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

四种易致癌的用油习惯(图片来源:资料图)

对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来说,我们更强调的是选择植物油中的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

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

“油”是人们每日必吃的食物,因此它的用法是否科学对人体健康至关重要,如果使用不当,日积月累甚至可能引发癌症。

日前,我国著名心血管专家洪昭光教授针对人们在饮食生活中对食用油方面容易造成的一些误区提出了很多实用的建议。

误区1:高温炒菜

很多人炒菜时喜欢用高温爆炒,习惯于等到锅里的油冒烟了才炒菜,这种做法是不科学的。高温油不但会破坏食物的营养成分,还会产生一些过氧化物和致癌物质。建议先把锅烧热,再倒油,这时就可以炒菜了,不用等到油冒烟。

误区2:不吃植物性食用油,或者不吃动物油

如果没有油,就会造成体内维生素的缺乏,以及必需脂肪酸的缺乏,影响人体的健康。一味强调只吃植物油,不吃动物油,也是不行的。在一定的剂量下,动物油(饱和脂肪酸)对人体是有益的。

误区3:长期只吃单一品种的油

现在,一般家庭还很难做到炒什么菜用什么油,但我们建议最好还是几种油交替搭配食用,或一段时间用一种油,下一段时间换另一种油,因为很少有一种油可以解决所有油脂需要的问题。

误区4: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人群,用油没有什么不一样的

对于血脂不正常的人群或体重不正常的特殊人群来说,我们更强调的是选择植物油中的高单不饱和脂肪酸。在用油的量上,也要有所控制。血脂、体重正常的人总用油量应控制在每天不超过25克,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基本上各占一半。而老年人、血脂异常的人群、肥胖的人群、肥胖相关疾病的人群。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_周可真

23 顾炎武与中国学术传统 周 可 真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是以形上直觉思维为本质特征的。顾炎武学术首次突破了形上直觉思维传统,开创了以归纳为体、演绎为用的思维方法。清代考据学者吸取了顾氏学术中的归纳法,建立并发展了“征实之学”,其特点是重“实事”而轻“求是”。 近代学问主要是传统今文经学的发展,章太炎、梁启超、胡适等吸纳了“西学”中某些科学思维因素,但尚未突破今文经学的思维框架。当今中国学者应该像顾炎武那样,既自知“匹夫之贱” 的身份,又不失“有责”于“天下兴亡”的“豪杰”之气,才能站到实事求是的起点上。 关键词:学术 思维方法 形上直觉 实事求是 豪杰 一、顾氏以前的中国学术传统 中国古代学术寓于中国古代学问之中。这包含两层意思:其一,中国古代学术是中国古代学问的一种自觉形态,是对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的一种反思形式;其二,中国古代学问有其内在的学术理路,即其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逻辑来思考和研究问题的。 中国古代学问内在的学术理路与中国古代学术之间存在着一种互通、互动的辩证关系:一方面,后者能动地反映前者,认同或批判、修正前者;另一方面,前者又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后者的渗透或指导。 在中国古代学问发展的不同阶段上,都有学者起而反思历史上或当时现存的学问,以此达成其对思维规律的把握。 先秦时期在诸子百家中居“显学”地位并以“名学”(逻辑学)见长的墨家,是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学术代表。其创始人墨子(约前468—前376)所提出的“三表”说,是他对历史上和当时现存的学问进行反思的思想结晶。“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者?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三表也。”(《墨子?非命上》)这里,第三表实际上是解答“为何思”的问题的,对此,墨子的回答是:为“刑政”之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而思。第一表、第二表则是解答“怎么思”的问题的,墨子的回答是:思必有所本,必有所原,即思想一定要有根据,思维一定要合乎逻辑。所谓“古者圣王之事”和“百姓耳目之实”,便是墨子为人的思维所确定的两个逻辑前提,凡离开这两个前提而进行的思维,即被视为不合逻辑的思维,是无效思维。后期墨家继承和发展了墨子的学术思想,更围绕“思是什么”的问题进行了深入细

致癌物危害等级

潜在致癌剂的危害等 级 致癌性是筛选优先污染物的重要依据之一,下表列出了美国EPA公布的200种致癌剂的危害等级。其中的参数含义为: 1、证据的充分程度(Degree of Evidence) 化学品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之充分程度可以分为下列几类。 (1)证据充分,指致癌剂和人体癌症之间有因果关系。 (2)证据有限,指能提供一些可信的致癌性证据,但证据尚有限,还需作进一步补充。 (3)证据不充分,可能有3种情况,①能获取的致癌性数据很少;②与证据有关的研究尚不能排除偶然性、误差及混淆等情况;③研究结果无致癌性证据。 根据动物实验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的充分程度可分4级。 1级,致癌性证据充分。 2级,致癌性证据有限。 3级,致癌性证据不充分。 4级,无致癌性证据。 2、IARC标准分组 国际癌症研究所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简称IARC)将人类的肿瘤风险分为3组。 1组:列在此组内的化学品属致癌物,流行病学和暴露实验均已肯定,基致癌证据是充分的。 2组:化学品可能对人体有致癌性。其中有的对人体的致癌性证据几乎是“充分的”,另一类的证据不够充分。证据程度较高的为A组,较低的为B 组。例如,2A指对人体的致癌性至少存在着有限证据。当动物证据充分而人体数据不充分时,归入2B。

3组:列在本组中的化学品对人类没有致癌性。 3、潜力因素值F(Potency Factor Estimate) 潜力因素值F定义为1/ED 10。ED 10 等于10%终身致癌风险的致癌剂剂量。 F可以和致癌性的确认证据一起,用来划分化学品潜在致癌性的危险等级。 4、潜力因素分组(Potency factor Grouping) 由于潜力因素值F可表示致癌危险性的相对大小,因而,可将潜在致癌剂的相对潜力因素分为4组。潜力因素最高的化学品分在1组,中等潜力因素的为2组,低潜力因素的为3组,最低潜力因素的为4组。 5、致癌危害等级(Cancer Hazard Ranking) 根据人和动物试验所取得的致癌性证据,结合潜力因素分组数据,可将化学品致癌危害等级分为高、中、低3级。

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

大 众 文 艺 大108 摘要:如何继承和汲取传统空间设计的精华并能充分体现当代室内空间设计的时代精神,是探讨、表现当代室内设计所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本文从当代室内设计的现状出发,分析了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并从色彩、形式、材料以及当代科技的支持四个方面对当代室内空间中传统意境的营造进行分析。最后,提出对传统空间意境的传承和表现,应通过对意境的追求表达对空间使用者的人文关怀。 关键字:室内空间;传统;空间意境;营造手法 一、前言 伴随着中国的崛起,中国传统文化走入人们的视野,中国传统文化元素的凸显已然成为一种时尚,遍及时装、建筑、以及工业产品等各个领域。同时,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室内设计的要求也已经从“宜居”发展到“宜情”。独特性、美观性以及对设计的文化内涵的不断追求与功能性一样成为高品质室内设计的必备条件。 宗白华先生在《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中提到的“历史向前一步的进展,往往是伴着向后一步的探本穷源。”当代中国的室内设计也开始越来越多的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以期走出一条既充满本国文化特色又充满时代精神的设计之路。当前,富有中国传统文化意境的室内空间越来越多得受到人们的拥趸,但更多的却是肤浅的模仿与简单的元素堆叠。对传统意境的追求,只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深入认识,学习传统空间营造的精神而不囿于形式,才能突破现有得意识局限。 二、中国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 “意境”在《辞海》中得解释:“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能使读者通过想象和联想,如身入其境,在思想感情上受到感染。优秀的文学艺术往往能使情与景,意与境交融在一起,塑造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产生强烈的感染力”。可见意境的构成是以空间具象为基础的,通过对具象的把握与经营,触发观者的想象达到“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艺术境界。当代室内空间设计中,只有充分把握住传统空间意境的特点,才能唤起使用者的情感,使各感觉相通,从而使空间使用者产生情感认同。也使空间中的人更容易通过对形的捕捉,感受到形式背后对空间意境的高远追求。 1.虚实相生、空间雅致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牗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道德经》中的这段话形象的阐述了中国人对有与无,虚与实之间辩证关系的认识。实与虚的对比和共融体现着整个室内空间的艺术品位和审美追求。中国传统的空间布局,多是利用“框、显、遮、借”等手法,使空间曲折掩映,隔而不断,尽显“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层次之美。 借景,在传统空间中的营造与布置中有着重要的位置。计成在《园冶》中提到“轩槛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时之烂漫”,由此便知,窗已经超越了“通风、采光”的本义,成为了取景框,引远处的风景入眼帘。古诗云”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既是对这种意境的写照。除此之外,漏窗也着意于保护墙内的私密性,同时漏窗使墙面产生了虚与实的对比,更由于隔窗看景,景物若隐若现,光影斑驳,增强空间通透感的同时,也能随着观者的脚步,步移景异,增添空间的层次感与趣味性。不只是室外,室内空间中,以帷幕、屏风等组成的隔断,都是利用空间中的虚实对比产生雅致共通,隔而不断的空间意境。 2.材美工巧、陈设经典 成于春秋末年的《考工记》中有记载:“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深刻反应了中华 民族崇尚自然,巧法造化的思想。“材”因合“天时、地气”而美,而美材更需要巧工来外化材之美,这是造物是否美观的先决条件;其次,因物选材,选择最能表达器物气质的材料,如:竹的清秀雅致,如玉的温润谦和,如陶土的古朴淳厚等等,把握材料的特质,使功能与美感达到完美的契合。在材美的基础上,意匠之巧亦为重要。在《荀子》中提到:“农以力尽田,贾以察尽财,百工以巧尽器械。”强调了“工巧”的重要性。 “材美工巧”深刻反映了“利兼万物”这一哲学思想。而提到“材美工巧”不得不提到以明式家具为代表的经典家具和陈设。明式家具结构合理、造型美观、展示了明快、质朴的艺术风貌,且在美学、力学与使用功能上都达到了完美的统一。仿佛山水画般的肌理效果与精密巧妙的榫卯结合,精美而不繁缛的装饰,都体现着古人不凡的审美意境和卓越的人文追求。 三、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 将当代室内设计与传统文化元素相结合,使当代室内设计充满传统韵味。那么,如何把握这种“大象无形”的感觉?如何提炼和运用传统的元素?这就成为了目前最值得探讨的问题。现代美学大师宗白华曾说过:“艺术意境之表现于作品,就是透过秩序的网幕,使鸿蒙之理闪闪发光,这秩序的网幕,是由各个艺术家的意匠组织线、点、光、色、形体、声音或文字成为有机谐和的艺术形式,以表现出意境”。 1.色彩的重构 人们对事物的观察往往先从色彩开始,透过视觉触及知觉,引起人们从感情到记忆以及思想的变化。人们对色彩的感受来自于日常的生活经验,因此,拥有相同生活经验的人通常对色彩有着相似情感共鸣,而且不同的色彩组成的调子所表达的情感通常具有一定的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说室内设计中固定的色彩搭配所表达的意象具有明确的指向性。色彩的重构便是利用这种明确的指向性将原有物象标志性的色彩元素注入新的结构体和新的环境中,通过色彩的表达唤起观者对原有物象特征的认同感。 色彩在中国古代建筑与造园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南北园林建筑的设色也有明显差别,北方华丽,多以黄、绿两色琉璃瓦为屋顶。柱、隔扇等木作则为朱红色,加之自然山水的映衬,形成强烈的色彩对比;南方淡雅,以灰色的青瓦为顶,木作等是纯度极低的深棕色或栗皮色,墙垣涂以粉白色,从色彩上关系看,强调明暗差别,纯度的对比很弱。这些色彩搭配和谐而巧妙,将之赋予当代的室内空间设计中,很容易唤起人们对传统空间或富丽堂皇或清雅古朴的记忆,从而达到烘托传统空间意境的作用。如贝聿铭先生的苏州博物馆,在现代的外形下运用粉墙黛瓦的灰白调子即与整个苏州古城区融为一体。 2.结构的变异 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建筑与造园文化都形成了完整的形制和空间结构。并且建筑结构的构造系统是按照严密的组织层次建立起来的,所有构件都有相应的“模数”关系。伴随着当代建筑结构的改变,建筑平面自由度也随之扩展。在当今的室内设计中,完全照搬古制,将古建筑中的建筑与装饰元素,不假思索的移入室内,并不能体现传统意蕴的所在。这个时候,原有空间与建筑结构的变异就成为必然。在传统建筑与空间组织形式的基础上,简化、分解、抽象、重构其形式,使富于传统韵味的设计更符合当今时代的审美。同时,结构的变异也要考虑与当代室内空间的尺度相适宜。这种异化原始形态,通过简化、叠和、穿插、等手段改变其原本结构形式的方法,通常强调的是象征性和符号性,这就要求设计师在“能指”与“所指”中达到高度统一,以营造出颇具现代感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传统空间意境。 当代室内设计中传统空间意境的营造手法 安 慧 (郑州轻工业学院 河南郑州 450002) 理论研究?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原文 春节到,人欢笑, 贴窗花,放鞭炮。 元宵节,看花灯, 大街小巷人如潮。 清明节,雨纷纷, 先人墓前去祭扫。 过端午,赛龙舟, 粽子艾香满堂飘。 七月七,来乞巧, 牛郎织女会鹊桥。 过中秋,吃月饼, 十五圆月当空照。 重阳日节,要敬老, 踏秋赏菊去登高。 转眼又是新春到, 全家团圆真热闹。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传统节日》课文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指导学生认识“传”“统”等11个认读字,会写“贴、街”等9个会写字。能听写课后6个词语。 2、继续学习正确、流利、有韵味地朗读儿歌。 【过程与方法】 认真观察图画,能把图上描绘的事物同所学的内容联系起来,凭借图画理解词语意思。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了解一些传统节日和民间风俗。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认识11个生字,能按笔顺正确地书写田字格中的9个生字按字的结构把字写端正、匀称。 【教学难点】 对传统文化产生热爱和赞美之情。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中国有一些传统节日,小朋友们想知道吗?板书课题:识字1(齐读)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些传统节日,分别都有哪些风俗习惯。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 2、指名读,评价。

3、自由读一读课文,划着出本课生字,指名读,齐读。 4、认读生字,读准字音。 5、(课件出示)填空:本课讲了______种传统节日,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拍手、齐读小儿歌。 (三)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识记生字: (1)(课件出示) tiē jiē sǎo zhōu ài zhuǎn tuán rè nɑo 贴街扫舟艾转团热闹 (2)认读生字,重点认读儿歌中的生字,自读生字。 (3)开火车读、齐读。 (4)正音,指导:“舟、转、热”为翘舌音,“扫”为平舌音,“团”是前鼻音。 (5)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 可以用加一加的方法记住它们。如:“扫”是“扌+彐”,“转”是“车+专”,“团”是“口+才”,“热”是“执+灬”,“闹”是“门+市”,“街”是“行+圭”。 还可以用换一换的方法记住它们:如“贴”是“站”换掉“立”加“贝”。 还可以用猜谜语的方法记住它们:“丹心一点到白头”是“舟”,“苗头不对”是“艾”。

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

有人形容高尔夫的18洞就好像人生,障碍重重,坎坷不断。然而一旦踏上了球场,你就必须集中注意力,独立面对比赛中可能出现的各种困难,并且承担一切后果。也许,常常还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你刚刚还在为抓到一个小鸟球而欢呼雀跃,下一刻大风就把小白球吹跑了;或者你才在上一个洞吞了柏忌,下一个洞 你就为抓了老鹰而兴奋不已。 从传统报业走向现代传媒 ——写在浙江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之际 浙报传媒控股集团有限公司2010-7-1 在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期起步的报业集团,经历了探索、发展到转型的历程。 2010年6月25,是浙江报报业集团成立十周年的子。十年的征程,表明以报为龙头的 报业集团科学发展之路,是做大做强传媒文化产业的必由之路;体现了借鉴国际传媒集 团经营、建立现代化的集团管理模式的改革成果;显示了传媒集团化在激烈的市场竞争 中,益凸现的新优势与核心竞争力。 十年来,浙报集团从成立之初6报3刊1网站,发展到如今目标指向全国市场,集报纸、杂志、新媒体、图书出版、影视等领域于一体,28家媒体覆盖时、生活、时 尚、财经、艺术等分众市场,平均期发报刊超过400万份。 十年来,浙报集团自筹资金在国内率先尝试统筹运营报业经营资产,如今已经拥有独资、控股的一级子公司28家、二级子公司31家,经营业务涉及传媒、资本运营、 印务、物流、贸易、高新技术、房地产、物业管理等领域。2009年集团总资产达到31 亿元,净资产20亿元,实现营业总收入26.2亿元,利润2.5亿元;与成立集团的2000 年相比,总资产、净资产、营业总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了4.2倍、3.5倍、5.1倍和3.9 倍。 回顾集团十年来的探索实践,我们深深地体会到:一是必须始终把提升舆论引导能力与科学发展能力的建设作为核心目标,才能不断扩大舆论引导的话语权与影响 力,促进各项事业又好又快地发展;二是必须始终把发展当作第一要义,加快发展是抗 御风险的最佳选择;三是必须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作为有效动力,点燃激情,激发活力; 四是必须把以人为本贯穿始终,全面服务好广大受众、全力服务好广大员工,从实现路 径着眼,把发展战略作为龙头。 集团十年来的发展经验证明:报业集团的发展应当以战略优化体制,以体制优化机制,以机制创造活力,以活力提升效益,以效益检验发展。战略和体制在传媒集团 的发展中居于关键地位,决定着传媒集团的发展空间和生存。 突破瓶颈,开启体制机制创新 十年的经历充满了探索的艰难,十年的发展凝聚了拼搏的智勇。要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报业集团之路,必须突破传统报业的思维定势,改革尾大不掉的“恐龙 症”与大包大揽的“拉郎配”,从体制、机制与经营格局上率先进行根本性的转变。 在初创时期,浙报集团以文化产业体制改革为契机,首先实现了“三个转变”,为“创建一流报集团”打下坚实的基础,在风云变幻的市场竞争中步步为营,稳扎稳打, 逐步做大做强。 转变之一:从事业法人向企业法人的转变 组建报业集团,实质上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对传统报业进行一次深刻的组织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 张晓婷古交市第一中学校 摘要对常见危险化学品的危害、防范措施及其处理办法进行分析、归纳与总结,提供了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办法,以提高化学科研工作者及相关实验人员对化学品危害的防范意识,减少危害发生。 关键词危险化学品危害防范处理 随着化学工业的发展,化学品的种类和数量不断增加,但是不少化学品因其固有的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等特性存在着很多危险性因素,由此引发的事故日益增多,危害程度越来越大。如果我们在接触、使用这些化学品前能对其危害性有所了解,并对其防范处理办法有一定的认识,就可以有效地防止它们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和对环境的污染。常见的危险化学品包括易燃、易爆、有毒害、腐蚀性等化学品。对于危害性不同的化学品,其防范与处理方法也不同。本文旨在提供化学品危害防范及处理方法的相关信息,并对其在日常生活中存在的潜在隐患进行分析,使人们在接触和使用此类化学品时有所防范。 1危险化学品定义及分类 定义 危险化学品是指具有爆炸、易燃、有害、腐蚀、放射性等性质,能对人体、设施、环境造成伤害或损害的化学品。 分类 按照国家标准(GB6944)[1],危险化学品分为9类,具体如下: (1)爆炸品:包括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迸射危险,但没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燃烧危险并有局部爆炸危险或局部迸射危险或这两种危险都有,但没有整体爆炸危险的物质和物品;不呈现重大危险的物质和物品;有整体爆炸危险的非常不敏感物质;无整体爆炸危险的极端不敏感物质。 (2)气体:包括易燃气体;非易燃无毒气体;毒性气体。 (3)易燃液体。 (4)易燃固体、易于自燃的物质、遇水放出易燃气体的物质。 (5)氧化性物质和有机过氧化物。 (6)毒性物质和感染性物质。 (7)放射性物质。 (8)腐蚀性物质。 (9)杂项危险物质和物品。 2 常见危险化学品危害及其防范与处理方法 2.1 爆炸品 爆炸品是指爆炸性物质、物品及可以产生爆炸或烟火效果的物质或物品。 本类化学品指在外界作用下(如受热、受摩擦、撞击等)能发生剧烈的化学反应,瞬时产生大量的气体和热量,使周围压力急骤上升,发生爆炸,对周围环境造成破坏的物品。同时也包括无整体爆炸危险,但具有燃烧、抛射及较小爆炸危险的物品,如:叠氮钠、黑索金、2,4,6-三硝基甲苯(TNT)[2],三硝基苯酚。 在使用易爆化学品时,应取用能保证实验结果的必要精确性或可靠性的最小用量,将实验微型化。绝对禁止用明火直接加热,且不能用带磨口塞的仪器;利用烘箱干燥爆炸性物质时禁止关闭烘箱门,也可在惰性气体保护下干燥或干燥剂干燥。在加热干燥时,应特别注意加热的均匀性,尽可能消除局部自燃的可能性。对实验剩余的残渣物,要及时妥善销毁。一旦发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东方传统式插花艺术 中国和日本是东方传统插花艺术的代表。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用花枝互赠亲友和以花祭祖传递情感的风俗。日本的花道是深受中国文化的影响,自隋唐时代随佛教一起传入,风格和形式都留有中国插花艺术的影迹。因此,东方式传统插花实际上就是以我国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插花艺术。中国传统插花艺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世界插花艺坛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中国传统插花是中华传统文化艺术宝库中一支绚丽多彩的奇葩,最初起源于民间生活,到后来与佛前供花相结合,得到迅速的发展,传统插花艺术的风格是其精髓。东方传统式插花以表现植物的自然形态美见长。 东方式插花的风格特点强调自然之真、人文之善、艺术之美、圣洁之尊。自然之真:就是以自然界中生长的花木为表现的物象。强调符合植物自然生长规律,提倡“花妙在精神,精神人莫造,寓意于物者,自得之”,“使观者疑丛花生于碗底方妙”。要求创作者观察、了解植物生长习性,融人个人情感,使作品展现出充沛的自然生命力和美感。人文之善:对花卉人格化,讲求“花德”,让花卉起着人物教化的功能。如松、竹、梅为“寒岁三友”;梅、兰、竹、菊寓意为“四君子”,“以白玉兰、海棠、牡丹寓意玉堂富贵”;兰喻君子,菊喻隐者,牡丹比贵人;竹寓虚心、有气节;荷寓清正廉洁、纯洁等。东方式插花用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借花明志、以花抒怀。故作品常多命名,以引人步人特定境界。艺术之美:艺术之美包括花材美、布局结构美和整体艺术美。中国人赏花注重形、色、香、德,“形”则以“瘦疏古怪为佳”,与中国书、画艺术讲究线条美有关。如梅枝条曲折多姿、清香悠远、严寒开放,被视为最佳花材。花材的位置也按书法、绘画的结构章法,讲究参差不齐、疏密有致、起伏有势、虚实相生、气脉相连。如“得画家写生折枝之妙,方有天趣”。整体艺术是指插花作品与周围环境的配合产生的艺术效果。如传统文人插花所指的“花快意”一明窗、净室、古鼎、松涛、溪声等,并提出以茗赏为上、谈赏为次、酒赏为下等。圣洁之尊:东方人认为花是神圣的,常以花祭祀、供佛、以花修道、悟道。把插花作为修身养性之道,讲究“心正则花正”,要求通过插花关注草木,反省自身的正邪,弥补精神的偏颇。总之,东方式插花真、善、美、圣的花艺特点,决定了其多采用写实、写意或两者结合的艺术手法。作品形态自然,线条优美,布局如画,意境隽永,情趣盎然,耐人寻味。是一种唯美和教化结合的花艺文化。 讲究意境,寓意于花:意境,是艺术家审美的再现,与生活融为一体而形成的艺术境界,在有限的作品中表达无限而深远的内涵。注重花材所表达的内容美,即意境美。讲究借物寓意,以形传神,内涵丰富多彩,意境含蓄深远,耐人寻味和遐思,表现诗情画意,以秀丽多姿、清雅绝俗见长,这是西方插花乃至于其他插花中所没有的。(1)寓意于花。人们根据花木生长的特性或特征形态,融入个人感情,赋予花木象征的含义,以借花抒发情怀,寓教于花。 ①以花名的谐音定意。花草的名称或别名及其谐音,往往是花材象征意义的来源。如百合、水仙、万寿菊、桃花、万年青、富贵竹、发财树等。②以花木的形象定意。③以花木的生长习性定意。常以各种花木的生长特性及形、色、香、质、神、性格等来评议。④按传说、时令定意。(2)作品的命名与意境的表达。命名对插花作品的意境有着画龙点睛的作用,可引导欣赏者对作品的联想,与作者在情感上取得共鸣。“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艺术,尤其是造型创作的共同指导思想,中国的传统插花艺术,在许多方面都很好地把握并体现了中国传统美学的这些精髓,并不断发扬光大。在选用花材上,中国传统插花对待每一片叶、每一花枝都是顺其自然之势,或直或曲、或仰或俯,巧妙组合,使之各得其所,宛如生长在自然之中,充满了蓬勃的生命力,毫无刻意造作之气。即使修剪,也不显露人工痕迹,都是很好地利用各种花材的自然美构成人工的装饰美,是大自然的浓缩与升华。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中国传统聚落营造思想研究 论文关键词:传统聚落;聚落景观;宗族意识 论文摘要:深入解析了中国传统聚落所具有的自然生态特征、景观特征,旨在研究其背后的思想文化根源,希望借此能对现代村镇的建设活动有一定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传统聚落是人类集体智慧的结晶,其间经历了漫长和复杂的蜕变过程,得以形成独特的地域文化与聚落景观,不仅充分展示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产和生活方式,还为人类提供了一个与城市生活截然不同的生活空间,其内敛、朴实、人性化的特征,均是当代城镇缺失和需要吸收借鉴的地方。 1传统聚落特征分析 1.1自然生态特征 1.1.1尊重自然,因地制宜。传统聚落擅长利用地形、地物,故而聚落多因地制宜,空间布局不拘形式,格局自由,由此成就了顺应山势的山地城镇、临水跨溪的沿江城镇,这一独特的聚落景观。石柱西沱就是山地城镇的典型代表,整个城镇顺应山势,从江边垂直向上攀岩,建筑亦沿千步云梯爬沿而建,整个城镇契合地形高低起伏,与自然完美结合。 1.1. 2契合环境,彰显人性。传统聚落十分重视对周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借助聚落选址、空间布局、建筑形制以及建筑材料等与地方环境紧密衔接,求得和谐统一。如我国南方地区建筑普遍小巧宜

人、姿态轻盈,屋檐出挑深远,不仅适应了多雨、炎热的气候特点,也与南方人细腻、内敛的个性特征相得益彰,展示出聚落人性化的特点。 1.1. 3效法自然,浑然天成。传统聚落在长期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形成“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传统习俗,故而聚落多就地取材,巧用自然。如西南山区,盛产石材、木材等资源,故而城镇多以干阑式木结构和羌族石砌建筑群为主;闽西、闽南等地,由于采石用土较为方便,于是呈现出大批方形或圆形的土楼建筑群。由于受资源条件的制约,各地表现出不同的地域风格,但均与自然环境紧密衔接,表现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大有“宛若天生、浑然天成”之感。 1.1. 4路即轴线,尺度宜人。我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变,城镇布局契合地形、地貌多采取曲轴线处理的手法,即不强求一律,不和自然争强弱,街道随地势随弯就弯,遇转则转,成为城镇发展的主要轴线,城镇亦沿道路两侧展开布局;城镇规模也由于受地形、交通方式、生产活动、土地供给能力和农业耕作半径等因素制约,规模相对较小,故而聚落尺度宜人,空间环境亲切、舒适。 1.1. 5独立、完整的人工生态系统。传统聚落常选址于冬季风小且日照多,夏季有凉爽山谷风、河风,近水源之地,且多规划布置于河岸的凸起地段,这一地区不仅可避开河水的冲刷,还会因泥沙的不断沉积扩大聚落可耕、可居的场所面积;并通过与周边自然环境的紧密衔接,形成山、水、城三位一体的格局。徽州宏村坐落于雷岗山、左右护山之间,既可挡北风之烈,左右山峰又互成椅角之势,形成极其

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报业的发展

61 出版与科技·研究新媒体时代下传统报业的发展 摘 要:报纸一直是人民群众获取信息的重要媒体途径,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文化产业。近年来随着信息化的普及,网络媒体和4G移动媒体这类的新媒体开始走进了大家的生活中,对传统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瓜分传统报业的市场和盈利。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传统报业如何应对新媒体的挑战,必须要在充分发挥自己优势的前提下进行改革创新,什么地方需要迎合大众的口味进行改变,哪些地方需要保留才能为传统报业寻求更多的生存空间,本文就上述问题进行探讨及分析。关键词: 传统报业;转型;新媒体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134(2017)07-061-02DOI:10.19483/https://www.doczj.com/doc/aa18139505.html,ki.11-4653/n.2017.07.016 ■文 /郑欣慰 任何一次媒介技术的改变,都会对传媒行业带来巨大的变革,互联网传播是最为人们广泛接受的传播体系,依托于互联网传播的新媒体因为方便和快捷的方式,正不断颠覆大家原有的阅读习惯和思维方式。在新媒体迅猛发展的背景下,传统报业的光环渐渐淡去,要如何扬长避短,做好转型和创新让传统报业适应市场的发展,值得思考 。 1.新媒体的发展和传统报业的存亡 通常认为新媒体是相对于报刊、电话、广播电视、书信传播等传统媒体而言的媒体传播方式,借助于移动通信技术、互联网、数字技术为载体的新兴媒体。 新媒体通过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QQ、微信、数字电视等方式正逐步成为当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群的必需品,无时无刻地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例如手机、互联网是多数人每天生活必须接触的事物。网络已经替代报刊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来源,生活、咨询、学习都可以在网络中获得全面的信息,并且多数信息不需要像纸质刊物那样花钱来进行购买。 相对新媒体的蓬勃发展,国内外的部分纸质媒体在新媒体的冲击下不堪重负宣布破产,2008年拥有《洛杉矶时报》《巴尔迪摩太阳报》等10余家日报和多家广播电视台的报业集团——论坛公司申请破产保护,成为在互联网冲击下首个申请破产的大型报业集团。2008年3月《西雅图邮讯》停止印刷版的业务,转型为网络媒体。还有一部分媒体审时度势做出迎合市场的改变,调整了企业的业务范围,改变企业盈利方式,调研市场重新定位,对管理和媒介融合进行创新,部分企业取得了成功。所以在当下传统媒体在做到适应媒体发展态势的情形下,是可以探索出顺应互联网时代发展方向的发展策略。 2.传统报业转型的原因和必要性 2.1传统报业无法应对互联网的冲击 从1994年网络的出现,至今经过20多年的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的高度普及是新媒体发展的重要推进器,互联网最大的特点是互通互联、信息共享,成了一个可以将世界信息汇聚在一起的场所和平台,可以提供人们想获取的信息,可以通过资源整合给查询带来便利性,现代人已经将使用网络新媒体获取信息作为日常的生活习惯,渐渐取代了传统报业在人们生活中的地位,这直接会影响到报刊的订阅量。 2.2传统报刊无法适应现代快节奏的生活 在这个生活节奏日益加快的社会环境里,人们对于信息的获取速度也要提高,传统的纸质报刊从出版到发行,需要经过收集新闻、写稿、编辑、印刷装订,最后才能到达用户手里,这个过程在当今的社会明显耗费了太多的时间,而通过网络传递信息则要快很多,新媒体只需要简单地运用网络设备进行撰稿、利用网络进行发送和接收,传递过程几乎是零时差,这是传统报业不具备的。 2.3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成本较低 传统的报业从出版到发行需要承担编辑的稿费、纸张材料、印刷、派送这几大程序,每一个环节都需要一定的花销,而新媒体在这方面就省去了很多环节,只要网络环境允许,随时都可以进行信息的编辑和传递。所以说新媒体的内容生产成本较低。 2.4传统报业不利于生态环境的持续发展 传统报业的印刷是需要纸张和印刷材料的,用作报纸印刷的纸张每天都要使用,属于消耗品,长期的使用势必会给环境带来压力和污染,这不利于环境的保护工作,而新媒体传播只需要登录网站,关注相关的新闻载体软件就可以,例如手提电脑、智能手机等都可以直接进行阅读,同时相对于报刊也更方便携带。 3.传统报业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转型策略 3.1与新媒体合作,提升媒体的综合实力 传统报纸的优势是有收藏价值,并且利于保存,尤其是知名杂志的报刊选题严谨、内容精彩、名家写手多,优质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竞赛试题附答案(名家学术) 1.中国古代阴阳家的代表是(C)。 A.申不害 B.管仲 C.邹衍 D.吴起 2.鬼谷子是我国哪个时期的思想家?(C) A.西周时期B.春秋时期C.战国时期D.西汉时期 3.先秦“诸子百家”中的不包括(C)。 A.阴阳家B.小说家C.释家D.农家 4.汉代儒家代表人物是(A)。 A.董仲舒B.张载C.程颐D.陆九渊 5.提出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是(D)。 A.孔子B.孟子C.荀子D.董仲舒 6.儒家取得独尊地位,开始于(D)。 A.春秋时期 B.战国时期 C.汉高祖时期 D.汉武帝时期 7.西汉时期儒家思想成为正统思想,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C)。 A.仁者爱人B.轻徭薄赋C.天人感应D.大一统 8.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里的“儒术”指(C)。 A.吸收了佛教、道教等思想的儒学B.正统的孔孟学说C.糅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学说的儒学D.儒家学说与权术 9.董仲舒的思想不包括(D)。

A.“天人感应” B.“大一统” C.“三纲五常” D.“敬鬼神而远之” 10.经学起源于(B)。 A.秦代 B.汉代 C.南北朝 D.隋朝 11.两汉经学的集大成者是(C)。 A.班固 B.贾谊 C.郑玄 D.张衡 12.玄学盛行的时代是(D)。 A.西汉 B.隋朝 C.东汉 D.魏晋 13.魏晋最重要的学术思想是(D)。 A.儒学 B.黄老之学 C.汉学 D.玄学 14.魏晋时期玄学兴盛,其所谓“玄”主要是源自“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此语出自(B)。 A.《论语》 B.《老子》 C.《庄子》 D.《周易》 15.魏晋玄学的主要经典是“三玄”,是指《老子》《庄子》和(A)。 A.《周易》 B.《孟子》 C.《道德经》 D.《周礼》 16.魏晋时期兴起的玄学,第一次将(C)摆到最为重要的地位。 A.家族观念 B.忠君观念 C.个体人格 D.社会群体 17.魏晋时期的玄学也被称为(D)。 A.新佛学B.新儒学C.新易学D.新道家 18.魏晋玄学的早期代表人物有何晏和(D)。 A.孔融 B.许慎 C.郭象 D.王弼

255种危险化学品致癌物

255种危险化学品致癌物 下周为抗癌周。癌症发病率越来越高,与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一起成为了人类最主要的致死疾病。已有的癌症合理的猜测致病因素五花八门,从心理情绪到遗传学,从食物到工业毒物,再到环境毒物。这些因素如其他疾病的病因一样,都被列入医学教科书里。 下面的化学毒物被怀疑是致癌物,作者花了九牛二虎之力用刀片从《危险化学品目录2015》切割下来255种致癌物汇总到一起,供大家参考。 类别1: 类别1A:已知对人类具有致癌能力;化学品分类主要根据人类的证据。 类别1B:可疑对人类有致癌能力,化学品分类主要依据动物的证据。 类别2:根据人类和或动物研究得到的证据,但没有充分证据可将该化学品分在类别1中。 化学物危险性类别备注11,3-丁二烯[稳定的]致癌性,类别1A 22,3,4,7,8-五氯二苯并呋喃致癌性,类别1A剧毒 32,3,7,8-四氯二苯并对二噁英致癌性,类别1A剧毒 42-甲基苯胺致癌性,类别1A 52-萘胺致癌性,类别1A 64,4’-二氨基-3,3’-二氯二苯基甲烷致癌性,类别1A 74,4'-二氨基联苯致癌性,类别1A 84-氨基联苯致癌性,类别1A 9苯致癌性,类别1A 10粗苯致癌性,类别1A

12碘酸镉致癌性,类别1A 13多氯二苯并对二噁英致癌性,类别1A 14多氯二苯并呋喃致癌性,类别1A 15二(氯甲基)醚致癌性,类别1A 16二甲胂酸致癌性,类别1A 17二氧化碳和环氧乙烷混合物致癌性,类别1A 18氟化镉致癌性,类别1A 19氟硼酸镉致癌性,类别1A 20氟铍酸铵致癌性,类别1A 21氟铍酸钠致癌性,类别1A 22镉[非发火的]致癌性,类别1A 23铬酸钾致癌性,类别1A 24铬酸钠致癌性,类别1A 25铬酸铍致癌性,类别1A 26铬酸铅致癌性,类别1A 27铬酸溶液致癌性,类别1A 28环氧乙烷致癌性,类别1A 29环氧乙烷和氧化丙烯混合物[含环氧乙烷≤30%]致癌性,类别1A 30甲醛溶液致癌性,类别1A 31焦砷酸致癌性,类别1A

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传统节日 篇一: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浅谈西方的七大传统节日 摘要:传统的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的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节日的由来与人们的生活有密切的联系,它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情感世界,寄托了人民对生活的热爱。要了解一个民族的文化底蕴,必须从他们的传统节日入手,才能了解到他们的文化特色与民族特点。 关键字:圣诞节、复活节、感恩节、愚人节、母亲节、情人节、万圣节 AbsTRAcT:Thetraditionalnationalfestivalisanationalh istoricalandculturalaccumulation.Theoriginofthefest ivaliscloselyconnectedwithpeopleslife,itembodiesthe peoplesabundantemotionworld,forthepeopletolovelife. Tounderstandthecultureofanation,muststartfromtheirt raditionalfestivals,tounderstandtheirculturalcharac

teristicsandnationalcharacteristics. Keywords:christmas;easter;Thanksgiving;AprilFool’sDay;mother’sDay;saintValentine’sDay;halloween 一、圣诞节(christmas) 圣诞节是基督教徒纪念耶酥基督诞生的日子,公认的日 期是12月25日。圣诞节本是一个宗教性的节日,后来逐渐演变成一个具有民族风格的全民性的节日,在美国、英国、加拿大、德国、意大利、澳大利亚等西方国家,甚至非洲,东南亚一些国家都很盛行。圣诞节指圣诞日或圣诞节节期(christmastide),即12月24日至第二年1月6日这段时间。另外人们把12月24日夜为圣诞前夜(christmaseve)。 在公元前一年,耶稣诞生在犹太的一座小城--伯利恒。当时,圣母玛利亚在与丈夫若瑟返往家乡时所有的旅店客满,玛利亚在马槽里产下耶稣。当耶稣安详的睡在马槽,在遥远的东方有三牧羊人追随天上的一颗明亮星星找到耶稣,并朝拜他。牧羊人在旷野中也听到有天使的声音在天上发出,向他们报耶稣降生的佳音。后来,人们在十二月二十五日庆祝圣诞节。 西方人以红、绿、白三色为圣诞色,圣诞节来临时家家户户都要用圣诞色来装饰。红色的有圣诞花和圣诞蜡烛。绿色的是圣诞树。它是圣诞节的主要装饰品,用砍伐来的杉、

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新媒体环境下传统报纸的困境与出路 现如今,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如何在新兴的媒体环境中得以存活与发展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从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出发,通过内容,受众和渠道三个方面来探寻传统报纸的出路。 黎藜(香港浸会大学传理学院) 近些年来,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以网络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媒体以其快捷、及时、互动、广泛的传播方式对传统媒体,尤其对有着400多年历史的传统报纸造成了很大的冲击。日本《每日新闻》前总编歌川令三先生就曾在《报纸小时的日子》一书中预言说,报纸消失的日子是2030年。这种说法正确与否暂且不论,但互联网确实正在创造着一个全新的媒体环境,它模糊了不同媒体之间的界限,打破了以往传统媒体的生存格局,逐渐改变了人们传统意义上的媒介接触行为。在这样的情况下,传统报纸应该如何正确认清困境、寻找出路呢? 1.传统报纸的困境与机遇 传统报业的现状。从全球范围来看,早在金融危机来临之前,传统媒体在网络等新媒体的“攻击”之下,已经显露出下滑迹象。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电子媒介的冲击、新闻纸价格上涨等诸多原因,美国报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发行量出现了连续20年的下滑。据统计,金融危机之后,美国有507家日报的发行量锐减,绝大多数报业公司只能勉强维持运营。与此同时,日本位居世界第二的报纸《朝日新闻》目前也正在经受创办130年以来的首次财政赤字。相较于国外报业面临的险境来说,中国报业的现状相对乐观。根据2011年度《中国传媒产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目前共出版报纸1937种,平均期印数20837.15万份,总印数439.11亿份,总印张1969.4亿印张。与前一年相比,种数下降0.31%,平均期印数下降1.5%,总印数下降0.86%。总的来说,发行量下降、读者流失、广告收入锐减等问题已经成为全球报业的普遍现象。 新媒体的现状及优势。据统计,截止2010年底,世界网民的数量已超过20.8亿,中国网民数也高达5.4亿,其中网络新闻的使用率为77.2%,用户规模达到3.53亿。同时,艾瑞咨询发布公告,2011第一季度网络广告市场同比增长43.7%达到85.6亿元,并预测2012年中国互联网将超越报纸成为第二大媒体。 较之传统报纸,新媒体的优势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时效性优势。通常而言,报纸的出版周期一般为24小时,而网络媒体新闻则是即时更新。所以,当上网逐渐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时,网络媒体的时效性的优势就显得更加突出。譬如,汶川大地震,日本海啸等许多重大新闻事件都是第一时间从网络媒体上曝出。第二,内容上优势。具体表现为信息量和信息互动两个方面。就信息量来说,一份纸质报纸限于本身的版面,纸张,规格的大小和形式,其包含的信息量远远不能和海量的网络相比。就信息互动来说,传统报纸的互动方式多采用读者来信和热线电话等方式,互动频率较低,效果较差。而新媒体则可以让用户在网上即时的评论互动,互动频率较高,效果较好。第三,搜索信息优势。新媒体依托着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可以有针对性的及时提供给用户所有所需要的信息。这也是传统纸质报纸无法做到的。第四,价格优势。相对于大多数收费报纸来说,大多数的网络新兴媒体都是免费的,这本身也是其吸引用户的一大优势。 传统报纸的机遇。但是,每一种媒介形式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局限。传统报纸的机遇恰恰来自于新媒

论述类文本朱杰人《经学与中国的学术思维方式》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经学贯穿于中国整个的传统学术史,因而经学的思维方式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传统的学术思维方式,并因此造就国人不同于西方的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这种独特的思维方式最大的特征就体现在——它是一种整体的思维模式,它是一种追求事物各种关联的思维方式,这种思维方式追求对不同质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影响、渗透和整合,这种思维方式明显地有别于西方那种分析的、割裂的、局部的、以形式逻辑见长的思维方式。 作为群经之首的《周易》,以阴阳相对、五行相生相克等的基本理论,以“太极——两仪——四象——八卦”的思维定式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包罗天、地、人、事、物等“天人合一”的完整的宇宙世界。它充分注意从整体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把握世界,把人与自然看作是一个互相感应的有机的整体。《周易》的重整体、重系统、重关系的这种宇宙观和思维方式对国人的整体思维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周易》的思维模式,造就了中国人善于采用整体的、全息的、系统的思维方法,而不是局部的、解剖的、分析的方法来考虑问题。中医就是这一思维模式最经典的代表。中医对人体疾病的诊断与施治的出发点不仅是把人体看作是由各部分器官有机结合的整体,而且把人看作大自然环境中的一个关联体。中医认为,只有从人的全体出发,把人与自然界看作一个有机的整体,治病才能达到标本兼治的疗效。 中国的学术是由经学孕育而衍生的,经学的整体思维模式孕育出中国学术思维的一个最大的特点就是学科与学科之间的融合与贯通。研究中国学问的人都知道“文史不分家”这句名言。在中国学者的眼中,文学和史学是互相渗透的,互相关联的,它们之间有着天然的不可分割的联系,如果把它们人为地分割开来,就不可能取得对它们的正确认识。上文提到的中医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经学研究本身则更能说明问题。在传统的经学研究中,文、史、哲、经济、政治这些在西方学术中有着严格分野的学科是整合在一起的,它给人的感觉是一种浑沌的模糊,但是,恰恰是这种浑沌给了人们对事物的整体把握和感悟,恰恰是这种模糊使我们有可能进入事物的本源,掌握事物与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西学东渐,明晰和严格的学科分类,带给我们的是明快的逻辑和清晰的条理,它使研究的方法趋于简洁和便于运用,因而很快受到中国知识分子的欢迎,中国特色的整体研究被遗弃,甚至被当作落后的思想方法而受到批评。更严重的是,由于西学学科分类的思维方式借重西方文明的学术霸权对中国学术的压迫,从根本上瓦解了中国学术思维赖以生存的土壤,又从学理上加速了经学的衰亡。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