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吉卜林的_丛林法则_李秀清

吉卜林的_丛林法则_李秀清

吉卜林的_丛林法则_李秀清
吉卜林的_丛林法则_李秀清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

83

吉卜林的“丛林法则”

李秀清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北京 100029)

摘 要:《丛林之书》是吉卜林最为出名的短篇故事集之一,而“丛林法则”是出现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在文本中有着复杂多变的含义,通过分析它出现的背景,可以看出法则本身所具有的矛盾本质以及作者的矛盾心态。“丛林法则”不仅是弱肉强食的适者生存论,更是强者控制、解释这个世界的重要手段和方式。吉卜林的法则和他的帝国理想有着密切的联系,因为前者是保证后者顺利实现的一个重要条件和证明。因此理解吉卜林的“丛林法则”对于理解吉卜林的其他作品及其思想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吉卜林;丛林法则;《丛林之书》[中图分类号] I3/70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3-6539(2009)06-0083-06

Kipling’s “Law of Jungle”

Li Xiuqing

(University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29,China)

Abstract:The Jungle Books is one of Kipling ’s most famous creations of short stories,in which the law of jungle appears as an

important concept.This concept can ’t be pinned down as definite and clear for its complex and changing meanings.The background of its appearance indicates the contradiction of the term itself and the author ’s attitude towards it.The law of jungle is not only the theory of the survival of the fittest,but is an important means of controlling and interpreting the world of the strong.Kipling ’s law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is ideas of empire,as the former ensures the realization of the latter and meanwhile is proof of the empire ’s advantage.So the understanding of Kipling ’s law of jungle is of great help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Kipling ’s oeuvre and his ideas as a whole.

Key words:Kipling;law of jungle;The Jungle Books

是出现其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对于理解吉卜林作品及其思想有重要的启发意义。诺贝尔文学奖的颁奖词曾经大加赞赏吉卜林对“法则”的信奉、对挑起“白人的负担”的呼吁。早期就曾有人评论说:“每个人都感觉到两本《丛林之书》中含有象征或寓言,但是没有人讨厌这一点,因为故事实在是太有趣了。”(Page 48)英国民众的殖民想象在19 世纪最后10~20年里与帝国主义情绪日益俱增,对传教士的旅行、探险等作品产生了如饥似渴的兴趣。《丛林之书》素有儿童读物之称,但却深深浸透着大英帝国的殖民意识,以及吉卜林对于印度殖民统治方略的艺术探索。

[收稿日期] 2008 - 12 - 26

[作者简介] 李秀清(1972 ~ ),文学博士,对外经贸大学英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英美大学。

吉卜林(1865~1936)是英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丛林之书》是他最为畅销的短篇小说集之一。《丛林之书》共分两部,第一部有7个故事,1894年以书的形式出版;第二部有8个故事,于1895年出版。另外一篇“在丛林里”收在《许多发明》中(1893),这一篇是毛格利故事的结尾,发表时间却最早。毛格利故事为许多国家的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所熟悉、喜爱。童子军运动的发起者巴顿组织的“狼崽”的仪式及命名都是受毛格利原型启发,他出版的书籍《男孩侦察训练:良好公民教育手册》及这一运动使得毛格利更是声名远扬。“丛林法则”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

84

《丛林之书》具有奇异诡秘的奇幻色彩。

毛格利成长为百兽之王,在大森林中自由穿行,他与老虎之间令人胆战心惊的斗智斗勇等让我们充分体验到了阅读的快乐。书中展现出的丰富想象力带我们走进一个能暂时忘却现实种种羁绊与束缚的、可以全身心地畅游的、虚构的斑斓世界中。作为中国读者,相似或同样的阅读体验让我们一下子想起了中国独有的武侠小说。武侠小说属于通俗作品,曾经难登大雅之堂,不过,优秀的通俗作品会在时间的沉淀中变成经典,就像伟大的《红楼梦》一样。现在武侠小说已走入学者们的研究视野,尤其是著名作家金庸已成为诸多研究者的课题。中国武侠小说里的奇思异想令读者不能不惊叹作者出奇的想象。这种让人痴迷的幻想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尽情驰骋的想象园地,正如有人这样描述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武侠小说大家还珠楼主的小说:关于自然现象者海可煮之沸,地可掀之翻;山可役徒,人可化为兽;关于故事的境界者天外还有天,地底还有底;对生命的看法——灵魂可以离体,身外可以化身;关于生活方面者——不食可以无饥,不衣可以无寒;关于战斗方面者——风霜水冰雪、日月星气云、金木水火土、雷电声光磁,都有精英可以收摄;炼成各种凶杀利器,相生相克,以攻以守;藏可纳之于怀,发而威力大到不可思议。①对于生活在充满束缚与限制的现实之网中的读者,任意想象、虚构的世界使他们被压抑的心灵暂时得到释放与升华,同时在阅读中又得到一种审美快感。《丛林之书》首先带给读者的就是极富渲染力的想象世界,在这里,虫狼虎豹可以说话,人与巨蟒可以共舞,熊豹可以教人以森林生存之道,人可以率群兽袭击村庄,种种奇思异想让人们沉浸其中、留连忘返。大多数读者都被这个迷人的想象世界所征服,徜徉其中,不愿回到严酷而无味的现实世界。

但是《丛林之书》不只有奇异诡秘的迷人世界。著名的吉卜林研究专家汤姆金斯认为《丛林之书》的独特之处在于3个世界融汇在一起。“首先,是儿童的游乐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好心的野兽们在孩童的日常生活中有它们的原型。巴鲁是那个有责任心、爱担心的年纪较大的学校老师。第二个世界是寓言世界本身,目的在于道德说教或教育。第三个世界,也是最重要的一个是远古的异己蛮荒世界,它包括神话,但不仅限于此。”(Tompkins,1985:66~68)汤姆金斯比较笼统的这3个世界之分给我们很多启发(她在书中并没有做仔细、深入的分析),但是一个重要的元素——“法则”——在她那里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和分析。因为在这个看似可以任意行事、极其自由的世界里还有复杂的“法则”。“法则”是本小说集中不断出现的一个词汇,本书中的“丛林法则”体现了吉卜林的一些重要思想。一提起“丛林法则”,人们就会想到达尔文的适者生存论,及后来斯宾塞的社会进化论。而吉卜林的“法则”含义较为复杂多变,没有一个简单的定义可以涵括。瑞典文学院常任秘书威尔逊在1907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奖辞中说:“丛林法则就是宇宙法则,如果要问这些法则的主旨是什么,吉卜林就会简单了之地告诉我们是奋斗、尽职和遵从。”(肖涤,1992:150)这是文学界官方对法则做出的阐释。中国学者文美惠认为:丛林法则是吉卜林贡献出来的治世良方,人类世界和动物世界一样,人和人之间的利益是相互制约、相互依靠的。为了人类的生存和繁荣,人人都要遵守一定的社会秩序(文美惠,1995:227)。这样的阐释对教育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是很合适的,而且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阐释是完全正确的,也符合吉卜林本人所倡扬的遵从美德。布朗则针对他的法则说:“要是吉卜林活得足够久的话,那他无疑将会被世人称为法西斯分子或更糟糕一点。表面看来,吉卜林和法西斯分子有很多相似之处:赞成一个民族负有管理、教诲和引导这个世界的神圣使命,‘白人的负担’和‘强者独裁’之套话等,这些东西在希特勒的《我的奋斗》(Mein Kampf)中都有印证。只不过吉卜林的法则意味着不含暴力胁迫的皈化驯服。”(Brown,1945:151~152)伊斯拉姆在他的《吉卜林法则》中承认:“吉卜林从来没有明确地说明他的法则是什么。或许对这样广泛的概念下一个准确恰当的定义是不可能的。”(Islam,1975:143)他在书的结尾部分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 85

总结认为,吉卜林的“法则”包括3个相关的主要元素:道德价值、帝国理念及行动论。道德价值包括纪律、对工作的热爱和执著、积极行动、苦难和爱。这是法则的基础。帝国理念主要建立在法律、秩序、服务、牺牲基础上的广义的帝国(同上:144~145)。其实伊斯拉姆的3个元素究其根本就是纪律、行动、牺牲。他在归纳整理吉卜林的法则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他深刻的见解也给了我们很多有益的启示。但笔者认为,他过于美化吉卜林的法则概念,也把原本含混、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概念赋予它所不具备的连贯性和稳定性。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评论者对吉卜林的法则基本上持肯定态度,即他的法则主要是积极、正面、向上的,甚至包含了牺牲、奉献的高尚含义。这就需要我们对之进行仔细分析了。在《丛林之书》里,主人公毛格利童年时期遭到了父母的遗弃,被迫与丛林中的众多凶猛动物一道生活。这可以看作是英国人在印度殖民地心理忧患的隐喻,殖民者在殖民地总有一种内心的担忧和恐惧,毕竟这是在别人的领地,而不是在自己熟悉的国土上。毛格利在狼爸狼妈的抚养下,很快在这个丛林大家庭中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吉卜林暗示我们,毛格利是兽中之人,因此是优等种族的代表。狼等动物之所以保护毛格利,是因为他们明白,人是强势动物,应该且必须受到尊敬:“人的杀戮意味着,不久就有手拿枪支端坐大象之上的白人到达这里……丛林中的每一位都将遭殃。”(吉卜林,1987:37)当老虎与狼群向他发威时,毛格利用“火”这种人类特有的武器征服了他们。这里依稀看到了西方殖民语境中文明(西方)与野蛮(东方)的二元等级对立。在毛格利的耀眼光芒下,丛林动物之王豹子巴格拉也不得不恭维前者:“你属于这片丛林,却又超然其外。我只不过是一只黑豹而已。”(同上:222)

在这样的历史现实背景下,丛林法则不断地出现在文本中。因此,对丛林法则的理解和阐释必须和吉卜林生活的殖民现实以及他的帝国理想联系起来,这样才有可能较为准确和贴切。当然,丛林法则零星出现于各篇故事中,在文本中并没有较为集中、一致的阐释。但是在《丛林之

书》第二部的第一个故事“恐惧的来由”的末尾,作者以诗歌形式写下了丛林法则的规定。规定很多,但是有主有次:

丛林法则

为了让大家对丛林法则的复杂多样有所了解,我把适用于狼群的一些法则翻译成了自由诗(无韵诗)(巴鲁总是像唱歌似的念诵这些法则)。当然法则还有成百上千,但这些将作为比较简单的主要法则。

下边就是丛林法则——像天空一样古老、真

实,

遵守法则的狼会健壮,破坏法则的狼则一定会死亡。

就像青藤缠绕着树干,法则在丛林里来回跑动——

因为狼群的力量来自狼,狼的力量来自狼群。(原文作者用的斜体)

……

这些就是丛林法则,法则既多又强有力,但是法则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服从!(同上:189~191)

“服从”作为法则的重中之重被放在了首位,这就是作者在文本中所特别强调的。但是谁服从谁,这又是一个关键问题,也是本文要重点分析的问题。

伊斯拉姆认为,有两种价值观在《丛林之书》里得到了强调和提倡,即爱和正义,这是丛林法则最重要的支撑原则。但同时他又说,“正义”这一概念在丛林故事里看起来很接近报复,这是因为这些故事是发生在原始森林中,在那里报复肯定是正义的一种形式(Islam,1997:129)。这样的解释实在难以令人信服。丛林故事里自然有对爱和正义的描述,譬如棕熊巴鲁、豹子巴希拉、巨蟒卡及狼兄弟们都曾冒着巨大危险帮助过毛格利;海豹不畏艰难险阻独身一人为豹群觅得一处绝好的栖息家园。但伊斯拉姆对于正义的论述却让人很难不加疑问地接受。曾接待过毛格利的米苏阿及其丈夫(他们的儿子被老虎叼走,因此,米苏阿把毛格利当作自己丢失的儿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86

子)被村民当成巫师要被烧死,他们决定去卡尼瓦拉的英国人那里寻求正义,因为在英国人那里“会得到最公正的对待”。在叙事者的笔下,英国人那里才会有公正、正义存在,其他地方是很难觅其踪影的。毛格利的回答是:“我不懂什么是公正,但是——下个雨季你来看看,这里还会剩下什么。”毛格利所谓的“偿还了一份公正债”的良好感受是令人恐怖的。由于村民(主要是那个老猎人布尔迪阿)把他赶出了村庄,而且诬称唯一对他好的米苏阿及其丈夫为巫师,这份侮辱和仇恨让他实施了一次大规模的报复行动。他鼓动大象父子让动物们由丛林进入村庄,最终踏平、毁灭了村庄。毛格利请这头长寿、见多识广、经历丰富的大象帮他筹划、实施这样一场报复战争。各种各样的动物都参与进这场他们不知来由的战争中来了:

一个谣言传遍了丛林,说是在这样的一个山谷里,可以找到更好的食物和水。那头猪——当然,他为了一顿饱餐会走到天涯海角——和同伴成群结伴首先挪动了……跟在后面的是鹿和那些靠吃枯死的和就要干枯的牧草为生的小野狐狸,膀大肩宽的蓝牛和鹿并行,成群的野水牛跟在蓝牛的后面。……结果是鹿群“拼命地冲来冲去,把大麦踩倒,把灌溉水渠的堤埂削平”,最后,庄稼、房屋、牲畜全给毁了,原本人烟旺盛的一个村子,成了一片坑坑洼洼的土堆,上面长满了柔软的绿色嫩草。到这个雨季结束的时候,在这块六个月前耕作过的土地上,出现了一大片喧闹的丛林。(同上:232)

这样的“正义”实在令人胆战心惊,毛格利感受到的恐怕是报复之后酣畅淋漓的快感,而读者除了心惊肉跳,藏匿在内心深处被压抑的某种施暴倾向也暗暗得到了缓释。这样过分的报复行为很难用“正义”来解释。毛格利报复村民不是将人杀死,而是毁坏他们的居住环境,彻底消灭他们赖以生存的社会文化,其残酷性恐怕比杀人要严重得多。这一情节倒很容易让人联想起1857年英国对印度兵起义的残酷镇压和报复的行为。不问青红皂白,一律杀无赦。现实和童话何其相似乃尔。《斯特基公司》②出现的残忍暴力又一次改头换面出现在浪漫远古的大森林里。法则远没有爱、正义所赋予的那层脉脉温情,相反,森林中常常透露出强权的威压和局势的动荡多变。法则从来都是法则制定者从自己的立场和利益出发制定出来的,狼群所必须遵守的种种细节式法则均是为了维护狼群在丛林中生存的利益,为了保护群体继续在丛林中发展壮大下去。公平、正义不可能是针对所有人,不分高低贵贱、无论你我的。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在平民政体中,“正义”就被认定为“平等”。这确实是平等,但只限于同等人们之间的平等,不是普及全体的平等。在寡头政体中,却以“不平等”分配为合乎正义。这确实也是正义,但只限于不平等的人们之间而言,也不是普及全体的正义(亚里士多德,1997:136)。这是亚里士多德在谈到主张寡头政体和平民政体的人对正义的不同看法时,他对平等的观察。西方民主制度无不具有同质性和排他性,要建立真实、有意义的民主权利,首先就要把不属于制度保护范围的群体排除在外,奴隶、蛮夷、异教徒、非法移民、恐怖主义者等帮助确定了“文明”、“民主”的边界和实质。施米特更加明确地写道:任何一个实际存在的民主制度都建立在这样一个原则上:只有地位相同的人之间才有平等,地位不同的人之间没有平等可言。所以,民主的第一个要求是同质性;第二个要求是,当形势需要时,排斥或剪除异质性(施米特,转引自张旭东,2005:9~10)。③殖民地名义上是大英帝国的一部分,被殖民者是属下臣民,但是它是“国内法意义上的国外,国际法意义上的国内”,和英国本土是有根本不同的。要实现全民的平等几乎是不可能的。同样,森林中有法则,但法则对每一位森林居民都有不同的含义,有的可以超越,有的必须严格遵守,有的则根本就被排除在外。比如毛格利可以随意制定、超越法则,其他狼群等动物则必须遵守,不得越雷池半步,而猴子则根本不属于法则管辖范围,他们没有资格进入这一领域。

毛格利和狼群把猴子看作是一群无法无天、不守规则,乱成一团、混乱无序的“乱民”。按老熊巴鲁的话说:“他们没有法则,是一群没人理睬的无赖。他们没有自己的思想,只会守在树枝上偷听偷看,重复一些听来的只言片语。”(Islam,1975:59)所以丛林法则并不是为丛林中的所有动物制定的,也并不是所有动物都遵

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9年第6期 (总第170期) 87

循同一法则。猴子、豺狼、瘸虎谢尔汗等都是法外编制,他们不遵守法则,同时也不受法律保护,被排斥在自己生活的森林法则之外。巴希拉开始教育毛格利时说:“什么是丛林法则?先打,然后再讲道理。”(同上:46)毛格利后来凭借他的勇敢、聪明以及拥有的特殊武器“火”当上了丛林之王,就可以为所欲为,“我爱怎么做,还用找理由吗”(同上:210)。动物们对这种强权法则很有体会和心得,他们知道要在丛林中生存就必须遵守。丛林中没有谁能与毛格利长时间对视,黑豹只能盯他半分钟,就必须掉转脑袋;出生在人类中间——动物园——后来又逃到森林的巴希拉也不能和毛格利对视。毛格利因为拥有这种令人恐惧的特殊威力而成为众动物必须仰望服从的领袖,确立了无人敢于挑战的权威。因此,所有的法则必须有强力作后盾;没有强力,法则就只能流于空洞的形式,没有任何实质性的意义。

毛格利战胜野兽,成为人人害怕的丛林之王的过程对我们理解法则的生成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启示意义:在狼群议会上重选首领时,头领阿克拉年老不能打猎,因而也不能再当首领,且面临被杀死的命运。毛格利利用自己的优势:“你们想干什么,不想干什么,可就由不得你们了。这事全由我决定。为了让你们把事情看得更清楚些,我,作为人,带来了你们这些狗害怕的一小罐红花(指火)。”(同上:51)毛格利举起点燃的树枝在头顶上摇晃,周围的狼全吓得战战兢兢。一辈子坚强的老狼阿克拉,也乞怜地向毛格利看了一眼。赤身裸体的毛格利站在那里,一头黑黑的长发披在肩后,映照在熊熊燃烧的树枝的火光下,他的地位和权威就随着火焰在丛林中树立起来了。要是没有火把,毛格利的霸主地位恐怕很难确立。依靠强权建立起至高无上的权威后,他就可以任意制定、甚至超越法则,直至要求其他群体的服从了。吉卜林的法则最最重要的一点是服从,征服者可以靠强力维护法则,而对大多数丛林居民来说,服从是他们最好的命运。吉卜林对秩序、纪律的强调和推崇,可以说,贯

穿在几乎他所有的创作中。在《女王的仆人》一文中,3万官兵参加的大检阅包括有各个步兵团、骑兵团、重炮连、螺式炮连,他们依次出现在观众面前,一位花白头发的中亚老酋长问一位本地官员:

“这么奇妙的事情是怎么完成的呢?”官员回答“发一个命令,他们服从命令”。“可是牲口也和人一样聪明吗?”酋长问道。“牲口也服从命令,就像人一样。骡子、马、大象,还有小公牛,他们服从驭手,驭手服从军士,军士服从中尉,中尉服从上尉,上尉服从少校,少校服从上校,上校服从指挥三个团的准将,准将服从将军,将军服从总督。总督是女王的仆人,事情就这样完成了。”“要是在阿富汗也这样就好了!” 酋长说,“在那里我们只服从自己的意愿。” “正因为如此,”那个本地官员捻着自己的小胡子说,“你们不服从埃米尔(首领),所以你们的埃米尔就必须到这里来,接受我们总督的命令。”(同上:166~167)

不管是在动物世界还是人类世界,服从都是建立秩序根本而必要的条件。吉卜林的丛林就是现实中殖民地的化身,他希望强权一旦建立就能得到服从和遵守。世界上本没有法律、规则,可是在完全的混乱中,人类确实无法有效地、更好地生活,于是制定法律以约束人的行为,这样也能得到更多的自由。狼群自称为“自由之民”,而他们却喜欢有个首领带领他们捕猎,管理他们,渴望有人“领导”他们。毛格利那双威力无比的眼睛以及他偷来的火种使他成为最合适的首领。从他身上,我们看到了法则的生成过程。这一过程不是温柔中正、柔声细语的协商,而是充满血腥与暴力的争斗,是强力者在血与火的拼杀中胜出的过程,强者把他制定的法律置于众人头上,无人能逃脱。他是从众声嘶喊的搏斗中胜利的,但他这一非常个体化的、具体的历史由自身的特殊性摇身一变而成为具有普遍性的普适真理。“我”就是你们要追随的普遍真理,我的路就是你们也要走的必由之路,我的特殊性具有普遍性,我的历史就是你们的历史。世界历史的“世界性”就是这样形成的。而他者的历史由于不符合法则所以不具有普适性,因此,他们的特殊性是地方性的,不会上升为普遍性。只关注历史的

终端产品总会让人忘记它生成和叙述的具体操作过程,而宥于结果的表层现象中走不出来。而从具体的文本中,我们看到了所谓“普遍性真理”的生成过程,这对我们每个人理解自己的生活世界提供了一个无法替代的窗口。

毛格利因为属于人类而在丛林中成为优等种族的代表、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但他不是白人,只是一个棕色人。狼等动物之所以保护毛格利,是因为他们明白,人的力量比他们强大,不仅应该而且必须受到尊敬,如果他们伤害人的话,不久就有“骑着大象,拿着枪”的白人带领一大群棕色的人来报复他们,丛林中的每一位都将遭殃。和毛格利相比,白人的名声更是远扬,连动物都知道白人的厉害,害怕他们;还有英国人会为蒙受屈辱的人主持公道。米苏阿和丈夫在被村里人诬为巫师且要烧死他们时,唯一的办法就是去30英里外的卡尼瓦拉找英国人帮助他们,因为“他们是白人,人们说他们统治着整个大地,没有证据就不允许人们互相殴打或烧死。如果今夜我们能到达那里,我们就能活下去了。否则,我们必死无疑”(同上:219)。毛格利最后受到白人吉斯博恩的赏识,做了一名护林员,因为他不仅非常了解各种动物,还能够指挥、调遣他们,由于具有这种非凡的才能,他做护林员是再合适不过的了。他从丛林之王变成了一个受白人指挥、管理的护林员,必须服从白人的调遣和命令。这样的结局只有结合吉卜林的帝国思想才好理解。吉卜林认为,帝国是能够给殖民地人民带来利益和好处的一个体制,所以为帝国服务就是为这种惠民体制做贡献,为促进人类的发展做贡献。毛格利做护林员就连同那大片丛林成为白人殖民者的控制对象,他们就必须服从帝国利益的指挥和调遣了。

总之,吉卜林的法则是个很值得探讨的概念。一方面,为了生存人人都必须遵守法则,另一方面,有些人又可以超越法则,凌驾于法则之上,毛格利可以凭借自己的优势任意制定、改变法则,随意驱赶兽群为自己服务,而看似自由散漫的士兵必须无条件地服从权威,认同权威。在《奥尔连·麦克高更的转变》中,有一段经常被引用的话和前边的《女王的仆从们》一文中的那段话极其相似:

在印度的生活很短,不足以让人把时间浪费在证明没有特别的人管理事务上。因此,代理人在助理之上,专员在代理人之上,副总督在专员之上,总督在四人之上,所有人都要听从国务卿的命令,国务卿要对女皇负责。如果女皇不对上帝负责的话——如果没有上帝让她可以负责——我们行政管理的整个系统就一定有问题,而这很显然是不可能的。(Kipling,1936:101)

法则既保证了人们正常的生活秩序,同时又是西方文明的象征。纪律、责任、法则是白人的标志,他们的到来也使这些文明的产物得以传播。因此对法则的强调和阐释是吉卜林一生所执著的帝国思想在另一个层面的展示。法则的生成充满了血腥暴力和偶然性机遇,法则的传播和宣扬在很多时候蒙上了美丽诱人的面纱。就如西方对自己文明法则的宣扬一样。从发生学上讲,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必然性,古老的印度文明不可能被西方文明所代替和包含。吉卜林对印度古老的传统表现出很大的兴趣和敬畏,对其怀有深深的留恋,但对现实中落后的印度他又坚信西方的科技文明能够给它带来人人受益的进步和发展。这种矛盾心态同样反映在他对“法则”的阐释中。一方面,法则要求人人遵守,这样才能保证效率和世界正常的运转秩序;但另一方面,法则是由强力者制定的,在法则生成过程中及完成后,强力者都可以凌驾于法则之上。法则具有的内在性的矛盾以及阐释者对其所持有的心态对我们理解这个概念、理解吉卜林的作品及其思想都有很大助益。

注解:

①徐国桢,

《还珠楼主及其作品之研究》,转引自钱理群《返观与重构》。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254。

②Stalky and Co.,(London:Pan Books,1986)吉卜林

的另一短篇小说集,描写了寄宿青少年学生的故事,其间有不少的残酷报复事件。很多评论者都指出了其中的残忍和暴力。

③参考张旭东,《全球化时代的文化认同》,北京:北京

(下转第20页)

88

版社,1998年,第16~17页。

⑩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29~130页。

11陈衡哲《欧洲文艺复兴小史》,商务印书馆,1930年,第20页。

12胡适《新文学运动之意义》(1925年9月演讲),《胡适文集》(12),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1页。13但丁《论俗语》,朱光潜译,见伍蠡甫主编《西方文论选》(上),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年,第166页。

14林纾《答大学堂校长蔡鹤卿太史书》,《畏庐三集》,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影印本,第25页。

15《胡适日记全编》(2),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59页。

16陈独秀答沈慎乃,载1916年9月1日《新青年》第2卷第1号。

17《胡适日记全编》(2),曹伯言整理,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414页。

18陈独秀答胡适之,载1917年5月1日《新青年》第3卷第3号。

19 陈独秀答曾毅,载1917年4月1日《新青年》第3卷

第2号。

20陈独秀答钱玄同,载1917年8月1日《新青年》第3

卷第6号。

21 张中行《文言和白话》,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5年,

第7页。

22“老妈子的话”对不同方言区的人来说所指范围有所不同,例如山东聊城人傅斯年家把北京话看作“老妈子的话”,而江苏常州人赵元任家则把长江以北的话统统说成“老妈子的话”。“我对于那种话有一种阶级性的联想。”赵元任在其《语言自传》(1971)里回忆道,“还有一种类似的联想,就是我们对于北京话虽然不像傅孟真家里拿它当‘老妈子话’,可是总觉得那只是日常的随便说话,常州音就好像高一等似的,因为我念古书作诗文都是用常州音的。”见赵元任《语言自传》,吴宗济等编《赵元任语言学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2年,第649页。

23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43页。

24黎锦熙《国语运动史纲》,商务印书馆,1934年,第143页。

25石汝杰《明清吴语和现代方言研究》,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年,第95页。

26任鸿隽致胡适(1918年6月8日),载1918年8月15日《新青年》第5卷第2号。

大学出版社,2005,306。本书对这一点有更为详尽的论述。

参考文献:

[1]Brown,Hilton.Rudyard Kipling[M].New York:Harpers,1945.151~152.

[2]Islam,Shamsul.Kipling’s Law:A Study of His Philosophy of Life[M].London:Macmillan,1975.[3]Kipling,Rudyard.The Jungle Books[M].London:Penguin Books,1987.

[4]Page,Norman.A Kipling Companion[M].London:Macmillan Press,1984.[5]Plain Tales from the Hills[M].Tokyo:Kenkyusha,1930.

[6]Tompkins,J.M.S.The Art of Rudyard Kipling[M].

London:Methuen,1959.

[7]钱理群.返观与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

[8]文美惠.论吉卜林的印度题材短篇小说[A].《超越传统的新起点[C].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5.[9]肖涤主编.诺贝尔文学奖要介[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92.

[10]亚里士多德.吴寿彭译.政治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36.

(上接第88页)

20

中国应用排行榜第四名的“快手”,本来有望成为中国乡村版YouTube

尤为值得注意的是,美拍背后站着有几亿用户的美图,小咖秀和秒拍背后是流量巨头新浪微博,而快手背后的公司直到昨天大家全网讨论才浮出水面,在此之前竟然一直寂寂无名。 当然,这款应用更让人惊奇的是其超高的用户黏性。根据中国联通的统计显示,快手用户每月在上面耗费的流量高达195M,是美拍的10倍。如果按照每个视频平均15M大小计算(快手上传视频的上限是30M),那么每个用户每月至少要观看13个视频。 被刷屏之后,无论是带着猎奇、窥私还是俯视的心理下载快手的「主流」用户,都会被它简陋粗糙的界面与无所不包的内容所震惊。 它的简陋并不是Less is more的产品哲学,而毋宁是Twitter那样单纯的产品逻辑。一位微博好友曾说过:Twitter是二维的,微博是三维的。意指Twitter只有timeline这一重维度,而效法Facebook的微博却在timeline之外更有评论区与无所不包的个人主页。 有很多人把快手的界面与美拍相比,一简一繁对比鲜明。其实,即便和二维的Twitter相比,快手也是足够简陋:首页只有关注、发现、同城三个tab,关注tab下没有关注列表而只有关注人的最近 更新。视频页面只有能双击点赞与评论,无法转发。而主播页面清爽到只有个人简介与作品列表,关注列表与粉丝列表都不可见。 美拍(左)与快手(右)界面对比 当然,更为简陋的还有新作品的发现机制——只有发现页的热门视频和同城的附近视频这两种新作品发现渠道。相比之下,美拍的作品发现可谓路径纵横,你可以按分类查看(搞笑、美妆时尚、 美食、音乐、舞蹈、宝宝、明星名人、女神、男神),也可以去美拍“推荐的话题”下面发现好玩的视频(20秒反手吃粽子、变脸自拍、打脸歌大赛、晒晒我的毕业照),当然也可以给新人一些鼓励,去逛逛新人频道,调戏一下附近的人,刷刷附近美拍。当然,如果你只想看看今天最火的作品,直接点进去看排行榜就好了。

市场经济绝非是丛林法则

市场经济绝非是“丛林法则” 作者:刘植荣 2人参与0评论 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价值无可指责,因为有经济价值的事情才有人去投资、去经营。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绝非是“丛林法则”,它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 一个经济学教授在微博称,社会福利应多给孩子,少给老人,理由是老人不创造价值了,而孩子长大后可以创造价值。我对这则微博评论道:“你这是典型的功利主义,如果你有50万存款,你父亲有病住院需要这笔钱,你孩子出国留学也需要这笔钱,你该如何选择?难道你把这笔钱送孩子留学,而看着身患重病的父亲在家等死?” 功利主义者认为,追求快乐是人行为的唯一动机;让人快乐的事情就是善,让人痛苦的事情就是恶;为追求快乐最大化,可牺牲少数人的快乐换取多数人的快乐。康德对功利主义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他认为,功利主义就把人当作工具而不是目的,为获得更大的幸福可以剥夺了他人享有幸福的权利。而人是自由和平等的,任何个人追求幸福的权利不受他人剥夺。 市场经济下追求经济价值无可指责,因为有经济价值的事情才有人去投资、去经营。但我们也不要忘记“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市场经济绝非是“丛林法则”,它必须建立在道德基础上。这就是为什么在市场经济国家社会上有很多慈善组织,有很多人投身于对自己来说毫无经济价值的慈善事业,政府也大搞社会福利帮助那些处于困境中的国民。 一些人总拿斯密的《国富论》论证市场经济就是“自由放任”,为不道德的市场行为提供理论依据。其实,《国富论》是斯密道德哲学体系的一部分,他写

《国富论》也是站在道德的高度,试图改革被权贵阶层垄断的经济制度,把广大人民群众从政治专制和经济压迫下解放出来获得从事经济活动的自由,实现共同富裕。《国富论》开篇写道:“社会大多数人境况的改善,对社会只有利,没有弊。社会大多数人陷于贫困,绝不是一个繁荣幸福的社会。”实际上,斯密对他的另一部著作《道德情操论》的重视程度远远高于《国富论》,不读《道德情操论》就看不懂《国富论》。 那么,何为道德?简言之,道德就是由自己的良心发出的责任。“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就是道德。在危难时刻,让儿童、妇女、老人优先逃生,这是被人类普遍认知的道德价值;如果用经济价值来衡量,则应该让身强力壮的男人优先逃生,因为青壮年活下来可以创造更多的价值。 看过电影《坦泰尼克号》的读者一定会对这个镜头记忆犹新:“坦泰尼克号”撞上冰山决定弃船后,船员们高喊“让妇女和儿童先上救生艇”,而不是“让青壮男人先上救生艇”,更不是“让富人先走”,或“让领导先走”。这就是道德的呼唤。船上425名妇女316名得救,占74.4%;船上109名儿童56名得救,占51.4%;船上1690名男人338名得救,占20%。遇难的妇女大都是在救生艇上冻死或逃生过程中受伤死亡,死在“坦泰尼克号”上的妇女儿童极少。而男人大多死在“坦泰尼克号”上。 不少癌症是不可医治的,但几乎所有家庭有人患癌时,宁可倾家荡产也设法为之治疗,这也体现了道德价值;如果从经济价值来考虑,这完全是一种傻瓜行为,何必要人财两空做这种没有任何回报的事情呢? 以人为本首先要尊重人的存在;人人平等首先是人的存在的平等;自由也是在人的存在前提下的自由。连人的生存问题都漠不关心何谈以人为本?把人的生存权分成三六九等何谈人人平等?人连生存的自由都没有何谈其他自由?而老有所养,病有所医,这是人存在的最基本条件。

教育的“丛林法则”

教育的“丛林法则” ——读《有效教学十讲》有感我们都知道有效性的意义和价值。可以说有效性是所有教育、教学改革的共同追求,在此之前,我们要明确一个问题:“教学的有效性究竟指什么?” 书中用了一个简单的隐喻:就是说在掰玉米的过程中,玉米的叶子可能会划破皮肤,所以在完成掰玉米的的过程中,不仅要考虑完成的速度,还要考虑收益和安全。换句话说,就是在这个故事中,结果不再与完成速度等价,而是将速度,利益,安全三个数据进行整合综合考虑选择最优解。 将这三个因素付之于教学之中,速度代表学习速度,利益代表学习结果,安全代表学习体验。 学习速度不难理解,指的就是学习效率,学习特定内容所花费的时间越少,说明学习效率越高;第二个指标就是经过学习学生所发生的变化,进步和取得的成绩。第三个指标就是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换句话说就是过程性体验,其最终结果就是兴趣,良好的学习体验可以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而不良的学习体验则会使学习慢慢丧失对学生的潜在吸引力。 我们从一个更高的角度,更宽阔的视野来分析这三个指标。学习时间不是无限的,这意味着提高学习有效性不能单靠延长学习时间来进行。苏霍姆林斯基提到:‘而突破那个的学习不是他的全部。’所以书中将学生学习时间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学校课程的学习,另一

部分则是个人兴趣、爱好、专长的学习,而现在的教改也逐步证明,给学习更多的空余时间显然是非常重要的。 现在我们知道我们存在的问题就是把学生学习的时间无限膨胀了,挤占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时间,其实学习速度没有提上来,学习体验也丧失了,最后学习结果还不一定良好。得不偿失! 所以我们要确立节约时间的意识,提高学习效率而不是占用学习时间,把更多的时间还给学生。 学习结果不想过多说明,毕竟见仁见智,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人对于学习结果查看的角度不一样,只要记住一句话:“适可而止”。 学习体验非常重要,因为这是一种你无法控制的东西,就像你看不到,但是你知道它非常重要。进一步说,只有享受到学习的乐趣,才能够养成学习习惯,才能够确立终生学习的意识。当把学习变成一种习惯、一种生活、一种品质之后。你会发现人生是如此的充满生机,朝气勃勃。但是凡事皆有“度”,如果以“放任自流”的形式不顾学习速度,也不考虑学习收益,只考虑让儿童开心,显然也是不对的。所以这三者必须是相对而论的,必须是放到桌上,三方会谈然后讨论一下分成。 要兼顾学习速度,就不能脱离老师的教,而要培养学习兴趣,就不能让老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加上目所能及的学习结果,所以产生了一种新的形势:间接的促进。 举个简单的例子,加入我们把学生比作流水线上的面包,需要面包师时刻注意烤制的时间,温度,但如果纯手工,那效益也是很低的。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深度雄文!中国未来十年的政治经济分析 在作者看来,未来十年,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图景,将会切换到一个全新的操作系统。而设计和开发这个全新操作系统所用的语言,一个是科技,一个是万物互联,一个是文化。 未来已来,预见方能遇见,如何拥抱? 中国未来十年的外部环境 所谓的世界大事,其实古往今来的几千年,国与国之间只有三件事:战争,和平与发展。战争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发展的前提,经济发展的失衡又会带来新的战争。 战争发生,是因为国与国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变化,需要进行再平衡,以使国与国之间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后,就会产生和平。一个和平的国际秩序,进而带来经济发展。有的国家发展的好些,有的国家发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国家,就要向旧的霸权发起挑战,来重新划分世界利益格局。将亚欧非三个大陆整合起来的一路一带战略规划图 地缘政治,和狮王争霸,本质都是一样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国兴衰,替换成新老狮王之间的争雄角逐,会发现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它们都遵循一个古老而恒常的法则:丛林法则。毕竟人类也是动物,脱离不了动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则。

直到核威慑这个恐怖平衡的新法则,取代了一贯的丛林法则。人类的战争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核大国之间,再难以像往常那样,搁个几十年上百年,就要来一套狮王争霸。因为核威慑的恐怖平衡法则是,没人会赢,也没人会输,只会两个一起死。 所以,作为再平衡手段的战争,对于核大国之间而言,没有输赢,费那么大代价除了同归于尽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作为手段的战争失去了意义。军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为都是如此。 中国是一个核大国。核大国之间,在恐怖平衡新法则下,轻易不会发生战争。而非核国家,想要以武力挑战中国,无异于痴人说梦以卵击石。所以,中美之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俄美之间也不会爆发全面战争,中俄之间更不会爆发全面战争。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军事大国,相互之间都不会发起全面战争,那么第三次世界大战,根本就打不起来。 第三次世界大战不会到来,但是不意味着一切都风平浪静。在全面战争不可行的情况下,敌对国之间,技术性祸害就是新的遏制与再平衡常规手段。 比如代理人战争,比如输出恐怖主义,比如各种互相恶心。祸害与反祸害,遏制与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缘政治和全球经济中的长期主题。这就是未来10年里,中国将面临的外 部环境。

价值观思考-丛林法则的野兽or人文思想的人类

价值观思考 主要是现代人类文明思想、人文精神,还是丛林法则、强权有理? 百度百科:丛林法则(节选)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能强者才能获得最多。这也是人类社会尤其是在野蛮时代要遵守的生存法则。大到国家间、政权间的竞争,小到企业间、人与人之间的竞争,都要遵循丛林法则,至于竞争结果,那就看各自的实力、智慧、手段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了。 丛林法则的另一个是社会学政治学概念,指的是在法治不健全的野蛮社会、专制社会,人际关系个人和组织关系都遵循弱肉强食的规则,武力、权力、金钱成为决定命运、决定生死存亡的决定性力量。 主观上:过于执著于自己的优势,往往把落后的追赶者作为自己的参照物,以至于失去了向前超越的动力。客观上:凡有野心者,都有取之天下之意,并且都在暗中不断地蓄势,一旦有了机会谁都不会手下留情的,于是乎就残暴血腥。 丛林法则不适用于人类文明社会,因为人类社会不同于无序竞争的原始丛林,人类社会是智慧生物构成。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随着文明程度的不断提高,人与人之间不会一直停留在弱肉强食状态,强权就是真理在人类社会是行不通的,即使暂时存在也是不能长久的,因为人类不同于低等生物,人类强者或者弱者也都是暂时性状态,人与人之间也应该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权享有天赋的人权。 丛林法则只是人类社会的所谓强者们以及甘愿被欺凌的弱者们用来欺骗 自身的说法,这种说法可能会欺骗多数人,也可能长时间的欺骗少数人,但不可能永远欺骗所有人。 而人类在自然界,作为食物链顶端的智慧生命,更加不可以完全遵照丛林法则,因为从地球生态上来看如果完全按照丛林法则发展行事,那么当人类为

妄论政权更替与领袖变换

妄论政权更替与领袖变换 生产力变革决定社会发展不同时期,如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等,国家治理方略是成为强国的唯一道路。国家治理需要有较长期明析的思路、发展方向,需要几代人不懈努力才能完成,制定思路、发展方向和目标是关键,不断坚持是保障。西方国家多党执政全民普选制,领袖每4年或5年轮流执政、轮流变换治理政策是不可取的,虽然避免了长期独裁统治,但将治理国家这种长周期大事变成小孩子玩家家,你上台搞一搞我上台弄一弄变成儿戏,失去政策连续性和严肃性。 现阶段中国政治制度是符合发展方向的政治制度,特别在今年3月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修宪时将国家领导人连任不超两届的规定取消非常及时,一党执政本身虽然具有政策连续性基础,但不同领导人推行的政策存在差别。全民普选是基层民众在集团利益争夺间作出选择,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反映智者思维、基层民众参与的结合,治理国家不是基层百姓能完成的,劳动大众多考虑盐米酱醋茶,思想境界还不到治国理政的地步,国家需要具有聪明才智的人才。 正确治国方针不是显而易见的东西,需要利用各种学术方法看待问题和分析问题,利用各手段和技巧去处理探索,并且需要不断实践才能摸索出正确发展道路。一但发现找到正确发展道路就得坚持走下去,若频繁变换领导人、改变政府组成结构、改变发展方向,那怕是技巧性处理不当对国家发展也将很不利。中国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已经发展到转型的转折关头,粗放式高速发展已经结束,但新产能新业态稳步发展策略已经初见端貌,形成了思路清晰的发展方向。 西方国家实行全民普选的多党执政制度除了推翻封建帝王独裁统治具有优越性外没有什么可取的地方,吹嘘体现的民主、人权及人民当家作主都是敷衍老百姓的饰品而已,那一套制度到现阶段已经存在诸多缺陷。普选国家元首选人的产生就不存在民主可言,全国范围各大利益集团、党派团体推举各自代理人,在游戏规则下经过实力较量最后剩下两名势均敌人后候选人,候选人产生跟人民没有多大关系,两人谁也不相让最后交由人民来决断,这就是西方的民主全民普选。 这种普选实质是一种占卦方式,相当于扔出一枚硬币,看它是正面朝上还是返面朝上,朝上一面代表的候选人取胜。绝大多数老百姓不董得治国理政策略只知盐米酱醋茶,于是候选人向民众大肆演说承诺当选后诸多好处,其实承诺大都不会兑现。而人权是用来说事的手段幌子,其实各国对公理的处理都差不多,只是国情不同存在差别,如国家利益、全局利益、国家安全与个人或团体间取舍时,则毫不犹豫维护前者利益,与自身利益集团或个人间取舍时毫不犹豫维护后者利益。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既体现民众心声又表现智者智慧,逐级选举产生人民代表,其实民众选举并不是关键,但也让民众有参与感。逐级政府的智者们才是把控人民代表史命的关键,在符合中央精神前提下,都希望为自己代言反映心声。西方国家主导的直接普选多党轮流执政对国家发展形成蔽端是严重的,只要承诺大量的盐米酱醋茶就能获得选票,这种忽悠式承诺对执政纲领将产生牵制作用,不单治理政策没有前后届连续性,就连自己的主张都难以实现,如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 治国太民主不行太独裁也不行,要在独裁与民主之间取平衡,若国家领导人、政策和方略象走马灯一样变换显然不可取,如特朗普否定前任总统成果后自己都乱了阵脚。独裁专政在正确的道路

基于反馈机制和丛林法则的人工蜂群算法

2017,53(17)1引言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算法越来越被人们重视。近些年来,PSO 算法、DE 算法、AFS 算法、ABC 算法等智能算法相继被提出。人工蜂群算法(ABC )是Karaboga [1]在2005年提出的。ABC 算法是一种模拟蜜蜂群体寻找优良蜜源的仿生智能计算方法。随着人们对ABC 算法的不断了解和研究,使用ABC 算法解决实 际工程优化问题的人越来越多。ABC 算法因其原理简单、控制参数少、灵活性好及适应度高、鲁棒性强等特点[2],被广泛用于解决工程问题。 世界上任何一种事物都不会是完美的。原始ABC 算法天生存在收敛速度慢和精度低等问题。为了解决基于反馈机制和丛林法则的人工蜂群算法 孔金生1,李世通1,周树亮1,2,冯冬青1,尹书文3 KONG Jinsheng 1,LI Shitong 1,ZHOU Shuliang 1,2,FENG Dongqing 1,YIN Shuwen 3 1.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郑州450001 2.中国中铁工程装备集团有限公司,郑州450016 3.河南省豫北水利勘测设计院,河南安阳455133 1.School of Electrical Engineering,Zhengzhou University,Zhengzhou 450001,China 2.China Railway Engineering Equipment Group Co,Ltd,Zhengzhou 450016,China 3.Water Conservancy Survey and Design Institute of North Henan,Anyang,Henan 455133,China KONG Jinsheng,LI Shitong,ZHOU Shuliang,et al.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based on feedback and law of https://www.doczj.com/doc/b513628778.html,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2017,53(17):53-59. Abstract: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is easy to fall into local optimum and to premature convergence.In ord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an 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based on the Law of the jungle and Feedback (LFABC )is pro-posed in this paper.The algorithm introduces feedback mechanism,so the algorithm can directly search area where there is possibly an optimal solution,improve the development ability and convergence speed.In order to balance the devel-opment capacity and the exploration capacity in the different stages,LFABC introduces linear increasing differential strat-egy into the global search equation.In the nature,law of the jungle is the only criterion for survival.It simulates this natu-ral phenomena,LFABC algorithm randomly selects an individual to initialize,effectively prevent the algorithm into local optimum.Experimental results show that LFABC effectively improve the convergence precision and its convergence speed is outstanding. Key words:feedback mechanism;law of jungle;self-adaptive;linear increasing differential strategy 摘要:为了解决人工蜂群算法(ABC )容易陷入局部最优、易早熟收敛等问题,提出一种基于反馈机制和丛林法则的人工蜂群算法(Artificial Bee Colony algorithm based on Feedback and the Law of the jungle ,LFABC )。该算法在全局搜索公式中引入反馈机制,直接搜索最优解可能存在的区域,提高了算法的开发能力和收敛速度。同时加入线性微分递增策略,平衡算法各个阶段的开发能力和探索能力。根据丛林法则,该算法随机选择较差个体进行初始化,有效防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实验结果证明,LFABC 算法有效提高了算法的收敛精度,且其收敛速度非常突出。关键词:反馈机制;丛林法则;自适应;线性微分递增策略 文献标志码:A 中图分类号:TP301.6doi :10.3778/j.issn.1002-8331.1703-0517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61473266);河南省重点科技攻关项目(No.152102210036)。 作者简介:孔金生(1963—),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复杂系统的优化与控制;李世通(1987—),男,研究生,主要研 究方向:复杂系统的优化与控制;周树亮(1990—),通讯作者,男,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领域为嵌入式系统和智能算法,E-mail :845598986@https://www.doczj.com/doc/b513628778.html, ;冯冬青(1958—),男,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控制理论与应用、图像处理。收稿日期:2017-03-30修回日期:2017-05-18文章编号:1002-8331(2017)17-0053-07 Computer Engineering and Applications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53 万方数据

纪录片《筑梦中国》心得体会范文.doc

纪录片《筑梦中国》心得体 会范文

《筑梦中国》带领我们重温历史,洗礼心灵,坚定信念。观看筑梦中国收获不少,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纪录片《筑梦中国》心得体会,希望大家喜欢!纪录片《筑梦中国》心得体会范文1 今年是我们伟大的中国共产党诞辰94年,按照县委组织部的要求,我利用业余时间集中观看了历史文献纪录片《筑梦中国中华民族复兴之路》,该片共分风雨如磐中流击水正道沧桑伟大转折世纪跨越发展新境圆梦有时7集从该纪录片的总、分标题中,不难看出,这正是近世以降,直至当今,中华民族与中国共产党同呼吸、共命运历史的真实回望与写照。 筑梦中国,以电视纪录片的形式,从近现代以来一件件史实、史物、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和历史思想中,映照出国家图存求亡、人民共和建立、社会主义建设发展、改革开放共逐中国梦的现当代中国史。它通过光与影的电视纪录片方式,将一部中华民族复兴史,立体而真实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我觉得,这部纪录片,一是解说词写的好,非常大气,站得高、看得远,语言精粹,一字千金。二是播音播得好,声音非常洪亮,有气势。三是影像资料选得好,很多是珍贵的历史镜头。我非常喜欢此类纪录片,特别是有关党的历史片。这个片子应该作为各级党课好好看一看。现在党课缺乏教材,基层党课往往流于形式。 初谈中国梦,感觉遥远不可及。近日观看《筑梦中国》才明了,自己脚踏实地工作、安分守己做人,亦是为实现中国梦添了一己之力。中国梦,让每一个中国人都有了梦想的支撑,如阳光普照,内心温暖、乐观又有奋进的激情。作为一名基层党员,也许在了解中国梦的政治意义与理论高度上无法睥睨他人,但我仍旧把自己作为筑梦中国的主力,不是自不量力,而是无法轻视党员的责任与爱国的情怀。 风雨如磐,我们默默积聚能量;正道沧桑,我们铸就苦难辉煌。在筑梦中国的过程中,我们有过难以排解的苦难忧伤。那些不平等条约的背后,是近代中国面对弱肉强食这个国际丛林法则时无所适从的代价,更是积贫积弱的近代中国在发展过程中难以回避的苦痛。近代以来中华民族这个命运共同体所面对的是深重无尽苦难,直到嘉兴南湖那艘画舫传出了令人振奋的声音,仿佛暗夜海洋上航行的轮船,前方忽然出现了一座灯塔。至此,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渐渐清晰,有了更加明确的前进方向。

丛林法则

著者:【韩】李镇雨著策划出版:中信出版社 穷人拿钱买名牌,富人拿钱买房产 穷人求安稳度日,富人求险中富贵 穷人努力还清贷款,富人努力贷款投资 穷人梦想一夜暴富,富人追求长期收益 穷人关心赚了多少,富人在乎支出有道 变化之中求生存 长期处于安逸的环境会让你丧失判断能力,而判断失误会招致致命的后果。让自己置身绝境,你就有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创造性地经营多样化的空间。要想在绝壁边缘生存,必须要具备适应性与独创性。 坚守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主要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第一,不想被饿死,就得成功捕食。 第二,从基层开始多样化经营。 第三,致富要趁早。 第四,挖掘自身的潜能。 被称为法则的东西也并不见得有多深奥吧。不过它们虽然简单,却也蕴涵着多重意思。 丛林法则一:不想被饿死,就得成功捕食 丛林里,随时都有饿死的可能。在这种环境下,不论是谁,都必须全身心投入去寻找吃的。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你死我活的竞争,实力不够就只能被饿死或被吃掉。人类的生活也一样,时不我待,你要想更好地生存和发展,就得尽快成为“有实力的动物”。 假如你进入了丛林,面临着不捕食就会被饿死的艰难处境,在这种状况下,由于充满了对生存的渴求,你的潜能就会以难以想象的速度迸发出来。

在父亲的指导下,我从20岁出头就开始从事各种行业的工作。每次遇到危机时,我都能清楚地感觉到浑身充满了力量。苦难和失败让我变得越来越坚强,在克服一个个危机的过程中,我积累了大量的成功经验。 最初,我好不容易说服父亲开了一家与移动通信产业相关的公司。由于当时正处于通信产业发展的黄金时期,在我经营公司最初的半年时间里,我赚了不少钱,之后我用赚来的钱买了大量的地皮。但由于当时年纪轻,管理经验不足,公司渐渐出现了问题。再加上大量的同行如雨后春笋般进入这个行业,利润大幅减少。 缺乏经验,领导能力差,再加上判断能力不足,没过多久,公司就关门歇业了。由于赚来的钱全都买了地皮,我只好紧急以低价出售地皮来填补亏空。父亲投资的大部分钱也被我赔干净了,还有一部分无法回收的资金成了坏账。我就像蔫儿了的茄子一样,被父亲一顿好骂。 现在回忆起来,我觉得当时初次创业失败是理所当然的。虽然不是一件什么了不起的事情,但我当时的心情却是极度压抑的。那种彻底失败的心灰意冷的感觉,是我永远都难以忘记的。 那时我对自己失望至极,父亲的呵斥让我无地自容,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变得彷徨、孤寂。我每天去滑雪解闷,渐渐地竟然达到了职业选手的水准。 其实,人在滑雪中也能体会到化解危险之后的激情,那种感觉真的让人很振奋。滑雪时,你要穿着沉重的登山滑雪两用靴和攀登冰爪,背着长而重的滑雪板和其他所有必需的装备,顶着可能更强烈的暴风雪爬上冬季极具挑战性的巅峰;然后,你要沿着令人望而生畏的陡雪坡,冒着雪崩和坠入悬崖的危险,风驰电掣般临风而下。登山滑雪着实是一项对技术、体质和心理素质要求较高的运动。有时我觉得滑雪过程中运用到的理论跟丛林法则是完全一样的,它们都能让你体验到人生征途的激情与隐忍。其实,人生就像滑雪,总会在无数次的跌倒、爬起中日渐成长,最终成功到达终点。 我想对那些害怕丛林生活的人说,其实倘若你习惯了丛林生活,你也会觉得动物园式的生活索然无味,毫无乐趣可言。即便是在流着鼻血挨打的时候,我也在努力享受着丛林般的生活状态。一旦你适应了丛林生活,就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再回到动物园式的职场去了。你在丛林里经历的所有风险和积累起来的多种经验就是你未来获得成功的宝贵基石。人生在世,遇到困难时感受到的绝望和获得的多种经验比山参的药效还管用。 过着朝九晚五生活的职场人士通常会认为通过投资成就财富比登天还难。为什么这么认为呢?这是由于他们在职场待久了,对人生持悲观态度,害怕冒险和失败。这种悲观思想会阻止他们前进,让他们整日焦躁不安,就连机会来了他们可能都不知道。即便知道,他们也抓不住,抓住了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里生物学方面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弱肉强食的规律法则。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基本属性。一是它的自然属性;另一个是它的社会属性。自然属性是受大自然的客观因素影响,不受人性、社会性的因素影响。自然界中的资源有限,只能强者才能获得最多。它体现在植物界方面。丛林法则的社会属性一般体现在动物界。人作为高等动物,他在生产力、科学技术发达的时候,特别是现代,人类利用自己的主观意志,改变了许多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改变为以人的意志为主的客观事实。例如:人能改变植物、动物的物种,生存条件、环境,也可以决定它们的生死状况,人为地改变了丛林法则的自然属性,这就是丛林法则的社会属性。 人也可以改变人类的生产、生活、生存条件以及环境、生死存活状况等。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判别,阶级斗争是决定的因素。而阶级和阶级斗争是由世界观来决定的。 编辑本段术语简介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就是对这一现象最通俗的描述。 弱肉强食——动物界的丛林法则 春风将一棵草籽刮落在大树下,没几天,这棵种子就从泥土的缝隙中伸出幼嫩的小脸,羞涩地轻摇着身姿,张望着庞大的世界。一滴又一滴露水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滋养着正在蓬勃生长的小草。草儿抬起头:?大树先生,谢谢您的帮助!??哈哈哈哈……?大树浑厚的笑声在丛林中回荡:?别客气,丛林的法则似乎互相帮助的。你只管放心地长吧,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会尽我的一切力量帮助你的。?小草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它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的倒下,终于长成一片嫩绿如茵的草坪。见此情景,一直没有作声的小树不解的问:?你疯了吗?为什么那么卖力地生长??小草回答说:?我不能辜负大树

丛林法则

丛林法则 目录丛林法则 概述 丛林法则告诉我们 强者争霸天下 结盟也是智慧 核心理念 应用要诀 图书信息 丛林法则 概述 丛林法则告诉我们 强者争霸天下 结盟也是智慧 核心理念 应用要诀 图书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图书目录 丛林法则 概述 弱肉强食,优胜劣汰 一棵伟岸的大树,长在丛林中。它的顶端极力向上,以寻求最多的阳光雨露;它粗大的的枝干尽可能地占领着空间,以呼吸最新鲜的空气;它的根系极尽繁茂,以汲取大地最多的精华。然而,在大树旁边,几棵瘦弱的小树却在生存的边缘挣扎,它们枝干细脆,叶片已接近枯黄。 小树愤怒地盯着大树:“你已经足够强大,为什么还要限制我的生长?”大树漠然地看了它一眼,冷淡地说:“对于我来说,你的生长永远是个威胁,这就是丛林法则,弱肉强食是它最典型的特征。” 自然界中存在丛林法则是必然的。因为,整个自然界的生存资源在总数上是有限的,为了生存和繁衍后代,自然就会出现有我没你、有你没我的竞争,实力不够的生物只好被淘汰,成为生物链上上一级生物口中餐。俗话“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淤泥”就是对这一现象最通俗的描述。 春风将一棵草籽刮落在大树下,没几天,这棵种子就从泥土的缝隙中伸出幼嫩的小脸,羞涩地轻摇着身姿,张望着庞大的世界。一滴又一滴露水从大树的枝干上滴下,滋养着正在蓬勃生长的小草。草儿抬起头:“大树先生,谢谢您的帮助!”“哈哈哈哈……”大树浑厚的笑声在丛林中回荡:“别客气,丛林的法则似乎互相帮助的。你只管放心地长吧,不管发生什么事,我会尽我的一切力量帮助你的。”小草感动得流出了眼泪。它一次次地长高,一次次的倒下,终于长成一片嫩绿如茵的草坪。见此情景,一直没有作声的小树不解的问:“你疯了吗?为什么那么卖力地生长?”小草回答说:“我不能辜负大树先生的希望。”小树嗤之以鼻,摇头冷笑:“它很吝啬,你看他把我挤成这样,我都要无立足之地了。”“但为什么,它会这样如此不同地对我?”“因为你的存在不仅不会对它构成威胁,还会养护它脚下的土地,使它生存的土壤变得肥沃。”

象文化狼文化羊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动物性格

象文化狼文化羊文化中国企业文化的动物性格 来源:和讯(商学院频道)时间:2008-03-04 象文化——人本型企业文化;狼文化——活力型企业文化;鹰文化——市场型企业文化;羚羊文化——稳健型企业文化(见图表)。当然,并非一个企业在归为某类文化时就不具有其它文化的因素,同时,基业长青是所有企业的终极梦想,但正是最为突出的文化性格对它的生命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它们的战 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战略和运营总在不断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但始终是相对稳定的核心理念在决定其命运。这犹如动物长期形成的秉性——决定了它将怎样直面自然界的挑战。 在自然界,各物种所具有的活动习性是在长期的生存遭遇中形成的,“物竞天择”就意味着只承认“竞争力”。新华信正略钧策管理咨询近期向业界推出的《2007:中国企业长青文化研究报告》,就是这样一份颇有“丛林法则”、“图腾文化”的中国企业众相图。 该报告的特别之处,是它第一次将挑选出来的34家中国优秀企业,依据它们的公司氛围、领导人、管理重心、价值取向等四方面的文化特征,类比动物界生灵的运动特性而呈现出了具有自然崇拜的四种文化:象文化、狼文化、鹰文化、羚羊文化。解读这份报告可以看到,作者是希望通过分析优秀企业的理念及其在经营过程中的渗透和执行,来展现它们成功的文化轨迹和性格魅力。 在这个“动物世界”里,展现了不同的文化气质。象文化——人本型企业文化;狼文化——活力型企业文化;鹰文化——市场型企业文化;羚羊文化——稳健型企业文化(见图表)。当然,并非一个企业在归为某类文化时就不具有其它文化的因素,同时,基业长青是所有企业的终极梦想,但正是最为突出的文化性格对它的生命延续产生了重大影响。而持续成长的公司,尽管它们的战略和运营总在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的外部世界,但始终是相对稳定的核心理念在决定其命运。这就犹如某种动物长期形成的秉性——决定了它将怎样直面自然界的挑战。 文化、战略、市场结局,它们相互依存、相融相生。 象文化尊重、友好——人本型 象文化在中国企业里表现了这样的特征:企业的工作环境是友好的,领导者的形象犹如一位导师,企业的管理重心在于强调“以人为本”,企业的成功则意味着人力资源获得了充分重视和开发。报告对这类企业文化的代表提供了10家企业,它们是万科、青啤、长虹、海信、远东、雅戈尔(600177)、红塔、格兰仕、三九和波司登。 人才是一条理性的河流 万科的综合评分最高。它的创始人王石有着很好的企业威望和社会尊敬度。但对于王石来说,他和万科的文化魅力不在于“个人崇拜”的无以复加,而是公司始终倡导了一种理想主义的价值观与社会责任。同时,万科推出了“培养专业经理阶层,鼓励优秀人才为企业长

丛林法则中的平衡与协调再审视——读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有感

丛林法则中的平衡与协调再审视 ——读马中《环境与资源经济学》有感 丛林法则是自然界重要法则之一,也会被引入到人类社会;提及此,通常人们会马上联系到“弱肉强食”或者是“优胜劣汰”。而马中在《环境与资源经济学》第五章阐述了物质平衡理论,从另一个角度审视了这一自然界的法则,那就是“平衡”或者说是“协调”。资源环境经济学是研究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基本规律和相互关系的学科,马中的《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则着重完善了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的和谐发展理论。 人类文明发展到今天,我们已经远离荒野;后工业化时代,尽管各种野外冒险、腐败旅游成为人类重要的自我锻炼和社交文娱活动,但是真正的荒野对大多说人来说仍然十分陌生。对荒野的感受和理解,多半来源于科教与记录片的展示,而不是亲身的经历——然而所谓旁观者清,野生动植物与丛林的生长与竞争,通过局外“人”的观察,其轮廓脉络清晰明了,如同有高悬的“明镜”一般。 一、丛林法则中的竞争与合作 在丛林中生存,首先得有生存的能力,也就是竞争力,得足够强,否则就会被吃掉。比如美国作家杰克·伦敦笔下著名的狗狗“白牙”,当幼年的白牙睁大“狼眼”(后来变成了“狗眼”),第一次好奇地观察了这个世界之后,很快的,它就把整个世界理解成了“可吃”与“被吃”,吃掉弱者并避免被强者吃掉。为此,各种动植物进化出了自己

独到的生存技能。 在丛林中生存,还得有合作,包括物种内部的合作和物种之间的合作。比如狮子要捕获猎物,必须要有群体的协作,有的负责埋伏,有的负责扰乱对方的防护秩序,有的负责攻击,否则很难捕猎成功。而被狩猎者,比如马群或者鹿群,他们也有合作,当一只收到攻击,其它的便会去救援,一些物种甚至常常把年幼者保护在群体的内部,令狮子无可乘之机。即使是单独行动的独行侠,也常常需要借助环境的掩护或是利用第三方提供的便利,因此,真正的独行侠是没有的。比如北极熊,曾被认为是独行侠,后来的研究表明,北极熊之间其实存在有很重要的社交关系。人们曾经观察到两只都带着幼崽的北极熊妈妈为护崽而合作起来和又高又壮又危险的单身汉北极熊搏斗;在适当的时候,雄性北极熊之间也会有很好的情感交流。 事实上,丛林中的生物并非只存在有吃和被吃的关系,它们也有朋友和敌人。一个著名的故事,大树、小树和小草。大树和它脚下的小树是竞争对手,不管这个小树是不是它自己的种子发的芽;大树和小草却是合作的关系,大树给小草以庇护,而小草养护了它脚下的土地,使大树生存的土壤保持肥沃。大树脚下的小树似乎是永远长不高的,因为得不到充分的肥料和阳光。直到有一天,暴雨过后大树倒下了,小树从此得以长高长大,生命自此也生生不息。丛林是复杂的,绝非简简单单的非强即弱,非敌即友,非吃即被吃。在丛林的法则中,或强者或弱者,或天敌或朋友,抑或会转换。植物群落如此,动物群落如此,微生物群落想必也如此,所以说,即使满神现世,也终将“无

第 18 课 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练习(原卷版)

第 18 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 1.胡适称严复为“介绍西洋近世思想的第一人”。晚年严复(辛亥革命前后至临终)的思想由“力主西学”、“非西洋莫与师”转归先王教化之责,从传统观文化中找寻丢失的民族凝聚力。这种变化说明了他 A.借助儒家思想宣传西学B.发现西方思想源于中国 C.思想深受西方思想影响D.不断探索救亡图存道路 2.史载,主剿义和团的袁世凯说:在义和团“初起时,一健吏足以了之”。有的时论谓义和团在鲁初起,“星火耳,涓流耳,禁之惩之,一举手而即绝”。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 A.义和团运动具有广泛的民意基础B.义和团运动引发统治阶级的严重分歧 C.清政府利用义和团抵御列强侵略D.清廷的默许是义和团壮大的重要诱因 3.胡绳先生认为,列强支持清政府的政策中包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一方面它们要清政府保持腐败与懦弱的状态,因而只能屈服于外国的压力,遇事妥协让步;另一方面又想使它具有足以镇压亿万人民群众的力量,以造就有利于外国侵略者的内部安定秩序。列强的这种矛盾在以下哪个条约中表现最为明显 A.《南京条约》 B.《天津条约》 C.《马关条约》 D.《辛丑条约》 4.19世纪末,谭嗣同主张“道器并改,器决定道”,认为洋务运动已经进行了三十余年,器物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器决定道”意味着,既然器的层面变了,那么道的层面也要变。谭嗣同的道器观念 A.论证了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性B.割断了与“中体西用”的内在联系 C.体现了道家和儒家思想的融合D.开启了清末中国思想近代化的历程 5.有学者评论近代某条约:“一个不得不走向世界的国家,防务上却门户洞开,且已几乎无法实现今日所谓‘军事现代化’,怪不得此后‘瓜分’就成了舆论的持续主题。而巨额的赔款,不仅使全民直接感受到了朝廷倒行逆施的代价,也为此后一系列内政改革的艰困埋下了伏笔。”该条约是 A.《南京条约》B.《马关条约》 C.《天津条约》D.《辛丑条约》

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论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 中国外交的特色,植根于中国坚持的社会主义理念。我们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植根于中国这块土地,符合中国自身的发展规律,引领着中国的发展和进步,得到广大中国人民的坚定拥护,是经过实践反复检验的正确道路。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我们对内追求公平正义、共同富裕、社会和谐,对外主持公道、捍卫公理、伸张正义。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要求中国的外交摒弃任何丛林法则,坚持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坚持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以大欺小、以强凌弱、以富压贫,反对干涉别国内政。中国在当今的国际和地区热点问题上始终坚持对话谈判解决问题,反对武力至上,搞政权更迭,维护的不是一己之私,而是国际道义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坚持这一道路和理念,还要求中国的外交必须坚定有力地为广大发展中国家仗义执言,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和拓展发展中国家的整体权益。 中国外交的特色,发端于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形成了民胞物与、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为政以德、执两用中的政治思想,兼爱非攻、亲仁善邻的和平志向,以和为贵、和而不同的和谐理念,推己及人、立己达人的待人之道。这些独具特色的东方传统价值观,源源不断地为中国外交提供着宝贵精神财富。 当今世界面临的不仅是发展困局,更折射出现代文明深层次的思想文化危机。中国外交就是要大力弘扬中华文化,奉献处理当代国际关系的中国智慧,推介治国理政的中国经验,增添完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从而为人类社会应对21世纪的各种新型挑战提供更多有益的公共产品。 以深厚文化传统为积淀的中国外交还愿意推动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致力于尊重文明的多样性、发展道路的多元化,支持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社会制度和发展道路,鼓励不同文明彼此包容互鉴,共同为人类进步事业作出自己的贡献。 中国外交的特色,源自于新中国外交的优良传统。新中国外交走过了六十多年不平凡的历程,在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一系列重大的外交政策主张和战略思想,包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和谐世界,等等。这些成功的外交实践和理论,继续是中国外交前进的动力和指南。 六十多年来,不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独立自主、爱好和平,始终是中国外交的两大本质特征,也构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基石。新时期,中国将坚持独立自主,坚定维护国家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根据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决定自己的政策和立场,不依附、不屈从于任何外部势力,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风骨。中国将坚持以维护世界和平为宗旨,为推进人类和平事业发挥更积极作用,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担当。中国还愿虚心地倾听世界的声音,以开放包容的心态加强与外界的对话与沟通,这是中国外交应有的胸怀。 中国外交的特色,契合于当今时代潮流和世界大势。当今世界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大变革大调整。新兴市场国家群体性崛起,发展中国家整体实力不断增强,国际力量对比正在朝着更加均衡的方向发展。同时,世界仍然很不安宁,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威胁相互交织,金融风险、气候变化、粮食安全、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突出,迫切需要国际社会加强相互协作,合力破解难题。中国,作为和平与发展潮流的推动者,愿意发挥中国外交与时俱进的品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