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

祝政宏

内容提要 俄国近代国家政治制度在20世纪初发生了重大变化。在1905年革

命的高潮中,沙皇被迫颁布立宪宣言,随后在立法、行政领域进行改革,最终以1906

年5根本法6将国家制度的变革确定下来。本文拟在几个重要问题上提出与苏联时期

史学家不同的观点,得出俄国通过上层建筑的变革,与近代德、日一样同属二元制君

主立宪典型的结论。

关键词 专制制度 根本法 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中外史学界公认,1861年废除农奴制改革对俄国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认为它是农奴制经济向资本主义经济过渡的转折点。然而,史学家对近代俄国的另一重大事件)))1905年后国家上层建筑领域发生的变革却没有定论。原苏联史学家对于1905年后俄国国家政治制度是否发生根本性演变,即俄国的政体是否发生改变的问题发表了诸多不同的观点。总的说来,可归纳为以下几种:

一是/丝毫未变论0。认为沙皇通过1906年颁布的5根本法6,顽固地坚持/俄国仍是专制国家0;/5根本法6丝毫没有束缚君主的意志0;/在限制专制制度方面实际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01。

二是在承认沙皇制度有所变化的同时,又认定它仍是专制制度。持这种观点的史学家提出:/革命使专制制度开始向资产阶级君主制方向迈出第二步,,但是沙皇制度演变的可能性很小0;/俄国专制官僚的政治体制一如既往0o。

三是/伪立宪主义0、/立宪专制制度0论。它批驳了1905年后/专制制度一如既往0的观点,但只承认俄国统治形式发生了变化,沙皇/被迫穿上立宪外衣0,实行的是/以议会形式掩盖着的专制制度0,并认为在5根本法6颁布后对沙皇制度是否发生变化的准确用语,应是与君主立宪制相对立的/立宪专制制度0?。

此外,还有一种不定论观点,即在肯定/立宪的虚伪性质0的同时,不确切地回答1905年后俄国政治制度的性质,或认为国家制度变化甚大,但在确定其统治形式时模棱两可。如认为

1

o

?阿#米#达维多维奇:5帝国主义时期的专制制度6( . . ±3íμà3oé, ±?àμ???±3o?3?áà??o?á??o±?o1?±),莫斯科1975年版,第284、289、291页。

娜#基#科罗列娃:5第一次俄国革命和沙皇制度6( . . à?à??3±, ??3±??à??o???±???3à?Dèo?oè±?o1?),莫斯科1982年版,第82、182、179页。谢#瓦#尤什科夫:5苏联国家和法律史6( . . ê?à3, ??à?o?′à??μ±??3±oá?±3± )第1部,莫斯科1950年版,第604页。

/10月17日宣言宣布了俄国统治形式由专制制度向立宪君主制的演变,当然,同时并没有任何可以使之实现的保障01。

实际上,在近代俄国政治制度发生演变的问题上,原苏联学者所持的观点,在国内近年来出版的历史论著中也不难见到。因此,笔者以为,有必要就这个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有关学者专家。

沙皇俄国的政治制度经历了几个世纪的嬗变,到18世纪基本确立了专制君主制,之后直至1905年前,逐渐发展为以沙皇为核心的无限专制制度。1892年颁布的5国家根本法6规定:/全俄罗斯皇帝是专制的、无限的君主。上帝嘱咐服从他的至上权威不仅是出于畏惧,而且是出于至诚。0o由此可以看出,俄罗斯皇帝是集国家行政、立法、司法、军事、外交大权于一身的至高无上的统治者。事实也是如此。1905年前,俄国不仅没有代表国民的机关,甚至不存在名符其实的政府,国家的某些最高管理机构都是听命于沙皇的高级咨询机关,没有任何实际权力。只有沙皇享有完全、无限的权力,他在立法、行政等领域不受丝毫的限制。

20世纪初,俄国面临着严重的社会矛盾和政治危机:以/解放同盟0为代表的资产阶级自由派,以/立宪主义0为武器,持续地掀起抨击沙皇政府的运动,争取到了社会各界越来越多的人的拥护;沙皇阵营内的某些重臣也受到这一社会思潮的影响,迎合资产阶级自由派的政治主张,形成了一个/自由派官僚0阶层,进而渗入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工农革命运动日益高涨,随时有爆发推翻沙皇王朝革命的可能。显然,当时的俄国在政治领域已出现了政府、自由派和革命派三大阵营。然而,专制制度的观念仍然囿于某些/死硬派0代表的/哲学构思0中,末代君主尼古拉二世就是死守专制制度最后防线的总代表。1904年日俄战争爆发后,俄国在战场上连连失利,更加剧了原有的社会矛盾。在内外交困中,沙皇被迫考虑进行某些政治改革问题。

1904年,沙皇颁布了12月12日诏令,应允进行一些次要的社会改革以缓和国内局势。1905年/流血星期日0之后,沙皇被迫颁布了2月18日诏令,答应召开由选举产生的国民代表会议。8月6日沙皇颁布关于5设立布里根杜马6的宣言以及5国家杜马章程6、5国家杜马选举法6。由于这些文件没有明确赋予国家杜马以立法权,进一步激起了社会各阶层的强烈不满。在/十月政治总罢工0的惊涛骇浪中,以大臣委员会主席维特为代表的/自由派官僚0主张对国家政治生活的各个方面进行较为彻底的改革,以防止革命的进一步发展。维特拟定了一份奏章,提出全面改革上层建筑的计划,又按沙皇的指令草拟了一份宣言。在无法实行军事独裁、镇压革命的情况下,沙皇终于在10月17日颁布了维特起草的宣言。宣言除许诺赋予公民各种自由外,最重要的一点是/规定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即任何法律不经国家杜马同意不得生效0。与此同时,沙皇还批准发表了维特的奏章,并赋予其同等的法律效力。10月17日宣言及维特的奏章实际上宣布了立宪的原则。接着,10月19日沙皇发布改革大臣会议的敕令,以

60 世 界 历 史 2004年第5期1o谢#瓦#尤什科夫:5苏联国家和法律史6第1部,第604页。

彼#瓦#瓦西里耶娃等:5第一次俄国革命与专制制度6( . . ±?o???3±, ??3±??à??o???±???3à?Dèoo?±?àμ???±3o?),列宁格勒1975年版,第88页。

后又废除了大臣委员会。12月11日,沙皇再次颁布了经过修改的5国家杜马选举法6,扩大了选民的范围。1906年2月20日颁布了重新审定的5国家杜马章程6和5国务会议章程6。4月颁布了新版5国家根本法6并召开了第一届国家杜马。至此,俄国国家政治改革告一段落。从这几份宪法性文件可以看出,俄国国家机构已发生了深刻变革。

立法方面。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已具有议会的基本组织形式,拥有议会的基本权力,构成了相互制衡的立法两院。国家杜马是按1905年8月6日和10月17日宣言设立的新机构,国务会议则是按新章程进行改革的原机构。设计国务会议改革蓝图的仍是维特,他是在参考了西方议会结构的基础上,确定国务会议与国家杜马为俄国议会上下两院的格局的。按照以上两个5章程6,国家杜马成员全部由选举产生,国务会议的一半成员由君主任命,另一半则由选举产生。关于立法权的总原则,在1906年的新版5根本法6中有明确规定,/皇帝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共同行使立法权0,/任何新法未经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的赞同不得产生,未经皇帝批准不得生效0。/在立法事务方面,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享有同等权力0(第7、86、106条)1。5国家杜马章程6规定杜马的职权范围是有关/颁布、修改、补充、停止实施、废除法律和编制的事宜0,/国家杜马可以提出废除或修改现行法、颁布新法的建议0,但5根本法6除外(第31、32条)。关于立法程序则规定,由大臣、杜马下设机构、国务会议创议的法案提交国家杜马,国家杜马通过的法案转交给国务会议审核,国务会议有权否决;国务会议创议并通过的法案转交国家杜马;未被国家杜马或国务会议通过的法案则视为已被否决(第34、48、49、50条);经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通过的法案由国务会议主席呈交沙皇批准,若未被沙皇批准,则不能在此会期再次提出(第52、53条)。

从以上规定可以看出,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都享有一定的立法权,即对法律有创议、修改、补充、停止实施、废除的权力,而且彼此间相互监督,相互制约,形成议会制下的上下两院。除了立法权,这两个机构还拥有两项重要权力:审核批准国家预算,向政府各部大臣提出质询(第31、33条)o。这样,按照新章程设立的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具备了一般国家议会的基本特征,它们与君主构成了三位一体的立法体系。

行政方面。改革后的大臣会议虽然保持了原来的名称,但它已是新的机构,具有类似于现代内阁制的几大特征:第一,大臣会议主席由沙皇从大臣中任命,沙皇不再自任主席。大臣会议主席直接对沙皇负责。第二,大臣会议主席获得高于其他成员的权力,他有权就各部门的事务出席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会议,可代替大臣向沙皇呈递奏章,有权要求各部门主管人向他提供必要的情况和解释。第三,大臣会议成员的行动必须协调一致,禁止各部门自行其是,禁止各部大臣擅自向沙皇呈交奏折。第四,大臣会议的成员是固定的,它是由大臣和与之平权的部门主管人组成,从而初步形成了现代内阁的结构,即内阁由若干名重臣组成,某些大臣、副大臣不一定是内阁成员。第五,大臣会议成为常设的行政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并依法行政。大臣会议主席的设立具有决定性意义:由主席统一整个大臣会议的行动,其职能已接近于现代内阁

61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1

o5过渡时期的法律文件(1904)1908年)6,第615)640页为5国家根本法6,第941)957页为5国家杜马章程6,第958)991页为5国务会议章程6。

5过渡时期的法律文件(1904)1908年)6( ±?à?àμ±?????í?±??íá????àμ?à′à3?????o),圣彼得堡1909年版,第616、633页。

62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的首席大臣(首相、总理大臣)。正因为如此,旧俄的学者曾认为大臣会议主席一职的设立是/1905年10月19日改革的关键01。

可以说,经过改革的大臣会议已具备了现代内阁的基本条件,成为常设的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即中央政府。由国家杜马、国务会议组成两院的立法机关,以及由大臣会议形成的中央政府,是1905年后俄国国家机构发生的重大变革。然而这些变革是否引起了俄国政治制度的变化呢?

可以肯定地说,1905年后随着俄国国家机构的变革,其政治制度也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这主要表现在沙皇在立法、预算、行政领域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沙皇在立法领域受到限制是显而易见的。1905年后沙皇已不可能随心所欲地颁布、修改、废除法律。因为/皇帝与国务会议、国家杜马共同行使立法权0,/任何新法不经国务会议和国家杜马赞同不得产生,不经沙皇批准不得生效0的总原则,从根本上打破了过去沙皇总揽立法权的局面。尽管沙皇享有最终立法权,但任何法律不首先经过立法两院的审议、通过就不能产生,这无疑是对沙皇在立法方面的限制。原苏联的一些史学家也曾正确指出,从1906年4月第一届国家杜马开幕时起,/俄国的立法职能已不是由一个机构)))君主来实现,而是由三个机构)))国家杜马、国务会议和君主来行使0。/在1906年4月以前,沙皇大笔一挥就可以修改、废除任何法律0,而在此之后沙皇就/丧失了独自决定立法的权力和按自己的裁夺支配国家预算的权力0o。

然而,原苏联及国内的另一些学者则常以5根本法6第87条来否定国家杜马拥有立法权,证明沙皇在立法方面没有受到丝毫限制。/第87条0是俄国参照普鲁士、德意志宪法的规定而制定出来的,的确是对国家杜马立法权的限制,但它不可能完全剥夺杜马的立法权。其一,该条款允许的是,政府在国家杜马休会期间的/非常情况下0,直接经沙皇批准通过法案,而这种/非常情况0并不能随心所欲地可以经常使用。其二,该条款本身还规定了一个追认的程序,即大臣在国家杜马复会后的两个月内如不向杜马提交此法案,或杜马、国务会议不批准此法案,则停止实施此项法案,这就决定了政府各部不能毫无顾忌地甩开立法机关而自行立法。其三,国家杜马每年都有一个月以上的会期,集中从事立法事项,这就保证了有相当数量的法案是经过立法两院渠道产生的。诚然,在此种情况下,沙皇在立法领域中仍占优势,立法两院特别是国家杜马的立法权有时并不稳固,但沙皇在1905年后毕竟丧失了立法的垄断权,这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与立法权相关联,沙皇在预算方面的权利受到限制也是毫无疑问的。过去,给哪个部门拨款,拨多少款,主要由沙皇一人定夺,而在1905年后,这些权力一部分便转到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手中了。

1

阿#米#达维多维奇:5帝国主义时期的专制制度6,第250页。

o阿#米#达维多维奇:5帝国主义时期的专制制度6,第283、284页。

沙皇在行政领域所受的限制要弱一些,但这些限制仍对他构成了一定的牵制。从5根本法6的规定来看,沙皇受到的限制分为两种。一种是直接限制,如第84条规定,/俄罗斯国家管理的坚实基础是按规定程序颁布的法律0,沙皇下达的诏令、法令也必须/与法律相符0。这就强调了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的行为都应以法律为惟一准绳,尽管沙皇享有发布各种诏令、法令的权力,但他在拟定这些文件时,却不能全然像过去那样为所欲为,毫无顾忌。因为造成大量与现行法律相抵触的事实将使他威信大减,这是他需要竭力避免的。5根本法6第24条也直接限制了沙皇的行政权:沙皇颁布的诏令、法令必须/经大臣会议主席和有关大臣、部门主管人的副署0方可生效1。

/副署0的规定打破了君主单独发布诏令、法令的有效性,因为从理论上说,这一规定隐含着某些大臣有拒绝/副署0的可能,也就存在着君主的诏令、法令不能生效的可能。这一规定实际是君主面对代议机关被迫自我羁縻的表现,无怪乎维特曾称,副署/好比是议会制的影子,大臣不单是向皇上一人负责了0o。间接限制主要表现为,作为最高行政机关的大臣会议的行为也要受到法律的约束。5根本法6第122条规定,/大臣会议、大臣、部门主管人及法律授权的机关发布的行政决定、指令和命令,都不得与法律相抵触0?。监督此项条款落实的是立法两院,因为国家杜马和国务会议享有监督政府行为是否合法,有向政府成员质询的权力。这就决定了政府在发布任何行政决定时,必须认真考虑现行法律的规定。一旦由于不慎而作出与现行法律相冲突的决定,就有受到议会两院质询的可能。虽然大臣会议(即/沙皇政府0)是直接对沙皇负责,但它所颁布的行政决定及其行为却要受到立法两院的一定监督,无疑,这自然也使沙皇的行动受到间接的限制。

实际上,沙皇权力受到限制的问题,在重新审定5根本法6时已明显地提出来了。当时为修改旧版中沙皇是/无限的、专制的君主0一句,曾在最高统治集团内部引起了激烈的争论。最后,沙皇经过异常痛苦的考虑终于被迫同意删去/无限的0一词。/无限的0( ?à′?±?oé???í?)一词在俄语中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无止境、无穷的;二是指无限制、不受限制的。这里显然用的是后一层意思。删除了/无限的0三字,无疑表明沙皇的权力今后将受到限制,因为/无限的0即不受限制的对立面是受到限制。尽管这一句中仍保留了/专制0一词,但正如维特所解释的,/专制0一词是回到很久以前俄罗斯君主古代称号的最初含义,它只是表示君主和国家对外的独立性,而非指18世纪以后的君主专制?。

510月17日宣言6、5国家杜马章程6、5国务会议章程6如同英国历史上的5权利法案6、5王位继承法6一样,都属于宪法性文件,这是没有疑问的,而俄国1906年新版5根本法6究竟是不

63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1

o

?

?鲍#阿南尼奇等著:5俄国专制制度的危机6( . . ?±??oéoμ?., ?o1o??±?àμ???±3o? à??oo),彼得格勒1984年版,第288页。

5过渡时期的法律文件(1904)1908年)6,第615)640页。5维特伯爵的回忆6(下),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72页。5过渡时期的法律文件(1904)1908年)6,第615)640页。

是宪法的问题,在原苏联史学界、法学界长期没有解决。大多数苏联学者不是回避这个问题,就是称之为宪法性文件,很少有人径直称之为/宪法0。实际上,这是个不成其为问题的问题。即使按苏联对/宪法0一词的权威性解释,1906年5根本法6也是名符其实的宪法。20世纪70年代出版的苏联5大百科全书6对宪法的定义为/拥有最高法律效力并规定一国政治、法律、经济制度的根本法01。可见,1906年新版5根本法6首先在名称上与宪法相吻合。不仅如此,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苏联1924年和1936年宪法的本名都是/根本法0。显然,/根本法0是苏俄历来对宪法的另一称呼。历史上和当今世界还有一些国家也以/根本法0或/基本法0来代替对宪法的称呼。

更重要的是内容。1906年5根本法6对俄国的政治、法律、经济制度有明确规定,如皇权的最高权利(第4)24条),王位继承顺序(第25)39条),国家最高权力机构(大臣会议、国务会议、国家杜马、枢密院等)的职权范围、组织和活动原则(第98)124条),法律、法律效力和立法程序(包括非常时期的立法程序,第84)97条),国家预算(第114)118条)。另外,它还规定了帝国领土的范围(第1、2条)、国语(第3条)、国徽(第61条)。在新增加的有关臣民权利和义务一章中,它又确认了带有资产阶级民主、自由色彩的原则,如臣民有选择职业、迁徙、得到财产的权利(第76条),臣民住宅和私有权不容侵犯(第75、77条),臣民有言论、出版、结社、集会和信仰自由(第79)81条),未经法律程序臣民不受监禁和判处(第72、73条)o。5根本法6还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大臣会议、大臣、部门主管人及法律授权机构颁布的行政决定、指令、命令均不得与法律相抵触0。这里说的/法律0系指5根本法6。此外,对5根本法6的修改要经过特别的立法程序:只有沙皇创议,才能经国家杜马、国务会议进行修改。由此可见,1906年5根本法6的内容及法律效力和立法程序也符合宪法的一般要求。

说1906年5根本法6是一部宪法还有一个佐证,即它完全是按当时一些君主立宪制国家的宪法为蓝本制定的。维特主持了这项工作,他曾责成大臣会议办公厅主任诺尔德男爵从普鲁士、奥地利、日本、英国等/保守性宪法0中借用一些有关的原则和条款。在审定5根本法6草案时,维特利用了诺尔德的研究成果。他特别对普鲁士1850年宪法、德意志帝国1871年宪法、日本1889年宪法中的一些条文十分赞赏,有些针对俄国的情况稍加改动,有些就索性照抄。因此,俄国1906年5根本法6中很多原则和规定与这些宪法十分相似,如君主神圣不可侵犯;君主是全国陆海军的最高统帅;议会由上下两院组成并享有一定立法权;君主有权提前解散议会;政府成员由君主任免,只对君主一人负责;非常时期的立法程序等。维特在回忆录中曾经明确称,1906年5根本法6是一部宪法,是/保守性的宪法,不实行议会制的宪法0?。他说得完全准确。

基于以上分析,可以肯定地说,1906年5根本法6是俄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性质且予以实施的成文宪法。遗憾的是,这点长期没有得到原苏联史学界和法学界的肯定。这些学者之所以没有称1906年5根本法6为宪法的原因在于,苏联长期在政治思想、文化学术领域实行禁锢政策,使这一问题变成了禁区,触及它便有可能与/政治立场0相联系而遭到厄运。因

64 世 界 历 史 2004年第5期1

o?5维特伯爵的回忆6(下),新华出版社1985年版,第273页。

5过渡时期的法律文件6,第615)640页。5苏联大百科全书6( )第13卷,莫斯科1974年版,第51页。

为苏联政治界一直只认定十月革命后的1918年俄罗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为俄国的第一部宪法,而否认沙皇时代即君主制时代也曾制定过一部宪法)))5根本法6,因而苏联学者也不得不对此小心翼翼,不敢直接称5根本法6为宪法。

既然1906年5根本法6是一部名符其实的宪法,而沙皇在立法、行政等方面又受到这部宪法的一定限制,因而得出俄国1905年后实行的是君主立宪制政体的结论就是顺理成章的。

某些原苏联学者持/伪立宪制度0观点的主要根据是,沙皇在革命风暴中为了自保而被迫发布欺骗舆论的法律文件,此后在形势有利时他就夺回丧失的一切。总之,他们认为,法律文件是一回事,执行法律则是另一回事。笔者并不否认沙皇的这一企图,他为了维持封建专制王朝存在下去,被迫颁布有关政治改革的法律文件,但是这些法律文件一旦颁布,就会自然构成对沙皇自身的束缚,造成改行君主立宪的既成事实。这也是不以沙皇的个人意志为转移的。例如在立法领域,仅在第三届杜马的5年内,被称为/磨坊0的国家杜马就/磨0出了2197项最终成为法律的法案1。此外,直到1914年右派报刊还认为国家杜马与国务会议、沙皇陛下一样各享有1/3o。在编制国家预算和借款方面,沙皇政府也必须依靠国家杜马,没有杜马的批准,政府各部就不能得到拨款。财政大臣科克夫佐夫曾多次抱怨,他任大臣会议主席时,感到自己的经济纲领的实施受到了杜马一定程度的监督和限制;在1907年曾请求杜马尽快审核批准国家预算,因为只有依靠杜马的威信才能搞到国外贷款?。

尽管在1905年后沙皇并未忘记复辟旧秩序的念头,极右派势力也在推波助澜。然而由于受到各种政治因素的钳制,沙皇又不得不打消恢复旧制度的企图,仍然在以10月17日宣言和1906年5根本法6为基础的立宪制的轨道上行进。此外,笔者不否认沙皇曾践踏过法律,但这种情况只是少数,违反法律的也只是其中的个别条文。而事实是,直到1917年二月革命,沙皇并未彻底推翻上述宪法性的法律文件。因此,那种视5根本法6为/伪立宪制度0的观点是不正确的。

原苏联史学界关于1905年后实行何种政治制度的问题尽管众说纷纭,观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之处,就是否认1905年后俄国改行为君主立宪制。即使是在研究专制制度演变方面卓有成效的某些学者在基本肯定国务会议、国家杜马为议会上下两院,明确肯定1906年5根本法6为宪法之后,也否认俄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而是采用了/立宪专制制度0这一术语。

笔者一直迷惑不解,为什么苏联时期的历史学家在承认沙皇权力受到宪法和宪法性文件一定限制的同时,却否认俄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呢?在查阅了有关资料后,笔者才恍然明白了其中的缘由。除了众所周知的政治原因之外,原来,苏联与我国对/君主立宪制0这一政治概念的标准不一。我国政治、历史学科将/君主立宪制0概括为某些国家君主权力受到宪法限制的

65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1

o

?叶#季#切尔明斯基:5第四届俄国国家杜马和沙皇制度的倾覆6( . . ???????o?, à??μ±??3???±? ??±o?3?????o? ±?o1?±3 à??oo),莫斯科1976年版,第24页。

鲍#阿南尼奇等著:5俄国专制制度的危机6,第531页。勃#尼#波诺马廖夫等:5苏联通史6( . . à?à?±?·3, ??à?o? )第6卷,莫斯科1968年版,第352页。

66世界历史2004年第5期

君主制,将它分为议会制和二元制。在议会制的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不直接支配国家政权,内阁掌握行政权并对议会负责,如英国。在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下,君主任命对他负责的内阁,直接掌握行政权;立法权归议会行使,但君主有否决权,如1871)1818年的德意志帝国即属此例1。我国学者称俄国实行君主立宪制,正是指这种二元制下的君主立宪。而在苏联则不同。1960年出版的5苏联历史百科全书6没有/君主立宪制0的词条,在/君主制0的词条中写道:/在一些国家(如俄、德)君主制的特征是封建专制君主制缓慢地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但这个转变没有最终完成,如革命前的俄国0。1970年以后出版的5苏联大百科全书6虽有/君主立宪制0的词目,却无内容,只注明参看/君主制0词条。这一词条在列举了奴隶制和封建制的君主制后写到,/在资产阶级君主制的国家中,君主制通常表现为受到限制的君主立宪制,它的形成是资产阶级和贵族妥协的结果。在现代资产阶级君主制国家中,君主的权力受到宪法的限制,也就是立法职能转给议会,行政权转给政府0。接着该词条又详细地介绍了君主如何/统而不治0的内容o。很清楚,苏联学者认为的/君主立宪制0只是我国所说的/议会制的君主立宪0,并没有把/二元制的君主立宪0划入君主立宪制的范畴之中。因为在他们看来,只有具备了英国式的/议会制0条件才算是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即通常所说的/资产阶级君主制0。难怪一些对近代俄国政治制度演变研究到一定程度的苏联学者在这个问题上总是踌躇徘徊,不敢径直称1905年后俄国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只能以各种术语取而代之。

将君主立宪制分为两种类型无疑是科学的,是符合历史事实的。因为我们不能否认世界历史从封建制度向资本主义制度过渡时期存在过二元制的君主立宪。自英国/光荣革命0确立了君主立宪后,世界各国先后形成了两种形式的君主立宪制。最常见的是英国式的议会制,但在那些封建势力较为强大、资产阶级相对弱小的国家往往确立的是二元制,例如1850年后的普鲁士王国、1871年后的德意志帝国、1889年后的日本帝国等。二元制的君主立宪制是一种较为复杂的政体,它实际上是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过渡时期出现的一种君主制。在这种制度下,君主的权力虽然十分强大,但它与专制君主制存在着重大区别,这就是国内存在着一部宪法,从一定程度上说,它是该国民主化和不同阶级力量对比的产物。原苏联的某些学者总是强调俄国的独特性,即封建势力的强大和资产阶级力量的弱小。殊不知德国、日本也有自己的特殊之处,例如1871年后的德国,议会权力相当微弱,不仅皇帝可以解散下院(帝国议会),而且上院(联邦议会)在得到皇帝批准后也可以解散下院。再如1889年后的日本,封建势力也很强大,/万世一系0的天皇大权在握,帝国议会的两院只有/协赞0天皇的权力,其权力还不如俄国的国家杜马。然而,这三个国家仍有共同之处,那就是君主在保持着强大权力的同时,或多或少地受到宪法的限制。研究历史应该根据各国基本的共同点来确定各国的政体,而不应该过多地受某种政治因素的影响。

否定二元制君主立宪制的概念极不可取,这会给政治、法律、历史学带来混乱。如果否定这个概念,我们连上述几个国家的政体都无法准确地判定,又如何确定1973年前的阿富汗王国、1974年前的埃塞俄比亚王国、1979年前的伊朗王国以及当今的尼泊尔、约旦、摩洛哥、科威

1

5辞海6(中),上海辞书出版社1999年版,第2082页。

o5苏联历史百科全书6第9卷,第598页;第16卷,第495页。

特等王国的政体呢?笼统地称它们为君主制国家和专制君主制国家显然都是不适当的。因此,二元制君主立宪制这个概念是绝不能否定的。

倒是旧俄时代的某些学者和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少数苏联历史学家的结论较为接近二元制君主立宪这一科学的表述,这多少反映了政治环境与学术观点存在某些联系。如原苏联学者 .塔拉诺夫斯基就认为,俄国在1905年后建立了/二元立宪主义体系0。他说:/建立在政府和国民代表机关这种二元制基础之上的君主立宪制的特征是,国民代表机关享有立法权以及或多或少监督各级行政部门的行为是否合法的广泛权力。0 .帕连科也将1906年5根本法6确定为/二元制国家0( ?±?o??oé???à?′à??μ±???3à)的基础。他称在这种国家中,君主承认自己的各种权力并非是君主专制意义上的,而是君主在其他政权机关中取得相对较高意义上的权力1。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一部研究沙皇制度的著作则提出/二元君主制0( ?±?o??oé???±??±?±??o?)的概念。 .阿南尼奇等人认为,新版5根本法6颁布后,沙皇/确立了二元君主制,在立法性杜马存在的同时,君主仍保持着全部行政权和很大一部分立法权0o。

综上所述,1905年后俄国的国家机构和政治制度都发生了重大变化,沙皇在立法、预算、行政领域受到新版5根本法6及其他宪法性文件的限制,丧失了绝对独裁的权力,这表明,/伪立宪制度0、/立宪专制制度0论没有正确地反映历史真相,不能准确地判明1905年后俄国的政治制度。至于专制制度/丝毫未变0、/一如既往0的观点则与史实相差太远。

遗憾的是,我国历史、政治学科至今也未将1905年后的俄国划入二元制君主立宪之列。最新出版的面向21世纪的高校教材5政治学原理6及5辞海6中,在论及二元制君主立宪时,仅指出其主要代表是1871年后的德意志帝国和1889年后的日本帝国,而没有1905年后的俄罗斯帝国?,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学术偏差。在搞清俄国1906年5根本法6的内容及其与德、日宪法的渊源关系之后,我国学术界应予以补充和纠正。

列宁在谈到俄国近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时,总是举出1861年农奴制的改革和1905年后国家制度的变革,认为这两件事在俄国历史进程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如果说,1861年2月19日是由纯粹的农奴专制制度向资产阶级君主制转变道路上前进的第一步0,那么1905年后俄国上层建筑领域的一系列改革就是/在同一道路上又走了更重要的一步0?。深刻理解列宁的这段话,对于研究俄国近现代史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本文作者祝政宏,新疆大学法学院教授。乌鲁木齐 830046]

(责任编辑:段启增)

67论近代俄罗斯国家政治制度的演变1

o

??5列宁全集6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107页。

5辞海6(中),第2082页;王惠岩主编:5政治学原理6,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112页。鲍#阿南尼奇等著:5俄国专制制度的危机6,第343页。阿#米#达维多维奇:5帝国主义时期的专制制度6,第293页。

The Birth and Mission of UNRRA

Wang Dechun

The Relief and Rehabilitation Administration of the United Nations(UNRRA)was born during the World War II.Being worried about millions of victims of the war as well as their misfortune,both U.S. and U.K.leaders decided to call on the United Nations.members,whose own territories were not invaded by the enemy troops,to contribute part of their GNP to support the victims of the war.In order to carry out this mission,UNRRA was created in1943.In no more than two years after the war,about24 million long ton(abbreviation for length and weights)necessary supplies(worthy of$3968million)was presented as gifts to China,Poland,Yougoslavia,Ukraine,Bielorussia and Italy etc.This event had a niche in history ever since.

The Transformation of Russia.s Modern Political System

Zhu Zhenghong

A great change took place in Russia.s political system in the early20th century.During the upheavals of the1905Revolution,the Tsar was forced to issue a State Declaration to establish a constitutional monarchy,carrying out series of reforms in the state legislation and administration.The Tsar finally defined Russia.s reform in its political syste m by issuing the1906Fundamental La w.Differed from the points of vie w made by some Soviet Union historians,the author has concluded that through the reforms in the realm of superstructure during that time,Russia had created a typical dual constitutional monarchy syste m similar to the ones once established in modern Japan and Germany.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内容摘要]:当今的德国是欧洲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而法国也在欧洲经济增长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地位。两国都属于共和制政体,但法国是半总统共和制,德国是议会共和制,两者的国体都是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两国政治制度从本国国情出发各有侧重,又可以互相借鉴,为世界政治制度的发展与完善作出了突出贡献。 [关键词]:共和政体宪法政治制度选举 政治制度是指在特定社会中,统治阶级通过组织政权以实现其政治统治的原则和方式的总和。从宽泛的角度看,政治制度是指社会政治领域中要求政治实体遵行的各类准则或规范,政治制度是随着人类社会政治现象的出现而产生的,是人类出于维护共同体的安全和利益,维持一定的公共秩序和分配方式的目的,对各种政治关系所做的一系列规定。 下面就法德两国政治制度的异同进行比较: 一、国体与政体 国体即国家性质,具体的说,就是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所处的地位。统治阶级的性质决定国家性质。 政体即国家政权的组织形式,指统治阶级采取何种形式去组织反对敌人、保护自己的政权机关,政体与国体是相适应的。 世界各国所采取的国家组织和基本制度纷繁多样,千差万别。西方大国不是实行总统制,就是实行议会制,像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独此一家。应当看到,历史上曾出现过德国魏玛共和国半总统制,目前西方某些小国如芬兰等也实行半总统制,但这些国家的半总统制同法国的半总统半议会制有所不同。总之,第五共和国政体在西方国家中确实别具一格。 法兰西第五共和国创始人戴高乐对第五共和国政体的选择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他断然地拒绝某些人提出建立美国式总统制和英国式议会制的主张,选择了半总统半议会制,对它的内涵和外延、基本构架都做了具体的指导。 自第五共和国成立以来历次的改革证明,法国政体能够发挥自身的调节机制,对政体各个环节进行改革和调节,应付各方的挑战,暂时克服危机,使当代法国资本主义社会得以较长期的生存和发展。 德国在二战后根据雅尔塔会议决议和《波茨坦协定》,德国作为战败国分别为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四个战胜国分区占领。但随着冷战的开始和东西方集团对立的加剧,1949年先后成立了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和德意志民主共和国两个独立的德意志国家。联邦德国于1949年颁布《德意志联邦共和国基本法》,规定其为实行议会民主制的联邦共和国,并于1954年通过《巴黎协定》结束被占领状态,成为真正的主权国家。 1990年,随着冷战趋于缓和以及苏东发生剧变,两个德国在分裂了40多年后走向了统一,民主德国整个加入联邦德国,以《基本法》为统一德国的根本大法,实行统一的货币,沿用原联邦德国的政治经济制度。 二、行政制度 行政制度即政府制度,是以一定的行政思想和观念作指导的,由国家宪法和法律规定的有关国家行政机关的产生、职能、权限、组织结构、领导机制活动规程等方面的准则体系以及政府体制内各权利主体的关系形式。 法国总统的职务始见于19世纪中叶的第二共和国,实行的是共和政体下的总统制。第三和第四共和国也设置总统,却是议会制。作为政府行政“拱顶石”的第五共和国总统,与第二、第三和第四共和国总统有所不同。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施宇200915035

浅析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 施宇 (国际经济与贸易系,200915035) 摘要: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由社会主义转型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上也逐渐形成了不同于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具有鲜明特点的俄罗斯政治制度。本文把“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作为俄罗斯政治制度一个特点加以说明,政党制度和联邦制度作为另外两个特点加以说明。 关键词:俄罗斯政治制度;总统;政党;权利;联邦制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政治方向由社会主义急转为资本主义,确立了总统共和制的民主联邦国家,形成了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内阁对议会负责的三权分立和赋予地方自治的联邦制度。但由于历史上长期形成的个人专制政治和当前维护国家稳定和促进国家发展的需要,俄罗斯政治制度运行带上了以总统为权力中心的强烈的个人威权色彩,一般而言,俄罗斯政治制度的特点是“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近年来俄罗斯政党制度逐渐演变,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关系的也在变化,因此还需加上“政权党”和“单一制联邦”才能更完整描述俄罗斯政治制度特征。 一、“强总统、弱议会、小政府”的权力格局 1、强大的总统 在地位上,俄罗斯总统是政治权力的核心。 根据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是国家元首,他是“俄罗斯联邦宪法、人和公民的权利和自由的保证人”;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和完整;保证国家权力机关协调行使职能;确定国家内外政策的基本方向。 在权力上,俄罗斯总统类似于法国总统,集内政、外交、立法、行政、司法和军事权力于一身,除了和法国总统享有相同的权力,如对对议会和政府的解散权力、对政府、司法、军事机构的人事任免、重大会议的主持权、大政方针的决策权、赦免权等之外,俄罗斯总统还享有更大的权力: 第一,根据宪法,俄罗斯总统可以“根据联邦宪法性法律规定的程序确定公决”,而宪法中没有显示其他机构也有公决权,也就是说提请公决是俄罗斯总统独享的权力。 第二,顺利的任命政府总理的权力。在俄罗斯,总统可以在国家杜马三次否决总统的提名的候选人资格后,仍然任命总理并解散杜马。就政府信任问题上,总统拥有裁决解散政府还是解散杜马的权力。 第三,俄罗斯联邦总统有权提名任命和解职俄罗斯联邦总检察长。在司法体系中,除了法院系统,俄罗斯还有一套检察机关。 由弹劾总统程序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总统地位稳固,宪法规定对总统的弹劾只能是因为叛国罪或其他重大犯罪,由两院提出指控,再由联邦宪法法院做出裁决。但俄罗斯宪法同时又规定“联邦委员会关于罢免俄罗斯联邦总统职务的决定应在国家杜马对总统提出指控后的3个月内作出。如果联邦委员会在这段期间内没有作出决定,对总统的指控即为废除。”此外在俄罗斯,总统几乎不用考虑公决后果。早在1992年年底和1993年3月,叶利钦发动了两次公决试图解决“府院之争”,其结果严格来说都失败了,但叶利钦不仅没有辞职,反而动用武力,最后还通过公决通过了对总统集权有利的宪法。因此,公决无法约束总统。 2、孱弱的议会 俄罗斯议会由联邦委员会和国家杜马组成。 从宪法文本上就可以体现俄罗斯议会的孱弱,首先议会权力被其他权力机构分割,权利范围受限。例如立法动议权被总统、政府、各主体立法机关、俄罗斯联邦宪法法院、俄罗斯联邦最高法院和俄罗斯联邦最高仲裁法院所分割。法律须经总统签署和公布。在权力范围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制度主要类型

当代西方国家行政制度主要类型 政治制度是人类社会复杂的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早期西方国家就曾经说过,人类社会存续的时间有多长,政治制度的存在就有多长。国家的形式是政治制度的重要内容之一。现代国家的建立面临着更为复杂的国家治理需要。统治者势必要随之建立起适应于自身利益要求的政权组织形式 和相应的国家结构,以便实施有效的统治与管理。这种政权组织形式及国家结构就是国家形式。一般来说,国家形式是与一定的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体现了在一定生产方式的条件下各主要社会阶级、阶层相互间的关系,更体现着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初次之外,国家形式还会受到诸如历史传统、政治文化、国内外政治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家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相同政治制度的国家可能存在不同类型的国家形式;即使在同一个国家,随着政治、经济、文化等条件的变迁,其国家形式也可能发生变化。 西方国家在政治实践过程中,形成了本国特有的国家政体形式,由此构成了西方社会相同性质的政治制度中的差异性。不同国家政体形式上的差别主要表现为国家权力主体的设置、产生、职权范围以及行使权力的方式等的差别。比如,在当代西方国家,有以议会立法机构作为权力主体的政体形式,也有以国家首脑为权力主体形成的政体。也就是说,不

同国家政权组织形式的实质性差异在于国家实际权力掌握 在不同国家权力机构手中。 除此之外,任何国家权力机构的组织及活动都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否则便会处于盲目混乱状态,无法实现统治者对国家进行统治和管理的意志。议会至上、三权分立等原则一直是西方国家政权组织机构的基本原则。 再有,政体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很多国家的政体都经历了一定的历史演变,甚至经历多次变更。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政府必须适应国情,适应其历史条件,否则它将难于长久维持下去。 当代西方国家政体主要存在内阁制、总统制、半总统制、委员会制,不同政体的形成有着其特殊的历史条件,而且不同政体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内阁制又称议会制,是内阁总揽国家行政权力并对议会负责的政体形式,与总统制相对。由于内阁制政府具有对议会全权负责的特征,故又称责任内阁制。严格来说,内阁制应称之为“国会制”或“议会内阁制”。议会内阁制是以议会(国会)为权力核心,行政系统受议会的节制,行政权与立法权合一,政府(内阁)则对议会负责。而且不同于总统制的制衡理念,议会内阁制的基本原则是责任政府不但个别之阁员需对议会负责,内阁整体亦需对议会负责。内阁首相通常由在议会中占多数席位的政党或政党联盟的领袖担任。

英法德政治制度比较

摘要:现在的议会脱胎于中古封建时期的等级会议(Estates-General,Etat-generaux)。一个良好的,有效的议会制度是一个国家政治文明发展水平的反映。本文从英法议会制度的起源、发展、职能等方面对英国和法国的议会制度进行了比较,阐述了议会制度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以及对中国人大制度的启迪。 关键词:议会制度两院制职能中国人大制度 西方国家的议会制度是资本主义民主制度的核心组成部分,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议会的前身是等级会议,由国王不定期召开,由贵族、教士和市民三个不同等级的代表组成。“在英国,当国王召集平民代表开会时,御前会议就改称为议事会议(a Council in Parliament),仍由国王主持。不过实际上贵族和平民是分开开会的,所以英国议会由贵族和平民组成。当法国爆发革命时,第三等级即市民代表单独开会,自称“国民议会”。国民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它镇压了国王、王后、大贵族、大主教,没收了他们的土地和财产,这就是历史上雅各宾党专政(Jacobin Dictatorship)。”【①】后来英国实行议会内阁制,而法国则实行的是一个兼有议会制性质的半议会半总统制。因此,在同是实行议会制度的英国和法国,由于其历史、文化等原因,议会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一、英、法议会的起源、发展 议会制度是资产阶级革命的产物。在资产阶级革命初期,新兴的资产阶级为了反对封建专制统治,削弱国王的权力,利用封建等级会议与封建王权展开了激烈的斗争。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封建等级会议逐步演变为资产阶级议会,成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英国是现代议会制度的发源地,有"议会之母"的称誉。它是英国最高的司法和立法机构,由国王、上院和下院组成,英国议会是在王权专制和限制王权的斗争中产生的。早在1215年,英王约翰被迫签字接受《大宪章》。大宪章对王权作了限制,规定未经合法裁判,不得对自由人加以逮捕,没收财产。还规定,非经贵族和骑士会议同意,不得征收额外税金。大宪章被人们称为 "英国自由的奠基石",是英国的第一部“宪法”。继位的亨利三世(1216—1272)继续与贵族对抗,但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于1256年召集了由贵族、主教、骑士、城市代表组成的等级会议,这便是英国议会制度的雏形。随之,爱德华一世(1272—1307)统治时,曾在1295年召开了一个由各等级共同参加的议会,封建国家的统治者在议会的形式下,形成了统一阶层的联合,同时议会也逐渐分成两院:上议院叫“贵族院”,由教士、贵族组成;下议院叫众议会,由代表各郡的骑士和市民组成。这专制王权和资产阶级间统治阶层的联盟至伊丽莎白女王(1558-1603)时才开始出现裂痕。 1689年议会通过的《权利法案》规定议会的权力高于王权,议员要经自由选举产生,议会应定期开会讨论立法、税收等问题,从而确立了“议会至上” 的资本主义议会制原则。 1701年颁布的《王位继承法》,进一步明确议会是凌驾于国王之上的最高立法机关,享有立法、财政、决定王位继承等重大权力,这就使两院制议会在实行君主立宪制的英国最终确立。 议会在英国产生后,随之传播到美国和法国。法国的两院制也是由封建等级会议演变而来的,在1302 年法国召开了第一次由僧侣、贵族和市民三个等级组成的封建等级会议,通过此三级会议,国王加强了自己的地位,逐渐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国家政治上的统一。以后时断时续,等级会议的召开,完全取决于国王的意愿。在召开等级会议时,三个等级各组、院,分别召开,因而法国的封建等级会议是三院制。在1789年法国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俄罗斯普京式政治体制改革 朱晓姝 2011-03-05 14:44:38 来源:《当代世界》2005年第4期 普京自2004年3月连任以来,为进一步强化总统权威,构筑具有俄式特点的政治体制,维护国家统一与安全,促进经济快速发展,依靠较高的民意支持率和连任后较大的施政自主性,大刀阔斧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效果显著。但是,由于改革刚刚起步,且尚有许多不完善之处,在实施过程中仍会遇到一些问题和阻力,俄要建立真正高效、顺畅的国家权力体系任重而道远。 推进政治体制改革,重组国家权力体系 普京连任以来,本着加速发展、权威治国的理念,着力整顿权力秩序,并以别斯兰人质事件为契机,继续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基本理顺了总统、政府、议会、政党的关系。近一年来,普京在推进政治改革方面主要采取了如下举措: (一)大力扶植统一俄罗斯党并改组政府,基本确立以总统为核心、府院为支撑的“三位一体”政体构架。普京吸取叶利钦时期府院相争内耗激烈、国家政权机构运转受到严重干扰的教训,开始运用扶嫡遏异己手段,拉统俄、压俄共,在2003年底杜马选举中,动用行政资源助统俄参选获胜,夺取杜马主导权,从而建立总统对议会的有效控制。之后,普京在大选前后大幅改组政府,任命与自己有相同执政理念的弗拉德科夫为政府总理,组建以强力集团为班底的听命于己的“技术型小政府”,从而建立总统对政府的绝对控制权。从此,俄政坛以总统为绝对权威的“三驾马车”得以按普京意愿有效行驶和运转。

(二)改变联邦主体行政长官选举办法,强化国家垂直权力体系。针对原有的国家垂直管理体系结构松散且运作不力,总统派驻七大联邦区全权代表没能发挥实际作用,地方利益集团利用州长选举营私舞弊等漏洞。普京提出将各联邦主体行政长官由直接选举产生改由国家元首提名,经该联邦主体立法会议批准产生。在去年12月3日杜马通过的政治体制改革法案中规定,总统在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任期届满35天前提出候选人,地方议会应在14天内予以批准如果地方议会三次否决总统提名,则总统有权解散地方议会。此举一方面大大削弱了地方政府的自治能力,减少了其与联邦中央抗衡的本钱,强化了以总统为筷合的垂直权力体系,另一方面也扩大了地方议会的权力,使地方领导人对本地区发展负起更大责任,并把本地区发展同国家整体利益紧密结合起来,有助于推动联邦制的发展。 (三)消肿、反腐、打寡,力图建立廉洁高效的政权体系。普京连任伊始,开始大力精简政府机构,裁减冗员。他先改组政府,后又大刀阔斧精简总统办公厅,初步划清政府各部门权限、简化政府职能,提高执政效率。普京还以严惩官僚腐败为重点,采用加强反腐立法、建立专门反腐机构、加大司法惩处力度、高薪养廉、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在全社会营造反腐氛围等多种举措遏制腐败势头,使反腐工作取得一定成效。此外,普京继续对寡头穷追猛打。去年再度以偷税、逃税等罪名,对霍多尔科夫斯基旗下的尤科斯公司提出起诉,最近又对该公司最大子公司的股份进行拍卖,名正言顺地将其收归国有,把这个不可一世的石油帝国置于濒临破产的境地。坐拥75亿美元的俄第二大富翁阿布拉莫维奇也因“严重违反金融政策”被迫辞去楚科奇自治州行政长官一职。 (四)改变国家杜马选举方式,修改政府法和政党法,提升政党作用,加强政党制度建设。普京深知,政党是公民利益代言人,俄要建立一个稳定的政治体制离不开政党的作用与影响。别斯兰人质事件发生后,普京以此为契机,在提升政党作用、推动政党建设方面连出“三板斧”,先是取消杜马单席位选区制,将原

普京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

普京对俄罗斯联邦制度的改革 ○庞大鹏 [内容提要]普京执政的8年期间, 采取了一系列改革联邦制度的措施:按地域设联邦区,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建立统一的法律空间,对地方权力机关加强控制;确立联邦主体执行机关的组建方式,加强对地方政权权限控制,合并联邦主体巩固联邦制等。普京改革形成的政治体系在后普京时代仍将延续。 [关键词]普京俄联邦制度体制改革俄罗斯政治 [中图分类号]D7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6241(2008)04-0051-05[收稿日期]2008-03-04 [作者简介]庞大鹏,男,中国社会科学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副研究员。 2008年第4期 总第106期 Peace and Development 1993年俄罗斯宪法规定,俄罗斯是一个联邦制 国家,由共和国、边疆区、州、联邦直辖市、自治州、民族自治区等俄罗斯联邦平等的主体组成。 [1] 这种联邦主体构成形式的多样性成为俄罗斯联邦组成的主要特点。如何在多样性的基础上实现联邦权力的统一性,就成为俄罗斯在处理中央与地方关系上的关键。在叶利钦时代,由于历史和现实的种种原因,俄罗斯未能处理好多样性与统一性的关系,造成中央权力软弱、地方政府自行其是的严重后果。为了改变这种局面,建立一个强有力的国家政权体系,从而为经济发展提供稳定的政治环境,普京执政以后采取一系列有效措施,调整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加强中央对地方权限的控制,并在此基础上重建国家垂直权力体系。 一、第一阶段改革 以2004年9月的别斯兰事件为分野,普京对地方权力权限的调整进程分为两个阶段。别斯兰事件之前为第一个阶段,其特点是巩固联邦,理顺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主要采取四项措施。 (一)按地域原则设立联邦区 普京执政之初,联邦主体权限过大,显然不符合俄罗斯宪法的规定。普京正式就任俄罗斯总统 后,立即开始采取巩固联邦并加强地方权限制约的政治举措。 2000年5月12日,普京签发命令,决定按地域 原则建立由共和国、边疆区和州组成的联邦区,并批准了7个联邦区的成立。 [2] 同时发布了关于联邦 区总统全权代表的条例,把国家元首在地区的全权代表制改为国家元首在联邦区的全权代表制。这是普京总统加强中央对地方控制的第一步。 就政治作用而言,在联邦中央与联邦主体之间设立联邦区这种新的权力实体,主要是为了强化总统对联邦主体的领导,加强对地方的控制。但也要看到,所建立的七个联邦区,其实只是作为中间环节对各个联邦主体进行协调管理,它并没有相应的机制和管理机构,也未成为一级政权机关。因此,俄罗斯联邦体制仍面临进一步改革的繁重任务。 (二)修改联邦委员会组成原则 2000年5月17日,普京发表电视讲话,表示将 向国家杜马提交一批法律草案。这些法律旨在巩固俄罗斯的国家体制,加强国家的统一,使执行机关和立法机关真正运转起来,使宪法规定的既分权又保持权力自上而下的统一具有实际内容。 这些法律草案的内容主要有三项:第一,修改联邦委员会(议会上院)的组成原则;第二,关于解除地区领导人职务和解散地方立法机构的规定;第 No.4,November 2008 Seq.No.106

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专题一中国古代重大政治制度和政治改革 皇帝制、 趋势。 3、作用和影响 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国封建社会不同时期起着不同作用。具体说,在封建社会早期和中期主要起进步作用,在封建社会晚期主要起消极乃至反动作用。 积极作用:①有利于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巩固和发展,有利于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的完整。②能有效地组织人力、物力和财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和生产活动,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③在统一的社会环境下,有利于民族大融合,有利于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发展和提高。

消极影响:①君权专制易形成暴政统治和导致腐败现象的出现,成为阻碍历史发展的因素。②思想方面独尊一家,钳制了人们的思想,出现了万马齐喑的可悲局面。③明清时期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和发展。 认识:中央集权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两千多年,说明它是适应我国封建社会经济基础的。分散的自然经济要求有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权来维护社会的安定和国家的统一,以保证小农经济生产的发展;封建地主阶级也需要有一个强有力的政权保护封建土地所有制,镇压人民的反抗。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生产力没有发生质的变化,作为上层建筑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也不可能瓦解。 二、两种状态——分裂与统一 历史上的三次大分裂:春秋战国、三国两晋南北朝、五代辽宋夏金;三次大统一:秦汉、隋唐、元明清 1、规律特点 国家统一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及时调整是根本原因;民族融合和内聚力的逐步加强是基本因素;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中原汉族先进文化的吸引力,统治阶级注意适时调整统治政策都是实现和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是在克服各种分裂割据因素的基础上逐步走向统一。⑨从影响看,封建国家的统一保持了社会的安定,促进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进步,加强了民族融合和各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另外,还应注意到,长期统一的局面下也蕴含着种种矛盾,如统治阶级内部争夺权利的斗争;土地兼并严重导致阶级矛盾激化;财政困难引发统治危机等。 国家分裂的规律: ①从原因上看,封建经济的分散性;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削弱,地方割据势力的膨胀;少数民族政权的崛起,民族矛盾的激化;民族融合的不稳定性和社会生产力水平的低下等都是导致国家分裂的重要原因。②从过程看,每次分裂的时期都充满了战争,其中有民族间战争,也有统治阶级的内战;在分裂后期往往会崛起一个强大王权,最终由他实现统一;③从影响看,长期的分裂割据必然影响到各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影响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影响到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但由于分裂中蕴含着统一的因素,因此长期分裂之后建立起来的统一王朝,其内部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必然大大加强。 2、综合认识 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和必然结果,分裂是支流和短暂的。从空间上看,统一的范围不断扩大,由中原地区不断向边疆地区扩展;从时间上看,统一的时间远远超过分裂的时间,我国封建社会长达2300多年的历史,其中真正分裂的时间不过七、八百年左右;从程度上看,统一的稳定性和可能性越来越大。国家分裂现象的出现,从根本上说是封建经济的分散性所决定;当然也与中央权威下降、中央集权削弱有关;另外民族融合不够发达,商品经济发展不充分也是造成分裂的因素。因此,充分发展商品经济,形成统一市场,是消除分裂割据的根本措施;保持中央政权的强大和政令的畅通,防止地方割据势力抬头,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西方政治制度比较 1、政治制度是限定人们如何取得公共权力、如何分配公共权力、如何运用公 共权力以及如何限制公共权力的一系列规则。目的是维持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秩序。 2、政治理念政治理念是由特定的政治概念组成的政治学说和政治思想,它在 哲学的高度上对政治制度的性质、特定类型和构建原则作出规定,阐明某种政治制度运行的终极价值、运行宗旨和所要形成的社会秩序状态,规定主要政治关系的基本权利和义务,规定整体组织结构和运行原则。 3、违宪审查违宪审查制度是重要的宪法监督保障制度,即由国家权力机 关对违反宪法或破坏宪法原则的法律、法令及行政行为进行审查和裁 定。西方国家一般由最高司法机关审查、裁决立法和行政法规是否违 宪,因此,这一制度又称为“司法审查制度”。 4、选举制度选举制度是与议会民主制度相关联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是现代 宪政社会公民权利参与国家权力、国家权力合法化、合宪化的唯一制度性途 径,也是平衡公民权利与国家权力关系的重要手段。 5、两官分途“两官”,是指政务官和业务官(或称事务官)。两官分途是 指两类官员在产生方式、任用条件、管理形式、职责范围和职务履行等 方面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对两类官员应当进行区别管理,两类官员不 能交换、交替任职,两类官员的职能作用也不能代替履行。 6、弹劾制弹劾一般指西方国家的议会对政府高级官员犯罪或严重失职 行为进行控告和制裁的一种制度。一般地讲,在内阁制国家,议会进行弹劾的对象限于总统和最高法院法官;在总统制国家,弹劾的对象可指 “一切高级联邦官员”,包括总统、政府部长、最高法院法官、州长 等。 7、社会自治社会自治的含义可以从两个层面去理解,一是个人意义上 的自治;二是社群意义上的自治。从实在法上讲,前者是指法律赋予公 民个人所享有的作为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后者是指作为一个社会共同体 内部全体组成人员所享有的自治权利。前者的权利是通过单个具体的自 然人来实现,后者则是通过社群的集合体共同行使。

当代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利弊及其启示

当代西方国家民主制度的利弊及其启示学号:75739(用全号)姓名: xx 民主一词源于前五世纪古希腊字“demos”,是指在一定的阶级范围内,按照平等和少数服从多数原则来共同管理国家事务的国家制度,它是自由的体制化表现。据记载,希俄斯岛在公元前575-550年之间就出现了公民的议会和大会。 一、西方国家民主制度主要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 (一)多党制 1、温和多党制 温和多党制(限定多党制),以德国、比利时、瑞典、卢森堡、丹麦、瑞士和荷兰等国为典型,其特点是: 政党数量一般在3—5个,政党间的意识形态距离较小,政党间的相互作用基本上是“向心力竞争”,允许出现联合政权并且具有鼓励联合政权的政治结构,政局比较稳定。 2、极端多党制 极端多党制,以意大利、法国、德国(魏玛共和国),尤其是历史上的魏玛共和国和法兰西第四共和国为代表,其特点是: 政党数量6—8个或更多,政党间的意识形态距离较大,“政党分散化”倾向严重,左翼和右翼存在着互不妥协的纯纲领政党。极端多党制常常造成政局不稳,如1946年——1957年法兰西第四共和国时期,11年半就更换了20届政府,每届政府执政时间不过半年,最短的仅仅只有2天。 3、一党独大制1一党独大制(一党优势制、一党多元制)。一党独大制是多党制中的一种特殊情况,即在一些国家中,进入议会的政党不止一个,但政

权却长期为一个政党垄断。从理论上看,其他政党都有执政的可能,但是实际上小党处于劣势,很难打破一党独占政权的局面。 (二)议会民主制度 议会民主制,也称议会制,是一种民主政治制度,特点是其政府首脑需要获得议会的支持才能工作,而这种支持一般通过信任投票的方式得到体现。因此,在采用这种政治体制的国家中,立法体系与行政体系并不完全分立。议会民主制的政府一般拥有多个党派,而且政府首脑与国家元首分开。行政体系一般就是政府的内阁,由政府首脑(一般是总理或首相)领导。总理或首相以及全体内阁成员一般也是从议会议员中产生,并在任职后保留议会中的议席。政府首脑往往由议会多数党领袖担任。 (三)三权分立民主制度 三权分立制度就是国家的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别由三个机关独立行使,并相互制衡的制度。三权分立制度是根据近代分权学说建立起来的。它建立的根据是英国的君主立宪制,理论基础是与社会契约论相结合的近代自然法学说。三权分立制度为绝大多数的资本主义国家所采用,是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机关组织与活动的基本制度。 但因各国国情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 二、从上述西方当代民主制度的三个主要构成部分、西方民主制度的实践情况和民主政治的运作来分析,不同的制度有不同的优点 (一)多党制的优点 21、多党制有利于政府清正廉洁。多党制下权力比较分散,一党难以独掌政权,政治权力受到的监督和制约比较大,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腐败的发生。 2、多党制国家的选举采用的是比例代表制。比例代表制是按照各党派所得选票的比例分配议会席位,因此保证了相当小的政党在议会中也有自己的代表。为各社会阶层更广泛的参与国家政治生活提供了较多的机会。 (二)议会民主制度优点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应与“经济体制”改革同行 左河水 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已取得了经济发展的惊人成绩,但离建成富裕、民主、文明国家的目标却很遥远。特别是我国在一些重要的经济和政治领域的改革一直迟滞不前,使一些社会矛盾变得更加尖锐。明眼人都知道,当前我国社会存在的种种丑恶现象,从根本上说是缘于经济改革没有完全到位,政治改革严重滞后,行政权力变本加厉地压制和干预社会正当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广泛而恶劣的寻租活动之结果。 在目前这种社会矛盾凸显、不同政治诉求之间的争辩趋于激化的时刻,如何防止各种极端派的思潮撕裂社会,造成两端对立。特别是避免不走到绝路决不回头的历史陷阱,成为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大事。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问题是:我们应在推进经济体制改革的同时,必须积极推进政治体制的改革。 一、经济改革开放的历程与制度思考 1977年11月,复出后的邓小平第一次外出视察,眼光盯住了和香港只有一河之隔的深圳(当年沿海的小渔村)。如何尽快让亿万群众富裕起来,中国如何跟上世界发展的步伐等问题摆在了他的面前。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把中国推向了改革开放新时代。 1979年7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建立出口特区,后改名为内涵更丰富的“经济特区”; 1980年8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第十五次会议向全世界宣布:社会主义中国创办了经济特区。 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天津、大连等14个沿海港口城市;接着开辟“长三角”、“珠三角”,福建“厦漳泉”3个沿海经济开放区;1988年又增设海南经济特区; 1988年5月,在“中关村”成立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高科技园区北京新技术产业开发试验区;1990年4月,更是作出了开放、开发上海浦东的重大决策。 1992年,邓小平再次来到深圳特区。10月召开的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特别是在邓小平的南巡讲话之后,中国经济的改革开放犹如歌曲《春天的故事》所唱的那样迅速在全国全面展开并迅猛发展。30余年的历程,取得了经济上的巨大成果。 世界许多国家经济发展的历程和经验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通常是由两个“车轮”驱动的,即“技术”和“制度”。对于中国这样一个经济与技术水平处于落后地位的发展中国家而言,新的效率及更高的技术是对先进国家已广泛存在的东西的借鉴。至于我国是否能够广泛地运用好这些新技术,则取决于我们是否拥有与这些技术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了。而在“技术”和“制度”这两个推动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制度显然较之技术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我国在30多年的经济改革开放历程中,有意或无意形成了一种“双轨制”的制度环境。 其一是作为计划经济基础的国有经济享有着特殊的待遇,在各种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上处于垄断和优先的地位,但它却仍然按照行政性命令经济的逻辑运

自考 西方政治制度知识点归纳

第一章西方政治制度的历史变迁 一、单选、多选知识点 1、古代希腊社会的基本结构是城邦制度。在古希腊的城邦中,雅典实行的是民主政体,斯巴达实行的是寡头政体。 2、雅典城邦民主制的经济基础是奴隶制经济。 3、早期的雅典城邦由以下三个等级组成:世袭贵族、自由民中的工商业者和农民。 4、梭伦改革为奴隶制城邦民主制的出现奠定了基础。梭伦改革后,雅典人分成了平原派、海岸派和山地派三个派别。 5、古代雅典城邦国家的最高权力机关是公民大会。在雅典,五百人会议是公民大会的常设机构。雅典城邦民主制的核心特征是主权在民。 6、雅典民主制的特征包括:主权在民、直接民主、法治原则。雅典民主制是西方政治制度的活水源头,是西方民主实践的思想摇篮。 7、陶片放逐法是全体雅典公民对高级官吏进行控制和监督的最严重的手段。 8、古罗马国家经历了王政时代、罗马共和国时代、罗马帝国时代;实行过的政体有军事民主制、共和制、元首制和君主制等。古罗马王政时代政治制度的特征是军事民主制。 9、古罗马王政时代的平民与贵族的矛盾集中在:土地问题、债务问题、平民向贵族争取政治权利的问题。 10、罗马民主程度最高的人民大会是特里布大会。 12、公元前326年通过的彼特留法,规定禁止将负债的罗马公民变成奴隶。

13、罗马共和国的政治制度包括如下内容:人民大会、元老院、行政官吏。 14、罗马共和国的行政官吏包括:执政官、独裁官、行政长官、监察官、保民官。 15、罗马最早的成文法公元前5世纪中期制定的“十二铜表法”。公元前528年制定的《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欧洲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的法典,它提出了公法与私法的划分。 16、中世纪的欧洲,教权和王权冲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王权的来源。 17、在欧洲中世纪先后出现过封建割据君主制、等级(议会)君主制和专制君主制三种封建君主制统治形式。等级(议会)君主制是封建割据君主制与专制君主制之间的过渡形态。 18、法国的等级代表机构称作三级会议,即贵族、僧侣和市民三个等级的代表机构。 19、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特征:自由、司法独立、有一部保障城市和平和安全的城市法。 20、自治城市的典型形态是城市共和国。自治城市的最大特点是自治性,包括司法自治和行政自治两个方面内容。自治城市市民社会是中世纪通往近代资产阶级社会的桥梁。 21、在欧洲独立主权国家形成过程中,具有重大意义的两个事件是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运动。 22、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有格老秀斯、斯宾诺莎、密尔顿、霍布斯、洛克。人权是所有启蒙思想家普遍重视的基本问题。斯宾诺莎认为,人的自然权利中最首要的是生存权。 23、几乎所有的启蒙思想家都以社会契约作为国家和政治制度学说的核心。 24、1215年签署的《大宪章》,确立了一个具有深远历史意义的原则:王权有限,法律至上。 25、在议会与王权同兴共荣的时代,英国国王的最高统治权只有在议会中才能体现出来。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重要问题整理与解析

俄罗斯当代政治制度 关键词:典型的总统制总统集权制 Conflict between the president and the People’s congress(两权之争) (苏联解体后,从一开始的经济改革的选择再到两大机关的矛盾,最后通过武力确立总统制、三权分立) (1)人民代表大会与以总统为首的执行权力机关在国家政治体制上出现了矛盾分歧,前者主张建立议会制国家,后者主张建立总统制国家,双方都有理由成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双方对立的原因:1991年底,俄罗斯独立以后,选择了休克疗法的改革方案,土地私有化,经济市场化(这把国家的宏观调控作用降到最低限度)。但是,这种激进的改革并没有取得预期的效果,相反,经济急转直下,通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这时,人民代表大会最高苏维埃对国家权力执行机关进行批判。 (3)两权对立的加深:国家政治体制的争论。 总统一方:废除旧宪法,确立新宪法,建立总统制,取消最高委员会,把最高苏维埃转变为专业性立法的会议。 最高苏维埃:执行权力机关受最高苏维埃监督,防止滥用权力。 相持不下的情况下,决定提交全民公决(1993年3月29日),决定将有关国家命运的重大问题交由全民公决。之后,总统试图解散人民代表大会,而人民代表大会也决定暂停执行总统命令。叶利钦还决定选举新的俄罗斯议会,在这期间全部以总统执行权力机关指导,切断人民代表大会的水电与对外联系。最后,炮打白宫,以流血方式确立了国家权力体制。 The features of Totalitarian Presidential system (集权主义总统制的特征) (1)总统决定俄罗斯的内外政策,而议会没有什么话语权。 (2)人事权掌握在总统手里。这样通过议会选举产生的少数党有可能进入政府,而多数党可能不能进入。总理由总统提名,议会杜马通过,其他政府成员无需议会同意,由总统决定即可。政府要员的提名任命完全由总统说了算。俄联邦政府几乎成了总统的一个普通办事机构。 (3)总统拥有强有力的否决权,议会的立法权受到很大限制。议会杜马通过的法案必须以总统签字后才能生效。 (4)总统有权解散议会,而议会很难监督政府。 (5)议会很难罢免总统。俄罗斯宪法规定总统因健康原因不能履行总统职务,可以提前行使总统职权,让总理代行总统职权。这实际上不具备实际可操作性,“健康状况”界定不明。总统犯叛国罪等重罪,会议可以罢免,但程序非常复杂。 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赋予总统很大的权力,虽然各派力量颇有微词,但修宪程序复杂,至今未曾修改过。

电大当代西方国家政治制度全部题型及答案(汇总)

填空题 A 1、澳大利亚、加拿大、新西兰等英联邦成员当前的国家元首是(英国女王 )。总督是派驻这些国家的代表,不是法理上的国家元首。 Z 1、总统制政府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2、总统制政府即由总统担任(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 )的一种政府组织形式。 3、政党制度狭义上指政党执掌、参与或影响国家政权的合法方式,即一党制、(两党制)和(多党制)。 4、政治制度是在一定的社会经济基础之上产生的,它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经济关系)以及(生产力 )的发展水平,是社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5、政治制度的研究对象是(政权的组织形式 )。 6、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 7、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8、政府是国家政权机构的组成部分,政府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政府泛指(国家权力)的所有机关;狭义政府指国家权力机关中的(行政机关)。 9、政治制度与国体相适应,既表现了(统治阶级)的根本意志,又规定了运用(国家机器)的基本原则。 10、政党的基本特征是反映一定阶级和阶层的(共同利益)。 11、在当今几乎所有的现行政体中(宪法 )成为调节社会矛盾和政治利益冲突的最高准绳。 12、在国家形式方面,实行议会制君主制的最典型国家是(英国)和(日本 )。 13、(主权在民)原则又称(人民主权)原则,是针对主权在君原则提出来的,否定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奠定了现代国家公民政治参与的基础。 G 1、古希腊民主概念的核心价值是(人民的统治),这一价值在制度上具体体现了古希腊人采取民选政府的制度。 2、国家结构指国家整体与部分之间,中央(政权机关)与地方(政权机关)之间的关系。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浅谈新中国政治制度改革及其发展历史 公管院 09 行政管理 03090223 陈明 新中国建国已逾60年,值此祖国花甲有余之际,我仅以一学生的角度浅析一下祖国政治制度改革的发展进程并就“党政分开”这一政策发表一些自己的看法,还望老师批评和指正! 1、新中国建国以来政治制度改革侧重点回眸 (1)党政关系改革 虽然十二大提出了党政分开,但党政关系改革正式启动应该是在十三大以后。十三大报告指出,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党的领导是政治领导,组织领导,思想领导。政治领导亦即政治原则、政治方向、重大决策的领导和向国家政权机关推荐重要干部。党对国家事务实行政治领导的主要方式是:使党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成国家意志,通过党组织的活动和党员的模范作用带动广大人民群众,实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十三大以后,开始试行党政分开的改革,各级党委撤销了与同级政府部门重叠对口的职能部门,大量事务性和行政性的工作开始由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承担。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着两种错误倾向,一是简单地运用西方多党制条例下的党政关系来理解党政分开的改革,看不到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通过共产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实行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制,先发规定了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二是认为实行平党政分开哦就会削弱党的领导,看不到党政分开即党政职能分开,是领导方式‘执政方式的改变,不仅不会削弱反而会改善和加强党的领导。这两种倾向都表明雪球符合我国国情的党政分开的运行机制是个尚需继续探索的课题,同时还应看到,党政分开阻力重重还有深层次的原因。这待会儿再详细阐述。 (二)关于大部制改革 大部制改革按照业内专家的提法,是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和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

俄罗斯政党政治

当代俄罗斯政党政治制度的演化 2014年11月26日 09:03:56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作者:那传林 《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规定,将国家杜马代表选举制度从选举时原来只有党派参加的比例制选举制度,恢复为多数—比例相结合的混合制选举制度,为小党的党员以个人身份参选从而使该政党进入国家杜马敞开了大门。 随着苏联的解体,俄罗斯政坛新生了许多政党。这些新生的政党,填补了苏共倒台后的政治真空,密切了俄罗斯国家和社会之间的政治关系,对俄罗斯国内政治稳定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如何发挥政党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这个问题俄罗斯历任总统有着不同的理解。与此相伴,俄罗斯的政党政治制度也处在持续的演化中。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建立两党制的尝试 苏联解体后的俄罗斯,并没有即时实行西方政治制度意义上的议会选举。这与叶利钦本人不喜欢政党有直接关系,当时政党这一政治符号留给俄罗斯人许多负面印象。新的俄罗斯宪法尚未确定,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还在发挥法律效用。从1991年底到1993年,俄罗斯出现了短暂的议会制共和制。俄罗斯苏维埃联邦社会主义共和国宪法规定,最高苏维埃是国家最高的权力机关,然而最高苏维埃主席哈斯布拉托夫却极力反对叶利钦总统。双方处于尖锐的对峙状态,最终叶利钦于1993年10月4日炮打白宫解散最高苏维埃,之后完全掌控了国家权力。同年12月,俄罗斯独立后的第一部联邦宪法获得通过,规定俄罗斯是共和制的民主联邦法制国家,确立了总统制的国家领导体制。 《俄罗斯联邦宪法》第13条承认意识形态多样性和多党制。宪法同时也规定了总统的无党派人士的身份以及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最高权力和地位。根据俄宪法,俄罗斯联邦政府总理由俄罗斯联邦总统提名,经国家杜马同意任命,而不是由在俄罗斯杜马选举中获胜的党组阁,因此在俄罗斯没有执政党。 在20世纪最后10年,俄罗斯开始了建立类似于英美的两党制的尝试。第一次尝试是在1993年杜马选举前盖达尔创立的“民主选择”和沙赫赖的“俄罗斯统一和谐”党;第二次是在1995年切尔诺梅尔金的“我们的家园——俄罗斯”和雷布金的社会党,但他们都未在杜马选举中获得成功。从当时的政治情况看,即使他们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胜,由于政府总理必须由俄罗斯总统提名,如果得不到总统提名,获胜的政党也无法组阁。 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多党政治制度得以确立,但是俄政党缺少制度规范,自发杂乱而无序,只是在国家杜马中起表决机器的作用。为了支持总统提案在国家杜马的通过,在叶利钦时期俄罗斯国家杜马开始出现了“政权党”——支持总统的党。 普京第一、二任期:从“政权党”到“优势党” 2000年,在当时的国家杜马中存在两个根本政治价值接近的政党“政权党”:“团结”党和“祖国”运动。两党合并,2001年7月12日支持普京政策的“团结和祖国”联盟产生,之后“全俄罗斯”运动又加入其中。普京不仅希望杜马中存在“政权党”,更希望“政权党”能获得超过杜马2/3的席位,也就是可以通过任何法案的绝对多数,成为“优势党”。同年12月1日,“团结”党、“祖国”运动和“全俄罗斯”运动三大亲总统的政党成功地合并为“统一俄罗斯”党。2003年的第四届杜马选举后“统一俄罗斯”党成为俄议会第一大党。2007年“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选举中获得超过杜马席位2/3的315席,“政权党”成了“优势党”。 “统一俄罗斯”党,在国家杜马出现一党独大的局面与普京对“统一俄罗斯”党的直接支持相关,更得益于普京的“大党”政党制度的设计。具体来看,第一,2001年7月《俄罗斯联邦政党法》的颁布效应。《俄罗斯联邦政党法》规定:每个政党的党员人数不得少于1万名,而且要在全国半数以上的联邦主体设有地方分部。政党获得杜马5%及以上选票才能进入杜马。第二,2004年9月“别斯兰事件”后普京为加强垂直权力,11月3日颁布《政府法》,取消先前对联邦政府总理和部长不能加入政党的限制。第三,2004年12月24日第四届国家杜马一读通过了《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修正案,并在2005年5月19日由普京签署颁布。该选举法取消了自1993年以来杜马实行的“混合选举制”,改为全部按照“比例代表制”的方式进行选举,即国家杜马所有450个议席,将在取得进入议会资格的政党中,按照其得票比率进行分配。政党成为杜马选举的唯一主体。第四,2006年1月1日普京签署了《关于联邦主体立法机关和执行机关组织总原则》修正案,其中规定:在联邦主体议会选举获胜的政党有权提出联邦主体行政长官人选,提高了政党在地方选举中的作用。第五,提高国家杜马的准入门槛。2005年5月19日由普京签署颁布的《俄罗斯国家杜马代表选举法》修正案把杜马的门槛从5%提高到7%,这就整合了政党数量。 梅德韦杰夫任期和普京第三任期的政党制度改革 梅德韦杰夫2008—2012年担任俄罗斯总统只不过是一个过渡,尽管他的自由主义理念不同于普京。但梅德韦杰夫在任期内,小幅推进了俄罗斯政党建设,首先是为小党创造政治空间。根据相关法律,在国家杜马获得5%选票但不到7%的政党,可以得到1个议席,而得票超过6%但不到7%的政党,可获得2个议席。其次,降低组建新党党员人数门槛的相关法律,2010年1月前,新建政党必须有5万多名党员,在全俄半数以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