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2期末复习用古汉语复习文档

2012期末复习用古汉语复习文档

2012期末复习用古汉语复习文档
2012期末复习用古汉语复习文档

古代汉语

一、古代汉语的界定及课程性质、目的和要求

古代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叫古代汉语。这是与现代汉语相对的名称,有广义、狭义两种含义。广义的古汉语是相对于现代汉语而言的,通常以“五四”时期为分界线。五四以后的是现代汉语,五四以前历代汉族人民群众使用的语言,早自周秦西汉,甚至殷商的甲骨卜辞,晚至林纾、严复翻译的西方小说、哲学著作,以及各种弹词、戏曲,无论口头还是书面的都属于古代汉语范畴。

狭义的古代汉语除了时代因素之外,还有文体因素,它指的是在先秦两汉口语基础上形成的,而后为唐宋以后的古文家所摸仿和学习的书面语,即一般所说的文言。其实自古代六朝以来就已经在民间口语基础上产生了白话文,如佛教的偈语、理学家的语录,唐五代的变文,宋元话本,明清的白话小说等,它们是现代汉语的直接祖先,我们称之为“古白话”。此为狭义古汉语的两个系统。

古代汉语书面语分期:

殷商时期为远古汉语;

周秦两汉为上古汉语,

魏晋南北朝隋唐宋为中古汉语,

元明清近古汉语。

古代汉语课学习的内容

由于古白话和文言文是两种相差很大的文体,而古白话应用范围不广,浩如烟海的我国古籍基本上是用文言文写成的,因此,我们首先要集中精力学好具有普遍意义的古文言,而将古白话放在较高阶段去研究。因为古白话相对于文言文来说,在词汇、语音、语法等方面都与现代汉语十分相近。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内容主要是文言文。

古汉语内容主要包括:殷商典籍(包括甲骨文、金文)、周秦两汉典籍、唐宋时代及以后仿古作家的作品、魏晋以后兴起的“骈体文”、历代诗歌词曲。

(一)课程性质: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同时也是一门工具课,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为今后进一步学习专业课打基础。作为一名非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本科生,需要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获得相应的古代汉语基础知识,培养阅读和欣赏文言文的能力,以便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古代汉语”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基础课,也是一门工具课。开设这门课的主要目的有两个:

a.培养文言文的阅读理解能力,为与古代中国相关的学科研究创造条件;

b.熟悉古代的语言材料和各种语言规律,为汉语言文字学的研究定基础。

1、作为基础课,我们固然要学习一点文字、音韵、训诂、词汇、语法等知识,但不能把它当做一门理论课,不能在理论上多纠缠,而应把主要精力放在阅读实践上,解决阅读中的实践问题;另一方面对待教材中出现的文选,要注意从语言角度而不是从文学角度去学习,即把更多注意力放在作品语言本身,对文选学习,要做到字、词、句三落实,切实弄懂文章中的字义、词义、句意。真正做到咬文嚼字,不轻易放过阅读中的难点、疑点,勤于思考、善于思考,不满足于大概如此。

2、工具课就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工具,而本身并非学习的目的。学习古汉语目的是为了学习古代文献,看懂古书,为各方面服务。因此,这一性质決定了对教材中文选的学习不能停留在学一篇懂一篇的基础上,而要能举一反三,具备阅读其他古书的能力。

教材和参考书

《古代汉语》教材的内容由文选、常识及常用词三部分组成。

文选——古代汉语的语言材料

常识——学习古代汉语的知识和理论

常用词——古代词义材料

以上三方面的内容,学习时不可偏废。阅读文选时,要掌握词的用法和特点,学习常识理论,要结合文选,常用词的学习应当贯穿始终。

第一单元古书的注解

一、古注的产生

时有古今,地有南北,人有雅俗,因而造成了语言文字上的隔阂。有了隔阂,就需要疏通,注释由此而兴起。古书注解萌芽于先秦,兴盛于汉代。

二、古注的种类(萌芽于先秦,兴盛于西汉)

1、传:作为一种古注,最初主要是论述本事,或阐述经义。后来,传则重于对经文字句的解释,与“注”同。

2、笺:是标识(zhì)的意思。其特点是对前人注释的阐明、补充、订正。以郑玄为《毛诗》作笺为代表。

3、章句:即离章辨句。特点是侧重句、章的串讲,阐发文意。以汉代王逸的《楚辞章句》、赵岐《孟子章句》为代表。

4、疏、正义

汉代的古注,后人又读不懂了,于是从六朝开始,古人又给注作注,这就是“疏”或“正义”。其特点是不仅注释经文,还要注解古注,因此往往是旁征博引,文字繁琐冗杂。如细分,“疏”属于私人注释,如唐代贾公彦的《周礼疏》;“正义”属于官修,如唐孔颖达的《毛诗正义》。

5、集解:即汇集众说而解之。如魏时何晏的《论语集解》。“集注”、“集释”等与“集解”性质相同。按:晋代杜预的《春秋经传集解》另有含义,是“集”经、传为一书而为之作“解”的意思,虽名“集解”,实为杜氏一家之言。

6、音义:是兼释字音和字义的一种古注,以注音为主。其代表为唐代陆德明的《毛诗音义》、《周易音义》、《尚书音义》等(合称《经典释文》)。现在通行的《十三经注疏》中,除《孟子》外,其余十二部书的注音均采自《经典释文》。

三、古注的体例

古注的体例比较复杂。就《毛诗正义》而言,其中涉及到四种古注,即毛传、郑笺、孔疏和陆氏音义,总的编排原则是以历史先后为序。

※古注的惯例,凡相同的字句,只在首次出现时出注。

※古注体例不一,侧重亦不同,有的侧重指出用典出处,如唐李善注《文选》;有的侧重考核史实,增补史料,如南朝裴松之为《三国志》作的注;有的侧重阐明哲学思想,如晋郭象注、唐成玄英疏的《庄子》;清仇兆鳌注杜诗,除注明出典之外,并划分段落,诠释大意,侧重分析鉴赏,等等。

※无论读古书还是今天的书,我们都要切实关注书前的序言或凡例、叙例一类的文字,借以了解书的编排体例。

四、古注的内容

古注的内容十分丰富,与今人注释多以解释字词为主不同。古注一般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1、解释词义

2、串讲文意

3、分析句读

4、说明修辞表达方式

5、诠释典故成语

6、考证名物

7、校勘文字

8、说明语法 9、标注字音

五、古注中常见的术语:

1、曰、为、谓之:常置于被释词语之前,略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叫做”。除了一般释义外,这些术语有时还用来分辨同义词。例如:

①《论语·先进》:“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朱熹注:“谷不熟曰饥,菜不熟曰馑。”《论语·学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la)乎?”郑玄注:“《大司徒》云:‘同师曰朋,同志曰友’。”(孔颖达《论语正义》)

②《楚辞·离骚》:“各兴心而嫉妒。”王逸注:“害贤为嫉,害色为妒。”

2、谓:常放在被释词语之前,意为“说的是……”、“指的是……”等。如:

①《荀子·天论》:“强本而节用。”杨倞注:“本谓农桑。”②《楚辞·离骚》:“恐美人之迟暮。”王逸注:“美人谓怀王也。”

3、犹:表示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用引申义训释本义。意为“如同”、“等于说”。如:

①《孟子·梁惠王上》:“直不百步耳。”朱熹注:“直,犹但也。”

②《左传·庄公十年》:“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杜预注:“间,犹与也。”

4、貌、之貌:表示性质或状态的术语,意为“……的样子”。如:

①《庄子·逍遥游》:“夫列子御风而行,冷然善也。”郭象注:“冷然,轻妙之貌。”

②《楚辞·九江·涉江》:“带长铗之陆离兮,冠切云之崔嵬。”王逸注:“崔嵬,高貌也。”

5、浑言、析言、统言、通言、散言、对言、散文、对文

6、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如:《诗·周南·汉广》:“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毛传:“思,辞也。”

7、之言、之为言:声训术语。用读音相同或相近的字进行训释,表示被训释词和训释词语源相同,意义相通,旨在探求事物得名的由来,这就是所谓的“声训”。如:

①《尔雅·释训》:“鬼之言归也。”

②《说文》:“祓,除恶祭也。徐锴曰:‘按,祓,之为言拂也。”

③《说文》:“禳,磔(zh?古代的一种酷刑,把肢体分解;<书>汉字的笔画,即捺nà)禳祀厉殃也。徐锴曰:‘禳之为言攘也’。”

④《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朱熹注:“政之为言正也,所以正人之不正也;德之为言得也,得

於心而不失也。”

按:声训也可以不用专业术语,例如:《释名》:“日,实也。”“月,阙也。”“冬,终也。”“土,吐也,能吐生万物也。”“山,产也,产生物也。”《三国志·魏书·文帝纪》:“夫葬者也,藏也,欲人之不得见也。”

8、读为、读曰:说明通假字的术语。如:

①《庄子·逍遥游》:“而御六气之辩。”郭庆藩注:“辩读为变。”

②《汉书·贾谊传》:“天下无倍畔之心。”颜师古注:“倍读若背。”

9、读若、读如:表示注音的术语。如:

①《说文》:“宄读若轨。”

②《吕氏春秋·重己》:“其为饮食酏(yí)醴也,足以适味充虚而已矣。”高诱注:“酏读如《诗》虵虵硕言之虵。”

按:“读若”、“读如”这两个术语有时也用来表示通假字。

10、如字:用于注释多音多义字,依本音读叫作“如字”。“本文”解释多义字时所用术语。

11、衍文、脱文:校勘术语。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中因传抄、刻印而误加的文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脱”,指古籍因传抄刻印而脱落的字。

六、古注的局限性

1、古人的注释不可避免地要打上封建社会的烙印。

2、古人对语言现象缺乏科学的理解,以至望文生训,牵强附会。

3、旁征博引,繁琐冗杂。

只有了解了古注的局限性,才能在使用古注时注意弃其糟粕,取其精华,才能使古注更好地为我们阅读古书服务。

《论语》《礼记》选讲

学习重点:

1、了解古注的体例、常用术语以及古注的内容特点。

2、掌握“习、说、三省、文献、乡、与、城、池、知、丧”等词在文中的意义。掌握相应的中国文化常识——名字。

3、了解介词“为”、语气助词“也”、“矣”在古汉语中的用法。掌握“之”、“志”的常见用法。名词活用为动词的基本规律。

4、学会给古文作标点,并熟练地翻译语段。

5、背诵一定的《论语》章节。

曾子曰:“吾日三(cān)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1、曾子:名参。字子舆,孔子的弟子。中国文化常识:古人的名与字,其意义往往相应,如屈原《离骚》说:“皇览揆余初度兮,肇赐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屈原名平字原,正则即公正而有法则,隐括“平”字之义。灵:美,善。均:公平,隐括“原”字之义。

“参”与“輿”意义应有一定的联系。曾参之“参”盖“驂”之借字,“驂”为拉车之马,其义与“輿”有关。教材注音为shēn,实际应读为cān。王引之《经义述闻春秋名字解诂》:“鲁曾参字子輿,‘参’读‘驂’。……名‘参’字‘子輿’者,驾马所以引车也。”故曾参之“参”,其音当读为“驂”。孟轲字子輿,可证“轲”与“輿”与车相关。

2、日:每天。

※三省,邢昺疏云:“吾每日三自省察己身。”此以“三”为“三次”之意。朱熹《孟子集注》注云:“曾子以此三者日省其身。”此以“三”为下文“为人谋而不忠”等三者。杨伯峻《孟子译注》则以“三”为“多次”之意。其实这里的“三”当通“参(cān)”,即检验,省(xǐng):检查。“参省”当为复语。

按,省:“视也,从眉省,从屮(cha)”①本义视,视察,察看。《礼记月令》:“命有司省囹圄。”②引申为看望父母,探望尊長。《礼记·曲礼上》:“皆定而晨省。”(皆定:伺侯父母安睡),归省,则专指探望父母。③引检查,反省。本文。 3、为(wai):介词。谋:策划,考虑,这里指考虑事情。《四书集注》:“尽己之谓忠,以实之谓信。”

※语法知识:古代汉语中,介词的位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由、从、因、与、为等只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前;在、乎等只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后;只有少数介词,如以、于、於、自等,既可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前,也可出现在述谓中心语之后。

4、传(chuán):“谓受之于师。”

习:“谓熟之于已。”习:《说文》:“数飞也。从羽,从白(zì)。凡习之属皆从习。”(鸟儿频频试飞)①本义,鸟反复地飞,频繁地飞。《礼记·月令》:“鹰乃学习。”②引申反复练习,专研。本文。③引熟悉,通晓。《齐策四》:“问门下诸客,谁习会计,能为文收责于薛者乎?”④习惯。《阳货》:“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在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不同变化和影响,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

《八佾》一则

子: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杞,春秋时国名,国人为夏的后裔。征:证明。

宋,春秋时国名,国人为商的后裔。

郑玄注:“献,贤也。我不以礼成之者,以此二国之君,文章贤才不足故也。”

文献:有关典章制度的文字资料和见闻广、熟悉掌故的人。宋朱熹《论语集注》:“杞,夏之后。宋,殷之后。征,证也。文,典籍也。献,贤也。言二代之礼,我能言之,而二国不足取以为证,以其文献不足故也。文献若足,则我能取之,以证吾言也。”

※语法知识:

语气词“也”的用法

古今汉语,凡句子,都要表达某种语气。语气词就是表达句子语气的一类虚词。“也”是表示静态的的语气词,常见用法如下:

1、通常出现在判断句句尾,表达确认、肯定的判断语气。这是也的基本用法。如“晋,无仇敌也。”(《左传·昭公五年》)本文“文献不足故也。”

2、也可用在陈述句、祈使句、疑问句、感叹句句尾。(p258)本文前两个“也”字即在陈述句中使用的案例。

3、少数出现在句中无疑问句代词的是非问句句尾。如:宣王曰:“子,静郭君之所爱听也?”(《吕氏春秋·知士》)这类例句需要通过特定的上下文的语境来确定,否则和一般的陈述句没有什么区别。

4、“也”还可以出现在句中,表示顿宕,兼有舒缓语气的作用。如“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论语·先进》)

《雍也》一则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1、簞(dān):古时盛饭时用的一种圆形竹器。

2、饮:用如名词。据事理推测,当即指“水”,王力《古代汉语》注“饮料”似太宽泛。《述而》:“饭疏食,饮水。”此与本句相印证。《成公二年》:“如华泉取饮。”此“饮”用为“水”之例证。

3、陋巷:简陋狭小的巷子。

4、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一般人都忍受不了这种困苦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学乐善)的快乐。不堪:忍受不了。(也:①表判断;②语中助词。)

《述而》两则

其一: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1、饭,旧读上声,动词,吃。疏食(sì):粗粮。水:当指冷水。直接取之于自然未经加工的、最普通的水。俗称喝凉水。

2、曲:弯曲,使动用法。肱(gōng),手臂自肘到腕的部分。泛指手臂。

3、枕(zhan):动词,当枕头用。

“不义……如浮云”句:用不义的手段得到了富与贵,对于我来说,(那些富贵)如同(天上的)浮云。

※矣:语气助词。是表示动态的语气词,通常出现在叙述句句尾,表达陈述语气。有时“矣”出现在描写句句尾,其作用与叙述句句尾的“矣”相同。如本句。

※而:A.名词,鳞属颊侧下垂的毛。本义。

B.连词。①表并列,相当于“并且”,如“妇拍而呜之。”(《口技》)②表示顺承关系,相当于“就”,如“先度其足而置之其坐。”(《郑人买履》)③表示递进关系,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④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如“骨已尽矣,而两狼并驱如故。”(《狼》)⑤表示修饰关系,如“久而不去”(《卖油翁》)⑥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如“而诸君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⑦表示因果关系,相当于“因而”,如“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病梅馆记》)

C.助词:表示偏正关系,①相当于“着”、“地”,“佣者笑而应曰……”(《陈涉世家》)“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②表示语气,相当于“耳”,如“今之从政者殆而。”(《论语》)

D.代词,①你,如“余之而无罪也”(《左传》)②你的,如“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三人:等于说几个人,并非特指“三个”。

行:走路。焉:指示代词兼语气词,这里指代“三人”。

2、“善”在此解为“赞同”、“喜好”、“认为合理”。

《礼记·檀弓上》:“孔子之卫”(P27)

1、之:动词,到,往。

2、遇:动词。相遇,指不期而会。下文的“遇”指“投合、契合”。馆人:掌管馆舍的官吏。按,此馆人曾奉君命接待过孔子,故称之为“旧馆人”。

3、丧:①丧失,失去。《说文》:“丧,亡也。从哭,从亡会意,亡亦声。”《段注》:“亡部曰:‘亡,逃也。’亡非死之谓”。《子路》:“一言而丧邦,有诸?”②死亡。《归去来辞序》:“寻程氏妹丧于武昌。”③灭亡,失败。《六国论》:“不赂(lù)者以赂者丧。”④沮丧。《商君书更法》:“狂夫之乐,贤者丧焉。”

4、说:通“脱”,解下。骖:辕马旁边拉边套的马。赙(fù):赠送财物助人办理丧事。

5、无乃:岂不是。反问语气。按:教材译作“恐怕”,语气略显生硬。无:副词。乃,作副词时,有“竟、却”的意思,如《桃花源记》“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已:太。程度副词。

6、乡(xiàng)者:刚才,有“过去的”词义意会而来。

按:乡(郷)读xiāng时,作名词,①古代民户编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汉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②处所,地方。《荀子》:“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乡读xiǎng时,①作名词,回声,通“响”。《汉书》:“犹景(影)之象形,乡之应声。”②动词,享受。通“享”、“飨”。《汉书》:“专乡独美其福。”

乡读xiàng时,通“向”。①动词,趋向。《史记》:“守西河而秦兵不敢东乡。”②介词,朝向,面对。《左传》:“秦伯素服郊次,乡师(军队)而哭。”《汉书》:“有一人乡隅而悲泣。”③形容词。过去的。《过秦论》:“非不及乡时之士也。”④副词。往日。《论语》:“乡也,吾见于夫子而问知。”

7、“遇于一哀”教材串讲为:遇见主人向我致哀甚为专一,而使我不由得为他流泪。其实就是有感而发,被人家的哀戚情形所感动,触动了自己的真情实感。

※语法知识:“之”:①动词,到,去;②代词;结构助词

8、恶(wū):何,怎么。夫:语助词。涕:名词活用为动词,为动用法,“为之涕”。

按:一般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

从:动词,跟随。这里引申为出资相助,即今天所说的“随礼”。这句意思诚然是教材所说:“我怎么能只为他流泪,而没有相应的财物相助呢?”

按:此处不应理解为“礼物相赠”,这样与当时的语境不符,译文、串讲需要考虑到“信、达、雅”的因素。

文选:大同(礼记·礼运)

第一段:

1、“与于蜡宾,事毕,”按:当读为“宾事毕。”(分析句读)宾,傧(古代称接引宾客的人,也指赞礼者。)也,孔子执傧相事。与:参与。伪《孔子家语·礼运》:“孔子为鲁司寇,与于蜡,既,宾事毕,乃出遊于观之上。”可以印证这一断句法。

蜡,郑玄注:“岁十二月合聚万物而素饗之,亦祭宗庙。”陸德明释义:“夏曰清祀,殷曰嘉平,周曰蜡,秦曰蜡。”可知“蜡”与《宮之奇谏假道》“虞不蜡矣”之“蜡”是一回事。

按:教材注“宾;指陪祭者。”似乎不够准确、恰当。

观:宗庙门外两边的高台。即“阙。”

2、言偃:孔子弟子,字子游。

侧:①旁边:《说文》:“侧,旁也。”“其下平旷,有泉侧出。”本文。②水边,岸边。“置之河之侧兮。”③倾斜。《史记·张丞相列传》:“呂后侧耳于东厢听。”④翻转,翻覆。《口技》:“微闻有鼠作作索索,盆器倾侧,妇梦中咳嗽。”⑤侧臣,左右近臣。⑥A.旁出。

B.妻婢所生。⑦侧室:A.支子,庶子。B.妾。

3、道:制度,准则。行:实行。

4、三代:指夏、商、周。英:杰出的人物。

逮(dài):赶上。①及,至。《尔雅释言》:“逮,及也。”贾谊《陈政事疏》:“材之不逮至远也。”②捕,逮捕。《史记·五宗世家》:“请逮勃所与奸诸证左。”③趁著。《定公四年》:“逮吴之未定”。④逮逮(dì):安和的樣子。

5、而有志焉:按:此“志”当解为“史籍”义。郑玄注:“志,谓识,古文。”孔颖达疏:“云‘志’,谓识,古文者,‘志’是识记之名,‘古文’是古代之文籍。故《周礼》云‘掌四方之志。’《春秋》云‘善其志。’皆志记之书也。”《逍遙遊》:“《齐谐》者,志怪者也。”《周礼·春官小史》:“掌邦国之志。”郑玄注:“志,谓记也。《春秋传》所谓‘周志’,《国语》所谓‘郑书’之属是也。”此皆“志”用为“史籍”义例证。孔子虽未生于五帝三王之时,然因有史籍,故下文能述及大同及小康的大体情況。

第二段:

6、天下为公:按:此“为”当训“属于”。“属于”与“成为”有別。《战国策·齐策一》:“代、上党,不战而已为秦矣。”姚宏注:“为,

犹属也。”《汉书·项籍传》:“割荥阳以西为汉。”皆是“为”用为“属于”义的例证。

7、与:这里通“举”。(从王引之《经义释文》之说)与前之“选”对应成文。

脩睦:调整相互间的关系,使之和睦。

8、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此“亲”与“子”本为动词,具体语境中,其含义读者可以体味出来。用“名词意动用法”套解,会影响原文句意表达。“亲其亲”即“爱戴自己的父母”。第一个“亲”可直训为“爱、敬”义。

9、矜寡孤独:《孟子·梁惠王下》:“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有所养:有供养他们的措施。

10、分:职分。归:出嫁。女有归:女子有好的夫家。郑玄注:“皆得良奥之家。”

11、货恶其弃于地:按“恶(wù)”不宜译为“憎恨”,而应译为“不愿意”。“恨”比“不愿意”程度重得多,不切合此文意。

按:货:①常用义:财物,物资。如本文。②引申:出卖。《钴鉧潭西小丘记》:“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货”在中古以前没有商品之义。

12、谋:指欺诈。兴:产生。乱:叛乱,造反。

贼:动词,指害人。作:发生。

13、外户而不闭:按:从释例看,“外”非动词,而是名词作状语,表示“从外面”义。此“户”为动词,“合上门扇”义。

同:和,平。

第三段:

14、大人世及以为礼:大人,指诸侯。世:父子相传。及:兄弟相传。礼:制度。此句意为以权位世袭作为礼。

按:孔颖达疏:“以大人世及而为礼。”可见被提前的宾语不是“世及”,而是“大人世及”。

15、城:①名词。《说文》:“以盛民也,从土从成,成亦声”(用来盛受容纳臣民)。按:本义是围绕都邑的防御高墙,即城墙,內称城,外称郭,许说实指都邑,乃其本义的引申。如本文。

②动词,指构筑城墙。《昭公二十三年》:“今吴是惧而城于郢”。(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都修筑城墙)。

③由城墙引申出“城镇,城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愿以十五城请易壁”。(壁:和氏璧)

池:①今义水塘,池塘。此义古汉语也有:“数罟不入洿(wū,<书>,低洼的地方)池”。

②护城河,如本文。

按:“池塘”连用初是两个词,属偏正片语,“池”是池塘,“塘”是“堤。

固:使牢固。义即:把城郭沟池作为维护统治的手段。

16、礼仪:礼:礼制,古代等级制度以及相应的规定。义:古代社会道德行为的规范。纪:准则。

17、笃:深厚。使动用法。

18、田里:指土地户籍制度。孔颖达疏:“田,种谷稼之所;里,居宅之地。”立田里,是指建立关于土地的制度。按:乡(郷)读xi āng,作名词,①古代民户编制。一万二千五百户为一乡。《汉书》:“五家为邻,五邻为里,四里为族,五族为党,五党为州,五州为乡。”②处所,地方。《荀子》:“天地易位,四时易乡。”

19、以贤勇知:贤,意动用法,以……为贤,尊崇。知:后来写作“智”。

按:“勇”、“知”指气质才能而言,“贤”指德行而言,不可能把有勇有智者当作贤人。孔颖达疏:“贤,犹崇重也。既盗贼并作,故须勇也;更相欺妄,故须知也。所以勇知之士皆被崇重也。”孔氏对“贤”的理解合乎文理事理,“以贤勇知”即“根据崇重的规定而尊崇、器重勇者和智者。”不能理解为“根据礼的规定而把有勇有谋的人当作贤人”。(P30)

20、以功为己:按:孔颖达疏:“以功为己者,立功起事不为他人也。”从辞例看,“以功为己”即“以礼功为己”,翻译为:“(统治者)根据礼法立功为自己”,如此理解不合文意。“以功为己”似当解为“(统治者)根据礼法褒奖为自己效力的人”。“功”于此是动词“赏”义。(教材所解可商榷)《尚书·大禹谟》:“罪疑惟轻,功疑惟重。”(判罪时有疑问就从轻量刑,赏功时有疑问就从重奖赏。)“以贤勇知,以功为己”即“根据崇重勇知者,据礼褒奖为己者”。

21、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此起:因而奸诈之心由此产生,战乱也由此兴起。用:由。

22、由此其选也:按:“其”,据孔颖达疏:“用此礼仪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孔氏当读“其”为“成为”义,注文中的“其为”是临时构成的复语,“为”即为“其”而设。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认为“其”可训为“为”,引例有《史记·龟策列传》:“乃能成其帝王。”“成其帝王”只能解为“成为帝王”順妥。此可资参考。

按:“选”词义即“杰出人物”,不宜牵涉到“选拔”,三代六王自是英杰,不是被什么人选拔出来的。孔颖达疏:“用此礼仪教化,其为三王中之英选也。”“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郑玄注:“英,俊选之尤者。”孔氏用“英选”,郑氏用“俊选”,皆是用复语转述原文中的单字。《汉书·苏武传》:“皆有功德,知名当世,是以表而扬之,……以此知其选也。”此“选”用为“英杰”之例证。“由此其选”即“因此成为英杰”。

23、谨:严格。

24、以著其义,以考其信:按:句中两个“其”字似非指“民”,从辞例看,当指禹、汤等所谓“六君子”。著:明显,显著。使动用法。“以著其义”意即“(六君子)利用礼的规范(向人们)宣明自己的义”。“考”解为“验证”、“证明”。“以考其信”意即“(六君子)利用礼的规范(向人们)证明自己的信”。

25、刑:法则,用作动词,将……定为法则。

26、示民有常:用典法教示百姓。“有”介词“以”义;“常”解为“常规典法”义。例略。

27、由此:由,依照,遵循。

28、埶(shì):权势,后来写作“勢”(势)。去:罢免。

29、殃:祸害。该句似乎应该理解为:大家都把他当做祸害。

二、难句翻译

“故人不独”句:因此人们不只是敬爱自己的父母,不只是疼爱自己的子女。又……

文字知识

汉字的形体是其构形、笔道形态和书写体势三个方面的综合体现。所谓演变,就是演化和变革。演化,是指汉字形体的细微渐变,是量的积累;变革,是演化的阶段性总结,是汉字形体的部分质变。

汉字形体的演变,是人们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不断对它进行改造、改进而约定俗成的结果。其中有一脉相承、变化轨迹较为清晰的一面(主要方面),也有中途断裂、分合繁杂的一面,涉及的问题很多。

第一节汉字的结构与许慎“六书”说

要了解中国汉字,首先要从了解汉字的结构入手。

1、汉字的性质(教材P49)

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为什么这么说?)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

汉字作为成熟的文字体系从殷商的甲骨文算起,已有3400多年的历史。但作为汉字早期形态的甲骨文,具有着诸多的不稳定性,这也是造成汉字用字形态多样的根本原因之一。

第一,甲骨文依然保持着很强的图画性: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特点:象形、会意字多,形声字只占很小一部分。这些象形、会意字虽然对所象之物都经过了高度的抽象,与图画

已有本质的区别,但也还有不少字依然保留着很强的图画性,比如: (采)

第二,字无定格,异构特多。

第三,异字同形。

汉字记录语言的方式,大致说来有三种:

一是纯表意字,即通过字的形体来体现词的含义,通常所说的象形、指事、会意当属此类。(p50)如日、月、牛、羊等;

二是表音字,即借用同音字来记录语言中的某个词。如连词“而”(本义为“胡须”)、代词“其”(本义为“簸箕”)、人称代词“我”(本义为一种兵器);

三是形声字,即半表意半表音文字,如“湖”、“诛”等。

就形声字而言,表音字是借用现成的字,或借用表意字,或借用形声字,因此,与文字本身的构造无关。所以,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形声字虽然带有表音成分,但其音符有时又兼有表意作用。如珥,音符“耳”兼表意,又如以“戋”为音符的字,大都有“小,微”之义。所以,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三是形声字,即半表意半表音文字,如“湖”、“诛”等。就形声字而言,表音字是借用现成的字,或借用表意字,或借用形声字,因此,与文字本身的构造无关。所以,就汉字的构成来说,只有表意和形声两大类。形声字虽然带有表音成分,但其音符有时又兼有表意作用。如珥,音符“耳”兼表意,又如以“戋”为音符大的字,大都有“小,微”之义。所以,汉字基本上属于表意体系文字。

2、许慎《说文解字》与传统“六书”

“六书”的来源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著“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

“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

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至于“六书”的细目,到汉代才有记载。汉代记述“六书”细目的有三家,三家的说法有异:?许慎: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

?班固: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郑众:象形、会意、转注、处事、假借、谐声

现在一般采用班固的顺序,许慎的名称。

(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诘诎,即弯曲)意思是说,象形字就是字形画成字义所表示事物的形状,随着物体的外形而曲折字的笔画,“日”、“月”就是这种字。在造字之初,许多表现客观存在事物的文字都是象形字。

许慎的定义和例字,表明象形字有如下特点:

a.是独体字。

b.由象形符号构成,字形近于图画,所画即为字义所表示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位;部分象形字中有饰画。

象形字数量不多(不足200个),仅占《说文解字》收字总数9353个的2%左右。但它是汉字形体构造的基础,会意字、形声字的组成

成分很多都是象形字。即使指事字,有些也是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事符号。如本()、末()等。

(2)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意思是说,指事字一看就可以认识,仔细观察就能发现它所表示的意义,“上”和“下”就是这种字。指事字有如下特点:

a.是独体字

b.有抽象的指示性符号,用以指示字义。

例字:本、末、朱、亦、寸:

?本:金文木下用点或横指出树根之所在,本义指树根。

?末:金文木上用一横画指出树梢之所在,本义指树梢。

(3)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huī,<书>指挥)。武信是也。”意思是,会意字是并列字类即两个以上的字,会合它们的意义,来表现该字义所指向的事物,“武”、“信”就是这种字。会意字的特点:

a.必须是合体字,由可独立成字的偏旁组合而成。偏旁都是形符,即都表义。

b.必须是用合体的几个字组成新的意义。

会意字的数量要多于象形字、指事字,是汉字的重要组成部分。会意字有以形会意(包括同体会意和异体会意)和以义会意两种。

(4)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意思是说,形声字是用与字义所表事物有关的字来作形符造字,取比拟新字读音的字(即读音与新字相同或相近的字)来跟它合成新字,“江”、“河”就是这种字。由此,可以看出形声字的特点:

a.是合体字。

b.偏旁有表义的形符,有表音的声符。

从汉字的历史发展来看,形声字是在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的基础上形成的,是由两个文或字复合成体,由表示意义范畴的意符(形旁)和表示声音类别的声符(声旁)组合而成。形声字是最能产的造字形式。形声字在汉字中占绝大多数。《说文解字》中形声字占80%以上。《康熙字典》中占90%以上。

意符一般由象形字或指事字充当,声符可以由象形字、指事字、会意字充当。

(5)转注

“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由于除了“考”和“老”二字以外,《说文解字》在释九千多字中没有明确指出哪些是转注字,许慎定义又过于简略,可以从各种角度去理解,因此从古到今对转注的不同解释很多,争论了一千多年,至今尚无定论。多数学者认为,根据许慎的定义,转注字应有两个条件:

(1)有同一的部首。

(2)字义相同或相近,可以互相注释。

二者缺一不可。如果不同部首,虽能互相注释,也不能叫转注。如“问”与“讯”、“杀”与“戮”是一般的同义字,而“板”与“杨”、“福”与“祸”则是有相同部首的“同类字”,均非转注。如:

顶、颠:《说文》“顶,颠也,从页丁声。”又:“颠,顶也,从页,真声”按:“顶”,金文从页贞声,丁、贞上古同音《易·大过卦》:“过涉灭顶。”虞翻注:“顶,首也。”《尔雅·释言》:“颠,顶也。”

(6)假借

“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意思是:假借字是语言中有这个词,但在现有文字中没有表示它的字,就依据读音去找一个音同或音近的现成字来寄托这个词的词义,“令”、“长”就是这种字。后人多认为,许慎关于假借的定义已经表述得很清楚了,假借只是从音同或音近出发,本义与假借义之间在意义上是毫无联系的。

关于“六书”,古人有“四体二用”之说,“四体”指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与汉字结构有关,是造字之法;“二用”指转注、假借,与汉字构造无关,是用字之法。

第二节古今字

一、什么是古今字

所谓古今字,是一种纵向历时的同词异字现象,即记录同一个词(实际是词的某一义项),不同时代社会用字有不同,前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古字,后一个时代所用的字叫今字。汉代的经学大师郑玄在注释“三礼”时最早使用了古今字这个术语。

这里所说的古今和古今字都是相对而言的。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的谊字下有一段话说得很清楚:“凡读传,不可不知古今字。古今无定时,周为古则汉为今,汉为古则晋宋为今,随时异用者谓之古今字,非如今人所言古文、籀文为古字,小篆、隶书为今字也。”

古今字是记录同一个词古今用字有异造成的历史现象,即“古用彼,而今用此。”古书用古字的例子很多,比如:

①楚始得曹而新昏于卫。(《城濮之战》)

②齐高固入晋师,桀石以投人,禽之。(《案之战》)

③于是翦其发。(《顺民》)

④臣错屮茅臣。(《晁错传》)

⑤张脉偾兴,外彊中干。(《韩之战》)

后世在记录同样的这些词时,不再使用昏、禽、翦、屮、彊,而改用婚、剪、草、强了(故意仿古的文章除外)。于是昏----婚、禽——擒、翦——剪、屮——草、彊——强就构成了古今字。

二、古今字产生的原因:

造字之初,汉字数量有限。为了适应记录语言的需要,解决字少语多的矛盾,古人常采取两种方法:

一是假借,如用本义为胡须的“而”来记录语言中的连词“而”,用本意为簸箕的“其”来记录语言中的代词“其”。

二是在保持字形不变的前提下,对词义加以引申分化,如兄“弟”,引申出孝悌义,仍用“弟”来记录。但随着人们交际的需要,在记录语言的过程中,如果一个字的职能过多,或者说它兼有多种意义,容易产生混淆。为了更好地完成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人们就要想办法分散这个字的职务。其主要办法之一,就是以这个字为基础,另造新字。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古今字。

概念:古今字是指先后产生的、有区别字义作用的、形体不同的字,即古今区别字。古和今是相对而言的,没有绝对的时代标准。产生在前的称为古字,产生在后的称今字。古今字是在汉字孳乳分化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历史现象。

三、古今字的来源

造字之初,汉字数量有限。为了更好地实现文字记录语言的功能,在文字发展演进的历史进程中产生了大量的古今字。

(一)由于同音假借,被借字与借字构成古今字。书面汉语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使用同音假借来调剂汉字的记词职务。原本由某个字担负的记词职务,到了某个历史阶段,因为种种原因,便改由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承担了。而且往往一直承担下来,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于是前后两个字在彼此交接的那个词义上构成古今字,也就是被借字与借字变成古今字。例如“春秋五霸”的霸原本作“伯“实伯之假借也。”但一借则“不还”,到唐代这个借字即已成为正字,至今不变。于是“伯—霸”在“诸侯之长”这词义上构成了古今字。

(二)一个字本义和引申义过多,也要分化,一个字产生引申义以后,为它的本义重造一个区别字。如:益——溢、州——洲、责——债、原——源、景——影等。

假借使字义过多,需要分化的,都发生在没有本字的假借阶段。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常见的有三种情况(P58):

1、加意符为字的假借字造区别字。如栗,本义为树名,假借为“战栗”的“栗”。《论语·八佾》“使民战栗。”后来加意符为它的假借字造了一个区别字“慄”字。类似的古今字还有:戚——慼、乌——呜、内—纳、见—现、女—汝、閒—闲、泉—钱等等。这类古今字,在古字将部分词职务转移给今字之后,古字与今字分别记录的词,往往是词义不同、词也不同的词,因而在读音上也往往略有差。

2、加意符为字的本义造区别字。比如:其,甲骨文像簸箕形,本义是簸箕。假借为表示推测语气词,如甲骨卜辞:“今日其雨”;又借为代词、连词等。后来没有为“其”字的假借义造字,而是加意符为它的本义造了一个区别字“箕”。

又如“莫”,本义是“天色将晚”,假借为无定指代词“没有谁”、“没有什么”,后为本义造了区别字“暮”;云,甲骨文作,像云气之形,本义为“云彩”,假借为“说”的意思,后来为本义造了“雲”字。然:本义是燃烧,假借来表示连词,而为本义造了“燃”字。

3、一个字借为他用,既为假借义造字,又为本义造字。比如“采”甲骨文像以手摘野果之形,反映了先民以草木的果实根茎作为食物的原始生活。本义是“采摘”,假借为“彩色”义。后来加意符为“才”字的本义造区别字“採”,又加意符为它的假借义造区别字“彩”字。

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与后面要讲的通假字也有区别。通假字是共时(同处于某个时代)的暂时借用现象,在某个词义上通假字不能完全取代被通假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而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则是历时(前后不同时代)的永我性的借用现象,在某一词义上,借字(今字)完全取代了被借字(古字)的地位而成为记录这个词的正字。

例如“早”与“蚤”是通假字,“蚤”只能在早晚这个词义上,在某一时代暂时借用为“早”,并不能最终取代“早”而成为记录“早”这个词的正字。“见”与“现”是由假借构成的古今字,在显现这个词义上,自从“见”把相应的兼职“借给”现字以后,“现”在后世便完全取代了“见”而成为记录显现这个词义的正字

(二)一个字本义和引申义过多,也要分化,这种情况产生的古今字也有两种情形:

1、一个字产生引申义以后,为它的本义重造一个区别字。比如“禽”,本义为“捕获鸟兽”,动词。引申为名词,泛指鸟兽,《白虎通·田猎》:“禽者何?鸟兽之总名。”后来为表示动词“擒获”义加意符造区别字“擒”字。它如:益——溢、州——洲、责——债、原——源、景——影等。

2、一个字产生引申义后,为表示这个引申义造一个区别字。如“竟”,本义是“乐曲终了”,引申为“国界终了”、“边境”,后来为表示引申义加形旁造“境”字。它如:取——娶、昏——婚、中——仲、共——供等。

上述两种情况,区别字构成方式大多是以原有字形为声符,再加意符构成。另外也有:

1、以原有字形为意符,再加声符构成的,如“食”,本有“吃”的意义,由此引申出“给……吃”的意义,《战国策·齐策四》:“食以草具。”后来为表示这个引申义加声旁造“饲”字。

2、用更换意符的方式造区别字。如“说”,有“喜悦”的意义,也有“解说”的意义,后来更换“说”字的意符为“喜悦”义造区别字“悦”。又如敛殓、赴讣、没殁、张胀等。

第三节异体字

甲骨文是我们现在所能见到的、记录了大量上古汉语的、比较早期的汉字。承前所述,它虽然已成体系,但字形还多不规范,因而具有不同于成熟阶段汉字的鲜明特征,其中一点就是大量地存在着一字多形的状况,即异体字。

释义:异体字是指音义完全相同而只是形体不同的字。(见教材P59)

所谓异体字,是指在某一历史时期音义完全相同、记词职能也完全一样,只是构形有异的字。例如:

①以彊为弱,在俛仰之间耳。(《晁错传》)

②执其干戚,习其俯仰。(《礼记?乐记》)

③郎中令善媿人。(《龚遂传》)

④汝将何以视天地,尚不愧奴隶耶?(《段太尉轶事状》)

以上例句中的俛与俯、媿与愧,虽然字的构形不同,但音义及记

词职能完全一样,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互换。像这样的字就是异体字。有的同音字虽然在某一义项上同,在一定的场合也可以互用,但记词职能并不完全一样,这种字不能视为异体字。比如遊与游,只在游玩义上相通,可以互用,但游水义古代只用游而不用遊;赞与讚,只在赞美、称赞义上相通,可以互用,但赞进、赞助义古代只用赞而不用有不同的方面,并不完全重合。所以像这样的字不能看作是异体字,以免造成阅读的误解。

汉字中的异体字很多,这是由于我们所看到的汉字并非由一时、一地、一个人所造就的。读古书须认识异体字。

一、异体字的构成异体字构成的方式有多种(见教材60页)

1、所用造字方法不同,一体为形声,一体为非形声。如:嶽-岳、耻-恥、淚-泪、磥-磊、膻-羴,等。

2、同为表意字而偏旁不同。如躰—体、朙-明等。

3、同为形声,所取声符不同。如:饋-餽、昵-暱、棹-櫂、猿-猨、裤-袴、掩-揜、溯-泝、楠-枬,等等。

4、同为形声,所取意符不同。如:逼-偪、徧-遍、逾-踰、咏-詠、误-悮、溪-谿、榜-牓、暖-煖、糠-穅,等。

5、同为形声,所取意符和声符都不同。如:愬-诉、迹-跡、剩-賸、椀-盌、村-邨.妆-粧、粳-秔,等。

6、同一意符、声符而位置不同。或偏旁部首所处的位置不同。如:峰-峯、略-畧、惭-慙、松-枀、秋-秌,等。

从以上所举的各类例子字可以看出,形声造字法最容易产生异体,所以形声字中的异体字也最多。

二、异体字和古今字的区别:

异体字和古今字主要在于字形不同,其字义是否相等。如果字形不同的两个字在音、义上完全相等,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互相代替,那就是异体字;如果两者只是在某个意义上相同,而产生于后者对前者有区别字义的作用,那就是古今字。

第四节繁简字

释义:

繁简字是繁体字和简体字的合称。所谓繁体字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构形时所使用的构件或笔划的多少相对而言的。构件或笔划多的是繁体,构件、笔划少的是简体字。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在构形表现上的繁复与简单相对而言的,若就字的记词功能和用法而言,实质上是异体的一种。

同一个字(当然不是每一个字)的繁与简,自古就有。汉字在发展演变过程中,虽然有删繁就简的一面,但是这一面实行得并不彻底和广泛。由于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社会用字和习尚,在没有严格正字法的情况下,也往往繁简并行。比如“学”字有繁体作“斆”(xiào),也有简体作“學”。在古书中,“学”字用简体为多,也用有繁体的,如《史记?张释之传》:“此二人言事曾不能出口,岂斆此啬夫谍谍利口捷给哉?”弃字则多用繁体,但偶尔也有用简体的,《左传?成公二年》:“子实不优,而弃百禄,诸侯何害焉?”用的即是简体。所谓繁体和简体,是就同一个字在构形表现上的繁复与简单相对而言的,若就字的记词功能和用法而言,实质上是异体的一种。由于它在社会用字中有一定的特殊性,所以才单列出来作专门讲解。古代还有许多简体字没有能流传下来,也不被后世的一般字书所收,比如汉魏六朝的碑刻文字中就有不少的简体字,被后世鄙视为“俗体”而多未能流传。

绝大多数的简化字和繁体字是一对一的关系,掌握起来并不困难。只有少数是一对二、一对三或一对四的关系,这是由同意替代所造成的,需要引起注意,不要发生误解。

我们现在使用的简化字,很多产生在古代。如:云、气、从、网等,甲骨文中就已经使用了。阅读古书,遇到相应繁简字问题,必须注意以下几种情况(教材P60):

1、同形字:有些简化字与古书中的某些字同形,实际上是音义完全不同的字。

2.同音替代字。简化字中有些来源于意义不同的同音字。字形虽未简化,但却兼并了另外一个(或两个)音同或音近字的记词职能,而被兼并的字在“解除职务”后,多数被废弃,少数虽仍被“留用”,但记词职务却大为减少。这样就使“兼并者”增加了它原来所不具有的义项,扩大了它们的记词职能。例如“丑”,原本只表地支,在汉字简化时兼并了“醜”的记词职能,“醜”被“解职”废弃,于是“丑”字除了仍表地支之外,又增加了“丑恶”、“丑陋”的义项。

“干”原本只表干犯、干求义,汉字简化时兼并了“乾”的一部分职能(干湿)和“幹”的全部职能,于是“幹”被废弃,“乾”只余下“乾坤”的一个义项。

3、两个字共同简化为一个字形。字形简化,同时又兼并了另外一个音同或音字的记词职能,被简化的繁体和被兼并的字同时被废弃。如:

获是“獲”(古指猎得禽兽)的简化,同时又兼并了“穫”(古指收割庄稼)的记词职能,于是“猎获”和“农获”两个义项统由获字兼任,獲、穫二字同时废弃。

对于以上几种既涉及到字形、又涉及到字义的简化字,我们要格外留心。在阅读古书(特别是简化字排印的古书)时,一定要弄清它所对应的是原来的哪一个字,切不可望文生义或以今释古而误会了古书的意思。

上述三种情况都导致了同形字的出现,即一个简化字形代表着古代文献中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这给我们阅读古书带来一定困难。如果我们阅读的读的是用繁体字排印的古籍(或原版古籍),遇到“后”、“干”之类的字,也要特别留意,以免望文生义,误读古文。

第五节文字通假

释义:通假又叫通借,前人也称为假借,是古人用字写词时本有其字而不用,却用一个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的现象。原本当用的字叫本字,临时用来替代本字的那个字叫通假字或通借字(简称借字)。例如:

①庄公寤生,惊姜氏。(《郑伯克段于鄢》)

②举错不可不察也。(《张释之传》)

③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系辞下》

十分明显,例①的“寤”本应用“牾”,“牾”训“逆”,牾生即逆生;例②的“错”本应用“措”,放置的意思;例③的“信”与“屈”相对,本应用“伸”,意思才能通畅。然而这些文句的作者没有用本来该用的字,而用了意思毫不相干只是音同音近的字来代替。这就是古书中的所谓通假现象。这里的“寤”、“错”、“信”三字是通假(借字),“牾”、“措”、“伸”则分别为它们的本字。

通借虽然前人也谓之假借,也是“依声托事”而借音表义,但是它与六书之一的“假借”是不同的。六书中的假借是造字的一种法则,是不给某些词造专门书写符号而借用他词书写符号来替代的法则,是“本无其字”的“依声托事”,没有所谓本字可言(后世再造本字者除外);通借则是古人用字的一种变通现象,即放着本字不用而临时借用音同或音近的他字来替代,是“本有其字”的“依声托事”。

一、通假现象产生的原因:本有其字而不用的通假现象的产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1、约定俗成;

2、别字

二、通假字的辨识:通假是借音表义,以音同或音近为前提,所以辨识通假字主要是:

1、以声音为线索。阅读中遇到某一个字不能用其本义或引申义去解释时,就应考虑到是否存在通假的问题。例如《论语?阳货》:“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句中“归”字是“赠送”的意思。与“馈音近,意思又正好吻合,于是可以初步断定“归”是“馈”的借字。查同书《微子》,又有“齐人归女乐,季桓子受之,三日不朝”之语,“归”同样当借为“馈”。

2、要有书证。上例说明归借为馈,已沿用成习,并非偶然。再查别的古书,还有同类例证。如“庄公寤生”,“寤”通“牾”除了它们都从“吾”得声,古音相同之外。另有《史记·郑世家》所说的“生之难”作为旁证。

在辨识通假字时要注意两点:

(一)要有古音韵的常识。

(二)在没有别的例证时,不可只据音同或音近而轻言通假。三、文字通假与“六书”中假借的区别

“六书”中的假借是“本无其字”,如借用已有的“来”(本义为小麦)字,记录来往的“来”;用已有的“而”字,借来记录连词“而”。文字通假是本有其字,但在书写时却借用了另一个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它,如“蚤”通“早”。因此,“六书”中的假借是无本字的假借,一旦借用之后,就成为该字的固定用法而被普遍使用;而文字通假是有本字的假借,其借用只是临时的、偶然的,并不具有普遍性。

四、文字通假与古今字的区别

古今字是汉字在孳乳分化过程中形成的,是一种历时现象。今字是在古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因此,今字与古字在形音义上都有密切的联系。如益—溢、州—洲、等。

文字通假是汉字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是一种共时的现象。通假字与本字之间除了语音相同或相近之外,在字形、字义上不一定有联系。如:蚤—早、归—馈等。

注意:在今字产生之后,古人有时还用古字,如:慼—戚,在“慼”字产生之前,用“戚”表示忧伤义,这是无本字的假借;在“慼”产生之后,古人有时还用“戚”表示忧伤义,如韩愈的《祭十二郎文》:“恐旦暮死,而汝抱无涯之戚也。”这只能说是用古字,而不能说“戚”通“慼”。“戚—慼”在字形上的联系显而易见,这是古今字的明显例证。

《孟子》文选:夫子当路于齐

一、讲析课文

1、公孙丑:孟子弟子。

2、路,指仕途。当路:犹当道,指身居要职,掌握政权。这句是假设之辞。

3、管仲、晏婴二人均曾为齐相。管仲(?—前645),名夷吾,字仲,又称管敬仲。周王同族姬姓之后,生于颍上(颍水之滨)。春秋时杰出的政治家、著名的军事家和军事改革家。

晏子即晏婴,春秋时著名的政治家。曾相齐灵公、庄公、景公。

4、许:兴起、出现。①允许,答应。《说文》:“许,听也。”②《汉语大辞典》注“期望”。采朱熹注:“犹期许也。”例《书愤》:“塞上长城空自许。”然朱注中“期”盖非“期望”义。此“期”近于“许诺”、“保证”义。

?第二段:

5、诚:果真,的确。

而已矣:语气连词,用“而已”表示限止,“矣”起加强语气的作用,可译为“罢了”。

乎:于。曾西,名申,字子西,曾西是当时鲁国著名人物,以经术著称。教材说是曾参的儿子,王力教材说是“孔子弟子曾参(世称曾子)的孙子”。按:曾参死后,留下三个儿子:长子曾元,字子元,二子曾申,三子曾华。他的长孙叫曾西。这些人物在历史上都以贤达闻名。

6、蹙然:恭敬不安的样子。“然”是词尾语助词。

7、先子:古人称自己已死的前辈时,常称“先子”。

畏:敬畏。

8、艴(b?)然:生气的样子。王力教材注音为fú。

9、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曾(zēng):竟。何曾:等于说“何乃”(依赵岐说),略等于现代汉语的“为什么竟”。这句话的意思是:你怎么能够把我和管仲相提并论。言外之意,就是管仲这种人,就是曾西都不屑于比他(做的那种人)。

10、得君:指与君相得,也就是遇君。即得到齐桓公的赏识信赖。如彼其专:倒置语序。即“其专如彼”。下文“如彼其久”、“如彼其卑”用法相同。专:专一,这里指管仲一人得君。

11、功烈:功业,指功勋业绩。

12、卑:卑微,微不足道。孟子主张“王道”,管仲施行“霸道”,所以孟子批评他功业卑微。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孟子看来,“得君”、“行乎国政”是管仲的有利条件,应该成就“王道”的事业,但管仲却以“霸道”辅佐齐桓公,所以孟子斥之为“卑”。

13、是:代词,这个人,指管仲。

14、此处的“曰”表示转换了一个话题,而不是表示另一个人说话。即所谓“更端”(换一个话头)。

15 、第一个“为”解作“做”,“所不为”即不做那种人。后一个“为”通“谓”,以为。(王引之《经传释词》)。

?第三段:

1、“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显。”霸:指成就霸业。

显:显名、显赫。按:“霸”和“显”的是君(指齐桓公与齐景公),而非管仲和晏子。所以下文又说“以齐王,由反手也。”管仲和晏子只是起“相”的作用。故三个“以”都不是“凭”,而是“使”。

2、以齐王:王,王天下,统治天下。

3、由反手也:由通“犹”,如同。反手,翻手,这是极言王天下非常容易。

4、滋:更,更加。

5、百年而后崩:文王活了九十七岁,百年是举整数。崩,古人称天子死为崩。

6、犹未洽于天下:洽,沾,润。指周遍,广博。即:(其德泽)还没有浸润到全天下。

7、武王,名发,文王之子。周公,名旦,武王之弟,曾辅佐武王、成王。文武周公,都是儒家所推崇的统治者。

大行:指德化大行于天下。

8、“今言王若易然”:若,这样。易然,容易的样子。而下文“今时则易然也”之“易然”则不能理解为“容易的样子”,而要解为“容易如此(指行王道)”,可见两个“然”字不同义,不能互相攀比。“今言王若易”即“今言王如此容易”,“若”字不训为“像”,而解为“这样”、“如此”义,指上文“以齐王,由反手也”而言。《尚书·大诰》:“尔知宁王若勤哉?”《孟子·梁惠王上》:“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

9、法:效法。与:句末语气词。

?第四段:

1、文王何可当也:如按注之意,当为匹配,

“何可当”意为“怎能配得上”,自然也就“不足法”了。此“当”应训为“抵”或“相当”,谓周文王当年王天下难之情势何可抵挡当今齐王王天下易之情势;强调周文王平治天下时,在天时、地利、人和诸方面与今之齐王无法相当。并无丝毫贬低周文王、推崇当时齐王之意。本句为“文王怎么可以和齐王相当呢?”

2、汤:殷代开国之君。武丁:殷高宗。

3、作:兴起。

“由汤至于武丁……天下归殷久也”句:汤、武丁,都是殷代的君王。贤圣之君,指汤、太甲、太戊、祖乙、盘庚、武丁。作:兴起。六七作:兴起了六七次。归:归服,这里指天下的人们都愿意作殷的属民。意即:当初商朝从汤起,传到殷高宗武丁,中间贤明的君主,前后有六七个兴盛起来,天下民心归服殷已经很久了。

4、朝:使动用法,使……朝见。

5、犹运之掌也:如同弹丸转运于手掌上一样。

按:“有天下”之“有”,当解为“为”,即“治理”义。《经传释词》:“‘为’‘有’一声之转,故‘为’可训为‘有’,‘有’亦可训为‘为’”。《汉语大词典》释“有”为“治理”义。

6、纣:商代末世君,历史上有名的暴君。去:距离。

7、故家:有功勋的旧臣之家。遗俗:先代留下的良好习俗。

8、流风、善政:成为对文,当指流传下来的良好的风俗习尚和美好的教化。

司马相如《难蜀父老》:“正教未加,流风犹微。”吕向注:“言远国正教未被,而王之流风

尚自微薄也。流风,谓流化人之风也。”“流风”之“流”自含“美善”义。“风”此用为“教化”义。《尚书·说命下》:“四海之内,咸仰朕德,时乃风。”传:“风,教也,使天下皆仰我德,是汝教。”《汉书·五帝纪》:“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颜师古注:“风,教也。《诗序》曰:‘上以风化下。’”此皆“风”用为“教”之例证。

9、这五个人都是纣王时的贤臣。其中微子、比干、箕子被孔子称为“三仁”。微仲:名衍。《吕氏春秋·当务篇》:“纣之同母三人,其长曰微子啟,其次曰仲衍,其次曰受德。受德,乃纣也。”膠鬲:殷贤人。初隐为商,文王举而进之纣。

10、相与:共同。辅相(xiàng):辅佐协助。

11、故久而后失之也:(所以纣虽是暴虐),却是经过了很久才失掉天下的。

尺地莫非其有也:莫,没有。有:域。按:“有”字未见有用为“所有的”之义者,此处似为“域”之借字。《诗经·鲁颂玄鸟》:“方命厥后,奄有九有。”毛亨传:“九有,九州也。”韩诗作:“九域”。《国语·鲁语上》:“公共氏之伯九有也,其子曰后上。”韦昭注:“有,域也。”此皆“有”为“域”义之例证。“域”即“领地”义。《汉书·韦玄成传》:“以保尔域。”这两句意即:没有一尺的土地不是他(指代殷纣王)的疆域、没有一个百姓不是他的臣民。

“然而……是以难也”句:然,表示转折关系。犹通“由”。可见“犹”和“由”可以互借。此句意即:然而文王只是从百里的土地施行仁政而兴盛起来,因此,是比较困难的。

12、乘势:把握好时机。势:形势,机会。

13、镃(zī)基:农业生产工具,锄(王念孙《广雅疏证》)。

14、时:农时。今时则易然也:现在的形势是很容易做到的。

易然:容易如此。

15、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形容人口稠密。

16、改辟:“改”,更也。“辟”,开拓、开辟。即再开辟。改聚:再聚集。

17、莫之能御:即“莫能御之”。有否定副词的宾语前置句。

18、王者之不作:之,结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本句译为:王天下的人,不见兴起。疏:远,这里指时间间隔得久。

19、憔悴:困顿。

20、饥者易为食,渴者易为饮:饿极的人,什么都容易吃得饱,渴极的人,什么都容易喝得够。这里是比喻修辞格,意即:王道长久不兴,百姓苦于虐政,对于仁政的渴望就像饥者之于食,渴者之于饮,此时施行仁政,最易为百姓所接受。

21、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德政流行,比驿马传达命令还要快。

置、邮都是驿站,即古代传递政令的人在路上住宿的地方。“置邮”在句中作状语,表示“传命”的方式。

22、解倒悬:解下倒吊着的人的绳子,比喻解除人民的痛苦。

23、功:成效、成绩。

二、分析文中“於”“而”用法

1、“於”

(1)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处所,译为“在”。如:夫子当

路於齐。

(2)介词,引进动作行为的有关物件,译为“同”、“跟”。

如:尔何曾比予於管仲?

(3)介词,引进比较的物件,组成的结构作形容词的状语或

补语,译为“比”。如:未有甚於此时者也。

2、“而”

(1)连词:表转折,相当于“却”“但”。如:“管仲,曾西之所不为也,而子为我愿之乎?”

(2)连词,表递进,相当于“并且”“而且”。

如:“鸡鸣狗吠相闻,而达乎四境。”

第三单元词汇知识

《孟子》

一个词不管有多少义项,归纳起来有三类:本义、引申义、假借义。本义是中心义项,与引申义、假借义是纲目关系。

一、词的本义及其探讨

1、词的本义:汉语往往是一词多义。但多义词的几个意义,是在词义发展过程中引申派生出来的,其中一个意义是词义引申的起点,这个意义就是词的本义。因汉语历史悠久,汉字产生之前,一个词的本意究竟是什么,难以考证,所以词汇知识中所讲的本义,是指词在文献语言里所使用的几个意义中作为派生起点的那个意义,即文字形体结构所反映的且有文献材料印证的意义。

2、怎样分析本义:从分析汉字字形入手可以探求本义。

首先,探求古义当分析古字字形。汉字是表意文字,其形体结构和意义关系密切,特別是甲骨文、金文、篆文,比起楷书来,离造字时代近,象形特点明显多一些。此是分析词本义的有利条件,因此分析一个词的形体结构应是探求本义的有效方法。许慎的《说文》主要是凭字形来说明字的本义的。

其次,不能分析假借字字形去探求本义。例如:与“往”相对的“来”是汉语的基本词汇,《诗经》就出现了73例,如“牛羊下

来”。但古人没有为来往之“来”专门造字,而是采用“依声托事”的“假借”方式,借指“小麦”的“来”表示往来之“来”,因为二者声音相同。因此,“来”的字形记录了两个意义毫不相干的词:①小麦;②来到。“来①”对于“来②”来说是假借字形。分析“来”字形只能探求出“来①”的本义,无法求出“来②”的本义。

再次,探求本义不仅要分析字形,还要有古代文献的材料加以证实。二者结合起来,求出的本意才是可靠的。如:元“”(教材87页),是个象形字,人字上面一横,一横表示人的头部。由字形可以看出,“元”的本义是人头。“始”显然是“元”的引申义,古文献有证,《左传·僖公三十三年》:“狄人归其元,面如生。”杜预注:“元,首。”又《孟子·滕文公下》:“勇士不忘丧其元。”赵岐注:“元,首也。”

二、词的引申义(P87)

(一)词的引申义:在多义词的几个意义中,由本义派生出来的意义,叫引申义。这是造成多义的根本原因。如“發”本义是把箭射出去,由此派生的发送、发动、发现、派遣、出发、揭发、启发等义就是引申义。

(二)词义引申的方式

2. 间接引申(又称链条式引申)。指从引申义再进一步引申出来的意义。链条式引申是指以本义为起点,向着同一方向递相派生出几个意义的引申脉络(或者是丛本义引申出引申义,由引申义再递相引申下去的引申方式为链条式引申)。如防:本义堤坝。《周礼·地官·稻人》:“以防止水。”→引申堵塞水,防止水患。如“防民之口,甚於防川。”→由堵水、防水引申为泛指堵塞,禁阻,防备,防止。如《襄公三十一年》:“吾闻忠善以损怨,不闻作威以防怨”(损怨:減少怨恨;防怨:堵住,压抑怨恨。)→由禁阻,防止引申约束。《盐铁论本义》:“以礼仪防民。”→由约束引申规范,标准。《荀子·儒效》:“(君子)行有防表”(防表,同义连用)。其引申脉络:防:堤坝→堵水、防水→禁阻,防备,防止→约束→规犯,标准

(本义)(直接引申义)(间接引申义)

1.直接引申(又称辐射式引申)。指从本义直接引申出来的意义。辐射式引申:以词的某一意义为中心,呈辐射状派生出多个义项的引申方式叫辐射式引申。如教材所举“节”。又如:

问:本义询问。《说文》:“问,讯也。”《僖公四年》:“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由询问直接引申出下列各义:①问候,慰问。《论语·雍也》:“伯牛有疾,子问之。”②审讯,审问。《诗经·鲁颂·泮水》:“淑问如皋陶(善于审官司如同皋陶)”。③责问,追究。《僖公四年》:“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问。”④音讯。《晋书·陆机传》:“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⑤过问,管,干预。《童区寄传》:“恣所为,不问。”“问”的引申脉络是:

慰问、问候

干预、过问审问

询问

音讯责问追究

(3)综合式引申。连条式引申和辐射式引申交错在一起的引申。如:

朝:《说文·倝(gàn)部》:“旦也。从‘倝’,‘舟’声。”

本义为早晨。《里仁》:“朝闻道,夕死可矣。”大臣在早晨见国君,引申为朝见。朝见有场所,引申为朝廷。《萧相国世家》:“赐带金履上殿,入朝不趋。”朝廷存在的时间,引申为朝代。如唐朝、宋朝。上面所举的引申义为链条式引申。

就“早晨”的意义来说,它除了引申为朝见外,还可以引申为“一日”、“一整天”。如《告子下》:“虽与之天下,不能一朝居也。”因为早晨是一天的开始,所以它还可以引申为“初”。《荀子·礼论》:“然后月朝蔔日,月夕卜宅,然后葬也。”由“早晨”的意义并列地引申出“朝见、一日、初”的意义,为辐射式引申。

另外,就“朝见”的意义来说,除了引申为朝廷外,还可引申为“拜见”,因为朝见国君需要行拜见礼。还可以引申为“聚会”,因为大臣们来朝见国君,也是聚会的时候。还可以引申为“朝向”,因为朝见国君的时候,国君居尊位,面南朝北;大臣居卑位,面北背南。由朝见的意义并列地引申出朝廷、拜见、聚会、朝向的意义,也是辐射式引申。“朝”的意义关系如下:一日朝向

早晨朝见朝廷朝代

初聚会拜见

(三)词义引申的途径

1、类比:是指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具有某种相似之处,可以通过类比的途径实现引申。所谓相似,或是形貌相似,或是功

能相似。

(1)形貌性状相似。如:斗(盛酒器北极星),骨(骨骼骨气)。

(2)功能作用相似。如“關(关)”本指门閂《左传》:“臧纥斩鹿门之關以出。”引申关卡。《孟尝君列传》:“孟尝君出關,關法鸡鸣而出客。”关卡和閂的作用都是控制出入。

(3)方式情态相似。

“奮(奋)”本义为鸟展翅。《诗经·邶风柏舟》:“静言思之,不能奋飞。”引举起,杨起,振作。

2、推演:是指引申义与本义所指称的对象相互关联,可以

通过连类而及的途径实现引申。

(1)甲事物和乙事物具有标志作用,借甲代乙。如:

齒:本指门牙,泛指牙齿。牙齿的生长情况(多少,坚牢,松动,齐全,有缺)标志著幼小、壮老,由此引申为年龄。《后汉书·班超传》:“臣超犬马齿残,常恐年衰。”

(2)借动作行为指代动作行为的主体或客体。如“倡”由领唱引一般的唱(此二义倡、唱通用),再引申为以唱为职业的人。

(3)借助性状特点指代事物或人。如“剛”由坚硬引申金属“钢”(此义起初写“剛”)。姝、娥,由妇女貌美引申为美女。

3、相因。如“虚”:《说文·丘部》:“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段注“大则空虚”,故引申为空虚。

四、引申义与假借义的区别

引申义是从本义派生出来的,与本义有联系(直接的、间接的),而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如“间”,本义是缝隙,后引申出“间隔”、“嫌隙”、“侦伺”、“离间”、“安闲”诸义,这些意义与“间”的本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假借义与本义无关,如《淮南子·要略》中有“死陵者葬陵,死泽者葬泽,故节财薄葬间服生焉。”其中的“间”是省略的意思。(按:间服,指服丧三个月。)“间”的简略义不是从“缝隙”引申出来的,而是借“间”之音借义。无论是无其本字的假借,还是本有其字的通假,其义均与该字的本义无关,都是假借义。通常所说的一词多义不包括假借义。缝隙义、空隙义、空闲义之“间”与简略义之“间”属异词异文,是同形词。

五、词义引伸规律

1、由具体到抽象

道:本义是道路。《论语·泰伯》:“任重而道远”。引申为思想、学说。《论语·里仁》:“参乎,吾道一以贯之。”

2、由个別到一般

河:本义专指黃河。《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引申为泛指河流。

3、由实义到虚义

被:本义是被子。《楚辞·招魂》:“翡翠珠被。”引申为覆盖。《楚辞·招魂》:“皋兰被径。”又引申为介词,表被动。

三、古今词义的发展

语言中的词汇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的。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往往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意义的差别。要有历史的观点,尤其要注意现在仍然使用的词在不同历史时期意义的差别。例如在“绪论”中曾经提到过的“脸”这个词。在掌握古今词义的变化时,古今词义未变或完全不同,往往比较容易掌握。学习古汉语,难点不在迥异,而在微殊。故而我们在学习中,下面几点是值得注意的。

一、新义的产生和旧义的消亡

二、词义范围的变化:扩大、缩小和转移

三、词义的感情色彩变化

第四单元字典辞书《左传》

字典、辞书是工具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是每一个学习、研究语言的都必须利用的工具。初学古代汉语的人,因为经常会遇到一些难懂的字、词、成语、典故,所以就更有必要查阅字典和辞书一类的工具书。本单元我们就将简单介绍一些有关字典辞书方面的常识,按查检字音和字义、查词语和典故、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等三方面,介绍一些学习古代汉语常用的字典、辞书以及虚词等方面的著作,主要是为了帮助初学者解决一个查检方法问题,并不要求对这些工具书的内容进行全面的评价。

一、辞书源流简介

1、字典辞书在学习生活中的作用

2、字典辞书的类型

众所周知,一部字典里收有成千上万的字,我们怎样才能以最快的速度找到被查字的位置呢?这就需要懂得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汉字有形、有音、有义;所以训诂方法就有“形训”、“音训”、“义训”三种。中国古代字书的编纂方式也随之有“据形系联”、“同音类聚”、“同义类聚”三大类。段玉裁《说文解字注》说:“凡文字有义有形有音,《尔雅》以下,义书也;《声类》以下,音书也;《说文》,形书也。”

目前汉语字典排列汉字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形书即按部首编排、通过分析汉字形体结构解释字义的字书,中国最早的字书就是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字书系列有《玉篇》、《类篇》、《字汇》等。

义书即按义类编排的训诂之书,中国最早的一部训解词义的辞书是汉代初年成书的《尔雅》,训诂之书的系列有《广雅》、《埤雅》、《尔雅翼》等。

音书即按照字音分韵编排的韵书,中国最早的韵书是三国时期李登的《声类》,韵书系列有《切韵》、《广韵》、《集韵》等。

二、查阅字典辞书的三个环节

(一)检字

检字首先要了解字典辞书的编排体例。字典辞书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形序,一是音序。

1、形序是指按部首和笔画排列,即所谓的部首检字法

部首检字法:就是按字形结构 (同部类的字) 排列,把同一部首的字归为一类,部首的先后以笔画的多少而定,同部首的字也以笔画为序。例如“口”是三画,排在四画的“木”部之前;同在“口”部,“吹”字四画(按:部首笔画不算),排在五画的“味”字之前。

部首是指每分部的名称。部首的位置因类因字而异。当查某一部的字时,首先除去部首笔画,再按剩下偏旁的笔画来查,便会得到那个字了。由于很多字难于辨别部首,所以用部首检字的字典通常与笔画检字法结合来用。如果遇到难以查出部首的字,可以在难检字表中查得书中的页码。

笔画检字法:每字按笔画的多少排列,少的在前,多的在后,这就是笔画检字法。如属复音词,则按头一个字笔画的多少排列;同前缀的复音词的复音部分也按照笔画的多寡编排。翻查这类字典时只须数数有多少笔画,然后在检字表中,从同一画数的一组字当中去找,就可以知道在书中那一页了。使用这种检字方法,有时也会遇到困难:有些字很难断定画数,如“匹”字之“∟”算一画,容易令人以为两画;所以“直”(直)字属八画,不是九画。但“此”字是六画,不是五画。有时候因为书写的习惯,往往有些字可能比字典里的字多一画,或者少一画:如“準(准)”字(十三画) 俗作“凖”(十二画)。如果遇到有些字在某一笔画中找不到时,可以增减一画再查。这种检字法通常与部首检字法配合一起用,很少有字典独立用这种方法来检字的。

按部首和笔画检字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字典辞书的部首与汉字结构中的形符(意符)并不完全是

一回事。

第二,不同的字典辞书对同一个字取部不同。如上面所举得到“问”、“闻”、“闷”诸字,《康熙字典》、《辞源》等则受《说文》540部首的影响,仍按形符将其分别归入“口”、“耳”、“心”诸部。又如“荆”,《康熙字典》、《辞源》按其形符归入“草”部,而《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均将其归入“刀”部。

第三,各字典辞书部首的设置不完全一致。《说文解字》将汉字部首分为540个,基本上是以小篆的结构为依据的。《康熙字典》分为214个部首,主要以楷书的偏旁为依据。新《辞海》以简化字和印刷通用汉字字形为依据,设置了250个部首。《汉语大字典》、《汉汉语大词典》则对《康熙字典》的214个部首进行了改造,删去8个部,合并6个部,设置了200个部首。

第四,新旧字形的笔画不同。如:卝(旧字形4画)、艹(新字形3画);辶,旧字形4画,新字形3画;瓦,旧字形5画,新字形4画等。

此外,有的字其构字部件看似相同,但实则不同,笔画计算也不一样,如“世”,里边的是两画,外边的“∟”是一画,所以,按笔画检字,依六画或四画都查不到“世”字。

形序还包括按号码排列。通常使用的是四角号码。这种检字法把每个汉字的四角形状分为十种形式,分别用0至9十个号码代表,其顺序为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可参看《辞源》“四角号码检字法”)。如“截”——4325

音序检字法

现在通行的是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只要学会汉语拼音方案,就能很快查出所要查的字。汉语拼音方案公布之前,有的字(词)典是按照注音字母排列的。主要按音序编排的字典主要有两种:一种用注音字母,另一种就是用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字典则是按照中国国务院1958年颁行的汉语拼音方案中的拼音字母次序编排。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一般是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字典》等。如“爸”的拼音是ba`,妈是ma,“爸”在b 部,“妈”在m部。当代编写的按音序排列的字典辞书,一般都是按汉语拼音方案字母顺序排列,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词典》、《古代汉语字典》等。

形序编排与音序编排各有利弊。

从检字的的角度来说,音序检字、部首检字都是不可或缺的。因此,当代新版的字典辞书,无论是按部首排列的,还是按音序排

列的,一般在书中都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检字法供选用。

在检字时,如果对某字的部首不清楚,或对旧字形、繁体字不大熟悉,要善于利用字典辞书中的“难检字表”、“新旧字形对照表”、“繁简字对照表”等。

在使用某一部字典辞书之前,要对该字典辞书有一个总体的了解,要认真读一下“前言”、“凡例”、“部首排检法说明”,还要看看是否有“补遗”、“勘误”、“附录”之类。这些看似小事,其实很重要,如果只图省事,结果常常会事倍功半,反而浪费了时间。

(二)定音

由于汉字不是拼音文字,字形不能表达读音;虽然大部分汉字是形声字,但是找到了字的声符也未必能给我们读出今音今调来。所以汉字字典是需要注音的。要确定读音,首先要了解字典辞书的注音方式。字典的注音方式有读若式、直音式、反切式、标音式几种,但常见的注音方式有四种:

1、古代常用的注音方式有读若式,《说文解字》常用“从某、某声”,或者“读若某”来注音。(参见教材122页书影)但读若并不等于这个音;后人改用直音来注音。

2、直音式:就是用同音同调的字去注所查的字音,这较读若法进步。如陆德明《经典释文》说:“拾,音十。”《康熙字典》中的“戌音恤”、“汜音祀”之类。但直音法有很大的局限性:有时候没有同音字,有时候同音字都是生僻的,注了等于不注,如“刞”字《康熙字典》音“觑”,如果不认识这个“觑”字就无法知道“刞”的读音。

还有一种跟直音很相近的方法,那就是利用同音不同调的字来注音;如《康熙字典》音“刀”字为“到平声”。“刀”是平声字,“到”字的声调改变,才得到“刀”字的本音,但还不够直接。

3、反切式是我国古代字典辞书中运用最为普遍的注音方式。反切就是用两个字来拼合被切字的读音。如“东”《唐韵》“德红切”,反切的方法规定反切上字只取声母,反切下字只取韵母。反切上字定阴、阳 (高、低) 调,下字管平、上、去、入四声。这种拼音方式类似拼音。但是,如果我们不具备古今汉语语音演变的知识,大多数反切不能拼合出正确的读音。正因为古今语音有很大变化,再加上用来作反切上下字的字太多(《广韵》反切上字有400多个,下字有1000多个),反切注音也就难以被人们普遍接受。

4、标音式,即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方式

1)注音字母

在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创制了一套注音字母,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计字母40个,其中作辅音的有24个,作韵母的16个,辅音中万、、只作注方音之用,实用只37个(后改为标音符号),而以标音符号 (ˊ) 、(ˇ)、(ˋ)、 (?)分别表示阳平、上、去、轻声,阴平声无标号。如《辞源》修订本在每个字头下用拼音字母注音的同时,也采用了注音字母注音。

2)汉语拼音字母

“汉语拼音字母”则是1958年2月11日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推行汉语拼音方案中的字母。方案采用的26个拉丁字母,规定顺序和名称,在声母表和韵母表里规定拼法;此外另有声调符号和隔音符号的定式。

定音是和取义联系在一起的。汉语中的常用词大多是多音多义词,读音不同,意义有别。例如《孟子》中有“此率兽而食人也”,又有“治于人者食人”,之所以前句“食”读shí,后句“食”读sì,是因为两句中的“食”意义有别,前句的“食”是“吃”的意思,是及物动词的一般用法,后句中的“食”是“给……吃”的意思,是使动用法。正确取义是定音的根据。

(三)取义

字典辞书中的词大多是多义项的,而我们所查阅的文献中的某个词在该语境中只能是单义的,这就存在着如何正确取义的问题。取义不是一个简单的方法问题,而是阅读古书综合能力的体现。能否正确取义是使用字典辞书的关键所在。

在取义问题上,至少应注意以下两点:

第一,要仔细看字典辞书义项下的书证。不同的义项所出现的语言环境往往或多或少有些差异,这些只有仔细阅读书证才能体会到。搞清楚字典辞书中某义项出现的语言环境,然后与所查的字、词所在文献中的语境认真对照,从中选取出最合适的义项。

例如,使用《辞源》查《吕氏春秋·季夏》“是月也,树木方盛,乃命虞人入山行木,无或斩伐”中的“行”。根据原文语境,“行”是动词,带宾语“木”;《辞源》“行”下动词义项有7个,即①行走。《论语》:“三人行”。②去,离开。《论语》:“孔子行。”③流动,《易》:“云行雨施。”传布,《礼记》“行庆施惠。”④实行。《论语》:“闻斯行之”。⑤赐,给予。⑥使用。⑦巡视,巡狩。考察书证,①②和③的“流动”义这三个义项都是不带宾语的,当排除。③“传布”义和④两个义项,考察书证,所带宾语或为抽象名词,或为泛指,与原文不合,也可以排除。原文中的“虞人”是管理山林池泽繁荣官吏,“虞人”在“树木方盛”之月“入山”,其职责是“无或斩伐”,显然将⑤⑥二义置于原文语境中,于原文语义不合。而将⑦“巡视”义放到原文语境中,将“行木”解释为“巡视树林”,正与原文语义相合。

(按:这里只是以“行”为例说明如何将所查字词与字典辞书中义项下的书证仔细对照,从中选取正确的义项。其实《辞源》中

“行”下就有“行木”词条,已有解释。)

第二,字典辞书中,每个词的义项都具有概括性,但无论设多少个义项,都不可能把该词在具体语言环境中所能表达的意义完全概括进去。例如,《辞源》中的“病”有7个义项,即①疾病,生病。②疲倦,劳累。③缺点,毛病④忧虑,为难⑤苦、困⑥恨⑦耻辱。但在《左传·成公二年》“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其中,“病”的词义与上述七个义项都对不上号,这时,需要我们自己根据字典辞书提供的意义,运用词义引申的原理进行分析,判定在具体语境中(“伤于矢,流血及屦”)更为准确的意义。在古代汉语中,“病”往往指病得很重,一般的病称为“疾”,“病”就意味着“痛苦”,无法坚持。而《左传》此例,郤克被箭射伤,“流血及屦”,他说“余病矣”,显然也是用“病”来表达自己非常痛苦,无法坚持的意思,只不过这里的“病”是由“伤”造成的,因此,上句中的“病”当理解为“受伤很重”。这就要求我们在取义时,不能简单地完全直接照搬字典辞书中的义项,而是要考虑原文的语境,有一定的灵活性。

三、根据需要使用工具书

(一)查检字音和字义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商务印书馆,1996。

《古代汉语字典》,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汉语大字典》,四川、湖北辞书出版社,1986—1990。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2005.

《康熙字典》,中华书局,1958。

(二)查检词语和典故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1998.

《汉语大词典》,汉语大词典出版社,1986-1994.

《辞源》(修订本),商务印书馆,1983.

(三)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

《古代汉语虚词通释》何士乐等编著,北京出版社,1985.

《诗词曲语辞汇释》,张相编,中华书局,1953.

《诗词曲语辞例释》增订本,王瑛编著,中华书局,1986.

《佩文韵府》,清·张玉书等编,上海书店据商务印书馆《万有文库》本影印,1983.

(四)其他专门性工具书

学习古代汉语的过程中,有些专门问题还需求助于专门性的工具书。如查检人名和人物生平事迹的《中国人名大辞典》、《历代人物年里碑传综表》等;查检职官的《历代职官表》等;查检地名的《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中国历史地图集》等;查检历史年代的《中国历史纪年表》、《两千年中西历对照表》等;查检书目文献的《四库全书总目》、《书目答问》、《艺文志二十种综合引得》等;查检先秦经传文句出处的《十三经索引》,以及查检专书字词出处的各种专书索引或引得,等等。

古注选文:郑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郑:国名,姬姓。在今河南新郑县等地。

郑伯:指郑庄公。春秋时有五等爵:公、侯、伯、子、男。郑属伯爵。庄公是谥(shì)号。爵位是生前郑伯受周天子封的等级。《礼记、王制》:“王者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谥号指国君、大臣死后后人加之以一生定论的称号。可褒,如:文、武;可贬,如:厉、晋;可同情,如:哀、悼;也可褒贬参半,如:(唐)玄宗,《说文》:“玄,黑而有赤色者。

段:庄公之弟。克:战胜。

鄢:郑地名,在今河南鄢陵县境。

隐公:鲁隐公。《春秋》是以鲁国的纪元编年的。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

三、选文解析(以实词为主)

第一自然段:

1、初:当初。这是《左传》追述往事时的习惯说法,在本文意指郑伯克段于鄢以前的事。

2、郑武公:名掘突,郑桓公的儿子,郑国第二代君主。

娶于申:从申国娶妻(即娶申国国君的女儿)。申,春秋时国名,姜姓,在现在河南省南阳市北。后为楚所灭。

曰武姜:叫武姜。武姜,郑武公之妻,“武”表示丈夫为武公,“姜”表示母家姓姜。

3、共(gōng)叔段:郑庄公的弟弟,名段。他在兄弟之中年岁小,因此称“叔段”。失败后出奔共,因此又称“共叔段”。共,春秋

时国名,在现在河南省辉县。叔,排行在末的兄弟。杜预《春秋左传集解》:“共,音恭,地名。凡国名、地名、人名、字、氏、族皆不重言”。共是氏,姬是姓,氏是姓的分支。段后逃于共,故以共为氏。叔,排行,伯、仲、叔、季。段是名,古人还可有字、号。

4、寤生:寤,通“牾”,逆,倒着。难产的一种,胎儿的脚先生出来。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寤,假借为牾,足先见(xiàn),逆生也”。即难产。

5、惊姜氏:使姜氏惊。使动用法。

6、遂恶(wù)之:因此厌恶他。遂,连词,因而。恶,厌恶。遂:从辵(乍行乍止)声。遂,从意也(随从之义)①往,行。“无不遂也”。②常用义,顺利地完成,成功。“百事乃遂”。③顺利成长。“六畜遂五谷殖”,“根之茂者,其实遂。”④竟然。“若遂不改,方思仆言。”→副词“于是”“便”。 5、立:古称君子袭位为立,此指确定地位。立之:“立他做太子。”

7、亟(qì)请于武公:屡次向武公请求。亟,屡次。作“赶快”义时读“jí”。

8、公弗许:武公不答应她。弗,不。

这部分主要写了武姜偏爱,潜在矛盾的原因

9、及庄公即位:到了庄公做国君的时候。及,介词,到。到了。“及,逮也,从又从人”。①追赶上,抓住(本义),《项羽本纪》“使人追宋义子,及之齐,杀之”→②引申为:赶上。“无庸,将自及”。(本文)→③达到(某一地点、时间或某程度)《鞌之战》:“将及华泉,驂掛於木而止,”《李将军列传》:“及孝景初立,广为陇西都尉。”→④涉及,连及《苏武传》:“事如此,事必及我。”《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推及)→⑤由“连及”义虚化为连词“和”介词“与”。《七月》“女心伤悲,殆及公子同悲”。(殆:畏、怕。及:跟、与。公子:恶少。同归:被抢去蹂躏)。→⑥由“赶上”引申为“比得上”。《战国策》:“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

即位:天子或诸侯就职叫即位。

10、为之请制:姜氏替段向庄公请求制这个地方。即请求把制作为段的封邑。制,地名,即虎牢,在现在河南省荥(xíng)阳县西北。原是东虢国的领地,东虢被郑所灭,制遂为郑地。为(wai),介词。

11、岩邑:险要的城镇。岩,险要。①崖岸,山或高地之边。《说文》:“岩,岸也。”②山峰;③险要,《广韵》:“巌,险也”。

邑,人所聚居的地方。

12、虢(gu?)叔死焉:东虢国的国君死在那里。焉,介词兼指示代词,相当于“于是”、“于此”。

13、佗邑唯命:别的地方,听从您的吩咐。佗,同“他”,旁指代词,别的,另外的。唯命,“唯命是听”的省略。只听从您的命令。

14:请京:句:姜氏请求京这个地方,庄公使共叔段住在那里,京:郑邑名,在现在河南省荥阳县东南。

15、谓之京城大(tài)叔〕京地百姓称共叔段为京城太叔。大:后来写作“太”。王力、朱骏声作古今字。《说文》段注:“太从大声,后世凡言大,而以为形容未尽则作太,如大宰,俗作太宰,大子,俗作太子,周大王俗作太王是也。”

第二自然段:

1、祭(zhài)仲:郑国的大夫。字足,又称祭足。祭:特殊读音。祭是其食邑,以邑为氏。

2、都:从邑者声(有先君之旧宗庙曰都,周礼,距国五百里为都)①本义指人民聚居之城邑。《诗经·小雅·都人士》郑玄笺:“城郭之城曰都”,即用城墙围起来的地区叫都。西周之前,大体上一个城邑就是一个部落或邦国,即贵族宗庙所在地,故“都”又指邦国的都城。②到春秋时代,由于宗法等级制度的影响,都、邑、国分工明朗化。诸侯贵族的宗庙所在地(即都城)叫“国”,诸侯子弟或卿大夫的宗庙所在地(即采邑)叫“都”。一般的城邑叫邑。本文“都”、“国”分別表示卿大夫的采邑和诸侯的都城。③由此引申指城市。《报任安书》:“传之其人,通邑大都。”④建都。《項羽本纪》“故立沛公为汉王,王巴、蜀、漢中,都南郑”。⑤聚集,汇总。《水经·文水注》:“水泽所聚谓之都”。《文选·与吴质书》:“顷撰其遗文,都为一集。”⑥又引申“统是,完全”(副词)。《左传·庄公二十八年》“凡邑有宗庙先君之主曰都”。指次于国都而高于一般邑等级的城市。城:城墙。

3、过:从辵(chu?),冎(guā)声,①本义走过,经过。《许行》,“禹八年于外,三国其门而不入。”→②引“超过,胜过”。本文。又如《项羽本纪》:“力能扛鼎,才气过人。→③引“过分,太甚”。《秋声赋》:“物过盛而当杀”(万物过分繁盛,就会走向衰败,凋零)→④超过了正确界限则变成谬误,引“过失,过错”,《汲黯列传》:“补过拾遗”。⑤又为动词“犯错误”。《制肘》:“微二人,寡人几过。”→⑥有过错则受责备,又引“责备、批评”,“无乃而是过与。”⑦由本义走过,经过又引申过访,拜访。如:“揭其剑,过其友。”

雉,量词。古注说:方丈曰堵,三堵曰雉。一雉之墙,长三丈,高一丈。

国,国家。

4、先王:前代君王。郭锡良《古代汉语讲授纲要》注为周开国君主文、武王。

5、参:三。国:国都。参国之一:国都的三分之一。古制,侯伯之国,城墙为三百雉,三分之一就是百雉。

6、不度:不合法度。非制,不是先王的制度。周王(天子)国都最大,合九里,即540雉,诸侯国都300雉,大都100雉,中都60

【创意版】2012有机化学期末复习(答案).doc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 二、填空题(33points, 1.5 points for each case). 例如: 1 CH 3kMNO 4 3( ) PCl 3 ( ) H 2,Pd-BaSO 4 N S ( )OH - 2 CH 32Br Mg/干醚 HCl (dry) OH OH O H 2O O ( ) ( ) ( ) ①② 3 OH (1). H SO ,? (2). KMnO 4, H + ) ) ( 4 1) O 32) Zn/H 2O - ) 5 NH 3 /P a Br 2/NaOH H + △△ ..O 2;V 2O 5 C 。 450( ( )( ) ( ) P463 (四) 完成下列反应(1)、(2)、(3)、(7)、(8):括号中为各小题所要求填充的内容。 (1) C O C O O N H +COOH C O N 4(2) H 2O CH 2 OH CH 2N (2) HOCH 2CH 2CH 2 COOH 25 ? O O HOCH 2CH 2CH 2CH 2OH

(3) CH 2=C COOH CH 3 323 CH 2=C COCl CH 3 CH 2=C COOCH 2CF 3CH 3 (7) C NH O 2 2COOH NH 2 (8) COOH CHO COCl H , Pd-BaSO 3 P509,15.15 写出下列季铵碱受热分解时,生成的主要烯烃结构。 P522,15.23 完成下列反应式。 P527,(八) 写出下列反应的最终产物: (1) CH 2Cl NaCN LiAlH 4 (CH 3CO)2O ( CH 2CH 2NHCOCH 3 ) (2) NO Fe, HCl 22( NO (CH 3)2N ) (3) CH 3(CH 2)2 CH=CH HBr ROOR C N Na C O O H 2O, HO - ( CH 3(CH 2)2CH 2CH 2NH 2 ) (4) O 322N(CH 3)2O ) P616,20.2 写出下列反应式中(A )~ (H)的构造式。 三、选择题(反应快慢,鉴别试剂,物质的稳定性,能否发生某种反应等) 例如: P404,11.8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可以进行自身的羟醛缩合。 P404,11.9 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能发生碘仿反应。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和答案讲解

北京语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 《古代汉语》模拟试卷一 注意: 1.试卷保密,考生不得将试卷带出考场或撕页,否则成绩作废。请监考老师负责监督。 2.请各位考生注意考试纪律,考试作弊全部成绩以零分计算。 3.本试卷满分100分,答题时间为90分钟。 4.本试卷分为试题卷和答题卷,所有答案必须答在答题卷上,答在试题卷上不给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答题卷相应题号处。 1、《史记淮阴侯列传》记载的是下列哪位将军的伟大事迹()。 [A]项羽 [B]韩信[C]李陵 [D]李广 2、管夷吾字仲,字与名的关系是()。 [A]有某种意义上的联系 [B]是同义词 [C]是反义词 [D]以排行为字 3、下列同义词中,感情色彩上不同的是()。 [A]耻和辱[B]恭和敬 [C]杀和弑 [D]饥和饿 4、下列句子中的“问”字用其本义的时()。 [A]既而羁留京师,久无家问。 [B]伯牛有疾,子问之。 [C]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D]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下列句子中,“讽”字用其本义的是()。 [A]优孟尝以谈笑讽谏。 [B]玉之言盖有讽焉。 [C]谢眺每篇堪讽咏。 [D]杂以嘲讽穷诗骚。 6、下列句子,“是”用作指示代词的是()。 [A]为文章,甚不自是也。 [B]生所谓立言者,是也。 [C]此必是豫让也。 [D]是谷也,宅幽而势险,隐者之所盘旋。 7、“孰为夫子”中“夫”和下列哪句话中的“夫”同义()。 [A]由与求也,相夫子。 [B]夫三子者之言何如。 [C]夫君子之所取者远。 [D]逝者如斯夫。 8、下列句子中的“寄”,有“寄托”之意的是()。 [A]君何淹留寄他方。[B]老妻寄异县。 [C]未有第宅,寄居丘亭。[D]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 9、“出自幽谷,迁于乔木”句中“幽”的意思是()。 [A]深暗 [B]监禁 [C]拘囚[D]古代地名 10、下列工具书中,最适合初学古汉语者掌握古书中常用字的常用义的一本是()。 [A]《词诠》[B]《经传释词》

【中学】2012年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综合素质 真题及答案

2012上半年中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 《综合素质》试题(中学) 注意事项 1.考试时间为120分钟,满分为150分。 2.请按规定在答题卡上填涂、作答,在试卷上作答无效,不予评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58 分) 1.“十个手指有长短”这句话表明,在学生发展过程中存在()。 A.顺序性 B.阶段性 C.互补性 D.个体差异性 2.每当学生请教课堂上没听懂的问题时,李老师总是批评学生没有用心听讲,而雷老师则会耐心地给学生解答。两位老师的不同做法反映了()。 A.职业知识的差异 B.职业理念的差异 C.职业能力的差异 D.职业认同的差异 3、改革评价方式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其核心价值取向是()。 A.综合性取向 B.选拔性取向 C.发展性取向 D.同一性取向 4.在一堂数学课上,同学们就其中延伸出来的一个新概念发生激烈争论,各执己见。此时,老师应采取的合理措施是()。 A.因势利导,鼓励学生课后探究 B.及时干预,强行制止学生争论 C.暂停教学,即时请教专业人员 D.不加干预,让学生继续争论 5.根据《中华人们共和国教师法》,学校或者其他教育机构对教师进行考核的内容不包括()。 A.业务水平 B.工作态度 C.工作成绩 D.工作年限 6.《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把促进公平作为国家基本教育政策。教育公平的关键是()。 A.机会公平 B.过程公平 C.结果公平 D.区域公平 7.学生李某因在上课时嬉戏打闹,被班主任罚打手心30下。班主任的这种做法()。 A.正确,有利于维护课堂教学秩序 B.错误,不能对学生实施体罚或变相体罚 C.正确,这是教师惩戒学生的权利 D.错误,对学生的体罚应当适度 8.王某和郑某都是年满十周岁的小学生,两人在课间争吵扭打,老师未能及时制止,王某不慎击中郑某耳部,导致郑某失聪。在此事件中应当承担责任的是()。 A.郑某和其监护人 B.王某和学校 C.郑某和学校 D.王某和其监护人

古代汉语第一册期末试题与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漢語試題(A) 一.填空題(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許慎六書“假借”的定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異體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學家辨別漢字的本義主要依靠漢字的_________。 5.我國第一部字典是東漢許慎著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斷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謂語。 7.上古漢語判斷句很少用判斷詞_______來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鄭伯克段于鄢》選自《十三經》中的_______。 9.“莫”的本義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釋下列詞語意義並指出詞性(每題1分,共20題,共20分) 1.都城過百雉,國之害也。雉: 2.昭王之不復,君其問諸水濱!諸: 3.一之爲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間,餘收爾骨焉。焉: 6.靡不有初,鮮克有終。 克: 7.賊民之主,不忠。 賊: 8.此車一人殿之,可以集事。殿: 9.雖然,必告不穀。 不穀: 10.晉侯問嗣焉,稱解狐。 稱:11.於是乘其車,揭其劒,過其友。過: 12齊王使使者問趙威後,書未發。 發: 13.見兔而顧犬,未為晚也。 顧: 14.趙誠發使尊秦昭王為帝,秦必喜,罷兵去。誠: 15.老臣賤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於其言,無所茍而已矣。 茍: 17.齊人歸女樂,季桓子受之。 歸: 18.謹庠序之教,申之以孝弟之義。 庠序: 19.後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 20.徴於色,發於聲,而後喻。 徴: 三.指出下列句子類型,如判斷句、賓語前置句、被動句等(每題1分,20題,共20分) 1.彼秦者,棄禮義而上首功之國也。 2.制,嚴邑也。 3.虢,虞之表也。 4.吾乃梁人也。 5.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 6.百乘,顯使也。 7.郤克傷於矢。 8.君能補過,袞不廢也。 9.故不能推車而及。 10.百姓之不見保,為不用恩焉。11.君何患焉? 12.許子奚爲不自識? 13.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14.姜氏何厭之有? 15.“孝子不匱,永錫爾類。”其是之謂乎? 16.爾貢苞茅不入,無以縮酒,寡人是征。 17.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 18.楚國方城以爲城,漢水以爲池。 19.鬼神非人實親,惟德是依。 20.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 四.指出下列句子中所活用的詞(如果有多個全部指出),並解釋詞義(每題2分,10題,共20分) 1.晉靈公不君。 2.從左右,皆肘之。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模拟题和答案

九、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大案 古代汉语试题(A) 一.填空题(每空2分,10空,共20分) 1.许慎六书“假借”的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异体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汉字的本义主要依靠汉字的_________。 5.我国第一部字典是东汉许慎着的_________________。 6.判断句是以___________________作谓语。 7.上古汉语判断句很少用判断词_______来表示。 8.教材第一篇文章《郑伯克段于鄢》选自《十三经》中的_______。 9.“莫”的本义是______,“莫”的今字是________。 二.解释下列词语意义并指出词性(每题1分,共20题,共20分)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雉: 2.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诸: 3.一之为甚,其可再乎? 其: 4.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行李: 5.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 焉: 6.靡不有初,鲜克有终。 克: 7.贼民之主,不忠。 贼: 8.此车一人殿之,可以集事。 殿: 9.虽然,必告不谷。 不谷: 10.晋侯问嗣焉,称解狐。 称: 11.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过: 12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 发: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 顾: 14.赵诚发使尊秦昭王为帝,秦必喜,罢兵去。 诚: 15.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 息: 16.君子于其言,无所茍而已矣。 茍:

2012年上半年《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

2012年上半年教师资格考试《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真题--解析 一、单选题 1,课堂导入方式多种多样。引导学生观察实物样品标本、模型图表、幻灯片、电视片等,引起学生的兴趣,在从观察中提出问题,创设研究问题的情境,学生为解决直观感知中带来的疑问,产生了学习新知识的强烈要求。这种导入方式称之为( )。 答案 A,直观导入 B,练习导入 C,事例导入 D,悬念导入 考点:教学设计的步骤与内容 分值:2 分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考查直观导入的含义。 2,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本人并没有受到直接的外在强化,但通过观察他人某种行为受到强化,从而在自己身上也产生了类似的强化效果,心理学家班杜拉将这种现象称为( )。 答案 A,内在强化 B,负强化 C,替代强化 D,无意强化 考点:学习者特征分析 分值:2 分 正确答案:C

文字解析:是班拉拉的社会学习理论中的一个概念,指一种榜样替代的强化。一般说来,学习者如果看到他人成功的行为、获得奖励的行为,就会增强产生同样行为的倾向;如果看到失败的行为、受到惩罚的行为,就会削弱或抑制发生这种行为的倾向。 3,某学生活泼、好动、乐观、灵活,喜欢交朋友,爱好广泛,但稳定性差,缺少耐性,见异思迁。他的气质类型属于( )。 答案 A,多血质 B,胆汁质 C,黏液质 D,抑郁质 考点:小学生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与教育启示 分值:2 分 正确答案:A 文字解析:多血质的反应迅速,有朝气,情绪不稳定,粗枝大叶;胆汁质的人精力旺盛,易感情用事;黏液质稳重、踏实,但比较死板;抑郁质的人则比较敏感。 4,第一本独立形态时期的教育学著作是( )。 答案 A,《雄辩术原理》 B,《康德论教育》 C,《大教学论》 D,D.《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考点:教育学概述 分值:2 分

2012有机化学期末复习答案

二、填空题(33points, 1、 例 如: ^^X CH3 kMNO4 H3O+ 有机化学期末复习 5 points for each case)、 PC13 ( H2,Pd-BaSO 4 ■ _S O 11 CH3CCH 2Br OH OH . HCl (dry) OH ■ Mg/干醚 ( ②H2O 3 (1). H2SO4, -( OH (2). KMnO 4, H + I2 + NaOH 2) Zn/H 2。亠( 1) O3 6;V2O5”/ 450 0 C NH3” △ /P a. ) ) ) ) ) ) B「2/NaOH ”(H+ P463 (四) 元成下列反应 (1)、 (2)、(3)、(7)、(8):括号中为各小题所要求填充的内 容。 + H— N (2) HOCH2CH2CH2COOH Na , C2H5OH HOCH2CH2CH2CH2OH

P509,15、15写出下列季铵碱受热分解时,生成的主要烯烃结构。 P522,15、23完成下列反应式。 (CH 3(CH 2)2CH 2CH 2NH 2) P616,20、2 写出下列反应式中(A)~ (H)的构造式。 三、选择题(反应快慢,鉴别试剂,物质的稳定性,能否发生某种反应等) 例如: P404,11、8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可以进行自身的羟醛缩合。 P404,11、9指出下列化合物中,哪个能发生碘仿反应。 CH 3 I CH 2二c — COOH CH 3 -PCl ^ CH 2=C COCI CF 3CH 2OH CH 3 CH 2二C-COOCH 2CF 3 (8) COOH 生 COCI H 2 , Pd-BaSQ 喹啉-硫 ? CHO HN(CH 3)2 , H 2 , Ni *( (3^N (CH 3)2 O 一 NO 2 F e ,HCI > 2HCHO , 2H2, NaNO2 ,H C^ ( (CH 3)2N NO ) CH 3(CH 2)2CH=CH 2 HBr ROOR” O 11 ll H 2O , HO - ” (CH 3CO )2O P527,(八)写出下列反应的最终产物 CH 2CI

《古代汉语》期中期末考试模拟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二) 一、指出下列汉字的形体结构。 亦诚羊都刃伐盥矢上壶十指步鼎鱼视帛下至末载牧寸防舂网甘朝手莫徒问既采马础鹿本 象形: 指事: 会意: 形声: 二、指出下列各句加点词的意义,并指出该意义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臣侍君宴,过三爵,非礼也。 2、每闻琴瑟之音,则应节起舞。

3、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4、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5、庖丁为文惠君解牛。 6、堂上不粪,则郊草不芸。 7、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 8、其御之妻自门间而窥其夫。 9、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 10、不愤不启,不诽不发。 11、吾力足以举百钧。 三、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义与今义,并说明古今义的差异。 1、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2、同心之言,其臭如兰。 3、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杇也,于予与何诛? 4、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5、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 6、入于其宫,不见其妻,凶。 7、登大坟以远望兮,聊以舒吾忧心。 8、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 9、孟孙才其母死,哭泣无涕,中心不戚。 10、率时农夫,播厥百谷。 11、皮之不存,毛将焉傅? 四、指出下列各句中活用的词,并指出其用法及意义。

1、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 2、宦官惧其毁己也,皆共目之。 3、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4、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5、(冯谖)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 6、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 7、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 8、驴不胜怒,蹄之。 9、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10、及秦军降诸侯,诸侯吏卒乘胜多奴虏使之。 11、齐威王欲将孙膑。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 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A《经传释词》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C假借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A错措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A孟尝君顾谓冯谖。 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B“无”与“勿”是古今字。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许慎__。这是中国_文字学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93532_个,另有重文1163个。 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张相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特殊语辞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衣___,声符为__“裁”无“衣”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字形___,如“叔”的本义是__手拾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劝勉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转注:建类一首,同类相受。 偏义副词:由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两个词构成,只有一个词起表意作用,另一个词不表意,只是一种陪衬,这种复合词叫做偏义副词。 形容词的意动用法:主观上认为该宾语具有了该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成熟)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屡次)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安抚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放松警惕)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外交使节)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咨询,征求意见)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劳苦) 8、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孟尝君客我。”(拜访) 9、师进次于陉。(临时驻扎) 10、公子无忌夺晋鄙军以救赵击秦,秦军引而去。(向后退) 11、此惟救死而恐不赡,奚暇治礼义哉?(足) 12、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犯错误 13、阳货欲见孔子,孔子不见,归孔子豚。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通“馈”赠送,窥探)14、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于三子者之撰。”(站起来,才干) 15、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语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矣(走向,接近) 16、封书谢孟尝君曰:“寡人不祥,被于宗庙之祟,沉于谄谀之臣,开罪于君……”(遭受)17、世以鲍焦无从容而死者,皆非也。(胸襟宽大) 18、子以我为不信,吾为子先行,子随我后,观百兽之见我而敢不走乎?(言语真实) 五、简答(每题3分,共9分) 1、古汉语动量表示法有何特点?古汉语没有动量词,数词直接用在动词前;数词置于整个句子后,在其他部分上加上动词“者”。 2、举例说明古汉语判断句有哪些活用形式?表比喻;表复杂内容;表原因(加举例) 3、介词“于”有哪些用法?(1)引进处所,涉及对象;(2)引进比较对象;(3)引进施事者;(4)引进时间; 六、指出下列句中有词类活用现象的词,并说明 其活用情况和意义(每题2分,共10分) 1、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 端:名词用作动词;穿上礼服章甫:名词用 作动词;戴上礼帽 2、不如吾闻而药之也。药:名词的意动用法; 把……当作药 3、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亡:动词 的使动用法;使……灭亡 4、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生:动词的 使动用法;使……产生 5、群臣后应者,臣请剑斩之。剑:名词作状 语;表示工具,用剑 七、指出下列句子的类型并分析其特点(每题2 分,共10分) 1、孟尝君怪之,曰:“此谁也?”判断句,“此 “作主语;”“谁”作谓语。 2、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见”表被 动,“于”引出主动者。 3、鬼神非人实亲,(惟德是依)。宾语前置句, 用“实”复指否定句中。 4、紾兄之臂而夺之食,则得食。双宾语句,“夺” 带双宾语,“之”作间接宾语,“食”作直接宾语。 5、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宾语前置句,否定 句中代词宾语“之”前置。 八、解释加点的虚词的词性、语法意义,能释出 的要释出。(每题2分,共10分) 1、太后盛气而揖之。 2、皮之不存,毛将安傅? 3、宣子未出山而复。 4、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 5、今也,父兄百官不我足也,恐其不能尽大事。 1、连词,用在状语和动词之间 2、介词,用在 主谓之间,表示寓意未完,让读者等待下文。3、 副词,用在动词之前,表否定4、疑问代词,表 处所“哪里”5、代词,表说话人自称“我” 九、给下面的短文加标点,并翻译。(15分) 陈涉之初起王楚也,使周市略定 魏地,北至狄狄,城守田儋详为缚 其奴从少年之廷,欲谒杀奴。见狄 令,因击杀令,而召豪吏子弟曰: “诸侯皆反秦自立,齐,古之建国, ‘儋,田氏,当王。”遂自立为齐王, 发兵以击周市。周市军还去,田儋 因率兵东略定齐地。也,地,狄,奴, 廷,奴。令,令,曰:“立,齐,国‘儋,氏, 王。”王,市。去,地。 陈胜刚刚起义称王楚地的时候,让周市攻取平定 魏地,向北到达狄地。狄城守官田儋假装捆绑了 他的仆从,带领青年人到廷堂,想拜见令,杀死 了仆从,得以拜见令,趁机杀死令,于是召见豪 强子弟,说:“诸侯都叛秦,自立为王。齐国, 是古代建的国;儋,是田姓,应当称王。”于是 自封为齐王,发兵攻打周市,周市军队返回了狄, 田儋于是率领军队向东攻取平定齐地。 一、单项选择题(1×10) 1、下列各组中的汉字全是会意字会意是用两 个或两个以上的独体字根据意义之间的关系合 成一个字,综合表示这些构字成分合成的意义, 这种造字法叫会意。用会意法造出的字是会意 字。会意字由两个或多个独体字组成,以所组成 的字形或字义,合并起来,表达此字的意思。例 如“酒”字,以酿酒的瓦瓶“酉”和液体“水” 合起来,表达字义;“解”字的剖拆字义,是以 用“刀”把“牛”和“角”分开来字达;“鸣” 指鸟的叫声,于是用“口”和“鸟”组成而成。 的一组是(B) B 取尖安 2、下列定义是许慎为“形声”所下的是C 以事 为名,取譬相成 3、下列汉字属于“肉”部的是(A )A肖 4、下面全为异体字(异体字,一个字的正体之 外的写法,字音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 的一组是(C ) C賸剩笋筍 5、“庄子持竿不顾”中的“顾”用的是(B ) B 本义 6、下列词语中属于联绵词(指两个音节连缀 成义而不能拆开的词。联绵词是一个古老而又常 新的词类,上到经书传书,下到现当代作品,联 绵词都很活跃。而中学生又常在联绵词上犯一些 错误,所以在语文教学中就很有必要帮助学生拓 宽对联绵词的再认识。)的是(D )A恭敬 B动 静 C恐惧 D逶迤 7、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属于词组词组,又称短句、 短语,在文法概念中是指完整句语中的片段。在 日常的语言中,一个词组可以指的是单词的任何 聚合。在语言学当中,一个词组是单词的一个群 组(有时是一个单词),在句子的语法中,它作为 一个单个的单元而起作用。从语法层级的角度上 看,词组要比字句的等级更低。的是(A ) A天地盈虚,与时消息。 8、《方言》的作者是(D ) D扬雄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是(D )D 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 10、下列属于双宾语的是(B ) B公赐之食。 二、填空题(1ⅹ15) 1、《说文解字》是我国最早的通过系统分析字 形来确定本义的专著,共( 540 )部首。 2、词义引申主要有三种方式,它们分别是(辐 射式引申)、(链条式引申)和(综合式引 申)。 3、如果一个形声字有多项意义,我们可以根据 (形符)来辨认本义。 4、对汉字来说,跟图画有着明显界限的(假 借字)和(形声字)的出现,是汉字体系形成 的标志。 5、“知、智”是一对(古今)字,“民归之, 由水之就下”中“由”通(犹)。 6、“隄”字的意符“阝”如果独立成字是(阜), “媵”的声符独立成字是(朕)。 7、采取(绘形象物)或(烘托象物)两种 构形模式所造成的字都属于象形字。 8、用字通假的基本原则是(同音替代)。 三、解释加点的词或解释其语法作用。(20) (一)解释加点词的词义。(1ⅹ10) 1、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2、亟请于武公,公 弗许。3、多行不义,必自斃,子姑待之。 4、虽有甲兵,无所陈之。 5、凿户牖以为室。 6、 于予與何诛?7、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8、 有美玉于斯,韫匵而藏诸,求善贾而沽诸?9、 齐国虽褊小,吾何爱一牛?10、夏,楚子使屈完 如师。 (二)指出下列句中特殊的语法现象。(2×5) 1、宋何罪之有? 2、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 池。3、当察乱何自起?起不相爱。 4、怀其宝而迷其邦,可谓仁乎? 5、使民重死而 不远徙。 四、名词解释(3×4)1、金文2、四体二用3、 词的引申义4、同源词 五、简答题(23) 1、举例说明词义范围变化的主要类型。(6) 2、古今字和通假字有什么区别?试举例加以说 明。(6) 3、为什么说由篆文到隶书是汉字演变史上一次 最重要的变革?(11) 六、短文阅读(20)(一)给下面这段古文加上 标点(10) 淳于髡者齐之赘婿也长不满七尺滑稽多辩数使 诸侯未尝屈辱齐威王之时喜隐好为淫乐长夜之 饮沉湎不治委政卿大夫百官荒乱诸侯并侵国且 危亡在于旦暮左右莫敢谏淳于髡说之以隐曰国 中有大鸟止王之庭三年不蜚又不鸣王知此鸟何 也王曰此鸟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 人 (二)将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5) 癸酉,师陈于鞌。邴夏御齐侯,逢丑父为右。晋 解张御郤克,郑丘缓为右。齐侯曰:“(1)余姑 翦灭此而朝食!”(2)不介马而驰之。(3)郤克 伤于矢,流血及屦,未绝鼓音,曰:“余病矣!” 张侯曰:“(4)自始合,而矢贯余手及肘,余以 折御,左轮朱殷,岂敢言病?吾子忍之。”缓曰: “自始合,(5)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 然子病矣!” 答案: 三、(一)1、城墙;2、屡次;3、跌倒,比喻失 败;4、武器;5、房门;6、谴责、责备;7、渡 口;8、出卖;9、吝惜、舍不得;10、往、到…… 去。答错1个扣1分。 (二)1、“何罪”作动词“有”的宾语,依靠“之” 前置。(2分) 2、“方城”、“汉水”分别作介词“以”的宾语, 前置。(2分) 3、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何”作介词“自”的宾 语,前置。(2分)

2011-2012(1)期末复习资料

知识点 1.机器与机构的区别: 机器(包括三大特征) (1)人为实物(构件)的组合体。 (2)各部分之间形成运动单元,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 (3)能够用来代替人的劳动完成有用的机械功或实现能量转换。 机构只具有机器特征中第(1)和(2)两项特征,无第(3)项特征。 2.构件与零件的区别与联系:(P1) 构件—运动的单元体;零件—制造的单元体。 构件可以由单个零件组成,也可以由多个零件刚性组合而成。 3.运动副分类:根据两构件之间的基础情况是点(或线)、面,运动副可分为高副和低副两大类。(P13) 低副:是指两构件之间以面接触的运动副。按两构件之间的相对运动特征可分为转动副和移动副两个类型。(P13) 4.铰链四杆机构的分类:铰链四杆机构按两连杆的运动形式不同,可分为曲柄摇杆机构、双曲柄机构和双摇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及其定义(P26) 脚踏砂轮机构的应用原理(何机构、组成、示意图和工作原理)(P27) 5.铰链四杆机构的演化(P28) 一般是通过改变铰链四杆机构某些构件的形状、相对长度或选择不同构件作为机架等方式演化而来的:(1)曲柄滑块机构(2)导杆机构(3)摇块机构(4)定块机构对心、偏置曲柄滑块机构的组成、示意图及工作原理(P28) 6.铰链四杆机构曲柄存在的条件(P30) (1)最短杆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必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杆长之和条件) (2) 连架杆与机架中必有一个最短杆(最短构件条件)。 7.铰链四杆机构三种基本类型的判别方法(P31) 上述两条件必须同时满足,否则机构中无曲柄存在,根据曲柄条件,还可作如下推论:(1)若铰链四杆机构中最短杆长度与最长杆长度之和小于或等于其余两杆长度之和,则可能有以下三种情况: ①以最短杆的相邻杆为机架,则最短杆为曲柄,而与机架相连的另一杆为摇杆,则该机构为曲柄摇杆机构。 ②以最短杆为机架,则其相邻两杆均为曲柄,故该机构为双曲柄机构。 ③以最短杆相对杆为机架,则无曲柄存在,因此该机构为双摇杆机构。

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联阳区2012年上半年经济运行分析 2012年是“十二五”规划实施关键之年,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欧债危机矛盾深化的情况下,我国宏观经济呈平稳减速态势,物价涨幅冲高回落,投资消费结构有所改善,内外需结构趋于平衡。上半年,我区围绕重点项目、招商引资、财源建设、重点基础设施推进等重点工作,狠抓指标任务落实,有效带动各项经济指标的增长,为确保全面完成年度目标任务和“十二五”经济平稳增长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一、国民经济快速、健康发展 开年以来,围绕建设华东经济前沿经济区,全区重点项目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初显成果,全区经济总量持续增长,发展效益进一步提高,经济运行较一季度明显好转,多数经济指标均实现了“时间过半、任务过半”,但固定资产投资、进出口完成情况不理想,物价居高不下等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要确保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仍需努力。 1、经济总量持续增加。1—6月,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超过目标增速XX个百分点,超全市增速XX个百分点。其中:一、二、三产业分别实现增加值XX亿元、XX亿元和XX亿元,经济总量继续保持全市第一。 2、增收形势持续改善。1—6月,实现财政总收入XX亿

元,同比增长XX%;其中,实现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XX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一季度加快了XX个百分点。 3、工业经济持续向好。截止6月底,全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XX家,预计1-6月实现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XX亿元,同比增长XX%;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预计实现XX 亿元,同比增长XX%。主要工业指标增长均上升到XX%以上的快速区间。 4、社会消费进一步提速。随着总部经济、楼宇经济的加快聚集,全区商贸集中度进一步提升,社会消费持续繁荣,上半年,全区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XX亿元,同比增长XX%,在保持全市最大规模的同时,实现了快速增长。 5、固定资产投资形势不容乐观。上半年,全区预计实现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XX%,增速比一季度加快XX个百分点,投资形势呈现出先快后慢的局面,增长形势有所好转,但在绝对数上,仅完成了全年目标任务的XX%,塌进度XX个百分点。 6、居民收入持续增长。上半年,预计实现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XX元/人,同比增长XX%。预计实现农民人均现金收入XX元/人,同比增长XX%,城乡居民收入增长水平基本持平。 三、经济发展效益不断提升 (一)产业空间布局不断优化 紧紧抓住主城中心区、新区建设,为产业拓展开辟空间;

古代汉语期末考试试卷

一、填空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诗经》在汉代分为齐、鲁、(韩)(毛)四家,其中鲁诗传人为(申培)。 2. 古代“小学”分为三门,他们是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学)。 3. 清人钱大昕提出“古无舌上音”,其含义是上古时期没有(知彻澄娘)四个声母。 4. 《论语》一书,三国魏时集注者是(何晏),清代(刘宝楠)有《论语正义》。 5. 《诗经》韵例中,单句与单句押、双句与双句押,被称为(交韵)。 6.从韵尾分析,古代汉语中有阴、阳、入的分别,阳声韵有三个韵尾(-M)(-n)(-ng),入声韵有(-p)(-t)(-k)三个韵尾,其中现代汉语中阳声韵尾(-M)已经消失。 7.“史记三家注”包括唐张守节(《史记正义》)、刘宋裴骃(《史记集解》)和(唐司马贞)(《史记索隐》)。 8.顾炎武的音韵学著作是(《音学五书》),段玉裁的音韵学著作是(《六书音韵表》),孔广森的音韵学著作是(《诗声类》),《经籍纂诂》的作者是清代(阮元)。 9.清人三大史学名著包括赵翼(《二十二史札记》),王鸣盛(《十七史商榷》)和钱大昕(《二十二史考异》)。 10.古代目录把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老子》属于(子部)。 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宋人三十六字母与唐代守温三十字母的差别是多出()六个声母 A.非敷奉微床娘 B. 帮滂并明泥日 C.照穿床审娘日 D. 见溪群疑来日 2.“同声必同部”这一理论的提出者是清代著名学者() A.王念孙 B. 王引之 C.段玉裁 D. 戴东原 3.“读若”“读如”与“读曰”“读为”的区别是() A.前二种用于注音,后二者用于破通假 B.后二种用于注音,前二者用于破通假 C.两种都用于注音 D.两种都用于破通假 4.近体诗如果首联出句是“平平仄仄仄平平”,下边的一句是()。 A.仄仄平平平仄仄

Linux操作系统期末复习资料

电信2012级《Linux操作系统》期末复习提纲第1章概述 操作系统的概念与功能 操作系統的概念: 1.操作系统是计算机系统的一种基本软件,它直接管理和控制计算机的硬件和软件资源,合理地调度资源,使之得到充分的利用;并为用户使用这些资源提供一个便当的操作环境和优良的用户界面。 2.从资源角度看,操作系统是管理和控制计算机资源的软件。 3.从用户角度看,操作系统是用户与计算机的接口。 操作系統的功能: 1.处理器管理:在多道程序间分配和调度CPU,协调各程序的运行。 2.存储器管理:对内存储器进行分配、保护和扩充。 3.设备管理:对设备进行有用地管理和分配,并控制设备完成I/O操作。 4.文件管理:管理文件的存储和检索操作,并对文件实施共享、保密和保护措施。 5.用户接口:提供使用界面,便当用户使用系统功能。 Linux系统的特点 1.继承UNIX优秀品质,具有出色的性能和稳定性; 2.遵照GPL许可,自由软件; 3.符合POSIX标准,兼容性好; 4.适用于各种硬件平台,可移植性好; 5.网络功能强大;

6.安全性好。第2章Linux操作基础 命令的格式; 命令名[选项1] [选项2] ... [参数1] [参数2] ... 简单命令的功能与用法:echo、who、date、cal 文件系统概念: 文件命名与通配符 1.文件的命名:Linux文件名的最大长度是255个字符,通常由字母、数字、‘.’、‘_’和‘-’组成。以‘.’开头的文件是隐含文件。 2.文件名中不能含有‘/ ’字符和空字符‘\0’,因为它们对Linux内核具有分外含义。如‘/ ’表示根目录或路径分隔符。 3.文件名中不应含有以下字符,因为它们对Shell具有分外含义:; | < > ` “ “$ ! % & * ? \ ( ) [ ] 文件类型及表示法 1.普通文件(-):包括文本文件、数据文件、可执行的二进制程序等。 2.目录文件(d):一种分外的文件,用于构成文件系统的分层树型结构。 每个目录文件中至少包括两个文件,“..”表示上一级目录,“.”表示该目录本身。 3.设备文件:一种分外文件,Linux系统利用它们来标识各个设备驱动器,核心使用它们与硬件设备通信。有两类特别的设备文件:字符设备(c)和块设备(b)。 文件(包括目录)权限的含义及表示法(字符和数字表示法)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试题及答案(6) 古代汉语期末复习试题及答案,古代汉语期末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2×10) 1、在古汉语中有许多谦词,如:辱、敝、孤等,除此之外,下列是谦词的有:() A 不谷 B 惠 C 令 D 陛下 2、许慎所谓“视而可识,察而见意”指的是:()A 象形B 指事 C 会意 D 形声 3、从古汉语词汇复音化的语言现象分析下列句子的加点词,不属于联绵词的是:() A一之日觱发,二之日栗烈B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C凡民有丧,匍匐救之D子慕予兮善窈窕 4、下列句中不属于判断句式的句子是:() A 制,严邑也。 B 是皆秦之罪也。 C 南冥者,天池也。 D 颖考叔为颖谷封人。 5、下列汉字中,形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是:() A 然煮烹烧 B 遵道建造 C 鄙阶阵都 D 物特牢牺 6、《说文解字》的作者是东汉() A 贾逵 B 郑玄C许慎D 马融 7、“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之“已”的用法或意义是:()

A 动词“停止”B同“矣”,语气词。C 副词“已经”D 而已、罢了 8、下列几组字中属于异体字的有:() A 迹、跡 B 知、智 C 详、佯 D 沽、酤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属于意动用法的有:() A 王者贵乎?士贵乎?B德厚之道,得贵士之力也。C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D 小国寡民 10、下列句子不属于宾语前置句的是:() A姜氏何厭之有?B甚哉有子之言似夫子。C桓公问管仲曰:“治国最奚患?”D莫之夭阏者。 二、填空题(把正确的答案写在空格上)(1ⅹ10) 1、我国第一部专门解释词义的辞典是(),它共分十九篇,包括:释诂、释言、释训、释亲、释宫、释器等等。 2、《老子》一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道经》,下篇《德经》,所以又称为()。 3、在《北冥有鱼》一文里,庄子运用()的艺术手法刻画了鲲鹏的高大形象,使之与渺小的斥鴳形成强烈对比。 4、词义引申的方式主要有链条式引申和()。 5、《诗经》的语言以()为主,兼用杂言,显得参差变化,错落有致,有一种形式美。 6、汉字产生的途径有记号和()。 7、“为酒甚美,縣帜甚高”的“縣”与()构成古今字。

2012年上半年 信息系统项目管理师 答案详解

信息系统开发方法有很多种,开发人员可以根据项目的需要选择一种适合的开发方法,其中把整个系统的开发过程分为若干阶段,然后一步一步地依次进行开发的方法称为(1)。 (1)A.结构化方法 B.面向对象方法 C.原型方法 D.瀑布模型方法 【答案】A 【解析】 结构化方法:将系统生命用项划分为:系统规划、系统分析、系统设计、系统实施、系统维护等阶段,采用自顶向下的结构化、模块化分析与设计方法,是各个系统间相对独立,便于系统的分析、设计、实现和维护。这种分解是自顶向下,逐层分解,使得每个阶段处理的问题都控制在人们容易理解和处理的范围内。 螺旋模型是演化软件过程模型,将原型实现的迭代特征与线性顺序模型结合起来,使得软件的增量版本的快速开发成为可能。螺旋模型与其他模型相比,更强调(2)。 (2)A.制定计划 B.风险分析 C.实施工程 D.客户评估 【答案】B 【解析】 螺旋模型的基本做法是在“瀑布模型”的每一个开发阶段前引入一个非常严格的风险识别、风险分析和风险控制,它把软件项目分解成一个个小项目。每个小项目都标识一个或多个主要风险,直到所有的主要风险因素都被确定。螺旋模型强调风险分析,使得开发人员和用户对每个演化层出现的风险有所了解,继而做出应有的反应,因此特别适用于庞大、复杂并具有高风险的系统。 在客户关系管理(CRM)中,管理的对象是客户与企业之间的双向关系,那么在开发过程中,(3)是开发的主要目标。 (3)A.客户关系的生命周期管理 B.客户有关系的培育和维护 C.最大程度地帮助企业实现其经营目标 D.为客户扮演积极的角色,树立企业形象【答案】B 【解析】 CRM(Customer Relationship Management,客户关系管理)是一种以“客户关系一对一理论”为基础,旨在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管理机制。“以客户为中心”,提高客户满意度,培养、维持客户忠诚度是开发的主要目标。

古代汉语模拟试题

古代汉语试题(1) 一、单项选择(每题1分,共10分) 1、下列关于《康熙字典》的说法正确的是--------------------() A全书按部首排列,共分540部。B全书按照地支分成十集。 C采用了直音、反切和叶音三种注音方法。D王引之《字典考证》纠正了五千多条错误。2、注重分析虚词特殊用法的著作是--------------------------() A《经传释词》B《词诠》C《助字辨略》D《古汉语虚词通释》 3、许慎的“本无其字,依声托事”是指----------------------() A会意B形声C假借D转注 4、下列各组中完全属会意字的是---------------------------() A莫、休、甘、武B炎、寒、贼、朱C从、信、秉、亦D友、及、伐、取 5、下列各组字中是古今字关系的是-------------------------() A错措 B睹覩 C置寘 D沽酤 6、下列句中加点词使用了本义的是-------------------------() A孟尝君顾谓冯谖。B天帝使我长百兽。C途有饿莩而不知发。D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7、下列句中“孰与”与其他三句不同的是------------------() A吾孰与城北徐公美。B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C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D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8、“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为之所”是双宾语句。B“无”与“勿”是古今字。C“何厌之有”是宾语前置句。D两个“之”用法不同。 9、“说文四大家”中注重分析字义来源和发展的是-----------() A段玉裁B桂馥C王筠D朱骏声 10、下列句中加点词与例句“童子隅坐而执烛”用法不同的是-------() A其后秦稍蚕食魏。B舜勤于民事而野死。C良庖岁更刀,割也。D子路拱而立。 二、填空(每题1分,共10分) 1、《说文解字》作者是东汉___。这是中国___的奠基之作,收字___个,另有重文1163个。2《诗词曲语辞汇释》由近人_________所著,这是一部研究诗词曲中________的一部专著。 3、形声字“裁”的意符为______,声符为________。 4、文字学家辨别本义主要是凭_________,如“叔”的本义是__________。 5、“以劝事君者”中,“劝”的意义为___________。 三、名词解释(每题2分,共6分) 1、转注 2、偏义复词 3、形容词的意动用法 四、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词性、意义或用法。(每题1分,共20分) 1、草木畅茂,禽兽繁殖,五谷不登,禽兽逼人。 2、亟请於武公,公弗许。 3、君若以德绥诸侯,谁敢不服? 4、晋不可启,寇不可翫。 5、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6、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 7、勤而无所,必有悖心。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