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中国海洋渔业发展文献研究概述

摘要:在中国的大农业中,渔业的国际化程度最高,其中海洋渔业的发展大大的推动了中国整个渔业的快速发展。但是另一方面海洋渔业”荒漠化”现象严重。本文正是基于海洋渔业在海洋产业,中国农村经济中的特殊地位,概括综述了国内外众多学者对海洋渔业的研究,希望能够给海洋渔业的改革带来帮助。

关键词:海洋渔业;产业改革;海洋渔业内部转型;

一、海洋渔业的含义和特征

(一)、海洋渔业的含义

人们通常把海水养殖业、海洋捕捞业和产品保鲜加工业定义为狭义的海洋渔业,而把以上三个部门为中心而延伸到的渔船、鱼网制造、拦鱼、过鱼工程以及水产科研、教育、推广、管理、服务等辅助生产构成一个完整的生产体系成为广义的海洋渔业。

(二)、海洋渔业以及海洋渔业经济的特征

马歇尔(a.marshall,1890)认为农产品以及鱼类的供给是持久不断的水流,水产资源属于典型的自律更新资源。j·s穆勒对于渔业问题又作了如下的叙述:”海洋渔业的确是取之不尽的大自然的恩赐。”但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鱼类的需求越来越旺盛,以至许多海洋鱼类过度捕捞,濒临灭绝,经济鱼类大幅度减少,这不得不引起人们的反思。

1、海洋渔业的特点

海洋渔业作为上天赐给人类的礼物,也有着其固有的特点:①资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导学案班级:学号:姓名: 一本课词语表 (一)成语 有条不紊wěn:形容做事、说话有条有理,丝毫不乱。 出自《尚书·盘庚》“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犹如将网结在纲绳上一样,做事就有条理而不紊乱。汪洋恣肆:形容文章、言论书法等气势豪放,潇洒自如。 汪洋辟阖:水势浩大而开关有制。 纵横捭阖bǎi hé:指运用政治或外交手段达到联合或分化瓦解的目的。 动辄zhé得咎jiù:动不动就受到责备或处分。出自唐·韩愈《进学解》:“跋前踬后,动辄得咎。”佶jí屈聱áo牙:形容文字艰涩生僻、拗口难懂。在写作文中也可以指语句不通畅,错别字多,让人读不懂,好似云里雾里似的。同“诘屈聱牙”。出自韩愈《昌黎集·进学解》。 闳hóng中肆外:形容文章内容丰富,文字上发挥得淋漓尽致。出自唐韩愈《进学解》。 戛jiá戛独创:别出心裁,富有创造性。同“戛戛独造”。 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外面像金像玉,里面却是破棉絮。比喻外表很华美,而里面一团糟。出自明·刘基《卖柑者言》 (二)人名表 晁.错cháo 蔡邕.yōng祢.衡mí嵇.康jī刘大櫆.kuí姚鼐.nài郑燮.xiè李翊.yì(三)作品名 洛阳伽.蓝记qié代李敬业传檄.天下文xí童区.寄传ōu蝜蝂 ..传fùbǎn (四)其他 编纂.zuǎn骈.文pián 鱼鼋.yuán 透辟:透彻而精辟 沾溉:沾濡浇灌。比喻恩典、德泽。 馆阁:北宋以后掌管图书、编修国史之官署。词臣:旧指文学侍从之臣,如翰林之类。 跌宕dàng: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富于变化,有顿挫波折。 滥觞shāng:指江河发源处水很小,仅可浮起酒杯。 驰骤:驰骋,疾奔;指在某个领域纵横自如。 隽永juàn:(言语、诗文)意味深长 粉饰:涂饰表面,掩盖污点或缺点。蹈袭:照别人的样子做;走老路。 投戈:放下武器。谓休战。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如果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了。在漫长的岁月中,诗歌一直和中国人的日常生活、情感世界紧密相关。中国诗坛涌现出众多杰出的诗人和优美、感人的作品,诗歌创作的优良传统一直延续不断,成为我们今天引以自豪的精神财富。 下面就让我们漫步在历史画廊中,回顾一下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光辉历程,了解其伟大的艺术成就。 一 诗歌的源头是歌谣。上古时代,没有文字,只有在口头上传唱的歌谣。由于没有文字的记录,所以我们今天难以窥见其历史原貌。 大概到了周代,周王朝为了制礼作乐,曾派采诗官在春秋两季到各地搜集歌谣,贵族们为了祭祖、宴客、出兵、打猎、讽谕等目的也作诗、献诗,这些诗在公元前6世纪左右,被编辑成了《诗》。《诗》共收入自西周初年(公元前11世纪)至春秋中期(公元前7世纪)大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被称为“诗三百”,汉代以后被尊为经典,遂有《诗经》之称。《诗经》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是带有地方色彩的民歌,共有周南、召南、邶、鄘、卫、、齐、、唐、王、、、桧、、豳等15个诸侯国的民间歌曲160首,又称十五“国风”。“雅”是周王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共有105篇。又因产生的时代和乐调的不同,分为“大雅”和“小雅”,“大雅”多是西周时代的作品;“小雅”则多为周王室衰微以后的作品。“颂”是用于宗庙祭祀的歌舞曲,其中又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共40篇。《诗经》所表现的容较为丰富。“雅”“颂”中有些作品带有“史诗”的性质。《诗经》的精华在于十五“国风”。“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歌唱爱情,赞美劳动,揭露现实,是“国风”中最为动人的主题。《诗经》的表现手法丰富多彩,后人曾经归纳为“赋、比、兴”。“赋”是铺叙述,“比”是比喻,“兴”是起兴。《诗经》在句式上以四言诗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语言上双声叠韵的现象比较普遍,修辞巧妙,韵律和谐。但是,《诗经》对后世最大的影响在于后来汉儒借《诗经》所阐发的“诗言志”“美刺”“比兴”以及“温柔敦厚”的诗教观,一直被历代诗人奉为创作圭臬。 中国诗歌的另一源头是《楚辞》。《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民歌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它的奠基人和代表作家是屈原。屈原,是楚国的一个没落贵族,曾任三闾大夫和左徒,一度受到楚怀王的信任和重用。他对主“举贤授能”,变法图强;对外主联齐抗。后因遭到贵族保守派的谗害排挤,被楚怀王放逐了。在放逐途中,他爱国之心始终不渝,把满腔的郁闷写成了一首首感情浓烈、文辞华美的诗篇。面对楚国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屈原忧愁,无以自拔,遂自投汨罗江而死。他是中国诗歌史上最早的、影响最为深远的爱国诗人。现在能够确定的屈原的作品,主要有《离骚》《天问》《九歌》等。其中《离骚》集中反映了屈原的人格魅力和艺术成就。《九歌》是屈原根据楚地民间祭祀乐歌改作和加工而成的一组诗歌,或写人对神的礼赞倾慕,或写神灵间的眷念、爱恋,语言优美,情思忧伤。《楚辞》所代表的是完全不同于《诗经》的别样的诗歌美学风格,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想象、

笛子知识介绍

笛子知识介绍 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推翻了原史料中记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

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由于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 在强盛的唐朝也是竹笛的兴旺时期,笛曲丰富,人材辈出,随着唐朝歌舞音乐和大曲的盛行,出现了许多盛名的演奏家,如李暮、孙梦秀、尤承恩、许云封等一代神笛。汉代和晋代的马融、蔡邕、桓尹、绿株等演奏家。曲目有《武溪深》、《落梅花》、《梅花三弄》、《紫云回》、《云州曲》等,遗憾的是历代众多的笛曲却没有谱子能留传下来,就现在演奏《梅花三弄》即晋代桓尹的笛曲,也只能从古琴谱的《梅花三弄》中去翻版演奏了。 滔滔江河,滚滚长江。自五十年代以来中国竹笛再次掘起,更放异彩。以北派冯子存、刘管乐,南派赵松庭、陆春龄为代表的南、北二派笛风均以深厚的民间音乐功底谱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中国诗歌历史悠久。它的产生久远得可以追溯到没有文字的远古时期。从《诗经》算起,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诗歌的最初形式——上古时期的口头歌谣 《礼记》中记载了神农时代的一首祭祀歌谣:“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吴越春秋》也记载了一首反映原始人打猎的歌谣《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宍(肉)。”这些歌都是诗、乐、舞结合的典型例子,而诗、乐、舞的结合,正是中国诗歌产生时期的重要特征。 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先秦时期的《诗经》《楚辞》 一、现实主义源头——《诗经》 《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西周初至春秋中叶,约五百多年间,三百零五篇诗。 《诗经》按用途和音乐分“风”、“雅”、“颂”三部分。“风”是指各地方的民间歌谣,“雅”大部分是贵族的宫廷正乐,“颂”是周天子和诸侯用以祭祀宗庙的舞乐。其中的“国风”是现实主义的精华。 《诗经》的主要表现手法是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先言它物以引起所咏之物。) 《诗经》的句式以四言为主,兼有杂言。语言双声叠韵。 《诗经》的思想内容反映的社会生活非常广泛。有的诗篇揭露了统治者的腐朽,喊出反剥削,反压迫的呼声,如《硕鼠》、《伐檀》;有的诗篇表达了对徭役兵役的憎恨,如《伯兮》、《君子于役》;有的诗篇歌颂了男女之间真挚的爱情,和对美好婚姻生活的向往,如《静女》、《蒹葭》;有的则表现了妇女婚姻的不幸,如《氓》。总之,当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以及劳动人民的思想感情,都在《诗经》中得到了真切的反映。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后世把《诗经》奉为

学习的最高典范。 二、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战国后期,在南方的楚国,以屈原为代表的楚国诗人,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了具有浓厚楚地特色的新诗体——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以六言、七言为主,长短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楚辞》是我国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楚辞的主要作者是楚地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他创作了《离骚》《九歌》《九章》《天问》等25篇不朽作品。在屈原的影响下,楚国又产生了宋玉、唐勒,景差等楚辞作者。现存的《楚辞》总集中,主要是屈原及宋玉的作品;唐勒、景差的作品大都未能流传下来。 《楚辞》对后世文学影响深远,不仅开启了后来的赋体,而且影响历代散文创作,是我国积极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离骚》作为楚辞艺术的巅峰之作和代表,在文学史上与《诗经》并称“风骚”,垂范于后世。 诗歌的进一步发展演变——汉赋、汉乐府、魏晋南北朝文学 秦代实行文化专制政策,焚书坑儒,二世而亡,几乎无文学可言。除留存下来少数歌颂秦始皇功德的刻石文字外,李斯《谏逐客书》是这一时期少有的优秀散文篇章。 两汉崇文,大一统的鼎盛帝国,要求用文学来歌舞升平。于是一种以铺写帝王和都市生活为主的文学样式——辞赋便应运而生。赋是两汉最流行的文体,其形成和发展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关于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关于笛子在民族音乐中的发展与传承 [关词]笛子发展史派别技巧现状 笛子的历史几乎与华文明的历史同步生与发展,由于它的悠久性、广性、群众性,几千来成为大众的亲密伙伴。可以说在若烟海的中华民族音乐化中,它有着一定的代表,它的内涵包含着文、史、哲、、律、美等等诸多学科。它经有着八千年的悠久历史,特有的色在中国民族乐器中有着重要的地。笛子,又称竹笛。顾名思义,由竹子制成。笛身上面各开有吹孔膜孔1个,按指孔6个,笛尾有上音孔两个下出音孔两个。音色清脆,音域宽广。常见的子分两类,就是曲笛和笛,为民间广泛运用。曲笛善于表悠扬温婉细腻的情致,有浓厚的江韵味。而梆笛要比笛短小,它的音色高亢明,善于表现刚健、豪放、活泼轻快的情致,具有烈的北方色彩。现在演奏家一般都是曲笛、笛兼而习之,融南北笛韵于身。李白曾在《春夜城闻笛》中这样写道:“谁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故园情。”从这首诗中可感受到子艺术的魅力。 期以来,对于“中国笛是从什么时候才有的”这个问题直众说纷纭。近年来在河姆渡土的文物中,骨笛与今天六孔笛十分相近,距今已有八千多的历史,是至今我国发现的最老的乐器之一。在罗泊湾土的一号墓中,一支用二节制而成的七个按音孔、横的笛子,战国时期七个按音孔横的铜笛,战国初曾侯乙墓中的两支吹的笛子,马王堆出土的号汉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子等等都足已证明笛子是最原始的乐器我国最早在黄帝时就已经有了竹子制成的子,到了汉、晋根据音律学出了

长短不同的笛子宋朝后竹笛的形制和现在的六孔笛完全一了。由于地方戏曲的范围发展,笛子成了地方戏曲伴奏重要乐器之一。 笛子呈圆柱形,在管身开有1个吹孔、1个膜孔6个音孔、两个基孔和两个助音孔。笛身一根竹管做成,里面去节中成内膛。笛塞:用软木材制成的子,装在吹孔上端管内一定的深度。吹孔:是笛身左端第个孔。笛子能发音,就是过吹孔把气灌进笛管内,使笛膜竹管内的竹簧产生振动膜孔:是笛身左端第个孔。主要用来贴笛膜。笛在这里起着变化音色的作。笛子没膜孔,也能奏,但得不到有笛膜那种独特的音色。笛膜一般是用芦苇膜做成的,经纹后取一小方块使用。经气流振动笛膜,便能发出清脆明亮的声音。音孔:共有6,分别开闭这些音孔,就能发高低不同的音。竹笛流地域广大,品种繁。使用最普遍的有笛、梆笛和定调笛还有玉屏笛、七孔笛、短笛和顺等。曲笛:最初因给昆曲伴奏得名,因盛产于苏州,就有“苏笛”之称。这笛子主要以C、D调笛为主,笛管身粗而长,音色浑而柔和,温婉、清新而圆润,广传于我国南方地区。它适于合奏与奏,是江南丝竹、苏南吹等地方音乐和昆曲等方戏曲音乐中最富特色的重要乐器之一。梆因伴奏二人台、梆子戏而得名。种笛子通常以F调、G调、A调为。管身较曲笛细而短。音色高、明亮,适合吹音比较高的曲子,主要流传于我国方,多用于北方的吹歌、人台、梆子戏等一些的奏,也多用来独奏,富有浓郁的地特色。定调笛:每支笛子固定一调,每套有6支、7支12支。它适应不同的乐曲的演奏,最宜独奏或参加乐队演奏。它给吹者带来方便,可以变指法,只用与乐曲相应的笛吹奏即可。定调笛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doc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历史脉络】 一、先秦散文:夏(前21'前16世纪)一商(前16~前11世纪)一周[西周:前 10 66、前771年?东周:前770~前476年(春秋)'前475"前221年(战国)]- 秦(前 22广前202年~前206年)。先秦散文分为两类: A、历史散文: 1《尚书》:最早,商周记言史料汇编记 2《春秋》:最早编年体史书,大事记言 3《左传》:叙事散文成熟标志,“叙事之最”。左丘明 4《国语》:最早国别史。左丘明记 5《战国策》:录士策谋,记言。西汉刘向编事 6“春秋三传”:《左氏传》《公羊传》《谷梁传》 B、诸子散文: 1《老子》:春秋老子著 2《论语》:记录孔子言行,语录体。寓 3《孟子》:对话辩论式,战国孟子和弟子编理 4《庄子》:又称《南华经》,汪洋恣肆,变幻莫测, 挥洒自如,寓言故事连缀战国庄周 5《墨子》:逻辑性论理。战国墨翟著于 6《荀子》:朴实深厚,说理精辟战国荀况著形 7《韩非子》:严峻峭刻 二、两汉散文:(前206、公元23年~25箜20年)汉代散文可分三类: A、史传文1《史记》:纪传体通史,西汉司马迁

2《汉书》:断代史,东汉班固 B、政论文1贾谊《过秦论》《论积贮疏》《治安策》 2晁错《论贵粟疏》 3王充《论衡》(东汉) C、赋1枚乘《七发》(开汉赋先声) 2司马相如《子虚》《上林》 3扬雄《甘泉》《河东》《长杨》《羽猎》 4班固《两都赋》东 5张衡《二京赋》《归田赋》汉 最早写赋是战国荀子(咏“礼、智、云、蚕、箴”) 三、魏晋南北朝:(220^589年)。这时期散文分三大类: A、散文 魏(220~265) 1曹丕《与吴质书》 2曹植《与杨德祖书》 3稚康《与山巨源绝交书》 4阮籍《大人先生传》 蜀(22广263):诸葛亮《出师表》 西晋(265~316):李密《陈情表》 东晋(317~420年) 1陶渊明《桃花源记》《五柳先生传》 2王羲之《兰亭集序》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习习题

欢迎共阅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练习案 时间姓名 1、中国古代诗歌的源头是。 2、《》是中国最早的一部是诗歌总集,也是中国诗歌最早的、最为重要的一个源头。其中的作品按照音乐分为“”“”“”三部分。其表现手法是、、。在句式上以为主,章法复沓,回环往复的现象比较普遍。 3、《楚辞》是在战国后期南方的诸侯国楚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带有浓厚地方色彩的。它以波荡汹涌的感情、奇幻瑰丽的、的语言,表现出极强的浪漫色彩和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诗歌456、(《诗品》)。7、8910111213、14为,喜用双关谐音。 15、《》叙事与抒情想渗透,细腻与粗犷相融合,代表了的最高成就。 16、刘宋诗坛以刻画成为重要题材,和是这一时期的成就最高的两个诗人。其中前者的诗歌,偏重表现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对门阀制度的不满,他创制了;后者是“”的代表作家,他的诗歌合律性高,有些作品已经和唐代的“近体”诗相似。 17、南朝后期的诗歌大多内容空虚,充满脂粉气,等人写作的“”,更是沦落到浮艳的境地。 18、“徐庾体”的体表作家是和。其中后者后期的诗歌以《》二十七首为代表,深切地表现了故国乡关之思、羁身异域之痛。 19、、是中国古典诗歌大花园中最为灿烂的两朵奇葩。

20、初唐四杰是指、、、。他们在继承了南朝诗歌形式美的基础上,以都市的繁华和正常的男女之爱为题材和主题,由台阁应制扩大到写和,风格由纤柔卑弱变为。 21、诗是唐诗这座高峰的顶点,而这一时期最为杰出的是“诗仙”—— 和“”——杜甫。李白诗中的形象往往是个性化的,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 22、杜甫用诗歌反映了唐王朝由盛转衰的过程,他把和、 紧密联系在一起,描绘出时代的面貌和自己内心的悲哀,是变乱时代的伟大的“”。他是中国诗歌史上、的诗人。 23、盛唐诗坛还有两大诗歌群体,一是以、、、 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多采用和的形式,色泽清淡,意境深幽;一是以、、、为代表的诗人,他们的诗以题材为主,大多采用和的形式,景象开阔,气势宏大,情调悲壮,声韵激越。 24 25 26 ,。 27 不已。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达到了“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言”的境地。 37、女词人善于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客观景物融会在一起,含蓄委婉,意境深远,达到了的艺术境界。 38、南宋词人中以的成就最高,他的词是以,善于,将政治、军事、山水、田园及个人的喜怒哀乐,大胆自如地表现在词作中。尤其是书写 的篇章,千古以来一直激励着后人。 39、南宋词人精研乐理,能自度曲,词风,在南宋词坛的影响很深远。 40、元代出现了一种新的诗歌样式——,也叫“”,是元散曲中的一种,即单支的曲子。在内容上,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有很强的。

如何写竹笛开题报告

如何写竹笛开题报告 篇一:笛曲《喜相逢》开题报告 一、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中国的竹笛历史悠久,河南省舞阳县发现的贾湖骨笛,据考证 距今已有八千余年的历史,可以说笛子是我国最古老的乐器之一,而笛曲《喜相逢》本是二人台等地方戏曲的过场音乐,后经冯子存改编为笛子独奏曲。在4月,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会演中,笛子独奏曲《喜相逢》的出现,标志着笛子艺术从此进入了一个以“独奏”艺术形式为主体的突飞猛进的蓬勃发展时期。 在国内,对于冯子存笛子曲的研究也很多,在深度和广度上都 是高水平的,研究是多方面的,比如他的演奏风格、艺术流派、还有关于他的人生经历都有人在进行研究,并取得了不错的成果。冯子存是一位集竹笛演奏、作曲、教育为一身的笛子艺术大师。他对竹笛艺术的广泛普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笛子艺术的发展做出了历史性贡献。本课题通过研究二人台音乐中的竹笛演奏特色,探索其中的规律,从情感和技巧上再现冯子存的笛子曲。 二、研究现状: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随着竹笛的发展,学习竹笛的人越来越多。但很多演奏者在演奏时并没有对作品有个明确的认识,也就不能更好的表现作品中的感情,所以在此有必要研究一下冯子存的笛子曲。使演奏者在演奏过程中完美地表现乐曲,就是本课题的研究价值。 三、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中国竹笛简单介绍 1.历史发展阶段影响 (二)冯子存艺术人生 1.冯子存的演奏风格和艺术流派 (三)分析二人台音乐中笛子曲《喜相逢》的演奏特色 1.二人台的起源与发展 2.二人台音乐与冯子存的笛子曲形成的对比和联系并进行分析 3.笛曲《喜相逢》的介绍,包括创作背景、词曲作者等 4.对笛曲《喜相逢》进行分析,包括演奏技巧、演奏特色和演 奏风格的把握 5.笛曲《喜相逢》在练习中的自身体会,包括乐曲所表达的思 想感情和自己的感想 6.对全篇文章进行归纳和综合。 篇二:表演开题报告 1、课题的目的及意义(含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分析或设计方案比较、选型分析等 传媒事业发展到今天,队伍庞大的演艺产业依然起着至关重要 的推动作用。随着时代车轮的推动,社会的发展,这支队伍的贡献和规模更是如日冲天。队伍也是随之庞大。 作为演员的我。由此引发了思考.这也是我选此课题的主要原因,很多人及媒体传媒发出了“演员泛滥.不缺演员”等言论但实际则不然。演员队伍庞大、剧目的种类及剧情随着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剧目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 古代散文包括汉以后的赋与骈体文,也包括说理著作中具有文学色彩的作品。 古代散文与诗歌历史同样悠久。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而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尚书》是商周记言史料汇编。《尚书.盘庚》是商代国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的报告辞,古朴艰涩,语言带有感情色彩和形象性,“若网在纲,有条而不紊”等比喻,至今仍活在我们的语言中。 先秦散文尚处在应用阶段。哲学家用以说理,史学家用以记事。前者有《老子》《论语》《孟子》《荀子》《庄子》《墨子》《韩非子》等,后者有《春秋》《左传》《国语》《国策》等。这些书,虽属于哲学和史学著作,但都具有很强的文学色彩。 诸子散文往往寓理于形,借助形象陈义说理,其中含有叙事成分,还有许多寓言故事和生动的比喻。《论语》是记录孔子言论的语录体散文,精炼简洁,含义深刻。所记孔子言论,,如“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大都带有格言的意味。书中不仅孔子的音容笑貌,就连子路、颜渊、子贡等人的性格,也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侍坐》一章,已能给人以真实具体的感受。 《孟子》属于对话式论辩著作,是孟轲晚年和他的弟子们一起编篡的。它言辞雄辩,用语警辟,比喻精当,说理透彻。孟子讲究养气,文章有充沛的气势,但又往往曲折生姿,富有幽默感。《孟子》议论正大,深入浅出,气盛言宜,对后代散文,特别是唐宋散文影响很大。 《庄子》一书,在文章主旨的统领下,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形象地展示。庄子总能为他所说的道理,创造出确切生动的寓言故事,全书仿佛是由寓言故事连缀而成。《庄子》丰富的想象力,及其汪洋恣肆、变化莫测、挥洒自如的风格,对后世文章多有沾溉。鲁迅评《庄子.》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晚周诸子,莫能先也。” 其他诸子百家,如《墨子》富于逻辑性,议论透彻,行文流畅;《荀子》朴实深厚,说理透辟,取譬精审;《韩非子》严峻峭刻,深抉隐微,对后代都有相当的影响。先秦时期的史传文以记言、记事为主。《尚书》以记言为主,而孔子根据鲁国史料编纂的一部编年史------《春秋》则是一部大事记,记述十分简括。相传为鲁太史左丘明所著的《左传》是为阐释《春秋》而写的,它详细叙述了事情的本末,以及有关的轶闻琐事。在不违背历史真实的前提下,使历史事件故事化,引人入胜。如《郑伯克段与鄢》从头到尾,常常出人意料,波澜迭起,精彩地刻画了几个人物的性格。《晋公子重耳出亡》中能够见出人物个性的情节更多,而且写出重耳性格发展变化的历程。《左传》出色记述了当时的许多外交辞令,描写了复杂的战争场面。《晋楚城濮之战》,《秦晋殽之战》、《晋楚邲之战》都能用简洁的语言,描绘出头绪纷繁、波澜壮阔的战争场面与过程。《左传》被推为先秦散文“叙事之最”,标志着我国叙事散文的初步成熟。《国语》是一部国别史,是各国史料的汇编,记言多于记事,文学性不如《左传》,但也有许多精彩的部分。《战国策》主要记录战国时代游说之士的策谋,以记言为主,塑造了一系列“士”的形象。如苏秦、张仪、冯谖、鲁仲连等人,莫不情态毕现。其中有许多出于虚构想象的文学性描写。《战国策》铺张扬厉、议论纵横、文辞瑰丽,是战国纵横捭阖的时代特征的体现。 先秦散文开创了我国散文的最基本形式,即议论文和叙事文。虽然当时主要取散文的实用性,但其文学性的光芒不可掩饰。 汉代散文可分为史传文、政论文、赋三类。

笛子知识介绍

笛子知识介绍 笛子知识介绍从1971年新生的口笛(又名俞氏笛)到1977年浙 江河姆渡出土的“骨哨”、“骨笛”,人们惊奇地发现二者之间竟有 如此的相似。而这个相似却走过了七千多年的历程。笛子在这七千多 年历程中的沿革和发展不由令世界惊叹:中国竹笛艺术是如此地魂丽 多姿。历代文人曾为它写下了无数美妙的诗篇舞壑之潜蛟,泣孤舟之 嫠妇,促杜工部潸然肠断,使喻成龙鬓发成霜。 近年来,随着中国考古的发现:首先是浙江河姆渡出七千年前的 骨哨,骨笛:美国华侨收藏的战国时期七个按孔横吹的铜笛:湖北随 县出土的战国初(公元前433年)曾候乙墓中的两支横吹的笛:湖南长 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公元168年)中两支横吹笛:广西贵县罗泊湾一 号墓(汉初期)一支用二节竹制成的七个按音孔横吹的笛。这些文物 虽是凤毛麟角,但都是中国竹笛鼻祖有力的见证。从而*了原史料中记 载为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时把笛子传入中国的说法。 中国竹笛的种类及名称极为丰富多彩。如以形制为名:饰龙谓:"龙头笛"。乐师在皇帝面前将双手交叉作拱手之意来演奏谓:叉手笛;以尺寸为名的如截竹一尺八寸不洞箫渭:“尺八”,唐代传入到日本 仍谓“尺八”。我国福建南中常用的洞箫即为“尺八”;以典故为名如:汉代音乐家蔡邕,拆“柯亭”第十六根竹制笛,其音色优美,后 人赞好笛子谓:“柯亭笛”。《史记》记载伍子胥曾吹箫乞食于吴市中,后人谓“子胥箫”。;以材料为名,如:铜笛、铁笛、玉笛、鹰笛、猿臂笛等,顾名思义,以取材而得名;以地域为名如:四川姜笛 的“姜笛”、广西侗族的“侗笛”;以剧种为名的如:昆曲的“曲笛”、梆子戏的“梆笛”、雅乐中的“雅笛”、能乐的“能笛”等等。因为中国的民族民间音乐十分丰富,在此不能一一例举。 中国笛子具有强烈的民族特色,发音动人、婉回。古人谓“荡涤 之声”,故笛子原名为“涤”。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最全版

(发展战略)中国古代诗歌 发展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俩大源头:1。现实主义源头:西周至春秋《诗经》 2.浪漫主义源头:战国后期《楚辞》(代表作家:屈原)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俩晋文学: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陈子昂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中国诗坛盛极壹时的“双子星”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元白(元稹、白居易——诗歌的风格特征:语言平易直白) 李贺(人称“诗鬼”——诗歌的风格特征:诗境诡谲) 晚唐小李杜: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诗歌的风格特征:哀艳 宋代——宋诗重理趣江西诗派:黄庭坚、陈师道、陈和义,杨万里(“诚斋体”)、苏轼宋词(婉约派:柳永、李清照,豪放派:苏轼、辛弃疾) 元代——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郑光祖、马致远和白朴) 清代——清诗(龚自珍)、清词(纳兰性德) 具体介绍: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 “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楚辞 楚辞体的特点: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壹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爱国诗人——屈原。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历程

目录 一、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1.笛子的产生288(1200)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 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派别概述120(1500) 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 1.南派竹笛概述610 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 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 3.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 3.2《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

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内容摘要: 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

1.1笛子的产生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婉转流畅的低音。这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产生的呢? 1983-1987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遗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全长23.1cm,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精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这个重大发现,证明了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我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其中一支为五孔的,保存完整。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超。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志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时期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同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到了隋朝,隋人以严格律吕发明了十二孔笛,解决了汉晋十二笛调调换繁琐之累。其按孔十、吹孔一、管孔一,可以吹奏半音,任意转调而不换笛。 进入唐朝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视。笛子是宫廷乐队演奏“十部乐”不可缺少的乐器。此外,文人墨客,借笛子传情,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杜甫的“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等等。在形制方面,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笛膜的笛子。笛膜的出现,使竹笛音色更加清脆、嘹亮。 唐代的笛子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拘一格。有长笛、短笛、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义嘴笛、铁笛、跋膝管笛等。 宋代,笛子在宫廷乐队中有显赫的地位,是演奏鼓吹、燕乐、雅乐、教坊的重要乐器。同时笛字演奏在民间广泛兴起,得到了长足的

人教版高中语文阅读鉴赏《文之都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示范课教案_8

《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述》教案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了解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了解散文与时代的关系。 (二)方法与过程: 梳理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脉络。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对中国古代散文的热爱。 关注中国古人时代精神。 二. 教学重点: 掌握中国古代散文的发展脉络。。 三. 教学难点: 内容的时间跨度大,信息量丰富。 四. 教学步骤: 散文是我国古代的主要文体之一。我国古代把与韵文、骈体文相对的散体文章称为“散文”。我国古代散文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一)先秦时期 1. 第一部散文集《尚书》 殷商甲骨文的某些卜辞已可算作片段的散文,成篇的散文可以追溯到《尚书》。 原称《书》,到汉代改称《尚书》,意为上代之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上古历史文件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它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 《尚书》的文字内容特点:《尚书》所记基本是誓、命、训、诰一类的言辞。《尚书》是中国古代散文已经形成的标志。 2. 历史散文 先秦历史散文为中国的历史文学奠定了基础,对后世历史家和古文家都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殷商时代有了文字,也就有了记史的散文。到了周朝,各诸侯国的史官进一步以朴素的语言、简洁的文字记录了列国间的史实,如《春秋》。以后,随着时代的需求,产生了描述现实的历史文学,这就有了《左传》、《国语》、《战国策》等历史著作。《左传》与《战国策》是先秦历史散文的代表。 《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简称,又名《左氏春秋》,相传是春秋末年鲁国的史官左丘明所著,共18万字,记载了春秋240年间列国的政治、军事、外交活动和言论以及天道、鬼神、灾祥、占卜之事。这部书叙事富于戏剧性,情节紧凑,战事描写尤为出色,语言精炼、富于形象。 《国语》是一种国别史,分别记载了周王朝及诸侯各国(公元前1000——前00)之事,记言多于记事,所记大多为当时较有远见的开明贵族的话。 《战国策》作者不可考,现在版本为西汉刘向辑成。它同《国语》一样,也是分国记事,

齐鲁笛韵——山东的竹笛音乐艺术

齐鲁笛韵——山东的竹笛音乐艺术 ◎艺术研究 齐鲁笛韵 山东的竹笛音乐艺术 文\徐琦 捕■:从古到夸,中圆竹笛经过T曲折漫长的发展东的竹苗音乐在演奏枝法,音乐风格,曲目创作厦彤制改良等方在不同时期也表现出T不同的特点文章着重耀连T东竹笛音乐的音乐风格发展状况和者一辈, 现兮演奏家噩作曲享对葬 做出的贡献. 关键调:东竹笛音乐艺术风格发展 1987年曾在山东莒县陵阳河发现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黑陶笛柄 杯.可以奏出四二度关系的三音列证明远古时山东那个地区有 类似笛娄吹奏乐器了.另外在山东南武阳东阙汉画像石第四层的 乐舞.杂技画像中有一幅吹奏横笛的图像这说明汉代时横 笛已在山东地区流传明清时期笛子在山东民间音乐中应用的十 分广泛是山东鼓吹等乐种的主奏乐器.建国时期竹笛艺人的社会 地位大都很低传晕方式大都局限于家族世传和师徒传袭的层攻 上之后的5o至70年代是山东竹笛艺术发展史上非常重要的一 个时期.经过老一辈笛子演奏家执着的追求不断的创新为山东 竹笛艺术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山东竹笛音乐艺术迭到了一 个新的高度. 笛子在山东既是各地鼓吹乐队及戏曲.歌舞伴奏乐队中的常 用乐器也是一件很有特色的独奏乐器.山东地区流传的柳子戏. 的主要乐器就是笛子多用曲笛因此竹笛音乐的独奏曲目多来自 柳子戏的唱腔曲牌如《山坡羊》《驻云飞》,《一江风》《娃 娃》《黄莺》等.山东竹笛音乐中的梆笛是山东梆子豫剧等剧种

的主要伴奏乐器山东梆笛的主要代表代表曲营有《喜新婚》,《步步高》《花香蜂舞》等. 山东竹笛音乐的一些曲目与山东传统音乐中的戏曲曲牌有着 密切的关系 一 ,山东竹笛的影一结构豆音乐技术风格 流行在民间的笛子均为竹制贴以笛膜传统笛子六个按孔 的距离是均等的用按半孔或将发音孔下面的音孔按'闭一至数个的方法来控制音准及转调问题.笛于在"调上的称谓有尺字调 {筒音作5)六字调f筒音作2)上宇调f筒音作6).凡字调(筒 音作3)五字调f筒音作1)上述各调在鲁西南带还依次习称 为越调平调二八调下调起调. 山东民间流行的笛子有曲笛和梆笛两种类型.曲笛为D,bE E调笛子它是柳子戏的主要伴奏乐器梆笛的音区较高也称为 尖笛或小尖笛因多由艺人自己制作奠尺寸大小不一有FG AbB等调.山东民间笛子演奏上兼容南北而独具特色粗犷高昂 而不失细腻委婉 山东笛曲的花舌.音运用非常普遍滑音的使用也较多.历音 较少使用且多为上行历音剁音有所应用但不如河北张家口一 带的北派笛曲中所用的那么热烈.山东笛曲中吐音技法应用甚多并具有两大特色其一表现在"单吐不太快时多以库(K) _E日量对之声YELLowvEROF1傩so^JG2011年2鞲 代替突cT)发音强劲富于弹性:其二是使用碎吐—— 一 种较双吐更快,窑如弹乐滚奏效果的吐音俗称碎嘟噜是 山东民间笛子的特色技法这种技巧的运用使笛曲更为花哨热 烈高亢囊放.大片的连奏音,打音叠音等南方笛子的常用技法 在山东笛曲中也有所应用然而.在山东笛曲中却常将大片连音与连续的吐音交替出现打音叠音不仅在连奏中有所运用还常与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中国民族乐器发展史(转载) 总说 周代曾以制作方法为据,分民乐为八类,称“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此种分类自周末至清初,沿用三千多年。其中石、木两类已极为罕见,石类较著名的有磬,木类有木鼓,还有不再流传的敔、柷等。 其后,又有另一种分类方法,现下较为常见。以演奏方法为据,分为四类,吹奏类、弹拨类、拉弦类、打击类。其中吹奏类又分空气振动、哨片振动、簧片振动;弹拨类又分横式、竖式;拉弦类分类依据多样;打击类根据材质可分响铜、响木、皮革,根据音高又可分有固定音高和无固定音高两类。 最早的,且有实物证明、年代可考的乐器为河南舞阳县出土的贾湖骨笛,距今已有近八千年。古韵悠悠,先秦遗响,我便从先秦说起。 因多数乐器皆始于先秦时代,内容浩繁,便拆分两章,夏商(及以前)与两周。

中国民乐的魅力 中国民乐有哪些? 中国民乐中有五声,“五声”也称“五音”,都有哪五个音阶? 夏商·乐以息和     早先乐器,多由劳动工具或生活用具发展而来。原始社会时期主要乐器有两类,敲击乐器和吹管乐器。陶钟、石磬、骨哨、骨笛、陶埙等均已出现,因陶钟等乐器我手里无相关演奏资料,便介绍骨笛、骨哨和陶埙。 骨笛作为笛子的一种,发现于一九八六年河南省舞阳县贾湖村新石器遗址,至今仍流传于藏族牧区。现行曲有《春播》等。因无演奏资料,便也不再多作评价。 骨哨截取鸟禽类中段肢骨加工而成,有些可调声调。音质脆、尖,类似口哨,但音亮。《中国古典音乐历朝黄金年鉴》中有曲《原始狩猎图》,觉尖锐、凄厉,多为仿声。由此可见,骨哨并非作为单一乐器,大抵作狩猎之用。

我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概述 上古——口头歌谣 先秦——诗歌发展的两大源头 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 体制:“风、雅`、颂”三部分,“国风”现实主义的精华 表现手法:赋(铺陈叙述)、比(比喻)、兴(起兴) 句式四言为主,语言双声叠韵 中国浪漫主义的先河——楚辞 在楚地歌谣的基础上创造出的有浓厚地方色彩的新诗体。 楚辞体的特点: 1、带有想象丰富、文辞华美、风格绚丽的浪漫主义色彩 2、“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 3、楚辞的语句参差,富有变化,篇幅一般比较长 4、常用语气助词“兮”(句末:加强整体语气,句中:表停顿) 奠基人、最早影响最深远的爱国诗人——屈原。 代表作:《离骚》《九歌》《天问》《天问》 汉代——汉乐府《上邪》《陌上桑》《孔雀东南飞》 乐府:采集民歌加以整理,配乐演唱的机构 乐府民歌内容:继承《诗经》现实主义传统《上邪》《陌上桑》。语言:朴素自然,活泼生动。句式:五言为主。 (汉末)文人五言诗《古诗十九首》(《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代表了汉代五言抒情诗的最高峰。 魏晋南北朝—— 1、建安文学: 三曹(曹操、曹植、曹丕) 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 (文学特征:建安风骨、汉魏风骨) 2、正始文学:代表作家:阮籍、嵇康 3、两晋文学: 西晋:左思 东晋:陶(陶渊明:开创了田园诗派)谢(谢灵运:开创了山水诗派) 4、南北朝时期(最大的成就是民歌的发展) 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狭窄(爱情)、风格艳丽,喜用双关 代表作《西洲曲》 北朝民歌:文学特征:题材广泛、风格刚健、语言直率 《木兰辞》(代表了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文人诗创作:代表诗人:鲍照、谢朓、庚信 隋唐五代—— 初唐四杰: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陈子昂建立高峻雄浑、刚健有力的新诗风。《登幽州台歌》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孤篇横绝” 盛唐诗仙:(李白)、诗圣(杜甫) 山水田园诗派:王(王维)、孟(孟浩然) 边塞诗派:高适、岑参、李颀、王昌龄 中唐韩孟(韩愈、孟郊——诗歌的风格特征:奇崛险怪)

竹笛南派的产生与发展计划历练经过

_* 目录 一、竹笛的起源与发展 1.笛子的产生288(1200)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1328 3.近现代竹笛的发展潮流与派别概述120(1500) 二、浅谈南派竹笛演奏风格 1.南派竹笛概述610 2.南派竹笛的旋律特点及演奏技巧410 3.浅谈《姑苏行》的演奏风格2081 3.1《姑苏行》的创作背景、旋律特点及曲式结构 3.2《姑苏行》的演奏技巧与风格 4、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1500)

浅析南派笛曲的演奏风格--以《姑苏行》为例内容摘要: 关键词:竹笛、起源、发展、南方笛派、姑苏行

1.1笛子的产生 笛子,是中国最古老的的传统民族乐器之一,大多是用竹子制作而成的,它的音乐表现力十分丰富,既可演奏出激扬高亢的高音,又可演奏出婉转流畅的低音。这么独具特色的民族乐器是如何产生的呢? 1983-1987年,在河南省贾湖考古遗址内,经省文物研究所的6次发掘,首次发现了七孔骨笛,经碳14测定,距今已有7600-8600年历史,系用鹤类的尺骨钻孔制作而成。保存最完整的一支,全长23.1cm,在第六孔与第七孔之间又钻小孔,制作规范、精致,并且能发出七声音阶。这个重大发现,证明了贾湖骨笛是中国最早的乐器,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七声音阶乐器。把我国音乐史的起源提前了三千多年。 在第八次的考古发掘工作中,出土了三支骨笛,其中一支为五孔的,保存完整。最长的一支虽已断裂成三节,但依然可以清晰地看到,通体刻画着细如发丝的菱形纹饰,制作工艺十分高超。贾湖骨笛作为世界上最早的吹奏乐器,已成为河南省博物馆镇院九宝之首,散发着迷人的魅力。

2.中国竹笛的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竹笛演奏大师赵松庭认为“中国竹笛不但是最古老的乐器,也是世界管乐器的鼻祖。河南省舞阳贾湖骨笛的出土,标志着笛子在距今七八千年前就已经产生了。 汉晋时期音乐家蔡邑曾拆柯亭做笛子,并且在汉赋大家马融的《长笛赋》中曾写道“近世双笛从羌起,羌人筏竹未及已。”由此可见,在汉朝时,笛子的制作材料是竹子。在形制方面,蔡邑、荀勖、梁武帝等人,先后研制出长短不同规格的十二支笛“以应十二律”。 到了隋朝,隋人以严格律吕发明了十二孔笛,解决了汉晋十二笛调调换繁琐之累。其按孔十、吹孔一、管孔一,可以吹奏半音,任意转调而不换笛。 进入唐朝后,社会经济空前繁荣,统治者为了巩固政权,对音乐的社会功能非常重视。笛子是宫廷乐队演奏“十部乐”不可缺少的乐器。此外,文人墨客,借笛子传情,留下了不少优美诗篇。如:李白的“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分满洛城。”杜甫的“笛声愤怨哀中流,妙舞逶迤夜未休”等等。在形制方面,刘系制作了七星管,这是世界上最早的有笛膜的笛子。笛膜的出现,使竹笛音色更加清脆、嘹亮。 唐代的笛子种类繁多,形制各异,不拘一格。有长笛、短笛、中管笛、七星管笛、玉笛、义嘴笛、铁笛、跋膝管笛等。 宋代,笛子在宫廷乐队中有显赫的地位,是演奏鼓吹、燕乐、雅乐、教坊的重要乐器。同时笛字演奏在民间广泛兴起,得到了长足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