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探索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探索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探索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探索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到来,传播技术有了日新月异的发展,传统的大众媒体和新型科技不断融合,因特网作为第四媒体悄然崛起,预示着我们已由大众传播时代进入网络传播时代。所谓网络传播时代,是指“利用现今的网络技术进行信息传播的时代。它突破了大众传播时代大众化、非目标性、单向、区域传播的障碍,使得传播走向个人化、目标化、双向和全球网络传播。”1大众媒介的发展史屡屡证明,作为媒介手段的科学技术的进步必然带来根本性的体制变革,而体制变革又会给科学技术的进步拓展更加宽阔的空间。

一、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界定。

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广播电视体制是广播电视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广播电视制度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基本性质、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广播电视体制就是这一规范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即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广播电视系统内部所属单位责权利的具体配置和划分,以及根据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和所形成的组织和规范。具体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经营方式、经费来源等内容。

按照广播电视的传统理论,世界上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根据广播电视台的所有权、经费来源、领导人的任命等方面,一般划分为三种模式:国家经营型,公共机构经营型,私营商业型。依据这种划分方式,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属于国家经营型,即广播电视台所有权归全民所有,由执政党和政府来领导,并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

但是,经历了60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的中国广播电视事业,已经由完全的计划经济体系逐步走入市场经济体系之中,传统的“上层建筑”的标签已经无法涵盖今日中国广播电视组织本身的性质了。而且,随着广播电视宣传业务从内容到形式上的不断革新,经营方式的产业趋势的加深,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也成为决定本行业先期改革成败,乃至后续改革能否顺利跟进的关键所在。

二,“四级办”——一枚硬币的两面

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是从80年代初期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的形成开始的。1982年5月,广播电视部成立了。1983年3月至4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8项极为重要的大政方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了地方市、县两级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加速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到1988年底,全国广播电台的数量已由1982年的118座增加到了461座,电视台的数量也由1982年的47座增加到了422座,全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从1982年的64.1%和57.3%提高到了70.6%和75.4%。2

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地发展起来。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方针在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体制模式的局限性。

首先,传统广播电视框架的局限性已被打破,“四级办”的广播电视体制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四级办”的目的,是为了在我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的人口大国,尽快解决广播电视的人口覆盖问题。这是在当时的社会条件和可用的技术手段奠定的框架内,所采取的相应的体制措施。它有着两大局限性:一是可用的频道资源有限,二是传播效能不高。随着电子信息传播技术的不断发展,在传播效能方面使传统广播电视相形见绌的有线电视的巨大发展和数字电子信息传播技术的应用,传统广播电视框架内的两大局限完全可以被克服,“四级办”的体制也就面临着相当大的冲击和危机。3 其次,执行上的偏差导致了广播电视事业严重的重复建设,覆盖率却得不到有效的增长。由于所谓“保持政策连贯性”和“求量不求质”的粗放经营的指导思想的作祟,本应及时调整为“星网结合”(即卫星和有线电视网结合)的办电视的方针,却不但未改“四级办”,在有的地方还变成了“五级办”、“六级办”,互不协调,分工不明。进而出现了“一地两台”、“一地多台”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问题,致使广播电视缺乏合理的整体布局,广播和电视得不到协调发展,覆盖率也得不到有效增长。

再次,分级建设使得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以满足内需为目的,缺乏良好的竞争机制。由于中国的广播电视行业的现行管理体制是以行政架构为基础的,这就决定了它的建设与发展具有明显的区域性。这种特征又决定了不同行政区域的广电建设主要是为了满足区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的需要,因而可以得到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彼此之间也没有必要竞争。这种没有市场竞争的状况一方面使广播电视行业因缺乏压力而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又为其无序膨胀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没有了压力和竞争,也就没有了淘汰和进步。违背了新陈代谢规律和优胜劣汰规律的广播电视业,必然会走入困境之中。

三、改革瓶颈——意识形态属性与产业属性之辩

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中国社会发生了最显著的变化:经济中的市场因素被逐步重新肯定,整个社会通过思想解放运动从一种高度政治化的状态中解放出来,而确立了一种实事求是的发展观念。在新的改革思想的指导下,中共中央[1983]37号文件就明确规定,“应采取措施,广辟财源,增加收入——各级广播电视机构的服务公司或服务部,要实行事业单位企业管理”。1988年10月,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的《全国广播电视厅局长会议纪要》重申了以上规定,同时指出,“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要主动为各界提供方便,开辟集资合办节目,有偿服务等合作渠道”,“要正确处理好宣传和经营、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关系”。在此期间的1987年,国家科委首次编制的我国信息产业投入产出表将新闻事业和广播电视事业纳入了“信息商品化产业序列”。4至此,对广播电视属性的认识有了革命性的飞跃——广播电视事业属性除了具有政治宣传和社会传播属性外,还具有产业属性。

1993年6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的决定》,把广播电视正式列入第三产业。这就使广播电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了特定的“产业属性”。广播电视已经从单纯的意识形态性事业,成为了事实上具有双重属性的“企业性文化事业”,即“具有形而上的上层建筑和形而下的信息产业属性”,“它除了以信息的生产和流通为核心外,还可以经营信息的处理与传递和其它一些与信息相关的项目”。5这样,在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广播电视具有了两重属性: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新闻宣传事业与信息产业的两重性。

1997年9月,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作了新的阐述,创造性地运用邓小平理论解决我国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一系列问题,取得了新的成果。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广播电视改革也具有了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在广播电视界内,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际操作者,对广播电视的本质特征都有了认识上的重大突破:我们国家的广播电视首先是“党的宣传工具”,同时又是能增加国民生产总值的知识经济时代的“信息产业”。前者确定了广播电视改革得以展开的运作空间和基调,后者则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广播电视改革的根本内容和最终方向。

有中国特色的广播电视的这两个总的特征——既是党的宣传工具,又是信息产业——决定了广播电视管理标准的两重性:一个是党性标准,即无论处于怎样的改革时代,我国的广播电视“一定要无条件地宣传党的主张”6,从而“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7;再一个就是法律标准,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广播电视既然要实行企业运作,走产业发展的道路,自然要服从包括《广播电视管理条例》在内的诸多法律条例,如《公司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引进市场机制,以市场主体、经济当事人身份公平公正地参与市场竞争的前提和保障。

四、整合的探讨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把广播电视的发展由外延粗放型转向效益集约型。改革的重点是要突破“四级办”的老框框,以释放现有广播电视生产力的能量。这就要把中国星罗棋布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一次大的整合。对于整合的模式,专家学者们做出了许多的构想,综合看来有以下几种:(1)水平整合。指在同一生产层次上的相互兼并、合并。即省、地、县级无线电视台之间、有线电视台之间、卫星频道之间的合并或者兼并。可以是为了巩固强势,进一步与更强对手竞争的“强强联合”;也可以是为了聚小成大,降低成本,避免被淘汰出局的“弱弱联合”。

(2)垂直整合。指的是在同一产品生产的不同层次之间的合并、兼并。如省级电视台兼并地(市)级电视台。当然也可以反向兼并,经营有方、实力雄厚、前景看好的县(市)级电视台也可以兼并地(市)级电视台。

(3)交叉整合。指在不同生产层次、种类之间的合并、兼并。如无线电视台兼并有线电视台,卫星电视兼并无线电视台等。

(4)异地整合。指打破行政区划界限,电视台可以跨县、地(市)、省合并、兼并经营。

整合的目的是要打破广播电视资产重组中的条块分割和地方保护主义,结束小台林立,重复建设,低效运转的时代。但是,整合并不是表面上的、简单的合并,而是要把以往各自为政的各个部分重构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使得整体大于部分之和。如果只是换块牌子,换个称谓的简单合并,就只能是把过去中国广播电视业的“小舢板”搭成“大舢板”,而无法打造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航空母舰”。整合后的各个部分之间要形成有机的相互联系,硬性的拼凑是无法达到整合的真正目的的。

五、从运作机制层面看集团化

集团化是目前讨论得最多,也是许多地区已开始实行或部分实行的做法。到2002年底,中国大陆已经组建了55个媒介集团。其中包括:26个报业集团、14个广播电视集团或总台、6个出版集团、4个发行集团、5个电影集团。8组建广播电视集团,可以加强成员单位的自主权,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从而避免小而全、低水平重复建设和机构设置;可以合理配置、有效利用资源,避免传统体制下由于事业资源的非经济化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并依此满足社会多层次多样化的要求;能够提高专业化程度、集约化程度和科技进步程度,从而达到事业整合、广播电视一体化经营,通过集团成员之间的优势功能耦合,实现多方面的优势互补。9

走集团化的道路就是要从根本上脱离行政干预,实现完全的独立。集团化在具体操作上几乎没有一个可定型的借鉴模式,就现在成立的媒介集团也是探索的结果。广播电视产业怎样走集团化的问题仍在探索之中。将大大小小的机构串在一起,组成所谓的“联合舰队”,或是在相对饱和的情况下再开

几个频道,都只是表面的“做大”,而非“做强”。“做强”才是“做大”的核心。这就要求我们先从体制上入手来探索集团化“做强”之路。

(1)中心制。即在广播电视集团下分设制作中心、播出中心、编辑中心、广告中心和技术开发中心等。打破台与台的界限,把相关的部门合并,集约人力物力,使各个中心朝各自专业化方向发展。中心制的优点是,集中优势,统一调度,统筹管理,资源共享。这一体制有利于在集团内部资源的整合,以及形成内部的凝聚力,从而能更好地打造集团品牌,把产业资源和经营资源转化为经济资源。同时,也有利于精简机构,把频道、部室的负责人从部门行政管理的事务性工作中解放出来,抓节目市场培育,到节目中做课题领军人,抓重点项目工程,把好播出前的质量关。

但中心制也有其弊端:由于统一协调管理,内部缺乏竞争机制,也就容易导致缺乏活力。利益的调整和相对平衡也是中心制中不可避免的核心问题。部门、工种之间的利益平衡,以及部门负责人之间的利益平衡,都容易引起相互冲突,影响整个体制的协调统一。

2)频道制。即在广播电视集团下的各个部门以频道为单位来运作。每个频道下又都包含各自的制作部,播出部,技术部等。频道制明显的优势是容易形成竞争。竞争能产生压力,激发创造性,调动积极性,进而实现效益的最大化。但频道制下小而全的组织方式,产生很多重复建设,导致资源的浪费。而且频道制下的分而治之,不利于构建集团整体品牌。

频道制也可以通过“集权”方式来协调管理,即节目资源、财务管理、广告创收、设备管理都统一起来,在资源共享的前提下,在各个频道间展开竞争。但是竞争必须遵循一定的游戏规则,建立相应完善的规章制度,否则这种竞争很容易形成无序的,甚至是恶性的竞争。

在未来数年内,广播电视集团化组建过程都将面临许多相当复杂和敏感的问题。这就需要广播电视界的实际决策者与理论工作者不再局限于传统思想,而是用极大的勇气,非常的耐心和足够的智慧去应对。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_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08.6 改革开放30周年专稿 [收稿日期]2008-10-13 [作者简介]唐铁汉,国家行政学院原副院长,研究员.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唐铁汉 (国家行政学院,北京100089) [摘 要]随着改革开放的发展,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走过了近30年的历程。30年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从局部到全局的不断深化的历史进程,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和显著成效。当前,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继续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需要更深刻地认识改革的基本特点和规律,认真总结改革的历史经验,采取得力措施,努力实现建立与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的战略目标。 [关键词]改革开放;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特点和经验 [中图分类号]D 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9314(2008)06-0015-05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进行了五次大规模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政府机构改革,分别是1982年、1988年、1993年、1998年、2003年的改革,党的十七大以来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改革。回顾近30年的改革成就,可以用“一个基本判断”和“一个历史性转变”来概括。所谓“一个基本判断”,即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基本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力保障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所谓“一个历史性转变”,即基本实现了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行政管理体制向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尽管改革还要继续深化,深化改革的任务还很艰巨,尽管建立比较完善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行政管理体制还要经过一些时间,但是,从总体上说,体制转换、政府转型已经取得重要成果。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取得了历史性的新进展和新突破。 总的看,近30年来,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方向逐渐明确,力度不断加大,成效日趋明显,政府与市场、政府与企业、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在发生深刻的历史性变革。通过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冲破了传统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促进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极大地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G D P 年均增长9.8%;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进出口额年均增长17%以上;人均G D P 由200多美元增长到2600多美元,创造了世界经济中一个大国持续发展的奇迹。这一巨大的变化与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密不可分。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中,中央政府加强了宏观调控,我国的生产力水平、供求关系、体制环境、对外经济联系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国民经济正朝着良性循环的方向发展。 一、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史经验和基本特点 回顾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历程,有六条基本的经验需要肯定。 一是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和方向。这就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科学发展观,以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的着眼点,把转变政府职能作为改革的核心与关键,加强和完善政府的 DOI :10.14063/j .cn ki .1008-9314.2008.06.006

广播电视体制

广播电视体制 概述加拿大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著名观点,认为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必然要受到媒介的控制和影响,而起决定作用的是媒介的控制者。广播电视作为传播媒介,是人的思想和意志的载体,是控制广播电视使用权、所有权的特定群体的意志的延伸。广播电视的性质决定于社会制度,是广播电视体制形成的关键因素。社会制度不同,广播电视的性质就不同,广播电视的体制也必然不同。广播电视体制也就是社会制度中对广播电视活动直接或间接起 着控制和制约作用的组织制度。广播电视在不同的国家表现出不同的结构特征,形成了不同的管理和经营体制。在中国和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由于社会制度不同,加上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影响,广播电视在所有权、管理经营、新闻传播、社会控制等方面也呈现出很大的差异。这种差异,实际上是体制上的差异。类型在20世纪50年代后期,西方学者将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划分为四个类型,即公有公营型、民有民营型、国有国营型和公商并营型。1、公有公营型公有公营型主张广电不应用于商业目的,而应完全服务于社会公益。同时,广电的经营管理、业务政策与节目内容,须接受全体国民之代表的监督与管理。英国广播公司(简称BBC)是典型的公营体制媒介。BBC是以国会拨款,收取

纳税人“执照费”为经费来源的公营广播电视机构,这种体制决定了其不易受商业力量操纵,能够独立且中立地服务于英国人民。“反商主义”深深地植根于BBC的文化中,远离商业利益成为BBC的一个重要特征。加之BBC受到发展初期“瑞思主义”所强调的“引导公众品位”的文化影响,使它长期以来一直行走在“公正性、公众性、公益性”的形象之路上。在这样一种体制及文化氛围下,BBC的形象诉求表现为“我们的目标是成为世界上最具创造力、最值得信任的广播组织和节目制作人,我们希望通过提供新闻、教育和娱乐等服务来满足所有英国观众的需求。”公有公营型的广播电视体制可以保持节目内容的平衡,担负社会的教育责任,服务民主政治和社会的公共利益,还可以提高国民的文化水平。此外,还可以免于资本家之控制;可以消除广告商的影响,以免广电节目迎合低级趣味。但也有一定的局限:经费来源全赖、或大部分依赖广电的执照费,从而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广电观众的经济;节目的内容与形式,未免失之死板,从而也会在一定的程度上降低观众的收视兴趣;唯我独尊,缺乏进取精神;言论和消息来源的单一化。2、民有民营型民有民营制,是传统的所谓最自由的一种广电制度。在这种体制下,广电事业向民间开放,允许民间自由经营、自由转让。除负责频道的分配、秩序的维持外,政府对于广电传播不加任何干预。广电以赢利为目的,其经费来源,主要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路和措施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暨 “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观点综述 中国行政管理学会 贯彻落实中央关于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战略决策,需要政府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创新。为了认真总结各级政府部门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实践的有益经验,及时探讨行政管理改革的理论进展,2006 年8 月19 ~20 日,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和广东省行政管理学会在广东佛山联合召开了“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研讨会暨中国行政管理学会2006 年年会。中国行政管理学会会长郭济,广东省委副书记、省行政管理学会会长刘玉浦,中国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夏书章、顾家琪,副会长兼秘书长高小平等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央国家机关有关方面领导同志,国内行政管理学界著名专家、学者,地方党政部门的实际工作者,科研院所从事行政管理研究的理论工作者共380 人参加了会议,研讨会共收到论文338 篇。 根据年会主题,本次研讨会集中探讨了四大专题: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政府治理创新,政府决策科学化和依法行政,政府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政务公开、电子政务和绩效评估。与会人员经过深入讨论,分析了当前我国行政管理运行中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了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方向和路径,并对政府行政管理如何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对策和建议。 现将会议的有关观点综述如下。 一、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会议首先强调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高效管理和科学发展存在辨证的关系,实现科学发展要靠高效管理,管理要以科学发展为方向。正确的发展观是高效管理的保证,现代公共管理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注意全面发展,强调协调发展,保证可持续发展。有学者回顾和分析了我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历程,认为改革既取得了巨大的进展和宝贵的经验,也存在着很多问题,影响了科学发展观的贯彻实施。一是始终没有制定一个行政体制改革的总体规划,理论研究尚不足,改革目标不清晰。二是由于改革总体目标不清晰,转变政府职能思路比较模糊,缺少科学发展的思想理念,只注重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进行经济管理部门的改革,而忽略了社会管理部门和公共服务部门的改革,转变职能没有新突破,人民群众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 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与会人员强调在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总体要求下,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行政体制改革的重要性。行政体制改革的进步能推进其它方面的改革,而其滞后则会对各方面改革造成体制性障碍。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产生的很多问题,其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浅谈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 应当说现在的广播电视的体制是中国当时社会的体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但是到了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育,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一)小型分散 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要稍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个别地(市)级电视台也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大量的地、县电视台甚至西部的部分省级电视台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加之相互封闭与市场割据,大多处于一种自给自不足的状态,没有能力自己制作像样的电视节目,也没有过多资金购买节目,所以个别电视台廉价购进的播出带比大街上录像厅播的带子质量还要差,盗版现象也屡禁不止。 (二)资源浪费 一级政府一群电视台,在省会城市,至少有四家(多的达到10多家)以上的电视台在竞争,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台又都有一种心态,把自己的频道办成综合频道,作为电视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有的节目都要作,所有的节目都要播,都用抢夺同一资源维持虚假的繁荣,因此就造成了雷同性较强的资源浪费。 (三)管理混乱 目前一般电视台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放的。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存在严重的浪费。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 (四)恶性竞争 由于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30年(96分)

一、单选(共10小题,总分:40 1.国务院的四类机构从1982-2003, 分) 从数量来看减少了()。 A.0.47 B.0.48 C.0.49 D.0.5 2. ( 根据《国务院组织法》规定,各大部委的副职至少是( )个,最多不得超过 )个, 这是1982年国务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一个成果。 A.2, B.2, C.3, D.3, 3. 1988年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主要是为了落实()报告的决定。 A.十三大 B.十四大 C.十五大 4. D.十六大 国务院全体会议一般每()召开一次,由国务院37位组成人员出席。 A. 一年 B.9个月 C.半年 D.3个月 5. 1993年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减少了副职,促进了干部年轻化

B. 提出转变经济部门职能 T|c.提出转变政府职能 * D.以服务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目标导向 6.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 A.邓小平理论 B. 毛泽东思想 C. 胡锦涛在十七大上的讲话 D. 江泽民理论 7. 1978年~2008年,我国进行过()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r 河 A. 四 * B.五 "O c.六 D.七 8. 2003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亮点是()。 A. 市场经济制度改革 * B.注重市场监管与社会管理 C. 减少副职干部人数 D. 注重发展农村建设 9. 1982年,我国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个;2008年,国务院组成部门()个。 A.51 ;27

B. 51 ;28 C. 61; 27 D. 61; 28 10.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是()年以来最大的一次金融危机. A. 1928 * B.1929 C. 1930 D. 1931 二、多选(共5小题,总分:20分) 11. 哪些部门不在大部门体制的六大猜想之列? "A.建立经济部 B. 建立大能源部 C. 建立国土建设部 “ D.建立科学发展部 12. 从2008年到2020年之间,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需要按照哪几个建设政府的要求。 "A.建设服务政府 “ B.建设责任政府 “ C.建设法制政府 |7 D. 建设廉洁政府 13. 哪几项属于深入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原则? |7 A.坚持以人为本 "B.坚持发挥中央与地方的积极性

中国近代历史探索的过程及其特征

近代中国,鸦片战争以来,面对列强的侵略和瓜分,中国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民族危机。一百多年间,先进的中国人为谋求国家独立和社会进步进行了不屈不挠、前赴后继的抗争与探索,探索过多种救国道路,实践过多种救国方案,走过了最艰苦、最复杂、最激烈的探索道路。由于其阶级立场与时代背景各有所异,其救国方案、实施过程与结局后果也大为迥异。虽然这些的探索最终均不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但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的一幅幅感人至深的历史画卷,依然闪烁着不朽的光芒。 在近代中国的特殊时期,中国的根本任务是维护民族独立和主权完整,促进经济发展,实现政治进步。在为了完成这些任务的过程中,在伴随中国艰难的近代化历程中,先进的中国人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既有政府运动,又有新生阶级代表,既有地方大员,又有思想精英。 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先进的中国人初步认识到西方的现代化,以林则徐、魏源等人以经世务实的态度,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承认落后和不足,注目世界,探索新知,寻求强国御辱之道,产生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清政府作为中国的合法政府,在历经浩劫后,也进行了一些探索和改革。在19世纪五六十年代镇压是太平天国运动的过程中,一批务实且有政治经验的权力重臣,开始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在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前提下,倡导富国强兵运动,创办军事、民用工业,筹划海军,设立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洋务运动在中央以弈欣为首,在地方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等督抚为首,尽管甲午战争的失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破产,但是洋务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加剧了中国近代化进程。 在洋务运动中,还出现了冯桂芬、郑观应、王韬等早期的资产阶级维新思想知识分子,为以后的资产阶级维新运动创造了一些条件。甲午战争失败后中华民族出现了严重的民族危机,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救亡图存的戊戌变法,又称“百日维新”。 维新派通过办报刊、建学会、和顽固派论战,传播了维新思想,领导了近代中国第一次思想解放潮流,促进了人民的觉醒,尽管不足百日,以失败告终,但在中国人民救国图强的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在太平天国运动的后期,洪仁玕提出了《资政新篇》,最早在中国提出了发展资本主义。 戊戌变法的失败证明在中国走资产阶级改良道路是行不通的,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登上了历史的舞台,经过一系列的武装起义和革命斗争,终于在1911年取得了辛亥革命的胜利,使中国走向民主共和道路,打击了帝国主义在华势力,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但是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辛亥革命的果实被窃取,最终没有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改变。辛亥革命的失败再次告诉国人: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也行不通。 中国的民主革命取得了胜利。 大革命失败后,1919年中华民族又爆发了爱国的五四运动,以后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中国革命焕然一新,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列主义结合中国具体实际的原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即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城市,取得革命胜利的道路。在这一路线的指引下,拓以农村包围城市、建立统一战线等新的革命战中国人民找到了探索的正确方向,终于在1949年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民族独立和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断开创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新局面。历史已经证明也永远昭示,中华民族是伟大的民族,中国人民是勇于探索和进取的人民,中国必将在21世纪屹立在世界强国之林。 无论中国革命,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只有走适合自己国情的道路才能走向成功。中国人民的探索史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历程 复习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列举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兴办的军用工业和民用工业,能够正确评价洋务运动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2)知道“百日维新”的主要内容,认识戊戌变法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3)了解孙中山的革命事迹,知道武昌起义,认识辛亥革命对中国历史进程的影响。 (4)列举新文化运动的主要代表人物,认识其在中国近代思想解放运动中的地位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本节课的复习,了解中国的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 (2)以表格形式为主,教师讲授,学生回答。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学习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亡所做的努力,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使学生对改革的艰巨性、复杂性有更深刻的认识,由此树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重点与难点 重点:中国近代化的四次探索活动 难点:近代化的探索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授课过程 导入: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英国以坚船利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清政府战败。随后,列强纷至沓来,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严重。为了使中国独立富强,先进的中国人开始积极探索救国方案,中国的近代化艰难起步了。 一、知识梳理: 学生朗读本部分内容,知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即:中国近代化探索包括的主要历史事件:洋务运动、百日维新、辛亥革命和新文化运动。 本节内容主要由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完成。过程设计如下:1. 学生快速浏览本节知识,并结合教材完成表格内容;2.教师抽查、补充及疏导。 (一)洋务运动 1.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洋务运动》,完成本内容的知识梳理表格。

记洋务运动的内容和评价,然后抽查学生速记情况。 (二)戊戌变法 1、据表格提示,学生采用口述方式,自主完成。然后学生阅读,巩 (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近代化探索的历程: 器物技术(洋务运动)------政治制度(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思想文化(新文化运动) 三、归纳总结 学生先自我归纳,然后教师加以完善,共同总结出中国近代化探索 的特点: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2020历史中考:《近代化探索专题》 中国近代化的含义及探索历程 1、含义:是指中国由封建社会向近代社会转变的过程。包括经济上的工业化、政治上的民主化、思想文化 和社会生活上的近代化。核心是经济上的工业化和政治上的民主化。2、探索历程:即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的 过程。共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洋务运动侧重学习西方技术;第二阶段: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侧重学 习西方的政治制度;第三阶段:新文化运动侧重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3、特点:从学习西方军事技术到学 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的思想文化。或由浅入深、由表及里、层层递进、不断深入。 【线索梳理】线索1:冲击与反应

线索2:近代化转型1.政治民主化 2.经济工业化 3.思想科学化

线索3:近代化转型近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城市1.北京北京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主要扮演着政治、文化中心的角色,见证了中国从民主革命到新中国的诞生再到中国开启改革开放,走向富强的历程。 2.上海上海的变迁是中国近现代以来社会发展的缩影。上海不仅是引领中国近代革命的一面旗帜,而且顺应了中国由封闭走向开放的潮流,是近现代中国与世界联系的桥头堡,并最终成为一座现代化的大都市。 3.南京南京长期是中国近现代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见证了中国近代的屈辱与抗争、民主法治的伟大探索和国民党反动统治的终结,是中国近代化的缩影。

4.广州广州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通商口岸之一,中国国民革命的大本营,对外开放起步较早的地区,推动了中国近(现)代化进程。 5.重 庆重庆是近代中国开放的第一批内地商埠之一,是抗战时期的政治、军事、外交中心,也是现代我国改革开放时期内地开放较早的地区,是中国从近代衰败到现代崛起的缩影. 线索4:不同国家近代化路径的比较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摘要: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推进政府职能转变"是当前我国政府及理论界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深化改革的重要环节,要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推进政府职能切实转变。"在第六次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拉开序幕之际,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及其研究进行分析与梳理,有利于我们明确要求,厘清思路,选准路径,更好地实现十七大报告中关于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各项要求。 关键词:行政管理改革政府职能服务型政府廉洁政府发展趋势 Chinese administrative restructuring Key words:Administration Restructuring Service oriented government Honest government Developing trend 1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性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总目标: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具体目标是建立公共服务型政府。同时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其外在、内在必要性。唯物辩证法认为外因是事物变化的条件,内因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

发展正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 1.1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外在必要性分析 当前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是外在必要性和内在必要性共同作用的结果,其外在必要性主要体现在有利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政治体制改革、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促进社会文化体制变迁、适应世界行政生态环境变化、造就优秀国家公务员、适应WTO基本原则和具体规则。 1.2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内在必要性分析 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不是在事物的外部而是在事物的内部,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任何事物内部都有这种矛盾性,因此引起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事物内部的这种矛盾性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一事物和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则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当前我国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其内在必要性主要表现在,它是政府行政管理本质的需要、政府行政权力结构合理划分的需要、政府行政管理价值取向的需要、政府行政改革发展和行政现代化的需要。 2大部门制改革的内容 大部制即为大部门体制,即为推进政府事务综合管理与协调,按政府综合管理职能合并政府部门,组成超级大部的政府组织体制。特点是扩大一个部所管理的业务范围,把多种内容有联系的事务交由一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与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比较

NEWSWORLD 《新闻世界》调查研究 【摘要】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商业广播电视体制是目前全世界通用的广播电视制度的三种主要形式,其中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视体制在性质、节目内容、服务的对象、产生的影响等方面,存在着差异,但有着更多的相似点。两者的定义比较模糊、趋同,或者说还不太准确。 【关键词】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国营广播电视体制比较 一、两种体制的概述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是一种介于完全的商业化和完全的政府控制之间的模式。它的资产属于国家所有,但并不由国家直接管理,一般通过国家委托、特许的公共机构提供广播电视节目,不以经济利益为目标,其日常的运作经费以观众的电视机执照费、社会团体与个人的捐助为主,国家财政补贴为辅。大多不接纳商业广告,有的容许少量的商业广告,但明确规定不能影响节目的内容。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下制作的节目一般定位高雅、讲究客观公正、全面准确地报道新闻事件,社会责任至上。最著名的有英国广播公司(BBC)、日本放送协会(NHK)、美国公共广播公司(CPB)、公共电视网(PBS)、全国公共广播网(NPR)等公共广播机构。 按照现行的解释,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一般有三种情况:一种是社会主义的国有模式,因为社会主义的政府代表人 民利益,所以是政党和人民的喉舌和宣 传工具;第二种主要是一些第三世界国 家,如老挝、斯里兰卡等,它们都在20世 纪初从殖民统治下取得独立而产生的, 国内的经济、政治和社会民族问题亟待 解决,政局的稳定成为一切的前提,执 政者自然将广播电视作为宣传工具而 牢牢把持在手中;第三种为一些西方国 家,如法国、意大利、希腊等,这些国家根 据它们自己独特的文化和政治理念,往 往自成体系,采用了广播电视国有为主 的模式,国家拥有并控制该系统,由国 家主管部门分工负责或经营。我国的广 播电视体制当属于第一种情况,属于国 营体制①。为了分析方便,我们选取中国 的广播电视体制作为国营体制的代表, 与公共体制进行比照。 二、两种体制的不同之处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和国营广播电 视体制至少在四个方面有着差异。 第一,双方在所有权和管理模式上 有着差异。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公 共广播电视既不属于私人,也不属于政 府,比如英国广播公司。1927年,英国王 室为改组后的英国广播公司颁发了皇 家特许状,根据该特许状,英国广播公 司作为公共营业性质的独立广播事业 组织,拥有在英国进行全国无线电广播 的垄断权。它的最高决策机构为管理委 员会,成员包括首相、反对党领袖等,具 体操作由下设的总经理负责。日本的公 共广播电视机构NHK的管理机构由政 府首脑提名、议会批准。管理机构确立 后就独立运转,不受政府的领导或控 制,从电视台的办台方针到财政预算、 节目制作、播出,都由管理机构最终决 定。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中,公共广播 电视属于国家财产,政府直接进行管 理。政府有专门的行政部门管理广播电 视,广播、电视台的主要人事任免实行 行政程序,接受政府的控制。如中国的 广播电视事业由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 局直接管理,并接受中共中央宣传部的 指导。 第二,双方在经费来源上有着差异。 在公共广播电视体制中,广播电视的经 费主要来源于广播、电视机的执照收 入、社会个人团体的捐助以及国家的财 政支持。其中以国家的财政支持为辅。 如2003年度日本NHK的收支预算,事 业收入为6802.6亿日元,其中视听费为 6711.1亿日元②。而在国营广播电视体制 中,除了政府投资以外,其他任何部门 无论是国营企业还是私营企业,都不得 在电视台投资或参股。广播电视的经 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财政拨款,保证电 视台的正常运作,同时也接受团体和个 人的赞助。 第三,双方在性质和目的上有着差 公共广播电视体制 与国营广播电视体制的比较 ■赵海奇 98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复习导航——《中国近代化的探索》 姓名 一、【走进历史,整理史实】(认真回忆,提取有效信息) 经过 性质 (地位) 影响 二、【感知历史,评价史实】 1、先进的中国人在近代化的探索之路上(即向西方学习)经历了哪些变化?分别举出事例。。 2、对比西方国家的近代化历程,中国的近代化变革有何不同? 3、学习中国近代化的探索,你有何启示?

4、学习了先辈们在近代化探索中的事迹,作为中学生的你有哪些精神值得学习? 三、【中考再现,巩固知识】 1、1. 19世纪末,中国近代化的核心内容是() A.学习西方军事技术 B.学习西方政治制度 C.学习西方经济技术 D.学习西方自然科学 2、“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能及。……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想一想,这是哪个派别的主张() A、顽固派 B、洋务派 C、资产阶级维新派 D、资产阶级革命派 3、19世纪60、70年代,在中国经营的外国轮船公司因为洋务运动的兴起,生意大受影响,中国海关进口的洋布等数量也大大减少。这说明洋务运动() A.吸引了私人资本投向近代民用工业 B.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 C.对外国资本主义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D.洋务运动达到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目的 4、洋务派举办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 A、自强新政 B、发展资本主义 C、抵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D、利用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维护清朝统治 5、洋务运动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道路的根本原因是() A、顽固派的阻挠、破坏 B、洋务运动未彻底变革封建制度 C、甲午中日战争中中国战败 D、未真正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 6、中日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李鸿章伤感地反省,说:“我办了一辈子事,练兵也,海军也,都是纸糊的老虎……不过勉强涂饰,虚有其表。”对这句话的理解最为正确的应当是()A.洋务运动一无是处B.洋务运动劳而无功 C.洋务运动的目的在于表面做做样子D.洋务运动没有达到“自强”“求富”的目的7、践行了自己“各国变法,都是经过流血才成功的。中国还没有人流血,让我来作第一个吧!”的豪言壮语,为变法图强甘愿流血牺牲的爱国志士是() A.邓世昌 B.康有为 C.梁启超 D.谭嗣同 8、康有为、梁启超作为伟大的历史人物永载史册,主要是因为他们() A、发起了洋务运动 B、发起了维新变法运动 C、领导了辛亥革命 D、参加了新文化运动 9、下列不属于百日维新变法内容的是()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探讨- 一、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概况 到目前为止,我国已经进行了四次政府机构的改革,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政府机关本身的精简,还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转变了政府职能,特别是转变了政府经济管理职能。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背景、内在动因都有所不同,使其呈现出了极其鲜明的个性,表现在:⑴变革的深刻性。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进行的革命性变革,对政府职能的简化、政府组织结构的调整、政府行为方式的改革乃至政府工作人员观念的冲击都是史无前例的;⑵改革与发展相互依存度高;⑶内外部制约因素的相互交织。 二、当代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及其改革的必要性 行政管理体制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科学文化、和谐社会发展的要求,并且其改革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为基点,以重塑政府形象和增强政府公信力为推动力,全面履行行政职责,提高政府的行政意识和能力。 中国行政管理体制中存在的问题: 1、传统的行政管理体制己经适应不了飞速发展的国民经济了,甚至成为其阻力和障碍。上层建筑决定经济基础,所以建立一个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政管理体制成为了当务之急。 2、中国的行政管理机构庞大,人员臃肿,政企不分,官僚主义严重,影响力改革的深入和经济的发展,也影响党和群众的关系,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3、政府部门职能交叉、权责脱节、机构重叠、办事效率低、考核体系不健全。 4、国民收入分配不合理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滞后,影响了党的群众基础。 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能够消除经济社会中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是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根本原因,社会经济和谐的发展与中国行政管理体制的矛盾使得中国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是势在必行啦。同时加上外因的作用,即世界经济的发展进步、世界环境的变化和WTO的基本原则也是促进其改革的原因。 三、针对行政管理体制的问题提出几点改革建议和看法 当前,我国的经济社会正处于深刻变革和全面转型的关键时期,行政管理体制改革面临错综复杂的矛盾,改革进程应稳中求进。必须一切从中国实际出发,紧紧围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总体部署,深刻分析行政管理体制自身所面临的各种矛盾,准确把握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和任务对行政管理体制提出的客观要求,在此基础上制定正确的行政管理改革战略。深化改革的重点主要做到:进一步调整政府机构设置;是合理规范党政机构设置;理顺上下级政府机构设置;减少行政层级。大力培养选拔德才兼备的后备干部,建立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机制。加大调整不称职干部力度;建立健全干部监督机制;加强对干部选拔任用工作的监督,加强对领导干部的监督;逐步完善激励机制。 通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改革,使政府职能更明确,政府机构设置更科学,政府权力划分更细化,政府行为准则更规范,政府运行成本更合理,政府行政能力提高,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职能明晰的、管理科学的、廉洁高效的、依法运行的公共服务型政府。 1、遵循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 我国所处经济和社会转型的特殊发展阶段,并且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特定的要求,根据这一实际来决定“放松政府管制”和引入市场机制的幅度、力度和方式,力求稳中求进,同时加强对市场经济秩序的监管。 2、建立和健全政府行政机制和民主科学决策机制 对于关系到全局的重大决策要进行科学的规划;对于涉及群众利益的决策,要进行专家论证、咨询以及社会公示,由社会组织、公民自主决策;要推行政务公开,建立透明的 1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及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 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现状与走向事业属性与产业属性 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是一个兼行政、事业和产业为一体的混合体,既不是行政单位,也不是事业单位。事业性质决定了我国的新闻媒体不能像其他企业那样自由地出入市场,不能自定方针,而必须服从党和政府的领导;企业管理意味着经济上要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这种模糊的体制长期影响制约了广播电视业生产力的发展,因而通过改革建立一个新的体制,促进广播电视生产力的发展是必由之路。 一、我国广播电视的性质与体制任何一个社会机构的体制都是由其国家性质决定的。我国的国体就决定了我国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属性,即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共产党及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政府和广大人民群众传播新闻、引导舆论、服务社会的舆论工具。因此,广播电视作为新闻媒体的重要阵地,它既是党和政府的耳目喉舌,又是人民群众的耳目喉舌。这也同时决定了宣传和引导舆论是我国广播电视的首要任务。经济上由政府全额拨款,以政治宣传为中心任务,发展规模、办台宗旨都是由上级管理部门和地方政府以行政指令的方式决定。政府在管理方式上,完全采用的是计划经济的管理模式,片面强调广播电视的国家意识形态和思想道德教育的属性,忽视了广播电视作为文化消费品的商品属性。改革开放20 多年来,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具体体现:1、市场经济的发展完善,市场与政府展开广播电视资源配置权的争夺。2、广播电视局(台)已经形成拥有相对独立利益的经济个体,渴望拥有自己生产经营活动的决策权,呼吁政事(政企)分开。3、政府传统的管理体制与广播电视改革实践发生摩擦与冲撞。 二、政府管理职能的转变在广播电视产业发展的新阶段,政府应转变其管理广播电视的职能和角色。实现两个转变:1、由传统型行政管理体制向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2、由过渡型行政管理体制向成熟型行政管理体制的转变。设想:党委、政府经营综合频道,对分众化频道实行商业经营。综合频道保证了对主流思想方向的把握,商业分众化频道保证了最大限度地调动经营者的积极性并有利于频道专业化的形成,又能对综合频道形成竞争而促进其不断发展。而广告上也可以根据产品的特征和频道受众的特征选择投放点,从而促进电视业的良性循环。所有的改革措施都不能违背我国广播电视业的性质,即坚持社会主义路线不变,坚持党管媒体不变,坚持喉舌功能不变。在此基础上,建立健全以市场为基础、以政策为导向的国家产业政策,在完善的产业政策的指导下,政府才能实施对广播电视业变革的宏观调控和有效主导,我国的广播电视产业也才能获得健康发展。 广播电视产业化的现状与困境关于“产业化” 一、关于“产业化”的概念按照现代经济学的解释,在现代经济活动中,产业是指具有某种同类属性的企业经济活动的集合,一个产业可以由多个企业的同类经济活动组成,一个企业也可以不只是从事单一经济类型活动,可能从事多种类型的经济活动,即从事多产业经营(跨行业经营)。因此,从宏观角度来说,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中国早期近代化探索 洋务运动 H 川行P8(下),八上P28 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维护清王朝统治 领导阶级:地主阶级洋务派 内容:H 川行P8.6(右下) 性质:失败的封建自救者运动 失败原因:H 川行P9.9(2)(左中) 意义:H 川行P9(左中)(方框) 戊戌变法 H 川行P9(左中),八上P32 主张:救亡图存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维新派 失败原因:H 川行P9(左下)(红笔) 公车上书意义:H 川行P9.4.D (左下) 性质:H 川行P9.5(右中) 多重性质:H 导学思P2.4(右上) 意义:H 川行P9.6(右中) 教训: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戊戌变法与明治维新:资料P4.3(下)、导学思P21(下)、H 川行P36.5 (上) 辛亥革命 H 川行P9(右下),八上P37 主张:三民主义 领导阶级:资产阶级革命派 经过:H 川行P9.5(右下)、H 川行P10.7(表格) 性质: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启示:在帝国主义时代和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的社会,资产阶级共和国的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意义:H 川行P10.6(2)(3)(左中) 失败原因:①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弱小(根本原因)②受到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双重压迫 革命不彻底原因:民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妥协性,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果实 新文化运动 H 川行P10(左下),八上P43 主张:民主与科学 领导阶级:激进的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内容:H 川行P10.7(右中) 性质: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 意义:H 川行P10.8(2)(右中) 总结 特点:由学习西方器物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由表及里,层层深入。 相同点及不同点:H 导学思P1.1(左下) 联系:洋务运动为资产阶级领导近代化奠定了阶级基础;戊戌变法促使资产救济政治斗争由改革转向革命 中国的政治民主化进程:H 川行P9(右下)(方框) 启示:近代化探索是中国人民争取民族独立、救亡图存的探索。它说明地主阶级、农民阶级和资产阶级不能改变中国的命运;资本主义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旧中国行不通;只有共产党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近代中国社会的发展趋势:发展资本主义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 影响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发展的因素:H 导学思P1.2(右下) 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特点、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在中国近代史上的地位和作用:H 导学思P2.3(左中) 中国早期近代化的几个阶段:H 导学思P2.6(右下) 产生 初步发展 进一步发展 遭到扼杀 时间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 一战期间 一战以后 原因 外商企业刺激,洋务运动的诱导,外国资本 主义入侵破坏了自然经济。 甲午战争后自然经济进一步瓦解。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放宽了对民设厂的限制。 (根本原因)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放松了对华侵略;辛亥革命冲击了封建制度;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了有利于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受实业救国思想的推动。 一战以后帝国主义经济侵略卷土重来 分布 上海、广东、天津等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我国沿海地区 代表 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同文书局 张謇的大生纱厂 特点 产生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受西方列强和封建主义双重压迫。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 一战期间发展迅速。出现了“短暂的春天”。面粉业和纺织厂发展最快。 结局 倒闭或被外企吞并 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发展 成为社会主义经济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

世界广播电视三大管理体制 按照当前学界的普遍认同的观点,根据资金来源、组织结构、运作方式、与政府和社会其他组织的关系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将目前世界各国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分为三大类。 体制类型代表国 家或媒 体 体制主要特点主要优势主要劣势 国有体制前苏联 等社会 主义国 家,发展 中国家 的国营 台 (1)媒体资产为国 家所有;(2)政府 将其作为国家事业 单位直接领导和管 理;(3)媒体领导 成员由政府任命, 业务活动受政府监 督;(4)媒体运作 经费大多由国家拨 款。 (1)便于国家实施 统一管理,有计划 地安排人力物力财 力;(2)合理安排 各台设置,协调互 补;(3)使广播业 务更符合国家需 要,从而使社会效 益得到保证。 (1)广播事业受政治 干预多,业务侧重于 对政府、领导负责, 忽视对受众多样化需 求的满足;(2)行政 化管理,高度集中, 缺少激励机制,缺乏 活力。 公共体制发达资 本主义 国家和 发展中 国家的 公共台, 如西欧 的BBC、 日本的 NHK。 (1)媒体资产为国 家所有;(2)电台 保持相对独立性, 实行企业化管理和 运作;(3)媒体领 导者是该媒体的董 事会,其成员由政 府提名、国家元首 批准;(4)媒体受 到政府规范和监 督,具体业务由电 台自主决定;(5) 媒体运作经费来自 受众缴纳的视听费 和国家拨款,辅之 以广告收入。 (1)便于国家宏观 调控,使广播业务 符合国家整体需 要;(2)媒体具有 相对的独立性,避 免了政府过多的行 政干预,运作有活 力;(3)董事会成 员来自社会各界, 有利于实现媒体的 社会化管理;(4) 收入来源以视听费 为主,一方面使媒 体经营运作有财政 上的保障,另一方 面是媒体始终受到 受众监督,为受众 服务意识强。 (1)由于国家介入媒 体组织管理,媒体运 作仍会或多或少有 “行政化”倾向;(2) 由于受到政府保护, 财政来源有保障,因 此媒体容易在社会上 处于“垄断”地位, 缺乏竞争,不利于自 身的改进,经营活力 也会减小。 私营体制发达国 家和发 展中国 家的私 立台,如 (1)媒体资本为私 人所有;(2)媒体 在法律范围内自主 经营,自行决定业 务方针;(3)国家 (1)媒体不受政府 干预,可以千方百 计满足受众多样化 的需要;(2)媒体 在市场环境中生存 (1)媒体以营利为目 的,为追求经济利益 常常忽视社会效益; (2)一味迎合受众需 求,“惺、星、性”

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

热点专题中国近代化的探索和思想解放潮流 【专题考点】 1、思想家:魏源、严复 2、近代化的探索(学习西方三步走);洋务运动(中国近代化的开端)--经济近代化、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政治的近代化、新文化运动--思想的近代化。 3、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 【专题线索梳理】 鸦片战争后,西学大量传入,资本主义列强的侵略,一方面加速了封建制度崩溃,一方面激起了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斗争,反映在思想领域中就是把“孔孟之道”作为革命的主要对象。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对传统儒学思想都有不同程度的触及与批判;新文化运动更是把斗争锋芒直接指向维护封建制度的孔教。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传播,从根本上冲击与动摇了儒学在中国思想领域中的统治地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彻底废除了尊孔读经,儒学不再作为社会统治思想而主要是作为民族文化遗产,被人们认识和反思。 一、列举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的著名思想家:魏源、严复。见《突破与跨越》P34 (1)魏源:鸦片战争时期,主张(目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即学习外国的长处,抵抗外国的侵略);(师夷长技以制夷有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之法(侧重军事技术)。 著作:《海国图志》—系统介绍南洋、欧美各国的历史地理;意义:激发了中国人学习西方科技,有利于人们研究现实问题。林则徐、魏源由此被称为近代中国“开眼看世界第一人”。 (2)严复——被梁启超称为“中国西学第一”,:戊戌变法时期,主张:效仿西方,推行维新变法,建立君主立宪制;译著:《天演论》;意义:启发了知识界去探索西方先进的社会,也打击了封建顽固势力;书的按语里激励人们“自强保种”,救亡图存,反对外来侵略。 二、中国近代化的探索见《突破与跨越》P24、27、29 (一)近代化的含义: 1、“近代化”在经济、政治上的含义(核心):经济的工业化(是洋务运动);政治上的民主化(是戊戌变法。)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