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薛军生1 李双琴2 王学娟3

(1.西安鸿发施工图设计审查有限公司 710004 西安

2.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710003 西安

3.陕西通宇置业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根据结构设计规范所给的公式,编制了各种情况下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箍筋所需的最小配置量的表格,设计人员可以从这些表格中方便地求出设计条件下所需的箍筋数量,审查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核查图纸所配箍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约束边缘构件;合理配筋

引言

在设计和审查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时,如

何把握好其配筋率,使其既满足规范要求,又能达到

节约的目的,往往是一个颇为麻烦的问题,这主要是

由于墙上开洞的影响,使一字形的暗柱与L形的转角

柱、T形的翼缘柱连在一起或者十分接近,不得不将

其设计成一个构件,有限的若干种标准节点难以涵盖

这种大量不标准的情况。笔者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

编制了一套表格,比较简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公式推导及表格编制

设边缘构件阴影区的配箍率为ρ,墙厚方向箍筋

肢数为n

1

,墙长方向箍筋排数为n2,墙厚为b w,边缘

构件阴影区长度为L,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a

s

,单肢

箍筋截面积为A

svl

,箍筋间距为s,则;

ρ=[n1×(b w-2a s)+n2×(L-2a s)]×A sv1

(b

w

-2a s)×(L-2a s)×s

令ρ为规范规定值,n

1

=1,n2=2、3或4,b w=2a s= b0,L-2a s=x,则可解出:

x=

b0A sv1

sρ×b0-n2A sv1

此处x为在规定配箍率情况下箍筋间距为s时,墙厚方向箍筋的允许最大肢距,此最大肢距为两个边肢间的总长度除以肢数所得的平均值,见图

1:

根据上式可编制在各种墙厚、各种配箍率.(按规范公式计算,ρ=λ

v

f c/f y,一二级时λv=0.2,特一级时

λ

v

=0.24、不同间距时沿墙长方向不同肢数箍筋时墙厚方向箍筋的允许最大肢距表,见表1至表7。表7为箍筋肢距为80~300m时各种条件下的实际配箍率。

以上公式是按一字形(暗柱)截面计算的,对于T

形(有翼缘)和L形(转角柱),当b

f

=b w,时,按长度

换算为一字形即可。当b

f ≠b

w

时,可各自进行计算和

配筋。以上情况时,翼缘长度方向的箍筋的一段为墙肢厚度方向的箍筋。

2.设计布筋

根据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墙厚、抗震等级、混凝土强度、钢筋级别、沿墙长方向箍筋肢数(一般2肢或3肢)、箍筋间距(取100、150)、直径,在表中查取沿墙厚方向箍筋的最大肢距,用阴影区两个边肢间总长度除以查得的最大肢距;得所需的肢数。

按求得的肢数进行阴影区箍筋布置,非阴影区减半(由于箍筋间距一级不能大于100,二级不能大于150,又有箍筋无肢长度300m的限制,可通过改变箍筋直径和加大肢距来设计非阴影区箍筋.墙长方向3肢的可变为2肢),箍筋肢距应满足纵筋净距的要求。非阴影区箍筋肢距尚需根据墙竖向筋间距作适当调整。按计算纵筋面积或按阴影区面积计算出构造所需纵筋面积计算所需根数,并进行必要的调整。

例1:设一约束边缘构件l

c

=1200mm,阴影区长度600mm,墙厚300,C45混凝土,抗震等级一级,箍筋间距100mm,计算纵向配筋为2860mm2,试进行配筋。

解:首先说明的是,设计时可利用不同的表格进行比较,选用合适的钢筋种类、箍筋直径和排数,以使设计成果达到最佳状态。今选用表2(HRB335级钢筋)中的二排箍筋,直径12,得最大箍筋肢距为199mm,计算得箍筋肢数为(600--30)/199=2.86肢,取3肢。非阴影区箍筋用HRB335级钢筋Φ10,墙厚方向2排,箍筋肢距:(600—15)/2=293mm,查表6可知,Φ10肢距300mm时,配箍率为0.843%,大于阴影区要求值1.407%的一半,故满足。纵筋选

822,面积3040mm2,布置如图2。

例2:转角墙(L形)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长度X 向950mm,Y向阴影区550mm,l

c

=1150mm,墙厚250mm,混凝土C35,抗震等级二级,纵筋计算值3910 mm2,试进行配筋。

解:查表一可知,根据所给条件,当墙长方向为2肢,箍筋用HP B235级,直径Φ12,间距100mm时,墙厚方向箍筋最大肢距为201mm,今按此配置箍筋。阴影区墙厚方向肢数为(950+300-30)/201=6.1肢,取6肢,加用非阴影区箍筋1肢。非阴影区箍筋直径用HP B235级钢筋Φ10,墙厚方向2肢,箍筋肢距= (600-15)/2=293mm,查表5可知,Φ10肢距300 mm时,配箍率为0.975%,大于阴影区要求值1. 590%的一半,故满足。纵筋选16Φ18,面积4064 mm2,布置如图3。

3.审图校核

计算出约束边缘构件两个边肢之间的总长度,除以沿墙厚方向的肢数,得墙厚方向箍筋的平均肢距,与表中情况相同时的允许最大箍筋肢距比较,等于或小于即满足要求。

例3:试校核图4所示一字形约束边缘构件所配箍筋。混凝土C35,抗震等级二级,箍筋级别为HP B235。直径Φ10,间距100。

解:阴影区箍筋肢距=(600-30)/6=95mm,查表1,得设计条件下允许最大箍筋肢距为90,不满足。非阴影区满足。

例4:试校核图5所示T形约束边缘构件所配箍筋。混凝土C40,抗震等级一级,箍筋级别为HRB335。直径Φ12,间距100mm。

解:阴影区箍筋肢距=(1500+500—30)/12= 164mm,查表2,得设计条件下允许最大箍筋肢距为

205mm,满足。非阴影区满足。

4.结语

通过编制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允许最大箍筋间距表格,可以简便而比较准确地进行箍筋设计,使其既满足规范要求又达到经济的目的。同时节约了设计师和图纸审查师的时间。

★附表1表2。其余表格(表3~7)有需用者可直接与作者联系。

依据标准及参考文献:

[1]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 B50011-

2001)

[2]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

-2002)

[3]张俏,柯长华,张国庆《高层剪力墙结构设计中常

遇问题的解决方法》,建筑结构200636(6) [4]张元坤《剪力墙边缘构件的一种科学配筋形式》,

建筑结构200333(8)

[5]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国家建筑标准设计图

集04SG330混凝土结构剪力墙边缘构件和框架柱构造钢筋选用。》

(上接第6页)

上海邮电二村初步建成了智能化社区小区,上实花苑、创世纪花苑、万里小区等纷纷宣布将建设一流的智能化社区小区。北京保安电器厂正式投产CBB三表产外计量保护箱,上海邮电智能化系统集成公司开发厂家用智能控制器,北京奇艺新技术公司推出电脑家庭自控系统等。

2.住宅的智能化可持续性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观点是满足人类基本的需要。持续性在《可持续性的居住环境》刊物(这是由英格兰大学和当地政府管理局共同出版的刊物)中下了定义———通过保护生物圈的健康和管理主要的资源,如空气、水、土地和矿产等来保持和提高人类的生活质量。这意味着,我们应从两个方面去看问题。首先要从“自然的”和以生态为中心着手,去保护资源;第二要从突出以人类为中心,着手面向公共领域。这就必须一方面要满足一个自给自足的生态系统日益增长的需求,而另一方面,要形成一个围绕几个方面(建筑的设计,环境的管理,建筑的形式等)。国内住宅建筑界不断深化“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了解客户的需求是有效进行住宅建筑建设的首要前提,要考虑使居民共享小区环境绿地、景观、亲切融合的环境设计。智能化系统设计应在早期介入房地产项目开发。同时“建管并重”,由政府主管部门、开发商以及智能化工程实施企业建立统一的行业标准和法规。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长达几十年,而各种自动化产品在2—5年内就将升级,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应选取合适的综合步线系统,不仅方便使用者也会大大地节省成本费用。

3.智能化住宅前景乐观

综上所述,我们对智能住宅有了一定的了解。智能建筑不是房地产为自己美化的装饰,而是住房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需求。我国现有的智能化小区和智能化产品的智能化程度尚比不上德国(德国弗劳恩霍夫研究会与11家公司联手合作,建成世界首座样板智能住宅,向人们揭示了未来住宅的前景和计算机技术新的发展趋势),但这些成就是个良好的开端。我国的经济实力和科技水平是可以支持我国住宅的智能化的,况且中国人民的自身素质也在不断的提高,强烈要求智能化住宅的我国得到推广,作为房地产业更应有高瞻远瞩的眼光,认识到智能住宅的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世界建筑》 《建筑学报》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精心整理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纵筋的选筋规则 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 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 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 4)如果仍未配出,程序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箍筋的情况。 5)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Available,不可用)。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只对配箍提出了要求,非阴影区的箍筋需要墙身的竖向分布筋来固定,所以其位置需要尽量与墙身的竖向分布筋协调。同时为了尽量利用墙身的水平分布筋替代非阴影区的封闭箍,还需要考虑非阴影区的箍筋间距与墙身水平分布筋的直径、间距协调问题。 所以本软件在约束边缘构件非阴影区箍筋的选筋中执行的是协调优选原则,具体来说: 1)非阴影区拉筋的水平间距(肢距)取200mm和相应墙身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非阴影区长度200和竖向分布筋间距的较小者的整数倍且不小于计算值(参见04SG330P4); 2)如果墙身配筋强度等级和直径不小于边缘构件箍筋等级情况下,可以考虑用墙身水平分布筋替代封闭箍筋。 3 注意:(优先级低) 4 显大于2 尽量是 5 6 条件, 的钢筋, 箍钢筋条件,则完全标记为等级直径@竖向间距。如下右图中的Ф8@100表示:非阴影区长度为600mm,采用一级直径为8mm的钢筋,竖向间距同阴影区箍筋的间距为100mm,水平间距同墙竖向分布筋间距为150mm。这种情况下,是否还可以由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由设计方和施工单位判断,比如右图示意情况下还可以部分利用墙身水平筋替代非阴影区封闭箍钢筋。 边缘构件箍筋计入墙水平分布筋原则 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均可以选择考虑墙水平分布筋。 《高规》第7.2.15明确提出约束边缘构件可以考虑墙水平分布筋的。 图集11G101-1给出了剪力墙水平分布筋计入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的做法。

剪力墙墙肢配筋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 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 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剪力墙边缘构件的配筋计算刘孝国

1.工程实例: 第一类:短肢墙的边缘构件 (一):构件信息 图一 横向墙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0.7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AS=873.(图一取为9) 竖向墙肢的信息如下: 混凝土墙短肢墙加强区,截面参数(m)B*H=0.300*1.850 墙分布筋间距(mm)SW=200.0 抗震构造措施的抗震等级NF=3计算配筋为0 (二):边缘构件信息:

上部 中部 下部 图二 (三):配筋计算结果及过程 图二中,竖向墙肢上部(标注上部的地方)边缘构件配筋信息及计算过程: 第28号:约束边缘构件 抗震等级:3 楼层属性:加强层 竖向墙肢总长度1850,底部加强区三级短肢剪力墙的最小配筋率1%(高规规定),墙宽300,所以整个墙肢的配筋为: 1850*300*1%=5550(cm2) 图二中间部分按照分布筋配筋(分布筋配筋率为0.25%): (1850-400-400)*300*0.25%=787.5 剩下的部分两边边缘构件按面积分配,两边面积相同 所以上部边缘构件配筋面积为: (5550-787.5)/2=2381.25(cm2)(包括竖向分布筋和阴影区纵筋?) 图中横向墙肢的配筋:从构件信息中知道AS=873 横向墙肢总长700,计算的时候,aa取40 (350-40)*300*0.25%=232.5 计算配筋+分布筋=873+232.5=1105.5 两边分布筋相等,下面也是232.5 图二下部第15号:约束边缘构件 楼层属性:加强层 由2个边缘构件合并而成

(1)纵筋原始数据: 阴影区面积(cm2):2700.0:(300*300+300*600=270000) 构造配筋率(%): 1.00 构造配筋(mm2):2700.00 计算配筋(mm2):3487.15 3487.15=下部配筋面积+分布筋面积+横向墙右侧配筋=2381+873+232.5 (2)纵筋当前结果: 采用最大构造配筋率的计算结果:3900.00 构造钢筋取值:采用求和后,再调整的算法(3900.00) 有效阴影区面积(cm2):3900.0 构造配筋(mm2):3900.00 计算配筋(mm2):4593.07(=3487.15+1105) 主筋配筋率(%): 1.18 第二类:转角加洞口的边缘构件 异形柱框剪的工程,6层,按照规范此工程是3级框架,2级剪力墙,底部一层加强区,构造配筋率0.008Ac和6Φ14中较大值,为其他部位的构造配筋为0.006Ac和6Φ12,那PKPM 里的构造边缘构件的配筋率0.94怎么来的?

约束边缘构件详解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 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

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二级不宜超过。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抗震墙的约束边缘构件包括暗柱、端柱和翼墙(图。约束边缘构件沿墙肢的长度和配箍特征值应符合表的要求,一、二级抗震墙约束边缘构件在设置箍筋范围内(即图中阴影部分)的纵向钢筋配筋率,分别不应小于%和%。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 |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 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 =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

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总结 连云港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马占勇 搞要:对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剪力墙 结构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配筋首先满足电算结 果,其次满足《抗规》的构造要求。边缘构件箍筋计算可考虑墙体分 布筋。 关键词:剪力墙结构配筋规律墙体分布筋边缘构件配筋 前言: 剪力墙结构为一种常用结构形式,多用于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 配筋的安全与经济成为我们关心的问题。现对剪力墙结构配筋图规律 进行总结,以便设计效率提高。 实例分析: 现以18+1高层住宅剪力墙结构为例进行总结。该结构抗震等级 为三级。 剪力墙结构墙的配筋分为墙体分布筋和边缘构件配筋。墙体分布 筋首先满足电算结果,其次满足《抗规》6.4条的构造要求。关于边 缘构件,首先也应满足电算结果,其次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根据轴 压比情况设置构造边缘构件,以及不同的约束边缘构件;而此以上各 楼层设置构造边缘构件,当然也应满足电算结果。

轴压比0.4﹤λ约束边缘构件2 以上各层轴压比不分大小构造边缘构件2 满足电算以下进行详细分析总结。 一、墙体分布筋 首先满足电算结果。除地下室处该处大多数情况,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 此时应满足《抗规》6.4.3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1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不应小于0.20%。6.4.4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置,尚应符合下列规定:l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300mm,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间距不宜大于200mm。3抗震墙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的直径,均不宜大于墙厚的1/10且不应小于8mm;竖向钢筋直径不宜小于lOmm。 对于200mm厚剪力墙,水平筋一般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300(双层),即可满足安全经济的要求。 另外,《高规》7.2.19房屋顶层剪力墙、长矩形平面房屋的楼梯间和电梯间剪力墙、端开间纵向剪力墙以及端山墙的水平和竖向分布钢筋的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间距均不应大于200mm。所以相应部位剪力墙,水平筋采用8@200(双层),竖向筋一般采用10@200(双层)。 二、边缘构件配筋(满足电算,并满足《抗规》6.4.5) 1、底部加强区及其上一层

剪力墙配筋(新手实用)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筋(你是怎么配的?)2013.12.11 |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 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 =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0.20%)。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约束边缘构件

1::关于约束边缘沿构件的长度lc是设计图籍的规定详见03G101-1 P49页(附图1),具体数值和抗震等级有关。具体的含义其实就是在这个LC长度范围内钢筋配筋的增加 2:bw表示剪力墙的厚度,bf表示二相交剪力墙的另一边墙的厚度,hc和bc分别为约束边缘端柱的截面高度和宽度尺寸。 这些符号详见附图2 举报

6.4.1抗震墙的厚度,一、二级不应小于16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0,三、四级不应小于140MM且不应小于层高的1/25。底部加强部位的墙厚,一、二级不宜小于200MM且不宜小于层高的1/16;无端柱或翼墙时不应小于层高的1/12。 6.4.2抗震墙厚度大于140MM时,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应双排布置;双排分布钢筋间拉筋的间距不应大于600MM,直径不应小于6MM;在底部加强部位,边缘构件以外的拉筋间距应适当加密。 6.4.3 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配筋,应符合下列要求: 1 一、二、三级抗震墙的竖向和横向分布钢筋最小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25%;四级抗震墙小应小于0.20%;钢筋最大间距不应大于300MM,最小直径不应小于8MM。 2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纵向及横向分布钢筋配筋率均不应小于0. 3%,钢筋间距不应大于200MM。 6.4.4抗震墙竖向、横向分布钢筋的钢筋直径不宜大于墙厚的1/10。 6.4.5一级和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墙肢的轴压比,一级(9度)时不宜超过0.4,一级(8度)时不宜超过0.5,二级不宜超过0.6。 6.4.6抗震墙两端和洞口两侧应设置边缘构件,并应符合下列要求: 1抗震墙结构,一、二级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应按本章第6.4.7条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但墙肢底截面在重力荷载代表值作用下的轴压比小于表6.4.6的规定值时可按本章第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2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一、二级落地抗震墙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两端应设置符合约束边缘构件要求的翼墙或端柱,洞口两侧应设置约束边缘构件;不落地抗震墙应在底部加强部位及相邻的上一层的墙肢两端设置约束边缘构件。 3一、二级抗震墙的其他部位和三、四级抗震墙,均应按本章6.4.8条设置构造边缘构件。

边缘构件计算方法分析

剪力墙边缘构件计算简图与边缘构件配筋结果相差很大的原因 ?根据《SATWE软件说明书》第92页的解释,剪 软件说书第的解释剪力墙阴影区的计算主筋的原则如下:

?以上原则可以看出,SATWE软件计算边缘构件阴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影区面积时是按照单肢墙计算暗柱面积,并进行叠加得到的。 ?但经常有设计院的朋友提出,SATWE软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加后与边缘构件配筋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相差甚远,边缘构件简图中显示的配筋面积往往比配筋简图中经相加后得到的大很多,不知为何?在此,本人拟结合具体工程实例,与广大设计人员探讨一下剪力墙边缘构件配筋的计算过程。

?工程实例一工程实例 ?某剪力墙结构,第二层局部墙肢平面简图如下:

此段墙体抗震等级为三级。由于其位处底 部加强区,根据《抗震规范》表6.4.5-3,得到抗震等级为三级的剪力墙结构约束边缘构件最小 配筋率为001A 和6Φ14者之间的较大值配筋率为0.01Ac和6Φ14二者之间的较大值。 根据《高规》7.1.8 注1可知,此段L形墙 体各肢截面高度与厚度之比均小于8,程序判断 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墙体2为短肢剪力墙,并以白色外边线显示。由此根据 《高规》7.2.2-5的规定,短肢剪力墙的全部竖 向钢筋的配筋率,三级不宜小于1.0%。 右图所示为SATWE软件计算的此段剪力墙 在配筋简图中的计算结果。计算结果显示,墙体 1一端暗柱配筋面积为14,墙体2为0。根据 墙体1 《SATWE说明书》中的解释,0表示此段墙体构造 配筋。 墙体1和2计算结果文本文件显示如下:

约束边缘构件

从图集上体会,可以看出,约束边缘构件比构造边缘构件要“强”一些,主要体现在抗震作用上。所以,约束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高(如一级)的建筑,构造边缘构件应用在抗震等级较低的建筑。 从图集中的配筋情况也可以看出构造边缘构件(如端柱)仅在矩形柱范围内布置纵筋和箍筋,类似于框架柱,当然也不能说构造边缘端柱一定没有翼缘。约束边缘构件除端部或角部有一个阴影部分外,在阴影部分和墙身之间还有一个“虚线区域”,该区域的特点是加密拉筋或同时加密竖向分布筋。 约束构件是根据抗震等级要求来设计的,截面和墙长墙高有关系,配筋是要进行受力计算的。构造构件是根据规范做的剪力墙增强构件,根据构造要求设计截面和配筋; “边缘构件”位于剪力墙墙肢的两端。在水平地震力到来的时候,“边缘构件”(比起中间的墙身来说)是首当其冲抵抗水平地震力的。约束边缘暗柱是承重结构了,配筋有具体要求的 抗震墙边缘构件的箍筋应采用何种形式,阴影部分是否可以用拉筋代替箍筋? 答:抗震墙墙肢两端应设置边缘构件,边缘构件分为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两类。抗震墙墙肢的延性与受压区混凝土的变形能力即箍筋的约束有关,抗震墙设置边缘构件是避免墙肢在轴压力和弯矩共同作用下,受压区混凝土压碎破坏。约束边缘构件是指用箍筋约束的暗柱、端柱和翼墙,其混凝土用箍筋约束,有比较大的变形能力;构造边缘构件相对约束边缘构件,其对混凝土的约束较差。约束边缘构件和构造边缘构件的长度分别按抗震规范图6.4.7和图6.4.8的要求采用。 对于约束边缘构件,阴影部分必须采用箍筋,阴影范围之外可以采用箍筋或拉筋,但约束边缘构件的边界处应为箍筋。 对于本工程说明第四点:Y区构造图 本图中阴影部分表示约束边缘构件的墙身拉筋加强区(Y区),其构造为:在Lco范围内布置与约束边缘构件(AZ)内箍筋同一直径水平间距为100,竖向间距同墙水平筋间距的拉结筋,同时墙身竖向筋在Lco范围内加密间距100,该范围内竖筋同墙身竖筋.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14 设计交流 Building Structure We learn we go 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计算的简便方法 刘昌军,蒋玉泉/山东省城建设计院,济南 250001 0 前言 在实际工程结构中,剪力墙边缘构件形式多种多样[1],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域的体积配箍率计算复杂,如逐个复核将非常繁琐,且大大降低设计效率。因此,文[2]给出了不同的墙厚、箍筋直径、肢长的一字形、T 形、L 形等标准边缘构件阴影区域的体积配箍率;文[3]中将T 形、L 形边缘构件拆分成一字形构件,并给出各种墙厚和箍筋直径的体积配箍率,供设计查阅。但在实际工程中会遇到很多边缘构件不是规范给出的标准形式,上述方法的应用仍不方便。文中对在同一边缘构件中,当各肢段的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均相同时,提出计算肢距、最大计算肢距的概念,将问题转化为只要计算肢距满足最大计算肢距等构造要求,边缘构件阴影区域体积配箍率必然满足规范要求,这样可极大地提高设计效率。 1 计算方法 尽管约束边缘构件种类较多,但是仔细分析后均可以将其阴影区域(亦为配箍特征值λv 区域)的核心区(最外围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区域)拆分成若干个一字形构件,将其首尾连接起来形成新的一字形构件(图1)。图1(a )中的边缘构件按照图1(b )所示拆分成3个肢段,并将其首尾连接,重新组装成图1(c )所示的一字形构件,其中l 01, l 02,l 03表示各肢段核心区长度:l 01=l 1-a s ,l 02=l 2+2a s ,l 03=l 3-a s ;a s 为纵筋保护层厚度,a s =15mm+d ,d 为箍筋直径;l 0为核心区总长:l 0=l 01+l 02+l 03。如果经重组后的一字形构件箍筋横向总肢数为n (图1(c )中箍筋横向总肢数为7),则定义: 0/x l n = (1) 式中:x 为计算肢距,见图1(d ),表示沿一字形构件长度方向每肢横向箍筋所占的平均长度。 因此,图1(d )中阴影部分(即图1(e )构件)的配箍率与图1(d )构件的配箍率相同,即图1(e )构件的配箍率与图1(a )构件的配箍率相同,故在计算图1(a )构件的配箍率时只需要计算图1(e )构件的配箍率,将问题简化。 对于同一边缘构件,当各肢段的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均相同时,上述过程具有一般性,将核心区经拆分、重组,并按式(1)得出计算肢距x ,便可得到如图2所示的标准构件,只需要计算标准构件的配箍率就可以得到原边缘构件的配箍率。 图1 计算简图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02)规定约束边缘构件的体积配箍率需满足下式要求: v v,min v c yv /f f ρρλ≥= (2) 约束边缘构件体积配箍率按下式计算: v sv c /A L A s ρ= (3) 式中:A sv 为箍筋面积;L 为箍筋总长(扣除重叠部分);s 为箍筋竖向间距;A c 为箍筋内表面范围内的混凝土核心面积(《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第 7.8.3条),对图2中的标准构件,体积配箍率按下式计算: v w0sv1w0()/b mx A b sx ρ=+ (4) 式中:b w0=b w -2a s =b w -30-2d ;A sv1为单肢箍面积;m 表示箍筋纵向排数,对图2(a ),(b ),(c )中m 取值分别为2,3,4。将式(4)代入式(2),得: w0sv1v,min w0sv1/()x b A b s mA ρ≤- (5) 令: w0sv1v,min w0sv1/()X b A b s mA ρ=- (6) X 表示图2中各标准构件配箍率满足最小配箍率要求时构件的最大长度,称为最大计算肢距,此值在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已知的情况下是个定值。在边缘构件设计时,先根据这些条件计算出最大计算肢距X ,各边缘构件只需逐个按前述方法将核心区拆分、组合,并按式(1)得出计算肢距x ,当x≤X 时,其体积配箍率就能满足规范要求。 图2中标准构件的最大计算肢距X 只与墙厚,混凝土等级,箍筋级别、直径、纵向排数、竖向间距有关,为避免重复计算,将图2中各标准构件的最大计算肢距按式(6)计算后制成表格,以方便设计查阅。由于规范规定箍筋的无

《satwe剪力墙配筋结果查看总结》

《satwe剪力墙配筋结果查看总结》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在参考了网上各位前辈网友的方法后,总结了satwe中剪力墙配筋的查看方法。 satwe完成“结构内力、配筋计算”后,点击进入satwe“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 现以一幢10层框剪结构为例,说明satwe中剪力墙配筋的三种方法,其中,结构抗震等级二级。 第一种方法: 点击“图形文件输出”第2项“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见图”,如图1所示。 图1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图2 点开后,以一段l形剪力墙为例,如图2所示,现称该墙为l1墙。此种方法satwe将每段剪力墙看做单独的直线墙柱,直线墙段的上方(左方)纯数字表示直线段单侧端部暗柱的计算配筋量,比如,12和11,分别表示左侧竖向直线墙段单侧的暗柱计算配筋量,单位cm2,而直线墙段下方的以h开头的数字则表示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内的水平分布筋配筋值。比如,此处墙身水平分布筋间距200mm,则此处的h1.3表示该墙身间距200mm内水平分布筋的面积为1.3cm2,即

为130mm2。 图3 图3是此段墙的轴压比,可知,其轴压比>0.3,按照规范要求配置约束边缘构件。 所以,其阴影部分配筋面积为:12x2+11=35cm2=3500mm2 此处12x2的意思是。竖向的墙段总长为900mm(从轴线交点算起),此处900mm全长设为约束边缘构件,而12cm2只是暗柱一段的配筋量,所以此竖向墙段的配筋总量为12x2,加上下面横向墙段的坐侧暗柱配筋量11cm2,共计35cm2。 结构知识点个人总结---剪力墙配筋satwe查看总结 本约束边缘构件水平墙段lc=0.15x4500=675mm,ls=300mm,竖向墙段lt=800(全长) 规范要求,二级抗震的约束边缘构件的阴影部分配筋率不小于1.0%,且不小于6a16,下面验算: 配筋率验算:配筋率验算:。=3500/(200x(1000+300))=1.35%>1.0%,且:6a16面积为1206mm2,所以,选配3500mm2合理。 注意。此种方法文本输出文件为wpjx.out,详见pkpmsatwev2.1版用户手册p119,p126。 第二种方法: 点击“图形文件输出”第3项“混凝土构件配筋及钢构件验算见图”,如图4所示。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边缘构件选筋规则 纵筋的选筋规则 1)按照纵筋的最大间距和最小间距计算确定边缘构件纵筋的允许根数范围; 2)按照纵筋的优选间距计算出优选纵筋根数(在根数范围内),根据该边缘构件需要的纵筋面积计算出纵筋直径规格,如果该规格在纵筋直径优选序列中且不小于最小构造直径要求则纵筋选配成功; 3)如果按优选间距未成功选配,则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进行选配。先对排在最前面的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试配,可以确定要选配的根数,如果该根数在纵筋允许根数范围内,则选配成功;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试配下一个满足最小构造直径要求的直径规格,直至选配成功。 4)如果所有纵筋直径优选序列内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用户指定的优选序列不合适或者该边缘构件配筋要求高),程序会自动对墙柱纵筋等级内的所有符合要求的直径规格进行选配。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纵筋的情况。如果有选配失败的情况,软件将标记为N/A(Not Available,不可用)。 5)如果箍筋无法选配出的情况下,程序会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 选配出的纵筋自动考虑构造直径要求,纵筋间距要求执行的是参数的默认最大(300mm)和最小(75mm)间距要求,如果工程有特殊需要,用户可以自定设定。 阴影区箍筋的选筋规则 1)在完成纵筋布置后,沿各墙肢和构件外轮廓安排箍筋,再按用户参数中设定的“隔一拉一”(满足无支长度不大于300mm)或者“逐根拉筋” 的要求增补拉筋。统计一道箍筋的总长度; 2)按照配箍率要求,根据箍筋的间距和直径选筋库(间距优先)试配箍筋。如果某规格(间距和直径)确定箍筋率大于设计配筋率且比值小于优选钢筋放大系数上限,则试配成功。如果各规格都不满足要求,则取大于设计配筋率的配筋量最小的规格。 3)如果箍筋选筋库中所有规格都不能大于设计配筋率而未选配工程,程序则自动检查是否是设定了“隔一拉一”,并尝试按照“逐根拉筋” 的要求重新设定拉筋,增加一道箍筋的总长度。重新对箍筋选筋库中所有规格进行试配。 4)如果仍未配出,程序自动逐次增加两根纵筋并重选纵筋直径,直至能选配出箍筋或者纵筋根数达到构造最多根数。所以一般情况下,很少会有选配不出来箍筋的情况。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正确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 配筋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是指边缘构件不需要配筋且不考虑构造配筋(此时按照高规表7.2.16来配),当墙柱长小于3倍的墙厚或一字型墙截面高度不大于800mm时,按柱配筋,此时表示柱对称配筋计算的单边的钢筋面积。 水平钢筋:H0.8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入的间距是200 mm ,计算结果是H0.8,那就 用0.8*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 再除以2 就是200mm2 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250>200 满足 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 配筋率=2*50.24/(200*200)=0.25%,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1000X200X0.25%=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 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0.3%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0.25%(或者 0.20%)。如果填了0.3%,实际配了0.25%,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 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0.25%,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0.20%,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 0.25% x 200 x 1000 = 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 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至于边缘构件配筋,一般是看SATWE计算结果里面的第三项:“梁弹性挠度、柱轴压比、墙边缘构件简图”一项里面的“边缘构件”,按此配筋,如果出现异常配筋,比如配筋率过大的情况,就用第十五项:“剪力墙组合配 筋修改及验算”一项进行组合墙配筋计算,

剪力墙配筋统一做法

剪力墙配筋设计统一做法 武汉天华

?底部加强部位的范围 嵌固面以下不作为底部加强部位,加强部位高度从地下室顶板算嵌固以作为底部加部位加部位高度从地室板 起;H/10和两层,H指的是自顶板算起的墙体总高度,不是确定抗震等级的房屋高度 24m以下剪力墙结构:一层 [《抗规》第6.1.10条及《高规》第7.1.4条] ?标高表 注明嵌固端位置 取消约束边缘构件范围 [(11G101-1)] 不是底部 加强范围

?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框剪结构的竖向和水平分布筋) 水平分布筋最小直径d8 d8 ,建议选用HRB400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竖向分布筋最小直径,建议选用及以上等级,保证直立性当审图不允许竖向分布筋采用d8时,改为d10,间距根据规范要求加大 [《抗规》第6.4.4-3条及《高规》第7.2.18条]注意抗规的用词:应满足…..不宜小于….. ?剪力墙墙身分布筋最小配筋率和最大间距 剪力墙结构一二三级0.25%,四级及以下0.2%;间距300mm 高层剪力墙7.2.19条位置:0.25%;间距200mm 框剪结构0.25%(非抗震0.2%);间距300mm 框剪结构(非抗震);间距 框支剪力墙底部加强区0.3%(非抗震0.25%);间距200mm [《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抗规》第6.4.3条及《高规》第7.2.17条、8.2.1、10.2.19]

?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优先采用d8

?剪力墙结构的“最小”构造配筋(2排) d8d10,间距调整审图不同意采用时,采用,间调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正确配筋

剪力墙如何根据S A T W E 计算结果正确配筋 LG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LGA16H-LGYY-LGUA8Q8-LGA162】

剪力墙如何根据SATWE计算结果配 筋 假设此楼层为构造边缘构件,剪力墙厚度为200, 剪力墙显示“0” 水平钢筋:是指Swh范围内的水平分布筋面积(cm2),Swh范围指的就是Satwe参数中的墙水平分布筋间距,是指的双侧的,先换算成1米内的配筋值,再来配,比如你输 入的间距是200mm,计算结果是,那就用*100(乘以100是为了把cm2转换为mm2)*1000/200=400mm2再除以2就是200mm2再查板配筋表就可以了所以配8@200面积 250>200满足要求了!(剪力墙厚度为200,直径8间距200配筋率=2*(200*200)=%,最小配筋率为排数*钢筋面积/墙厚度*钢筋间距)。 竖向钢筋:计算过程%=500mm2,同样是指双侧,除以2就是250mm2,Φ8@200(面积251mm2)足够。 Satwe参数中的竖向配筋率是可根据工程需要调整的,当边缘构件配筋过大时,可提高竖向配筋率。 剪力墙边缘构件中的纵向钢筋间距应该和箍筋(拉筋)的选用综合考虑 一般情况下,墙的钢筋为构造钢筋,不过在屋面层短墙在大偏心受压下有时配筋很大墙竖向分布筋配筋率%进行计算是不对的。应该填%(或者%)。如果填了%,实际配了%, 则造成边缘构件主筋配筋偏小。墙竖向分布筋按你输入配筋率,水平配筋按你输入的钢筋间距根据计算结果选筋。 规范规定的:剪力墙竖向和水平分布钢筋的配筋率,一、二、三级时均不应小于%,四级和非抗震设计时均不应小于%,此处的“配筋率”为水平截面全截面的配筋率,以200mm厚剪力墙为例,每米的配筋面积为:%x200x1000=500mm2,双排筋,再除以2,每侧配筋面积为250mm2,查配筋表,φ8@200配筋面积为251mm2,刚好满足配筋率要求。

PKPM构件配筋详解

功能说明 这项菜单主要以图形方式显示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可以直接输出DWG图形文件。 图8.6.4 构件计算配筋简图 8.6.4.1 各构件设计及验算结果 功能说明 简图上各构件的配筋结果表达方式如下: (1)钢筋混凝土梁和型钢混凝土梁(RC-Beam、SRC-Beam)

图中: Asul-Asum-Asur:为梁上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 Asdl-Asdm-Asdr:为梁下部左端、跨中、右端配筋面积(cm2); GAsv:为梁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 GAsvm:为梁非加密区抗剪箍筋面积和剪扭箍筋面积的较大值(cm2); VTAst :为梁受扭纵筋面积(cm2); VTAst1 :为梁抗扭箍筋的单肢箍面积(cm2); G、VT :为箍筋及剪扭配筋标志。 注意事項 (1)梁配筋简图如下: 图8.6.4.1-1 梁配筋示意图 (2)加密区和非加密区箍筋都是按用户输入的箍筋间距计算的,当输入的箍筋间距为加密区间距时,梁端箍筋加密区的计算结果可直接使用;如果非加密区与加密区的箍筋间距不同时,需要对非加密区的箍筋面积按非加密区的间距进行换算后再使用。当梁受扭时,配置的箍筋单肢面积不应小于VTAst1。 (3)输出的箍筋面积为箍筋间距范围内所有肢的总面积,在确定单肢箍筋的面积时,需要除以箍筋肢数。 (4)输出的纵筋及箍筋面积都满足规范要求的最小配筋率要求,如果计算出的配筋面积小于最小配筋率时,按最小配筋面积来输出。 (5)VTAst和VTAst1都为零时,该行不输出。 功能说明 (2)矩形钢筋混凝土柱和型钢混凝土柱(RC-Column、SRC-Column)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简便合理配箍 薛军生1 李双琴2 王学娟3 (1.西安鸿发施工图设计审查有限公司 710004 西安 2.陕西省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710003 西安 3.陕西通宇置业有限公司) 摘 要:本文根据结构设计规范所给的公式,编制了各种情况下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阴影区箍筋所需的最小配置量的表格,设计人员可以从这些表格中方便地求出设计条件下所需的箍筋数量,审查人员可以很方便地核查图纸所配箍筋是否满足规范要求。 关键词:约束边缘构件;合理配筋 引言 在设计和审查剪力墙约束边缘构件的箍筋时,如 何把握好其配筋率,使其既满足规范要求,又能达到 节约的目的,往往是一个颇为麻烦的问题,这主要是 由于墙上开洞的影响,使一字形的暗柱与L形的转角 柱、T形的翼缘柱连在一起或者十分接近,不得不将 其设计成一个构件,有限的若干种标准节点难以涵盖 这种大量不标准的情况。笔者根据规范提供的公式, 编制了一套表格,比较简便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1.公式推导及表格编制 设边缘构件阴影区的配箍率为ρ,墙厚方向箍筋 肢数为n 1 ,墙长方向箍筋排数为n2,墙厚为b w,边缘 构件阴影区长度为L,混凝土保护层厚度为a s ,单肢 箍筋截面积为A svl ,箍筋间距为s,则; ρ=[n1×(b w-2a s)+n2×(L-2a s)]×A sv1 (b w -2a s)×(L-2a s)×s 令ρ为规范规定值,n 1 =1,n2=2、3或4,b w=2a s= b0,L-2a s=x,则可解出: x= b0A sv1 sρ×b0-n2A sv1 此处x为在规定配箍率情况下箍筋间距为s时,墙厚方向箍筋的允许最大肢距,此最大肢距为两个边肢间的总长度除以肢数所得的平均值,见图 1:

底部加强区约束边缘构件

底部加强区 抗震规范(01规范)[10规范P52---6.1.10] 6.1.10 部分框支抗震墙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框支层以上二层的高度及落地抗震墙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其他结构的抗震墙,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二层二者的较大值,且不大于15m。 其条文说明中:带有大底盘的高层抗震墙(包括筒体)结构,抗震墙(筒体)墙肢底部的加强部位可取地下室顶板以上H/8,加强范围应向下延伸到地下一层,在大底盘顶板以上至少包括一层。裙房与主楼相连时,加强范围也宜高出裙房至少一层。 高规(02规范)[10规范:P77---6.1.10;P109---10.2.2;] 7.1.9 抗震设计时,一般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8和底部两层二者的较大值,当剪力墙高度超过150m时,其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墙肢总高度的1/10;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应符合本规程第10.2.4条的规定。 10.2.4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其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高度可取框支层加上框支层以上两层的高度及墙肢总高度的1/8二者的较大值。(05SG109-3指出,剪力墙包括落地剪力墙和转换构件上部的剪力墙两者)即:分开取加强区高度,不知对否? 10.2.5 底部带转换层的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等级应符合本规程第4.8节的规定。对部分框支剪力墙结构,当转换层的位置设置在3层及3层以上时,其框支柱、剪力墙底部加强部位的抗震等级尚宜按本规程表4.8.2和表4.8.3的规定提高一级采用,已经为特一级时可不再提高。 PS:高位转换时,底部剪力墙抗震等级提高,加强区高度参照10.2.4 嵌固端在地下室顶板,对框架柱配筋的要求是地下室上部的1.1倍,嵌固端的位置,如果在地下室顶板,则加强区应延伸至地下一层,如果在基础顶,则应自基础顶算起2)加强区从正负零算起,加强层向下延伸一层 当地下室顶板与室外地坪的高差大于本层层高的1/3时,则加强区高度应从地下一层底板向上算起,取地下一层底板为嵌固部位,同时加强区应再向下延伸一层(可能的话) ~~~05SG109-3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