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

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

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

的生态学原理是因地制宜原理、生物多样性原理和食物链原理。

22.试举出五位在生态学发展史上做出过杰出贡献的中外科学家,并说出他们的主要贡献。海卡尔: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出明确定义。达尔文,提出生物进化论。坦斯利,提出生态系统观念,林德曼提出著名的生态金字塔定律。奥德姆,集生态学研究于大成写出了《生态学基础》一书,系统精辟的描述了生物-环境-人的全部关系。

23.生态学研究的基本途径和方法是什么?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系统分析及模型应用。

24.生态学按栖息环境划分为哪几个部分?陆地生态学、水生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25.生态学按生态分类分为哪几类?按生物分类类群生态学可分为动物生态学、植物生态学、微生物生态学以及人类生态学。

26.生态学按研究方法划分为哪几类?野外生态学、实验室生态学和理论生态学。

27.如何理解“生态学是近代国际上最活跃的学科之一”?1.工业革命以来,人类越来越面临着“资源、人口、能源、环境、粮食”五大危机的挑战,在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挽救人类命运,解决五大危机方面,生态学的作用是任何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2.以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为代表的的现代科学理论以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为生态学发展提供了必要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论的基础;3.生态学的发展掀起了现代科学思维方式的革命,突破了纯粹自然规律研究的局面,强化优化人类生存条件的生态观和观察、认识改造世界的方法论;4.生态学原理和知识的普及,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是人类生存的需要。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1.地球环境是指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和生物圈。

2.区域环境的特点是经济发展是农业发展宏观规划分层的

依据之一。

3.内环境实际上是生物体内细胞生长、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等生理活动的场所。

4.按环境的性质,可把环境分为自然环境、半人工环境、人工环境三类。

5.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或间接影响生命活动的环境要素,称为生态因子或生态要素。

6.生态因子的综合称为生态环境。

7.生态因子通常可分为生物因子和非生物因子两大类。

8.生境是指一个生物体或其群落生长的具体地段内(栖息地)对生物起作用的生态因子的总和。

9.光、热、水和养分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

10.海拔高度、地形、海陆位置、维度等是对生物生长发育起间接作用的生态因子。

11.在蔬菜大棚中,可用增加CO2浓度的方法来减少因光照强度不足所带来的损失。这是生态因子的补偿作用。

12.最小因子定律是德国化学家李比希于1840年提出的。

13.耐性定理是美国生态学家谢尔福德于1913年提出来的。

14.一般来说生物在繁殖阶段的生态幅要比营养生长阶段要窄。

15.华北平原农谚“枣发芽种棉花”“杏开花快种麦”中的“枣”和“杏”在此称作指示生物。

16.一般来说在北半球,南坡接受光照比平地多,而平地接受的光照比北坡多。

17.南方的喜温作物可以移植到北方的南坡上生长。

18.在海洋某深处,某水生植物的光合作用量正好与其呼吸消耗相平衡,这一点就是该植物的光合作用补偿点。

19.党海洋的浮游藻类沉降到光补偿点以下,而又不能很快回升时,就会死亡。

20.对于陆生植物来说,光补偿点是光合作用率和呼吸作用率相等的光照强度。

21.当光照强度达到一定水平后,光合作用产物不再增加,此时的光照强度就是光饱和点。

22.对植物群体的总光能利用率产生影响的主要因素是光合面积、光合作用和光和能力。

23.植物叶面积(单面)总和与植株所覆盖的土地面积总和之

比用叶面积系数来表示。

24.豆芽、韭菜、韭黄是在黑暗条件下形成的黄化现象。

25.根据植物对光照强度的要求,可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和耐阴性植物三大类型。

26.根据动物对光照强度的反映不同,可分为昼行性动物、夜行性动物或晨昏性动物。

27.光合有效辐射一般是指波长在380-760um左右的可见光。

28.海洋深水中的红藻紫菜在光合作用中能有效的利用绿光。

29.高山植物都具备特殊的莲座状叶丛,这是紫外光照射较强的结果。

30.用黑灯光诱杀农业害虫是利用昆虫对紫外光的强烈趋光性。

31.地球表面的热量基本上是由红外光所产生的。

32.短日照植物由北向南移时,则往往出现生育期缩短的现象。

33.长日照植物由南往北移时,发育提前,由北往南移时则发育延迟甚至不开花。

34.最近研究表明,光周期现象主要与暗期的长短有关。

35.每天光照和黑夜的交替称为光周期。

36.养鸡场在夜晚人工给光照以提高母鸡的产蛋量,这是人为改变光周期的结果。

37.温度对生物的作用一般可分为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即所谓的三基点温度。

38.东北虎比华南虎个体大,寿命长,这符合贝格曼法则。

39.同一品种的猪,北方比南方的耳小腿短,这符合阿伦规律。

40.苹果一般不能在热带地区栽培的原因主要是因为高温。

41.有效积温是指从某一时间内的日平均气温减去生物学零度再乘以该时间的天数。

42.温度低于(或高于)一定数值时,生物便会因低温(或高温)而受害,这个数值便称为临界温度。

43.在农业生产上实行间、套、复种和带状种植是提高光能利用率的有效措施。

44.很多鸟类的迁徙都是光周期变化的变化引起的。

45.动物对低温环境的适应主要表现在休眠和迁徙两个方面。

46.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在改造环境。

47.作物对水分最敏感的时期,即此时水分过多或不足对作物产量影响最大,称为该作物的水分临界点。

48.根据植物对水分的需求量和依赖程度,可把植物划分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49.水是一切生命系统中的重要因素之一,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50.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叶片退化而由绿色茎代行光合作用,是旱生植物的重要特点。

51.土壤是发育于地球陆地表面能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多孔结构表层。

52.土壤最为显著的特征是具有土壤肥力。

53.土壤生物是土壤具有生命力的主要成分,在土壤形成和发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54.根据土壤质地组成,可以把土壤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55.上述三类土壤中,最适合一般作物生长的是壤土。

56.在酸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钾钙磷镁等元素的缺乏。

57.在碱性土壤中容易引起铁锰锌铜硼等元素的缺乏。

58.蚯蚓和大多数土壤昆虫喜欢生活在中性土壤中。

59.豆科植物根系上的根瘤菌,对于改善土壤肥力具有积极作用。

60.土壤ph值对土壤养分的有效性有重要影响。

61.土壤有机质包括非腐殖物质和腐殖物质两大类。

62.土壤微生物直接参与土壤中的物质转化,使土壤中的有机质矿质化和腐殖质化。

63.土壤中的磷细菌、钾细菌能提高土壤磷钾元素的有效性。

64.团粒结构的土壤是农业上的最宝贵土壤。

65.土壤结构是土粒的排列组合方式。

66.菜园土壤的表层中,团粒结构发育最好,这是由于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

67.土壤中某些真菌和某些高等植物根系形成共生体,成为菌根。

68.空气中氮的固定主要是由工业固定和生物固定两种方式。

69.在大气上空的臭氧层能吸收过滤掉紫外辐射最强的波段,保护地面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

70.C3植物比C4植物的CO2补偿点和饱和点都高。

简答题

1.环境的概念及其类型是什么?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从各方面直接或间接影响和制约生物生命活动的一切外部动力和物质的总和。根据分类标准不同,将环境作以下分类:1.按X围分为宇宙环境、地球环境、区域环境、微环境和内环境。2.按性质分为自然环境、人工环境和半人工环境;3.按主体分为人类环境和生物环境。

2.地球环境是有哪几部分组成的?

地球环境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土壤圈和生物圈组成。

3.什么是生态因子?按其性质分为哪几类?

自然环境中一切直接和间接影响生物生命活动(生长、发病、生殖、行为和分布)的环境要素。按性质可把生态因子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4.简述生态因子对生物生长的作用规律。

生态因子的作用规律由: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2.生

态因子的主导作用。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作用。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6.生态因子的限制性作用(限制因子、李比希最小因子、谢尔福德耐性定律)

5.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环境是由各种生态因子组合起来的综合体,对生物起着综合的生态作用。各个生态因子之间都不是彼此孤立存在,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如农田作物的高产应该是水、肥、气、热等生态因子共同作用的结果。优良品种的选用、科学合理的栽培技术措施和肥水管理等才能获得高产、稳产。

6.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间接作用。

在生态因子中,有些因子如光水气和营养元素等,知己参与或影响生物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称为直接作用;而另一些因子如海拔高度、维度、地形海陆位置等则通过对光热水气和营养元素等的影响而间接作用于生物,称为间接作用。在农业生产上施肥灌水属于对作物的直接作用;而通过深浅中耕来调节土壤的水分和温度进而影响作物生长,则属于间接作用。(农谚:锄头底下有水,锄头底下有火。)

7.举例说明生态因子的可补偿性。

在一定条件下,某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的不足,可以由其他因子来进行补偿,以减少对生物生长造成的损失,这就是生态因子的补偿性。但是这种补偿性是有条件、有限的和相对的。在蔬菜大棚中,常常以提高CO2浓度的方法,来弥补因光照不足对产量的影响;人在饥饿时,可以通过饮水来适当提高体力。

8.举例说明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

每一个生态因子对同一种生物的各个不同发育阶段所起的生态作用是不一样的。也可以说对任何一个生物来说,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对生态因子的要求是不同的。这就是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比如小麦、玉米在较低温度下就可以发芽,但是必须在较高温度下成熟。中华蟹幼体需要在海水中培育,但成蟹却要在淡水中养殖。

9.简述李比希的最小因子定律。

任何一种植物的生长都需要一定种类和数量的营养元

素。如果其中某一元素没有或数量不足就会影响该植物生长,即植物的生长状况取决于土壤中能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那种营养元素。

10.简述谢尔福德的耐性定律。

生物的存在和生长和繁殖都必须依赖于环境中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如果其中某个因子过多或过少,过高或过低超过了该生物的忍耐限度,就会导致其死亡甚至灭绝。

11.试比较最小因子定律和耐性定律。

(1)李比希的最低律,只考虑生态因子量过少,会产生的影响;而谢尔福德既考虑了生态因子量过少,也考虑了生态因子量过多对生物产生的影响,即提出了一个适应X围,一个上下限(间值)(2)谢尔福德耐性定律包含了生态因子的可补偿作用;(3)谢尔福德定律不仅估计了限制因子的变化,还考虑了生物本身的耐受性,生物种类的不同耐受限度不同,在同一个种内,耐受限度在其不同生长发育阶段X围也不一样。

12.什么是限制因子?什么是生存因子?

限制因子指环境中任何一个使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影响和阻碍,生命活动不能有效地进行下去的的关键性生态因子。生存因子是指生物活动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生态因子。

13.植物对日照长度的适应类型有哪些?

植物对日照长度的适应类型有:长日照植物、矩日照植物,中日照植物和中间型植物。

14.什么是光周期现象?举例说明光周期现象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光周期是指每天光照(理论是指日照加上曙、暮光)和黑夜的交替,一个交替称一个光周期。由于分布在地球各地的动植物长期生活在各自的光周期环境中,在自然选择和进化中形成了各类生物所特有的对日照长度变化的反应方式,这就是生物中普遍存在的光周期现象。

15.什么是“三基点温度”?其生物意义是什么?

“三基点”温度是指某种生物生长的最适温度、最高温度和最低温度。每一个生物种都有一定的适温X围,只有在这个X围内,才能生长繁殖,超过这个X围就不能很好生长这对指导作物栽培、管理、引种等有一定意义。

16.简述积温法则的主要内容,及其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

植物生长需要在一定温度以上,即需要一定的热量水平,才能开始生长发育。同时植物也需要一定的温度总量即需要一定热量总量才能完成其生活周期。而这个温度(热量)对

定生物来说常常是一个常数。它用K(总积温)来表示,K=N(T 一C)或K=N(T一T。)式中:K为总积温℃:N为天数:T(T)为当天的平均温度:C(T。)为生物学0℃(喜温作物为10℃)。积温在农业生产上的意义:(1)制定农业气候区划;(2)预报农时;(3)预测病虫害的发生近代数;(4)引种时作为作物气候适应与否的参考。

17.解释温度年较差和日较差。

温度年较差(年变幅),是指一年内最热月与最冷月平均温度的差值,是温度季节变化的个重要指标。气温日较差又

称气温昼夜变幅,是指一日昼夜间最高与最低温的差值日较差随纬度的增加而减小植物生长与温度昼夜变化同步的现象,又称作温周期现象。

18.什么是物候节律?

生物长期适应于一年中温度节律性(日变化和年变化)变化,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发育节律称之为物候节律。

19.简述霍普金斯物候定律。

在北美温带地区,纬度移动1N,或经度移动5E或海拔上升120m,生物的物候期在春天或夏天各延迟四天;而在秋天则提早四天。

20.根据作物对温度条件的需要,可将我国作物分为哪几大类型?

(1)喜凉作物4(2)喜温作物;(3)亚热带作物:(4)热带作物论述题

1.试述生物在土壤形成过程中的作用。

(1)土壤微生物的影响,加速岩石、矿物质和有机质的风化和分解,加速土壤颗粒和肥力的形成和养分转化;(2)植物根茬尤其是深根植物根系的穿插,对土壤表层养分的聚集,土壤活动层的加深,土壤结构的形成,土壤理化生物性状的改善等有很强的促进作用;(3)土壤动物是最重要的土壤消费者和分解者,除其遗体作为有机物来源外,还参与了土壤腐殖质的形成和养分的转化。总之,活动于土壤中的动物,深扎于土壤中的植物根系和土壤中数量众多的微生物对土壤的形成和发展有多方面的影响,在土壤形成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试述高温对作物造成伤害的原因。

(1)高温主要是破坏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平衡,使呼吸作用超过光合作用,植物因饥饿而死亡;(2)高温促进蒸腾作用的加强,破坏水分平衡,使植物被灼伤或因缺水而渴死;(3)高温能加速植物的生长发育,使叶片过早老化,减少光合面积,降低产量;(4)温度过高还能促进植物体蛋白质凝固和导致有害代谢产物在体内的积累,使植物中毒。

3.试述植物对于干旱是如何适应的?

(1)根系发达且深扎于土壤中,叶片较小,有的甚至退化,

吸水能力强,蒸发量小;(2)干旱时气孔关闭呈假蔫状态,以减少水分的损失;(3)植物表面生长浓密的细毛和棘刺或一层厚厚的蜡质表皮,防止植物体过热和减少水分蒸发;(4)有些植物体内有发达的贮水组织。

4.试述动物对低温的适应。

(1)形态适应:①生活在高纬度地区的恒温动物,比生活在低纬度地区的体形大,单位体重散热量少;

②恒温动物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等在低温环境下有变小趋势,以减少散热;

③恒温动物在寒冷地区和寒冷季节增加羽毛和皮毛的数量和质量,皮下脂肪层也增厚。

(2)生理适应:增加体内代谢产热量来保持恒定的体温;大大降低身体终端部位(如脚爪等)的温度,而身体中央的温暖血液很少流向这些部位。

(3)行为适应:休眠或者迁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期末考试复习题 --------感谢吉首大学08生教班无私提供单项选择题: 1、生物群落是(B)。 A.生物偶然的组合B.生物有规律的组合 C.生物随意的组合D.生物杂乱无章的组合 2、生物群落是(B)。 A.生物种内许多个体组成的群体 B.植物、动物、微生物有序、协调统一的群体 C.由许多植物组成的群体 D.由许多动物组成的群体 3、确立群落成员型的依据是(C)。 A.植物的种类B.植物的高度C.植物的作用D.植物的功能 4、关于群落与环境关系的论述,不正确的是(A)。 A.群落只是被动受环境制约 B.群落在环境制约下具有一定的分布和特征 C.群落可形成内部特殊环境 D.需要特殊环境的群落对环境具有指示意义 5、生物群落特征正确的论述是(A)。 A.生物群落的特征是群落内所有生物的群体表现 B.一棵树木的高大挺拔代表了森林群落的外貌特征C.一棵草、一棵树各自显示着不同生物群落的外貌D.植物、动物、微生物对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大小一致6、不属于群落成员型的是(C)。 A.优势种B.建群种C.特有种D.亚优种 7、群落内部不具备的特点是(D)。 A.光照强度减弱B.空气湿度增加 C.土壤湿度增加D.气温增加 8、关于优势度正确的概念是(A)。 A.群落各成员中,建群种的优势度最大 B.群落各层优势种优势度均大于建群种 C.确定生物优势度主要依据其频度 D.群落各成员对群落的作用大小与其优势度无关9、群落结构最复杂的是(D)。 A.苔原B.荒漠C.落叶阔叶林D.常绿阔叶林 10、常绿阔叶林的特征是(B)。 A.夏季降水多,冬季降水少,故干湿季明显 B.中国东部常绿阔叶林于世界面积最大 C.乔木、灌木、草本、地被四层均具备,乔木层仅一层 D.高位芽达90%以上 11、关于群落水平结构的论述正确的是(A)。 A.镶嵌体中斑点通常小于复合体中的斑点 B.复合体中斑点间植物,紧密接触,相互影响很大 C.镶嵌体中斑点间植物互不影响 D.镶嵌体中每个小群落各代表不同群落的特征 12、关于群落镶嵌性的概念正确的论述是(B)。 A.是不同群落片段的镶嵌分布格局 B.是同一群落内部水平结构的进一步分异现象 C.每一个镶嵌体仅包括一种小群落 D.镶嵌体中小群落与整个大群落垂直结构差异很大13、群落交错区的特征是(B)。 A.比相邻群落环境更加严酷 B.种类多样性高于相邻群落 C.由于是多个群落边缘地带,相邻群落生物均不适应在此生存 D.在群落交错区各物种密度均大于相邻群落 14、采用植物区系作为群落分类原则的是(B)。 A.英美学派B.法瑞学派C.前苏联D.中国 15、以下有关分层现象的论述,错误的是(B)。 A.动物在群落中的分层现象也很普通 B.植物地下根系分层由浅入深依次是乔木、灌木、草本和植被 C.水生生物也具有分层现象 D.草本群落也具有分层现象 16、关于层片的论述,正确的是(C)。 A.层片是按植物的高度划分的 B.层和层片含义基本相同 C.兴安落叶松群落是单优势林,其乔木层与层片是一致的D.群落有几个层次,就有几个层片 17、下列关于生态型的说法,不正确的是(C)。 A.生态型是一个物种对某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反应的产物 B.生态型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的遗传类群 C.生态型是种内的分异,在生物分类学上也叫亚种 D.生态型按生态主导因素的不同可有气候、土壤生态型等18、下列关于生态位的概念,错误的是(C)。 A.任何物种的生态位都是一个n维的超体积 B.n维超体积包含了一个物种生存和生殖所需要的全部条件C.矮作物,深根浅根作物间作时,它们的生态位完全重叠D.热带雨林生境优越,生态位宽的广域物种十分丰富19、按拉恩基尔的生活型分类,下列植物中属于一年生的是(D)。 A.莲藕B.芦苇C.马铃薯D.玉米 21、季相最显著的群落是(B)。 A.常绿阔叶林B.落叶阔叶林C.北方针叶林D.热带雨林 22、群落演替速度特点是(B)。 A.演替速度越来越快B.演替初始缓慢中间阶段快,末期演替停止 C.演替越来越慢D.演替速度不随时间变化 23、符合群落发育盛期的特征是(C)。 A.建群种生长渐弱,更新能力下降B.群落内环境已变得不利远物种生存 C.群落结构一定型D.种类数量不稳定 24、与演替过程中的群落相比,顶级群落的特征是(B)。A.信息少B.稳定型高C.矿质营养循环开放D.食物网(链)简单 25、英美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D)。 A.生态环境B.群落外貌和结构C.群落种类组成D.群落动态 26、法瑞学派的群落分类原则是(B)。 A.优势种B.特征种C.建群种D.偶见种 27、属于地带性顶级的群落是(D)。 A.沼泽B.水生群落C.盐碱群落D.荒漠群落 28、不符合非地带性顶极的论述是(C)。 A.可出现在多种大气候下B.可分布于多个地带性群落中C.只受局部环境制约,大气候对其毫无影响D.具有大气候的烙印 29、从裸盐开始的旱生演替又属于(C)。 A.次生演替B.快速演替C.内因性演替D.外因性演替 30、关于异龄林的正确说法是(D)。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

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 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

生态学复习资料

绪论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和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学科 维鹊有巢,维鸠居之:典型的巢寄生 生态学的4个组织层次:由小到大,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可分为三种:野外的,实验的,理论的 原地观测是指在自然界原生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进行考察,包括野外考察,定位长期观测和原地实验 生态学的发展态势:由野外转向室内,从定性到定量 有机体与环境 物种: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元和功能单位,是由生殖、遗传、行为和生理等内在因素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成,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份,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在生态因子中对生物生存不能缺少的环境要素有时也称生存条件。 生态因子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 生境: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生物群体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的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 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作用 的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 同发育阶段,生物所需要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强度不同,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是都 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代替。但在一定情况下,当某一因子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的生态因子的加强得到补偿,而获得相应的生态效应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最小因子定律 3、竞争排斥原理 4、冻原 5、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 7、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 9、生物种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2)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3)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里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天系,反映客生态规律性,楼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经典的演替观: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的组成决定群落演替后来优势种。强调个体的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与其周围环境相 互关系的科学。 美国生态学家提出的定义是:生态学是研究生 态系统的 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与环境系统相互关系的科学。 3.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 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 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 4.生境: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 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 态环境称生境。 5.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 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 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6.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 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 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 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7.黄化现象:一般植物在黑暗中不能合成叶绿 素,但能形成胡萝卜素,导致叶 子发黄,称为黄化现象。 8.春化作用:一般是指单子叶植物必须经历一段 时间的持续低温才能由营养生 长阶段转入生殖阶段生长的现 象,这一现象就是春化作用。9.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只有在一定温度范围上 才会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 就不能发育,而这个温度就是发 育阈温度。 10.贝格曼规律:高纬度恒温动物往往比来自低 纬度恒温动物个体高大,导致其 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 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11. 阿伦规律:生活在寒冷地区的恒温动物,其 体表的突出部分(四肢、耳朵等) 趋于缩短,有利于防止热量散 失,而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恒温动 物,其体表的突出部分相对较 长,有利于热量散失。 12.相对湿度:是指单位容积空气中的实际水汽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原因: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三个定律的内涵记) 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大小范围、具体、相对)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 (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即为可补偿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 (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 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 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 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 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 样法。(详细计算书P67 )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 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 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 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4 个空 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 个空 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 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 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 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 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 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 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

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 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 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 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生态型:一个物种对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产生的产物,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群。 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他感作用及他敢作用的生态意义 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正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里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一般分为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类。 生态农业特点:(1)因地制宜性(2)综合性(3)稳定性(4)社会性(5)选择性 生态旅游的特性:天然性、高层次性、可持续性、综合性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1)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2)拥有巨大的客源(3)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壤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度与绿地奇缺(6)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生态锥体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生态锥体可分为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 2、能量锥体的特点:只有能量锥体能保持金字塔正常形态,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生物量锥体的特点:按照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绘制出来的,生物锥体很少发生倒置,然而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数量锥体的特点: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但会出现有的生物个数数量很少二每个个体的生物量很大的情况,所以也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着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连成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 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 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 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 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基础生态学期末复习资料

第二章 1.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要素; 2. 环境的类型: ①按主体分:人类环境,生物环境; ②按性质分:自然环境,半自然环境,社会环境; ③按范围分:全球环境,地区环境,空间环境,微观环境,内环境; 3.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生态因子是环境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而环境因子是指生物体外部的全部要素; 4.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5. 生态因子的类型: ①按性质分:气候因子,土壤因子,生物因子,地形因子,认为因子; ②按有无生命特征分:生物因子,非生物因子; ③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种群数量变动作用:密度制约因子,非密度制约因子; ④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变动因子; 6. 生态因子作用的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阶段性作用; ①综合作用:环境中生态因子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②主导因子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是非等价的,某一因子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的改变,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 ③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生态因子的缺少不能由另外的因子来替代;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数量的不足,可借助相近的因子增加来得到补偿。 ④阶段性作用:在不同的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不同强度的生态因子。 7. 最小因子: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8. 限制因子:在众多生态因子中,任何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的因子; 9•耐受限度: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当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而不能生存; 10•生态幅:每种生物对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一个生态学上的最低点和一个生态学上的最高点,最高点和 最低点间的范围叫生态幅; 11. 适应:生物在生存竞争中适应环境条件而形成一定形状的现象; 12. 适应方式:形态适应,生理适应,行为适应,营养适应; 第三章 1. 植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日照:萝卜,菠菜,小麦,油菜②短日照:苍耳,水稻,棉花③中日照:甘蔗④日中性植物:番茄,蒲公英; 2. 动物对光周期的适应:①长日照:雪貂,野兔,刺猬②短日照:绵羊,山羊,鹿; 3. 生物对极端低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植物:①形态:油脂、鳞片、短小、匍匐状,厚皮②生理:细胞内物质含量变化; 动物:①形态:毛皮结构、脂肪层、伯格曼规律、阿伦规律②生理:基础代谢和非颤抖性产热,身体异温,水生哺乳动 物的乳汁构成、热交换器等③行为:迁徙、冬眠、冬睡、滞育、集群、活动位置; 4. 生物对极端高温的生态适应机制: 植物:①形态:叶片毛、鳞片、颜色、排列②生理:细胞含水量减少; 动物:①形态:毛皮性质和颜色②生理:体温过热③行为:栖居地点、活动时间; 第四章 1. 光强对生物的影响:陆生植物分为阳性植物,阴性植物,耐阴性植物; 2. 生物对水分的适应: 水分丧失途径:①植物:蒸发失水,分泌失水,体内代谢②动物:蒸发失水,分泌失水,排泄; 水分获得途径:①植物:根部吸收,茎叶吸收,体内代谢②动物:食物,体表吸收,代谢水; 3. 生态类型:浮水、沉水、挺水;湿生、中生、旱水生植物; 4. 植物对土壤酸碱度适应性划分为:①酸性土:茶树,油茶,杜鹃,马尾松,桃金娘;②中性土:多数乔木物种;③钙质土:柏木,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1)指示生物:反映特定环境特征的生物。 (2)初级生产:是指绿色植物的生产,即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吸收和固定光能把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的生产过程。 (3)群落交错区: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群落交错区是一个特殊的区域,具有相邻群落的特征又有自己独特的特征;群落交错区种的数量及一些种的密度有增大的趋势,也即边缘效应。 (4)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称为优势种。 (5)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常被称为建群种。 (6)湿地:湿地是指不论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淡水、半咸水或咸水水体者,当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水域。 (7)限制因子: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依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和少数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 (8)生态入侵: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种群及分布区快速扩大,对其他生物种的生存构成威胁,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9)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10)逻辑斯谛增长:种群在有限环境中的一种简单的增长形式。在现实有限环境中,种群不可能始终保持指数上升,种群增长率不断下降,直至停止增长,这种增长形式称为逻辑斯谛增长。 (11)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12)高斯竞争假说:当两个物种对同一资源和空间的利用越相似,其生态重叠越多,竞争就越激烈。 竞争排除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种不能长期共存。 简答题、部分填空和选择: 一、演替的分类 (1)生物群落演替类型的划分可以按照不同的原则进行,因而存在各种各样的演替名称。 (2)按照演替的延续时间划分,可分为:世纪演替、长期演替、快速演替 (3)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划分,可分为:原生演替、次生演替 (4)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可分为:水生演替、旱生演替 (5)按照控制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可分为:内因性演替、外因性演替 (6)按照群落代谢演替特征划分,可分为:自养性演替、异样性演替 (7)(老师补充)按照演替方向分为:进展演替、逆行演替 二、影响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因素

生态学复习重点

生态学复习重点 1. 生物世界的等级结构为:分子→细胞组织器官器官系统生物 个体生态种群生态系统→生态圈。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特征表现为生态系统由(1)生物成分和(2)非生物 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特征表现为(3)物质流和(4)能量 流。 3. 森林生态系统的生物成分按其功能可分为(1)生产者消费者分 解者三部分。 4. 依能量的来源可将生物分为(1)自养生物和(2)异养生物,其中 (1)自养生物包括(3)光能自养和(4)化能自养;(2)异养生 物包括(5)草食动物肉食动物杂食动物腐生物 5. 食物链包括(1)草木食物链腐生食物链两种类型。 6. 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包括地球化学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生 物化学循环三种类型。 7. 地球化学循环中的沉积循环包括气象途径生物途径地质水文 途径三种途径。 8. C进入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植物光合作用碳酸氢根离子含碳岩石风化物 8. C离开陆地生态系统的途径分别有(1)呼吸作用释放co2 通过食物链由异养生物呼吸作用以CO2、CH4返回大气 8. 有机N降解包括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其中氨化作用是将(1)氨 基酸变成(2)NH3或铵盐___的过程,硝化作用是将(3)有机氮_____变成(4)__无机氮___的过程。 9太阳辐射的波谱按波长自短至长分别由将(1)_伽马射线 x射线紫外线可见光红外线 10美国的霍普金斯(Hopkius)研究认为,在北美温带,每向北移动纬度1度或向东移动经度5度,或上升124米,植物在春天和初

夏的物侯期将各(1)_延迟____4天,秋天的物侯期将(2)_提早____4天,这个规律被称为霍普金斯物侯定律。 11土壤有效含水量是(1)_田间持水量和(2)__凋萎系数___的差值。 12按照植物对水分的适应性可将植物分为陆生植物水生植物中生植物三种类型。 13我国采用的干燥度指标计算公式为:K=0.16x大于等于10摄氏度的活动积温/同期降水量 14小集水区水量平衡公式为:Δw=P-(ts+Et+Qs+Qss) ts:树冠节流量P:降水量 Et:蒸散量 Qs:地表径流量 Qss:土壤径流量Δw:土壤含水增量(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9. 根据产生机理,地表径流的形成有蓄满产流超渗产流两种方 式。 10. 种群中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包括随机分布均匀分布集群分布三 种类型。 11. 种群在无限环境下的指数增长模型为(1)__________ _____,而在有限环境下的Logistic增长模型为(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12. 按照林分密度效应,最大林分密度与材积的关系式为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用符号表示,须写出其含义)。 13. 丹麦植物学家Raunkiaer按照生活型把高等植物划分为五大类,分 别是(1)高位芽植物地上芽植物地面芽植物隐芽植物一年生植物 14. 关于植被随环境梯度的变化存在两种对立观点:一种是以欧洲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