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介入治疗糖尿病足18例的临床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方法选取本科2011年5月~2014年5月糖尿病足住院患者46例,将其随机分为两组,一组18例予以介入加常规药物治疗,另一组28例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检测两组治疗前后的空腹血糖、踝肱指数、足背动脉搏动、皮肤温度、表浅感觉、破溃处的愈合情况等。结果介入治疗组有效率94.4%,对照组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的有效性高,能显著改善糖尿病足的症状和预后,明显优于常规药物治疗,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标签:介入治疗;糖尿病足;糖尿病;临床疗效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指发生于糖尿病患者,是各种不同程度的下肢远端血管病变及局部神经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形成和(或)深部组织的破坏[1]。病变累及从皮肤到骨与关节的各层组织,严重者可发生局部或全足坏疽,需要截肢,甚至危及生命。糖尿病患者因足病而造成截肢者比非糖尿病者高5~10倍,糖尿病足是引起糖尿病患者肢体残废的主要原因,严重地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健康[2]。为了早预防、早治疗,并探讨更有效的治疗方法,本科从2011年起针对糖尿病足患者开展了介入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46例患者均为在本科2011年5月~2014年5月的住院患者,符合2型糖尿病的WHO诊断标准,经过初筛,DF诊断成立。其中男30例,女16例;年龄(69.5±17.5)岁,糖尿病病程7~16年,DF病程1~6个月。DF按Wagner分级。46例患者中,介入治疗组18例,其中0级(无溃疡,但存在高危因素)0例、Ⅰ级(浅表溃疡)3例、Ⅱ级(深部溃疡但无脓肿形成及骨受累)6例、Ⅲ级(深部溃疡如蜂窝组织炎或脓肿形成有骨受累)5例、Ⅳ级(局部坏疽)4例,合并高血压者12例,合并高脂血症者8例;对照组28例,其中0级0例、Ⅰ级6例、Ⅱ级7例、Ⅲ级10例、Ⅳ级5例,合并高血压者16例,合并高脂血症者11例。入院后测次晨空腹血糖,介入治疗组(16.0±3.6)mmol/L,对照组(15.5±3.0)mmol/L。两组患者肝肾功能均正常,营养状况可,无贫血及低蛋白血症。

1.2方法介入治疗组在控制血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换药的治疗基础上,均予双下肢动脉CTA检查进行术前评估,明确双下肢动脉病变的程度和范围,选择穿刺入路。其中经对侧股动脉逆行性穿刺16例,经同侧股动脉顺行性穿刺2例。对髂股动脉严重狭窄者在使用高压球囊扩张后置入EV3金属支架;对膝关节以下动脉节段性狭窄患者使用直径2~3mm,长度10~15cm的高压血管球囊,压力7 ~10kpa,扩张60s。术后继续给予控制血糖、降压、降脂、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换药等治疗。对照组主要在控制血糖、降压、降脂的基础上进行抗血小板、抗凝、活血化瘀、扩血管、抗感染、营养神经、局部

糖尿病足31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31例临床分析 【关键词】糖尿病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病死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据报道,全球约1.5亿糖尿病患者中15%以上将在其生活的某一时间发生溃疡或坏疽。我国糖尿病患者并发足坏疽占0.9%~1.7%,而60岁以上患者则占2.8%~14.5%,男女发病比例为3:1[1]。糖尿病足正在威胁着糖尿病患者的生存质量及生存寿命,所以对糖尿病足的预防和诊治至关重要。现将我院2001年2月至2005年12月收治的31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1例均符合《实用内分泌学》关于糖尿病足的诊断标准,其中男20例,女11例,平均年龄(61.2± 2.6)岁,仅1例<50岁,50~59岁7例,60~69岁13例,70~79岁6例,≥80岁4例。糖尿病病程平均(10.6± 3.8)年,<5年2例,5~10年10例,>10年19例。入院时检查结果示空腹血糖(1 4.5±6.3)mmol/L,糖化血红蛋白(HbAlc)为(9.2±2.3)%,血压高,大多伴血脂异常及不同程度的贫血、低蛋白血症和肾功能不全。

1.2 临床分级按Wagner分级法:0级6例(19.4%),1级10例(3 2.2%),2级7例(22.6%),3级5例(16.1%),4级2例(6.5%),5级1例( 3.2%)。 1.3 发病诱因自发性水泡8例,烫伤2例,鞋子磨 伤3例,霉菌感染6例,抓伤3例,修甲不慎伤8例,不明原因1例。 1.4 治疗方法用胰岛素控制血糖在一般水平,餐后9.0mmol/L,空腹7.0mmol/L,用敏感抗生素控制感染,有霉菌者用派瑞松外擦。在此基础上,采取以下治疗措施:静脉滴注血栓通、复方丹参等,同时静点654-Ⅱ,以改善血液循环,口服阿司匹林抗凝。脑梗及冠心病采取抗凝、扩管、对症处理,并行营养脑神经、补液、维持水电平衡等支持疗法。糖尿病足局部予以清创(蚕食法)、消炎等西医疗法及中药去腐生肌膏外敷等处理。有条件单位可应用高压氧。治疗时间12~180天。 1.5 疗效判定参照糖尿病并发症治疗有关指标[2]和疗效判断标准[3]综合评定。治愈:①足部溃疡面完全愈合;②临床症状基本完全消失;③肢端末梢血液循环障碍明显改善。显效:①溃疡面缩小2/3以上;②临床症状明显好转;有效:①足部溃疡面愈合生长达到原溃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意义:病情观察是临床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的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和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病情观察的内容:一、一般情况的观察二、特殊系统的观察 一般情况的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 1.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的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双上肢展开后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的长度,胸围等于身高的一半。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他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2.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起一定的作用,可观察患者的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的反应。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的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和营养过剩。 3.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2)慢性病容;3)二尖瓣面容;4)贫血面容;5)满月面容;6)甲亢面容;7)肾病面容;8)肝病面容;9)伤寒面容;10)苦笑面容;11)面具面容;12)粘液性水肿面容;13)肢端肥大症面容 4、体位:主动体位;被动体位;被迫体位 5、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6、皮肤与黏膜: 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健康教育应用糖尿病患者效果观察

健康教育应用糖尿病患者效果观察 目的观察尿病患者应用健康教育在治疗前后相关指标变化。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68例糖尿病患者,随即分为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加健康教育,6个月后对比两组患者的主要指标情况,如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餐后2 h血糖、BMI(体重指数)等进行比较。结果6个月健康教育后,观察组空腹血糖下降至6.5 mmol/L、餐后2 h血糖下降至5.9 mmol/L、糖化血红蛋白降低0.92%、BMI降低1.5(P<0.05)。结论对糖尿病患者采取有效的健康教育,再按照健康教育难点给与合适的护理对策,可提高糖尿病治疗效果,增强患者对糖尿病正确认识。 标签: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 糖尿病已成为我国常见的慢性疾病,每年发病率呈逐渐上升的趋势[1]。健康教育属于一门研究传播保健知识与技术、影响个体与群体行为、消除危险因素、预防疾病、促进健康的科学。伴随着现代医疗模式的转变,人们对相关健康知识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健康教育实施的效果直接影响着患者的治疗与康复。现对2013年2月~2014年2月对68例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的68例糖尿病患者,均满足WHO建立的相关糖尿病诊断标准。所有患者排除相关病症,如严重感染、心肌梗死、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脑血管疾病、妊娠哺乳期等,并通过医院确诊。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男19例,女15例,年龄从39~78岁,平均年龄为(6 2.3±9.12)岁;对照组:男21例,女13例,年龄41~75岁,平均年龄为(62.13±9.23)岁。两组年龄、性别、体重、审稿无统计学差异(P>0.05),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只实施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另加健康教育。主要措施包括:①为患者建立健康档案,以保持和他们的联系,能及时为患者传授相关保健知识;②定期随访,将年迈体衰、行动不便的患者作为重点对象,定期检测血糖情况与患者病情,以随时完善治疗方案;③合理评估全部患者,对于不同人群、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健康教育项目,比如,定期组织健康讲座,进行一对一的专业指导,也可通过口头、书面、形象化教育方式帮助患者掌握相关保健知识;④加强糖尿病教育,免费组织糖尿病知识讲座,发放防治糖尿病的相关资料;⑤完善糖尿病的防治网络。 1.3糖尿病患者的健康教育难点及措施 1.3.1糖尿病患者健康教育难点

糖尿病护理常规

糖尿病的护理常规 【病情观察】 1.询问既往饮食习惯,饮食结构和进食情况及生活方式、休息状况、排泄状况、有无特 殊嗜好。 2.有无糖尿病家族史,泌尿道、皮肤、肺部等感染。 3.观察有无低血糖表现。 4.有糖尿病慢性并发症的病人,注意观察有无血管、神经系统异常。 【症状护理】 1.感染的护理:指导病人注意个人卫生,保持全身和局部清洁,加强口腔、皮肤和阴部的清洁,做到勤换内衣。 2.肢体麻木、疼痛的护理:注意保护足部,鞋袜不宜过紧,保持趾间干燥、清洁。经常 检查有无外伤、鸡眼、水泡、趾甲异常等,并及时处理。剪趾甲时注意剪平,不要修剪过短。应禁烟限酒,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 3.眼部病变的护理:出现视物模糊,应减少活动,保持大便通畅,以免用力排便。视力下降时,加强日常生活的协助和安全护理。 【主要护理措施】 1维持营养平衡 与患者及家属共同制定饮食计划并指导患者正确进食,具体计划因人而异。饮食治疗原则为在满足机体需要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总热量、合理搭配营养素以及合理安排饮食。 2 运动治疗 运动原则强调因人而异、循序渐进、适可而止、持之以恒。据个人喜好选择轻、中度的有氧运动,如散步、骑自行车、健身操、太极拳等。运动时间一般坚持30-60 分钟,每周至少运动3天。不宜空腹运动,每次运动宜选择餐后1小时。运动强度 因人而异,以运动后脉率应达(170-年龄)、且不感到疲劳为宜。 3血糖监测 血糖监测是指导血糖控制达标的重要措施,也是减少低血糖风险的有效手段。 采用便携式血糖仪检测,检测频率取决于治疗目标和方式。

4 用药护理 指导患者按医嘱使用降血糖药,不可随意加减剂量,定时定量进餐,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发现问题及时报告,密切监测用药后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的变化。 (1)?注射胰岛素病人护理 *胰岛素需置于0-5 C冰箱存放。 *抽吸胰岛素剂量必须准确,抽吸时摇匀并避免剧烈振荡。 *观察和预防胰岛素不良反应,如低血糖反应、胰岛素过敏及注射部位皮下脂肪萎缩或增生。 *两种胰岛素合用时,先抽吸短效胰岛素,后抽吸中效及长效胰岛素。 (2).胰岛素使用法: *指导所使用胰岛素的作用时间及注意事项。 *指导低血糖反应的紧急处理,食用糖水、高糖等。 5健康教育 a.向患者解释糖尿病的有关知识,说明糖尿病是一种需终身治疗的慢性疾病,能通过控制饮食、适当运动、使用降血糖药得到控制,其预后取决于血糖是否得到控制和有无并发症。 b.解释严格控制饮食的重要性,知道患者进行饮食疗法;每日定时定量进餐,饮食搭配均 匀,分配一般为1/5、2/5、2/ 5 或1/3、1/3、I/ 3。 c.教会患者及家属测尿糖、血糖,胰岛素的抽吸、注射技术及饮食量、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的调整方法。了解糖尿病控制良好的标准:空腹血糖<7.0mmol/l、饭后2h血糖< 11.1mmol/l、 糖化血红蛋白ATC詣%。 d.按时测体重,必要时记录出人量。 e?每日起居应有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好习惯。 f.病人易产生焦虑,应鼓励病人保持情绪稳定,避免不良精神刺激。坚持控制血糖,可避免或延缓并发症的发生,并给予精神上的支持。 g.足部护理: (1)定期检查足部皮肤,以早期发现病变。 (2)促进足部血液循环,以温水浸泡双脚,时间不可过长,5分钟左右,冬季应注意保暖,避免长时间暴露于冷空气中。 (3)以润滑剂按摩足部,避免穿过紧的长裤、袜、鞋。

糖尿病足72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72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目的分析糖尿病足的病因。方法对7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血管和神经病变,是血糖、血脂控制不良而导致的并发症,预防重于治疗。结论糖尿病足的发生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管动脉硬化、周围神经病变相关。糖尿病患者只要规范治疗,注意足部护理,即可防止糖尿病足的发生。 【关键词】糖尿病足;血糖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的慢性并发症之一,具有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近年来随着糖尿病患者的增多,糖尿病足在临床上较为多见。为此,糖尿病足的早期诊断和预防尤其重要。现将我院2003年8月—2008年6月收治的72例糖尿病足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72例患者中,男46例,女26例;年龄32~76岁,平均6 2.1岁;糖尿病病程21天~30年,平均8.4年。按糖尿病足(DF)wangner的分级法:1级12例,2级39例,3级18例,4级3例。

其中1型糖尿病3例,其余均为2型糖尿病。口服降糖药物治疗31例,应用胰岛素治疗40例,未经治疗2例。 1.2 入院后检查空腹血糖10.3~2 2.4mmol/L 48例,餐后2h血糖12.3~30.7mmol/L 56例,糖化血红蛋白7.8%~15.3% 51例,甘油三酯1.7~4.1mmol/L ,胆固醇5.2~8.8mmol/L 35例,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0.7~1.0mmol/L 30例。 1.3 并发症72例患者中伴有冠心病18例,糖尿病肾病26例,高血压49例,白内障10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28例,反复发生低血糖昏迷9例,脂肪肝16例。 1.4 足部情况足趾水泡伴渗出11例,足趾溃疡伴感染28例,足踝部溃疡7例,足跟部溃疡6例,足底部溃疡7例,足趾间溃疡3例,足背部溃疡5例,胫前及踝部抓伤感染5例,双下肢彩色多普勒显示胫动脉、腘动脉、足背动脉狭窄>50% 6例。 1.5 治疗及转归所有患者入院后给予胰岛素治疗,逐渐使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控制达标的同时,辅以降血压、降血脂,有感染者选用有效的抗生素(根据药物敏感试验)。同时配合营养神经及扩血管药物治疗,局部消创后敷以促进伤口愈合的中药膏剂(龙珠软膏及康复新喷剂)。治愈65例,足部坏疽、X线显示骨质破坏后截肢4例,合并感染及继发心梗、脑血管疾病死亡3例。 2 讨论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由于下肢远端神经病变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导致足部感染、溃疡形成或深部组织的破坏。据报道约15%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5-31T10:55:39.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张建录刘世潮[导读]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破坏。 张建录刘世潮(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8410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30-02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即糖尿病足发病的三部曲:溃疡、截肢、死亡。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糖尿病人的血液高糖、高粘度状态是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现有资料表明:高粘度血症时血管壁长期慢 性受损将导致血液流变异常,影响末稍血液供应。本文分析了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的DSA血管造影影像特征,并对患肢供血动脉血管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70.5岁。全部病人糖尿病史在20年以上。根据Wagner提出的糖尿病足病变深度分级法,0~I级6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2例。并发股深V和髂V血栓2例。相关生化指标支持糖尿病诊断。全组病例中均伴有糖尿病眼底血管改变,脑梗塞后4例,糖尿病心血管改变8例。糖尿病足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 1.2 设备与方法 我们采用西门子POWER MOIBLL血管造影机,在局麻下将5F导管送至患肢股A,行血管远端造影。分段(股A;腘A;胫前、后A)。观察靶血管病变范围、程度、数量、造影剂流速等。留置导管,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万U):肝素钠(mg):NS(m1)为1:1:1的抗凝溶栓溶液;2ml/h,用微量泵维持3天左右。 2 结果 DSA血管造影后:24例病人的患肢全部显示下肢供血A的血管病变,股A以远(含股A)病变7例,腘A以远(含腘A)病变9例,单纯胫前、后A 病变8例。 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为:受累的血管狭窄,呈多节段、广泛性。血管壁不光整,呈“虫蚀”样充盈缺损。血管腔内造影剂密度不均。以及局部血管腔内造影剂流速循环时间减慢。血管闭塞表现为受累血管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血管未显影或血管逐渐变细截断。4例患者的累A血管周围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 经血管腔内抗凝溶栓治疗后重复DSA血管造影:受累的动脉血管周围侧支循环血管明显增多,占全组病例的72%,狭窄段血管腔较前扩大占70.3%,闭塞分支血管重新开通占60.9%,远端肢体微循环明显改善,其中0~11级糖尿病足的溃疡面愈合,Ⅲ~Ⅳ级患足趾溃疡面较前缩小、干燥,周围炎症消退,供血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A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足的局部和内科保守治疗不足以解决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的血液流变异常。 3.1 影响患足、趾供血的因素 3.1.1 患肢靶血管的低血流灌注:当患肢供血动脉局限性狭窄>50 以上时影响血管远端血流动力学。患肢供血动脉呈多支弥漫、广泛病变时,同样影响远端血运。病变累及的供血A越广泛越靠近大血管,患足趾的病情越重。本文收集的病例中,0~1I级糖尿病足最常受累的血管为径前、后A,Ⅲ级以上糖尿病足除胫前、后A受累外同时累及腘A或股A。并伴有患足、趾靶血管的闭塞或截断。即使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时,下肢远端血运同样受到影响。DSA动态观察造影剂经供血A或侧支血管的流速减慢,形成明显的低血流灌注。 3.1.2 微循环闭塞:微循环闭塞的DSA影像特征为患足、趾病变局部乏血管或血管稀疏。微循环闭塞的直接后果是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造成微循环闭塞, 3.2 适应症 适应症的选择:除患有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近期内(一般6个月内)有并发出血性的疾病外,各级糖尿足均为适应症。DSA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早期检出糖尿病下肢供血A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伴有下肢供血不足时,应及早行血管内抗凝溶栓治疗,以改善患肢供血。这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抗凝溶栓后受累的A血管仍未达到预期疗效的病人可采用靶血管内球囊扩张(PTA)。血管内抗凝溶栓前不主张PTA,以免软斑块、血栓脱落阻碍远端供血。糖尿病足血管改变的特点是广泛、多支A、多节段性,原发病不易根治。因此靶血管内支架的选择应用要谨慎。 参考文献 [1]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E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7—359.

糖尿病患者中展开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中展开健康教育的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6-05-13T14:33:31.260Z 来源:《心理医生》2015年20期供稿作者:张哲 [导读]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可以通过影像资料、知识讲座或者面对面的指导说明来开展。同时积极做好家属工作,让家属做好日常的监管。 张哲 (陕西省人民医院陕西西安 710068)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中展开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研究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糖尿病患者,均采用健康教育做有效管理,分析教育前后患者血糖控制水平以及治疗依从性上的改变差异。结果:在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指数上,教育后控制水平均低于教育前,P<0.05;在治疗依从性各指标上,教育后达标率显著高于教育前,P<0.05。结论:健康教育干预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更好的控制血糖状态,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得到更好的疾病控制效果。 【关键词】糖尿病;健康教育;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5)20-0245-02 糖尿病属于临床常见疾病,该疾病容易引发多种并发症,对患者生活与工作带来较大影响。在糖尿病疾病的控制上,除了医生规范用药,患者在治疗依从性上的效果也直接关系到血糖控制情况。积极的对患者展开健康教育,可以有效的从饮食、运动、用药、疾病控制意识等方面促使患者更科学规范的治疗,较好的做好生活管理,让疾病得到更好的控制,避免疾病引发其他严重性病症,提升患者生活质量。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9月期间随机抽取的80例糖尿病患者,年龄范围为35岁至82岁,平均年龄为(49.2±6.9)岁;病程时长为1至13年,平均时长为(5.4±1.3)年;文化程度上,初中及以下者为49例,高中21例,大学10例;空腹血糖水平为(9.2±2.5)mmol/L,餐后2h血糖水平为(13.6±5.8)mmol/L。 1.2 方法 1.2.1心理指导糖尿病患者由于长时间用药达到病情控制,在生活上也会产生一定的阻碍,患者会存在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心理状态不佳也会导致患者病情的不稳定,甚至引发其他疾病。要充分的做好患者心理安抚,让患者积极明白心理状态对疾病治疗的积极作用,让患者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积极的配合疾病的治疗。同时对于患者存在的疑问要及时的回复,避免患者对疾病得到不了解而产生的心理压力,积极树立疾病控制治疗的信心[1]。 1.2.2饮食指导饮食管理是疾病控制的基础,尤其是糖尿病患者,饮食管理直接影响血糖控制的好坏,即便有药物治疗,饮食管理也是基本条件。要强调饮食管理的重要性,提升患者积极执行的效果。要让患者保持低脂低糖饮食,摄取丰富维生素,做适量脂肪与蛋白质,保持少食多餐,碳水化合物占食物总热量的6至7成,蛋白质占比约1至2成,脂肪占比2成左右,保持合理膳食营养,为疾病治疗提供较好的身体素养。同时要依据患者身高体重、活动量、血糖与饮食习惯做针对性的饮食管理指导,在满足患者基本的饮食需求和习惯情况下,更好的避免饮食对治疗造成的影响。对于每天的饮食量做控制,依据患者情况的不同展开个性化的饮食食谱指导[2]。 1.2.3运动锻炼指导患者要保持适当运动锻炼来帮助疾病控制与提升机体免疫力。在餐后要保持一定量运动,活动量不可过大,持续时间应进行有效控制,可以进行散步、爬楼梯、健身操等,运动时间一般在餐后1h进行,运动量在半小时至1h左右,运动方式以个人能够承受与习惯为主。对于存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要保持卧床休养,避免活动。每天做好患者运动量评估,保持运动后有微汗为标准。如果有疲劳与身体酸痛感,应该在休息后得到恢复为运动标准,同时在第二天能够有良好的运动需求状态。避免一次性运动过强导致身体损伤或则不适感。同时胰岛素注射后避免运动,避免产生低血糖。在运动时要携带好糖果类,避免运动导致的低血糖[3]。 1.2.4药物指导要做好药物使用说明说明药物使用频率、剂量以及不良反应的说明,同时药物要有醒目的标示说明,让药物摆放在便于取放的位置,可以采用必要的用药提醒来提醒个人做好药物及时服用,避免漏服。同时强调药物使用的重要性,避免个人随意停药或者用其他保健品替代药物做血糖控制。对于不良反应上,如果进行磺脲类用药,会产生一定程度的胃肠道症状反应,如恶心呕吐、食欲下降、烧心等不适感,可以指导患者通过进食来缓解不良反应。此外可能发生低血糖,可以让患者备用一定糖食品来对应低血糖,同时让患者携带相关身份证卡来避免突然昏厥而无法得到有效抢救治疗。对于二甲双胍可能会产生恶心、厌食、腹泻等,要让患者通过进食来缓解不适,也可以保持小剂量起始用药。 胰岛素使用上,要做好注射剂量与部位的准确注射,其中注射部位、运动与温度会导致胰岛素吸收情况的差异,进而导致血糖波动。在注射部位吸收率上,以腹部吸收最快,其次为上臂、臀部与大腿等部位。要积极的做好家属指导,让家属在用药方面做好辅助处理。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会出现视力障碍,因此需要家属做好用药辅助管理。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患者教育前后血糖变化、治疗依从性达标情况。治疗依从性包括饮食、运动、用药、血糖监测、定期复诊等方面。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0.05作为组间数据具备统计学意义评判标准。 2.结果 2.1 教育前后血糖控制水平情况 如表1所示,在空腹血糖与餐后2h血糖指数上,教育后控制水平均低于教育前,P<0.05;

糖尿病人护理查房

糖尿病护理查房 主讲人:傅晓玲 基本资料:姓名:周文祥,年龄:69岁,性别:男,职业:退休教师,婚姻:已婚。 主诉:口干、多饮、多尿、视物模糊3年余。 现病史:患者3年前出现口干、多饮、多尿,伴视物模糊,无明显四肢麻木,无间歇性跛行,伴逐渐消瘦,诊断糖尿病,先后予格列齐特、唐力降糖, 在家未监测血糖,自述门诊检查时示血糖控制不佳,目前予拜糖平降糖。 患者近期出现口干、多饮、多尿症状明显加重,为进一步治疗入院。病 程中,患者精神胃纳可,睡眠差,大便正常,尿频、尿急、尿不尽、夜 尿增多,无尿急,近1年体重下降10斤。 既往史:2001年有心肌梗死病史,行冠脉支架植入术,平素服阿司匹林及倍他乐克。 入院体检:T:36.0℃,P:118次/分,R:20次/分,Bp:120/80mmHg,Wt:58.5Kg,H:173cm; 一般情况:身高173cm ,体重58.5 Kg ,BMI 22.95Kg/m2,无特殊体型,无特殊面容。皮肤、粘膜:无色素沉着,无紫纹,无溃疡,无痛风结石。眼:眼 睑无水肿,结膜无充血,晶体无混浊。甲亢眼征:无突眼,无上睑挛 缩,眼裂增宽,Mobius征(-),Stellwag征(-),Von Graefe征(-),Joffroy 征(-)。甲状腺:无肿大,无结节,无压痛,未闻及血管杂音。 入院诊断:1、糖尿病 2、冠心病陈旧性心肌梗死心功能IV级 护理问题: P1、营养失调:抵于机体需要量—与体内胰岛素不足,葡萄糖不能充分利用或控制饮食不当有关。 P2、疾病知识缺乏,与信息来源不足有关。 P3、有感染的危险(糖尿病足),与高血糖,微循环障碍,机体防御机能减弱有关。P4、潜在并发症:①酮症酸中毒,与胰岛素中断或剂量不足、饮食不当,感染及各种应激反应有关;②底血糖,与胰岛素使用不当,饮食不当有关。③视力模糊,与血糖控制不好,眼底血管病变有关。④潜在出血,心力衰竭,猝死,心律失常与治疗用药有关。 护理目标: 1.患者体重恢复正常水平并保持稳定,血糖控制良好。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 单位:___________ 邮编: ____________ ) 【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提出了早期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足;诊治;预防 现对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例2型糖尿病足,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49 ±10)岁,病程(10 ±5)年,其中兼有神经病变16例,视网膜病变10 例,肾脏病变6例。平均血糖(15 ±!.6)mmol/L,平均糖化血糖蛋白(9.6 ±2.4)%。发生部位有足趾、足背、足跟、踝部、小腿;按Wegner 分级,1级11例,2级7例,3级4例,4级3例,5级1例;下肢彩色多普勒均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硬化,血流缓慢,其中3例下肢动脉血管 闭塞。

1.2治疗方法(1)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 餐后2h血糖控制在6?10mmol/L;(2)控制感染。经验用药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保证足量足疗程;(3)创面局部处理。清洁创面去除脓液、结痂及坏死组织,深部溃疡及有窦道者刮除表面坏死物质,充分引流,彻底清创,每天换药1?2次,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病变性质可采用局部湿敷,湿敷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0ml,胰岛素4?8 U,庆大霉素4?8万U,甲硝唑10ml,配合紫外线照射[1];(4)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可选用凯时注射液、丁咯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中药制剂如血塞通、川芎嗪等;(5)营养神经,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6)截肢。病变进展快,感染明显扩大,应及时采取截肢。 2疗效和转归 3例截肢,其余23例均血糖稳定,局部感染控制,痊愈出院。 3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大、小、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2]。据报道,15%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 的足部溃疡[3]。在糖尿病病程中5?10年以上者更易发生。本组平 均病程(10拐)年,而最短的在诊断糖尿病3年后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下肢感染、溃疡、坏疽的病人中,糖尿病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4?5倍[4]。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胰岛素湿敷液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使创面水肿减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糖尿病足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虽然有关方法的研究很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F的常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血糖的控制、局部清创等治疗[1]。下肢血管狭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动脉转流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2-3]。DF患者下肢远端血管易受累,而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4]。DF 治疗重点应放在下肢血流的重建,辅以内科药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其因缺血引起的问题,有效改善下肢循环。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DF的血管腔内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DF的介入

疗法综述如下。 1 血管腔内成形术 1.1 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dilatation,PTA) 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其中几种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闭塞的微血管。常用全身肝素化后,将导丝通过导管缓慢旋转的向前推进,通过病变段血管,到达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置入成功后随即导入微球囊,球囊覆盖病变后,使用压力泵逐渐加压扩张,若狭窄解除不满意,可再次扩张,术中及术后采用普通肝素抗凝。Carnevale等[5]报道PTA术后并发症中,局部血栓形成占3%,远段肢体栓塞占1%,球囊扩张引起血管破裂占3%。因而PTA有必要进行改善。最新研究的小直径(1.5~4mm)、长球囊(4O~120mm)、长支架(40~120mm)对血管内皮损伤较小,避免了血管内膜的大范围撕脱。李景庆等[6]采用小直径加长柔顺型微球囊(DEEP,INVATEC),对较长节段的病变可一次性扩张成形,避免了短球囊多阶段扩张造成衔接部位夹层的挫伤和切割,可在弯曲的血管内充盈球囊且不改变血管的走形路径。王海波等[7]采用低压延时扩张,成功解决夹层等并发症的夹层贴壁问题。球囊扩张时要选择接近或者稍微超过正常动脉直径的球囊,这样在最小的血管撕裂和最小的

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指导效果观察

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指导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8-07-09T16:28:18.343Z 来源:《医药前沿》2018年6月第18期作者:聂群才 [导读]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例如:生活环境因素、家族遗传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 (山西中条山集团总医院山西运城 043700) 【摘要】目的:分析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指导的效果。方法: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120)与参照组(n=120),予以两组患者常规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药学指导,比较两组患者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与服药依从性。结果:实验组患者用药依从性、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显著,(P< 0.05),产生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糖尿病患者进行药学指导,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促进患者了解相关疾病知识,利于患者接受治疗。 【关键词】糖尿病;药学指导;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9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8)18-0397-01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具有多样、复杂的特点,例如:生活环境因素、家族遗传因素、患者自身免疫功能异常、生活饮食习惯等因素均可导致糖尿病的发生。糖尿病是一种终身性的慢性疾病,需要患者长期服用或注射药物来刺激胰岛分泌胰岛素或者胰岛素治疗,平衡机体葡萄糖代谢,但有部分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服药依从性会逐渐降低,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导致血糖升高,出现并发症[1-2]。基于此,本次研究选择我院收治的2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对糖尿病患者实施药学指导的效果。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1月收治的240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抽签法将其平均分为实验组(n=120)与参照组 (n=120),实验组患者中,女性52例,男性68例,最大年龄为64岁,最小年龄为37岁,平均年龄为(53±4.31)岁;参照组患者中,女性53例,男性67例,最大年龄为63岁,最小年龄为38岁,平均年龄为(53±4.07)岁,将两组患者的各项一般资料进行比较后,未发现明显差异,(P>0.05),未产生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两组患者均接受我院常规治疗,即口服二甲双胍、注射胰岛素等。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予以药学指导。即:由我院临床药师对患者的临床资料、病情进行详细了解后,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口服药与胰岛素的方法、用量。同时,由我院内分泌科糖尿病专家定期组织开展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讲座,召集糖尿病患者与患者家属参加,提高患者对糖尿病的了解程度,消除患者的不良心理因素,提高患者对于药物使用的依从性。待患者出院后,由我院专职人员每天致电患者指导用药,定期上门走访,了解患者服药情况,对照组患者不采用药学指导方案,仅予以常规治疗,服药依从性调查时间为90天。 1.3 评定指标 核实患者每天的用药量、用药次数、用药时间、用药方法,评估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将我院糖尿病知识专题讲座内容作为依据,制定糖尿病相关知识考核问卷,满分为100分,60分以下为不及格,患者未掌握相关疾病知识,60分以上为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基本掌握。 1.4 统计学分析 使用SPSS20.0软件对本文240例糖尿病患者的指标数据进行分析,应用卡方检验两组患者的相关疾病知识知晓率与服药依从率,所得结果用率(%)的形式表示,两组患者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以P<0.05展开。 2.结果 2.1 比较两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疾病知识的知晓率 实验组患者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95.00%,参照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为78.33%,实验组患者对糖尿病相关知识知晓率明显高于参照组患者,差异明显,(P<0.05),产生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3.讨论 药学指导的落实是立足于对药物依从性影响因素合理分析基础上的,用药依从性则指的是患者对于药物治疗方案的接受情况与执行程度。药物指导可以有效防止患者因自身感觉病情有所好转停止服药、希望短期内获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增量服药现象的发生,其通过向患者讲解治疗药物的功效、服药的最佳时间、药物的剂量的使用范围、服药后药效持续时间以及药物服用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帮助患者更加了解按时服药的必要性,提高患者服药依从性。另外,药物指导中还包含了不按时服用降糖药物、不按时测量血糖的弊端,使患者了解到按时按量用药对于自身疾病治疗的重要性。我院专职人员通过随访方式调查患者的服药依从性,一方面可以确切核实患者的服药情况,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糖尿病足26例临床分析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慢性并发症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糖尿病足的发病机制、治疗方法,提出了早期预防糖尿病足的重要性。 【关键词】糖尿病足;诊治;预防 现对我科2006-2009年收治的26例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临床分析,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26例2型糖尿病足,男19例,女7例;平均年龄(49±10)岁,病程(10±8)年,其中兼有神经病变16例,视网膜病变10例,肾脏病变6例。平均血糖(15±4.6)mmol/L,平均糖化血糖蛋白(9.6± 2.4)%。发生部位有足趾、足背、足跟、踝部、小腿;按Wegner 分级,1级11例,2级7例,3级4例,4级3例,5级1例;下肢彩色多普勒均有下肢动脉不同程度硬化,血流缓慢,其中3例下肢动脉血管闭塞。 1.2 治疗方法(1)控制血糖,使空腹血糖控制在4.4~7mmol/L,

餐后2h血糖控制在6~10mmol/L;(2)控制感染。经验用药或根据药敏结果选用抗生素,保证足量足疗程;(3)创面局部处理。清洁创面去除脓液、结痂及坏死组织,深部溃疡及有窦道者刮除表面坏死物质,充分引流,彻底清创,每天换药1~2次,常规消毒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根据病变性质可采用局部湿敷,湿敷液的配制:生理盐水20ml ,胰岛素4~8 U,庆大霉素4~8万U,甲硝唑10ml,配合紫外线照射[1];(4)改善肢体血液循环。可选用凯时注射液、丁咯地尔、低分子右旋糖酐及中药制剂如血塞通、川芎嗪等;(5)营养神经,调血脂、抑制血小板聚集、促纤溶,控制糖尿病血管病变的发展;(6)截肢。病变进展快,感染明显扩大,应及时采取截肢。 2 疗效和转归 3例截肢,其余23例均血糖稳定,局部感染控制,痊愈出院。 3 讨论 糖尿病足的发生主要是大、小、微血管病变,周围神经病变及机械性损伤合并感染所致[2]。据报道,15%的糖尿病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足部溃疡[3]。在糖尿病病程中5~10年以上者更易发生。本组平均病程(10±8)年,而最短的在诊断糖尿病3年后出现了糖尿病足。在下肢感染、溃疡、坏疽的病人中,糖尿病者要比非糖尿病者高4~5倍[4]。根据培养结果调整敏感抗生素,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是治疗本病的关键。胰岛素湿敷液的应用也非常重要,它可使创面水肿减轻,提高局部组织的药物浓度,达到较强的抗菌作用,同时促进局部组织葡萄糖的利用,促进肉芽组织生长,促进创面组织修复。

急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急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护理要点 病情观察 观察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症状到体征,从生理到精神、心理,将病人作为一个整体进行全面细致的观察,并且贯穿于整个疾病过程的始终。因此,护士应熟悉病情观察的内容,并在护理工作中不断努力培养自身有目的、有意识地主动观察病情的能力。 一、病情观察的意义及护理人员应具备的条件 病情观察,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积极启动视、听、嗅、触等感觉器官及辅助工具来获得有关病人及其情境的信息的过程。病情观察必须是审慎且有意识的,是一个连续性的过程,并非临时或偶发的活动。通过观察,及时发现病人的病情变化,并提供相应的治疗和护理措施,促进病人尽快康复。 一位有技巧、有能力的护理人员,必须随时都在观察,且能机警、敏锐地以适当的方式反应。这就要求护士必须具备广博的医学知识、严谨的工作作风,一丝不苟、高度的责任心及训练有素的观察能力,做到“五勤”,即:勤巡视、勤视察、勤询问、勤思考、勤记录。通过有目的、有计划认真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地掌握或预见病情变化,为危重病人的抢救赢得时间。 二、病情观察病情观察是护理危重病人的前提。 (一)一般情况 1.面容与表情:急性病容,病人表现为面色潮红、呼吸急促、兴奋不安、口唇干裂、表情痛苦等,见于急性热病的病人;慢性病容,病人表现为面色苍白或灰暗、面容憔悴、精神萎靡、双目无神等,见于肺结核、恶性肿瘤等慢性消耗性疾病的病人。伤寒病人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我们称它为“无欲貌”;破伤风病人

由于牙关紧闭显示出苦笑面容;甲亢病人为恐惧面容等等。 2.饮食与营养。 3.姿势与体位。 4.皮肤与黏膜。颜色、温度、湿度、弹性、有无出血、水肿、皮疹等。 5.休息与睡眠。 6.呕吐。时间、方式、性状、量、颜色、气味、伴随症状。 7.排泄物。性状、量、颜色、味、次数。 (二)生命体征 1.体温的变化:体温突然升高,多见于急性感染的病人;体温低于35.O℃,见于休克和极度衰竭的病人;持续高热、超高热、体温持续不升均表示病情严重。 2.脉搏的变化:应注意观察病人脉搏的频率、节律、强弱的变化,如出现脉率低于60次/分或高于140次/分,以及间歇脉、脉搏短绌、细脉等,均表示病情有变化。 3.呼吸的变化:应注意观察病人呼吸的频率、节律、深浅度、音响等的变化。如出现呼吸频率高于40次/分或低于8次/分,以及潮式呼吸、间停呼吸等,均是病情危重的表现。 4.血压的变化:应注意监测病人的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的变化,特别是观察高血压及休克病人的血压具有重要意义。如收缩压持续低于70mmHg或脉压低于20mmHg,多见于休克病人;如收缩压持续高于180mmHg或舒张压持续高于100mmHg,是重度高血压的表示。 (三)意识状态 意识是大脑高级神经中枢功能活动的综合表现,是人对环境的知觉状态。意

危重病人的病情观察

危重病人得病情观察 意义:病情观察就是临床护理工作得一项重要内容,及时、准确得观察病情变化,为诊断、治疗、护理与预防并发症提供依据,也为危重病人得抢救赢得宝贵时间。 病情观察得内容:一、一般情况得观察二、特殊系统得观察 一般情况得观察:1、发育与体型;2、饮食与营养;3、面容与表情;4、体位;5、姿势与步态;6、皮肤与黏膜 1、发育与体型:正常人年龄、智力与体格得成长状态处于均衡一致。双上肢展开后约等于身高,坐高等于下肢得长度,胸围等于身高得一半.垂体功能异常出现巨人症、侏儒症,其她如佝偻病、鸡胸、杵状指、梭状指等。体型分为匀称型、瘦长型、矮胖型。 2、饮食与营养:观察饮食有时对疾病得诊断与治疗起一定得作用,可观察患者得食欲、食量、饮食习惯、进食后得反应。 临床上一般根据皮肤、毛发、皮下脂肪、肌肉得发育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常用营养良好、中等、不良三个等级对营养状态进行描述。 对营养状态异常包括营养不良与营养过剩. 3、面容与表情:1)急性病容;2)慢性病容;3)二尖瓣面容;4)贫血面容;5)满月面容;6)甲亢面容;7)肾病面容;8)肝病面容;9)伤寒面容;10)苦笑面容;11)面具面容;12)粘液性水肿面容;13)肢端肥大症面容 4、体位:主动体位;被动体位;被迫体位 5、姿势与步态:蹒跚步态:见于佝偻病、大骨节病。 醉酒步态:见于小脑疾病、酒精及巴比妥中毒 共济失调步态:见于脊髓痨患者 慌张步态:见于震颤麻痹患者。 跨阈步态:见于腓总神经麻痹。 剪刀步态:见于脑瘫与截瘫患者。 间歇性跛行:见于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 6、皮肤与黏膜: 皮肤颜色:苍白、发红、发绀、黄染、色素沉着、色素脱失。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观察

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观察 发表时间:2019-05-06T16:33:08.913Z 来源:《世界复合医学》2019年第02期作者:杨春晓[导读] 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黑龙江省巴彦县第二人民医院 151800 【摘要】目的探究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方法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措施,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显效率、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综合治疗方法能够有效提高糖尿病的临床治疗效果,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糖尿病;综合治疗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是一组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血糖水平增高为特征的代谢疾病群,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和(或)胰岛素作用缺陷导致糖、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1]。抽选我院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以探究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方法及效果。报告如下。 1资料及方法 1.1一般资料 抽选我院2015年4月~2018年4月收治的50例糖尿病患者资料作为研究对象,1型糖尿病17例,2型糖尿病33例,其中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16~75岁,平均年龄(53.2±1.6)岁。临床表现为多饮、多食、多尿、消瘦、疲乏无力,部分患者并发眼、肾、神经、心脏、血管等组织的慢性进行性病变,病情严重或应激时发生急性代谢紊乱,包括酬症酸中毒、高渗性昏迷等。将5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者以上一般资料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措施,观察组采用综合治疗措施,具体方法如下。 1.2.1口服药物治疗 (1)促进胰岛素分泌剂:只适用于无急性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不适用于l型糖尿病、有严重并发症的2型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大手术围手术期患者。①磺脲类:应根据病情轻重、年龄等因素来选择药物,年老者宜尽量使用短、中效药物,以减少低血糖的发生。应从小剂量开始,甲苯磺丁脲常每次服0.5~1.0g,每日3次于餐前服;第二代药物于早餐前半小时一次口服,根据血、尿糖结果调整剂量和用药次数[2]。②非磺脲类:主要用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在每次进餐前即刻口服,不进餐不服药。此类药由于主要从胃肠道排泄,伴肾功能损害者也能使用。不良反应有头痛、头昏或有时有低血糖。有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两种制剂。 (2)双胍类:主要作用机制为提高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摄取和利用、抑制糖原异生和糖原分解、加速无氧糖酵解,降低肝葡萄糖输出、改善胰岛素敏感性。单独用药不引起低血糖,与磺脲类合用可增强其降血糖作用。主要用于体型肥胖的2型糖尿病患者。禁用于糖尿病并发酮症酸中毒、急性感染、充血性心力衰竭、肝肾功能不全或有任何缺氧状态存在者,也不宜用于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主要有二甲双胍(甲福明),500~1500mg/d,分2~3次于餐中或餐后口服。常见不良反应主要为胃肠道反应,如食欲降低、口干、口苦、金属味、恶心、呕吐、腹泻等,坚持一段时间后可减轻或消失。 (3)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AGI):其作用机制为抑制小肠粘膜的α葡萄糖苷酶,延迟碳水化合物吸收,降低餐后的高血糖,适用于空腹血糖正常而餐后血糖明显升高的2型糖尿病者。不宜用于胃肠功能紊乱者及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肝肾功能不全者慎用。 (4)胰岛素增敏剂:属噻唑烷二酮类,又称格列酮类,有罗格列酮(文迪雅)和吡格列酮两种制剂,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尤其胰岛素抵抗明显者,不宜用于治疗1型糖尿病、孕妇、哺乳期妇女和儿童。主要不良反应是水肿,有心力衰竭倾向或肝病者不用或慎用。目前认为,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冠心病、肥胖等的病理基础都基于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92%以上都有胰岛素抵抗[3]。因此主张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应从传统的降糖(先用磺脲类、双胍类)为主转向改善胰岛素抵抗为主,即提倡使用胰岛素增敏剂,尤其更适于2型糖尿病合并心、脑并发症和肥胖患者。 1.2.2胰岛素治疗 (1)制剂类型:按起效作用快慢和维持作用时间,胰岛素制剂分为速(短)效、中效和长(慢)效三类,速效胰岛素主要控制1餐饭后高血糖,中效胰岛素主要控制2餐饭后高血糖,以第2餐饭为主,长效胰岛素无明显作用高峰,主要提供基础水平胰岛素。 (2)治疗原则:无论哪种类型糖尿病,胰岛素治疗应在一般治疗和饮食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并监测病情,按治疗反应情况和治疗需要做适当调整。初次用药时应小心确定初始剂量,一般情况下,对1型糖尿病者可为0.5~1.0U/(kg?d),维持机体基础胰岛素水平约需全天剂量的40%~50 %,其余按需分别用于每餐前[4]。对于2型糖尿病由于同时存在胰岛素分泌缺陷和胰岛素抵抗,故初始剂量一般偏高,待血糖控制后再减少胰岛素剂量。当糖尿病患者在急性应激时,如重度感染、急性心肌梗死、脑卒中或手术等,易促使代谢紊乱迅速严重恶化,故不论哪种类型糖尿病,均应按实际需要使用胰岛素治疗以渡过急性期,但应注意避免低血糖的发生,血糖水平以维持在6.7~11.1mmol/L左右为宜。 1.2.3饮食治疗 是糖尿病基础治疗之一,需严格和长期坚持,其目的是维持标准体重。对于1型糖尿病患者,配合胰岛素治疗有利于控制高血糖和防止低血精的发生;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则通过减轻体重。有利于改善高血糖、脂代谢紊乱和高血压,并可减少降血糖药物的剂量。 1.2.4体育锻炼 亦为糖尿病基础治疗之一,尤其对于2型肥胖的糖尿病患者来说更为重要。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糖和脂代谢紊乱,使血糖下降,甘油三酯和极低密度脂蛋白下降,有利于预防冠心病、动脉硬化等;改善血液循环与肌肉张力,防止骨质疏松;还可减轻患者的压力和紧张,使之心情舒畅;并可减少降糖药物或胰岛素的用量[5]。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