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对联的常用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

联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六、集句法

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在古代对联中,集句联占着很大的分量,这里,只略举数例。

好雨好山兼好客;宜烟宜雨复宜晴。

这是用于广东惠州西湖晴雨亭的对联,都是集自唐句。既切合亭名,又适宜于描绘亭榭风光。

有些集句联,不是完全集自原句,而是带有借意性质的。有人撰江西省九江瑟瑟亭联:“灯影幢幢,凄绝暗风吹夜雨;获花瑟瑟,魂销明月绕船时。”上联是采自唐代元稹诗句中词意,概括诗人听到白居易被贬谪时的心情;下联是采自白居易《瑟瑟行》诗句中的词癔,描述白居易送客浔阳江头听得瑟瑟声那时的景象。而九江的瑟瑟亭正是后人为追记此古迹而建,自然显得贴切。

郭老曾摘取毛泽东同志词句成联:“江山如此多娇;风景这边独好。”上联为《沁园春·雪》词句,下联为《清平乐·会昌》词句。不但对仗工整,意境亦清新。读后,爱国主义热情油然而生,使人充满了信心和力量。

象这样的“集句法”,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

对联的用字技巧

对联有许多独特的用字技巧,以下为一些常见的技巧。

(一) 复字

所谓复字,就是某一个字在对联中重复出现几次。如: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二) 隐字

所谓隐字,就是有意识地将某些字隐去,从而含蓄、巧妙

地表达某种意思。如:

二三四五;

六七八九。

横批:南北

此联的寓意:缺一(衣),少十(食),没有东西。

(三) 嵌字

所谓嵌字,就是把有关的人名、物名或其他名字嵌如对联中,使

对联意中有意。如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所撰之联: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其中“三强”为战国时韩、赵、魏三个强国,又隐喻科学家钱三强的名字,而“九章”为首次记载勾股定理的名著,而又为大气物理学家赵九章的名字。

又如陈铭枢书赠袁雪芬的嵌字联:

雪散天女花,超离苦海,

芬洒甘露水,普济众生。

(四) 叠字

所谓叠字,就是将联中某些字叠起来使用,形成反复重叠的艺术效果。如:

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秀;

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

莺莺燕燕翠翠红红处处融融冶冶;

风风雨雨花花草草年年暮暮朝朝。

(五) 拆字

所谓拆字,就是将联中某一合体字拆成几个独体字。如:

妙人儿倪家少女,

大言者诸葛一人。

踏破磊桥三快石;

分开出路两重山。

(六) 合字

所谓合字,就是把联中的某几个字合成一个字,构成字面上的对

偶,同时内容也蕴含着某种含义。如:

古木枯,此木成柴;

女子好,少女更妙。

(七) 针顶

所谓针顶,就是将前一个分句的句脚字,作为后一个分句的句头字,使

相邻的两分句首尾相连。如: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

开口便笑,笑世间可笑之人。

(八) 数字

所谓数字,就是运用数字巧妙构成对联。如:

一孤舟,二客商,三四五六水手,扯起七八页风蓬,下九江,还有十里。十里运,九里香,八七六五号轮,虽走四三年旧道,只二日,胜似一年。

(九) 歇后联

所谓歇后联,就是用歇后语构成的对联。如:

开花芝麻,步步高;

出土甘蔗,节节甜。

(十) 同旁

所谓同旁,就是将同偏旁部首的字组合成对联。如:

湛江港清波滚滚

渤海湾浊浪滔滔

(十一) 混异

所谓混异,就是把音同或音近的字用在同一联中,以达成某种意思。如:

民国万税(岁);

天下太贫(平)。

(十二) 拟声

所谓拟声,就是通过模拟声音以取得某种艺术效果。如:

普天同庆,“当庆”、“当庆”、“当当庆”;

举国若狂,“情狂”、“情狂”、“情情狂”。

作联时应注意的问题

一要注意针对性。联语要切合季节、切合人物身份、地位、情操、业绩,甚至此时此地的思想感情,要切合事物与场合。如写喜联、寿联、挽联时,对所写对象的情况及与自己的关系必须写对,否则就会出笑话。再拿一些可“通用”的联语来讲,其通用范围也是限的,如“皓月描来双燕影,寒霜映出并头梅”这副婚联,就婚姻本身来讲,它可以“通用”于不同人的婚姻,但就时间意义来说,它只能用于冬日结婚,如用于春夏秋就不行。正是从对联的针对性这点来讲,可通用的对联,大多缺乏针对性,所以往往欠缺生动、准确、鲜明,最好的办法不是照抄照搬,而是通过学习借鉴,自己动手,写出针对性强的好的对联来。

二要反映时代精神。对联是反映社会生活的,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因此时代变了,对联的内容也应起相应的变化。如果现在有人送一副婚联还是“绣阁灯明,鸳鸯并立齐欢笑;妆台镜照,鸾凤和鸣共谈心”,再配一条“天定良缘”的横批,则是不合时宜的。传统春、婚、挽、寿联,让读者对联语的发展有所了解,并可借鉴其表现手法,好创作出新的对联来。如将旧时“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对联,改作“生意兴隆富民富国做生意,财源茂盛献计献策找财源”,横批也把“生财有道”换作“繁荣经济”,那就增添了新的时代气息。再如湖南邱阳一个体饮食店开张时,店主从旧楹书上抄得一联:

劳心苦,劳力苦,苦中寻乐拿壶酒来

为名忙,为利忙,忙里偷闲饮杯茶去

联中的“酒”和“茶”倒含饮食店特点,可联语反映的旧社会时消极颓废的情绪不适宜于今天的时代,经群众提出意见后,店主将此联改为:

劳心苦,劳力苦,劳逸结合拿壶酒来

为国忙,为民忙,忙中有闲饮杯茶去

这一改,有了新的内容,行人顾客都满意了,小店的生意也是对联的广告作用而更加兴隆。

对联创作六原则

工,首先是指工整。一副对联,应做到字数相等,词性相同,平仄相谐,句式相仿。就是说,要完全合乎或基本合乎对联的特点和规律。工整,是写对联最基本的要求。

古人(或者说前人)作对,是很讲究“工”的。清代以前联书,选联都比较严,几乎没有不工的。民国时期的联书,如胡君复的《古今联语汇选》各集所收之联,也都选得很认真。当然,也有些书选得随便一些。近年的联书中,确有一些是不够严谨的,尤其所选入的新对联,若干不工整的对子,也“登堂入室”,以致人们对新对联的创作产生疑虑。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是作者本身缺乏严肃的创作态度,二是编选者没有逐联推敲,东抄西摘,凑成一本就算大功告成,便一误己再误人了。我以为后者责任更大些,如果按“虽少而精,宁少勿滥”的原则办事,那些十分不工整的“对联”便会永无出头之日,那将是联坛的幸事。

这里,不想举例了,只是提醒读者:莫以为印成铅字的都是好对联,都是“范文”。

工,还有“精巧凝练”的意思。我大致估算过,七言以下的对联,能占到对联总数的一半以上,九十字以上长联,还不及百分之一。它以有限的数字,表达无穷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和意象,在构思、布局、用字、遣词、造句等方面,达到精巧和凝练。

不懂得惜墨如金,是对联不工的一个毛病。1986年全国“慰问前线,缅怀英烈”征联活动,初评入选的对联中,也还有这样“不精”的对联,试举两例:

编号“283”联:

山美水美,山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日月高,何及战士风格高

评委们认为“山水美”、“日月高”是多余的巧意,应变为:

山美水美,哪有英雄心灵美

日高月高,何及战土风格高

编号“272”联:

边关御寇,火中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天下同歌一代英雄

评委们认为“火中”、“天下”为赘语,不如删去成为“四六”句式更为凝练:

边关御寇,屡建千秋功业

大地迎春,同歌一代英雄

当然,经过“阑尾切除术”的对联,不可能再得一、二等奖了,得纪念奖还可以,因为作品毕竟还可以“救药”,否则,评委们连议都不必议了。

稳,即平稳安定的意思。循规蹈矩,能求得安稳;标新立异,也同样能求得安稳。如同建筑,无论样式如何,都必须基础稳固,形象端正。作对联也是这个道理。

稳有其外在的表现形式。选择句式时,多将短句置于前,长句置于后。比如,十言联中,四六句式就比六四句式显得稳重;十一言联中,四七句式居多;十二言联中,五七句式为主;十八言联,一般为六五七句式,若“六六六”则呆板,若“七六五”则不稳,几乎没有人这样用,道理就在于最后用字数多的句子,可以把前面的话“托”住。另外,还有一种领字的情况,领字可以理解为是合起来“托”住全联,如昆明大观楼联,其结尾应分别为:

……莫辜负四围香稻、万顷晴沙、九夏芙蓉、三春杨柳

……只赢得几杵疏钟、半江渔火、两行秋雁、一枕清霜

“上仄下平”的尾字,其目的也是造成平稳的音韵效果。仄是“不平”,倘若全联以仄字收,就不能平稳。

稳的内在涵义,主要表现在强弱上。所谓强弱,即上下联言事范围大小的相对,思想深浅的相对,抽象与具象的相对,感情浓淡的相对。一般情况为,上下联的强弱相当,例如:

知多世事胸襟阔

阅尽人情眼界宽(格言联)

家居绿水青山畔

人在春风和气中(春联)

这样的对联居多。但有些是有强弱变化的,主要是上弱下强,这样的对联也很多,如《羊城晚报》征联力拔头城的一联:

闻鸡起舞

跃马争春

上下联都是发愤争胜的意思,下联的力度自然更大些,概括面也更广些。再如广州翠园酒家征联中独占鳖头的一副作品:

翠阁我迎宾,数不尽甘脆肥浓,色香清雅

园庭花胜景,祝一杯富强康乐,山海腾欢

比起出句的具象感受,对句在气韵和感情升华方面,都高出一筹。

从以上两例,我们可以看到,强弱之分,不是好坏之分。无论强弱相当,还是上弱下强,每一句都要尽力去做。倘有一句败笔,则如同房基柱塌陷,建筑物是不会稳固的。

至于上强下弱的情况,比较少见,除非一些趣联,否则,谁也不愿做“虎头蛇尾”的事。

稳,还有一个“工夫在联外”的因素,那就是思想的成熟和稳定。一个人思想反复无常,对人生没有自己的信念,感情上浮躁夸饰,他的对联作品,很难达到真正的稳。

贴,即妥当的意思。好比人做件衣服,经过妥当地剪裁、缝纫,穿起来很合身,不大不小,不肥不瘦,自己穿着合体,别人看着也舒服。作对联也要像穿衣服一样。好的对联可达到“增之一分则长,减之一分则短”的地步。如果立意不当,则主旨欠佳;抒情不当,则表态失度;措词不当,则举止无方;用字不当,则形貌多疵。

“不贴”,常表现为夸大其词,仿佛一个矮人穿了长衫,戴了高帽一般。题名胜,则“世上第一”、“天下无双”;“胜西湖”、“胜蓬瀛”……;写挽联,则“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即使作广告,写悼词,恐怕也没有这样写的。

“不贴”也常表现为用词不当,特别是对同义、近义词,未能精细选择。1985年全国“迎春——长城”征联中,有这样一副应征联:

东临碣石涛声旧

西近阳关柳色新

此联在立意、情绪、对仗、平仄诸方面都不错,只是“旧”字为与“新”字对仗,字下得太拘束,反而意思不清:涛声能有新旧之分吗?评委们决定把这个字换掉,用一个近义词“古”代替:

东临碣石涛声古

西近阳关柳色新

这样,“抢救”了一副好联。

不贴,也表现为上下联主题不集中,即立意上不那么一致。这是征联中大量作品初评落选的一个原因。1988年春节的“环宇大团圆”征联,第一联为征下联,终评时遇到达样一个对句:

出句:皓月仰中天,自有清辉周四海

对句:黄花香晚节,俨然正色傲三秋

这一对句,立意不错,切合征联时令(始自中秋节),对仗、平仄都没有问题,而且“晚节”一词形成双关,既说黄花(菊花)开在晚些的节日(中秋)中,又说老人保持晚年的情操。因此,这一对句颇受评委会中老年评委的喜爱。不过,又发现它与大团圆征联的主题虽有一定关系,但“贴”的不紧,因此,只能评为二等,且排列靠后了。

切,虽也有“妥当”的意思,但它主要表现为有比较明确、比较强烈的针对性,即“确切不移”。

《楹联丛话·卷四》载:

潮州韩文公祠联云:“天意起斯文,不是一封书,安得先生到此;人心归正道,只须八个月,至今百世师之。”紧切潮州,移易他处昌黎祠不得。

此联之所以不得“移易他处”,是因为“紧切潮州”。唐元和十四年,唐宪宗遣人自凤翔迎佛骨入宫中,瞻奉舍施。韩愈(文公)上《论佛骨表》,“欲为圣明除弊事”,谁知,“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被贬为潮州刺史。虽只在这里呆了八个月,但他的文学主张因际遇更得到加强,作为古文运动的领导者,他被尊为百世之师。

不妨将此联与其他韩祠联进行对比:

其一苏学士前传谪宦

孟夫子后拜先生

其二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其三起八代衰,自昔文章尊北斗

兴四门学,即今俎豆重东胶

其四进学解成,闲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制千秋本六经

显然,这几副联亦是佳作,但并未“紧切”当地。前二联是潮州的,后二联是北京的,与“天意”一联比较,切与不切,十分清楚。

除切地外,对联还强调切人,无论题赠、喜庆、哀挽,要非常适合受联人和撰联人的身份、经历、性格特点。1936年10月19日,鲁迅先生病逝于上海,震惊文坛,许多名人写挽联表示悼念之情,兹举数联于下:

著述最谨严,岂徒中国小说史

遗言太沉痛,莫作空头文学家(蔡元培挽)

方悬四月,叠坠双星,东亚西欧同殒泪

钦诵二心,憾无一面,南天北地遍招魂(郭沫若挽)

要打叭儿落水狗,临死也不宽恕,懂得进攻退守,岂仅文坛闯将

莫作空头文学家,一生最恨帮闲,敢于嬉笑怒骂,不愧思想权威(陈毅挽)

敌乎?友乎?余惟自问

知我?罪我?公已无言(徐懋庸挽)

这几联是“工而切”的。首先切合鲁迅:有用鲁迅著作名的,如《中国小说史略》、《二心集》;有歌颂鲁迅精神的,如打落水狗;有对鲁迅进行恰当评价的,如“岂仅文坛闯将”、“不愧思想权威”;有说鲁迅遗嘱的,如“莫作空头文学家”;有由鲁迅逝世时间进行联想的,如“方悬四月,叠坠双星”(1936年6月18日高尔基逝世)。其次切合作者自己:蔡联沉稳谨肃,犹如学者挚友;陈联锋芒闪烁,不失武将儒风。郭联的“撼无一面”,是言事,他与鲁迅未见过一面,也没通过一次信,感到“这在我是莫大的遗憾”;徐联在切合自己方面更值得称道。人们知道,鲁迅生前曾对徐产生误会,撰文进行了严厉的批评。徐还未来得及进行解释,鲁迅先生就去世了。因此,徐联更多地表达自己当时的复杂心情。

这种“切”,表现了事物的特殊性。从哲学来讲,普遍性是寓于特殊性之中的,唯有“特殊”,也显出事物的千变万化,色彩纷呈。春联、寿联、挽联,分“通用”和“专用”两类,通用联虽“放之四海而皆准”,却没有个性,不“切”,因而,不应成为创作的主要途径,倒是专用联应予大力提倡。

新,就是新鲜别致,有独创性,不因循守旧,达到“标新领异”的地步。如果不出“新”,对联就不能发展。

对联要立意新,这是最主要的。对于同一题材,同一名胜,同一人物,后来者一定要以最新的立意取胜前人,否则,低于前人或者模仿前人,还不如搁笔。

试看几副理发店的传统名联:

其一虽云毫末技艺

却是顶上功夫

其二到来尽是弹冠客

此去应无搔首人

其三修就一番新气象

剪去千缕旧东西

其四不教白发催人老

更喜春风满面生

其五磨砺以须,问天下头颅有几

及锋而试,看老夫手段如何

这几副联,各有其立意角度,尽管都带有双关意味,却不令人感到重复。一联是自赞手艺好,“毫末”与“顶上”双关用得极为精当;二联是写顾客情态的,“弹冠”与“搔首”写出理发前后客人的有代表性的动作;三联是写“修剪”这一行业的特点;四联是写理发师的高尚精神境界;五联是太平天国将领石达开所题,借理发表现了大无畏的战斗精神。

面对这些名联,再创作就一定要另辟蹊径,如:

新事业从头做起

旧现象一手推平

也有些借前人对联意思,加以改造:

俯首甘为毫末业

立足就显绝顶功

它与前面所引用一联有近似之处,但“俯首”、“立足”将理发师形态、神态写入,也有新意。然而,也有些改造得不好的,如:

磨砺以须,工夫纯熟

及须而试,手段精良

在创作新对联时,更要注意创新。有一副很有特点:

技术革新,头头是道

容光焕发,面面皆春

“头头是道”双关极巧。而一当把那些操作过程写入,便索然无味了:

推剪剃刮使您满意

烫吹洗理令君称心

由此可见,立意新实在是对联创作的关键,当今若干对联,却恰恰是没有新的立意,尤其春联创作,这方面问题更突出些。我们提倡对联要反映时代精神,要表现当代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要表现新社会的思想风貌和道德标准,要表现层出不穷的新事物和新观念。许多对联作家为此做出了可贵的努力,成绩斐然。而一般初学者常常对时代精神进行狭隘和片面的理解。他们以为写春联一定要写上“责任田”,要写上“实现四化”,要写上“振兴中华”,仿佛只有这些新名词,这些标语口号,才能体现“思想性”。其实这种理解是不科学的。

对联的语言,应该是清新、典雅、自然,是新鲜活泼的。旧的陈词滥调,应该抛弃,新的标语口号,也要杜绝。用新的语言表现新的意境,才能创造出佳作。有些同志每年都写作和发表几十乃至数百副春联,却不注意创新,试将其历年作品整理一下,就会发现在意境和语言上雷同的太多了。

奇,就是构思奇特,语言奇巧,令人拍案叫绝。这样的对联给人印象颇深,往往过目不忘。

趣联常以奇取胜,以巧夺人。拆字联自古以来,数量很多,论构思之奇,下面这副是不可多得的:

棗棘为薪,截断劈开成四束

阊门起屋,移多补少作双间

再以数字联为例,有一种数字灌顶联,如“三光日月星,四诗风雅颂”之类。出句以“三”分领三个名词,对句必避开“三”,但必须也领三个名词,十分奇特。于是,引动人们写了不少这类的对子。古往今来,只有华罗庚先生的一副,能称得上“奇中之奇”:

三强韩赵魏

九章勾股弦

这是50年代初,华罗庚随中国科学家代表团出国途中所作,不但所领三个名词都有出处(韩赵魏为战国三强,勾股弦定理最早见于《九章算术》一书),而且用进在座的钱三强,赵九章二人的名字,比起“三光、四诗”来,又多了一层意思。

除趣联外,其他各类对联中都有一些构思奇特的。比如写太白楼的对联,多写李白的飘零身世,斯楼的幽雅环境,甚至以扬李抑他的办法,尽写李白的诗才。王有才一联堪称奇绝:

我辈此中惟饮酒

先生在上莫题诗

也有人称其为“太白酒楼”联。不管怎样,此联构思不凡,用劝人只饮酒莫题诗的主意来反衬李白的诗才,写法不同一般。

应该看到一些新而奇的对联,常常能促进对联品种的多样化。比如,以嵌本年天干地支的干支联,是春联的发展;自挽联,是挽联的发展等。

工、稳、贴、切、新、奇,是作联的基本法则,古今名联,在这六个方面能做到兼顾并有所突出,故而能流远久远,脍炙人口;反之,不工、不稳、不贴、不切、不新、不奇,这些作联的毛病,“染”上一种,都不能成为佳作。因此,初学者应在这几个字上下功夫,作联不必贪多,能做到“创作一副,满意一副”,就有了提高的基础了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七种常用修辞方法及作用 一. 比喻:比喻句,就是打比方,用浅显、具体、生动的事物来代替抽象、难理解的事物。作用:将表达的内容说得生动具体形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例:1?你喜爱的书就像一个朋友,就像你的家。 2.“哗哗”的瀑布声在山谷间震荡着,回响着,似千百架低音提琴在奏鸣,在轰响。 二. 拟人: 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思想、感情、活动,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作用: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例如 1?秋天又迈着沉稳的脚步款款地向我们走来,悄无声息地走开。 2?秋便以翩跹之姿踏碎了夏天的流言. 3?秋天是美丽的,在曼妙的韵律中舞着她的裙摆。 4?花儿在风中笑弯了腰? 5 ?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三. 夸张: 对事物的性质,特征等故意地夸张或缩小。 作用:提示事物本质,烘托气氛,加强渲染力,引起联想效果。 扩大夸张: 对事物形状、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夸大,如“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了。” 缩小夸张: 对事物形象、性质、特征、作用、程度等加以缩小,如“只能看到巴掌大的一块天地。”超前夸张:把后出现的说成先出现,把先出现的说成后出现,如“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以下句子也是夸张:(留心斜体字) 1?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本句有比喻也有夸张)

4?教室里静得连根针掉在地上也听得到 5?她一点胃口也没有,饭没入口,人就饱了。 6?这橘子酸得我的牙都快掉了。 7?我们高兴得一蹦三尺高。 8?桂花开了,香飘十里? 四?排比: 把三个或以上结构和长度均类似、语气一致、意义相关或相同的句子排列起来。 作用:加强语势、语言气氛,使文章的节奏感加强,更利于表达强烈的感情(表达效果)例句: 1痛苦是黑暗中的摸索,前进的路途中满是坎坷;痛苦是无人理解的悲哀,无助的面对一切挫折;痛苦是心灵最深的折磨,无泪且无法直言;痛苦是天生没有的表情,是烦恼中的恶魔。 2、心灵是一方广袤的天空,它包容着世间的一切;心灵是一片宁静的湖水,偶尔也会泛起阵阵涟漪;心灵是一块皑皑的雪原,它辉映出一个缤纷的世界。 3、愚蠢是一种天生的无奈,是一种后天的懒惰,是一颗自己种下的恶果,是一条好果实中的蛀虫。 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五、反问: 它只问不答,把要表达的确定意思包含在问句里。反问有两种句式:一是否定句,表达肯定的意思。二是肯定句,表达的是否定意思。 作用:是加强语气,而且感情色彩更为鲜明。 例句: 1."难道我会不知道?"----说话者是在强调自己是知道的。 2."(难道)我有这么笨吗?"----说话者在强调自己并不笨。 3."难道数学真的这么难么?"----说话者在强调数学不难。 4."那什么是一样的呢?"----说话者在强调那是不一样的。 5?难道我们能浪费时间吗?一一强调要珍惜时间。 6?你们怎能破坏环境呢?一一强调要保护环境。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写对联常用的修辞手法 一、比喻法 “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子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 这是一副对仗工整、形象鲜明的好联。它用来比喻一些没有真才实学、夸夸其谈的人,生动而贴切。这样的比喻手法,就是用一个为 人们所熟悉的事物或现象,从而显示这种事物的性质,启发人们去 思考。或者是把一些较为抽象的名词概念,变成为具体的形象去感 染人。 二、人格化 不但诗歌、漫画有这种表现手法,对联也有。且举其中的一例:“烛向灯云:靠汝遮光作门面;锣对鼓曰:亏侬空腹受拳头。”这是 在封建制度下,某地元宵节的一副民间的庆灯对联。烛、灯、锣、鼓,都是常见物,但经此摆布,似是人们的一席对话。烛燃着发光,毕竟是在灯里面,但只有依傍灯笼作门面,才吸引人“欣赏”;而鼓 则诉说因腹空遭受拳头之苦。彼此处境不同,感受各异。而着一席 对话的内容,恰好体现出当时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把某些自然现象,或者是没有生命力的东西,表现为有生命的人的言语或动作,从而使之形象化,去感染人,这就是“人格化”的 特征。当然,一定手法的表现,要根据一定显示生活的需要,根据 一定主题与构思的需要,不宜随便乱用,以免弄巧成拙。 三、问答法 由于对联有着排偶特点,上下两联之间互为相关,采取一唱一和的“问答法”,较为方便。运用这一手法,要求联词结构严密,呼 应自然,从一呼一应中阐明主题思想。它的作用主要是:一方面把 抽象的东西通过具体形象去表达出来;另一方面用“答”对“问”,

就更便于引起人们的注意和思索,从而达到深刻显示事物本质的目的。 从前,有人通过戏台演戏中的情景,用联语把旧社会的生涯作一番对照,通俗感人,那戏台楹联是:“穷的富的,贵人贱的,睁睁 眼看他怎的;歌斯舞斯,哭斯笑斯,点点头原来如斯。”又在解放前,有人替一家财神庙撰联云:“只有几文钱,你也求,他也求,给谁 是好?不作半点事,朝来拜,夜来拜,使我为难。”通过这样一问一答,一针见血地揭露了那些财迷心窍者的丑恶面目。 这种“问答法”,不但反映在阶级矛盾上面,而且还反映在描写自然景物上面。杭州飞来峰有一副对联:“泉自几时冷起?峰从何处 飞来?”江西省石钏山坡仙楼有一副对联:“岭上梅子熟未?座中木 樨香乎?”这两联同上述两联不同的,就是上下两句都是问,答案是 通过游人的感受中找寻,更为有味。 四、衬托法 对联写作的衬托法,通常有两种。一是侧面衬托;一是反面衬托。所谓侧面衬托,对主题不作正面描写,而是通过旁边的有关事物显 示出来,使主题思想含蓄,引人寻味。民族英雄郑成功祠有一副对联:“东海望澎台,风景不殊,举目有河山之异;南天留祠宇,雄图 虽渺,称名则妇孺皆知。”作者并不正面叙述郑成功当年如何反抗 侵略,如何收复台湾的事迹,只是用“澎台风景”作示意,接着以“不殊”和“之异”作对立面,衬托上句。这样,人们很自然地联 想到这位民族英雄当年的光辉伟绩来。 五、对比法 事物的好与坏,是事物矛盾的两个对立面,这是客观存在的。但要使人们取得正确的认识,或加深人们的认识,就要突出事物之间 的矛盾所在。这样,就最好是运用“对比法”。俗话,“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即此道理,。运用“对比法”来写对联,亦算 常见。例如郭老少年时戏对“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年攀桂,登月宫必定有我。”不同的时代,将有不同的作为。这个“对比法”,形象鲜明,词意概括。

英语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句

英语修辞手法的解释和例句 1.Simile 明喻 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 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例如: 1>.He was like a cock who thought the sun had risen to hear him crow. 2>.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3>.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 2.Metaphor 隐喻,暗喻 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通过比较形成. 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3.Metonymy 借喻,转喻 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 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 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 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 a complete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全集 VI.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 4.Synecdoche 提喻 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 例如: 1>.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部分代整体)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2>.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特殊代一般)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3>.The fox goes very well with your cap.(整体代部分) 这狐皮围脖与你的帽子很相配. 5.Synaesthesia 通感,联觉,移觉

精选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大全

精选的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大全 导读:1、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2、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4、花儿在秋风中笑弯了腰。 5、在群众的呼喝声中,那个恶霸夹着尾巴逃跑了。 6、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7、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8、那里的天空总是那么湛蓝、透亮,好像用清水洗过的蓝宝石一样。 9、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10、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颗颗宝石缀在湖面之上。 11、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12、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13、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14、阳春三月,沉睡了一冬的银梨树被蒙蒙细雨淋醒。 15、微风柔和地吹,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6、石头就是书。你们看,这石头一层一层的,不就像一册厚厚的书吗? 17、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

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18、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9、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20、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21、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22、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23、爱护书籍吧,它是知识的源泉。 24、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25、花越开越密,越开越盛,不久便挂满了枝头。走近看,仿佛是一个个活泼的小喇叭,正鼓着劲儿在吹呢。 26、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28、荷塘里的荷花都羞涩地打着朵。 29、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30、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1、月亮一露面,满天的星星惊散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对联知识 对联里的修辞 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1、比喻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1)、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例如: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 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

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 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 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2)、、暗喻 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 “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 (3)、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

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 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这幅对联也用了借喻修辞手法,全联以物喻人的谦虚精神和诚恳态度。 2、叠字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北戴河孟姜女庙中的一副对联,运用七个了迭字而读音不同的汉字,是天下名对之一。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的一副连珠迭字联,美妙吗?苏州网丝园有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以迭字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为: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无烦恼;来匆匆,去匆匆,饮茶几杯各西东。好山多情,好水无忧。本联以迭字表现置身青山绿水间、超然物外、其乐无穷的情趣。水水山山处处明明秀

小学生修辞手法例句精选

小学生修辞手法例句精选 第一部分 1、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比喻排比)2、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拟人) 3、漓江的水真静啊,静得让你感觉不到它在流动;漓江的水真清啊,清得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排比) 4、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夸张) 5、海底有声音吗?海底有各种动物发出的细微的声音。(设问) 6、生我养我的故乡,我怎么能忘怀呢?(反问) 7、四海皆春春不老,九州同乐乐无穷。(对偶或者对仗) 第二部分 1、一串串宝石般的水珠飞腾着,飞腾着,落进深潭。(比喻) 2、听了这感人的故事后,你不觉得我们的战士是可爱的吗?(反问) 3、别看小草的身躯是那样的柔弱,却有着惊人的生命力。狂风暴雨休想催垮它;洪水、干旱不能灭绝它;即使是车轮将它碾得粉身碎骨,不用多久,它又会从地下挺直身躯,开始新的生活。(拟人) 4、蒲公英妈妈为孩子们准备了降落伞,把自己的娃娃送到四面八方。(拟人) 5、芦苇,一片片,一蔟蔟,远看犹如一朵朵绿色的轻云在地平线上飘拂着,给乡村平添了一道风景。(比喻) 6、工人叔叔吼一吼,地球也要抖三抖。(夸张) 7、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志气。(设问) 8、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记?(反问) 9、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比喻) 10、当春风刚刚吹谢雪花,故乡的芦苇就迫不及待地从泥土里探出尖尖的靛青色的脑袋。(拟人) 11、有理走遍天下,无理寸步难行。(对偶) 12、杜甫川唱来柳林铺笑,红旗飘飘把手招。(拟人) 13、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夸张) 14、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对偶比喻) 15、姑娘一闪身向外跑,屋子里连扫帚也在欢笑。(拟人) 第三部分 1、蟋蟀在平台上弹琴。(拟人) 2、水帘落下来,犹如片片锦鳞,在阳光下闪闪发光。(比喻) 3、太阳冲破了云霞,跳出了海面。(拟人) 4、那些像棉花球似的云,叫积云。(比喻) 5、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夸张) 6、小鸟好肥,整个身子好像一个蓬松的球儿。(比喻) 7、小青石看见了许许多多人的脚,它觉得很愉快。(拟人) 8、威尼斯小艇行动轻快灵活,仿佛田沟里的水蛇。(比喻) 9、父母的钱,难道我们就可以随便乱花,随意浪费吗?(反问)

修辞手法的优美句子

1、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荒漠,没有生气;没有理想,人生就如黑夜,没有光明;没有理想,人生就如迷宫,没有方向。 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一道亮丽的彩虹,像仙女飘舞的裙带,像一座七彩小桥,像一朵朵耀眼,绚丽的云。 3、读一本好书等于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4、这些流云在落日的映照下,转眼间变成一道银灰、一道橘黄、一道血红、一道绛紫,就像是美丽的仙女在空中抖动着五彩斑斓的锦缎。 5、蒲公英的朵朵黄花开得绚丽烂漫——小巧,娇嫩,好像是一些雏鸡,它们扑动着,欢笑着,显得那么亲切可爱。 6、平静的湖面,犹如一面硕大的银镜。 7、深秋,枯黄的树叶像飞舞的黄蝶从树上飘落下来,地上尽是落叶。 8、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9、岸边的华灯倒映在湖中,宛如无数的银蛇在游动。 10、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大海中的灯塔。 11、这条公路很长很长,就像一条长长的飘带一直伸向天边。 12、春风像一只彩笔,把整个世界勾勒得更加绚丽多彩。 13、云彩像一朵朵洁白的羽毛,轻轻的漂浮在空中。 14、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15、蜘蛛把苍蝇拖来拖去,等苍蝇累得筋疲力尽,蜘蛛才高高兴兴地享用了这顿美餐。 16、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著欢乐的歌儿。

17、爱心是一片照射在冬日的阳光,使贫病交迫的人感到人间的温暖;爱心是一泓出现在沙漠里的泉水,使濒临绝境的人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爱心是一首飘荡在夜空的歌谣,使孤苦无依的人获得心灵的慰藉。 18、邱少云像千斤巨石一动不动扒在火堆里。 19、月亮默默的从江心升起来了,圆圆的、亮晶晶的,好像一个银盘。 20、平凡是荒原,孕育着崛起,只要你肯开拓;平凡是泥土,孕育着收获,只要你肯耕耘;平凡是细流,孕育着深邃,只要你肯积累。 21、天空中出现了一道彩虹,宛如一座彩桥悬在上空。 22、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23、孤山东边的白堤和西南的苏堤,就像两条绿色的绸带,轻柔地飘浮在碧水之上。 24、玉盘似的明月高挂在淡蓝色的天空中,月光像流水一样泻下来,大地一片银白色。 25、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彩的,是渴睡人的眼。 26、秋天到了,树上金红的果子露出了笑脸,她在向着我们点头微笑。 27、xx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 28、港湾里闪耀的灯光,像五颜六色的焰火溅落人间。 29、钱钟书围城里说:打呼噜像放长线的风筝。 30、我沐浴在大自然的怀抱中,让柔和的晚风轻抚着鬓角,吹去一切郁闷和烦恼。31、含羞草像一个害羞的姑娘,只要在它的叶片上轻轻一碰,它就合拢起来,枝条也跟着低垂下来,好像不敢见人似的。 32、我的心像刀绞一般,泪水迷糊了我的眼睛。

8大常用修辞手法

8大常用修辞手法 1、比喻 修辞学上的辞格之一。即以甲事物来比拟乙事物。它在形式上,具有本体、喻体和比喻词三个成分。因这三个成分的异同和隐现,比喻可分为明喻、隐喻(暗喻)和借喻三类。 比喻是根据事物之间的相似点(思想的对象同另外的事物有了类似点),把某一事物比作另一事物(用另外的事物来比拟这思想的对象,即用某一个事物或情境来比另一个事物或情境),把抽象的事物变得具体,把深奥的道理变得浅显。 2、拟人 修辞方式之一。把事物人格化,即赋予人以外的他物以人的特征,使之具有人的思想、感情和行为,生动形象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让读者感到所描写的物体显得更活泼、亲近,使文章更加生动形象。 3、借代 不直接把所要说的事物名称说出来,而用跟它有关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名称来称呼它。 借代一般是类似于以小见大,用小事物来反映大的局面或情况,使句子更形象具体。借代是一种说话或写文章时不直接说出所要表达的人或事物,而是借用与它密切相关的人或事物来代替的修辞方法。被替代的叫"本体",替代的叫"借体","本体"不出现,用"借体"来代替。4、夸张 为了达到某种表达效果的需要,对事物的形象、特征、作用、程度等方面着意夸大或缩小的修辞方式。夸张是运用丰富的想象力,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以增强表达效果的修辞手法,也叫夸饰或铺张。指为了启发读者或听者的想象力和加强所说的话的力量,用夸大的词语来形容事物。 5、对偶 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或意思相同的修辞方式。指文句中两两相对、字数相等、句法相似、平仄相对、意义相关的两个词组或句子构成的修辞法。对偶从意义上讲前后两部分密切关联,凝练集中,有很强的概括力;从形式上看,前后两部分整齐均匀、音节和谐、具有戒律感。严格的对偶还讲究平仄,充分利用汉语的声调。 6、排比 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宾)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 把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 7、设问 常用于表示强调作用。为了强调某部分内容,故意先提出问题,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正确的运用设问,能引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突出某些内容,使文章起波澜,有变化。 8、反问 可以加强语气,发人深思,激发读者感情,加深读者印象,增强文中的气势和说服力,为文章奠定一种激昂的感情基调。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 对联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蕴含丰富的修辞手法。以下是小编整理分享的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欢迎大家阅读! 对联中常用的修辞手法一是比喻。即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亊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得更加个动鲜明。比喻又具体分为明喻、暗喻、借喻。如"谷乃国之宝,民以食为天。"再如“严父肩挑日月,慈母手转乾坤。” 二是比拟。即把物拟当作人或把人当作物来描写。物拟人称为拟人,人拟物称为拟物。如"绿柳舒眉观新岁,红桃开口笑丰年。"再如"碧纱帐里坐佳人,烟笼芍药;淸水池边洗和尚,水浸葫芦。" 二是夸张。即故总扩大或縮小客观事物的形貌,使其本质特征史为明显。细分为扩大和縮小。如"万里烟云朝雪界,九天龙象护径窗。"再如“门辟九霄,仰步三天胜迹;阶崇万级,俯临千嶂观。” 四是排比。即由三个或三个以上内容相关、结构类似的短语组合在一起,表示强调和一层层的深入。如“为祖国抛赤胆忠心:参政务、察民情、驱彩笔、著雄文,毕其生劳绩卓著,万众共长征,看大地回春,虎跃龙腾,正有待高歌猛进;论私谊是良师益友:律己严、待人宽、治学勤、任事勇,

数十年启迪殊多,一朝成永诀,对满梁落月,抚今感旧,焉能不意恸神伤?" 五是对比。即把性质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种事物相反的两个方面进行比较。如“昔日茅棚随流水,今朝瓦屋伴高山。” 六是双关。就是使一个词或句子同时表达两种意思,一种是表面的,一种是隐藏的。如“因荷而得藕,有杏不须梅。”再如“清风有意难留我,明月无心自照人。” 七是衬托。即把两种事物放在一起,以其中一种事物衬托另一种事物。如“远富近贫,以礼相交天下少;疏亲慢友,因财而散世间多。” 八是反复。即为了强调某一意思,同一词组或短语反复出现。如“水车车水,水随车,车停水止;风扇扇风,风出扇,扇动风生。” 九是设问。即为了引起人们的思考,对联中先设疑问,再解答或不答,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如“好消息几时来?二月杏花八月桂;实功夫何处下?三更灯火五更鸡。” 十是反诘。即为了强调某一观点,用疑问的语气表达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反洁是无疑而问,无须回答。如“除却诗书何所癖?独丁山水不能廉。” 十一是顶针。即对联中毎一词组的最后一个字和下一句中的第一个字相同。如“蚕作茧,茧抽丝,织就绫罗绸缎;

修辞手法解释及例句

1.Simile 明喻 明喻是将具有共性的不同事物作对比。这种共性存在于人们的心里,而不是事物的自然属性.。标志词常用like, as, seem, as if, as though, similar to, such as等. 例如: 1> I wandered lonely as a cloud. 2>. Einstein only had a blanket on, as if he had just walked out of a fairy tale. 2.Metaphor 隐喻,暗喻 隐喻是简缩了的明喻,是通过比较形式,将某一事物的名称用于另一事物。 例如: 1>.Hope is a good breakfast, but it is a bad supper. 2>.Some books are to be tasted, others swallowed, and some few to be chewed and digested. 3.Metonymy 借喻,转喻 借喻不直接说出所要说的事物,而使用另一个与之相关的事物名称. I.以容器代替内容,例如: 1>.The kettle boils. 水开了. 2>.The room sat silent. 全屋人安静地坐着. II.以资料、工具代替事物的名称,例如: Lend me your ears, please. 请听我说. III.以作者代替作品,例如: a complete Shakespeare 莎士比亚全集 IV.以具体事物代替抽象概念,例如: I had the muscle, and they made money out of it. 我有力气,他们就用我的力气赚钱. 4.Synecdoche 提喻 提喻用部分代替全体,或用全体代替部分,或特殊代替一般. 例如: 1>.There are about 100 hands working in his factory.(部分代整体) 他的厂里约有100名工人. 2>.He is the Newton of this century.(特殊代一般) 他是本世纪的牛顿. 3>.The fox goes very well with your cap.(整体代部分)这狐皮围脖与你的帽子很相配. 4>. Johnny Carson has much to keep up with my quick and witty tongue. Organ (tongue) →Speaking speed

常见修辞手法的表达作用

关于常见修辞手法基本特点与表达作用,简要列述如下: 1.比喻:根据事物的相似点,用具体的、浅显、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抽象的、深奥的、生疏的事物,即打比方。比喻能将表达的内容说得形象生动,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 比喻的三种类型:明喻、暗喻和借喻。 明喻出现“像、似的、好像、如、宛如、好比、犹如” 例句:那小姑娘好像一朵花一样。 暗喻甲是乙,出现“是、成为” 例句:那又浓又翠的景色,简直就是一幅青山绿水画。 借喻甲代乙,本体和喻词都不出现 例句: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顶上落下万千条瀑布。 比喻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使语言形象生动;②可以把深奥的道理说得浅显易懂;③可以揭示事物的本质,并鲜明地表达作者的感情,表明作者的立场。 2.拟人: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用描写人的词来描写物。拟人可把禽兽鸟虫花草树木或其他无生命的事物当成人写,使具体事物人格化,语言生动形象。 拟人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叙述的形象性和生动性,抒发强烈的感情;②可以对静态的事物作动态的描写;③可以有利于创造气氛,表现主题。 例句: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3.排比:是用三个(或以上)结构相似、字数相等的句子(或词组)来表达较复杂意思的一种修辞。排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增加语言的节奏感、旋律美;②可以加强语势,给人一气呵成的感觉; ③可用以抒发强烈的感情。 例句: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4.反复: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意重复某个词语或句子。 反复的种类有: 连续反复:连续反复中间无其他词语间隔 间隔反复:间隔反复中间有其他的词语 反复的表达作用主要有:①可以强调、突出重点、渲染气氛;②可以抒发强烈的感情;③可以增强叙述的条理性和生动性,可以起到标明层次、段落的作用;④可以加强语言的节奏感和旋律美。 例句:山谷回音,他刚离去,他刚离去。(连续反复) 5.对比:对比是把两种不同事物或者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放在一起相互比较的一种修辞。运用对比,必须对所要表达的事物的矛盾本质有深刻的认识。 对比的表达作用主要有:突出差异、强化矛盾,使褒贬、好恶之情表达得更为鲜明。 例句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

关于对联里的修辞详解 对联中的最基本的修辞手法是对偶(也称对仗),其特点请参见《序言》中的有关内容,兹不赘述。所列举的修辞手法与文学作品中的常见的、基本相似的修辞格,也不做细致的解释,请见谅。 比喻就是打比方,通常用大家所熟悉、具体的事物或现象,概括而形象地描写另一较为复杂、抽象的事物和现象,使之更具体、更形象、更生动。在对联创作中,这一修辞方法被广泛应用。比喻类型较多,这里介绍明喻、暗喻、借喻三种类型。 、明喻明喻是有本体和喻体,并且以“如”、“像”、“似”、“若”等联系词连接本体和喻体的修辞手法。例如: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心似平原走马,易放难收。该联以“逆水行舟”、“平原走马”为喻体来本体“学”和“心”,使较为抽象、模糊的学习之艰难与心之易放纵变得较为具体、清晰,显得贴切而又富于哲理。浮沉宦海为鸥鸟;生死书丛似蠹鱼。此联为纪晓岚所撰,上联写他的从政经历,下联写他的治学生涯。我们透过“鸥鸟”、“蠹鱼”之形象生动的比喻,对其从政之坎坷起伏、治学之严谨刻苦有了更清楚的了解。 、、暗喻暗喻也有本体与喻体。明喻的形式是“甲如同乙”,暗喻的形式是“甲就是乙”。明喻的形式是相类的关系,

暗喻的形式是相合的关系。如:谷乃园之宝;民以食为天。“谷”、“民”均是本体,“宝”、“天”是喻体。通过系词“乃”、“以”二字,把本体和喻体组成相合的关系。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红妆带绾同心结碧沼花开并蒂莲 、借喻借喻是借某种事物来做比喻。借喻不出现本体,只出现喻体。借喻的喻体与本体有内在的某种相似。如现代学者辜鸿铭引用苏轼《赠刘景文》诗句成联: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据说此联是辜为讽刺北洋军阀张勋而作。张的亲信部队号称“辫子军”,张勋被戏称“辫帅”。联中的“擎雨盖”暗喻清朝官员的帽子,“傲霜枝”比喻清代人头上的辫子。这副对联还讽刺张勋已到了“荷尽”、“菊残”的地步。请再看郑板桥写的一幅对联:虚心竹有低头叶;傲雪梅无两面针。这幅对联也用了借喻修辞手法,全联以物喻人的谦虚精神和诚恳态度。 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长长长长长长长消。这是北戴河孟姜女庙中的一副对联,运用七个了迭字而读音不同的汉字,是天下名对之一。山山水水,处处明明秀秀晴晴雨雨,时时好好奇奇这是杭州西湖的一副连珠迭字联,美妙吗?苏州网丝园有一联:风风雨雨,暖暖寒寒,处处寻寻觅觅;莺莺燕燕,花花叶叶,卿卿暮暮朝朝。此联以迭字来描写一年四季的冷暖交替变化和园中莺飞燕舞、花艳叶茂的情景。福州南门外有一茶亭,柱联为:山好好,水好好,开门一笑

英语修辞手法及例句

英语修辞手法及例句 一、明喻(simile)是以两种具有相同特征的事物和现象进行对比,表明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关系,两者都在对比中出现。常用比喻词like, as, as if, as though 等,例如: 1、This elephant is like a snake as anybody can see. 这头象和任何人见到的一样像一条蛇。 2、He looked as if he had just stepped out of my book of fairytales and had passed me like a spirit. 他看上去好像刚从我的童话故事书中走出来,像幽灵一样从我身旁走过去。 3、It has long leaves that sway in the wind like slim fingers reaching to touch something. 它那长长的叶子在风中摆动,好像伸出纤细的手指去触摸什么东西似的。 二、隐喻(metaphor)这种比喻不通过比喻词进行,而是直接将用事物当作乙事物来描写,甲乙两事物之间的联系和相似之处是暗含的。 1、The diamond department was the heart and center of the store. 钻石部是商店的心脏和核心。 is a pig.他简直是头猪。(比喻:他是一个像猪一般的人,指肮脏,贪吃的人。) is a woman with a stony heart.她是一个铁石心肠的女人。(比喻:这个女人冷酷无情。) Twain is a mirror of America.马克?吐温是美国的一面镜子。(用镜子比喻美国的现实,很贴切。) 三、提喻(synecdoche) 提喻是不直接说某一事物的名称,而是借事物的本身所呈现的各种对应的现象来表现该事物的这样一种修辞手段。 换喻主要借助于密切的关系与联想,而提喻则是借助于部分相似。 提喻大致归纳为四种情况: a.部分和全体互代; b.以材料代替事物; c.抽象和具体互代; d.以个体代替整个类。 例如: ,(there is) a sea of faces.外面街上,是人的海洋。(以人体的局部代全体,即以faces 表示people) 2. Have you any coppers? 你有钱吗?(以材料代事物,即以copper铜喻指coin money铜币)

常用修辞手法句子类型写作手法

常见的修辞手法有8种:比喻、拟人、夸张、排比、设问、反问、借代、夸张 1.比喻: 必须是不同的事物,但两者有相似点。 常用的喻词有:像、好像、好似、如、有如、如同、彷佛、是、变成等。 如:桂林的山水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 你是风儿我是沙 母亲是荷叶,我是红莲。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变成了一张灰色的布。 比喻的作用:将所描写的事物写得形象生动 2.拟人: 把物当做人来描写,使得事物具有了人的特点,赋予了事物以人的情感、意志和动作等。 如:冬天过去了,春天羞答答地向我们走来。 拟人的作用是:使事物描写生动。 3.夸张: 包括对事物的合情合理的夸大或缩小。 如:课室里安静得连掉下一根针都能听得到。(夸大) 他种的瓜很甜,几十里外就闻到瓜香了。(夸大) 他觉得广州就是一巴掌大的一块地方。(缩小) 夸张的作用:增强气势,表达强烈情感。

4.排比: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的短语或句 子并排组成 如:公园的花开了,有的有的有的 他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的意志是这样坚韧和刚强,他的气质是这样的淳朴和谦逊,他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排比的作用:加强语气、强调内容、加重感情。 5.设问:自问自答 如:这是什么这是我们中国人的骨气。设问的作用是引人注意,引发思考。 6.反问:反问语气,答案就在问句里。 如:这件事情难道是这样吗这件事情难道不是这样吗反问的作用:(1)用肯定的语气表否定;(2)用否定的语气表肯 7.对偶 上下句字数相等、内容相关、结构相同,俗称“对对子”。对偶运用最多的是诗歌、对联 8.借代: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示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来替代。它不直接说出所要表示的人或事物,而用与其相关的事物来替代。如:大胡子凶神恶煞地盯着你。 红鼻子今天没来上学。 句子类型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常见修辞手法及其答题格式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比作……,形象、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征,表达了(谁,什么样的)(哪些)感情(写景咏物文)。 明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宛如、像……一样、仿佛……似的,恰似”等连接。例:孩子们像花朵。 暗喻: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是、成了、变成“等连接。 例:孩子们是祖国的花朵。 借喻:不出现本体和喻体,直接叙述喻体。 例:祖国的花朵茁壮成长。例1: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朱自清《春》)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的优美姿态(1分),表达了作者对春的喜爱之情(1分)。例2: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 (文中出处: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

像……这就是冬天的济南。(老舍《济南的冬天》)) 答: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冬天的济南”比作“蓝水晶”,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冬天的济南给人的清亮、空灵的感觉(1分),表达了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喜爱之情(1分)。例3: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 (选句出处: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答: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1分),写出了胡杨死后依然挺立的悲壮姿态(1分),表现了胡杨宁死不屈的精神和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1分)。 拟人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XX人格化(或:赋予XX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地描绘了……特点或情态,含蓄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例1:从未见过开得这么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 答案: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1分),把茂盛的藤萝比做瀑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藤萝的茂盛(1分)。表达了作者对藤萝花的赞美之情(1分)。例2:小草偷偷得从土里钻出来。

中考语文总复习限时训练(九) 仿写、修辞、对联

限时训练(九) 仿写、修辞、对联 (时间:15分钟) 班级: 姓名: 1.仿写:要求句式一致,内容连贯。 若要有明亮的眼睛,请多看到别人的长处;若要有姣好的面容,请多展露真诚的微笑; , ;若要有宽广的胸怀,请多接纳别人的忠言。 2.仿照下面画波浪线的句子,续写两个句子。 一生的时光,该由多少个温馨串织?那些虽然一纵即逝却潮润眼眸的感念,那些纵然久远亦不能淡忘的故事,都会在心中渐渐沉淀成一份隽永的温馨。温馨是放假时外婆精心准备的一桌佳肴;温馨是困惑时老师情真意切的一次长 谈; ; 。 3.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每个季节的风都给人不同的感受。春天的风是灵动的...,.轻盈的身姿惊醒了沉睡的大地.............;夏天的风是 , ;秋天的风是 , ;冬天的风是 , 。 4.仿照加点部分,在横线上补写语句,使语意完整。 阅读我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精彩的故事情节令人难忘:孙悟空斗战二郎....神.,.法象多变展.....神通.. ;青面兽 , ;杨德祖 , ;痴香菱 , 。 5.对下面文段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思想好像一盘琴键,它静止着,等待着敏捷手指的撩拨,通过一片奇异的颤动而响出一串乐音。用手指轻轻触动你思想的琴键,弹一曲“羽毛之旅”吧。你将感觉到阳光在你的翅膀上微笑,白云在你的左右陪伴,和风在你的毛羽间呢喃,而大地带着它的欢乐在你的脚下眩晕。朋友,请你记住,请你记住!思想这盘琴键,只在敏捷的手指下才能有神奇的和鸣。不要让

你的手指因怠惰而变得僵硬。难道你不想在思想的琴键上,弹出清秋与寒冬的春之和鸣,奏响黄昏与黑夜的黎明鸟声吗? A.选段中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思想比作一盘琴键,生动地写出了手指能奏出美妙的音乐。 B.选段中将“阳光”“白云”“和风”“大地”赋予人的行为,写出了琴键乐音的美妙,进而表现了思想活跃给人们带来的精神上的欣悦与飞扬。 C.选段中运用“请你记住”这样的反复句式,提醒读者要始终让自己的思想保持活跃的重要性。 D.选段结尾运用反问句式,强调了你应该有弹出春之和鸣,奏响黎明鸟声的想法。 6.下列句中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B.“小明,作业做完了吗?”“做完了,妈。” C.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D.老信客在黑暗中睁着眼,迷迷乱乱地回想着一个个码头,一条条船只,一个个面影。 7.请用一个比喻句描写你的初中校园。 8.某地将举办“汉字听写大赛”活动,请代为挑选一副最恰当的对联( ) A.承前启后传千年文化,继往开来扬时代精神。 B.抑扬顿挫听先贤教诲,方正平稳育民族精神。 C.横平竖直是祖先脚印,轻描淡写如历史回声。 D.一字一音是汉语本色,一笔一画如多彩人生。 9.恰当地嵌入书名、地名、人名是写对联的技巧之一。孙伏园悼念鲁迅先生的挽联,就巧妙地嵌入了鲁迅先生的作品名称和主编的刊物名称,意中有意,感人至深。在下面对联的横线处,依次填写作品名称或刊物名称,与原联相符的一项是( ) 踏,刈野草,热风奔流,一生; 痛,叹而已,十月噩耗,万众。 A.毁灭彷徨莽原呐喊 B.莽原呐喊毁灭彷徨 C.莽原彷徨毁灭呐喊 D.毁灭呐喊莽原彷徨 10.下面诗句中的四句可以组成两副对联,请根据对联特点完成组合,并把答案写在下面相应的横线上。(填写序号) ①松间鸣好鸟②鸟鸣山更幽③泉和万籁声 ④风定花犹落⑤窗外见南山 (1)上联: ①;下联: ; (2)上联: ;下联: 。 11.下面有两副未完成的对联,请选择其中的一副,围绕“勇于担当,兼济天下”的活动主题,续写下联。 上联:能文能武迎挑战 下联: 上联:苏武牧羊不辱臣子使命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运用修辞手法的句子 1、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2、做人既不可翘尾巴,也不可夹着尾巴。 3、水是野的,索溪像是一个从深山中蹦跳而出的野孩子,一会儿缠绕着山奔跑,一会儿撅着屁股,赌着气又自个儿闹去了 4、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5、一排排柳树倒映在水中,欣赏着自己的容貌。 6、春尚浅,几处山顶上的梅花却挣扎着吐出红苞来。 7、顽皮的雨滴最爱在雨伞上尽情地跳舞。 8、仲夏夜,清风徐徐吹来,明月追赶晚霞,早早爬过山头,挂在中天,那月光似乎带着一股清凉,驱赶着酷日留下的余热。 9、微风柔和地吹, 柔和地爱抚我的面孔。 10、一本好书就是一个好社会,它能够陶冶人的感情与气质,使人高尚。 11、35) 香港,真是一颗无比璀璨的东方之珠。 12、一个个红石榴小姑娘绽放出可爱的笑脸,躲在树枝间。 13、巨浪伸出双臂把我猛地托起。 14、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纯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15、一到夜晚,整个香港就成了灯的海洋。 16、绿油油的草被风吹弯了腰。 17、明净的湖水晃动着绿岛和白云的倒影,仿佛仙境一般。 18、在藏语中,拉萨是圣地的意思,那么,这湛蓝的天就是圣地的窗帘了。 19、荷叶上有几颗像钻石那么闪亮的小露珠。

20、秋天迈着沉稳的脚步缓缓地向我们走来,又悄无声息地走开。 21、向日葵不断地面向太阳公公做运动。 2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23、收音机天天说个不停,令邻居十分讨厌! 24、它脱下破旧的外衣,又开始新的生活;它贪婪地吮吸着春天那清新、甜润的露珠儿,慢慢地长出逗人喜爱的嫩枝绿叶。 25、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26、小树摆动着枝叶,向我们点头笑 27、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在这里弹琴 28、天空中的星星眼睛一眨一眨的。 29、响水潭中潭水响;黄金谷里谷金黄。 30、蝴蝶初翻帘绣,万玉女、齐回舞袖。 31、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 32、西湖,就是镶嵌在这天堂里的一颗明珠。 33、船头飞溅起的浪花,吟唱着欢乐的歌儿。 34、金黄的向日葵,碧绿的白杨树,紫红的喇叭花,还有数不尽的鲜花嫩草,都像俊俏的小姑娘戴上了美丽的珠宝,显得更加生机勃勃。 35、柏油路晒化了,甚至铺户门前的铜牌好像也要晒化。 36、风儿快活地唱着歌,唤醒了沉睡中的大地。 37、她还没有端酒怀,就醉了。 38、风是调皮的,一会把那朵悠闲的云赶得满天跑,还不断变化她的面具,一会儿卷起地上的落叶,让她们打着旋舞蹈。 39、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