骨折大多因直接暴力所致,小部分因间接暴力所致,直接暴力多会引起粉碎性或横断骨折,间接暴力多引起螺旋形或斜形骨折。患者发生股骨干骨折后会出现肢体剧痛、活动障碍、患肢缩短、局部肿胀压痛等,同时还有较多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等出血性休克表现,因此对股骨干骨折患者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措施,加快骨折愈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是极为关键且必要的。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对我院自2014年3月~2015年3月所接治的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患者33例临床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3例,年龄为19~57岁,平均年龄为(35.3±3.5)岁。所有患者中,机械伤7例,坠落伤7例,车祸伤13例,砸伤6例。患者骨折类型(AO分型):A型患者4例,B型13例,C型16例;其中股骨上段骨折患者7例,中段骨折患者18例,下段骨折患者8例;开放性骨折12例,闭合性骨折21例。该33例患者采取固定方法为:LCP固定11例,交锁髓内钉固定12例,限制性加压钢板固定8例,其他固定2例。经X线片观察显示,其中螺丝钉断裂退出4例,钢板断裂8例,碎骨片游离、骨缺损9例,髓内钉断裂5例,骨折端吸收无骨痂形成7例;所有患者骨不连接时间均在1~ 2.4年之间,平均为(14±2.5)个月。 1.2方法对于骨缺损伴内固定断裂患者,首先将患者原内固定物去除,同时外固定架及髓内钉有限的玻璃骨膜2 mm,将骨折端硬化骨质以及断端间增生的结缔组织进行清除,将髓腔钻通后手法牵引复位。 在本次研究中所有患者骨折端骨缺损范围均在0.5~1.1 cm之间,其中9例患者采取同种异体骨,24例采取自体髂骨,将骨填充且压实骨缺损处为植骨量标准;植骨完成后,4例患者采取AO单管单臂架外固定,10例患者采取AO加压钢板内固定,19例患者采取AO股骨交锁髓内钉内固定;对于手术后并发骨髓炎患者,手术两次进行,首次手术将内固定拆除后将窦道切除然后将炎性肉芽组织刮除,游离死骨清除后进行反复冲洗,然后放置外固定支架。采用双向引流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锁定钢板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 目的探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的方法并评价其疗效。方法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科应用锁定钢板手术治疗20例桡骨远端C型骨折患者,其中右侧15例,左侧5例,术后根据Sarmiento腕关节功能标准进行评定。结果优12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达到90.0%。结论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标签:锁定钢板;桡骨;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是人体所有骨折中一种比较常见的骨折,临床上有很多种治疗方法,近些年来应用锁定钢板治疗桡骨远端骨折技术日益成熟,逐渐成为一种趋势,特别是锁定钢板固定效果可靠,能够有效控制骨折的再移位。2008年1月~2011年3月我科采用解剖锁定钢板(LCP)固定治疗桡骨远端C型骨折20例,获得了比较好的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20例,男14例,女6例,年龄20~62岁,平均50.3岁,右侧15例,左侧5例。20例均属C型,受伤原因不慎摔伤14例,高空坠落伤6例,受伤时间距手术时间3~7d,平均4.5d。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均采用患肢臂丛阻滞麻醉,取仰卧位,患肢自然放置手术附台上,扎止血带[1]。手术入路是掌侧Henry入路、背侧入路、联合入路[2]。掌侧Henry 入路:皮肤切口以桡侧腕屈肌为中轴,沿桡侧腕屈肌腱桡侧或桡侧腕屈肌腱表面,切口起自腕横纹,向近端延长约5~8cm,沿皮肤切口切开,切开桡侧腕屈肌腱鞘,在桡侧腕屈肌腱与桡动脉之间进入,避免损伤正中神经掌侧支,分离显露旋前方肌,将旋前方肌自桡骨的桡侧缘锐性切开,适当剥离骨膜,显露骨折断端。背侧入路:以lister结节为起点于桡骨远端背侧做纵行切口,切开皮肤、皮下脂肪、筋膜,于拇长伸肌与桡侧腕长伸肌之间进入,切开腕部支持带,并向两侧牵开,即可显露骨折断端及桡骨关节面。掌侧粉碎严重者采取掌侧入路,背侧粉碎严重者采取背侧入路,掌侧、背侧均粉碎严重的复杂病例采取掌背侧联合入路。复位及固定:清理骨折断端的软组织,直视下进行骨折整复,必要时可用1.5mm 克氏针临时固定,也可将克氏针保留进行最终固定,术中注意恢复掌倾角、尺偏角、桡骨的长度、关节面平整度及下尺桡关节正常解剖。C臂机透视下见复位满意后予以行锁定钢板固定,术中常规C臂机透视确定骨折复位情况及螺钉是否突入关节内。术中尽量缝合旋前方肌,根据骨折复杂情况及三柱理论[3],植入1~3枚钢板,常规放置引流片,如果感觉复位仍不稳定者予以加用外固定架或石膏托固定2~3周。术后24h拔出引流片,术后第一天可被动活动手指关节、腕关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绥江民康医院 股骨干骨折手术知情同意书 患者姓名性别年龄床号病历号 疾病介绍和治疗建议 医生已告知我患有,需要在麻醉下进行手术。 股骨干骨折多数骨折由强大的直接暴力所致,一部分骨折由间接暴力所致,可为横断或粉碎性骨折,也可是斜面或螺旋形骨折。儿童的股骨干骨折可能为不全或青枝骨折;成人股骨干骨折后,内出血可达500~1000ml。股骨往往由于肌肉的牵拉而使骨折复位较困难,术中出血较多,强大的暴力也可导致下肢血管、神经、肌肉等或其他器官的损伤,或累及相邻关节,如膝关节、髋关节。具体术式需要根据术中具体情况最后确定。常见手术为切开/闭合复位内固定,必要时植骨及一期或二期修复合并损伤等损伤。 股骨干骨折手术治疗目的是尽可能复位骨折,恢复股骨的长度和力线,修复相关损伤,为骨折愈合与术后功能锻炼提供条件,最大限度保留下肢功能。患者预后还与骨折分型、骨质、患者年龄、性别、一般情况、体质、术后康复情况、是否出现并发症及合并症情况等因素有直接或决定性关系。 手术潜在风险和对策 医生告知我手术可能发生的风险,有些不常见的风险可能没有在此列出,具体的治疗方式根据不同病人的情况有所不同,医生告诉我可与我的医生讨论有关我手术的具体内容,如果我有特殊的问题可与我的医生讨论。 1.我理解任何手术麻醉都存在风险。 2.我理解任何所用药物都可能产生副作用,包括轻度的恶心、皮疹等症状到严重的过敏性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3.我理解此手术存在以下风险和局限性: 1)麻醉意外,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危及生命; 2)根据术中情况变更术式或内固定方式; 3)术中损伤神经、血管及邻近器官,如运动神经损伤致相应肌肉功能失支配,引起肢体功能障碍甚至残疾;皮神经损 伤致相应部位麻木疼痛;血管损伤导致大出血,严重者可致休克,肢体缺血性挛缩甚至危及生命,术中大出血,导致循环障碍,休克,需大量输血,甚至死亡可能。 4)围手术期心、肺、脑血管意外出现: a)脑出血或脑栓塞,神志不清,昏迷甚至死亡; b)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力衰竭,血压降低,休克,甚至死亡; c)肺栓塞,呼吸功能障碍,呼吸衰竭甚至死亡; 5)伤口并发症:出血、血肿、裂开、不愈合、感染,瘘管及窦道形成;各种原因伤口不能一期闭合,需植皮、皮瓣移 植或延迟关闭等;术后切口或创口部疤痕形成,甚至可能形成增殖性疤痕或疤痕疙瘩。 6)术中止血带或尿管并发症,皮肤、血管、神经等损伤,尿管脱落,尿道,膀胱损伤等出现。 7)骨折固定的意外情况,需行二次或多次手术: 8)骨折碎裂、移位较重,骨折对位对线不满意,骨折畸形愈合,术后可能需辅助外固定或牵引治疗,双下肢不等长; 9)内固定物松动,断裂,异物反应,骨折延迟、畸形愈合或骨折不愈合,需二次手术; 10)术后肢体功能恢复不满意,缺血性肌挛缩,邻近关节僵硬,僵直,异位骨化,疼痛,活动受限,创伤性关节炎; 11)骨折碎裂较重,影响血供,并发股骨头坏死坏死等缺血性骨坏死; 12)术后伤口感染,骨髓炎; 13)若术中植骨,术后植骨可能延迟愈合或不愈合,植骨块可能移位。取骨处可能疼痛,麻木,感染,继发骨折等,人 工骨可能存在愈合困难,吸收,排异反应,感染,需进一步治疗可能。 14)外固定支架骨针针道继发感染,甚至骨髓炎,针道部疼痛、渗血等症状,甚至周围软组织继发坏死。 15)术中骨折复位、固定困难,手术时间长可能,脂肪栓塞可能,严重可致生命意外,术中牵引复位导致继发性骨折可 能。

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体会 发表时间:2018-12-17T09:59:25.450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35期作者:张孝建 [导读] 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具有积极作用,患者骨折愈合度十分良好,术后恢复肢体功能佳,值得推荐。(柳州市潭中人民医院外科广西柳州 545000) 【摘要】目的:探究锁定钢板内固定在四肢骨折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法选择在本院接受治疗的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抽选病例数80例),将其按照入院时间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一组40例。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钢板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软组织损伤程度、出血量、愈合时间与对照组相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具有积极作用,患者骨折愈合度十分良好,术后恢复肢体功能佳,值得推荐。 【关键词】锁定钢板;内固定;四肢骨折;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68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35-0123-01 四肢骨折属于骨科的常见病、多发病,由于现代交通、建筑行业不断发展进步以及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四肢骨折发生率越来越高,临床上急需确定有效而安全的手术方式[1]。针对四肢骨折患者临床上主要是通过骨折端对接,使其再愈合,恢复肢体功能。传统的保守治疗方式主要是采用石膏、牵引固定等,虽然具有一定效果但是会引起患者关节出现僵硬,或导致患者治疗周期延长等。随着当前医疗技术不断完善,锁定钢板内固定以其高效性,逐渐成为四肢骨折患者首选治疗方式。在本次研究中,为了了解锁定钢板内固定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选择本院收治80例四肢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下是详细内容。 1.资料、方法 1.1 资料 从2015年7月—2018年7月间,随机抽选本院80例四肢骨折患者,按照入院顺序分为对照组、观察组。所有患者均接受本次研究。对照组4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22例、女性患者18例,患者年龄范围19岁~64岁,平均年龄:45.5±4.8岁; 观察组中,男性患者23例、女性患者17例,患者年龄范围:20岁~67岁,平均年龄值为:45.8±5.0岁。 对比两组四肢骨折患者基本资料,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值>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钢板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治疗,具体方法为:术前均行患肢牵引或石膏外固定保持骨折部位稳定,避免再次造成组织损伤,依据病情确定手术时机。根据患者骨折部位选择合适的麻醉方式,以骨折部为中心作切口,分离皮肤及各层组织,显露骨折端,直视下将骨折端复位,选取合适的钢板置入骨折部位,螺钉固定,缝合手术切口。术后予以抗感染等治疗措施。 观察组患者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术前操作与对照组相同。使用X线影像引导将患者骨折部位进行闭合复位,复杂难复性骨折,可适当作一小切口辅助复位,用克氏针临时固定,在骨折部一端作一2~3cm切口,潜行分离软组织,保持骨膜完整,形成隧道后选取合适的锁定钢板置入骨折部,在X线影像引导下调整钢板于合适部位,于远近端各旋入一枚锁定螺钉进行固定,保持骨折复位状态完整[2]。再在远近端各放置单皮质钉2~4枚。术后常规缝合、引流,所有患者均接受抗感染治疗、康复训练。 1.3 观察指标 观察对比两组四肢骨折患者的手术时间、软组织损伤程度、出血量以及愈合时间,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 1.4 统计学处理 将上述所得数据均进行准确核对和录入,采用SPSS23.0 for windows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使用(x-)均数±(s)标准差表示,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n(%)表示,χ2检验。当数据对比存在P<0.05时,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出血量低于对照组,愈合时间显著早于对照组,组间数据对比均存在统计学意义,差异性明显:P<0.05(详细见表)。 表两组四肢骨折患者手术情况对比(x-±s) 观察组患者软组织损伤率为5.00%(2例),低于对照组患者软组织损伤率22.50%(9例),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卡方值=5.1647 P值=0.0230。 3.讨论 由于传统的解剖固定方式会对患者骨折部位软组织产生伤害,不利于患者预后康复,因此临床上不断探索适合用于治疗骨折患者的手术方式。随着我国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目前在骨折患者治疗过程中,逐渐从机械力学转向生物力学,临床上不仅重视患者康复,还注重降低创伤性、降低手术对患者产生伤害[3]。 锁定钢板内固定技术对骨折患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该治疗方式不仅能够减少对骨折部位软组织、骨组织损伤,保护患者骨折端血运,还能够提高骨折愈合率,促使患者能够肢体功能得以有恢复。该治疗方式以其高效性、安全性被广大学者、患者所接受[4]。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四肢骨折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可以看出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手术能够明显缩短患者手术时间、愈合康复时间,降低软组织损伤程度,在治疗四肢骨折患者中治疗效果更佳。综上所述,对四肢骨折患者实施微创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后有助于提高患者骨折愈合效果,应用价值确切,建议推广。【参考文献】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临床观察分析

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临床观察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股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的生物力学原因。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钢板内 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影响骨折愈合的因素。结果本组40例患者获平均17.6个月(12~30个月)的随访,38例(占95.0%)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2个月(4~12个月)。并发症情况:桡 神经损伤1例,骨折不愈合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6.1d(9~27d)。结论股 骨干骨折钢板内固定后骨折不愈合原因很多,其中螺钉位置不当、钢板长度过短、粉碎性骨折是三个重要原因。 【关键词】股骨干骨折钢板固定生物力学 股骨干骨折是临床常见骨折,随着内固定治疗股骨干骨折的增多,如果对其生物 力学机制缺乏了解,不能正确地掌握和运用内固定技术,则有较大可能发生骨折不 愈合[1]。笔者对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钢 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进行临床观察,现将材料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我院2010年4月~2011年12月收治入院的40例股骨干骨折 钢板内固定术后骨折不愈合患者,其中,男29例,女11例;年龄18~67岁,平均34.8±5.3岁。所有患者均行带锁髓内钉内固定,无断钉退钉现象。左侧17例,右侧 23例,其中开放骨折8例。初次行切开复位36例,闭合复位4例,其中35例只行一 次手术,5例已行第二次植骨手术仍不愈合。骨折不愈合时间6~24个月,前次手术 至本次手术时间为7~23个月,平均11个月。骨不愈合类型:肥大型32例,萎缩型18例 1.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重新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和自体骨植骨。在取出原固定物和 清理骨折断端时,尽可能地保留骨质和软组织;在复位时力求严格的解剖复位; 将加压钢板准确地固定在张力侧;根据骨质情况予以周围植骨或嵌入植骨。 1.3 术后处理 术后切口放置引流管,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根据骨折不愈合的分类、患者 年龄及体质的不同,辨证论治给予活血化瘀、补肾接骨中药口服,拆线后骨折局 部给予中药外洗并配合理筋手法治疗。 2 结果 本研究中40例患者获平均17.6个月(12~30个月)的随访,38例(占 95.0%)患者骨折愈合,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6.2个月(4~12个月)。并发症情况:桡神经损伤1例,骨折不愈合1例。平均住院时间为16.1d(9~27d)。所 有患者均按主动肌肉收缩、无负重床上锻炼、部分负重、全负重锻炼这一顺序进 行功能锻炼,根据骨痂生长情况负重稍趋向保守。 3 讨论 长骨骨折不愈合较常见,血运差、固定不牢靠、感染是其3个重要因素,医 源性因素则贯穿其中,有时直接决定骨折的预后。长骨骨折不愈合多发生在肱骨、股骨、胫骨和尺骨,这与其本身的解剖因素密切相关[2]。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多因 固定不够坚固所致。影响骨折不愈合的因素有许,我们仅探讨涉及临床治疗过程 中的影响骨折不愈合的因素。通过本组病例的分析,我们发现治疗过程中仍存在

Injury综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Injury综述: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进展 2012-07-06 15:45 来源:丁香园作者:紫川秀第二 尽管目前创伤治疗领域的技术水平在提高,有了非常完善的护理措施,先进的外科手术技术,更新的内固定置入物,新的促进骨折愈合的辅助措施,但目前在创伤病人特别是高能量损伤的病人中,骨折不愈合仍时有发生。股骨干骨折不愈合对病人而言是一个严重的社会经济学问题,长期不愈合可导致病人行走障碍,不能工作,再次手术及严重的心理社会问题。同时,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治疗对创伤骨科医生而言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治疗这类疾病,需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如骨折初始治疗的方案,畸形的矫正,感染的控制,术后的快速康复等等。 Winquist–Hansen股骨干骨折分类系统分类时将骨折的粉碎程度考虑在内,并对骨折是否需要行锁定随内钉治疗进行评估,以决定术后的伤肢负重方案,预防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发生。骨折时不合适的机械动力学环境(如不充分的骨折稳定性),不充足的血流供应,骨折碎块的丢失,或者存在感染等诸多情况是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在某些病例中,尽管治疗措施恰当也仍会出现不明原因的骨折不愈合。还有比较特殊的一些情况,如股骨干骨折合并急性脊髓损伤的病人,这些病人保守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率高达31%。 目前治疗股骨干骨折不愈合的方法较多,包括髓内钉动力化,接骨板,外固定,更换钢板,辅助治疗措施,如电或超声刺激,自体骨或异体骨植骨,BMP。在伴有节段性骨缺损的病人中,带血管蒂植骨可以成为一个选择。 许多作者推荐闭合扩髓髓内钉单独使用或者联合开放植骨对股骨干骨折不愈合进行处理。髓内钉治疗股骨干骨折的不愈合率取决于骨折的类型和治疗技术,约在1%-20%之间。重复的治疗股骨干骨折会降低骨折不愈合的至于成功率,主要是由于重复的治疗会破坏局部组织的血运和骨周膜,减少骨折部位的营养供应。其他治疗骨折不愈合的方法如更换髓内钉,髓内钉动力化,外固定,接骨板等成功率不一,报道在47%-100% 材料和方法 选择合适的相关研究 选取所有和股骨干骨折不愈合治疗相关的活体临床研究,研究类型包括病历报道,病历对照,随机对照试验。尸体,动物研究等不纳入研究范围。 通过MEDLINE,OVID,SPRINGER等三个数据库搜索研究所需要的数据,文献搜索年限从1950年1月-2010年12月。所有文献均要求用英文发表。搜索的策略由以下关键词组成:不愈合,股骨干,髓内钉,外固定,接骨板,筛选相关文献的标题,副标题及摘要,对所有入选文章的引用文献进行回溯检索。若有重要的数据遗失,需相关研究者再进行补充。 数据收集提取 两个独立的研究者对检索所得的相关公开发表的文献数据进行筛查。所有符合研究要求的文献均获取全文,并由两个独立的研究者对结论进行评估。若出现有疑问或有争议的报道,研

锁定钢板的适应症和局限性

锁定钢板的适应症和局限性 摘要 骨折内固定的目的是在不危及生命的前提下以可能最短的时间取得骨折的愈合以及受伤肢体的功能恢复。诸如锁定加压钢板(LCP)和其衍生物等新的技术为骨科创伤学家的医疗器械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正如任何的刚刚出现的新技术一样,其应用适应症范围将不断扩大,直到达到最大范围,与此同时,该技术的局限性也会显现。骨折治疗的外科医生必须清楚什么时候选择锁定钢板较其他方法更优,以及在什么时候应该应用其他治疗模式。本文综述了锁定钢板作为一种内固定方法的应用。五个专题涵盖在本综述中:锁定钢板的历史,一般适应症,具体的模式与技术,固定失败的形式,以及目前在各不同解剖部位应用锁定钢板的适应症的概述。 前言和关注的历史观点 骨科创伤外科医生的最终目标是通过不干扰骨折愈合,即保护软组织,并且允许患者早期安全康复锻炼来恢复肢体的功能。为了获得最佳的结果,对各患者及其骨折特点,以及医生自身水平,技术和生物学的限制等方面的清晰客观的理解是必须的。锁定钢板是一种用于骨折内固定的较新的技术,为最大限度的发挥其效用,必须理解其原则和局限性。 钢板内固定的应用已远远超过了一个世纪。钢板内固定的主要技术进步来自于20世纪50年代的瑞士内固定协会的创始人。根据AO/ASIF指南,传统钢板的应用涉及到解剖复位和通过骨折块间加压来达到坚强内固定。这种加压可以通过拉力螺钉,张力带原理放置的钢板,或者应用动力加压钢板(DCP)上的加压孔来获得。这种技术的主要目标是没有明显骨痂形成的直接一期骨折愈合 获得解剖复位和绝对稳定内固定常常需要对骨折部位广泛暴露。尽管渴望并且有可能不进行骨膜广泛剥离就能实现内固定,但是对于已经进行骨膜广泛剥离的骨折切开复位,由于其创伤本身和骨折血肿的清除会导致血供的进一步损害以及骨折愈合生物学反应的改变。复杂骨折为了获得解剖复位内固定而进行的广泛暴露增加了延迟愈合、不愈合以及感染的几率。传统钢板的这些局限性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已变得很明显,人们努力开发钢板系统和外科技术以保存更多对骨折愈合有益的生物学因素。有限接触性动力加压钢板(LC-DCP)钢板接触面积减少了50%,以及跨越钢板的张力分配更加均匀,但是这种内固定仍然是依赖于通过钢板和骨界面的压力所产生的摩擦力。点状接触固定器(PC-Fix)的特点是与骨最小(点)接触面积,这就提高了对骨膜和骨内的血液供应的保护。微创稳定系统(LISS)结合了一项新的技术(角度稳定钢板系统)和革命性的外科手术方法(通过外部瞄准器经皮置入钢板)。 角度稳定钢板的广泛应用始于锁定加压钢板(LCP)的引入。这些新的系统是带有混合孔的钢板,在这些孔中,一个可以置入标准螺钉和另一个可以置入锁定头螺钉。标准螺钉可被用于经钢板置入到骨,将骨拉向钢板,或者应用传统AO/ASIF技术获得轴向加压。锁定头螺钉具有带螺纹的螺钉头,它锁定进孔的锁定部分并对这一部位的钢板与骨提供角度稳定。锁定头螺钉的作用与外固定装置使用的Schanz螺钉相似,通过恰当的应用,能够在骨、螺钉和钢板之间形成一稳定结构,并且钢板不再压迫骨膜。带有混合孔的LCP可以只应用传统螺钉,只应用锁定头螺钉,或者两者结合使用,这取决于骨折类型和骨质的质量。随着LCP的发展,大量的新系统和植入物在几乎任何的解剖区域都可应用,包括带有各种可变角度锁定螺钉的锁定钢板系统,它们在下列情况时具有潜在的优势:解剖困难,为了避免已经置入的假体,或者需要在多个平面内固定的骨质疏松骨。 一般适应症 骨科创伤专家会在需要行钢板截骨术治疗的所有骨折的5–25%中考虑应用锁定头螺钉。在优良骨质中,绝大多数的简单型上肢骨干骨折应该应用通过传统加压钢板获得绝对稳定的原理来治疗。是否应用锁定钢板的决定取决于对以下情况的仔细考虑:解剖区域,骨折类型,软组织,骨质质量以及能获得内植物。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1]

·临床论著· 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 魏尧森,张立岩,刘 斌,徐成,王济纬,陈日勇,徐建军 摘要:目的 探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平台骨折临床效果。方法 对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应用锁定 钢板内固定治疗。结果患者均获随访,时间8个月 3年。参照Rasmussen 膝关节功能评分标准:优41例, 良11例,可3例,差3例,优良率为90%。结论胫骨平台骨折应用锁定钢板内固定,固定牢靠,创口无感染, 愈合率高,可进行早期功能锻炼。 关键词:胫骨平台骨折;骨折固定术,内;锁定钢板中图分类号:R 683.42;R 687.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287(2011)02-0143-02 Internal locking plate fixation of tibial plateau fractures WEI Yao-sen ,ZHANG li-yan ,LIU Bin ,XU Cheng ,WANG Ji-wei ,CHEN Ri-yong ,XU Jian-jun (Dept of Orthopaedics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ishui ,the Sixth Affiliated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College ,Lishui ,Zhejiang 3230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internal locking plate fixation for tibial plateau fracture.Methods 58patients who suffered from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treated by internal locking plate fixation were followed up.Results All cases were followed up for 8months to 3years.According to Rasmussen knee joint functional standard :41ex-cellent ,11good ,3fair ,and 3poor ,and the excellent and good rate was 90%.Conclusions The advantages of in-ternal locking plate fixation treatment in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are :firm fixation ,no wound infection ,high healing rate and earlier functional exercise. Key words :tibial plateau fracture ;fracture fixation ,internal ;locking plate 作者单位:丽水市人民医院,温州医学院第六附属医院骨科,浙江丽 水323000 作者简介:魏尧森,男,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创伤、关节研究, E-mail :weiyaosen26@sina.com 胫骨平台骨折多为高能量损伤所致关节内复杂骨折,治疗不当可严重影响关节功能,需要术中坚强内固定予以支撑。2006年1月 2009年6月,我们采用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58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获得满意疗效,报道如下。1材料与方法 1.1 病例资料本组58例,男38例,女20例,年 龄21 60岁。闭合性骨折33例,开放性骨折25 例。按Schantzker et al 方法分型:Ⅰ型6例,Ⅱ型15例,Ⅲ型18例,Ⅳ型10例,Ⅴ型6例,Ⅵ型3例。合并伤:半月板损伤10例,前交叉韧带损伤4例,内侧副韧带损伤5例,外侧副韧带损伤3例。开放性损伤均急诊手术,闭合性损伤根据软组织情况可择期手术,手术时间为伤后3h 6d 。1.2 手术方法 硬膜外麻醉。取膝外侧弧形切口,双髁骨折采用内外侧双切口,两个切口间皮肤保留 一定的宽度(>7cm )。将半月板向上撬起,充分显 露胫骨平台,于外髁外侧缘下方1.5 2.5cm 处开 一骨窗,通过该骨窗用窄的骨膜剥离子进入压缩的关节面下方松质骨区,将塌陷的关节软骨面抬高至正常水平,用自体髂骨或人工骨充分填充,适当加压以保证充分植骨,使撬起的关节面高于原关节面1 2mm 。对胫骨平台骨折Ⅰ、Ⅱ、Ⅳ型者,术中将骨折块前侧打开, 撬拔复位塌陷的关节面,缺损区植骨;Ⅲ型者在平台下1.5 2.5cm 开窗撬拔复位,窗内植骨。单侧外侧髁用高尔夫锁定钢板内固定,内侧平台用T 形或L 形锁定钢板内固定,钢板贴近胫骨,保持对平台的良好支撑,拧入自攻锁定钉。5例半月板边缘撕裂用可吸收缝线缝合修补;2例严重的半月板体部破裂予以摘除;3例半月板前后角断裂予以修整或切除,尽可能保存半月板的功能。4例交叉韧带止点撕脱骨折用可吸收缝线固定,侧副韧带损伤的患者在内固定术后行侧方稳定试验,有明显不稳的给予手术修复。术毕常规放置引流管。1.3术后处理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麻醉作用消退后即行股四头肌等长收缩锻炼。24 48h 拔除引流管。1周后膝关节以主动活动为主进行功能锻炼,或行CPM 机下持续被动活动膝关节,从患者能耐受的较小幅度开始,逐渐加大运动幅度,连续应用 ·341·临床骨科杂志Journal of Clinical Orthopaedics 2011Apr ;14(2)

骨科康复学习知识重点归纳

骨科康复 1、骨科康复定义:是一门在骨伤科领域对患者进行综合性康复评 定及治疗的学科。既是康复医学的一个分科,也是骨科学的一个分支。 2、康复医学的基本原则:1)功能康复;2)整体康复;3)重返社 会;4)提高生存质量。 3、骨科医师的康复理念:1)不仅要救死扶伤,而且要防残治疗; 2)不仅重治疗,而且也重康复;3)不仅重视手术过程,而且 重视其功能结果;4)不仅从治疗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而 且也从防残的观点出发设计手术术式;5)不单靠手术者个人的 技术和贡献,而且依靠康复团队的协作促进功能恢复。 4、康复医师的观念更新:1)康复要从临床早期开始,强化临床康 复意识;2)不仅要掌握康复治疗专业本身的技术,也要熟悉相 关疾患的临床处理;3)不仅要强调“科内团队”,还要组成“跨 科团队;4)不仅要重视非手术康复疗法,而且要重视必要的骨 科手术对功能康复的价值和作用。 5、骨科康复的服务对象:所有因骨骼、肌肉、肌腱、关节、韧带、 关节软骨等运动系统病损而导致功能障碍的患者都是骨科康复 的服务对象:主要收治病种包括四肢骨折、关节脱位、脊柱脊 髓损伤、截肢、手外伤、运动创伤以及颈椎病、下腰痛等。6、骨创伤患者最常遇到的问题:1)肢体肿胀、疼痛;2)关节挛 缩、活动受限;3)肌肉萎缩、肌力下降;4)承重及平衡功能

下降;5)步态异常;6)骨质疏松;7)心肺功能下降;8)生 活自理能力低下。 7、骨科康复的主要任务:1)消除肿胀和疼痛,加速创伤愈合;2) 维持/增加ROM,预防挛缩畸形;3)增强肌力,预防肌肉萎缩; 改善承重及平衡功能,矫正异常步态;4)预防骨质疏松;5) 增强心肺功能;6)提高ADL及职业劳动能力;7)提高生活质 量(QOL)。 8、骨科康复常用治疗技术:1)持续被动运动(CPM),主要用于防 治制动引起的关节挛缩,促进关节软骨、肌腱和韧带的修复, 改善局部血液淋巴循环,促进肿胀疼痛等症状的消除,配合其 他治疗促进肢体功能恢复。2) ROM训练,主要用于改善关节 功能,预防粘连,防治关节挛缩,促进肿胀消退,减轻疼痛, 提高肢体活动能力。3)关节松动术,在出现关节活动障碍时用 于减轻疼痛,松解粘连,增加关节活动范围。4)肌力与耐力训 练,主要作用为促进运动功能恢复,增强肌力,防止肌肉萎缩,提高心肺功能等。5)平衡与步态训练,主要用于改善肢体活动 能力和步行能力,增强步行的稳定性和安全性。6)水疗;7)假肢的装配;8)矫形器的应用。 9、骨科康复治疗(1):第一阶段:骨折端未愈、复位固定或牵引 3天后、损伤反应开始消退、肿胀与疼痛减轻。开始治疗。治 疗方法:1).未固定关节的主动运动;2).稳定性骨折的等长运 动;3).累及关节面的骨折:固定2-3周后可进行CPM或不负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