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8.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任务

(1)描述和测量:心理学研究的最基本的工作就是在质和量上确定心理活动的具体事实,也就是要解决“是什么”的问题。

心理学的一个主要目的是给一个概念下操作性定义,并且发展测量用的测验和技术。测量工具要有信度和效度。

(2)解释和说明:解释和说明心理现象和行为,找出产生所观察到的心理现象的原因,要解决“为什么”的问题。可以从生理、心理、行为和社会文化四个层次来探究心理发生和发展的过程及其特点。

(3)预测和控制:能够预测和控制行为,就是要解决“怎么做”的问题,主要依靠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的正确性。行为预测必然伴随行为的改变和控制。

9.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思路

(1)因果研究:因果联系是事物的普遍联系之一,心理学的第一类研究就是要揭示心理现象的因果联系。

(2)相关研究:是事物的另一种关系,与因果联系不同,其本身不提供因果的信息;只是从相关本身的信息,无法推断出哪个是因,哪个是果。

(3)个案研究:因果研究和相关研究都以大量的被试样本为基础。个案研究是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1)因果研究:揭示心理现象和外界刺激、人脑活动的因果关系。(2)相关研究:寻找心理现象和其他现象的相关关系。(3)个案研究:从个别案例中发现有价值的结果。

10.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原则

(1)客观性原则:要从心理现象产生所依存的客观条件及其表现和作用来揭示心理的发生、发展的规律。

(2)发展性原则:要以发展的观点研究心理现象,用发展变化的视角观察心理现象。(3)系统性原则:要求在对人的心理现象进行研究时,必须考虑各种内、外因素相互之间的关系和制约作用,把某一心理现象放在多层次、多因素和多维度的系统中进行分析。

11. (重点)心理学研究的基本方法

(1)观察法:对行为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记录,以了解心理活动的方法。

①包括:参与观察和非参与观察②优点:保持自然性和客观性

③缺点:难以重复验证;难以精确分析;有时会产生研究现象没有出现的情况;观察容易“各取所需”

(2)实验法:指人为地、有目的地控制和改变某种条件来引起某种心理变化,从而进行分析研究的方法。

①种类:

实验室实验法:在严密控制实验条件下借助于一定的仪器所进行的实验。特点:精确度高;研究情境的人为性

自然实验法:在自然情境中对实验条件作适当控制所进行的实验。特点:自然且具实践意义;易受无关因素影响②实验变量: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③优点:“设计严密,具有可重复性;研究有主动性,可得出因果结论

(3)调查法:就某一(某些)问题要求被调查者回答他个人的想法或做法,以此来分析、推测团体的心理趋向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问卷法和谈话法。

①优点:短时间内收集大量资料

②缺点:如问卷回收率较低可能影响结果的准确性;问卷的真实性难以保证

(4)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心理测验可分为:智力测验、成就测验、人格测验

①基本要求:信度:测验的可靠程度;效度:测验的有效性②优点:对心理现象进行量化分析;同时分析多个变量的相关③缺点:难以推出因果性的结论

(5)个案研究法: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与研究,以便发现影响某种行为和心理现象的原因

①优点:收集资料深入详尽

②缺点:适合个别情况,难以推广运用

(6)脑成像技术和脑电波研究

12. 现代心理学流派(其中行为主义是重点) 1879年,德国著名心理学家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开始对心理现象进行系统的实验室研究,使心理学从哲学中脱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1)构造主义-Structuralism:用内省法研究意识经验各元素之间的结构代表人物:冯特(奠基人)、铁钦纳(著名的代表人物)

(2)机能主义-Functionalism:研究意识的功能和目的

代表人物:詹姆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在20世纪初创立的)

(3)格式塔心理学-Gestalt psychology:研究知觉和意识的组织过程(1912年,德国,又称“完形心理学”)代表人物:韦特海默、苛勒、考夫卡

(4)(重点)行为主义-Behaviorism:反对研究意识、反对内省法,主张用实验的方法研究可观察的外显行为。代表人物:华生(1913年,美国心理学家,发表《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论文,宣告了行为主义的诞生。)(以刺激与反应的关系为主要研究内容,强调环境决定论)结论:行为主义锐利研究可以观察的行为,这对心理学走上客观研究的道路有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它过于极端,不研究心理的内部结构和过程,否定研究意识的重要性,因而限制了心理学的健康发展。

(5)精神分析学派-Psychoanalysis:研究无意识现象

代表人物:弗洛伊德(奥地利精神病医生,欲望,力比多)

(6)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研究人的认识活动代表人物:《认知心理学》出版,1967年,美国心理学家,奈瑟

(7)人本主义心理学-Humanism:研究正常人的人性问题,如动机、需要、自我意识等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美国心理家,在20世纪50年代创立)

(8)神经生理学测谎仪和脑部相关的呈想分析

13.心理学的产生发展及研究现状

(1)心理学的产生:1879年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大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正式诞生。心理学的诞生有两个重要的历史根源,一个是近代哲学的影响,包括唯理论和经验论的影响;另一个是实验生理学的影响,后者为心理学提供了—系列客观的研究方法。

(2)心理学的发展: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心理学中派别纷争的时期。当时涌现出来的重要学派有:构造主义、机能主义、行为主义、精神分析学派和格式塔心理学等。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心理学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主要有生理心理学的取向,行为主义的取向、精神分析的取向、认知心理学的取向和人本主义的取向。

(3)心理学的现状:近年来认知心理学与神经科学的结合产生了认知神经科学,它主要研究认知功能的脑机制、认知与神经系统活动的关系、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的发展等。科学家们相信,在2l世纪,认知神经科学的研究有望成为心理学发展的主流。

14.研究心理学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的意义

在理论上,有助于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在实践上,有助于引导人的心理的健康发展,并运用心理学的规律,指导不同领域的实践活动。

例题:如何正确理解人的心理

1.心理是脑的功能:心理现象是脑的功能。脑是心理的器官,或思维的器官,无头脑的思维是不存在的。从另一方面说,心理的产生也依赖于神经系统与脑的出现。个体心理的发展也和脑的发育相联系。

2. 客观现实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作用于脑和神经系统产生的。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对人的心理的发生和发展有重要的作用。

3. 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行为指有机体的反应系统。引起行为的内、外因素叫刺激。行为不同于心理,但又和心理有着密切的联系。人的行为的复杂性是由心理生活的复杂性引起的。心理支配行为,又通过行为表现出来。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和分析行为来客观地研究人们的心理活动。(心理与行为的关系)

4. 人的心理具有意识与无意识的特点

例题:当代心理学有哪些重要的研究取向?

1.生理心理学的研究:方法主要有临床方法、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生物化学方法等。

2.行为主义的研究:行为主义产生在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是华生和斯金纳。

3. 心理分析的研究:弗洛伊德。

4. 认知心理学的研究:1967年,美国心理家奈塞尔(Neisser)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标志了现代认知心理学的诞生。

5. 人本主义心理学的研究

师范生学习心理学,对于未来的教育实践工作有何重要意义?

答:心理学在教育中的作用:1)有助于教师理解和说明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把握教育、教学规律。 2)有

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3)有助于教师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学改革。 4)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开展学生心理异常的调适工作。

第二章心理与脑(重点)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记)(脑是心理产生的不可缺少的物质基础) 1、脑是心理的器官(记)1861年,法国医生,布罗卡,解剖失语病人的脑是发现其大脑左半球额下回多严重损伤,证明了这一部分与语言表达的密切关系,“布罗卡区”

大脑—左半球—额下回—损伤——失语症;

大脑—额中回—后部损伤——失写症(不会写字);

大脑—颞上回—后部损伤——感觉失语症(听不懂别人说的话)大脑—角回—损伤——失读症(看不懂文字)

1874年,俄国生理学家,贝兹,在大脑皮层的中央前回第五层发现了大型锥体细胞,并证明了这种细胞有支配躯体运动的功能。

2、心理现象是客观现实的反映(心理现象就其产生方式来说是脑的反射活动)

客观现实的影响是人的心理产生的根本性、决定性的因素,它决定着并且作为原因制约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和个性心理特征——人(主观能动性)和客观现实相互作用而实现的

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源泉和内容(脑——加工厂,客观现实——原材料)实践活动是心理产生和发展的基础。(实践是检验人对客观现实反映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社会生活条件和人们的社会关系制约着人的心理活动

任何一种心理活动都可以区分为它的内容、过程和生理机制三个方面。

二、心理的神经生理机制

主要作用:脊髓是脑和周围神经的桥梁;脊髓可以完成一些简单的反射活动(如膝跳反应、肘反应、跟腱反应等)。 B 脑:包括大脑、小脑、脑干、间脑和边缘系统。 1、脑干:包括延脑、桥脑和中脑以及网状结构。(维持个体生命、心跳、呼吸、消化、体温、睡眠) a 延脑:和有机体的基本生命活动有密切关系,它支配呼吸、排泄、吞咽、肠胃等活动,因而又称为“生命中枢”。负责呼吸和姿势反射(在脊髓上方,背侧覆盖着小脑,狭长的结构,全长4厘米左右) b桥脑对人的睡眠具有调节和抑制的作用。

c中脑:a中央灰质:指环绕大脑的导水管的灰质。腹侧有动眼神经核和滑车神经核,两侧有三叉神经中脑核,分别支配眼球,面部肌肉的活动; b中脑四叠体:在中央灰质背面。1、上丘:视觉反射中枢;2、下丘:听觉反射中枢 c大脑脚:其中有黑质和红核,调节身体姿势和随意运动。(黑质损伤:手脚的动作协调将会受到破坏,面部表情将显得呆板;红核损伤:病人将会出现舞蹈症等) d网状结构:在脑干各段的区域,有一种由白质与灰质交混杂的结构,叫网状结构或网状系统。主要包括延髓的。中央部位、桥脑的被盖和中脑部分。按功能分为:a&b

a上行(激活)系统:控制人体的觉醒或意识状态,对保持大脑皮层的兴奋性,维持注意状态有密切的关系。

b 下行(激活)系统:对肌肉紧张有加强或缓减活动状态的作用。

2、间脑:

a丘脑:脑干上方、大脑两半球的下部,两个鸡蛋型的神经核团;

感觉信息的中继站(除嗅觉外,所有来自外界感官的输入信息都通过这里导向大脑皮层,从而产生视、听、触、味等感觉);

丘脑后部有内侧膝状体(接收听神经传入的信息)和外侧膝状体(接收视神经传入的信息);是网状结构的一部分,因而对控制睡眠和觉醒也有重要意义。

b下丘脑:是调节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主要皮层下中枢。对维持体内平衡,控制内分泌腺的活动有重要意义,对情绪也起到重要作用。

3、小脑:与运动协调有关,也与某些高级认知功能有关。协助大脑维持身体的平衡与协调动作。(小脑受伤会出现痉挛、运动失调、丧失简单运动能力等症状)

4、边缘系统:与动物的本能活动有关。控制某些本能活动,在情绪和记忆中起着重要作用。(高级动物才有,人类进化的结果)

脑功能学说:1、颅相说(错,盖尔)2、定位说(不符合实际,)

3、整体说(弗卢龙)

4、机能系统说(鲁利亚)

简要说明鲁利亚三个机能系统理论的特点及意义:

答:鲁利亚把脑分成三个互相紧密联系的机能系统:

第一机能系统为调节激活与维持觉醒状态的机能系统,也叫动力系统。由脑干的网状结构和边缘系统等组成。它的基本功能是使大脑皮层的处于一般觉醒状态,提高大脑的兴奋性和感觉性,并实现对行为的自我调节。

第二机能系统是信息接受、加工和储存的系统。包括皮层的枕叶、颞叶和顶叶以及相应的皮层下组织。它的基本作用是接受来自机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包括听觉、视觉、一般机体感

觉),对它们进行加工(分析与综合等加工),并最终保存下来。

第三机能系统也叫行为调节系统,负责编制行为程序、调节和控制行为,包括额叶的广大脑区。(当这些脑区受到破坏时,患者将产生不同形式的行为障碍。)

(苏联著名神经心理学家)鲁利亚认为,人的各种行为和心理活动是三个机能系统相互作用、协同活动的结果,同时每个机能系统又各自发挥着不同的作用。(鲁利亚的研究,特别是关于心理机能定位的研究,丰富和发展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理论,引起了各国心理学家和生理学家的普遍重视。)

三、大脑的结构与功能

1、大脑的结构(记)

大脑分为左右两个半球,它从前至后可分为额叶(左上),顶叶(右上),颞叶(左下)和枕叶(右下)四个区域。

A额叶:调节对侧躯体、语言、运动以及协调智能和情感等活动。(负责思维、计划,与个体的需求和情感相关。)

B顶叶:主要调节机体感觉与阅读语言(响应疼痛、触摸、品尝、温度、压力的感觉,该区域也与数学和逻辑相关。)

C颞叶:主要是听觉及空间定位(负责处理听觉信息,也与记忆和情感有关。)

D枕叶:视觉及书画阅读(负责处理视觉信息。)

左半球:负责言语、阅读、书写、数学运算与逻辑推理等活动

右半球:负责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欣赏音乐和艺术等活动(关系:相互联系又相互制约)大脑具有重新调整和代偿的功能。(左右脑在训练过后可相互代替,裂脑人,斯佩里)

额叶:布氏语言区

枕叶:角回; (威氏语言区在颞叶与枕叶之间)

四、内分泌系统

a通过分泌一些特殊的化学物质(内分泌物(液)or激素)来实现对机体的控制调节;

b有:脑垂体(腺),副甲状腺&甲状腺,胸腺,胰腺,肾上腺,性腺(卵巢or睾丸); c作用范围广,见效慢但效果持久(对比:神经调节作用范围局限,定位清晰,作用快而精确)

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规律

1、反射及反射弧(重点)

A反射: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的机体对内、外互不干涉刺激的规律性反应。

B反射弧: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活动的结构基础称为反射弧。它由感受器,传入神经元,反射中枢,传出神经元和效应器五个基本部分组成。

2、反射的种类(重点)

A无条件反射:是种系发生过程中遗传下来的,先天性的反射。(如:婴儿的吸吮反射)其反射中枢可以是皮层或皮层下各级中枢,如脊髓、延髓等。

B条件反射:是在个体生活过程中后天获得的行为,是以无条件反射为基础而建立起来的比较复杂的反射活动。需要一个建立过程,其反射的神经通路(生理基础)可以随时建立,也可以随条件的改变而消退;条件反射主要是大脑皮层的功能,因而是一种高级

神经活动,也是产生心理现象的生理基础。

3、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重点)

A经典性条件反射(被动)是由俄国生理学家巴浦洛夫开始进行研究的。(研究狗的唾液腺分泌现象)

怎么做:巴浦洛夫将一些与食物没有任何关系的刺激,如灯光、节拍器摆动的音响等无关刺激物,和狗进食行为相结合进行研究(中性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结合成为它的预示和信号),经过若干次相关刺激后,灯光的单独作用也可以引起狗的唾液分泌反应。

这种无关刺激物变成了无条件刺激物的信号,形成了条件反射。(不是永远保持固定不变的) B操作性条件反射(主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提出的。

是有机体以自己的操作而获得强化(奖赏或惩罚)的过程,有着更大的主动性试比较经典性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的异同:

答:操作性条件反射与经典性条件反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二者的基本原理是相同的,都是随着强化次数增多而

巩固,如果得不到强化就消退,也都有泛化和分化现象。二者的区别在于:第一,形成条件反射的条件物与刺激物呈现的程序不同。第二,条件反射建立的基础与所达到的程度也不同。总之,经典型条件反射和操作性条件反射既是相互联系的,又是有差别的,二者往往是一同出现的,只是操作性条件反射更为多见。

4、高级神经活动的规律

(1)大脑皮层的活动有两个基本过程: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

a兴奋过程是指刺激物引起的皮层活跃状态,它激发或加强与皮层兴奋中心相联系的肌肉或腺体的活动。 b抑制过程是指刺激停止和削弱了皮层的抑制中心相联系的肌肉、腺体的活动。(2)巴浦洛夫根据条件反射的实验结果,提出了高级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有两条: A 神经过程的扩散与集中规律

兴奋或抑制在皮层上产生后,并不停留在原来的发生地点(原发点),而是沿着皮层向邻近部位传播开来,使这些部位也出现同样的活动,这种现象叫扩散。跟扩散相反的运动叫集中(即扩散开来的神经过程又返回原发点上)。 B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规律

在大脑皮层上一种神经过程引起或加强另一与之相反的神经过程,叫神经过程的相互诱导。相互诱导有正诱导和负诱导两种。由抑制引起和加强兴奋过程叫正诱导,反之,由兴奋引起或加强抑制过程叫负诱导。

5、两种信号系统(重点,简答题)(望梅止渴,谈梅生津)

A第一信号系统:由现实的、具体的刺激物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一信号系统。如声音,颜色,气味等。

B第二信号系统:由词、语言构成的信号系统叫做第二信号系统,它们是具体条件刺激物的抽象化,概括化,可以代替第一信号起作用,是第一信号的信号,所以称为第二信号系统。

两种信号的区别:第一信号系统是人和动物共有的,而第二信号系统是人类特有的,这是人和动物的本质区别;两种信号刺激的广度和丰富性是不同的:第一信号只限于具体刺激物;词则可以代表一类事物;

它们形成的基础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建立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

它们活动的效果不同:第一信号系统是动物活动的最高调节机制,第二信号系统与思维密切联系,是人类行为的最高调节机制。

两种信号系统是密不可分互相联系的,两者之间存在着动力传递过程,第二信号系统是建立在第一信号系统的基础上,但是第二信号系统又调节支配第一信号系统。

人的正常活动都是以第二信号系统为主导的两种信号系统互相传递、互相协调的结果。

第二信号系统对人类的学习有何特殊作用?

答:第二信号系统是由词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是人独有的。词是与具体刺激密切联系的。词具有概括性,因此借

助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人们以语言文字等作为中介,可以无限扩大自己的认知范围,了解人类的历史。理解从来没去过的地方,了解从来没看过的事物,积累经验或交流思想,从而使人类的心理活动日益丰富起来。

认识过程: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语言)

第三章感觉

一、感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感觉

感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认识。

(PS:补充:感觉对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什么意义?(有着重要的意义:)感觉在人们生活和工作中有着重要的意义(简答题):1、提供了内外环境的信息,(是人获取外界信息的门户); 2、保证了机体与环境的(信息)平衡; 3、是一切较高级、较复杂的心理现象的基础,(是人的全部心理现象的基础)。 1954年,加拿大心理学家赫布(D.O.Hebbl)和贝克斯顿(W.H.Bexton)等人,感觉剥夺实验(sensory deprivation)

2、感觉的发展

感觉的发展是有机体积极适应环境的结果。

3、感觉的种类/分类(记,简答题):

感觉反映事物的各种各样的属性。根据它们反映事物的属性的特点,可以分为两大类:

A外部感觉接受外部刺激,反映外界事物的属性的感觉。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感觉

B内部感觉接受机体内部刺激,反映身体的位置、运动和内脏器官的不同状态的感觉。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内脏感觉等。

二、感受性及其测定

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重点:两者之间的关系)

在一个安静的实验室内,出现一种极微弱的声音,最初受试者无从觉察有无声音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声音的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称为阈限。阈限是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阈限是按受试者的感觉经验判断的,是在没有其它刺激可比较的情境之下,以单一刺激为依据的,一般也称为绝对感觉阈限(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而人的感官觉察这种微弱刺激的能力,叫绝对感觉性。

绝对感受性可以用绝对感觉阈限来衡量。绝对感觉阈限越大,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大,感受性就越小。(两者在数值上成反比例)相反,绝对感觉阈限越小,即能够引起感觉所需要的刺激量越小,则感受性越大。

感受性:一种心理量,即(有机体)人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不同人对刺激的感受性是不同的。)

感觉阈限:一种物理量,即人要想感觉到刺激的存在或变化,刺激本身的强度和强度的变化需要达到的一个起码的量值,这个临界值就是感觉阈限。

什么是感受性?它与感觉阈限存在着什么关系?

答:感受性是有机体对刺激物的感觉能力,即各种分析器对适宜刺激的感觉能力。人的感觉能力高低不同,一个微弱的刺激,有人感觉到,有的人感觉不到。感受性表示主观感觉的能力,感受性是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度量的。

三、视觉(人类最重要的感觉,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于视觉)

1、视觉刺激

要看见东西,就需要有光。

(记)视觉的适宜刺激:人眼可感觉到的可见光波长范围:380~780毫微米

2、基本视觉现象及其规律

光有三个物理特征,即波长(决定光的色调,颜色);振幅(表示光的强度,明度);纯度(表示光波成分的复杂程度,饱和度)。

A视觉的绝对感觉阈限与差别感觉阈限

B颜色混合三种规律:1、互补率 2、混合率 3、代替率三原色:红、绿、蓝 C色觉缺失:色弱:对颜色的感受性较低,分为甲型色弱&乙型色弱

色盲:全色盲(丧失对颜色的感受性)&部分色盲(红—绿色盲(常见)&黄—蓝色盲)

英国化学和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先天的(伴X) D视敏度:空间视敏度(视力,以视角大小来判断)&时间视敏度(后像)

(记)后像:正后像(后像与原刺激性质相同)&负后像(颜色视觉的后像现象一般均为负后像) E视觉对比:明暗对比&颜色对比

四、听觉(人的听觉是仅次于视觉的重要感觉;

对于其它一些动物,如一些低等灵长类哺乳动物,听觉比视觉更为重要)

1、听觉刺激

听觉的刺激是声音(产生于物体的振动);空气(媒质)声速:340米/秒;声波振动的类型:纯音&复合音(频率规则分:乐音&噪音)声波振动的物理属性:振频(音高/音调)、振幅(响度/音强)、相位(音色)。(心理感受量)

2、基本听觉现象

A音调音调是由声波频率引起的一种心理量。人能感受到的声音频率范围:16~20000赫兹, 1000赫兹左右声音感受性最高

B音响音响是由声波振动的幅度引起的。(频率对音响也有影响)振幅大,声音听起来就响。

音响的感受范围:0~140分贝。140分贝以上的声音引起的不再是听觉而是痛觉或触压觉。

C声波的相互作用:1、共鸣 2、强化与干涉 3、差音与和音 4、声音的掩蔽

D听觉的疲劳与听力丧失:在声音刺激长时间连续作用之后,听觉感受性会显著降低,这一现象即为听觉的疲劳。

长期听觉疲劳会引起听力降低或听力丧失。听力丧失:传导性耳聋(鼓膜穿孔)&神经性耳聋(老年性耳聋)。

五、其它感觉

1、皮肤感觉:触压觉、温度觉(冷觉、温觉和热觉;刺激范围:10~60摄氏度;生理零点:

32度=皮肤表面温度)和痛觉(机体的一种保护性的机能)等

2、嗅觉和味觉:都是对化学物质的感觉,两者互相影响,互相配合,关系非常密切。

3、运动觉和平衡觉:反应身体各部分之间位置的相对变动的感觉

4、机体觉:是我们对内脏器官活动状态的反映。包括内脏感觉以及饥、渴等感觉。

六、感觉的相互作用(重点,感觉适应现象)

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的其它刺激影响着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

A感觉适应:适应是由于感受器在刺激物的持续作用下所引起的感受性变化。(利害兼具)人所有的感觉器官均存在适应现象。(例如:明适应(暗—明)和暗适应(亮—暗)(人眼感受性增高的过程))具体有两方面:1、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 2、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

例题:试例举三个以上你所体验到的感觉适应现象。

答:在实际生活中,感觉适应是利弊兼具的一种心理现象。一方面,感觉适应可以使个体对外界不良刺激的敏锐度降低,从而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减少身心负担,如个体在喧闹的场所可以排除噪音干扰专心看书;另一方面,由于对刺激敏锐度的降低,可能导致个体警惕性的丧失,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如在化学工厂工作的人由于长期接触有害化学品而中毒。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即是嗅觉适应的表现。

B感觉对比: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分为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

A不同感觉的相互影响(重点:分辨例子)

对一种感受器的微弱刺激,能提高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而强烈的刺激则降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

B不同感觉的补偿作用(重点)

感觉的补偿作用是指某种感觉缺失以后,可以由其它感觉来弥补。各种感觉之所以能够相互补偿,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刺激的能量是可以互相转换的。盲人听力 C联觉(重点)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兼有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

颜色感觉容易产生联觉,即某种颜色往往兼有冷暖觉(相对的)、远近觉和轻重觉。

暖色:红、橙、黄等,带有接近感,为近色;冷色:蓝、青、紫等,带有深远感,为远色。轻色、重色、暖色、冷色、近色、远色是以什么原理划分的:答:轻色、重色:色觉兼有轻重觉;暖色、冷色:色觉兼有冷暖觉;近色、远色:色觉兼有远近觉。

根据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感受性变化的因素有哪些?

1适应是同一感受器内由于刺激物对感受器的持续作用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适应可以引起感受性的提高和降低。 2 对比是指感觉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而是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对比可分为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 3 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

第四章知觉

一、知觉的一般概念

1、什么是知觉(记)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整体反映。知觉除了以各种感觉为基础外,还要借助于人的知识和经验。

2、感觉与知觉的联系与区别(简答题)

a感觉和知觉的紧密联系,在于它们都是人脑对当前客观事物的反映,即都是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时在人脑中所产生的对当前事物的反映。

只有当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并引起它们的活动时,才会产生感觉和知觉,一旦客观事物在人的感觉器官所及的范围内消失时,感觉和知觉也就停止了。

《解剖学基础》13章知识点整理

《解剖学基础》知识点整理 重庆市育才职业教育中心何雪梅 第一章绪论 1、解剖学基础就是介绍正常人体形态、结构及其生长发育规律的学科。 2、人体的构成: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整体。 细胞:组成人体结构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人体的四类组织:上皮组织、结缔组织、肌组织、神经组织。 人体的九大系统: 运动、消化、呼吸、泌尿、生殖、脉管(循环)、感觉器、神经、内分泌。 3、内脏:人体九大系统中消化、呼吸、泌尿与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位于胸腔、腹腔与盆腔内,并有孔道与外界想通,故总称为内脏。 4、人体的分部:头、颈、躯干、四肢。 5、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与躯干两侧,手掌与足尖向前的姿势。 6、人体常用方位术语 腹侧(前)——近腹面背侧(后)——近背面 上(颅侧)——近头下(尾侧)——近足 内侧——近正中面外侧——距正中面较远 内——近腔内外——远离内腔 浅——近体表深——距体表较远 近侧——近躯干远侧——远离躯干 7、根据标准姿势,人体可有互相垂直的三种类型的轴。 矢状轴:由前→后,与身体长轴与冠状轴相垂直的轴。 冠状轴:由左→右,与身体长轴与矢状轴相垂直的轴。 垂直轴:由上→下,与身体长轴平行的轴。 8、人体的切面 矢状面:以前后方向将身体分成左右两部的纵切面。 冠状面:以左右方向将身体分成前后两部的纵切面。 水平面:与垂直轴相垂直,将身体分为上、下两部的断面。 9、石蜡切片就是研究人体组织学及胚胎学最常用的标本,基本程序就是取材、固定、脱水、包埋、切片、染色与封片,最常用的染色方法就是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又称HE染色。 第二章细胞 1、细胞就是生物体形态结构、生长发育与功能的基本单位。 2、人体最大的细胞:卵细胞;最小的细胞:小淋巴细胞。 3、细胞的结构: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细胞膜:包绕在细胞表面的一层薄膜,又称质膜。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普通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四、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没有明显错误、通常全选)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描述)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解释)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预测) 4、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控制)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总体特点:用普通心理学原理解决实际问题。 1908年,房东岳翻译小原又一《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最早的一本教育心理学著作。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50年代末) (三)成熟时期(20世纪60-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小结:卡桑廖+程序教学+布鲁纳 二、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趋势

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原则(代入法,没有太大错误都选) 客观性原则:实事求是 教育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发展性原则:为了学生的发展 第二章学生心理 第一节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心理发展的概述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 乳儿0-1岁,婴儿1-3岁,幼儿3-6、7岁, 童年期6、7岁-11、12岁,(小学阶段) 少年期11、12-14、15岁,(初中阶段、心理断乳期、危险期) 青年14、15-25岁,成年25-65,老年65-死亡。 二、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没有互补性)

第二节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皮亚杰和维果斯基)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 1.建构主义发展观 2.皮亚杰认知发展四阶段理论

(1)成熟(生理) (2)练习和经验(物理经验) (3)社会性经验(和人交往中;教育) (4)平衡化:最关键因素,通过不断同化和顺应。 (二)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教育价值 1.充分认识儿童不是“小大人”是教育成功的基本前提 自我中心的语言(2-7岁)有三种表现形式:重复(叠字)、独白(自言自语)、集体独白(集体自言自语) 2.遵循儿童的思维发展规律是教育取得成效的根本保证 二、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与教育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教师招聘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章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意义 一、心理活动 1.心理学定义: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心理学科的性质:心理学是一门介于自然学科和社会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 2.心理现象及其结构 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两个方面。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包括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 (2)情感过程:喜爱、快乐、满意、忧愁、悲哀、憎恨等现象。 (3)意志过程:动机、目的、行动等。 ○2个性心理 (1)个性心理倾向性,包括兴趣与爱好、需要与动机、信念与理想、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指性格、能力等。 心理学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3.教师学习心理学的意义 理论意义:○1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为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辩证法提供科学依据 ○2对邻近的社会科学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实践意义:○1有助于理解和解释学生的心理现象和行为,更好地完成教育工作 ○2有助于运用心理学原理,指导和开展当代教育改革 ○3有助于教师判断学生的心理健康,有效的开展心理影厂的调试工作 ○4有助于教师依据心理学知识进行自我教育 二心理的实质 1.心理是脑的机能: (1) 神经系统的结构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脑的反射活动是人心理活动的基础,人的行为是由反射组成的。 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神经活动的基本规律包括:(1)兴奋和抑制的扩散与集中 (2)兴奋和抑制的相互诱导 (2)神经系统的活动方式 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即所谓无意识的本能行为 条件反射又称信号反射,是后天经过学习才能得到的反射,即所谓有意识学习才能得到的知识技能、经验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2.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 贴于骨表面,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3.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4.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 末端分叉。第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 长,斜向后下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 骶前孔,后面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5.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6.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7.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 颈,肋颈外侧的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学前心理学》具体知识点整理 1.1882年,德国生理学家和心理学家普莱尔的《儿童的心理》,标志着科学的儿童心理学的诞生。 2.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教育性原则。3.学前儿童心理研究的类型以研究实践为标准,可以分为纵向研究和横断研究;以研究范围为标准,可以分为整体研究和分析研究;以研究课题为标准,可以分为差异研究、相关研究和因果研究。双生子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说明遗传和环境在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如格塞尔的双生子爬梯试验。跨文化研究的目的在于研究不同社会文化背景对儿童心理发展的影响。早期隔离或剥夺试验,是研究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方法之一。 4.观察法是研究学前儿童的基本方法。日记发或传记法是一种长期而全面地观察。 5.实验室试验法在研究出生头几个月的婴儿时广泛运用,如吉布森为研婴儿的深度知觉设计的视崖实验。 6.作品分析法是通过分析儿童的作品(如手工、图画等)去了解儿童的心理。如“绘人测验”。 7.婴儿期是儿童心理开始发生和心理活动开始萌芽的阶段,也是儿童心理发展最为迅速,心理特征变化最大的时期。先学前期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是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的时期,是儿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第一个转折期,又有人称作第一个反抗期或危机期。幼儿期是心理活动系统的奠基时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8.新生儿(0-1个月)的一切活动都是围绕着适应新生活而展开的,柔弱、娇嫩是新生儿解剖生理上的特点,他们依靠各种无条件反射来适应新生活。如:吮吸反射、觅食反射、怀抱反射、抓握反射(达尔文反射)、眨眼反射等等。9.条件反射的出现就是心理的发生。最早出现的自然条件反射,是对喂奶姿势的吮吸反射。 10.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11.4-5个月,手眼协调动作发生了,它是用手的动作区有目的的认识世界和摆弄物体的萌芽,是儿童的收成为认识器官和劳动器官的开端。眼手(视触)协调的出现的主要标志是伸手能够抓住东西。 12.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6-12个月,五指分工出现。 13.母子之间的交往,是婴儿心理发展的首要条件。新生儿末期,明显的交往行为——“天真活跃反应”出现了。 14.人类特有的语言、想象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形成的。 15.4-5岁是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大约2岁左右,孩子出现自我意识的萌芽,其突出的表现在独立行动的愿望很强烈。 16.感知觉是人生最早出现的认识过程,2岁以前儿童依靠感知觉认识世界。学前儿童感知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分析综合水平的提高和感知过程主动性的增强上。 17.学前儿童视觉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视觉敏度的发展和颜色视觉的发展。新生儿相当于具有20/150的视力,也就是说新生儿在20英尺处才能看到视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复习提要 本章主要介绍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教育心理学对于教育实践的作用以及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知识点梳理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2.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1)学习与教学的要素 ①学生 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来影响学与教的过程。学生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要范畴。 ②教师 ③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是学与教的过程中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部分,一般表现为教学大纲、教材和课程。 ④教学媒体 教学媒体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是教学内容的表现形式,是师生之间传递信息的工具。 ⑤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 (2)学习与教学的过程 ①学习过程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②教学过程 ③评价/反思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 教育心理学的内容体系可概括为总论、学生与学习心理、教学与教师心理。 4.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 (1)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 (1)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2)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3)成熟时期(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末) (4)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布鲁纳在1994年精辟地总结了教育心理学十几年来的成果.表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性研究中。 我国的教育心理学最初是从西方引进的,l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重点难点提示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内容以及发展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是本章的重点。

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管理心理学资料 第一章 1.管理心理学:是研究组织管理活动中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的心理机制,并用科学的方法改进管理工作,不断提高工作效率与规律效能,最终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全面发展的一门学科。 2.管理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动机管理,动机是人类一切心理活动的起点和前提;认知管理,认知是人们获得或应用知识的过程;情绪管理,情绪的劳动与管理、应激管理、员工卷入等;行为管理,良好的行为是一切心理管理的最终目标;组织管理,包括组织概述、组织士气和气氛、组织变革与发展等。 3.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区别: 1)研究的侧重点不同 管理心理学着重研究行为背后潜在的心理活动规律,而组织行为学重点探讨行为特点和规律本身,把人的外显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已达到预测和控制行为的目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于本源学的研究,而组织行为学则侧重于现象学的研究 2)理论基础不同 管理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学科,其理论源泉主要是心理学; 组织行为学作为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来源更加多样化,

如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3)形成的背景不同 管理心理学:1912,美籍德国的闵斯特伯格出版《心理学与工作效率》,首先正式把心理学应用到工业管理中;1958,美国的利维特正式提出“管理心理学”这一术语,使管理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组织行为学:由行为科学发展而来,是行为科学与组织管理相结合而形成的分支学科。20世纪60年代,形成跨众多学科的研究领域。 4.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联系 1)心理与行为密切相关:一方面,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人的行为时,必然会涉及行为背后的潜在心理机制;另一方面,心里是一种内隐的活动,管理心理学在探索人的心理活动规律时,也需要通过观察人的外部行为来达到推断内部过程的目的。 2)研究内容上的联系,二者在研究的总体框架上无大地差别,其基本内容皆为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个体、群体、领导、组织等方面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只是对同一问题的研究视角和出发点不同而已。 3.研究目的上的联系:目的基本相同,通过对组织管理活动中的人的行为规律及其潜在心理机制的探索,揭示有个规律,不断促进管理工作的科学化,持续提高工作绩效与管理效能,最终实现组织好人的全面发展。

基础心理学知识点梳理-基础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基础心理学(王晓钧)重点梳理 第一章绪论 1. (重点)心理学是研究人类自身的一门科学,起源于希腊词根:phychc(灵魂)和logos (学问),原意为“灵魂之学”。 1879年,德国哲学家、实验心理学的创始人冯特在德国莱比锡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从哲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2.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人和动物的心理现象。具体的说,心理学研究以下内容:心理过程和心理个性 3. (重点)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 (1)心理过程:指人类共同拥有的心理现象及其活动规律,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①认识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语言等,也包括注意②情绪和情感过程:在认识他人或客观事物时所产生的一定的态度 ③意志过程:一个人有意识地提出目标,制定计划,选择行为方式,克服困难,以达到预期目的的心理活动就是意志过程。 (2)个性心理:由于遗传素质和后天环境导致的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又成为差异心理。 ①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也就是人对客观事物的稳定的态度。 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等 ②个性心理特征:是指在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 能力,气质和性格统称个性心理特征。 4. 心理过程与个性心理的联系: (1)个性心理是通过心理过程形成的;(基础) (2)已形成的个性心理制约着心理过程的进行,并在心理活动过程中得到表现。 5. (重点)心理学学科性质的两个鲜明的特点:(1)集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于一身(2)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于一身 6. 心理学的分类: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 (1)基础心理学:研究重点在于从理论上揭示人类心理的发生、发展规律。 主要包括: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社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人格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心理测量学等 (2)应用心理学:研究倾向于将基础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应用于某一特殊群体,揭示这一群体的心理活动规律。主要包括:教育心理学,临床心理学,咨询心理学,工业心理学,管理心理学,广告心理学,消费心理学,环境心理学,犯罪心理学等。 7. 心理学研究的基本领域: (1)心理过程:人的心理现象是在时间上展开的,表现为一个过程;分析心理现象的时间进程,对科学地揭示心理活动的规律是非常重要的。 (2)心理结构:人的心理现象是很复杂的,但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存在一定的结构;研究心理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心理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3)心理的脑机制:心理是神经系统的功能,特别是脑的机能。一个健康发育的神经系统,是各种心理现象发生和发展的基础。心理学家不仅要在行为水平上研究心理现象的规律,而且要深入研究心理的脑机制,揭示心理现象与脑的关系。 (4)心理现象的发生与发展:人的心理现象是进化过程的产物。研究心理现象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和脑发育的关系,是心理学的重要任务。 (5)心理与环境:心理现象是由外界输入的信息引起的,客观世界是心理的源泉和内容。心理现象和人的外部环境(自然和社会的环境)之间存在着规律性的联系,揭示这种联系和关系是心理学的另一项重要任务。

(完整word版)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 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3. 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 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人的心理的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的反映。 5. 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 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和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的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的。 7. 心理学的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是心理学的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他主张用实验的方法来分析人的心理结构,因此,他的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的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是玄妙的不可捉摸的,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的行为,主张行为是“刺激-反应”的联结,因此他的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是从德文而来,意思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的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强调从事物的整体来研究心理。 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他提出要用精神分析的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的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一种心理学思潮和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第一势力)机械的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的第二势力)本能的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的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的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的支配,具有个人发展的潜能,强调这是理解人的心理和行为的出发点。 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的一种思潮。早期的认知心理学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的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的角度研究人的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的行为,必须研究它的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的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是研究人们对知识的获得、贮存、提取和应用的过程。 8. 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注意的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的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和监督功能。 9. 注意的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窗外的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的,并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的,但不需要意志努力的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看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 注意的品质:注意的广度、注意的稳定性、注意的分配、注意的转移。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梳理

医学心理学知识点 第1章绪论 1、医学心理学概念 医学心理学是研究心理因素在人体健康和患病及其相互转化过程中的作用及规律,并利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科学。 2、医学心理学的研究任务 1)研究心理因素在各类疾病发生、发展和变化过程中的作用规律 2)研究心理因素特别是情绪因素对机体各器官生理、生化功能的影响 3)研究人格心理特征在疾病发生和康复中的作用 4)研究如何通过人的认识第心理功能支配和调节自身的生理功能 3、医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医学心理学研究方法分为观察法(包括自然观察法和控制观察法)、调查法(包括晤谈法和问卷法)、测验法和实验法;根据所研究的对象多少,还可分为个案法和抽样法;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时间性质,可分为纵向研究和横向研究。 第2章心理学基本理论 一、精神分析理论(心理动力理论) 精神分析理论基本内容可概括为五个方面:潜意识理论、人格结构理论、性心理发展理论、焦虑与心理防御机制和释梦理论。 1、潜意识理论 弗洛伊德把人的心理活动分为意识、前意识和潜意识三个层次 Ⅰ意识:能被个体察觉到的心理活动(感觉、知觉、情绪、思维) Ⅱ潜意识:无法被个体感知到的那部分心理活动(动物性本能、冲动,经验,欲望,动机) 1)潜意识是人类活动的原动力所在 2)潜意识是精神分析理论的重要概念之一,理解潜意识对行为特别是对变态行为的影响,是理解精神分析思想的关键。 Ⅲ前意识:介于意识与潜意识之间 前意识保持对欲望和需求的控制,使其尽可能按照外界现实规范的要求和个人 道德来调节,是意识和潜意识之间的缓冲区。 潜意识中的心理活动只有经过前意识的审查、认可才能进入意识。 2、人格结构理论 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和相互协调构成了人格的基础。本我追求本能欲望的满足,是生存的原动力;超我监督、控制个体按照社会道德标准行事,以维持正常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自我则调节本我和超我的矛盾冲突,使个体适应环境。 Ⅰ本我:与生俱来的、人格中最原始的部分,存在于潜意识的深处,代表人的生物性本能和冲动,主要是性本能和破坏欲。遵循“享乐原则”,本我冲动永远存在。 Ⅱ自我:个体出生后在与现实接触中由本我发展分化而来,大部分存在于意识中,代表着理性与审视。遵循“现实原则”,自我的成熟水平决定个体的心理健康水平。 Ⅲ超我:个体成长过程中所形成的道德化的自我,是个体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将社会规范、道德观念第内化的结果,属于道德、良心的部分,是人格的最高形式和最文 明的部分,遵循“至善原则”。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系统解剖学》重点知识梳理 骨学 1.骨的分类、构造如何?骨髓、骨膜各有何作用? 答:●骨按形态可分为四类。①长骨:长管状,如肱骨。分一体两端,体又称骨干,内腔称髓腔,内有黄骨髓,两端称骺。②短骨:形似立方体,如腕骨。③扁骨:板状,如顶骨。④不规则骨:形状不规则,如椎骨。 ●骨的构造主要包括:①骨质,是骨的主要成分,分为骨密质和骨松质。②骨膜,贴于骨表面, 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③骨髓,位于骨髓腔和骨松质内,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 ●骨髓分为红骨髓和黄骨髓,红骨髓有造血功能,黄骨髓由红骨髓转化而来。 ●骨膜对骨具有营养、生长和修复的功能。 2.椎骨的一般形态如何?各部椎骨有何特征? 答:●椎骨由椎体和椎弓组成。椎体与椎弓围成椎孔;椎弓分椎弓根和椎弓板,椎弓板上发出七个突起:棘突一个,横突一对,上关节突一对,下关节突一对。 ●颈椎共7块,椎体较小,椎孔较大,横突上有孔,称横突孔。棘突大部分较短,末端分叉。第 一颈椎又名寰椎,无椎体;第二颈椎又名枢椎,有齿突;第七颈椎又名隆椎,棘突特长,末端不分叉。 ●胸椎共12块,椎体侧面上、下缘有上、下肋凹,横突末端有横突肋凹,棘突较长,斜向后下 方,呈叠瓦状排列。 ●腰椎共5块,椎体粗壮,椎孔呈卵圆形,棘突宽而短,呈板状,水平伸向后方。 ●骶骨由5块骶椎融合而成,呈倒三角形。上缘中份向前的隆凸称岬,前面有四对骶前孔,后面 有四对骶后孔,骶骨内部有骶管,下端的裂孔称骶管裂孔,裂孔两侧的突起称骶角。 ●尾骨由3~4块尾椎长合而成,上接骶骨,下端游离。 3.椎骨上可见哪些孔?岬、骶角的位置及意义如何? 答:●椎骨上可见椎孔(椎体与椎弓围成),椎间孔(相邻椎骨的椎上、椎下切迹围成),骶前孔(骶骨前面),骶后孔(骶骨后面),骶管裂孔(骶骨下端),横突孔(颈椎横突上)。 ●岬位于骶骨上缘中份,向前隆凸,临床上常作为测量骨盆大小的标志。 ●骶角位于骶管裂孔的两侧,向下突出,临床上常作为骶管麻醉的标志。 4.胸骨分几部?肋的概念?肋骨的形态如何? 答:●胸骨分胸骨柄、胸骨体和剑突三部分。●肋由肋骨和肋软骨组成,共12对。第1~7对肋与胸骨直接相连称真肋,第8~12对肋不直接与胸骨相连称假肋。 ●肋骨属扁骨,分体和前、后两端。后端膨大,称为肋头,肋头外侧稍细,称肋颈,肋颈外侧的 粗糙突起,称肋结节。肋体长而扁,内面下缘处有肋沟。第一肋骨扁、宽、短。 5.颅前、中、后窝各有哪些主要的孔、管、裂、门? 答:●颅前窝有筛孔;颅中窝有视神经管、颈动脉管内口、眶上裂、圆孔、卵圆孔、棘孔、破裂孔; 颅后窝有枕骨大孔、颈静脉孔、舌下神经管内口、内耳门。 6.鼻旁窦包括哪些?各开口于何处? 答:●鼻旁窦包括额窦,开口于中鼻道;上颌窦,开口于中鼻道;蝶窦,开口于蝶筛隐窝;筛窦,前中群开口于中鼻道,后群开口于上鼻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精编版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整理 公司内部编号:(GOOD-TMMT-MMUT-UUPTY-UUYY-DTTI-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总结 一、单项选择题 1.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2.构造主义者认为心理是由不同的元素构成,代表人物是冯特(实验法)。 3.机能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心理的功能、机能,代表人物:詹姆斯(意识 流)。 4.行为主义者认为心理学应研究可观察、可操作的行为,强调S-R联结。 5.完形主义者(格式塔)认为心理是一个完形,整体大于部分之和。 6.佛罗伊德提出了本我、自我、超我。 7.1903年,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标志着科学的教育心理学诞生。 8.教师职业角色意识形成的过程:角色认知阶段、角色认同阶段、角色信念阶 段。 9.教师对学生的(期望)会使学生朝向期望的方向去发展。 10.学习分为:知识的学习、技能的学习、行为规范的学习。 11.根据新知识与原有认知结构的关系把学习分为:下位学习、上位学 习、并列结合学习。 12.尝试-错误学习理论的基本规律:效果律、练习律、准备律。 13.知识学习的三个过程:知识获取、知识保持、提取和应用。 14.桑代克用“形状直觉”理论支持了相同元素说。 15.柯勒用“纸下觅食”实验支持了关系转换说,批判了相同元素说。 16.贾德用“水下打靶”实验支持了经验泛化说。 17.知识的分类:陈述性知识(表征方式为命题、命题网络、图式)和程 序性知识(表征方式为产生式)

18.知识的获得:知识的直观、知识的概括。 19.重复、抄写、画线、记笔记属于复述认知策略;口诀记忆法、谐音记 忆法、做笔记属于精细加工策略;列提纲、画图属于组织策略。 20.记忆按内容分为五种:形象、情景、语词逻辑、动作记忆;按时间长 短分为:感觉记忆、短时记忆(容量为7+-2个组块)、长时记忆。 21.创造性的基本特征是发散思维,即求异思维。 22.皮亚杰用“三山实验”说明了幼儿自我中心阶段。 23.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情感成分、行为成分。 24.态度与品德学习的一般过程:依存——认同——内化。 25.维果斯基提出了最近发展区。 26.刺激控制教学模式基于强化理论;科学探究教学模式基于认知发展学 习理论;现行组织者教学模式基于有意义接受学习理论。 27.服从与从众的区别在于是否为压迫性的。 二、名词解释题 1.学习:就是人和动物所共有的,凭借经验而形成的相对持久,稳定的行为和行为潜能的变化。 2.人格:又叫个性是在先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3.态度: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影响个人的行为选择的内部准备状态或反应的倾向性。 4.从众: 在群体压力之下,个体放弃原有的观点和行为和群众保持一致的现象。 5.记忆: 过去经验在人脑中的反应。 6.心理学: 研究人的心理,行为,规律的学科。

心理学知识点归纳 叶弈乾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一、心理学的概念: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或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 二、心理现象: 1、心理过程: (1)认识过程:为弄清事物的性质和规律而产生的心理现象。如:感知、表象、思维、想象、记忆 (2)情感过程:对事物的态度和感受过程 (3)意志过程:受认识支持和情感推动,克服困难,意志行动的心理过程 2、心理状态:心理活动进程中出现的相对持续的状态。如:注意、灵感、激情、犹豫等 3、个性心理: (1)个性倾向性:个体对事物的态度和行为的内部动力系统,是具有一定的动力性和稳定性的心理成分,是人格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如: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2)个性心理特点:个体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主要包括:能力、气质、性格(核心)。 三、心理学的任务: 1、理论任务:通过心理学研究进一步揭示心理、意识的起源。 2、实践任务:总目标是为实现和谐社会服务,为实现物质、精神文明建设服务。 第二节心理学的研究原则及方法 一、原则: 1、客观性原则; 2、发展的原则; 3、系统性原则。 二、研究方法: 1、观察法 2、实验法 3、心理测验法 4、其他(个案研究法、相关研究法、元分析法) 第三节心理的实质 一、心理是脑的机能; 二、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1、客观现实是人的心理活动内容的源泉 2、社会生活实践对人的心理起制约作用 3、心理是客观现实的主观反应 4、心理是客观现实的能动反映

第四节神经系统和脑 一、神经元:人的神经系统的基本单位; 二、中枢神经系统(脑和脊椎)和周围神经系统(自主神经系统和躯体神经系统); 三、人脑的结构和机能 四、人的心理是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产物 1、高级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过程是兴奋和抑制 2、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3、经典性条件反射(望梅止渴) 4、操作性条件反射(小鼠踩杆) 5、条件反射的系统性 第二章意识和注意 第一节意识概述 一、意识的含义: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高水平的心理活动,是指人对自己的身心状态和外界环境的觉知。(人能意识到自己、客观世界、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存在) 二、意识的基本特征: 1、觉知性:人类意识最基本特征,指人对内外信息的了解。 2、能动性:人的意识在实践过程中积极能动的反映。 3、社会制约性:(1)社会产物,受社会条件制约(2)语言密切联系(3)意识的内容是社会存在的反映(4)个人意识影响社会意识;个体意识发生发展取决于其社会实践、思想接受 三、非意识、前意识、无意识 1、非意识过程:人体从来不可能意识到的活动。如:内分泌 2、前意识过程:处在前意识水平的经验储存在记忆中,可通过一定方式提取出来。当前未被意识到但很容易意识到。 3、无意识过程:比前意识更难觉知,但也会影响人的心理过程。如:睡梦。 第二节注意概述 一、注意的含义:注意是人的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 1、两个基本特征:指向性和集中性; 2、注意不属于心理过程,是心理活动的一种状态,是心理活动不可缺少的条件; 二、注意的功能: 1、选择功能(基本功能):对信息进行选择,使心理活动有意义 2、保持功能:将注意对象的内容保持在意识中直到完成目标 3、对活动的调节和监督功能:控制活动向一定目标和方向进行 三、注意的生理机制和外部表现 1、生理机制:(1)定向反射:新异刺激出现,人便产生相应运动,将感受器朝向新异刺激以便更好感知; (2)优势兴奋中心:大脑皮层处于优势兴奋中心时其他区域不同程度抑制;

心理学知识点汇总

第二部分心理学 1、心理学就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得科学。心理现象又称心理活动,它包括:心理过程、个性心理。 2、心理过程:(1)认知过程: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 (2)情绪情感过程:情绪、情感; (3)意志过程:意志行动得心理过程。 3、个性心理:(1)个性心理倾向性:需要、动机、信念、理想、价值观、世界观等; (2)个性心理特征:能力、性格、气质。 4、心理就是脑得机能,脑就是心理得器官。人得心理得实质:客观现实在人脑中得反映。 5、神经系统就是心理活动得主要物质基础。神经系统得基本活动方式——反射。 6、巴普洛夫第一信号活动: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望梅生津”,人与动物共有。 第二信号活动:用语词作为条件刺激而建立得条件反射系统。“谈虎色变”“望梅止渴”,人类特有得。 7、心理学得主要流派 一、构造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就是心理学得第一个理论学派,创始人为德国心理学家冯特。她主张用实验得方法来分析人得心理结构,因此,她得流派被称“构造主义心理学”。 二、机能主义心理学 产生于十九世纪末,创始人就是美国心理学家詹姆士。该学派强调心理学要研究意识得功能,因而被称为“机能主义心理学”。 三、行为主义心理学 由美国心理学家华生于1913年创立,并在世界各国产生很大反响。华生认为:意识就是玄妙得不可捉摸得,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可观察得行为,主张行为就是“刺激-反应”得联结,因此她得流派被称为“行为主义心理学”。 四、格式塔心理学(完形心理学) 1912年诞生于德国,首创人就是韦特海默,代表人物有苛勒、考夫卡。“格式塔”就是从德文而来,意思就是完形或整体。格式塔心理学认为人对事物得认识具有整体性,“整体大于部分之与”,强调从事物得整体来研究心理。五、精神分析学派 由奥地利精神病学家弗洛伊德于1900年创立。她提出要用精神分析得方法(自由联想、释梦)来寻找病人疾病得根源,重视无意识研究。 六、人本主义心理学 人本主义心理学就是20世纪50—60年代在美国产生与发展起来得一种心理学思潮与思想运动,主要代表人物有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既反对行为主义(心理学得第一势力)机械得环境决定论,又反对精神分析学(心理学得第二势力)本能得生物还原论,故被称为西方心理学得第三势力。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与动物本质上完全不同,人得行为主要受自我意识得支配,具有个人发展得潜能,强调这就是理解人得心理与行为得出发点。七、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就是现代心理学中新兴得一种思潮。早期得认知心理学就是以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为代表。20世纪20—30年代,皮亚杰建立了“发生认识论”,促进了认知心理学得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于1967年发表了《认知心理学》一书,从计算机信息加工得角度研究人得内部心理活动规律,认为要了解人得行为,必须研究它得内部心理活动,重视内部心理过程得研究。简而言之,认知心理学就是研究人们对知识得获得、贮存、提取与应用得过程。 8、注意就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得指向与集中。 注意得特点:指向性、集中性。 注意得功能:选择功能、保持功能、调节与监督功能。 9、注意得分类: 无意注意(不随意注意):指没有预定目得,也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窗外得歌声 有意注意(随意注意):指有预定目得,并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学习、听课 有意后注意(随意后注意):指有预定目得,但不需要意志努力得注意。“盲打”、织毛衣不用瞧 三者关系:紧密联系、协同活动。有意注意可以发展为有意后注意,而无意注意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意注意。 10、注意得品质:注意得广度、注意得稳定性、注意得分配、注意得转移。

心理学必考的知识点整理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心理学——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心理现象——心理现象是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它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3、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具体而言,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的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4、个性心理特征——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等。 5、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想象、思维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6、简述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的关系。 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不是孤立的,它们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是一个统一的总体。 (1)认识过程和情感过程之间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产生情感的基础;②情感过程也反作用于认识过程。 (2)认识过程与意志过程的关系: ①认识过程是意志活动的前提;②意志也可以影响人的认识过程。 (3)意志过程和情感过程的关系: ①人的情感对意志行动有一定的影响;②意志可以调节人的情感。 7、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是从1879年德国哲学家和心理学家冯特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开始的。 8、心理学的学科性质——从学科性质上看,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学科。 9、简述影响人的心理活动的诸因素。 影响人的心理因素很多,概括起来有三类:①环境因素,就是周围所接触到的事物的变化;②机体因素,比如体温的高低或饥渴等等;③心理因素,即心理对心理的影响,如昨天发生的心理对今天发生的心理的影响。 10、人的心理实质:人脑是产生心理的器官,心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一种主观能动的反映。 (二)心理学研究任务和意义 1、心理学研究的任务就是要探索心理学规律。 2、心理学研究的意义 (1)理论意义:为辩证唯物主义提供科学的依据,同唯心主义做斗争;心理学的研究对邻近学科如文学、艺术、美学、管理学等等也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心理学是教育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2)实践意义:根据心理活动的规律,去影响人的心理;能够更有准备地对待人的心理;使心理因素发生最佳地影响。 (三)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和方法 1、心理学研究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即实事求是的原则,应该具备两个条件即所研究的心理和行为应该是可以观察的,又是可以测量的。 ②发展性原则,应该将人的心理活动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研究个体在不同年龄阶段上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