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说课稿

曾志友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平行线的性质》是华师大版七年级数学上册第四章的内容,本节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和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节课是空间与图形领域的基础知识,在以后的学习中经常要用到。它为今后三角形内角和、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的学习奠定了理论基础,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先组织学生利用手中的量角器对“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这一公理进行验证,再通过农远资源课件的演示对学生进行讲解,使学生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在这一公理的基础上经过简单的推理,得到平行线的另两个性质。

2、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及运用。

难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推导及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与判定定理的区别。

3、学生情况分析

我所在的学校是少数民族农村中学,这里的学生基础知识较差,但学生有较强的求知欲望,对新的事物有很强的好奇心。学生对于平行线也有了很深的了解,已经学会了平行线的判定方法,所以本节课对学生来说不是非常难学。

二、目标分析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如下目标:

知识与技能:探索平行线的性质,会用平行线的性质定理进行简单的计算、证明;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过程与方法:通过学生动手操作、观察,培养他们主动探索与合作能力,使学生领会数形结合、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情境的创设,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从而认识到数学的重要性。通过对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的思维能力。

三、说教法、学法

新课程的理念要求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学生是主体,教师起的是主导作用。为了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这节课我选用下面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法:情境引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新技术教学法: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农远资源和多媒体教学技术,给学生以直观的感受,加深学生的印象。

3、鼓励和表扬:在教学过程中,我鼓励学生进行大胆的猜测并指导学生进行验证,对学生的观点多加表扬,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在学法指导上,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观察、动手测量、猜想、总结出平行线的性质,使教学成为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自主探索的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逐步培养学生善于观察、乐于思考、勤于动手、勇于表达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1、创设情境引入

(1)我们的生活离不开电,生活中的电是通过两条互相平行的导线送到千家万户的。输电线路在某处转了一个弯,已知转弯后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和原来的两条导线中的一条之

间的夹角是130°,那么这条导线和原来的另一条导线之间的夹角是多少度呢?学习了这节课后我们就很容易知道答案了。

【设计意图】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既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知识的热情,也能使学生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

(2)设问:根据同位角相等可以判定两条直线平行,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之间有什么关系呢?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又有什么关系呢?

【设计意图】:通过复习回忆平行线的判定来引入新课的目的,一是温故而知新,促使学生实现知识思维的正迁移;二是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去比较性质与判定的不同.

2、探索新知

(1)画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找出哪些角是同位角,哪些是内错角、同旁内角,并用量角器量一下同位角,确定它们的大小关系。猜想同位角之间的关系。

【设计意图】:画平行线的这个过程主要让学生明白确定平行线性质的前提是要两条平行线,帮助学生区分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

(2)讲解平行线的性质一。

【设计意图】:加深学生的印象,更加牢固的掌握这一知识点,为推导出下面两个性质打好基础。

(3)引导学生大胆猜想两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得到的内错角、同旁内角之间的关系。讲解推导过程。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不仅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三个性质之间的联系,还培养了学生大胆猜测并通过推理验证所猜测的结论的能力,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良好的学习习惯都有帮助。

(4)总结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5)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区别:

要强调“平行线的判定是知道了角的关系来得出平行,而平行线的性质是知道两直线平行得角的关系”

3、知识运用

(1)解决引入时提出的问题

(2)利用所学的知识讲解例4和例5

(3)把一条直线平行移动到另一个位置,这两条直线一定平行。讲解例6。

(4)练习P174—175 第1、2、3、4题

【设计意图】:通过例题的讲解,使学生认识到平行线的性质的用处,通过练习,使学生对此处知识点更加熟悉。

4、回顾总结

(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2)、这节课得到的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方法有什么区别和联系?你能区分清楚吗?

【设计意图】:通过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自己进行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并将本节课学的知识与前一节所学的知识进行比较、整理。有利于学生加以区分和为以后的应用打下基础。

5、作业设计

P175 第5题

【设计意图】:本题是让学生补充完整解答过程,学生在做作业过程中不但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同时也让学生了接逻辑推理的步骤,培养学生推理的能力。

五、说板书设计

平行线的性质

1.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例题:练习:

性质2:

性质3:

2.平行线的性质与

判定的区别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板书,既简洁明了,又突破了重难点,使学生很容易知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也便于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六、效果预测

本节课从实际问题引入课题,各个环节自然衔接。在设计上,强调自主学习,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进行,观察分析,合理猜想,解决问题体验并感悟平行线的性质,使他们感受到

学习的快乐,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农远资源的利用,使学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更加明了,更易使学生接受。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基本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并利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将进一步的得到加强。

27.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提高)知识讲解

命题、证明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提高)知识讲解 【学习目标】 1.了解定义、命题的含义,会区分命题的条件(题设)和结论; 2.体会检验数学结论的常用方法:实验验证、举出反例、推理; 4.了解公理和定理的定义,并能正确的写出已知和求证,掌握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5.掌握平行线的判定方法,并能简单应用这些结论. 【要点梳理】 要点一、定义与命题 1.定义:一般地,用来说明一个名词或者一个术语的意义的句子叫做定义. 要点诠释: (1)定义实际上就是一种规定. (2)定义的条件和结论互换后的命题仍是真命题. 2.命题: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 真命题:正确的命题叫做真命题. 假命题:不正确的命题叫做假命题. 要点诠释: (1)命题的结构:命题通常由条件(或题设)和结论两部分组成.条件是已知事项,结论是由已知事项推出的事项,一般地,命题都可以写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其中“如果”开始的部分是条件,“那么”后面是结论. (2)命题的真假:对于真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结论一定成立;对于假命题来说,当条件成立时,不能保证结论正确,即结论不成立. 要点二、证明的必要性 要判断一个命题是不是真命题,仅仅依靠经验、观察、实验和猜想是不够的,必须一步一步、有根有据地进行推理.推理的过程叫做证明. 要点三、公理与定理 1.公理:通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并且被人们公认的真命题叫做公理. 要点诠释:欧几里得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等基本事实作为公理. 2.定理:通过推理得到证实的真命题叫做定理. 要点诠释: 证明一个命题的正确性要按已知、求证、证明的顺序和格式写出.其中“已知”是命题的条件,“求证”是命题的结论,而“证明”则是由条件(已知)出发,根据已给出的定义、公理、已经证明的定理,经过一步一步的推理,最后证实结论(求证)的过程. 要点四、平行公理及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1.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平行.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 要点诠释: (1)平行公理特别强调“经过直线外一点”,而非直线上的点,要区别于垂线的第一性质. (2)公理中“有”说明存在;“只有”说明唯一. (3)“平行公理的推论”也叫平行线的传递性. 2.平行线的判定定理

平行线的性质

课题:5.3.1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备课组主备人:张永军授课人: 教学目标:1、理解平行线的性质,能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性质. 2、掌握平行线的三个性质,能运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预习: 自学课本18—19页内容,完成自学指导: 1、利用18页探究,结合图5.3-1,度量8个角的度数,思考探究结果。 2、结合图5.3-2,尝试用符号语言表示平行线的三个性质。 3、自学19页例1,写出解答的根据。 4、尝试完成20页练习1、2题。 二、检查反馈: (一)预习评价: (二)存在问题: 三、课堂展示: (一)自主学习展示: 1、复习平行线的判定(文字语言,图形语言,符号语言)。 2、如图,如果a∥b,画一条直线c与它们相交,∠1和∠2 有怎样的大小关系?请大家自己画出图形度量结果。 3、展示18页探究结果,猜想结论。 (设计意图:学生经历画图、度量、猜想、说理的过程,既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又能展示预习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唤起学生探究两直线平行的求知欲。) 1.实验观察,发现平行线性质1(基本事实):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符号语言:∵ a∥b,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设计意图:数学中的文字、图形、符号语言相互依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几何直观。) 2、演绎推理,发现平行线的其它性质 问题(1)如图,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 ∠2 证明:∵AB∥CD(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 ∠3(对顶角相等) ∴∠1= ∠2(等量代换) 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符号语言:∵AB∥CD,∴∠1= ∠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2)已知:如图3,直线AB,CD被直线EF所截,AB∥CD.求证:∠1+∠2=180°证明: ∵AB∥CD(已知) ∴∠3=∠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180°(邻补角的定义) ∴∠1+∠2=180°(等量代换) 平行线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符号语言:∵AB∥CD,∴∠1+∠2=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设计意图:问题2、3变教材的思考为问题,既直观,又具体,同时为下节课的命题、定理、证明埋下伏笔,培养学生几何推理能力。) 3、例题教学,运用平行线的性质推理。 例1、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残余部分,量得∠A=100°, ∠B=115°,梯形的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师生合作探究:梯形的另外两个角与已知的∠A、∠B有怎 样的位置关系?如何利用平行线的性质解答? 解:∵AB∥CD,∴∠A+∠D=180°,∵∠A=100°,∴∠D=180°—100°=80°启发学生用同样的方法解答∠C的度数。 4、课堂练习:18页练习1、2. 四、回顾反思:

平行线的性质2

、导入新课: 1. 创设情境 如图所示,打台球时,用白球沿图示方向去 打黑球,要使黑球经过一次反弹后直接撞入袋 中,已知入射角/ 4等于反射角/ 5,且/ 1 = Z 2,若/ 3= 30°,那么去打白球时必须保持/ 1 等于什么样的度数? 2. 揭示课题,板书 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的比较。 二、 检查预习情况:明确检查方法 学生口答后论证。 三、 布置学生自学: 1.学生自主探究题: (1)①已知如图, AB // CD, AC 丄BC ,图 中与/ CAB 互余的角有几个? ②已知如图, AC 丄BC ,若/ 1 = 70° / 3 = 20°,贝U AB 与CD 有怎样的关系? 〖点拨方法〗这道题目学生直 接找 很容易缺漏,教师可以引 导学生先由平行线的性质找出 与/ CAB 相等的角,再分别找 出这些相等的角的余角,然后 进行归纳。有了第一问的基 础,学生求解第二问就不难 了,教师可引导学生逆向思 考:若要判断AB 与CD 平行, 有哪些方法?并且要想 学生强 调此问运用的是判定。 教学 过程 〖设计说明〗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学 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 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 的。因此,教学过程中创设的 这一现实的 问题情境较生动活 泼,来源于学 生的生活,学生 有深切的体会, 能激发学生学 习数学的兴趣,对 提高学生的 数学素养和数学意 识也是十分 有意义的,还让学生 体会到了 数学学习对实际生活 的意义。 (2)宁波到台州的高速公路需开挖山洞,为节 约开挖时 间,需在山的两面 A 、B 同时开 工,在A 处测得洞的走向是北偏东 75°, 那么在 B 处应按 ____________ 方向开工,才能

平行线的性质(一)导学案

第二章相交线与平行线 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导预习 1.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2.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3.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导课堂 第一步:情境创设 活动内容:复习已学过的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概念及两直线平行的条件。 1.因为∠1=∠5 (已知) 所以a∥b() 2.因为∠4=∠ (已知) 所以a∥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因为∠4+∠ =1800 (已知) 所以a∥b() 第二步:目标展示 知识与技能目标: 经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过程与方法目标:经历观察、测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自己的探索过程和结果,从而进一步增强分析、概括、表达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在自己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积极参与小组活动。在对平行线的性质进行的讨论中,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并从中获益。通过学习平行线性质和判定直线平行条件的联系与区别,让学生懂得事物既普遍联系又相互区别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第三步:合作探究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又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要探究的问题。

活动内容:课本52页的“探究”部分。如图,直线a 与直线b平行。 (1)测量同位角∠1 和∠5 的大小,它们有什么关 系?图中还有其他同位角吗?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 系? (2)图中有几对内错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3)图中有几对同旁内角?它们的大小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4)换另一组平行线试试,你能得到相同的结论吗? 这是本节课的主体部分,具体教学时,可把该探究细分成如下几个活动: 活动1、先测量角的度数,把结果填入表内. 活动2、根据测量所得的结果作出猜想: 同位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内错角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同旁内角呢? 活动3、验证猜测. 另外画一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样测量并计算各角的度数,检验刚才的猜想是否成立?如果直线a与b不平行,猜想还成立吗? 活动4、归纳平行线的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角相等. 性质3:两条平行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 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活动5、运用与推理 你能根据性质1,说出性质2,性质3成立的理由吗? 因为a∥b. 所以∠1=∠5 (_______) 又因为∠1=∠_____(对顶角相等)

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习题精选

七年级下册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及应用 1.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条公共边,它们的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具有这 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___. 2.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有一个公共顶点,并且一个角的两边分别是另一个角两 边的反向延长线,具有这种关系的两个角,互为__________.对顶角的性质:______ _________. 3.两直线相交所成的四个角中,如果有一个角是直角,那么就称这两条直线相互_______. 垂线的性质:⑴过一点______________一条直线与已知直线垂直.⑵连接直线外一点与直线上各点的所在线段中,_______________. 4.直线外一点到这条直线的垂线段的长度,叫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构成八个角,在那些没有公共顶点的角中,⑴如果两个 角分别在两条直线的同一方,并且都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 ;⑵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并且分别在第三条直线的两侧,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 ;⑶如果两个角都在两直线之间,但它们在第三条直线的同一旁,具有这种关系的一对角叫做_______________. 6.在同一平面内,不相交的两条直线互相___________.同一平面内的两条直线的位置关 系只有________与_________两种. 7.平行公理:经过直线外一点,有且只有一条直线与这条直线______. 推论: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_____________________. 8.平行线的判定:⑴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位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 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⑵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内错角相等,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单说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平行线的性质及其应用

第2讲 平行线得性质及其应用 考点·方法·破译 【例1】如图,四边形ABCD 中,AB ∥CD , BC ∥AD ,∠A =【解法指导】 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两条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D ∥BC ,点E 在BD 得延长线上,若∠ADE =155°,则∠DBC 得度数为 ( ) A .155° B .50° C .45° D .25° 02.(安徽)如图,直线l 1 ∥ l 2,∠1=55°,∠2=65°,则∠3为( ) A . 50° B . 55° C . 60° D .65° 03.如图,已知FC ∥AB ∥DE ,∠α:∠D :∠B =2: 3: 4, 试求∠α、∠D 、∠B 得度数、 【例2】如图,已知AB ∥CD ∥EF ,GC ⊥CF ,∠B =60°,∠EFC =45°,求∠BCG 得度数、 【解法指导】平行线得性质与对顶角、邻补角、垂直与角平 分线相结合,可求各种位置得角得度数,但注意瞧清角得位置、 【变式题组】 01.如图,已知AF ∥BC , 且AF 平分∠EAB ,∠B =48°,则∠C 得得度数=_______________ 02、如图,已知∠ABC +∠ACB =120°,BO 、CO 分别∠ABC 、∠ACB ,DE 过点O 与BC 平行,则∠BOC =___________ 03.如图,已知AB ∥ MP ∥CD , MN 平分∠AMD ,∠A =40°,∠D =50°,求∠NMP 得 度数、 【例3】如图,已知∠1=∠2,∠C =∠D . 求证:∠A =∠F 、 【解法指导】 因果转化,综合运用、 A B C D O E F A E B C (第1题图) (第2题图) E A F G D C B B A M C D N P (第3题图) C D A B E F 1 3 2

2 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七年级数学 第1页 共2页 过程就是结果 用心做用成绩回报父母 姓名___ ____ ____ _ __ _考试时间_ __ __ __ __ _ __ __ 装订线内不要答题 ◆◆◆◆ ◆ ◆ ◆ ◆ ◆ ◆ ◆ ◆ ◆ ◆ 装 ◆ ◆ ◆ ◆ ◆ ◆ ◆ ◆ ◆ ◆ ◆ ◆ ◆ ◆ ◆ ◆ ◆ ◆ ◆ ◆ ◆ 订 ◆ ◆◆ ◆ ◆ ◆ ◆ ◆ ◆ ◆ ◆ ◆◆ ◆ ◆◆ ◆ ◆ 线 ◆◆ ◆◆ ◆◆◆ ◆◆◆ ◆ ◆◆2012-2013学年度七年级数学练习二 7.2 探索平行线的性质 命题:朱保舟 审题:朱保舟 2013-2-20 1. 如图,如果AB//CD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1=∠CDE , 根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可得∠1=∠BDF ; 根据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可得∠1+________=180°. 2.如图,如果∠BAC=∠ACD ,那么_______//_______,∠BCD+∠________=180°. 3.如图,直线a//b ,∠1=45°,则∠2=________°,∠3=________°. 4.如图,∠1=∠2,∠3=100°,则∠4=__________°. 5.如图,EG//AB ,FG//DC ,∠B=100°,∠C=120°,则∠EGF=___________°. 6.如图,已知a//b ,且∠2是∠1的2倍,那么∠2的度数为( ) A .60° B .90° C .120° D .150° 7.如图,小明从点A 向北偏东75°方向走到B 点,又从B 点向南偏西30°方向走到点C ,则∠ABC 的度数为( ) A .60° B .50 ° C .45° D .15° 8.如图,A 、B 、C 、D 四点在同一条直线上,EA ⊥AD ,FB ⊥AD ,垂足分别为A 、B ,∠E=∠F 。CE 与DF 平行吗?为什么?

平行线的性质(7)

5.3 平行线的性质(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理解平行线的性质的推导;掌握平行线的性质 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原命题与逆命题,从而了解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能在推理过程正确使用 【教学重点】 平行线的性质以及应用. 【教学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与判定公理的区别. 【教学过程】 一、梳理旧知,引出新课 平行线的判定判定方法1 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2 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判定方法3 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问题:反过来也成立吗 过去我们学过:如果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数互为相反数.反过来,如果两个数互为相反数,那么这两个数的和为0.这两个句子都是正确的. 现在换一个例子:如果两个角是对顶角,那么这两个角相等.它是对的.反过来,如果两个角相等,这两个角是对顶角.对吗? 再看下面的例子:如果一个整数个位上的数字是5,那么它一定能够被5整除.对吗?这句话反过来怎么说?对不对? 〖结论〗如果一个句子是正确的,反过来说(因果对调),就未必正确. 二、动手操作,归纳性质 上一节课,我们学过: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反过来怎么说?它还是对的吗?请同学们完成课本P18的探究,写出你的猜想. (板书)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如果把平行线性质1---"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看作是基本事实(公理),我们可以利用这个公理证明平行线性质2:"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例〗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 求证:∠1=∠2. 证明:∵a ∥b , ∴∠1=∠3(__________________). ∵∠3=∠2(对顶角相等), ∴∠1=∠2(等量代换). (板书)性质2 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变式〗下面我们来证明平行线的性质3: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请模仿范例写出证明. 如图,已知: 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且a ∥b , 求证:∠1+∠2=180o. 证明:(略) (板书)性质 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三、巩固新知,深化理解 例1 如图,平行线AB ,CD 被直线AE 所截. (1)从∠1=110o.可以知道∠2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2)从∠1=110o可以知道∠3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3)从∠1=110o可以知道∠4是多少度吗?为什么? 例2 如图,已知AB ∥CD ,AE ∥CF ,∠A = 39°,∠C 是多少度?为什么? 方法一 解:∵AB ∥CD , ∴ ∠C=∠1. ∵ AE ∥CF ,∴ ∠A=∠1. ∴ ∠C=∠A . ∵∠A = 39o,∴∠C = 39o. 方法二 解:∵AB ∥CD , ∴ ∠C=∠2. ∵ AE ∥CF ,∴ ∠A=∠2. ∴ ∠C=∠A . ∵∠A = 39o,∴∠C = 39o. 练习1 如图,已知直线a 、b 被直线c 所截,在括号内为下面各小题的推理填上适当的根据: a b 1 2 3 c a b 1 2 3 c E D C B A 1 2 3 4G F E D C B A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内容: 一、案例主题分析与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七章第2节内容——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它是直线平行的继续,是后面研究平移等内容的基础,是“空间与图形”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孩子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合作交流的学习形式是培养孩子积极参与、自主学习的有效途径。 本节课将以“生活·数学”、“活动·思考”、“表达·应用”为主线开展课堂教学,以 学生看得到、感受得到的基本素材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活动,并在活动中激发学生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主动获取数学知识,从而促进学生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形成,同时通过小组内学生相互协作研究,培养学生合作性学习精神。 二、案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应用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2、数学思考:在平行线的性质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联想、分析、归纳、猜想、概括的全过程。 3、解决问题:通过探究平行线的性质,使学生形成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以及建模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探究活动中,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的情感体验,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团结合作、勇于探索、锲而不舍的精神。 三、案例教学重、难点 1、重点:对平行线性质的掌握与应用 2、难点:对平行线性质1的探究 四、案例教学用具 预览:

1、教具:多媒体平台及多媒体课件 2、学具:三角尺、量角器、剪刀五、案例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设疑激思 1、播放一组幻灯片。 内容:①供火车行驶的铁轨上;②游泳池中的泳道隔栏;③横格纸中的线。 2、提问温故: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平行线,你能说出直线平行的条件吗? 3、学生活动:针对问题,学生思考后回答——①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②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③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教师肯定学生的回答并提出新问题:若两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各有什么关系呢?从而引出课题:7.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板书) (二)数形结合,探究性质1、画图探究,归纳猜想 教师提要求,学生实践操作:任意画出两条平行线( a ∥ b),画一条截线c 与这两条平行线相交,标出8个角。(统一采用阿拉伯数字标角)教师提出 研究性问题一: 指出图中的同位角,并度量这些角,把结果填入下表: 教师提出研究性问题二: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平行线的性质定理》教案 学习目标 1、理解和总结证明的一般步骤、格式和方法. 2、探索平行线的性质定理的证明,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能力. 3、结合图形用符号语言来表示平行线的三条性质的条件和结论. 教学重难点 平行线的性质公理及定理. 教学过程 【温故知新】 (一)、知识链接:(两条直线平行的判定定理) 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2、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3、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4.下列不能使两直线平行的是( ) A.内错角相等 B.同旁内角互补 C.对顶角相等 D.同位角相等 (二)、导学释疑: 证明: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c和直线a、b相交. 求证:∠2=∠3. 平行线的性质1定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合作探究】 探究一、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直线c和直线a、b相交. 求证:∠1=∠2. 平行线的性质2定理: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探究二、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1)根据这一定理的文字叙述,你能作出相关图形吗? (2)你能根据所作的图形写出已知、求证吗? (3)你能说说证明的思路吗?并试着写出证明过程. 平行线的性质3定理: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做一做】 已知:如图所示,直线a∥b,a∥c,∠1,∠2,∠3是直线a,b,c被直线d截出的同位角. 求证:b∥c. 定理: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 【总结提升】 总结规律:根据本节课的学习,你能说说命题证明的一般步骤吗? (1)根据题意画出图形;(若已给出图形,则可省略) (2)根据题设和结论,结合图形,写出已知和求证; (3)经过分析,找出已知退出求证的途径,写出证明过程; (4)检查证明过程是否正确完善. 【当堂检测】 完成课本50页随堂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

平行线的性质 §5.3.1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平行线的三个性质和命题等内容,首先在研究了平行线的判定的基础上了研究平行线的性质,因为学生在研究判定是已经了解到研究平行线就是研究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形成的角之间的关系,所以学生很自然就想到研究平行线的性质也要研究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关系;因此,从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的关系入手引入了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究,对于命题的相关知识是在学生已经解触了一些命题,如:“如果两条直线都与第三条直线平行,那么这两条直线也互相平行”,“等式两边加同一个数,结果仍是等式“,“对顶角相等”等命题的基础上,初步了解了命题、命题的构成、真假命题、定理等内容,使学生初步接触有关形式逻辑概念和术语。 平行线的性质是本节课的重点,而平行线的判定与性质互为逆命题,条件与结论相反,因此区分判定和性质是本节课的一个难点,教学过程中可告诉学生,从角的关系得到两直线平行时判定,由已知直线平行得出角的相等或互补关系,是平行线的性质。 本节课在利用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来推理证明其他两条性质的过程中又一次让学生感受到转化思想在解决数学问题中的应用,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这种思想方法的渗透,有意识的让学生认识整理,使学生在今后的不断训练中掌握这种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教学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的区别.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3.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毛 【教学方法】 通过创设情境,以问题为载体给学生提供探索的空间,引导学生积极探索。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展开,都以问题的解决为中心,使教学过程成为在教师指导下学生的一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过程,在探索中形成自己的观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设计说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与性质定理是互逆的,对初学者来说易将他们混淆,因此,复习平行线的判定为后面性质与判定的比较做好准备,同时利用性质定利用判定定理的互逆关系自然引入新课。) 问题:如何用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来判定两条直线是否平行? 反过来:,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由各有什么样的关系呢?这是我们这节课讲要探究的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2【公开课教案】(含反思)

7.4 平行线的性质 第一环节:情境引入 活动内容: 一条公路两次拐弯后,和原来的方向相同,第一次 拐的角∠B是130°,第二次拐的角∠C是多少度? 说明:这是一个实际问题,要求出∠C的度数,需要我们研究与判定相反的问题,即已知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也就是平行线的性质. 活动目的: 通过对一个实际问题的解决,引出平行线的性质。 教学效果: 由于学生对平行线的性质比较熟悉,因此,在学生回忆起这些知识后,能很快解决实际问题。 第二环节:探索与应用 活动内容: ①画出直线AB的平行线CD,结合画图过程思考画出的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的同位角的关系是怎样的? ②平行公理: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③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是相等的,那么内错角、同旁内角有什么关系呢? ∵a∥b(已知), ∴∠1=∠2(两条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对顶角相等), ∴∠2=∠3(等量代换). 师:由此我们又得到了平行线有怎样的性质呢? 学生活动:同学们积极举手回答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叙述,给出板书: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师: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推导同旁内角是互补的.并归纳总结出平行线的第三

条性质.请一名同学到黑板上板演,其他同学在练习本上完成.师生共同订正推导过程并写出第三条性质,形成正确板书. ∵a∥b(已知)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1+∠4=180°(邻补角定义) ∴∠2+∠4=180°(等量代换) 即: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单说成,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师:我们知道了平行线的性质,在今后我们经常要用到它们去解决、论述一些问题,所需要知道的条件是两条直线平行,才有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即它们的符号语言分别为: ∵a∥b, ∴∠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a∥b(已知), ∴∠2=∠3(两直线平行,内错角相等). ∵a∥b(已知), ∴∠2+∠4=180°.(两直线平行,同旁内角互补) (板书在三条性质对应位置上) 活动目的: 通过对平行线性质的探索,使学生对证明的步骤、格式有更进一步的认识,认识证明的必要性。 教学效果: 在前面复习引入的基础上,通过学生的观察、分析、讨论,此时学生已能够进行推理,在这里教师不必包办代替,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在学生有成就感的同时也激励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环节:课堂练习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5.3.1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21图5.3-1).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c b a 4 3 2 1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平行线的性质平行线的判定 因为a∥b, 因为∠1=∠2, 所以∠1=∠2 所以a∥b. 因为a∥b, 因为∠2=∠3, 所以∠2=∠3, 所以a∥b. 因为a∥b, 因为∠2+∠4=180°, 所以∠2+∠4=180°, 所以a∥b. 6.教师引导学生理清平行线的性质与平行线判定的区别. 学生交流后,师生归纳:两者的条件和结论正好相反: 由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同旁内角互补), 得出两条直线平行的论述是平行线的判定,这里角的关系是条件,两直线平行是结论. 由已知的两条直线平行得出角的数量关系(指同位角相等,内错角相等, 同旁内角互补)的论述是平行线的性质,这里两直线平行是条件,角的关系是结论. 7.进一步研究平行线三条性质之间的关系. 教师:大家能根据性质1,推出性质2成立的道理吗? 结合上图,教师启发分析:考察性质1、性质2的结论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回答∠1换成∠3,教师再问∠1与∠3有什么关系?并完成说理过程,教师纠正学生错误,规范地给出说理过程. 因为a∥b,所以∠1=∠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又∠3=∠1(对顶角相等),所以∠2=∠3. 教师说明:这是有两步的说理,第一步推理根据平行线性质1,第二步推理的条件不仅有∠1=∠2,还有∠3=∠1.∠2=∠3是根据等式性质.根据等式性质得到的结论可以不写理由. 学生仿照以下说理,说出如何根据性质1得到性质3的道理. 8.平行线性质应用. 例(课本P23)如图是一块梯形铁片的线全部分,量得∠A=100°,∠B=115°, 梯形另外两个角分别是多少度? 教师把学生情况,可启发提问:①梯形这条件如何使用?②∠A与∠D、∠B 与∠C的位置关系如何,数量关系呢?为什么? 讲解按课本. 三、巩固练习 D C B A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练习题

平行线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 [一]、平行线的判定 一、填空 1.如图1,若∠A=∠3,则 ∥ ; 若∠2=∠E ,则 ∥ ; 若∠ +∠ = 180°,则 ∥ . 2.若a⊥c,b⊥c,则a b . 3.如图2,写出一个能判定直线a ∥b 的条件: . 4.在四边形ABCD 中,∠A +∠B = 180°,则 ∥ ( ). 5.如图3,若∠1 +∠2 = 180°,则 ∥ 。 6.如图4,∠1、∠2、∠3、∠4、∠5中, 同位角有 ; 内错角有 ;同旁内角有 . 7.如图5,填空并在括号中填理由: (1)由∠ABD =∠CDB 得 ∥ ( ); (2)由∠CAD =∠ACB 得 ∥ ( ); (3)由∠CBA +∠BAD = 180°得 ∥ ( ) 8.如图6,尽可能多地写出直线l 1∥l 2的条件: . 9.如图7,尽可能地写出能判定AB∥CD 的条件来: . 10.如图8,推理填空: (1)∵∠A =∠ (已知), ∴AC∥ED( ); (2)∵∠2 =∠ (已知), ∴AC∥ED( ); (3)∵∠A +∠ = 180°(已知), ∴AB∥FD( ); (4)∵∠2 +∠ = 180°(已知), ∴AC∥ED( ); 二、解答下列各题 11.如图9,∠D =∠A,∠B =∠FCB,求证:ED∥C F . A C B 4 1 2 3 5 图4 a b c d 1 2 3 图3 A B C E D 1 2 3 图1 图2 4 3 2 1 5 a b 1 2 3 A F C D B E 图8 E B A F D C 图9 A D C B O 图5 图6 5 1 2 4 3 l 1 l 2 图7 5 4 3 2 1 A D C B

平行线性质.3平行线的性质

10.3 平行线的性质(第1课时) 平行线的性质(一) 教学目标 1.经历观察、操作、想像、推理、交流等活动,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表达能力。 2.经历探索直线平行的性质的过程,掌握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并能用它们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重点、难点 重点:探索并掌握平行线的性质,能用平行线性质进行简单的推理和计算. 难点:能区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平行线的性质与判定的混合应用. 教学过程 一、引导学生逆向思维 现在同学们已经掌握了利用同位角相等,或者内错角相等,或者同旁内角互补, 判定两条直线平行的三种方法.在这一节课里:大家把思维的指向反过来: 如果两条直线平行,那么同位角、内错角、同旁内角的数量关系又该如何表达? 二、实践探究 1.学生画图活动:用直尺和三角尺画出两条平行线a∥b,再画一条截线c与直线a、b相交,标出所形成的八个角(如课本P129图10-17). 图中哪些角是同位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内错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图中哪些角是同旁内角?它们具有怎样的数量关系? 在详尽分析后,让学生写出猜想. 4.学生验证猜测. 学生活动:再任意画一条截线d,同样度量并计算各个角的度数,你的猜想还成立吗? 5.师生归纳平行线的性质,教师板书. c b a 4 3 2 1 平行线具有性质: 性质1: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位角相等. 性质2:两条平行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内错角相等,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内错相等. 性质3:两条直线按被第三条线所截,同旁内角互补,简称为两直线平行, 同旁内角互补. 教师让学生结合右图,用符号语言表达平行线的这三条性质,教师同时板书平行线的性质和平行线的判定.

八年级数学上册《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学案

八年级上册数学《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学案学习目标: 1.进一步熟悉证明的基本步骤和书写格式 2.会根据“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证明平行线的其它性质定理 3.正确区别平行线的判定和性质. 重点:平行线的性质定理和判定定理的应用. 难点:推理过程的规范化表达和灵活应用. 【预习检测】 1.如图a∥b,写出相等的同位角: . 写出相等的内错角, 写出互补的同旁内角 1.如图a∥b,∠1=68°,那么∠2的度数为 . 2.如图,∠ 1和∠ 2是直线a 、b被直线c截出的内错角,且∠ 1= ∠ 2,则a与b平行吗?你能说说理由吗? a∥b . ∵∠1=∠2 () ∠1=∠3 ( ) ∠2=∠3 () ∴a∥b () 课堂学习案

一、典例导学 模仿例1、例2的证明 试一试,证明平行线的判定定理2:两条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如果同旁内角互补,那么这两条直线平行。(简称:同旁内角互补,两条直线平行)。二、交流与发现 命题1: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命题2: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观察这两个命题,你有什么发现? 两个命题中,如果第一个命题的______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而第一个命题的______又是第二个命题的______,那么这两个命题叫做互逆命题。其中一个命题称为原命题,那么另一个命题叫做它的逆命题。 练习题:说出下列命题的逆命题,并与同学交流: ①轴对称图形是等腰三角形; ②等角的补角相等; ③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④正方形的4个角都是直角. 如果一个定理的逆命题也是真命题,那么这个逆命题就是原来定理的-------------------三、自主应用 1.已知:如图∠1=∠2,∠3=1000,求∠4的度数. 2.已知:如图a∥b,b∥c. 求证:a∥c.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设计

北师大版数学七年级下册--平行线的性质(2)教学设计 课标与教材: 课标要求;掌握平行线的性质定理:两条平行直线被第三条直线所截,同位角相等。 教材分析:第二课时在进一步区分并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同时,让学生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和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习有理有据地进行几何推理。平行线是最简单、最基本的几何图形,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不仅是研究其他图形的基础,而且在实际生活中也有着广泛的应用。平行线的性质为三角形内角和定理的证明中转化的方法提供了支撑,也为今后学习三角形全等、三角形相似等知识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学好这部分内容至关重要。 教学重点: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所以”表达的意义。 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知道的:学生已经初步经历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过程,得出了平行线的三条性质,初步具有了利用直线的位置关系来判断角的大小关系的意识。同时,还认识了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的区别和联系。在第一课时的学习中,学生通过观察、测量、猜测、验证等活动,认识到了探索平行线性质的基本方法,获得了初步的数学活动经验和体验。为本节课初步学习几何推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学生能自己解决的:简单图形中的直线平行的判定与直线平行的性质应用。但对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同时在一个题中应用,学生会解决起来有些困难。 教师指导解决:对于利用性质解决问题时学会分析问题,并且对过程的规范 大部分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几何推理较难,比较生疏,加强练习 困难学生遇到的困难;对于复杂图形推理不会推理,要以基础为主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1)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2)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会简单的几何推理。 数学思考:在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时,能有条理地思考和表达推理的过程。问题解决:通过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增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推理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通过推理过程,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进一步体会数学的严密性,提高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教学重点: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解决问题。

平行线的性质2 - 学生 (1)

靖边县第五中学 七年级数学导学案 主备教师: 审核:杨志成 主讲教师: NO: 班级: 小组: 姓名: 学生自主学习方案 课 题 平行线的性质(2) 学习目标 1.熟练应用平行线的性质和判定解决问题. 2.逐渐理解几何推理的要领,分清推理中“因为”“所以”表达的意义,从而初步学会简单的几何推理. 重 点 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性质的综合应用. 难 点 熟练地应用判定直线平行的条件和平行线的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学习方法: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展示反馈 【预习案】(全体学生必须完成) 问题1: 平行线的性质有哪几条? 问题2:判别直线平行的条件有哪几个?你现在一共有几个判定直线平行的方法? 【探究案】 一、解读学习目标 全体同学快速浏览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及重难点,明确本节课学习内容 二、自主学习: 1.(1)两直线平行,____________; (2)两直线平行,____________; (3)两直线平行,______________. 2.(1)如图1,AB ∥C D ,∠1=125°,则∠2=____. (2)如图2,a ∥b ,∠1=120°,则∠2=______. (3)如图3,AB ∥C D ,BC ∥DE ,则∠B +∠D =______. 3.如图所示. (1)若已知∠1=∠2,则可判断a ∥b ,根据是____________. (2)若已知a ∥b ,则可判断∠1=∠2,根据是__________________. 4.如图,当 ∥ 时,DAC BCA ∠=∠; 当 ∥ 时,CAB DCA ∠=∠; 5.如图,已知AD ∥BE ,AC ∥DE ,12∠=∠,可推出(1)34∠=∠;(2)AB ∥CD 。填出推理理由。 B E D C A

第二讲: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解析

第二讲: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 一、知识要点: 1复习、同高(或等高)的两个三角形的面积之比等于对应底边的比, (2) (1) D C B A D C B A 如图(1): ABD ADC S BD S DC = 如图(2):若A D ∥BC,则 ADC ABC S AD S BC = 2、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如图(1),若D E ∥BC ,则 AD AE DB EC =或AD AE AB AC =或DB CE AB AC = 1 ==特殊地:EC AE DB AD , 如图(2),若D E ∥BC ,则 AB AC AE AD =或AB AC EB DC =或EA DA EB DC = E D E (2) (1) C B A D C B A 3、三角形一边的平行线性质定理推论: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在的直线,截得的三角形的三边与原三角形的三边对应成比例。 如图(1)已知:△ABC 中,点D 、E 分别在AB 、AC 上,且DE ∥BC ,则 AD DE AE AB BC AC == ; 如图(2)已知:△ABC 中,点D 、E 分别在CA 、BA 的延长线上,且DE ∥BC ,则 AB BC AC AE DE AD == .

小试牛刀: 选择题 1、在“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它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定理证明中,所用的思想方法是( ) A 、先证明特殊情况成立,再证得一般情况成立 B 、利用平行线性质 C 、利用三角形全等 D 、把线段的比转化为面积的比,再把面积比转化成线段的比 一、填空题 1、 如图,△ABC 中,DE ∥BC ,AD=4BD,则AE=_______EC 2、 已知:D 、E 分别是△ABC 的边AB 、AC 上的点,且DE ∥BC ,AE=6,AD=3,AB=5,则 AC=____________ 3、 已知:△ABC 中,DE ∥BC ,DE 分别是边AB 、AC 上的点,若AD:AB=2:9,EC-AE=5 厘米,则AC=_______厘米。 4、 如图,已知:AC ∥BD ,AB 与CD 交于点O 。若AC:BD=2:3,AO=1.2,则AB=___________. 5、 如图,点D 、E 分别在△ABC 边AB 、AC 上,且DE ∥BC ,若AD:BD=3:4,BE 和CD 相交于点O ,则EO:OB=____________。 第1题 E D C B A 第4题 O D C B A O E D C B A 二、典型例题: 例1、 如图所示,D E ∥AB,EF ∥BC ,AF=5厘米,FB=3厘米,CD=2厘米。求BD 。 F E D C B A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