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对传统金融方式改善和补充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贫困人群脱贫、满足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定义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工具,提供灵活、普及、高效、自主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以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个性化服务门槛为目标,以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和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为服务对象,促进可持续城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等为使命。

2.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二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多种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如伊利诺伊大学指数法、卢森堡金融市场发展指数等。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测度方面,可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数字金融服务受益人数、数字金融拓展程度、客户获得的金融服务种类和数量、数字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服务便捷性和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等。

3.运营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模式。

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

P2P网络借贷、众筹、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公司的合作。两种运营模式各具特点,互补共存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金融体制改革、风险控制等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大金融服务对象范围,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融资,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稳定经济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率,让更多群

众得到优质便捷的金融服务,防范贫困人群和弱势群体的风险,实现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能够推动金融体制改革。通过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提升,能够促进行业竞争,促使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支撑。

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还需要注重风险控制。在赋予金融服务者更多便利的同时,也要保障金融服务的安全稳健。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在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风险,推进合规管理和监管。

结语

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影响。本文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等方面的综述,旨在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对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数字普惠金融是全球金融领域的一个热门话题,它的出现和发展改变了传统金融方式,为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以及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提供了高效、便捷和经济的金融服务。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是我们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本文将对这些进行分析和阐述。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工具,以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和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为服务对象,提供灵活、普及、高效、自主的金融服务,促进可持续城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个性化服务门槛,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填补了传统金融服务的不足,满足了新增人群和基础金融服务的需求,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发展。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二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要关注其运行情况,还要关注其针对薄弱群体所提供的服务质量。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指标包括数字金融服务受益人数、数字金融拓展程度、客户获得的金融服务种类和数量、数字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服务便捷性和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等。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对于政府制定精准扶贫和优化金融服务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第三,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模式分为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模式和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模式。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P2P网络借贷、众筹、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公司的合作。两种运营模式各具特点,互补共存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数字普惠金融既不同于传统银行理财产品,也不同于传统投资渠道,它在规则内的金融服

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维度,低门槛的金融服务便利了更多的群体,也带来了创新性的金融体验。

最后,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金融体制改革和风险控制等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促进经济发展,提高小微企业的融资能力,稳定经济增长。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同时也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率,防范风险,实现金融资源更加公平合理地分配。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也推动金融体制改革,促使金融机构加速转型升级,推动金融市场的规范化和市场化发展,为金融体制改革提供支撑。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需要注重风险控制,推进合规管理和监管,保障金融服务的安全稳健。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是我们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和重要的社会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离不开各方的支持和共同努力,只有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的优势,促进可持续发展,才能实现对金融生态建设和社会进步的贡献。我们需要进一步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保障其稳健可持续发展。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是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工具为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以及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提供高效、便捷和经济的金融服务,推动了金融行业的变革和发展。在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过程中,我们需要充分发挥其优势,注重风险控制与合规管理,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并加强监管,保障数字普惠金融的稳健发展。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和发展将为可持续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重要贡献。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

数字普惠金融研究综述与展望摘要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已成为全球普惠金融发展趋势和我国国家发展重要战略。首先,阐述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及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其次,围绕数字普惠金融与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三个研究主题进行述评;最后,从研究对象、研究内容、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上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现状进行总结,并展望未来发展趋势。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宏观经济效应产业结构优化居民活动 1 一、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深化金融体制改革,增强金融服务实体经济能力”,并要求“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互联网和数字技术为商业模式变革提供了新路径。 二、数字普惠金融相关概念与测度 2.1数字普惠金融概念界定 国务院发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 2020 年)》中普惠金融定义是:依据商业可持续和机会平等原则,以相对较低、可承担的成本,给小微企业主、广大农民、城镇低收入人群、贫困人群、老年人和残疾人等特殊群体,提供及时、适当、有效的金融服务[2]。Honohan等认为普惠金融应实现扩大内需、刺激经济增长、消除贫困和实现包容性社会四大功能[3]。Aditi Kapoor提出金融服务应促进经济平稳增长,所有公民从经济发展中受益[4]。董玉峰等人指出,传统金融机构应顺应金融科技浪潮,向轻资产、数字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5]。

2.2 数字普惠金融测度 Beck等人选取八个指标对金融服务水平现状做评价[6]。Sarma ,Jesim Pais 从产品接触性、使用效用性和地理渗透性构建体系[7]。焦瑾璞等人结合中国国情,从金融服务可获得性、使用情况和服务质量构建了普惠金融指标体系,并首次对 全国各地普惠金融发展水平进行评估[8]。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和蚂蚁金服 集团共同编制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从覆盖广度、使用深度和数字支持服务程 度构建体系用于描述中国数字金融发展概况[1]。 三、数字普惠金融研究主题 3.1宏观经济效应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激励区域创新发展[9],促进农村基础设施包容性增长。可通过支持电子商务直接助力减贫,或通过涓滴效应间接助力减贫[11],进一步推进平衡发展[10]。数字普惠金融能够显著扩大地级市外资利用规模[12]。詹韵秋研 究发现数字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数量之间存在“U型”关系[13]。 3.2产业结构优化 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技术创新和金融要素重塑提升经济效率[14],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新型城镇化转型[15]。多位学者论证数字普惠金融可直接降低碳强度,或通过优化产业结构推广绿色技术影响碳强度[16]。此外,普惠金融发展不同水平对产业结构合理化与高级化促进作用强度不同,且东、中、西部地区存在产业结 构升级异质性。 3.3居民活动 数字普惠金融有助于推进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提升[10]。李建伟等人从宏观视角验证了数字普惠金融可促进居民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优化[16],对于低收入和中西部地区最为明显,且产业结构升级可正向调节数字普惠金融改善居民消费结构[17]。 四、结论与展望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一个文献综述 随着数字科技的快速发展和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数字普惠金融成为了全球金融领域的热门话题。作为对传统金融方式改善和补充的一种新型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推动贫困人群脱贫、满足群众金融服务需求等方面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本文基于文献综述的方法,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测度、运营模式和影响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深入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内涵,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应用提供参考。 1.定义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工具,提供灵活、普及、高效、自主的金融服务,满足不同客户群体的金融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以利用互联网、移动互联网和大数据等技术手段,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个性化服务门槛为目标,以小微企业、农村贫困人口和新型城镇化人员等薄弱群体为服务对象,促进可持续城乡发展、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等为使命。 2.测度 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体系的建设情况,二是测度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目前,国内外学者和研究机构根据数字普惠金融的特点,分别提出了多种测度方法和指标体系,如伊利诺伊大学指数法、卢森堡金融市场发展指数等。

在数字普惠金融的覆盖面和服务水平测度方面,可采用以下指标进行综合考量:数字金融服务受益人数、数字金融拓展程度、客户获得的金融服务种类和数量、数字金融服务成本、数字金融服务便捷性和数字金融服务质量等。 3.运营模式 数字普惠金融的运营模式分为两种:一是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模式,二是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模式。 以互联网金融平台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 P2P网络借贷、众筹、支付宝、微信等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 以传统金融机构为核心的数字普惠金融运营模式主要包括农村信用社、城市商业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与数字科技公司的合作。两种运营模式各具特点,互补共存发展是数字普惠金融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 4.影响 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经济发展、社会公平、金融体制改革、风险控制等方面。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能够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扩大金融服务对象范围,促进小微企业和个体户的融资,实现金融可持续发展,稳定经济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还能够推动社会公平与民生改善。数字普惠金融的创新和发展能够提高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普及率,让更多群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研究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如何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一种新型的金融服务模式,正逐渐改变着传统金融服务的面貌,为广大农村地区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本文将从数字普惠金融的定义、特点出发,分析其在乡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其影响乡村振兴的内在机制。 本文首先将对数字普惠金融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金融服务领域中的独特地位。接着,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梳理和实地调查,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应用情况,以及其对农村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积极影响。在此基础上,本文将深入探讨数字普惠金融促进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包括金融服务普及、资源配置优化、风险防控等方面。 本文还将结合具体案例,对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的实际作用进行实证分析,揭示其在实际操作中的问题和挑战。本文将提出促进数字普惠金融在乡村振兴中更好发挥作用的政策建议,以期为相关决策部门提供有益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乡

村振兴中的重要作用,为推动农村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二、文献综述 在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大背景下,普惠金融作为连接金融市场和广大民众的桥梁,逐渐显示出其对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在我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为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深远的意义。数字普惠金融,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创新形式,通过运用数字技术,如大数据、云计算等,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服务的覆盖率和效率,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动力。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从国外的研究来看,一些学者强调了数字普惠金融在推动农村经济增长、提高农民收入、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等方面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降低农村地区的金融排斥,增强农民的金融素养,从而推动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在国内,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数字普惠金融与乡村振兴的关系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关注。许多学者从理论和实证的角度,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振兴的影响机制。他们普遍认为,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这包括但不限于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支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4000字》

国有银行普惠金融实践问题研究国内外文献综述 (一)国外研究现状 Lenka等(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以可承受的成本向贫困和低收入家庭提供各种金融产品和服务的过程,例如存款和信贷服务、支票服务、移动/互联网银行和保险设施,并且认为,普惠金融使没有银行账户的人和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有机会获得金融机构提供的信贷和其他服务。Mohan(2018)表明,普惠金融是指使得社会不同层级,特别是低收入群体享受优质、合理、安全的金融产品与服务的过程。Germana与Luisa(2017)表明,普惠金融旨在促进银行服务最广泛的社会群体,在这部分群体可承受的条件范围内。对比金融排斥则意味着,对于特殊群体无法或者有困难获取,或者使用主流的金融服务来满足需求,并帮助他们在社会中正常生活。Meghana等(2015)认为普惠金融有多种定义,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为缺少银行服务的人提供可使用、便宜且安全的金融服务。而且认为阻碍普惠金融的因素包含多方面:地理位置较远、交易成本较高、企业缺乏对金融的理解、贷款高利率、有抵押要求和繁琐的文书工作等。Luiz、Mateus 等(2016)有研究得出,商业银行可以将风险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主要使用的是完善风险控制以规避风险、借助掉期工具迁移风险等手段,风险控制与风险管理的手段需要不断升级。 就海外分析而言,有关普惠金融作用因素的分析方面,大多聚焦于某一项具体调研而获取,同时这项调研大多集中于欠发达国家,分析的侧重则是分析各种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效应及其具体的传输机理,或者从另一个角度而言,某一作用因素在普惠金融中发挥的影响是正向的还是反向的,同时这些作用是如何产生并不断推进的。通常情况下,政策的设计与推行、金融知识的推广程度、手机银行与信息科技的运用、人们的基本信息等存在着较为关键的作用。Michael 等(2019)借助于抽样调研的方式就某些国家展开分析得出,普惠金融的推进和金融组织的政策支持以及相关工作人员的从业技能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同时表明居民金融知识与学习经历是普惠金融的关键影响因素。Kumar(2018)通过数量分析,表明小微企业贷款份额的增加有助于金融稳定。Peter等(2018)结合印度经济情况从供给侧和需求侧构建综合多维指标,通过自回归分析法证明了在发展中国家,普惠金融的发展可以促进长期的经济稳定增长。Aggarwal等(2019)对2008年至2015年22个新兴经济体及前沿经济体的普惠金融与其宏观经济稳定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得出普惠金融有利于稳定通货膨胀和保持产出增长。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及策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1. 引言 1.1 概述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是指利用互联网、移动通信和其他信息技术手段,为贫困地区和边远地区的人们提供金融服务的一种创新型金融模式。它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打破了传统金融服务的时空限制,为更多的人提供了便捷、安全、可持续的金融工具和机会。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解决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方面具有巨大潜力。 1.2 文章结构 本文主要包括五个部分:引言、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策略研究、实施效果评估以及结论和展望。首先,在引言部分将对研究背景进行介绍,并明确文章结构和目标。接下来,我们将重点探讨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情况,包括其定义与背景、重要性以及分类和特点。然后,我们将深入研究相关策略,其中包括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随后,我们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并分析其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最后,在结论和展望部分,我们将对本文进行总结,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 1.3 目的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综述相关文献,全面了解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现状及其所涉及的策略研究。通过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分类和特点进行详尽描述,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重要性和潜力。同时,我们将着重探讨政策与法规支持、技术创新与应用以及用户教育与培训等策略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实施提供有益的参考与指导。此外,本文还将对数字普惠金融模式在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影响进行评估,并总结其中的发展经验与启示。最后,我们将通过整合已有研究成果,提出未来进一步开展研究所需关注的方向,为学术界和实践者提供指导建议。 2. 数字普惠金融模式的发展 2.1 定义与背景: 数字普惠金融是指通过利用数字技术和金融创新,为低收入人群、中小微企业和农村地区提供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的一种金融模式。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模式逐渐成为解决全球金融排除问题的重要途径。 2.2 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 数字普惠金融在实现包容性金融发展、减少贫困、促进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传统银行体系往往无法满足低收入人群和中小微企业的需求,而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利用互联网、移动支付等技术手段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服务效率,使更多人能够享受到便捷的金融服务。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10000字(论文)》

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农村居民消费影响研究 目录 1 引言 (2) 2 研究意义 (2) 3数字普惠金融影响消费的相关理论 (3) 3.1生命周期理论 (3) 3.2收入决定理论 (3) 3.3流动性约束理论 (3) 3.4 预防性储蓄理论 (4) 4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农村居民消费的现状 (4) 4.1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 (4) 4.2我国农村居民消费现状 (5) 5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农村居民消费机制 (7) 5.1从覆盖广度方面分析 (7) 5.2从使用深度方面分析 (8) 5.2.1数字支付途径 (8) 5.2.2数字信贷途径 (8) 5.2.3数字投资途径 (9) 6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存在的问题 (9) 6.1普及性欠缺 (9) 6.2安全性不足 (10)

6.3存在监管上的漏洞 (11) 7 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的对策与建议 (11) 7.1 加强数字普惠金融网络建设和政策扶持 (12) 7.2加大对数字普惠金融安全性的宣传和引导 (12) 7.3完善数字普惠金融的监管体系 (13) 8 结语 (14) 参考文献 (15) 1 引言 普惠金融( financial inclusion)一词是联合国在国际性的大会上最先发布出来 的,后来被很多国家引用。联合国提出的初衷是想要更好的解决全球不断扩大的 贫富差距以及多个国家和地区在经济方面资产配置严重失衡等一系列问题。2015 年,我国公布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2016-2020年)》文件中明确指出,随 着数字化和网络化的迅猛发展,有必要快速升级我国的普惠金融体系。将改善农 村居民的消费作为当今社会普惠金融服务的主要目标,数字普惠金融迎来了新的 发展和进步。在杭州举行的第十一届经济峰会上,二十国集团(G20)成功采用 了《数字普惠金融先进原理》,这是我国首次正式引入数字普惠金融的相关内容。 数字普惠金融在降低金融服务成本和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消除了对公司 网点和营业时间的限制,解决金融服务“最后一步”和“最难一关”等问题。最 终起到了提高农村居民收入、促进农村居民的消费的作用。 2 研究意义 从理论上讲,消费是宏观经济学的核心概念。普惠金融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 响一直是金融界关注的焦点。通过审查现有资料,本文发现消费反馈与数字普惠 金融密切相关。关于普惠金融增长对农村居民消费的影响的研究很多,但是关于 数字式普惠金融增长对消费者消费的影响的研究相对较少。本文基于消费理论和 普惠金融金融以及农村居民的消费,从这个角度考察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对消费 者消费的影响。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研究_一个文献综述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及其影响探究_一个文献综述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进步和互联网的普及,数字普惠金融在中国以及全球范围内成为探究热点。数字普惠金融是指利用信息与通信技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的创新模式。本文旨在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地介绍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以及对经济社会的影响探究。 一、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 1.1 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 科技设施的普及程度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指标。包括互联网遮盖率、挪动互联网普及程度、电子支付使用率等因素。通过测量这些指标,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在不同地区的普及状况,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1.2 金融服务普及率 金融服务普及率是另一个重要的测度指标。包括银行账户普及率、金融知识普及程度、金融机构与客户互动频率等。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是为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提供金融服务,因此,这些指标可以反映数字普惠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遮盖面。 1.3 金融创新水平 金融创新水平是数字普惠金融测度的重要维度。包括挪动支付、电子商务、金融科技等创新模式的应用程度。通过测量金融创新水平,可以了解数字普惠金融的技术驱动力和进步前景。 二、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探究 2.1 经济进步与减贫 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进步和减贫具有重要影响。一方面,数字

普惠金融可以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增进小微企业的进步和创新,激发经济增长潜力。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可以为低收入群体提供融资便利,推动贫困地区贫困缩减和脱贫。 2.2 社会生活与消费方式变革 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通过挪动支付、电子商务等创新手段,人们可以更便利、高效地进行来往和消费。数字普惠金融可以增进城乡居民的信息对称,拉近城乡进步差距,提升生活质量。 2.3 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 数字普惠金融的快速进步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金融风险与监管挑战。虚假信息、网络安全风险、资金洗白等问题亟待解决。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影响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其背后的风险与挑战,并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结论: 本文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测度方法和影响探究进行了综述。数字普惠金融在增进经济进步、减贫、改变消费方式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但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风险与挑战。将来的探究需要进一步深度探讨数字普惠金融的进步模式、政策支持以及金融风险防控等问题,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持续进步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总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国经济进步和减贫具有乐观影响。它提高了金融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增进了小微企业的进步和创新,激发了经济增长潜力。同时,数字普惠金融还为低收入群体提供了融资便利,推动了贫困地区的减贫和脱贫。此外,数字普惠金融的兴起也改变了人们的社会生活和消费方式,提升了生活质量。然而,随着快速进步,数字普惠金融也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研究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普惠金融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社会福利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利用现代科技手段以及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平台,为各类企业提供了更加便捷、灵活以及高效的金融服务。本文将探讨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的影响,并分析其对企业融资需求、贷款成本以及金融风险等方面的影响。 首先,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企业融资需求的方式。传统的融资渠道对于中小微企业而言,往往存在难以克服的门槛和限制,例如资金需求量过小、资产担保要求严格等问题。而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整合各类金融科技工具,使得企业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融资资金。无论是通过在线贷款平台获取小额快速贷款,还是通过众筹等方式筹集资金,数字普惠金融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灵活化的融资方式,满足了各类企业的资金需求。 其次,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的贷款成本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以往,企业融资往往需要较高的成本,包括高昂的利息以及额外的担保费用等。而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通过提供更加便宜的借贷利率以及简化的审批程序,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同时,数字普惠金融的竞争性也推动了整个金融市场的利率下降,为企业提供了更有竞争力的融资渠道。因此,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企业的贷款成本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数字普惠金融对于企业的金融风险管理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传统金融机构在风控方面较为严格,对于无抵押贷款、无担保贷款以及新兴行业的融资往往较为谨慎。然而,数字普惠金融在某种程度上扩大了企业的借贷机会,尤其是对

于中小微企业而言。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借助大数据风控等技术手段,在借款方的信用评估与抵押担保方面实现了创新,为企业提供了更加多元化的融资机会。同时,数字普惠金融也通过应用创新的技术手段,帮助企业更好地管理金融风险。 然而,我们也要意识到,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也带来了一些挑战。首先,数字普惠金融可能导致信息不对称问题的出现。由于平台对于借款方的了解有限,可能会出现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导致不良借款人难以被识别。此外,数字普惠金融平台也会面临监管风险,例如平台的安全性以及监管的有效性等问题。 总之,数字普惠金融对企业金融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数字普惠金融改变了企业的融资需求方式,降低了企业的融资成本,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同时也带来了一些挑战。因此,我们需要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加强监管力度,优化金融服务,以推动经济发展,实现普惠金融的目标 综上所述,数字普惠金融在企业金融化中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扩大了中小微企业的融资机会,通过创新的信用评估和抵押担保方式,为企业提供了更多元化的融资渠道。然而,数字普惠金融也面临信息不对称和监管风险等挑战。因此,应加强监管力度,优化金融服务,推动数字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以实现经济的普惠性和可持续发展

数字鸿沟背景下 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数字鸿沟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 作者:袁唐乐叶清尧汤清园 来源:《今日财富》2022年第14期

普惠金融在融合了数字技术后,打破了传统普惠金融的限制,有利于实现社会经济效应及普惠性。本文首先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收敛性的理论机制,然后借助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率等控制变量,基于数字鸿沟视角,采用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来研究收敛性。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收敛城乡收入差距效果明显,并且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率和教育水平会加强该抑制效果;而数字鸿沟起调节作用,即数字鸿沟会使数字普惠金融的收敛性减弱;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各区域间具异质性,且对中部地区的收敛性程度最大,东部居中,西部次之。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一)引言 中国经济稳步发展,但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结构未从根本上改变,城乡收入差距的不断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中国社会矛盾由于数字鸿沟的存在有了新的发展差距。数字普惠金融作为金融科技发展的一条新途径,使得通过发展数字普惠金融进而缓解城乡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问题不无可能。

(二)文献综述 赵丙奇(2020)通过单一门限模型研究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给城乡收入差距带来的非线性影响,分类细化区域层级后探究其影响效果。李牧辰等(2020)認为数字普惠金融的可获得性对于缓和金融排斥卓有成效,计算机数字技术可以助力普惠金融的发展脱离困境。熊德平和陈昱燃(2020)认为由于普惠金融数字化进程中自身存在内部结构差异,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程度也会不同。王永静和李慧(2021)通过建立空间杜宾模型,得出数字普惠金融、城乡收入差距和新型城镇化在空间上正相关的结论。数字普惠金融集聚金融科技效能高,效力大,低成本的好处,具有强大的普适性和普惠性。 二、理论分析和研究假说 (一)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收敛效应分析 不同群体在获得金融服务的程度上有较大差距,农村人口自身资本储备不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便利了弱势群体去获取金融服务,从而产生社会经济效应,起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的作用:一方面,通过提高经济发展水平和增加政府财政支出的直接作用机制降低乡村的经济压力,提升乡村居民的经济实力,更多地获取金融服务,城乡收入差距得以收敛。另一方面,数字普惠金融通过间接作用机制来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第一,通过刺激产业结构的调整,增加二、三产业的比重以及提高对外开放的程度,吸取农村廉价劳动人口,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农村居民收入,乡村居民有资金支付金融产品,因而可以对消费进行长期规划决策,从而能有效地缩小城乡收入差距;第二,中国城乡经济存在二元结构,劳动力在城乡间的自由流动在城市化下得以进一步提升,居民收入增加,从而收敛城乡收入差距;第三,数字普惠金融通过提供普惠教育来提高农村教育水平,培养人才普及发展经济的技术手段从而收敛城乡收入差距。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1: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有收敛作用。 (二)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影响的异质性分析 由于总金融资本有限,在城乡二元结构之下,资金更多地流向城镇地区,造成了城乡金融发展的不平衡,同时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劳动力、技术等生产要素在地区间的流动越来越频繁,经济发展状况在中东西地区间出现进一步差异,分配不均衡的情况越来越明显。针对数字普惠金融来说,一直都是东部地区优于中部地区,中部优于西部,李建军等(2019)进一步证实,我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在2011-2018年实现跨越式发展,东、中、西各地区呈现出不同的金融发展深度,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抑制作用也体现出不同程度的差异。即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存在异质性。因此,本文提出如下研究假说: H2: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存在异质性。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研究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耦合协调 研究 摘要:数字普惠金融促进共同富裕进步,共同富裕需求拉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二者协调发展。基于2011-2020年31个省(直辖市)的面板数据,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测度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水平及二者协调发展状况发现:一是我国数字普惠金融高速发展,但各地区发展不均;二是共同富裕发展较缓,整体水平一般;三是数字普惠金融与共同富裕的协调发展能力逐步增强,但存在空间聚集性。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共同富裕,耦合协调 共同富裕是中国共产党长期以来的不懈追求和初心使命。2020年中国的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接下来的国家的建设重点将逐步向实现共同富裕转移。数字普惠金融作为从传统金融业中延伸出来的新模式,是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的有机结合,能够提高各类群体的金融可得性,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金融普惠,从而助力经济发展和人均收入水平提高,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基于此,本文拟从数字普惠金融内涵特征的视角出发,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和共同富裕之间的内在联系。 一、文献综述 (一)国外相关研究 共同富裕上。西方国家主要从提升社会福利水平、消除绝对贫困和缩小收入差距这三个方面来研究。国外大多学者也会从收入分配和社会公平正义两个角度去探讨共同富裕与贫困和收入差距的关系。共同富裕指数构建上。多以收入或消费作为基础,将标准线设定为社会中位收入或平均收入的某个比率,低于标准线的人口即处于相对贫困状态,反之则较为富裕。数字普惠金融上。国外关于数字

普惠金融的研究多通过研究数字普惠金融与消除贫困、提高人民收入、促进资源 配置和产业升级等经济效应。 (二)国内相关研究 共同富裕上。杨文圣和李旭东(2020)认为共同富裕的本质内涵是共有、共建、共享。乔惠波(2022)认为共同富裕是建立在全面小康社会基础上的,它包 含公正、富裕、全面、共享等要素。共同富裕指数构建上,陈丽君、郁建兴、徐 铱娜(2021)从发展性、共享性和可持续性三个维度来构建共同富裕指标体系。 万海远和陈基平(2021)从发展和共享两个角度量化共同富裕发展程度。数字普 惠金融上。国内研究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将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间接影响共 同富裕。 二、指标体系及模型构建 (一)共同富裕模型 模型分为3个一级指标:发展性、共享性、可持续性;13个二级指标:富裕度、城乡共同度、教育、医疗健康、社会保障、住房、公共基础设施、数值应用、公共文化、高质量发展、财政、治理、生态;26个三级指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居民人均消费支出、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乡最低生活保障人数倍差(城市为1)、 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倍差、小学阶段师生比、初中阶段师生比、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 师生人数(人)、每千人医疗机构床位数(张)、社会保障支出占gdp之比(%)、住房保 障性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每万人公共交通车辆(标台)、人均城市道路面积(平方米)、城 镇每万人拥有公厕数(座)、移动电话普及率(部/百人)、人均拥有公共图书馆藏量(册)、人均gdp增长(%)、R&D经费投入增长(%)、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 每万人口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二)耦合协调模型 (1) (2)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创新的影响研 究 摘要: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中小企业作为创新最活跃的主体,对我国经济和社会都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然而中小企业由于自身特点长期面临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创新活动需要大量且长期资金的支持,但由于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可融得资金严重不足,抑制了中小企业创新。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使得中小企业融资约束问题得以缓解,在这一背景下研究数字普惠金融能否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具有一定的研究意义。本文通过首先通过梳理相关文献分析数字普惠金融能否促进企业创新,并为促进中小企业自主创新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中小企业创新;融资约束 一、引言 创新是推动我国经济由高速度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创新更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向制造强国进军的关键。作为创新最活跃的主体,由于中小企业资产规模小,可抵押资产少,未来发展具有不确定性等特点,使得中小企业长期面临融资难、融资贵等严重的融资约束问题。创新活动本身就是一个前期资金投入大,投入周期长,并且研发创新过程中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外部投资者由于信息不对称和研发创新项目的高风险更加不愿意对中小企业提供资金支持,导致中小企业创新严重受阻。 我国目前的金融市场存在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使得中小企业可融得资金严重不足,抑制了中小企业创新。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数字普惠金融也得以快速发展,与传统金融相比,数字普惠金融将现代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与传统普惠金融相结合,更好的为传统金融覆盖不到的长尾客户提供金融服务,降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的出现符合经济发展更高层次的需求,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活力[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是金融本身的进步,而且为推动区域经济稳定协调发展提供了新思路。基于此,本文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引导数字普惠金融健康发展,探寻区域发展新思路。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金融市场的贷款门槛逐渐降低,资金的获取性及使用成本也逐渐降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创新的支持,尤其是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经济发展更需要科技创新的支持,而科技的创新必然需要资金的支持,企业只有获取足够的资金,才能更有效地开展研发活动[2]。数字普惠金融有利于为企业融资提供便利,为企业发展提供资金支持。因此,数字普惠金融能够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另外,数字普惠金融能刺激消费,促进消费水平的提升,间接推动经济的发展[3]。根据以上分析,本文提出以下研究假设: H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与区域经济发展存在正相关关系,即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够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H2: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促进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H3: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提高居民消费水平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二、研究设计与实证检验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为探明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本文选取泰安市各县(市、区)2019—2021 年的相关数据作为样本数据。相关资料与数据主要来源于《泰安统

计年鉴》(2020—2022)、泰安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网站、中国研究数据服务平台、《中国科技统计年鉴》(2020—2022)、国泰安数据库、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编制的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实证过程采用Stata 统计软件。(二)变量选取与模型构建 1.变量选取 (1)被解释变量。以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为被解释变量,选取人均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发展质量的指标[3]。 (2)解释变量。以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为解释变量,选取北大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作为衡量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的指标[4]。 (3)中介变量。选取区域创新水平和居民消费水平为中介变量。 (4)控制变量。综合现有成果,本文选取可能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以下变量作为控制变量:一是地区规模,以各地区年末人口数量表示;二是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比值表示;三是政府科技支出,以科技支出在政府财政总支出中的占比表示;四是金融发展水平,以金融机构贷款余额与生产总值的比值表示。 具体变量定义如表1 所示。 2.模型构建 根据研究目的和相关变量的定义,构建以下模型: 模型1: 模型2: 模型3: 模型4: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研究综述 一、本文概述 随着科技的飞速发展和互联网的广泛普及,金融服务的边界逐渐模糊,普惠金融的理念逐渐深入人心。数字普惠金融,作为科技与金融的深度融合产物,不仅降低了金融服务的门槛,还使得更多的人和企业享受到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本文旨在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系统的梳理和研究综述,旨在深入理解其内涵、发展脉络、影响与挑战,以期为相关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 本文将首先界定数字普惠金融的基本概念,明确其与传统金融服务的区别与联系。接着,从全球视角出发,分析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历程和现状,探究其背后的推动因素和主要模式。在此基础上,本文将重点讨论数字普惠金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促进经济增长、改善民生、推动金融包容性等方面的积极作用。也会关注数字普惠金融面临的风险和挑战,如数据安全、隐私保护、监管难题等。 通过对现有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本文旨在为数字普惠金融的进一步研究和实践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证依据。希望通过本文的综述,能够加深人们对数字普惠金融的认识和理解,为推动其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

一份力量。 二、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 数字普惠金融的理论基础主要源自金融包容性理论、信息不对称理论、金融科技理论以及普惠金融发展理论。这些理论共同构成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核心逻辑和指导思想。 金融包容性理论主张金融服务应广泛覆盖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那些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低收入群体和小微企业。数字普惠金融正是通过数字技术降低金融服务成本,提高金融服务的触达率,从而实现金融的广泛包容性。 信息不对称理论指出,在金融市场中,由于信息分布不均,往往导致信贷资源配置的不合理和金融市场的不稳定。数字普惠金融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能够更准确地评估借款人的信用状况,减少信息不对称,从而提高金融资源配置的效率。 金融科技理论强调金融与科技的深度融合,通过技术手段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提升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和可得性。数字普惠金融正是金融科技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通过数字技术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满足广大民众的金融需求。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实证研究 摘要:本文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构建GMM模型,实证分析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互联网+”指数对于数字普惠金融的影响最大,政府干预、居民金融素养的提升以及经济发展都对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具有稳健、显著的正向作用。因此,依据结论,提出推动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建议。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影响因素;动态面板模型 自2005年普惠金融被联合国正式提出以来,世界各国纷纷开展普惠金融实践。我国也积极行动,十八届三中全会正式将普惠金融列为发展目标,之后又陆续推出了发展规划与系列扶持政策,为普惠金融发展开路。经过多方努力,中国普惠金融体系建设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据统计,截至2019年6月末,全国银行业金融机构乡镇机构覆盖率达96%,全国行政村基础金融服务覆盖率达99%;全国小微企业贷款余额达35.6万亿元,其中,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余额10.7万亿元,较年初增长14%;涉农贷款余额34.2万亿元,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6.1万亿元,较年初增长8%;全国扶贫小额信贷余额2287.6亿元,扶贫开发项目贷款余额为4247亿元,全国334个深度贫困县各项贷款余额17366亿元,较年初增长7.9%[1]。尽管如此,普惠金融发展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掣肘,主要体现在:商业模式不成熟、金融机构成本与收益不匹配、信息不对称等,这导致金融机构在提供普惠金融服务时积极性不够,金融资源分布不均衡、一些地区金融服务质量差、效率低,普惠金融发展难以为继。而数字技术发展突破金融服务时空限制,降低了金融服务成本,提高了金融资源配置效率,成为普惠金融发展破

局的关键。为此,将二者相互融合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并于2016年在G20杭州峰会被首次提出。数字普惠金融的提出引发了人们热议。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水平如何?影响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因素有哪些?如何推进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本文概述省际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特征,利用动态面板计量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总结数字普惠金融发展规律与对策。 1研究综述 作为金融创新的热点,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问题近年来得到了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纵览数字普惠金融相关研究文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1.1评价指标研究。目前比较权威的是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联合蚂蚁金服集团发布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指数,该指数从3个维度设计了24个指标体系,利用对数型功效函数法进行无量纲处理,采用层次分析法赋权,得出了各省市数字普惠金融指数。这一指标体系被证实是合理有效的,被张勋(2019)、周丽(2018)等学者采用。1.2发展的作用与意义研究。姚金楼(2016)、魏晓峰(2019)等认为数字普惠金融可以更好地推动普惠金融落地。张子豪(2018)、陈丹(2019)、张贺(2018)、宋晓玲(2017)证实了数字普惠金融对城乡收入差距的缩小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可以提升低收入群体福利水平,帮助欠发达地区加速发展。丁日佳等(2019)借鉴工具变量法和中介效应模型研究了数字普惠金融对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影响与作用机制。谢绚丽等(2018)发现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对于城镇化率较低的省份、注册资本较少的微型企业有更强的鼓励创业的作用。认为数字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了传统普惠金融存在的信用采集难、成本高等困难,降低了普惠金融推广中的部分风险。任碧云等(2019)利用微观计量方法探索数字普惠金融中数字支付服务、数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中国普惠金融发展水平测度与经济增长效应 一、本文概述 本文旨在探讨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及其与经济增长之间的 效应关系。普惠金融,作为一种包容性更强的金融模式,致力于为社会各阶层和群体提供全面、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特别是那些长期被传统金融体系所忽视的低收入人群和小微企业。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普惠金融的发展不仅对国内经济增长有着深远影响,也对全球普惠金融的实践与理论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文章首先对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水平进行定量测度,通过构建综合指标体系,运用统计学和计量经济学的方法,全面评估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文章进一步分析普惠金融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联系,探讨普惠金融发展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及其机制。 文章还将对比国内外普惠金融发展的成功案例,总结其经验教训,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针对中国普惠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文章将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和发展策略,以期为中国普惠金融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决策参考。 通过本文的研究,我们期望能够更深入地理解中国普惠金融的发展状况及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为推动中国普惠金融的健康发展和促进经济增长提供科学依据。

二、中国普惠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普惠金融,旨在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全方位、便捷、可负担的金融服务,其核心理念是金融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近年来,随着中国政府对于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普惠金融得到了快速发展,并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社会公平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从金融机构的布局来看,中国已经建立起了一个覆盖城乡的金融服务网络。传统的银行机构如农业银行、邮政储蓄银行等,通过在农村和偏远地区设立分支机构,为这些地区的居民提供了基础金融服务。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互联网金融、移动支付等新兴业态也得到了快速发展,进一步拓宽了金融服务的覆盖面。 在产品创新方面,中国普惠金融产品日益丰富,满足了不同群体的多样化需求。例如,针对小微企业,各大银行推出了多种贷款产品,包括信用贷款、担保贷款等,有效缓解了小微企业融资难的问题。针对农村居民,则推出了农业保险、农村小额信贷等产品,帮助他们抵御风险,提高生产生活水平。 在政策支持方面,中国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例如,政府设立了普惠金融发展专项资金,用于支持金融机构在农村和贫困地区设立分支机构,提高金融服务的可得性。政府还通过税收优惠、利率补贴等方式,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和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收敛性研究——基于logt检验方法的考察

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现状及收敛性研究——基于logt检验方法的考察 一、引言与文献综述 随着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发展,金融服务与信息技术开始逐渐交叉融合(1)。在此背景下,深度融合通信技术与普惠金融服务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作为一种新的金融模式,数字普惠金融能够克服传统金融对物理网点的依赖,具有更大的地理穿透力和低成本优势(2)。在G20峰会上,中国政府参与制定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明确了数字普惠金融发展方向。在政府引导、信息技术支撑以及各类金融服务主体参与下,数字普惠金融在全国各地如雨后春笋般迅猛发展。政府发展普惠金融的初衷是为社会所有阶层和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特别是为贫困地区、少数民族地区、偏远地区以及残疾人和其他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3)(4)。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经济结构、传统金融发展水平、互联网发展程度等存在差异,我国各地区普惠金融服务发展不均衡(5),这使得普惠金融的初衷难以实现。那么,作为普惠金融的新业态,数字普惠金融能否突破传统金融的不足,打破地域限制,实现均衡发展呢?这一问题的解答关乎数字普惠金融能否实现协同发展,而要想回答这一问题,就需要掌握数字普惠金融的现状及其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为解答上述问题,许多学者基于北京大学数字金融研究中心课题组发布的中国数字普惠金融指数对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分布差异及收敛趋势进行了研究,如孙英杰和林春采用该数据分析了中国数字普惠金融的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发现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同时存在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6)。梁榜和张建华采用该数据考察了中国城市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收敛情况,发现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和条件β收敛(7)。张德钢和朱旭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创业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1)

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创业的动态影响机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 内容摘要:随着现代化数字技术与金融的深度融合,数字普惠金融逐渐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在大众创新,万众创业背景下,数字普惠金融的独特优势惠及各层次创新创业主体,从而促进区域整体创新创业水平提高,其影响程度值得进行深层次研究。本文基于固定效应和动态GMM模型分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创业产出四个方面的影响。实证的结果表明,数字普惠金融对服务业发展、商标申请、专利授权和论文产出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且科研经费投入和科技人员数等控制变量对创新创业产出也有着正向促进作用。为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应当全面考察数字普惠金融对创新创业的动态作用机制,加快各地区数字普惠金融和“双创”的共同发展。 关键词:数字普惠金融创新创业产出系统GMM 一、引言 2005年联合国首次提及普惠金融这一概念,作为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普惠金融的目的在于面向全社会,为各个阶层和各类群体提供更为优质和适合的金融服务。然而,初期全球的普惠金融发展较为缓慢,其基础服务的覆盖率偏低,富人和大中型企业从中获得较高的收益,而小微型企业、低收入和贫困人群等特殊群体无法真正享受到普惠金融带来的优质服务。近年来,不管是世界普惠金融还是国内普惠金融都在全面提速,2015年我国印发的《推进普惠金融发展规划》从国家战略角度对普惠金融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剖析与要求,其重点关注对象仍是欠发达地区和特殊群体。在多元化的发展背景下,现代化数字技术与普惠金融相互融合,我国的普惠金融发展已领先于世界上的大多数国家。 随着金融数字化、互联网金融等理念的不断深入,依托于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科技技术的数字普惠金融应运而生。作为普惠金融的一种重要形式,数字普惠金融服务具有便捷性、低成本和高覆盖率等优点,使得各层次人群的金融需求得到了极大的满足,进而实现普惠金融的可持续发展。自2016年G20国际峰会在杭州举办以来,数字普惠金融的重要性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关注,会议提及的《G20数字普惠金融高级原则》中明确强调,创新是数字普惠金融发展的一大基本主题。为推进经济的包容性增长,效率与公平仍是经济社会的重要议题,我国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要求涵盖了机会平等与效率提升,对于小微型企业和特殊群体而言,数字普惠金融为其提供了充足的资金支持,使得各类资源得到快速转化,促进企业与个人释放更多的生产力。纵观发达国家的发展历程,良好的金融制度为创业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一方面能够为创新企业的资金融通提供良好的金融环境,另一方面也能促使小微型企业形成新的发展动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经济增长理论中,资本、劳动力和创新投入是三个最重要的要素,为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和集约型发展,主要依靠于创新创业所提供的经济发展原动力,如果一个地区的数字金融发展质量越高,则该地区的商标申请数、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也越多,而这些指标都能体现出该地区的创新和经济水平,因此,一个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该地区的创新创业水平。 在此背景下,本文基于固定效应模型和动态GMM模型深入探析了我国数字普惠金融对区域创新创业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从政策上构建良好的金融环境,促进各地区的数字普惠金融发展,为进一步实现数字普惠金融的目标提供理论支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