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_孙庆忠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_孙庆忠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_孙庆忠
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_孙庆忠

2008年9月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Sep.2008第28卷第5期(总91期)Journal of X i c an Jiaotong University(Soc ial Sciences)V o.l28(Sum No.91)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孙庆忠,丁若沙

(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北京100083)

[摘要]5菊与刀6是研究日本/耻感文化0的奇作。与5菊与刀6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0相比较,中国

传统的/耻0文化先有内容后有形式且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日本/耻感文化0泊于中国,先有形式后有内

容,但内容则与中国/耻0文化迥异。前者强调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要更为注重对内在/耻0感的修炼,强调

/内省0而知耻,后者则把/他人对自己的承认0视为人生存在价值的核心,强调/外辱0而知耻。

[关键词]/耻0文化;/耻感文化0;5菊与刀6

[中图分类号]G0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245X(2008)05-0077-05

5菊与刀6是美国人类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所著的一本研究日本民族性格的著作。全书重点探讨了维系日本社会稳定的根源、日本社会维系人际关系的要素及日本民族对于儿童的培养方式。从而揭示了支配日本国民行为的深层观念。作为民族文化模式论的典范,这部作品对日本民族所谓/耻感文化0的形成原因及表现形态作出了细腻的描写和精当的分析。掩卷沉思,不由得思考:有着深厚历史人文积淀、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0文化,与5菊与刀6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0,其产生、演变和发展有着怎样的关联和不同呢?

一、/内在、渐进0还是/外促、突变0:中国传统

/耻0文化与日本/耻感文化0形成路径与方式不同

胡凡先生探讨中国传统/耻0文化形成问题认为,古人很早就认识到羞耻的心理感觉在惩恶扬善、指导和制约人的行为方面所起的作用,夏商周时期人们便注意用/耻0感来制约人的行为。人们的耻感来自于内在和外在两方面,内在的是发自本人内心的羞耻,外在的是需要某种外力加以侮辱使其感到羞耻[1]。这在古籍上也多有记载。/瓶之罄矣,维罍之耻。0 (5诗#小雅#蓼莪6)这是周人认为自己的酒瓶空了,喻指变穷了,是统治阶级的耻辱。这可能是古人们对/耻0感所起到的社会作用的早期记录。时至春秋战国,诸子百家对于/耻0文化的阐述就更多了,尤其是儒学。/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0(5论语#为政6)这是在说统治者对民众若单纯施以刑罚,民众只能是被强迫免于罪过,而不会产生羞耻之心;但若用德、礼加以教化,使他们产生/耻0感,民众便将自觉向善、心悦诚服。5论语6将/耻0文化提升到了处理国家政务、统治民众的高度。儒家亚圣孟子强调/耻感0在个人人格塑造方面所起的重要作用:/人不可以无耻,无耻之耻,无耻矣0;/耻之于人大矣,为机变之巧者,无所用耻焉。0 (5孟子#尽心上6)意思是说,当一个人经历了从无羞耻之心到有羞耻之心,便不会再做那些不好的事情了;羞耻对于人关系重大,做那些机谋巧诈之事的人是不知羞耻的。可见,/耻0文化在中国形成的时间可以追溯到很早的先秦,并且在哲学大家的思想著述中得到了千锤百炼,内涵上得到了丰富。最终儒家学派在/耻0文化的基础上孕育了/仁0/忠0/孝0/礼0等理论实体,经久而不衰,深深的印在了中国国民性格之中,形成了我们现在所看到的中国传统/耻0文化。其形成的路径是内在因素的作用,其形成的方式是渐进的。

日本学者森三树三郎指出,日本/耻感文化0实际

[收稿日期]2008-03-12

[作者简介]孙庆忠(1969-),男,辽宁沈阳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社会学系教授;丁若沙(1987-),男,陕西铜川人,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本科学生。

77

源于中国传统/耻0文化[2]。这一观点,与5菊与刀6的论说基本相同。5菊与刀6对日本/耻感文化0的形成特点,阐释是精辟的。众所周知,公元7世纪,日本人将中国唐王朝的管理制度引入日本,同时也吸纳了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并逐步形成了日本特色的严格的等级制度。在本尼迪克特看来,等级制度构成了日本民族文化的基础,承认等级制度的行为对他们来说就像呼吸一样自然。日本等级制度的严格很像古代印度的种姓制度,这一点与中国差别较大。5菊与刀6写道:/日本从一开始起就未能复制中国那种无等级的社会组织。日本所采纳的官位制,在中国是授给那些经过科举考试合格的行政官员的,在日本却授给了世袭贵族和封建领主。0[3]41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耻感文化0的形成历程,是通过汲取外来形式而形成逐渐适应自身内涵的本土化的制度规范,本土化的制度规范构成了本土化的形式,进而促进自身内涵突变性的系统化、突变性的丰富与发展,原初的、世俗的、零散的内涵/飞跃0为升华了的、学术锤炼了的、系统化的内容,形成/耻感文化0。所以说,日本/耻感文化0是形式的系统化促进了内容的系统化,形式的系统化是日本/耻感文化0形成的重大契机,其形成具有路径的外促性、方式的突变性。这与中国传统/耻0文化形成中,内容与形式逐渐形成、有机结合与促进的内在、渐进特征,是不同的。日本/耻感文化0形成历程,与日本在公元7世纪吸纳中国政治制度进而完成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化、并形成自身国民文化是一致的。

当然,日本就是日本,不是中国,日本不可能从输入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复制到足以取代其等级制度的制度范式及生活方式,既不可能形成中国那种把人的身份、职业归纳到一个庞大宗族之中的宗族制度,也不可能形成中国人的世俗帝王观念,更不可能形成中国传统/耻0文化下的/仁0/忠0/孝0等伦理内容。日本在其等级制度下孕育形成的/耻感文化0内涵,支持着其等级制度不断加强;/耻感文化0内涵,在其等级制度下不断深化,两者相互依存,相得益彰。

二、侧重/内省0还是/外辱0:中国传统/耻0文

化与日本/耻感文化0主要特征不同

不论是中国传统/耻0文化,还是日本/耻感文化0,其主要特征都可从/内省0和/外辱0两个方面分析。所谓/耻0文化、/耻感文化0之/内省0,即人们对/耻辱0侧重在认知、领悟,进而/自觉0、/自律0,从而避免羞耻之事发生。所谓/耻0文化、/耻感文化0之/外辱0,即人们对/耻辱0侧重于外部作用,看作是一种他律性的道德,这种道德的保证是由于外部力量的约束与激励。中国人/耻0文化更多来自/内省0,而日本/耻感文化0更多来自御/外辱0,两者主要特征不同,区别较大。

中国传统/耻0文化,强调/内省0而知耻。/自天子以至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0(5大学6)/正己而正人0,先/善其身0而再/善天下0(5孟子#尽心上6)。要求人们重视对自身的修炼,认为成为/身修0的人才是重要的事情,每个人都应努力做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0(5论语#学而6)中国传统文化更多对/内省0的追求,人们为人处世多考虑是否与内心世界的道德范式相吻合,其次才考虑对于自己的看法。在中国传统/耻0文化下,一个人努力修炼自己品行的目的,不是因为这样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名誉,即修身并不是为了博得人们的赞许,而是一种内在文化的本质要求,这个过程是在自觉中完成的。再者,抱着靠不断修身而得到外界赞许的目的而去修身,对/耻0文化下的中国人来说,被认为是件耻辱的事。

在5菊与刀6描述中,/别人的评价0成为/日本人人格塑造的主要动力0,他们眼中的人生存在价值完全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承认[4]。书中写到:/日本人持久不变的目标是名誉,这是博得普遍尊敬的必要条件。至于为实现这一目标而使用手段则根据情况而决定取舍。0[3]118-119在本尼迪克特笔下,日本国民是一个/极端自尊,在乎名誉,害怕失败、被辱和讥笑0[5]的民族。即便是在性命攸关的情况下,日本人也要求不能表现出丑态,因为那将是被人耻笑的一幕。书中提到日本人在自己的战争宣传手册中无不强调/全世界的眼睛在注视着我们0。日本海军宪兵有一条诫令:在遭到鱼雷攻击而不得不弃舰时,也必须以最出色的姿态转移到救生艇上,否则/会被世人所耻笑0。可见日本人对外界的看法,多么在意。本尼迪克特还发现,在日本/耻感文化0中,一个人感到羞耻,是因为他被公开的耻笑、排斥,或是做耻辱的事被人们看到,也就是说日本国民的耻辱感基于他人在场,至少觉得他人可以知道。若某件耻辱之事不会为人所知,不良行为不会暴露,那么自己就不会认为有耻辱之事,自己也不会惧怕、忏悔,而且/有错误的人即使当众认错或忏悔也不会感到解脱0[6]。这与其他民族尤其是中国传统/耻0文化极为不同,因为中国人做了羞耻之事终究会惶惶不安。正如本尼迪克特所写的:/在有的民族中,名誉的含义就是按照自己心中的理想自我而生活,这里,即使恶行不被人所发觉,自己也会有罪恶感0[3]154。

78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三、如何看待和遵从/忠、孝0:中国传统/耻0文

化与日本/耻感文化0主要内涵不同

/仁0,作为儒家道德思想的基础,是一切道德的前提,包含了/忠0/孝0/礼0等广泛的道德观念。5论语#宪问6中写道:/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0孔子本来认为管仲事二主本应是不仁的,但念其后来相桓公,九合诸侯,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可算是忠心一片,因而也可算作/仁0。说明/忠0以/仁0为前提。5论语#阳货6写道:宰我曾问孔子/三年之丧,期已久矣0,宰我嫌服丧三年太久,想改为服丧一年,孔子认为宰我的这种行为不仁不孝:/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0孔子的观点表明,/孝0以/忠0为前提。可见,在中国传统/耻0文化中,/忠0、/孝0的存在有条件的,以/仁0为基础、为前提。在中国家庭,子女对于长辈恪守孝道主要是基于内心对长辈生而养、养而教的感激之情,而不是长辈的等级权威,是因为长辈的/仁0。若父母生而不养、养而不教,都被看作是父母的羞耻之事,是不/仁0的行为,人们多有指责,子女对这样的父母不尽孝也为人所接受。中国历史上因统治者不/仁0而爆发的人民反抗事例举不胜举。本尼迪克特的5菊与刀6对中国/仁0以及/忠0/孝0等的看法,是有见地的:/中国人并没有把这些(/忠0 /孝0)道德看作是无条件的0,/(中国的)天子之所以能享有帝位,是因为他们在施-仁.政0,/中国的伦理学把-仁.作为检疫一切人际关系的试金石0[3]82。

关于中国文化/仁0以及/忠0/孝0等的看法,日本与中国迥异。在5菊与刀6中描写的日本/耻感文化0之伦理道德体系中,/仁0的内涵和地位与中国相差甚远。/-仁.在日本是被排斥在伦理体系之外的德目,丧失了它在中国伦理体系所具有的崇高地位0, /即使身居高位也不是必需要具备的道德了0,是/份外的事0而非/必需0的事。论及日本在中世纪为何未引进中国/仁0这一崇高伦理观念与传统,日本学者朝和贯一认为:中国传统/仁0的观点是明显与日本天皇制相悖的。甚至,在日本国民眼中,/行仁义0类似地痞流氓间所谓的/江湖义气0。写到这里,本尼迪克特举了一个例子:一个恶棍窝藏了一个不属于自己同伙的另一个恶棍,以避免后者的仇家来复仇,这就是所谓/仁0,日本人甚至认为美国码头上的工头与工人订立的非法契约也是/行仁义0[3]83。中国传统/耻0文化的/仁0,在日本/耻感文化0之伦理道德体系中可谓是面目全非!

所以,在这样一种无/仁0而谈/忠0/孝0的环境下,日本人头脑中的/忠0/孝0观也与中国传统/耻0文化下的/忠0/孝0观有着很大的不同。在日本,/忠0即是对天皇的忠诚,是对神格的天皇的无条件服从。众所周知,天皇在日本人眼里就像基督徒看待耶稣一样,是神格的,天皇传达出的信息对于日本人来讲不是什么所谓/圣旨0而是/神谕0。日本人对于上级指示服从的不渝至今在日本社会也广泛存在,有些人工作伊始在某家企业一生也不会改变,即便有更好的机会。有些人说这是一种愚笨的不能促进社会进步的忠诚,这样的结论也许有待商榷,但日本人骨子里的那种夸张的忠诚却不容置疑。归其缘由不难发现,日本/耻感文化0体系下不论是军政官员还是企业上级,他们都是把天皇旨意往下传达的/中介0,传达命令时他们代表的是天皇,不遵守那便是对神旨意的亵渎。这种对于等级金字塔最顶端的忠诚在本尼迪克特笔下的日本人身上表现的让人不可思议:1945年8月以前,/忠0要求日本国民对敌人作战到最后一兵一卒,因而便出现了战场上除了日本士兵,便是日本士兵尸体而罕有日本士兵俘虏的场景,那些日本士兵驾驶着飞机、鱼雷以自杀为进攻冲向盟军部队的画面,给世人留下了深刻印象。正是由于天皇传达出的信息对于日本人来讲不是什么所谓/圣旨0而是/神谕0,所以,当天皇宣布投降后,/忠0的表达方式在外人看来转了个180度的大弯,几乎是全体日本人对外来者所表现出的极度合作以至于让盟军不知所措,摸不清缘由。日本人这种对/忠0的体现,许多西方学者至今都觉得不可思议。

对于/孝0的认知,日本人也有着自己的特点。首先,日本人奉/孝0道的根本动机是报恩。5菊与刀6提到,恩情在日本人心中是一种复杂的、交织在繁琐的社会关系网中的、可与/金钱债务0和/合同履行0相类比的义务。这种/债务0贯穿在每一个日本人的一生,在其出生时就需要承担,也就是日本人自出生起便要对自己的尽孝对象/还债0。本尼迪克特形象的比喻/孝0在日本人际关系中就像是人们眼中的金钱债务一样,背后有着强大的约束力,类似美国人的应付账单或抵押贷款的利息一样。而且,这样的关系不是在类似于父母病危的紧要关头才发生,而是像阴影一样,时时刻刻笼罩在人们心头,就像纽约的农民时刻担心抵押,华尔街的资本家卖空脱手后盯着行情上涨一样。看来,日本人对/孝0的理解,几乎是可以等价于对债务的理解。因此,对于日本家庭中时常出现的/一个父亲是个不值得尊重的人,却可以要求子女尽一切义

79

孙庆忠等: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务0[3]88的现象,也就不难理解了。其次,在尽孝对象的范围上,日本与中国也有很大不同。日本人的尽孝范围不包括所在的庞大宗族或遥远世系,尽孝对象一般就是自己的父母。这当然与日本人在严格等级制度下大部分民众没有姓氏而难以形成衍生的宗族观念有很大关系,但更重要的原因是对/孝0本身的看法,即就是前边提到的/报恩0之说。

四、多于/教导0或是多于/嘲弄0:中国传统

/耻0文化与日本/耻感文化0培养方式不同

一种文化思维,往往在一个人的少儿时期就有了雏形。在这一阶段,社会对于每一个体的培养思想会体现在相应的培养方式中。5菊与刀6一书的出版,使得关于东方/耻0文化或/耻感文化0思维的少儿培养思想与方式的比较研究,更为人所重视。

在中国传统/耻0文化下孕育出的儿童培养思想及方式,是沿着一种渐进的曲线发展的。孩子自出生起,就要接受长辈的教导,父母会给孩子教导各种各样的规则,有的是硬性的,不会因孩子的好恶而改变。学校教育是一种强竞争性的学习,即便是小学生,学校也会有期中、期末考试以检查督促孩子的学习情况,还将依成绩排名并通知家长,排名靠后的孩子们会因成绩不好受到学校或家长的批评、训斥,甚至是惩罚。在对孩子的激励方面,家长通常会采用正面激励的方法而很少讽刺自己的孩子,因为中国人觉得讽刺自己的孩子将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而且因孩子做错事而对其讽刺也是得不偿失的,通常父母们会对孩子说类似/你真是个聪明的孩子0,/你最好自己完成这件事,这样你就是个很棒的孩子0的话,等等。于是,在这种培养方式下成长起来的孩子在年幼时就会明白一些道理,了解自己将肩负的某些责任。随着年龄的增长,孩子逐渐明白自己应该向着怎样的社会角色去努力。他们在青壮年时所表现出的创新思维,积极的会得到社会的鼓励,消极的也不会被社会所讽刺、侮辱,因为中国传统/耻0文化中,社会对于青年人的错误一般会归咎于它们的年轻,往往被人正面看待和谅解。但是,社会对于中老年的要求和约束是严格的,以至于认为中老年人应该是青年人学习的楷模。长者们应该、也必须留意自己的一言一行,甚至注意自己开玩笑的内容和方式,以便更好的扮演自己的社会角色,承担好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5菊与刀6则告诉世人,中日对于孩子的培养大相径庭,有着不同的人生培养曲线。日本人对于孩子的培养走着一根很大的浅底U字型曲线,婴幼儿与老年人同样享受着极大的道德自由,不必为羞耻和名誉而烦恼。只有青壮年,才会受到各种各样的约束,这种自由与约束的转化有时是极度夸张、令人难以想象的。幼儿时期的日本孩子会集家庭宠爱于一身,男孩子尤其如此。妈妈永远是一个对孩子什么愿望都答应满足的人,一个3岁孩童可以向母亲发泄任何怒火,可以在母亲甚至是祖母面前暴跳如雷。因而,日本大多数幼儿都有着暴躁的脾气。本尼迪克特形象的写道:/幼儿一个劲地用拳头打母亲,又哭又闹,极尽粗暴之能事,然后再把母亲珍惜地发髻弄乱。0这可谓是日本幼儿时期娇惯生活的真实写照。不过,在对幼儿培养的过程中,父母会逐渐将/嘲讽教育0渗透其中,为以后少、青年时期的教育方式做好铺垫。当有的幼儿依恋吃奶时,母亲便会对他说到:/如果要吃奶,那就还只是个小娃。看你表弟,他才是个大人哩!他的年纪和你一样小,却不要吃奶。0[3]181当孩子哭闹时,大人们便会说/看那个小孩就不哭0。有时为了达到嘲讽的目的,主人与客人甚至会向演戏一样戏弄孩子。到了八九岁,孩子有时就要受到家里人真正的排斥、打击。如果老师向家里报告说他不听话或者有不逊的举动,或学习成绩不及格,家里人便会不理睬他。本尼迪克特写到自己认识的两位日本人,在10岁前曾两次遭到父母逐出家门,又因为感到羞耻也不敢到亲戚家去。他们在学校受到老师的处罚,后来只有在得到了母亲的调解后才能回家。在日本,高年级的孩子有时会被迫关在家里/谨慎0,即/悔过0。这里,本尼迪克特评价到:日本民族认为一个人若遭到社会的非难,全家人都将反对他,并且他会因得不到家庭的支持而得不到同龄人的支持。因为他违背/耻感文化0道德体系中最忌讳的被外人、

被社会羞辱的这一原则。

图1

社会学家杰佛里#格拉认为,许多其他民族和教派集团的观念所认为的当集团成员受到其他集团成员的非难或攻击时,该集团均一致起而袒护。只要他继

80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图2

续得到本集团的赞同,他将在面对非本集团成员的非难和袭击时,勇于抵抗。而在日本这种情况似乎是相反的,日本社会对于个人的种种约束达到了极不寻常的程度。在日本民族观念中,只有得到其他集团的承认,才能指望本集团的支持。如果外部人不赞成或加以非难,本集团也会反对他、处罚他,除非他能使其他集团撤销这一非难或直到撤销这一非难。这又一次真实反映了/外部世界0的赞同在日本/耻感文化0中所

占据的重要地位[3]190

。总的来讲,/耻感文化0的教育贯穿日本人成长的一生。这种教育方式是一种嘲讽式的教育。父母会以嘲弄的方式使孩子感到羞耻、冷落。父母总是以传达贬低否定等信息来嘲讽孩子,同时时常抬高别人使自己的孩子知道耻辱,这些给日本人的心理和人格带来了很大影响。本尼迪克特说这/对培养日本成年人明显害怕嘲笑和轻蔑是种肥沃的土壤0。这使得日本人幼儿时期开始就会有很强的自我否定感、羞耻感,会对周围任何事充满戒心,谨慎的判断是否将使自己蒙受羞耻。因此可以说,日本人的/耻感文化0早在年幼时就已埋下种子,日本人性格基础在年幼时的教育中就已注定。

总而言之,有着深厚历史人文积淀、与日本一衣带水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耻0文化,与本尼迪克特的5菊与刀6书中所描绘的日本/耻感文化0相比较,前者先有内容后有形式,形式因内容深化而完善;后者形式泊来于前者,先有形式后有内容,但内容与曾吸纳其形式要素的中国/耻0文化迥异,是基于本国民众/人生存在价值完全依赖他人对自己的承认0的认为和言行而发展。在中国传统/耻0文化中,不论是哲人还是平民都更为注重对内在/耻0感的修炼,强调/内省0而知耻。而5菊与刀6中的日本,决定其/耻感文化0价值取向的则是外部力量,强调/外辱0而知耻。由此带来了中国与日本关于儿童培养的差异:中国是规定、训斥、惩罚与宽容、激励相结合的教育,而日本教育方式则以嘲讽式的教育为主,这也深深造成了中日民众在心理和人格层面上的很大不同。

[参

]

[1] 胡 凡.论中国传统耻感文化的形成[J].学习与探索,1997(1):136-142.

[2] [日]森三树三郎.名与耻的文化)))中国、日本、欧洲文

化比较研究[J].中日文化研究,1995:自之卷:118-122.[3] [美]本尼迪克特.菊与刀[M ].吕万和,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0:41.

[4] 王玉莲.从5菊与刀6看日本民族文化[J].安徽文学,

2007(2):154-157.

[5] 冉红芳.大和民族的核心结构/耻感文化0)))续5菊与

刀6[J].文教资料,2007(17):89.

[6] 高登荣.矛盾的日本人)))从5菊与刀6看日本人[J].今

日民族,2007(3):43-45.

(责任编辑:司国安 靳荟莉)

D ifference i n Oriental "H u m ili a tion -felt"Culture bet w een Chi n a and Japan

SUN Q i n g -zhong ,D I N G Ruo -sha

(Co llege ofH um an ities and Developm en,t China Agricu lturalUn iversity ,Beiji n g 100083,China)

Abst ract "The Chrysanthe mum and the Swo r d "is an unm atched book about Japanese "hum iliation -fe lt"cu lture .Co m pared to Japan c s "hu m iliation-felt cult u re"descri b ed by "the Chrysanthe m um and the Sw ord",our national "hu -m iliation"cult u re whose content precedes its for m is progressed w ith the con tent deepened .Japanese "hum iliation -fe lt"cu lture whose for m precedes its conten t o ri g i n ated fro m China ,bu t its content differs d i a m etricall y fro m ours .Based on nati o nal people c s thinking ,w ords and acti o n ,w hich holds that t h e va l u e o f life depends co m p l e tely on others c accep-t ance ,Japanese "hu m iliati o n-felt"culture e mphases "exter nal agg ression".T raditional "hum iliation"cult u re o fCh i n a ,advocated by ph il o sophers or c i v ilians ,paysm ore attention to cu ltivation o f interna l "hum iliation"and stresses on "i n -trospecti o n".

K ey w ords "H um ili a ti o n"Cu lture ;"H u m iliation -fe lt Cu lture";"t h e Chrysanthe m um and the Sw ord"

81

孙庆忠等:东方传统耻文化下的中日差异

中日教育文化差异和启示

论中日教育文化的差异 对于教育,每个国家都是非常重视的,教育往往是一个国家的立国发展之本。当然每个国家都有不同的教育理念。日本是一个非常重视教育的国家,对于先天不足、资源贫乏的日本,一跃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其中秘密在于重视教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众所周知,日本是全世界基础教育最普及的国家,也是最重视教育的国家,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完全免费义务教育,小学入学率一直保持在99% 以上,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的比例为97% 左右,大学已经进入“全入时代”,就是说想上大学的人都可以上大学,尽管如此,仍有40% 的大学招不满名额,日本没有文盲,每年每人平均看34 本书和杂志,人均日订阅1.2 份报纸,这是全世界也少有的,因此日本的国民素质很高。日本大多数学生的综合素质比较高,一是做人诚实,二是吃苦、认真,三是有教养,懂礼貌。这些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中国注重“术”的教育,日本注重“道”的教育。无论是日本的武士道、剑道还是茶道,都讲究一个“道”,也就是说日本在教育方面讲究的是道德与精神。而中国一直讲究的是术业有专攻,“术”一他在中国的武术、体术中就有体现。 一、中日教育近代化的差异性 近代中日两国的教育都面临共同的命运,具有共同的课题,并且两国变革者的初衷都想通过教育变革引进西方先进的科技文化从而达到强兵富国的目的。但是由于采取的途径、决策人的思维方式以及价值取向的差异,促使中日两国在教育近代化的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情景,从而使两国的变革结果迥异。 (一)教育思想的差异性首先,思想载体不同。知识分子是思想文化的载体,其文化素质、自身修养以及成员的构成,是近代教育思想的形成以及教育近代化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中国知识分子的改革行动同政治活动一直都紧密联系在一起,如康有为、梁启超等人,他们大都为建立自己的政治团体而忙碌,很少有时间进行理论研究; 也有像曾国藩一样依附于旧 政治制度而吸取新知识的人。中国的知识分子受传统的儒家文化影响颇深,以“学而优则仕”为荣,有强烈的参政意识。他们不可能形成一支脱离政治的独立力量。日本的知识分子则不同,如福泽渝吉,他走的是一条从学生到知识分子再到思想家的道路,自身不参加任何政治活动。日本的知识分子积极地进行思想、言论活动,但始终与政治活动保持一定的距离,形成了一支独立的知识分子阶层。另外,中国近代教育思想家中具有海外留学经历的人很少并且英语底子比较薄,许多知识分子有关海外的知识都是从书本上获得,缺乏实际经验,而日本则不同,大部分知识分子就算没留过学英语底子也好,这样就不仅仅能从译本书上得到关于海外的知识,还可以从英文版的书上直接得到海外知识。

中日礼仪差别

中日礼仪 对于日本这个国家,他与中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的许多文化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中日之间也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差别。历史的发展证明,中日的文化传统有着很大的差别,在各自的礼仪文化方面更是显示着强烈的民族性特点。 在日常交往中,见面礼都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礼仪修养,在中国和日本都是如此。中国的见面礼可分为握手礼、鞠躬礼、致意。在中国,握手是一种沟通思想、交流感情、增进友谊的重要方式。与他人握手时,目光注视对方,微笑致意,不可心不在焉,左顾右盼。在一般社会交往中,人们往往采用招手致意、欠身致意、脱帽致意等形式来表达友善之意。在日本,见面时多以鞠躬为礼,并且对鞠躬弯腰的幅度有十分严格的规定,鞠躬弯腰的深浅不同,表示的含义也不同。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相会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用双手递接名片。 在商务礼仪上,中日之间也有很大的差别。在商务活动过程中,中国人在讲话过程中不做夸张的动作或者面部表情, 而且不欣赏别人做出类似动。日本人在商务活动中很注意名片的作用,他们认为名片表明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因此总是随身携带。日本商人比较重视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他们在商务谈判中十分注意维护对方的面子,同时希望对方也这样做。而商务之后或者之前的娱乐是商务活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内容。日本商人经常邀请他们的商业伙伴赴宴,宴席几乎总是设在日本饭店或夜总会里,十分丰盛,往往要延续好几个小时。在日本,互相赠送礼品也是一个十分重要的交际礼仪。日本人无论是访亲问友或是出席宴会都要带去礼品,一个家庭每月要花费7.5%的收入用于送礼。到日本人家去作客必须带上礼品。日本人认为送一件礼物,要比说一声“谢谢”的意义大得多,因为它把感激之情用实际行动表达出来了。中国人的礼文化更是源远流长。而现在的社会更是无礼不行的,不管是人际交往还是商业之间的合作,都是离不开送礼。中国人送礼讲究礼轻情意重,喜欢将送礼的态度及言谈举止做到最好以打动人们的心意。 饮食礼仪是各民族礼仪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饮食礼仪,由于地域辽阔,饮食礼仪繁多且各不相同,但大部分还是通用的。比如用餐时主人长辈先食,不伏碗吃饭,不举碗喝汤,不用筷子搅拌热汤,不伏汤而饮。任何餐具反扣的行为被视为不礼貌。在中国,吃饭或者喝汤的时候是不能发出声响的,但是在日本,发出声响不仅不忌讳反而欢迎。因这种行为往往被认为是用膳者对饭菜的赞美或吃得香甜的表现。受款待的时候,在中国要稍微剩下一点饭菜。这个是“我吃饱了”的意思。但是在日本这个则是“这个不好吃”、“我不喜欢吃这个”的意思。 日本是与我们一衣带水的“邻邦”,自古以来, 日本的文化就深受中国的影响。日本的诸多礼仪都与中国许多相同之处,但是又存在很大差异。这些差异的形成主要还是源于两国文化传统差异。中国的礼仪主要来自儒家思想。儒家学派对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存在着巨大影响。儒家思想的精髓在于它的社会伦理思想,正是封建社会伦理观从国家统治阶级的高度期望出发,将人们现实生活中的行为规范用通俗的语言——道德意识规范起来。形成了中国传承了几千年的礼仪道德体系。中国的“礼”的本质更在于实现一种非法律维持的社会组织方式。 日本人的礼仪文化中强调和,主张人人安守本分。这种思想的本质与中国儒家思想是相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的差异 班级:食品药品监督管理132 姓名:薛珂珂 引言: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日本在吸收了中国文化的基础上逐渐发展了自己独的语言和特有的文化。反映中日文化差异最突出之处,在习俗方面,如,见面问候的差异: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而日本人之间问候,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其次就是在饮食方面的差异;最后是两国在节日上的异同。 自古以来中日两国就有“一衣带水,两襦咫尺”之称。但是日本是日本,中国是中国.日本的文化不是中国文化,中国的文化也成不了日本的文化.假如非要说什么日本的文化是传统中国文化的继承者恐怕不仅是不尊重中国文化,也是对日本人的极端不尊重.所谓大化改新前后,日本大规模吸收中国唐朝文化,并利用汉字造日文,大规模吸收中国的技术和制度,由此得出中日文化同宗同源,是极不负责的想法,既对中国不负责,也对日本不负责。日本曾吸收中国文化这不错,但理智的来说,中日的文化只是略有历史遗留下的少许相似之处,不能相提并论,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中日文化的异同之处。 一.中日习俗中“见面礼”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让我们看看两国在这方面的异同: 在中国,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 二.中日“饮食”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日两国在饮食方面也存在着许多的异同之处。 相同方面 1,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均认为大米是理想的主食。中国是农业大国,南北方人都喜欢吃大米,特别是南方人,以大米为主食,而且这一习俗历史悠久。北方人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制,虽以小麦、小米、大豆等杂粮为主,但如有大米也很爱吃。而日本自古以来有得天独厚的水资源,加之气候土壤适宜稻米生长,所以整个大和民族一直食用大米,并把大米品种改良得好吃、好存,使日本民族以大米为主食,并钟情日本大米。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中日传统节日对比 摘要: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往密切,中国文化不可避免的对日本产生了深远影响,通过对 比两国传统节日,探寻日本对中国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同时,对中国吸收外来文化、保护传统文化也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传统节日中日对比借鉴意义 传统节日是一个国家或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传统节日的形成过程,是国家或民族的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中国和日本两国的友谊源远流长,在古代,日本总是从中国学习先进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等,中国文化对日本产生了及其深远的影响,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就是日本传统节日中的中国文化。日本的“祝日”和“行事”等有很多都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传统节日,但它们的内容形式和节日内涵大多发生了一些变化,本文就其中的几个主要节日进行比较,从中看出日本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中国很多的传统节日大多与天文、历法、和节气密切相关,很多传到节日的节日也是和节气关联很大的,日本和我们一样,四季分明,比较容易的感受到四季的变化,日本一年中最隆重的节日当属元旦了,其次,日本传统文化中有“五大節句”,分别是人日節句,女童節句,端午節句,七夕節句,重阳節句,在这些节日中有很多丰富多彩的节日活动,节气食物,风俗习惯,神话传说等。 在当今日本,元旦即新年,其地位和春节在我国的地位是相同的,但不同的是日本的新年比我们早一个月左右,在日本,从年前的“除夜”到“初诣”再到“七草”,其中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我国除夕守岁的风俗渊源已久,在除夕下半夜之时,敲钟108下,意喻消除人世间108种烦恼等。日本的“初诣”风俗发展到现在与中国的传统差别很大,在中国的大部分地区,新年烧香,敬神,祭祖是必须的仪式,拜年也是由来已久的习俗,但在日本,由于道教在社会上的地位显赫和佛教的传统仪式,新年的初次参拜特指对神社和寺庙的参拜,以祈求神灵保佑平安,形成了年三十夜撞钟,大年初一拜社的独特风俗方式。 人日節句是“五大節句”之首,起源于中国的“人日”传统,传说女娲创世时,造出鸡猪狗牛等动物后,第七日才造出人来,所以我国民间把正月初七叫做“人日”。我国汉代开始有“人日节”,中国传统有“摊煎饼”,吃七草粥的的习俗。七草的种类也因地而异,活动五花八门。在日本,人日节这一天,要喝七草粥移除邪气,七草包括萝卜、芹菜、荠菜、菠菜、茼蒿、苤蓝等,并在剁七草,做七草粥时,唱追鸟歌。这天吃放入七种初春嫩菜的粥,以祈求无病无灾。 三月三是日本的女儿节,女儿节可追溯到1000多年前的平安时代中期,那个时候把每逢三月初的“巳日”称之为“上巳节”,该日举行以无病消灾为目的的去除恶魔的仪式活动,这一天,在日本有女儿的家庭都要设偶人坛,设置特殊的食品,举行偶人祭,为自家的千金祈求平安幸福。关于中国的额“上巳节”可以追溯到夏代,三月上旬的巳日在水滨举行活动是周朝就出现的习俗,魏晋时,把每年的三月上旬巳日固定为每年的三月三,中国传统的“上巳节”是与修楔驱邪活动密不可分的。有传说三月初三是王母娘娘的诞辰,便有了“祈求女儿富贵平安的”成分。与中国不同的是按照中国的农历三月,大部分地方正是春天已至,万物复苏,所以每年的三月三也成为“桃花节”,但传入日本后,因为日本盛开的都是樱花,其实早已是有名无实的赏樱节了。另外,日本借用人形来代替主人本身,这种驱邪活动是对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日文化的异同 中国与日本“一衣带水,两襦咫尺”,自古交往密切。日本文化秉承中国文化,传统文化的起步发展沿袭了中国古代文化,与中国有许多相似之处,比如,民以食为天,在饮食方面,中日两国的主食都以大米为主,大米在中日两国饮食文化中均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中日两国人都喜欢品茶,都把喝茶当作一门艺术;中日两国都喜爱书法并在书法方面都有一定的造诣;中国人和日本人都很努力发奋,自强不息,还有,两国都很重视文明礼仪,都是“礼仪之邦”,但是,日本文化与中国文化又有一定的差异。 首先,从整体上来说,中国文化属于辩白文化,而日本属于道歉文化。日本人喜欢表达歉意,比如受到别人帮助就习惯说“对不起”,这种“道歉”并不仅仅是狭义的道歉,更重要的是对他人帮助自己而给他人带来麻烦而表达的歉意,一定程度上相当于“谢谢”,然而日本人所“对不起”的频率却远远高于说“谢谢”的频率,这种情况就是由日本的“道歉文化”而致。中国人喜欢“解释”,尤其在犯了错误之后,通常情况下会首先解释原因。这种解释原因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是在说明自己所犯错误对他人造成不便的无意性,并不是刻意的不尊重,因而也相当于道歉。但是,众所周知,中国人好“面子”,所以“作解释”也有为自己开脱,寻找借口的成分,而这种情况是由中国的“辩白文化”所致。总体而言,文化不同,对待同一件事情的态度也不同。比如一个学生迟到,在走进课堂里的时候,中国学生会首先向老师解释自己迟到的原因,而日本学生会首先向道歉同时要鞠躬,两种不同的表现本质上是由两种不同的文化性质和文化背景决定的。 第二点是从中日文化背景下人的成长与社会方面进行比较。在社会大背景下,日本崇尚“自由合理”,而中国崇尚“奋发图强”。 首先是少儿时期两国国民与社会的关系。日本总体呈现少子化趋势并面临保育院超员现象;日本的专业主妇减少,政府实行鼓励生育的政策。这些是日本现如今的社会形式。在教育方面,日本实行轻松教育,重视社会规范的引导崇尚的是团队化的生活方式。日本孩子注重就培养团队化生活方式和观念,讲究合作和团结,“重在参与,不强调争第一”。中国不同于日本,中国人口持续快速增长,政府鼓励计划生育政策。由于少儿多,相应的幼儿园数量庞大,因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国,两国有着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渊源,日本人也曾经那么热情深入地学习中国语言和文化,并把中国语言和文化引入到了日本本土,日本的每一样东西,每一种习俗,似乎都与中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是,经过几千年日本的发展,他们有了自己不同于中国的独特的文化。最突出的表现在于礼仪文化、饮食习惯和文字上。 关键字:文化差异、礼仪文化、饮食习惯、语音文字差异 在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同个国家南北地区的文化尚且会存在很大的差异,更别说两个不同的国家了。即使日本的文化都是源于中国,如今,作为两个不同的国家,在文化上绝对会有差异。现在我从几个方面来谈谈中日文化差异。 1、中日礼仪文化比较 中日两国都被誉为“礼仪之邦”。在中国是特别是男士,很多场合下是通过握手来表达问候。与人初次见面,熟人久别重逢,告辞或送行均以握手表示自己的善意,因为这是最常见的一种见面礼、告别礼。有时在一些特殊场合,如向人表示祝贺、感谢或慰问时;双方交谈中出现了令人满意的共同点时;或双方原先的矛盾出现了某种良好的转机或彻底和解时习惯上都是以握手为礼。这样既可以表现出人们的基本礼仪,同时也可以通过这种礼仪来化解一些矛盾,使大家可以和平相处。 而在日本,鞠躬是最基本的礼节。鞠躬也有很深的学问,地位低的人首先鞠躬,而且鞠得最深。鞠躬鞠得愈深,鞠得愈久,所表示的尊敬、感谢、诚恳、敬意、谦恭、悔悟等等的程度就愈强烈。日本人初次见面对互换名片极为重视。初次见面不带名片,不仅失礼而且对方会认为你不好交往。互赠名片时,要先行鞠躬礼,并双手递接名片。通常是地位、年龄低的人先递名片。到日本人家里作客或到公司拜访客人,要预先约定时间,还有日本人有赠送礼物的习惯,拜访亲朋好友、出席宴会、旅游带回来的土特产,通常是一些很便宜的东西,礼不在厚,礼物的包装就很花心思,为的是给对方留下深刻印象,向对方表示自己的心意。 中国人送礼成双,喜欢2、6、8、9等数字。日本人送礼一般是奇数,通常用1、3、5、7等,并且日本人很忌讳“9”和“4”。按日本习俗,向个人赠礼须在私下进行,不宜当众送出。日本人禁忌绿色,礼物忌送手帕、梳子、荷花等;探病的时候不能送带根的植物。 中国人也注重礼仪规范,在正式场合也要正装,要求并不太严格,而日本人非常注重礼仪和服装。不同的场合要求不同的服装,特别是男性,必须穿一套正规的西装。在日本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参加婚礼和葬礼的时候,男性都是穿一套的黑西装。怎样分辨才知道是参加婚礼还是葬礼呢?要从男士所佩戴的领带来区分。参加葬礼的都必须系黑色的领带;参加的婚礼的就会系一个蝴蝶结领带,或其他颜色的领带。 2、中日饮食习惯比较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中国和日本由于地理位置相近的原因和历史交流,两国的在饮食习惯方面有许多共同语音,但是不同点也有很多。中国饮食与日本饮食,同属东方文明的产物,具有含蓄,优雅的特点。在日本文化中,很大一部分承袭自中华文明,饮食也不例外。然而,大和民族是一个富有创造思维的民族,特定的地缘环境,有限的自然资源,促使他们不断创新,进而独树一帜,这都源于大和民族对自然,对人的独特领悟。 日本料理尊重的是发挥材料本身的味道,根据情况生吃就是最好的选择,比

中日传统节日

中日传统节日 由于古代中日文化的交流,日本也有着许多和中国一样的传统节日,春节、乞巧节、端午假等等,虽然过得实际日期与中国不同(日本的节日都是过阳历,中国的传统节日都是过阴历,如春节日本是阳历一月一号,中国是阴历一月一号),但是大部分的习俗还是一致的。比如过春节要吃年糕,要去烧头香等等,但是在日本,也有一些在中国传统节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节日,比如我接下来要介绍的节分(せつぶん)。 立春、立夏、立秋、立冬的前一天被称为节分,意味着季节的交界点,但是日本人最看重的是立春的前一天,也就是阳历二月三号,因为在古时候(还在使用阴历的时候),立春的前后会迎来元旦,节分也就相当于大晦日,需要除去邪气。而在节分这一天,需要进行撒豆的仪式,这个仪式据说起源于平安时代宫内在除夕夜进行的一个叫打豆(豆うち)的驱邪仪式,在江户时代之后就在平民之间广为流传起来。 撒豆仪式也有着一定的规定流程。一般的撒豆意识中会有扮鬼的人和撒豆子去砸鬼的人。鬼的形象基本上有着差不多的细节,都有着牛的角和鬼的皮毛,因为在十二干支中,鬼门位于牛和虎中间的位置。用煎过的黄豆来撒也是有其原因的。因为豆(まめ)音同魔目(まめ),煎豆子(豆を煎る)音同射魔眼(魔目を射る),而且谷物被认为寄存着灵力,而黄豆又是比较大的谷物,所以才会形成用煎过的黄豆来驱邪这样的习俗。撒豆子之前,放在神坛之前供奉一下比较好,但如果没有神坛,就放在神圣的白纸上(因为紙(かみ)音同神(かみ),被认为是有价值的东西),放在高于视线的地,朝向需要朝南或朝东。因为鬼是我们所看不到的,所以撒豆的时候没有鬼的存在也没关系。打开门,拿的时候盒子放胸前,把心中的邪气也撒出去,边大声叫:“鬼怪出去!(鬼は外!)”说完之后要马上把门关上,不让赶出去的鬼再回来,在这过程中,弄出声音也是驱邪的重点。然后边说:“福缘进来!(福は内!)”边朝里撒豆子,并且还要吃比自己年龄多一颗的豆子。如果年龄大的人吃不了那么多的豆子也可以喝福茶。 在日本,全国各地也有具有当地特色的节分仪式和活动。比如说在广岛县广岛市的住吉神社,人们不是通过撒豆,而是通过烤制大量的沙丁鱼头来产生特别浓烈的气味,在传说中这样是能够用来驱鬼的;再比如说在神奈川县的箱根神社,会进行向在水上滑行的鬼撒豆的仪式,这是只有在日本水上滑行发源地的芦湖(芦ノ湖)才有的仪式。 然而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迎春的作用远大于驱邪,“一县里派报春送春牛帖子和立春帖子,二迎句芒神并撒豆消灾,三赶春牛”。从此可见,虽然说撒豆消灾这一习俗被沿袭了下来,但是在中国,人们更多的是庆祝春天的到来并且祈求新的一年有一个好的收成,更多的是迎春以及祈愿。而且在中国,立春的前一天进行的活动是被归到立春那一天的活动里去的,换而言之,中国并没有严格意义上叫节分的这个节日。所以,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之中,传统节日的习俗也是会改进、发展的。 那也许就有人会提出这样的疑问,节分习俗的差异性是因为在发展过程当中产生了一个新的节日所以才会有新的习俗,是不是相同的节日其习俗就不会因为文化的传播和发展而改变呢?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通过对于除夕习俗的比较来得到更多的了解。在中国,除夕的习俗有吃年夜饭、贴春联、贴窗花、贴福字、燃爆竹、祭祖、挂灯笼、

中日文化比较论文

学习中日文化比较课程之后,以及联系自身对此方面的了解,我主要对其中的三大部分很有感触,分别是:中日茶道的差异、中日饮食的差异以及中日婚礼的差异。 一、中日茶道的差异 中国茶,是文人异士会面必不可缺的一种东西。这些人能在茶中喝出友谊、喝出交情。中国人,自然谦和,不重形式。所以不管是唐代的茶经,宋代的大观论茶,或明代的茶疏,一般人民将饮茶融成生活一部份,没有什么仪式,没有任何宗教色彩,茶是生活必需品,高兴怎么喝,就怎么喝。品茶之四大特色是:有“酸甜苦涩调太和”的中庸之道,有“朴实古雅去虚华”的行俭之德,有“奉茶为礼尊长者”的明伦之礼,有“饮罢佳茗方知深”的谦和之行。中国茶是中国文化息息相关,是中国礼仪之邦的体现点之一。 茶在中国有着根深蒂固的地位。茶文化是东方文化的精髓,是东方民族不朽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国是茶的故乡,是茶的发源地,也是最早发现、利用茶叶的国家。从汉魏、两晋、南北朝开始以来,饮茶风俗从巴蜀地区向中原广大地区传播,茶文化由萌芽逐渐发展。唐代茶文化随着佛教的传播而传入朝鲜、日本,以后又传播到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茶文化作为大唐文化的优秀组成部分,在日本得到了登峰造极的发挥,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日本茶道文化,并成为日本的国粹,饮誉世界。茶也是我国国饮,以茶敬客,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传统习俗。茶对于人类来说,—可让人啜英咀华,尽享茶之美味;二可醒神明目,有益健康;三可陶冶性情,修身养性;四可聚集亲情,有融洽

感情之功能。茶文化已成为华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正如现在,冷冷的天气,然后就应该捧杯茶,虽然普通人不是很懂品茗,但是喝着茶很舒适,喝茶还能醒神,工作学习之余,喝杯茶,舒坦。 日本承袭我国文化遗绪,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唐朝影响最深。唐时佛学盛行,佛家以茶代酒之风由中国传入日本。日本茶道,又称禅茶,其精神在于利用茶净化心灵,提神醒脑的特性,使饮茶者的心神,暂时革除一切俗务杂念,以期直扣人的本相,即是达到所谓本来面目赤子之心的境界,因为必需藉假炼真,所以对于环境的布置、器物的使用,要求的水准极高,茶屋必须外幽雅清寂,古木参天,奇石、古董,排列有序,内面必须玩物古董、瓶花名画,器皿烧制精巧华丽,高雅实用,主客态度必须平和谦逊,心无杂事,正襟危坐,虔诚授受。饮茶问之交谈,腔调馨欬,均须合体。日人认为这种心境为和、静、清寂的总和,如茶屋是代表宇宙万物经过过滤净化后,唯一可赘凭借的象征物,人一旦介身其中,一方面慢慢品尝苦涩的茶味,此情此景正是物我文融,天人合一,是用一种无意识的境界,藉以了悟永恒的价值。 我觉得,中国是喝茶懂道,日本人是喝茶说道,懂和说是最大的区别,说我偏心自己的国家也好,说我实话实说也罢,我仅仅是通过茶道来诉两个国家之间的差别。中国为五千年文化历史的优秀大国,茶文化也是源远流长,日本是中国边上的小国,茶文化本来自中国,又有什么资格可以比较呢?换句话说就是,日本是支流,中国是源头

中日饮食文化对比1

中日饮食观对比 系部:中文系班级:汉语言文学一班姓名:黄桢敏学号: 中日两国地饮食观存在较大差别, 这一点自古有之, 尤其在古代,两者地地位便截然不同. 民以食为天, 中国人自古以来一贯重视饮食.孔子就曾在《论语·乡党》中说过“食不厌精, 脍不厌细”.这句话迄今为止仍是众所周知,是中国典型地饮食观点之一.在三千多年以前地周朝地书籍中就已有了关于烹饪方法地记载, 还有诸如“周礼, 天官冢宰”这样地饮食疗法地记述.在周朝时就已设有负责管理宫中饮食地专门职员.前汉淮南王刘安虽贵为一国之君, 仍时常亲自烹调膳食, 有时还向部下传授烹饪技术.传说豆腐就是由他发明地.在《诗经》、《书经》等书籍中, 有关于酒、醋、酱油等食品, 甚至还有关于营养师以及食物医生地相关记载.在湖南马王堆汉墓中出土地丝绸料上有一篇约两千年前地帛书《养生方》, 上面记载着古代君臣地饮食及性生活等去病延命地方法等地问答, 称为《十问》.此外, 从“吃”这一汉字在汉语中所使用地范围之广便可看出中国人对吃地重视.除了“吃”地本义之外, 常见地如“秀色可餐、吃官司、吃亏、吃苦等.可见自古以来饮食文化便是中国文化中最重要地内容之一.b5E2R。 日本人对饮食地观点, 尤其在古代时, 与中国完全不同.日本关于饮食地古代文献资料很少, 从这点可以看出历史上日本并未将饮食文化放在一个重要地位置上.以前地日本人是通过一个人地穿着、交通工具、住宅等来判断一个人地地位、教养、甚至是人品, 而至于对方吃什么, 日本人根本就不想了解或者说根本就不关心, 更甚地是, 很多人还将谈论关于饮食地话题认为是可耻地事.在武士掌权地德川时代,他们所受地教育便是“快吃、快排便、快走.男人, 不应过多考虑吃地东西! ”.这种情况直至近代才逐渐发生改变.近代以来, 日本人也慢慢从营养地角度来思考关于饮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摘要:中国和日本是一衣带水的邻邦国家,日本文化有着许多中国文化的基础,但又很好地与本国的特点相融合,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另外,中日两国由于地理、人文和环境等因素的影响造成了两国文化有一定的差异。本文从茶酒、风水和筷子三个方面就中日文化做一些对比研究。 关键字:文化差异、茶酒文化、风水、筷子 正文: 中日文化比较研究 中国和日本隔海相望,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了。古代日本的 文化主要来源于对中国文化的学习,然后再加以吸收,最后形成了日本的文化。尽管现在提起日本这个名词,大多数人的第一反应就是反感,从日本侵略战争 到现在钓鱼岛之争,无法不让我们愤慨,但是无可否的是日本文化经过漫长时 间的冲刷,现如今已发展成具有日本特征的东西,甚至某些方面已经超过中国。下面我将从从几方面对中日文化做些对比分析。 (一)茶酒文化 品茶饮酒,是全人类源远流长的文化现象。日本的茶、酒文化都源于中国,在引进之后融入了日本国民的精神和思想意志,形成独具日本特色的茶道和酒 文化,茶酒文化在两国之间的变化反映了两国文化的不同之处。 1、以茶文化的发展剖析中日文化特征 中国茶文化是经过数千年发展演变而成的独特的文化模式和规范,中国最 早关于茶的记载首推《尔雅》,其中“伐木篇”与“释草篇”中都出现了“茶”字。经历了隋朝隋文帝的嗜茶,以及唐朝时“茶道大行”,茶已经成为人们日 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饮料了。在中国的历史长河中,不同的时代、不同的民族 和不同的环境呈现出了不同的茶文化的形态。中国的茶道“和、静、怡、真” 是基于儒家的治世机缘,倚于佛家的淡泊节操,洋溢着道家的浪漫理想。因此 中国的茶文化形成了一种独具开拓性、多元发展的模式和和谐、平衡的世界观。 日本的茶道来源于中国,却具有日本名族味。从中国茶一进入日本,茶就 具有了禅的意味,形成了兼具中国和日本特色的“混杂文化”。日本对饮茶的

中日文化差异

浅谈中日文化差异 纵观中日的历史起源与社会发展,我认为中国与日本的文化差异其实从日本明治维新开始有了中西之分并且两国的发展开始朝着不同的方向趋近。明治维新以前,日本主要吸收的是以中国为主的东方文化,明治维新以后主要学习西方文化。中国却一直以沿承先人观点来发展本身,因此中国文化具有一脉相承的持续性和完整性。 中国是以黄河流域发展起来的民族。它是以汉武帝时期提倡的以儒家思想为主线,其他思想为辅线而发展起来的礼仪之邦。其核心是提倡德政、理治和人治,强调道德感化。在这文化底蕴下,和合文化成为中国文化的集中体现。和合文化强调人为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五千多年的历史变迁,但是和合文化却至始至终都没有改变。现代中国的可持续发展观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中国属温带与亚热带地区,所跨纬度与经度大。这一地里趋势有利于多种作物的生长。也为中国的农耕与茶道提供了有利的先天条件。于是,这种条件使统治者的治国政策始终强调的都是民以食为天。秉持着以农为本的治国理念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文化的一大亮点。时至今日,中国的三个代表中依然坚持着这一理念。 此外,中国物大地博,自然资源丰富。这一特点使中国统治者一致认为中国是“天朝上国”,无需从外国学习。也正是中国作为四大古国的这一特点,致使中国在唐朝时文化思想成为世界之首并被外国传教士带回本国。但从长远来看,这一观点致使中国没有外敌压迫的紧迫感和物质缺乏的困境感,以至于清末出现了“闭关锁国,落后就要挨打”的被动局面。并间接导致了中国救国道路的艰辛与坎坷。 日本属于典型的临海国家,享有海运之便。又加上本国领土小,且山居多。这一不利条件致使日本国内资源缺乏。因为日本地震与海啸等一些自然灾害,时常挑战着这个临近海洋的国家的生存能力,所以,征服大海和自然的坚强斗志随着时间的流沙,慢慢融入这个民族的血液,直至生命的骨髓。这些骨髓支撑着他们形成了勇猛、外向、尚勇好战的性格和不断更新血液的信念以及集体主义。 明治维新以前,日本的血液主要是从中国引入。他们吸收中国最新近的技术、文化、政治,积极推进了本国的政治改革与政治发展。但是,与此同时,也吸收了其他一些个国家的优秀文化。其表现最突出的是江户时代。它在全面吸收消化儒家思想的同时,也摄入了以兰学为代表的欧洲文化,致使日本文化空前繁荣。由此可见,日本的文化具有多元性。这种多元性在明治维新时表现的更加淋漓尽致。也正因为日本文化具有多元性,使日本明治维新时期在接受西方思想、文化、技术和制度时能保持一种积极的、开放的心态。 因此在明治维新以后,中日两国的文化差异逐步扩大。以下以教育问题和饮食习惯为例。 从现在社会实况来看,世界上的每个国家都十分重视教育。虽然,日本的现代教育虽然比西方国家起步晚,但它的基础教育普及度却是世界之最。日本实行的是九年一贯制免费义务教育,小学的入学率高达百分之九十九,大学也进入“全入时代”。也就是说,日本的所有人都可以进入大学学习,尽管如此,日本的大学还会出现招不满的现象。而中国,实行的九年义务制教育,虽说学费免费,但是其他物质还是需要学生自己交费。中国的高中升学必须参加笔试,大学的升学率也还没有普遍。日本大学注重的是实践性与理论性相结合,在日本,学校开各种各样的课,可以供学生自由选择。但是在中国,学校注重的大都是学生的学习成绩,不怎么注重学生以后走入社会的实际需要性。现在的日本技术类学校特别多,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高中毕业以后是读大学还是学一门技术。但是在中国,去读技术类学校的学生大都是由于高考分数不够,无奈之下只好去读技术类学校。由于中国属于发展中国家,日本属于发达国家。从技术方面来说,两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教学方法、教学设施、教学生源等等的不同,直接导致了中日两国社会人才所占比例的不同。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1家长权力 中日两国都是父系家长制,但在家长权力上有所不同。中国的家长权 力为终身制,只要家庭当中的父亲活着,那么他就一直具有家长的权 力和权威;而日本的家长权力为阶段制,父亲在年纪大了或生病不能 继续料理家业的时候,就要把家长的权力交给继承人。一旦交出了家 长的权力,就要与家庭中的其他成员一样,服从新家长的领导。 2继承人的选择 中日两国在继承人的选择方法和制度上有很大差异。 2.1养子条件在中国,夫妻在没有亲生子女或者没有亲生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通常为父系亲属的儿子,称之为“过继”;而日本的夫妻在亲生儿子以及入赘的女婿不够优秀 的情况下,会考虑收养他人的儿子做养子。收养对象能够没有任何血 缘关系,选择范围比较广。 2.2赘婿要求在中国,夫妻在只有女儿没有儿子的情况下,会考虑招 婿入赘。入赘的女婿一般不改姓、不能入族谱、不具有继承权,而且 生下的子女随其母亲姓;日本的夫妻在儿子不够优秀时,会考虑招婿 入赘。入赘的女婿要改姓,成为婿养子,而且有家产继承权。 3家族观点 中国的家族主要是由血缘关系组成的集团。这个家族集团不但包括直 系亲属,还包括旁系亲属。中国人对家族的延续非常注重血统的纯正,在以“孝”为家族伦理核心的中国家族中,传宗接代被看做是最大的 孝顺。俗语中有“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说法。日本的家族是以农 业生产为目的的地缘集团。比起血统的延续,日本人更注重家业的传承,从而保证作为生活共同体的“家”的长期兴盛。日本人的亲属范 围比中国窄,一般仅限于直系亲属。家族成员不一定是有血缘关系的

亲属,也能够是没有血缘关系的家仆、佃户、雇员等。日本的家族伦 理以“忠”为核心,只要对家族忠贞不贰,非血缘关系的家族成员也 能够参与祭祀活动,死后也能够葬入家族墓地。 4家业管理及财产继承 在中国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管理。除非父亲过世,否则就一直拥有 家业的管理权。在财产继承方面,中国实行的是诸子均分制,即将家 产平均分给所有儿子(有时也包括女儿),长子一般在分配中不具有 特殊权利。在日本的家庭中,家业由父亲和继承人共同管理。在父亲 有水平管理的情况下,家业由父亲管理。当父亲年纪大了或因病没有 水平管理家业时,家业就交给继承人管理,并且继承人能够是入赘的 女婿或者养子。日本的家庭财产实行长子继承制,不分给其他子女。 而且长子虽然在家庭中拥有特殊的身份与地位,但当长子的水平不足 或身体上有缺陷而无法管理家业时,日本的家庭就会剥夺其长子地位 而改立其他儿子为长子,或者另立有水平的养子、婿养子为家中的长 子来继承家产。 5结论 同属于东亚文化圈的中日两国的家文化有着诸多方面的不同,这种不 同对中日两国社会、企业、家庭都产生了不同的影响。随着社会和经 济的持续发展,中国家文化中的一些元素已经不适合当今社会的发展 趋势,我们应该加以改进。首先,财产均分制将会造成资产的分散, 导致无法合理地利用资源,不利于家族、社会的发展。应改变财产均 分制度,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其次,继承人的选择只限于直系亲属,甚至传男不传女,这就人为地缩小了继承人的选择范围,造成了人力 资源的浪费。应该使继承人选择多元化,扩大继承人的选择范围,保 证优秀的人才成为家族的继承人。最后,家业管理方面,应该是能者 居之,而不是长者居之。总来说之,要将中国传统文化中与现代社会 需求相适合。惟其如此,才能保证国家和家族的长期发展。 从家文化看中日文化差异论文

中日文化的颜色差异

中日文化的色彩差异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颜色的生成具有神秘主义的意味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跟古代中国的宇宙观念和五行学说密切相关。古代中国人的基本宇宙观念就是天圆地方,天地上下又分为东南西北中五方,它们分属木火金水土五德,各具青赤白黑黄五色。五色一词最早见于《尚书·禹贡》:“厥贡惟土五色。”《礼记·礼运》中:“五色,六章,十二衣,还相为质也。”《孙子兵法·势篇》认为:“色不过五,五色之变不可胜观也。”从而确定了五色为颜色中的正统地位。 日本人受到自然的恩惠,因而对自然和自然的色彩怀有深切的爱和特殊的感 情,对自然美和色彩美的感觉敏锐纤细,并且含有丰富的艺术性。根据佐竹昭广在《古代日本语的色名性格》一文记载,日本远古时代没有直接表达颜色的词汇,只有表示光线的两组词,即明与暗、显与漠。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演化为赤(明)、黑(暗)、白(显)、青(漠)四个直接与颜色相关的词。所以,赤黑白青是日本人原始色彩感觉的基本色。 一、红色 红色是中国文化中基本的崇尚色,它体现了中国人的追求和向往。它象征富贵、吉祥、喜庆。春节贴红对联,节日挂红灯,结婚以红色布置新房等;它又象征顺利、成功和有利可得,人的境遇很好被称为“走红运”,分取合伙经营的利润叫“分红”;它还象征忠诚、仁义,如京剧表演中关羽等人的红色脸谱。红色还是血液的颜色,中国古人认为血有“去秽驱邪”之功效,巫师、道士在作法时,常泼洒动物的血以镇魔驱鬼。民间也有系红腰带、穿红袜、挂红布辟邪的民俗。而19 世纪以来,红色被公认为含有政治内容的色彩,共产党最早建立的革命根据地叫“红色区域”,最初的政权叫“红色政权”,最早的武装叫“红军”,至今少年儿童仍佩戴“红领巾”作为优秀与进步的标志。 而在远古时代的日本称赤色,即红色为赤不浄,代表血与火是一种大凶之色。在 日本古代人尤其是猎人、渔民、铁匠以及酿酒业、林业、盐业为生的人眼中,赤色不仅与污秽肮脏联系在一起,而且还意味着灭顶之灾。因此,生育后的妇女和例假期间的女人是禁止出现在神佛面前的,她们被关在与家人隔离的房间里,并且不能与家人使用同一个灶台做饭,不准她们随便触摸渔具,更不准上船。如果无视这些忌讳,男人就会进山断腿,遭遇猛兽;出海翻船;居家起火,损失惨重。这些习俗表明古代日本人对赤色是厌恶的。另一方面,日本人对赤色除了厌恶和忌讳,似乎又包含着复杂的情感。《日本书纪·神武天皇即位前纪》中记述了神武天皇为了制造御神酒瓮率领臣下挖取赤土。天照大神的弟弟素戋鸣尊打败八俣大蛇,说他乘坐的是一艘涂了丹土即染成赤色的船。日本人还自称日出之国,以红色的太阳图案作为国旗,可以看出日本人对红色还心存敬畏之感。 二、白色 白色与红色相反,它是中国文化中的基本禁忌色,体现了中国人的摒弃和厌恶。它象征死亡、凶兆、悲凉,自古以来亲人死后家属要穿白色孝服,为之设白色灵堂,出殡时要打白幡等;它又象征腐朽、反动、落后,过去称国民党统治区为“白区”,视一切反动派的压迫和屠杀政策为“白色恐怖”;它也象征失败、愚蠢、无利可图,把出力不讨好或没有结果叫做“白干”、“白辛苦”,在战争中失败的一方总是打着白旗投降等;它还象征奸邪、阴险,如京剧表演中曹操等人的白色脸谱。当然,现代的年轻人由于受西方影响,城市中又以白色为新娘礼服之色,代表纯洁吉祥的意义。而日本人将白色视为“神”的色彩,在日本《古事记》记

论中日文化差异

论中日文化差异 发表时间:2016-07-04T11:08:21.057Z 来源:《文化研究》2015年10月作者:赵金秋[导读] 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以赠答行为为中心 赵金秋 云南省大理卫生学校云南昆明 671000 摘要:“赠答”即相互赠送礼物,包含“送礼”和“答礼”两个方面。赠答行为作为社会中司空见惯的文化现象,是人与人之间进行日常交往的重要交流方式。通过人与人之间的赠答,能够有效促进人们感情交流,协调人际关系。中日两国人民都十分重视人际关系,并且喜欢通过互赠礼物的方式传达感情。本论文首先在通过认识中日两国礼品赠答的实际情况,在明确了赠答文化的基础上,介绍赠答方式及赠答历史。其次通过赠答禁忌和礼物选择,考察送礼文化的异同,阐述两国赠答行为差异。最后通过赠答特征来分析其内在的社会文化差异及国民心理。 关键词:赠答文化人际交流文化差异国民心理 一、中日赠答文化的共同点 中日两国从古到今都有着礼物赠答的文化习俗,随着社会关系不断变得紧密与复杂,礼物赠答行为已经成为彼此增进感情与有效沟通的重要方式。彼此交换礼物不仅可以扩大自己的人际交流圈,同时也是维系双方情感与友谊的润滑剂。 二、中日赠答文化的差异性 中日两国由于历史与社会背景不同,文化特征与文化意识形态不同,在礼物赠答过程中有着很多不同之处。 1.赠答的时间 对中国人来说春节、中秋节、端午节是很重要的节日,也是中国传统送礼的节日。除了上述固定的送礼时间外,还有不定时的送礼,例如父亲节、母亲节、教师节、儿童节、生日、乔迁等也会赠送礼物。 在日本,赠送礼物的机会相比中国数不胜数。传统的中元节和年终岁末都是日本人互相赠送礼物的最佳时期。除此之外,结婚、生日、生育、乔迁、开业、探病、升值、旅行等也有赠送礼物的习惯。现代日本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之下,圣诞节和情人节等也开始盛行赠送礼物。除此之外,日本人会在得到别人帮助的时候赠送礼物表示感谢。 2.礼物的选择 赠送礼物是向对方表达自己心意的一种方式,相比礼物本身,其内在富有的内涵更能体现礼物的价值。在中国,烟酒副食品是比较常见的礼物,礼物的价值通常代表了送礼人的诚意。在日本,包装精美的生活用品、装饰品、土特产品等是值得青睐的送礼佳品。而当无法了解对方家庭是否需要某种礼物时,购物卡、礼券等就成为了比较好的选择。由此可见,赠送礼物的行为能够呈现出两国人民民族心理特征的不同,中国人赠送礼物侧重于对礼物价值的选择,而日本人则注重礼物的实用性以及礼物的包装。 3.赠答礼仪 中国与日本一样有着许多文化习俗并深受宗教信仰因素的影响,因此在礼物赠答过程中存在许多偏好与禁忌。日本人喜欢奇数,在节日送礼时热衷于赠送与3、5、7有关的礼物,不喜欢9,因为9的发音是“ku”,与“苦”发音相同,带有苦难之意。而中国人则是喜欢成双成对的偶数2、6、8,并且,中国人喜欢9,与“久”同音,意味着长长久久。 4.社会意义 日本人对人际关系的培养与发展认识与中国人有不同之处。日本人与朋友交往不仅停留在日常寒暄与基本礼仪上,同时会把礼物赠答作为扩大人际关系的一剂润滑剂。在赠送礼物的同时,既表达了自己的诚意,又换来良好的人际交往关系。中国人在赠送礼物的时候一般功利性较强,赠送礼物成为两者之间亲疏关系的衡量标准。对于很多不愿交往与结识的人则不会轻易赠送礼物。 三、中国赠答文化的功利性与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化 中国人送礼更多注重礼物的价值是否贵重,以此获得更多的人情,这与中国人的“功利心理”有关,中国人在进行礼物赠答行为的时候,在出于礼貌的同时更多会考虑所送礼物是否会达到人情往来的效果,是否会让对方满意并接受自己的诚意。 日本人赠送礼物的时候,更多注重礼物的外包装与实用性,包装越精美说明对对方越尊重,礼物不一定要贵重,但一定要精美,才能充分表达自己的用心良苦。日本人的赠答行为一般会严格遵守有赠有还的原则,一个懂得赠还礼物的人才会被看作是一个懂礼节的人,如果在收到礼物后不及时赠还,就可能被认为违背了社交原则。因此礼轻情意重与有赠有还是日本人赠答礼物的一大鲜明特点,由此也体现了日本赠答文化的均一性特征。 四、结语 综上所述,中日两国在送礼的时间、礼仪、礼物选择、社会意义等多方面大不相同,通过这些差异,可以看到中日两国国民心理差异。突出表现在:中国人的礼物赠答行为往往比较功利化,送礼的对象或目的比较明确,很大程度上被“人情”左右,使得礼物的价值和彼此的情谊成正比。而与此不同的是,日本人有较强的集团意识,倾向于送礼的均一化,希望通过送礼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此外,日本人将送礼视为“义理”,收礼必须还礼。 礼物赠答行为是现代社会最普遍的交往方式,中日两国的赠答行为存在的显著的差异性,正反映了两国间不同的文化习俗与社会发展背景。因此只有了解了彼此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方式的不同才能更好的促进中日交流,促进中日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参考文献 [1]刘慧云向洁.2008.海外研修中的中日语言跨文化比较研究[M].国防工业出版社 [2]平山崇.2009.原味日本语中国文化日本文化快乐读解[M].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出版社 [3]徐萍飞夏菊芬陈梦然.2008.现代日本语学研究[M].复旦大学出版社 [4]何智勇黄键.2010.日本交际礼仪手册[M].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中日儿童节对比

中日儿童节对比 篇一:透过动漫看中日文化的差异 中日文化本源相同但走向分化 日本动漫的题材视角比较广涉及面大面向各种群体 这种开放的感觉就比我国仅仅面向少儿的动漫要好 但日本动漫中也折射出本民族的心里 举例反叛的鲁鲁修关于日本灭国后世界三方格局的形式正是民族内心不安的表现又如少年阴阳师中出现来自大陆(我国的妖怪)这显然是对我国的不安对侵略的惶恐 再有死神中犬夜叉中解决问题的方法通常是考打 日本是崇尚强权的国家谁有实力听谁的就是日本的国民性强者即使真理 再有日本人对自身文化怀着极大自豪感本身阶级意识明确年龄级别之间的服从向学长学弟之间啦 各部动漫都有提及日本的传统节日文化 先说这些想起来再告诉你 我喜欢动漫,仅仅提供一下我的心得体会。。。主要说动画。。非专业啊。。 1.日本动漫比中国动漫从许多方面来说都要先进。这个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起步早,技术好,投入资金更多,在经济上占有重要地位,是

国家重要的文化产业。所以各个方面都要成熟一些。。。 2.就动漫本身来看。日本动漫的种类更齐全,内容丰富有趣。分类众多,比如热血啊,竞技类,美少女类,玄幻类啊等等的。然后现代古代穿越的,历史的架空的,人物的动物的。。都有。但是中国的感觉内容比较单一,比较侧重神话传说什么的,而且,说教意味特别浓厚,台词。。比较二。其实我说,神话传说什么的,真的是很棒的题材,也有利于中国古典文化的普及推广,但是不管内在多么好,如果没有好的载体,也不会有人愿意去看的。。。如果不能以一种生动灵活的方式来呈现它,就只能被人晾一边了。 3.日本动漫的制作要比中国动漫高好几个档次吧。不同于欧美动漫的风格,日本动漫是独树一帜的,欧美动漫人物都是以他们自己为参照,当然外形上区别很大,同时表情动作丰富到极致了。。。也很能感染人。。跑题了。就是,日本动漫的画风,很有自己的特点,或可爱或华丽,而且都做的非常细腻。从漫画到动画的筛选也很严格。制作的技术很棒,因而打斗场面什么的,平时的场景,也要比中国动漫好上许多。。。没当看到中国动漫粗糙的画面及呆滞的表情动作,简陋的背景时,我的心就在滴血。。。。 4.除了动画,配音是让动画活起来的至关重要的元素。日本的声优这一行业非常发达,有专门的声优学校,很多声优还是歌手。所以很多时候,有时我们看动画是冲着某个喜欢的声优去的。但中国的动画配音让我非常之纠结。某次我看到虹猫蓝兔七侠传,里面那个配音好难听,尖利而且一味的拖长,让我想去挠门了。。。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