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庐隐简介及作品

庐隐简介及作品

庐隐简介及作品
庐隐简介及作品

庐隐[女](1898.5.4—1934.5 .13) 生平简介主要作品

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生与福建闽侯。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1909年入教会办的墓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

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员,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内容大多反映五四时期知识青年的思想情绪。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侵透在这个时期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他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此后的作品逐渐脱离了自身而注意到社会情绪也较以前乐观、开朗。

她的小说写的流利自然,多是日记或书信,带有自传性质。她只是老老实实写下来,从不在形式上炫奇斗巧。

36岁时因分娩死于上海大华医院。

[著作书目]

海滨故人(小说集1925,商务

曼丽(小说集)1927,北平文化学社

归雁(小说)1930,神州

象牙戒指(小说)1930,商务

灵海潮汐(散文、小说集)开明

云欧情书集(书信集)与李唯建合著1931,神州

庐隐短篇小说选1932,女子书局

玫瑰的刺(小说集)1933,中华

女人的心(专篇小说)1933,上海四社出版部

庐隐自传1934,上海第一出版社

东京小品(散文、小说集)1936,北新

火焰(长篇小说)1936,北新

庐隐选集1936,中央书店

庐隐创作选1936(出版单位不详)

庐隐佳作选1947,上海新象书店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和梁思成生平简介 林徽因,福建闽县(今福建福州)人,生于浙江杭州,出身于官宦世家。祖父林孝恂进士出身,历官浙江金华、孝丰等地。父林长民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擅诗文,工书法,曾任北洋政府司法总长等职。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六月,徽因生于浙江杭州,随祖父母居住。5岁,由大姑母林泽民授课发蒙。8岁,移居上海,入虹口爱国小学学习。1916年,因父在北洋政府任职,举家迁往北京。她就读于英国教会办的北京培华女中。1920年4月,随父游历欧洲,在伦敦受到房东女建筑师影响,立下了攻读建筑学的志向。在此期间,她还结识了诗人徐志摩,对新诗产生浓厚兴趣。翌年,随父回国,仍到培华女中续学。1923年,徐志摩、胡适等人在北京成立新月社,徽因常常参加新月社举办的文艺活动,曾登台演出印度诗人泰戈尔的诗剧《齐德拉》,饰演主角齐德拉公主,台词全用英语。她流利的英语和俊秀的扮相,在文艺界留下深刻印象。1924年6月,林徽因和梁启超长子梁思成同时赴美攻读建筑学。由于当时美国宾州大学建筑系不收女生,她改入该校美术学院,而主要仍选修建筑系的课程,实现了自己的志愿。1927年夏,从美术学院毕业后,又入耶鲁大学戏剧学院学习舞台美术设计半年。1928年春,她同梁思成结婚。8月,夫妻偕同回国,一起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林徽因在到职前先回福州探亲,曾应福州师范学校和英华中学之请,作《建筑与文学》和《园林建筑艺术》的演讲。又为其叔林天民设计福州东街文艺剧场。翌年,到东北大学讲授《雕饰史》和专业英语。 从1930年到1945年,梁思成林徽因夫妇二人共同走了中国的15个省,200多个县,考察测绘了200多处古建筑物,很多古建筑就是通过他们的考察得到了世界、全国的认识,从此加以保护。比如像河北赵州石桥、山西的应县木塔、五台山佛光寺 等。也正是由于在山西的数次古建筑考察,使梁思成破解了中国古建筑结构的奥秘,完成了对《营造法式》这部“天书”的解读。 1931年,她受聘于北平中国营造学社。次年,为北平大学设计地质馆和灰楼学生宿舍。在此后数年中,她多次深入晋、冀、鲁、豫、浙各省,实地调查勘测了数十处古代建筑,单独或与梁思成合作发表了《论中国建筑之几个特征》、《平郊建筑杂录》、《晋汾古建筑调查纪略》等有关建筑的论文和调查报告,还为署名梁思成的《清式营造则例》一书写了绪论。这是一本研究我国古代建筑必读的重要工具书。 林徽因在从事建筑科学研究之馀,也开始从事文学创作。1931年4月,她的第一首诗《谁爱这不息的变幻》以“徽音”为笔名,发表于《诗刊》第二期。以后几年中,又在《诗刊》、《新月》、《北斗》、天津《大公报》、《文学杂志》等,先后发表了几十篇作品。大部分是诗歌,也有散文、小说、戏剧和文学评论。她的诗多数是以个人情绪的起伏和波澜为主题,探索生活和爱的哲理。诗句委婉柔丽,韵律自然,受到文学界和广大读者的赞赏,奠定了她作为诗人的地位。当时,她曾应聘为北平女子文理学院外语系讲授《英国文学》课林徽因、泰戈尔、徐志摩程,负责编辑《大公报·文艺丛刊·小说选》,还担任《文学杂志》的编委。她经常参加北平文学界读诗会等活动。1936年,平津各大学及文化界发表《平津文化界对时局宣言》,向国民政府提出抗日救亡的八项要求,徽因是文艺界的发起人之一。在林徽因的著作中,建筑学家的科学精神和作家的文学气质揉合得浑然一体。她的学术论文和调查报告,不仅有严谨的科学内容,而且用诗一般的语言描绘和赞美祖国古建筑在技术和艺术方面的精湛成就,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而在文

“我简直是悲哀的叹美者”——简论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

第28卷第3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06年5月 Vol. 28 No.3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May 2006 ────────── 收稿日期:2005-10-19 作者简介:王福山(1964-),男,河北秦皇岛人,秦皇岛教育学院副教授。 - 10 - ——简论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 王福山,苏君礼 (秦皇岛教育学院,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摘 要:庐隐在《海滨故人》、《象牙戒指》等小说中流露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求索意趣。她常常借助于对爱情、对人生意义、对人的价值等的执著追求和追求不得的痛苦展示,鲜明昭示对感伤情调的偏爱和文本上的自觉追求。那感伤的情调,有着哀切的美感,而日记、书信体的形式选择、以及对古典诗词景物、意境的化用,也使其小说的感伤情调更浓重。 关键词:庐隐;感伤情调;文学认识 中图分类号:I207.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15(2006)03-0010-03 庐隐是我国五四时期享有盛名的女作家。茅盾先生曾赞誉她是“‘五四’的产儿”,“觉醒了的一个女性”。[1]刘大杰先生也认为在中国新文学的女作家中,庐隐与冰心女士是资格最老、成就突出的。的确,庐隐是五四女作家中多产的小说作家,在其并不平坦的十几年的创作生涯中,她以旺盛的写作热情,勤奋笔耕,执著追求,为我们留下了《海滨故人》、《曼丽》、《灵海潮汐》、《玫瑰的刺》四个短篇集,《归雁》、《象牙戒指》、《女人的心》、《火焰》四部中长篇,以及散文集《云鸥情书集》等,显示出强烈的感伤情调和执著的求索意趣。早在20世纪30年代就有人注意过并指出庐隐是“感伤派女作家”(草野语)。而当下流行的几部《中国现代文学史》也几乎众口一词地概括总结她的小说创作风格的个性:“用哀伤的笔调叙写‘五四’一代青年复杂的感情世界,尤其表现一代青年女性追求民主解放和爱情幸福最后却只能尝到苦果的实际情景”[2]。她“只知伤感愤懑” ,不同时代、不同性别的人们几乎都指出了庐隐小说的感伤特点,可见庐隐小说中的感伤情调是十分浓重的。 庐隐小说的感伤情调与她对文学的认识不无关系。庐隐在文学主张方面,强调:“文学创作者是重感情,富主观,凭借于刹那间的直觉,而描写事物,创造意境;不模仿,不造作,情之所至,意之所及,然后,发为文章,其效用则在安慰人生,鞭策人生。”[3]尽管庐隐在20世纪20年代“为人生的艺术”和“为艺术的艺术”的论争中曾表示要保持中立,持“无偏向”的态度,实际上在审美意趣与审美趋向的展示中不可能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她在小说创作中不断 地纳社会人生于笔端,展个人内心图景于纸上,以鲜明的主体意识融入小说文本,在不懈的求索中袒露出一个真诚、痛苦的灵魂,使我们在感悟着她的作品的感伤中,也体味了作家不幸生活经历的坎坷与多难。作家对生命内涵的诠释,对个性的注重与强调自然要带到创作中去,所珍视的个体生命的人性的丰富性与主体性价值十分明显,她笔下常常写出女性生命的无尽痛苦,而这些痛苦的经历或现象又往往升华为对生命的叩问。文本中她认为“足称创作的作品,唯一不可缺的就是个性——艺术的结晶,便是主观——个性的情感”[2]。的确,庐隐在苦涩的行文中,在真挚的情感流动中,在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女性意识的彰显中,在对理想、人生和女性命运的思索与求证过程中,流露出过于浓重的感伤情调,从客观上说这当然是当时社会的种种积弊和现实黑暗的反映,但谁又能否认它不与庐隐特定的人生经历和敏锐的艺术感悟能力相关?女作家的艺术观念和主张已经先在性地决定了她的小说创作的感伤情调的必然。 我们说尊重个体生命的主体性价值与来自家庭、社会的重重挤压是矛盾的,更是让人感奋的。庐隐在描写中对被侮辱、被损害的弱者的命运所投注的诗性眼光,在叙述文本中所显示出的在否定形态中对理想爱情的期待,对理想生活模式、人生理想的肯定倾向,可以说贯穿于从《海滨故人》到《曼丽》等一系列小说文本中。在女作家逝世不久,茅盾先生就曾指出:庐隐“向‘文艺园地’跨进第一步的时候,她是满身带着‘社会运动’的热气的,《海滨故人》集子里前头的七个短篇小说就表示了那时的庐隐很注意题材的社会

庐隐《或人的悲哀》解读

庐隐《或人的悲哀》解读 庐隐说:“我是一个心里藏不下丝毫渣滓的人。”“在文章里,我是一个易感多愁脆弱的人,——因为一切的伤痕,和上当的事实,我只有在写文章的时候,才想得起来,而也是我写文章唯一的对象。”读庐隐的小说,总是伴随着抑郁难平、苦涩凝重的心情,以及挥之不去的伤感。也许,《或人的悲哀》正是典型的体现。 《或人的悲哀》是我非常喜欢的一部作品,并窃以为堪称经典。要想真正读懂一部作品,必须首先知道作者为什么写,在什么背景下写,我查阅了一些关于庐隐写作《或人的悲哀》的背景资料,以下将详谈。 一.为什么写? 矛盾发表《庐隐论》说:“庐隐与“五四”运动,有血统关系。她是被“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的,觉醒了的一个女性。庐隐,她是“五四”的产儿。”① 《或人的悲哀》作于1924年,当时正处五四运动落潮时期,新青年们经历了大解放的时代,已经逐渐觉醒,对世界时局有了一定的了解,十分急切地渴望能够学有所成,挥洒出生命的每一份热量来,有一番作为。然而,五四运动并没有带给他们意想中的结果,他们并没能 正如矛盾所说,庐隐是“五四”的产儿,她完整地经历了五四运动,对于运动的产生、发展、消亡有着深刻独到的认识。她意识到了在当代青年中普遍存在的渴望有所作为却迷惘、不知所措、对前途渺茫的矛盾心理,她企图通过文章来展现五四时期女性的复杂心理。 二.主要内容 这部作品以书信体形式演绎了女主人公亚侠的一出生命悲剧,最终沉湖自尽是她的宿命。 这是一种青年的心路历程,在五四个性主义思潮的感召下,兴奋于探索人生而最终被人生的大车轮粉碎成沙石的命运。她曾经很努力地配合治疗,渴望能够保全自己的生命,以继续与朋友畅谈人生究竟的问题。然而“敏感脆弱的心灵使亚侠坠入感情的漩涡而终于导致病痛折磨,理想爱情的缺失同时令她茫然无助,陷入了积极介入者与无用零余者的泥沼。”② 整部作品由主人公“我”和好友KY从前一年6月10日到次年的1月9日历时半年的九封信组成。情节很简单:亚侠是一位文学女青年,患有较严重的失眠症和心脏病,很长时间都在日本治疗。很有自己的想法,充满热情,但终究解不开“生命的究竟”难题,不知道自己应该如何走自己的人生道路,对前途充满了迷茫。在她写给KY的信中多次出现“死亡”的字眼,令人触目惊心。后她还是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女性主义散文作品 篇一:女性散文杂谈 女性散文杂谈 [关键字]:女性文学性别意识纯美努力女性散文美女作家问题写作误区 [摘要]:女性文学在中国有着悠远的历史,但女性性别主体意识的真正觉醒却是在现代。当代同样涌现了大批优秀的女性作家与女性文学。小说、散文、诗歌各方面都有她们的足迹。在散文方面尤其突出,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在文艺方面纯美努力的追求上面,也有自己独到的地方。数量方面的优势并不代表着质量方面的胜出,女性散文也有着误区以及需要改进的地方。 人们习惯把女作家的作品称为“女性文学”。 展望中国文学历史长河,女性文学源远流长。从古代的班昭、蔡琰、李清照、苏小妹、柳如是、卓文君到现代的林徽因、冰心、凌叔华、冯沅君、关露、杨晦、林蓝、萧红、

白薇、丁玲、白朗、草明、袁静、杨沫等等,一大批不胜枚举的女作家,在中国的文学史上都留下了她们不可磨灭的足迹。她们对性别的关注、女性意识的建立,也经历了从不自觉到自觉的过程。 中国文学评论家白烨指出:现在的女性文学写作已真正进入了它前所未有的黄金时期,无论是作家的数量、创作的质量或是风格的多样、作品的影响,都大大超过现代时期。女性文学形成如此大的气候,造成如此大的影响,这在中国文学历史长河中是从未曾有过的。她们以其个性化、女性化、独白化的散文语言,使散文日益走向个人化。 女性散文的发展历程,是女性心理的、情感的生命历程,是女性自我追求、自我生存的心灵记录。从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女性主体意识意味深长地走了一个回归型之路,即觉醒——失落——复归超越的过程。其演变的过程是人的觉醒到人的解放的成果,人的觉醒是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的催化剂,而人的解放必然带来女性意识的健全发育。 世纪初期,以冰心、庐隐、石评梅、苏雪林、谢冰莹为代表的一批女性散文家,摆脱传统枷锁,在觉醒的女性的位置上大胆言说女性心声,一大批优秀的女性散文应运而生。这些散文中有女性对社会生活的干预、思考,有坦率的情爱告白,也有备受压抑的女性关爱意识的尽情抒展。然而随着“五四”文化运动的重心由人的问题向民族问题的转移,女

庐隐作品集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 (《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 庐隐著《春愁何处是归程》《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祝晨报第三周(年)的纪念》(《晨报副刊》,12月1日,新诗) 《思潮》(《小说月报》,12月10日第12卷第12号,小说) 1922年 《馀泪》(《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3卷第6号,小说) 《一个女教员》(《时事新报·文学旬刊》,2月1日、3月1日第29、30期,小说) 《一个夜里的印象》(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邮差》(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傍晚的来客》(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一个快乐的村庄》(文学研究会编《小说汇刊》,商务印书馆,5月初版,小说) 《碧涛之滨》(《学艺》,9月第4卷第3号,散文) 《灵魂的伤痕》(《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1日第46期,散文) 《悠悠的心》(《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21日第47期,新诗) 《东游得来的礼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48期,散文) 《华严泷下》(《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1日第49期,散文)

庐隐《何处是归程》赏析

在分歧的人生路上,我想不止是沙侣是一个怯生的旅行者,我也一样,或者更甚。不停地徘徊歧路,她还能悄问何处是归程,而我连问的勇气都没有。 从知道有客人来开始,沙侣就开始想起了以前,种种事物开始浮现在眼前,不知现在的她们过得怎样,不知是否她们会看不起现在的自己,一个家庭主妇,为了丈夫和孩子忙得团团转的昔日好友兼姐妹,喜悦和着一丝淡淡的忧愁就这样充斥着沙侣的内心了。 一大早,忙着吩咐佣人打扫,接待事宜等,在客人到来之前的沙侣。忙碌似乎也难以掩饰她的紧张,即使是很熟络的人来。左顾右盼的终于来了,一阵惯有寒暄之后,竟各自不约而同的聊起了关于人生归宿话题的探讨。认为学成归国的玲素姐就像是那光芒闪烁的北辰,为几乎处于黑暗沉沉夜里的我,放来了一丝的光明,为一切的迷路者指引前程。 在谈话中涉及到的三妹妹和姑姑,都和玲素姐一样,是新时代的女性,都有着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并一直在为自己的梦想努力。即便说到姑姑因此没有结婚,不免有些遗憾,对之前不该如此轻易放弃结婚的机会多少的懊悔和惋惜。但这并不影响这几个女性对于自己理想的追求,而是更是清楚地认识到了人生在世,拥有婚姻和事业也并不是不可能的事。这样的思想在当时“男为尊,女为卑”的年代来说,无疑是一大突破,敢冒不韪,有着如此清晰且坚定地信念。这与现代社会里的女人也是“半边天”的观点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虽然小说中的几个女性没有成为今日我们所说的女强人,但也正是在那样的时代一步步才发展之今日的。 在初步了解了庐隐的概况之后,我意识到这篇小说的写作与作者的人生经历有莫大的关系。第一次短暂的婚姻生活让她一时绝望了,婚前婚后的反差之大,使她愕然了,促使她在今后的生活里一直在坚持着自己的写作,尽管还是拿着微薄的工资和稿酬。自由独立的思想使她又一次“重生”了,但这也并不是说庐隐就成了一个独身主义者,不要爱情和婚姻。关于爱情,庐隐自己说:“我自然不会主张恋爱要以金钱地位年貌为条件,可是也不相信是绝对无条件的。”她的条件是什么?精神!她自己对待爱情便是这样的,她说:“在我的生命中,我是第一次看见这样锐利的人物,而我呢,满灵魂的阴翳,都被他的灵光,一扫而空……”这大概就是她从第二段婚姻里得到的精神财富,也是他们相爱的基础。 庐隐的作品大都是写女性的,关于爱情、婚姻的探索。爱情,这个永恒的主题,尽管在古今中外关于此话题的作品数不胜数,但关于人生归宿,这种进步思想还是较为少见的。 读罢此文,我不禁的想起我的归程会在哪?每个人的人生不同,归程的何处也只有我们自己去努力地追寻,至少在尽力之后,不会让自己有所遗憾。最后用庐隐的一首诗作结:云端一白鹤,丰采多绰约。我欲借据缴,笑向云端搏。长吁语白鹤,但去勿复忘。世路苦崎岖,何处容楚狂?

庐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庐隐作品中的女性意识 庐隐,本名黄英,1899年出生于福建闽侯县一个封建官宦家庭,父亲是前清举人。她出生之日,恰逢外祖母去世,家人由此将她视为不祥的人,从小就将她交由奶妈抚养,六岁时父亲病逝,家道中落后母亲带着几个孩子投奔舅父,在舅父家依然受到歧视。九岁时被送进一所教会学校就读,生活单调,校规严酷,庐隐大病一场,几乎送掉性命。童年的厄运给她留下的是一颗残破的心和易感多愁落落寡合的性情。 1919年的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女性文学开始崛起,有代表性的女作家有冰心、冯元军、石屏梅、白薇、凌淑华、庐隐等人。他们的创作中是几千年封建制度里女性灵魂苏醒的歌唱。五四运动是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民主运动,同时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革命,伴随人们的思想解放和人的意识的觉醒,妇女问题作为中国社会的改革问题之一,引起了广泛的注意,在中国妇女解放运动也出现了一个空前的高潮。李达在女子解放论里写道“世界女子过去一大部分的历史,是被男子征服的历史,”男子好像是天神、是主人,女子好比是奴隶、囚犯。所谓女子解放的话,也可叫做解放奴隶、囚犯。沈雁冰解放的妇女与妇女的解放一文指出,妇女解放是让妇女从良妻贤母里解放出来,同男子一样,共同担负改良社会,促进文化的责任。这些女作家大都出身书香门第,在中国广大妇女尚在为衣食温饱而忧的时候,他们大多已经进入正规学校,成为中国官办高等学府中最早的一批女学生,其中若干人还有机会出国,留学海外,汲取了西方人道主义个性解放的营养,所以他们最先感到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的中国社会对人性和妇女的压迫问题。 与当时的女作家一样,庐隐也受了深刻的五四影响,她的创作充满了五四气息,以问题小说登上文坛。她以敏感倔强而忧伤的女性眼光看待当时的社会,披了恋爱的衣裳执着的探讨人生。海滨故人是庐隐在1923年发表在小说月报上的一部中篇小说,也是她蜚声文坛的成名作,有强烈的自传色彩,作品中的露莎和她的一群好友,其生活原型是作者本人以及他大学时代几位关系密切的同学。露莎、玲玉、莲裳、宗英、云青,她们都是有抱负有自己理想和追求的新女性,

恋爱不是游戏 庐隐

恋爱不是游戏庐隐 作者简介 庐隐(1899——1934)女,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现代作家,作品多表现青年的爱情追求和苦闷彷徨,有反封建倾向,从一定角度反映了“五四”时代气息,文笔流利而凄婉,著有短篇小说集(海冰古人)(曼丽)(灵海潮汐)中篇小说(归雁)(象牙戒指)等 没有在人海德浮沉中翻过筋头的和尚,不能算善知识 没有受过恋爱洗礼的人生,不能算真人生 和尚最大的努力,使否认现世而求未来的涅畿但他若不曾了解现世,他又怎能看破现世,而跳出三界外那? 而恋爱是人类生活的中心,孟子说:食色,性也,所谓恋爱正是天赋之本能,如果一生都不了解恋爱的人,他又怎能了解整个的人生 所以,凡事都从学习而知而能,只有恋爱用不着学习,只要到了相当的年龄,碰到合适的机会,他和她变会莫名其妙的恋爱起来 恋爱人人都会,但不见得人人都懂,世俗大概以性爱伪充恋爱,以游戏的态度处置恋爱,于是我们时刻可看到因恋爱而不幸得记载 实在的恋爱绝不是游戏,也不是堕落的人生所能体验出其价值的,它具有引人向上的鞭策力,它也具有伟大无私的至上情操,它更是美丽的象征在一双男女正纯洁热爱着的时候,他和她内心充满着惊人的力量,他们的灵魂是从万有的束缚中得到两年自由,不怕威胁,不为利诱,他们超越了现实,去创造他们理想的乐园 不幸物欲充塞的现实世界,这种恋爱的光辉,有如萤火之微弱,而且恋爱,有时会成为无知男女堕落之阶,使维纳斯不禁深深的叹息,自从世界人群趋向灭亡之途,恋爱变成了游戏,哀哉! 佳作欣赏 生命是一项随时可以终止的契约,爱情在最纯美的时候,却可以超越生死,因此,绝不能把恋爱当成一种游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态度,爱上一个人就要懂得呵护,包容对方的一切,敢于承担责任,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生命是一项随时都可以终止的契约,爱情在最纯美的时候,却可以超越生死,因此,绝不能把廖爱当成一种游戏,爱情是一种责任,是一种态度,爱上一个人就要懂得呵护,包容对方的一切,敢于承担责任,无论任何时候都不要轻言放弃

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

情感的围城《庐隐婚恋》题材的小说

摘要 被茅盾先生称为"五四的产儿"的现当代作家庐隐与"五四"时期以及妇女解放运动有着血亲的关系。因其对妇女问题的重视,而塑造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女性觉醒者形象。本文试图把庐隐的婚恋小说分成"精神恋爱"、"同性爱恋"、"包办婚姻"、"新式婚姻"四个部分,对比庐隐的情感轨迹与文学创作,来阐述这群大胆打破世俗偏见,突破封建礼教和封建伦理道德约束,执着于人生意义的追寻的"五四儿"。恋爱,婚姻甚至当时的整个旧社会就是一座被围困的"城池",于是当时的知识女性,在追求自由恋爱与婚姻时陷入各自的情感"围城"中,以至于灰心丧气、悲观绝望。而这情感"围城"的形成与庐隐所处的时代背景、童年和恋爱经历以及她所受到的哲学观念有关,这些女性形象苦苦追寻的人生意义,也正是庐隐自己的追求。 关键词:庐隐;婚恋;围城 引言 庐隐(1898.5~1934.5),本名黄淑仪,又名黄英,降生于福建闽侯。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之意。庐隐生于一八九八年的蒲月,父亲是位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未曾念过书的传统女性。庐隐降生之时,即逢外祖母逝世而被守旧无知的母亲当成灾星,此后这个体弱多病又哭闹无常的小生命就遭家人的厌恶和歧视,从而使之从小养成了孤傲的脾气。在五四期间,自由恋爱和新式婚姻曾成为风靡一时的文学题材,自由恋爱变成当时知识分子反抗封建传统的一个重要旗帜,被刻上了鲜明的个性解放烙印,身处那个时代的作家几乎都接触过这一题材。而此时在文坛上初试啼声的女作家庐隐堪称新文学滥觞期感伤抒情型作家群中的佼佼者。在庐隐短暂而凄苦的一生中,共创作出了十一部短、中、长篇作品集及散见于各种期刊报纸上的小说、诗歌、散文、论说、随笔等多种文体的作品。而在庐隐的作品里,冲破传统追求自由恋爱这一主题更是随处可见,这不仅体现在她的作品大都以婚恋为题材,还体现在她异乎寻常的对婚恋的理解上。作品中有许多在情感"围城"中苦苦探寻的知识女青年,她们勇于追求自由恋爱和婚姻,但真的胜利以后,面对婚姻这座"围城"又痛苦困惑。庐隐生平坎坷的经历铸就了她凄凉悲观的艺术风格,在她那些充斥着浓烈的悲剧色彩的作品中,留下了属于那个时期、属于女性的独特的情感体验。 1.情感的"围城" 杨绛曾说:"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事业也罢,人生的理想大都如此"。一一揭露了"围城"存在的普遍性。不管是处于什么时代的女性,大都受困于现实生活的"围城"内。纵观庐隐的小说,主人公都是一群追求自由恋爱、理想婚姻的觉醒的新女性,她们把追求自由、独立当作与封建社会、家庭进行斗争的一个最强有力的方式。当这些知识女性在爱情纠纷中被围困,被迫想逃离时,本质上,则是体现了一部分觉醒者深陷精神"围城"的困境。 1.1精神恋爱的无奈

中外作品及作者

外国文学史作品 1.《神谱》-赫西俄德 2.《基督山伯爵》亚历山大·大仲马 3.《诗学》亚里士多德 4.《理想国》柏拉图 5.《温莎的风流娘们儿》威廉·莎士 比亚 6.《诗意》贺拉斯 7.《变形记》奥维德 8.《埃涅阿斯纪》维吉尔 9.《唐璜》拜伦 10.《伊索寓言》伊索 11.《荷马史诗》荷马 12.《俄瑞斯忒亚》埃斯库罗斯 13.《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 14.《圣经》 15.《月亮和六便士》毛姆 16.《神曲》但丁 17.《新生》但丁 18.《歌集》彼特拉克 19.《十日谈》薄伽丘 20.《巨人传》弗朗索瓦·拉伯雷 21.《羊泉镇》洛佩·德·维伽 22.《小癞子》无名氏 23.《堂吉诃德》塞万提斯 24.《坎特伯雷故事集》乔叟 25.《乌托邦》托马斯·莫尔 26.《随笔集》培根 27.《哈姆雷特》威廉·莎士比亚 28.《天路历程》班扬 29.《熙德》高乃依 30.《伪君子》莫里哀 31.《波斯人信扎》孟德斯鸠 32.《爱弥儿》卢梭 33.《鲁滨逊漂流记》笛福 34.《格列佛游记》斯威夫特 35.《审美教育书简》席勒 36.《少年维特之烦恼》歌德 37.《浮士德》歌德 38.《悲惨世界》维克多·雨果 39.《巴黎圣母院》维克多·雨果 40.《红与黑》司汤达 41.《卡门》普鲁斯佩尔·梅里美42.《高老头》奥诺雷·德·巴尔扎克 43.《包法利夫人》福楼拜 44.《双城记》查尔斯·狄更斯 45.《简·爱》夏洛蒂·勃朗特 46.《呼啸山庄》艾米丽·勃朗特 47.《德伯家的苔丝》托马斯·哈代 48.《德国,一个冬天的童话》亨利 希·海涅 49.《叶甫盖尼·奥涅金》亚历山大·谢 尔盖耶维奇·普希金 50.《死魂灵》尼古拉·瓦西里耶维 奇·果戈里 51.《猎人笔记》伊凡·谢尔盖耶维 奇·屠格涅夫 52.《罪与罚》费多尔·米哈伊洛维 奇·陀斯妥耶夫斯基 53.《安娜·卡列尼娜》列夫·托尔斯 泰 54.《哈克贝利·芬历险记》马克·吐 温 55.《玩偶之家》亨克利·易卜生 56.《萌芽》艾米尔·左拉 57.《恶之花》沙尔·波德莱尔 58.《复活》列夫·托尔斯泰 59.《红字》霍桑 60.《情人》玛格丽特·杜拉斯 61.《野草在歌唱》多丽丝·莱辛 62.《在网下》艾丽丝·默多克 63.《黑王子》艾丽丝·默多克 64.《东方快车谋杀案》阿加莎·克里 斯蒂 65.《尼罗河惨案》阿加莎·克里斯蒂 66.《哈利波特》罗琳 67.《虻》劳伦斯 68.《约翰·克里斯朵夫》罗曼·罗兰 69.《名人传》罗曼·罗兰 70.《贝多芬传》罗曼·罗兰 71.《大胆妈妈和她的孩子们》布莱希 特 72.《了不起的盖茨比》菲茨杰拉德 73.《老人与海》海明威 74.《飘》玛格丽特·米切尔 75.《海燕》高尔基 76.《在底层》高尔基

庐隐作品

庐隐(1898年5月4日—1934年5月13日)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其笔名庐隐,有隐去庐山真面目的意思。1903年父亲去世,到北京舅舅家居住。年入教会办的慕贞书院小学部。信仰基督教。1912年考入女子师范学校,1917年毕业后任教于北平公立女子中学、安徽安庆小学及河南女子师范学校,1919年考入北京高等女子师范国文系。1921年加入文学研究会。1922年大学毕业后到安徽宣城中学任教,半年后回北平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教国文。1925年出版第一本小说集<海滨故人>。1926年到上海大夏大学教书,1927年任北京市立女子第一中学校长半年,几年间,母亲、丈夫、哥哥和挚友石评梅先后逝世,悲哀情绪浸透在这个时期出版的作品集<灵海潮汐>和<曼丽>之中。1930年与李唯建结婚,1931年出版了二人的通信集《云欧情书集》。婚后她们一度在东京居住,出版过<东京小品>。1931年起担任上海工部局女子中学国文教师。36岁时因临盆难产子宫破裂,死于上海大华医院。200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出版的<女作家在现代中国>(Writing Women in Modern China)之中,与萧红、苏雪林和石评梅等人并列为18个重要的现代中国女作家之一。 [1]著作年表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中国现代文学著名社团简介 文学研究会 文学研究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成立最早的文学社团。1921年1月4日在北京正式成立(后迁上海),发起人有郑振铎、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孙伏园、朱希祖、郭绍虞、耿济之、周作人、许地山、瞿世英、蒋百里、王统照共十二人。成立时发表有《文学研究会宣言》及《文学研究会简章》。后来陆续加入的有冰心、庐隐、朱自清、王鲁彦、老舍、胡愈之、刘半农、刘大白、彭家煌、朱湘等,共一百七十余个会员。文学研究会的发起人和参加者后来有许多成为对中国新文学运动与其它方面有卓越贡献的人物。 文学研究会提倡新文学,反对封建的旧文学:提倡为人生而艺术,反对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其创作倾向于现实主义,以现实人生为题材。写出了一批反帝反封建的问题小说,反映出社会时代的风貌。该会主办的刊物有《小说月报》、《文学周报》、《诗》月刊等。翻译和介绍了外国文学,尤其是俄国和许多压迫民族的文学。同时注重出版新文学创作的《文学研究会丛书》。 文学研究会的成员之多、影响之大,以及在流派发展特色上的鲜明突出,使其成为新文学运动中最为重要的一个文学团体。 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1932年初《小说月报》停刊后,文学研究会也就基本停止了。 创造社 创造社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另一个著名的新文学团体,也是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一。1921年6月创造社在日本东京成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田汉、郑伯奇等,他们是留学日本的中国学生。该社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创造周刊》、《洪水》、《思想》及《文化批判》等十余种刊物。 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是跟文学研究会的人生派相对立的艺术派。崇尚天才,表现自我,追求个性解放。强调直觉、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倾向于唯美主义和浪漫主义。郭沫若的诗集《女神》与他的译作小说《少年维特之烦恼》、郁达夫的小说集《沉沦》,是该社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尤其在文学青年中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后期他们特别注重文学的使命,反帝反封建,对旧社会进行猛烈的抨击批判。并且注意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理论与社会科学问题。 1925年后,随着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创造社的作家发生分化。郭沫若等积极提倡革命文学,投入革命浪潮。大革命失败后,分化加剧,一部分作家退出创造社,主要成员郁达夫因与同人意见不合也退出了。同时,冯乃超、彭康、朱镜我、李初黎、李一氓等新生力量加入进来,创造社又有了起色。 创造社的活动一直受到国民党的忌恨,1929年2月被查封。 语丝社 语丝社因编辑出版《语丝》周刊而得名。语丝社并没有明确的组织机构,其成员是指刊物的编辑和主要撰稿人。《语丝》周刊于1924年11月在北京创刊,由孙伏园、周作人先后任主编,鲁迅、孙伏园、周作人、林语堂、川岛、刘半农、章衣萍、钱玄同、顾颉刚、江绍原等为主要撰稿人。《语丝》成为鲁迅跟复古思潮和资产阶级现代评论派作斗争的重要阵地,鲁迅被称之为语丝派主将。《语丝》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以散文创作为主的刊物,主要发表短评、杂感、小品等。语丝社作家的散文创作形成了独具风格的语丝文体,这种文体在思想

庐隐

今天,我要介绍的是五四时期与冰心、林徽因同称为“福州三大才女”的庐隐 首先介绍庐隐的生平与创作, 一、悲惨的童年生活 1898年5月4日出生,原名黄淑仪,又名黄英,福建省闽侯县南屿乡人。庐隐的父亲是前清举人,母亲是一个不曾读书的旧式女子。出生时恰逢外祖母过世,被视为“不祥之物”。母亲认定她是一颗灾星,便把她交给一个奶妈去喂养。婴儿时代的庐隐,从未享受过母亲甜蜜的抚爱,全家人都讨厌她;两岁时生了一身疥疮,满了三岁,还不会走路,不会说话,但她却养成了爱哭、爱闹、拗傲的脾气。这时她得了极重的热病,母亲对她完全绝望。慈母般的奶妈把她带到山青水秀的乡下,村野的空气和阳光使她很快健康起来。 1901年父亲前往长沙任知县,她回到了父母的身边,随行父亲,可是她却悒悒终日,总是怀念着养育她的奶妈望着海水哭闹,竟哭得父亲心头起火,抱起她便向碧水抛去,幸亏被一个听差搭救,才免一死。 1903年父亲因心脏病在长沙去世,寄居在北京舅父家,受尽歧视。甚至每逢舅父家里有什么喜事或请客,母亲便把她锁在另一个院子里,怕她为他们丢脸。 1909年入教会慕贞小学小学部住读,学习单调严酷。每天吃老米饭、窝窝头和不放油的咸菜。在这里她的脚长了疮,几乎使她成了残废;后来肺管破裂,又吐血又止。 二、独立的少女时代 1912年入北京女子师范学校附小,1913年入师范预科。在学校还得了一个“小说迷”的绰号,连家里人都知道她爱看小说。她曾说:“我发现了看小说的趣味,每天除了应付功课外,所有的时间,全用在看小说上,所以我这时候看的小说真多,中国几本出名的小说当然看了,就是林译的三百多种小说,我也都看过了,后来连弹词,如《笔生花》、《来生福》一类的东西,也搜罗净尽……” 1916年,她十八岁,中学毕业了。但当时还没有女子大学,别的大学又不开女禁,暂时不能继续升学。这时,母亲希望她工作,以帮助家庭。在母亲和表哥们的活动下,竟被北京女子中学聘为体操、家多园艺教员。然而她对家事园艺于根本一窍不通,这个学校的学生多半个子比她高,有的年龄比她大,三年级有几个学生对她教课不满意,说她念错了字,园艺讲不清。这种挑剔正中了她的心愿,使她有了借口,于是春假过去,便悄然辞职,结束了她最初的教学生活。辞职后,在1917—1918年间,应在安庆省立安徽女师附小当校长、原北京慕贞学院同学舒畹荪女士的邀请,来到安庆小学。在安庆这所小学,她担任体操、国文、习字和史地等课,得到许多学生心悦诚服的赞叹。但那里环境腐败,流弊积年,守旧的教员视言论激烈的庐隐为名教反叛的危险人物,在怕被挤掉饭碗的原校教员的怂恿下,一些学生开始在课堂上同她作对,给她难堪。在这个受气的环境里,熬到了暑假,她像逃出了牢笼,回到了北京。 1919年考入北京国立高等女子师范专科学校国文部。 三、精彩的大学时代 庐隐怀着对人生美好的追求,告别了幼稚的时代,“五四”时代的新思潮、新思想冲淡了庐隐心中与家人不和的悲哀,她精神焕发、时常处于兴奋之中,废寝忘食地东奔西跑,她和十几个志趣相投的人组织了一个秘密团体——社会改良派,参加了文学研究会在北京中央公园来今雨轩召开的成立会,庐隐的入会号数为“13”,是该会最早的成员之一。大学毕业前夕,和全班同学为了筹款去日本,自编自演新戏,在李大钊的导演下,以《孔雀东南飞》为底本,改编为五幕话剧,公演后不仅赚了钱,还得到了公众普遍的好评。 在女高师中,她同几个年龄相仿、志趣不凡、都爱喜笑的朋友自称为战国的四公子,她被封

女性悲剧命运的自我言说_庐隐_萧红_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本意义

2006年9月 第33卷第5期 求是学刊 SEEKING TRUTH Sep.,2006 Vol.33No.5 t20世纪中国文学批评 女性悲剧命运的自我言说 )))庐隐、萧红、张爱玲小说创作的文本意义 宋剑华1,杨姿2 (1.暨南大学文学院,广东广州,510632; 2.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湖南长沙,410081) 摘要: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位女性作家,她们的小说创作在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上,具有相当突出的时代象征性。她们每一个人都以真正意义上的/女性0视角,生动而形象地揭示了中国现代女性在追求自我解放道路上的真实感受与理想破灭;她们不仅用细腻入微的故事叙事向广大读者展示了女性主人公的现实困惑,同时也深刻地阐释了女性对于男权话语的抵触与拒绝。 关键词:女性解放;女性意识;女性主体;文本 作者简介:宋剑华(1955-),男,辽宁丹东人,文学博士,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杨姿(1981-),女,重庆人,湖南师范大学现代文学专业研究生,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B516.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7504(2006)03-0101-06收稿日期:2005-08-15 在五四新文学运动民主与自由思想的影响下,女性作家群体迅速觉醒与崛起,形成了一场以现代知识女性为主体的妇女解放运动。从理论意义上讲,女性自我解放意识首先是由男权话语提出来的,但是女性作家在她们冲破了封建传统文化观念的束缚之后,却并没有获得男权话语所承诺的那种社会平等地位;于是乎她们便以爱情和婚姻的故事叙事,全力去探索了女性性别悲剧的深层次原因,进而向人们展示了现代女性的自我意识。说到现代女性意识,乐黛云曾这样认为: /女性意识应包括三个不同的层面:第一是社会层面,从社会阶级结构看女性所受的压迫及其反抗压迫的觉醒;第二是自然层面,从女性生理特点研究女性自我,如周期、生育、受孕等特殊经验;第三是文化层面,以男性为参照,了解女性在精神文化方面的独特处境,从女性角度探讨以男性为中心的主流文化之外的女性所创造的-边缘文化.,及其所包含的非主流的世界观、感受方式和叙事方法。0[1]而庐隐、萧红、张爱玲三人的小说创作,恰恰以时间的顺接和艺术的再现,生动而真实地反映出了新女性自我发现与自我认识的复杂思想历程。 一、庐隐:精神狂欢后的思维困惑 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庐隐无疑是接受男权话语启蒙而最早觉醒的现代女性作家之一。但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当整个社会都沉浸在一片/妇女解放0的狂热呐喊声中时,她却以自己的小说创作,率先表露出她对女性/解放0的怀疑和忧虑,并以婚姻爱情理想为题材,向盲目乐观的女性同胞敲响了思想警钟。思维敏锐、性格倔强的庐隐,以她自身的生命体验,清醒地意识到性别的差异贯穿于人类发展的整个历史,尽管曾有过/母系社会0的辉煌,可在现代父权社会的人际关系中,若要真正建立起绝对平等的性别地位,那是完全不可能的痴心妄想。这种觉醒之后又变得绝望的矛 ) 101 )

庐隐女士主要作品剖析

1920年 《“女子成美会”希望于妇女》(《晨报副刊》,2月19日,杂论) 《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杂论) 《金陵》(《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2期,新诗) 《思想革新的原因》(《人道》,8月5日第1号,杂论) 《新村底理想与人生底价值》(《批评》,12月5日第4号“新村号”,杂论) 1921年 《劳心者与劳力者》(《批评》,1月11日第6号,杂论)《海洋里底一出惨剧》(《时事新报》,1月25~26日,小说) 《一个著作家》(《小说月报》,2月10日第2卷第2号,小说) 《近世戏剧的新倾向》(《北京女子高等师范文艺会刊》,4月1日第3期,杂论) 《小说的小经验》(《时事新报·文学旬刊》,5月29日第3期,杂论) 《一封信》(《小说月报》,6月10日第12卷第6号,小说) 《一个病人》(《时事新报·文学旬刊》,6月30日第6期,小说) 《红玫瑰》(《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小说) 《创作的我见》(《小说月报》,7月10日第12卷第7号,杂论) 《月夜里的箫声》(《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小说) 《整理旧文学与创造新文学》(《时事新报·文学旬刊》,7月30日第9期,杂论) 《两个小学生》(《小说月报》,8月10日第12卷第8号,小说) 《“作什么?”》(《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小说) 《砍柴的女孩》(《时事新报·文学旬刊》,8月10日第10期,新诗) 《哀音》(《时事新报·文学旬刊》,9月1日第13期,小说) 《王阿大之死》(《时事新报·学灯》,9月4~6日,小说) 《灵魂可以卖吗?》(《小说月报》,11月10日第12卷第11号,小说)

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现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笔下的女性形象 女性文学史不是一部断代史,从上古的人类起源神话《女娲补天》开始,从母性的角度揭示人类的起源,凸显了女性意识。但是进入封建社会后,中国妇女就被笼罩在男权社会制度和文化的阴影中,几千年的古代文学史上女性作家的作品保留下来的很少,似乎只有三国时期的女作家蔡琰与宋代的著名女词人李清照名气盛大,其作品中女性意识之微弱也就不言而喻。 五四以来的现代文学史虽然只有短短的三十年,却是中国女性文学史的真正开端,并达到鼎盛。如冰心、庐隐、冯沅君、丁玲等,她们用自己的笔来对抗男性本位文化与父权制社会,用自己的作品争夺自己的地位,写出女人的觉醒、反抗与崛起,表现了女性意识逐渐加强的过程。一、中国女性意识朦胧的觉醒 五四时代是性别意识觉醒的时代,中国妇女解放运动蓬勃发展,许多女性投入到时代的洪流中,呼喊社会的变革、妇女的解放,追求女性独立,特别是婚姻的自主。冰心是中国五四时期登上文坛的著名女作家,在《秋风秋雨愁煞人》中,美丽好学的女学生英云怀着毕业后牺牲自己服务社会的远大理想设计着自己的未来,却被母亲强迫嫁给锦衣玉食、呼奴使婢的姨母家做媳妇,无法实现理想。她不敢去参加毕业仪式,其实她内心十分想去,只是为自己的处境感到绝望和丢人,觉得无脸打扰向隅满座的同学,她一个人坐在廊子下吁叹,成为夫家的摆设和玩具,最后女主人公只能在秋风秋雨愁煞中无奈地憔悴。英云对自己的生活千百个不愿意,内心惆怅至极,这篇作品对准的是中国男权文化,是冰心站在女性立场上对封建包办婚姻提出的质疑。冰心还以母爱的名义来写作,她歌颂母爱,从而凸显出她的女性意识。 创造社的女性作家却和冰心不同,她们笔下的女性形象大多是知识女性,描写她们追求、失望、苦闷、压抑等的新旧观念和情感理智的心灵冲突。 庐隐的文学是软弱的觉醒者的文学。第一代现代女性面对强大男权世界的生命无力感,对婚姻的迷惘、对人生哲理的困惑,对青春女性情谊的留恋,均是庐隐笔下五四女性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i在《海滨故人》中,当年在海滨过浪漫暑假的五位妙龄女生,都是接受新教育的时代新知识女性,都是很有抱负的人,于是她们五个就和其他同学筑起了高垒,但她们都得了哲学病,庐隐以自己为原型塑造了露莎这个女性形象,露莎表面清瘦,但内心却十分刚强,她脾气爽快,但心思极深,她与梓青在学识上的心灵交流,变为互相的爱恋,这也使她的哲学病更加重了,她变得多愁善感,爱哭爱笑,似乎不是那个宗莹嘴里的无情人了,但是露莎与其说是逃不出人间的束缚,不如说是走不出自己心里内在的桎梏,这导致她一直在感情的纠葛中挣扎。《象牙戒指》里张沁珠遵婚姻自主的理想爱上陪她由山西到北京上学的伍念秋,而伍却很长时间隐瞒了他有一妻二子的事实。后来曹子卿苦苦爱上沁珠,曹也是已婚者,这都给沁珠带来巨大的精神压力。沁珠知道感情被骗后,仅仅收到伍念秋妻子的一封哀求信便主动彻底撤离了。她无从打发对社会和男子的疑惧,她便反复推拒曹子卿,用狂放、自我作践来表明心曲,以致造成二人双亡,悲剧终于酿成。沁珠是个复杂的女性形象,她出生于旧营垒,要打破囚牢,又不自主地造就心的囚牢,把自己禁闭其中。她有思想拖累,她摆脱不掉伍念秋的阴影,她还有遗留下的旧的贞操洁癖,她对社会、对男性的自负感与负罪感并存,张沁珠是中国现代女性的祖母辈,她们有极深的新旧过度的性质,她的思想感情似新仍旧。 冯沅君极力要求抒写内心的感受,她从女性角度,大胆言说女性对纯真爱情的渴望和性爱欲求,她的《旅行》、《隔绝》、《慈母》等小说,歌颂大胆纯真的爱情,男女主人公可以不顾礼教的约束、无视世俗的眼光,为自己的爱情之旅进行壮烈的反叛出行,这是五四女性最有时代特点的娜拉姿态。她的女性意识大都表现在自由恋爱和封建包办婚姻冲突这一主题上。 二、自觉站在女性立场上向社会发起的挑战 中国第二代女作家群体涌现于20世纪30年代。丁玲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其重要的一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