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0.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作用因子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

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

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常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豆、番茄及番薯等。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动物可分为:长日照动物(水貂、刺猬、田鼠和稚)和短日照动物(羊、鹿)。

根据动物和环境温度的相互关系分:常温动物和变温动物。

当环境温度升高时,常温动物维持大致恒定的体温,变温动物的体温随环境而变化。

根据动物热能的主要来源分:外温动物和内温动物。

内温动物是通过自己体内氧化代谢产热来调节体温,如鸟兽;外温动物依赖外部的热源,如鱼类、两栖类和爬行类。

热中性区:在某一环境温度范围内,动物代谢率最低,耗氧量不随环境温度而改变,这个最低代谢区的环境温度称为热中性区。

发育阈温度:发育生长是在一定的温度范围上才开始,低于这个温度,生物不发育,这个温度称为发育阈温度,或者称为生物学零度。

总积温:外温动物与植物的发育不仅需要一定的时间,还需要时间和温度的结合,即需要一定的总热量,称总积温或有效积温。

贝格曼规律: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内温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旱。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如东北虎和华南虎的颅骨。

阿伦规律:冷地区内温动物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肢、尾巴和外耳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就是阿伦规律。如非洲热带的大耳狐、温带的赤狐及北极的北极狐的外耳。

趋同适应:指亲缘关系相当疏远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再相同的环境中,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器官形态等方向出现相似特征的现象。

第3章物质环境

陆生植物随生长环境的潮湿状态而分为三个类型:湿生植物、中生植物和旱生植物。

淡水和海洋硬骨鱼水盐代谢机制。(p47)

根据对过量盐度类的适应特点分:聚盐性植物、泌盐性植物和不透盐性植物。

聚盐性植物的原生质抗盐性特别强。

泌盐性植物能把根吸入的多余盐,通过茎、叶表面密布的盐腺排出来,再经风吹和雨露淋洗掉。

不透盐性植物的根细胞对盐类的透过性非常小,它们几乎不吸收或很少吸收土壤中的盐类。

第4章种群及其基本特征

种群:在同一时期内占有一定空间的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种群的三个基本特征:空间特征、数量特征和遗传特征。

种群的密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或单位生境中个体的数目或生物量。

种群数量的采样方法:样方法和标记重捕法。

种群的内分布型:均匀的、随机的和成群的。

成群分布形成的原因:

1.资源分布不均匀

2.植物种子传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

3.动物的集群行为。

分布性计算的公式:

当S²/m=0,均匀分布;当S²/m=1,随机分布;S²/m>1,成群分布。

初级种群参数: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次级种群参数:性比、年龄结构和种群增长率。

三种年龄锥体:经典金字塔形锥体(增长型种群)、钟形锥体(翁定型种群)和壶形锥体(下降型种群)。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例的一张详单。生命表是描述种群死亡过程的工具,是分析种群动态的有效工具。其中e0为种群的平均寿命,k被认为是致死力,R0是净增殖率,R0>1,种群增长,R0=1,种群稳定,R0<1,种群下降。(p71)

K因子分析:根据观察连续几年的生命表系列,我们就能够看出在哪一个时期,死亡率对种群大小的影响最大,从而可判断哪一个关键因子对死亡率k total的影响最大,这一技术称为K 因子分析。

存活曲线:

1型:曲线凸型,如大型哺乳动物和人的存活曲线。

11型:曲线呈对角线型,如鸟类。

111型:曲线凹型,如产卵鱼类、贝类和松树的生活模式。

逻辑斯蒂方程:Nt=K/(1+e^(a-rt))

逻辑斯蒂曲线的5个时期:开始期、加速期、转折期、减速期、饱和期。

种群波动的原因:1.环境的随机变化2.时滞或称为延缓的密度制约3.过度补偿性密度制约。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把某种生物带入适宜其栖息和繁衍的地区,其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外源性种群调节理论:

1.非密度制约的气候学派:天气条件通过影响昆虫的发育和存活来决定种群密度。

2.密度制约的生物学派:捕食、寄生和竞争等生物过程对种群调节起决定作用。

内源性自动调节理论:行为调节、内分泌调节和种族遗传调节。(p86-87)

集合种群:所描述的是生境斑块中局域种群的集合,这些局域种群在空间上存在隔离,彼此间通过个体扩散而相互联系。

集合种群满足以下4个标准:

1.适宜的生境以离散的斑块形式存在,这些斑块可被局域繁殖种群占据。

2.即使是最大的局域种群也有灭绝的风险存在。

3.生境斑块不可过于隔离而阻碍了重新侵占的发生。

4.各个局域种群的动态不能完全同步。

第5章生物钟及其变异与进化

基因库:种群内所有个体基因的总和。

基因型:决定特定形状的同源染色体的基因组合。

基因型频率:种群内每个基因型所占的比率。

基因频率:在种群中不同基因所占的比例。

哈代-温伯格定律:在一个巨大的、个体完全随机、没有其他因素的干扰(如突变、选择、迁移、飘变等)的种群中,基因频率和基因型频率将世代保持稳定不变。

渐变群:如果环境选择压力在地理空间上连续变化,则导致种群基因频率或表型的渐变,表型特征或等位基因频率逐渐改变的种群。

变异是自然选择的基础。

适合度:以基因型个体的平均生殖力乘以存活率算出。即W=ml。

表示自然选择强度的指标是选择系数。

自然选择和遗传漂变是两种进化动力。

建立者效应:由于取样误差,新隔离的移殖种群的基因库不久便会和母种群相分歧,而且由于两者所处地域不同,各有不同的选择压力,使建立者种群与母种群的差异越来越大。这种现象就是建立者效应。

表型的自然选择模式大致可分为:稳定选择、定向选择和分裂选择。

地理物种形成学说:

1.地理隔离

2.独立进化

3.繁殖隔离机制的建立

第6章生活史对策

生活史对策:生物在生存斗争中获得生存对策。

物种个体体型大小与其寿命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并与内禀增长率有相同强度的负相关关系。R-选择:快速发育,小型成体,数量多而个体小的后代,高的繁殖能量分配和短的世代周期。K-选择:慢速发育,大型成体,数量少但体型大的后代,低繁殖能量分配和长的世代周期。植物的潜在生境及应对对策:

1.低严峻度,低干扰。(C对策)

2.低严峻度,高干扰。(R选择,即杂草对策)

3.高严峻度,低干扰。(S选择)

4.高严峻度,高干扰。

第7章种内与种间关系

最后产量恒值法则:不管初始播种密度如何,在一定范围内,当条件相同时,植物的最后产量差不多总是一样的。

Yoda氏-3/2自疏法则:自疏导致密度与生物个体大小之间的关系,该关系在双对数图上具有典型的-3/2斜率。

性别生态学:研究物种内部性别关系的类型、动态及其决定的环境因素是性别生态学。

有性生殖的意义:

1.有性繁殖是对生存在多变和易遭不测环境下的一种适应性。

2.有性繁殖混合或重组了双亲的基因组,导致产生遗传上异变的配子,并转而产生遗传是那个异变的后代。

配偶制:单配制(天鹅、丹顶鹤)、一雄多雌制(海狗)、一雄多雌制(鸟)。

领域:指由个体、家庭或其他社群单位所占据的,并积极保卫不让同种其他成员侵入的空间。他感作用:指一种植物通过向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集群的生态学意义:

1.有利于改变小气候条件。

2.集群利于取食。

3.集群利于共同防御天敌。

4.有利于动物繁殖和抚育幼体。

5.集群易进行迁移或迁徙。

种间竞争:指两物种或更多物种共同利用同样的有限资源时而产生的相互竞争作用。

竞争的两种作用方式:利用性竞争(通过损耗有限的资源发生竞争)和干扰性竞争(个体不直接相互作用,或通过竞争个体间直接的相互作用)。

似然竞争:两物种以共同的捕食者为中介产生的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称似然竞争。

资源利用型竞争:两物种以共同的食物资源为中介而产生相互影响,这种相互影响称资源利用性竞争。

极限相似性:竞争物种在资源利用分化上的临界阈值。

竞争释放:在缺乏竞争者时,物种会扩张其实际生态位。

形状替换:竞争产生的生态位收缩会导致形态性发生变化。

捕食:一种生物摄取其他种生物个体的全部或部分为食,前者称为捕食者,后者称为猎物或被捕食者。

Lotka-Volterra捕食者-猎物模型的三个假设前提:

1.相互关系中仅有一种捕食者与一种猎物。

2.如果捕食者数量下降到某一阈值以下,猎物物种数量就上升,而捕食者数量如果增多,猎物种数量就下降,反之,如果猎物数量上升到某一阈值,捕食者数量就增多,而猎物物种数量如果很少,捕食者数量就下降。

3.猎物种群在没有捕食者存在的情况下按指数增长,捕食者种群在没有猎物的条件下按指数减少。

最佳捕食对策:动物在单位摄食时间或单位捕食努力所获得的能量最大的对策。最佳捕食对策取决于最佳捕食效率和最佳食物。因此:1.搜寻者食谱倾向于广谱化。2.处理者的食谱倾向于特化。3.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生活于生产力较低的生境中的捕食者比高生产力生境中的捕食者倾向于食谱更宽。4.在觅食过程中,捕食者将拒绝利润低的食物,不论该种食物在环境中的丰富度有多大。

寄生:指一个种(寄生种)寄居于另一个种(寄主)的体内或体表,靠寄主体液、组织或已消化物质获取营养而生存。

社会性寄生物:通过强迫其寄主动物为其提供食物或其他收益而获利,如鸟类的窝寄生。偏利共生:两个不同物种的个体间发生一种对一方有力的关系。如:附生植物与被附生植物。互利共生:是不同种两个体间一种互惠关系,可增加双方的适合度。如菌根。

专行互利共生:指永久性成对组合的生物,其中一方或双方不可能独立生活。如地衣是真菌-藻类共生体。

兼性互利共生:共生者可能不相互依赖着共存,仅是机会性互利共生。如:豆类(豌豆)和根瘤菌。

第8章群落的组成与结构

生物群落:在相同时间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种种群的集合。

群落的基本特征:

1.具有一定的种类组成。

2.群落中个物种之间是相互关系的。

3.群落具有自己的内部环境。

4.具有一定结构。

5.具有一定的动态特征。

6.具有一定分布范围。

7.具有边界特征。

8.群落中各物种不具有同等的群落学重要性。

机体论学派:群落像一个有机体一样,有诞生、生长、成熟和死亡的不同发育阶段,而这些不同的发育阶段,可以解释成一个有机体的不同发育时期。

个体论学派:群落的存在依赖于特定的生境与不同物种的组合,但是环境条件在空间与时间上都是不断变化的,故每一个群落都不具有明显的边界。环境的连续变化使人们无法划分出一个个独立的群落实体。

优势种:对群落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优势层的优势种。

物种多样性在空间上的变化规律:

1.物种多样性随维度增高而逐渐降低的趋势。

2.物种多样性随海拔升高而逐渐降低。

3.在海洋或淡水水体,物种多样性有随深度增加而降低的趋势。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是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渡带的3个主要特征:

1.多种要素的联合作用和转换区,各要素相互作用强烈。

2.生态环境干扰能力弱,对外力的阻抗相对较低。

3.生态环境的变化速度快,空间迁移能力强,因而也造成生态环境恢复的困难。

中度干扰假说:中等程度的干扰能维持高多样性。

MacArthur的平衡说:

1.岛屿上的物种数不随时间而变化。

2.这是一种动态平衡,即灭亡种不断地被新迁入的种所替代。

3.大岛比小岛能“供养”更多的种。

4.随岛屿距大陆的距离由近到远,平衡点的物种数不断降低。

对群落结构形成的看法,有平衡说和非平衡说。

平衡说认为:

1.共同生活的种群通过竞争、捕食和互利共生等种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相互牵制的整体,导致生物群落具有全局稳定性特点。

2.在稳定状态下群落的物种组成和各种群数量都变化不大。

3.群落实际上出现的变化是由环境的变化,即所谓的干扰引起的。

非平衡说认为:

1.组成群落的物种始终处在不断变化之中,自然界中的群落不存在全局稳定性,有的只是群落的抵抗性(群落抵抗外界干扰的能力)和恢复性(群落在受干扰后恢复到原来状态的能力)。非平衡说的重要依据是中度干扰理论。

第9章群落的动态

波动:只限于群落内部的变化,不产生群落的更替现象的变动。

根据群落变化的形式,波动可分为3种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和偏途性波动。

演替:指在植物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替代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按照演替的起始条件分:原生演替(发生在原生裸地上的演替)和次生演替(发生在次生裸地上的演替)。

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分:快速演替、长期演替和世纪演替。

按照引起演替的主要因素分:群落发生演替、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

按照基质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分: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分:自养性演替和异样性演替。

水生演替的过程:自由漂浮植物阶段→沉水植物阶段→浮叶根生植物阶段→直立水生阶段→湿生草本植物阶段→木本植物阶段

旱生演替的过程:地衣植物群落阶段→苔藓植物群落阶段→草本植物群落阶段→灌木群落阶段→乔木群落阶段

控制演替的主要因素:

1.环境不断变化。

2.植物繁殖体的散布。

3.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

4.在群落的种类组成中,新的植物分类单位(如种、亚种、生态型)不断发生。

5.人类活动的影响。

生物群落的演替按演替的方向分:进展演替和逆行演替。

进展演替:随着演替的进行,生物群落的结构和种类成分由简单到复杂,群落对环境的利用由不充分到充分,群落生产力由低到逐步增高,群落逐渐发展为中生化,生物群落对外界环境的改造逐渐强烈。

逆行演替:逆行演替的进程与进展演替相反它导致生物群落结构简单化,不能充分利用环境,生产力逐渐下降,不能充分利用地面,群落旱生化,对外界环境的改造轻微。

经典的演替观:

1.每一个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个阶段的群落。

2.前一个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演替顶级:指每一个演替系列都是由先锋阶段开始,经过不同的演替阶段,到达中生状态的最终演替阶段。

单元顶级论:演替系列的终点取决于该地区的气候性质,主要表现在顶级群落的优势种能够很好地适应于地区的气候条件。

多元顶级论:如果一个群落在某种生境中基本稳定,能自行繁殖并结束它的演替过程,就可看做顶级群落。

顶级-格局假说:在任何一个区域内,环境因子都是连续不断地变化的。随着环境梯度的变化,各种类型的顶级群落,不是截然呈离散状态,而是连续变化的,因而形成连续的顶级类型,构成一个顶级群落连续变化的格局。

第10章群落的分类和排序

植物群落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群丛。群系和植被型也是植物群落分类的单位。

群丛:具有相似种类组、优势种、结构和外貌的同类群落。

群系:相邻的群从俩呢,有相同的一个或几个优势种。

植被型:具有同一生活的建群和优势种的群戏的联合。

植被型:寒温性针叶林、夏绿阔叶林、温带草原、热带荒漠。(P187)

群系:大针茅群系、兴安落叶松群系、养草群系、红沙荒漠群系;落叶松、白桦混交林(共建群种群系)。

群丛:优势种+植物群落,如羊草+大针茅草原。

排序:把实体作为点在以属性为坐标轴的P维空间中按其相似关系把它们排列出来。

第11章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

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取食和被食的关系而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钟的总和。

★能量流通的计算(大概率会考计算题)(p202):

1.摄食量:表示一个生物所摄取的能量。

2.同化量:对于动物,它是消化后吸收的能量;对于分解者,它是指对细胞外的吸收能量;对于植物来说,它指在光合作用中所固定的能量,即总初级生产量。

3.呼吸量:指生物在呼吸等新陈代谢和各种活动中消耗的全部能量。

4.生产量:指生物在呼吸消耗后净剩的同化能量值,它以有机物的形式积累在生物体内或生态系统中。

5.同化效率:指植物吸收的日光能中被光合作用所固定的能量比例,或动物摄的能量被同化了的能量比例。

同化效率=被植物固定的能量/植物吸收的日光能

=被动物消化吸收的能量/动物摄食的能量

6.生产效率:指形成新生物量的生产能量占同化能量的百分比。

生产效率=n营养级的净生产量/n营养级的同化能量

7.消费效率:指n+1营养级消费(即摄食)的能量占n营养级净生产能量的比例。

消费效率=n+1营养级的消费能量/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8.林德曼效率:指n+1营养级所活得的能量占n营养级获得能量之比,它相当于同化效率、生产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

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摄取的食物/n营养级摄取的食物

9.初级生产量:植物所固定的太阳能或所制造的有机物质。

10.净初级生产量:除去植物呼吸所消耗,剩下的用于植物生长和繁殖的有机物叫净初级生产量。

11.次级生产量:除生产者外的其他有机体的生产,即消费者和分解者利用初级生产量进行同化作用。

次级生产量=同化量-呼吸所消耗的能量

生态危机: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功能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来干扰因素超过一定限度的时候,生态系统自我调节功能本身就会受到损害,从而引起生态失调,甚至导致发生生态危机。

第12章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13章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全球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水循环、气体循环和沉积型循环。

全球水循环的特点:1.伴随物质循环2.地球水量维持一个稳定的平衡3.影响地球热量收支。碳循环的主要过程:1.生物的同化过程和异化过程,主要是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2.大气和海洋之间的二氧化碳交换。3.碳酸盐的沉淀作用。

生物富集:通过生态系统中食物链或食物网的各营养级,使某些污染物在生物体内逐步浓集增大的趋势。

生物富集的特点:1.逐级富集;2.有害物质无法分解;3.随生态循环,毒性增加。

第14章地球上生态系统的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陆地生态系统分布的基本规律(p242):1.由于太阳辐射提供给地球的热量从南到北的规律性差异,形成了从低纬度到高纬度的:热带雨林→亚热带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温带夏绿阔叶林→寒温带针叶林→寒带冻原

淡水生态系统的类型:淡水生物群落和静水群落。

海洋生态系统的类型:潮间带、浅海带或亚沿岸带、半深海带和大洋带。

热带雨林的特点:

1.大部分是高大乔木。

2.群落结构复杂,树冠不齐,分层不明显。

3.藤本植物及附生植物极丰富。

4.常具板状根和支柱根。

5.茎花现象常见。

6.寄生植物普遍。

7.热带雨林的植物终生生长发育。

8.动物种类极其丰富。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主要由樟科、壳斗科、山茶科、金缕梅科等科的常绿阔叶林组成。夏绿阔叶林:

1.以杨柳科、桦木科、壳斗科等科的乔木为主。

2.季相变化十分明显。

3.群落结构较为清晰。

4.乔木大多为凤媒花植物。

5.林中的藤本植物不发达。

6.温带水果品质好。

北方针叶林:

1.夏季温凉、冬季严寒。

2.外貌十分独特。

3.群落结构十分简单。

草原:

1.生活型多样。

2.旱生结构比较明显。

3.季相变化十分明显。

4.动物区系丰富。

荒漠:

1.植被十分稀疏。

2.植物种类非常贫乏。

3.生物型或生活型多种多样。

4.植物具旱生结构。

5.群落的消费者者主要是爬行者类、锯齿类、鸟类以及蝗虫等。

6.初级生产力非常低下。

7.物质循环的规模小、速率低。

冻原:

1.植被种类组成简单。

2.植物群落结构简单。

3.植物极其耐寒。

4.全为多年生植物,没有一年生植物。

5.动物的种类很少。

青蔵高原的高寒植被:

1.热量丰富,植被分布界限高。

2.大陆性强,植被的旱生性显著。

3.植被带宽广。

4.高原上的山地植被垂直带明显。

第15章应用生态学

应用生态学:研究如何利用生态学的理论和原理来解释、指导、解决社会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厄尔尼诺:指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处的海水偶尔变暖的现象,它与北太平洋和北美洲的天气特点密切相关。

拉尼娜现象:指东太平洋洋面在赤道附近的海水偶尔变冷的现象。

生物多样性:指生物中的多样化和变异性以及物种生境的生态复杂性,包括物种多样性、遗传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灭绝的三种类型:背景灭绝、大量灭绝和人为灭绝。

生物多样性丧失的原因:

1.过度利用、过度采伐和乱捕乱猎(掠夺式的过度利用);

2.生境丧失和片段化;

3.环境污染;

4.外来物种的引入导致当地物种的灭绝;

5.农业、牧业和林业品种的单一化。

6.全球气候变化。其中,2、6两点是主要原因。

生物多样性的保育对策:

1.保护公约和立法;

2.建立自然保护区与国家公园;

3.迁地保护;

4.种子库和基因资源库;

5.退化生态系统的恢复;

6.生物多样性的检测;

7.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立法。

生态系统服务:指对人类生存和生活质量有贡献的生态系统产品和服务。

生态系统管理:指依据特定的目标,为构建结构合理、生产力高,并能够可持续地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各种管理措施。

生态系统管理的步骤:

1.确定不同人的作用;

2.确定管理的面积和范围;

3.确定管理目标;

4.对要达到目标提出可测定的标准;

5.尽可能提出各种可供选择的、有创造性的管理方案;

6.确定每一管理方案的优劣程度。

7.向决策者和利益攸关者解释清楚每一种选择对于每个目标的关系;

8.由决策者确定哪一种选择是最好的;

9.决策者把选中的方案移交给管理人员执行、检测和反馈。

第16章景观生态学

景观:景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由不同生态系统所组成的,具重复性格局的异质性地域单元。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1.与传统的经典生态学不同,环境生态学侧重于研究人类干扰下生态环境破坏所产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自身的一系列变化。 1.Gaia假说认为地球是一个生物、海洋、大气和土壤组成的复合系统。 2.适应强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阳地植物,适应弱光照地区生活的植物称为阴地植物。 3.根据生长环境中水的深浅不同,可划分为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 4.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其耐受的上限和下限,上下限之间就是生物对这种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称为生态幅。 5.竞争的主要方式有两类:资源利用性竞争和相互干涉性竞争。 6.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原则通常包括自然法制、社会经济技术原则、美学原则三个方面。 7.生态系统管理中的“3S技术”是指 RS(遥感)、 GIS(地理信息系统)、 GPS(全球定位系统)的总称。 1.“可持续发展”理论是在( A )中首次提出的。 A.《我们共同的未来》 B.《只有一个地球》 C.《人口炸弹》 D.《增长的极限》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越复杂、越高级,则越不容易( D ) A. 保护 B. 恢复 C. 维护 D. 破坏 3.一种生物的耐受范围越广,对某一特定点的适应能力也就( C ) A. 越高 B. 越强 C. 越低 D. 越弱 4.固氮菌和豆科植物根系的关系是( C ) A. 寄生 B. 偏利共生 C. 互利共生 D. 没关系 5.物种繁多、结构复杂、生产力高,对环境影响大的生态系统是( A ) A. 森林生态系统 B. 湿地生态系统 C. 湖泊生态系统 D. 海洋生态系统 6.一个在食物网中既是捕食者,又是被食者的物种是( B ) A. 顶位种 B. 中位种 C. 基位种 D. 关键种 7.用来表示毒物毒性大小的指标“LC ”是指( D ) 50 A. 绝对致死剂量 B. 绝对致死浓度 C. 半数致死剂量 D. 半数致死浓度 8.农业生产是属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中的( A ) A. 直接使用价值 B. 间接价值 C. 潜在使用价值 D. 存在价值 9.土壤常常成为动物极好的隐蔽所是因为 B A 土壤中食物多 B 环境条件较稳定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生态学定义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它包括生物的分布、组成、种群数量变化、物种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 二、生态学分类 1、生物种群生态学:研究生物种群的数量变化、种群结构、种内关系和种间关系。 2、生态系统生态学:研究生物群落与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 3、景观生态学:研究景观的结构、功能和动态变化,以及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影响。 4、全球生态学: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人类活动和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全球环境变化的生态影响。 三、生态学基本原理

1、物质循环:指环境中的物质在生物体之间循环转化,包括水循环、碳循环和氮循环等。 2、能流:指能量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和转化,包括光能、化学能和热能等。 3、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结构和功能上保持相对稳定的状态,包括自我调节、自我修复和自我更新等功能。 4、生物多样性:指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和分布的均匀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等。 5、演替:指生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动态变化过程,包括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等。 四、生态学应用领域 1、环境保护:通过研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2、农业生态学:研究农业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3、城市生态学:研究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

城市规划和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4、森林生态学:研究森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5、水域生态学:研究水域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一、定义 环境生态学是一门研究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科学。它旨在理解生态系统的运行机制,以及人类活动如何影响这些机制,从而为环境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二、主要概念 1、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其生活的非生物环境组成,二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2、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在一定时间内保持稳定,生物与非生物环境之间达到相对平衡的状态。 3、生物多样性:指在某一特定环境中,生物种类的丰富程度。

生态学基础复习资料

生态学基础 第一章绪论 1.生态学的研究内容,从纵向来说,包括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生态学、景观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 2.根据生境的类型,可以把生态学分为水生生态学、陆地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 3.最早提出生态学一词并给以明确定义的是德国人海卡尔。 4.我国生态学家马世骏认为:“生态学是一门多科性的自然科学,是研究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及其机理的科学。” 5.生态学源于生物学。 6.生态学发展的时期分为生态学萌芽时期、生态学建立时期、生态学巩固时期和现代生态学时期。 7.现代生态学时期为20世纪50年代末。 8.研究全球尺度生态问题的生态学分支叫全球生态学。 9.研究景观结构、功能和动态的生态学分支叫景观生态学。 10.生态学传统的研究方法是描述。 11.现在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法、实验室研究和系

统分析及模型应用法。 12.实验室研究分为原地实验和受控实验。 13.以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现代生态学发展的重要标志。 14.植物生态学是以植物群落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5.动物生态学是以动物种群生态学研究为主流。 16.新生特性原则又可称为功能性整合原理,即系统的总体功能要大于组成该系统各组分的分功能之和。 17.陆地生态学分为森林生态学、草地生态学、荒漠生态学和冻源生态学。 18.要解决人类所面临的“五大”危机,必须以生态学原理为基础。 19.层次机构包括纵向的垂直分异和横向的水平分异。 简答题 20.什么是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其与环境间的相互关系的科学。其定义可描述为研究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及其作用机理的科学。 21.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自己的生产实践中,运用最早、最多

生态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之间与其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 植物生态学:研究植物与其它生物之间与其与环境相互关系的规律的学科 研究内容:个体生态学;种群生态学;群落生态学;生态系统学 生态学的发展简史 1、萌芽时期(公元前5世纪—公元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 2、建立时期(公元17世纪—19世纪末1898年德国辛伯尔(以生理学为基础的植物地理分布)标志植物生态学的建立 3、巩固时期(公元20世纪初—20世纪50年代) 4、现代生态学发展时期(20世纪60年代至今) 第二章植物的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与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栖息地。 生境:植物个体,种群或植物群落,在其生长,分布的具体地段上,各种具体环境因子的综合作用。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因子类别: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

人为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特征: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不可代替性和可调剂性;阶段性;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限制因子。最小因子定律: 植物的生长往往取决于最小量矿质营养元素的供应状况. 耐性定律: 生物对其生存环境的适应有一个生态学最小量和最大量的界限,为耐性范围,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存在耐性限度的法则.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综合适应范围的大小 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就会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 第三章光因子 生理辐射光1、红光促进碳水化合物的形成,对植物开花、茎的伸长和种子萌发有影响 2、蓝光促进蛋白质的合成 3、紫外线:抑制茎的延伸,促进花青素的形成。 林内光照的主要特点1、强度减弱2、光质改变3、分布不均4、日照时间缩短 光补偿点:低光照条件下,植物的光合作用较弱,当植物合成的产品恰好等于呼吸消耗这时的光照强度 光饱和点:当光照强度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光合作用增加的幅度逐渐减缓,最后达到一定限度,不再随光照强度而增加,

生态学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生态学课程考试复习资料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的研究对象有4个组织层次,分别是: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分为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三大类。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的。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1)综合作用:环境中的每个生态因子不是孤立的、单独的存在,总是与其他因子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 (2)主导因子作用: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有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主导因子。 (3)阶段性作用:由于生态因子规律性变化导致生物生长发育出现阶段性,在不同发育阶段,生物需要不同的生态因子或生态因子的不同强度,因此生态因子对生物的作用也具有阶段性。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对生物作用的诸多生态因子虽然非等价,但都很重要,一个都不能缺少,不能由另一个因子来替代。但在一定条件下,当某一因子的数量不足,可依靠相近生态因子的加强得以补偿,而获得相似的生态效应。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生态因子对生物的行为生长繁殖和分布的作用可以是直接的,也可以是剑姬的,有时还要经过几个中间因子。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指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形态上来自寒冷气候的内温动物往往比来自温暖气候的嫩微动物个体更大,导致相对体表面积变小,使单位体重的热散失减少,有利于抗寒力,如东北虎的颅骨长331~345毫米,而华南虎的仅283~318毫米长,这种现象称为贝格曼规律。然而冷地区内温动物体身体的突出部分,如四指尾巴和外耳却有变小变短的趋势,这是阿伦规律。

生态学复习资料

群落交错区:又称生态交错区或生态过渡带。简单地说是指两个或多个群落之间(或生态地带之间)的过渡区域。 边缘效应:是指群落交错区内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态过度带: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处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物质体系、能量体系、结构体系、功能体系之间所形成的界面,以及围绕该界面向外延伸的过渡带。 影响群落结构的因素:A、生物因素B、干扰对种群结构的影响C、空间异质性与群落结构 D、岛屿与群落结构 E、平衡说与非平衡说 第七章 群落的演替:是指在群落发展变化过程中,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一个阶段接着一个阶段,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自然演变现象。 演替系列:生物群落的演替过程,从植物的定居开始,到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为止,这个过程叫做演替系列。 演替的类型 (1)按照演替发生的时间进程可以分为:速演替长期演替地质演替 (2)按照引起演替的主导因素划分的演替类型:内因生态演替或内因动态演替 外因生态演替或外因动态演替 (3)按照基质的性质划分的演替类型:水生基质演替系列旱生基质演替系列 (4)按群落代谢特征来划分有:自养性演替异养性演替 波动:群落的波动多数是由群落所在地区气候条件的不规则变动引起的,其特点是群落区系成分的相对稳定性,群落数量特征变化的不定性以及变化的可逆性。 波动的类型:不明显波动、摆动性波动、偏途性波动 控制演替的几种主要因素环境不断变化植物繁殖体的散布 植物之间直接或间接的相互作用人类活动的影响 两种不同的演替观:经典的演替观和个体论演替观 经典的演替观有两个基本点: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前一阶段群 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组成决定着群落演替后来的优势种。 促进模型:相当于经典演替观,物种替代是由于先来物种改变了环境条件,使它不利于自身生存,而促进了后来其他物种的繁荣,因此物种替代有顺序性、可预测性和具方 向性。 抑制模型:先来物种抑制后来物种,使后来者难以入侵和繁荣,因而物种替代没有固定的顺序,因为任何一个地点的演替都取决于哪些植物种首先到达那里。植物种的取代 不一定是有序的,每一个种都试图排挤和压制任何新来的定居者,使演替带有较 强的个体性。 忍耐模型:该模型介于促进模型和抑制模型之间。认为:物种替代决定于物种的竞争能力,早期演替物种先锋种的存在并不重要,任何种都可以开始演替。 三类模型的共同点是:演替中的先锋物种最先出现,它们具有生长快,种子产量大,有较高的扩散能力等特点。这类易扩散和移植的物种一般对相互遮荫和根间竞争的环 境是不易适应的,所以在三种模型中,早期进入物种都是比较易于被挤掉的。三种模型的区别表明:重要的是演替的机制,即物种替代的机制,是促进、抑制还是现存物 种对替代影响不大,这决定于物种间的竞争能力。 第八章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0.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生态学研究的四个组织层次:个体、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 生态学的研究方法:野外的、实验的和理论的(数学模型研究)。 生态学研究的逻辑结构:观察、预测、假设、检验。 第1章生物与环境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落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生物群落生存的各种因素。 生态因子: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生态因子按性质分为: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和人为因子。 按生态因子对动物群落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值约因子(食物、天敌等生物因子)和非密度制约因子(温度、降水等气候因子)。 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和变动因子。 生态因子作用特征: 1.综合作用 2.主导作用因子 3.阶段性作用 4.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5.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利比希最小值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之间的范围,称为生态幅。 耐受调整的形式:驯化、休眠、周期性变化、内稳态和适度组合。 第2章能量环境 光的三个因素对生物产生影响:光照强度、光照时间和光质。 阳性植物:生长在阳光充足、开阔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阴性植物:生长在遮阴栖息地为特征的植物。 根据植物开花对日照长度的反应,植物可分为四种类型: 1.长日照植物,日照超过某一数值或黑夜小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萝卜、菠菜、小麦、凤仙花及牛蒡。 2.短日照植物,日照小于某一数值或黑夜长于某一数值时才能开花的植物,如玉米、高粱、水稻、棉花、牵牛等。 3.中日照植物:昼夜长度接近相等时才开花的植物,如甘蔗。 4.日中性植物:开花不受日常长度影响的植物,如蒲公英、四季豆、黄豆、番茄及番薯等。根据动物繁殖与日照长短的关系,动物可分为:长日照动物(水貂、刺猬、田鼠和稚)和短日照动物(羊、鹿)。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生态学复习资料全 什么是生态学?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和它们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学科。它 关注生物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和演化。 生态学的基本原则 - 相互依赖性:生物和环境彼此依赖,相互影响。 - 营养网络:生物通过食物链相互连接,形成复杂的营养链。 - 演化:进化是推动生物适应环境变化的重要过程。 - 能量流动: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支持生物的生存和生长。 - 物种多样性:不同物种的多样性对生态系统的平衡和稳定性 至关重要。 生态系统的类型 - 森林生态系统:由树木、植物、动物等组成,起到氧气供应、土壤保持和生物多样性维持的重要作用。

- 海洋生态系统:包括海洋生物、海洋水文和海洋地质环境,影响全球气候和生物圈。 - 湿地生态系统:包括河流、沼泽和湖泊等,是重要的水资源储存和净化场所。 - 草原生态系统:包括草地和牧场,对动物饲养和土壤保护至关重要。 - 城市生态系统:城市中的人类活动对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重要影响。 生态学的应用 - 自然保护:生态学研究为自然保护提供依据和策略,保护濒危物种和生态系统。 - 农业发展:生态学原理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土壤质量。 - 水资源管理:生态学研究帮助规划和管理水资源,提高水质和水量利用效率。 - 城市规划:生态学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有助于构建更可持续的城市环境。

以上是关于生态学的简要复资料,希望对你的研究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 Smith, J. (2018). Ecology: Principles and Applications.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年生态学复习资料及答案---文本资料

一.名词解释 1.生态环境:a.是指由生物群落及非生物自然因素组成的各种生态系统所构成的整体,主要或完全由自然因素形成,并间接地、潜在地、长远地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 b. 是指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以及气候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总称,是关系到社会和经济持续发展的复合生态系统 1., 2.森林:森林是以乔灌木等绿色植物为主,兼有其它生物成分按照一定的方式和秩序与周围非生物环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共同发生着多种功能的一个生态系统。 3.生态系统: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即生物群落)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4.食物链:用来说明生物间能量转换连续依赖的次序称为食物链 5.自养生物:指仅以无机化合物为营养进行生活、繁殖的生物。能量来源——周围的无机环境。自养生物又称生产者(producer)或初级生产者(primary producer),因为它所生产的高能量有机分子为异养生物提供了能源。 6.异养生物:该类生物不能利用太阳光或无机化学键能,而是从氧化由自养生物所合成的高能有机分子如碳水化合物、脂肪和蛋白质中获取能量。 7.营养级:当有机体的食物来自同一链环时,这些有机体更属于同一营养级。在生物界,绿色植物为第一营养级,草食动物为第二营养级,食肉动物为第三营养级,余类推……,用符号表示为:T1,T2,T3……。 8.生产力:指单位时间单位面积的生产量,即生产的速率。 9.生物量:指任一时间某一地方某一种群、营养级或某一生态系统有机物质的总重量。 10.· 11.菌根:菌根是高等植物的根尖与某种真菌相结合形成互利关系,大大提高根系吸收养分的能力。菌根是根系的延伸,而且能有效防止养分被淋洗掉。 12.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发生于生物与土壤或大气之间的循环。生物化学循环:发生于生态系统之间,生物与大气之间的循环。 13.植物耐荫性:植物忍耐庇荫的能力,即植物在庇荫条件下能否繁殖更新和正常生长的能力。 14.积温温度的累积,说明生物整个生育期所需要的热量条件。 活动积温= 平均温度×生育期天数 有效积温= (平均温度-生物学零度)×生育期天数 15.物候:植物长期适应气候条件的节律性变化而形成与此相应的植物发育节律称为物候。 16.生理干旱 :早春土壤冻结,树木根系不活动,而气温过暖,地上部分蒸腾耗水强烈,根系不能吸水补充,造成枝叶干枯、死亡。 17." 18.群落表现面积(最小面积)——能够包括绝大多数植物种类和表现出该群落一般结构特征的最小面积。 19.种群调节:种群数量趋于保持在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现象称为种群调节。 20.自然稀疏郁闭的林分在生长过程中,随着单位面积林木蓄积量及总生物量不断增加,林木株数不断减少的现象 21.最大林分密度: V = K Nm-a 式中:V——单株材积;Nm——最大密度; K、 a——常数由于 a 值一般在(=3/2)上下变动,所以又称为二分之三法则–3/2 power law。 22.地球表面的水量平衡(包括降水、蒸腾蒸发、凝结、径流等)过程构成水循环,影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1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 2、最小因子定律 3、竞争排斥原理 4、冻原 5、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 7、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 9、生物种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3、简述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 4、简述初级生产量的概念和测定方法。 5、何为光周期现象?简述植物的光周期现象。

答案 一、名词解释 1、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2、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 3、竞争排斥原理:在一个稳定的环境内,两个以上受资源限制的,但具有相同资源利用方式的物种,不能长期共存在一起,也即完全的竞争者不能共存。 4、冻原:冻原又称为苔原,是寒带植被的代表,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北部和北美洲北部,形成一个大致连续的地带。 5、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被称为边缘效应。 6、社会等级:动物种群中各个动物的地位具有一定顺序的等级现象。 7、红皇后效应: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种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是作为对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进化生物学家Van Vallen将捕食者与猎物之间这种协同进化关系描述为红皇后效应。 8、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9、生物种:生物种概念认为种是一组具有相似形态和遗传特性的可以相互交配的自然种群,它们与其他种群之间具有繁殖隔离。 10、种群间的协同进化:指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对另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这一性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映而进化。 二、简答题 1、简述生态学研究的方法。 答:生态学研究方法包括野外调查研究、实验室研究以及系统分析和模型三种类型。 (1)野外调查研究是指在自然界原生环境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考察研究,包括野外考察,定位观测和原地实验等方法。 (2)实验室研究是在模拟自然生态系统的受控生态实验系统中研究单项或多项因子相互作用,及其对种群或群落影响的方法技术。 (3)系统分析和模型是指对野外调查研究或受控生态实验的大量资料和数据进行综合归纳分析,表达各种里之间存在的种种相互天系,反映客生态规律性,楼拟自然生态系统的方法技术。 2、简述关于群落演替过程的主要观点。 主要观点: 经典的演替观:①每一演替阶段的群落明显不同于下一阶段的群落。②前一阶段群落中物种的活动促进了下一阶段物种的建立。 个体论演替观:初始物种的组成决定群落演替后来优势种。强调个体的生活史特征、物种对策以及各种干扰对演替的作用。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1、环境:生态学中的环境概念是指生态系统中生物有机体周围一切要素的总和。 2、生境(habitat):生境又称栖息地,具体的生物个体或群体生活区域的生态环境与生物影响下的次生环境统称为生境。 3、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子,称为生态因子。如光照、温度、水分、食物和其他相关生物等。 4、生存因子:生态因子中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因子称为生物的生存因子=生存条件=生活条件 5、谢尔福德耐受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将衰退或不能生存。 6、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某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上限和下限)之间的范围。生态幅应用价值:动物驯化、植物引种和内稳态的调控。 7、有效积温法则: 植物和外温动物的发育速率在发育阈温度以上呈线性增加,而且各个发育阶段所需要的总热量是一个常数。称有效积温。 8、贝格曼规律:高纬度的恒温动物比低纬度的相似种类个体要大如东北虎大于华南虎。原因:动物个体大则相同质量所对应的体表面积就小,对恒温动物来说在竞争中应付体表散热所损失的能量相对较少,在进化选择中是有利的。 9、阿伦定律:内容:在寒冷地区生活的哺乳动物的四肢、耳、鼻、尾均有明显缩短的趋势。原因:寒冷地区对哺乳动物的主要生态问题是保持体温,躯体突出部分缩短可减少散热,对动物在环境中竞争显然是有利的。(三个定律的内涵记) 10、趋同适应(生活型):趋同适应是指不同种类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或相似的环境条件下,通过变异、选择和适应,在形态、生理、发育以及适应方式和途径等方面表现出相似性现象。

生态学复习资料

生态学复习资料 1、种群:种群是生态学的重要概念,它是在一定空间、时间中同种个体的 组合。一般认为,种群是物种在自然界存在的基本单位。 2、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生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 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机构,并具特定的功能的生物集合体。也可以说,一个生态系统中具有生命的部分即生物群落。 3、生态系统三大功能: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信息传递 4、阿伦定律: 5、贝格曼定律: 6、生态入侵:由于人类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把某种生物带入是以其栖息和繁 衍的地区,种群不断扩大,分布区逐步稳定地扩展,这种过程称为生态入侵。 7、种群爆发: 8、R对策和k对策极其意义: 9、种内关系:动物种群的钟内关系主要表现为等级制、领域性、集群和分 散等行为上;而植物种群则不同,除了集群生长的特征外,更主要的是个体之间的密度效应,反映在个体产量和死亡率上。 10、种间关系: 11、密度效应,两个特殊规律: 12、种间竞争:种间竞争是指具有相似要求的物种,为了争夺空间和资源, 而产生的一种直接或间接抑制对方的现象。在种间竞争中,常常是一方取得优势,而另一方受抑制甚至被消灭。种间竞争的能力取决于种的生态习性、生活型和生态幅度等。 13、领域:

14、生态位:生态位是生态学中一个重要的概念,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 一个种群在时、空间上的位置及其相关种群直接爱你的功能关系。明确这个概念对于正确认识物种在自然选择进化过程中的作用,以及在运用生态位知道人工群落建立中种群的配置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5、协同进化:协同进化是指在进化过程中,一个物种的性状作为另一物种 性状的反应而进化,而后一物种的形状本身又作为前一物种性状的反应而进化的现象。 16、优势种: 17、健全种: 18、群落动态——什么是演替: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 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波动是短期的可逆的变化,其逐年的变化方向常常不同,一般不发生新种的定向代替) 19、旱生演替包括哪些阶段:地衣植物、苔藓植物、草本植物、灌木群落、 乔木群落。 20、水生演替包括哪些阶段: 21、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的关系在 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是无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生态系统中,一般均有两类食物链,即不是食物链和碎屑食物链,前者以植食动物吃植物的活体开始,后者从分解动植物尸体或粪便中有机物质颗粒开始。生态系统中的寄生物和食腐动物形成辅助食物链。碎屑食物链最重要。 22、食物网:食物链彼此交错链接,形成一个网状结构,这就是食物网。 23、生物量: 24、林德曼1/10法则:这是R.L.Linderman在经典能流研究中提出的,它 相当于同化效率、生长效率和消费效率的乘积。但也有学者把营养级间的同化能量壁纸视为林德曼效率,即:林德曼效率=[(n+1)营养级的同 化量]/(n营养级的同化量),即L e =A n+1 /A n

生态学复习资料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 一、填空 1.生态学的基本研究方法:原地观察、受控实验、生态学的综合方法。 2.原地观察包含:野外观察、定位长久观察、原地实验。 3.生态学的综合方法包含:资料的概括和剖析、生态学的数值分类和排序、生态模型 和摹拟。 4.间接作用是经过影响直接因子而间接影响生物。 5.最适温度、最低温度和最高温度合称为三基点温度。 6.种群是物种存在的基本单位,也是也是生物群落的基本构成单位。 7.自然种群的基本特色: 空间特色——即种群拥有必然的分布地区; 数目特色——每单位面积(或者空间)上的个体数目(即密度)是随时间而改动的; 遗传特色——种群拥有必然的基因构成,是一个基因库,以差别于其余物种,但种群中的个体在遗传上有变异。 8.绝对密度检查方法:总数目检查法、取样检查法(样方法) 、标记重捕法、去除取 样法。(详细计算书P67 ) 9.成群分布是最常有的内分布型,其形成原由有:①资源分布不平均;②植物种子传 播方式以母株为扩散中心;③动物的集群行为。 10. 初级种群参数包含:出生率、死亡率、迁入和迁出。 11. 次级种群参数包含:性比、年纪构造和种群增添比。 12. 年纪椎体三种种类:书P70 、PPT 第三章33. 13. 种群增添模型:自己看。复杂难得整理。 14. 内源性自动调理学说:书P88 。 15. 生活史的要点组分包含:身体大小、生长率、繁殖和寿命。 16.r 选择和K 选择:书P106 、PPT 三104 (要点)书P109CSR 17. 主要的种间关系包含:竞争、捕食、寄生、共生等。——4 个空 或者(种间竞争、捕食、寄生与共生、共同进化、附生)—— 5 个空 18. 种内竞争的种类:负竞争、分摊竞争、抢夺竞争。 19. 动物的竞争方式:竞争食品、竞争配偶、雌性个体竞争产卵或者育幼场所。

生态学参考复习资料

生态学(仅供参考~) 第一章绪论 生态学是研究生物生存条件、生物及其群体与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及其相互规律的科学,其目的是指导人与生物圈(即自然、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思考题: 1生态学与生物学、环境科学有何联系与区别? 2生态学的核心问题是什么? 3为什么说“生态学在解决资源、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等重大问题上具有重要作用”?请举一例试分析之。 4试分析当今全球生物多样性变化的特征。 5谈谈你对学习《生态学》的看法和建议。 第二章生物与环境 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能单位。 环境:主体以外、围绕主体,构成主体生存条件的各种要素的总和,包括自然的、社会的要素。(大小范围、具体、相对) 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是环境因子的一部分。 生活因子:生物生存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所有生活因子构成生存条件。 生境:具体生物个体或群落生活地段上的生态环境。 生态因子作用的一般规律(综合作用,主导因子作用,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直接性与间接性,限制性作用) (1)综合作用自然界不存在孤立的生态因子,也不存在单一因子构成的生态环境。生态因子间总是互相促进、相互制约,任何单一因子的变化必将引起其它因子的变化,如光强——土壤温度、空气湿度、水分平衡、气温等——植物生长。 (2)主导因子作用生态环境中各因子地位不同,一般情况下,其中有一个或几个因子对其它因子的变化起主导作用,该因子即为主导因子。 (3)生活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可补偿性生活因子同等重要,不可或缺,具不可替代性或同等重要性。同时,在一定条件下,某一因子量的不足,可由其它因子的增加或增强而得到补偿,仍可获得相同的生态效应。即为可补偿性 (4)生态因子作用的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或发育阶段有不同需求,不同阶段同样生态因子或其组合的生态作用不同 (5)直接性与间接性间接因子通过直接因子体现,如地形因子属间接因子。其起伏程度、坡向、坡度等对生物的作用不是直接的,但它们能影响光照、温度、雨水等因子的分布,因而对生物产生间接作用。 (6)限制性作用生物的生存和繁殖倚赖于各种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但是其中必有一种或几种因子是限制生物生存和繁殖的关键性因子,这些关键性因子即是限制因子。任何一种生态因子只要接近或超过生物的耐受范围,它就成为这种生物的限制因子,对该生物起限制性作用。 限制因子:限制生物生长和生存繁殖的任何因子。 Shelford 耐性定律:生态因子的量的过多或过少都会限制生物的生长、发育。 生态幅:每一个物种对环境因子适应范围的大小。 关于耐性定律的补充说明: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生态学复习知识点 1 生态学定义及生态学研究包括那几个空间尺度 定义:研究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用规 律的科学。 空间尺度:局域尺度:个体在这一尺度内完成取食和繁殖等活动。 集合种群尺度:在该尺度内,扩散个体在不同的局域种群之间迁移。 地理尺度:一个物种所占据的整个地理区域,一般个体不会扩散出 该区域。 2生物圈的定义 地球上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即全球生态系统的总和。 3生物学研究基本方法 野外研究:野外直接观察,但不易重复数据收集、处理 实验室研究:重复性强,但与外界真实环境相差太远。 理论研究:建立数学模型,解决真实情况下不能解决的问题,但与客观实际相差太远。 4生态学的特点及研究生态学的意义 特点:是自然科学生物科学体系中的一个分支,环境学科的基础,与其他科学的交叉,不带有政治色彩。 意义:生态学的研究,将使人们从世界范围,从整个生物圈角度来考虑环境问题,进一步认识人与生物圈的关系,设法恢复和保持生物圈的动态 平衡,为合理开发自然、建设国土提供指导。 5生态因子的定义,生态因子作用特点及分类 生态因子:指环境中对生物的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湿度、气体、食物及其他

生物等。 作用特点:(1)生态因子的综合作用 (2)生态因子的非等价性(主导因子作用) (3)生态因子的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4)生态因子的阶段性 (5)生态因子的不可替代性和补偿性作用。 分类:1根据性质把生态因子归纳为五类:气候因子、土壤因子、地形因子、生物因子、人为因子。 2按有无生命分:生物与非生物 3按生态因子的稳定性及其作用特点分:稳定因子与变动因子 4按对生物种群数量变动的作用分:密度制约因子与非密度制约因子 6 生态幅的定义,生态型的定义,生活型定义,环境定义 生态幅: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生态因素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最低耐受值和一个最高耐受值(或称耐受下限和耐受上限),它们之间的范 围,就称为生态幅或生态价。 生活型:是生物对外界环境适应的外部表现形式。同一生活型的生物,不但体态相似,而且在适应特点上也是相似的。 生态位:物种在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角色。主要指在自然生态系统中一个种群在时间、空间上的位子及其与相关种群之间的功能关 系。 生态型:一个物种对一特定生境发生基因型的反应而产生的产物,是种内适应不同生态条件或区域的遗传类群。 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及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7他感作用及他敢作用的生态意义 他感作用就是一种植物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正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地影响。

生态学复习资料(整理)

生态学复习资料 名词解释: 生态学:生态学是研究生物及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科学。 环境:是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 生态因子:是指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环境:研究的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中,直接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和发展的一切因素的总和。 生境:具有特定的生态特性的生态体或生态群体总是在某一特定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这一特定环境叫生境。 生态系统:是指一定时间和空间内,由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相互作用而组成的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有机统一体。 内稳态:生物控制体内环境使其保持相对稳定的机制,它能减少生物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性,从而大大提高生物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 (内稳态通过生理或行为的调整来实现的。如恒温动物、合欢的昼开夜合。内稳态是提高耐性限度的一种重要机制, 但不能完全摆脱环境制约。) 负反馈:大多数生物的稳态机制以大致一样的方式起着作用;如果一个因子的内部水平太高,该机制将减少它;若水平太低,就提高它。这一过程称为负反馈。 耐性限度的驯化:内稳态机制外另一种调整生物耐性限度的方法。 驯化过程是通过酶系统的调整来实现的,因为酶系统只能在特定的环境范围内起作用,并决定着生物的代谢速率与耐 性限度,驯化即体内酶系统的改变过程。 物种:物种是由内在因素(生殖、生理、生态和行为)联系起来的个体的集合,是自然界中的一个基本进化单位和功 能单位。 种群: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同种有机体的结合。 群落:在一定时间内和一定空间内,不同种群的集合。 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植物的生长取决于那些处于最少量状态的营养成分。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都将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限制因子原理:一个生物或一群生物的生存和繁荣取决于综合的环境条件状况,任何接近或超过耐性限制的状况都可 说是限制状况或限制因子。 贝格曼规律:内温动物,在比较冷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大,在比较暖的气候区,身体体积比较小。 有效积温:生物完成某个发育阶段所需的总热量。 边缘效应:指缀块边缘部分由于受外围影响而表现出与缀块中心部分不同的生态学特征的现象。 他感作用:一种植物通过向体外分泌代谢过程中的化学物质,对其他植物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生物多样性:生命有机体及其赖以生存的生态综合体的多样化和变异性。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自疏现象:如果某种植物的播种密度超过一定值时,种内对资源的竞争不仅影响到植株生长发育的速度,而且影响植物的存活率,这一现象叫自疏现象。 基础生态位:物种所占据的理论上的最大空间叫基础生态位。 实际生态位:物种实际占据的生态位叫实际生态位。 生态位:在生态因子变化范围内,能够被生态元实际和潜在占据、利用或适应的部分,称作生态元的生态位。 生态位重叠:指不同生态元的生态位之间相重合的程度。 演替:指在某一空间内,一种生物群落被另一种生物群落所取代的过程。 原生演替:从原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次生演替:从次生裸地开始的演替。 演替系列:从生物定居开始直到形成稳定的群落为止,这样的系列过程称为演替系列。 顶级群落:一个群落演替达到稳定成熟的群落 食物链:由于生物之间取食与被取食的关系而形成的链锁状结构。

生态学复习资料(精华版)

生态系统:就是在一定空间中共同栖居着的所有生物与其环境之间由于不断地进行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过程而形成的统一整体。 食物链: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和物质,通过一系列取食和被食关系在生态系统中传递,各种生物按其食物关系排列的链状顺序称为食物链。 营养级:是指处于食物链某一环节上的所有生物种的总和。 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以外的空间,以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一切事物的总和。生态因子:环境中对生物生长、发育、生殖、行为和分布有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要素。 生态型:同种生物的不同个体或群体,长期生存在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或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异适应,并经自然选择或人工选择而分化形成的生态、形态和生理特性不同的基因型类型。 生活型:不同种的生物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同的自然生态条件和人为培育条件下,发生趋同适应,并经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而形成的,具有类似的形态、生理和生态特性的物种类群。 耐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性限制时,而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生命表:列举同生群在特定年龄中个体的死亡和存活比率的一张清单。 生物群落:在特定空间或特定环境下,具有一定的生物种类组成及其环境之间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外貌及结构,包括形态结构与营养结构,并具有特定功能的生物集合体。 边缘效应:群落交错区种的数目及一些种的密度增大的趋势。 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所有生物,它们所包含的基因以及由这些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所构成的生态系统的多样化程度。 群落演替:是一个群落代替另一个群落的过程,是朝着一个方向连续的变化过程。 优势种:对群落的结构和群落环境的形成有明显控制作用的植物种。 建群种:群落的不同层次可以有各自的优势种。比如森里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木层和地被层分别存在各自的优势种,其中优势层的优势种起着构建群落的作用,成为建群种。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在遵循人类、自然、社会在相互间和谐发展基本规律的基础上,所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也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的文化伦理形态。 生态农业:是指运用生态学原理,在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应用现代科学技术建立起来的多层次,多功能的综合农业生产体系。 生态系统中,一般分为捕食食物链和腐食食物链两类。 生态农业特点:(1)因地制宜性(2)综合性(3)稳定性(4)社会性(5)选择性 生态旅游的特性:天然性、高层次性、可持续性、综合性 我国生态旅游的现状:(1)具有良好的发展条件(2)拥有巨大的客源(3)拥有丰富的生态旅游资源 城市生态系统主要问题:(1)自然生态环境遭到破坏(2)土壤占用和土壤变化(3)气候变化和大气污染(4)用水短缺和水污染(5)人口密度与绿地奇缺(6)城市噪声污染 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什么? 1、能量流动。遵循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热力学第二定律。 2、物质循环。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硫循环、磷循环。 3、信息传递。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营养信息、行为信息。 生态锥体的分类以及各自的特点是什么? 1、生态锥体可分为能量锥体、生物量锥体和数量锥体三类。 2、能量锥体的特点:只有能量锥体能保持金字塔正常形态,不可能出现倒置的情形。 生物量锥体的特点:按照各营养级生物的重量绘制出来的,生物锥体很少发生倒置,然而在某些水生生态系统也会出现倒置的情况。 数量锥体的特点:以每个营养级的生物个体数量为依据,但会出现有的生物个数数量很少二每个个体的生物量很大的情况,所以也会出现倒置的现象。 食物链和食物网概念的生态学意义是什么? 1、食物链是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形象体现,通过食物链和食物网把生物与非生物,生产着与消费者,消费者之间连成

基础生态学复习资料完整

名词解释 绪论 1.生态学:是研究有机体及其周围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 2.种群: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同种个体组成的复合体 3.群落:是栖息在同一地域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组成的复合体。 4.生态系统:是一定空间中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的复合体。 5.生物圈:指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和一切适合于生物栖息的场所,它包括岩石圈上层、全部水圈和大气圈的下层。 6.分子生态学:是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态学问题所产生的新的分支学科。 7.尺度:是指某一现象或过程在空间和时间上所涉及的范围和发生的频率。 第一部分有机体与环境 1、生物与环境 1.环境:指某一特定生物体或生物群体周围一切的总和,包括空间及直接或间接影响该生物体或生物群体生存的各种因素。 2.大环境:是指地区环境、地球环境和宇宙环境。 3.大气候:大环境中的气候称为大气候,是指离地面1.5米以上的气候,是由大范围因素决定的,如大气环流、地理纬度、据海洋距离、大面积地形等。 4.小环境:是指对生物有直接影响的邻接环境,即指小范围内的特定栖息地。 5.小气候:是指近地面大气层中1.5米以内的气候。受局部地形、植被和土壤类型的调节。 6.生态因子:是指环境要素中对生物起作用的因子,如光温度、水、氧气、二氧化碳、食物和其他生物等。 7.生境:指所有生态因子构成生物的生态环境,特定生物体或群体的栖息地的生态环境。 8.主导因子:对生物起作用的众多因子并非等价的,其中一个是起决定性作用的,它的改变会引起其他生态因子发生变化,使生物的生长发育发生变化,这个因子称为主导因子。 9.作用:环境的非生物因子对生物的影响,一般称为作用。 10.反作用:生物对环境的影响,一般称为反作用。 11.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低于某种生物需要的最小量的任何特定因子,是决定该种生物生存和分布的根本因素。也称短板理论。 12.限制因子:任何生态因子,当接近或超过某种生物的耐受性极限而阻止其生存、生长、繁殖或扩散时,这个因子称为限制因子。 13.限制因子定律:因子处于最小量时,可以成为生物的限制因子;但当因子过量时,同样可以成为限制因子。 14.耐受性定律:任何一个生态因子在数量上或质量上的不足或过多,即当其接近或达到某种生物的耐受限度时会使该种生物衰退或不能生存。 15.生态幅或生态价:指每一种生物对每一种生态因子都有一个耐受范围,即有一个生态上的最低点和最高点。在最低点和最高点〔或称耐受性的下限和上限之间的范围。 16.内稳态机制:生物通过控制体内环境〔体温、糖、氧浓度、体液等,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即内稳态,减少对环境的依赖,从而扩大生物对生态因子的耐受范围,提高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