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小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案例

小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案例

小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案例
小学生培养问题意识案例

案例1:“为什么题目要求是用简便算法计算?”

在学习《分数四则混合运算》时,我们遇到了这样一道题目——99×

503+503。题目要求是用简便算法解决问题。老师把算式:99×503+50

3写到黑板上,学生开始利用运算顺序解决问题。30秒后,教师给出题目要求:用简便算法解决问题。学生们把笔停在半空,发出了疑问声:“啊?!”老师询问为什么这个惊讶?学生1站起来说:“老师,这道题有简便算法吗?为什么题目要求是用简便算法计算呢?”学生2接着说:“我们在学习整数混合运算时,一般是用运算律来简便运算。那这道题目是不是也可以用运算律来解决问题呢?”“那这道题目应该使用哪个运算律呢?”学生1提问。老师适当引导,回顾一下我们学过哪些运算律。学生们低声细数着: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突然有个学生脱口而出:“用乘法分配律!”......

分析:六年级的学生自信,求胜欲强,而且已有较丰富的数学计算经验。先给学生充足的思考时间,当他们在计算过程中遇阻的时候,他们就会产生“有没有简便算法”这样的疑问。当老师提出计算要求时,学生想要解决问的欲望瞬间被激发。在解题步骤中给学生设置障碍,能激发起学生的求胜欲望,随着计算过程中的一步步推进,逐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案例2: “老师,我想求.....,而我自己是这样解决的。”

《一个数乘分数》这节课的例题为:做一个红沙包需要60克玉米。做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43。做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9

7。教师引导学生根据题中信息进行自学——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全班交流时,学生1发言:“我想求做绿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而我是这样解决的。因为做一个绿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红沙包的

43,所以这道题目相当于求60克的43是多少,列式为60×4

3=45(克)。”学生2发言:“我提出的问题是‘做黄沙包需要多少克玉米’,而我是这样解决的。因为做一个黄沙包所需的玉米是绿沙包的97,所以这道题目相当于求绿沙包的9

7是多少,因此在求出做一个绿沙包需

要45克的基础上,再列式45×97=35(克),或列综合算式为60×43×9

7......”

分析:教学过程是师生双向互动的过程,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自学,能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探究知识的欲望和多种途径解决问题的灵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另外,当学生怀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进行自学时,并在探究中获得成功的体验时,又有助于强化学生求知欲和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驱使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THANKS !!!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

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随时说声谢谢你---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

随时说声“谢谢你” ——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2、通过学习,使家长明白孩子缺乏感恩心的原因。 3、通过学习,使家长了解培养孩子感恩心的途径,引领家长在实际生活中做孩子的榜样,引导孩子为关心过自己的人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教学重点: 使家长懂得培养孩子感恩意识的重要性及如何培养孩子对父母、他人、社会的感恩意识。 教学形式: 现场互动、问卷调查、个别访谈。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问卷调查表、学生贴在课桌上的心形卡片。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师:家长朋友们下午好,感谢各位从百忙中抽出时间参加我们的家长学校。首先请大家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愿这首歌能为您解除一些工作的疲劳,使您轻轻松松地走进我们的课堂。

家长欣赏视频短片《感恩的心》。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引入主题) 师:看到这一幕幕感人的画面,不禁使我们想起身边一件件感人的事。如果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充满爱的世界中,我们怎能不幸福呢?作为成年人,大家都知道有恩于自己的人一定要报答他们,那现在的孩子们知道吗?这节课我就和大家一起来分析和探讨有关孩子“感恩心”的一些问题。二、探究原因 师:为了了解当今社会的少年儿童是否有感恩心,我对班级80名学生做了一个调查。(课件出示调查问卷) ①你知道父母的生日吗?(知道:22人不知道:58人) ②父母批评你时,是不是很恨他们?(是:60人不是:20人) ③你为父母洗过袜子吗?(洗过:18人从未洗过:62人) ④向父母要钱买东西,父母不答应你会生气吗?(会:56人不会:24人) ⑤帮父母做家务,你想要报酬吗?(想:45人不想35人) ⑥妈妈每天为你做饭洗衣服,你说过谢谢吗?(说过:16人没说过:64人) ⑦同学或朋友帮助了你,你会说谢谢吗?(会:70人不会:10人 ) (设计意图:调查现实状况,增强家长们培养孩子感恩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发表时间:2011-08-01T14:28:58.687Z 来源:《当代教育之窗》2011年第6期供稿作者:吴红英 [导读] 发民智能,培养创新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 吴红英(大通县景阳镇岗冲中心学校青海大通810106) 【摘要】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一.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二,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四.鼓励提问、质疑,五.评价要科学。 【关键词】创新意识;发散思维;质疑 重视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不仅关系到教学的质量,而且关系到21世纪人才的培养.因此,探索,研究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是每一位教育二作者义不容辞的职责.在小学教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结合我的教学实际,谈几点体会。 1.营造自然宽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树立信心,主动体验成功的前提.心理学研究表明,良好的情绪能使学生的精神振奋,不食的情绪则会抑制小学生的精神振奋.因此,我们必须在小学教学教学中,设法为学生营造一种自由、民主和谐轻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能在这样的学习环境里,更好地展示创新思维.教学时,首先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成功.使每个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要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教师也要给予充分肯定.其次教师要热情鼓励学生多思善问,发表自已的见解,要允许学生说错,做错,错了绝不挖苦,讽刺,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敢于否定所谓“权威”定论:鼓励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从而发现问题,提出新问题。 2.激发好奇心,使学生产生创新的欲望 “好奇”是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意识的萌芽.因此,我们要根据小学生的特点,培养学生对知识的兴趣,引发其探索的欲望。例如,教学“年,月,日”一课中平年,闰年这个内容时,我用讲故事的办法导入新课:“小红今年12岁,已经过了12个生日;爸爸今年41岁,只过了10个生日.小红问爸爸:‘您过的生日为啥比我还少?’爸爸笑着不回答,让小红自已想,小红想了很长时间也没想出为什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为什么吗?”学生一个个直摇头,这时我抓住时机:“你们想知道其中的奥妙吗?”从而导入新课.这样的导课方法新颖适当,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激起了学生探究问题的浓厚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了学习过程中,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创新的欲望。 3.注意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思维的发散,就谈不上思维的集中,求导和独创.因此在教学中,应重视开发,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一方面要鼓励学生质疑,另一方面要重视一题多解,一题多思,一题多变及开放性练习,诱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侧面思考和寻找答案,产生尽可能多,尽可能新、尽可能独特、尽可能简捷的解题方法。 4.鼓励提问、质疑 发民智能,培养创新新意识,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培养学生敢于提问,敢于质疑问难的良好习惯.教育家布鲁巴克认为:“最精湛的教学艺术要遵循的最高准则就是学生自已提问题.”发明、创造,改良无不是从发现问题开始.而在传统教学中,教师怕出丑,不允许学生提问题,更不允许学生提与教师的观点及教材结论相悖的意见,甚至教师有时出了错误学生也不敢提出来.学生的这种无原则,惟命是从,不能不说是教师长期压制和“培养”的结果.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题,允许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发生争论。 5.评价要科学 “赞许”犹如阳光.的确,每一个学生不论其个性品质好坏,成绩优劣,无不渴望得到老师的重视,肯定和鼓励.小学生常常会朝着老师鼓励的空间发展. 因此,教学中,教师既要热情鼓励学习好的学生,更要想方设法对未成功的学生进行鼓励,决不能简单地批评责备,更不能指导他们说的一无是处,教师应满腔热情地分析肯定其合理之处,以保持和激励学生的创造欲。 总之,要培养创新性人才,我们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掌握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方法和策略,要大胆实践,不失时机地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提问能力的培养 诺贝尔物理奖获得者李政道曾说过:“学问,就是学习问问题。”但是在学校里学习一般是让学生学答,学习如何回答别人已经解决了的问题。”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答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有问题,才会有思考,有了思考才有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回顾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不难发现,很多学生的问题意识很淡漠,具有问题意识的学生是少之甚少。有的学生做惯了“听众”,没有问题意识;有的学生虽有问题意识,但在师道尊严的课堂上却又不敢问。结合课堂实际反思我们的教学,问题意识的培养实在是太重要了。只有具有问题意识,敢于提问,敢于否定,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生命活力的一代新人。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呢? 一、营造和谐氛围,使学生“敢问” 小学生思想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于自己感兴趣的事物内心深处总想问个“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办”,对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有着强烈的问题意识,这种问题意识能否得到表露、展示、交流,取决于是否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把问题意识比作是种子,这颗种子能否萌芽,取决于是否有一个适宜的环境和气氛。在现实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还是习惯于让教师提出一个个问题,丝毫不敢越雷池一步,即使有疑也不敢向教师提问。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长期以来教师在学生中间是高高在上的,绝对的权威。这样的师生关系产生过不少的负面影响,学生害怕教师,对教师是绝对的服从,这可能造成师生关系的紧张或对立,更不要说是学生敢于向教师提出些要求、建议或问题;二是教师没有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重视不够,一怕影响自己的权威,二怕打乱教学程序,学生只有接受再接受,于是课堂上便只剩下教师的声音了,久而久之,学生也就没有问题可问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也拉大了。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破除这种“习惯”和“成效”,营造宽松、自由的教学氛围,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鼓动学生大胆质疑、提问,鼓励学生求新求异,并正确对待学生的提问,不讥讽、不嘲弄,挖掘其可贵之处。特别要鼓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在教学中“少一些不准,多一些允许”,让学生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敢想、敢说、敢做,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只有这样,才为问题意识这颗种子的生长提供了充足的阳光、水分、适宜的土壤,利于其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二、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想问”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这就是说,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是学生学习的内驱力,它能使学生的求知欲由潜在状态转入活跃状态。对于疑和问,疑是条件,问是结果。因此,课堂上要使学生乐于提问,教师就要培养学生质疑的兴趣,使他们自觉地在学中问,在问中学。学生只有对学习探究发生兴趣,才会产生学习探究的内驱力,才会去思考去发现。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这是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之一。在小学阶段,无论哪一部份内容,我们所教学的往往都是最基础的知识,要寻找知识的来源,确实有提不完的问题。只怕学生不会提问题,不怕学生没有问题提。所以教师的指导工作,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景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上,应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新课程强调了知识不是被学生消极接受的,而是通过学生自身在实践中以富有创造意识的积极性主动地去探求获取的,其实质就是让学生经历自己发现问题、自主探索问题、自行解决问题这一互动、自主的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革除陈旧的教学理念,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顺应学生的学习思路,只有学生自己主动提出问题,主体作用才能得以真正的发挥,才能体现自主探究的发展。因此,教师要随时注意挖掘教材中隐藏的“发现”因素,创设一种使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情境,启发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探索知识,以激发学生想问的兴趣,使教学过程围绕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问题而展开。帮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从“要我问”转化为“我要问”。 如:第七册“年月日”中的“闰年”教学,结论是“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又闰。”对于这个结论,在教学时并不是单纯的灌输,而是把学生推上“舞台”当“演员”,让学生在“观察——提问——再观察——再提问”的程序中主动地获取新知。上课一开始,我先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说出一个月的天数。目的是掌握本课第一层次的知识,即大月和小月。教学中大多数学生都会说出“大月31天,小月30天”,于是我对学生进行大力鼓励。然后投影出平年的“年历表”(1999年)让学生观察、验证。为了搞清大、小月,我有意识地避开特殊的月份(二月),引导学生从观察十二月份的天数开始,依次观察十一月、十月份直至三月份的天数,学生显得很得意。这时,我让学生往下猜二月份的天数?有些学生猜30天,理由是一般大小月是相间的,因为三月大,所以二月小;还有的学生猜二月份有31天。对于这些猜测,我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继续引导学生观察年历表中的二月份,结果既不是30天,也不是31天。此时学生提出了第一个问题:“二月份是大月还是小月?”“这年历表会不会是印错了?”我还是保留学生的意见。然后又提供更多的年历表让学生继续观察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如何培养小学生团体小组合作意识 新课程改革强调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小组合作学习是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一种有效方法,也是当前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重要途径,课堂中利用小组合作学习可以提高单位时间里学生学习、交往、表达的效率,这样优势互补,有利于培养探究意识和合作精神,也有利于学生交际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那么如何有效培养他们团体合作的意识呢? 一、教师要营造促进合作学习的氛围 小组合作学习时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学习环境可以激发学生思维,带动新一轮的交流与合作,并在交流与合作中不断创新。首先,转变教者的观念,把结论的发现权还给学生。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合作交流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决不包办代替。相信学生都是具有自主探索能力和合作创新潜能的探求者。合作学习中并不放弃教师的主导作用,明确教者的定位:指导者、组织者、合作者、激发者。教学过程中要宽容接纳学生的失败和失误。其次,转变学生的观念。对习惯于生活父母安排,学习靠教师授受的学生要进行学习价值观和学习目的性的教育,帮助其克服依赖性。学生要做到心情愉悦,敢想、敢说、敢问,思维处于一种积极的状态;学生要懂得自己才是学习的真正主人,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懈努力,用自己的方式去理解知识、学习知识,这样才能

学好知识;学生要充分认识到自身的潜能,树立合作成功的自信。要营造和谐民主的氛围,把微笑、鼓励、幽默、接纳等富有人情味的艺术带给学生,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和谐、有心理安全感的学习环境,促使其自动与他人交流合作。 二、小组团队的组成要科学明主 受传统教育的影响,独立思考、一问一答的学习方式在学生心中根深蒂固,突然间要让学生在课上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去解决某些问题,学生难免有些生疏,合作时要么七嘴八舌乱讲义通,要么干脆不说坐享其成,要么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因此,要有效地开展小组合作学习,首先应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1.小组规模:一般情况,学习小组以4-6人为宜,这样前后邻座的几个同学围坐在一起,大家面对面坐在一起,讨论问题时比较方便,同时讨论起来很热烈。 2.合理分组:科学地分组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前提。因此,分组时将班内学生按成绩、性格、爱好、技能等进行分类梳理,然后按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编排成合作小组。只有这样,才能为组内互补互助提供基础,同时也为全班各小组间展开公平竞争创造条件,促进组内合作、组间竞争同时,为了让学生有更广泛接触和合作机会,一段时间后可以对小组成员进行轮换、重组。定期不定期地进行评优,调动学生的合作积极性。 3.明确分工。合理明确的分工是保证合作学习的基础。如可以让学生分别承担某一任务,承担某方面的信息搜集等。这样有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培养小学生的“问题”意识 亚里士多德说:“思维是从惊讶和问题开始的”。由于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传统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学生提出问题能力的培养。不会提问就不会创造,任何创造都是从问题开始的。开发小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他们的创造能力,必须从培养小学生“提问”能力开始。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高素质人才,要求我们必须更新理念,加强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显得尤其关键和迫切。 一、当前小学生“提问”的现状: (1)无疑可问。在我们传统教育思想里,教师的职责是“传道、授业、解惑”,相当一部分教师仅是依照课本讲解无可争议、勿庸置疑的知识;亦存在部分教师仍奉行“满堂灌”的教法,使学生在40分钟内均处于被动的认知状态,缺乏主观能动性;而在课外有几乎永远都完成不了的作业,没有自己的“闲暇”时间想问题,这样学生还有什么问题可以问呢? (2)不敢问。有些学生存在胆怯或自卑心理,碰到问题不敢问,怕丢面子,认为向教师或同学问问题,会给别人留下不好印象。 (3)不会问。就提问的内容而论,可分为科学问题与非科学问题。部分学生由于基础差或缺乏相应思维能力而“无从下口”,不知怎样问。或者有些同学总是问一些没有思考性的问题,如拿到题目一看,

不会做,就张嘴问:“这个题,怎么做?”而不是找出解题中遇到的困难来发问。 (4)不想问。部分学生特别是成绩优异的学生的问题较为新异、尖锐,若是经常得不到教师的明确答案,甚至是鼓励,也是容易挫伤他们提问的积极性的;当然也有部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较差。 二、分析小学生“问题”意识欠缺的原因: 1受各种传统观念和教学条件的影响,学生不能充分提问, 目前许多教师仍满足于教学的释疑解惑这一传统功能,习惯于传授现成的结论,而忽视知识的发展过程;过多地强调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记忆,却无视学生学习中产生的疑问;把自己的思维粗暴地强加于学生,用统一的思维模式来训练学生,使学生只能消极、被动、机械的学习。缺少在学习中发现与提出问题的惊奇、自豪以及创造的快乐等各种情感体验,导致学生的问题意识日益减少。 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尽管把问题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但是他们往往把问题作为自己的专利,整个教学过程是教师依照自己设计的问题一个个地解决,并且过多地追求课堂教学秩序的有条不紊。这样虽然比纯粹的“注入式”有改进,但并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学生提出问题的能力仍无法得到发展。 教师对“教学任务”这一问题的理解存在误差:把教学任务看作主要是知识教学而非是能力教育。认为训练学生提出问题会占用很多时间,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从而也较少去对学生进行“提问”能力的培养。当然,教学条件,如我们现在的大班额,遇到一些特开放的问题,我们也确实也没有时间和精力能让学生充分提问。 2、受学生传统观念、心理素质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懒于提问。 学生由于在传统教育中,主要是被动地接受的学习,满足于课本的现成结论,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做“学问”,而不是做“学答”。大多数学生都已形成定性思维,认为提问是教师的事,作为学生只管一个“答”字。这极大的限制了学生提问能力的自我发展。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报告结题报告

“小学生感恩教育的研究” 课题研究结题报告 一、课题概述 (一)课题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感恩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一个人精神素养的体现。俗话说,受人滴水之恩,当以涌泉相报。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使其心灵深处受到感动,懂得理解、宽容、体贴、关爱,懂得孝敬父母是为人之本,懂得感恩是快乐生活之源,让每个学生的心中充满爱心,让他们的学习更有动力,让他们的生活更有意义。学会感恩,就是让学生们懂得自己所享受的精神产品和物质产品都来自他人的创造。当每个人细细品味别人为自己付出的辛劳时,一些不满就可能消弭,幸福之感便会油然而生。而对于家庭养育之情、社会培育之恩的回报之愿,正是社会责任感和爱国之心产生的沃土,正是构建和谐社会之基。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修养,是每个学生人生的必修课。只有学会了感恩,人的内心才会充满温馨,人的生活才能充满阳光,人生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 我校是沈阳市的一个农村学校,其中有许多的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十分困难。为了这些学生学习无忧,家长能供得起其子女读书,学校多方面开辟渠道,为他们争取得到社会各界的帮助。近年来,国家实行两免一补,解决了很多学生读书难的问题,同时,资助我校学生的单位、个人越来越多,还有许多单位、个人与我校的贫困学生结成了对子。

我们的学校,我们的学生,不断地接受着社会、个人的帮助,我们应该怎样回报帮助我们的人呢?那么,我们首先要有一颗感恩的心,用我们的实际行动回报社会的厚爱。作为一所农村小学,我们有责任,有义务让广大同学更深刻地理解感恩的意义所在,让更多的学生、家长投入到感恩的实践活动中来,使更多同学感恩的心升起,让学生明白感恩的重要性,明白一个人一定要知恩言谢,对给予自己帮助和关爱的人时时怀有感激之心。同时要让我们的教师也深深地体会感恩的必要性,努力地将社会的爱心转化为丰硕的教育教学成果。我们把“感恩”提高到了一个新的台阶,要让我们前进小学的所有学生都明白“感恩”,学会怎样去“感恩”。 小学生正值儿童时期,属于未成年人,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建立时期,需要对他们进行保护和正确的引导。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全面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文件精神要求,鉴于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一些成年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发生扭曲,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滋长,道德的缺失和信仰的危机给广大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带来的严重的负面影响;腐朽落后的思潮和不良信息的传播,渐渐地腐蚀着未成年人的心灵,使得少数未成年人精神空虚,情感苍白,行为失范。因此,我们想通过一系列的感恩教育实践活动,促进我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认识水平的提高,促进我校德育工作的全面进步。 经过深刻的反思与研讨,我们认为,感恩不仅仅是道一声“谢谢”,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浅谈小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清河育才小学潘志新 要实现创新学习,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使之成为具有创造力的人才,这是时代的要求。“为创造性而教”,这是现代教育的重要特征。小学数学教学应该培养学生学会创新思维。如何认识创新思维?有哪些因素影响学生的创新思维?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些就是本人此文要研讨的内容。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涉及许多问题。诸如:要求学生扎实学好基础知识,形成良好的知识结构;注意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的协调结合;注意直觉思维与分析思维的协调结合;从小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动机;开展课外数学兴趣小组活动与适当的数学竞赛等。这里,主要强调以下几点: 一.保护好奇心,激发创新动机 好奇心是人对新异事物进行探究的心理倾向。它是推动人们探索奥秘,进行创新思维的内部动力。许多心理学家认为,好奇心是人的认知内驱力。居里夫人把好奇心看成学者的第一美德。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容易对许多事物习以为常,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许多科学家提出要保持“童心”,要像儿童那样具有一颗强烈的好奇心。对于儿童的好奇心,教师有时会误认为是“调皮”、“愚蠢”的表现,因而常加以限制、谴责、嘲笑。据说爱迪生在小学上数学课时,因为好奇地问“2加2为什么等于4?”,被老师认为是有意调皮捣蛋而被赶出了学校。现在,年龄小的学生爱问,越大反而越不爱问,这种现象值得我们深思。应该保护儿童的好奇心,鼓励学生在教学中敢于各抒己见,敢于质疑问难,即使学生的质疑问难是幼稚的、错误的,教师也不应简单批评制止,而应积极点拨诱导。 二.鼓励创新精神,重视创新个性的培养 要从小培养学生敢于冲破常规习俗,大胆尝试探索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与创新志向。要鼓励学生不要怕犯错误,鼓励学生在错误中学习。一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误,一犯错误就斥责,这是窒息学生创新精神与创新思维的一个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教师对学生的创新能力影响极大,一个美国教育心理学家谈道:“教师在创造性动机、智力、好奇心测验中成绩中等以上,他们的学生的创造性能在三个月以内有显著提高,而那些成绩中等以下的教师,其学生便没有进步”。教师往往会偏爱心理类型和自己一样的学生。有创新才能的教师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缺乏创新才能的教师则不喜欢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如果教师有很高的创新才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将会取得极好的成绩;如果教师很缺乏创新才能,那么创新能力低的学生成绩就比较好,有创新能力的学生反而会被埋没。 按理讲,教师应该喜欢具有创新精神的学生。但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却不大喜欢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原因是这些学生或者由于精力充沛、好动好问、被视为“淘气”、“调皮”;或者独立思维能力强,不墨守成规,思想行为常超出教师意料;或专注地钻研、为创新吸引、不善交往、对课堂学习不感兴趣等,因而往往得不到教师的喜爱。研究创新思维的德国心理学家海纳特说:“许多调查表明,创造型学生的形象是被否定的。”确实,如果不改变对具有创新个性的学生的错误态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就只是空谈而已。 三.培养思维的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 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认为,发散思维具有流畅、变通、独创三个特征。流畅性是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课题结题报告 内容提要: 《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从“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概念的界定”、“课题研究的目标”、“课题研究的内容”、“课题研究的方法”、“课题研究的措施”“课题研究的结果和成效”、“课题研究后的思考”这几个方面对课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阐述,并对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和开展课题研究后师生在教学行为上的变化做了较为具体的论述。一、课题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新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学有用的数学,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不仅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要形成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受旧教材及应试教育的的影响,我们往往会忽视对这种能力的培养,只是让学生一味的生搬硬套某种“类型”问题的解决方法,这样做导致的后果是:学生对单一的、简单的问题很容易找到解决的方法,并且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只注重找到问题的答案。对于在现实情景中的实际问题,学生解题能力不强,正确率低下,学生无从下手,不知如何解决,至于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就更谈不上了。 新教材不仅重视对数学知识结果的掌握,而且更关注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充分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感悟数学思想和方法。“数学中的解决问题”不仅是我们数学教育的目的,又是数学教学的方法和手段。解决实际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也是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值得我们认真的去研究,以全面提高教学质量。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数学教研组本学期提出“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小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课题。努力转变我们的教学观念及教学方法,逐步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数学思想,形成一些基本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二、概念的界定 (一)问题:是指没有现成方法可以解决的情景状态。 (二)数学问题:是指不能用现成的数学经验和方法解决的一种情景状态。 (三)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学生进行数学思考的历程,解决问题的实质是数学地思考,数学地思维。 理论基础 1、多元智能理论。该理论是由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加德纳教授提出的,他指出智能是“在实际生活中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的能力”,“提出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多元智能理论为如何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了重要的思路和方法。 2、建构主义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灵魂认为:只有在真实世界的情境中才能使学习变得更为有效。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要让学生懂得某些知识,而且还要让学生能真正运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现实世界中的问题。 三、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我校数学教师对解决问题有更深的理解,明确解决问题的教学与应用题教学的区别,构建解决问题的教学模式。 2.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些基本策略。通过解决日常生活情境问题,发展学生的问题意识。 3.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体验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发展实践能力。能用数学的观念和态度去观察、解释和表示事物的数量关系、空间形式和数据信息,数学地思维。 4.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探索和总结出一些怎样在教学中提高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教学策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合作意识的培养 教师:何群慧 纵观现今的小学生,他们娇生惯养、自我为中心,往往不会与人交流与合作,这有悖于时代对人的素质所提出的要求,从某种意义上说,合作是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能力,因此,从小学起在教学中就应十分重视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努力营造民主和谐的气氛,加强合作技能与方法的指导,并提供一些让学生合作交流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地参与,主动的探究。在语文课程教学中不乏“合作学习”的身影,它是孩子们交流与表达的一种情境、一个平台,是语感形成的肥沃土壤。怎样优化合作学习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互补性,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意识和能力呢?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 1、利用游戏情境,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做游戏是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之一,他们的合作意识的萌动,往往就是从一个游戏开始的,因此,教师应适时抓住学生的这个心理特点,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知识经验精心编写教案,联系实际设计出一些具有启发性、开放性和可合作性的生动有趣的游戏,并营造一定的课堂氛围,一定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感受到合作学习的乐趣与收获。 2、在活动中保持合作兴趣。在合作学习中,学生之间通过交流、争论、意见综合等,建构起新的、深层的理解,同时,可以更好地对自己的理解和思维过程进行监控。因此,积极有趣的合作活动是让学生保持合作兴趣的最佳措施。 3、在成功中增强合作观念。合作学习的优点在于,在合作学习中,各成员之间相互沟通、相互支持、共同负责,从而往往能达成学生个人难以达成的目标,使学生的认识从“要我合作”进步到“我要合作”。 二、加强方法指导,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学生的个人表现欲极强,而合作意识相对较弱,针对这个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要经常性的进行合作方法上的指导,不断的进行技能上的训练,从而逐步形成一个团结合作、相互尊重、互帮互助的良好风气。 1、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有机的组合。 学生个体的差异表现在性格、能力、爱好等方面。他们有的活泼;有的内向;有的能说会道;有的动手能力强……合作学习往往是以四人小组为单位进行学习。在分组时教师要综合学生的学习基础、能力、特长、性别等因素,按照“组间同质、组内异质、优势互补”的原则,把学生编成小组。 2、分工要明确。 每个小组的学生轮流当小组长,小组长主持小组活动,按小组学习要求,组织大家交流、讨论、争辩、朗读。每次学生的合作学习由小组选出一名代表,作为本组“代言人”向全班展示他们的学习成果。“代言人”不断变化,每个学生都有可能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自己的特长成为小组“代言人”,也就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获得一种成就感。这样在活动中有利于生生之间的配合,起到相互带动、相互促进的作用。 3、指点要巧妙。 学生分组讨论时,教师必须及时了解情况,予以辅导,引导学生确定采用的讨论方法。为提高讨论的效益,使讨论由浅入深,教师在巡回中应就如何清楚明白地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培养小学生数学问题意识的实践研究》中期总结报告 尤溪县第二实验小学数学课题组 自2012年10月本课题被立项以来,我们课题组在课题负责人韩章海校长的带领下严格按照课题实施方案开展课题研究活动。2012年12月20日举行开题仪式,2013年11月8日举行课题中期交流活动,进修学校詹祖权老师到场指导。课题实施以来,学校投入资金3000余元,用于教师外出学习、听课以及开展县校级教研活动等。现将课题实施1年来的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实施过程 1、加强理论学习,不断更新教育观念。 自课题开题以来,我们在进一步深化课程改革理念的基础上,围绕本课题精选材料,分散学习和集中学习相结合。集中学习了《数学课程标准》、《有效教学——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有效教学》、《新课程下的创新备课》、《教师如何做研究》等专著。此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成员平时要主动从有关报刊杂志和网上收集一些课题研究方面的理论文章,以进一步指导和充实我们的课题研究。 2、以活动促提高 活动,既为教师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更是促进教师提高课题研究水平的有力措施。 首先,积极参加县、校组织的各级各类活动,更新了教师的观念,开阔了教师的眼界。 其次,立足课堂,积极开展课题研究活动,以“教研”促“科研”。 课题研究课体现着我们课题研究组的思想和研究活动的进展,因此我们把课堂教学作为研究的主阵地,在上好研究课上下功夫。每学期我们都安排了每月一次的课题研究研讨活动,我们采取的研究方法是:全体成员以年级组为单位,对教材先进行梳理,进行个人备课,再在教研组内进行讨论修改,然后立足课堂进行实践,集体评议时,执教老师要按照课题思想,说明为什么这样上,一名老师作中心评课,其他老师再集体评议,使每次研讨课都能让课题组的所有教师得到收获和提高。 第三,“请进来、走出去”活动。 每学期我校都要选派一定数量的老师到省、市、县学习、取经,尤其是优先安排课题组的老师参加,这也可以说是对课题组老师的一种激励吧。另一方面积极与兄弟学校加强沟通,增进校际间的交流。我们分别与溪尾、光明中心小学进行了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同时每学期我校总会安排至少一次的讲座。每一次聆听专家的讲座,都会让老师们了解到许多先进的理念,都会让老师们更深入地反思自己! 第四,课题组沙龙活动。

小学感恩意识教育新思路

小学感恩意识教育新思路 一个国家的国民素质是这个国家兴旺发达的重要条件,一个人就算是拥有再高的智商与能力,如果道德素质不过关,那么他也不会被这个社会接受和认可,因为智慧无法弥补道德的空白,道德意识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的。《品德与社会》这门科目帮小学生树立了很多良好的道德信念,但是作为人生最基本的道德意识应该是感恩意识。 一、如何培养感恩意识 1.树立小学生感恩意识 一个人的思想决定行动,要想树立学生的感恩意识就必须先从思想上对其进行教育。学校和教师应该运用多种形式和途径宣传教育,不断提高学生对感恩的道德认识,在上《品德与社会》课之前几分钟,学生可以作一个小报告,关于发生在身边的感恩故事的总结和反思,或者通过欣赏感恩教育主题曲,朗诵感恩诗歌,来逐步深入对学生感恩意识的培养。学校应该制订一个感恩意识教育计划,让每名学生每周都做两至三件有感恩意识的事,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感恩教育活动中,增强他们的感恩自觉性。 2.榜样事迹激励人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有很多关于中国历史人物事

迹的章节,比如:抗联英雄杨靖宇、“活着的烈士”党的好女儿向秀丽等等。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对这些课节展开讨论,针对不同人物的不同英雄事迹发表看法,最后做好课堂总结,回归到主题:感恩。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看这方面的电影,让学生在语音、画面的感染下,加深印象,深刻领悟革命先烈的伟大,对比昨天与今天人们的生活,让学生们充分意识到新生活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感恩历史人物,感激身边的人。 3.活动调动行动 让学生参与到实践活动当中是培养学生感恩意识的一条有效途径,也是提高学生道德素质的重要手段。在每一节《品德与社会》上课前,组织学生唱《感恩的心》这首歌曲,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方式,向那个她最感恩的人说出感恩的话,或者每人制作一张感恩卡,写一封感谢信等等。学校还应该定期组织小学生做义工活动,走进福利院为那里的孩子、老人打扫卫生,整理衣物,让他们用感恩的心回报这个社会,每位学生为班级修理一套桌椅,擦一次玻璃,为老师整理一次办公桌,为同桌辅导解一道难题,回到家里每天为妈妈刷一次碗等等,这样一个个任务布置下去,一件件感动的事情发生在身边,人人参与其中,个个能收获感动。 4.引用事例鞭策学生 《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的设立,不是品德课与社会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如何培养学生的感恩意识 感恩是一种生活态度,是一种美德、是一种情感和行为,也是一种习惯,是可以培养的。现在的许多学生,将别人给予他们的帮助当做了一种理所当然,感恩之情渐渐淡忘,作为老师,就要时时培养他们的感恩意识,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感恩的重要,并学会感恩,将感恩思想自觉的传递。 1.知道感恩的重要性 “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感恩是中国人的美德,懂得感恩是一个人最起码的道德品质,能知感恩也是懂得真善美,分辨是非的最起码的觉悟要求。“感恩”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人生境界的体现,永怀感恩之心,才能从各个方面获得更大的情感回报。感恩教育是培养孩子责任感的重要基础。只有懂得感恩的人才会懂得付出,有了感恩之心,才会觉得自己有责任去回报社会,对自己所做的事负责。感恩意识不仅是回报父母养育之恩,它更是一种责任意识、自立意识。知道感恩的重要,就要懂得感恩生命,懂得感恩社会和团体,懂得感恩父母和老师,懂得感恩朋友和他人。 2.让学生懂得感恩 当学生面临任何进步或成功时、面临任何问题或困难

时,教师以不同的语言模式反馈和强化学生的成就或挫折,会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教师在学生形成各种积极品质过程中给予积极鼓励和引导是非常必要的。这里有一位小学生在班主任老师的鼓励下,后来成为一名知恩图报的好学生。来看看他写给老师的感谢信;“老师,是你帮我争取到了参加演出的机会,让我有了展示的平台,非常感谢您,我忘不了您。其实您完全可以让更好的学生念读教学目标,但您却选择了我,是为了让我在念的过程中提高学习兴趣。真的太感谢你了,是您让我喜欢上数学”。教师的语言模式对学生自我概念有重要影响,教师运用积极语言鼓励学生认识自己的能力,树立必胜的信心,挖掘出学生的潜能,使其信念增强,成绩提高。教师采取积极行为,使学生行动与教师所期望的培养目标发生联系,并能用积极的语言来描述和引导,学生在过程中才能感受到师爱,并表达出尊师的感激之情。只有学生认为感恩很重要,别人对自己好的时候,能欣赏他人的优点和品德,常常想起他人给予自己的帮助,对他人总是心怀感激,并且希望别人过的好。 3.给学生感恩的机会 由于学生表达的方式不是家长和教师所需要的,或者学生没有说出“我太谢谢你了”,“我非常感谢你”,家长和教师就会认为有的学生不但不感激我,还常常气我。学生不是不懂得感恩,不是不会感恩,也不是不想感恩,而是我们大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试论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25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1-2982 (2019)04-099-01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培 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关系到中华民族的兴衰亡。创新要靠人才,而人才来源于良好的教育。 新课程改革也曾明确提出:“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课堂教学充满创新活力”,要求教师要切实确立“每个学生都具有丰富的创造潜能”的理念。少年时期培养起来的心理、 性格、能力会影响人的一生,抓住这个关键时期,注重培养小学生的创造能力,塑造创新型 人才,是新时期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要手段。语文学科是提高学生 创新能力的奠基工程,培养民族创新人才,语文教学责无旁贷。 陶行知老先生曾经说过:“天天是创新之时,处处是创新之地,人人是创新之人。”在小学语 文教学中,如何给学生营造一个自由、愉快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觉得应做到以 下几点: 一、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促进学生创新思维发展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一切发现创新的基础。任何卓有成效的发明创造都是 从疑问开始的。只有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提出问题的学生,才有创新的欲望。质疑是学生探 索未知事物的第一步,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因此,小学语文教师要多设 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对学生开展质疑解惑训练,鼓励学生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让学生的 思维更为活跃,学会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在相互交流过程中迸发出创新的火花。当学生学 会从不同角度对身边事物提出质疑时,正是创新意识萌发的提示。例如:教学《称象》一文,教师启发:你们能否把曹冲称象的办法变一变?因为搬运石头又费时又费力,你们能帮助曹 冲出个更好的主意吗?一石激起层层浪,有的学生认为可以用水代替石头;有的同学认为可 用泥土代替石头;有的学生还认为用岸上的人称象,因为人听从指挥,即省时又省力。这位 学生的想法多富有创意。尽管曹冲的做法在当时就是创新,但我们还应鼓励学生敢于向先进 经验挑战,因为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发展、完善的。再如教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文中有这么一个句子:“她曾经多么幸福,跟着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句中两处 用到"幸福",学生读时,一眼晃过,似无所疑。这时教师应启发学生质疑:句中的两个"幸福"是同一个意思吗?从而引起学生注意,激起思维的浪花。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学生打造想象空间 创新是一种高度复杂的脑力劳动,要启发学生主动地、独创地发现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新见解,只有在轻松、自然、和谐的氛围中才能进行,因为只有在这种氛围中,学生才会产生好奇心, 萌发求知欲。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营造一种平等、宽松、民主的课堂气氛,促使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平等、信任、尊重、理解的人际关系,使学生身心愉悦,形成积极向 上的精神状态。教师要赏识学生,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参与时间和活动空间。 小学生生性好玩爱动,要激发他们的想象力,语文教师需要为他们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活 跃的课堂氛围有助于提升他们对语文知识求知欲望,增加学生语文的主动性。在教《坐井观天》时,课文内容讨论学习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过度:“假如青蛙听了小鸟的话,真的跳出了 井口,小鸟带着青蛙飞过了…,飞过了..这下子小青蛙惊呆了。展开你们的想象,想一想,青 蛙跳出井口,他看到了什么?又会说些什么?想好了可以跟你的同桌说一说。题目“当青蛙跳出井后……”。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说话、作文,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更加深刻 的领会了课文的思想内容。“想象是诗人的翅膀”,善于想象才能给文章插上动人的翅膀。教 学时采用童话引路的作文训练是培养学生敢想敢说的创新品质和想象能力,提高习作水平的 有效途径。再如在学习《钓鱼的启示》课文时,可以让学生以小主人公的身份来讲解此故 事的情节,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的学习及探究兴趣。此种角色转换方式,能使学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培养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 阶段研究工作报告 成都理工大学附小课题组 “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是我校总课题“开放式 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下的一子课题,是课题组全体老师对学生实施问卷调 查分析和认真研究讨论后,结合我校实际,从课堂教学存在的具体问题中提 炼出来的课题。课题小、操作性强、切合我校实际。下面就把该课题从2003 年5 月总课题开题以来的工作进行回顾、总结和反思。 一、研究工作概述 1、立背景课题,抓小课题。 学校总课题组自2002 年9 月成立以来就一直致力于“开放式课堂教学活动的研究”这一课题研究方案的制定、修改完善和开题论证工作。随着研 究的逐步深入,课题组老师发现学校总课题太大,难以把握、难于操作、难 于出成果。2003年7月,课题组集体研讨会经过大家激烈的碰撞后决定:将总课题定为背景课题,抓小课题,抓突破口,深入课堂搞研究,课题组合力研究本校实际问题——小学生问题意识和提问能力的培养。方向一定,利用暑假休息时间,大家分头查找资料,重新研究并制定子课题研究方案。 2003 年9 月一开学,课题组就召开多次会议修改完善子课题研究方案和研究计划,并逐步在课堂教学中进行落实。 2、发挥校园网优势,对实验班学生实施网上问卷调查。背靠成都理工大学,我校兴建了富有自身特色的校园网,网址: https://www.doczj.com/doc/b59888890.html,. 2003年9 月,课题组老师充分发挥校园网优势,由计算机朱磊老师负责在校园网上制作了“小学生问题意识调查”的问卷。实验班学生利用计算机课时间由计算机朱磊老师和该班实验老师引导,学生自主进入校园网进行网上答题。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班学生问卷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并撰写问卷调查报告,然后再根据问卷调查结果和本班学生实际确定个人研究主方向,并写出“个人科研计划(2003年9月——2004年7月)”。这项工作已于10 月初结束,课题组实验教师都已

小学生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小学生要注重合作意识的培养 红江小学:郑彬 所谓合作意识是指个体对共同行动及其行为规则的认知与情感,是合作行为产生的一个基本前提和重要基础,人的合作意识是随着整个心理和行为活动能力的增强而逐渐发展的,并不一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提高。合作意识需要通过某种活动,通过人与人的交往过程,通过共同完成任务和一对各种结果的经历,以及成果的分享和责任的共同承担的关系去培养。 据考察和研究,目前我国小学生的合:作意识比较薄弱。具体表现为两种形式:孤僻、自私、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小伙伴相处目前学校中存在着这样一些现象:部·分小学生从一踏人教室起,便坐在座位上不:起来,即使是下了课,也还是在玩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玩具,或者在本子上涂涂画画。有:的学生与其他同学交流的方式就是故意激:怒对方,比如,往其他同学的书包里放虫子或者故意给其他同学取难听的绰号,激起对方不满,进而大动干戈。这些现象反映了班级中一部分学生自私、孤僻、不合群,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协作,甚至对于合作性质的活动有抵触情绪,无论是在物质方面还是精神方面都不乐于与人分享,也不懂得如何分享。 小组合作中。自我意识太强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对于教师要求小组合作完成的任务,部分同学缺乏参与意识,部分同学即使讨论热烈,也仅仪是表达自己的意见,不懂得倾听和尊重别人的意见,从而使合作无法顺利完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如何通过小组合作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习效率是一件摆在教育者面前刻不容缓的事情。那么如何增强学生的合作意识,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四点着手:科学组建合作学习小组科学组建学习小组是合作学习活动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墟在充分了解研究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学习小组的划分,使各个小组总体水平基本一致,以保证务小组开展公平竞争。小组一般遵循“组内异质,组问同质”的原则进行,由4人组成;分组时要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为基础,而且在构成上要求小组成员在性别、个性特征、才能倾向、学习水平、家庭背景、社会背景等方面分布均衡,以便发挥学生各自的特长和优势。此外,还应要求每个小组中的成员团结友爱、民主平等,便于合作学习的充分开展。 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合理分工,责任明确明确的学习目标、责任以及合理的分工是进行小组合作学习的关键。在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应使小组的每个成员都明白各自应该承担的角色,掌握各自所分配的任务,使合作学习有序又有效地进行。在这里,值得提醒的是,小组合作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确立的学习目标,是小组成员共同努力的方向。 教师应与学生建立平等、民主的和谐师生关系,使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开展小组合作学习新课程标准倡导建立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在小组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重新定位角色,主动地参与到学生的小组学习中,真诚地和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