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CT和MRI检查应该怎样选择

CT和MRI检查应该怎样选择

CT和 MRI检查应该怎样选择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应用于临床,种类繁多的医疗检查手段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最优化的诊疗方案。“精准医疗影像先行”,随着大家对医学影像检查的重视,选择一种更加安全、合适的检查方法有时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目前,医院的影像科检查方式主要有:X线检查(主要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X线检查速度快、价格相对低廉,作为骨关节常规检查手段及胸部病变初步筛查,也可以作为腹部平片检查初步筛查有无消化道穿孔、梗阻及尿路阳性结石,还在乳腺X线检查、胃肠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胆道术后“T”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CT和MRI检查因为可以显示更加清楚的器官组织结构、病灶细节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往往更受大家的信赖。

那么CT和MRI又有什么不同,该如何选择呢?

1.

2.

成像的区别

CT扫描是X线球管发出的一定形状的X线束透过人体一定层面后,该层面的X线被探测器接收,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送到计算机处理进行图像重建,构成CT图像。

MRI是通过对主磁体内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核(即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生成MR图像。

不同于CT需要利用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图像后处理,MRI可行横断、冠状、矢状位及任意倾斜层面的多方位成像。与CT图像只显示密

度差别不同,MRI是多参数成像,除能显示形态学的改变外,还能进行生物化学

和代谢功能方面的分析。MRI检查成像时间较长,一般10多分钟到半个小时,即

便应用3.0T的核磁共振检查也要几分钟左右,而CT扫描速度快,单部位只需要

几秒,最多不过1-2分钟,因此除急性脑梗死等极少数病例外,急症的病人一般

选择CT检查而不是选择做 MRI检查。

2、注意事项

CT检查存在一定的放射线损伤,虽然常规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但是怀

孕期间或备孕、患再生障碍贫血等不宜接触X射线者,除非必要否则不建议进行CT检查。

MRI检查没有电离辐射危险,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

有以下情况不能进行MRI检查:强铁磁性材料的颅内动脉瘤夹、磁性眼内植入物、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等)、严重幽闭恐惧症、病情危急需立即抢

救者,不能自主配合保持安静不动者、3个月内的妊娠妇女不宜进行MRI检查。

存在骨科植入物(钢板、钢针、螺钉及人工关节等)、金属假牙、金属宫内节育

器及其他一些经谨慎评估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受检者虽然可以进行MRI检查,但

其检查的图像可能会有伪影干扰影响诊断效果。

3、CT和MRI检查的选择

颅脑外伤,一般选择CT检查,MRI可以发现CT漏诊的微小脑实质损伤。如

果怀疑脑卒中,可根据各医院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特别是影像检查通道)的设置

情况进行选择:头颅“一站式”CT检查(头颅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和CT

灌注成像CTP)或MRI检查及CT/MR混合检查模式。得益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

应用,颅脑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定性、治疗后随访、颅内感染性病变、脑血管畸形、脑小血管病变、脱髓鞘病变、脑变性疾病、中毒代谢性病变等颅脑疾患MRI

检查都优于CT。对于大于3mm的动脉瘤的检出与随访,无需使用对比剂的颅脑

MRA检查与打药的颅脑CTA检查效果无明显差别。因此发生头痛、头晕、癫痫、

认知功能障碍等不适做颅脑影像检查时尽可能的选择MRI检查。

眼球、眼眶肿瘤及肿瘤样病变、视网膜脱离、眼肌病变、视神经病变等眼部

病变MRI优于CT。对于鼻咽癌的检出、分期及放疗后评价,优先选择MRI检查。

尽管近年来有部分学者把MRI检查用于肺结节良恶性的研究,但是CT对于

表现为磨玻璃影的炎性或肿瘤性占位病变、间质性肺病及肺小结节检出、追踪随

访有无可替代的优势,咳嗽咳痰、气紧、胸痛、胸闷等不适的患者进行胸部CT

检查更利于病情判断。对于急性胸痛,怀疑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肺动脉栓塞

和主动脉夹层(胸痛三联征),需胸部“一站式”CTA检查。在对心脏结构、全

心运动、局部室壁运动、瓣膜功能、心肌灌注、心肌活性等心脏病变的判定,

MRI较CT更有优势。对于乳腺病变,乳腺MRI检查是乳腺X线检查、超声的重要

补充手段,而普通CT不常用。

急性腹痛,临床怀疑腹部空腔脏器穿孔、急性阑尾炎、尿路结石、急性胰腺

炎等急腹症常常运用CT检查。但在胆道结石、肝硬化相关结节定性与随访、前

列腺病变、子宫附件占位病变以及直肠癌术前分期、新辅助放化疗后评价等,推

荐MRI检查。

颈肩痛、腰腿疼时,如果怀疑脊柱退行性病变,MRI检查可以作为很好的检

查补充手段,发现CT平扫不能诊断的椎间盘纤维环裂隙(撕裂),排除椎管内

肿瘤性占位及其他脊髓病变,还可以应用磁共振周围神经成像技术鉴别其他病变。

骨关节急性外伤首选DR、CT检查,MRI可以发现CT不能诊断的隐匿性骨折、鉴别是否是新发骨折。得益于对骨髓病变的良好显示,早期股骨头缺血坏死、血

液系统疾病骨髓改变及其他骨肿瘤性病变MRI检查更有优势。关节内软骨盘、关

节软骨、肌腱、韧带、滑膜的损伤与病变,MRI是首选的检查方法,因此在怀疑

韧带肌腱损伤、半月板损伤、粘连性肩关节囊炎(肩周炎),肱骨外上髁炎(网

球肘)、颞下颌关节紊乱等关节病变时应该选择MRI检查。

CT空间分辨率高于MRI,MRI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充分发挥两种检查各

自的优势提高对病变的检出,有利于节约医疗资源,让受检者有更大的获益。

CT和MRI检查应该怎样选择

CT和 MRI检查应该怎样选择 随着现代科学的发展,医疗技术也在不断地提高,越来越多先进的医疗检查设备应用于临床,种类繁多的医疗检查手段为我们带来了丰富的诊断信息、给临床医生提供了最优化的诊疗方案。“精准医疗影像先行”,随着大家对医学影像检查的重视,选择一种更加安全、合适的检查方法有时成了一种迫切的需求。 目前,医院的影像科检查方式主要有:X线检查(主要为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DR)、计算机断层扫描(CT)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等。X线检查速度快、价格相对低廉,作为骨关节常规检查手段及胸部病变初步筛查,也可以作为腹部平片检查初步筛查有无消化道穿孔、梗阻及尿路阳性结石,还在乳腺X线检查、胃肠道造影、子宫输卵管造影、胆道术后“T”管造影、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等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CT和MRI检查因为可以显示更加清楚的器官组织结构、病灶细节信息,提高病变的检出率,往往更受大家的信赖。 那么CT和MRI又有什么不同,该如何选择呢? 1. 2. 成像的区别 CT扫描是X线球管发出的一定形状的X线束透过人体一定层面后,该层面的X线被探测器接收,转变为可见光后,由光电转换器转变为电信号,再通过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信号,传送到计算机处理进行图像重建,构成CT图像。 MRI是通过对主磁体内静磁场中的人体施加某种特定频率的射频脉冲,使人体组织中的氢核(即氢质子)受到激励而发生磁共振现象;当终止射频脉冲后,质子在弛豫过程中感应出MR信号;经过对MR信号的接收、空间编码和图像重建等处理过程,生成MR图像。

不同于CT需要利用横断面图像进行多平面重组、容积再现等图像后处理,MRI可行横断、冠状、矢状位及任意倾斜层面的多方位成像。与CT图像只显示密 度差别不同,MRI是多参数成像,除能显示形态学的改变外,还能进行生物化学 和代谢功能方面的分析。MRI检查成像时间较长,一般10多分钟到半个小时,即 便应用3.0T的核磁共振检查也要几分钟左右,而CT扫描速度快,单部位只需要 几秒,最多不过1-2分钟,因此除急性脑梗死等极少数病例外,急症的病人一般 选择CT检查而不是选择做 MRI检查。 2、注意事项 CT检查存在一定的放射线损伤,虽然常规的辐射量都在安全范围内,但是怀 孕期间或备孕、患再生障碍贫血等不宜接触X射线者,除非必要否则不建议进行CT检查。 MRI检查没有电离辐射危险,是一种相对安全、可靠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但 有以下情况不能进行MRI检查:强铁磁性材料的颅内动脉瘤夹、磁性眼内植入物、心脏植入式电子设备(如心脏起搏器等)、严重幽闭恐惧症、病情危急需立即抢 救者,不能自主配合保持安静不动者、3个月内的妊娠妇女不宜进行MRI检查。 存在骨科植入物(钢板、钢针、螺钉及人工关节等)、金属假牙、金属宫内节育 器及其他一些经谨慎评估体内有金属植入物的受检者虽然可以进行MRI检查,但 其检查的图像可能会有伪影干扰影响诊断效果。 3、CT和MRI检查的选择 颅脑外伤,一般选择CT检查,MRI可以发现CT漏诊的微小脑实质损伤。如 果怀疑脑卒中,可根据各医院卒中救治绿色通道(特别是影像检查通道)的设置 情况进行选择:头颅“一站式”CT检查(头颅CT平扫,CT血管成像CTA和CT 灌注成像CTP)或MRI检查及CT/MR混合检查模式。得益于多模态磁共振成像的 应用,颅脑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定性、治疗后随访、颅内感染性病变、脑血管畸形、脑小血管病变、脱髓鞘病变、脑变性疾病、中毒代谢性病变等颅脑疾患MRI 检查都优于CT。对于大于3mm的动脉瘤的检出与随访,无需使用对比剂的颅脑

MRI与CT检查的优劣势

MRI与CT检查的优劣势 影像学技术是我国对多种疾病诊断与治疗中最常见的技术,其中以MRI技术与CT技术较为常见。随着我国影像医学的不断进步,MRI与CT在临床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但在实际诊疗过程中,由于患者缺少对MRI与CT的了解,因此导致在面临较多的检查时不知所措,也分不清两者之间的区别,导致诊疗依从性较差,不利于疾病诊疗。对此,本文主要介绍了MRI与CT检查的有点与缺点,见下文。 1 CT 1.1什么是CT CT是X线计算机断层摄影成像的简称,该种诊断是通过放射线的方式对人体进行扫描,经计算机处理后,获得断层扫描图像。 1.2 CT的优点 1.CT图像的密度分辨力高:图像的密度分辨力仅次于磁共振成像,CT图像可以通过调节窗宽和窗位满足各种观察的需要。CT检查在一些部位具有独特的优势。如肺部检查,CT明显优于MRI、B超及常规X线摄影。 2.对病灶的定位、定性准确:CT检查可获得无层面外组织结构干扰的横断面图像,CT图像的层厚准确,图像清晰;与常规X线图像相比,无组织结构重叠。应用CT测量功能可对病变进行定量分析。 3.为临床提供直观可靠的影像学资料:根据临床需要对病灶进行动态扫描,可观察病灶部位的血供和血流动力学变化,如动态扫描和灌注成像等。利用后处理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多方位重组,获得的二维和三维图像,可为外科制订手术方案和选择手术路径提供直观的影像学资料。使用CT的定量分析功能,可知病灶部位增强前后的CT值变化,为疾病的定性诊断提供可靠的依据。骨矿含量和冠状动脉钙化的定量测定,有助于临床对骨质疏松和冠心病的诊断。

4.心脏成像:是CT临床应用划时代的突破,可对运动脏器的解剖细节进行 细微观察和病变诊断,为影像学开拓了全新的领域。为了提高心脏检查的空间和 时间分辨力,各厂家还推出了众多的心脏检查专用技术,如变速扫描、期相选择 性曝光、全自动心电智能算法扫描等。此外,心脏后处理软件可以对冠状动脉、 心肌、瓣膜进行多种重建和分析,从而对心脏进行全面的形态和功能诊断。 5.CT灌注技术:传统的CT影像学只是对形态学进行诊断,近年来兴起的CT 灌注技术可以对组织的血流动力学进行诊断分析。CT灌注技术最主要用于急性脑 梗死、肿瘤的诊断、治疗和预后评价。CT灌注技术在脑缺血的早期诊断中显示出 明显的临床优势,一般脑栓塞发生后,在常规CT出现异常图像征象至少需要12h,若应用CT灌注技术,理论上在栓塞出现时即可发现病变区血流异常,为临床正 确选择介入溶栓治疗的时机和治疗方案提供保障。CT灌注技术可以反映肿瘤内血 管的生长情况和血流动力学情况,通过测定肿瘤内微血管密度等可判断肿瘤的恶 性程度,为肿瘤化疗疗效的评价提供有力的依据。 6.三维CT技术:早期的CT仅作为横断面扫描影像诊断工具,而三维CT能 显示扫描目标的空间立体形态,用于直观地显示病变的部位、范围及毗邻。一般 作为诊断复杂骨折及复杂骨畸形的首选方法,可使医生获得骨折大致的立体概念。目前,临床上常根据三维CT所获信息建立一个三维实体模型,将其用于术前术 中对比,指导手术方式及人路,在计算机上进行模拟手术、评估手术效果。 4.低剂量扫描技术:低剂量扫描大大降低了受检者的辐射剂量,并可降低X 线球管的损耗,延长球管的使用寿命。 5.CT内镜技术:可到达普通内镜无法到达的位置,通过器官狭窄的部位观察 到管腔远端的情况,同时可观察到管腔外的情况。但是,它不是通过真正的内镜 直接观察管腔内的情况,无法看到被检查组织黏膜或病灶表面的颜色,无法进行 活检,目前CT内镜还无法全面地替代传统内镜检查。 6.CT连续成像技术:连续成像目前主要用于CT的介人手术,也称为CT透视。它是在秒级或亚秒级螺旋扫描基础上,利用采集的容积原始数据。在第一个层面

放射检查DR、CT、MRI常识科普

放射检查DR、CT、MRI常识科普 CT检查是利用X线对人体进行断层扫描,并采用计算机处理图像的技术。它 可以将人体内部病变清晰显示出来,同时还能将病变组织与周围组织清晰区分开来。DR检查是通过X线成像设备(如X线摄影机)将人体器官或病变部位的三维 图像呈现出来。DR可以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避免了由于病变所引起的图 像模糊等问题。MRI是利用磁共振成像设备(MRI)对人体进行成像。它可以观察 到人体内部细微结构,帮助医生进行更准确的诊断。那么到底是CT好还是DR、MRI好?我们今天就来聊一聊这三种检查的区别。 1.DR的优势与劣势 DR是利用X线设备产生X线图像,它可以对人体内部进行检查,可以更清楚 地显示出人体内部的细微结构,所以它的检查范围广。DR检查对身体健康无影响,也不会给患者带来痛苦。DR检查技术可以帮助医生更准确地判断病情,对病情的 分析也更为全面。由于DR设备可以将X线信号转变成电信号,然后再对其进行 处理,所以可以通过计算机对这些图像进行处理,从而更好地诊断疾病。 DR检查有以下几个优势:(1)可以对患者身体进行全方位的检查,避免了 由于病变所引起的图像模糊等问题。它还可以通过特殊的设计将人体内部器官或 病变部位清晰呈现出来。(2)DR检查具有一定的辐射剂量。如果是拍摄普通的DR检查,只需要进行一次曝光即可。但是如果是拍摄大型DR设备的话,就需要 多次曝光来完成整个检查过程。这种情况下,人体所接受到的辐射剂量就会比普 通X线检查高很多倍。 2.MRI的优势与劣势 MRI的优势在于:MRI可以进行多方位、多层次、多序列的观察,可清楚显 示人体器官结构和功能。它还具有空间定位和定性能力,因而可以更直观地显示 病灶,对病变的检出比CT要高。而且MRI检查无辐射,对人体也没有损害。

核磁共振与CT比较

核磁共振与CT比较: 核磁共振可根据需要直接显示人体任意角度的切面像,可以直接作出横断面、 矢状面、冠状面和各种斜面的体层图像;而CT只能显示与身体长轴相垂直的横断层像; 核磁共振有高于CT数倍的软组织分辨能力,图像中对于软组织的对比度可以 提高1—3个等级度,大功率的核磁共振机器拍摄的照片非常清晰,甚至可以看到组 织内的细小血管; 核磁共振不会像CT那样产生对人体有损伤的电离辐射,对机体没有不良影响, 甚至孕妇接受核磁共振检查时对胎儿也无任何不良影响;核磁共振有3个特性参数,而CT只有X射线束穿过生物组织的衰减一个物理参数,故核磁共振漏诊率比CT低; 核磁共振不用造影剂就可得到很好的软组织对比度,能显示血管的结构,故对 血管、肿块、淋巴结和血管结构之间的相互鉴别有其独到之处,而且还避免了造影 剂可能引起的过敏反应; 核磁共振不会产生CT检测中的骨性伪影,能使脊柱中的脊髓及神经根显像清晰,还有可能检查出由于缺血引起的组织损伤等等; 核磁共振几乎适用于全身各系统的不同疾病,如肿瘤、炎症、创伤、退行性病 变以及各种先天性疾病的检查,在脊柱外科更有其广泛的适应症,应用范围大大超过CT检查,诊断价值明显优于CT。 1 核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与CT相比主要其不足之处包括:成像时间较长,当前,全身成像15个断层面需要13分钟;空间分辨率低,仅为2毫米,活动使分辨率更低,故诊断心脏等活动性器官效果较差;显示骨组织的能力比CT要差,在观察颈椎骨刺、韧带钙化及椎管狭窄等骨组织的退变情况时,不如CT清楚,但在显示这些骨组

织退变后的改变对脊髓神经根的压迫方面优于CT;由于铁金属的磁场反应,使带有心脏起搏器的患者或体内有某些金属的部位不能作核磁共振的检查,如脊柱及其他部位内固定术后、人工关节术后、外科.手术使用缝合器以后、带有金属避孕环的妇女以及安装有假牙等,以及其他体内存有金属异物等情况者。 一、颅脑 MRI对颅脑病变的定位,定性诊断明显高于CT、B超等其他各种影像检查,有研究表明,其定位正确率高达98%,定性亦可达70%—80%左右,因此,颅脑绝大部分疾病均是MRI的首选症。 1、脑先天性疾:多平面立体显示病变 脑发育畸形:包括脑膨出,前脑无裂畸形,巨脑畸形,脑穿通畸形,脑裂畸形,无脑回畸形等。 脑结构异常:包括灰质异位症,导水管狭窄,脑网膜囊肿等。 脑发育不良:包括胼胝体发育不良,透明隔发育异常,脑膜膨出等。 代谢性疾病:包括结节性硬化,斯特奇—韦伯综合征,肝豆状核变性。 复合畸形:包括Dandy-Walker综合征, Chiari畸形 脑血管病:无需要造影剂即可显示血管病变。主要有:烟雾病, Galen静脉瘤,脑颜面血管瘤病,毛细血管扩张症,海绵状血管瘤,皮层下动脉硬化性脑病,颈静脉球瘤,缺血性脑梗死(对6小时内脑梗塞诊断明确),亚急性脑血肿 2、脑感染性疾病:MRI较CT更早、更全面发现疾病 脑血吸虫病,脑囊虫病;急性病毒性脑炎,脑艾滋病;颅内结核性感染,颅内化脓性感染;脑膜炎,脑脓肿

CTMRI使用选择方法

CTMRI使用选择方法 选择CT扫描的首要因素是患者病情,例如临床症状、体征等。在对疑似脑卒中患者进行快速诊断时,CT扫描是首选的成像方法。CT可迅速显示脑出血、脑梗死等,及时采取治疗措施,以减少脑损伤风险。此外,对于颅脑损伤的患者,CT扫描可快速判断是否存在颅内出血、骨折等情况,有助于筛查外伤性脑损伤。 其次,CT扫描选择要根据所需成像区域确定。CT可用于全身各部位的成像,如头部、颈部、胸部、腹部、骨盆及四肢等。对于头部损伤、颅内肿瘤等病例,头部CT扫描是必要的。胸部CT可用于评估肺部结构和肿块,对于肺癌诊断和评估疗效具有重要意义。腹部CT扫描可检测肝脏、胰腺、肾脏等腹腔器官的异常情况,对于肿瘤、感染、炎症等疾病的检查有较高的敏感性。 疗效是选择CT扫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CT扫描的高分辨率和多平面再现功能使其成为评估治疗效果的有力工具。例如,在肿瘤治疗中,CT 可以评估肿瘤的大小、形状和转移情况,帮助医生判断治疗的疗效,并为后续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此外,选择CT扫描时还需考虑费用因素。尽管CT扫描已经成为常用的成像方法,但其费用相对较高。在选择CT扫描前,医生应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权衡利弊,确保合理利用医疗资源。对于经济条件较差的患者,可以考虑其他成像方法,如X射线、超声或核磁共振等。 最后,选择CT扫描时,还需要考虑患者对辐射的接受能力。尽管CT 扫描较X射线照片辐射剂量更高,但现代CT扫描设备大大减少了辐射剂

量。医生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权衡辐射风险和临床诊断需求,确保获 得准确的成像。 综上所述,CT扫描技术的选择方法涉及多个因素,包括患者病情、 所需成像区域、疗效和费用等。医生应根据临床需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确定是否使用CT扫描,以提供准确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CT和MRI检查怎样选择

CT和MRI检查怎样选择

很多人身体不舒服了、感觉健康出现了问题都要去医院进行检查,说到检查大多数都会做CT和MRI(核磁共振)。那么具体CT和MRI检查怎样选择呢,让很多患者迷惑,只能遵医嘱,但是又不放心,做CT价钱便宜、时间短,又怕效果不好,做MRI又觉得太贵,有的患者经济上承受不起。所以,今天我们就从医学角度给大家谈谈CT和MRI检查的区别及适应症。 CT检查的概述 1、概念。随着科学的进步,近些年CT检查发展速度很快。CT机扫描仪主要通过X线管和控测器来收集信息。探测器将X线束扫描得到的信号转化为电信号,再由模/数转换器转换为数字,传递到计算机,形成CT值,最后在监视器上呈现出图像,就是所扫描的层面的横断图像。 2、用途。CT检查可对患者从头到脚进行全身扫描,可用于大多数疾病的诊断,拍完X光片确定骨折的患者,想要作出进一步诊断可以选择CT检查;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急性脑中风及脑部不适的患者,可以进行CT检查,快速定位出病患的位置;经常性咳嗽等胸部不适的患者可选择CT检查,让医生看的更清晰,更好的判断病情;骨骼钙化、急性出血的患者,可以通过CT检查判断出畸形、钙化等病变部位;另外,对于胸部疾病的检查例如胸腔、肺以及心腔中是否有肿块、出血等现象,一般都采用CT检查,因为其能通过扫描快速成像并做出诊断。 核磁共振(MRI)检查的概述 1.概念。MRI即磁共振检查,随着技术迅速的发展被普遍运用于临床。核磁共振的原理 是由于原子核的自旋角动量在受到外在磁场的作用下而形成的进动。当外在磁场的射频率等同于原子核自旋进动的频率时,原子核就能吸收射频场的能量,作为自己能级越近的动力[1]。而且,特定的某种原子核,处于某一种特定的外在磁场里时,就会针对与其匹配的能量形成核磁共振。简单的讲就是把患者放在一个特定的磁场里,患者体内的氢质子被激发与磁场产生核磁共振,发出核磁共振信号,通过计算机的计算,显现多个方位的图像。MRI可在三维空间平面上成像,不同方位、不同角度观察病变情况。 2.用途。MRI能很好的诊断软组织疾病,尤其被广泛应用于骨科疾病的诊断,例如椎间 盘突出、半月板损伤性病变、脊髓炎性性病变、和一些出血性病变等临床诊断,特别

ct与核磁共振哪个好

ct与核磁共振哪个好 随着医学水平不断完善与发展,CT与核磁共振诊断已逐步成为医院常用的检测手段,有助于判断和分析病灶的具体成像,为医生制定治疗方案提供有效的参考依据。经常会有患者和家属问“医生,CT和磁共振,应该做哪个比较好?”许多患者并不了解CT与核磁共振的区别,不同的检测方式均有其优劣势,需要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选择最适宜的诊断技术。那么,这两者有何区别?去医院检查时,究竟什么情况下需要选择CT,在哪些情况下需要选择核磁共振呢? 1 什么是CT与核磁共振? CT也就是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其主要通过精确的X线束和具有较强敏感度的探测器,围绕被检测者的某一部位,进行一个接一个的断层扫描,并借助计算机分析技术,形成相应的数字化图像。因为软组织间的X线吸收率相近,为此CT 的软组织对比度显著低于磁共振。 磁共振成像主要通过强大的磁场以及无害的无线电波能量脉冲对人体内器官与结构开展成像检测,其工作机制是将被检测者放置在强磁场环境下,以脉冲将人体水分子中的氢原子进行激发,继而形成磁共振现象,进一步获取电磁信号,通过梯度场不同方向的定位,并利用计算机构出图像。 2 这两种检测方式有什么区别? 虽然CT与核磁共振均属于影像断层成像,但检测方式、适应症、检查时间及优缺点等方面均存在不同。 相较于核磁共振,CT的检测时间较短,多只需10秒便能完成,因此每日检查的人数比核磁共振多,效率更显著。磁共振扫描时间长,一个区域的扫描时间通常超出10 min,且患者以同个姿势长时间处于高噪音密闭空间中,易出现运动伪影。此外CT的检查费用也比核磁共振更低,但是和MRI相比,软组织密度分

辨率不高,成像参数和方法相对更少,不如核磁共振获得的诊断信息高;其次, 还可能出现骨性伪影,在一些病变的诊断上效果不比磁共振理想。 而磁共振比CT有更高的软组织分辨率,可直接作出矢状面、横断面、冠状 面及任意切层面的体层图像,在反映大脑、关节、脊柱、肌肉等病变的效果更突出,此外,磁共振对肿瘤、淋巴结与血管之间的相互关系更易辨别。其次,磁共 振的安全性更高,没有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形成放射线伤害,属于一种相对安 全的检查技术,而CT的辐射剂量大,对人体可能形成一定的危害,通常不建议 孕妇行CT检查。不过磁共振也存在不足之处,比如较难辨别钙化病灶,在肺部 等上腹部诊断中可能产生运动伪影干扰,效果不如CT;空间分辨率也相对更低, 扫描时间较长,每日能检查的人数没有CT多。再次,磁共振禁忌症相对较多, 特别是配备心脏起搏器、铁磁性金属植入物等患者不适宜进行磁共振检查,因此 在检查前要事先告知医生是否有相关的手术经历等。同时,由于磁共振存在较强 的磁场限制,一些生命支持仪器与抢救器材无法进入磁共振室。在磁共振检查过 程中,被检者所处的环境幽暗、噪音较大,因此需要做好思想准备,避免急躁和 恐慌,需在医师指导下维持体位,耐心配合临床检查。 3、CT和核磁共振怎么选择? CT检查范围较广,在头颅、颈部、五官、胸部、腹、盆腔疾病上均能通 过CT检查进行诊断,另外还支持不间断容积扫描,且CT可用于全身检查,具有 较广的适应症,对于存在头部疾病的患者,比如患有脑出血、脑梗塞和颅脑外伤 等患者可快速通过CT诊断,以及时予以干预。CT在诊断胸部疾病上也有一定优势,特别是对肺结节的低剂量筛查上。CT还可以应用于骨折、关节炎和脱位的检 测中,尤其是在诊断骶髂关节中的效果上较为突出。骶髂关节的关节面相对倾斜 和弯曲,加之其他组织重叠,增强了诊断的难度,若采取传统X线诊断,可能较 难发现骶髂关节炎症,CT检查却能进一步反映X线难以分辨的关节。此外,若出 现经常性咳嗽等胸部不适情况,可以先拍摄X片诊断,必要时行小剂量CT检查,便于医生更清晰地进行诊断。CT在对高密度组织中的显像较为清晰,但对软组织 的分辨率不强,适用于检查骨外伤、胸部病变、腰椎疾病、肝脏病变、冠状动脉等,但针对部分功能性的疾病,CT检查可能没有太显著的意义。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