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实战训练3】

根据图1-2-6描述单砂体对比的等高程法。

图1-2-6 单砂体对比等高程法

【实战训练5】

根据图1-2-8分析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使用的资料及表达方法。

图1-2-8 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

图1-2-9 下切式砂体

【典型案例1】

根据图1-2-11描述夹层类型

图1-2-11 两个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的划分

从砂岩厚度划分的角度来说,一般定义两个砂岩之间的夹层为一类夹层(图中的Ⅰ);同一个砂岩内部的两个有效厚度之间的夹层为二类夹层(图中的Ⅱ),有效厚度内部在自然电位曲线和微电极曲线上有明显回返的夹层为三类夹层(图中的Ⅲ)。

从沉积的角度来说,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沉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所形成的两个沉积单元间的稳定泥岩夹层为一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稳定泥岩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而保留了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称为二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形成了对下部沉积单元的叠放模式,称为三类夹层。

【典型案例2】

根据图1-2-12描述不同类型砂体(独立型、叠加型、切叠型和深切型)特点及划分不同砂体类型的意义。

图1-2-12 不同类型砂体特点

一类夹层间的砂体叫独立型砂体,这些夹层在油田开发中能起到隔离作用;二类夹层遮挡的砂体叫叠放型砂体,这类夹层在局部能起到遮挡作用,但在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因此不能完全起到隔层作用;三类夹层遮挡的属于切叠型砂体,这类夹层基本上不能起到隔层作用,但在注水开发或三次开采中对一些措施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实战训练】

根据图1-2-13砂体剖面图,描述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划分及特点。

图1-2-13 砂体剖面图

5.对比下列左右两个油层剖面图,解释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和从中得到的启发。图2-3-11

图2-3-11 加密前、后油层剖面图对比

【典型案例】

图2-4-1是7-2912井GI2+3层的沉积相带图,该井采油指数持续较低,分析原因,并提出合理的整改方案。

特高含水期剩余油富集层基本都是注采完善程度差或注水受效差的油层部位,为提高其压裂改造效果,首先提高其注水受效程度。

从GI2+3层的沉积相带图上可见,7-2912井虽然发育很好的河道砂岩,但与之连通的水井中,除了7-2922外,基本都没有发育河道砂体。即油水井砂体连通性差。需要对7-2922以外的水井进行压裂酸化,改善注采关系,从而提高7-2912井油井采油指数。

图2-4-1 某区块沉积相带图

【实战训练】

根据图2-4-2,识读沉积相带图所包含的地质信息,描述废弃河道、河道边界确定决口扇的识别的依据是什么?找出高效井的大致部位,分别找出需要实施压裂酸化和封堵的井。

图2-4-2 某区块沉积相带图图

【知识拓展1】

识读沉积微相平面图(图2-4-3),概述沉积微相分布特点,根据砂体连通情况,分析部分井组注采关系,预测剩余油分布状况。

图2-4-3 沉积微相平面图

【知识拓展2】

根据图2-4-4 概述沉积微相分布情况找若干井组,分析井间连通情况及注采完善程度并预测剩余油分布状况。

图2-4-4 沉积微相平面图

【知识拓展3】

根据图2-4-5分析导致水淹状况的原因,阐述水淹程度与沉积相类型间的关系。

图2-4-5 水淹分布图

沉积相分析作业

第一部分 有相邻的四口井,从盆地内部向盆缘分别为井1、2、3、4,井间距分别为3000m、2000m、4000m,其下第三系沙河街组某一层段地层由下向上在四口井中的特征如下,试画出井3的单井沉积相柱状图、沉积相连井剖面图。 井4该层段总厚约24m。由下向上: (1)紫红色块状泥岩,1.0m; (2)浅灰色中细砂岩,具逆韵律,向上渐变为褐色,底突变,但冲刷不明显,含少量螺类化石碎片,0.3m; (3)红色泥岩夹粉砂质泥岩,块状,偶见植物根及干裂,厚2.1m; (4)浅灰色钙质砂岩,底突变,略具逆韵律,含湖相生物碎片,在粒度概率累积曲线上,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0.8m; (5)由几层灰褐色薄层砂岩迅速变为红色泥岩,块状,具植物根迹,2.4m; (6)灰黑色水平层理泥岩夹褐色油页岩,具鱼类及介形虫,4.0m; (7)由下部灰色粉砂岩、粉砂质泥岩渐变为砂岩,砂岩中具4—5个逆韵律,发育砂纹交错层理及低角度冲洗交错层理,常见湖相生物碎片,跳跃组分表现为多段式,3.5m; (8)灰色、灰黑色泥岩夹煤层,2.0m; (9)具有二个正旋回,每个旋回下部为具底冲刷的砂砾岩、砂岩,有平行层理、槽状交错层理,向上渐变为粉砂岩、粉砂岩与泥岩的薄互层,具爬升层理及虫孔、植物根,总厚3.6m;(10)红色水平层理或块状泥岩,常夹中厚层正旋回砂岩、粉砂岩,旋回底具冲刷,常见暴露构造,3.9m; (11)灰色灰绿色泥岩,水平层理,夹油页岩,见螺、双壳化石及植物碳屑,2.6m。 井3从下向上依次为: (1)红色泥岩,块状,见植物根,2.7m; (2)灰白色含砂质生屑灰岩,底突变,但无冲刷,生屑以双壳、腹足类为主,较破碎,0.4m;(3)由灰岩、泥灰岩变为黄色、黄绿色钙质泥岩、泥岩,见植物碳屑及少量双壳碎片,1.5m;(4)红色块状粉砂质泥岩、泥岩,见植物根、钙质结核,2.1m; (5)灰白色砂质生屑灰岩,含大量较破碎的双壳、腹足、介形虫碎片,具逆韵律,1.1m;(6)灰黄色钙质泥岩,含双壳碎片,块状,向上颜色增红,2.0m; (7)灰色、灰黑色水平层层理泥岩,向上部油页岩夹层增多,含介形虫、鱼类化石,7.7m;(8)灰白色具逆韵律粉砂岩、砂岩,见中小型复杂交错层理,含双壳类等碎片,2.1m;(9)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含介形虫化石,1.9m; (10)灰色水平层理泥岩,向上部逐渐出现少量略具逆韵律的粉砂岩薄层,含少量介形虫化石,1.4m; (11)浅灰色中薄层粉砂岩,见复杂的小型交错层理及浪成波痕,含植物碳屑薄层,1.3m;(12)灰白色中厚层粉砂岩、砂岩,向上部单层厚度加大,粒度变粗,分选好,具槽状、楔状交错层理,1.6m; (13)3—4个具底冲刷的正旋回,旋回下部砂岩具板状、槽状交错层理,旋回上部粉砂岩、泥岩常见小型砂纹交错层理,夹煤线,3.2m; (14)灰色灰绿色泥岩与具逆韵律的砂岩石薄互层,砂岩层向上减少,变薄,泥岩中含双壳类,0.7m; (15)灰黑色泥岩,含介形虫化石,中部夹厚约1.4m的滑塌岩,7.8m。

单井沉积相划分、单井相

沉积相研究的目的是分析油藏范围内储集体所属的沉积环境、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时空演化,进而揭露储集砂体的几何形态、大小、展布及其纵、横向连通性的非均质特征,建立沉积模式,并深入探讨沉积微相对油气的控制关系。正确识别沉积相和微相类型及其相互关系,是进行油田勘探和开发研究的重要内容。 沉积相的概念 沉积相是指沉积环境及其在该环境中所形成的沉积物(岩)特征的总和。相和环境的含义是有区别的。沉积相是特定沉积环境的产物,是沉积环境的物质表现。 沉积相研究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根据某沉积物的空间分布情况判断其上下左右存在的沉积物类型及其储渗特征。沉积物空间变化的这种规律性,称为“相序递变规律”。 沉积相的分类 沉积相按其规模大小一般分为以下四级: 一级相——相组:如海相、陆相、海陆交互相。 二级相——大相:如陆相中的河流相、湖泊相、三角洲相等。 三级相——亚相:如三角洲相中的三角洲平原亚相、三角洲前缘亚相、前三角洲亚相等。 四级相——微相:如三角洲前缘亚相中的分支河道微相、河口砂坝微相等。 沉积相分为碎屑岩沉积相和碳酸盐沉积相。由于碎屑岩储集层比较常见,因此,重点介绍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表1是冯增昭等(1993)的分类方案。由于亚相和微相的划分方案比较复杂,在此不在一一介绍。 表1 碎屑岩沉积相的分类 相分析的方法、流程 相分析就是根据“将今论古”的现实主义原则,运用比较岩石学的方法,根据沉积岩的各种特征即相标志来分析形成时的各种环境条件,从而最终达到恢复古地理的目的。 相分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单井剖面相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由于相分析在地质研究中的重要性及复杂性,本期主要讨论单井剖面分析,剖面对比相分析和平面相分析将在后续的文章中进行讨论。 单井剖面相分析

各种岩石图片及说明

泥岩(Mudstone) 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其成分与构造和页岩相似但较不易碎。 一种层理或页理不明显的粘土岩[1]。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后生矿物(如绿帘石、绿泥石等)以及铁锰质和有机质。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常见类型有:①钙质泥岩。含适量碳酸钙,常见于大陆红色岩系和海洋、潟湖相的沉积岩层。②铁质泥岩。含较多的铁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针铁矿等,多见于红色岩层。③硅质泥岩。SiO2含量较高,不含或极少含铁质和碳酸盐质物,常与铁质岩、硅质岩、锰质岩相伴生。泥岩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 泥岩结构极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其许多特征与页岩相同,可能含有化石,但层理不如页岩发育。

页岩(Shale) 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 粘土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 常见类型有: ①黑色页岩。含较多的有机质与细分散状的硫化铁,有机质含量达3—10%,外观与碳质页岩相似,其别在于黑色页岩不染手。 ②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 ③油页岩。含一定数量干酪根(>10%),黑棕色,浅黄褐色等,层理发育,燃烧有沥青味。 ④硅质页岩。含有较多的玉髓、蛋白石等,SiO2含量在85%以上。 ⑤铁质页岩。含少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等。多呈红色或灰绿色。在红层和煤系地层中较常见。 ⑥钙质页岩。含CaCO3,但不超过25%,否则过渡泥灰岩类。 此外,还有混入一定砂质成分者,称为砂质页岩。 页岩抵抗风化的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因侵蚀形成低山、谷地。 页岩不透水,在地下水分布中往往成为隔水层。 由页岩组成的河岸

沉积相

2.4.3 沉积相纵向发育特征 在单井相分析的基础上,应用测井相分析对非取心井的沉积微相类型进行划分,建立了覆盖全区的纵横沉积微相剖面。 1. 本溪组沉积特征 本溪组主要发育障壁岛与泻湖,障壁砂坝较发育,从TB-13~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图2-4-16),自北向南发育多个障壁砂坝,障壁砂坝主要发育在TB-13井、TB-31井、TB-10井、TB-29井井。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砂体横向连续性差,砂坝主要发育在LX-2S井(图2-4-17)。砂坝规模较大,且主要发育在本溪组中-后期,顶部发育沼泽微相。 图2-4-16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7 临兴西区太原-本溪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分层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M2R9 CGR AC1 DEPTH AT90 CGR AC1 DEPTH M2R9分层

2. 太原组沉积特征 太原组主要发育潮坪沉积,从TB-13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太原时期砂体欠发育,仅在TB-24井可见潮道砂体(图2-4-16)。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潮道砂体主要发育在TB-26-6井、TB-26-4井、TB-26井、TB-23井、TB-24井,主要发育在太原组早-中期。太原组后期主要水体较深,主要发育灰坪(图2-4-17)。 1.山西组沉积特征 山2段主要发育水下分流河道、分流间湾。从TB-25井~TB-08井南北向沉积相剖面来看,顺物源方向,水下分支河道延伸较远(图2-4-18)。从TB-26-6井~LX-2S井东西向沉积相剖面来看,垂直于物源方向,河道砂体连续性差,河道横向延伸较短(图2-4-19)。山2段早期发育多套煤层,说明泥岩沼泽相非常发育。山1段沉积特征:主要发育分流河道及分流间湾。相较于山2段,山1段分流河道规模较小,无论顺物源还是垂直于物源方向,分流河道砂体连续性都相对较差,延伸较短。 图2-4-18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南北向) 图2-4-19 临兴西区山西组沉积相剖面(东西向)

各种岩石图片及说明

各种岩石图片及说明

————————————————————————————————作者: ————————————————————————————————日期: ?

泥岩(Mudstone) 一种由泥巴及黏土固化而成的沉积岩,其成分与构造和页岩相似但较不易碎。 一种层理或页理不明显的粘土岩[1]。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粘土矿物(如水云母、高岭石、蒙脱石等)组成,其次为碎屑矿物(石英、长石、云母等)、后生矿物(如绿帘石、绿泥石等)以及铁锰质和有机质。质地松软,固结程度较页岩弱,重结晶不明显。常见类型有:①钙质泥岩。含适量碳酸钙,常见于大陆红色岩系和海洋、潟湖相的沉积岩层。②铁质泥岩。含较多的铁矿物,如赤铁矿、褐铁矿、针铁矿等,多见于红色岩层。③硅质泥岩。SiO2含量较高,不含或极少含铁质和碳酸盐质物,常与铁质岩、硅质岩、锰质岩相伴生。泥岩具吸水、粘结、耐火等性能,可用于制砖瓦、制陶等工业。 泥岩结构极细粒,肉眼无法辨认颗粒。其许多特征与页岩相同,可能含有化石,但层理不如页岩发育。

页岩(Shale) 由黏土物质硬化形成的微小颗粒易裂碎,很容易分裂成为明显的岩层。 粘土岩的一种。成分复杂,除粘土矿物(如高岭石、蒙脱石、水云母、拜来石等)外,还含有许多碎屑矿物(如石英、长石、云母等)和自生矿物(如铁、铝、锰的氧化物与氢氧化物等)。具页状或薄片状层理。用硬物击打易裂成碎片。 是由粘土物质经压实作用、脱水作用、重结晶作用后形成。 常见类型有: ①黑色页岩。含较多的有机质与细分散状的硫化铁,有机质含量达3—10%,外观与碳质页岩相似,其别在于黑色页岩不染手。 ②碳质页岩。含有大量已碳化的有机质,常见于煤系地层的顶底板。 ③油页岩。含一定数量干酪根(>10%),黑棕色,浅黄褐色等,层理发育,燃烧有沥青味。 ④硅质页岩。含有较多的玉髓、蛋白石等,SiO2含量在85%以上。 ⑤铁质页岩。含少量铁的氧化物、氢氧化物等。多呈红色或灰绿色。在红层和煤系地层中较常见。 ⑥钙质页岩。含CaCO3,但不超过25%,否则过渡泥灰岩类。 此外,还有混入一定砂质成分者,称为砂质页岩。 页岩抵抗风化的能力弱,在地形上往往因侵蚀形成低山、谷地。 页岩不透水,在地下水分布中往往成为隔水层。 由页岩组成的河岸

沉积相的分类

1.沉积相的分类:陆相组:残积相、坡积——坠积相、沙漠(风成)相、冰川相、冲积扇相、河流像、湖泊相、沼泽相过渡相组:三角洲相、河口湾相海相组:滨岸相、浅海陆棚相、半深海相、深海相 2.冲积扇的形成条件:明显变化的地形和大量沉积物供应——构造背景、母岩性质和气候条件 3.冲积扇的类型:冲积扇的类型分为旱扇和湿扇旱扇(Arid Fan) 气候干旱扇形清楚主河道或单一河道间歇性水流或洪水以副砾岩为主, 分选差,混杂堆积. 纵向粒度变化快, 常见红层和膏盐类沉积. 无煤层,沉积构造类型少,碎屑流发育相带分布清晰 4.湿扇(Wet or Humid Fan) 气候潮湿常年流水扇形不清叠加河道, 辫状平原, 正砾岩发育, 无副砾岩, 分选好. 纵向粒度渐变, 无红层或膏盐类沉积. 可见煤层,沉积构造发育缺少碎屑流, 可发育泥流相带分布不清 5.冲积扇亚相的划分:扇根,扇中,扇缘 扇根:1泥石流沉积:基质支撑的混杂堆积,块状构造(副砾岩);2河道 沉积:砂砾岩,砾石呈叠瓦状排列,发育不明显的交错层理、平行层理和递变层理;3筛析沉积:砂砾岩,粒度双峰分布。 扇中:1辫状水道沉积:砂砾岩,发育叠瓦状构造和不明显的递变层理、交错层理;2局部片流沉积:平行层理含砾砂岩、粉砂岩,呈透镜状。 扇端:水道不发育,以漫流活动为主,发育平行层理砂岩、粉砂岩,与泛滥平原或湖泊沉积物呈指状交互。 6.冲积扇中主要的沉积类型: 1. 泥石流沉积 形成:泥质母岩, 植被不发育, 地形较陡的地区, 遭受阵发性洪水侵蚀, 大 量泥砂被携带流动。流体性质:密度大粘度高, 可呈塑性——重力流。形态:呈舌状或叶瓣状, 具有陡, 厚的清晰边界。成分:砾, 砂, 泥混杂, 细粒成分占优势(主要由砂, 粉砂, 泥组成的泥石流称为泥流) 结构:分选极差构造:块状层理, 粒序层理, 一般层理不发育; 扁平砾石呈水平或叠瓦状排列 2. 漫流沉积 形成:携带沉积物的流水从冲积扇河床末端漫出, 流速和水深骤减, 携带的 沉积物呈席状或片状沉积下来, 形成席状砂, 砾岩堆积体, 为浅的坡面径流(漫洪沉积, 片流沉积). 形态:呈透镜体状, 一系列透镜体组合形成席状或片状沉积体. 成分:主要由碎屑组成, 可含少量粘土和粉砂。结构:分选较差。构造:块状层理, 交错层理, 细纹层 3. 河道沉积 形成:冲积扇常被间歇性河流切割, 当洪水再次来到时, 所携带的沉积物在 这些暂时性河道中沉积下来, 形成河道沉积(河床充填沉积, 槽流沉积) 形态:横切面透镜状, 与周围沉积物呈槽形接触。成分:主要由砾, 砂组成, 粒度粗。结构:分选差。构造:成层性不好, 砂层可呈交错层理, 具切割—充填构造

海陆相沉积相分析

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报告 班级:地质1202 学号:201211030201 姓名:张瑞尧 指导老师:赖生华 完成日期:2015年1月9日

目录 一:实验内容 (02) 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02)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02) 大型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 (02) 1.沉积特征及环境 (02) 2.浅水三角洲平原与前缘微相类型及特征 (04) 3.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07) 4.结论 (09) 5.参考文献 (09) 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 (09) 1.地层及岩性特征 (11) 2.沉积相类型及特征 (11) 3.古地理演化及沉积相展布 (14) 4.结论 (15) 5.参考文献 (15) 四:心得体会 (15)

一:实验内容 该实验内容是研究陆、海相油区岩相古地理,其中分别以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陆相沉积为例、鄂尔多斯盆地东部子洲地区上古生界海相沉积特征研究为例,分析陆海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总结其地层和岩性特征,气候和水体特点,沉积相类型与展布规律,分析环境变化及演化规律等。二、实验的性质和目的 油区岩相古地理是石油地质专业基础课,主要任务是重建地质历史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它是沉积学研究的高度概括和最后总结。古环境沉积特征的研究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工作,不仅要求研究者具有比较广泛的地质学基础,而且还要有活跃的学术思想。油区岩相古地理实验属于综合性实验,实验的目的是通过分析典型的陆相盆地岩相古地理图,综合认识沉积环境和沉积相。 三:实验的具体内容 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相研究—以新立油田泉四段沉积相为例20世纪60年代首次提出浅水三角洲的概念。Donaldon最早将河控三角洲分为深水型及浅水型三角洲,Postma将低能盆地中的三角洲分为浅水三角洲及深水三角洲。浅水三角洲通常是在水体较浅和构造相对稳定的台地和陆表海或地形平缓、整体缓慢沉降的坳陷盆地条件下形成的。针对中国陆相湖盆浅水湖泊三角洲沉积特征、沉积模式的建立及其对岩性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研究较少。 松辽盆地位于中国东北部,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油气资源。盆地内部构造单元分为西部斜坡区、北部倾没区、中央坳陷区、东北隆起区、东南隆起区和西南隆起区。新立油田是松辽盆地中央坳陷区扶余—新木隆起最西端新立构造上的一个穹隆背斜油田,地层平缓,倾角 2.0°—2.5°。油田北部为新北油田,东部为木头油田和扶余油田(图1)。新立油田的主力产层为扶余油层(白垩系泉头组四段)。泉头组沉积时期是松辽盆地由断陷湖盆向坳陷湖盆转变的构造反转过渡期,泉三段晚期水进之后,盆地持续坳陷。前人对松辽盆地北部,以大庆长垣及头台地区油层和南部扶余油田、老爷府油田油层为例进行研究,指出松辽盆地泉头组三、四段属于大型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对南部新立油田在成岩储集相等方面研究较多,但对沉积特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等未进行系统研究。松辽盆地白垩纪时期湖盆面积大,水体浅,地形缓,湖平面波动频繁,波浪作用带宽且能量弱,泉头组四段时期发育的扶余油层属于独具特色的大型浅水三角洲沉积。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观察新立油田20 余口井1830多m的岩心,研究扶余油层的沉积特征和沉积模式。 1.沉积特征及环境 松辽盆地南部扶余油层构造演化表明,松辽盆地属弧后裂谷盆地,先断后坳是盆地形成特点。中晚侏罗世早期断裂经侵蚀夷平,孤立的小盆地在高潮期开始连通,形成统一的沉积背景;早白垩世中晚期,盆地南部基底呈稳定整体沉降的坳陷阶段。扶余油层的地层厚度变化不大,平均厚度为120m,最大厚度为145m,

沉积相带图制图及应用教材

【实战训练3】 根据图1-2-6描述单砂体对比的等高程法。 图1-2-6 单砂体对比等高程法 【实战训练5】 根据图1-2-8分析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使用的资料及表达方法。 图1-2-8 相变式砂体对比模式 图1-2-9 下切式砂体

【典型案例1】 根据图1-2-11描述夹层类型 图1-2-11 两个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的划分 从砂岩厚度划分的角度来说,一般定义两个砂岩之间的夹层为一类夹层(图中的Ⅰ);同一个砂岩内部的两个有效厚度之间的夹层为二类夹层(图中的Ⅱ),有效厚度内部在自然电位曲线和微电极曲线上有明显回返的夹层为三类夹层(图中的Ⅲ)。 从沉积的角度来说,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沉积被完整地保存下来所形成的两个沉积单元间的稳定泥岩夹层为一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的稳定泥岩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而保留了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称为二类夹层;如果下部沉积单元岩性变差的砂泥交互段被上覆沉积单元侵蚀,形成了对下部沉积单元的叠放模式,称为三类夹层。 【典型案例2】 根据图1-2-12描述不同类型砂体(独立型、叠加型、切叠型和深切型)特点及划分不同砂体类型的意义。 图1-2-12 不同类型砂体特点 一类夹层间的砂体叫独立型砂体,这些夹层在油田开发中能起到隔离作用;二类夹层遮挡的砂体叫叠放型砂体,这类夹层在局部能起到遮挡作用,但在平面上分布不稳定,因此不

能完全起到隔层作用;三类夹层遮挡的属于切叠型砂体,这类夹层基本上不能起到隔层作用,但在注水开发或三次开采中对一些措施的实施可起到一定的遮挡作用。 【实战训练】 根据图1-2-13砂体剖面图,描述沉积单元间夹层类型划分及特点。 图1-2-13 砂体剖面图

沉积相(特征)简述

简述题 1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沉积特征。 2试比较边滩与心滩的沉积特征。10分 答:边滩的沉积特征如下: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常为长石、岩屑砂岩等。②粒度特征:变化大,主要为跳跃总体,次为悬浮总体,分选中等,具正韵律。 ③层理构造:特别发育,多种多样,一般由下至上,由大型槽状、板状交错层理→小型交错层理→水平层理。④砂体形态:常呈板状,宽度几十米~几十公里。⑤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为堤岸沉积。 心滩的沉积特征:①岩石类型:以砂岩为主,其成分比边滩更复杂,成熟度更低。②粒度特征:变化范围大,比边滩更粗,具正韵律。③层理构造:以大型板、槽状交错层理为主,底部常具冲刷面。④垂向层序:下部为滞流沉积,上部一般缺少堤岸和泛滥盆地沉积。⑤废弃河道一般不形成牛轭湖。 3试比较粗、细边滩的沉积特征。 答:粗、细边滩的沉积特点见下表: 4试比较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

答: 曲流河、辫状河、网状河的沉积特征见下表: 5试比较曲流河与辫状河的垂向层序的特点。 答: 曲流河垂向层序的特点是:由下向上,粒度由粗变细,层理规模由大变小,层理类型由大型槽状交错层理变为小型交错层理,上攀层理、水平层理,底部具冲刷面,从而构成了一个典型的间断性正旋回,二元结构较为明显,顶层沉积和底层沉积厚度近于相等或前者稍大于后者。与曲流河相比,辫状河在垂向层序上有以下特点:第一,河流二元结构的底层沉积发育良好,厚度较大,而顶层沉积不发育或厚度较小;第一,底层沉积的粒度粗,砂砾岩发育。第三,由河道迁移形成的各种层理类型发育,如块状或不明显的水平层理,巨型槽状交错层理,单组大型板状交错层理等。 从以上曲流河与网状河的沉积特征可以看出,二者的不同点是:①网状河的沉积物粒度更细,泥质沉积物所占比例更高,很少出现粗砂以上的颗粒。②泥炭沉积较曲流河更为普遍发育。 ③网状河的“二元结构”中底层沉积更少,而顶层沉积更为发育。 7试比较曲流河中天然堤、决口扇、河漫滩沉积的一般特征。

油田沉积相研究(石油地质学)

第1章油田沉积相研究(石油地质学) 1. 1目的与意义 该课题原属于大庆油田采油三厂沉积相模式识别与绘图系统的一部分, 是大庆油田近几年地质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油田建设进一步发展所提 出的重要课题,运用计算机进行油田沉积相的自动识别具有开创性的实际意 义。 沉积相是指在一定沉积环境中岩性与物性的综合反映。油田沉积相研究 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提高油田开发效率,同时也是正确认识油层的一种途径, 即:分析储油的有利环境,进而指导寻找生、储油的有利地区;分析沉积环 境的细微变化对沉积岩体的影响。通过对沉积相的研究,获得储层沉积环境 的确切概念,并揭示其宏观的分布规律,从而确定最佳的勘探部署与开发方 案,使油田的动态分析与开发方案更加切合油田的实际情况。因此,对沉积

相的识别是进行储层评价的基础工作,也是开发方案制订和调整的重要依据。 对于油层的沉积原理、沉积状况等,地质部门已做了大量工作,但遗憾 的是,到目前为止,对储层沉积相的判别工作仍由人工来完成,其判别精度 取决于沉积学家和专业人员长期积累的工作经验,而具有丰富经验的专家在 地质部门却也为数不多。此外,人工判别沉积相速度慢、效率低,无法适应 当前油田开发的迅速发展,以至于影响采油的进度和质量。目前,大庆油田 的井网密度已经很大,人工识别的工作量也变得越来越大,发展各类油藏的 建模技术、计算机处理和显示技术,己成为目前油藏描述的主要攻关内容之 一。因此,运用计算机的高效的特点进行自动化的沉积相模式识别,在提高 劳动生产率、确保油田的稳产与高产等方面,将具有重大的实际意义。 目前,大庆油田的开采已进入高含水的后期阶段,储有相当数量的剩余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测井地质学》课程报告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测井相分析在沉积相识别中的应用 沉积相研究是油气田勘探、开发中一项重要而基础的工作。测井资料在用于进行沉积地层的沉积相研究中已逐渐成为一种重要的手段[1]。 精确划分和识别沉积相(特别是沉积微相)是陆相含油气盆地分析的一个重要研究内容,它是盆地油气储层评价和预测的基础。对于陆相含油气盆地沉积微相的研究主要依靠钻井岩心资料和测井资料,通常钻井岩心资料是判别沉积相最准确和重要的信息。但是在含油气盆地内部钻井取心资料往往是局部的,并且通常是不连续的,因此,在沉积微相的研究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测井相方面的信息,因为测井资料具有平面上分布广泛和纵向上连续分布的特点。在研究过程中通过对测井曲线的幅度、形态、光滑程度、组合特征及接触关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分析,可提供地层剖面的沉积层序、粒序旋回、砂泥比和不整合面等大量的沉积学信息[2],进而识别出不同沉积环境和沉积微相的测井响应特征[3]。 利用测井资料来评价或解释沉积相的方法称为测井相分析[4],测井相研究是从统计分析与岩心分析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将测井相与地质资料进行详细对比,确定测井相的岩性类型及沉积环境[5]。测井沉积微相分析是通过对取心井段不同沉积微相的测井曲线特征进行研究,建立测井相图版,并将这种关系推广到其他的未取心井,进行沉积微相的标定,进而可以利用研究区内丰富的测井资料进行沉积微相研究[6]。 1 测井相与沉积相的关系[7]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由于物源情况、水动力条件及水深等各方面的不同,造成沉积物组合形式和层序特征的不同,反映在测井曲线上就有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沉积相在测井曲线上的表现最重要的是形态信息[8-9],其最基本要素有幅度、形状、顶底接触关系、曲线光滑程度及齿中线,而形态信息就是这些要素的综合。不同的测井环境常常具有不同的测井曲线形态特征,从各种环境的不同曲线形态特征中,可以概括出几种基本的形态类型:顶部或底部渐变型;顶部或底部突变型;振荡型;块状组合型和互层组合型。这些基本的形态类型反映了不同沉积环境从开始到结束沉积物粒度在垂向上的变化,表现出在某一时期内沉积作用的连续性;同时,其基本曲线形态是由水体深度的逐渐变化、搬运流能量的变化、沉积物源供应变化3种主要环境因素决定的[10]。 不同沉积环境对应的测井曲线形态、幅值等特征不同,因此,应用测井资料对沉积相进行识别具有很好的可行性[11]。

某矿安全教育十大模式(通用版)

( 安全管理 ) 单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精品文档 / Word文档 / 文字可改 某矿安全教育十大模式(通用 版) Safety management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roduction management. Safety and production are in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某矿安全教育十大模式(通用版) 一、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 塔山矿积极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通过标语、口号、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可依营造热烈、浓厚的安全舆论监督氛围和严肃、认真的安全警示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切实促进塔山矿安全生产。 二、典型案例的反思教育 塔山矿通过对本矿或其他兄弟矿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的深入分析,以案例宣讲教育、现身说法、电化教育和形象化宣传、召开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会。教育员工吸取血的教训,以事故为鉴,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 在屯兰事故发生后,我公司积极组织进行事故反思教育,这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在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大

型煤矿,伤亡惨重,暴露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还存在明显差距和问题。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瓦斯事故,忽视通风系统短时间内的不稳定,对瓦斯浓度和火源认识不足。 三、安全为天的文化熏陶 塔山矿在煤矿安全思想宣传教育中运用文化熏陶,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由无意识的安全文化环境向有意识的安全文化环境转变。要根据煤矿工人文化程度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煤矿工人特点、优具有安全思想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二是五重点的安全文化熏陶向有重点的安全文化教育转换。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创造不同文化教育环境,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公司在抓这项工作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使安全理念入心入脑。在安全理念贯彻过程中,我们体现八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宣传贯彻,充分利用一切媒体进行宣传贯彻;二是会议贯彻,通过举办各类会议进行贯彻;三是培训贯彻,我们以安全知识100%培训率,提高准入门槛。截至目前,先后进行了“人人都是通风员”准入考试、班组长准入培训、特殊工种培训等;四是活动贯彻,通

沉积相柱状图

1.试绘图并说明无障壁碎屑型海岸沉积的亚相划分及其沉积特征。 ①海岸沙丘亚相长脊状或新月形,圆度和分选好,细—中粒,成熟度高;大型槽状交错层理 ②后滨亚相沉积物为较粗的砂,粒度较沙丘带粗,圆;具平行层理,可见小型交错层理,生物介壳凸面向上 ③前滨亚相沉积物以中砂为主,分选较好,发育低角度交错层理(冲洗交错层理)为特征 ④近滨亚相常发育沿岸砂坝;沿岸砂坝向陆一侧伴有凹槽,其中发育浪成波痕和小型流水波痕。;并发育较大规模的交错层理,愈向岸愈多。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类型,说明每一层( ①~⑤) 的沉积环境,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微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主要依据:岩性特征、层序特征、沉积构造、生物化石。(要求详细论述)。 八、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九、根据剖面描述资料,分析其沉积相、亚相类型,并说明其依据。(10 分)

依据:从岩性、结构、构造、古生物、层序方面逐一论述。 曲流河沉积特征( 6 分):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进一步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四个亚相。 河床亚相可进一步划分为河床滞留沉积和边滩沉积两个微相。边滩发育。 河床滞留沉积:成分以陆源砾石为主,成分复杂,有少量泥砾,砂很少,有时有硅化木。砾石呈叠瓦状排列,一般厚度不大,一般呈透镜状断续分布于河床最底部,向上过渡为边滩或心滩沉积。 边滩沉积特点:沉积物以砂为主、成分复杂,成熟度低,层理以大型交错层理为主,尤其以板状交错层理最发育,垂向上,自下而上常出现由粗至细的粒度或岩性正韵律。 堤岸亚相与河床亚相比,其岩石类型简单,粒度较细,小型交错层理为主,进一步可分为天然堤和决口扇两个沉积微相。河漫亚相沉积类型简单,主要为粉砂岩和粘土岩,粒度是河流沉积中最细的。层理类型单调,主要为波状层理和水平层理。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进一步划分为河漫滩、河漫湖泊和河漫沼泽三个沉积微相。牛轭湖亚相:主要为粉砂岩及粘土岩,粉砂岩中具交错层理,粘土岩中发育水平层理。 图示沉积相(18 分) 上图

沉积相与沉积环境_图文(精)

第七章沉积环境与沉积相 第一节基本概念及基本理论 第二节洪积相 第三节河流相 第四节湖泊相 第五节三角洲相 第六节海岸沉积相 第七节碳酸盐岩相 沉积相研究意义及工作思路 沉积学是地学中的基础学科,其在国民经济各个领域被广泛的应用,特别是在矿产领域,尤其是在油气勘探、开发领域。 在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中的作用 在油气勘探中的应用 几个事实: a.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油气,99.9%储存在沉积岩中,当然,沉积岩的主要特征受控于沉积相。 b. 盆地或区域物源分析、沉积相研究,可掌握生油层、储集层、盖层的分布及其空间组合→预测有利探区。 c. 我国经50年勘探,在老区易找大中型构造油藏的基本已找到,

现在多为难找的、复杂的隐蔽油气藏,其中很大一部分是岩性油气藏,岩性油藏在哪里?—→都直接取决于岩性的分布、规模、特征等→受控于沉积相。 d. 用现有资料,作出相对最好的预测: 如第一口探井钻遇5.6m油砂(图 非地质人员眼中:仅仅是5.6m油砂 沉积学工作者眼中:① 5.6m油砂;②是河流相-曲流河砂体;③油层呈条带状;④油层宽度约800-1500m;⑤砂体可能呈北东向延伸;⑥下口探井应在该井北东向1.5km 处。 沉积相工作方法 ?野外剖面观察 ?钻井岩心观察 ?室内单井沉积相剖面分析 ?室内井间沉积相对比 ?室内地震相分析 ?沉积相平面展布分析-有利储集区带预测 “将今论古”的原则和比较地质学研究方法 一、相标志 是指沉积岩所具有的那些能反映其沉积环境的环境参数,沉积过程的各种特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岩石的成分、结构

2、岩石的沉积构造

沉积构造:交错层理反映水动力条件

报告:主要沉积相及沉积模式(1)

八种沉积相的沉积模式 勘查10-5,2010042225,杨煦哲 一、冲积扇 冲积扇,是山麓—洪积相的组成部分之一。冲积扇在空间上是一个沿山口向外伸展的巨大锥形沉积体,椎体顶端指向山口,锥底向着平原,其延伸长度可达数百 米至百余公里。冲积扇可以单个出现,但大多数情况下也可由多个冲积扇沿着山系 的前缘在横向上彼此联结,形成冲积扇复合体系,其延伸可达数百公里。 根据气候条件的不同,可以将冲积扇划分为湿润型和干旱型两种类型。湿润性冲积扇单个扇体大,表面积可为干旱型冲积扇的数百倍山体中河流作用较明显,发 育河流作用产生的沉积结构和构造。干旱型冲积扇呈面积较小的锥形体,山根处沉 积厚度大,向扇缘处沉积厚度快速减薄。 冲积扇上的沉积物按成因可分为水携沉积物和泥石流沉积物两种类型。前者可进一步按沉积的位置和沉积物特征划分为河道沉积、漫流沉积和筛状沉积。 按照现代冲积扇地貌特征和沉积特征,可将冲积扇相进一步划分为扇根、扇中和扇缘三个亚相或称为近端扇、中扇和远端扇。 干旱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沉积宽度小、坡度陡。主要沉积物为泥石流沉积和河道冲天沉积。岩石类型为成分复杂、分选差、无组构的混杂砾岩、具叠瓦状构造的砾岩和砂砾岩。 扇中:发育河道沉积和漫流沉积。主要成分为复杂、分选差的砂岩、砾质砂岩和砾岩,砂岩和砾质砂岩可具有不明显的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扇缘:位于冲积扇周边,缺少明显河流冲刷作用,沉积范围扩大、沉积物变细,主要沉积物为砂岩、粉砂岩和泥岩,分选相对较好,具有平行层理和交错层理。 湿润型冲积扇的沉积特征: 扇根: 由若干单元厚层格架砾岩组成。沉积单元呈长条状,与水流方向平行,两侧为具交错层理的砂岩。砾石主要为巨砾粒级,碎屑呈叠瓦状且磨圆良好。 扇中: 底部发育冲刷面,沉积物含砾不多,上部或过渡带为粗砾的斜长方形沙坝;下部为纵向沙坝。在坝的侧方或下游一侧,砂楔具板状交错层理,河道砂质砾 石中具槽状交错层理。 扇缘: 砾石仅分散在具槽状、板状交错层理的一些薄层砂岩和透镜体砂岩中。 远端扇中辫状河道发育。沙坝类型包括纵向、舌型、和横向形式。常见构造为板状 交错层理和波纹层理。 二、曲流河 曲流河又称蛇曲河,为单河道,河道较稳定,宽深比低.河水侧向侵蚀作用使河床向凹岸迁移,侧向加积作用在凸岸形成点沙坝。由于河道的不断弯曲,常发生河 道截弯取直作用,形成牛轭湖和泛滥平原沉积。 根据环境和沉积物特征可将曲流河相划分为河床、堤岸、河漫、牛轭湖4个亚相。

沉积相作业

层序地层学基本原理读书报告 ——层序模式 层序地层学是研究旋回式、成因上有联系的、以侵蚀面或者与其可以对比的整合面为界的年代地层格架,以及沉积层序内部地层、岩相分布模式的地层学分支学科。它是现代沉积地质学中最具有革命性的范例之一,层序地层学在过去的这些年中已经发展成为与许多学科相结合,应用范围也变得比以前更为广泛。改变了人们对于地层单元、相域、沉积单元在沉积盆地内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图1)。 图1 学科交叉的层序地层学——主要控制因素、综合资料、学科范围和应用 层序地层学在地层界面的解释中大部分标志都具有其成因特性,层序地层学的地层学部分包括了施加格架上的对比能力,通常大于单一的沉积体系尺度,尽管沉积相的侧向变化出现在任何的沉积盆地中。处理与沉积学和地层学密切相关之外,层序地层学也开创了沉积相预测能力新领域,与工业定向有关。出地层本身的相分析外,层序地层学也重点强调了分隔沉积趋势表征的地层间的接触关系。这种接触关系对于区域对比及在特定沉积体系内了解其相关性十分重要。 层序是层序地层学的基本地质单元,它与整个基准面变化或海岸线移动旋回所形成的沉积产物是否一致取决于所应用的层序模式(图2)。层序不涉及时空上的尺度含义。层序为不整合划分相对整一的、连续的、成因上有联系的地层边界。不整合也能解释岩石记录中相对应整合的位置,因此,不整合代表了层序定义的基本组成。为了区分不整合边界层序和以不整合或与之可对比的整合为边界的地层单元,后者被定义为沉积层序。图3举例说明了相对应整合的六种不同层序地层模式的位置(形成时间)。除Gallway外,这六个中有五个就是用陆上不整合作为层序边界的不整合部分。因此,这些模式的差异在沉积盆地的海相部分更趋于明显,这些发生在整合的一套地质层中层序边界的识别过程中,其他层序边界状况在图4中也有说明。

某矿安全教育十大模式

某矿安全教育十大模式 一、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 塔山矿积极通过报纸、刊物、广播、电视、网站等媒体通过标语、口号、板报、专栏等形式。对广大员工群众进行舆论引导、宣传教育的一种重要方法。利用大众传媒的宣传引导,可依营造热烈、浓厚的安全舆论监督氛围和严肃、认真的安全警示氛围,不断增强广大员工的安全意识,切实促进塔山矿安全生产。 二、典型案例的反思教育 塔山矿通过对本矿或其他兄弟矿发生过的、具有代表性的事故的深入分析,以案例宣讲教育、现身说法、电化教育和形象化宣传、召开事故案例分析报告会。教育员工吸取血的教训,以事故为鉴,杜绝同类事故的发生。 在屯兰事故发生后,我公司积极组织进行事故反思教育,这起特别重大瓦斯爆炸事故发生在安全生产基础条件相对较好的国有大型煤矿,伤亡惨重,暴露出煤矿安全生产工作中还存在明显差距和问题。分析近年来发生的瓦斯事故,忽视通风系统短时间内的不稳定,对瓦斯浓度和火源认识不足。 三、安全为天的文化熏陶 塔山矿在煤矿安全思想宣传教育中运用文化熏陶,要抓好两个环节:一是由无意识的安全文化环境向有意识的安全文化环境转变。要根据煤矿工人文化程度的差异和接受能力的不同,努力创造一种适合煤矿工人特点、优具有安全思想教育目的的文化环境;二是五重点的安全文化熏陶向有重点的安全文化教育转换。根据不同时期的情况有目的、有重点地创造不同文化教育环境,以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我公司在抓这项工作上,我们采取多种形式,使安全理念入心入脑。在安全理念贯彻过程中,我们体现八个鲜明的特点,一是宣传贯彻,充分利用一切媒体进行宣传贯彻;二是会议贯彻,通过举办各类会议进行贯彻;三是培训贯彻,我们以安全知识100%培训率,提高准入门槛。截至目前,先后进行了“人人都是通风员”准入考试、班组长准入培训、特殊工种培训等;四是活动贯彻,通过举办各类安全相关的文艺活动,寓教于乐进行渗透;五是研讨贯彻,不间断地组织论文演讨,从理论和实践上引深贯彻;六是奖惩渗透、表彰先进、树立典型、鞭策后进;七是逐日考核渗透贯彻,通过微机对入井员工进行日考试,强化了渗透;八是月度考核促进贯彻,每月按照《“人人都是通风员”工作长效机制实施

沉积相分析方法论述

沉积相分析方法论述 沉积相的研究对沉积环境的分析和古地理的恢复均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文章论述了沉积相分析的思路和方法,并以辽河盆地曙一区馆陶组湿地冲积扇沉积为例,通过分析,最终得出其为半干旱-潮湿环境下的冲积扇沉积,并提出了沉积相分析应注意的事项。 标签:沉积相;分析思路和方法;冲积扇 1 沉积相的分析思路及方法 沉积相研究的直接目的是恢复古地理,即以现代自然地理面貌等环境条件和沉积特征作为借鉴,进行比较和推断。当然,古今自然地理及其他环境条件不尽相同,但其沉积环境的总轮廓和总特征确有许多共同之处。 1.1 沉积相的分析思路 先对相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包括沉积物供给、气候、构造、海平面变化、生物活动及火山活动。其中,沉积物供给控制沉积相的组成和厚度;气候控制相类型与水介质性质;构造控制古地理格局、沉积空间、沉积厚度、沉积物供给及盆地类型;海平面变化控制沉积边界、沉积物供给、相变等;生物活动控制有机物的堆积速率、沉积结构等;火山活动控制沉积物供给、水介质性质、古地理等。 觀察沉积相的空间形态,然后从相标志下手分析沉积岩的特征,这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先找具有指相性的标志,如海绿石指示的是海相地层。相标志能反映出当时的沉积环境状况,例如,岩石的颜色为红色则一般是干旱、氧化的环境;矿物成为主要为方解石的一般以海相为主,湖泊相为少数;岩石的颗粒大小反映水动力的强弱,磨圆度反映物源的距离;沉积构造中的波痕、泥裂反映环境更明显。 先对相的控制因素进行分析,进而观察沉积相的空间形态,然后从相标志下手分析沉积岩的特征,先找具有指相性的标志,如海绿石指示的是海相地层。以相序递变规律为基础,分析出沉积相的亚相及微相,将所研究的沉积相空间组合形式与沉积相模式进行对比,最终确定沉积相具体类型。 1.2 沉积相的分析方法 沉积相的研究最重要的是相标志的获取,其次是确定沉积相模式,应遵循相序递变规律。相序递变规律是只有那些没有间断的,横向与纵向时间空间上的关联为只有在横向上紧密相邻并且成因相近而发育着的相,才能在垂相上没有间断的依次叠覆出现。 1.2.1 相标志的获取。相标志包括岩性特征、古生物特征地球化学特征及地

矿床成矿模式(东华理工大学)

卷(Volu m e)35,期(Numb er)2,总(S UM )129页(Pages)249~258,2011,5(M ay ,2011)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Geotecton ica etM eta ll o genia 收稿日期:2010 02 02;改回日期:2010 04 30 项目资助:中国核工业地质局 相山、大洲地区火山岩型铀成矿系列、勘查模式及找矿预测研究 生产性科研项目(项目编号:05)资助。第一作者简介:张万良(1962-),男,博士,研究员,地质学专业,主要从事遥感及G IS 在铀资源评价中的应用研究。Em i a:l Z W L270@https://www.doczj.com/doc/ae11079753.html, 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 张万良,余西垂 (核工业270研究所,江西南昌县330200) 摘 要:成矿综合模式由成矿模式和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构成。江西相山矿田是我国目前品位较高、矿量丰富的火山-侵入杂岩中的热液脉型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具有重要实践意义。根据相山矿田铀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分析,探讨了成矿作用机制和成矿后的隆升剥露,建立了相山铀矿田成矿综合模式。此模式表明,矿田东南部的铀矿遭受了强烈剥蚀,矿田西北部是找矿预测的靶区。关键词:成矿综合模式;找矿预测;相山矿田 中图分类号:P 6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 1552(2011)02 0249 10 笔者认为,成矿模式与成矿综合模式具有不同的概念和应用。成矿模式(m eta llogenic m odel)是矿床学研究的基本内容,是对矿床形成机理和过程所进行的模拟和假设,其意义在于对矿床形成作用有较全面的了解和认识(梁新权和温淑女,2009),可以不涉及到矿床形成后的变化和改造。而成矿综合模式(integra ted m eta llogen ic m ode l)则是在成矿模式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成矿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而建立的矿床形成及形成后变化全过程的模拟和假设,对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山矿田在过去的矿床学研究中,多侧重于矿床的形成过程或成矿模式的研究,如陈肇博(1985)提出的双混合成因模式;邵飞等(2008)建立的铀成矿模式强调了火山岩成岩过程是成矿物质的富集过程,火山岩浆期后成矿热液系统演化孕育了相山火山盆地50M a 的成矿过程,流体降温、浓缩、混合等成矿机制的耦合,促使了铀沉淀、成矿。对于相山矿田的形成后的变化改造以及成矿综合模式研究则鲜有涉及。笔者通过收集资料,在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通过矿床成矿地质特征、成矿条件、成矿作用以及矿床形成后的变化改造因素分析,建立了相山 矿田的成矿综合模式。 1 矿田地质概况 江西相山铀矿田受相山火山-侵入杂岩控制, 产于E W 向、NE 向等多组基底构造的复合部位,杂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形,东西长约26k m,南北宽 16km,面积约316km 2 (图1)。杂岩体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酸性熔岩及中酸性浅成-超浅成侵入岩组成,岩浆活动从喷发开始、火山侵出为主、浅成-超浅成岩浆侵入而结束(张万良,2005)。 浅成-超浅成侵入体(主要是花岗斑岩或斑状花岗岩和流纹英安斑岩)形态各异,花岗斑岩岩体露头规模在南部较大,呈岩株状,矿物粒度较粗,也有斑状花岗岩之称;由东部到北部,露头渐小,呈岩墙、岩脉状;至西部,露头少而小,为分散的岩滴状。流纹英安斑岩主要分布在西或西北部(张万良和李子颖,2007;何观生等,2009)。这种斑岩体分布特征与相山地区的铀矿床主要分布在北或西北部的事实可能有内在的成因联系。 矿田断裂构造发育,主要有NE 向、NNW 向、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