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价值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价值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与核磁共

振成像( MRI)诊断腹部孤立性纤维性

肿瘤( SFT)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腹部SFT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对其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增强表现。结果 CT和MRI检查

结果显示,肿瘤各项指标(形态、钙化、密度、出血、囊变、边界、带蒂、周围

组织浸润姐承压)均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部SFT接受CT及MRI

诊断均可获得准确的检出结果,两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存在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

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和详实的依据,望重视。

【关键词】 CT;MRI;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诊断价值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临床并不常见,属于源于叶间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高发与胸膜,全身其他位置均可发生,且大部分肿瘤为良性。但是因为肿瘤

生长迅速,容易导致过度压迫脏器,特别是腹部SFT会导致胃肠道和肾脏承受过

大压力,从而诱发其他并发症[1]。临床中通常会应用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

根据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检测判断肿瘤性质。术前会应用影像学检查如CT或是MRI等料及肿瘤详细信息。临床实践显示[2],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腹部SFT疾

病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腹部SFT应用CT及MRI的临床价值,特开展本次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85例腹部SF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

1月-2020年1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入组标准:手术及病理均确诊

为确腹部SFT;年龄大于18岁,入院后均接受CT和MRI两项检查。排除标准:

确诊为其他类型肿瘤,肿瘤位置不易探查或是成像质量较差,体内植入金属患者、肿瘤发生转移患者、临床治疗缺失患者。85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50例,男

女患者比例为7:10,年龄为36-76岁,均值(52.46±4.65)岁。手术及病理结

果显示,肿瘤位于腹膜后、腹膜、肠系膜、肾脏、胰腺分别为28例、25例、17例、10例、5例,其中良性70例,恶性5例,交界性10例。

1.2 检测方法

CT检查,使用设备为64排螺旋CT(生产企业:美国GT;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mAs、120kV,5mm层厚,1.0螺距,首先接受腹部冠正面扫描,重点探查感兴趣区域,判断肿瘤最大直径设定扫描野

后开展常规平扫。增强扫描使用80-100mL碘克沙醇(0.32gI/mL),推注速度保

持在3mL/s,注射后40s、60s、100s分别为三期增强起始时间。

MRI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生产企业:荷兰PHILIP;型号:Achieva 3.0T)。常规扫查为体部线圈横截面扫描,范围根据CT定位肿瘤位置和体积设定,矩阵(256×256),8mm层厚,0.8mm层间距。参数为T1W1(TR200-300ms,

TE4.6-4.9),T2W2(TR2500-4000ms,TE90ms),选择钆喷普酸葡胺作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0.1mmol/kg,以3mL/s推注,T1W1下三期接受增强扫描,分别为注

射后20s、35s和60是为起始时间。

检查后均由临床经验丰富阅片师判定肿瘤具体情况。

1.3 指标观察

详细记录两组诊断结果并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研究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接受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3]。

2结果

2.1两组检查方式影像学特征分析

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各项指标均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肿

瘤多为类圆形存在囊变,边界清晰、无钙化,密度不均匀多伴有出血,周围组织

无浸润多层压,肿瘤多带蒂。详情见表1。

表 1两组检查方式影像学特征分析 [n(%),n=80]

时间节点C

形态

类圆形

5

(67.06

分叶形

2

(24.71

不规则

7

(8.24边界清晰

7

(92.94

钙团状斑片55()

8

(9.41

星状斑点20()

无钙化10()

密度均匀

1(12.94

6(77.65

1(18.82

存在囊变

7(82.36

出血

7(92.94

周围组织受压

7(87.06

带蒂

2(23.53

周围组织浸润

3(3.53

2.2对比两组检查增强表现

CT平扫同层面周围组织值表现为相当或是稍快,增强时则表现为快增慢减,

动脉期存在不均匀增强,主要表现为分层延期显影,存在明显、均匀门静脉期增强,可清晰显示瘤体边界。门静脉末期和延迟增强表现为平行或是衰减。

MRI平扫T1M1均呈中低信号,T2W1则多为混杂信号,存在不完全血管显影,血管征象多为线状留空。增强扫描后信号表现为持续增强,动脉期增强不明显,

门静脉期不能明显呈现坏死灶区增强信号,但是存在明显的增粗且迂曲血观影,

延迟期存在均匀增强信号。

3讨论

CT对肿瘤进行诊断时主要获取肿瘤和周围组织相关信息,现阶段三期增强扫

描和重建应用广泛。CT影响可准确判断肿瘤钙化和出血情况,为临床提供准确依据。MRI检查速度慢,但是辐射危害较小,安全性优于CT检查,尤其可准确分辨

软组织情况[4]。CT和MRI检查均可准确了解肿瘤形态、钙化情况、密度、是否存

在囊变和出血,周围组织是否承压及浸润和肿瘤是否带蒂等情况,能够为临床诊

治工作提供准确依据。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CT和MRI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各项指标均未存在明显差

异(P>0.05),增强扫描均可获得肿瘤准确情况,表明腹部SFT应用CT及MRI

均可获得准确的诊断结果。

综上所述,腹部SFT应用CT及MRI诊断,影像学结果各具特点,但是均能

够对肿瘤情况进行准确判断,获取信息丰富,且二者准确度无明显差异,可作为

临床诊治工作的准确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1]冯纪涛, 刘许慧, 徐青. 腹盆腔孤立性纤维瘤的CT和MRI表现及征象分

析[J]. 国际放射医学核医学杂志, 2019, 43(4):314-319.

[2]张进跃, 王岩. 肾脏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MRI特征[J].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20, v.26(1):35-38.

[3]张烁, 程敬亮, 王程程,等. MRI纹理分析对鉴别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血管周细胞瘤与血管瘤型脑膜瘤的临床价值[J]. 放射学实践,2019, 34(8):841-846.

[4]徐园园, 毛荣军, 曾敏,等. 6例恶性孤立性纤维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J]. 临床与病理杂志, 2020, 40(4):1051-1057.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的临床价值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CT)与核磁共 振成像( MRI)诊断腹部孤立性纤维性 肿瘤( SFT)的临床价值 【摘要】目的腹部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应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与核磁共振成像(MRI)诊断的临床价值分析。方法将本院收治的85例腹部SFT 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1月-2020年1月。对其临床资 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比CT和MRI影像学特征及增强表现。结果 CT和MRI检查 结果显示,肿瘤各项指标(形态、钙化、密度、出血、囊变、边界、带蒂、周围 组织浸润姐承压)均未存在明显差异(P>0.05)。结论腹部SFT接受CT及MRI 诊断均可获得准确的检出结果,两者影像学特征表现存在差异,临床中可根据患 者情况合理选择诊断方法,为临床提供更加可靠和详实的依据,望重视。 【关键词】 CT;MRI;孤立性纤维性肿瘤;诊断价值 孤立性纤维性肿瘤(SFT)临床并不常见,属于源于叶间组织的梭形细胞肿瘤,高发与胸膜,全身其他位置均可发生,且大部分肿瘤为良性。但是因为肿瘤 生长迅速,容易导致过度压迫脏器,特别是腹部SFT会导致胃肠道和肾脏承受过 大压力,从而诱发其他并发症[1]。临床中通常会应用肿瘤切除术进行治疗,术后 根据病理检查和免疫组织检测判断肿瘤性质。术前会应用影像学检查如CT或是MRI等料及肿瘤详细信息。临床实践显示[2],影像学检查可用于判断腹部SFT疾 病情况。为了进一步明确腹部SFT应用CT及MRI的临床价值,特开展本次研究。详情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收治的85例腹部SFT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组者收集时间为2019年 1月-2020年1月,对其临床资料进行详细分析。入组标准:手术及病理均确诊 为确腹部SFT;年龄大于18岁,入院后均接受CT和MRI两项检查。排除标准: 确诊为其他类型肿瘤,肿瘤位置不易探查或是成像质量较差,体内植入金属患者、肿瘤发生转移患者、临床治疗缺失患者。85例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50例,男 女患者比例为7:10,年龄为36-76岁,均值(52.46±4.65)岁。手术及病理结 果显示,肿瘤位于腹膜后、腹膜、肠系膜、肾脏、胰腺分别为28例、25例、17例、10例、5例,其中良性70例,恶性5例,交界性10例。 1.2 检测方法 CT检查,使用设备为64排螺旋CT(生产企业:美国GT;型号:SOMATOM Definition As)。管电流和管电压分别为120mAs、120kV,5mm层厚,1.0螺距,首先接受腹部冠正面扫描,重点探查感兴趣区域,判断肿瘤最大直径设定扫描野 后开展常规平扫。增强扫描使用80-100mL碘克沙醇(0.32gI/mL),推注速度保 持在3mL/s,注射后40s、60s、100s分别为三期增强起始时间。 MRI检查:使用核磁共振成像仪(生产企业:荷兰PHILIP;型号:Achieva 3.0T)。常规扫查为体部线圈横截面扫描,范围根据CT定位肿瘤位置和体积设定,矩阵(256×256),8mm层厚,0.8mm层间距。参数为T1W1(TR200-300ms, TE4.6-4.9),T2W2(TR2500-4000ms,TE90ms),选择钆喷普酸葡胺作为对比剂,使用剂量为0.1mmol/kg,以3mL/s推注,T1W1下三期接受增强扫描,分别为注 射后20s、35s和60是为起始时间。 检查后均由临床经验丰富阅片师判定肿瘤具体情况。 1.3 指标观察 详细记录两组诊断结果并和病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 1.4 统计学分析 相关研究数据输入SPSS21.0软件中分析,n(%)表示计数资料接受x2检验,(±s)表示计量资料接受t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依据为P<0.05[3]。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及方法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的原则、步骤 及方法 CT(computer tomography),即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原理为用X射 线束对人体某部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时间快、图像清晰是其优势,在很多 疾病检查和诊疗中都得到了广泛应用。MRI,即核磁共振,是一种影像检查方式,对人体伤害比较小,常用于腰椎、胸椎、颈椎等部位的检查。CT和MRI都是十分 直观的影像检查手段,在应用时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使用科学的方式。 1 CT、MRI图像影像诊断的原则 1.1全面观察 应当充分利用到解剖学、生理学以及影像方法成像的基本专业知识,全面细 致的进行观察,以发现被检查者影像异常之处。 1.2具体分析 当发现影像存在异常时,深入分析其信号特点、位置、大小、形态、边缘、 数目等情况,查看被检查部位是否有功能性改变,以病理学知识为依据,分析出 影像异常代表的病理意义。 1.3结合临床 临床上存在这样的情况,即很多疾病的影像检查结果都是相同的,或是相同 疾病的影像检查表现不同。对于医师而言,应当充分了解异常影像所代表的病理 性质,并结合患者年龄、性别、体征等因素,作为判断疾病的重要参考。 1.4综合诊断 (1)肯定性诊断。在影像资料齐全、检查者病症表现明显的情况下,可直接进行诊断;(2)可能性诊断。通过影像资料了解到了与病情有关的部分

信息,但是难以确定病情的性质,提出一种或几种病变可能。这种情况下,通常 需要采用另外的检查方式,以保证诊断结果的准确性;(3)否定性诊断。将影 像检查作为排除疾病的主要手段,缩小疾病范围;也有部分疾病在这个时间内影 像学检查阴性,在另一时间检查出阳性。 2 CT、MRI图像影像诊断的步骤 2.1了解病史及检查资料 医师要了解检查者的基本情况,仔细阅读其资料,掌握病史、症状等,使阅 片既全面又有重点,以保证诊断的准确性。 2.2了解技术条件及检查方法 影像图像中包含的信息比较多,比如:(1)患者的个人信息,如姓名、性别、检查时间、年龄、检查部位等;(2)技术条件信息,如在CT检查之前,需 要了解扫描序号,使用平扫还是增强扫描等。在对MRI图像进行分析之前,医师 要明确扫描序列,主要是因为各器官组织的特点不同,当参数脉冲序列扫描发生 变化时,其MRI特征与信号强度也会相应的产生改变。 2.3明确所分析的图像是正常还是异常 判断图像正常还是异常之前,要了解这几个方面的知识:(1)熟悉基本解 剖知识。分清所检查的部位,了解正常、异常状态下的影像表现,比如不要把肺 门大血管断面当成异常;(2)熟悉不同组织器官的信号特点,比如正常情况下,脑灰质的CT密度会比脑白质更高,部分医师可能会误认为这是异常CT征象;(3)了解容积效应带来的影响,不要把肾脏上下极当做是异常征象;(4)注意 分清图像中常见的伪影类型,比如器官在非运动状态下会产生伪影,影响结果的 准确性。值得注意的是,疾病随时都是处于变化之中的,图像信息只是人体病变 的瞬间记录,检查之后也要予以持续性的关注。 2.4综合分析后做出诊断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4大原则5个步骤3大阅片方法

CT、MRI图像的影像诊断4大原则5个 步骤3大阅片方法 在目前的医疗诊断中,影像技术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因为人体的组织和内 部结构都是错综复杂的,医务人员在诊断时很难掌握病人的身体内部的情况,所 以需要通过影像技术来进行观察诊断。CT、 MRI是目前临床诊断中最常用的两种 影像诊断技术。那么我们在诊断的时候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给病人一个准确的诊断,让病人得到更好的治疗?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下吧! 一、CT与MRI是什么? 首先就要对CT与MRI是什么进行了解。 第一,CT。CT是目前医疗影像技术中比较成熟的一种。它是在X射线、γ 射线、超声波等的基础上,通过对人体的某些部位进行横截面的扫描,其扫描速 度快,影像清晰,可用于各种疾病的检测。 第二,MRI。MRI是核磁共振成像的简称,這样一说很多人应该会恍然大悟,,但是MRI的工作原理又是什么呢?在核磁共振原理的应用下,依据所释放的能量 在物质内部不同结构环境中不同的衰减,在电磁波的作用下,可以形成人体内部 的结构图像。MRI在实际应用中不会对人体造成电离辐射损伤,能对肝部恶性与 良性的肿瘤进行有效的区别。 二、检查方法的确定 在做完这两项检查之后,要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选择明确的检查方式。 在检查的时候,可以根据病人体内的肿瘤的位置和病理特征来进行诊断。对于脑 部肿瘤的病人,可以选择MRI检查;头部和五官肿瘤的检查,需要进行 CT检查,其它部位(如内耳)可以使用MRI检查;CT可以用于胸腔肿瘤的诊断,在对其他 部位进行检查时可以使用MRI检查;在对胸部肿瘤进行检查时,可以使用CT检查,

尤其对一些早期的肺癌患者有较高的确诊率,这样能帮助医生对患者展开有效的 治疗;在对腹盆部肿瘤进行检查时,如果是胃肠道粘膜下病变可以使用CT检查, 如果是直肠癌则可以通过MRI进行检查;在肾静脉癌栓显示上,CT检查有良好的 优势,但是在对肾上腺肿瘤进行检查时,需要在MRI的检查下判断其是良性还是 恶性肿瘤;在对输尿管进行检查时,CT与MRI并无太大的差异;在对肝胆胰脾肿瘤 进行检查时,一般需要结合CT与MRI进行检查;对肋骨进行检查时可以通过CT 检查实现,但是在对脊柱等进行检查时则可通过MRI进行检查。 三、CT和MRI技术应用的优缺点对比 CT的优缺点 CT扫描技术速度快,通过CT扫描可以在几秒钟内创建几乎整个身体的图像。CT对癌症的诊断和分期、检查癌症是否复发以及监测治疗是否有效都有价值。大 多数情况下CT是癌症分期的首选。由于CT使用电离辐射,它们会破坏DNA,可 能会轻微增加患癌的风险。 MRI的优缺点 MRI真正擅长的是显示某些CT扫描无法发现的疾病,如软组织的损伤 或肿瘤,脊髓疾病。可发现CT容易漏诊的颅底病变外伤中的脊髓损伤、骨挫伤 水肿、关节软骨或肌腱韧带损伤在MRI检查中都有明显优势。骨和颅脑的转移瘤 在核磁共振成像上也表现得更好。但是这一技术应用耗时比较长、噪声大、不适 合幽闭恐惧症的病人、不适合难以控制肢体活动的患者或小儿。如果病人体内有 金属异物或者心脏起搏器是不能做MRI的。 四、诊断原则是什么? 不论是CT还是MRI,他们都有着一致的诊断原则。共包括四项(1)全面观 察(2)具体分析(3)结合临床(4)综合评判 1.全面观察

MRI与CT检查的优劣势

MRI与CT检查的优劣势 影像学技术是我国对多种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最常见的技术,其中以MRI技术与CT技术较为常见。随着我国影像医学的不断进步,MRI与CT在临床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缺少对MRI与CT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面临较多的检查时不知所措,也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诊疗依从性较差,不利于疾病诊疗。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MRI与CT检查的有点与缺点,见下文。 1 CT 1.1什么是CT CT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的简称,该种诊断是通过放射线的方式对人体进行扫描,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断层扫描图像。 1.2 CT的优点 1.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图像的密度分辨力仅次于磁共振成像,CT图像可以通过调节窗宽和窗位满足各种观察的需要。CT检查在一些部位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肺部检查,CT明显优于MRI、B超及常规X线摄影。 2.对病灶的定位、定性准确:CT检查可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CT图像的层厚准确,图像清晰;与常规X线图像相比,无组织结构重叠。应用CT测量功能可对病变进行定量分析。 3.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临床需要对病灶进行动态扫描,可观察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动态扫描和灌注成像等。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方位重组,获得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可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路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使用CT的定量分析功能,可知病灶部位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为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骨矿含量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测定,有助于临床对骨质疏松和冠心病的诊断。

4.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划时代的突破,可对运动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 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为了提高心脏检查的空间和 时间分辨力,各厂家还推出了众多的心脏检查专用技术,如变速扫描、期相选择 性曝光、全自动心电智能算法扫描等。此外,心脏后处理软件可以对冠状动脉、 心肌、瓣膜进行多种重建和分析,从而对心脏进行全面的形态和功能诊断。 5.CT灌注技术:传统的CT影像学只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 灌注技术可以对组织的血流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CT灌注技术最主要用于急性脑 梗死、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CT灌注技术在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中显示出 明显的临床优势,一般脑栓塞发生后,在常规CT出现异常图像征象至少需要12h,若应用CT灌注技术,理论上在栓塞出现时即可发现病变区血流异常,为临床正 确选择介入溶栓治疗的时机和治疗方案提供保障。CT灌注技术可以反映肿瘤内血 管的生长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情况,通过测定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等可判断肿瘤的恶 性程度,为肿瘤化疗疗效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6.三维CT技术:早期的CT仅作为横断面扫描影像诊断工具,而三维CT能 显示扫描目标的空间立体形态,用于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毗邻。一般 作为诊断复杂骨折及复杂骨畸形的首选方法,可使医生获得骨折大致的立体概念。目前,临床上常根据三维CT所获信息建立一个三维实体模型,将其用于术前术 中对比,指导手术方式及人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手术、评估手术效果。 4.低剂量扫描技术:低剂量扫描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并可降低X 线球管的损耗,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 5.CT内镜技术:可到达普通内镜无法到达的位置,通过器官狭窄的部位观察 到管腔远端的情况,同时可观察到管腔外的情况。但是,它不是通过真正的内镜 直接观察管腔内的情况,无法看到被检查组织黏膜或病灶表面的颜色,无法进行 活检,目前CT内镜还无法全面地替代传统内镜检查。 6.CT连续成像技术:连续成像目前主要用于CT的介人手术,也称为CT透视。它是在秒级或亚秒级螺旋扫描基础上,利用采集的容积原始数据。在第一个层面

核磁共振与CT比较

核磁共振与CT比较: 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 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 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 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 织内的细小血管; 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 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 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核磁共振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 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广泛的适应症,应用范围大大超过CT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1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与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处包括:成像时间较长,当前,全身成像15个断层面需要13分钟;空间分辨率低,仅为2毫米,活动使分辨率更低,故诊断心脏等活动性器官效果较差;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情况时,不如CT清楚,但在显示这些骨组

织退变后的改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方面优于CT;由于铁金属的磁场反应,使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体内有某些金属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检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术后、外科.手术使用缝合器以后、带有金属避孕环的妇女以及安装有假牙等,以及其他体内存有金属异物等情况者。 一、颅脑 MRI对颅脑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明显高于CT、B超等其他各种影像检查,有研究表明,其定位正确率高达98%,定性亦可达70%—80%左右,因此,颅脑绝大部分疾病均是MRI的首选症。 1、脑先天性疾:多平面立体显示病变 脑发育畸形:包括脑膨出,前脑无裂畸形,巨脑畸形,脑穿通畸形,脑裂畸形,无脑回畸形等。 脑结构异常:包括灰质异位症,导水管狭窄,脑网膜囊肿等。 脑发育不良:包括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发育异常,脑膜膨出等。 代谢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硬化,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 复合畸形:包括Dandy-Walker综合征, Chiari畸形 脑血管病:无需要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病变。主要有:烟雾病, Galen静脉瘤,脑颜面血管瘤病,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颈静脉球瘤,缺血性脑梗死(对6小时内脑梗塞诊断明确),亚急性脑血肿 2、脑感染性疾病:MRI较CT更早、更全面发现疾病 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艾滋病;颅内结核性感染,颅内化脓性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核磁共振(MRI)相较于CT有何优势

核磁共振(MRI)相较于CT有何优势 核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常用的医学影像学 检查方法,通过利用核磁共振现象获取人体内部的详细结构和功能信息。相较于 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具有许多优势,使其成为临床应用中的重要工具。 一、影像分辨率与对比度 (一)高分辨率成像 磁共振成像(MRI)利用强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图像,具有卓越的 分辨率。相较于计算机断层扫描(CT),MRI能够提供更为清晰和详细的解剖图像,以及更准确的病变定位和边界信息。这种高分辨率成像技术为医生提供了宝 贵的视觉参考,有助于精确诊断和治疗决策。 (二)软组织对比度 MRI在软组织对比度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由于其对水分子的敏感感应,MRI 可以准确地显示不同软组织的特征,例如脑组织、肌肉、脊髓等,这有助于医生 进行病变诊断和评估。通过调整MRI扫描参数和序列选择,医生可以获取高对比 度的图像,使不同组织之间的区别更加清晰,从而更好地了解疾病的性质和范围。 (三)多重对比增强技术 MRI可通过调整扫描参数和选择不同的成像序列来实现多种对比增强方式, 例如T1加权、T2加权和增强扫描等。这些不同的成像方式能够突出显示不同类 型的病变,提供更全面的信息,有助于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通过综合应用多重 对比增强技术,医生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疾病的特征,进一步了解其形态、组织 学特点和功能异常,为患者提供更准确的治疗方案。

二、无辐射和安全性 (一)无辐射成像 MRI是一种非离子辐射成像技术,相较于CT的X射线成像,不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辐射风险。这使得MRI成为儿童、孕妇和需要长期随访的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而且,MRI不仅可以提供详细的解剖信息,还可以提供功能性和代谢性的图像,从而为医生提供全面的诊断参考。 (二)无创和非侵入性 MRI不需要插入任何导管或器械,对患者身体没有侵入性,避免了手术和创伤带来的风险。患者只需躺在扫描床上,不会感到疼痛或不适。与其他影像学技术相比,MRI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结构,如脑部、关节和脊柱,而无需进行手术或切开。这对于病情复杂或对手术风险较高的患者来说尤为重要。 (三)安全性 MRI使用的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没有明显的生物学危害。MRI扫描并不会产生离子辐射,这意味着不会对细胞的DNA结构产生直接的损害。此外,MRI不会对人体组织产生热效应,因此不会引起组织损伤或烧伤。虽然部分患者可能会因为MRI设备的狭窄空间感而感到幽闭恐惧症,但医院通常会采取相应措施来缓解患者的不适,例如提供镇静剂或使用开放式的MRI设备。

2021中国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2021中国腹膜后肿瘤诊治专家共识(全文) 腹膜后肿瘤发病率低,目前关注腹膜后肿瘤的学者逐渐增多,但是国内仍缺乏全国性、规范性的腹膜后肿瘤诊治指南或共识。为了推广腹膜后肿瘤规范化诊治理念,促进学科发展,由中华医学会牵头,组织全国腹膜后肿瘤领域的专家学者,参考国内外腹膜后肿瘤研究成果及数据,结合中国腹膜后肿瘤的临床实践,进行了深入讨论,形成本共识。 一、概述 腹膜后肿瘤是指原发于腹膜后间隙(包括骶前及盆底间隙)的肿瘤,按照生物学行为分为良性、恶性及交界性肿瘤,以恶性肿瘤多见,主要包括脂肪肉瘤、平滑肌肉瘤、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恶性外周神经鞘瘤、嗜铬细胞瘤/副神经节瘤、滑膜肉瘤、胃肠外间质瘤、横纹肌肉瘤、血管肉瘤、间皮瘤、神经母细胞瘤、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尤文氏瘤、软骨肉瘤、骨肉瘤、精原细胞瘤、生殖细胞瘤、内胚窦瘤和淋巴瘤等;交界性肿瘤以局部复发风险为主,主要包括韧带样瘤/侵袭性纤维瘤/纤维瘤病、炎症性肌纤维母细胞瘤、孤立性纤维瘤/血管外皮瘤等;另外,还有一些良性肿瘤和肿瘤样病变,主要有脂肪瘤、血管平滑肌脂肪瘤、平滑肌瘤、蔓状淋巴管瘤、囊状淋巴管瘤、淋巴管肌瘤、血管淋巴管瘤、苗勒氏管囊肿、畸胎瘤、Castleman病、肾上腺瘤、胰岛细胞瘤、单纯性囊肿、特发性腹膜后纤维化等。此外,腹膜后肿

瘤也包括肝、胆、胰、脾、肾、胃肠道、膀胱、子宫、卵巢等实质脏器原发肿瘤的腹膜后转移。 腹膜后肿瘤的发病率为0.5/10~1.0/10万。2016年美欧亚澳腹膜后肉瘤工作组发表了成人原发性腹膜后肉瘤处理共识。国内也曾发表了一些腹膜后肉瘤的专家共识,但它们都是一个病种或一个单位的共识。 二、证据类型 (一) 证据级别 Ⅰ类:至少有一项试验方法设计质量高的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或者随机对照研究的无偏倚荟萃分析。 Ⅱ类:有可能偏倚的小样本或大样本随机对照研究,或者是这些研究的荟萃分析。 Ⅲ类:前瞻性队列研究。 Ⅳ类:回顾性的队列研究或者病例对照研究。 V类:无对照组的研究、病例报告、专家意见。 (二) 推荐级别 a级:有强力证据证明有效,且临床获益,强烈推荐。 b级:有强力证据或一般证据证明有效,但临床获益有限,一般推荐。c级:缺乏证据,有临床获益但不大于临床风险,可选择性应用。 d级:一般证据证明无效或有不利的结果,不推荐。

CT与MRI检查对胃癌的诊断研究

CT与MRI检查对胃癌的诊断研究 摘要:本研究中,通过对比研究分析胃癌在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检查 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中的诊断结果,两种检查方法的优缺点,以确定最佳 的诊断手段。方法:通过收集在潍坊鸳都医院2022年1月-2023年1月收治的 160例胃癌患者的病例,对160名胃癌病人进行阶段性的记录,男性病例100例,女性病例60例,平均年龄好发于50岁。在确保患者在不同阶段都进行了CT检 查和MRI检查之后,对确诊记录的结果及对患者在CT检查和MRI检查中的诊断 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CT与MRI检查相比,MRI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比较高,MRI在胃癌早期检查p值小于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通过CT与MRI检查 相比,MRI对胃癌患者检查更有优势。 关键词:CT;MRI;胃癌;影像诊断 1 前言 胃癌指的是主要发生于胃的恶性高发肿瘤,主要表现为消瘦乏力、贫血、腹 胀腹部肿块、恶病质等综合表现。此病好发的患者年龄在50岁以上,男性胃癌 发病几率大于女性胃癌发病几率,由于人们饮食结构营养等条件的改变、工作压 力日益剧增以及幽门螺旋菌的感染等原因,使得胃癌呈现年轻化倾向。 1.1国内研究现状 在我国,胃癌疾病的发展形式也不容轻视,现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 国胃癌的发病率逐年提高。胃癌症状的同时发生可能由以上多种致癌因素相互作 用共同发生造成的。其中比较常见到的主要病因可能包括急性幽门螺旋菌急性感染、癌症前叶病变、遗传免疫因素、环境感染和日常饮食因素影响等。男性发病 率高于女性发病率。利用CT检查和MRI检查对胃癌进行诊断对比分析,可以根 据病程不同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对患者的病情恢复更有利,中科院昆明研究所 研究员袁宁璐等[2]发现,蛋白酶激活体广泛表达于胃黏膜中,在胃癌发生中具有 积极作用。目前国内临床诊断学主要诊断以电子磁共振断层成像检查(MRI)检查

MRI和CT原理

MRI和CT原理 MRI(磁共振成像)和CT(计算机断层扫描)是医学上常用的影像学 技术,用于观察人体内部结构和诊断疾病。虽然两种技术在原理和应用方 面有所不同,但它们都是非侵入性的,无辐射的影像学技术。 MRI原理: MRI利用磁共振现象来生成影像。在MRI的过程中,被检查者被放置 在一个强磁场中,通常是1.5到3.0特斯拉的强度。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核 磁共振特性是通过人体内的氢原子核来观察的。 当人体放置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核的自旋轴将与磁场的方向相对齐。应用一种被称为RF(射频)脉冲的高频电流后,氢原子核的自旋轴会变 化方向。RF脉冲在被称为梯度线圈的设备帮助下施加于人体。接下来, 当RF脉冲被停止后,氢原子核的自旋轴会逐渐返回初始方向。在这个过 程中,氢原子核会释放出能量。这些释放的能量由称为梯度线圈的设备收集,并转化为图像。 由于不同组织和器官的氢原子核特性不同,它们会以不同的速率和方 式释放能量。这种差异被转化为MRI图像,通过计算机处理后变成切片图像,并显示出不同的结构。 MRI可以提供高分辨率的结构图像,可以清晰地显示软组织的细节, 如肌肉、脑部、关节等。它对观察病变和炎症的敏感性也很高,因此在很 多疾病的诊断中非常有帮助。 CT原理:

CT利用X射线通过人体来生成影像。在CT扫描中,被检查者通过一 个表面上有悬臂机架的环形设备,这个设备是由一个射线发生器和一个旋 转的检测器组成。在扫描过程中,射线发生器将X射线穿透身体,穿过检 测器生成图像。 射线发生器在检查者身体的一侧产生X射线,并在探测器上进行扫描。探测器可以测量X射线通过的强度和能量。这些信息通过以计算机为中心 的系统进行处理,产生一系列的图像。 在CT扫描中,人体内的组织和结构吸收不同的X射线量。密度较高 的组织如骨骼会吸收更多的X射线,而密度较低的组织如肌肉和脂肪则吸 收较少的X射线。这种差异是通过计算机进行重建和处理后形成图像的。 CT扫描具有快速和高分辨率的特点,能够显示出人体内部的各种组织、器官和骨骼的结构。它特别适合于检测疾病如骨折、肺部病变、颅内 出血和腹部肿瘤等。 MRI适用于检测软组织疾病,如脑部肿瘤、关节损伤、脊椎病变等。 它可以提供高对比度的图像,显示出软组织的详细结构,并具有较高的分 辨率。然而,MRI扫描时间较长,成本较高,对于一些急性情况可能不够 快速。 CT适用于检测骨骼和肺部疾病,如骨折、肿瘤、肺部感染等。CT扫 描速度快,可以为医生提供快速且具有高分辨率的图像。然而,CT使用 的是X射线,会产生辐射,因此患者应避免频繁的CT检查。 综上所述,MRI和CT是非常有价值的医学影像技术。它们通过不同 的原理提供了对人体内部结构和组织的详细观察,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决 策起着重要的作用。医生会根据病情和需要选择适合的影像技术进行检查。

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新技术

放射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新技术随着医学科技的不断发展,放射科作为医学领域中非常重要且不可 或缺的一部分,扮演着诊断与治疗疾病的关键角色。在过去的几十年中,放射科技术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和进步。本文将介绍一些放射 科疾病诊断与治疗的新技术。 一、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计算机断层扫描(CT)作为一项重要的影像学技术,已经成为放射科医生进行疾病诊断的重要工具。CT技术利用X射线和计算机算法, 能够提供高清晰度和高对比度的体内断层图像。相比传统X射线,CT 能够获得更加细致的图像,并能够用于检测与诊断许多常见疾病,例 如肺癌、肝脏疾病和骨骼疾病等。 二、磁共振成像(MRI) 磁共振成像(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放射科技术,利用磁场和无 害的无线电波来创建详细的身体内部图像。与CT相比,MRI更适用于脑部和骨关节等区域的诊断。磁共振成像提供了更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够帮助医生更准确地诊断肿瘤、神经退行性疾病和创伤等疾病。 三、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是一种放射性成像技术,通过注射微 量放射性示踪剂来检测身体器官和组织的代谢活动。与CT和MRI相 结合,PET可以提供更加精确的诊断结果,并可用于评估癌症扩散和

治疗方案的选择。PET技术对诊断和治疗肺癌、乳腺癌和淋巴瘤等疾 病具有重要意义。 四、放射治疗 放射治疗是一种利用高能X射线或其他放射线来杀死或控制肿瘤细 胞的方法。放射治疗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并取得了显著的临 床效果。近年来,放射治疗技术的进步使得治疗剂量更加精确和个体化,减少了对周围正常组织的损伤。同时,放射治疗与其他治疗方法 的联合应用也成为了疾病综合管理的一种重要手段。 五、介入放射学 介入放射学是一种利用X射线和其他放射线技术在身体内部进行治 疗的方法。通过导管和微创手术,医生可以准确地进行一系列放射学 介入治疗,如血管内栓塞、放置支架和肿瘤消融等。介入放射学不仅 可以用于治疗肝癌、脑血管疾病和血管异常等疾病,还能够减少手术 创伤、缩短康复时间。 六、分子影像学 分子影像学是一种分子和细胞水平上对疾病进行诊断和研究的技术。通过将放射性示踪剂注射到患者体内,分子影像学可以观察和测量生 物体内的分子过程,如蛋白质表达和药物代谢等。分子影像学在癌症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和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放射科仪器

放射科仪器 一、放射科的概述 放射科是医院重要的辅助检查科室,在现代医院建设中,放射科是一个集检查、诊断、治疗于一体的科室,临床各科许多疾病都须通过放射科设备检查达到明确诊断和辅助诊断,是现代医疗最重要的诊断利器,透过各种影像,可以清楚知道身体所要传达给我们的讯息,更可以提供给临床医师做最正确的诊断,及最适当的治疗,因此,称它为二十一世纪医师最好的帮手,一点也不为过。 放射科的设备一般有普通X线拍片机、计算机X线摄影系统(CR)、直接数字化X线摄影系统(DR)、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核磁共振(MRI)、数字减影血管造影系统(DSA)等。 二、放射科仪器 1.X线拍片机 ①胸部X光检查:可诊断有无肺结核,肺炎,肺部肿块、肿瘤 ②腹部X光检查:可诊断泌尿道结石,有无肠阻塞及穿孔等 ③骨头X光摄影:可诊断有否骨折及其他骨病变 2.骨质密度检查:骨质疏松诊断及骨质是否有流失的测量。 3.乳房摄影检查:乳房摄影是利用低剂量X光系统和高对比、高解析底片来将乳房做最好的显影,一些太小而无法被妇女本身或医师查觉的良性或恶性肿瘤,都可藉由乳房摄影检查提早发现,并在恶性肿瘤扩散到身体其它部份前加以诊治和根除,所以乳房摄影在早期诊断乳癌上占重要的角色。 4.计算机X线断层扫描(CT):计算机断层摄影,是利用X光在身体不同角度照射来收集讯号,利用计算机重组运算,将资料组合成身体横切面影像的医学影像检查,并可进一步做影像后处理,组成冠状面或矢状面影像,甚至3D立体影像,再经由放射科专科医师判读诊断。计算机断层摄影对于头部、胸部、腹部与脊椎的问题是很好的工具,许多部位的肿瘤,例如:肺、肝、胰脏肿瘤能够藉由这个检查来确定位置及测量大小,对周围组织的侵犯程度亦能提供重要的讯息。利用在创伤的病人身上,计算机断层可以快速诊断出大脑、肝脏、脾脏、肾脏或其他体内器官的伤害情形。 5.核磁共振(MRI):核磁共振无辐射线,是利用磁场与无线电波将人体内结构作出影像,检查时不会有辐射暴露,为一种无疼痛检查,利于诊断大脑和神经系统疾病、癌症和骨骼肌肉疾病。 6.各种特殊摄影:包括上肠胃道、下肠胃道钡剂检查、泌尿系统造影检查、静脉血管摄影、关节腔摄影及介入性诊疗-经皮穿肝导管引流(PTCD)、经皮肾造口术(PCN)等。 7.心导管检查:心导管检查是一项为心脏而设计的特别 X 光检查,是用来诊断心脏病最常见、也是极重要的一项检查。乃利用特制的无菌导管插入体内血管,由 X 光影象的引导上行至心脏,测量心脏各处的压力及氧含量,并在适当的时机注射显影剂、照 X 光,以确定心脏疾病的情况,并作为治疗的依据。 8.计算机X线摄影(CR):X线曝光使IP影像板产生图像潜影;将IP板送入激光扫描器内进行扫描,在扫描器中IP板的潜影被激化后转变成可见光,读取后转变成电子信号,传输至计算机将数字图像显示出来,也可打印出符合诊断要求的激光相片,或存入磁带、磁盘和光盘内保存。CR系统结构相对简单,易于安装;IP影像板可适用于现有的X线机上,直接实现普通放射设备的数字化,提高了工作效率,为医院带来很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降低

CT,MRI在临床中的应用

CT,MRI在临床中的应用 CT(X线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主要是利用X线断层扫描,电光子探测器接收,并把信号转化为数字输入电子计算机,再由计算机转化为图像,是一种无痛苦、无损伤的辅助检查工具。 CT的特点:具有检查方便、安全、无痛苦、无创伤的特点。图像清晰、分辩力高、解剖关系明确、病态显影清楚。 与MRI比较起来,CT的优点主要在于对骨性疾病、早期脑出血的显示优于MRI,同时成像速度快,器官的运动伪影较小,CT的优势还在对肺部、肝脏的检查,MRI(磁共振)主要看软组织病变,看脑质的问题,无论是看肿瘤性病变还是血管性病变,核磁共振的效果均远好于CT.但CT在看颅骨和钙化性病灶方面优于核磁共振。CT价格低廉,对人体有一点危害。磁共振成像(MRI)是根据有磁距的原子核在磁场作用下,能产生能级间的跃迁的原理而采用的一项新检查技术,对人体无害。MR检查安全。MRI对脑内低度星形胶质细胞瘤、神经节、神经胶质瘤、动静脉畸形和血肿等的诊断确认率极高。MRI能清楚地显示癫痫患者的脑萎缩,对脑实质和脑脊液的显示度极好。 MRI与CT比较,其主要优点是:1.离子化放射对脑组织无放射性损害,也无生物学损害。 2.可以直接做出横断面、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 3.没有CT图像中那种射线硬化等伪影。 4.不受骨像干扰,对后颅凹底和脑干等处的小病变能满意显示,对颅骨顶部和矢状窦旁、外侧裂结构和广泛转移的肿瘤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5.显示疾病的病理过程较 CT更广泛,结构更清楚。能发现CT显示完全正常的等密度病灶,特别能发现脱髓鞘性疾病、脑炎、感染性脱髓鞘、缺血性病变及低度胶质瘤。6.对神经、血管、肌肉等软组织成分显示明显优于CT. 其主要缺点为:1.和CT一样,MRI也是影像诊断,很多病变单凭MRI 仍难以确诊,不像内窥镜可同时获得影像和病理两方面的诊断;2.对肺部的检查不优于X线或CT检查,对肝脏、胰腺、肾上腺、前列腺的检查不CT优越,但费用要高昂得多;3.对胃肠道的病变不如内窥镜检查;4.体内留有金属物品者不宜接受MRI. 5. 危重病人、妊娠3个月之内的、带有心脏起搏器及钢板的患者不能做MRI. 正电子发射断层摄影(PET)是新发展起来的核医学检查方法。扫前先给病人注射一种标记某种正电子的放射性制剂,从它们所参与的代谢过程来测定脑组织的代谢改变。由于大脑所需能量的80%来自葡萄糖,大脑某

MR、CT的优缺点

MR、CT的优缺点 MR、CT的优缺点 (一)磁共振成像检查的优点 1、在所有医学影像学手段中,MRI的软组织对比分辨率最高,它可以清楚地分辨肌肉、肌腱、筋膜、脂肪等软组织;区分膝关节的半月板,交叉韧带,关节软骨等,子宫的肌层,子宫内膜层; ","p":{"h":15.84,"w":94.6 扩展阅读:CT发展及其优缺点 CT简介 CT(computertomography),计算机断层扫描。CT是从X线机发展而来的,它显著地改善了X线检查的分辨能力,其分辨率和定性诊断准确率大大高于一般X线机,从而开阔了X线检查的适应范围,大幅度地提高了x线诊断的准确率。 CT是用X线束对人体的某一部分按一定厚度的层面进行扫描,当X线射向人体组织时,部分射线被组织吸收,部分射线穿过人体被检测器接收,产生信号。因为人体各种组织的疏密程度不同,X线的穿透能力不同,所以检测器接收到的射线就有了差异。将所接收的这种有差异的射线信号,转变为数字信息后由计算机进行处理,输出到显示的荧光屏上显示出图像,这种图像被称为横断面图像。CT的特点是操作简便,对病人来说无痛苦,其密度、分辨率高,可以观察到人体内非常小的病变,直接显示X线平片无法显示的器官和病变,它在发现病变、确定病变的相对空间位置、大小、数目方

面非常敏感而可靠,具有特殊的价值,但是在疾病病理性质的诊断上则存在一定的限制。第一代CT机 第一代CT机采取旋转/平移方式。这是一种最原始的CT机。此机在病人的两侧分别装有一个X线管和一个晶体检测器,在对X线管所产生的光束进行准直后,使光束与检测器成为一条连线,当作扫描运动时X线管和检测器作平移运动扫描,然后,X线管和检测器绕病人旋转1°,再作一次平移扫描,如此重复,总共旋转180°,这样,就能从不同的方向上采集某一扫描部位的投影信号,并由图像处理机加工处理,这种扫描过程很费时间,要3.5~6分钟才完成一次扫描,这不适合运动性大的器官,可对容易静止的部位,如头颅,还是很有用的,尽管其图像质量不太理想,但这是一个新的医疗技术的开端。优点:(1)解决大型x小线机不能解决的横断体层问题;(2)采用计算机图像处理系统;(3)采用窗口技术;(4)CT管功率大,热容量高,并用油循环风冷散热;(5)探测器将射线能转变为电信号(模拟信号);(6)适用头颅检查。 CT发展及其优缺点缺点:(1)探测器少可供记录的电信号少,射线利用率低;(2)扫描速度慢,重建1幅图像的时间为4-5min,如果病人需扫6个层面则需30min;(3)图像运动伪影最多,CT像质差。第二代CT 第二代CT(平移一旋转)扫描机。第二代CT机是在第一代CT的基础上发展而来。X线束改为扇形,探测器增多至30个,扩大了扫描范围,增多了采集的数据。因此,旋转角度由1度增至23度,缩短了扫描时间,图像质量有所提高,但仍不能完全避免患者生理运动所引起的伪影(Artifact).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