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糖尿病足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虽然有关方法的研究很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F的常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血糖的控制、局部清创等治疗[1]。下肢血管狭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动脉转流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2-3]。DF患者下肢远端血管易受累,而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4]。DF 治疗重点应放在下肢血流的重建,辅以内科药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其因缺血引起的问题,有效改善下肢循环。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DF的血管腔内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DF的介入

疗法综述如下。

1 血管腔内成形术

1.1 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dilatation,PTA) 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其中几种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闭塞的微血管。常用全身肝素化后,将导丝通过导管缓慢旋转的向前推进,通过病变段血管,到达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置入成功后随即导入微球囊,球囊覆盖病变后,使用压力泵逐渐加压扩张,若狭窄解除不满意,可再次扩张,术中及术后采用普通肝素抗凝。Carnevale等[5]报道PTA术后并发症中,局部血栓形成占3%,远段肢体栓塞占1%,球囊扩张引起血管破裂占3%。因而PTA有必要进行改善。最新研究的小直径(1.5~4mm)、长球囊(4O~120mm)、长支架(40~120mm)对血管内皮损伤较小,避免了血管内膜的大范围撕脱。李景庆等[6]采用小直径加长柔顺型微球囊(DEEP,INVATEC),对较长节段的病变可一次性扩张成形,避免了短球囊多阶段扩张造成衔接部位夹层的挫伤和切割,可在弯曲的血管内充盈球囊且不改变血管的走形路径。王海波等[7]采用低压延时扩张,成功解决夹层等并发症的夹层贴壁问题。球囊扩张时要选择接近或者稍微超过正常动脉直径的球囊,这样在最小的血管撕裂和最小的

残存狭窄下将产生最佳的血管造影结果。但小动脉和微循环病变无法用导管、导丝解决,必须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经导管或应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药改善微循环[8]。

1.2 腔内支架植入术支架通畅性、位置及其形态变化是支架植入术后的必要观察指标[9]。腔内支架植入术技术常发生支架内再狭窄(ISR)。近年来,针对ISR的各种发生机制已经研制出了多种药物涂层支架。药物涂层支架,即在血管内支架外涂一层药物膜进行药物持久的释放来达到治疗和预防目的。DF根据不同的病症状选不同的支架有抗炎症作用的地塞米松(DEX)涂层,抗增殖作用的涂层支架,抗血栓作用的肝素涂层支架[10]。传统的支架植入术是预先用球囊扩张病变部位,然后再植入支架。近年来临床上开始进行直接支架植入术,不用球囊预扩张,直接支架植入术可减少血管内膜撕裂、血管痉挛或血管闭塞等急性并发症。直接支架植入术没有预先扩张病变血管,血管损伤轻,因此可减少术后再狭窄的机会。直接支架植入术最主要的缺点是当支架不能1次通过狭窄病变时,须将支架退出,进行再次手术。但随着球囊预装支架设计的改进,以及支架植入技术的提高,目前成功率已明显的提高。支架植入时间、X线照射时间较短、造影剂用量较少,另外,由于节省了球囊导管,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11]。

1.3 PTA联合支架植入术DF病变的血管钙化及纤维化重的病变将导致支架不容易通过,不宜用直接行支架植入术。球囊膨胀支架(Strecker stent)只有在对狭窄区实行PTA后方可植入,没有进行相应扩张而送入支架导管,可能会导致支架脱落错位。由于扩张后的支

架都稍有回缩,故球囊直径较支架直径大1mm。一旦支架植入成功,禁止再通过支架进行任何介入性操作,以免引起支架错位。全部操作要在肝素化下进行。经皮穿刺血管腔内PTA是治疗梗阻疾患的重要措施,可以较好的治疗DF的血管栓塞。但是,由于病变的特点或PTA 出现某些并发症,使PTA失败。血管腔内支架植入术的开展,可以成功地解决这一问题,近年欧、美各国报告取得良好效果。采用Strecker支架扩张二次,造影证实植入成功。经皮穿刺血管腔内支架植入对于治疗PTA术后由于血管内膜撕裂或夹层引起的急性血管闭塞,血管壁弹性回缩或PTA术后再狭窄等有着重要价值。常用的血管内支架主要有三种类型:钛一镍合金形态记忆金属支架、自动膨胀不锈钢支架及球囊膨胀支架。后者在临床应用的主要有两种,Palmaz 支架,由不锈钢管制成;Strecker支架,由不锈钢丝编织制成,其柔软、顺应性好,因此应用较为广泛。血管内支架植入术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一般同于PTA。

2 血管腔内溶栓术

2.1 导管溶栓术导管溶栓术是将导管置入静脉血栓或同侧动脉内灌注溶栓药物。导管直接溶栓术是经健侧股静脉、颈内静脉或同侧腘静脉途径,直接将溶栓导管置入新鲜血栓中进行溶栓。经腘静脉顺行置管途径较为常用。对于累及远端深静脉以及胫腓静脉丛的血栓,导管无法进入远端静脉内,可将导管置于同侧动脉内灌注溶栓药物,并用压脉带阻断浅静脉。经导管溶栓术提高了血栓局部溶栓药物的浓度和药物血栓接触时间,提高了溶栓效果,同时减少溶栓药物剂

量,降低出血并发症的可能性。溶栓导管比普通的端孔导管增加了血栓接触面积,疗效更好;每隔12~24h应在透视下造影观察血栓情况,向近端回撤导管;溶栓时结合机械性碎栓,能提高溶栓效率;提倡低剂量尿激酶使用,一般50~100万U/d,维持3~5d;溶栓过程中,应监测血常规和凝血功能[12]。尿激酶是临床上最常应用的溶栓药物之一[13]。胰岛素泵持续皮下注射(CSII)用于持续股动脉输注尿激酶治疗糖尿病足的围手术期,可以安全快速控制血糖,缩短术前准备和住院时间[14]。

2.2 介入性溶栓治疗介入性溶栓治疗可以采用大流率,大压力,造影剂总剂量加大的方法,操作导管插入血栓内部或尽可能接近血栓,可进行溶栓药物灌注,首次应采用冲击量,溶栓导管应边溶边进,逐渐深入。当造影证实血栓已完全溶解或大部分溶栓后,应留置导管,后维持尿激酶灌注24小时。介入溶栓治疗可有效保护胰岛B 细胞、内皮细胞等免受自由基的攻击,从多种环节改善糖尿病足氧化应激损伤,加速血糖达标,改善下肢供血,促进溃疡愈合[15]。因血管病变具有弥漫性,多节段性和常累及中小动脉的特点,故支架植入术或血管搭桥术均存在操作困难、疗效不佳等问题[16],介入溶栓治疗中的α-硫辛酸治疗可有效保护胰岛B细胞、内皮细胞等免受自由基的攻击,从多种环节改善糖尿病足氧化应激损伤,加速血糖达标,改善下肢供血,促进溃疡愈合[15]。

3 问题与展望

介入治疗是DF血管病变的一种直接、有效的治疗方法,作为

微创治疗,避免了心脑血管疾病较高的风险,住院周期短且易于重复进行,具有很大的优势。但目前仍存在术后再狭窄的问题,且因为糖尿病本身的原因,其术后再狭窄的概率较非糖尿病患者高。对于如何预防和治疗术后血管再狭窄也是当今的一大热点,如应用下肢专用超长球囊、药物洗脱支架、血管内照射等方法,还有在冠状动脉狭窄方面研究较多的药物及基因治疗。糖尿病所致DF病变常累及小动脉,影响微循环。小动脉和微循环病变无法用导管、导丝解决,必须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经导管或应用扩血管药物,抗凝药改善微循环。故而抗凝药物的使用非常重要。相信随着对介入术后再狭窄预防和治疗研究的不断深入,多种方法结合的介入治疗在糖尿病足中的应用将有更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Tepe G. The diabetic foot syndrome: pathogenesis, diagnosis and interventional treatment[J]. Dtsch Med Wochenschr. 2009, (134)19: 1006-1010.

[2] Dick F,Diehm N,Galimanis A,et a1.Surgical or endovascular revascularization in patients with eritical limb ischemia:influence of diabetes mellitus on clinical outcome[J]. J VascSurg,2007,45(2):751-761.

[3] Cho SK,Do YS,Shin SW ,et a1.Subintimal

angioplasty in the treatment of chronic lower limb ischemia[J]. Korean J Radiol,2006,7(3):131-138.

[4] Gao YS, Li JQ, Yang YG, et al. Application of 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 (PTA) in treatment of infragenual artery occlusive diseases for diabetes patients[J]. Chin J Interv Imaging Ther, 2008,5(5):389-391.

[5] Carnevale FC, De Blas M, Merino S, et al. Percutaneous endo-vascular treatment of chronic iliac artery occlusion[J].Cardiovasc In-tervent Radiol, 2004,27(5):447-452.

[6] 李景庆,高印生,杨迎国.球囊扩张成形术治疗糖尿病足部急性缺血性病变1例[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8,5(1):74.

[7] 王海波,赵堂海,于永山,等.微球囊经皮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症[J].实用医药杂志,2009,26(4):23-24.

[8] 王艳红,王俊华,张开,等.糖尿病足下肢血管介入治疗31例[J].武警医学,2008,19(11):1024-1026.

[9] 宋云龙,王东,张挽时,等. 主动脉腔内支架植入术

后的螺旋CT血管成像评价[J].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2007,4(2):106-109.

[10]赵苏苏,张东生,卢勤.血管内药物涂层支架制备及应用的研究进展[J].东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2007, 26(5): 378-381.

[11]刘群锋,雷达,周万兴,等.直接支架植入术与传统支架植入术治疗冠心病的对比研究[J].岭南心血管病杂志,2006,12(2):105-107.

[12]周大勇,沈利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介入治疗[J].苏州医学,2009,32(1):25-27.

[13]Razavi MK, Lee DS, Hofmann LV, et al. Catheter-directed Throm-bolytic Therapy for Limb Ischemia: Current Status and Controver-sies[J].J Vasc IntervRadio.2003,111(14): 1491-1496.

[14]Hoogma RP,Hammond PJ,Gomis R,et https://www.doczj.com/doc/3c4388905.html,parison of the effects of continuous subcutaneous insulin infusion(CSII) and NPH based multiple daily insulin injections(MDI) on glycaemic control and quality of life:results of

the5-nationstrial[J].Diabet Med,2006,23(2):141-147.

[15]乐岭,向光大,赵林双,等.α-硫辛酸对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影响[J].中国药师,2009,12(5):631-633.

[16]廖二元,超楚生.内分泌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584.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糖尿病的研究现状及其进展 发表时间:2017-05-16T15:43:05.067Z 来源:《医师在线》2017年3月上第5期作者:朱忠炎 [导读] 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永嘉县桥下镇中心卫生院 325100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且又高发的疾病。本论文从糖尿病的早期症状、糖尿病并发症、糖尿病的危害、糖尿病的研究现状以及进展等方面进行了论述,为糖尿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糖尿病;并发症;危害;研究进展 随着现在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在饮食方面也是肆无忌惮的各种吃,这种不正确的饮食方法就导致了大量糖尿病的发生,使得糖尿病成为了近年来非常常见而又高发的疾病。 一、糖尿病的早期症状 糖尿病的早期症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多饮、多食、多尿,但体重下降 因体内的糖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吸收不到足够的热量维持身体的基本需求,会常常感到异常的饥饿,食量大增,但依旧饥饿如故;平时不吃甜食的人也开始不加选择地吃很多甜食。尿液也比平时明显增多。由于摄入的糖分大都作为尿糖排泄出去,就导致体重不断下降,且下降很快。这些异常症状往往是糖尿病的先兆。 2、手脚麻痹、发抖 糖尿病人会有顽固性手脚麻痹、手脚发抖、手指活动不灵及阵痛感、剧烈的神经炎性脚痛,下肢麻痹、腰痛,不想走路,夜间小腿抽筋、眼运动神经麻痹,重视和两眼不一样清楚,还有自律神经障碍等症状。 3、眼睛疲劳、视力下降 眼睛容易疲劳,视力急剧下降。当感到眼睛很容易疲劳,看不清东西,站起来时眼前发黑,眼皮下垂,视界变窄,看东西模糊不清,眼睛突然从远视变为近视或以前没有的老花眼现象等,要立即进行眼科检查,上述症状就是糖尿病会引起的视力障碍、视网膜出血、白内障、视力调节障碍等疾病的明显表现。 二、糖尿病并发症 糖尿病是一组由多病因引起的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终身性代谢性疾病。长期血糖增高,大血管、微血管受损并危及心、脑、肾、周围神经、眼睛、足等。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糖尿病并发症高达100多种,是目前已知并发症最多的一种疾病。糖尿病死亡者有一半以上是心脑血管所致,10%是肾病变所致。因糖尿病截肢的患者是非糖尿病的10-20倍。临床数据显示,糖尿病发病后10年左右,将有30%-40%的患者至少会发生一种并发症,且并发症一旦产生,药物治疗很难逆转,因此强调尽早预防糖尿病并发症。 三、糖尿病的危害 糖尿病会引发很多种病发症,因此危害也是非常严重的,主要有: 1、对心脑血管的危害 心脑血管并发症是糖尿病致命性并发症,这是糖尿病的危害。 2、对肾脏的危害 由于高血糖、高血压及高血脂,肾小球微循环滤过压异常升高,促进糖尿肾病发生和发展。早期表现为蛋白尿、浮肿,晚期发生肾功能衰竭,是Ⅱ型糖尿病最主要的死亡原因,这也是糖尿病的危害。 3、对周围血管的危害 主要以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为主,糖尿病患者由于血糖升高,可引起周围血管病变,导致局部组织对损伤因素的敏感性降低和血流灌注不足,在外界因素损伤局部组织或局部感染时较一般人更容易发生局部组织溃疡,这种危险最常见的部位就是足部,故称为糖尿病足。4、对神经的危害 糖尿病神经病变是糖尿病最常见的慢性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糖尿病神经病变以周围神经病变和植物神经病变最常见,这是糖尿病的危害之一。 四、糖尿病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是以慢性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一组内分泌代谢性疾病,临床主要分为3种类型: 1型、2型及妊娠糖尿病,其中2型糖尿病最为常见。目前对于各型糖尿病的具体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但研究显示,糖尿病是遗传因素、自身免疫系统因素及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世界卫生组织于1980年颁布了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和分类方法,并于1985年对其进行修改,而后成为世界公认的诊断1型糖尿病的标准和分类方法。关于1型糖尿病的大型流行病学和临床研究在国内外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尚无诊断1型糖尿病的金标准,临床上对于1型糖尿病的诊断主要依据1985年美国糖尿病学会和世界卫生组织制订的标准。临床针对1型糖尿病诊断标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少年儿童患者,而针对成人1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的研究相对较少。 2007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通过综合分析国内外的研究报道及大型循证医学的研究成果,并参照2005年《国际糖尿病联合会2型糖尿病指南》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标准进行了界定,并为全国医疗机构对糖尿病的防治管理工作提供具有实践价值的参考依据。目前,针对2型糖尿病的诊断,临床上也常采用世界卫生组织1999年的标准和美国糖尿病学会2003年的标准。 目前关于糖尿病治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等方面。 五、糖尿病的研究进展 近年来,分子生物学技术、干细胞技术等的发展为糖尿病的研究提供了桥梁,促使糖尿病这一高发疾病的研究取得了新进展和突破。 1、基础研究进展 2010年,我国学者采用腺病毒转基因技术介导胰十二指肠同源盒1和神经源性分化因子进入胰腺导管细胞和外分泌细胞,发现这2种因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糖尿病足的中医解释及治疗 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临床上,除了采用西医治疗糖尿病,在控制血糖的基础上,还可以根据糖尿病足的病情所处分级进行中医辩证治疗,配合中药内服、外敷等治疗。 一、糖尿病足中医解释 中医学古代医家对糖尿病并发痈疽有比较多的论述和记载。虽然历代文献中论述颇多的“脱疽”在临床表现上与糖尿病足有诸多相似之处。中医认为:糖尿病足的核心病因是气虚阳衰寒凝,气虚不能帅血,阳衰不能温煦,寒凝则血液瘀滞不行,久之则肢端坏死而成脱疽。糖尿病肢端坏疽属中医“消渴病”、“痹”、“脱疽”等范畴。中医学认为本病的病机主要是消渴日久,气阴两虚,经脉瘀阻,血行不畅,肢端失养,加之湿热下注,热毒血瘀,而成脉痹、脱疽,具体如下: 1、瘀血阻滞,脉络痹阻 消渴日久,因于阴虚燥热,阴液亏虚,燥热偏盛,热灼津血,而致血液浓缩,血液粘滞,血行涩滞瘀缓,或由于燥热伤阴耗气,使气阴两虚,无以运血,血行无力,或由于阴液亏虚,阴损及阳,阳虚寒凝,血脉失于温煦,均可使血行不畅,形成血瘀。血瘀一旦形成,因血脉痹阻,血行不畅导致肢体局部尤其是肢端失养而形成脉痹、脱疽。 临床与实验已表明,糖尿病坏疽患者普遍存在瘀血阻滞,脉络痹阻的病理改变。表现为足背及胫后动脉搏动减弱甚至消失,血液流变学异常,全血黏度增高,血小板凝集能力增高,凝血机制异常,纤维蛋白增高,纤维蛋白活力降低,微循环障碍,袢顶出现结节,管袢模糊不清,血流异常,断线呈现团块状,血细胞聚集,静脉袢和乳头下静脉丛扩张,袢周出现出血斑等,微循环导致异常改变体现了中医消渴病脱疽的本质。 2、湿热下注,热毒蕴结 消渴病人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痰浊内生,病程迁延,脾气虚损,健运失司,津液不化,湿浊内生,或因气机阻滞,瘀血阻络影响津液正常代谢,出现湿邪阻滞。湿性重浊粘滞,出现足肿。若湿热下注则患处皮色暗红,肿胀,疼痛,甚则溃破溢脓。若淤血湿浊阻滞脉络,营卫壅滞,郁久化热,或患肢破损,复感邪毒,阴液更亏,导致脱疽,甚至肉腐、筋烂、骨脱。若热毒白炽盛可有全身发热,烦热口渴,大便干结等全身症状,若殃及骨髓,则证属凶险。 3、精血亏损,气阴两伤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现状概述 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提高,糖尿病成为常见的慢性疾病。本文从糖尿病的治疗发展研究入手,分析当前糖尿病的治疗和发展的现状,寻找糖尿病治疗的有效方法和途径。 标签:糖尿病;治疗方法 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有遗传倾向的内分泌代谢病。长期存在的高血糖,会导致多种并发症的发生。对身体的各种组织产生损害,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临床上,糖尿病根据发病的机理不同被分成四种类型,其中发病最多的是1型和2型糖尿病。1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10%,但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2型糖尿病,以往通常被称为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或成年发病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患者总数的90%。多发于40岁以上的成年人或老年人,有明显的家族遗传性。此外还有少数患者患的是妊娠糖尿病或特殊型糖尿病。不同的糖尿病由于病因不同,采用的治疗方法也不相同。随着医疗科技的发展,近年来出现了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大体来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非手术治疗的方法,一类是手术治疗的方法[1]。 1 非手术治疗的方法 非手术治疗主要有以下几种:自我控制疗法、药物治疗、运动疗法、饮食疗法。 1.1自我控制疗法这种疗法也属于一般的心理疗法。主要是通过对糖尿患者的糖尿病基础知识教育,让糖尿病患者了解糖尿病的基本知识和注意的相关饮食等问题。让患者了解糖尿病,学习防治糖尿病知识,通过尿糖和血糖的监测,摸索出影响病情的有利和不利因素,掌握自己病情的特点,有坚强的信心和毅力,认真治疗而不紧张,坚持不懈的进行合理的饮食、体力活动,劳逸结合。正确使用药物使体重、血糖、尿糖、血糖、血脂维持在合理水平。总之,通过自我控制治疗,达到有效的控制和防治糖尿病的目的。 1.2药物治疗药物治疗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口服药物治疗,一种是胰岛素注射的治疗方法。 1.2.1口服药物治疗口服药物治疗是目前应用最广泛,也是为广大患者所接受的治疗方法。口服药物一般分为以下几类:磺脲类药物,2型DM患者经饮食控制,运动,降低体重等治疗后,疗效尚不满意者均可用磺脲类药物;双胍类降糖药降血糖的主要机制是增加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增加葡萄糖的无氧酵解,减少胃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降低体重。各种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可服用;格列奈类胰岛素促分泌剂;胰岛素增敏剂有增强胰岛素作用,改善糖代谢;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1型和2型糖尿病均可使用,可以与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浅谈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体会 发表时间:2011-05-31T10:55:39.89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1年第8期作者:张建录刘世潮[导读]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破坏。 张建录刘世潮(新疆自治区库尔勒市第一人民医院影像科 841000) 【中图分类号】R587.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 (2011)8-0230-02 糖尿病足是指因糖尿病血管病变和(或)神经病变和感染等因素,导致糖尿病患者足或下肢组织破坏的一种病变。作为糖尿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具有很强的致残性和致死性,即糖尿病足发病的三部曲:溃疡、截肢、死亡。随着糖尿病发病率的逐年升高,糖尿病足患病人数也在逐年增多。糖尿病人的血液高糖、高粘度状态是造成患者下肢供血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的重要因素。现有资料表明:高粘度血症时血管壁长期慢 性受损将导致血液流变异常,影响末稍血液供应。本文分析了24例糖尿病足患者下肢动脉血管的DSA血管造影影像特征,并对患肢供血动脉血管内实施抗凝溶栓治疗,取得明显疗效。现分析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24例病人中,男性16例,女性8例,年龄在59~82岁,平均70.5岁。全部病人糖尿病史在20年以上。根据Wagner提出的糖尿病足病变深度分级法,0~I级6例,Ⅱ级13例,Ⅲ级3例,Ⅳ级2例。并发股深V和髂V血栓2例。相关生化指标支持糖尿病诊断。全组病例中均伴有糖尿病眼底血管改变,脑梗塞后4例,糖尿病心血管改变8例。糖尿病足的诊断符合1999年WHO标准。 1.2 设备与方法 我们采用西门子POWER MOIBLL血管造影机,在局麻下将5F导管送至患肢股A,行血管远端造影。分段(股A;腘A;胫前、后A)。观察靶血管病变范围、程度、数量、造影剂流速等。留置导管,经导管注入尿激酶(万U):肝素钠(mg):NS(m1)为1:1:1的抗凝溶栓溶液;2ml/h,用微量泵维持3天左右。 2 结果 DSA血管造影后:24例病人的患肢全部显示下肢供血A的血管病变,股A以远(含股A)病变7例,腘A以远(含腘A)病变9例,单纯胫前、后A 病变8例。 血管造影的影像特征为:受累的血管狭窄,呈多节段、广泛性。血管壁不光整,呈“虫蚀”样充盈缺损。血管腔内造影剂密度不均。以及局部血管腔内造影剂流速循环时间减慢。血管闭塞表现为受累血管的主干及主要分支血管未显影或血管逐渐变细截断。4例患者的累A血管周围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 经血管腔内抗凝溶栓治疗后重复DSA血管造影:受累的动脉血管周围侧支循环血管明显增多,占全组病例的72%,狭窄段血管腔较前扩大占70.3%,闭塞分支血管重新开通占60.9%,远端肢体微循环明显改善,其中0~11级糖尿病足的溃疡面愈合,Ⅲ~Ⅳ级患足趾溃疡面较前缩小、干燥,周围炎症消退,供血明显改善。患者自觉症状消失。 3 讨论 糖尿病下肢A血管病变在糖尿病足的发病过程中起重要作用,糖尿病足的局部和内科保守治疗不足以解决糖尿病血管病变导致的血液流变异常。 3.1 影响患足、趾供血的因素 3.1.1 患肢靶血管的低血流灌注:当患肢供血动脉局限性狭窄>50 以上时影响血管远端血流动力学。患肢供血动脉呈多支弥漫、广泛病变时,同样影响远端血运。病变累及的供血A越广泛越靠近大血管,患足趾的病情越重。本文收集的病例中,0~1I级糖尿病足最常受累的血管为径前、后A,Ⅲ级以上糖尿病足除胫前、后A受累外同时累及腘A或股A。并伴有患足、趾靶血管的闭塞或截断。即使有少量侧支循环血管建立时,下肢远端血运同样受到影响。DSA动态观察造影剂经供血A或侧支血管的流速减慢,形成明显的低血流灌注。 3.1.2 微循环闭塞:微循环闭塞的DSA影像特征为患足、趾病变局部乏血管或血管稀疏。微循环闭塞的直接后果是使局部组织缺血、坏死。造成微循环闭塞, 3.2 适应症 适应症的选择:除患有原发性出血性疾病或近期内(一般6个月内)有并发出血性的疾病外,各级糖尿足均为适应症。DSA血管造影是诊断血管狭窄与闭塞性疾病的金标准。早期检出糖尿病下肢供血A内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伴有下肢供血不足时,应及早行血管内抗凝溶栓治疗,以改善患肢供血。这对预防糖尿病足的发生,发展至关重要。抗凝溶栓后受累的A血管仍未达到预期疗效的病人可采用靶血管内球囊扩张(PTA)。血管内抗凝溶栓前不主张PTA,以免软斑块、血栓脱落阻碍远端供血。糖尿病足血管改变的特点是广泛、多支A、多节段性,原发病不易根治。因此靶血管内支架的选择应用要谨慎。 参考文献 [1]李彦豪.实用介入诊疗技术图解E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357—359.

糖尿病足治疗论文

糖尿病足治疗体会 【摘要】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住院治疗并确诊为糖尿病足共29例的临床特点,采取综合治疗措施,控制血糖,抗感染,改善循环,病灶局部处理,支持疗法等,以及强化糖尿病健康教育,提高糖尿病足部的自我意识等措施。结果20例痊愈,7例感染控制,创面清洁,部分愈合出院,2例截肢。结 论对糖尿病足患者应采取教育,护理,治疗等综合性措施。 【关键词】糖尿病;足溃疡;综合治疗 由于糖尿病患者血管病变导致肢端缺血和周围神经病变而失去感觉,且并发感染的足,成为糖尿病足1]df(糖尿病足)溃疡发病率为09%2]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共收治29例df患者,现将其临床表现及综合治疗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29例患者,其中男18例,女9例,年龄45~78岁,糖尿病程 2~23年,治疗天数18~265 d,发病诱因外伤15例(玻璃和铁钉扎伤4例,指甲修剪不当6例,穿鞋摩擦致伤3例,抓伤2例),冻伤2例,烧烫伤5例,糖尿病性大泡2例,脚癣1例,甲沟炎1例,

无明显诱因3例。②根据糖尿病足wagner分级法,ⅰ级16例,表面溃疡无感染,ⅱ级5例较深溃疡合并软组织感染,ⅲ级6例,深 部溃疡伴骨组织病变或脓肿,ⅳ级2例,全足坏疽伴恶臭。 2 治疗方法 ①控制血糖,全部取三短一长治疗,空腹血糖44~69 mmol/l,餐后2 h血糖在44~100 mmol/l,ghba1c<75%。 ②控制感染,根据经验选择高效广谱抗生素及加用抗厌氧菌抗生素,同时创面分泌物送细菌培养,待培养结果出来选用敏感抗生素③改善足部血液循环,这一环节贯穿糖尿病足治疗始终,选用血管扩张剂和微循环改善剂如6542,前列地尔,丹红注射液,羟苯磺酸钙等。④局部处理,局部拍x光线片,明确有无骨骼受累及骨髓炎的发生,如病灶下有骨髓炎的存在,应清除碎骨,开窗引流。广泛清创,注意彻底清创,清除坏死组织,脓性分泌物,用探针仔细探查周围隐藏病灶。应用胰岛素,10%氯化钠,甲硝唑,庆大霉素,康复新液等局部交替换药,配合中药三黄汤(黄连,黄苓,黄柏各100 g水煎)泡脚。紫外线局部照射。在创面感染控制后,局部可使用生肌膏,新型敷料等促使创面愈合。⑤支持疗法,应根据患者具体情况输注血浆或白蛋白,输血,免疫球蛋白等,改善机体全身情况,以利创面生长愈合。⑥其他,营养神经药,降血脂,降血粘,积极治疗心脑血管等并发症。⑦加强糖尿病健康教育a 善不良生活方式,如戒烟,减重,增加体育锻炼,控制高血压,高血脂等危险因素。b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糖尿病研究进展及最新治疗 社旗县万成医院内科专家副主任医师惠大贵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s 简称DM,是甜性多尿的意思)是一种常见的慢性代谢性疾病。以高血糖为主要标志,临床上出现烦渴、多尿、多饮、多食、疲乏、消瘦、尿糖等表现。糖尿病是因为胰岛素分泌量绝对或相对不足而引起的糖代谢,蛋白质代谢,脂肪代谢和水、电解质代谢的紊乱。如果得不到理想的治疗,容易并发心脑血管,肾脏,视网膜及神经系统的慢性病变和各种感染,严重时可发生酮症酸中毒等,甚至导致残废或死亡。中医称糖尿病为消渴症,认为糖尿病的发病与“肺”、“胃”、“肾”三脏关系最为密切,其主要病机为肾阴虚和肺胃燥热,病因多为情志过极,嗜酒过度,过食甘肥以及生活无节制所致。根据其“三多”症状的轻重不同,中医学将其分“三消”即多饮为上消,多食为中消,多尿为下消。 一、概述 ㈠定义:是由多种病因引起以慢性高血糖为特征的代谢紊乱。高血糖是由于胰岛素分泌或作用的缺陷,或者两者同时存在而引起。除碳水化合物外,尚有蛋白质、脂肪代谢异常。 ㈡患病率:糖尿病的发病率逐年增加,它已成为发达国家继心血管和肿瘤之后第三大非传染性疾病。目前全球有超过 1.5 亿糖尿病患者,我国现有糖尿病患者约 3 千万,居世界第二。糖尿病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患病率为4.05%。

二、糖尿病分型:分四大类型 1 型糖尿病( type 1 diabetes mellitus,T1DM ) 2 型糖尿病( type 2 diabetes mellitus,T2DM ) 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如青年人中的成年发病型糖尿病( maturityonset diabetes mellitus in young, MODY )、线粒体突变糖尿病等 妊娠糖尿病( 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 ,GDM ) ㈠ 1 型糖尿病( T1DM ) ⒈免疫介导糖尿病 ①由于胰岛 B 细胞发生细胞介导的自身免疫反应性损伤而引起。 ②有 HLA 某些易感基因,体液中存在有针对胰岛 B 细胞的抗体如谷氨酸脱羧酶抗体(glutamic acid decarboxylase antibody,GAD65 );酪氨酸磷酸酶样蛋白抗体( protein tyrosine phosphatase, IA-2 );胰岛细胞自身抗体(islet cell antibody,ICA );胰岛素自身抗体( insulin autoantibody,IAA ) ③可伴随其他自身免疫疾病 ④ B 细胞破坏的程度很大的不同,婴儿和青少年常破坏迅速,而成年人则缓慢即 LADA 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糖尿病( latent autoimmune diabetes in adult, LADA ) : 特殊类型 1 型糖尿病, 15-70 岁发病,起病慢,非肥胖,有较长阶段不依赖胰岛素治疗。口服降糖药易继发失效, C 肽水平低,血清中有一种或几种胰岛 B 细胞自身抗体阳性,最终依赖胰岛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现状及展望 彭博综述 (哈尔滨医科大学) [摘要] 糖尿病是伴有不同程度胰岛素缺乏或胰岛功能障碍的一类代谢性疾病。由于当今治疗1型糖尿病的方法在预防长期并发症方面收效甚微,研究者试图找出一种有效的疗法来再生胰岛β细胞,分化多能干细胞,和/或重新编码自体非β体细胞如肝细胞成为胰岛素分泌细胞达到重建葡萄糖稳态的目的。本篇文章将从糖尿病基因治疗的策略、关键基因以及基因治疗的载体这三个方面来进行论述。[关键词]糖尿病;基因治疗;胰岛素分泌细胞;胰腺转录因子 The current status and prospect of gene therapy for diabetes mellitus Peng Bo (Harbin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Diabetes is a metabolic disease associated with varying degrees of insulin deficiency or islet dysfunction. Because current methods for treating type 1 diabetes (T1D) are ineffective in proventing long-term complications, researchers have sought to indentify alternative therapies that regenerate pancreatic beta cells, differentiate pluripotent/progrnitor stem cells, and/or reprogram autologous non-pancreatic somatic cells, such as liver cells, into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for restoring glucose homeostasis. In this paper, we will elaborate on the key genes, vectors and strategies of gene therapy in the treatment of diabetes mellitus. [Key words] diabetes, gene therapy, insulin-producing cells (IPCs), pancreatic transcription factors (PTFs). 1、糖尿病概况及治疗现状 2013年全世界范围内糖尿病患者已经达到了3.82亿人,统计数据显示,预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解读完整版 糖尿病足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造成社会沉重负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自2005年世界糖尿病日聚焦糖尿病和足部管理开始,各国都先后制定了糖尿病足诊治指南。2011年英国国家卫生与临床优化研究所(NICE)发布糖尿病足部问题住院管理指南,同年国际糖尿病足工作组(IWGDF)发布糖尿病足管理和预防实践指南。2012年澳大利亚发布糖尿病足溃疡的管理实践指南,2012年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发布了更细化的关于糖尿病足部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2014年美国足部协会(APMA)发布通过优化减压管理糖尿病足溃疡指南。2016年IWGDF对2011年的指南进行修订更新。我国尚未拥有符合我国糖尿病足特点的防治指南,为进一步规范糖尿病足的诊断和治疗,由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糖尿病足与周围血管病变学组组长,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内分泌科冉兴无教授牵头制定了中国糖尿病足防治指南(2019版),从糖尿病足病的流行病学和防治策略等方面给出建议。 一、糖尿病足流行病学现状 全球糖尿病足溃疡的患病率是6.3%,男性高于女性,2型糖尿病高于1型糖尿病。各国和不同地区之间糖尿病足溃疡患病率差距极大,波动于1.5%~16.6%[1]。在我国,糖尿病足溃疡的年发病率为8.1%,年复发率为31.6%,年死亡率为14.4%。45%的患者为Wagner 3级以上(中重度病变),总截肢率19.03%,其中大截肢2.14%,小截肢16.88%[2]。

确切的有关糖尿病足病发病率和患病率的数据仍很有限,根据现有文献报告的数据,往往低估糖尿病足病的发病率、患病率和截肢率。 糖尿病足病预后很差,甚至比除肺癌、胰腺癌等以外的大多数癌症的病死率和致残率还高。全球每年约有400万糖尿病患者发生足溃疡。足溃疡是糖尿病足病最常见的表现形式,也是造成糖尿病患者截肢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足溃疡患者年死亡率高达11%,而截肢患者更是高达22%[3]。据估计,全球每20秒钟就有一例糖尿病患者截肢。相对于非卧床的糖尿病门诊患者,糖尿病足病患者接受住院/急诊诊治、转诊给其他医生以及1年就诊次数分别增加3.4倍、2.1倍和1.9倍,医生花费在诊治上的时间更多;糖尿病足感染患者直接转诊到急诊或住院诊治的概率增加6.7倍[4]。2017年全球糖尿病的医疗费用高达7 270亿美元,其中中国为1 100亿美元。在发达国家,糖尿病足病占用了12%~15%的糖尿病医疗卫生资源,而在发展中国家,则高达40%[5]。 二、糖尿病足的筛查与预防 早期筛查并矫正糖尿病足病危险因素对避免及延缓糖尿病足的发生具有关键作用。筛查需涵盖整体与局部两个主要组成部分,整体危险因素是指:男性、糖尿病长病程、吸烟、视力障碍、并发症与合并症多,此类患者需要重点关注足部情况。而局部危险因素更多是导致糖尿病足溃疡的诱因方面,如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周围动脉病变、足部力学变化、足溃疡病史、截肢史等。本次指南的亮点之一就是参考中国临床研究数据,针对糖尿病足主要诱因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与糖尿病下肢动脉病变提出了具体的筛查流程与频次,使指南更具有实际应用价值。此外指南结合我国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研究现状 (作者:___________单位: ___________邮编: ___________) 【摘要】糖尿病足的介入治疗是近年来糖尿病足的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虽然有关方法的研究很多,有的已经取得了较大进展,但仍有不少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本文就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的方法及存在问题进行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足;介入治疗;球囊扩张成形术;腔内支架植入术;导管溶栓术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的总称。糖尿病足溃疡与坏疽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DF的常规治疗有内科保守治疗、外科治疗,包括血糖的控制、局部清创等治疗[1]。下肢血管狭窄主要治疗方法为保守治疗、外科手术动脉转流术和血管腔内成形术[2-3]。DF患者下肢远端血管易受累,而直接影响足部血供,导致缺血坏疽的发生[4]。DF 治疗重点应放在下肢血流的重建,辅以内科药物治疗,从根本上解决其因缺血引起的问题,有效改善下肢循环。近年来由于介入技术的发展,DF的血管腔内成形术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本文就DF的介入

疗法综述如下。 1 血管腔内成形术 1.1 球囊扩张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balloon dilatation,PTA) PTA是经导管等器械扩张再通血管的狭窄或闭塞性病变,主要采用球囊导管进行治疗,其中几种新技术,主要是激光血管成形术(laserangioplasty)、粥样斑切除术(atherectomy)、血管内支撑器(endovascularstent)。PTA原来主要用于肢体血管,后扩展至内动脉,如肾动脉、冠状动脉并且由动脉发展至静脉,治疗人造血管、移植血管的狭窄或闭塞。可以有效地扩张狭窄闭塞的微血管。常用全身肝素化后,将导丝通过导管缓慢旋转的向前推进,通过病变段血管,到达足背动脉或胫后动脉,置入成功后随即导入微球囊,球囊覆盖病变后,使用压力泵逐渐加压扩张,若狭窄解除不满意,可再次扩张,术中及术后采用普通肝素抗凝。Carnevale等[5]报道PTA术后并发症中,局部血栓形成占3%,远段肢体栓塞占1%,球囊扩张引起血管破裂占3%。因而PTA有必要进行改善。最新研究的小直径(1.5~4mm)、长球囊(4O~120mm)、长支架(40~120mm)对血管内皮损伤较小,避免了血管内膜的大范围撕脱。李景庆等[6]采用小直径加长柔顺型微球囊(DEEP,INVATEC),对较长节段的病变可一次性扩张成形,避免了短球囊多阶段扩张造成衔接部位夹层的挫伤和切割,可在弯曲的血管内充盈球囊且不改变血管的走形路径。王海波等[7]采用低压延时扩张,成功解决夹层等并发症的夹层贴壁问题。球囊扩张时要选择接近或者稍微超过正常动脉直径的球囊,这样在最小的血管撕裂和最小的

我国糖尿病现状

中述我国糖尿病的现状 姓名:范荣学号:2010512412糖尿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病。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口老龄化以及肥胖发生率的增加,糖尿病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 糖尿病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如糖尿病家族史、不良的饮食习惯、体力活动减少、肥胖、大量饮酒、精神紧张等.主要分为遗传和环境因素,同卵双胞胎糖尿病一致率达57%,如果包括亚临床胰岛素分泌障碍,轻微高血糖,则几乎达100%,异卵双胎糖尿病一致率为17%。父母为2型糖尿病者,子女中50%有糖尿病,12%有耐糖量降低。遗传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重要因素。1型糖尿病发生常与某些感染有关或感染后随之发生。常见的感染原有腮腺炎病毒、风疹病毒、巨细胞病毒、麻疹病毒、流感病毒、脑炎病毒、脊髓灰质炎病毒、柯萨奇病毒及Epstein-Barr病毒等,一些不健康的生活习惯也会导致糖尿病,平时应注意适当限制能量摄入、避免肥胖、促进体重正常和鼓励进行较多的体力活动等。 糖尿病还伴随着一系列的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严重的可使患者丧失劳动力,甚至引起死亡。这些并发症中有的可以避免、有的可以治好、有的可以改善、有的发展相当缓慢。并发症的发生、发展和带来的后果的严重性与否,直接或间接地与糖尿病控制好坏有关。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的并发症之一,是糖尿病全身性微血管病变表现之一,临床特征为蛋白尿渐进性肾功能损害,高血压、水肿等,晚期出现严重肾功能衰竭,是糖尿病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很多糖尿病患者并无任何症状,不少患者一发现有糖尿病就已经有了糖尿病并发症。而且糖尿病目前还是一种终生性疾病,尚无根治办法。所以预防治疗糖尿病是一个很关键的事情。 要预防糖尿病,首先要明白它的发病机理。从而做到有的放矢。 型糖尿病的自然发病过程分为如下几期: 第一期遗传易感性:与HLA某些位点有关环境因素如病毒感染; 第二期启动自身免疫反应,胰岛B细胞损伤; 第三期免疫学异常:循环中可出现多种针对B细胞的自身抗体,胰岛素分泌功能尚维持正常;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糖尿病治疗药物的现状与研究进展 1.1 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及胰岛素受体激动剂 1.1.1 胰岛素(Insulin)胰岛素按其来源可分为动物胰岛素、半合成人胰岛素及重组人胰岛素三类。动物胰岛素大多用猪或牛的胰腺提取,而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是由DNA基因重组技术制造的,安全性更高。 胰岛素目前为注射方式给药,其发展方向是重组人胰岛素取代动物胰岛素,非注射型精确释药人胰岛素替代注射型胰岛素。 1.1.2 胰岛素类似物(Comparison of Insulin)常用的胰岛素类似物有三种:一是赖脯胰岛素(Lispro),二是门冬胰岛素(Aspart),三是甘精胰岛素(Insulin glargine)。 1.2 胰岛素促泌剂 1.2.1 磺脲类(Sulfonylurea)此类药物主要作用于胰腺β细胞膜上的磺脲受体(SUR),从而促进β细胞释放胰岛素,在高糖时此效应被放大。 磺脲类药物有第一代和第二代之分,现已发展到第三代。第一代药物代表药物有甲苯磺丁脲(Tolbutamide,D一860)等;第二代药物有格列吡嗪(Glipizide)、格列齐特(Gliclazide)、格列喹酮(Gliquidone)等。第二代同第一代比,使用剂量较小,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已逐渐取代第一代。第三代药物为格列美脲(Glimepiride),其也是适用于单药治疗及与胰岛素联合使用的唯一的磺酰脲类药物。 1.2.2 非磺脲类(non-Sulfonylurea)这类药物作用机制是通过与胰腺β细胞膜上特异性受体结合,降糖作用快而短,模拟胰岛素生理性分泌,主要控制餐后高血糖。此类药物长期应用也会损害胰腺β细胞的功能。临床上应用的有瑞格列奈(repaglinide)和那格列奈(nateglinide)。有人称这类药为血糖依赖型胰岛素促泌剂[1]。 1.3 胰岛素增敏剂(Insulin,sensitizer)基于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peroxisome proliferator-activated receptor,PPAR)的药物。PPAR是核受体超家族成员,在控制脂肪的贮藏和分解代谢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 目的分析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方法对胰岛素、格列美脲、阿司匹林、胰岛素笔、胰岛素泵、联邦·焕胰素等治疗糖尿病药物进行全面的描述分析。结果医疗水平不断提高,糖尿病的药物日趋多样化,作为新时代的医生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专业水平与综合素质,促进医疗药物水平的可持续发展。结论通过探讨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不断研发新药剂,使糖尿病治疗药物的安全性与有效性更加显著,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 标签: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发展状态 糖尿病是以持续高血糖为基本生化特征的综合征[1],此疾病保持逐年增长的趋势。糖尿病的发病因素包括[2]:遗传因素、免疫功能因素、感染因素、精神因素等,多种致病因子共同作用于患者机体,降低胰岛功能,提高胰糖、蛋白质、水和电解质等并发症发生率。糖尿病患者临床突出症状为高血糖,伴随尿量多、消瘦等表现。在长期的治疗中,患者可能出现广泛的微血管及大血管病变,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在糖尿病临床治疗中,需要控制血糖正常水平,才能降低代谢紊乱综合征发生率,保护肾、眼、足等部位,增强治疗效果。糖尿病药物治疗的目标在于:保持患者的正常血糖水平,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改善患者预后情况,提高患者生命质量。关于糖尿病的药物治疗现状及发展状态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1 糖尿病药物治疗现状 1.1降糖药的服用经常服用非胰岛素的患者,在遵循饮食方案进行体重控制后,如血糖还是高于14mmol/L,可指导患者口服降糖药治疗。磺酰脲类、双胍类、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组成了口服降糖药的三大类型[3]。 1.1.1双胍类双胍类药物的功效在于[4]:抑制肠道对葡萄糖的吸收,防止出现肝糖原异生现象,加速糖的无氧酵解,强化外周组织摄取葡萄糖等。①二甲双胍作用持续可高达6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00mg/d,此药物不会造成乳酸性酸中毒。双胍类在伴肥胖症糖尿病患者临床治疗中得到广泛的应用,其疗效受到人们的认同与肯定;②苯乙双胍作用持续高达5h左右,服药最大剂量必须<75mg/d,避免出现乳酸性酸中毒。 1.1.2磺酰脲类磺酰脲类具有刺激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的治疗优势,有效增加靶细胞胰岛素数量,从而达到降低血糖的效果[5]。①第一代以甲磺丁脲作用持续可高达8h,服药最大剂量必须<3000mg/d;②第二代以优降糖作用持续可高达1d,服药最大剂量必须<15mg/d。 1.1.3葡萄糖苷酶抑制剂葡萄糖苷酶抑制剂是生物合成的拟四糖体,经口服用后,将会降低糖尿病患者饭后高血糖。特别是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患者在采取科学的饮食方案后,加以服用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其治疗愈合率更高。但是,患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现状 摘要】糖尿病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非传染性疾病,严重影响 人民的健康,成为致残、致死并导致医疗费用大幅度增加的重要原因。随着国民 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饮食结构、生活方式、工作压力的变化,糖尿病及 其慢性并发症的患病率及危险因素也在发生着变化。该文对糖尿病国内外的流行 病学、诊断方法及危险因素予以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流行病学;诊断标准;危险因素 [ 中图分类号 ]R2[ 文献标号 ]A[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9) 01-0319-02 糖尿病是一组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胰岛素作用障碍所致的以高血糖为特征 的代谢性疾病,慢性高血糖可导致多种组织,特别是眼、肾脏、神经、心血管等 并发症。目前已经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最主要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致死率及致 残率已仅次于肿瘤与心血管疾病,位居第三1。 1.糖尿病流行病学 根据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目前全球糖尿病患者有4.25亿, 按现在的增长速度,估计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7亿人患糖尿病,其中有80%的 患者来自中低收入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糖尿病流行病学调查始于上个世纪80 年代。曾经在1980年、1994年、2007年、2010 及2013年分别进行了5次糖尿 病流行病学调查,由最初的成人糖尿病患病率 0.67%,快速上升至2007 年的 9.7%。2010年通过调查19个省市的糖尿病标准化患病率,根据美国糖尿病协会2010年糖尿病诊断标准把糖化血红蛋白纳入诊断标准,我国18岁及以上成年人糖尿病 患病率为11.6%,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50.1% 3。2013年,中国成人糖尿病总诊 断和未诊断标准化患病率估计为10.9%,糖尿病前期患病率为35.7% 4,估计有糖 尿病患者接近1.14亿,占全世界约1/3,已成为全球糖尿病第一大国,此外,尚 有约4.93亿属于糖尿病前期,存在发展为糖尿病的危险趋势5-6。全国各省市也 进行了相关调查:2017年天津市在成人体检人群中T2MD的检出率为6.49%,糖 尿病前期的检出率为19.63 7;2017年安徽省糖尿病患病率为 11.8% 8;2016年临 夏地区糖尿病患病率为8.7% 9;2012-2014年开封市五区四县的调查中糖尿病发 病率11.30% 10。世界范围内调查显示:0.55%的美国成年人诊断出1型糖尿病, 约130万成年人;8.6%的人被诊断为2型糖尿病,约2100万成年人11;2014年泰国糖尿病的患病率为9.9%,糖尿病前期的患病率男性为51.2%,女性为41.3% 12。从2007年到2013年,瑞典的糖尿病患病率从5.8上升到6.8% 13。可以看出无论国内还是国外,糖尿病的患病率正处在快速上升的阶段,进行不同范围内的糖尿 病及其前期流行病学调查,对比与发现疾病发展的现状,更好的为糖尿病的预防、治疗以及并发症的控制提供临床支持。 2.糖尿病诊断标准 我国目前通用的糖尿病诊断标准仍为WHO(1999)标准14:1.糖尿病症状 (典型症状包括多饮、多尿和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加上以下3条中之一可诊断(1)随机血糖(指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 11.1 mmol/L (200mg%);(2)空 腹血糖(空腹状态指至少8小时没有进食热量)≥ 7.0 mmol/L (126 mg%);(3) 葡萄糖负荷后2小时血糖≥ 11.1 mmol/L (200 mg%)2.无糖尿病症状者,需另日重

糖尿病最新研究进展

课程名称:《遗传学》论文题目: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姓名 学号 年级 2010级 专业生物技术 2班 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012年 11月

糖尿病治疗研究新进展 【摘要】糖尿病是由遗传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一组代谢异常综合征。因胰岛素分泌、胰岛素作用或两者同时存在缺陷,引起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脂肪、水和电解质等的代谢紊乱,临床以慢性(长期)高血糖为主要共同特征,最严重的急性并发症是糖尿病性酮症酸中毒或糖尿病性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长期糖尿病可引起多个器官的慢性并发症,导致功能障碍和衰竭。[1]随着对糖尿病流行病学、病因和发病机制认识的日渐深入,临床治疗研究取得了很大成果,使糖尿病的致死率和致残率不断下降。本文将近几年来糖尿病治疗研究的新进展作一综述。 【关键词】糖尿病治疗手段新进展 糖尿病是胰岛素分泌相对或绝对不足产生的内分泌代谢疾病。采取的对症治疗方式是血糖高就降血糖的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控制血糖指标,但患者要终生服药而且随着病情的发展会产生高血压、冠心病、高血脂、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肾病及病足等并发症[2]。糖尿病目前虽还没有根治方法,但绝不是不治之症。糖尿病完全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传统对糖尿病的综合治疗有“五驾马车”的说法,即——糖尿病知识教育、饮食治疗、运动治疗、自我监测血糖、药物治疗[3]。随着医学的不断发展,患病率的不断上升,对糖尿病的治疗有了新的探索,其治疗的新进展叙述如下: 1.糖尿病治疗新模式:稳态医学[4] 2001年,世界卫生组织( W HO)巴黎年会确定了21世纪的主流医学模式--稳态医学。稳态是人体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对人体整体调节能力的简称。它包括人体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抗干扰能力、抗病能力以及自身的康复能力和健康保持能力等,它是生命之根,健康之本。稳态医学认为:糖尿病是可以解决的,吃药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不吃药,患者不需要终生服药。糖尿病不是单纯的内分泌代谢疾病,而是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稳态失衡的“多基因损伤病”。稳态医学的诞生,研发出了稳态调节剂,可全面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 N-E-I)三大系统网络,全方位、多系统、多靶点地激活胰岛β细胞基因的自我修复功能,促进β细胞再生。 2.保护胰岛细胞综合疗法[5] “保护胰岛细胞的综合疗法”:以当代医学微循环和神经学说作为该疗法的理论基石,通过改善糖尿病人受损伤的全身和组织器官血管及神经组织纤维,能迅速减轻高血糖毒性对机体组织和全身大中小血管以及微循环的损害,增强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生物活性,修复糖尿病患者受损伤的全身组织的神经纤维,使人体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不同程度的修复并恢复一定的功能,人体分泌出更多的、高质量的内源性胰岛素,这样,不仅能平稳的控制病人的血糖,而且为人体细胞组织营造良好的代谢内环境,阻断、延缓和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发展,为糖尿病人的长寿和高质量生活,奠定坚实的基础。而传统的糖尿病治疗方法只是注重降低病人的血糖,而很少考虑如何改善靶器官和胰岛功能的状况。病人长期口服降糖药,对逐渐衰退的胰岛功能而言,就像是“鞭打疲马”,长此以往容易造成病情的恶化引发并发症。因此体现了人类医学目前糖尿病治疗的最新科学进展。 3.新药促进胰岛素分泌 3.1糖尿病新药内源性胰高糖素样多肽GLP-1类似物[6] 能促进胰岛素分泌的天然激素,其可减慢胃的排空、抑制食欲、促进胰岛分泌胰岛素,降低血糖,且只在高糖环境下进行,天然杜绝低血糖的副作用,甚至还能起到促进胰岛细胞增生、减轻体重等作用。不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足(dinbetic foot,DF)是糖尿病综合因素引起的足部疼痛、皮肤深溃疡、肢端坏疽等病变总称,是与下肢远端神经异常和不同程度的周围血管病变相关的足部感染、溃疡和深层组织破坏。糖尿病足的治疗一定要及时才可以。我们下面就来讲一下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一、常规饮食控制,这是一切治疗糖尿病措施的基础,足坏疽时要求尤其严格。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二、合理应用降糖药物,一般都采用胰岛素治疗。随着坏疽的好转,应及时调整胰岛素剂量,以免发生低血糖的副作用。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三、积极进行局部外科清创处理。每日换药、清创须彻底,去除一切坏死组织,洗去一切脓性分泌物,清创后可局部敷用抗生素及改善局部微循环的药物,也可应用去腐生肌的中草芗。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四、扩生素治疗。一般根据细菌培养的抗生素敏感试验结果来选用恰当的抗生素。局部脓性分泌物多者可全身使用抗生素;局部脓液培养无细菌生长者,公局部用药即可。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五、高压氧治疗。高压氧治疗有且于改善糖尿病人的缺氧情况,治疗坏疽的效果甚为理想(方法:每日行高压氧舱治疗1次,每疗程为10天,一般一到二个疗程溃疡即可愈合)。 糖尿病足的治疗原则之六、补充微量元素锌:可用硫酸锌22毫克/交,每日2到3次。糖尿病坏疽病人均有缺锌,使人体细胞不能发挥正常功能,伤口愈合延迟。补锌可提高人体免疫功能,增强组织修复能力。另外,还要补充各种神经营养剂。 以上方法无效时可行截肢(趾)或应用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足。 经临床证实,来源于骨髓或外周血的内皮祖细胞能够在血管损伤部位分化形成新生血管,进而改善肢体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