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赏析

门德尔松(mendelssohn, felix 1809~1847),德国作曲家,出生在美丽的莱茵河畔。父亲是银行家,母亲是艺术家,富裕的生活条件和平静的社会环境为他的创作铺就了平坦的道路,这使得他的作品中缺乏贝多芬那充满激情的英雄气概,却处处洋溢着诗情画意般的描写,形成了独特的音乐风格。《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门德尔松的晚期力作,生命的缩影,与贝多芬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勃拉姆斯的《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一道,共同享有最杰出小提琴协奏曲的美誉,并被称

为“三大古典小提琴协奏曲”。

门德尔松的作品创作从1838年开始,历经6年的反复修改,直到1844年定稿,是为他的老朋友、著名的小提琴演奏家菲迪南(1810~1873)而作。与很多作曲家创作时脑海中总会有一个具体的演奏家相似,门德尔松脑海中的这个演奏家就是菲迪南。他们互相鼓励,互相切磋,尤其是作品中极具效果的华彩段落,菲迪南更是直率地提出意见。该曲1845年在莱比锡格万豪斯音乐厅首演,菲迪南作为首演的独奏者,把作品的细腻风格与帕格尼尼的辉煌技巧融于一体,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最受欢迎的小提琴协奏曲之一,有许多为人们津津乐道的特点:

1.大的布局保持古典主义音乐风格和协奏曲的发展逻辑,形式上沿袭了莫扎特确立的器乐协奏曲3个乐章的结构形式。3个乐章连续演奏是早期协奏曲惯用的手法:第一乐章结束后,巴松奏出的主调属音以直接对置的方式直接进入第二乐章;第二乐章结束后,用该乐章材料写成的连接,经过节拍、调性的变化,过渡到第三乐章。而第一乐章内部也对传统奏鸣曲式的结构做了较大改变,各部分的界限模糊化,强化了相互之间的连接贯穿作用。如呈示部中结束部通常的收拢性被连接性替代,一气呵成地进入展开部;展开部最后的属准备部分被华彩段替代,贯通进入再现部。

2.典型协奏曲第一乐章中,包含主题最初陈述的呈示部通常有两个,也称为“双呈示部”。第一次陈述(第一呈示部)由乐队演奏,第二次陈述(第二呈示部)由独奏乐器和乐队协同演奏,独奏乐器占主导地位。而作品则取消了双呈示部,独奏小提琴一开始即直接进入主题。可以说,门德尔松创立了盛行于19世纪的单呈示部协奏曲形式。

3.第一乐章虽然是奏鸣曲式,但没有像一般协奏曲那样在进入第一主题之前有一个较长铺垫的序奏,而是直接给出主题,简洁明快、极有特色的抒情旋律自然地流淌出来;

4.小调式通常表现柔美、抒情、暗淡的情绪,大调式通常表现坚定、有力、明亮的色彩。而本曲第一乐章恰好相反,e小调的第一主题

是充满激情的快板,g大调的第二主题则演奏得优美恬静。

5.小提琴演奏的华彩段,没有像巴罗克时期那样由独奏乐器演奏家不受乐谱约束地即兴表现复杂的演奏技巧和独特的音色,而是由门德尔松亲自写出旋律优美的华彩段,并使之与整体风格保持一致。此外,典型的华彩段位于再现部的结尾处,而本乐章的华彩段则位于展开部与再现部之间,在两个部分之间架起连接的桥梁。

第一乐章虽然采用奏鸣曲式,但两个主题之间没有强烈的对比。独奏小提琴在高音区弱起开始,直接奏出的第一主题(1~72)通过带再现的三段式结构被强化,充满活力,朝气蓬勃,犹如女高音华丽的咏唱,一开始即展示了迷人的魅力。这个分解和弦式的主题没有装饰音,朴实典雅;全部在e弦上演奏,饱满而辉煌,音色统一;以4小节为一组,呈弧线形向上平稳地推进,音色虽柔和,但在节拍的配合下产生了涌动发展的冲击力,热情激昂,充满了动力。随后,辉煌的演奏技巧渐渐地掩藏到华丽的弦乐器音群之中,若隐若现地不断发展。当管弦乐队充满激情地全奏这个主题时,它早已深深根植在聆听者的脑海中。门德尔松曾经说过:“第一段独奏全部用e弦”,其气势和旋律音域的充分调动,充分利用了小提琴最潜在的性能。

经过一段新材料的精巧、活跃的连接部(72~131),音乐转入第二主题(131~167)。这个主题采用带再现的二段式结构,以三度为骨架构成特色的节奏型,通过模进发展不断强化;旋律优雅轻盈,色调明快,给人带来一丝淡淡的依恋与惆怅。这个略显惆怅的主题由两支长笛、两支单簧管温柔地以四重奏的形式奏出,独奏小提琴似乎是从天而降,一直落到小提琴所能奏出的最低音,然后自如地接替木管乐器继续演奏第二主题,通过连接意义很强的结束部(168~238)与展开部相连。

展开部(239~335)先后对第一主题和连接部分的旋律发展,虽有一系列调性转换,却没有激烈的戏剧性冲突。展开部的最后部分第299小节进入独奏的华彩乐段,乐谱上“cadenza”的标记提示着华彩段的开始:令人炫目的弓弦上下飞舞,激动人心的旋律波澜起伏,更有了一层独奏小提琴继续展开的效果;乐队适时带着主题引入,好像小提琴在为乐队伴奏,将音乐推向高潮,引出第一主题的再现。

在独奏小提琴继续发挥着华彩段落的炫技时,由乐队在e小调上演奏的第一主题再现部(336~493)翩然而至,这使展开部与再现部紧密地连接在一起。与呈示部相比,第一主题略作缩减,只再现了一个乐段,连接部也十分简短;第二主题虽然在明亮的e大调上演奏,但仍然保持了优美抒情的音乐性格。

尾声(494~528)没有结束在终止和弦上,很自然地、连续地进入

了行板的第二乐章。

第二乐章好像是一幅抒情音画,宽广流畅、气韵悠长的第一主题像是一首田园诗。第三乐章主部主题轻盈、欢快、活泼、灵巧,在欢乐的场面里充满了青春的活力,乐曲在全乐队的欢唱中结束。

整部协奏曲甜美而不落俗套,华丽而不肤浅,整体协调匀称,融形式美与情感美于一炉,集乐思清丽与情感奔放于一身,是世界小提琴协奏曲中的珍品。

关于门德尔松的资料

关于门德尔松的资料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Jacob Ludwig Felix Medelssohn)1809年二月3 日,相当于(嘉庆己巳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Moses),父亲是亚伯拉罕(Abraham)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利亚(leah)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Fanny)(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半个月后去世。终年38岁9个月1天。 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种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义的逻辑性,又带有浪漫主义的幻想性;他创作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具有华丽的技巧与甜美的旋律,表现生活中明朗的一面,是举世公认的精品。 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在音乐教育上,创办了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莱比锡音乐学院,为后来德国音乐教育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门德尔松是莫扎特之后最完美的曲式大师,古典主义的传统与浪漫主义的志趣在他作品中完美的结合在一起,赋予作品以一种诗意的典雅。他善于将美妙的旋律纳入正规的古典曲式,他不仅是一位热情歌颂自然的诗人,还是一位善于用虚无缥缈画笔的风景画家,他的音乐被称为“描绘性浪漫主义”。 门德尔松作为作曲家、指挥家和钢琴演奏家的才华得到了玛利·比戈(在巴黎)、路德维希·贝格尔、莫舍莱斯等钢琴老师和策尔特(1817年在柏林教他作曲)的鼓励。 他在短暂的一生中创作了大量的各种体裁的音乐作品,作品的风格温柔舒适、优美恬静、完整严谨、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反映出他生活上的安定富足。他创作的《芬格尔山洞》、《第一钢琴协奏曲》、《无词歌》、《意大利交响曲》《苏格兰交响曲》等都是著名的作品。 - 1 -

《春之歌》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无词歌第30首·春之歌》OP.62,NO.6之曲式分析报告 (总述全曲结构,指明曲式类型) 这是一个引申型(展开型)单三段曲式,进入再现段之前有连接,曲末有尾声。 ----------------------------------------------(分述部分内部的论述顺序由于组织语言及行文的需要可作调整)(分述次级结构) 首段是一个8+7结构的并行不等长的减缩型乐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乐段调性持续在主调A大调上,和声按照T—S—D—T的模式运动,简洁流畅而富有逻辑性,为典型的呈示型和声手法;(交待下一次级结构的终止式)第一乐句在第8小节处停留在V6 5上作半终止,第二乐句在第14至15小节由K6 4—V7—I形成收拢型的全终止;(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描述)整个乐段的旋律呈波浪型,富有歌唱性,伴奏织体以八度和声音程加倚音性的上行分解和弦构成,使音乐具有了明快、活跃的形象特征。 (分述次级结构) 中段是一个20小节的不可分句乐段,但从材料的运用来看又可将其分成三个不同的阶段。(依次交待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延续前一乐段的材料是2+2的乐节重复。第二阶段引用前乐段的材料加以展开,以顶针句法形成了2+2+2+2的四个乐节。第三个阶段材料接近第一个阶段,前4形成了一次不完满的全终止,后四小节为补充终止部分;(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这一乐段从A大调进入,在22小节处转入属调E大调,直至34—35小节由V7—I结束本乐段。和声上以正格进行为主,较前一乐段省略了下属功能的使用,使整个和声进行显得更为紧凑。从上述分析可看出这一乐段的对比因素主要体现在调性及材料的展开方面。 (分述次级结构) 连接段是一个从材料上可分为7+7的过渡性段落,前7小节引用前面的材料作动机性的发展,后7小节以十六分音符作类似华彩性的展开从而顺利引出再现段;(描述这一结构内的调性、和声运用情况)整个这一段落从E大调进入,随后在40小节处转入A大调(主调),在和声运用上,重新纳入下属功能组和弦,并频繁的使用了到二级、四级上的离调和弦,使得这一段落的和声富有动力性。

论门德尔松(一)

论门德尔松(一) 雅克勃.路德维希.费里尔.门德尔松-巴托尔迪JakobLudwigFelirMendelssohn-Bartholdy(1809-1847),德国作曲家,12岁开始创作,17岁即完成《仲夏夜之梦序曲》,21岁起研究和整理巴赫的作品,为这位音乐之父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最重要的贡献。27岁在莱比锡任指挥,1843年创办德国第一所音乐学院,38岁时即病故。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2月2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开普勒、斯宾诺莎、牛顿、爱因斯坦所追求的宇宙的和谐、有序、完美的哲学观也有某种一致性。” 影响门德尔松创作风格的因素,首先离不开他明朗而友善的人际关系。围绕在门德尔松身边的几乎都是亲切友善的家人和友人,这些人使他形成一种正直、开朗、光明的感情观,《无词歌》及一些室内乐作品中慢乐章的抒情性大多来源于此。第二个因素是来自对大自然世界的游历,及游历时带来的感动和印象。他对自然的感受主要来源于旅行生活,门德尔松非常喜爱旅行,年轻时已到过多个国家旅行,每次的旅行几乎都能使他产生创作的灵感——意大利之行创作出《意大利交响曲》(对那不勒斯的塔兰泰拉舞曲的印象直接影响了末乐章)、苏格兰之行反映在《苏格兰交响曲》中、在赫布里底群岛的山洞中对英雄们的感动和震撼是《赫布里底群岛》序曲的灵感来源……,除外还有多首无词歌也是在旅行途中受到启发而创作出来的作品。“一根柱头也可以使他产生音乐的遐想,如同罗马的景色一样,诱使他发出了同样的呼声:‘……音乐就隐藏在这个地方……’。”正如(在第一部分中)所说,自然对浪漫主义的艺术家来讲是精神感悟的源泉,是促使灵感觉醒的灵丹妙药,除了关注自然本身以外他们更关注内心与自然产生的共鸣和感受。此外,还有一个因素就是宗教音乐领域。这个领域的影响使门德尔松对很多神话故事和神话人物产生了幻想,并把这些对仙女、精灵等的幻想投射在他的音乐创作中,如那首著名的《仲夏夜之梦》序曲。可是,对门德尔松来说神话或童话并不是完全脱离现实的产物,也不意味着对现实生活的矛盾,更不是想颂扬童话般的社会和环境,而是对生活中美好事物和光明面的描绘和解释,他总是希望未来会有所改进。“在他身上既没有浪漫派的那种阴暗、隐晦的痕迹,也没有浪漫派的种种背景和各式各样的附带目的。”这一点与他的出身良好也有一定的联系,毕竟他从未为关于谋生的问题而烦恼过。门德尔松经常被认为是一位保守主义或复古主义的作曲家,更有甚者认为他是古典主义的“模仿者”或“古典浪漫派”,这些观点及评价都存在着某些片面性,并不完全客观。如果说门德尔松的创作风格存在“保守性”,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来自于他非常重视音乐的传统(正因如此,巴赫的《马太受难乐》才能重见天日),门德尔松深入钻研和研究了音乐的传统,他认为这是很有价值的东西并应该一直保存下去,所以他对音乐的革新也融合在传统中以致人们很难发现。除此之外,他的保守主义也被认为体现在他对政治的态度上。门德尔松曾经定下“使世界更美好”的目标和愿望,可是后来他发现现实与理想有越来越多的冲突,他想建立的“以音乐从内在改造人类生活”的高度设想似乎离自己越来越遥远,生活中单纯的光明面好像随着青年时代的结束而逐渐蒸发掉,他对这一切感到困惑、不能理解与极端痛苦。可是,他也并非想“保守”地保持所有的现状不变,正如他能看出德国的不良风气一样,他也洞察出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 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 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 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 ⑵ 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 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

料1(7~8)。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然后是连接中出现的颤音(46)以及和弦分解的材料3(47),最后又重复一次,并作了补充。 三、综上所述,这首作品使用了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为结构,带有提示速度、伴奏音型等方面的引子和总结全曲的尾声。值得一提的是,由于中句的展开比较激烈,所以在中句之后出现了6小节起着材料转化和情绪过渡的连接,使得第二段内部的衔接极为自然。

门德尔松的故事有什么

门德尔松的故事有什么 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家境优渥,祖父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哲学家,而 父亲是一个银行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门德尔松的童年生活非常的轻松。门德尔松受到母 亲的影响比较大,他自幼和母亲学习钢琴,他也是当时公认的音乐神童。 门德尔松在自己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开演奏,十几岁就组织了自己的私人乐队,可 以看出他的音乐才能是非常的突出的。同时门德尔松也投身于巴赫作品的宣传当中,因为 在柏林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在他应邀参观了英国的爱乐乐队,并且在苏格兰的岛屿上度假之后,他写出了著名的 苏格兰交响乐,来表达在英国访问期间它的所观所感,之后他开始酝酿另外一部大作意大 利交响曲,这部交响乐是在他参观意大利之后才写出来的,并且就部曲子是在德国完成的。 1842年,门德尔松和舒曼等人一起创办了一个音乐学院,就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之后门德尔松还在伯明翰音乐节上再次出现,指挥了以利亚,也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而第二年,他的姐姐去世,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此时他自己的身体情况也逐渐糟 糕起来,半年后,自己也不敌重病。 门德尔松作品中,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仲夏夜之梦中简单明 快的节奏感也是门德尔松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仲夏夜之梦中,门德尔松为我们展现了来自 大自然的诗情画意和梦幻般的想象力,同时也体现了门德尔松对技巧的精妙掌握和对音乐 表现力的无限可能。少年时创作的仲夏夜之梦将他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才华理解展现的 淋漓尽致。 乘着歌声的翅膀是门德尔松最为广为流传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抒发内心感情的小诗,借着抒情诗,穿插着流畅清醒的旋律,为人们展开了一个美好想象的世界,青青的草地,缓缓流淌的小溪,跟自己的爱人踱步在小河边上,到处都是鲜花盛开;在宁静的夜里,倾听来自远方的流水声,在安静的小树林里,憧憬着幸福,享受着爱意的包围。温馨而又 浪漫的情景展现在我们的心底深处。 门德尔松作品更多的是反应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幸福的歌颂,古典主义音乐的形式 的外表下是浪漫主义的丰富想象力。在他的作品中,流水般的温存让人们不知不觉而又后 知后觉,一股温暖会慢慢的包围你所有的感官。 浪漫主义盛行的19世纪的欧洲,涌现了一大批音乐家作曲家,门德尔松贡献是无法 被人们所忘记的,他优美宽泛的音乐表达,给人类带来了美好生活温馨的享受。虽然门德 尔松一生短暂,但是他对音乐史的贡献却是深刻而又深远的。 少年时候的门德尔松已经开始展现自己的音乐天赋和对音乐的不同见解,他独创了无 词歌的钢琴演奏形式,尤其是在浪漫主义创新的年代,人们对音乐开始更多的追求丰富,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的音乐分析 口向少华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一巴托尔第(FelixMendelssohn--Bartholdy 1809__1847)是浪漫主义早期德国着名作曲家,指挥家.他一生从事音 乐创作,虽然年仅38岁去世,但他留下的作品数量之多,创作体裁之广 泛让人惊叹.作为浪漫主义早期重要作曲家,门德尔松为戏剧《仲夏夜之 梦》配乐.首创音乐会序曲体裁,丰富了交响乐队演奏的内容,更为重要 的是,这种体裁无疑对十九世纪中叶李斯特创造的单乐章交响诗有着直 接的影响和启示.同时门德尔松创作的49首钢琴小品《无词歌》,在他的 整个音乐作品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无词歌”,即没有歌词的歌曲.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它的歌唱性和抒 情性.每首作品配以单一化音型的伴奏,是一种声乐化的钢琴作品.《无 词歌》的创作手法新颖精炼,表达的思想内容丰富多彩,具有高度的艺术 性,是典型用古典主义的形式表现浪漫主义思想的佳作.《葬礼进行曲》是 《无词歌》中的第27首,本文主要从作品的曲式结构,和声特点及音乐的 发展手法等方面,对其进行探究. 一 ,作品的音乐分析 ((葬礼进行曲》(以下简称”葬礼”)于1841--1842年间创作.乐曲 为再现单三段曲式结构(曲式结构图如下),前有引子,中有连接,后有 尾声,拍,弱起小节开始.整个乐曲充满了深沉,严肃的气氛. 曲结构图: 再现段曲式 BA 广—连接 8(4+4)4 首先乐曲从四小节引子开始,三连音加附点八分音符的节奏型,仿 佛是送葬队伍沉重的步伐在艰难的前行,开始就奠定了乐曲悲痛的基涮, 4l/音乐教育与包f4#/20113 4 F== 一 子:引4e e小调的色彩更是添加了儿分暗淡.引子主要由主属和声材料构成.根 据力度,音区的不同,又可以分为各两小节的两部分,第一部分建立在 主调主和弦上,引入并肯定调性,第二部分力度由原来的f上升到仃,加 入属和声的色彩,好像送葬队伍的步伐由远至近,越来越清晰……,最 后在e小调属和声上结束,为呈示段的进入在情绪,和声上做好了准备. A部分(呈示段)由两个乐句构成,各为四小节,为典型的属主呼

门德尔松及《仲夏夜之梦》欣赏

物理与材料科学学院,1402班,1430300053,崔旭 门德尔松及《仲夏夜之梦》欣赏 摘要: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在一个家境富裕、良好的音乐熏陶的环境中成长,不过英年早逝,在他短暂的生命中创造出许多经典著作,例如《仲夏夜之梦》。同时还有使巴赫作品重回音乐中,创办音乐学院等成就。 关键词:门德尔松,仲夏夜之梦,成就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门德尔松珍贵的挚友。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14岁组织自己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表现他的观感。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享年38岁。 《仲夏夜之梦》序曲,是具独创性的优秀之作。这首序曲于1826年夏间写成。当时17岁的门德尔松和妹妹芳妮醉心于阅读新出版的莎士比亚戏剧,其中《仲夏夜之梦》给他留下的印象最深,于是他根据这一题材写出了钢琴四手联弹《仲夏夜之梦》序曲,初时由他和妹妹演奏,次年才编配为管弦乐曲公演。它曲调明快、欢乐,是作者幸福生活、开朗情绪的写照。曲中展现了神话般的幻想、大自然的神秘色彩和诗情画意。全曲充满了一个17岁的年轻人流露

关于门德尔松的故事

关于门德尔松的故事 对于门德尔松故事,大家或许都是有点陌生的。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家境优渥,祖父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哲学家,而父亲是一个银行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门德 尔松的童年生活非常的轻松。门德尔松受到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他自幼和母亲学习钢琴, 他也是当时公认的音乐神童。 门德尔松在自己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开演奏,十几岁就组织了自己的私人乐队,可 以看出他的音乐才能是非常的突出的。同时门德尔松也投身于巴赫作品的宣传当中,因为 在柏林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门德尔松的故事离不开交响乐的创作,在他应邀参观了英国的爱乐乐队,并且在苏格 兰的岛屿上度假之后,他写出了著名的苏格兰交响乐,来表达在英国访问期间它的所观所感,之后他开始酝酿另外一部大作意大利交响曲,这部交响乐是在他参观意大利之后才写 出来的,并且就部曲子是在德国完成的。 1842年,门德尔松和舒曼等人一起创办了一个音乐学院,就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之后门德尔松还在伯明翰音乐节上再次出现,指挥了以利亚,也获得了巨大的 成功,而第二年,他的姐姐去世,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此时他自己的身体情况也逐渐糟 糕起来,半年后,自己也不敌重病,门德尔松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门德尔松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在他身上有着很受大家欢迎的品质,他不夺人之美, 也不贪图功德名利,在素养上表现得极为高雅,这些品质从门德尔松趣事就能体现出来。 因为从小就表现出来难得的音乐才华,门德尔松天才的名声叫的很盛,但是他一点也 没有因为大家的称赞而感觉到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有一次门德尔松趣事受邀去英国 女王的宴会上去演出,在白金汉宫演出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女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为这 位音乐家。 当时门德尔松演奏了一曲有自己署名的曲子,一曲完毕,女王对门德尔松的演奏极为 赞赏,夸奖他说:单单这一首曲子,你就是一个难得的天才。但是面对女王的赞赏,门德 尔松却老实的回答说,这首曲子是她妹妹谱写的。 原来门德尔松的妹妹在音乐上非常有才华,她最初写出了这首曲子,但是家里的几位 兄弟不是很赞成音乐作品以女人的名字发表,经过商量以后,他们一致决定用门德尔松的 名义发表这部作品,而在市场上这部作品也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门德尔松并没有 把这份原来就不属于他的荣誉据为己有,反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解释,这一 点让所有人都非常佩服门德尔松的为人,也感觉门德尔松诚实有趣。 门德尔松作品中,仲夏夜之梦是门德尔松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在仲夏夜之梦中简单明 快的节奏感也是门德尔松生活的真实写照,在仲夏夜之梦中,门德尔松为我们展现了来自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音乐论文 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曲式分析 李虻 1826年,17岁的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从莎士比亚著名喜剧《仲夏夜之梦》中得到创作灵感,写出了《仲夏夜之梦》序曲,成为标题性音乐会序曲的开山之作。时隔17年后,作曲家又应普鲁士国王邀请,在保留原序曲的基础上,为柏林上演的喜剧《仲夏夜之梦》另创作了12段不同体裁的配乐。其序曲、谐谑曲、间奏曲、夜曲、婚礼进行曲等五首被编为《仲夏夜之梦五首管弦乐曲》Op.61。《婚礼进行曲》是第四幕与第五幕的幕间曲,因其营造的婚礼气氛雍容典雅、富丽堂皇而成为家喻户晓的婚礼音乐。 本曲采用回旋曲式结构,主部的多次呈示将充满了兴奋与欢乐情绪的主题贯穿于乐曲始终。 引子(1~5):由小号奏出富有动感的四音节奏型,在全曲中具有穿针引线的作用。这个节奏型与贝多芬《命运交响曲》中的“命运叩门”动机的音乐性格非常相似,富有弹性和张力。随着单音、双音、和弦音型的变化,声部逐渐加厚,情绪逐渐紧张,把一场盛大而华丽的婚礼场景展示在听众面前。 例1: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1-5小节 主部一(6~33):有再现的单三部曲式,主调为C大调,各乐段均有重复

(AABABA),由乐队合奏的ff是主部的基本力度,雄壮而辉煌,本身就是一首激动人心的进行曲,而均衡、对称的结构则将激动的情绪四平八稳地表现出来。 A乐段揭示了贯穿全曲的婚礼主题,由两个同头异尾的平行乐句组成,为4+4方整性结构。第一句又分为两个乐节:前乐节从向E大调的短暂离调开始,增加了不稳定的律动感;由长笛、双簧管、单簧管和小提琴演奏的旋律并没有按作曲的一般规则写作,直接从最高的主音开始,稳住后以七和弦为衬托,平稳地下行;二分音符、附点四分音符组合与四分音符的均衡交替,突出了进行曲的节奏特征;低音乐器平稳向上推进,形成外声部旋律由扩张到收缩的反向进行。后乐节由倚音引导的旋律音缓缓上行,颤音与按比例缩减的节奏组合,使激动的情绪得到舒缓。后乐句是前乐句的简单重复,两个乐句之间以一串分解和弦的跳音相互衔接,轻灵而俏皮;A乐段重复时以引子变奏形式作为连接,再次回顾了引子营造的意境。 例2:门德尔松《婚礼进行曲》5-9小节 B乐段由两个4+4对比乐句组成,节奏简约清晰,木管乐器、弦乐器与小号演奏旋律,低音乐器和其余的铜管乐器伴奏,滚奏的定音鼓震耳欲聋,延续着主题庄重而明朗的风格。 插部一(34~47):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各部分均有重复(CDD)。C乐段在属调(G大调)上陈述,由两个重复乐句组成,突出了主功能与下属功能;旋律以三度叠加的形式呈现出向上的弧线形,两个乐句均开放于属和弦。D乐段由两个乐句组成,中句材料为前乐段上行三度的模进,转入关系小调(e小调),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的《无词歌》分析报告 一、概述 首先我需要对题目中的无词歌来做一些简单的解释,“无词歌”这种体材的 首创就是作曲家的一个试验品,一个传统与创新并存的新品种。对“无词歌”体裁的解释基本上均为“一种宛如歌曲的抒情钢琴小曲。其中包含一个歌曲性质的旋律和相应的伴奏部分。”或“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曲,主要是钢琴曲,它是由作者剪裁而定的各色生活片断。” “无词歌”的音域与人的声区比较接近(有时也比声乐曲的音区更为宽广些),似乎是一种专为器乐而打造的声乐曲一样,使器乐尤其是钢琴也能像人声一样温柔的歌唱,体现出浪漫主义时期 的音乐家们在创作中使器乐作品倾向于声乐化的特点。 门德尔松钢琴小品《无词歌》在浪漫派抒情钢琴作品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有着独特的魅力和色彩,秀气,柔媚,有抒情的歌唱性,弹这样的曲子无须炫技,乐感比技巧重要。《无词歌》这部钢琴小品集的创作从183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845年为止,穿越了作曲家生命里的一半时光,也陪伴他一路走过生命中的许多悲欢离合,他把他生活上很多大大小小的画面、内心感受都投放到这部曲集中。无词歌是门德尔松首创的抒情小品体裁,它既不够深刻也不够严肃,但精致而不造作、清新而细腻才是它最大的特点。 创作人物、背景 门德尔松出生于1809年2月2日的汉堡,与十八世纪的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并称为音乐史上最天才、最早熟的作曲家。门德尔松本身特有的音乐才能加上围绕在他身边亲切友善的人际关系,使他的作品大多呈现出愉快而细腻、优雅而敏感、轻松而质朴的风格特征。门德尔松从不在音乐中追求过份的忧郁、病态的多情,你也不能从他的作品中找到深刻的对时代、对社会矛盾的呼喊,他的作品总与现实斗争保持一定的距离,因此他总被看作是柔弱的附庸风雅,被认为是复古保守分子,永远不能超越年轻时创造的童话世界向前发展。事实上,这样的评价对门德尔松来说并不公平,他的音乐真正的价值并不在于反映现实,而在于表现人类最单纯、直挚、积极、乐观的感情和精神,“他的作品对人类精神的升华、情感的调节、智力与创造力的启迪会起到一定的作用。他的美学理想与哥白尼、开普勒、斯宾诺

关于门德尔松的故事

关于门德尔松的故事 门德尔松短暂的一生中留下的很多作品却被我们熟悉,他将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完美融合,带给我们典雅端庄的美好享受,下面是搜集整理的关于门德尔松的故事,希望对你有帮助。 对于门德尔松故事,大家或许都是有点陌生的。门德尔松出生在一个典型的犹太家庭,家境优渥,祖父是当时非常出名的哲学家,而父亲是一个银行家。这样的家庭环境让门德尔松的童年生活非常的轻松。门德尔松受到母亲的影响比较大,他自幼和母亲学习钢琴,他也是当时公认的音乐神童。 门德尔松在自己九岁的时候就开始了公开演奏,十几岁就组织了自己的私人乐队,可以看出他的音乐才能是非常的突出的。同时门德尔松也投身于巴赫作品的宣传当中,因为在柏林指挥巴赫的《马太受难曲》,在当时的音乐界引起了很大的轰动。 门德尔松的故事离不开交响乐的创作,在他应邀参观了英国的爱乐乐队,并且在苏格兰的岛屿上度假之后,他写出了著名的苏格兰交响乐,来表达在英国访问期间它的所观所感,之后他开始酝酿另外一部大作意大利交响曲,这部交响乐是在他参观意大利之后才写出来的,并且就部曲子是在德国完成的。 1842年,门德尔松和舒曼等人一起创办了一个音乐学院,就在后世非常出名的莱比锡音乐学院,之后门德尔松还在伯明翰音乐节上

再次出现,指挥了以利亚,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而第二年,他的姐姐去世,这对他的打击非常大,此时他自己的身体情况也逐渐糟糕起来,半年后,自己也不敌重病,门德尔松的故事就这样结束了。 关于门德尔松的趣事门德尔松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在他身上有着很受大家欢迎的品质,他不夺人之美,也不贪图功德名利,在素养上表现得极为高雅,这些品质从门德尔松趣事就能体现出来。 因为从小就表现出来难得的音乐才华,门德尔松天才的名声叫的很盛,但是他一点也没有因为大家的称赞而感觉到骄傲,反而更加谦虚谨慎。有一次门德尔松趣事受邀去英国女王的宴会上去演出,在白金汉宫演出在当时是很高的荣誉,女王举行了盛大的仪式为这位音乐家。 当时门德尔松演奏了一曲有自己署名的曲子,一曲完毕,女王对门德尔松的演奏极为赞赏,夸奖他说:单单这一首曲子,你就是一个难得的天才。但是面对女王的赞赏,门德尔松却老实的回答说,这首曲子是她妹妹谱写的。 原来门德尔松的妹妹在音乐上非常有才华,她最初写出了这首曲子,但是家里的几位兄弟不是很赞成音乐作品以女人的名字发表,经过商量以后,他们一致决定用门德尔松的名义发表这部作品,而在市场上这部作品也确实引起了很大的反响,但是门德尔松并没有把这份原来就不属于他的荣誉据为己有,反而是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进行解释,这一点让所有人都非常佩服门德尔松的为人,也感觉门德尔松诚实有趣。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No

门德尔松《威尼斯船歌》(Op.30,No.6)分析报告 一、这首作品的曲式结构为带有展开性中句并完全再现的二段曲式,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二、这首作品在结构上除了基础部分之外,还包含引子、连接和尾声。 1、引子(1~6)在主调#f小调的主持续上,以半分解和弦为伴奏织体,起到提示速度、调性以及情绪渲染的作用。开放在主调的属和声上,为呈示段的进入做调准备。 2、呈示段(7~22)是个长为16小节、并行的二句式方正型收拢性乐段。 ⑴上句(7~14)可以分成两个等长的分句,第一分句(7~10)还可分成两个等长的乐节,第二分句不可分,形成综合句法的乐句,半终止在主调的属和弦上。上句的第一分句包含两种不同的材料,分别是:级进的上行加同音反复(称为材料1)和级进的下行(称为材料2),见例1。 例 1 第二分句对比进入,包含了一种新材料——分解和弦的进行(称为材料3),见例2。 例 2 ⑵下句(15~22)并行进入,与上句保持相同的节奏、相同的主题、相同的织体等,改变了终止,完全终止在主调的主和声上。上、下句在终止上形成属主呼应。 3、发展再现段(23~43)包括展开性的中句、连接和再现句。 ⑴中句(23~30)是个展开性中句,展开材料(23~24)来自于呈示段的材料1(7~8)。与原材料相比,其变化主要体现在:①旋律的进行由同音反复改换为同音反复后级进上行;②起始音级由调式的中音改换为导音;③旋律的呈示由“线状”改换为“带状”。在主调#f小调上陈述后,通过模进离调至关系大调A大调(25~26),再上行模进并衍展(27~30),最后回到主调的属和声上半终止。 ⑵连接(31~36)使用分解和弦的伴奏音型进入,通过高音区的颤音模拟水波声,然后使用下行的材料2导向再现。 ⑶再现句(37~43)完全再现呈示段的下句。 4、尾声(44~55)综合回顾了全曲的主要材料,先是下行的材料2(44~45),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学院:理学院班级:12数学姓名:郗峰 一、门德尔松简介 门德尔松(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报告

门德尔松《葬礼进行曲》曲式分析报告 这是一首使用展开性中段带变化再现的单主题单三部曲式,全曲主调为e 小调。 简单的结构图式如下: 引子4(2+2)+‖:A8(4+4):‖+B8 (4+4)+再现连接4+A’12(4+8)+尾声4 文字分析报告如下: 引子 (1-4小节): 全曲由e和声小调引入,句中出现三连音,给人营造出一种沉重,严穆,凝重的气氛,具有”葬礼”的悲剧性色彩.同时三连音结构又符合进行曲这种体裁的风格特点. (5-20小节): 呈示段 )呈示段是一个长为16小节的复奏乐段,其基本乐段是个长为8小节(4+4的收 拢性乐段,带变化重复,不构成曲式结构的升级.上句半终止在属和声上,下句在第 10小节在和声上出现短暂向其平行大小调G大调离调,且和声音响加厚。 中段 (21-28小节): 属方整的两句式乐段,e和声小调. 第1句(21-24小节)采用主题首部同音持续到三连音,并且层层上行模进,采用 渐强的阴凉给人一种凝重的感觉,带有综合展开的特点.第2句(25-28小节)采用音 的下行模进,力度上用ff,给人压抑的感觉. 连接:(29-32小节) 运用引子的材料,为再现段的出现作材料和和声上的准备,且感情得到升华. 再现段:(33-44小节): 并行的非方整(4+8)的两句式乐段,属收拢式乐段.首先用ff开始向G大调作离调.第1句终止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第2句采用综合再现,第37小节和声上为G大 调下属上建立的属三四和弦到下属和弦,且出现D和声大调的六级上的和弦,之后的

第38小节出现属的属七和弦到属和弦的进行,从39小节开始加入引子材料,进行扩充,且经过阻碍终止,强调主和弦,最终完满结束在e小调的主和弦上. 尾声:(45-48小节) 与引子遥相呼应,采用主和弦上作分解,采用pp力度和最后的延长音使音乐消失.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

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技巧分析 理论研究?音乐 一摘要:门德尔松作品却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擅长用音乐来描 绘大自然的美景,作品以精美,纯净,高雅见长.《随想回旋曲》是 他早期的作品,也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一首乐曲.乐曲充分发挥了作 者的想象力,将大自然中美好的事物用钢琴表现了出来,也体现了其 古典和浪漫的完美结合.作者用了回旋曲式的结构,将精灵的顽皮, 可爱呈现出来.通过对这首作品的仔细分析,更好的理解门德尔松的 创作特点,在演奏时,能更好的将情感与作品融为一体. 关键词:门德尔松;随想回旋曲;演奏分析 一 ,门德尔松的生平及创作特点 1.门德尔松生平简介.门德尔松生于1809年出生在德国汉 堡,他4岁的时候就跟随母亲学习钢琴,年幼的他很快展现出他 非凡的音乐才能,9岁时就已经以钢琴家的身份举行钢琴独奏音 乐会,1l岁时根据他学的音乐理论知识开始了音乐创作.12岁时 在老师弟尔特的引荐下结识了已年逾古稀的德国大文豪歌德.这 是一对忘年之交,歌德被门德尔松的才华和气质所吸引,门德尔 松被歌德的博学和睿智所感染,歌德勇于进取的精神和崇尚古典 美的高雅趣味对门德尔松的成长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也对他身处 浪漫主义时期独特的艺术观的形成起了奠基作用.他游览了欧洲 的许多国家,也一路谱写了很多优美的经典的作品.正当他达到 事业辉煌的顶峰的时候,却被一个噩耗催毁了,因为他挚爱的姐 姐的离世,精神上受到沉重的打击,心力衰竭,于l847年l1月4 日逝世,此时他仅有38岁. 2.门德尔松的创作特点."门德尔松是集文学家,指挥家, 钢琴家,作曲家于_'身的描绘性浪漫主义音乐大师."他把浪

门德尔松《威尼析斯船歌》赏析

门德尔松琴行 门德尔松琴行 门德尔松《威尼析斯船歌》赏析 无词歌是德国作曲家门德尔松首创的一种音乐形式,无词歌,又称无言歌。是一种抒情性、歌唱性的小型器乐体裁。它象浪漫歌曲一样,配有简单的伴奏,常以钢琴独奏形式演奏,在一定的节奏音型陪衬下奏出歌唱一般的旋律线条。它既是器乐小品,其音域自然较之声乐曲更宽广一些。无词歌的结构形式除了少数的奏鸣曲式外,一般都为二段体、三段体类似歌曲的结构形式。 门德尔松自1830年至1845年间,共创作四十九首无词歌,均系钢琴小品。其中很多首被改编成小提琴、大提琴、长笛、竖琴等各种器乐小品来演奏。19世纪上半叶的浪漫主义时期,钢琴音乐颇为盛行,许多作曲家都创作过不少钢琴小曲,门德尔松的无词歌也是创作于这个时代。他的无词歌曾编为八集出版,每集六首曲子,最早的第一集于1832年在英国出版。比较著名的有《春之歌》、《威尼斯船歌》《猎歌》、《浮云》等。我个人比较喜欢的是这首升f 小调《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 《威尼斯船歌》是门德尔松《无词歌》中第二集第六首作品(通常被称为《第二号威尼斯船歌》),是一首非常有名的船歌题材钢琴曲。 乐曲开始,左手的分解和弦描绘小船在水面上荡桨的情景;一段意大利式的、美丽如歌的旋律在舒畅的伴奏中由右手奏出,旋律略带一丝忧伤的情绪,仿佛把听者带到了威尼斯这座水上名城…… 这首钢琴曲是电影《ONCE 》中女主角Marketa Irglo 弹奏过的,旋律非常好听,一开始以为是她的原创,后来通过剧情才知道是德国钢琴家门德尔松弹奏的!另外有她和Glen Hansard 合唱的歌曲也非常好听,建议大家可以边看电影边欣赏音乐,这样会更有味道! 意大利的威尼斯是一座世界闻名的水城,不仅风光明丽,令人神往,那里的优美音乐、独具魅力的船歌也是闻名遐迩,拨动了无数音乐家的心弦。门德尔松1830年去意大利旅行期间,曾听过运河上船夫们悠扬感伤的歌声,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在此后陆续创作的无词歌中,多次用了这种音乐风格,如他的作品19之6、30-之6、62之5等,都被称作《威尼斯船歌》,其中这首升f 小调《威尼斯船歌》(作品30之6),更是受到大众的欢迎。 这是一首6/8拍的、小快板速度的小曲,右手的曲调如歌般抒情流畅,左手的伴奏音型似摇橹般的节奏,在摇晃中洋溢着诗情画意。第一乐段由两个相似的乐句构成,旋律的起伏中展现出威尼斯网络密布的河道上,波光粼粼,贡多拉船悠闲徐缓地荡漾水面的惬意情景。第二乐段右手三度音程的模进,把乐曲逐步推向高潮,继而又在一个长长的颤音和下行音阶后,回到第一乐段的下句的曲调上,让人在威尼斯纵横交错的河道里辗转回旋,徘徊留恋。结束部乐曲在主和弦反复下行的分解式进行中,渐行渐弱,留下一个轻轻的长音,仿佛船儿已渐渐远去,船夫们的歌声还在人们耳边袅绕着。 好美的音乐,好美的威尼斯。 文章来源:https://www.doczj.com/doc/b43476216.html,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门德尔松及其作品鉴赏 一.关于门德尔松 门德尔松(Felix Mendelssohn,1809-1847),德国著名的作曲家。费利克斯?门德尔松1809年出生于汉堡一个犹太家庭。祖父是哲学家摩西?门德尔松,父亲是成功的银行家,费利克斯在养尊处优又有文化修养的环境中成长。母亲是钢琴家,他的钢琴启蒙课就是母亲教的。姐姐范尼?卡西里(1805-1847)是一位在钢琴和作曲方面的可造之材,而且是费利克斯珍贵的挚友。在西方音乐史上,像门德尔松这样有着辉煌的家族史、优越的家庭条件和良好的人文环境的音乐家实属罕见,家里经常聚集着当时知识界的代表:卓越的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如:歌德、海涅、黑格尔、威伯等。门德尔松是上流社会中贵族式的音乐家,他的一生在平静、幸福中度过,除了感受到家庭给他的温暖和众人对他的尊重之外,从未品尝过生活的艰辛与苦涩。他被誉为浪漫主义杰出的“抒情风景画大师”,作品以精美、优雅、华丽著称。 费利克斯?门德尔松是钢琴神童,9岁就开始公开演奏,10岁时就为《诗篇19》谱曲,12岁已写出一首钢琴四重奏(op.1),14岁组织自己的私人乐队,16岁发表第一首杰作《弦乐八重奏》,17岁时完成了《仲夏夜之梦》序曲。20岁时他通过指挥《马太受难曲》在巴赫去世后的首次公开演出来宣传巴赫的作品。这是1829年,演出地点为柏林歌唱学院。引起轰动而成为闻名遐迩的指挥家。为巴赫的作品得以复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同年赴英国指挥伦敦爱乐乐队,这是他十次英国之行的第一次。在苏格兰度假后,以《赫布里底群岛》序曲和《苏格兰交响曲》(No.3,A小调)表现他的观感,虽然这两部作品是直到他1830-1831年访问意大利时才动笔写作的。在罗马与柏辽兹邂逅,并开始酝酿《意大利交响曲》(No.4,A大调)。下一个主要停留点是巴黎(1831-1832),在那里与李斯特和肖邦相遇。1833年返回德国,完成《意大利交响曲》并在杜塞尔多夫就任音乐总监。1835年成为莱比锡著名的布业大厅音乐会的指挥。1837年与出身于法国胡格诺教派家庭的塞西尔?让莱诺结婚。1842年与舒曼等人一起创办莱比锡音乐学院。又设法再度访问英国,在1846年的伯明翰音乐节上指挥他的清唱剧《以利亚》,取得辉煌成功。此时他的健康已是每况愈下,次年他心爱的姐姐病故,给他以沉重的打击,加速了他的死亡。他于六个月后去世。享年38岁9个月1天 二.门德尔松艺术成就 (1)在音乐的启蒙运动上,门德尔松使被人们遗忘了几乎一百多年的作品——巴赫的《马太受难乐》重放光芒,这是音乐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从此人们开始重新认识巴赫。 (2)指挥棒的使用 在创作上,首创了高雅纯净、形式短小的钢琴曲《无词歌》(songs Without Words),它指的是那种在 (3)伴奏音型衬托下,旋律如歌的钢琴小品,像日记一样把日常感受记录下来;他对标题交响乐做出了重要贡献,创作了著名的《仲夏夜之梦》、《苏格兰交响曲》和《意大利交响曲》,把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的特点交织在一起,音乐既含有古典主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