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③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

④接受机制变

(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诗界: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

◆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

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

◆小说界:

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3)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

①倡白话文: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②文体创新:

◆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

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

◆小说

A.翻译小说: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

传神

B.谴责小说: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C.鸳鸯蝴蝶派:言情+休闲通俗

小结:

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发生与发展

二、思潮与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

一、发生与发展

1917,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1、发生

是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必然,继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诗界、小说界革命及白话文运动的基础,有西方译介培养的对西方新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新文化运动(P26)

2、发展

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

主张: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

★1917年1月,《新青年》,胡适《文学改良刍议》,是第一篇宣言,提出“八事”;

★2月掀起高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三大主义”。

★刘半农、钱玄同的新旧文学对话,扩大新文学影响

★1920年,白话文取得胜利,学校开始用白话文教学。

二、思潮与论争

1、思潮

西方文化影响中国,启发中国人重新认识“人”的内涵,在五四前后影响卓著的有四人:易卜生、卢梭、尼采、弗洛伊德。

★胡适、陈独秀:源自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的文学史观,认为新文学必定取代旧文学;

★周作人:西方资产阶级人道主义思想,日本“白桦派”人道主义文学的理论,推崇“人的文学”;

★李大钊: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俄国现实主义观点影响,历史唯物论解释“什么是新文学”

★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出《易卜生专号》

《娜拉》: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

《国民公敌》:反传统、反专制

在此影响下,新文学创作者开始创作问题小说、问题剧

★大量刊载翻译文学作品的新文学期刊:《小说月报》、《新潮》、《少年中国》、《文学周报》△主要思潮:文学的、哲学的P31

△创作实践:

★鲁迅《呐喊》:现实主义+象征主义、浪漫主义

★郭沫若《女神》:浪漫主义

★郁达夫:自叙传小说,19世纪欧洲浪漫主义+日本私小说

2、论争

①1919,新文学阵营对林纾为代表的旧知识分子的斗争

②1922,与《学衡派》斗争,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穿西装的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文学革命,保守态度,“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③1923,章士钊《甲寅派》,复古,抨击白话文

④新文学阵营内部分化:“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1923年提倡“整理国故”,退出《新青年》,1924年转至《现代评论》提倡自由主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这时期影响最大的是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

1、文学研究会(34页)

★1921年1月成立于北京,刊物为《小说月报》

★成员: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王统照、许地山、孙伏园、叶绍钧等12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人生派、“为人生”,着眼批判现实、忽略文学的娱乐作用,通俗文学被轻视、忽略

2、创造社

★浪漫主义,1921年成立于日本东京,刊物为《创造》季刊

★成员: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穆木天

★主张:为艺术而艺术,须忠实表现内心,重视文学的美感,注重自我表现,浓厚的抒情气息,直抒胸臆,描写病态

后期创造社,1925,左倾,1929年被查封

3、其他

★语丝社:1924,《语丝》,针砭时弊、杂感小品,幽默泼辣,成员有周作人、林语堂、孙伏园、钱玄同、俞平伯,鲁迅是主将

★未名社:20年代中期,《未名》,聚集乡土文学作家

★南国社:综合性的艺术社团,领导人田汉

★弥洒社:强调灵感

★浅草、沉钟社:介绍外国文学,朴实悲凉

★诗社:湖畔诗社(爱情诗)、新月社(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在20年代讲完之后再作具体分析)

创作上时代品格突出,表现为:

1、理性精神的张扬

改造社会人生、改造国民性、理性批判精神(并非纯思辨,是关注现实的)

婚姻爱情、个性解放题材——现代意味的自我认识

2、感伤情调的流行:苦闷、孤独、彷徨

原因:觉醒之后,一时找不到出路,现代意识促其追求,黑暗现实使其痛苦、失望,与新一代知识分子自身脆弱性及传统文人柔弱心理的习染也有关。反映出中国知识者艰难追求新生的精神历程。

3、个性化的追求

表现自我,个人的生活、情绪,例如:创造社

强烈的个性、风格

4、创作方法的多样化探索

现实主义是第一个十年中最有实力的创作方法,成为主流,尤其在后期。但浪漫主义、新浪漫主义(现代主义)与之并存

第二章二十年代小说

一、概述

二、写实主义小说

三、浪漫抒情小说

一、概述

1、“五四”小说成为文学正宗

△现代白话小说开山之作为1918年5月鲁迅发表于《新青年》的《狂人日记》,接着《药》、《孔已己》相继问世,拉开序幕。

清末民初,小说在文学中由边缘地位逐渐向中心移动

△五四小说比之前小说引人注目之处:

反封建精神

针对人的现代觉醒和国民灵魂改造

现代小说的形式(格式等,受西洋小说影响)

2、小说革新的特点

①比新诗略迟(1918),五四运动爆发后发展加快

②创作数量多,新人不断涌现,且出现许多女性小说家

③反思人生,叛逆主流,作思想启蒙的角色

④20年代后期,开辟了多样的源头

⑤除鲁迅外,大部分作家比较稚嫩

二、写实主义小说

主要作家是文研会、未名社、语丝社成员

1、问题小说(文研会作家是主力,1919年为“问题小说年”)

①产生原因

A.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造就了“思考的一代”,思考方方面面,题材广泛,要求严肃

地提出尖锐问题

B.理论上的倡导P39

C.借鉴外国文学(欧、俄、日、印度泰戈尔《哲理小说》)表现社会人生的作品

②特点

A.鲜明的时代气息、哲理色彩

B.提出问题、但不解决;人物形象被“问题”冲淡,成传声筒;比较概念化,未形成成熟

流派

C.并非纯粹写实,浪漫主义(冰心)、象征主义(王统照)皆有,许地山小说中是宗教哲

理和隐喻气氛

③主要作家作品

△叶绍钧

1894-1988,苏州人,字圣陶,文研会12个发起人之一

★早期:《这也是一个人?》(后更名《一生》),关心下层的苦难生活,妇女题材

关注封建宗法制下人与人间的关系:《隔膜》

小市民(包括知识分子)灰色人生题材:《潘先生在难中》

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较有分量的、反映五四时势及知识分子命运的长篇:《倪焕之》。(20年代长篇较少,这是力作,否定了教育救国思想)

★童话作家:《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

★创作特色:

(1)客观冷静、不动声色,按事物本来面目描写,不作评论,注意细节

(2)庄重与幽默结合,夸张也使人感觉可信

(3)语言平实凝炼,字斟句酌的打造

(4)讲究布局,结构严谨(严肃的写作态度)

△许地山

生于台湾,笔名落花生,文研会发起人之一,其小说有浪漫传奇色彩。个人经历复杂,了解南洋一带风情,曾在燕大任教,后到香港。

★成名作:《命命鸟》(宗教方式解决问题)

★《商人妇》:惜官的苦乐观“一个人做的时候是苦,想的时候是乐”

许的小说反映了人生的另一条道路,反映了他的人生观:人在生活中默默抵抗、努力工作,平静面对人生的态度,有所作为的“认命”

★《缀网劳蛛》:只管织网、不论网破的宗教人生观、伦理观

★小说特色:

(1)传奇色彩

(2)浪漫气息,启发人思考,自己并不评论,含蓄

(3)异域色彩浓厚

(4)宗教色彩(积极、消极融合在一处)

△冰心

1900-1999,小说成就不是很大,但提出的问题引人深思,提倡基督式的爱,有短篇小说集《超人》,不事情节铺张,重在揭露人物内心,侧重抒发主观感受,风格婉约。

△王统照

1897-1957,爱与美的观点,代表作《沉思》(五四时人们的心态,包括先行者与旁观者)、《微笑》

《山雨》:北方农村破产的原因与现象;1933年出版,与《子夜》齐名。

2、乡土小说

△最早的现代小说流派,成熟作品在五四之后。写的是自己熟悉的生活,属于“寄寓文学”,不在本土写,将回忆组织起来,作品大多持批判态度。作者从农村中走出,读者多为城市人,最早倡导者是周氏兄弟。

△周作人的乡土文学理论:

(1)让新文学在本土生根(过多借鉴西方有失自身特色的危险)

(2)克服思想>形象的缺点,强调形象服人

(3)发展民族特色,鲁迅作品是最好的开端,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抒情性

△许杰

★《惨雾》:农村械斗(原始的纠纷解决法;中国人力量内耗)

★《赌徒吉顺》:乡村盛行的典妻

△鲁彦

★《菊英的出嫁》:构思精巧、否定礼俗

★《黄金》:如史伯伯的遭遇

△彭家煌

浓郁的湖南特色

★《怂恿》:写家族制度的破坏,滑稽口吻的背后露出穷人的愚昧和坏人的凶残

★《活鬼》:小女婿风俗,喜剧

△台静农

有鲁迅风格,出色的乡土作家

★《烛焰》:“冲喜”风俗,善制造气氛

★《拜堂》:弟继娶嫂

△许钦文

语丝社,受鲁迅影响早

★中篇《鼻涕阿二》

△乡土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贡献:

(1)批判性:批判旧中国的愚昧、落后、闭塞、野蛮,但还不够深刻、透彻,年轻作家居多

(2)描绘了许多当时中国社会的风俗,展示了多种多样的地方色彩

(3)加强了现实主义的创作潮流,与社会、民众的结合更紧密

(4)加强场面、人物的细节描写

三、浪漫抒情小说

在五四这个富于个性与青春气息的时代,要求个性解放又受到社会压抑,在本国文学传承和外国抒情文学的双重影响下,不禁要通过写作表达内心激情,将表现自我的主观性推到极致的,是以创造社作家为主的浪漫抒情小说流派,也包括少数文研会作家,及浅草-沉钟社作家。乡土小说家大都偏写实,但在语丝派内部,也出现了废名的田园抒情诗般的小说样式。

1、创造社概况

★1921年7月在东京成立。《创造》期刊。

★四大天王: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

★战斗对象是文研会,文研会是同旧文学作战的,创造社喜读西方浪漫主义文学,有意与文研会区别,风格总体偏向浪漫主义,与他们长期留学日本有关(受压迫、双重失望),作品批判色彩浓厚,组织性比文研会强,每人的特长、风格突出。

创造社作家从理论到实践都强调小说的主观性、抒情性,作品大都有一抒情主人公形象,作者不着意通过人物的性格刻画、以某种思想意识教化读者,而是直接抒发主人公的强烈感情,去打动读者,郭沫若把这种美学追求称为“主情主义”。这是中国现代小说的一种全新样式。

2、主要作家

★郁达夫、郭沫若、倪貽德、叶灵凤、陶晶孙、周全平,冯沅君,浅草-沉钟的陈翔鹤、林如稷,冯至、陈炜谟等。

△郁达夫(1896-1945)浪漫传奇色彩的一生

生平:郁达夫(1896-1945),名文,字达夫,1896年12月7日出生于富阳满洲弄(今达夫弄)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3岁丧父,幼年贫困的生活促使发愤读书,成绩斐然(家贫)。读过私塾,古典文学功底深,外文好。1913年9月随长兄赴日本留学。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著名的浪漫主义文学家、散文家和诗人。是“创造社”的主要发起人之一,与鲁迅、成仿吾、田汉、陶晶孙等交往甚密,共同为中国新文学的发展起到过推动作用。郁达夫是著名的新文学团体“创造社”的发起人之一,他的第一本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本小说集《沉沦》,被公认是震世骇俗的作品,他的散文、旧体诗词、文艺评论和杂文政论也都自成一家,不同凡响。有旧才子遗风,又有新文人品性。

他早期创作的作品中,细致入微、赤裸裸地展示出主人公的内心情感,呈现出明显的浪漫主义文学风格,开创了我国浪漫主义文学之先河,成为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流派的创始人之一,虽然这些作品中同时也饮食着自然主义及其它一些现代主义文学的表现手法,但浪漫主义的风格是其主要的特点。

郁达夫浪漫主义文学风格的形成与近代日本浪漫主义文学有着很紧密的联系,呈现出一种“忧伤、厌世”的情绪。这一风格同时也成为了我国现代浪漫主义文学的早期特点。

追求王映霞成功,移居杭州,舒适安逸生活,宅名“风雨茅庐”,“富春江上神仙侣”,远离政治中心,创作与家庭均出现问题。1937年参加抗日文化运动。国难家毁,郁去东南亚,奠定新加坡、马来西亚文学的基础。

日占新加坡后,郁到苏门答腊,化名“赵廉”,蓄须,被迫做日军翻译,做许多抗日工作。1945年9月被日军秘密杀害。1952年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他一生共创作了小说约50篇以及大量的诗歌、散文(200篇)、文艺理论,总计500多万字。

小说中直露的抒情处处可见,令人怀疑作者即为主人公,主人公的背景也与作者相似。把郁达夫小说连缀起来读,基本与其生活轨迹相合。典型自叙传抒情体小说。《沉沦》出版后更是引发此创作潮流。他强调“一切小说均是作者的自叙传”。作者的经验除自己的之外,实在另外也并没有比此更真切的事情。

但作家的目的非为自己立传,只是想“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让世人能够了解我内心的苦闷就对了。”非真实的生活历程,而是自己的情感历程。

其小说不追求曲折情节和周密细致的构思,而是努力写个人的情绪流动和心理变化,仿佛靠激情、才气信笔写去。直抒胸臆,充满激烈情绪的笔调去写,于事件叙述中做坦率的自我解剖,甚至用长篇独白的形式直接拨动读者心弦。

★作品:《沉沦》、《茑萝行》、《青烟》、《春风沉醉的晚上》、《薄奠》、《过去》(摆脱自叙传)、《迟桂花》

郁在留日期间形成弱国子民强烈感情,与五四退潮后青年一代普遍存在的精神失落和经济、婚恋的苦闷相呼应,造成当时“郁达夫热”。

郁在浓烈的抒情气氛中还创造了真实感人的抒情主人公形象,大都是所谓“零余者”:自伤自怜、被社会抛弃的时代青年,“五四”时歧路彷徨的知识青年,遭社会挤压无力把握自己命运的小人物,被压迫被损害的弱者。

反映出郁达夫自己的精神困境:承继经典的“倡优士子”模式,“同是天涯沦落人”。★郁达夫小说特有一种感伤美、病态美,从主人公的颓废、变态的心理言行中揭示“时代病”,黑暗病态的社会。

★情欲描写,郁达夫主张人的一切合理欲求的自然发展,认为情欲作为人的自然天性应在文学中得到正视和表现。大胆地以自身为对象,通过直接写性包括病态和同性恋,来阐释爱恋生死的主题。也是对虚伪的传统道德以及国人矫饰习气的一种挑战。《沉沦》一发表惊世骇俗。

★创作特色:教材P53

(1)自我的写真

(2)感伤的抒情

(3)结构的散文化

(4)流丽、清新的文笔。

△郭沫若,其小说多以日本为背景

《牧羊哀话》:写朝鲜亡国后的家国悲剧,表达反日情怀;注意气氛的营造。

《喀尔美萝姑娘》;

自传性小说《漂流三部曲》

★《残春》:中国最早的意识流小说之一。

△张资平

梅州人,创造社元老,其小说市场效果较好,读者多使其声望高,主要写爱情小说(鲁迅评价: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处女作:《约檀河之水》

★自叙传:《冲击期化石》(现代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名与张学地质有关);《她怅望着祖国的田野》、《梅岭之春》(叔叔侄女的恋爱,反封建色彩浓),此后他只注意情节编造,不坚持精神追求。大部分作品颇有自然主义色彩,终至沉溺于性爱、肉欲描写。

△其他:多为创造社小字辈作家

★陶晶孙:15年留学经历,作品有浓重的东洋味。

《木犀》:起初用日语写成,后译为中文,由木犀花香联想到少年时与老师的恋爱,回忆中的师生恋,温馨、飘逸、甜美。

★叶灵凤:1925年加入创造社,抒写多角感伤恋情,受外国浪漫主义、唯美派颓废派影响深。《女娲氏之余孽》、《菊子夫人》、《姊嫁之夜》、《鸠绿媚》,描写变态性心理,用弗洛伊德理论解释,善解剖女性恋爱心理。30年代后成为重要的海派作家。

★冯沅君(淦女士),非创造社成员,主要作品发在《创造》,崇尚对主观、个性的表现。

《隔绝》、《隔绝之后》,每个短篇间略带连续性,主人公姓名不同、性格一致,抒情独白、大胆袒露内心,细微地表现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

★庐隐,个人心路,文研会骨干,抒写知识女性内心的苦闷、爱情生活的坎坷。作品《或人的悲哀》、《海滨故人》、《丽石的日记》

第三章鲁迅

一、概述

二、创作情况

三、鲁迅的小说

四、杂文

五、散文诗

一、概述

1、生平

2、鲁迅精神

①怀疑精神

《野草》:“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对一切都不轻信,对名目轻信是中国人的习惯,“自大狂”也源于此,被打败时也不认为自己不行。

批评中国的“十全十美观”,即用名目掩盖空虚,以老为好的心理表明一民族衰老的心态。

“从来如此便对吗?”从来如此,阻隔了改革,鲁想打破“从来如此”的主张受尼采的“重新估定一切”思想影响。

②现实精神

鲁的此种精神与反对“黄金世界”(理想世界,美好的未来)有关,多数人为美好未来而奋斗,而鲁认为黄金世界也有不好的事情。鲁不重视彼岸,重视此岸和去彼岸的路,反对空想,鲁的现实主义就是超越目的、重视过程,并非为革命胜利而参加革命(真正的革命家不只是为自己好),鲁的革命是同黑暗捣乱。

③绝望精神

希望只是一个连偶像都不如的虚无东西,希望、绝望都是虚妄。

中国的知识分子都是软弱的,看到好处才随人去做,鲁迅主张绝望后的斗争,不抱个人利益的抗争最有力。

所以鲁迅不怕压迫与诱惑,抱希望没用,苦干是最重要的。

二、创作情况

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中国现代作家是在鲁迅的基础上发展了不同的文学风格体式。

△主要作品:鲁迅一生著有小说集3部,杂文集17部,散文诗集1部,回忆散文1部,学术著作《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翻译了近100位作家的文学作品和理论著作,还辑录、校勘古籍18种。1938年出版《鲁迅全集》〔二十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鲁迅著译已分别编为《鲁迅全集》〔十卷〕,《鲁迅译文集》〔十卷〕,《鲁迅日记》〔二卷〕,《鲁迅书信集》,并重印鲁迅编校的古籍多种。1981年出版了《鲁迅全集》〔十六卷〕。北京、上海、绍兴、广州、厦门等地先后建立了鲁迅博物馆、纪念馆等。鲁迅的小说、散文、诗歌、杂文共数十篇〔首〕被选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小说《祝福》、《阿Q正传》、《药》等先后被改编成电影。

△小说

《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5)、《故事新编》(关于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杂文:匕首和投枪

△散文诗:

《野草》:丰富、复杂、矛盾,于苦闷、彷徨中求索,哲理、象征和形象性相结合。

《朝花夕拾》:回忆性叙事散文,回忆与感想、抒情与讽刺和谐结合。

六、小说

现实层面:震惊

鲁的小说

象征层面:深远

(一)《呐喊》和《彷徨》

1、表现的深切

①独特的题材

为人生,表现农民与知识分子

意在“揭出病苦、引起疗救的注意”

②独到的眼光、视角

“老中国的儿女”——沉默的国民的灵魂

《药》、《故乡》、《明天》、《祝福》(农民)

关注病态社会里人的精神“病苦”

《在酒楼上》、《孤独者》、《伤逝》(知识分子)

③特殊的小说模式

A.看-被看:并非着意人物刻画,而是一种有象征性的氛围、情节

《示众》、《狂人日记》、《孔乙己》、《明天》、《头发的故事》、《药》、《阿Q正传》、《祝福》、《长明灯》、《铸剑》、《理水》、《采薇》

看客—作者,先驱者—群众

B.离去-归来-再离去(由希望而绝望)

“归乡”模式

讲他人故事的同时,讲自己的故事:《祝福》、《故乡》、《在酒楼上》

★一些结尾的亮色:《药》、《故乡》、《孤独者》等——反抗绝望

2、格式的特别

《呐喊》中十多篇小说都有新形式,给青年影响、做榜样:

①形式多样

《狂人日记》:日记文本,主人公自我内心剖白;白话文体+文言小序

《孔乙己》:以旁观者口吻叙述,知识者与群众的双重悲喜剧,读者、隐含作者、叙述者与人物置身于复杂网络中

《阿Q正传》:主观抒情性(作者的融入)

《伤逝》:表露真实与骗人的矛盾

《在酒楼上》、《孤独者》:主体渗入小说

“诗化小说”:《伤逝》、《社戏》

散文体小说:《兔和猫》、《鸭的喜剧》

戏剧体小说:《起死》

抒情体小说:《伤逝》、《孤独者》、《在酒楼上》

讽刺小说:《高老夫子》、《肥皂》

乡土小说:《故乡》、《风波》、《社戏》

②表达的含蓄、节制、简约、凝炼

肖像:“杂取种种,合成一个”,塑造人物形象,具广泛典型性。

画眼睛,“显示灵魂的深”

将人物置身于大小环境中,强化人物性格的社会意义、时代意义

③熔诗、散文、音乐、美术、戏剧的经验从事小说创作,借鉴外国小说形式+借鉴中国传统

文学艺术经验

继承传统与突破传统的统一:中国古典笔记与小说(世说新语、唐传奇、儒林外史、红楼梦),白描、人物形象勾勒、富于抒情长于讽刺;俄罗斯、东欧、日本文学,小人物、寄悲愤绝望于幽默、心理刻画、幽默讽刺,发掘病态心理——现代现实主义小说艺术。

3、狂人日记

古今中外,最先看清真理的先觉者往往被看成狂人,中国五千年的文明史是精神上和实际上吃人相结合的历史。

《药》:先觉者是为救群众,反被群众吃掉。

反封建的主题,揭露封建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

狂人的清醒、深刻与众人的浑噩(白话日记正文—文言小序)

吃人主题的延伸:

《孔乙己》、《白光》——封建科举吃人

《明天》、《祝福》——礼教的吃人

《药》、《阿Q正传》——封建思想和愚民政策的吃人

《示众》——看客的吃人

《高老夫子》、《肥皂》——伦理道德的陈腐虚伪

手法(评论变化):现实主义——浪漫主义——象征主义(象征、隐喻)

第一篇意识流小说

实写人物(现实主义)+虚写寓意(象征主义)

4、《阿Q正传》

①形象:落后、不觉悟的、带有精神病态的农民形象(暴露民族劣根性)

茅盾语:中国人品性的结晶,人类的普遍特点的一种

鲁迅:质朴、愚蠢+狡猾

不觉悟,妄自尊大,“看客式”的无聊,守旧、畏强凌弱

A.要杀人(小D+赵太爷)恨阶级兄弟+想拿他钱

对待革命的态度有问题

B.随时可革命,又可反革命,没有灵魂,只看哪方面有好处

②精神胜利法

夸耀过去+虚构未来=解脱现实

③对农民问题的探索,考察中国革命问题——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深远的意义

(二)《故事新编》“神话、传说及历史的演义”,只取一点因由,随意点染,铺成一篇。

30年代集中精力于杂文创作,未忘小说创作,1934-1935年间5篇从历史与传说中取材的小说(《理水》、《采薇》、《出关》、《非攻》、《起死》)+20年代写作的《补天》(原名《不周山》)、《奔月》、《铸剑》

序言中写到并非《文学概论》所谓之小说,生命最后阶段,坚持艺术上的非正统性、强大创造力与想象力。对《呐喊》、《彷徨》建立的中国现代小说规范寻找新突破。所以也是一部试验性的作品。

1、对“古”、“今”之间的深刻联系进行追寻与表现(古今交融)

★在有典籍记载的主要人物之外,加入大量现代语言、情节、细节。(鲁称之为“油滑”)如:《理水》中“文化山”上的许多学者,ok,莎士比亚……

是传统戏剧中的丑角,又用现代语言自由发挥。以“油滑”姿态揭露和嘲讽现实。

但鲁对自己的“油滑”的也有不满:油滑是创作的大敌,我对于自己很不满。

不过,后来这种“开一点小玩笑”的诙谐手法越来越发展了,是借鉴民间戏曲的尝试与创造。

①《补天》、《奔月》中对先驱者命运的思考,引起当代读者共鸣。

②在古今相通中,以现代照亮古代,有力揭示古代人与事中某些被掩盖的真相,有鲁迅

杂文的锋芒(以杂文入小说)。

如:《采薇》

《出关》讽老、庄哲学

《起死》

《铸剑》中现实血案与古代的联系,复仇意志

2、庄严与荒诞互补、互渗

★《补天》:宏大瑰丽的背景——女娲的无聊

古衣冠的小丈夫,死后在肚皮上扎寨,荒诞极致——历史的悲凉

前半部:上层世界—平民世界

《理水》对立世界合一

后半部:夏禹凯旋,被百姓看

前半部:悲凉、崇高的复仇

★《铸剑》

后半部:头骨混,神圣被消解

《非攻》:最后一笔的反转。

模式:前后部的对立+后对前的翻转与颠覆。

小结:8篇有5篇作于生命的最后阶段,死亡威胁,内外交困,身心交瘁。

总体风格却非常从容、充裕、幽默、洒脱。

骨子里是鲁迅式的悲凉,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新境界,超前性,同时也有不成熟性。鲁迅提到过《补天》后半部的草率。

四、散文/散文诗

1、《野草》

①是鲁迅写给自己的(独语体,不需听众,直通灵魂最深处)

研究鲁迅精神的最好参考,文字优美,思想深刻

②清醒的孤独者

反抗绝望,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战斗性的文字

③独创的艺术形象(矛盾、丰富)

独战的战士:《秋夜》中的枣树,《过客》中的客,《这样的战士》中高举投枪的战士,《雪》中孤独的“雪”,死掉的雨的惊魂……

无物之物:阴柔、变幻,糅合“吃人”精髓,阴险、虚伪,既凶且怯的卑劣性格,如《狂人日记》中闪现的吃人者一般,《这样的战士》中的“无物之物”

死火:将矛盾的两极融为一体。

④虚实结合来写

现实与奇幻、梦境交错,表现微妙难言的感觉、直觉、情绪、想象、意识与潜意识

⑤象征、隐喻大量使用,个别篇什隐晦难释

但比之冲淡平和、明白浅易,更耐咀嚼,有人生真味

2、《朝花夕拾》

①闲话风

谈闲天,说故事;自然、亲切、和蔼、放松,作者与读者处于平等地位,漫笔,兴之所至,原生味

②一系列慈爱、质朴、温情的形象,显露了鲁迅心灵中柔和的一面

阿长、小伙伴、藤野先生

③任心闲谈

紧张、沉重的同时显出洒脱、放纵、从容

五、杂文

产生于五四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中,并随着新文化运动深入而有发展。1932《申报·自由谈》成30年代杂文的主要阵地。作为左翼文坛主将的鲁迅,杂文创作成就最为杰出,且贯穿其文学创作始终。功能:战斗、释愤抒情

★以1927年为界,划为两个时期

前期:1918-1926,广泛深刻的社会、文化批评,反封建的五四精神

如:《我之节烈观》、《灯下漫笔》

后期:1927-1936,继续解剖中国社会思想与文化(《二丑艺术》),政治内容大大增加。如:《为了忘却的记念》、《“友邦惊诧”论》。坚持文化战线的思想理论斗争。

艺术特色:

1、诗与政论结合

2、塑造否定性的类型形象体系

3、幽默讽刺和曲折冷峭的语言

第四章二十年代新诗

一、五四新诗运动

二、初期白话诗

三、主要创作流派诗人诗作

一、“五四”新诗运动

渊源:晚清诗界革命

20年代新诗的发展轮廓:白话新诗——自由诗——小诗——格律诗(含十四行诗)——象征诗(从节奏到旋律)——政治抒情诗

二、初期白话诗

胡适《尝试集》1920.3初版

❖代表作:《老鸦》《鸽子》《威权》《乐观》等。

❖沈尹默:《月夜》(1917)

❖刘半农:相隔一层纸(1917)

❖周作人:《小河》(新诗第一首杰作)

△初期白话诗的总体特点

1、散文化

(1)基本不用韵及平仄;(2)虚词较多,采取白话散文的句式章法,以清晰的语义逻辑联结诗的意象

2、注意向民间歌谣传统的吸取与借鉴

1920年成立北京大学歌谣研究会,如周、刘、沈

3、以个性解放、关注平民为主要内容

三、主要创作流派诗人诗作

1、小诗派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

2、湖畔诗派

湖畔诗人:汪静之《蕙的风》、冯雪峰、应修人、潘漠华

3、冯至

△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鲁迅)

△冯至抒情诗的最大特点在于节制,或化为客观的形象,或蕴涵于简单的情节,后期向哲理诗发展;

形式上采取了半格律体,大体整体,大致押韵,追求整饬、有节度的美;

叙事诗成就突出,如《帷幔》《蚕马》《吹箫人的故事》,从德国谣曲中获取养分,有中古罗曼气息。

后期十四行诗方面的成就:《蛇》

4、郭沫若的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开贞,别号鼎堂,四川乐山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和历史剧作家。

(1)郭沫若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1940—1943年,连续创作六部历史剧:《棠棣之花》、《屈原》、《虎符》、《筑》(《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1944年写出史论《甲申三百年祭》

❖建国后历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全国文联主席、1—5届全国人大副委员长。

(2)现代诗歌的奠基之作:《女神》

❖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最重要的诗集之一。

❖受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的感召,同时又反映了狂飙突进的“五四”时代精神。

❖分为三辑,第一辑由诗剧《女神之再生》、《湘累》和《棠棣之花》组成,是以现代的想象重构古代的故事传说;第二辑是主体,30首诗作,《凤凰涅磐》《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等都乃名篇;第三辑有25首新诗。

△反抗、破坏、创造的主题

“反抗”,源自人的解放与觉醒;“破坏”,基于现实的黑暗、冷酷、腥秽;“创造”,是人类得以前行的动因

“五四”精神:怀疑、批判、反抗、破坏、创造。

——《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集中表现了上述主题。

❖泛神论主题

“一切的一”与“一的一切”,这是一种一切都融为一体,生命与万物物我无间的大和谐境界。(自我、自然与神三个元素融为一体)

❖爱国主义的主题

《炉中煤》、《凤凰涅磐》、《女神之再生》。

“五四”是中国现代新型文化的青春期,郭的爱国也表现为对“青春中国”、“新中国”的向往与追求。

△《女神》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是“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自我形象。

是一个具有彻底破坏和大胆创造精神的新人形象。

是一个热烈执着地追求美好理想和个性解放,充满着历史乐观主义精神的现代人。

抒情主人公已越出了“祖国意识”,有了“人类意识”。

❖艺术特色

艺术想象与形象体系建筑在“泛神论”的基础上

创造了自由诗的诗体形式

综合采用多种艺术表现的手法。

(3)郭沫若的其他诗集

《星空》(1923)、《瓶》(1927)、《前茅》(1928)、《恢复》(1928)

无论是其诗情和形式,都不再有《女神》之光彩。

5、新月派

(1)徐志摩(1896-1931),名章垿,字志摩,1896年出生于浙江省海石县一个富商家庭。1918年留学美国,1921年又到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政治经济学,获硕士学位。留学期间,深受西方民主主义思想和浪漫主义诗歌影响。1922年回国,曾任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教授,同时,开始诗歌创作。1923年参与发起新月社,1926年主编《晨报副刊·诗镌》,与闻一多等人一起提倡新格律诗。1928年主编《新月》月刊,曾经与无产阶级文学发生激烈的论战,1931年11月19日,因飞机失事遇难身亡。时年36岁。被认为是诗坛上的一颗流星。

❖徐志摩创作过多种文学体裁,散文、戏剧、小说、诗歌等。其文学成就主要是诗歌和散文,是20年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之一。曾出版诗集《志摩的诗》(1923)、《翡冷翠的一夜》(1927)、《猛虎集》(1931)三部诗集,在他死后,陈梦家又给他出版《云游集》。

❖徐志摩的思想,基本上是欧美化的自由主义思想

❖非深刻而较单纯。“爱”、“自由”、“美” 的“单纯的信仰”(胡适语),在本质上是个性主义和人道主义。他表面上显得很驳杂,接触各种思想家、思想潮流和作家,但未形成自己的思想,他曾经说“ 自己在思想上永远也无法形成一个系统。” 所以,他不属于“思想类型” 的作家,而属于单纯的情感类型作家。他的思想基本上停留在对欧美政治、文化的情感性的渴望,明显地带有浪漫诗人的特点。

△《雪花的快乐》是一首爱情诗,也是徐志摩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诗是用“雪花”飘落来这种自然现象,象征自己的执著的爱情追求。诗歌的才华,除了音乐性以外,更主要地体现在想象力上,把雪花与自己内心的情感融合在一起,客观事物与内心情感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非常别致的意境,但同时也很贴切。

△追求精神理想的:《我不知道风是在哪一个方向吹》

△灵动飘逸的浪漫抒情风格:《沙扬娜拉》(1925)

短短的四句,就把日本女性的情态、性格表现出来。诗歌抓住日本女性的一个日常行为,然后用比喻去表现这种行为性格、情感。

△旋律优美

❖徐志摩诗歌具有很强的音乐性,舒缓的节奏,形成一种优美的旋律。

❖这种音乐性,涉及了三个因素:押韵、平仄和音尺。

❖对音乐性的追求,是新月派诗歌最重要的美学原则。

△关于《再别康桥》(1928):这是一首别情诗,抒发对康桥的那种无限深情。依依惜别、无限眷恋,带有淡淡的感伤。康桥,是英国著名的剑桥大学所在地。1920年10月——1922年8月,徐志摩曾经在这里学习。决定了徐志摩一生的基本思想,徐志摩对欧美政治、文化和浪漫主义的信念,就是在康桥形成的。

❖从人生理想的角度去理解徐志摩的康桥理想,把它看作是一种“回归自然” 的浪漫主义人生理想更贴切些。

❖并没有以自然批判文明,而是直接抒发对自然的感情。对康桥感情,就是对自然的感情,歌咏康桥的自然美景。

❖这首诗体现出三美的原则。最突出的是音乐美。诗歌得以流传,很大程度上是这种优美的旋律感。

❖押韵,每节都是第二行和第四行之间。每行是两个或三个音组。还有词的重复和节的重复:“轻轻的”、“悄悄的”。最后一节和第一节相呼应。使节奏舒缓、从容,同时,给人一种韵味悠长的感觉。

(2)闻一多

❖闻一多(1899—1946),原名闻家骅,湖北浠水人。1945年7月15日在昆明被特务暗杀。❖人生道路:诗人—学者—民主斗士

❖主要作品:诗集《红烛》、《死水》

新月派诗歌:闻一多

❖追求: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把创造的重心从“白话”转向“诗”。新诗由此进入了“自觉”时代。

❖闻一多对《女神》的批评:一是过于欧化;二是反对只是“自然流露”。

❖理论原则:理性节制情感。

❖审美特征:和谐与均齐

❖三美理论,诗人应该“戴着镣铐跳舞”。(旧诗经验的移植)

△《死水》作于1926年4月,是诗人偶见西单二龙沟南端一臭水沟有感而作

❖作品采用象征手法,对窒息的社会现实作了高度的艺术概括

(3)朱湘1904-1933

❖《夏天》《草莽集》(古典),及身后友人所编《石门集》(西方)

❖朱湘最认真地实践了新月派倡导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他的诗恬淡平静,工稳美丽,诗风古典而奢华。

❖《采莲曲》《催妆曲》《摇篮歌》具有“东方的静的美丽”和“古典的与奢华的”美的风格。

❖关于诗的章法、模拟西洋诗体(如十四行)做过很多试验。

❖叙事诗同样较为成功。如《王娇》《猫诰》等

△《采莲曲》写得缠绵悱恻,唱出一片宁静迷人的境界。给他赢得极大的声誉。

6、早期象征派诗歌

❖穆木天《谭诗——寄郭沫若的一封信》:“胡适说:做诗如作文,那是他的大错。”要创作纯粹的诗歌:一是领域(潜在意识);二是思维与表现方式,强调暗示和朦胧的特质。❖拒绝大众化。师法法国瓦雷里(穆木天,做了回环句式和废除标点的尝试)、魏尔伦(李金发),提出“内转”,同时试图沟通中西诗歌。在李的诗中还进行了复活文言的尝试。

什么是象征派诗歌

❖象征主义作为一种文艺思潮诞生于19世纪中叶的法国。1857年法国诗人波德莱尔发表了著名的诗集《恶之花》,从此揭开了欧洲象征主义的序幕。其最初流行于诗歌领域,其后流行于其他艺术领域。20世纪初,象征主义曾对五四新文学的发展产生过深远影响。20 世纪20年代在中国文坛兴起的象征派诗歌,就是其直接催生的结果。但象征派诗歌在中国文坛上所走的道路并不平坦,其在中国诗坛所取得的成就也远远低于欧洲其他国家。

象征派诗歌进入中国的文学背景

❖在表现技巧上,象征派的诗人们反对模拟客观现实,也反对直抒胸臆,更反对概念的说教。其诗歌大都借新奇的想象和比喻、晦涩的意象和暗示、象征性的意境来揭示他们内心世界的奥秘,表现出与五四初期白话诗截然不同的艺术风格。

象征派诗歌与新月派诗歌的区别

❖新月派与初期象征派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中国诗坛上的两个主要的诗歌流派,由于新月派的主要作用在于从听觉视觉方面克服初期诗坛的散文化倾向,而象征主义诗派则重在纠正其太实、太白、太直、太露的艺术弱项,因而两者在创作方法上有很大区别。

△李金发与象征派诗歌

❖1925年李金发的诗集《微雨》的发表,标志着中国象征主义诗歌进入了一个全新的时期,并由此形成了一个影响深广的诗歌流派——象征派诗歌。1926年、1927年他又相继出版了诗集《为幸福而歌》和《食客与凶年》。

李金发简介

❖1900.11.21—1976.12.25,原名李淑良,笔名金发,广东梅县人。1919年赴法勤工俭学,在法国象征派诗歌特别是波特莱尔《恶之花》的影响下,开始创作格调怪异的诗歌,在中国新诗坛引起一阵骚动,被称之为“诗怪”,成为我国第一个象征主义诗人。1925年初,回国执教,加入文学研究会。1928年任杭州国立艺术院雕塑系主任,创办《美育》杂志;后赴广州塑像,并在广州美术学院工作,1936年任该校校长。40年代后期,几次出任外交官员,远在国外,后移居美国纽约,直至去世。

李金发诗歌的主要内容

他的诗歌并不直接反映现实,而是直接表现自己的内心生活,内容往往是悲剧性的人生感受:死亡、悲哀、绝望、孤独。这实际是也是现代诗歌的一个主题,多表现人的“异化”。代表诗作《弃妇》就倾诉了人生的悲哀和痛苦,用弃妇的悲惨象征人生的悲惨。

❖这是一个曾被文学史宣判为本世纪二十年代新诗发展中逆流的诗人。他的名字和诗作,多年来,似乎已被湮没,已被遗忘了。然而,他的幽灵却一直在诗坛上游荡,在毁誉里挣扎,在变形中崛起。三十年代滥觞的现代派诗里,可以听到他的回声,四十年代风行的九叶派诗

里,又可以看到他的潜影;五十年代的台湾,现代派诗以蔚为壮观之势东山再起,八十年代的中国大陆,朦胧诗激起了此伏彼起的争论。这时,只是在这时,人们才意识到;原来他不是一个可以轻易抹去的名字,他的诗也不是一页可以不屑一顾地掀过去的历史。

❖深刻的探索者,常常比肤浅的成功者在历史上刻下了更深的印痕,留下了更多的东西。7、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第六章二十年代散文

一、散文的兴起

二、主要派别

三、重要作家作品

一、散文的兴起

散文在20年代取得很高成就:数量大、文体丰、风格绚烂、名家多。

创作相当发达,品种体式繁多,既有杂感小品,也有抒情“美文”,哲理随笔,还有散文诗,文艺性的通讯。各自发扬着文体的优长,辉耀着作家的个性,与传统文言散文争相媲美。

△兴盛原因:

(1)历代传统:最能表现白话文特长,与古文抗衡;由于古代文学中散文较发达,新文学若要站住脚,务必打破用白话不能作美文的迷信,因此诸多作家往散文方面努力。(2)创新体裁:战斗性与文艺性相结合的杂文

(3)文体自由,这种文体比较自由。相对容易掌握,写的人也就比较多。也由于散文一般较简短,一有感触,即可成篇,适合于“五四”时期思想启蒙的

(4)因为五四散文“化传统”化得较好,比较适合民族审美的心理习惯。

二、主要派别

1、《新青年》随感录作家群与现代杂文

1918.4,《新青年》设“随感录”专栏,刊登杂文

还有李大钊、陈独秀《每周评论》,瞿秋白《新生活》等。

△作家群:都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李大钊(宣传鼓动性与散文诗的艺术性相结合)、陈独秀(痛快淋漓、气宇轩昂)、刘半农、钱玄同、周作人、鲁迅。

2、“言志派”散文

△小品文,代表作家:周作人、俞平伯、钟敬文、废名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概念,提倡“言志”的小品文,认为其是个人文学的尖端。

3、文学研究会作家散文

△缜密、漂亮的美文

主要代表:冰心、朱自清

其他重要作家:丰子恺、梁遇春、许地山、叶圣陶、郑振铎、茅盾、瞿秋白。

4、创造社作家散文(浪漫派)

特点:率真、坦诚、热情呼号、自剖式

郁达夫:自叙传,恣意放达,作品《归航》、《还乡记》、《还乡后记》

郭沫若:悲愤呼叫,作品《月蚀》、《卖书》、《路畔的蔷薇》

5、“语丝派”和“现代评论派”作家散文

1924年创刊的《语丝》为“语丝派”阵地。

“语丝”文体:批评文字中富于俏皮的语言和讽刺的意味。

特色:任意而谈、无所顾忌、要催促新的产生

作家:周氏兄弟、林语堂、孙伏园

20年代中期,《现代评论》派,欧美留学归国的知识分子,政治倾向与“语丝”对立。

代表作家:徐志摩(自由、华丽),陈西滢(“闲话”,贵族化)

三、重要作家作品

1、周作人、朱自清、冰心

(1)周作人:美文的领袖,也写了不少战斗性的杂文。一个有争议的作家。

有浮躁凌厉和冲淡平和两体,后者影响更大。

浮躁凌厉——主要是思想上的意义、社会作用;

冲淡平和——追求表现事物的本来面目,看去不事雕琢,“本味”,平淡背后有真正的绚烂;从日常生活出发,平平淡淡挥发开来;把文艺当成“自己的园地”,进行玄思、冥想。

例子:《北京的茶食》、《故乡的野菜》、《苦雨》、《喝茶》、《乌篷船》。选材平凡琐碎,经笔墨点染透露出特别情趣。

△周氏兄弟看透现实后的不同选择:

鲁迅——继续战斗

周作人——不再战斗,不关心人间烟火;标志为1928年《闭户读书论》

△闲适、青涩、充满趣味性、知识性的一脉散文:俞平伯、钟敬文、废名

(2)朱自清

语言、文体之完美,擅写漂亮、精致的抒情散文。

是“作出来的”,与周作人“写出来的”相对。

特点:漂亮、缜密、自然、朴素。

语言上:口语化、情意化、风趣化。

❖构思缜密,布局精巧: 缜密而严谨,新奇而精巧,营构合理,“设眼有致”。

❖浓郁的抒情色彩:融抒情于叙事之中,追求一种“真挚美”;抒情与描写相结合,追求一种“绘画美”;抒情与议论相交错,追求一种“理趣美”。抒情与叙事、描写、议论相交织。因作品的立意和题材的不同,显示出多姿的抒情美、真挚“美”、绘画美、理趣美,偏重于描写的写景篇章则是细致绮丽,偏重于议论的杂感则见机智深沉。

❖清新、自然、悠美、典雅的艺术语言:朴素的语言基调,而又体现出清新、自然、悠美、典雅之美。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笔记

中国现代文学史(下)复习资料 第一章 1949—1976文学思潮 一、五六十年代文学思潮 1.第一次全国文代会:1949年7月2日至19日在北平举行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代表大会。会议由郭沫若提议召开,成立了以郭沫若为主席,茅盾、周扬为副主席的全国文艺界组织——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简称文联)。 2.文艺界的三次批判: (1)关于电影《武训传》的讨论; (2)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和清算胡适派“唯心论”思想; (3)清查“胡风反革命集团”及其文艺思想。 二、“文革”文学思潮 1.1965年11月,姚文元《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在上海发表,揭开“文化大革命”的序幕。 2.革命样板戏:京剧《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现代舞剧《红色娘子军》、《白毛女》,交响音乐《沙家浜》等8个剧目。 3.文艺创作“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 第二章五六十年代小说 一、五六十年代小说概述 1.50年代中期以后,长期小说创作丰收,主要作品:赵树理《三里湾》,高云览《小城春秋》,曲波《林海雪原》,李六如《六十年的变迁》,梁斌《红旗谱》,周立波《山乡巨变》,杨沫《青春之歌》,冯德英《苦菜花》,周而复《上海的早晨》,吴强《红日》,李英儒《野火春风斗古城》,冯志《敌后武工队》,刘流《烈火金刚》,欧阳山《三家巷》,草明《乘风破浪》,柳青《创业史》,罗广斌、杨益言《红岩》,欧阳山《苦斗》,姚雪垠《李自成》,浩然《艳阳天》 2.杜鹏程《保卫延安》,小说塑造了中共高级将领彭德怀的形象,后随着对彭的批判而遭禁。 3.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 4.曲波《林海雪原》被称为“革命英雄传奇”。 5. 都市文学:周而复《上海的早晨》。 6.“山药蛋派”:赵树理、马烽、西戎、李束为、孙谦、胡正。 7.周立波,湖南益阳人,他的长篇小说《暴风骤雨》,在50年代初被苏联授予“斯大林文艺奖”。《山乡巨变》写集体化道路的必然性,刻画众多人物形象,如动摇落后的中农(盛佑亭,绰号“亭面糊”) 8.《李双双小传》为李准赢得广泛声誉,小说背景为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 二、柳青梁斌杨沫等 1.这一时期能代表时代主流特征而包容着复杂性的小说,以柳青《创业史》、梁斌《红旗谱》、杨沫《青春之歌》为代表。 2.柳青《创业史》这部小说要向读者回答的是:中国农村为什么会发生社会主义革命和这次革命是怎样进行的。(主题先行) 3.梁斌的革命历史小说《红旗谱》由三部长篇构成:《红旗谱》、《播火记》、《风烟图》,主要人物有:朱老忠、严志和、冯兰池。 4.姚雪垠《李自成》获茅盾文学奖。 5.杨沫的小说《青春之歌》,在1959年被改编成电影作为建国十周年献礼篇,风靡全国,还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重点总结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第一个十年) 一、什么是中国现当代文学?1、中国现当代文学指“五四”前至今的文学,即包括现代文和当代文学。 二、什么是中国现代文学?1、中国现代文学又称“新文学”,指1917年到1949年间的文学。同时也是用“现代语 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和心理的文学。”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分期1、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有三分法、四分法、五分法等。三分法:1917-1927, 1927-1937,1937-1949。四分法:1917-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另有后两期1937-1942,1942-1949 五分法:1917-1921,1921-1927,1927-1937,1937-1945,1945-1949。 •第一章文学革命的兴起与发展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准备 一、20世纪初中国社会的情形二、晚清以来的文学变革1898年“公车上书”要求变法维新。 三、文学革命前的文学作品林纾的翻译小说哺育了一代新文学作者。 ★民初小说以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最为著名。鸳鸯蝴蝶派“五虎将”徐枕亚、李涵秋、包天笑、周瘦鹃、张恨水。“四大说部”《玉梨魂》、《广陵潮》、《江湖奇侠传》、《啼笑因缘》。★《江湖奇侠传》它是中国第一部正宗的武侠小说。 ★《啼笑因缘》本书采用一男三女的爱情模式为故事的核心结构。《啼笑因缘》的精致在于作者讲故事的技巧,章回小说的布局更为作品增添了一份古色古香的意蕴。 第二节文学革命的发生 ★文学革命的发生,既是清末民初中国文学变革的必然,又是外国文学思想影响的结果。 一、“五四”新文化运动 《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提出“民主”和“科学”,以对抗家长专制的封建文化,开启了一场思想启蒙运动。大力介绍自由平等、个性解放、社会进化等思想学说。发生于1917年的五四文学革命,是中国现代文学发展的开端。 “五四”文学革命 1五四文学革命是清末民初20年来文学现代化的历史准备的必然,承继了梁启超、黄遵宪等人提倡的“新民”、救国的近代文学改良精神,有着“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白话文运动”的基础,且有西方文学的译介培养成形的对西方新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心理。 五四文学革命的直接背景和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五四文学革命是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组成部分,对封建思想的批判必然会转向对封建主义文学的攻击,反对文言、提倡白话,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成了一场文学革命运动。 2★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首先发难,提出“八事,要求以白话文学为正宗,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这场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三大主义”,对整个封建旧文学宣战。 ★刘半农《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意见。钱玄同从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指斥旧文学为“选学妖孽,桐城谬种”。他俩在《新青年》上发表“双簧戏”。 ★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周作人《人的文学》提倡人性、人道主义的文学,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提出“社会写实的文学”。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宣布白话文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白话文取得了胜利。 3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A文学观念上,文以载道、文笔不分、 游戏消遣的传统观念被破除了,借鉴于西方的严肃的文学观念得到了确立。B新文学的理论倡导者和实践者对封建 思想文化体系的彻底否定改变了文学仿古的风气,表现人生的求真精神得到发扬,文学从审美内容到语言形式都接 近于生活和人民。C僵化的文言被摒除,白话从俚俗的边缘进入文人创作的中心,成为文学语言的正宗。D外国多 样化的文学样式与手法,丰富着新文学的创作,新诗的创立、小说的革新、话剧的传入、美文的倡导,使文体得到 了大解放与大丰富。 第三节外来文学的影响 一、理论渊源1五四文学思想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西方文化刺激了中国对“人”的不断发现,启发了五四 文学如何表现人。2文学革命的发难者们从西方文艺思潮中汲取理论源泉,提倡文学革命。胡适、陈独秀的文学史 观也是来自于西方的社会进化思想。文学历史进化论是它们文学革命理论的基础。3如何建设中国的新文学,文学 革命的发动者们主要也是借鉴外国文艺运动与创作的经验。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1917年1月,胡适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2月陈独秀发表了《文学革命论》,正式拉开了文学革命的帷幕,标志着五四文学革命的正式开始。 2、《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在结构上选取了“狂人”整个生涯中的一些片段,用日记格式连缀成篇。 3、《阿Q正传》是鲁迅解剖国民痼疾的最典型的作品,是鲁迅“改造国民性”思想的集中体现。 4、郁达夫的《沉沦》是现代文学的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5、《女神》是郭沫若的第一部新诗集,它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而成为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作。 6、在“左联“的大会上,鲁迅《对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的讲话高屋建瓴地对无产阶级文学倡导期的经验与教训作了科学总结。 7、30年代的文学作品:茅盾《子夜》,巴金《家》,老舍《骆驼祥子》,沈从文《边城》,艾芜的《南行记》,曹禺的《家》和《原野》,艾青《大堰河—我的保姆》等,标志着中国现代文学日趋成熟。 8、矛盾的《农村三部曲》,包括三个连续性的短篇小说《春蚕》《秋收》《残冬》。 9、巴金的《爱情三部曲》包括中篇《雾》《雨》《电》和短篇插曲《雷》。 10、沈从文被称为“文体作家“,他的小说往往体式独特。《边城》就是别具一格的诗化抒情小说。 11、艾青是吟唱着一首中国劳动人民的赞歌《大堰河—我的保姆》登上中国现代诗坛的。 12、《雨巷》是戴望舒的现代派诗歌的代表作,诗作采用整体象征的写法。 13、曹禺于1933年完成了处女作《雷雨》,1940年创作了五幕剧《北京人》,它是继《雷雨》《日出》《原野》之后的又一杰作,是曹禺戏剧创作的高峰。其中《北京人》是曹禺根据巴金的小说《家》改编而成的。 14、钱钟书是一位学者型的小说家,在讽刺小说的创作上自成一体,代表作《围城》。 15、“老百姓喜欢看“是赵树理的审美目标,创造了”评书体“的小说样式(代表作《小二黑结婚》) 16、孙犁是解放区除赵树理以外最重要的小说家,他最有名的小说都是以抗战时期的白洋淀地区为背景创作的“抗战小说“。《荷花淀》是最能代表孙犁小说风格的优秀短篇小说。17、50、60年代的小说,以革命现实主义为主潮。其曲折发展的过程,显示了50、60年代的文学轨迹,为以后总结小说乃至整个文学创作的规律,提供了经验教训。50、60年代的小说在历史和现实两类题材方面,有一些收获。本时期小说以反映民主革命为主。四部反映解放战争的长篇小说分别是:杜鹏程《保卫延安》,吴强《红日》,曲波《林海雪原》,罗广斌、杨益言《红岩》。 18、《回延安》是一首采用民歌体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 19、1959年,杨朔明确提出了诗化散文的艺术主张。 20、1977年底,刘心武在《人民文学》上发表短篇小说《班主任》,作品反响巨大,被誉为是新时期“伤痕“文学的开端。 21、舒婷的《致橡树》宣示了一种爱情观念。 22、丁玲的《太阳照在桑干河上》周立波的《暴风骤雨》 二、名词解释 1、创造社:创造社是五四时期出现的一个著名的新文学社团,1921年7月在日本东京正是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等人。直抒胸臆和病态的心理描写有时是他们反映内心矛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期末复习重点 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文革十年、改革开放时期以及市场经济中的文学。在这四个阶段中,中国当代文学经历了从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到后现代主义的转变,从政治宣传到个体表达的转变,从大众文化到精英文化的转变。 2.当代文学的成就: 中国当代文学在不同阶段都有着不同的成就。在新中国成立到文革前的17年,中国当代文学以现实主义为主,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在文革十年中,文学受到了极大的打压,但仍有少数文学家坚持创作,代表作品有《天龙八部》、《红楼梦》等。在改革开放时期,中国当代文学开始向后现代主义转变,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活着》等。在市场经济中的文学时期,中国当代文学更加多元化,代表作品有《檀香刑》、《追风筝的人》等。 四、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和代表作品 1.主要流派:

中国当代文学的主要流派有现实主义、后现代主义、新写实主义等。现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等;后现代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白鹿原》、《檀香刑》等;新写实主义流派代表作品有《平凡的世界》、《活着》等。 2.代表作品: 中国当代文学的代表作品有《红高粱家族》、《茶馆》、《天龙八部》、《红楼梦》、《白鹿原》、《活着》、《檀香刑》、《平凡的世界》、《追风筝的人》等。这些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文学不同阶段的成就和发展方向。 当代文学的历史叙述常以重大政治事件为标志,这种方式暗示了政治和文学的主从关系,这是不正常的。这揭示了当代文学发展中的问题,并说明它长期以来仍然处于紧张和焦虑的状态中。 在共和国成立之初,当代文学经历了许多重要的理论讨论,但这些讨论的目的都是如何更好地为政治服务,而不是关注文学本身的问题。 第一章:1949年至1966年的文学思潮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考点 名词解释: 1、京派:京派是30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2、中国新感觉派:活跃于20年代末至30年代前半期,这是中国第一个现代主义小说流派。代表人物:刘呐鸥、穆时英、施蛰存、叶灵凤。《上海狐步舞》、《梅雨之夕》等是他们的代表作。直接受到日本的“新感觉派”的影响,新感觉派注重都市的体验与感受,注重对都市风景炫奇式的展览。他们创作了真正的都市文本形式,从而把都市风景线的外在景观和对都市的心理体验落实到了小说形式层面。 3、七月诗派:七月诗派是20世纪30、40年代,围绕着胡风主编的《七月》、《希望》杂志的一批诗人与作家,七月诗派以艾青、田间为先驱诗人,作家还有绿原,阿垅、曾卓、牛汉等,形成了一个贯穿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最重要的现实主义诗歌流派,被称为“七月诗派。” 4、九叶诗派:是抗战后期和解放战争时期的一个重要诗歌流派,主要诗人有辛笛、陈敬容、郑敏、穆旦等九人。他们强调反映现实与挖掘内心的统一。诗作视野开阔,具有强烈的时代感、历史感和时代精神。在艺术上,他们自觉追求现实主义与现代派的集合,注重在诗歌里营造新颖奇特的意向和境界,善于运用较大跨度的跳跃性来形成“陌生化”的艺术效果。 5、现代诗派:现代诗派得名于《现代》杂志,对30年代初的新诗艺术产生过深远的影响。现代派诗歌特别追求诗歌创作在总体上所产生的朦胧美,追求以奇特观念的联络和繁复的意象来结构诗的内涵。现代派诗人往往以其特有的青春病态的心灵,咏叹着浊世的哀音,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抗争,也流露出对人生深深的寂寞和惆怅。施蛰存和戴望舒是代表。戴望舒是30年代“现代派诗歌代表”。 6、汉园三诗人:《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他们注重以诗歌传达独特的气质:何其芳主要表现青年人朦胧的理想和淡淡的忧伤;李广田的诗歌,风格质朴,蕴藉深沉;卞之琳善于在不露声色中深含着情感与哲理,对现代诗歌的客观化、非个人化等艺术手法进行了有益的探索,文字奇巧。 7、新秧歌剧:作为对《讲话》所确立的工农兵方向的积极回应,陕北根据地掀起了群众性的、轰轰烈烈的新秧歌剧运动。代表性作品有《兄妹开荒》(王大化、李波、路由)、《夫妻识字》(马可)、《牛永贵挂彩》(又名《牛永贵受伤》,周而复、苏一平)、《小放牛》(尚之光、王世俊)等 8、左联: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在上海成立,主要成员有鲁迅、冯雪峰、夏衍、冯乃超、田汉、郭沫若、茅盾、周扬等人,左联”创办了《萌芽》、《文学月报》等文艺刊物,创作了大量革命文学作品。目的是与中国国民党争取宣传阵地,吸引广大民众支持其思想。左联的旗帜人物是鲁迅。 9、东北流亡者作家群:“九一八”事变以后,一群从东北流亡到关内的文学青年在左翼文学运动推动下共同自发地开始文学创作的群体。他们的作品反映了处于日寇铁蹄下的东北人民的悲惨遭遇,表达了对侵略者的仇恨、对父老乡亲的怀念及早日收回国土的强烈愿望。他们的作品具有粗犷宏大的风格,写出了东北的风俗民情,显示了浓郁的地方色彩。萧军、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版)现当代文学文学考研笔记+最全名词解释+作家、代表作品分析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笔记 第一个十年(1917——1927) 文学革命——文学背景: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政治小说风潮,林译小说。 发生标志: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 提出八事 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 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 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 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评价:1.是在对中西文学深入研究的基础上的深入认识,对文学发展规律的总结,符合世界文学发展的趋势。2.以形式为重点,强调文学内容与形式的双重改革。 陈独秀发表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坚定文学革命的立场。 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 曰推到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 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 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 1922年与学衡派的论辩。 学衡派:1922年9月,南京创刊《学横》。梅光迪,胡先骕,吴宓。文化保守主义者,受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影响。相信靠伦理道德凝聚中国。宗旨:“昌明国粹,融化新知”。学术文化的进步依赖少数精英分子,反对的社会变革,站到时代主潮的对立面去了。稳健的文化抉择。基本点是否定文化与文化转型的突变形式,否定革命的逻辑的。 鲁迅《估学横》,批驳。 文学革命实绩:1。白话文的推广。 2.外国文学思潮的涌入与新文学社团的风气,思想大解放局面。 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初步的成果。 意义:文学观念:否定传统文学思想,表现人生,倾向于反映人生,时代的积极文学思想。 文学内容:现代民主主义,人道主义思想,觉醒的时代精神。 语言和形式:摈除文言文和传统文学格式,用白话写作,吸收运用外国多样化的文学样式,表现现代生活,接近人民大众,世界文学发展的联结,民族特色,崭新的现代文学语言和文 学形式。 新文学社团的建立,标示:新文学运动从少数先驱者破坏旧文学,转为大批文学生力军建设新文学。 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北京。周作人,郑振铎,(矛盾)沈雁冰,王统照,(叶圣陶)叶绍钧等12人。 会刊:《小说月报》。文学研究会丛书。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 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做“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现实主义的一派。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 创造社:1921年6月。日本东京。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田汉等。 《创造》《创造周刊》《创造日》《创造月刊》《洪水》 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和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忠实表现作者“内心的要求”,强调创作的“直觉”与“灵感”,文学美感,注重文学表现“时代的革命”,侧重自我表现,浓重的抒情色彩。 初期创作:郭沫若《女神》,郁达夫小说,田汉戏剧。 以1925年五卅为界 后期:“表同情于无产阶级”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笔记(全)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 导论:中国现代文学的相关解释 一、关于“现代” 二、分期问题 三、现代化的基础(近代文学的铺垫) 导论 一、关于“现代”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 1、不仅仅是时间概念(包含诸方面,也不仅是经济) 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文学,是中国文学自身的一种变革,不仅反帝反封,还具有启蒙性质 2、与“传统”的区别和联系 (1)区别: ①表现对象: 现:普通人,现代社会、全人类的问题(农民、知识分子是重点) 传:英雄、帝王将相、才子佳人 ②创作手法: 现:现实主义为主,也有其他探索,但回归现实主义(因为中国现实问题太多) 传:套路化的浪漫主义 ③重视思想理论 现:有逻辑和理论体系 传:感悟式、评点式 (2)联系 ①发愤著作:“移情”(西说法),欲有所为 ②实录精神:忠实于现实 ③抒情意识:古代诗文固有的传统,现代诗、散文也有充分表现,有些小说抒情味道也很浓 ④追求意境: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浑然忘我 3、小结: 现代是一种从创作理念到表现形式的现代化; 重视学习、吸收、借鉴 一个民族性矛盾:学西方,但不可质变 二、分期 中国现代文学是在西方文化冲击下进行变革的、力图塑造现代民族灵魂、具现代艺术形式的文学。 时间段:1917-1949 1、1917-1927:五四为代表的20年代文学 2、1928-1937:左翼文学与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30年代文学 3、1937-1949:以全民抗战文学为开端及承续、发展的多地域、多文化的40年代文学 三、文学现代化的基础(19世纪末——1917,文学革命兴起前的近二十年)

1、文化、政治、世界、本土、现实、历史等各方面的影响和折射 政治:维新——革命,封建统治飘摇,帝制结束; 经济:工业化,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新的社会力量增长,物质、阶级基础 文化:产生具备现代科学文化知识,有现代思想、革新意识的知识分子 以文学改良政治、变革社会,探索、发现人生,是纯文学意识。 2、对人的发现人的观念的演变,贯穿与推动20世纪中国文学发展的内在 自我的认识动力 “人”的观念:包括人的本质、个性,人的价值、自由、权利,人生观、价值观、荣辱观、爱情婚姻观、友谊观等等。 中国现代文学史:由文学如何实践与表现这一不断演变的人的观念,而构成、丰富、发展。 3、文学现代化首先变革的几个方面: (1)文化机制的变革 ①印刷、著作等相关法律保障文学活动 ②报刊、书籍、现代出版业发展 ③现代社会分工、产生独立、自由撰稿知识分子 ④接受机制变 (2)诗界、文界、小说界革命(梁启超) ◆诗界:新意境、新语句入诗,又须以古人风格入之 “我手写我口”(黄遵宪) ◆文界:突破“桐城古文”,提倡“欧西文思”,吸收希腊罗马雄辩体、英法近代随笔体, 结合魏晋的旷放,以丰富史实突破拘谨考据,以俗语、外来语入文,丰富表达方法 ◆小说界: 1897,严复、夏曾佑将小说凌驾于经史之上; 梁启超:欲新一国之民,不可不先新一国之小说 陈独秀:戏馆子是众人大学堂,戏子是众人大教师。 (3)语言、文体等形式上的变革 ①倡白话文:梁启超提出古语文学变俗语文学是文学进化的大关键。 ②文体创新: ◆政论散文,梁启超“新文体”,时事政论、社会评论、思想评论、文化学术评论; 革命派散文,章太炎、邹容、秋瑾、章炳麟等,宣传主张 ◆小说 A.翻译小说:林纾,文言译欧美小说,并不懂外语,而与精通外语者合作,译笔 传神 B.谴责小说:吴趼人《儒林外史》,但因后来过度堆砌黑幕等走上末路 C.鸳鸯蝴蝶派:言情+休闲通俗 小结: 出现独特价值的文学尚待革命。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一、发生与发展 二、思潮与论争 三、新文学社团流派 四、创作潮流与趋向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本知识点 1,中国现文史发展的三个十年:第一个十年(1917—1927);第二个十年(1928—1937);第三个十年(1938—1949) 2,中国现代文学总体性、全局性的本质特征:新与旧的冲突与承接;中与外的沟通和融会; 伴随始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从鸦片战争到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国知识界经历了四个阶段:洋务运动,维新运动,辛亥革命,五四新文化运动;三种文化思想:洋务派以经济改革为中心的“中体西用”的文化思想,维新派与革命派以政治改革为中心的启蒙主义文化思想,五四新文化运动以伦理革命为中心的文化思想。 4,晚清的又一次文化繁荣表现在:文化观念的变化,翻译文学的繁荣,小说界革命,话剧的萌芽。 5,两个话剧团题:1906年成立的春柳社和1910年成立的进化团。 6,春柳社1907年在日本东京演出的《茶花女》和排演的五幕话剧《黑奴吁天录》,是中国现代话剧的最初萌芽。 7,《新青年》1915年创刊于上海,主编陈独秀。 8,《新青年》于1917年1月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1917年2月发表了陈独秀的《文学革命史》。这两篇文章拉开了五四文学革命的大幕,标志着中国现代新文学的正式开始。 9,上述文章的发表得到了一批旗手的积极呼应:李大钊,钱玄同,刘半农,傅斯年,鲁迅,周作人。周作人还发表了两篇重要论文《人的文学》和《平民文学》。 10, 1918年1月,以《新青年》为核心形成了新文化的统一战线。 11,除《新青年》外,五四时期的重要刊物还有:《晨报》副刊,《时事新报》副刊《学灯》,《民国日报》副刊《觉悟》等。 12, 1920年,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被迫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全民学校采用。至此,白话文取得了决定性胜利。 13,相信文化新闻学法铺的复古牌:学衡派,甲寅派。甲寅派代表人物:张士钊。 14,胡适的《尝试集》是中国现代第一部新诗集。刘半农的无韵诗和散文诗为中国最早。 15,陈衡哲是最早创作白话小说的女作家。她的小说《老夫妻》1918年10月发表在《新青年》上,是中国现代第二篇白话小说,1920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小雨点》是中国现代最早的童话小说。 16,胡适于1919年3月发表的独幕剧《终身大事》,是中国现代第一步刊载于正是刊物的话剧创作。 17, 1921年5月在北京成立了五四文学革命后最早的话剧社团“民众戏剧社”,创办了最早的话剧刊物《戏剧》月刊。 18, 1918年4月《新青年》开辟了“随感录”专栏,这是现在散文最早出现的品种。 19, 1921年周作人发表了《美文》一文,号召新文学作家致力于美文创作,对推动中国现代散文的自觉发展有重要意义。 20,鲁迅的创作:1)前期创作:现实题材小说集《呐喊》《彷徨》;抒情散文集《野草》;叙事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2)后期创作:历史题材小说集《故事新编》,杂文集《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准风月谈》《南腔北调集》《花遍文学》《且介亭杂文》。 21,郭沫若的诗集《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 22,文学研究会:成立于1921年1月北京。主要发起人:沈雁冰(矛盾),叶圣陶,郑振铎,王统照,周作人,许地山等12人。其机关刊物主要是革新后的《小说月报》。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文学革命 1、发生时间:1917, 2、倡导者以及发表文章: 3、胡适《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提出“推到贵族文学、建设国民文学;推到古典文学、建设写 实文学;推到山林文学、建设社会文学”的三大主义。) 4.新文学意识:内容人上是追求人和个性的解放,形式上主张新文体意识,白话文意识 5.四大社团: 6.湖畔诗派:1922年3月成立于杭州。应修人、潘漠华、冯雪峰、汪静之出版诗合集《湖畔》,以写作爱情诗闻名。 7.鲁迅主要篇目 1)《呐喊》收入了鲁迅先生1918-1922年所作的15部小说。后来作者抽出去一部历史小说《不周山》(后更名为《补天》),遂成现在的14部。这些小说反映了五四前后中国社会被压迫者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以下介绍《呐喊》的内容。在《呐喊》自序中,作者回顾了自己的人生经历,其中了反应了作者思想发展的过程和从事文艺活动的目的和态度。同时也说明了这些小说的由来和起名的原由。作者从学洋务、学医、走科学救国之路,到推崇文艺,把文艺做为改变国民精神的武器,表现了他爱国主义思想的发展和求索救国救民道路的精神历程。本篇对于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理解本集小说的内涵,及意蕴均有极大的参考价值。在写作上,本篇自序文笔清新老到,周密流畅,震人心魄又引人入胜,读之使人欲罢不能。其语言风格充溢着鲁迅独特的个性,具有极强的艺术魅力。

示众肥皂(四铭)在酒楼上(吕纬甫) 3)阿q形象分析1他是一个被剥夺的一无所有的农民 2觉悟不高,突出在对革命的态度和认识上3精神胜利法 他画出了国人的灵魂,暴露了国人的弱点 4)《呐喊》《彷徨》主题:揭露和批判封建制度礼教吃人本质 8,郁达夫 小说集《沉沦》(包括《银灰色的死》、《沉沦》、《南迁》)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 小说的主要特点:P70—71 创作特色: a)强烈的主观色彩:取材上较大程度的局限于自己的生活,一己体验,自我心境;表现生的苦闷,性的苦闷, 提倡“自叙传”——自我情绪史。 b)以自我为中心,人物(虚构的文学形象)经历与郁达夫相似。 c)单一角度的表现手法。 d)感伤的抒情倾向是郁达夫创作风格最重要表现特征。 e)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讲究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裁,轻视情节事件(直接呼告,心理描绘, 景色抒情) f)零余者:特征,怀才不遇,遭社会挤压,处于社会边缘,空有一腔热血,贫困潦倒,不与社会世俗同流合 污。 g)叙述在“我”的自叙中单一线索展开(“我”的主观色彩)心理描写很有层次感,写出各种状态心理(静止、 波动、冲动)冲动——呼告式的自由,外界刺激下的微妙的心理,灵与肉的冲突,道德冲突。 h)散文化的小说:注意意境的营造,结构松散,淡化情节 i)清丽自然地文笔。 ①“零余人”形象:小说突出表现五四青年对人性解放的追求和被生活挤出轨道的“零余人”的哀怨。愤世嫉 俗,感伤忧郁,内向又敏感,孤傲又自卑,浓重的理想色彩,强烈的幻灭感和危机感。 ②爱国主义和人道主义情怀:a,主人公热爱祖国,渴望祖国强盛,强烈的民族自尊意识。 b,关切同情劳动者的苦难命运,把一己私情的真切感受化为具有社会意义的情感力量,一定程度上达到了个性解放要求和社会解放要求的统一。 ③颓废气息,色与欲的描写:a,受西方世纪末思潮和东方古国名士风流影响的必然反映 b,作者身处于窒息的时代气氛中放浪形骸,愤世嫉俗的一种变相的表现和畸形的抗议。 郁达夫开创现代抒情小说(又称“自我小说”)的新体式,其主要特征有:P72—74 ①自我的写真:强烈的主观色彩,以自我为中心人物,取材于一己体验,表现“零余人”的形象,单一角度的表 现手法。 ②感伤的抒情:这是其创作风格最重要的表现。以抒情为艺术中轴,注重心理表现,注重景色描绘,忽略结构剪 裁,轻视情节事件,善于表现外界刺激下的微妙心理。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完整整理版!!

现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填空 1.五四文学运动的动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 2.刘半农在《新青年》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和使用标点符号等的意见。 3.周作人在《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的主张。 4.胡适评徐志摩的人生观是一种单纯的信仰。 5.《雨巷》是戴望舒的成名作,叶圣陶称其为“雨巷诗人“。 6.现代文学史第一部新闻学剧本是胡适的《终身大事》。 7.郁达夫小说突出写了五四青年对人性的解放的追求。 8.矛盾“农村三部曲”是《春蚕》、《秋收》、《残冬》。 9.沈从文小说分为两类,一类是写城市与知识阶级的,另一类是写乡村与无产阶级。 10.中国当代文学“十七年”时期,毛泽东的文艺思想是文学的纲领性的指导思想,文学写作的题材、主题、风格等形成应遵循的体系性的规范。 11.文革时期的优秀文学作品多以手抄本方式流传。 12.新时期文学的最主要特征是。 13.“黑色幽默”是带有悲剧色彩的变态的喜剧。 14.八十年代后期,最引人瞩目的文学现象是的崛起。 15.韩少功是80年代寻根文学的代表作家。

16.五四文学思潮的根本是对“人”的发现。 17.胡适《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18.刘半农是新文化运动的的第一代诗人和杂文家,最早系统发表过诗歌改革的意见,主张的诗体。 19.现代文学史上以提倡幽默而闻名的作家是老舍。 20.徐志摩的人生理想是对爱、美和自由的追求和信仰。 21.郭沫若的《女神》的疑问是便于其情感的大解放,诗体的大解放、宣告正真的现代自由诗体的时代的到来。 22.梁实秋《文艺思想》中人性是一个基本概念。 23.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核心是文学的为人民服务,表现工农兵的功能。 24.伤痕小说以《班主任》为开端。 25.“从情感的零度开始写作”是罗曼罗兰的名言。 26.“黑色幽默”既是一种文学现象,又是一种心态。 27.文革时期最具影响力的手抄本小说是《一只绣花鞋》。 28.先锋小说的开端是在叙事革命、语言实验和生存状态进行的。 29.创造社受欧洲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主张为艺术而艺术。 30.贯穿《红烛》《死水》的诗魂是是闻一多的民族意识爱国情思。 31.戴望舒是一位富有艺术自觉意识的诗人。 32.梁启超提出的“三界变革”是指诗界变革、文界变革、小说界变革。 33.曹禺是卓越的悲剧艺术家,他笔下最成功的人物是心灵受到压抑的悲剧女性的人物。

中国现当代文学史笔记(下)

八十年代以来的文学 第七章八十年代文学概述 第一节八十年代的文学环境 (一):政治环境——思想上自由解放,文学与政治的关系发生变化。(二):经济环境:市场经济的确立-文学价值的重新确立。 (三):外来影响——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四):作家因素——作家的构成和创作意识。 1:八十年代作家构成。 (1):复出作家(归来派作家)(2):知青作家(和知青文学区分)。(3):中年作家。(4):从性别角度看,可以分出一个特定的群体“女性作家”。(5):新派作家。有莫言、刘索拉、徐星、马原、余华、苏童、叶兆言、方方等。 2:八十年代作家意识。(1):时代、历史的忧患意识。(2):创新意识(现代意识)第二节80年代文学意识和文学创作 (一):八十年代文学意识 80年代文学环境突出的一个特点是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民族民主国家。这样的文学环境造就了新的文学意识——现代性文学意识,即在现代化条件下产生的一种思想意识,符合历史发展的大趋势。现代性意识很复杂,包括:启蒙意识(五四文学),民族国家意识(左翼、解放区文学),现代主义意识(海派)等。在中国现代,由于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压迫,现代意识表现为两种,17年和文革可以看作是民族国家意识的极端发展。八十年代现代性意识表现在两个方面:1:启蒙意识2:现代意识(二):80年代文学创作 80年代文学创作明显分为前后两个时期,以85年为界,之前文学界和思想文化界存在着相当集中的关注点;之后,文学开始向多元化方向发展。1:小说创作,85

年之前在创作手法上主要表现为现实主义,主题与文革的历史记忆有关。先后有伤痕文学、反思文学、改革文学。它们有相同的思想基点——对民族、国家命运的深切思考,前者破,后者立。以伤痕、反思为发端,引起了作家们在启蒙主义精神指引下,对文革以及文革前的历史作全面反思。继伤痕、反思文学之后出现的“知青文学”也属于这一类型的创作。85年之后,小说开始转向自身现代性的实验,先后有寻根文学、现代派实验、先锋小说、新写实小说和新历史小说出现。文学由形式的实验开始又转向重视内容。2:诗歌,最开始是“复出”诗人的“归来的歌”,如艾青等,但没有新突破。其后出现的是在形式上有探索变化的“朦胧诗”,但就主题来说,仍然统一在对文革的历史反思这一主题下。85年之后有配合文学现代化实验的新生代诗人发起的新诗潮运动,如韩东、海子等。以及以翟永明为代表的女性诗歌。3:戏剧,首先出现的是指向“社会-政治层面”的社会问题剧,并开始酝酿着艺术观念、方法的变化。如《骗子》(又名《假如我是真的》)。4:散文,总体状况平淡,特点有两个,一个是窄化,一个是表现为“回到个人的体验”上来。85年之前主要是回忆性质的散文,如巴金的《随想录》等。85年之后兴起了小女人散文和学者散文,如余秋雨的文化散文。 第八章八十年代小说 第一节80年代小说概述 (一):80年代前期,新启蒙思潮影响下的小说创作。 1:对文革、历史的叙述:它们共同的特点是在内容上都以文革以及此前的极左路线、政策为小说叙事的焦点,作品贯穿着人道主义精神和理性批判精神,它们构成对历史的反思,在创作手法上采用的是现实主义创作手法,但不同的主体由于个体经验不同,又呈现出不同差异。(1):伤痕文学,这是80年代文学中的第一个思潮流派。代表作家作品有刘心武的《班主任》和卢新华的《伤痕》。(2):深化阶段——反思文学。伤痕文学属于内心苦痛的一种情绪爆发,其后,一些创作上成熟的作家将伤痕文

中国现代文学史笔记

绪论 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 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 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

意识的文学。(文学的艺术性质) 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 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知识点 一.文学常识 《新青年》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1917年,胡适发表《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发表《文学革命论》,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旗帜。周作人1918年发表《人的文学》,1919年初发表《平民文学》,反对非人的文学,强调平民文学要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离合。 1925年“五卅”运动之后,是为创造社后期,主干人物思想发生变化,宣传和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郭沫若历史剧创作的黄金时期是在抗日战争时期,在短短的几年内,他连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六部大型历史剧,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鲁迅一生共出版了三部小说集,即《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 鲁迅的名言“人必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出自他的小说《伤逝》 废名是一位风格独特,以抒情见长的作家,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桥》等。周作人对现代文学最可贵的贡献在于他对“美文”的倡导和创作,真正代表了他散

文艺术风格因而影响更大,艺术成就更高的是那些以“冲淡平和”见称于世的美文小品。 1919年下半年,女作家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 郁达夫《沉沦》集中的小说都以留日学生生活为题材,是“青年忧郁病的解剖”,奏出了作家此后一系列类似之作的感伤抒情基调。 穆时英因其独特的创作被誉为“中国新感觉派圣手”、“鬼才”。 茅盾在他的系列小说中胜利塑造了吴荪甫等众多民族本钱家形象。 巴金早期的小说总是满怀激情地吟唱青春赞歌,他的小说《家》中成功塑造了大家庭的叛徒觉慧和多余人觉新两大青年形象。 巴金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 老舍的小说以“京味”和“幽默”著称,善于从文化批判的视角去审视笔下的市民世界,代表作《骆驼祥子》、《月牙儿》等。

中国现当代文学复习资料

中国现当代文学 (上册) 导论 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经历了三个大的发展时期,即“三个十年”。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文学,又叫“五四”时期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是:从文学革命向革命文学发展,即由文学形式的外在改革逐渐转向思想内涵的深刻变化。 第二个十年(1928--1937)文学,又称“左联”时期的文学。其基本特征是 ①文学创作的题材扩大了,很多作家注重反映轰轰烈烈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 ②反帝反封建的主题进一步深化。 ③表现农民的苦难遭遇,着力描写农民的思想觉醒和英勇斗争。 ④注重展示帝国主义势力对农村的入侵和民族矛盾的加剧。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文学,又称全面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的文学。中重要特点是民族战争与阶级斗争对文学发展起到了越来越明显的作用和影响。 第一章鲁迅的小说 鲁迅(1881-1936),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1898年取名为周树人。《狂人日记》收入于《呐喊》,鲁迅是他1918年发表《狂人日记》起使用的笔名。 鲁迅是现代小说的开拓者和建构者,《呐喊》、《彷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小说现代转型的完成。 现代小说的建构:①强烈的反封建色彩和对“人”的思考 ②悲剧意识的觉醒和现代悲剧观念的确立 ③小说重心由重故事情节向重人物性格刻画转移,突破了中国传统小说的基本构架 ④小说叙事模式的现代性,突破了传统小说叙事模式单一的格局(鲁迅小说大多采用作者直接介入作品,更多的是选取内视角和第一人称限制叙事,或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交换叙事) 《阿Q正传》 收入于《呐喊》,《呐喊》是鲁迅第一个短篇小说集。 两种基本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 表现农民苦难,表现知识分子的觉醒和抗争,表现一种“梦醒之后无路可以走”的痛苦和悲哀。 两大情节、结构模式:“看/被看”和“离去-归来-离去” “精神胜利法”是阿Q性格的主要特征,是一种以虚幻的精神优胜取代现实中劣败的一种精神状态或思维方式。其具体表现是妄自尊大、自轻自贱、自我安慰、欺软怕硬、麻木健忘等,是核心是不正视现实。 精神胜利法的本质是一种麻醉剂,它使得阿Q不能清醒地认识自己的悲惨命运,虽然受尽欺凌,却并无真正的不平,并未真正做出改变自己生存境遇的反抗行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故事新编》是鲁迅的第三部小说集,第一篇《补天》写于1922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历史小说。 《铸剑》选自于《故事新编》。 第二章文学研究会与创造社的小说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实用文档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XXX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 第一章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 (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

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XXX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XXX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XXX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动身,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XXX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关于人生诸题目,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期间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期间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XXX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强调文学须使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

“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期间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XXX、XXX、XXX、XXX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整体特征。代表作有XXX的《玉梨魂》、XXX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