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医学课件)人体医学美学

(医学课件)人体医学美学

(医学课件)人体医学美学
(医学课件)人体医学美学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学习方法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属于生物科学中形态学范畴。医学生学习人体解剖学的目的,在于掌握和理解人体形态结构的基本知识,为学习其他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打下基础。清代名医王清任认为“著书不明脏腑,岂不是痴人说梦;治病不明脏腑,何异于盲子夜行”,意思是不了解器官的正常形态结构,即无从谈起器官的疾病;不掌握人体正常形态,即无从涉及病理学内容。故人体解剖学在医学领域内是一门重要的、举足轻重的专业基础课,是医学生接触医学最早的先修课和启蒙课。 一、学习人体解剖学必须遵循的学习观点 学习人体解剖学在必须遵循下列观点,并运用科学的逻辑思维,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归纳综合,以期达到全面正确地认识人体的形态结构特征的目标。 (一)形态与功能统一的观点 人体每个器官都有其特定的功能,器官的形态结构是功能的物质基础,功能的变化影响器官形态结构的改变,形态结构的变化也将导致功能的改变,这就是形态和功能相互制约的观点。如四足动物的前肢和后肢,功能相似,形态结构也相仿。在古代, 人类的手在劳动过程中从支持体重中解放出来,逐渐成为灵活地把握工具等适于劳动的器官;而人的下肢在维持直立行走中逐渐发育得比较粗壮。加强锻炼可使肌肉发达,长期卧床可使肌肉萎缩、骨质疏松。 (二)局部与整体统一的观点 人体是由许多器官系统或众多局部组成的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任何一个器官或局部都是整体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器官或局部与整体之间、局部之间或器官之间,在结构和功能上是互相联系又互相影响的。例如,肌肉的附着可使骨面形成突起,肌肉经常活动可促进心、肺等器官的发育,局部的损伤不仅可影响邻近的局部,而且可影响到整体。 (三)进化发展的观点 人类是由动物经过长期进化发展而来的,是种系发生的结果,而人体的个体发生反映了种系发生的过程。现代人类仍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人体器官的位置、形态和结构常出现变异或畸形。变异是指出现率较低,但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不大的个体差异;畸形则指出现率极低,对外观或功能影响严重的形态结构异常。变异和畸形有些是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返祖(如多乳、有尾、毛人等)或进化(如手部出现额外肌)的表现,有些则是胚胎发育不全(如缺肾、无肢等)、发育停滞(如兔唇、隐睾、先天性心脏畸形等)、发育过度(如多指、多趾等)、异常分裂或融

版《人体解剖学》作业

大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人体解剖学》课程作业一 (本科,局部解剖学) 1.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2。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专升本/高起本) 3。选用教材:张本斯,杨新文,王勇,李光忠、人体解剖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 第十九章至第二十章上肢、下肢 一、填空题 1、头静脉起自手背静脉网得侧,上行至锁骨下窝处穿锁胸筋膜汇 入静脉。 2、与下列血管伴行或关系密切得神经:旋肱后动脉伴神经,肱深血管伴神经。 3、手掌面皮肤由神经与神经及其分支分布。掌浅弓由得掌浅支与得终支相吻合形成。 4、腹股沟浅淋巴结按位置分上、下两群,上群排列于,下群沿纵向排列。 5、通过肌腔隙得结构为与。 6、坐骨神经起于骶丛,出梨状肌下孔,在臀大肌深面,坐骨结节与大转子之间进入股后区,下降至腘窝上角处,分为神经与神经二终支。 二、名词解释 1、腋鞘: 2、肌腱袖: 3、肘后三角: 4、髂胫束: 5、股管: 6、股环: 三、简答题 1.简述四边孔得境界、内容. 2.简述肱骨肌管得位置、构成、内容及临床解剖。 3、简述前臂前骨筋膜鞘得构成及内容.

4、简述穿经梨状肌上、下孔得结构及其位置关系,坐骨小孔得境界、内容。 5、简述股鞘得构成及内容. 6、简述小腿前、后骨筋膜鞘得构成、内容。 四、论述题 1、试述腋腔得构成、主要内容、腋动脉得分段及其分支. 2、试述肘窝得境界、内容. 3、试述腕管得构成、内容及临床解剖。 4、试述股三角得位置、境界、内容。 5、试述收肌管得为位置、境界、内容。 6、试述腘窝得境界、内容、临床解剖。 大理大学成人高等教育 《人体解剖学》课程作业二 (本科,局部解剖学) 1.课程名称:人体解剖学 2。适用专业:临床医学/护理学(专升本/高起本) 3.选用教材:张本斯,杨新文,王勇,李光忠、人体解剖学[M]、第1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01、 第二十一至二十三章头部、颈部、胸部 一、填空题 1.头部借、下颌角、、与枕外隆凸得连线与颈部分界。 2、面肌由神经支配,咀嚼肌由神经支配,面部感觉由神经管理。 3。固有颈部可分为、与颈外侧区三部分.舌骨上区分 为三角与三角;舌骨下区分为肌三角 与三角。 4。剑突与肋弓得交角称,左侧者常作为得进针部位. 5、肺得营养性动脉为动脉,功能性动脉为动脉。 6、主动脉弓得三大分支从右向左依次就是、

人体解剖学

一、人体解剖学的定义、分野和任务 人体解剖学(Human Anatomy)是一门研究正常人体形态和构造的科学,隶属于生物科学的形态学范畴。在医学领域,它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程,其任务是揭示人体各系统器官的形态和结构特征,各器官、结构间的毗邻和联属,为进一步学习后续的医学基础课程和临床医学课程奠定基础。人体解剖学也是美术、音乐、体育等学科的必修科目。 随着人类的进步和科学文化的发展,人体解剖学由于所服务的对象不同,在研究方法、着重点和目的性等方面产生了差异,因而逐渐形成了若干独具特色的分野:如按照组成人体的各系统,逐一研究和叙述各系统器官形态、结构和系统解剖学;按照人体的分部及医疗手术学的需要,研究和论述各体部内诸结构的形态、位置和毗邻关系的局部解剖学;适应绘画和雕塑等专业要求的艺术解剖学;研究人体器官和结构在体育运动和训练中其形态构造和功能关系的运动解剖学;专门阐述临床各种手术层次结构基础的应用(手术)解剖学等。此外,由于研究手段不同,又有了以肉眼观察和解剖操作为主的大体(巨视)解剖学和以显微镜及电子显微镜观察组织——即微视和超微解剖学。还有专门以个体发生和发育过程和规律的人体胚胎学或人体发生学。 鉴于神经科学在近二十年的飞速发展和在下个世纪可能成为生物科学和带头学科的趋势,以及参考发达国家医学院校的课程设置,本教研室对原担负的系统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两门课程进行了改革,设立了大体解剖学和神经解剖学两门课程,即将原中枢神经系统单独设课,以适应世界神经科学的发展潮流,促进教学内容的迅速更新。其余人体形态结构知识大部分内容,划归本门课程即大体解剖学讲授。本课程的教学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概要介绍人体各系统器官的结构知识,采用以讲课为主,辅以必要的印证性实习,但对组成人体支架的骨骼系统,在此阶段则要求掌握所需的全部内容。第二阶段按组成人体的各个体部,逐一进行解剖观察。基本方式是在教师提示后,学员根据教材独立进行解剖操作,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的知识,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员的观察能力、分析判断能力和综合归纳能力,以及一定的解剖操作技巧。在此阶段中穿插必要的理论性讲课,主要任务是引导学员将实践中所获得的知识系列化、理论化。另外请有关临床科室教师,讲授一些结构内容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的意义,以开拓学员的眼界和思路,增添学习的兴趣。 二、人体解剖学发展简史 解剖学是一门历史悠久的科学,在我国战国时代(公元前500年)的第一部医学著作《内经》中,就已明确提出了“解剖”的认识方法,以及一直沿用至今的脏器的名称。在西欧古希腊时代(公元前500-300年),著名的哲学家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和亚里斯多德(Aristotle)都进行过动物实地解剖,并有论著。 第一部比较完整的解剖学著作当推盖伦(Galen,公元130-201年)的《医经》,对血液运行、神经分布及诸多脏器已有较详细而具体的记叙,但由于当时西欧正处于宗教统治的黑暗时期,禁止解剖人体,该书主要资料均来自动物解剖观察所得,故错误之处甚多。宗教统治在一千多年中严重地阻碍了科学文化的进步,也严重束缚了医学和解剖学的发展。 文艺复兴是欧洲历史上一场伟大的革命,资本主义萌芽,教会黑暗统治的桎梏开始被摧毁,“是一个产生学问上、精神上和性格上的巨人时代”(恩格斯语)。在此时期,人民的聪明智慧在科学和艺术的创作中得到较充分的体现,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堪称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他不仅以不朽的绘画流传后世,而且所绘的解剖学图谱,其精确细致即使今日也令人叹为观止。该时,解剖学也涌现出一位巨匠——维扎里(Andress Vesalius, 1514-1564),他从学生时代,就冒着宗教迫害的危险,执著地从事人体解剖实验,终于完成了《人体构造》的巨著,全书共七册,不仅较系统完善地记叙了人体各器官系统的形态和构造,还勇敢地摆脱了盖伦权威的束缚,纠正了盖伦许多错误的论点,从而使他成为现代人体解剖学的奠基人。与维扎里同时,一批解剖学者和医生,发现了一些人体的结构,如欧斯达丘司(Eustachius)、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医院?医学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影响
赵 亮

卢建华

周凤玲

(1.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江苏 南京 210029;2.江苏省沭阳县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处,江苏 沭阳 223600) 摘 要:中国传统文化包含了世代相传具有一定特色的思想、道德、风俗、心志、制度等等各方面,反映了中华民族的 心灵和智慧。其中既有积极向上的科学精神,又存在与现代科技创新精神相背离的一面。中国传统文化对科技发展有着 两方面的作用,即正面的促进作用和负面的阻碍作用。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同样起着重要作用,在潜移默 化中影响了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步伐。应发挥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摒弃其消极因素,从而有利于现代医学技术 创新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中国传统文化;现代医学技术创新;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DOI:10.3969/j.issn.1671-6396.2011.21.021 Abstract: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contains generations of idea,moral,custom,aspiration,institution and so on.All aspects of above-mentioned reflect the Chinese nation's spirit and wisdom.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not only has positive effects but also negative effects in technology development.In addition,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on modern medical scientific technology innovation and gradually influences the pace of innovation.To help developing the innovation better,the necessary measures are to affirm the positive factors in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and abandon the negative ones. Key words: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Modern medical technology innovation;Positive effect;Negative effect

引言
意;谐,相合,强调顺和、协调。“善解能容,和而不 同”。《论语》中提的“和为贵”。墨子的“兼相爱”、 “爱无差”。孟子也主张宽和处世,协调人际关系,营造 “人和”的人际环境。这种思想有助于医学技术人员在工 作中能够和平共处,互相体谅,共同营造一个宽松舒适、 公平公正的工作环境,能让这些医学技术人员体会到人情 温暖和关怀,愿意为事业奉献。 儒家思想是以伦理为中心的,尤其是“重人伦”,强 调人本主义,比如儒家提出的“天人合一”思想,声称人 是万物之灵,爱人,重视人。这些观点都是以人为中心 的。这对我们国家当前提出的科学发展观中“以人为本” 的核心观念作了很好的文化铺垫。现代医学技术创新同样 需要以人为本,医学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医学技术创新 领域需要更多更好的人力资源的投入。而中国传统文化中 重视人价值的观点,提倡社会要培养人才、起用人才、珍 惜人才,给德才兼备的人提供施展才华的平台。而且其重 视人的这种人文精神,使得医学技术创新活动中的医学技 术人员的物质需求能够不断得到满足,在人己互惠的基础 上创造更大的价值。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自强不息的精神,勤奋刻苦,刚健 有为,鞠躬尽瘁。孔子提倡“发愤忘食”的精神,《易 经》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提倡最大限度发挥 人的主观能动性[4]。这些思想都刻画了中国人积极向上,顽 强拼搏的精神。在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发展中也充分体现了 这种思想,每当中华民族面临生死存亡的危机关头时,每 当中华民族需要捍卫荣耀时,国人总能够在这种信念的支
中国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从广义上讲,中 国传统文化是指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进程中所创造的带有 中华民族特色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从狭义上讲 是指社会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组织结构 。我国的传 统文化具有无穷的影响力,其核心是中国古典哲学的儒道 思想。而人们都受到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制约,既包括 其规则制度、伦理规范的直接约束,也受到长期积淀下来 的某些心理暗示、思维惯性的引导,甚至在人们的思想中 根深蒂固。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 对健康概念认识的不断深入,人们对医学技术的要求也在 不断扩大,所以现代医学技术创新既很需要也很必要。现 代医学模式的改变、功能更完善的新医药发明、以及基因 技术的突破等等这些都是医学技术的创新。医学技术创新 对于提高医疗技术水平、推动医学科学进步,乃至人类的 生命健康水平提高都有很重要的价值。江泽民指出:“创 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 力”。人类发展史就是一部人类不断创新的历史 。技术创 新对经济增长和社会进步有巨大贡献 。而技术创新都是在 一定的客观环境中进行的,受到环境的制约、社会文化的 影响,现代医学技术创新也同样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 响,中国传统文化在潜移默化地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起作 用,它从观念、制度、方法、价值等多方面影响着现代医 学技术创新。 2 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医学技术创新的促进作用 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和谐,和,和睦,有和衷共济之
收稿日期:2011-05-17 修回日期:2011-06-07
[3] [2] [1]
作者简介:赵亮(1988-),男,汉族,江苏沭阳籍,硕士,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通讯作者:卢建华(1955-),女,汉族,南京医科大学医政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卫生事业管理。
45

人体美与医学人体美

人体美与医学人体美

1.个体观察 2.群体观察 3.分类观察 (二)测量法 1.直观测量法 2.影像测量法 (1)照片测量法 (2)头颅测量法 (3)云纹影像测量法(4)立体摄影法 (三)人体解剖学方法“人体是大自然最美的东西”——达芬奇 (四)计算机图像处理方法 (五)科学抽象思维法第五节医学职业审美活动 一、医学审美教育与修养 医学审美教育:指在一定的医学科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以美的事物为材料和工具,通过各种审美形式活动激活和美化医学美容工作者的美感体 验,提高医学审美主体在医疗实践中感受美、创造美、评价美的能力的过程,以达到全面发展的教育目的。 医学审美修养:指医学美容工作者在医学美学思想和理论指导下,通过学习和医学审美等途径,在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品质、审美创造等方面,进行自我教育自我改造的过程。 医学审美教育与修养的主要内容 (1)树立正确的审美观(2)提高医务人员的审美素质 (3)建立和谐的医患关系(4)增强医学审美能力(5)塑造完美人格魅力 二、医学审美创造 1.医学审美创造概念和作用

2.医学审美创造思维结构 3.医学审美创造特点 4.医学审美创造的制约因素 三、医学审美评价 1.医学审美评价的概念 是指人们依据一定的审美原则、审美观念、审美程序等,对对象进行美的价值判断。 2.医学审美评价的作用(1)增进人体的健美 通过美的欣赏和评价,促进人体机能的协调、运转和发挥 调节人们的精神,增进人们的愉快情感,使血液中分泌出有益健康的物质。精神上陶醉于美的享受之中,可使疲劳得到解除,精神得到鼓舞,大脑得到休息和放松。 通过医学审美评价活动, 提高鉴赏医学美、人体美 的能力,促进人们对健美 的自觉认识,不断提高自 身素质。 (2)规范医学美容工作者的行为 在医学审美实践活动中,医务工作者的医疗 行为以及创造的事物是 否符合医学美的规律,是 否规范等等,医学审美评 价将作出肯定或否定的 结论。 (3)促进医学科学技术的发展 3.医学审美评价的标准 (1)主观性与客观性的 统一(2)相对性与绝 对性的统一 (3)真善美的统一 第二章口腔医学美学基础第一节口腔医学美的形成

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

人体解剖学重点知识点 一、人体器官组成及系统划分 细胞 组织器官系统 细胞间质 细胞是人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组织是由许多形态和功能相似的细胞与细胞间质共同构成的结构。人体组织分为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和神经组织四大类。 器官是由几种组织相互结合,形成的具有一定形态和功能的结构。 系统是一系列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的器官联合起来,共同执行某种生理活动。 二、人体解剖学姿势 身体直立,两眼向前平视,下肢靠拢,足尖朝前,双上肢自然下垂于躯干两侧,手掌朝前。 三、人体切面术语 1、矢状面————从前后方向,将人体或器官纵断为左右两部分的切面。 正中矢状面——通过身体中轴,从前后方向,将人体纵切为左右两部分的矢状面。 2、横切面——与人体或器官长轴呈直角的切面。其中,与地面平行的横断面又称为水平面。 3、冠状面(额状面)从左右方向将人体纵断为前后两部分的切面。 四、轴 1、垂直轴 与身体长轴平行,垂直于地面。 2、矢状轴 位于矢状面内,呈前后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冠状轴垂直相交。 3、冠状轴 位于冠状面内,呈左右方向,与身体的长轴和矢状轴垂直相交。 第一章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对人体起运动、支持、保护等作用。 骨————杠杆作用 关节———枢纽作用 骨骼肌——动力作用 骨骼——全身的骨与骨连结共同组成,构成人体的支架,具有支 撑作用。 第一节骨学 一、骨的分类 成人有骨206块。其中有200块属于运动系统。 躯干骨 按其在身体的位置,颅骨 可分为上肢骨

下肢骨 长骨 按骨的形态, 短骨 可分为扁骨 不规则骨 1、长骨 长骨呈长管状,有一体和两端。体又叫骨干,内有空腔称骨髓两端膨大称骺,往往具有光滑的关节面,由关节软骨覆盖。 骨干与骺接连的部分称干骺端,幼年时期,长骨的骨干与干骺端之间夹有一层具有分裂增殖能力的软骨细胞构成的骺软骨或骺板,它使长骨不断加长。成年后骺软骨骨化,原骺板处仅遗留下一条线形的痕迹称(骨)骺线。骨表面的小孔称滋养孔,有血管及神经通过。2、短骨 短骨能承受较大的压力,多成群分布在承受重量且运动较复杂的部位(如足踝、手腕等处)。一般呈立方形有多个关节面,与相邻几块骨构成多个骨连结。 3、扁骨 呈板状,多分布与头胸等处常构成骨性腔的壁,有保护腔内脏器的作用。 4、不规则骨 多分布于身体的中轴,外形不规则。有些不规则骨内具有含气的腔称含气骨,含气骨内的空腔称为窦。 二、骨的构造 每一块骨都由骨质、骨膜、骨髓等构成,并有神经和血管分布。在骨的关节面上有透明软骨构成的关节软骨覆盖,而且部分骨都有节,所以较早期的教材也把关节软骨归入骨的基本构造。 1、骨质 骨质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骨密质致密坚硬,由骨板层构成;骨松质由许多片状和杆状的骨小梁交织成网,呈海绵状,构造疏松,骨松质的腔隙内充满了小血管和红骨髓。 颅盖骨分内、外板,外板较厚而坚韧,富有弹性;内板较薄而松脆;两板之间的骨松质称板障。 2、骨膜 骨膜是由致密结缔组织构成的纤维膜,包裹除关节面以外的整个骨面。含丰富的神经、血管和淋巴管,对骨的生长、发育、营养和骨折的愈合有重要作用。 3、骨髓 骨髓为柔软而富有血液的组织。充填于长骨骨髓腔和骨松质的腔隙内,分为黄骨髓和红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是脂肪组织.成年人只有各种骨的骨松质内含有红骨髓,并保持终身。 三、骨的理化性质 骨中含有有机质和无机质,有机质主要为骨胶原在成人约占1/3,使骨具有弹性;无机质为无机盐类主要为磷酸钙、碳酸钙和氯化钙等,在成人骨约2/3使骨质坚硬。 小儿的骨无机质含量较少,有机质相对较多,因此弹性较大而硬度小,不易发生骨折而易发生变形老年人的骨则相反,有机质较少而无机质相对较多,故易发生骨折。 骨的生长,当胎儿在母体子宫时,坚韧的软骨便开始形成,这种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及意义【精选】

医学创新对医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代代相传的人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变革和科学技术创新,从而推动了世界文明的进步。创新也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繁荣昌盛的重要动力,只有大胆创新的国家才能成为世界强国,也只有勇于创新的民族才能雄居世界民族之林。人们的创新活动和创新能力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创新精神,具有高度创新精神的人,才会主动自觉地从事创新活动,才会有高度的创新能力。当代大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其创新精神的培养关系到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关系到国家的兴旺发达和民族的繁荣昌盛,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和历史意义。 同样,一切科学的进步与发展都离不开创新精神的作用,医学也是一样. 科学技术每一项具有决定意义的突破,都将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都将改变世界政治,经济乃至科技发展的进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起着巨大的促进作用,影响到社会的各个方面,医学也不例外.医学科学理论或技术的每一次重大突破,必将引起新理论的形成,新法的建立或诊疗手段的改善.纵观医学发展史,每次重大理论的形成和科学发现都对医学的发展,人类健康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和医学的发展,不断出现的创新成果将对人类寿命的延长,人的新的科学理论和方法的建立,往往打开一扇新的科学。 英国人虎克利用荷兰人列文虎克发明的显微镜发现了植物细胞.19世纪初,施万和施莱登发现了动物细胞,从而认识到细胞是生物

体的结构单位,从而宣布细胞学的建立.魏尔啸创立的细胞病理学与长期占统治地位的液体学说(疾病是由于体液的平衡失调引起的)彻底决裂,是医学上的一次革命.由于显微镜和组织制备技术的不断改进,导致进一步观察细胞内部的超细微结构.1931年,德国人诺尔和鲁斯卡制造出地一台电子显微镜.现在电镜的放大倍数已经超过20万倍,对深入研究组织的超微结构和功能发挥了重大作用.随着扫描显微镜和组织冻蚀技术的发展,能够进一步观察到细胞及细胞间的复杂图像。现在利用更为先进的电子能级光谱和X线衍射分析,可以测定细胞及其细胞的化学组成.1977年,桑格继完成胰岛素的氨基酸测序之后又发明了DNA碱基测序方法,为今天的人类基因组计划奠定了基础,基因组计划的完成,将给医学科学的发展带来一场深刻的革命.美国科学家普特曼和卡尔勒)应用计算机技术,发明了可以通过计算机三维图像重建直接显示被X射线透射的分子立体结构的新方法,大大简化了过去利用物理,化学法确定分子结构的程序,使结构定位更准确.并已测定了包括维生素,激素等数万种物质的分子结构,推动了有机化学,药物学及生物学的发。 新的科学仪器的发明,往往极大改善医学诊疗手段。超声波诊断和放射性核素的临床应用,是影像技术另一方面的重要发展.它们可以提高对组织结构的分辨率,有助于疾病过程的可视化和治疗的准确性.由于超声波检查没有辐射的危险,所以在产科中广泛应用.1946年美籍瑞士科学家布洛克和美国科学家帕塞尔分别发现核磁共振成像1970年多巴迪安等的研究为磁共振成像装置的诞生奠定了基础.1977

人体解剖学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我任教的学科是对口高一医护专业解剖课,我今天的说课内容是心血管系统。说课流程如下:教材资源,教学策略,教学过程,板书设计和设计感悟。 一、说教材资源 1教材分析: 《解剖学及组织胚胎学》邢贵庆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是对口医护专业基础课程,心血管系统在第八章第一节。 课程内容:1心脏的心腔2输送血液的血管3血液循环 章节作用:掌握本节内容,能为后面的学习奠定形态学基础。 2.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血液循环路径;心脏各腔结构;输送血液的血管 能力目标:识图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 德育目标:学习态度;医者仁心 3.重点难点 重点:血液循环路径;输送血液的血管;心脏各腔结构 难点:血液循环的路径 二、说教材策略 1学情分析: 所授班级:对口一年级医护专业 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有一定的知识基础,爱动手操作,不喜欢理论;有浓厚的学习兴趣 2教法学法: 激发引导、直观演示小组协作归纳总结效果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教师教的过程:1回顾旧知,导入新课(5′):激发; 2讲解新课,小组探究(22′):引导 3强化重点,突破难点(8′):突破 4课堂小结,知识反馈(7′):提高 5拓展知识,布置作业(3′):拓展 学生学的过程:1课前任务:收集有关“心”资料,引导本节知识 2课堂活动1:温习知识:听写;批阅;登记 3 课堂活动2:探究新知识:小组交流、讨论 4课堂活动3:归纳总结新知识;课堂练习 5 课外任务:督促组员完成作业,各组长互相检查 四、说板书设计 五、说设计感悟 1、以学生为主体:有效引入,提高兴趣,主动思考 2、授学生以渔:如何学习、如何记忆、如何归纳 3、高效性标准:要怎么学、学到什么、学的怎样 我的说课完毕,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谢谢!

国外解剖教材介绍

Gray's Anatomy of the Human Body) 通常简短地写成《格雷氏解剖学》(Gray's Anatomy),是一部英语人体解剖学教科 书,解剖学的经典著作之一。作者是亨利·格 雷,原先发表书名是《格雷氏解剖学:描述 与外科》(Gray's Anatomy: Descriptive and Surgical), 于1858年出版于英国,并于次 年在美国发行。格雷在研究传染疾病的解剖学意义时,受到其甥侄感染而患上天花,并且在1860年二版发行后不久逝世。之后此书籍的编写工作是由其他人持续进行,第三十九版于2004年发行,且仍有新版发行的计划。到2007年12月为止,《格雷氏解剖学》的最新一版为第三十九版,在英国出版于2004年11月25日;美国则在11月24日。其中包含有CD-ROM格式。在英国的出版商是Churchill Livingstone;美国为C.V. Mosby。除了部份用语差异之外,两者内容几乎完全相同。 我的话:属于局部解剖。这本书是大二假期的时候我们老师推荐的,是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医学教材,在解剖学里属于高级教材(难度很高)。这本书的第40版已经在2008年9月的时候在英国出版。现在网上风靡的是第39版,随便搜一下就可以下载到电子版。本人没有读过。关于这本书还有gray's anatomy for student,是学生教材,难度应该稍微低 一点。

Author(s): Kyung W Chung PhD Harold M Chung MD Publication Date: Oct 12, 2007 Availability: IN STOCK Format:Book Edition: Sixth ISBN/ISSN: 9780781771740 Quantity Price: $43.50 我的话:这本书比较简明,属于初级教程,国外用在第一年的医学课程教授。也属于局部解剖,解剖图片不是全彩的,双色,但是包含了很多胚胎学,影像学的图片。这本书简明扼要,但最大的特点是每章后面和全书后面有一些美国执业医师考试形式的案例分析题,非常恶心。我们学院的案例分析题目都是从这本书上来的。这些题目最恶心的是,它前面讲了大半通,然后问一个跟题目基本关系都没有的问题,有时候直接看问题都能选出来,所以我觉得非常恶心。这本书本人也没有读,但是那些案例分析题做过,个人觉得这本书属于入门级别 的。

医生技术创新事迹材料

医生技术创新事迹材料 ××*,男,××岁,汉族,中共党员,医学硕士,研究生学历。1985年毕业于××××××××××××系,××××年××××××*大学研究生毕业。现任××××*医院心内科主任,副主任医师,兼职中国保健科学技术学会老年医学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药文化研究会老年医学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美国中华创伤杂志》常务编委。《高血压杂志》特邀通讯员、《中华医护杂志》常务编委、《中华临床医药杂志》编委、《老年医学大系》常务编委、中华心血管病学会专科会员、××市医学会会员。临床专业:心血管内科。主攻方向:冠心病治疗。擅长技术:冠心病药物和介入诊疗。 参加工作以来,他不断学习国内外先进经验,提高自己的业务理论和技术水平。1990年在北京协和医院专修心血管病,1991年回院后,面对××医院设备和技术力量比较薄弱的现实情况,牵头成立了内科心血管病专业组,积极探索专科建设的道路。建立了冠心病监护病房,并先后开展了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心包穿刺术、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心脏电复律术、动态心电图监测技术。1993年4月,他应国际抗风湿联盟主席ken·muidern博士的邀请,出席了国际风湿性疾病研讨会,用英语进行了论文交流并获荣誉证书。

1993~1994年,他利用食道心房调搏技术对22例心动过缓病人进行房室结功能研究,首次发现了多径路传导现象,于1995年5月在北京“国际电生理学研讨会”上发布了成果并获奖。1996年10月,他应邀出席了洛杉矶“老年医学学术研讨会”,并考察了加洲大学医学院和旧金山大学心脏中心。1997年师承河北医科大学傅向华教授攻读硕士学位,完成了题为“溶栓前肝素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再通和梗死范围的影响”学位论文,1999年被授予硕士学位。20XX年6月,在医院领导的大力支持下,组建了心内科,并担任科主任。为了把心内科建设成邯郸市一流的特色科室,他对科室的技术力量和设备情况进行了分析,为科室的发展制定了可行的计划和措施,首先是完善硬件设施和人员专科素质,配齐专科设备,如世界一流的菲康9p型除颤监护仪,惠普20XX中央监护系统,美敦力心脏起搏器等,建立了标准的ccu病房,20XX年又添置了心血管数字减影机。本着不仅要自己提高而且要带出一批好队伍的思想,他有计划、有步骤地利用业务学习和教学查房等机会,对全科医护人员进行专科知识培训,加强专科人员素质建设。其次是在技术上有突破性提高。他深入临床,大胆探索,先后开展了多项“三甲”技术项目。如早期应用肝素辅助溶栓治疗心肌梗死,使心肌梗死冠脉再通率提高到(国内领先);开展了心脏起搏器的安装和心肌病基因诊断技术等;还争取到一项国际课题协作项目“心肌

医学美学

医学美学 第一章什么是医学美学 第一节医学美学的形成与发展 一、医学美学产生的社会条件 (一)医学美学的产生是社会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1、社会经济的发展为医学美学的产生奠定了物质基础 2、医学美学产生的社会政治条件 (二)医学美学植根于医学实践的需求 1、医学美学植根于医学目的全面性 现代医学模式是:生物——心理——社会 2、新的医学实践催生了医学美学 二、医学美学产生的科学基础 (一)美学为医学美学形成提供理论指导 1、美学的研究对象 美学的研究对象是: (1)艺术 (2)美的本质和规律 (3)人与现实的审美关系 (4)表现活动 美学的研究对象应该是人的审美活动 具体内容:(1)审美活动的起源 (2)审美活动的经验形态 (3)审美活动的本质 (4)审美活动的形式呈现 2、美学的发展历程 (二)医学设定了医学美学的根本目的 1、医学的目的与艺术化趋势 首先,医学研究的对象—人体就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 其次,许多医学发现和发展开始于艺术或受到艺术的启发。 2、医学美学的目的:“健美” 三、医学美学在医学实践中不断发展 (一)中国古代朴素医学美学思想与美容医学技技艺的萌芽 1、美容方药的出现 2、美容术的产生 (二)国外现代美容医学技术发展梗概 1、西方美容医学技术的发展与西方整形外科的发展密不可分 2、美容医学的形成 (三)我国当代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兴起与发展 1、我国当代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创立(1980—1990) 2、医学美学的系统化研究时期(1990—) 特点:(1)紧密关注并指导临床实践,在促进美容医学形成的基础上,使医学美学成

为独具特色的医学人文学科。 (2)总结、提升医学美学与美容医学的研究成果。使医学美学日臻完善。 (3)建立医学美学研究中心,教学与科研并举,促进医美学完善。 第二节美容医学学科概论 以美化人体为实施目标,现实中健康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 一、美容医学学科的定义、对象和学科基础 (一)美容医学的定义 即美容医学,是一门以人体美理论指导,采取手术与非手术的医学手段,来直接维护、修复和再塑人体美,以增强人的生命活力美感和提高生命质量为目的的新兴医学交叉学科。 (二)美容医学的研究对象 现实中健康的具有生命活力的人体美 对象:人的形体美以及维护、修复和再塑其体形美的所有医学技能、设施及基础理论。(三)美容医学的学科基础 1、生物医学基础 2、医学美学(含医学人体美学)基础 3、美容医学心理学基础 二、美容医学学科的基本任务和实施范围 (一)美容医学学科的基本任务 1、满足社会人群的爱美需求 2、不断完善美容医学的整体学科体系 3、深入研究医学人体美学和美容医学心理学 4、充分借鉴并加大与相关学科的整合 (二)美容医学学科的实施范围 1、对一些解剖结构及生理功能正常范围的某些不尽完美的状态的矫治。 2、对某些无功能障碍而仅外观欠缺的先天性或发育性的畸形、缺损和缺陷的矫治。 3、对各种损容性疾病的治疗。 4、对一些疾病治愈后,虽在生理功能得以恢复,但外形尚未完全恢复的缺陷的再矫治。 5、皮肤的美容护理。 6、运用各种物理、化学技术和方法施以美容治疗 7、在进一步加强医学美学理论的“指导性”意义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和发展医学审美手段在美容医学临床实践中的应用,使之转化为美容医学实施中一种应用性“审美技能”。 三、美容医学学科的美学特点 (一)审美的科学性 (二)审美的无目的性与合目的性 (三)审美主体的互动性 (四)审美的专业性 (五)审美的创造性 四、美容医学学科的审美意义和要求 (一)美容医学实施的审美意义 1、正确诊断在美容医学实施中的审美意义 2、精心治疗在美容医学实施中的审美意义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创新

收稿日期:2004-07-10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发展创新 李朝伟 李晓东 张良才 (成都军区昆明总医院,云南昆明650032) 〔文章编号〕1002-2376(2004)10-0006-02 〔中图分类号〕TH774 〔文献标识码〕B 〔摘 要〕本文回顾了医学超声的发展历史,介绍了医学超声影像技术的新进展。 〔关键词〕医学超声;历史回顾;多普勒;新进展 医学超声影像技术和X-CT、MR及核医学成像(PET、SPET)一起被公认为现代四大医学影像技术,成为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中不可替代的支柱。和其他成像相比,医学超声具有实时性好、无损伤、无痛苦、无电离辐射,以及低成本等独特的优点。超声影像设备广泛用于临床检查和诊断,倍受广大医务工作者和患者的欢迎。根据临床使用的要求,超声影像设备的领域正在发生了重大变化,目前最显著的发展特点是应用范围不断拓展,性能不断提高,功能不断完善。1 超声医学的历史回顾 1880年,两位法国科学家Jacques和Pierre Curie 发现了压电现象,它成为超声探头的基础。1915年法国科学家Paul Langevin发现了超声的第一个用途:水下声波测距法探测水下目标,也就是今天大家熟知的声纳。在此过程中发现了并报告了高强度超声对鱼类等小水生动物具有明确影响的现象。1922年德国首先获得了超声治疗的发明专利,然而直到1933年才出现第一篇有关超声治疗疾病的临床效果的报道。其后,超声诊断技术开始出现,并获得迅速发展,40年代末,A型(Am plitude M ode)超声诊断仪开始应用于临床,不久B型(Brightness M ode)、M型(M o2 tion M ode)和D型(D oppler M ode)超声诊断仪相继问世。 70年代“灰阶”和“实时”技术取得重大突破,超声技术日趋成熟。二维灰度显示的B型超声诊断仪取得迅速发展,它们显示的均为人体内结构形态信息,成像基础为人体内的声阻抗变化。同时,建立在多普勒效应基础之上的,显示血流及心脏等运动信息D型超声诊断仪开始出现,其后又推出B型和D型相结合的双功型(Duplex M ode)超声诊断仪。它用同一探头,既显示B型图,又在图像中任一处取样显示其多普勒频谱。80年代出现的彩色血液显像(C ol2 or Flow Imaging,CFI),则是在实时B型超声图像中,以彩色表示心脏或血管中的血液流动,故属于结构形态-生理功能型显像仪。它是利用多次脉冲回波相关处理技术(而不是利用多普勒频移技术)来取得血液运动信息,故又常称为彩色多普勒血液显像(C olor D opper Flow Imaging,C DFI)。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超声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紧密结合,探头高频化,线路数字化。上世纪90年代经颅多普勒(T rans Cranial D oppler,T C D)诊断仪应用低频多普勒超声,通过颞部、枕部、眶部及颈部等透声窗,可以显示颅内脑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状况。而新型的彩色三维T C D则采用独特的颅脑血管扫描技术,同步对颅内血管的X、Y、Z三维空间坐标参数进行检测并馈入计算机,重建颅内血管的三维图像,并可以在颅内血管多普勒信号模拟三维图上选择样点,显示脑血管血液的流速和流向。该技术用于脑血管疾病的诊断、功能评论、危重病人的监护和预防保健等。 其后发展的具有三维空间超声技术的诊断仪可显示三个截面:纵截面、横截面和水平截面,并可对空间的所有平面的结果进行扫描、存储、分析。随着全自动三维超声扫描和三维图像存储技术的应用,使人 敏度,降低T rigger阈值。(3)如果为容控模式(如SC MV、SI MV)应改为AS V、APV、PC V、PSI MV等压力控制模式,因为压控模式的流速波形为减速波,有利于打开肺泡。(4)如为AS V模式,可适当提高MV%。(5)适当提高压力支持PS值。(6)减少压力上升斜率Pram p的时间,也就是提高吸气初瞬的流速陡度。若<013J/L则说明呼吸机的做功能力很差,所做的功根本不能克服呼吸机附加的阻力,此时观察一下触发灵敏度是否处于较灵敏水平,改善P011, PTP的方法与W OB雷同。 6Medical Equipment V ol117,N o110

人体解剖学概述

第一章绪论 【新课导入】 同学们,热烈欢迎你们走入了医学的殿堂。从今天起,你们进入医学课程的学习。这学期我和你们一起学习的课程叫做《人体学基础》。在本学科的学习中,你们将系统的学习医学基本知识,建立基本医学知识体系。 同学们为什么选择护士这个职业呢? 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应该具备什么素质和技能呢?(讨论) 【职业综合能力培养目标】 1.专业职业能力:能够明确学习医学的神圣任务,掌握学习基础学的正确方法,为今后临床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2.专业理论知识:掌握医学的定义学习基础学的方法。掌握解剖学姿势和解剖学术语,并能正确使用。 3.职业核心能力:学习怎样具备成为一名合格、优秀的护士的能力。在护理过程中要学习有效沟通的能力,具备为患者进行检查时使用准确用语的能力。【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医学 1、经典医学定义:中世纪伟大的阿拉伯医学家阿维森纳(Avicenna,980一1037), 即伊本·西拿(lbnsina)在其名著《医典》中,曾经给医学定义如下:“医学是科学,我们从中学到: (a)人体的种种状态:(i )在健康时; (ii)在不健康时; (b)通过什么方式:(i )健康易于丧失, (ii)丧失健康时使之恢复健康。 换言之,医学就是如何维护健康的技艺和健康丧失后使之恢复健康的技艺。” 2、今天的定义:医学是认识、保持和增强人类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促使机体康复的科学知识体系和实践活动。 二、医学的发展历程 有人类始即有医疗活动。有智慧的人们总会有意识地去避免一些危害健康的行为,或者想办法减轻已经发生的病痛。在古代,因为科学水平的低下,出于对

不了解的自然力量的敬畏,祝祷祛病比较流行。 随着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积累的自然知识越来越多,对于人体的认识也逐渐加深。医学渐渐从蒙昧状态走向系统化理论化。 医学的发展遵循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规律。人类已经解决了很多健康难题,但是目前仍有为数众多的疾病不能有效治疗,这激励着人们在医学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解剖学的革新解剖学是医学的基础学科之一。要想查清病因和有效治疗,首先应了解、熟悉正常人体的结构,解剖学就是了解正常人体结构的学科。古代埃及人死后尸体被制成木乃伊,埃及人在长期制作木乃伊的过程中积累了一定的解剖学知识。但那时他们对人体十分迷信,对人体的许多结构都作了神秘的解释。由于宗教的原因,这种做法使得埃及人非常厌恶人体的解剖,亚历山大里亚时期就中断了对人体解剖观察,用对动物的解剖代替它。 (小组合作)请搜集你知道的几个古代名医,及其相关故事,派一名同学把他将给大家听。 三、如何学习医学基础课 1、要有学习的热情和持之以恒的决心。 2、要有科学意识。 3、要学会理论联系实际。 4、要善于探索提出问题 第二章人体学基础知识储备 第一节解剖学术语 一、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面向前,两眼平视前方,两足并拢,足尖向前,上肢下垂于躯干的两侧,掌心向前。 (竞赛)找同学来为大家演示解剖学姿势 二、人体的轴与面:人体的轴与面 轴: 垂直轴:为上自头侧,下至尾侧,并与地平面相垂直的轴。 矢状轴:是指从前至后,同时与垂直轴成直角交叉的轴。 冠状轴:为左右方向与水平相平行与前两个轴相垂直的轴。 面: 矢状面:是指前后方向,将人体分成左、右两部分的纵切面,该切面与地平面垂直。经过人体正中的矢状面为正中矢状面,该面将人体分成左右相等的

首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材介绍

首都医科大学《人体解剖学》教学教材介绍 《人体解剖学》教育教学 (一)理论课 人体解剖学是研究人体正常形态结构的科学,在医学院校中,它的主要任务是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阐明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配布形式,为学生学习后继医学课程和临床实践打下基础。人体解剖学课程分为系统解剖学,神经解剖学和局部解剖学三部分。前二者是按功能系统,阐述人体各器官的形态结构和各器官系统之间的联系;后者则是在系统解剖学的基础上,进一步按部位探讨人体各部的层次结构和各器官的配布组合及位置毗邻关系,它是衔接临床课程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解剖学课程的理论课其教学内容既应反映知识性、系统性、基础性,又要体现出前沿性和时代性。教学过程中我们除了注重教授经典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外,还会根据当前国内外解剖学研究的最新进展,随时更新教学内容,及时向同学们介绍解剖学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另外,将解剖学理论与临床疾病进行有机结合地讲解,也是本教研室授课的特色之一,使学生对解剖学的学习产生兴趣,从而激发和培养学生对医学知识学习的积极性。同时,本室教师平时从事的科研工作也为教学提供了新的内容,授课过程中注重引入一些学术上有争议的学说和观点,启发学生思考,达到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理论课授课形式为由教师采用多媒体课件、影像资料、板书等形式在大多媒体教室授课。 (二)实验课 解剖学与临床手术科室联系密切,历来受到医学生、临床工作者和学校的普遍重视。在实验教学中侧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提高学生对基本技术的操作能力,使其掌握基本的科研手段。我们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运用了多媒体教学,如视频展台、局部解剖学操作录像、多媒体课件等,与传统的局部解剖学中的尸体操作及直观性教具,如模型、标本等相结合。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