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9年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后感200字

2019年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后感200字

2019年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读后感200字

第 1 页共1 页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教案

《孝经》开宗明义章第一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并背诵。 2、初步理解文章内容,了解其道德价值取向。 3、把传统文化教育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达到明理导行的效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万事从孝开始,体会到父母的养育之恩,激起关心父母之情。 2、通过读,吟,演等方式,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浓厚的兴趣和情感。 过程与方法:在学生自读的基础上,教师要逐节逐句进行指导性的读,使学生读准字音,乃至读通全篇。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1、指导学生有节奏,有感情地诵读经典,乃至能吟诵2、体会父母的养育之恩,知道孝顺父母是每个子女的义务和责任。 课前准备:头饰、多媒体课件 课时划分: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激发情感。(播放儿歌《我的好妈妈》。)师:刚刚这首儿歌好听吗?歌曲里面的小朋友是一个什么样的小朋友呢?(他关心妈妈,爱妈妈,是一个孝顺的孩子。)说的对,百善孝为先,说到孝,我们不得不提的是《孝经》,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孝经》第一课《开宗明义章第一》,看看课文要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板书课题:开宗明义章第一

二、学习课文,体会孝道。 (一)诵读经典,读出节奏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 2.教师范读全文。(请学生说说应该怎样去读?<读出节奏,读出韵律>)。 (二)、品读经典,读出感情(教师指导朗读。) 1、教师领读第一自然段。 2、学生齐读。 3、教师进行点拨(指出不足之处)。 4、学生熟读其它自然段。(谁能像刚才那样读一读其它自然段。) 5.运用各种方式练读。(分组读、男女分读、齐读等。) (三)理解文意 1.了解人物。2.分段理解文段大意。3.说一说自己的理解,适时进行感恩教育。 (四)走进经典 1、师生合作读。(现在谁想和老师合作演一演,重回两千多年前的那个午后?) 2、同学合作读。 3.男女合作读。 4.全班读。 三.课堂小测(秀一秀) 1.领任务。2.展示。3.吟诵。 四.小结。 五、拓展作业:1.将《开宗明义章第一》读给家长听。2.收集一些有关孝道的名言或故事。3.为父母长辈做一件力所能及的事。

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

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一个小学生的《孝经》读后感 《孝经》是我们中国人耳熟能详的一本经典,是儒家十三经之一。我读《孝经》已经有两年半了,从三年级下半学期开始读《孝经》,在四年级已经能背过,还在四年级寒假写了《孝经》的读后感,时隔两年,我又对这本经典有了新的认识,所以在寒假期间再次写了《孝经》的读后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这就是我们孝的初始目标,而“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这是孝的终极目标,认为“孝”要“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具体要求是:“居则致其敬,养则至其乐,病则至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 孝经的作者:《孝经》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传说是孔子作,但南宋时已有人怀疑是出于后人附会。清代纪昀在《四库全书总目》中指出,该书是孔子“七十子之徒之遗言”,成书于秦汉之际。 《孝经》中共有十八章,每一章的中心意思及我的感

受如下: 一、《开宗明义章第一》:这一章,是全部孝经的纲领。它的内容,就是开示全部孝经的宗旨,表明五种孝道的义理,本历代的孝治法则,定万世的政教规范,列为一经的首章。本章主要讲了我们孝的初始目标和终极目标,我应该按照初始目标及终极目标去做,爱护自己的身体,让自己更加强壮,并遵循仁义道德,众善奉行,在将来为众生造福,让父母为我自豪。本章我比较有感受的句子如下: 1.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 译文: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初始目标。 我的感受:我要按照本条中说的这初始目标去做,不去损害自己的身体,并使自己的身体更加强壮。为什么损害身体也是不孝呢?因为我们的父母宁愿代我们生病,宁愿替我们受伤,甚至为了我们可以舍弃自己的生命,这种对我们的关爱远远超过了对自己的关心。所以,为人子女不珍爱自己的身体和健康就是对父母的伤害,当然就是不孝。还有,我们拥有了好的身体才能更好的帮助我们的父母师长、历代宗亲以及一切有缘众生,帮助他们是我们的责任与义务。 2.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译文: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

《孝经》里的经典名句

《孝经》里的经典名句 《孝经》里的经典名句 《孝经》中国古代汉族政治伦理著作。儒家十三经之一。《孝经》,以孝为中心,比较集中地阐述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以下是应届毕业生优美句子网站为您整理推荐的《孝经》经典名句,希望大家喜欢。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译文: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于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 天子章第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译文: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将双亲侍奉,而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

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 诸侯章第三 原文: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 译文: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 卿大夫章第四 原文:非法不言,非道不行;口无择言,身无择行;言满天下无口过,行满天下无怨恶。 译文:不合乎礼法的话不说,不合乎礼法道德的行为不做;开口说话不需选择就能合乎礼法,自己的行为不必着意考虑也不会越轨。于是所说的话即便天下皆知也不会有过失之处,所做的事传遍天下也不会遇到怨恨厌恶。 士章第五 原文:以孝事君则忠,以敬事长则顺。忠顺不失,以事其上,然后能保其禄位. 译文:用孝道来奉事国君就忠诚,用尊敬之道奉事上级则顺从。能做到忠诚顺从地奉事国君和上级,然后即能保住自己的俸禄和职位. 庶人章第六 原文: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译文:行为谨慎,节省俭约,以此来孝养父母. 在当时的社会背景和制度框架下,武则天竟能冲破重重势力障碍,在水深火热甚至是你死我活的险恶宫廷里,机智击败一个个竞争对手,轻松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 读完某一作品后,大家对人生或者事物一定产生了许多感想,此时需要认真地做好记录,写写读后感了。是不是无从下笔、没有头绪?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孝经》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孝经》读后感1 最近读了《孝经》,古文有些晦涩难懂,深感理解的不到位,在这里想浅谈一下对孝道的感悟。中华文化源于易而成于孝,孝敬父母为修德之本,以孝道为根本来修身,齐家,治国,推及平天下。孝是基本原则,是做人做事的检验,人不孝免谈。《孝经》说“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勿违。”意思是说生前事父母以礼,远比死后再补救要可贵的多,事亲五要则;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指的是对父母的侍奉,在日常家居的时候,要竭尽对父母的恭敬,在饮食生活的奉养时,要保持愉悦的心情去服侍,父母生了病,要带着忧虑的心情去服侍,父母去世了,要竭尽悲哀之情,料理后事,对先人的祭祀要严肃对待。理发不乱。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孝敬父母,接纳父母的不完美;孝敬父母,让父母放心,孝敬父母,要付出行动;孝敬父母,要对父母和颜悦色;孝敬父母,常常和父母沟通,开导父母。身体发肤,受之于父母,天下无不是之父母,对父母尽量做到不顶撞,多关心!孝就是道,要做到让父母安心。对于孝顺,不求有功,但求无过。父母年纪越来越大,古语说的好,老小孩老小孩,就是说人年纪大了像个孩子一样。我们小时候耐心的养育我们,父母年纪大了,我们也要耐心的对待老小孩。说到“孝”,以前的理解就是孝敬父母,读了《孝经》以后才发现自己的狭隘。《孝经》的内容,分为天子,诸侯,以至庶人十八篇。读了《孝经》以后,了解到要把孝道运用在社会各阶层,使孝道发挥不同的感化,把孝道用在社会方方面面,这才叫孝道。对你从事的职业忠诚,就是你对这个行业尽孝,这也是孝孝。孝用于国家治理,就叫孝治,以孝治国,以孝治天下人。孝道由时,位决定等级,大孝孝天下,

孝经原文与翻译

《孝经》原文与翻译 开宗明义章第一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开宗明义章第一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天子章第二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於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 诸侯章第三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和尊贵,然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其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孝经读后感500字

孝经读后感500字 【第1篇】 孝经:孝敬父母。孝是上帝安排的,一定要孝顺父母,一定要对父母好,不要跟父母顶嘴,吵闹,。下面就来说说我是怎样,孝顺父母的吧! 某一星期的星期天,我和姥姥正在聊天,姥姥说要切黄瓜,姥姥的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那时候我正在写数学作业,就剩一道题就写完了,看见姥姥切黄瓜费劲的样子,我就连忙跑过去对姥姥说:“姥姥,我来帮你切吧”!我第一次切的时候切不好,对接的时候还是不好,但是我慢慢切慢慢切,我把黄瓜,切完了以后,姥姥夸我真棒!我微笑的点点头。 又继续在写书写数学,这时候妈妈刚回来,妈妈说数学作业写完了没呀?我说妈妈我还没有写完,我妈说,为啥没有写完,宝贝,因为我帮姥姥切黄瓜啦!姥姥手烂啦,切黄瓜很费劲,所以我就帮姥姥

亲切黄瓜,所以就没有写完作业,妈妈听到我说这样的话,开心的笑了,我也微微一笑,姥姥给我给妈妈说,子航写的可快啦,马上就写完啦,妈妈又等我了两分钟,我把这道题写完啦。然后我就开始写语文作业语文作业,妈妈夸我,真是个孝顺的孩子,姥姥也夸我可真乖,我说没事儿,这都是我应该做的,我和姥姥还有妈妈都笑了,妈妈还给我竖起了大拇指,夸我真棒! 这就是孝,在以前孝是最重要的本领,孝顺父母是谁都知道的事情,可是有的人却不,知道孝顺父母跟父母顶嘴,还会把爸爸妈妈给气哭了!这种人我最不喜欢最不喜欢跟他交朋友,妈妈夸我有教养,孝心,我要放第一。 【第2篇】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我很喜欢《孝经》里的这句话。要知道生我者父母,养我者父母,父母给予我们一切,没有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我们很难健康地成长,父母是我们第一任老师,也是终身的老师。父母的眼睛时刻关注着我们,对我们是无

孝经全文带拼音版[1] 2

开kāi 宗zōng 明míng 义yì章zhāng 第dì一yī 仲zhòng 尼ní居jū,曾céng 子zǐ持chí。子zǐ曰yuē:?先xiān 王wáng 有yǒu 至zhì德dé要yào 道dào ,以yǐ 顺shùn 天tiān 下xià,民mín 用yòng 和hé睦mù,上shàng 下xià无wú怨yuàn 。汝rǔ知zhī之zhī乎hū ?? 曾céng 子zǐ避bì席xí曰yuē:?参cān 不bù敏mǐn ,何hé足zú以yǐ知zhī之zhī ?? 子zǐ曰yuē:?夫fū孝xiào ,德dé之zhī本běn 也yě,教jiào 之zhī所suǒ由yóu 生shēng 也yě。复fù坐zuò ,吾wú语yǔ汝rǔ 。? ?身体shēntǐ发fā肤fū,受shòu 之zhī父母fùmǔ,不bù敢gǎn 毁huǐ伤shāng ,孝xiào 之zhī始shǐ也yě 。立lì身shēn 行háng 道dào ,扬yáng 名míng 于yú后hòu 世shì,以yǐ显xiǎn 父fù母mǔ,孝xiào 之zhī终zhōng 也yě。夫fū孝xiào ,始shǐ于yú事shì亲qīn ,忠zhōng 于yú事shì君jūn ,终zhōng 于yú立lì身shēn 。《大dà雅yǎ》云yún : ‘无wú念niàn 尔ěr 祖zǔ,聿yù修xiū厥jué德dé 。’? 天tiān 子zǐ章zhāng 第dì二èr 子zǐ曰yuē:?爱ài 亲qīn 者zhě,不bù敢gǎn 恶è于yú人rén ;敬jìng 亲qīn 者zhě,不bù敢gǎn 慢màn 于yú 人rén 。爱ài 敬jìng 尽jìn 于yú事shì亲qīn ,而ér 德dé教jiào 加jiā于yú百bǎi 姓xìng ,刑xíng 于yú四sì海hǎi 。盖gài 天tiān 子zǐ之zhī孝xiào 也yě。《甫fǔ刑xíng 》云yún :‘一yì人rén 有yǒu 庆qìng ,兆zhào 民mín 赖lài 之zhī 。’? 诸zhū侯hóu 章zhāng 第dì三sān

孝经读后感四篇

孝经读后感四篇 孝经读后感800字【一】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 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等的;还有关于”三年之丧”这个问题,四科中十哲之一的宰我就此事曾与孔子讨论过,这位因为白天睡觉而

被夫子斥为”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的学生认为,为父母服丧三年时间过长了,一年就可以了。 无论三年,还是一年,这显然是一种弊端较多的行孝方式,我们就无须效仿了。诸如以上孝说,到了今天,无疑均已过时,我们应毫不吝惜地抛弃或予以批判。 孝做为华夏民族固有的道德观念,又经孔孟儒学的发挥,以及历代帝王的提倡,孝道在古代确实是深入民心,难以动摇。佛教传入中国,最后也不得不把”无夫无君”的教义改变为”忠孝”的说教;基督教传入中国之初,也不得不改变”不能崇拜偶像”的诫条,允许信徒”祭祖”…… 儒家讲的孝道,已不仅仅是一种通过行为表现出的人伦道德,而且还是一种社会性行为,行孝者对社会公德负责,肩负着社会责任,孔孟儒学提倡这种孝道,毫无疑问是完全可以以肯定的。对于今天来说,也适合我们现代社会。 孝经读后感800字【二】 中国的孝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孝道一直是中华民族的基本价值观,关乎中国人的精神生活。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是传统美德。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系统地论述孝道。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应该身体力行的。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父为子纲”、”父母在,

孝经全文诵读及译文【全十八章】

孝经全文诵读及译文【全十八章】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 孔子说∶“先代的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与最重要的道德,以使天下人心归顺,人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你知道那是为什么吗?” 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 孔子说∶“这就是孝。它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于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么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行先祖的美德啊!’”

【天子章第二】 原文: 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爱敬尽于 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甫刑》云: ‘一人有庆,兆民赖之。’” 译文: 孔子说∶“能够亲爱自己父母的人,就不会厌恶别人的父母,能 够尊敬自己父母的人,也不会怠慢别人的父母。以亲爱恭敬的心情尽 心尽力地侍奉双亲,而将德行教化施之于黎民百姓,使天下百姓遵从 效法,这就是天子的孝道呀!《尚书·甫刑》里说∶‘天子一人有善行;万方民众都仰赖他。’” 【诸侯章第三】 原文: 在上不骄,高而不危;制节谨度,满而不溢。高而不危,所以长 守贵也。满而不溢,所以长守富也。富贵不离其身,然后能保其社稷,而和其民人。盖诸侯之孝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 履薄冰。” 译文: 身为诸侯,在众人之上而不骄傲,其位置再高也不会有倾覆的危险;生活节俭、慎行法度,财富再充裕丰盈也不会损溢。居高位而没 有倾覆的危险,所以能够长久保持自己的尊贵地位;财富充裕而不奢 靡挥霍,所以能够长久地守住自己的财富。能够保持富有与尊贵,然 后才能保住家国的安全,与黎民百姓和睦相处。这大概就是诸侯的孝 道吧。《诗经·小雅·小曼》篇中说∶‘战战兢兢,就像身临深水潭 边恐怕坠落,脚踩薄冰之上担心陷下去那样,小心谨慎地处事。’” 【卿大夫章第四】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着,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 【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 【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 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 德行?如要追念你祖父文王的德行,你就得先修持你自己的德行,来继续他的德行。’ 天子章第二 【原文】子曰:‘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 【注释】孔子说:‘要亲爱自己的父母,必先博爱。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点厌恶。要恭敬自己的父母,必需广敬,就不敢对于他人有一毫的简慢’。 【原文】‘爱敬尽于事亲,而德教加于百姓,刑于四海,盖天子之孝也。’

《孝经》读后感800字 - 读后感大全

《孝经》读后感800字-读后感大全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题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 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 《孝经》是中国古代儒家的伦理学著作,集中地阐发了儒家的伦理思想。下面是橙子为大家整理的《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相关模板,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一) 花需叶缀显绚烂,人需孝衬现修养。 ----题记 “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人之行也。”这是出现在我的读书笔记上的一句话。他出自一部影响华夏五千多年文明史诗的神圣著作---《孝经》不错!孝,的确是天经地义的事,是儒家伦理思想的核心,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将它读完,我仿佛拨开云雾见青天《孝经》为上自君臣、下至庶民的处于不同社会阶级的人制定出了不同的行孝原则,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具有超时代意义,是儒家经典十二经中篇幅最短小精炼的一经,但它却辞简义骇。《孝经》里的故事或娓娓动听,或余音绕梁,或催人泪下,或艰深晦涩,但如此之多的嘉言懿行无非想要告诉人们一个道理----“人之行,莫大于孝” “百善孝为先”“身体发肤,受之父母”“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有了“孝”字。古来圣贤皆孝顺:春秋有子路百里负米,西汉有刘恒亲尝汤药,东汉有黄香扇枕温衾,三国有陆绩怀橘遗亲,北宋有黄庭坚涤亲溺器……我们也都知道乌鸦反哺,羊羔跪乳的故事,“兽尤如此,人何以堪?”孝是绽放在人伦治理里面最美、最香的一枝花。 对于当今社会的一些自残、甚至轻生的人来说,这就是一种不孝

的行为;对于一些轻易想要改变自己外观上的缺陷的人,这就是一种不孝的行为。为了满足自己浮云般的虚荣心,擅自改变父母赐予你的最独特的东西,最后还是经过岁月的洗涤回到原处,他们又给父母带来了什么呢? 这世上那对父母不是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他们从不奢求什么回报,把自己如星辰般数不清的爱给予了我们,我们岂能辜负他们的厚望?所以,从现在做起,从小事做起,好好学习,为长大成为祖国栋梁奠定坚实的基础! “让我怎样感谢你?当我走向你的时候,我原想收获一缕春风,你却给了我整个春天!……”岁月是无情的,它赠予父母的是两鬓白发、两行皱纹、两根青筋,父母是有情的,他们用他们的青春谱写了一曲只属于我们的爱歌,而我们愿不愿意放下手中的工作、远离这喧嚣尘世,为父母铸一首爱的赞歌呢? “孝”是稍纵即逝的眷恋,“孝”是无法重现的幸福,“孝”是一失足成千古恨的往事,“孝”是生命与生命交接处的链条,一旦断裂,永无连接。”赶快为父母尽一份孝心。也许是一处豪宅,也许是一片砖瓦。也许是大洋彼岸的一只鸿雁,也许是近在咫尺的一个口信。但在“孝”的天平上,它们等值。读了《孝经》,我们不能只是囫囵吞枣,要让这个伟大的汉字雄伟的、永远的镌刻在我们的心中!别让“孝”这个观念渐渐在我们的生活淡却,要让“孝”这个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永远传承下去! 《孝经》读后感800字作文五篇(二)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弟子规》读后感800字精选3篇 导语:《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朝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是历代以来学子们的入学良物。《弟子规》读后感800字(一) 曾几何时,一直不屑读《弟子规》,以为那是封建体制的产物,如今随着年龄细细读来却不禁感慨万千,古人的智慧着实让人叹服,其中道理蕴含了多少道理精华啊,关于弟子规读后感800字我们一起起来学习和阅读把,希望大家学会更多的道理! 《弟子规》是清朝康熙年秀才李毓秀所著,它仿《三字经》体例,三言成语,名句叠韵的形式为古代为人子弟在家、出外、待人接物、求学敬师规范,由《论语》《孟子》《礼记》《孝经》和朱熹语录编纂而成,今天读来仍然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当今发达的商品经济社会和古代的社会环境不能同日而语,读《弟子规》我想在现实和传统之间有没有一个承继关系?中国有五千年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讲得最多是一个“育人”的问题,所谓至乐莫如育人,怎样教育人,怎样增加修养,做一个完善的人?这是我们应从传统中继承和发扬的。在物质丰富、科技发展的现实环境下,很多人在精神上已没有依托,往往在纷繁的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失去了指导原则,而在《弟子规》中所提到的做人的总纲“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教诲,以此成为做人的原则,那么我们在工作和学习时,就能加深

自己的修养,在物质社会的时代不迷失,不动摇,时时保持清醒,和谐和同事之间、领导之间、亲人之间、朋友之间以及陌生人之间的关系,进而和谐整个社会成员的关系,那么共建和谐社会就不会是一句空话。 《弟子规》中讲到日常起居、待人接物、外出求学等方方面面的行为标准和作人准则,提倡正人先正心。我从中深刻领悟,明白很多做人的道理,从而反省自己的不足之处,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要养成良好的习惯,严以对已,宽以待人,积极融入到团队当中,要尊重领导,认真完成领导所交待的各项任务,忠于职守,互相帮助,协作共事,作为服务窗口工作,要树立良好的服务形象,礼貌待人,微笑服务,做到百问不厌,应保持坦诚、公正、客观的态度对人对事,并且要努力提高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积极参加培训和学习,提高工作效率。 《弟子规》对和谐家庭也是有着重要的意义。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只有每个细胞的健康才能保证社会机体的健康,其中“二十四孝亲图”在感化人的同时,也教会我们应该怎样孝敬父母,怎样对待亲人,也让我们思考在当今社会怎样去实现传统文化的价值,试想,如果一个连父母长辈都不尊重、孝敬的人,一个丧失了做人最基本的伦理道德的人,如何能对别人以礼相待?这样的人能否让人信服与尊重?

孝经读后感5篇

《孝经读后感》 孝经读后感(一): 《孝经》读后感 在每一天都要上的经典导读课上,我们都要大声地朗读《孝经》。所以,我对《孝经》有 很多的感触。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开宗明义章第一》、《天子章第二》、《诸侯章第三》等等。每一 章都是经典。像《开宗明义章第一》中的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 《孝经》的前七章分别写明了七种人就应尽的孝道,如天子、诸侯、卿、大夫、平民百姓、庶人后十一章写明了孝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化作用以及不孝所引起的严重后果,即五行之属三千,而罪莫大与不孝。要君者无上,非圣人者无法,非孝者无亲。此大乱之道也。《孝经》, 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没错,正如老师上课所言,《孝经》就是亘古不变的阴阳之道!它能教会我们做人的道理,因为,孝就是人的道德的根本。百善孝为先,《孝经》教会了我怎样孝敬父母,教会了我做善 人的第一步孝。如果一个人没有了孝道他就不能算是一个人!父母生我们已是大恩大德,我们 已经永生难报了,只能在有生之年好好孝敬他们。我把我平时的行为总结了一下,发现有许多 不足,在以后的生活中,我要多多改善自我的行为,以尽孝道。 孝经读后感(二): 读《孝经》有感 据说《孝经》为孔子所作,它是中国儒家经典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成书于秦汉时期, 一向为中国历代社会所重视。《孝经》全书共18章,透过孔子与弟子曾(参)子之间的对话,精辟地阐述了儒家代表人对孝道的认识。孔子认为孝道是天然之道,是一切德行的根本,并提 出以孝为本的治国理念。据说唐玄宗李隆基曾为此书作注,自南宋以后被列为《十三经》之一。 悉心读罢《孝经》,掩卷静思,尽管孔子对天子、诸侯、公卿、大夫、士、庶人,不一样 阶层的人行孝做了详尽而不一样的规定。笔者认为,孝是一个很普通的行为,孝是人类生命生 存延续的一个重要环节,孝乃帝王贵族、百姓人家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部分。《孝经庶人章》曰:用天之道,分地之利,谨身节用,以养父母,此庶人之孝也。故自天子至于庶人,孝无终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经说上到一国之君,下到普通百姓,虽然身份地位不一样,但是,各人奉养父母应尽的孝道没有什么差别。如果有人因为身份地位的差异,而以各种理由不 尽孝道,或者少尽孝道,那是绝对不允许的事情。所以,《孝经圣治章》曰:故不爱其亲而爱 他人者,谓之悖德;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谓之悖礼,纵观当今社会,这种不爱其亲而爱他人,不敬其亲而敬他人者的悖德悖礼之人比比皆是。 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这是人类社会一种大公无私的大爱,这 种爱大多时候只是挂在嘴上的东西,说了几千年,总是没有多少人能真正做到。但是,社会就 是这样,总有忠心耿耿的忠烈之士,如:岳飞、文天祥、关天培、邓世昌、狼牙山五壮士、刘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孝经》第一章:原文、译文及故事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 仲尼居,曾子持。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 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忠于事君,终于立身。《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译文】 孔子在家里闲坐,他的学生曾子侍坐在旁边。孔子说∶“先代的 帝王有其至高无上的品行和最重要的道德,以其使天下人心归顺,人 民和睦相处。人们无论是尊贵还是卑贱,上上下下都没有怨恨不满。 你知道那是为甚麽吗?”曾子站起身来,离开自己的座位回答 说∶“学生我不够聪敏,哪里会知道呢?”孔子说∶“这就是孝。它 是一切德行的根本,也是教化产生的根源。你回原来位置坐下,我告 诉你。人的身体四肢、毛发皮肤,都是父母赋与的,不敢予以损毁伤残,这是孝的开始。人在世上遵循仁义道德,有所建树,显扬名声於 后世,从而使父母显赫荣耀,这是孝的终极目标。所谓孝,最初是从 侍奉父母开始,然后效力於国君,最终建功立业,功成名就。《诗经·大雅·文王》篇中说过∶‘怎麽能不思念你的先祖呢?要称述修 行先祖的美德啊! 【品读】

本章为《孝经》总纲,是《孝经》的基本精神所在。孔子对曾子讲:孝啊,是一切德之本,所有品德、教化由此产生,教就是孝的文化, 人有品德的根源是孝,由孝这个源头流出的河流就是教化。 [故事]忠孝双全 明朝湖南道川守将沉至绪,有一个独生女儿,名叫沈云英。自小 聪明好学,跟父亲学得一身好武艺。因其父率兵迎异军死在战场上, 当时沈云英才十七岁,她登上高处大声呼曰:“我虽然是一个小女子,为完成父亲守城的遗志,我要决一死战。希望全体军民保卫家乡。大 家深受感动,发誓要夺回失地。很快解除了包围,取得了胜利。沈云 英找到父亲的尸体,大声痛哭,全体军民都穿上孝服,参加了葬礼。 朝廷下令追封沉至绪为副总兵,并任命沈云英为游击将军,继续守卫 道州府。后来人们为她建了一座忠孝双全的纪念祠。 有诗颂曰:异军攻城围义兵,娥眉汗马解围城;父仇围难两湔雪,千古流芳忠孝名。

孝亲敬老读后感

孝亲敬老读后感 读了《孝亲敬老》五十多个感人肺腑的故事,我被故事中的主人公深深地感动了,最令我敬佩的是孔繁森爷爷。 自古忠孝两难全,而孔繁森爷爷却做得非常好。他一直将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首位,但在他心中也有着刻骨铭心的母子之情。爷爷是个孝子,平时总要在百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与老母亲聊聊家常,与妻子争着照料母亲。有一年的元宵节,他带着老母亲去看灯,但没有动用局里的小汽车,而是借了一辆板车推着老母亲去看灯展。白发苍苍的老母亲穿着厚厚的棉衣坐在板车上,腿上还盖着棉被,孔繁森爷爷则在寒风中推着板车穿梭于人流之中。 不仅对自己的父母,孔繁森爷爷对人民都充满无私的爱。爷爷来到西藏,担任中共阿里地委书记,投入到繁忙的工作中。每当夜深人静,爷爷总会想起远在千里之遥的亲人。为了党的事业,他把对亲人的感情深埋在心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他把藏族同胞当作了自己的亲人。在西藏的高原上,大雪纷飞时,在那间破旧的小土房,当孔繁森爷爷看到孤寡老人衣衫褴褛,双脚的脚趾露在破鞋的外面时,立刻撩开自己的衣襟,把老人的双脚放在自己的胸前,用自己的体温给老人暖脚……一切是那么自然,仿佛面对的是自己的至亲父母。老人的眼眶里热泪滚动……如果没有对人民无私的爱,怎会有这样的举动? 想想身边的父母晚辈们,有的为了工作竟然常年累月不去探望一下父母亲;有的好长时间都懒得打个电话问个好;有的只顾自己吃喝享乐而不去照看一下年迈的父母……记得孔子在《孝经》中说:“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这些父母晚辈连最基本的“孝”都做不到,更不要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了,跟孔繁森爷爷相比真实天壤之别。

《孝经》原文与译文

《孝经》原文与译文 开宗明义章第一 【原文】仲尼居,曾子侍。子曰:…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汝知之乎?? 【注释】有一天,孔子在他的家里闲坐著,他的弟子曾参,也陪坐在他的一旁。 孔子说:…古代的圣王有一种崇高至极之德,要约至妙之道。拿它来治理天下,天下的人民,都能够很和气的相亲相敬,上自天子,下至庶人,都不会相互的愁恨。这个道德的妙用,你知晓吗??【原文】曾子避席,曰:…参不敏,何足以知之!? 【注释】曾子听了孔子给他讲的这一段话,道理很深,他不觉肃然起敬,离开他的坐位站起来,向孔子答对说:…我曾参很鲁钝,不大聪敏,怎么能够知晓这样深奥的道理呢?? 【原文】子曰:…夫孝,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复坐,吾语汝。?【注释】孔子因曾子很谦恭的起来答对,就告诉他说:…前边所讲的至德要道,就是孝道,这个孝道,就是德行的根本,教化的出发点。你先坐下,我慢慢的告诉你?。 【原文】…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 【注释】…说起这个孝道,固然范围很广,但行的时候,却很简单,你要晓得

爱亲,先要从自己的身上爱起。凡是一个人的身体,或者很细小的一根头发和一点皮肤,都是父母遗留下来的。身体发肤,既然承受之于父母,就应当体念父母爱儿女的心,保全自己的身体,不敢稍有毁伤,这就是孝道的开始。? 【原文】…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注释】…一个人的本身,既站得住,独立不倚,不为外界利欲所摇夺,那他的人格,一定合乎标准,这就是立身。做事的时候,他的进行方法,一切都本乎正道,不越轨,不妄行,有始有终,这就是行道。他的人格道德,既为众人所景仰,不但他的名誉传诵于当时,而且将要播扬于后世,无论当时和后世,将因景慕之心,推本追源,兼称他父母教养的贤德,这样以来,他父母的声名,也因儿女的德望光荣显耀起来,这便是孝道的完成。? 【原文】…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注释】…这个孝道,可分成三个阶段,幼年时期,一开始,便是承欢膝下,事奉双亲。到了中年,便要充当公仆,替长官办事,藉以为国家尽忠,为民众服务。到了老年,就要检查自己的身体和人格道德,没有缺欠,也没有遗憾,这便是立身,这才是孝道的完成。?【原文】…大雅云:“无念尔祖,聿修厥德。”? 【注释】孔子引诗经大雅篇文王章的这两句话说:…你能不追念你祖父文王的

孝经读后感300字范文

孝经读后感300字范文 《孝经》是一本国学经典,里面讲了许许多多关于“孝”的故事。下面是的孝经读后感300字范文,欢迎阅读参考! 《孝经》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地位,特别是西汉统治者宣扬“以孝治天下”之后,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它成为人们修养的必读书目之一。 《孝经》,是古代的圣人孔子的学生曾子所著,它是儒家经典著作中专门谈“孝”的一部著作。《孝经》一共有十八章,每一章都是经典。第一章为开宗明义章,是全文的主旨:“夫孝,德之本也,孝之所由生也。”“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短短33个字就总结了孝之始,孝之终。第二章至第六章分别为天子章、诸侯章、卿大夫章、士章和庶人章,规定了不同地位的人的孝道标准。第七章为三才章,强调了孝的地位和作用:“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利,以利天下,是以其教不肃而成,其政不严而治。”第八章为孝治章,讲圣明的君王如何以孝治天下。第九章为圣治章,讲圣人如何用孝道教化百姓。第十章为纪孝行章,讲孝子应如何孝敬父母。第十一章为五刑章,讲不孝为诸罪之首。第十二章为广要道章,讲孝为什么是重要的道理。第十三章为广至德章,讲孝为什么是最高的德行。第十四章为广扬名章,讲孝道与扬名后世的关系。第十五章为谏诤章,讲父母有了过错孝子应该怎么办。第十六章为感应章,讲

孝道与神明的关系,孝道达到极点就可以感应神明。第十七章为事君章,讲孝子与事君的关系,孝子事上,“进思尽忠,退思补过”。第十八章为丧亲章,讲父母去世孝子应该怎么办。 《孝经》,短短十八章,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孝道上至诸侯、天子,下到黎民百姓无一不是要遵守孝道的。《孝经》,它不仅能教我们学会孝,还有教我们要效法天地,自然和万物! 孝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尊敬、抚养、送终等等,是传统社会的基本道德。从动物学上说,实质上是一种"反哺"的行为。 在我国,孝的观念源远流长,甲骨文中就出现了"孝"字,这也就是说,在公元前11世纪以前,华夏先民就已经有了孝的观念。至春秋时期,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是一位全面地系统地论述孝道的人,《论语》、《孝经》等书记载了孔子在这方面的大量言论。 《孝经》中,子曰:"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教民亲爱,莫善于孝";"夫孝,德之本也".孔子认为为人子女,孝顺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们应该身体力行的。可见孔子对孝道的看重与推崇。 诚然,儒家孝道也有时代局限性的陈旧观念,夹杂封建性的糟粕——比如西汉经学大师董仲舒提出的"父为子纲"(指父亲对子女有绝对权威),于今已绝对不适合我们这个人人平等的民主社会;又如"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我们在信息便捷的今天,已可以不必理会这句话,这是因为当时联络多有不便,也是社会生产力限制下的说法;再如"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也已不足取,我们是提倡男女平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