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

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性比:雄:雌。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婚配制度: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对后代抚育。雌投资大于雄:配子投资、抚育投资。单配制、多配制(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决定婚配的主要因素:资源分布、食物和营巢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社会性行为:①领域:由个体、家庭或社群单位占据并保护不让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保护方式鸣叫、气味、姿势标志;威胁、进攻。作用:利于减少同一或相邻社群成员争斗,维稳社群,保证资源来生长繁殖。领域面积的特点:⑴随占有者体重扩大⑵受食物品质影响⑶随生活史而变化。②社会等级:种群中各个动物地位有一定顺序,形成支配-从属。社会性等级稳定的生长快,对延续优势基因有作用。

他感(异株克生):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克生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意义:⑴对农林业生产管理有意义⑵对群落组成有影响⑶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集群生活:缺点:易招天敌;个体资源竞争;易于流行传染病。优点: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取食;共同防御天敌;抚育幼体;迁移或迁徙。阿利氏规律: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抑制种群增长。

2.种间关系:研究多个物种间种群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动态;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相同资源时而产生的竞争作用。竞争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等。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环境内,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竞争类型:⑴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⑵干扰性竞争:直接相互作用。竞争的特点:⑴不对称性:一个体的竞争代价远高于另一个。⑵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似然竞争:两种猎物以共同捕食者座位中介相互影响。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和角色。N维生态位:每个资源都可当一个维,

在此轴上可定义有机体将出现的范围。基础生态位:物种能栖息的理论最大空间。实际生态位:实际占有的生态位。互利共生可以扩大实际生态位。专性互利共生的单个种的生态位不存在。生态位分化:资源利用曲线:生物在某维度上的分布呈正态分布,表示物种具有的位置的变异度。极限相似性:物种在资源利用分化上的临街阈值。d/w=1。

竞争释放:竞争者↓→生态位↑。性状替换:生态位↓→形态形状改变:为了减少竞争。浮游生物悖论:海上层存在大量浮游生物种类,日周期性、季节性、温度、光等变化,会排斥达成任何中间平衡。

优先权效果:缝隙:由于极端天气或死亡,环境中产生无种群区域,竞争优势者往往是最先到达该地点的。

①捕食:一种生物取食另一个体的全部或部分。包括:⑴典型捕食,袭击后杀死猎物⑵食草⑶寄生。特化种:食物选择性非常强。泛化种:吃多类型。单食者:吃一种类型。寡食者:少数几种。广食者:一定范围种类。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前体:⑴相互关系中仅有一种捕食者和被食者⑵捕食者减少则被食者增加,反之亦然⑶猎物在没有捕食者时指数增长,反之捕食者指数减少。捕食者对被食者种群影响:⑴被捕食只占总死亡率一小部分⑵捕食者只捕食了超出环境支持的部分个体,不影响种群大小。捕食对策:为获得最大的觅食效率而才去的各种方法和措施。对策:⑴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搜寻较久,处理较快。

⑵处理者:食谱特化。时间与搜寻者相反。⑶生产力较低环境中的捕食者比同等条件下好生境的同类食谱更宽⑷捕食者拒绝利润低的事物。

协同进化(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形状因另一种进化而进化,而后一种也应对前面的变化而变化。

食草:特点:植物不能逃避,而动物的危害只对于部分机体,剩下的可以再生。植物的防卫:⑴毒性、差的味道、降低使用价值⑵防御结构,倒钩、刺。植物-食草动物系统(放牧系统):放牧活动调节植物的种间关系,使牧场植被保持一定的稳定性。

寄生:寄生物寄居于另一个种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消化物获取营养。⑴微寄生物:在寄主体内或表面繁殖⑵大寄生物:在体内或表面生长但不繁殖。注:身体大小不是决定其实微寄生物还是大寄生物的决定因素⑶拟寄生物(重寄生物):在昆虫寄主身上或体内排卵,通常导致死亡。大多数寄生物属食生物者:仅在组织上生活,少数为食尸动物:在记住死后仍能继续存活在寄主上。被寄生对策:⑴免疫反应⑵行为对策:理毛、掉叶。寄生物和寄主的协同进化,常常使有害的副作用减弱甚至变为互利共生。

社会性寄生: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利益。种内窝寄生、种间窝寄生。②共生:偏利共生:对一方有利的共生关系。互利共生:两个体间互惠,可增加双方适合度。共生性互利共生:互利共生发生在紧密结合的物理关系生活的物体间。非共生性:不生活在一起。专性互利共生:永久性成对组合,其中一方或双发不能独立生活。兼性:共生者可能不相互依赖,仅是机会性共生。防御性互利共生:一方为另一方提供对捕食者或竞争者的防御。组织或细胞内共生。

第八章群落

一、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的各物种种群集合。群落生态学:研究群落和环境相互关系。植物群落学(地植物学、植被生态学):研究植物群落的结构功能形成发展以及所处环境的相互关系。

群落基本特征:⑴具有一定种类组成⑵群落中物种间相互联系。共同适应无机环境,内部相互关系取得平衡。⑶群落有自己的内部环境⑷具一定结构,成层性、营养结构、季相变化等。

⑸具动态特征⑹具一定的分布范围⑺具边界特征⑻不同物种具有不同等的群落重要性。群落性质:机体论学派:比拟为一个有机体,一个自然单位。个体派学论:特定群落中,每个物

种与其共存物种都是独立分布的。封闭群落:每个物种的分布与作为整体的群落分布的生态限制是已知的。

种类组成:统计步骤⑴选择样地:标准:种类成分分布均匀一致,机构完整,层次分明,生境条件一致,最能反映该群落生境特点。⑵最小面积法设置样方。取能够表现出群落某类型植物种类的最小面积。最小面积法具体方步骤:逐渐扩大,植物种数也逐渐增加,绘制种-面积曲线。在曲线开始变缓处所对应的面积称最小面积。组成群落的种类越丰富,最小面积越大。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建群种:乔木中的优势种,即优势种层的优势种。只有一建群种时称单建群种群落(单优重),多个称共建种群落。亚优势种:指个体数量作用次于优势种,但仍起一定决定和控制作用。伴生种:与优势种相伴存在,影响不起主要作用。偶见种:出现频率低,个体数量有限。

数量特征:①多度:对物种个体数目多少的一种估测指标。②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的一个实测数据。相对密度:样地内某一种植物的个体数占全部植物中个体数的百分比。密度比:某物种的密度站群落中密度最高物种的百分比。③盖度: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阳地面积百分比。反映了植物所占有平空间的大小,植物间的相对关系。分为种盖度(分盖度)、层盖度(种组盖度)、总盖度(群落盖度)。基盖度:植物基部覆盖综合。显著度:乔木的基盖度。④频度:群落中某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全部杨方的百分比。频度定律:A>B>C≥D小于E。频度A到E依次增高,物种数量下降。E的植物是群落中的优势种和建群种,数目较多,越高说明群落的均匀性越大,BCD增高说明群落中种的分布不均匀,暗示植被分化和演替的趋势。⑸重要值: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相对密度+相对频度+相对优势度(基盖度)

生物多样性: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多样性:生物圈中生物群落、生境和生态过程的多样化。物种多样性涵义:物种数目或丰富度,指一个群落或生境中物种数;均匀度:个体数目分配状况。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⑴随纬度变化:维度增高而降低⑵随海拔变化⑶海洋水体深度增加而降低。解释学说:⑴进化时间学说⑵生态时间学说⑶空间异质性学说⑷气候稳定学说⑸竞争学说⑹捕食学说⑺生产力学说。包括因素:时间空间气候竞争捕食和生产力。

种间关联:两个种一块出现的次数高于期望,正关联。负关联由于空间排挤、竞争、他感。关联系数:(ad-bc)/根号下a+b*c+d*a+c*b+d

三、群落结构要素

生活型: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以休眠或复苏芽所处位置高低和保护方式把高等植物分为五大生活型类群:⑴高位芽植物:芽、顶端嫩枝距地面25CM以上的枝条⑵地上芽⑶地面芽⑷地下芽⑸一年生植物:只能在良好季节生长,以种子度过不利季节。

层片:群落结构基本单位之一,由相同生活型或相似生态要求的种组成的机能群落。群落垂直结构:成层。包括地下成层。成层现象是群落中各种群之间以及种群环境之间相互竞争选择的结果。群落水平结构:镶嵌性:植物个体在水平方向上的分布不均匀,由于生态因子的不均匀性形成,如小地形变化、土壤湿度盐渍化程度、内部环境不一致、动物活动。群落时间结构:物种生命活动时间的差异。群落交错区(生态交错区、生态过渡带):两个以上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的过渡区域。特征:⑴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常是非线性现象显示区和突变发生区。⑵环境抗干扰能力弱,抗性较低,不易恢复⑶环境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边缘效应:交错区种的数目及密度增大的趋势。

影响群落要素:①生物:竞争:同资源种团: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基团,一个消失即被代替。关键种:对群落有重要和不相称的影响,从群落消失对结构产生重大影响。捕食:⑴捕食竞争上占优势的种则增加多样性,反之。⑵顶级食肉动物成为取决群落结构的关

键种。

②干扰:对正常过程进行打扰或妨碍。断层:干扰在连续群落中形成的斑块。断层的抽彩式竞争:先入侵的取胜。当其死亡时第二种再入侵,形成不同“中彩”,就有多物种可共存。出现条件⑴群落中有许多入侵断层能力和忍受其物理环境能力相等的物种⑵都能阻止其他物种的入侵。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干扰可维持高多样性。理由:干扰频繁则先锋种无法演替到中期;干扰太少则会发展到后期,多样性也不高。

③空间异质性:群落环境不均一。程度越高,允许更多物种生存。

④海岛物种数-面积关系:随面积增加而增加,到最大承受时停止。取决于物种迁入和灭亡的平衡。集合种群:含有通过迁入迁出交换个体的许多种群组成。大保护区、小保护区抉择:⑴若每一小保护区都支持相同种,则大保护区能支持更多。⑵小利于防止疾病传播⑶小利于保护异质区的多样性⑷密度低、增长慢的大型动物用大保护区。

平衡说:生活在同一群落中的物种处于一稳定状态,群落的变化由干扰引起。非平衡说: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中,不存在全局稳定,有的只是抵抗性和恢复性。

第九章群落动态:群落内部动态、群落演替、地球上生物群落进化。

一、生物群落的内部动态:年纪间变化:在不同年度,生物群落常有明显变动。波动:只变动群落内部,不产生更替。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特点: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变化可逆性

不明显波动:数量关系变化小,群落外貌和结构基本不变。摆动性:个体数量和生产量方面的短期波动,与群落优势种的逐年交替有关。偏途性:气候和水分条件的长期偏离引起一个或几个优势种明显变更的结果。

二、生物群落演替: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从低级到高级,从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一个,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的自然演变现象。由传播(繁殖体可动性)、定居(繁殖体到达新地点开始发芽生长和繁殖)、竞争作用。

裸地:没有植物生长的地段。原生裸地:从来没有植物覆盖的地面,或原来存在过制备,但被彻底消灭。次生裸地:原有植被虽不存在,但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有种子和繁殖体:能够繁殖的植物体的任何部分。植物的迁移/入侵:繁殖体的传播过程。

演替类型:按速度:快速演替:几年、长期演替:几十年、世纪演替。按发生因素:群落发生演替:植物长满土地、为资源竞争、共居相互关系形成的过程;内因生态演替:群落改变了生态环境,本身也要发生变化;外因生态演替:外界环境因素变化。按基质性质:水生基质演替系列: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直立水生、湿生草本、木本;旱生: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灌木、乔木。按群落代谢特征:自养性、异养性。刘慎萼分:时间演替、空间掩体、植被类型发生演替。

演替系列:演替过程,从定居到形成稳定群落。演替阶段(时期):演替系列中每一个明显的步骤。

控制演替的因素:⑴环境变化⑵繁殖体的散布⑶植物间直接或间接相互作用⑷新的植物分类单位不断发生(种、亚种)⑸人类活动影响

演替方向:进展演替:结构种类逐渐复杂,对环境利用逐渐充分,生产力变高,群落逐渐中生化,对外界环境改造逐渐强烈。

经典演替观:⑴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⑵前一阶段促进了下一阶段。个体演替观:初始物种组成是决定群落演替后来优势种的。促进模型: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其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后来物种繁荣。抑制模型:先锋种抑制其他。耐受模型:耐受高的存留下来。三种模型共同点:先锋种最先出现,生长快,产量大,扩散能力强。区别:演替机制取决于物种间竞争能力。

顶级演替学说:每个演替系列都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单元顶级论:演替终点取决于气候。所有群落都有趋向性发展,最终形成气候顶级。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演替,就可看做顶极群落。取决于土壤顶级、地形顶级、气候、火烧、动物等。

第十章群落分类和排序

一、分类:对实体集合按属性数据所反应相似关系把它们分组,使组内成员尽量相似,不同组成员相异。

群从单位理论(机体论):群落类型使自然单位,和有机体一样有明确边界,间断可分。个体轮:群落连续无明显边界。不过是不同种群的组合。应采用排序(生境梯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连续群落变化。实践证明群落既有连续的面,又有不连续的面。

植物群落分类单位从高到底:植被型: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群落;群系:建群种或共建种相同的群落;群丛:片层结构相同,各层优势种相同。

二、排序:把一个地区内所调查的群落样地,按照相似度来排定各样地的位序,从而分析之间及与生境的相互关系。

直接排序(直接梯度分析):利用环境因素,以生境或其中某生态因子变化排定生境地位。间接排序(群落排序):用植物群落本身属性排定。分析植物种及其群落自身特征对环境的反应而客观地求得其在一定环境梯度上的排序和分类。

第十一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基本概念: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息着的所有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系统:彼此间相互作用、依赖的事物有规律地联合的集合体,是有序的整体。三个条件:⑴系统由许多组分组成⑵各成分不孤立⑶系统具独立的、特定的功能

生产者:以简单无机物制造事物的自养生物。消费者:直接或间接依赖于生产者所制造的有机物质的异养生物:食草动物(一级消费者)、食肉动物(二级)、顶级食肉动物(三级)。分解者:把动植物的复杂有机物分解为生产者能重复利用的简单化合物并释放能量的异养生物。初级生产:自养生产过程;次级生产:异样再生产过程。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捕食食物链:以食草动物吃植物活体开始。碎屑食物链:以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颗粒开始。

营养级:一个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所有生物种总和。

生态系统能流是单向的,通过各个营养级的能量逐渐减少,减少原因:⑴各营养级不能百分百利用前一级生物量⑵利用后的同化率不是百分之百⑶个营养及维持自身活动消耗能量,变成热消散。能量金字塔:通过个营养级的能量由低到高画图。

生态效率

能流过程中各个不同点上能量之比值。摄食量I、同化量A、呼吸量R、生产量P: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以有机物质形式积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P=A-R。同化

积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P=A-R。同化效率:吸收日光中光合固定的比例,或动物摄食能量中被同化比例。生产效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百分比。消费效率:N+1级消费能量占N级净生产能量。林德曼效率(生态效率):N+1营养级获得能量占N 级获得能量之比。

一、反馈调节

控制论系统:具有调节其功能的反馈机制:系统的输出变成了决定系统未来功能的输入。可

控制系统保持稳定,正反馈使系统偏离加剧。

第十二章能量流动

一、初级生产

初级生产量(一次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制造的有机物质。总初级生产量GP=全部生产量被呼吸消耗R+净初级生产量(NP):植物生长生殖。单位:每年每平米所生产的有机物质干重[g/m2*a]或每年每平米固定的能量值。

水体生态系统初级生产效率比陆地低,因为入射日光能是按照到达湖面的入射量计算的,但日光穿过水层到达实际进行光合作用地点时已经损失了很大一部分。

初级生产的限制因素:陆地:光、水、CO2、营养物质、温度、食草动物。

潜蒸发蒸腾PET:反映在特定辐射、温度、湿度、风速条件下蒸发到大气中水量的指标。PET-PPT (年降水量)可反映缺水程度,表示温度和降水等条件的联合作用。水域:光。

初级生产量测定方法:⑴收货量测定法:陆地生态系统。定期收割植被,干燥到质量不变,以每年每平方米的干物质质量来表示。⑵氧气测定法:水生系统。黑白瓶法,用三个玻璃瓶其中一个包裹黑胶布和铅铂,从待测水体深度取水,保留白瓶测溶氧,剩余一瓶放置24小时,取出进行溶氧测定。⑶CO2测定法:用塑料帐将群落一部分罩住,测进入和抽出的空气CO2。⑷放射性标记物测定法:把放射性C14以碳酸盐形式放入含有自然水体浮游植物的样瓶中沉水短期培养,虑出浮游植物,干燥后测定放射活性。⑸叶绿素测定法:通过薄膜将自然水过滤,然后用丙酮提取,提出物测量吸光度,换算为叶绿素含量。

二、次级生产

次级生产过程:食物种群=动物未得到的+动物得到的=动物未吃进的+动物吃进的=未同化的+同化的=呼吸代谢+净次级生产量=被取食+未被取食。

生产量测定:同化量和呼吸量P=A-R;按摄食量和粪尿量:A=C-FU。生产力测定:P=Pg(个体增重)+Pr(生殖后代生产量)

消费效率:⑴植物种群增长率高、世代短、更新快,消费效率就高。⑵草本植物支持组织比木本少,能提供更多净初级生产量。⑶小型浮游植物的消费者密度很大,利用经初级生产量比例最高。

三、分解:死有机物质的逐步降解。三步:碎裂:物理生物作用,把尸体分解为颗粒状碎裂。异化:有机物在酶的作用下分解进而成为矿物成分;淋溶:可溶物质被水淋洗出来。矿化:无机元素从有机物质中释放出来。最不易分解的物质是腐殖质,来源于木质,是一种无构造、暗色、化学结构复杂的物质,基本成分是胡敏素。

分解过程的速率和特点,取决于待分解资源的质量、分解者生物种类、分解时理化环境。分解生物:细菌真菌:成为有效分解者原因:⑴生长型:微生物有群体生长和丝状生长两生长型,丝状可以穿透和入侵有机质深部,使营养物质在被菌丝体打成众多微笑空隙的土壤中移动方便。但所需时间较长。群体生长可以短时间内迅速利用表面微生境,体积小有利于侵入微小空隙利用颗粒状有机质。⑵营养方式:微生物通过分泌细胞外酶,把底物分解成简单的分子状态再吸收。节能的营养方式。动物:⑴微型土壤动物100μm以下,属粘附类型⑵中型土壤动物,100μm~2mm,调节微生物种群大小和对大型动物粪便进行处理加工,碎裂的贡献不大⑶大型2~20mm巨型土壤动物,是碎裂植物残叶和翻动土壤的动力。一般通过埋放装有残落物的网袋观察土壤动物的分解作用。水生分解者:⑴碎裂这⑵颗粒状有机物质搜集者,一类从沉积物手机,一类从水体中滤食⑶刮食者:刮取石栎表面藻类和死有机物⑷藻类草食动物⑸捕食动物

分解活动需要营养物质供应,所以营养物质含量成为分解过程的限制因素。尤其是N。

第十三章物质循环

一、一般特征

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并行。二者区别:生物固定的光能量流经生态系统通常只有一次,之后以热的形式逐渐耗散。

分室模型:把生态系统中元素的各种状态看做不同分室,而元素进出分室就像物理和生物过程改变了元素状态。当一种生物吃另一种生物,它们使C在分室间转换。

全球循环(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代表了各种生态局域事件的总和。类型:水循环、气体型循环、沉积型循环。气体型循环大气和海洋是主要储存库,有气体形式分子参与。沉积型循环中午气体参与,主要通过岩石风化和沉积物分解为营养物质。两者都受太阳能驱动,依托于水循环。

水循环

太阳辐射使水蒸发进入大气,风推动大气中水蒸气移动,以降水进入海洋大陆,大陆上的水可能暂存于土壤湖河,再以蒸发蒸腾或地下水最后返回海洋。分为大循环:海陆间;小循环:陆地或海洋中。

三、C:意义:⑴C是构成生物体最重要的元素⑵化石燃料的大规模使用造成影响可能是当代气候变化的重要原因。过程:⑴生物的同化、异化过程;⑵大气海洋间CO2交换⑶碳酸盐沉淀作用。C库包括CO2、海洋中无机C、生物体中有机C,源:释放CO的库。汇:吸收。失汇:人类活动释放的CO2有大约25%的全球碳流的汇是科学尚未研究清楚的。生态系统的净生产量:生态系统的C收入和C支出的差值

四、N:一般生物不能利用N,必须通过固氮结合成硝酸盐和亚硝酸盐或者氨后,植物才能利用。天然固氮:生物固氮、闪电高能固氮;人工固氮:氮肥生产、化石燃料释放。自生固氮菌:根瘤菌、蓝细菌。固氮意义:⑴全球尺度上平衡反硝化作用⑵演替起源于固氮生物的入侵⑶大气的N只有通过固氮作用进入生物循环。氨化作用:蛋白质水解为氨基酸,氨基酸中C被氧化释放出NH3的过程。硝化作用:氨的氧化。反硝化:硝酸盐转化为亚硝酸盐释放NO,进一步还原产生N2O和N2。

人工固氮的两面性:对于养活世界上不断增加的人口做了巨大贡献。但⑴水体硝酸盐含量对于生物是危险的,蓝婴病。⑵容易从土壤中淋洗出来污染地下水和地表水⑶流入水体造成富营养化⑷造成可耕土壤的酸化,进一步造成微量元素流失⑸增加地下水重金属含量⑹把NO 送入大气,造成在同温层与氧反应破坏臭氧,在对流层作为温室气体促进气候变暖⑺在日光作用下形成光化学烟雾⑻与S一起造成酸雨。

五、P:不以气体参加循环。海洋中大部分以钙盐形式沉淀,是不完全的循环

六、S:沉积型+气体型。陆地进入大气:火山爆发、沙尘带入、化石燃料、森林火灾和湿地等陆地生态系统释放。返回陆地:干沉降、降水。返回海洋:风

七、元素循环相互作用:光合作用呼吸作用中,C和O关联,海洋生态系统初级生产速率受N/P比影响,淡水中P的有效性也受硝酸盐和氧气影响。

第十四章生态系统类型和分布

一、陆地生态系统

植被:覆盖一个地区的植物群落总体。分布取决于气候条件,特别是热量和水分。水平地带性:地球表面的水热条件等因素沿纬度或经度递变,引起植被也随之水平更替。纬度地带性:北半球低纬度到高纬度: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经向地带性:以水分条件为主导因素引起植被分布由沿海向内陆发生更替。地带性植被:分布在显域地境:具有壤制土或粘质土、非盐渍化的、排水良好的平地或坡地的植被。其最能反映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隐域植被:出现在两个及以上的植被带。它们的分

布常常受某一生态因素,斑点或条带嵌入地带性植被类型中。

平均大陆植被模式突:南半球没有和北半球对应的北方针叶林和苔原带,生物群落大致与纬线平行。北纬40和南纬40间由于信风影响,西侧为干旱区,东侧湿润。亚热带荒漠延伸到海岸,南半球它们只在沿海。

中国植被:东南到西北:湿润森林区、半干旱草原区、内陆干旱荒漠区。纬向:东部北向南:寒温带、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针叶落叶林、针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季雨林、雨林。西部北到南:温带半荒漠荒漠带、暖温带荒漠带、高寒荒漠带、高寒草原带、高原山地灌丛草原带。

垂直地带性:植被带大致与山坡等高线平行,并且具有一定垂直厚度。山麓到山顶,温度下降、降水量增加又下降、风速增大、太阳辐射增强、土壤条件变化。落叶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常绿针叶林、矮曲林、高山冻原。局部地形:坡度和坡向。植物地利预测法则:南坡北坡植物预测更南更北植物。

二、淡水生态系统:沿岸带、湖沼带、深底带。

三、海洋生态系统:寒冷海域区系成分丰富,热带贫乏。潮间带(沿岸带)、浅海带(亚沿岸带)、半深海带、深海带、大洋带

四、类型

热带雨林:耐阴、喜雨、喜高温、结构层次不明显、层外植物丰富的乔木植物群落。分布赤道南北5~10°以内。年平均25~30度,降水量超过2000,土壤为红壤或砖红壤。特点:⑴种类组成特别丰富,大部分是高大乔木⑵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⑶藤本及附生植物极丰富⑷树干高大挺直分支小树干光滑,常具板状根或支柱根⑸茎花现象⑹寄生植物普遍⑺终年生长发育⑻动物种类最丰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湿润的亚热带气候,建群种和优势种叶子大椭圆形革质,表面蜡层具光泽,能反射光线又叫“照叶林”。乔木树种枝端形成的冬芽有芽鳞保护。林相较整齐,树冠微波起伏状,暗绿色。

夏绿阔叶林:夏季长叶、动机落叶的乔木组成。四季分明,夏季多雨炎热,冬季寒冷,季相变化十分明显。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植物资源非常丰富,温带水果品质好。

北方针叶林(泰加林):大陆性气候,夏季温凉,冬季严寒,降水集中在夏季。群落简单。草原:由耐寒的旱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为主(有时为旱生小灌木)。季相变化明显,动物区系丰富。分为草甸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草原、高寒草原。

荒漠:超旱生半乔木、半灌木、小半灌木和灌木占优势的稀疏植被。生态条件极严酷,日温差大,夏季炎热干燥,降水少于250mm,多大风沙尘,物理风化强烈,土地贫瘠。植被稀疏但生活型生物型多种多样。我国荒漠与中亚荒漠相比春雨型短命植物不发达,因春季缺降水。

冻原(苔原):寒带植物。生态条件十分严峻,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凉爽短促,降水次数多,水分蒸发差,空气湿度大,风大云多。永冻层:土层下面永久处于冻结状态的岩土层。特点:⑴植被组成简单⑵群落结构简单⑶植物严寒中营养器官不受损伤,可生长开花⑷全部为多年生植物,多数种类常绿

青藏高原的高寒植被:特点⑴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⑵大陆性强,植被旱生性显著⑶植被带宽广⑷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从东南向西北,随地势增高,依次:山地森林带、高寒灌丛、高寒草甸带、高寒草原带、高寒荒漠带

应用生态

应用生态学: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所存在的问题

温室效应:由于大气层的气体(二氧化碳、甲烷、臭氧等)浓度变化引起的全球变暖

厄尔尼诺: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

空气污染:是由人类活动直接或间接引起的天然与合成的有害物质向大气的排放

酸雨:pH值小于5.6的降雨形式

水污染:可定义为任何妨碍水资源利用的人类行为

富营养化:是由于供藻类生长的无机营养物过剩导致藻类的大量繁殖,从而减少了到达其他植物的光,降低了溶氧水平,而且对鱼类和其他脊椎动物可能有毒害作用

人口老龄化:一般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10%或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7%即为老年型人口

农业生态学:其运用生态学、经济学和系统论的理论、方法,把农业生物及其周围的自然、社会环境作为一个整体系统,研究其结构、功能、内部联系、人工调控和可持续发展的规律生态农业: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原理进行集约经营管理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服务:是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物防治:指利用有害生物的天敌来防治有害生物

人类活动对地球生态系统的影响:

有1/3--2/3的陆地面积已经被人类活动所改变

从工业革命以来,大气的二氧化碳浓度提高了30%

人工固氮的总量已经超过了天然固氮总量

被人类利用的地表淡水,已经超过可用总量的1/2

近2000年来,大概有1/4的地球上现有鸟类物种已经灭绝

接近2/3的海洋渔业资源已经过捕或耗尽

污染问题包括:

空气污染:烟尘与光化学烟雾、酸雨

水污染:海洋污染、江河污染、湖泊污染、地下水污染

土壤污染

垃圾等固体废物污染

有毒物质与核污染

噪声污染

光污染

资源问题包括:

能源、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

土地沙漠化原因:草原开垦、过度放牧

治理沙漠化应该以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为指导进行综合治理,采取治理与预防相结合,以预防为主的方针

生态农业应具备的基本特点:

整体性与可调控性

稳定、高效与持久性

地域性

生物多样性价值:直接使用价值、间接使用价值、伦理价值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一定要协调好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一定要坚持持续发展的原则

要做好生态系统管理

要深入开展生物多样性及其保育研究

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类型:

农业防治

生物防治

化学防治

物理防治

遗传防治

生物防治的主要类型:

从另一个地理区域引入天敌,这区域常常是有害生物的起源地,其有害生物数量低于EIL 与输入类似,但需要阶段性释放防治生物

释放土著天敌以增补现存种群

一次大量释放天敌以杀害当时存在的有害生物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

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 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

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与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与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2、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1898年德国辛伯尔(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分布)标志植物生态学的建立 3、巩固时期(公元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4、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章植物的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与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栖息地。 生境: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类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阶段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最小量矿质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 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为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综合适应范围的大小 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第三章光因子 生理辐射光1、红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对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有影响 2、蓝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3、紫外线: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1、强度减弱2、光质改变3、分布不均4、日照时间缩短 光补偿点: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植物合成的产品恰好等于呼吸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渐减缓,最后达到一定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

生态学期末总复习资料(完整版)

生态学 主讲:刘家武单位:生命科学学院动物学教研室联系:jiawuliu@https://www.doczj.com/doc/b019135437.html,电话:63098560 20世纪20年代起,由于人口增长、工业发展、城市化速度加快,人类开始面临许多新的问题和挑战,这些都涉及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例如人口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能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第一章生态学概述 尤其是60年代以后,这些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多方面的危机。这些危机的控制和解决,都要以生态学为基础。因而引起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对生态学的关注。 地球人意识到,人类只是地球生物圈大家庭的一个成员,且只能与这个星球同命运、共存亡。人类社会的发展如果不按生态学规律办事,只能带来人类与地球的共同厄运。 很少有象生态学这样一门科学与人类的生存在时空尺度,在自然、社会和经济等方面有如此紧密的联系。人类要以生态学原则来调整人类与自然、资源和环境的关系。 所以生态学应该是我们每个人必需认真学习的科学。 目前,生态学研究的重点从理论生态学向应用生态学扩展,并且渗透到地学、经济学及农、林、牧、渔、医药卫生、环境保护、城乡建设等各个部门。 一、生态学的定义 不同学者对生态学有不同的定义: 德国动物学家Haeckel(1866年)最早给生态学定义(Ecology):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澳大利亚生态学家Andrewartha(1954):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的分布与多度的科学。强调了对种群动态的研究。 美国生态学家Odum(1953,1959,1971,1983):生态学是研究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的科学。 我国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综合: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的协调发展。 由于各地自然条件、植物区系、植被特征与利用是巨大差异,使植物生态学在研究理论、研究方法、研究重点上有所不同,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学派,主要有四大学派。 ①英美学派:代表人物是美国Clements和英Tansley,研究对象主要是美洲大陆的植被,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著名。 ②北欧学派:代表人物为Rietz,研究对象主要是斯堪的纳维亚地区结构单一的植被,以注重群落结构分析为特点。 ③法瑞学派:代表人物是Braum-Blanquet,注重群落生态外貌,强调特征种的作用,研究中首先对样地中植物区系进行调查、记录和分析。 ④俄国学派:代表人物是Cykayeb,植物(群落)与地学结合。 4、现代生态学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生态学研究已在宏观方向上扩展到生态系统、景观和全球生态研究。 在生态系统水平上,对各生态类群的生产力、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 生态学在微观方向上取得了进展,出现了分子生态学等分支学科。 研究手段进展较快,野外自动电子仪器、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稳定性同位素、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生态建模等技术应用到现代生态学。 生态学与生理学、遗传学、行为学、进化论等生物学各分支领域结合形成新领域,与数学、地学、化学、物理学等自然科学相交叉,产生边缘学科;并与经济学、社会学、城市科学相结合。 生态系统理论与农、林、牧、渔各业生产、环境保护和污染处理相结合,并发展为生态工程。 生态学成为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相接的真正桥梁之一。(Odum《生态学》-1997) 目前(现代生态学)研究的几个热点: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第一章 1.生物圈:地球上存在生命的部分称作生物圈。 2.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3.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事物的总和。 4.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5.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6.环境因子分为3类:气候类、土壤类和生物类。 7.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 散时,该因子就称为限制因子。 8.Shelford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 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者不能生存。 9.liebig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处在最小量状况的食物的量。 10.贝格曼定律:个体大的动物,其单位体重散热量相对较少。 11.阿伦规律:恒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在低温环境中有变小变短的趋势以减小散热。 12.生态最适点:在由种间竞争条件下, 13.生态幅:每一个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即生态幅。 14.内稳态:即生物控制自身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 15.光补偿点:光合作用量刚好与植物的呼吸消耗相平衡之处。 16.光饱和点: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的效率与光强成正比,但是到达一定强度,倘若继续增加 光强,光合作用的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下降,这点称为光饱和点。 17.植物的光周期现象:不同长短的昼夜交替对植物开花结实的影响称为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18.有效积温法则:生物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必须从环境中摄取一定的热量才能完成某一阶段的发育, 而且各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 第二章 19.种群:同种生物在特定环境空间内的个体集群。 20. 21.密度:单位面积(或空间)上的个体数目。 22.单体生物:个体很清楚,各个保持基本一致的形态结构,都由一个受精卵发育而成。 23.构件生物:由一个合子发育成一套构件组成的个体。 24.性比:是种群中雄性个体和雌性个体数目的比例。 25.年龄结构:种群内各个年龄级个体数目与种群总个体数的比例关系。 26.年龄椎体:用不同宽度的横住从上到下配制而成的图称年龄椎体。 27.年龄椎体3种基本类型:增长型种群,稳定型种群,下降型种群。 28.时代时间:指种群中子代从母体出生到子代再产子的平均时间。 29.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 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生态入侵。 30.种群的内分布型大致分为3类:均匀型,随机型,成群型。 31.生活史(生活周期):一个生物从出生到死亡所经历的全部过程称为生活史或生活周期。32.生长:有两种含义,一种为生物体生物物质的增加,另一种为生物细胞数量的增加。 33.发育:伴随着生长过程,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从简单到复杂,从幼体形成一个与亲代相似的性 成熟的个体,这个总的转变过程叫做发育。 34.繁殖:是指有机体生产出与自己相似后代的现象。 35.扩散:是有机体扩展种群空间的行为过程,在生活史动态中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和生态学内涵。 36.繁殖价值:指在相同时间内特定年龄个体相对于新生个体的潜在繁殖贡献,包括现时繁殖价值 或当年繁殖价值。 37.最后产量恒值法则: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不管一个种群的密度如何,最后产量差不 多总是一样的。 38.—3/2自疏法则:如果播种密度进一步提高和随着高密度播种下植株的继续生长,种内对资源 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进而影响到植株的存活率。 39.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 的影响。 40.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 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41.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物种。 42.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称为建群种。 43.多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个体数目。 44.密度:单位面积上的植物株数。 45.盖度:指植物体地上部分的垂直投影面积占样地面积的百分比,又称投影盖度。 46.频度:指群落中某种植物出现的样方数占整个样方数的百分比。 47.高度:为测量植物体体长的一个指标。 48.重量:是用来衡量种群生物量或现存量多少的指标。 49.体积:是生物所占空间大小的度量。 50.优势度:表示一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 51.重要值:表示某个种在群落中的地位和作用的综合数量指标。 52.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物种,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其 适应特点也是相似的。 53.陆生植物的5类生活型: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54.叶面积指数:是群落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 LAI=总叶面积(单面计算)/土地面积。 55.同资源种团:群落中以同一方式利用共同资源的物种集团被称为同资源种团。 56.群落交错区:不同群落之间存在的过渡带。 57.空间异质性:指生态学过程和格局在空间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极其复杂性。 58.岛屿的种数—面积关系:岛屿中的物种数目与岛的面积有密切关系,岛面积越大,种数越多。 S=cA z(S-种数,A-面积,z,C-两个常数) 59.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 连续的变化过程。 60.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61.植被型:凡建群种生活型相同或相似,同时对水热条件的生态关系一致的植物群落联合为植被 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0.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作用因子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 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 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常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豆、番茄及番薯等。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动物可分为:长日照动物(水貂、刺猬、田鼠和稚)和短日照动物(羊、鹿)。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它 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生态学资料完整版

第七章种内和种间关系 一、种内:存在于生物种群内部个体间 1.种内竞争:意义:降低拥挤种群个体适合度,影响基础过程如繁殖力和死亡率,可使个体产生行为适应来克服竞争如扩散和领域性。 ①密度效应:个体:产量+死亡率。植物密度效应:⑴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条件相同时,最后产量基本一致,只在密度很低的情况下成正比。Y单位面积产量=W(平均)个体平均质量*d密度=Ki常数。⑵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竞争使少量较大的个体存活。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关系在双对数图上有典型的-3/2斜率。同时表明质量增加比密度减少快。 ②性别生态学:研究种内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和决定的环境因素。包括:⑴亲代投入:花费于生产后代和抚育后代的能量和物质资源。⑵两性细胞结合:自体受精异体受精。一个物种可能采取一种或多种受精策略。无性优于有性原因:⑴可迅速繁殖⑵母体给下代复制的基因组是有性的两倍。无性特征:快,多;有性:抗逆。有性繁殖继续保持的因素:种间竞争和捕食关系。性比:雄:雌。Fisher氏性比理论:任何性比上的偏离都会被进化所纠正。稀少型有利:母体偏向生产性别较少的后代,母体的适合度就较高。特例:⑴如果一个性别个体对母体要求的花费比另一性别高,那么雌雄两性的相等投入导致便宜的性别有更多后代数。⑵雌体通过产生数量不等的良性后代,使生殖成效最大化。局域交配竞争:同胞姐妹间存在交配竞争,母体如果产同样多的雌雄将造成浪费。性选择:雌雄在行为、大小、形态上存在差异,是由于配偶竞争中生殖成效区别引起的,两性对后代投入差别大,低投入性别需要竞争。性内选择:同性间配偶竞争;性间选择:通过偏爱异性的某个特征。让步赛理论:拥有更奢侈的次生特征必须有好基因,而弱个体不能忍受这种能量消耗和被捕食风险增加。Fisher私奔模型:雄性诱惑性特征基因的编码随雌性挑剔基因编码而编码。 植物性别特点:多样性、易变性。 婚配制度:配偶数目、配偶持续时间、对后代抚育。雌投资大于雄:配子投资、抚育投资。单配制、多配制(一雄多雌、一雌多雄)。决定婚配的主要因素:资源分布、食物和营巢地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 社会性行为:①领域:由个体、家庭或社群单位占据并保护不让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领域行为:保护方式鸣叫、气味、姿势标志;威胁、进攻。作用:利于减少同一或相邻社群成员争斗,维稳社群,保证资源来生长繁殖。领域面积的特点:⑴随占有者体重扩大⑵受食物品质影响⑶随生活史而变化。②社会等级:种群中各个动物地位有一定顺序,形成支配-从属。社会性等级稳定的生长快,对延续优势基因有作用。 他感(异株克生):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化学物质(克生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影响。意义:⑴对农林业生产管理有意义⑵对群落组成有影响⑶引起群落演替的原因之一。 集群生活:缺点:易招天敌;个体资源竞争;易于流行传染病。优点: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取食;共同防御天敌;抚育幼体;迁移或迁徙。阿利氏规律:种群有一个最适的种群密度,过密或过疏都会抑制种群增长。 2.种间关系:研究多个物种间种群动态的相互影响——相互动态;彼此在进化过程和方向上的相互作用——共同进化。 种间竞争: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相同资源时而产生的竞争作用。竞争力取决于生态习性、生活型、生态幅等。竞争排斥原理(高斯假说):在一个稳定环境内,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竞争类型:⑴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资源⑵干扰性竞争:直接相互作用。竞争的特点:⑴不对称性:一个体的竞争代价远高于另一个。⑵对一种资源的竞争,能影响对另一种资源的竞争。似然竞争:两种猎物以共同捕食者座位中介相互影响。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系统中的功能地位和角色。N维生态位:每个资源都可当一个维,

关于生态学的专业资料

关于生态学的专业资料 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探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 互作用和影响。本文将从生态学的定义、研究内容、应用领域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提供关于生态学的专业资料。 一、生态学的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和关系的学科,它关注生物与环境之间 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以及生物多样性等问题。生态学的研究对象包括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以及生态系统等。 二、生态学的研究内容 1. 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的组成结构,包括生物群落、生 物种群以及非生物因素等,并探究其相互作用和功能。 2. 物种多样性与生物保护:生态学关注物种的多样性及其保护,研究物种分布、数量、变化以及物种对环境的适应性等。 3. 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生态学研究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流动和物质的循环,包 括光合作用、食物链、营养循环等。 4. 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估:生态学关注环境污染对生态系统的影响,研究环 境污染的来源、传播途径以及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5. 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生态学研究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探究生物对 气候变化的适应机制和策略。 三、生态学的应用领域 1. 自然资源管理:生态学为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包括森 林资源、水资源、土壤资源等的管理与保护。

2. 生态恢复与修复:生态学在研究生态系统退化和破坏的基础上,提供恢复和 修复方案,帮助恢复受损的生态系统。 3. 环境规划与评估:生态学为环境规划和评估提供科学支持,以确保人类活动 对环境的影响在可接受范围内。 4. 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生态学为生态旅游的规划与发展提供指导,促进旅 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5. 生态农业与生态工程:生态学为农业生产和工程建设提供生态化的解决方案,推动农业和工程的可持续发展。 四、生态学的未来发展方向 1. 生态系统服务:生态学将更加关注生态系统对人类社会的服务功能,如水源 涵养、土壤保持、气候调节等,以推动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结合。 2. 大数据与模型预测:生态学将借助大数据和模型预测技术,深入研究生态系 统的动态变化,为生态管理和决策提供更准确的预测和评估。 3. 生态技术与创新:生态学将积极探索生态技术与创新,如生态工程、生态农 业等,以促进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协调。 4. 跨学科研究:生态学将与其他学科进行深入合作,如地理学、气象学、生物 学等,形成跨学科的研究合作,推动生态学的综合发展。 总结: 生态学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它的研 究内容涵盖了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物种多样性与生物保护、能量流动与物质循环、环境污染与生态风险评估以及气候变化与生态适应等方面。生态学在自然资源管理、生态恢复与修复、环境规划与评估、生态旅游与可持续发展以及生态农业与生态工程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未来,生态学将进一步关注生态系统服务、大数据与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第三版)-杨持(主编)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各学派的特点: ①北欧学派,以注重群落分析为特点; ②法瑞学派,用特征种和区别种划分群落类型,建立了严密的植被等级分类系统; ③英美学派,以研究植物群落的演替和创建顶级学说而着名; ④苏联学派,注重建群种和优势种,建立了一个植物等级分类系统,并重视植被生态、植被地理与植被制图工作。 现代生态学的特点:研究层次上向宏观与微观两极发展;研究手段更新;研究范围扩展(以人类生存环境为中心的生态学研究更为突出)。 21世纪生态学的研究特点:更加紧密的结合社会和生产之中的实际问题,不断突破其初始时期以生物为中心的学科界限,向解释社会的当前面临的问题发展,并在实现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1世纪生态学发展的战略目标:促进以生态学为基础的科学决策;推进面向可持续发展的创新生态学研究;促进文化交融,创建一个前瞻性的国际生态学。 第二章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主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环境因子: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环境要素。 环境因子分类:土壤、水分、温度、光照、大气、火和生物因子。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如温度、食物、氧气、二氧化碳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生态因子相互联系表现在如下方面: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阶段性作用、不可替代和补偿作用。 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和影响。任何一个因子的变化,都会不同程度地引起其他因子的变化,导致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例如生物能够生长发育,是依赖于气候、地形、土壤和生物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年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文本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2.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5.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6.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7.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8.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9.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10.· 11.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 :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 18.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9.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20.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1.最大林分密度: 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 K、 a——常数由于 a 值一般在(=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2.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I ) 生物可能对某一因子耐受范围很宽,而对另一生态因子又很窄。 II)对很多生态因子耐受范围都很广,分布一般很广。 III)当某一生态因子不是处于最适状态时,对其它因子的适应性可能随之下降。 IV)在自然界生物并不在某一特定生态因子最适合的地方生活,而往往在很不适合的地方生活,在这种情况下,一定有其它的生态因子起决定作用 V)繁殖期往往是临界期。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思考题: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有哪些?生物如何适应多变的生态环境? ?简述生物内稳态及驯化的生态机制。 ?在自然界特定生境条件下生存的生物,其生存环境是否为该物种的最适生境? ?如何理解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举例说明。 ?生态因子的变动性有何意义? 第三章生态因子 光因子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性 α光照度的生态作用与生物的适应: (1)光照度对生物的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有重要的作用 光照度对植物细胞的增长和分化、体积的增长和质量的增加有重要影响;光还促进组织和器官的分化,制约着器官的生长发育速度,使植物各器官和组织保持发育上的比例。(2)光照度与水生植物 补偿点—透光带~动植物的垂直分布。 (3)植物对光强的适应 光照度在地球表面的分布式不均匀的,同样,不同的植物对光照度的反应也是不一样的。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荫植物。 β光质的生态作用及生物的适应 植物的生长发育是在日光的全光谱照射下进行的,但是,不同的光质对植物的光合作用、色素形成、向光性、形态建成的诱导等影响是不同的。 γ生物对光周期的适应 光周期:在陆地上不同地理区域和季节里,昼夜长短的周期性变化即为~。 光周期反应:生物的生长发育对于不同昼夜长短交替的反应。 三基点:每一种酶的活性都有它的最低温度、最适温度和最高温度,都相应的形成生物生长的“三基点”。 需温性: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在其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一定的温度量和温度变辐,即~。 生物的生态适应:生物在与环境长期的相互作用中,形成一些具有生存意义的特征。依靠这些特征,生物能免受各种环境因素的不利影响和伤害,同时还能有效地从其生境获取所需的物质、能量,以确保个体发育的正常进行。自然界的这种现象称为“生态适应”。生态适应是生物界中极为普遍的现象。

生态学资料

第三节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种群动态 一、种群 种群Population是指生活在一定空间内,同属一个物种的个体的集合。 它具有以下四个特征: (1)数量特征。 (2)空间特征。 (3)遗传特征。 (4)系统特征。 •集合种群(metapopulation),也称为异质种群,表示一组局域种群 构成的种群。 •区别:“一组种群构成的种群”(a populatin of populations)。 种群:上由一群个体组成的种群。 时间1 时间2 图集合种群动态

二、种群的空间动态 种群空间动态就是研究种群数量在空间上分布与变化的规律。 种群的空间分布图式: 指种群的个体在其生存空间的分布形式。 它包括两个含义: 图式是指有机体在空间定位所表现出来的图式,可分为随机分布、均匀分布和聚集分布三种类型。 分布是数理统计学上变量的分布,可分为poisson分布、正二项分布和负二项分布三种类型。 两者之间存在着对应的关系。 作用: (1)揭示生物的行为、习性及活动、分布等方面的有关特性。 (2)制定抽样技术的理论基础。 (3)对调查资料的整理分析提供适当的代换方式。 三、种群的数量动态 1、种群密度的估计 种群密度(density)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的个体数量。 绝对密度 密度

相对密度 1)绝对密度 是指单位面积(或体积)空间中的生物个体数量。绝对密度的常用调查方法有: (1)总数量调查法(total count),将整块田内和整个区域生物进行调查和统计。这一般用得较少。 (2)取样调查法(sampling methods)。 通过在几个地方或一个地方取几点计数生物种群的一小部分,由此估计生物种群整体的密度,这一类调查方法称为取样调查法。 样方法 取样调查法去除取样法 标志重捕法 进行样方调查时,依生物空间分布型不同,可采用:•五点取样 •对角线抽样 •棋盘式抽样 •平跳跃抽样 •字形抽样 •等距离抽样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里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一般分为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类。 生态农业特点:(1)因地制宜性(2)综合性(3)稳定性(4)社会性(5)选择性 生态旅游的特性:天然性、高层次性、可持续性、综合性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1)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2)拥有巨大的客源(3)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壤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度与绿地奇缺(6)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生态锥体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生态锥体可分为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 2、能量锥体的特点:只有能量锥体能保持金字塔正常形态,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生物量锥体的特点:按照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绘制出来的,生物锥体很少发生倒置,然而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数量锥体的特点: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但会出现有的生物个数数量很少二每个个体的生物量很大的情况,所以也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着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连成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 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 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 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 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