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当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史复习资料

中国当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一、基本概念

1、百花文学:1956-1957年上半年,毛泽东在1956年5月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发展科学、文化方针,给潜在于各个领域的强大的变革要求以推动和支持。文学界出现了动摇、突破僵化教条的、类乎当时苏联文学界“解冻”的现象。

2、双百方针:1956年4月28日,毛泽东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说,艺术问题上的“百花齐放”,学术问题上的“百家争鸣”,应该成为我国发展科学,繁荣文学艺术的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具体地说就是,在文艺创作上,允许不同风格、不同流派、不同题材、不同手法的作品同时存在,自由发展;在学术理论上,提倡不同学派、不同观点互相争鸣,自由讨论。

3、革命样板戏:“样板戏”的创作,在文革期间,被描述为是与“旧文艺”决裂的产物,强调它们开创“文艺新纪元”的意义。“样板戏”是对已有剧目的修改和移植。最主要特征,是文化生产力与政治权利的关系。意义结构和艺术形态,则表现为政治乌托邦想象与大众艺术形式的结合。

4、黑八论:写人物中间论、写现实、现实主义生化、现实主义广阔道路论、大药味论、现实主义深化论、离任叛道论、反题材决定论、时代精神论

5、三突出:“在所有任务中突出正面人物来;在正面人物中突出主要英雄人物来; 在主要英雄人物来中突出中心人物来的“三突出”创作原则。

6、白洋淀诗群:在文革期间,一批读于北京有名的中学,出生于知识分子或“高级干部”家庭中学生,在1969年以后,先后到河北白洋淀地区“插队”。他们的这一时期的诗作,有对于现实社会秩序,对专制、暴力的批判,也写下了生命的挫折,精神处于迷惑、孤独和痛苦状态的体验。在艺术上,更多从中国现代诗歌和外国诗歌中寻找材料和方法。

7、朦胧诗:朦胧诗是酝酿于文革期间,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正式出现于文坛的一种文学思潮,主要得名于当时官方媒体对其作品“晦涩”、“朦胧”的批评。最初以地下刊物《今天》为核心。从某种意义上说,朦胧诗是人本主义对长期文化专制的反抗。

8、伤痕文学:70年代末期,一批揭露文革灾难,描述知青、知识分子、受迫害

的官员在文革中悲剧性遭遇的作品,被一些人称为“伤痕文学”

9、反思文学:在主题上和结构上,与伤痕文学有所不同,常常以中心人物的生活道路来连接“新中国”不同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通过对人物的命运的表现,来反思历史提出来的问题。

10、改革文学:面对“伤痕”和“废墟”,呼唤城市、乡村的“现代化”目标。借助人物、或叙述者,来议论当代社会政治、人生问题。

11、寻根问学:80年代中期,寻根是重要思想文化潮流。应该以“现代意识”来重新关照“传统”去发掘有生命力的东西作为“重建”中国文学的道路。结构是以抽象的文化主题和象征性寓言结构。

12、新写实小说:“新”是相对在当代文学中深厚的“现实主义”传统而提出的,它不同于强调“典型化”和表现历史本质的“现实主义”小说,而注重写普通人的日常琐碎的生活情景。叙述方法上,试图采取客观的展现生活的原生态的写法。13、红学派:指的是研究《红楼梦》的专门学问。“红学”一词最早可见于清代李放的《八旗画录》。有新红学派和旧红学派之分。

二、基本问题

1、第一次文代会在中国当代文学发展中的作用:

被当做当代文学的起点。它在解放区和国统区的文艺运动和创作总结、检讨的基础上,把延安文学所代表的方向,确定为当代文学的方向,并对当代文学的创作、理论批评、文艺运动的展开方式和方针政策,制定规范性的纲要和具体细则。50-60年代的重要作品的分析

1、杨沫《青春之歌》:带有自叙传色彩的小说,全书以主人公林道静的遭遇、经历作为描述的线索。小说结构前半部分较为完整,后面则略带松散。对林道静的情感、心理的刻画在许多部分细致真切。一些场景的描述,能传达特定时代、地域的气氛和特征。但作品语言缺乏个性,也缺乏变化;在长篇运作上,运用多种叙事手段的意识很不自觉。

2、老舍《茶馆》:该话剧选择从侧面,从小人物的生活变迁的角度入手,描述范围限定在茶馆这个小社会中。采用图卷戏或风俗画的创新形式。主题动机,来自对一个不公正的社会的强烈憎恶,和建立现代富强民族国家的渴望。

王利发:他精明、干练、谨小慎微、委曲求全、善于应酬,对不同的人采取不同

的接待方式。作为商人,王利发具有胆小怕事和自私的特点。王利发的悲剧,是旧中国广大市民生活命运的真实写照。这一形象的意义就在于,他揭露了旧制度吃人的本质,反映了旧时代的不合理。

3、赵树理小说:40年代《小二黑结婚》、《李家庄的变迁》50-60年代《三湾里》《登记》《套不住的手》《实干家潘永福》《麦烟叶》。小说中的人物保持着生活底层的淳朴特色。特点:地域上多写的是山西农村生活;写作与农村实际工作的关系;按照生活的本来面貌来写的写实风格;重视故事性和语言的通俗,以便于能让识字不多的乡村读者听懂、读懂。艺术借鉴于来自古典的小说、说书、民间故事、地方戏曲。

4、俞平伯《红楼梦》的研究重点——不认为《红》是曹的自叙传。

(1)《红》是作者感叹生世之作,是情场忏悔之作,是为十二金钗作本传;(2)《红》的主观是“色”、“空”——“色”是色欲之色(情场),“红”是幻灭;

(3)《红》的风格“怨而不怒”,作者对《红》里的人物无所谓肯定或否定,特别是黛玉和宝钗,应该说是“两峰对峙、双水分流、各居奇妙、莫能其下”,作者理想中的女性是“钗黛合一”——《红》是“悲金悼玉”之作;

(4)《红》的传统性来源于《西厢记》。

5、批判俞平伯的观点:(1)批判俞的主观主义是非标准,看不到《红》是一部反封建社会盛衰的、具有反封建倾向的、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看不到宝玉、黛玉、宝钗的社会意义;“钗黛合一论”否定了封建与反封建的矛盾。

(2)批判俞的趣味主义的审美观点,从鉴赏和观照的角度,而不从具体的社会分析入手。

6、寻根文学的基本特点:第一,在文学上美学意义上对民族文化资料的重那个新认识和阐释,发掘其积极向上的文化内核。第二,以现代人感受世界的方式去领略古代文化遗风,寻找激发生命能量的源泉。第三,对当代社会生活中所存在的丑陋的文化因素的继续批判了,如对民族文化心理的深层结构的深入挖掘。

7、伤痕文学的基本特点:伤痕文学以文化大革命这一历史时期作为了重要内容。文学作品对长达十年的大动乱对中国人民造成的精神创伤予以的强烈控诉,对肆

虐横行的极左路线予以了强烈的谴责。这便是伤痕文学的核心思想内涵。伤痕文学可以说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第一个悲剧高潮。在思想上,它对彻底否定文化大革命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在艺术上,它第一次给当代文坛带来悲剧意识。8、反思文学的基本特点:具有更深邃的历史纵深感和更大的思想容量,揭露极左路线、反官僚主义、揭示社会和历史的悲剧、刻画悲剧人物是他们共同具有的特点。在叙事立场上“反思文学”作品大多采用个人视角和民族视角相联系的方式,使个人的遭遇具有民族灾难的普遍意义。

三、基本史实

1、《红岩》作者:罗广斌、杨益言。是以描写重庆解放前夕残酷的地下斗争,特别是狱中斗争为主要内容的长篇小说。它的基本情节以集中营内的敌我斗争为中心,集中描写了革命者为迎接解放、挫败敌人的垂死挣扎而进行的最后决战,歌颂了革命者在酷刑考验下的坚贞节操,塑造了江姐等众多可歌可泣,令人难忘的革命英雄形象,深刻展示了革命者的崇高精神境界和思想光辉。

2、《红旗谱》:作者:梁斌。通过在大革命失败前后十年革命斗争的历史背景下,冀中平原两家农民三代人和一家地主两代人的尖锐矛盾斗争,以“反割头税”和“二师学潮”为中心事件,生动地展示了当时农村和城市阶级斗争和革命运动的壮丽图景,获得重大的成就。朱老忠是《红旗谱》中着力塑造的人物形象,不甘屈服的反抗意志和善用智谋的斗争精神是朱老忠性格的核心。

3、《青春之歌》:是杨沫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小说写了一个“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林道静如何走上革命道路,并成为无产阶级战士的曲折过程。林道静形象的典型意义,在于说明了知识分子只有把个人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在一起,才有真正的前途。

4、《红日》:吴强的长篇小说《红日》在用艺术形式表现重大战役方面作了较好的探索。它以1947年山东战场的涟水、莱芜、孟良崮三个连贯的战役作为情节的发展主线,体现出作者对现实战争小说的“史诗性”的艺术追求,即努力以宏大的结构和全景式的描写展示出战争的独特魅力。

5、老舍:作品大多取材于市民生活,另一个特点,是表现出鲜明的反帝爱国的题旨。长篇小说《二马》《猫城记》,中篇小说《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集《月

牙儿》《赶集》《樱海集》《东海巴山集》《蛤藻集》《火车集》《贫血集》,剧本《龙须沟》《茶馆》《西望长安》。优秀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

6、赵树理:他植根于晋东南这片家乡的土壤,大量描写了晋东南独特的区域民俗事象,揭示人物心理,推进人物性格发展的手段,表现出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小二黑结婚》(1943)短篇小说《登记》、长篇小说《三里湾》(1955)

7、茹志娟:是中国当代著名女作家。她的创作以短篇小说见长。笔调清新、俊逸,情节单纯明快,细节丰富传神。善于从较小的角度去反映时代本质。主要作品集有:《百合花》、《静静的产院》、《高高的白杨树》等。主要作品有《剪辑错了的故事》、《草原上的小路》、《儿女情》、《家务事》、《支古老的歌》等。

8、王蒙:中国当代作家、学者,著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等近百部小说,其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

9、《毛泽东讲话》对艺术批评标准:文艺批评的标准应当是政治标准第一,艺术标准第二。

中国现代史各章复习题

中国现代史各章复习题 第一章北洋军阀统治的继续,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开始(1919-1923) 思考题 1、民国初年的经济状况及社会结构的变动 2、五四后有哪些新思潮竞起,作一简单介绍 3、20世纪20年代初期社会各界有哪些改造中国的主张? 4、列举1919—1922年马克思主义与反马克思主义思潮的三次大论争。 名词解释 新文化运动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 中共二大中共三大

第二章国民革命北洋军阀的末路(1924-1927) 思考题: 1、中国国民党一大及国民党政治制度的确立 2、论述北伐战争胜利进军原因 3、国民革命时期国共分裂原因探析 4、蒋介石、汪精卫“清党”反共原因探析 名词解释 迁都之争中山舰事件(三二0事件)整理党务案 五卅运动 第三章国民党在全国统治的确立工农武装革命的开展(1927-1931)思考题 1、简单评价国民党统治初期的外交活动和外交政策 2、毛泽东在实践和理论上开创中国革命新道路的探索 3、中共六大 4、中间党派的政治主张和活动

名词解释 东北易帜中原大战古田会议中共六届四中全会 第四章日本帝国主义的武装侵略,由国内战争向抗日战争的过渡(1931——1937) 思考题: 1、九一八后国民党政治军事文化思想上统治的加强 2、结合你的了解,评说一下30年代前期的经济状况 3.结合东北易帜、中原大战、西安事变三个历史事件评价张学良。 名词解释: 新生活运动长城抗战两广事变绥远抗战

第五章全民族抗战的展开正面战场和敌后战场共同抗战格局的形成(1937、7----1941、12) 名词解释 《抗战建国纲领》中共六届六中全会黄土岭战斗 黄桥战役 思考题: 1、在新民主主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曾两次合作,导致两次合作的原因各是什么?分别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战时经济政策都有哪些? 3、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

中国现代史 考试重点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一、名词解释: 1、P5府院之争: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继任大总统,而实权则操纵在国务总理段祺瑞手中,双方进行明争暗斗。1917年关于是否参加一战的问题,黎和段各有企图,段祺瑞想借参战名义扩充自己实力,消灭异己,所以把持内阁提出对德宣战,黎元洪则害怕段祺瑞势力扩张对自己不利,所以利用人民的反段要求进行抵抗,并下令将段免职,这就是所谓的府院之争。 2、P38合作主义: 合作主义是空想社会主义者特别是英国的欧文提倡,五四时期各地出现了一批研究和宣传合作主义的小团体,他们主张通过组织合作社,来消灭剥削,实现社会主义,主张用合作的方法,把工人集合起来,就有了资本,就可摆脱资本家的束缚,自营事业。他们宣称合作主义最适宜中国的社会状况,而不是布尔什维主义,但推行结果失败,这些具有改良色彩的小团体也很快瓦解了。 3、P86北京政变: 1924年10月,第二次直奉战争之际,直系将领冯玉祥率军回师北京发动政变,监禁了总统曹锟,宣布脱离直系,成立中华民国国民军。这场政变促使第二次直奉战争以直系失败而结束。北京政变结束以后,北京政权仍在军阀官僚手中。北京政变是一次具有进步意义的举动,它为北方革命形势的发展提供了有礼条件。 4、P99整理党务案: 1926年5月,蒋介石在国民党二届二中全会上,以改善国共两党关系为幌子,提出整理党务案,对共产党员在国民党内的任职和活动作出种种限制规定,比如限制共产党担任国民党高级干部的人数,不得担任国民党中央机关的部长等等,这是蒋介石对共产党发动的新的进攻,蒋介石的权利变得更大,由此打下了他后来实行独裁统治的基础。 5、P162中原大战 1929年,蒋介石为建立独裁统治加紧排除异己,引起各地方军阀强烈不满。1930年3月,阎锡山、冯玉祥、李宗仁三派军阀共同反蒋,推阎锡山为中华民国陆海空军总司令。参战双方的兵力各有六、七十万人。5月初,两军在商丘、许昌、济南、长沙一带展开大战。因战线地处中原地区,故又称“中原大战”。蒋采取军事打击和金钱收买的办法,削弱和分化了反蒋力量。9月18日,张学良发出拥蒋通电,派兵入关进取平津。阎、李部队分别败退山西和广西。11月4日,阎、冯通电辞职,所部被收编。这次军阀大战,双方共伤亡三十多万人。 6、P337新县制: 为加强对基层政权的控制,国民政府于1939年9月公布《县各级组织纲要》,实行新县制,规定县为地方自治单位,县下为乡,乡内之编制为保甲,县与乡之间设署,代表县政府督导各乡的行政事务,县长乡长保长名义上是选举产生,实际仍由上级委任,具有很大的权利,而人民毫无民主权利,新县制的推行,是假借地方自治之民,强化国民党政府对地方的统治。 7、P359大生产运动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第八章

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 第一节《共同纲领》的全面实施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任务的胜利完成 1、[单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现代史的开端。 2、[单选]在新解放区,人民解放军进行了大规模的剿匪作战,共消灭国民党土匪武装200多万。 3、[单选]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人民解放军完成全国大陆的解放。 4、[单选]1950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 5、[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开展的镇压反革命运动的政策是镇压与宽大相结合。 6、[单选]新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的最主要途径和手段是没收官僚资本。 7、[单选]1950年5月,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婚姻法》颁布。 8、[单选]中共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争取国家财政经济状况基本好转的任务。 9、[单选]到1953年3月,我国建立了县级以上的民族自治区达47个。 10、[单选]1951年至1952年“五反”运动开展的领域是私营工商业。 11、[单选]新中国的第一个五年计划中,集中主要力量发展的是重工业。 12、[单选]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主持召开的第一次大型国际会议是亚洲太平洋地区和平会议。 13、[单选]中国人民志愿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是彭德怀。 14、[单选]1949年10月2日,第一个照会中国政府,决定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是苏联。 15、[单选]新民主主义社会的起止时间是1949年——1956年。 16、[多选]20世纪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经历的第一交历史性巨大变化是新中国的成立和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17、[多选]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奈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胜利;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结束;中国进入新民主主义社会。 18、[多选]建国初期进行的运动主要有土地改革运动、镇压反革命运动、三反五反运动、抗美援朝运动。 19、[多选]建国初期,中国共产党对很高营工商业进行全面调整的原则是公私兼顾、劳资两利。 20、[多选]党的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获得国家财政经济状况根本好转的条件是土地改革的完成;现有工商业的调整;国家机构所需经费的大量节减。 21、[多选]1951年至1952年开展的“三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 22、[多选]1952年开展的“五反”运动的主要内容是反行贿和反偷税漏税、反盗窃国家资财、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3、[多选]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共中央提出的对外方针是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的一边倒方针。 24、[多选]新中国建立初期,新民主主义社会的经济成分,除了社会主义性质的国营经济外,还有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 25、[论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纪元。 答: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宣告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时代已经到来,中国历史由此开辟了一个新纪元。 (1)帝国主义列强压迫中国、奴役中国人民的历史从此结束,中华民族一洗近百年来蒙受的屈辱,开始以崭新的姿态自立于世界的民族之林。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办从此站立起来了。 (2)本国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统治的历史从此结束,长期以来受尽可能压迫和欺凌的广大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第一次成为新社会、新国家的主人。一个真正属于人民的共和国建立起来了。 (3)军阀割据、战乱频仍、匪患不断的历史从此结束,国家基本统一,民族团结,社会政治局面趋向稳定,各族人民开始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人民可以集中力量从事经济文化等方面建设的时期开始到来了。 (4)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创造了前提条件。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复习提纲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 一、开国大典 1、中国现代史的开端是:新中国的成立 2、开辟中国历史新纪元的标志性事件是:新中国的成立 第一届中国人民政协会议于1949年在北平召开。目的:为筹建新中国。会议主要内容是: ①大会通过了《共同纲领》 ②大会选举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是毛泽东; ③《共同纲领》在当时起到临时宪法的作用; ④大会确定国旗是五星红旗;代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首都是北京(把北平改为北京); ⑤纪年方式是公元纪年;大会还决定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3、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开始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4、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有什么历史意义。 答:①国内: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100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 ②国际: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鼓舞了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 意义:标志着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第2课最可爱的人 1、1950年朝鲜内战爆发,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严重威胁我国的安全。1950年10月,彭德怀为司令员率军赴朝作战。 2、结果:1953年,美国被迫签订《朝鲜停战协定》,朝、中人民取得了反侵略斗争的伟大胜利(10月25日成为志愿军出国作战纪念日。) 3、意义:国内: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为我国的经济建设创造了和平的外部环境。 国际:打击了美帝国主义的气焰,维护了世界和亚洲的和平。 4、抗美援朝战争中英雄有:堵枪眼的黄继光(在上甘岭战役中牺牲);被烈火烧死的是邱少云。 第3课土地改革 1、1950年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完成了土地改革。使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剥削土地制度被彻底废除. 2、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我国存在两千多年来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土地改革运动的胜利,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第一单元解答题: (1)“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年指的是什么时期? 解放战争 “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指的是什么时期? 开始是1919年的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这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指的是什么时期?标志性历史事件是什么?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近代史的开端 (2)新中国成立后(1949—1953),中共是如何巩固政权的?成果如何?(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四方面说明)。 政治上:抗美援朝。打击了美帝国主义,极大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威望。 经济上:土地改革。摧毁了封建土地制度,消灭了地主阶级;农民成为土地的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为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军事上:和平解放西藏。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第4课工业化的起步 1、目的:为了有计划的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我国制定了“一五”计划,内容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的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的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从1953年开始执行,到1957年超额完成各项任务。 2、到1956年,我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通车。作用: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奠定物质基础 3、毛泽东诗词中“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中的“一桥”(长江第一桥)是指:武汉长江大桥 4、1954年全国一届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我国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颁布的意义是:为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提供法律保证 第5课三大改造(1953—1956年底) 一、农业、手工业合作化 1、土地改革后,国家对农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引导农民组织起来,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1955年,全国掀起农业合作化的高潮。 2、到1956年底,对农业、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手工业形式:组织手工业生产合作社。 二、公私合营 1、从1954年起,国家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6年初,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 2、采用赎买的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三、1956年底农业、手工业、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完成。 意义:三大改造基本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过渡,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基本建立,标志着我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第6课探索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1956—1965) 一、探索中的良好开端与失误 1、1956年,中共在北京召开八大。指出党和人民的根本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意义:这是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 2、1958年中央八大二次会议提出了“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的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随后,党中央又发动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这就使“左”的错误在全国严重泛滥,主要标志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3、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我国50年代经济建设出现失误的原因: ①对国情分析不够;②缺乏建设经验;③对社会主义建设急于求成;④忽视客观经济规律。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2019-2020年中考中国近现代史专题复习资料 1、中国近代史: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社会性质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分界点,中国近代史分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 2、中国现代史: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以1956年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为标志,分新民主主义社会(1949—1956)和社会主义社会(1956年以后)。 二、列强侵华与抗争(1840—1953) 1、手段:军事侵略、政治侵略、经济侵略和文化侵略。 2、军事侵略----近代六次侵华战争: ①、鸦片战争:1840.6—1842.8,《南京条约》,标志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0—1860.10,英法联军攻占北京,火烧圆明园。半殖民地程度进一步加深。 ③、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马关条约》,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 ④、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900—1901,《辛丑条约》,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⑤、抗日战争:1931年九一八事变,局部抗战(蒋介石采取不抵抗)。1937年七七事变,全面抗战。 ⑥、美国发动朝鲜战争(1950—1953) 彭德怀率领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 有突出特征的条约:①中俄《爱珲条约》割地最多(150多万平方公里)③《马关条约》向中国资本输出④《辛丑条约》赔款最多;《南京条约》关税主权开始丧失。⑤《二十一条》灭亡中国条约。 4、经济侵略:①甲午战争前,商品输出②甲午战争后,资本输出,方法:开银行、强迫贷款、投资铁路、开矿设厂。 5、文化侵略--设教堂、传播宗教、办教育、办慈善机构等推行殖民奴化教育。 6、百年巨变启示: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屈辱史,警醒我们:落后就要挨打,闭关必然落后。一个国家只有对外开放才能不断进步,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是一部抗争史,告诉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屈不挠、不畏强暴的民族,御侮自强、救亡图存是推动中华民族走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名词解释汇编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名词解释汇编 杨帆编辑整理1.好人政府:20世纪20年代,以胡适为代表的知识分子提出的改良主义的政 治主张。1922年5月,胡适、蔡元培、梁漱溟等人在《努力周报》上联名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提出了“好人政府”的主张,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 他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形成社会的重心,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创造出一个完美的“大我”。 这种主张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理想。 2.“联省自治”:民国初年的一种流行的政治思潮,在1920年下半年至1923 年,这种思潮颇具规模。其代表人物是章太炎和胡适,他们认为,中国的乱源是中央政府权力太大,导致地方争夺,军阀混战,因而主张扩大地方和民众权力,实行“省民自决主义”,建立“联省自治共和国”,企图用这种方法来实现政治改良。以湖南省最先响应,并迅速成为一股强大的风潮,地方军阀纷纷以“联省自治”对抗中央军阀的“武力统一”。这种思潮虽然有民主气息和进步意义,却忽略了中国时局纷乱的根本原因在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统治。 3.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中共早期公开领导工人运动的机关。1921年8月成 立于上海,张国焘任主任,1922年,总部由上海迁到北京,主任改为邓中夏,改《工人周刊》为机关刊物。主要活动是对工人进行宣传教育,组织工会,领导工人开展罢工斗争。1922年1月到1923年2月,领导和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第一次高潮。 4.香港海员大罢工:香港海员在中共影响下为反对英帝国主义压迫,争取改善 生活待遇而举行的一次罢工。1922年1月,由于英资本家拒绝工人增加工资等合理要求,香港海员在中华海员工业联合总会负责人苏兆征、林伟民的领导下举行大罢工,英帝国主义从中阻扰和破坏,并制造“沙田惨案”。这次罢工坚持了56天,港英当局被迫接受海员提出的增加工资、抚恤死难家属及取消封闭海员工会命令的要求。这次罢工,是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的起点。 5.安源路矿工人大罢工:中共领导下的安源路矿工人反对日资本家,要求保障 工人权利,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政治大罢工。1922年秋,因矿区拖欠工人工资,安源路矿党组织经过充分准备,9月14日,在毛泽东、李立三、刘少奇的发动和组织下,全路矿工人举行大罢工,在罢工宣言中提出了保障工人权利、增加工资、改善待遇、发清欠饷、废除封建把头制等17项要求,路矿当局玩弄各种手段破坏,经过5天的激烈斗争,路矿当局被迫接受工人大部分要求,罢工取得重大胜利,推动了全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6.京汉铁路大罢工:中共领导的京汉铁路工人举行的政治大罢工。1923年2 月1日,经过精心筹备,京汉铁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正式举行京汉铁路总工会成立大会,遭到直系军阀吴佩孚阻扰,强令禁止开会,并派军警捣毁总工会会所,为反抗军阀的武力镇压,2月4日,举行全路总罢工,提出了“争自由”、“争人权”的口号,2月7日,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吴佩孚调动

八年级下册历史复习资料

历史(八年级下期)期末考试复习资料姓名班级 中国现代史(1949.10.1--今天) 新中国成立三大改造完成文革开始文革结束十一届三中全会 --1949年—1956年———1966年———1976--1978年—————今天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时期十年文革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 第1课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新中国成立) 1、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年9月21日(作用:为新中国的成立作准备工作) 会议通过《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作用。 (2)内容会议重大①政协会议选举了毛泽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 决议:②北平改为北京作首都③采用公元纪年,本年为1949年④五星红旗为国旗; ⑤《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⑥在天安门广场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2、新中国的成立------1919五四运动-------------------------1949新中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开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结束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三十年以来”) (1)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国庆节) 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一次全体会议任命: 周恩来——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注意,不是国务院) 毛泽东——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军委主席) 朱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 (2)新中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国内意义:结束了一百多年来帝国主义勾结封建统治者剥削压迫中国人民的历史,实现了民族 的解放和国家的独立。使中国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国际意义:同时也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3、西藏和平解放(1951年5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解放) 历史意义:1951年5月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祖国大陆实现了统一。 第2课新中国政权的巩固(三大措施) 土地改革运动抗美援朝战争镇压反 革命 1、抗美援朝(1950--1953) (1)1950年10月,中国人民志愿军在彭德怀总司令的率领下,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反抗美国侵略。 (2)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朝鲜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3)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如邱少云严守纪律、不暴露目标的烈火英雄,黄继光用胸膛堵机枪眼) (4)胜利的意义:A、粉碎了以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B破除了美国不可战胜的神话 C、保卫了中朝两国的独立和安全; D、空前提高了我国的国际威望 2、土地改革(1950-1952 ,农民是土地的主人,土地私有) ①1950年6月,为满足广大农民对土地的要求,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彻底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②意义:土地改革消灭了封建剥削制度,使新解放区的三亿多农民获得了土地,从 而调动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 3、镇压反革命运动:(打击对象:土匪、特务、恶霸、反动党团份子、反动会道门)第3课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注意1949新中国成立时没有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过渡时 期总路线 要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 逐步实行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一化 三改造1、一化:为实现工业化制定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1)在苏联帮助下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2)1957年超额完成,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沈阳第一机床厂、长春一汽“解放”牌汽车制造厂、青藏、康藏、

中国现代史复习题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1、香港海员罢工: 1922年1月12日,在第三次向资方提出增加 工资的要求被无理拒绝后,香港中国海员在海员工会联合总会的组织领导下,举行了香港海员大罢工。短短一个星期内,罢工规模迅速扩大,海员纷纷从香港返回广州。从2月初起,罢工从要求增加工资的经济斗争,发展成为反抗帝国主义压迫的政治斗争。3月8日,历时56天的香港海员大罢工宣告胜利结束。 2、二七惨案: 1923年2月7日北洋政府直系军阀吴佩孚镇压京 汉铁路工人大罢工的流血事件。1923年2月1日,京汉铁 路各站工会代表在郑州召开总工会成立大会。吴佩孚命令军警用武力加以阻挠和破坏,并封闭总工会会所。总工会当即组织全站2万工人举行总同盟罢工,并将总工会移至武汉江岸办公。2月4日总罢工开始,各站工人一致行动,全线所有客货车一律停开,长达千余公里的京汉线立即陷于瘫痪。 2月7日,曹锟、吴佩孚等派大批军警分别在长辛店、郑州和武汉江岸等处进行血腥镇压,工人被杀40多人,伤200 多人,被捕60多人,遭开除1000多人。 3、好人政府: 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政治主张。1922年5月,蔡元 培、胡适、梁漱溟、王宠惠等人在《努力周报》上发表《我们的政治主张》一文,认为中国的政治军阀混战,国无宁日,全是因为好人自命清高,不愿参与政治,让坏人当道。他们提出由知识分子中的“好人”组成“好人政府”,努力改变政府腐败的现实,一点一滴地改造社会,不必开展打倒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斗争,中国就可富强起来。这种“好政府主义”初步显示出独立的自由精神,体现了现代中国独立的、自由的知识分子干涉政治的模式。 4、问题与主义之争:缘起于1919.7 胡适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 谈些“主义”》。是实用主义与马克思主义的一次争论。以胡适为代表的实用主义派主张反对用马克思主义指导中国革命; 是反对阶级斗争学说,鼓吹社会改良;认为谈主义是危险的。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复习资料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引言 一、如何认识中国的历史分期? 答:中国的近现代史,是指1840年以来中国的历史。其中从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中国近代史;从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的历史,是中国现代史。 二、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主题”、“两个了解”、“三个选择”分别指的是什么? 答:“一个主题”是指: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这两项历史任务;“两个了解”指的是:了解国史、了解国情;“三个选择”指的是: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 三、近代中国落后于世界的原因: 答:1、经济方面,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基础,封建地主所有制经济占主导地位。 2、政治方面,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3、社会方面,族权和政权相结合的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4、思想方面,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文化思想体系。 四、怎样理解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 第一,战争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由一个落后封闭但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沦为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第二,中国的发展方向发生变化,战前中国是一个没落的封建大国,封建制度已经腐朽,在缓慢地向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而鸦片战争后中国的民族资本主义不可能获得正常发展,中国也就不可能发展为成熟的资本主义社会,而最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 第三,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战前中国的主要矛盾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的矛盾,而战后主要矛盾则包括农民阶级和地主阶级的矛盾及中华民族与外国殖民侵略者的矛盾,也就是社会主要矛盾复杂化。 第四,是革命任务发生变化,原先的革命任务是反对本国封建势力,战后则增加了反对外国殖民侵略的任务,革命的性质也由传统的农民战争转为旧民族主义革命。 五、怎样认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社会性质及其基本特征? (1)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 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是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2)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性质。 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近代以来中国在外国资本主义势力的入侵及其与中国封建主义势力相结合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一种从属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畸形的社会形态。 (3)基本特征 第一,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势力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日益衰败并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资本——帝国主义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

中国现代文学史复习资料

第一章五四文学革命 1、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从“八事”入手(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究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 2、1917年2月《新青年》发表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出“三大主义”,陈独秀把晚清以来的文学革命运动推向了高潮。 3、钱玄同在致《新青年》的信中,以语言进化的角度说明白话取代文言的历史必然性,刘半农与钱玄同(化名为王敬轩)在《新青年》上发表了“双簧信”。 4、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从人性、人道主义的角度来要求新文学的内容,倡导新文学内容要从“肉”与“灵”的统一中去表现“人”;在另一篇《平民文学》中提出“人生的艺术派主张”,又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创作准则。 5、文学革命的实绩最主要在于创作,文学革命带来文学观念、内容、语言载体、形式各方面全面的革新与解放。 【《学衡》派: 1、发起人及时间地点:1922年,南京东南大学的梅光迪、胡先骕、吴宓等创办了《学衡》杂志,因诸人观点态度相近,被称为《学衡》派 2、主张:尊崇中国的古圣贤者,以融贯中西古今的姿态,标榜“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以中正之眼光,行批评之职事”,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思想稳健保守,是“穿西装的复古派”。 3、代表作:梅光迪《评提倡新文化者》;吴宓、胡先骕《论新文化运动》《评<尝试集>》】(3)新文化阵营与章士钊《甲寅》上的复古论调的论争。 13、五四文学革命的历史意义: (1)自晚清以来的被压抑着的现代性获得了最大的生机,形成了新的文化与文学观念,开创了新的主题领域与人物形象谱系; (2)五四文学革命全面革新文学语言、文体形式,奠定了20世纪中国文学的基本审美价值取向和多元并存的接受心理基础; (3)五四文学增添了世界维度,建立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密切关系,自觉的借鉴、吸收外国文学及文化的营养,形成了面向世界而又有本土特点的开放性现代文学; (4)五四形成的现代作家队伍是以后半个多世纪的文学创作的主体力量,这批作家和他们开创的文学内容及形式形成了新的现代传统,这一传统的赓续是文学现代性的基本保证。第二章20年代小说(一) 1、问题小说代表作家:叶绍钧、许地山、冰心、王统照、庐隐等 (1)冰心:“爱的三部曲”《超人》、《烦闷》、《悟》,其中《超人》(1921)标志着冰心对社会问题开出了她的“药方”,这就是“爱的哲学”(爱、童心、自然是“爱的哲学之鼎的三足”)(2)庐隐:中篇《海滨故人》《或人的悲哀》;短篇《丽石的日记》;长篇《象牙戒指》《女人的心》《归雁》《云鸥情书集》《庐隐自传》等,风格感伤,基调悲戚,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开拓者。 (3)王统照:最重要的长篇小说《山雨》(1933) (4)叶绍钧:20年代出版了《隔膜》《城中》等5个短篇小说集;《倪焕之》(1928)是其唯一长篇小说,显示现实主义趋向,被誉为“扛鼎的工作”。 叶绍钧小说以灰色人生的冷静观察和客观描写,表现了写实主义特征。同时与讽刺兼备,是叶绍钧对小市民知识分子用笔的基本特色。 叶绍钧还是现代中国童话的开山者。鲁迅对其评价:“叶绍钧先生的《稻草人》是给中国的童话开出了一条自己的创作的路的。”

中国当代史复习题

中国当代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三反五反”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初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在各级政府机关、学校、团体、军队、党派中进行的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的运动(三反运动),以及在私营工商业者中进行的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的运动(五反运动)。 2、计划生育 计划生育主要内容及目的是:提倡晚婚、晚育,少生、优生,从而有计划地控制人口。计划生育这一基本国策自制订以来,对中国的人口问题和发展问题的积极作用不可忽视,但计划生育一味的只控制人口数量,忽略世代更替,造成国家严重的老龄化,未富先老的格局。 3、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运动 1951年秋~1952年秋在中国开展的知识分子的自我教育和自我改造运动。此项运动总的来说适应了知识分子重新学习的要求,也适应了国家的需要。清除了残存在知识分子中间的旧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小资产阶级思想。但因运动过程中操之过急,要求过高,方式简单粗暴,伤害了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感情。产生了一定的消级作用。 4、万隆会议 万隆会议是1955年在印度尼西亚万隆召开的反对殖民主义,推动亚非各国民族独立的会议。又称第一次亚非会议。中国总理周恩来率代表团参加。会议广泛讨论了民族主权和反对殖民主义、保卫世界和平及与各国经济文化合作等问题。会议一致通过了包括经济合作、文化合作等部分的《亚非会议最后公报》,确定了指导国际关系的10项原则。 5、“二月抗争” 即二月逆流,1967年2月,周恩来在北京中南海怀仁堂主持召开中共中央政治局碰头会。会上陈毅、叶剑英、徐向前等中央政治局委员和中央军委领导人,对“文革”的错误作法提出尖锐的批评。围绕“文革”要不要党的领导,应不应将老干部统统打倒,要不要稳定军队等重大问题,同康生、张春桥等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18日,毛泽东召集部分政治局委员开会,批评了在怀仁堂会议上提意见的老同志。此后,又被林彪、江青等诬称为“二月逆流”。1976年,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后,中共中央正式宣布为“二月逆流”平反。 6、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在改革开放后用来描述其经济形式的官方术语。由1992年,邓小平到深圳南巡时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同社会主义基本社会制度结合在一起的,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极具创新意义的组成部分,是对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重大发展。依据这一理论,党确定了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进行了社会主义发展史上前无古人的探索。 7、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人类孜孜以求的一种美好社会,马克思主义政党不懈追求的一种社会理想。中外历史上都产生过不少有关社会和谐的思想。进入21世纪后,中共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全局出发,明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任务,并将其作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重要内容。中共十六大报告第一次将“社会更加和谐”作为重要目标提出。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进一步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任务。

中国现代史名词解释

中国现代史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府院之争”:是以黎为首的总统府与以段为首的国务院的斗争。1917年3月在中国是否参战问题上,段在日本支持下要参战,黎在美国支持不参战。后黎免去了段的职务,并请强勋调停,又引起了张勋复辟. 2、护法运动:袁世凯死后,段祺瑞拒绝恢复《临时约法》和召开国会,1917年7月,孙中山树起护法大旗.9月1日,非常国会举行大元帅选举会,孙中山当选为陆海军大元帅护法。但实权却掌握在西南军阀手中,使得军政府变成了军阀政府。孙中山看到了军阀的本质,深深懂得不可能依靠军阀达到护法的目的。1918年5月4日孙中山愤而辞职,护法运动宣告失败. 3、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于中国北京的一场爱国运动。起因于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巴黎和会决定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的消息传来后,北京学生开展了集会、游行、罢课等活动。后得到了各地学生及各界的广泛支持,并最终演变成了全国性的罢市,罢工还有学生罢课活动。从而形成了全国规模的爱国运动,并最终迫使北洋政府拒签了和约。五四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结束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中国革命从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 4、4五卅惨案:五卅惨案(也称为五卅血案,或写作五·卅惨案)因发生于1925年5月30日而得名,是反帝爱国运动五卅运动的导火线。5月30日,上海学生两千余人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抗议日本纱厂资本家镇压工人大罢工、打死工人顾正红,声援工人,并号召收回租界,被英国巡捕逮捕一百余人。下午万余群众聚集在英租界南京路老闸巡捕房门首,要求释放被捕学生,高呼“打倒帝国主义”“收回外国租界”等口号。英国巡捕竟开枪射击,当场打死十三人,重伤数十人,逮捕一百五十余人,造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5、北洋军阀:北洋军阀,民国军阀势力之一,由袁世凯掌权后的「北洋新军」主要将领组成,袁死后,无人具有足够能力统领整个北洋军队及政权,各领导人以省割据导致分裂,以军队为主要力量在各省建立势力范围。在名义上仍接受北京政府的支配。但北京政权实际上由不同时期的军阀所控制,故而在北洋军阀时期北京政府又有北洋军阀政府(简称北洋政府)的称呼。历史上把长江吴淞口以北的军阀也称北洋军阀。 6、黄埔军校:在共产党和苏联帮助下,孙中山于1924年5月在广州黄埔创办的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兼任军校总理,校长蒋介石,党代表廖仲恺,政治部主任周恩来,1927年改为中央军官学校。1927年前,这是一所国共合作的学校。学科分步兵、炮兵、工兵、辎重兵、政治等,共招收了六期学生,它既为蒋介石培养了一批军事骨干,也为共产党培养了大批军事政治人才。黄埔学生军曾参加东征、南征等战役及北伐战争,为革命军的建立和北伐战争奠定了基础。 7、南昌起义:1927年8月1日,中国共产党为反击国民党当权派屠杀共产党人和工农群众,挽救革命,在江西省城南昌发动的武装起义。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在南京和武汉发动“清共”后,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决定利用共产党掌握和影响下的国民革命军在南昌举行起义,8月1日凌晨2时,周恩来等指挥各路起义军向驻守南昌的国民党军队发动进攻,经过4个多小时的激战,占领了全城. 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当权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开始,保存下来的部队成为工农红军的骨干之一。 8、宁汉合流:1927年“七·一五”政变后,武汉国民党政府迁往南京,与南京国民党政府合在一起,史称“宁汉合流”。1927年4月18日,蒋介石国民党集团建立了与武汉国民政府相对立的南京国民政府,造成“宁汉分裂”的局面。7月15日,汪精卫集团在武汉叛变革命,消除了宁汉双方在**问题上的分歧,使宁汉合流成为可能。冯玉祥几次致电宁汉双方,解决党内争执。7月24日,汪精卫表示愿意“和平统一”,并同意迁都南京。南京国民政府和军事委员会进行改组,并发表宁汉合作宣言,宣布国民党“统一”完成。 9、九一八事变日本大规模武装侵略中国东北的事件。1931年9月18日,日军关东部队炸毁南满铁路柳条湖路段,便诬陷中国军队破坏铁路,以此为借口,日驻中国东北的关东军突然炮轰东北军驻地北大营,袭击沈阳.进军入东三省。中国守军执行蒋介石不抵抗的命令,日军迅速占领了东北三省,并开始向热河省进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变中国为其殖民地的开始,也是中国各阶层人民在民族危机的刺激下,掀起空前规模的抗日救国高潮的开始,对中日两国历史均具重大影响。 10、一二八事变日军武装侵占上海的事件。“九一八”事变后日本侵占了东北,为了转移中国和国际社

九年级上历史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历史复习资料 九年级上历史课程主要涉及中国现代史的教学,从晚清时期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历史事件都有涉及。以下是九年级上历史的复习资料,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记忆相关知识点。 1.鸦片战争(1839年-1842年) 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也是中国与西方国家之间的一场战争。作为当时最大的鸦片输出国,英国政府在中国发送商船进口鸦片。中国政府非常不满这种贸易行为,最终导致了一场战争。 2.太平天国运动(1851年-1864年) 太平天国运动是一个由洪秀全领导的反清复明的农民起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农民起义之一。在此期间,中国政府与太平天国王国之间进行了长达十年的战争,太平天国王朝最终失败。 3.戊戌变法(1898年)

戊戌变法是中国当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开始尝试进行现代化改革。这一重要事件最初由康有为和梁启超创建,并受到光绪帝支持。但是,由于清王朝内部的政治反对派,变法始终没有成功。 4.辛亥革命(1911年) 辛亥革命是中国现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事件之一,标志着清朝王朝的结束和民主共和国的开始。革命由于李鸿章及其支持者策划,并在全国范围内爆发,最终导致了清王朝的倒台。 5.五四运动(1919年)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最为重要的文化运动之一,标志着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开始以及中国向现代化社会的转型。运动的爆发是由于对巴黎和约的反对,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和广大市民一起参与了数月的抗议活动。 6.新文化运动(1919年-1927年)

新文化运动是中国现代史上文化和思想领域的重要变革,对中 国社会和思想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运动强调民主、科学、人 道主义和现代化,以及对于旧的封建观念和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 7.国共合作(1924年-1927年) 国共合作是中国历史上国共两党合作和联合抗日的开始。为了 反对外来侵略者和解决国内混乱,国共两党在此期间达成了一系 列重要的合作协议。然而,这段时间的事件也导致了国共两党之 间的紧张关系。 8.南京政府(1927年-1949年) 南京政府是中华民国历史上的一个政府,成立于1927年。它 取代了北洋政府并掌握了中国大陆和台湾的政治权力。在此期间,国共两党在内战中争夺权力,最终新中国成立,南京政府宣告结束。

2022华东师范大学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含考研历年考试试题)

2022华东师范大学313历史学基础考研复习资料(含考研 历年考试试题)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13历史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11册)》由鸿知华东师大考研网依托多年丰富的教学与辅导经验,组织鸿知教学研发团队与华东师范大学优秀研究生共同合作编写而成。全书内容紧凑权威细致,编排结构科学合理,为参加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考生量身定做的必备专业课资料。 《华东师范大学考研313历史学基础复习全析(含真题答案,共十二册)》本书依据以下参考书目: 李侃《中国近代史》 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 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 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 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

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册) 本书结合华东师范大学考研专业课的往年真题答案,旨在帮助报考华东师范大学考研的同学通过教材章节框架分解、配套的课后/经典习题讲解及相关985、211名校考研真题与解答,帮助考生梳理指定教材的各章节内容,本文摘自鸿知华东师范考研网,深入理解核心重难点知识,把握考试要求与考题命题特征。 通过研读演练本书,达到把握教材重点知识点、适应多样化的专业课考研命题方式、提高备考针对性、提升复习效率与答题技巧的目的。同时,透过测试演练,以便查缺补漏,为初试高分奠定坚实基础。 适用院系: 人文社会科学学院历史学系:中国史、世界史 适用科目: 313历史学基础 本书包括了以下几个部分内容: Part 1 - 考试重难点:

通过总结和梳理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等教材的各章节复习和考试的重难点,本文摘自鸿知华东师范考研网,建构教材宏观思维及核心知识框架,浓缩精华内容,令考生对各章节内容考察情况一目了然,从而明确复习方向,提高复习效率。 Part 2 - 教材配套课后/经典习题与解答: 针对李侃《中国近代史》、王桧林《中国现代史》(上下册)、吴于廑《世界史古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世界史近代史编》(上下卷)、吴于廑《世界史现代史编》(上下卷)、朱绍侯《中国古代史》(上下册)等教材的课后/经典习题配备详细解读,以供考生加深对教材基本知识点的理解掌握,做到对华东师大考研核心考点及参考书目内在重难点内容的深度领会与运用。 Part 3 - 名校考研真题详解汇编: 根据教材内容和考试重难点,精选本专业课考试科目相关的名校考研真题,通过研读参考配套详细答案检测自身水平,加深知识点的理解深度,并更好地掌握考试基本规律,全面了解考试题型及难度。 Part 4 - 华东师范大学历年考研真题与答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