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汽车模具基准孔设计规范

汽车模具基准孔设计规范

汽车模具基准孔设计规范
汽车模具基准孔设计规范

一、概述:加工基准孔的必要性:

由于机床加工精度的限制和加工取数的不准确性,要求模具在型腔加工时必须加工基准孔或基准槽,以保证后续加工取数的准确。

基准孔或基准槽和型腔需同一次装夹加工,即使出现取数不准,也可保证基准孔或基准槽和型腔的形状/位置精度相对准确.

模具的主镶和原身模板必须按要求设计相应的基准孔。

二、设计规范

2.1基准的设计原则

客户没有要求的优先设计基准槽,设计一个25*25*12mm的方槽,数量只需要一个,优先放在靠近基准角的长边上,其次放在靠近基准角的短边上

在没有空间的情况下设计φ10和φ20的基准孔,客户有要求的按照客户标准设计。

2.1基准孔的形式

基准孔应加工在平面上,对于制品分型面为曲面的,应设计并加工一平面区域来加工基准孔,并在基准孔旁设一平面标注X Y坐标值,由NC一次加工到位.如图1所示:

图1:模板或主镶上的基准孔

对于空间不足无法设计凹槽基准面的零件,可取消基准面的设计,如图2所示:

图2:空间不足的基准孔

2.2、基准孔的规格:

⑴.φ6基准孔:小模具的主镶在没有空间的情况下,可设计φ6的基准孔,基准面可以没有;(特殊情况

下可以设计成φ6,目前φ3的基准球正在申购中,在未到货之前停止设计φ6的基准孔)

⑵.φ10基准孔:一般的中型模具A,B板尺寸在500-1500mm之间的可设计φ10基准孔;

⑶.φ20基准孔:保险杠,仪表板,风道,双门板类A,B板尺寸大于1500的模具,优选设计φ20或φ25

的基准孔。

注:因为车间机床所使用的探测棒直径尺寸为φ6和φ10的,所以基准孔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比探测棒直径大一号的基准孔。

但由于模具空间的限制,所以通常设计φ6和φ10的基准孔,加工在碰数时在基准孔中插一基准棒,用探测棒碰基准棒取数加工。

φ20的基准孔直接碰基准孔取数加工。 2.3基准孔的设计位置及设计数量:

⑴. 对于一些长度超过450mm 的原身模板,有时由于设备限制,应通过工艺评审在长度中间设计2个基准孔,以便电蚀加工碰数。

⑵.对于大型汽车模具保险杠,仪表板,风道,双门板类A,B 板尺寸大于1500的模具,需在长宽方向各设计2个基准孔.

1.原身出模板设计2个或4个基准孔,如图3、图4、图5所示:

图3

模号:B2215

设计者:王磊

长X 宽:750*650

原身模板,长度方向中间设计2个Φ10基准孔,

图4

图5

2.前后模主镶块设计1个,2个或4个基准孔。

1)主镶块长宽尺寸小于400MM 的,可设计一个基准孔。如图6、图7所示:

模号:B2599仪表板

设计者:巴连磊

飞模定位销孔

飞模定位销孔

长X 宽:1800*1000

长X 宽:2600*1200

模号:B1208保险杠

设计者:邓作栋

应设计Φ20或Φ25

原身模板,长宽度方向中间共设计4个Φ20基准孔。

原身模板A0,长宽度方向中间共设计4个Φ10基准孔。

飞模定位销孔

飞模定位销孔

图6

图7

2)主镶块长宽尺寸大于400MM 的,可设计2个基准孔。

模号:B2600

设计者:陈天

长X 宽:370*250

模号:B2597

设计者:王磊

长X 宽:330*205

后模镶块C201,共设计1个Φ10基准孔。

后模镶块C201,设计1个Φ10基准孔。

图8

图9

3)对于镶块Z 向尺寸落差比较大的情况,需在高处和底处各设计1个基准孔,方便Z 向碰数

模号:B1208保险杠

设计者:邓作栋

长X 宽:1800*1200

模号:B0944

设计者:崔久龙

长X 宽:570*190

后模镶块C201,设计2个Φ10基准孔。设计在镶块中间最好

后模镶块C201,长度方向中间设计2个Φ10基准孔。最好设计Φ20.

图10

图11

基准孔此种设计的作用:由于Z向落差比较大,此两基准孔可用于Z向的加工取数。

3)主镶块长宽尺寸大于400MM且镶块形状比较复杂的,可设计四个基准孔。Z向

基准孔

后模镶块C201,设计

2个Φ10基准孔。

模号:B1730-C201 设计者:邓作栋

此镶块为B1730中控台后模主镶,四面形状比较复杂,为加工取数方便,可在镶块的四面都做基准孔。

φ10基准孔(建议此基准孔靠镶块中间部位设计)

长X 宽:1000*400 可更改,设计在此处

图12

图13

φ10基准孔

3. 斜顶,行位和顶块基准孔的设计

1)斜顶基准孔设计

A :比较小的斜顶

图14

图15

图16

图17

2)行位基准孔设计。

基准孔应设计在有胶位的一侧,像此处基准孔

直边 此种比较小的斜顶头,由于是装夹斜顶杆加工,只要保证能够校表,可以不做直边和基准孔。但为修模取数方便,在斜顶有空间的情况下能做直边和基准孔的尽量做上

图18

图19

装夹面和基准孔

对于大多数的行位,行位的尾部制动面和行位底面都可以设计成垂直的,如左图所示的行位,可以在行位上找到3个互相垂直面做为加工基准面。此种小行位无需设计基准孔,对于大行位胶位面比较大的情况还需根据行位的尺寸设计1个或2个基准孔(基准孔打在胶位侧)。

但当行位尾部制动面和行位底面因结构决定无法设计成垂直的时候,可以在行位上设计加工基准孔。如下图B1730-C3A04所示: 因结构决定无法设计成垂直的时候,可以在行位上设计加工基准孔。如下图B1730-C3A04所示:

3.顶块基准孔的设计

图20

图21

此小顶块的基准孔可不设计,

镶块装入模板一起加工筋位。

图22

2.4、注意事项

1.设计时注意防止基准孔与其它型孔的干涉。

2.设计基准时要同时考虑有无加工校表的直边,若没有需要设计直边,目的是保证加工时可以把零件放正。

3.基准孔在三维图上的颜色标示为绿色,基准孔旁边刻字母“D”,由NC把“D”加工出来,与飞模定位销孔“H”区别开。

4.基准孔与飞模定位销孔不要太近,即与其它的型孔不要太近,防止基准孔开始加工不圆,后面要扩孔与其它型孔干涉。

汽车模具油路设计规范

一、概述: 当模具由于设备要求和结构决定需要采用油缸时,需要对模具进行油路的设计, 本规范特对模具设计过程中的顶出油路和抽芯油路的几种常用设计方法进行总结,由于设计方法繁多,在具体的设计过程中还需具体的对待。 二、设计规范: ⑴、顶出油缸二个,油缸固定在针板上,油路集成方铁上。无齿轮分油器 参考模具:B2215(设计者:王磊) 油缸规格:HEB油缸Z250-103-50/32/100-209/S7 ,(A0,B0长宽尺寸:750X650) 油缸固定方式:油缸与针板固定连接。顶出油路设计在方铁上。如下: ⑵、顶出油缸二个,油缸固定在B0上,油路集成方铁上。无齿轮分油器 参考模具:B2595(设计者:唐长虹)

油缸规格:HPS油缸VBL 050 M1 F9 L1 70 ,(A0,B0长宽尺寸:700X400)油缸固定方式:油缸与B0固定连接。顶出油路设计在B0板上。如下

⑶、顶出油缸四个,油缸固定在针板上,油路集成B4板上。有齿轮分油器 参考模具:B2599(设计者:巴连磊) 油缸规格:HPS油缸HVB S 08 200 2 V 0(Port Location Head①Rear ①) ,(A0,B0长宽尺寸:1800X1000) 油缸固定方式:油缸与针板固定连接。顶出油路设计在B4板上。如下:

⑷、顶出油缸二个,油缸固定在B0上,油路集成B0板上。无齿轮分油器 参考模具:B1715(设计者:陆旭升) 油缸规格:HPS油缸VSM 050 MS 1 V 180 S 65 ,(A,B板长宽尺寸:1180X800) 油缸固定方式:油缸与B0固定连接。顶出油路设计在B0板上。如下:

注塑模具设计

注塑模具设计 模具设计 1、塑件制品分析 (1)明确设计要求 图1—1为塑件的二维工程图 图1—1 图1—1 该产品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不高,有一定的配合精度要求。(2)明确产品的批量 该产品批量不大,模具采用一模两腔结构,浇口形式采用侧浇口, (3)计算产品的体积和质量 使用UG软件画出三维实体图,软件自动机算出所画图形的体

积。 通过计算得塑件的体积V塑=13.85cm3 塑件的质量M塑=ρV塑=1.04×13.85=14.4g 式中ρ---塑料的密度,g/cm3. 流道凝料的质量m2还是个未知数,可按塑件质量的0.6倍来估算。 浇注系统的质量M浇=ρV浇=8.6g 浇注系统的体积V浇=8.30cm3. 故V总= 2×V塑+V浇= 2×13.85cm3 +8.30cm3.= 36cm3 M总=2×M塑+M浇=2×14.4g+8.6g= 43g 2.注塑机的确定 选择注射机型号 XS—ZY—250 主要技术规格如下: 螺杆直径:65mm 注射容量:250cm3 注射压力:1300MPa 锁模力:1800kN 最大注射面积:500cm3 模具厚度:最大350mm 最小250mm 模板行程:350mm 喷嘴:球半径 18mm 孔直径4m 定位孔直径:125mm 顶出:两侧孔径 40mm 两侧孔距 280mm 3.浇注系统的设计

(1)主流道形式 浇注系统是指模具从接触注射机喷嘴开始到型腔未知的塑料流动通道,起作用是使塑料熔体平稳且有顺序的填充到型腔中,并在填充和凝固过程中把注射压力充分传递到各个部位,已获得组织机密、外形清晰地塑件。浇注系统可分为普通浇注系统和无流道凝料系统。考虑浇注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适应塑料的成型工艺性、利于型腔内气体的排出、尽量减少塑料熔体的热量和压力损失、避免熔料直冲细小型芯、便于修正和不影响塑件外观质量、便于减少塑料损失和减小模具尺寸等。 根据模具主流道与喷嘴的关系: R 2= R 1+(1~2)㎜ D=d+(0.5~1)㎜. 取主流道球面半径R=20㎜, 取主流道小端直径D=Φ5㎜, 球面配合高度h=3-5mm 取h=4 mm 主流道长度 有标准模架结合该模具的结构,取L=85mm 为了便于将凝料从主流道中拔出,将主流道设计成圆锥形,其斜度为1°~3° d —喷嘴直径 1~5.00+=d d 40=d 5=d 2o =α R=10 (2)分流道的设计 分流道在多型腔模具中是必不可少的,它起连接主浇道和浇口的作用。 分流道的形状和尺寸应根据塑件的体积,壁厚,形状的复杂程度,注射速度,分流道长度,等因素来确定。塑件外形不算太复杂,熔料填充比较容易,为了加工起见,选用截面形状为圆形分流道。由于型腔的布置关系,需要设置二级分流道。一级分流道直径R=5㎜.二级分流道R=3.5mm. 4 侧抽芯机构的设计 由于塑件有侧方孔,模具采用侧向分型机构。 .4.1 确定抽芯距: 抽芯距一般应大于成型孔(或凸台)深度,塑件孔深为30㎜,另加

注塑模具设计之顶出设计规范

0.25(四边) φd 2+2 φD 1+3 φD 2+2~3 φd 1+2 φd 2 φD 1 φd 1 φD 2 C 0.2 图一 恒佳精密模具注塑有限公司 技 术 文 件 恒模技字(2003)第 号 电视机模具顶出的设计规范 1.目的 规范顶出设计,确保安全,顺畅顶出制品 2.内容 2.1. 设计原则 a.顶针分布平均. b.应分布在塑件强度较好,尽量接近粘模力较大处。 c.顶针距离哥边或其他零件有 3mm 。 d.顶针孔尽可能不做成刀口。 e.顶针与模芯间有 4 个针径或至少 20mm 以上导向配合。 f.顶针不能半边骑住成品边,不能与定模碰,滑块擦; g.顶针要离开成品哥顶、转接线 R 位边 1mm 。 h.顶端有异形之顶针、司筒/针要有销钉防转。 i.顶针高出推方较大时,顶针延迟。 j.司筒针用压片(不是机米螺丝)压着。 k.顶针、司筒/针、推方杆孔离螺丝杯头孔至少 2mm 。 l.中心 K.O 孔与唧嘴同轴。 m.顶针、司筒/针、推方杆压台与沉头孔要有 0.05~0.15mm 的配合间隙。 n.产品倒角留在司筒上,倒角尖端磨平 0.2mm 。 o.顶针规格不得小于 φ8。 p.四角 R 应在推方上做出。 q.运动推方、角铁之间应有标准连接块连接。 2.2.司筒/针的设计形式,见图一 0.05~0.15mm 0.05~0.15mm 4*d1 φ3 φ3

φD +3 φd φd +2 φD 2 5 大于0.4*φd φd +1 φd φd 恒佳精密模具注塑有限公司 技 术 文 件 恒模技字(2003)第 号 电视机模具顶出的设计规范 2.3.顶针的设计形式, 0.05~0.15mm 4*d1 S=1.5~2.5mm φ3 见图二 φ3 2.4 顶针板强制先复位 为了保证顶针和滑块的安全,顶针板必须强制先复位. φ70 φ50 φ45 φ35 φ22 φ30 φ22 φ30 M20 M20 φ70 φ70

模具设计规范(中英文)

Design Specifications 模具设计规范

Contents 1 General总则 (3) documents.设计文档 (3) 2 Design designation模具标识 (4) 3 Tool repairs维护 (4) 4 Facilitating 5 Stocking of spare parts备品 (4) 6 Tool retention device for progressive dies and transfer tools 级进模和多工位模的固定装置 (5) 7 Waste and finished parts slides / scrap metal separator 废料和成品件滑槽/废料分离装置 (7) construction模具制造 (7) 8 Tool bushes模钮 (10) 9 Perforated 10 Punches冲头 (11) punches落料冲头 (12) 11 Blanking 12 Material材料 (12) 13 Marking dies字模 (14) 14 Painting the tool模具涂装 (14) life模具寿命 (14) 15 Tool 16 Standards标准 (14) specifications送样规格 (15) 17 Sampling 1. General 总则 The design specification is an integral part of the written ordering of tools for all future tool orders. Changes to or deviations from the items described here are subject to written approval from NEEF GmbH & Co. KG. In confirming the order, the manufacturer assumes

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 3、权责: 3.1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 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数字及英文使用“ Arial ”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图面标准 5.2.1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 横印(附件 一) A1图框:594*841 横印(附件 二) A2图框:420*594 横印(附件 三) A3图框:420*297 横印(附件 四) A4图框:297*210 直印(附件 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 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例如A1、A2、A3等。 524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汽车模具基准孔设计规范

一、概述:加工基准孔的必要性: 由于机床加工精度的限制和加工取数的不准确性,要求模具在型腔加工时必须加工基准孔或基准槽,以保证后续加工取数的准确。 基准孔或基准槽和型腔需同一次装夹加工,即使出现取数不准,也可保证基准孔或基准槽和型腔的形状/位置精度相对准确. 模具的主镶和原身模板必须按要求设计相应的基准孔。 二、设计规范 基准的设计原则 客户没有要求的优先设计基准槽,设计一个25*25*12mm的方槽,数量只需要一个,优先放在靠近基准角的长边上,其次放在靠近基准角的短边上 在没有空间的情况下设计φ10和φ20的基准孔,客户有要求的按照客户标准设计。 基准孔的形式 基准孔应加工在平面上,对于制品分型面为曲面的,应设计并加工一平面区域来加工基准孔,并在基准孔旁设一平面标注X Y坐标值,由NC一次加工到位.如图1所示: 图1:模板或主镶上的基准孔 对于空间不足无法设计凹槽基准面的零件,可取消基准面的设计,如图2所示: 图2:空间不足的基准孔 (特殊情况下可以设计成φ6,目前φ3的基准球正在申购中,在未到货之前停止设计φ6的基准孔) ⑵.φ10基准孔:一般的中型模具A,B板尺寸在500-1500mm之间的可设计φ10基准孔; ⑶.φ20基准孔:保险杠,仪表板,风道,双门板类A,B板尺寸大于1500的模具,优选设计φ20或φ25 的基准孔。 注:因为车间机床所使用的探测棒直径尺寸为φ6和φ10的,所以基准孔的设计应首先考虑比探测棒直径大一号的基准孔。 但由于模具空间的限制,所以通常设计φ6和φ10的基准孔,加工在碰数时在基准孔中插一基准棒,用探测棒碰基准棒取数加工。 φ20的基准孔直接碰基准孔取数加工。 基准孔的设计位置及设计数量: ⑴.对于一些长度超过450mm的原身模板,有时由于设备限制,应通过工艺评审在长度中间设计2个基准孔,以便电蚀加工碰数。 ⑵.对于大型汽车模具保险杠,仪表板,风道,双门板类A,B板尺寸大于1500的模具,需在长宽方向各设计2个基准孔. 1.原身出模板设计2个或4个基准孔,如图3、图4、图5所示:

模具设计规范

文件版本 1.0 标 题 内 容 模 具 设 计 规 范 页 数 共17页 第1页 1.目的: 本标准规定了塑胶模具的设计原则、方法及要求。 2.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塑胶模具设计。 3.设计内容 3.1 制品工艺性分析与脱模斜度确定 3.1.1制品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3.1.2制品壁厚均匀,变化不超过60℅;对于特别厚的部位要采取减胶措施。 3.1.3加强筋大端的厚度不超过制品壁厚的一半。 3.1.4制品上的文字原则上采用凸型字,以便于机械加工。 3.1.5制品形状应避免产生模具结构上的薄钢位。 3.1.6工艺圆角是否考虑制品使用性能,是否有利于机械加工。 3.1.7 脱模斜度确定 3.1.7.1 客户资料有明确脱模斜度要求且合理时,按客户资料要求设计脱模斜度。 3.1.7.2 客户资料的脱模斜度不合理时,与客户沟通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 3.1.7.3 客户资料未注明或没有明确的脱模斜度时,应明确客户要求后再确定。 3.1.7.4 不影响制品装配的部位应设计1°以上脱模斜度,但需防止缩水;对可能影响产 品装配的部位,以装配间隙差做脱模斜度。 3.1.7.5 应通过计算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有特殊要求(如蚀皮纹等)的制品,脱模斜度 应不小于2.5° 3.2 模具分类:根据模胚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3.2.1 模具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 3.2.2 模具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 3.2.3 模具尺寸3030以下为小模具。 3.3 模胚选用与设计 3.3.1 优先选用标准模胚,具体按龙记/明利标准执行。 3.3.2 若选用非标准模胚,优先选用标准板厚,具体参照龙记/明利标准执行。 3.3.2.1 大型非标准模胚,导柱直径不小于¢60mm,导套采用铸铜制做。 3.3.2.2 大型非标准模胚导套孔壁厚不得小于10mm,回针孔壁厚为35-40mm,回针直径不 小于φ30。

2017注塑模具的加工标准和要求

模具制造标准 一、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注塑模具的加工标准和要求。 二、引用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一般模具设计参照标准》《热嘴设计标准》《模具设计规范》 三、模具外观: 1.铭牌内容打印模具编号、模具重量(Kg)、模具外形尺寸(mm),字符均用1/4英寸的字码打上,字符清晰、排列整齐,铭牌厚度1mm铝片。 2.铭牌固定在模腿上靠近后模板和基准角的地方(离两边各有15mm的距离),用四个柳钉固定,固定可靠,不易剥落。 3.冷却水嘴用塑料块插水嘴Ф10管,规格可为G1/8″、G1/4″、G3/8″。如合同有特殊要求,按合同。 4.冷却水嘴原则上不伸出模架表面(客户另有要求除外),水嘴头部凹进外表面不超过3mm。 5.冷却水嘴避空孔直径为Ф25×30、Ф30×30、Ф35×30三种规格,孔外沿有倒角,倒角大于1.5×45,倒角一致。 6.冷却水嘴有进出标记,进水为IN,出水为OUT,IN、OUT后加顺序号,如:IN01、02,OUT01、02,要求用8~12mm字码打上。 7.进出油嘴、进出气嘴在IN、OUT前空一个字符加G(气)、O(油),字码相同。 8.模具安装柱下方有支撑腿加以保护。 9.模架上各模板有基准符号,大写英文DATUM,字高5/16″,位置在离边10mm处,字迹清晰、美观、整齐、间距均匀(或按模架厂统一)。 10.各模板有零件编号,编号在基准角符号正下方离底面10mm处,要求同9号,模号打在基准角的对边。 11.模具配件影响模具的吊装和存放,如安装时下方有外漏的油缸、水嘴、先复位机构等,应有支撑腿保护(同8号)。 12.支撑腿的安装用螺丝穿过支撑腿固定在模架上,如果过长的支撑腿则车加工外螺纹紧固在模架上。 13.模具顶出孔符合指定的注塑机,除小型模具外,原则上不能只用一个中心顶出(模具长度或宽度尺寸有一个大于500mm 时),顶出孔直径应比顶出杆大5-10mm。 14.定位环可靠固定(一般用三个M6或M8的内六角螺丝),直径一般为Ф100或Ф150mm,高出顶板10mm。(如合同有特殊要求,按合同)。 15.定位环安装孔必须为沉孔至少沉入5mm,不准直接贴在模架顶面上。 16.重量超过8000Kg的模具安装在注塑机上时,用穿孔方式压螺丝,不得单独压压板。如设备采用液压锁紧模具,也必须加上螺丝穿孔,以防液压机构失效(依客户而定)。 17.浇口套球R大于注塑机喷嘴R(一般为SR20)。 18.浇口套入口直径大于喷嘴注射口直径(大模为Ф5、小模为3.5)。 19.模具外形尺寸符合指定的注塑机。

汽车模具圆孔标准直径及斜度规范

一、概述: 为了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需对部分型孔的设计指定其标准孔径和斜度,各工程师设计时严格按照标准型孔设计。 二、设计规范: 斜导柱孔孔径设计规范: 斜导柱孔直径及其避空直径:见图1,表1所示: 图1 表1: 斜导柱直径φ12φ16φ20φ25φ30φ35φ40φ50备注 安装孔直径Dφ12φ16φ20φ25φ30φ35φ40φ50精孔,按+0公差加工 避空孔直径D2φ14φ17φ21φ27φ32φ38φ42φ52避空孔,按+0公差加工 圆形斜顶杆孔设计规范: 根据模具结构,斜顶杆的配合方式可分如下几种:见图2、图3所示

图2(镶拼模具) 图3(原身模具) 斜顶圆杆直径及其导滑套外径尺寸规格:见表2 表2: 斜顶杆规格φ16φ20φ25φ30φ40φ50斜顶头安装 φ16φ20φ25φ35φ45孔d 斜顶杆配合φ16φ20φ25φ30φ40φ50

孔D 导滑套配合 φ25φ30φ35φ40φ50φ60 孔D1 φ18φ22φ27φ32φ42φ52 斜顶杆避空 孔D2 热流道喷嘴孔设计规范: 、 热流道喷嘴避空孔直径列表: 加热圈直径Φ18Φ25Φ35Φ45备注 避空孔直径DΦ22Φ30Φ42Φ50粗孔,按±公差加工 喷嘴避空孔直径可按热流道厂家提供的避空直径,若厂家提供避空孔我司无法加工,可按单边避空2-3MM 调整避空孔直径。 热流道喷嘴封胶段直径列表: 热流道厂家喷嘴头配合段直径d孔精度要求 YUDO热流道Φ8、Φ12、Φ14、Φ20精孔,直径公差按 H6级公差加工。 Synventive热流道Φ7、Φ14、Φ16、Φ20、Φ22、Φ24、Φ25 斜度孔标准角度规范: 机构类型标准角度 斜顶杆孔斜度3°、5°、7°、8°、10°、12°、13°、15° 斜导柱孔斜度8°、10°、12°、15°、20°、25°、30°

模具设计规范标准规范标准

模具设计标准规范 1﹑目的: 确保模具设计规范化,统一化.能将设计意图正确的传达给制造部门.避免或减少失误。 2﹑范围: 工程部设计组接收工程部产品组转交的图文件、样品等资料到图纸发行为止之阶段均属之。3﹑权责: 3.1 工程部设计组:负责模具开发设计及设计变更、2D/3D产品图面设计、3D建模、设计模具的组立图、3D拆模与拆电极、绘制零件图. 3.2 现场加工各组:加工各组的组长,在加工前需先审视加工图,若发现与原先检讨的不符合或有误,甚至不合理,需立即反应工程部检讨查核后,方可继续加工。 4. 名词释义: 无 5﹑作图环境标准: 5.1文字标准 5.1.1字体。数字及英文使用“Arial”字体,中文使用“标楷体”。 5.1.2文字大小。为了使整套图面文字视觉效果一致,在标准图框(即1:1图框,A4为297*210)中,设定字高为3.0,宽0.85。 5.2 图面标准 5.2.1 图框:为了便于查阅,装订,保存,图框统一标准如下: A0图框:841*1189横印(附件一) A1图框:594*841横印(附件二) A2图框:420*594横印(附件三) A3图框:420*297横印(附件四) A4图框:297*210直印(附件五) 5.2.2 图面要求 5.2.2.1零件图面按照其在模具当中的位置分类摆放,以便于查找。 5.2.2.2尺寸标注方式。除了圆以外,所有模板、模仁之尺寸均采用坐标标注方式。 5.2.2.3 视图投影关系:第三视角法。 5.2.3图档版本

版本编号采用大写字母“A”加上一位数字序号,数字序号按照图文件完成的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例如A1、A2、A3等。 5.2.4 图层与线型:为了便于图形与尺寸的识别,图层与线型统一标准如下:

模具制造及产品设计的相关规范

模具制造及结构设计的相关 设计规范 一、行位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二、斜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三、进胶系统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四、外观要求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五、顶出机构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六、注塑成型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七、模具强度涉及的结构设计规范

一、行位系统问题点 1.圆形隧道行位 厚度 1.1设计圆形隧道行位,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应保证1.5MM 以上 A,行位镶件直径15毫米以下,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1.8MM以上B,行位镶件直径15/30毫米,模具分型面到圆形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保证2.8MM以上 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断裂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2.方形及异形隧道行位 2.1设计方形及异形隧道隧道行位时,模具分型面到行位镶件之间的钢料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 A, 宽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1.8以上 B ,宽度15/30毫米,厚度保证2.5以上 C ,宽度30/50毫米,厚度保证3.5以上 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隧道孔压变形导致内模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3.隧道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

3.1设计隧道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穿薄铁的现象,薄铁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 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厚度保证3毫米以上 备注;以上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薄铁变形断裂导致重制,影响生产进度 4.后模行位镶件碰穿内模薄铁

薄铁 厚度 4.1设计后模行位,有时会出现行位镶件碰后模薄铁的现象,厚度应保证以下数据: A, 薄铁高度15毫米以下,薄铁厚度保证2MM以上 B,薄铁高度15/20毫米,薄铁厚度保证3MM以上 备注;以上数据为模具量产的可靠值,防止变形导致切割镶件重制薄铁位置,影响生产进度。 5.后模行位镶件碰穿斜顶镶件

高光无痕注塑模具设计规范

高光无痕注塑模具 设计规范

高光无痕注塑模具设计制造规范 一、高光无痕注塑的原理: 1、模具成型对温度要求较高(一般为80°~130°左右),在注塑转入保压后改用冷却水,使模具降温至60°~70°度。在较高的模温下保压成型有利于消除熔接痕、流痕、产品内应力等缺陷。因此模具在工作时需进行加热处理,为了防止热量损失,一般都会在定模侧加树脂隔热板。 2、模腔表面极度光亮(一般为镜面2级或更高)。高光模具生产出的产品能够直接用于装机,无需做任何表面处理。因此它对模具钢材及塑胶材料的要求都很高。 3、热流道系统的热咀较多。每个热咀必须带封针且有独立的气道,经过电磁阀及时间继电器等进行单独控制,实现分时进胶,从而达到控制甚至消除熔接痕的目的。 4、模具加热的方式一般有水蒸汽加热(见图1)和加热棒加热(见图2)两种。水蒸汽加热方式是经过特定的模温机在注塑过程中经过模具通蒸汽,从而使模具快速升温;在注塑完后改一般温水(或者冰水)使模具快速降温。加热棒加热方式是在注塑过程中经过在内模料里面加加热棒使模具快速升温;在注塑完成后经过内模料里面的运水(常温水或者冰水)或者叠层模料底部的铝材(铝材里面通运水)使模具温度快速降温。

(图1) (图2)

二、模具材料 (一)产品表面普通要求的模具材料可用NK80(日本大同);(二)高光要求的产品选用S136H(瑞典)、CEANA1(日立);(三)NK80可不用淬火处理;S136应在粗加工后淬火至52度;CEANA1号本身具备42度也不需要淬火处理(建议用此材料,因不影响后续加工或改动); (四)德国葛利兹品牌中也有不错的选择:CPM40\GEST80 三、模具水道设计 (一)水道采用5mm-6mm大小的孔;水嘴用1\8或3\8的牙(模具侧),另一侧用3\4英制螺纹;管件材料用不锈钢管; (二)水道一侧离产品面最近不低于5mm-6mm;水道平行产品面且均匀排布(原则中心距15mm分布,);热电偶应设计在两水道中间,深度在50mm左右;且每套模具的PT100是一配一的,保持它的精确度,埋在模具模仁内,与热流道的热电偶一样,用线连接到模具外侧,转接插座,PT100要有对应的插头与其对接。 (三)模具水道接头必须设计在模具上下侧或后侧;操作侧不允许有水道出口或水管排布,以烫伤及人员。 (四)模具进出水嘴处采用分流板设计,水热模温控制系统只有一进一出的管道,以减少过多的水管连接,减少热能不必要的损耗;且达到安全与节能的目的。且波纹管外表面用隔热胶带缠绕,起到保温与安全的作用。

塑胶模具设计规范-1

一:材料规格选取: 1.模仁材料: 1.1.产品为高亮面,模仁中有斜销、滑块等结构,产品表面需咬花,采用 STAVAX S136,热处理硬度45~52 HRC 1.2.产品为亮面,且加工中需要放电结构较多,采用日本大同NAK80, 硬度为HB 370~400 1.3.对于快速模具,模仁材料通常选用P20,对于有亮面要求的选用国产 NAK80 即可 2.模仁尺寸: 1.1厂内常用规格为有两种: 120mm*160mm, 对应模架规格为2025(A=50,B=90),模腔深度为:24.5mm; 150mm*210mm, 对应模架规格为2530(A=50,B=90),模腔深度为:24.5mm; 150mm*250mm, 对应模架规格为2535(A=50,B=90),模腔深度为:24.5mm; 如需特殊规格,根据实际情况决定 1.2规格选用: 模仁边缘距产品(包含骨架)尺寸需大于25mm; 模仁厚度T与产品区深度H,T≧2H。 二. 骨架设计规范 1. 后制程有喷涂制程的设计要点 1.1.key外形尺寸调整: 喷涂镭雕KEY的表面必须预留喷涂厚度,一般喷每涂XY方向单边预 留0.01mm(总预留0.02mm),Z方向预留0.015mm, (客户有特殊要求 除外)。3D绘图时直接扣除,后续放电加工直接按图面加工到位即可! 1.2.key间距及堆列柱位置定义. Key与key之间的间距需要大于key高度. 堆列柱与key之间的间距需要大于堆列柱的高度. 1.3.若产品表面喷涂为高亮要求,产品顶面与侧边交界处需要作不等圆角. 为(1.5~1.2)*0.4mm,顶面为1.5~1.2mm, 侧边为0.4mm.

汽车模具圆孔标准直径及斜度规范

根据模具结构,斜顶杆的配合方式可分如下几种:见图 2、图3 所示 一、概述: 为了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成本,需对部分型孔的设计指定其标准孔径和斜度,各工程师设计时严格按 照标准型孔设计。 二、设计规范: 2.1斜导柱孔孔径设计规范: 斜导柱孔直径及其避空直径:见图 表 : 22圆形斜顶杆孔设计规范:

表: 斜顶杆规格 0 16 0 20 0 25 0 30 0 40 0 50 斜顶头安装 孔d 0 16 0 20 0 25 0 35 0 45 斜顶杆配合 孔D 0 16 0 20 0 25 0 30 0 40 0 50 J 图2 (镶拼模具) 斜顶圆杆直径及其导滑套外径尺寸规格:见表 1匚-—匸工 "7 审噸如工任 /? ; f 、 J 0r :s 2: 七 :5 TJ 图3 (原身模具) 2

导滑套配合 孔 D1 0 25 0 30 0 35 0 40 0 50 0 60 斜顶杆避空0 18 0 22 0 27 0 32 0 42 0 52 2.3热流道喷嘴孔设计规范: 加热圈直径①18 ①25 ①35 ①45 备注 避空孔直径D ①22 ①30 ①42 ①50 粗孔,按± 0.5公差加工 喷嘴避空孔直径可按热流道厂家提供的避空直径,若厂家提供避空孔我司无法加工,可按单边避空调整避空孔直径。 热流道厂家喷嘴头配合段直径d 孔精度要求 YUDO热流道①8、①12、①14、①20 精孔,直径公差按 H6级公差加工。Synventive 热流道①7、①14、①16、①20、①22、①24、①25 斜度孔标准角度规范: 机构类型标准角度 斜顶杆孔斜度 3 °、5 °、7°、8 °、10 °、12 °、13 °、15 ° 斜导柱孔斜度8 °、10 °、12 °、15 °、20 °、25 °、30 ° ※注意事项2-3MM

塑料模具设计规范

塑料模具设计规范 一、目的: 为加强模具设计人员的工作规范,减少模具设计误差返工,避免工件报废,并尽量缩短制造周期,确保品质要求和工程的排期需求。 二、范围: 适用于模具设计人员管理。 三、内容: 1.0注射模具的结构组成 根据模具中各个部件的不同作用,一套注射模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部分: 1)内模零部件,赋予成型材料形状和尺寸的零件。通常由下模上模,镶件(镶针)等组成。 2)浇注系统:将熔融塑料由注射机射嘴引向闭合的模腔,一般由灌口主流道、分流道、浇口和冷料穴组成。 3)热交换系统:为了满足注射成形工艺对模具温度的要求(冷却或加热)需要对模具温度进行较精确的调整。 4)行位系统:当侧向有凸凹及孔时,在塑料被顶出之前,必须先抽拔侧向的型芯(或镶件),才能使塑件顺利脱模。 5)顶出系统:实现塑件脱模的机构,其结构形式很多,最常用的是顶针、司筒和推板等脱模机构。 6)导向定位部件,是保证动模与定模闭合时能准确对准、脱模时运动灵活,注射时承受侧向力的部件,常由导柱和导套及定位块、锥等组成。 7)排气系统:将型腔内空气导出的排气槽及间隙 8)结构件:如模架板、支承柱、限位件等。 2.0模具设计的基本程序 2.1设计注射模应考虑的问题: 1)分析塑件结构及其技术要求。要注意塑件的尺寸精度、表面粗糙度的要求及塑件的结构形式,对不合理的结构要提出改进塑件设计的建议。

2)了解注射机的技术规格。包括锁模力、最大容模量,开模距离、顶出孔大小位置和数量、码模方式、法兰尺寸及其它机器参数。附表(积丰现有的注塑机) 3)了解塑件材料的加工性能和工艺性能,包括塑件能达到的最大流动距离比;塑料在模具内可能的结晶、取向及其导致的内应力;塑料的冷却收缩和补缩;塑料对模具温度的要求等。 4)了解特殊技术要求。 5)考虑模具的结构和制造,包括选择分型面和型腔的布置及进料点;模具的强度、刚度和模腔尺寸精度;行位机构和顶出系统;模具零件的制造方法及制造的科学性可行性及经济性;装拆的工艺性;必要的辅助工具的设计等。 6)考虑模具材料的选择,包括材料的机械、工艺性能及热处理要求,材料胚料的大小。 7)考虑模具的成型效率,合理的设置运水。 3.0模具设计的一般流程 1)1.模具确认表-总指标:交货期,模具寿命。 2.塑胶件:材料,表面质量,几何形状,其他要求。 3.注射机:型号规格。 4.行腔数目 5.行腔排布,模架确定、 6.分型面、 7.塑腔尺寸 8.主浇道以及分流道 9.浇口 10.冷却系统 11.结构件设计 12.行腔精确尺寸 13.顶出系统 14.导向定位系统 15.排气系统 16.安装选件 2)对流程图的说明: 流程图只说明了在模具设计过程中考虑问题的先后顺序;而在实际的设计过程中可能并不是按此顺序进行设计的。并且设计中经常要再返回上步或上几步对已经的设计步骤进行修正,直至最终决定设计。 4.0模架、内模材料的订制程序 1.主管 2.收到产品图确认表 3.分析产品结构,模具设计要求

注塑模具设计简要及原则

注塑模具设计简要及原则 一、注塑模具设计简要 注塑是现在所有塑料模具中使用最广的模具,能够成型复杂的高精度的塑料制品。本文只是粗略介绍一下。 设计塑料注射模具首先要对塑料有一定的了解,塑料的主要成分是聚合物。如我们常说的ABS 塑料便是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三种单体采用乳液、本体或悬浮聚合法生产,使其具有三种单体的优越性能和可模塑性,在一定的温度和压力下注射到模具型腔,产生流动变形,获得型腔形状,保压冷却后顶出成塑料产品。聚合物的分子一般呈链状结构,线型分子链和支链型分子认为是热塑性塑料,可反复加热冷却加工,而经过加热多个分子发生交联反应,连结成网状的体型分子结构的塑料通常是一此次性的,不能重复注射加工,也就是所说的热固性塑料。 既然是链状结构,那塑料的在加工时收缩的方向也是跟聚合物的分子链在应力作用下取向性及冷却收缩有关,在流动方向上的收缩要比其垂直方向上的收缩多。产品收缩也同制品的形状、浇口、热胀冷缩、温度、保压时间及内应力等因素有关。通常书上提供的收缩率范围较广,在实际应用中所考虑的是产品的壁厚、结构及确定注塑时温度压力的大小和取向性。一般产品如果没有芯子支撑,收缩相应要大些。塑料注塑模具基本分为静模和动模。 在注塑机的注射头一边的带浇口套的为静模,静模一般有浇口套、靠板、模板组成,简单模具(特别是静模没有芯子的模具)也可以不使用靠板,直接用厚一点的模板就可以了。浇口套一般为标准件,除非特殊原因,不建议取消。浇口套的使用有利于安装模具、更换方便,不用自己抛光。有些特殊模具浇口套可

用钻出来或用锥度线割割成。部分模具必须静模脱模时,还得加上静模脱模机构。动模的结构一般为动模板、动模靠板、脱模机构以及模脚和装机固定板。 脱模机构中除了脱料杆,还有回位杆,部分模具还要增加弹簧以实现例如自动脱模等功能。还有导柱、冷却水孔、流道等也是不可少的模具的基本结构。当然,斜导模具还有斜导盒、斜导柱等。当为一产品设计模具时,首先要设定模具的基本结构尺寸以备料,来加快模具制造的速度。复杂产品应先绘制好产品图,再定好模具的尺寸。现在的模具基本上要进行热处理,加高模具的硬度,提高模具使用寿命。在热处理前,先对模板进行初步加工:钻好导柱孔、回位孔(动模)、型腔孔、螺丝孔、浇口套孔(静模)、拉料孔(动模)、冷却水孔等,铣好流道、型腔,有些模具还应铣好斜导盒等。现在的普通精密模具的模板一般用Cr12、Cr12Mov和一些专业模具钢,Cr12等硬度不能太高,在HRC60度时经常开裂,模板的常用硬度一般为HRC55度左右。芯子的硬度可在HRC58以上。如果材料为3Cr2W8v,制造后再氮化处理表面硬度,硬度应为HRC58以上,氮化层应越厚越好。 浇口直接关系到塑件的美观,浇口设计不好的话,容易产生缺陷。在没有任何阻挡的情况下很容易产生蛇型流。对于要求高的产品,还应设计溢流和排气。溢流处可以用顶杆,不要在模板上留有溢流飞边,才不至于影响模具寿命。 二、注塑模具设计原则 注塑模的设计原则一般包括如下: 。单向流动 。流动平衡

知名企业注塑模具技术规范

知名企业注塑模具技术规范 注塑模具技术规范 发布

1.目的 1.1 为不断提升模具质量和模具产出,确保模具制造出合格产品并正常稳定的生产; 1.2 通过实现模具的一致性来达到产品的一致; 1.3 进一步细化和规范注塑模具模具设计与制造, 2. 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家用空调国内事业部注塑模具设计与制造。 3.规范性引用文件 无 4.术语和定义 无 5.模具分类:根据模架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5.1模架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 5.2模架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 5.3模架尺寸3030以下为小型模具。 6. 模架选用 6.1 模架的指定供方 名称模架类型指定供方 模架模架系统标准、非标准龙记、环盛、德胜科达、昌辉 6.2 优先选用标准模架,若选用非标模架,应优先选用标准板厚。 6.3 大型非标模架,导柱直径不小于Φ60mm。 6.4 三板细水口的大型/中型模架,导套材质采用青铜石墨套。例如:分体机底盘。 6.5 大型非标模架导套孔壁厚与模架边不得小于20mm,回针孔壁厚与模架边为35~40mm,回针直径不小于Φ30。 6.6 模架非成型部分的模板零件应采用1050材质, 硬度HB170-220。 6.7 钢导柱、导套及回针等所用材料的表面硬度不低于HRC602°。 6.8 A板、B板镶件框壁厚一般为:(小模)30~50mm、(中模)50~80mm、(大模)80~120mm。 6.9 开镶件框后B板厚度一般为:(小模)30~50mm、(中模)50~80mm、(大模)80~120mm。 6.10 镶件成型部位厚度一般为:(小模)25~35mm、(中模)35~50mm、(大模)50~70mm。 7. 模具钢材 7.1 模具钢材的选用

注塑模设计规范

注塑模具设计规范 1.产品结构要求 制品工艺性分析与脱模斜度确定 1)制品应有足够的强度和刚性。 2)制品壁厚均匀,变化不超过40%;对于特别厚的部位要采取减胶措施。 3)加强筋大端的厚度不超过制品壁厚的一半。 4)制品上的文字原则上采用凸型字,以便于加工。 5)制品形状应避免产生模具结构上的薄钢位。 6)不影响制品装配及外观的部位应设计1°以上的脱模斜度,影响外观的部位需防止缩水,应通过计 算确定合理的脱模斜度。 7)有特殊要求(如蚀皮纹等)的制品,脱模斜度应不小于2.5°。 8)在不影响外观的前提下,尽量出工艺圆角,避免锐角处不加过渡圆角。 9)产品颜色及蚀纹必须在产品策划时确定。 2. 模具分类: 根据模架尺寸将模具分为大、中、小三类。 1)模架尺寸6060以上称为大型模具。 2)模架尺寸3030~6060之间为中型模具。 3)模架尺寸3030以下为(小模)具。 3. 模架选用与设计 1)优先选用标准模架,具体按QJ/MM03.01《标准塑胶模架》执行。 2)若选用选用非标模架,应优先选用标准板厚,具体参照QJ/MM03.01《标准塑胶模架》。 3)大型非标模架,导柱直径不小于Φ60mm,导套采用铸铜制做。 4)大型非标模架导套孔壁厚不得小于10mm,回针孔壁厚为35~40mm,回针直径不小于Φ30。 5)大型非标模架A板、B板起吊螺钉孔为M36~M48。

6)450T注塑机以上的模具,模板的四面要有吊环孔,各模板间要有撬模角 7)如有可能产生较大侧压力时(型腔深度超过50mm),非标大型模架应设计原身止口。 8)使用尽可能多的支柱,保证模具在工作中不变形,支柱用螺钉固定在动模座板上。 9)模具导柱长度应比最高的动模型芯长20mm以上。 10)模具上须安装模脚,如果零件突出模具之外,模脚的高度须高出突出在模具之外的零件。 4. 分型面设计原则 1)选择分型面选择首先必须符合我方要求。 2)避免在制品外表产生夹线,如无法避免时应尽量将夹线设计在不易看见的部位。 3)分型面选择应保证制品留在下模。 4)优先选择平面碰穿,尽量避免插穿分型面。插穿分型面应设计2°以上的斜度,插穿面高度较小时 取大斜度,插穿面高度大时取小斜度。 5. 型腔排位原则 1)型腔排位应有利于各腔同时、均匀进胶。 2)多腔模各型腔排位紧凑,有利于缩短流道长度。 3)多腔模各型腔间距不小于25mm。 6. 冷却系统设计原则 在满足制品结构的前提下,确保冷却充分 1) 运水孔设计 1.1)保持运水孔大小一致:(小模)Φ6~Φ8;(中模)Φ8~Φ10;(大模)Φ10~Φ12。 1.2)运水孔离料位距离均匀,最小不得小于:(小模)15mm、(中模)20mm、(大模)25mm。 1.3)各运水孔间距大约为孔径的5倍,与其它孔间壁厚不得小于5.0mm。 1.4)用隔水片方式冷却,隔水片孔径为Φ10时运水孔取Φ6;隔水片孔径为Φ12时运水孔取Φ8;隔水片孔径为Φ16时运水孔取Φ10;隔水片孔径为Φ20时运水孔取Φ12;隔水片孔径间距为50~80mm时, 同一组运水隔水片孔不超过6个。 2) 进水孔与出水孔的设计

欧美模具设计规范

欧美模具设计规范 欧美模具标准件大多数只选用“DME”和“HASCO” 欧洲国家通常选用“HASCO”,而北美及加拿大通常选用“DME” 1. 模胚:采用“LKM”模架,A,B板及顶针底板材料为1.2312,其它1.1730。 2. 导柱仿“DME”“HASCO”标准。 3. 顶针板必须要有导柱(即中托司) 仿“DME”“HASCO”标准。 4. 钢材:常用加硬材料:1.2083、1.2344、1.2767.一般加硬至52~54HRC。常用耐磨片材料:青铜加石墨和1.2510加硬至60~62HRC 5. 定位环:定位环要高出隔热板5~10mm常用定位环直径:?90、?100、?110、?120、?125、?150、?160(仿“DME”“HASCO”标准)。 6. 唧嘴圆弧:常用FLAT(即平的)和R15.5 两种。唧嘴圆弧的开口最小保证:?3.5mm(仿“DME”“HASCO”标准)。 7. 顶针、司筒采用仿“DME”“HASCO”标准。 8. 水口:常用潜水,牛角和热流道(热流道常用DME、Mold-Master、Synventive) 9. 滑块: 滑块要做定位、限位.(常用波珠螺丝、DME老虎扣、杯头螺丝限位)。 10. 压块:压块螺丝常用杯头螺丝和平头螺丝,材料用青铜加石墨或 1.2510加硬至60~62HRC。 11. 斜顶:斜顶要做导滑块和耐磨块,导滑块材料采用青铜,斜顶材料硬度必须高过模芯材料硬度2~4 HRC。 12. 连接块:见模板样图。 13. 运水塞:采用仿“DME”“HASCO”标准 14. 运水接头:要沉入模胚表面, 常用规格:?20x20、?25x20。运水接头采用仿“DME”“HASCO”标准 15. 标识:常有零件名称、零件号、公司名称、型腔标识、材料标识、可回收标识、日期章。 16. 模具表面要求:德国工业标准VDI,美国SPI 塑胶工业协会。 17. 模胚天侧要设计吊模方。 18. 顶针底板上不需要设计垃圾钉,在天侧设计防尘板。 19. 模具包装采用黄油、透明塑胶袋、熏蒸免检木箱。 20. 模具标签:客户名称、模具编号、产品名称、机台吨位、制造日期、模具重量。 浇注系统: 1. 所有水口都必须自动切断,自动掉落.浇口一般采用潜水,牛角或热流道 2. 唧嘴必须用加硬材如SKD62,硬度必须HRC52左右, 唧嘴圆弧有平 ; R15.5 等, 唧嘴圆弧的开口大小最小应保证: 3.5mm,唧嘴的长度越短越好. 3. 唧嘴如自己制作,请用加硬材料如ASSAB8407, LKM2767,LKM2083等,硬度必须HRC52左右,并且内孔一定要抛光, 4. 浇口离零件胶位的最小距离应保证:1.5mm

包胶模具设计及制作要求

注塑模 具作业指导书及加工标准页号:1/5 适用 于:工模部版本: A 包胶(二次注塑)模具设计及加工要求 包胶模具是否合格,模具结构设计及制作加工时的FIT模过程非常重要,所有参与设计及制作加工工序的人员必须记住,包胶后的产品效果最佳状态就应该像双色模具注塑出来的效果完全一样,所以,我们的包胶模具FIT 模效果,就应该是当成制作双色模具完全一样,每一道加工工序都可能影响最后的FIT模,任何的加工结果都会与模具进度及产品质量息息相关。 (一)设计要求 1)由于包胶模具分型面接触位置比较小,模胚上面必须加平衡块。 2)包胶模具设计时一般采用标准小水口模胚,二次注塑时一射胶件尽量摆放在前模。 3)包胶模具的软胶胶位厚度最好在1.3mm至1.8mm之间(最好1.5mm左右),否则需要检察产品图纸时建议 客户修改配合,胶位薄过1.3mm,走胶会比较困难,胶位厚过1.8mm,生产时软胶容易缩水。 4)包胶模具入水非常重要,入水点必须充分考虑走胶的平衡,入水点大小必须可以调节,大块区域软胶入水 点不能大过ф1.5mm,小块区域软胶位置入水点不能大过ф0.8mm,为了保障走水平衡,建议制作入水点全部先做到小于ф0.8mm,便于第一次试模时在注塑机上面调整,包胶模具二次注塑胶料是软胶的产品,模具唧嘴小端不可大于ф2.5mm,否则生产时容易唧嘴粘模,大端不能大于ф6mm,否则唧嘴由于冷却不够容易短水口,为了防止流道粘模,流道设计尽量采用U型,流道单边斜度用15゜接顺R,流道及小水口大端不能大于6mm,水口扣针必须按公司的标准加工。

5)包胶模具顶出结构必须考虑顶出的平衡,否则软胶顶出之后容易变形,不能直接平衡顶出的产品,设计结 构的时候需要考虑缩呵来改善顶出平衡问题。 6)为了保障包胶注塑后顶出的胶件外观合格,设计的顶出装置必须是镶ABS或者亚加力的硬胶块。 包胶(二次注塑)模具设计及加工要求 7)如果包胶模具结构有行位封胶,行位尽量设计在前模,原因是前模行位方便FIT模。 8)为了保障封胶止口的强度,二次注塑材料是软胶的产品,封胶止口宽度尽量不能小于0.8mm,二次注塑 材料是硬胶的产品,封胶止口宽度尽量不要小于至1.0mm,否则,需要建议客户修改产品来配合。 9)包胶模具通常二次注塑的射胶量比较小,很多时候二次注塑材料是软胶,为了保障包胶产品的外观合格, 因此模具设计时必须尽量选择型号小的注塑机。为了尽量配合小型号的注塑机,模具设计时必须尽量考虑产品排位紧凑合理,但是产品摆放后一定要可以固定,必须要考虑保障每次放进模具的胶件状态一致。 10)无论二次注塑材料是硬胶或者软胶,包胶模具的包胶区域在注塑时都会承受非常大的压力,所以包胶区域 必须设计有大于产品相应形状及尺寸5mm~10mm左右的钢料支撑,包胶区域绝对不可以做避空,否则二次注塑后胶件会变形,没有封胶止口的产品更加需要留意这一点。 11)二次注塑时很容易发生困气现象,所以设计包胶模具时必须充分考虑排气问题,死角位胶料填充会更加困 难,所有死角位置及走水远程位必须在硬胶上设计有排气孔,另所有软胶入水口及排气孔直径不可小于ф 2.5mm,否则生产时易断。 12)无论包胶材料是硬胶或者软胶,为了保障一次及二次注塑的胶料完全融合及推力合格,需二次注塑产品的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