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改革的文献综述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刘文婷

指导教师唐圣菊

摘要:随着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展,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在现在的条件下,我国原先的广播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因此我国广播电视传媒体制的改革和发展是当代的必然趋势。本文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概念、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发展趋势以及关于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构想等方面对有关文献进行了综述。

关键词:广播电视体制;体制弊端;发展趋势

About the reform of broadcast TV media system literature

summary

Student majoring in Public Administration LiuWenting

Tutor TangShengjv

Abstract: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the improvement of people’s quality, the gradual growing market and government streamline administration and institute decentralization, it takes place comprehensive and profound social change. In present situation, owning to the former broadcast TV system of china can not consist with the new condition for the transmission need and career development, some negative problems have emerged, hence the reform and development of broadcast TV media system is becoming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contemporary era. This article summarized some references in terms of the concept, the present state development trend and the reform idea of broadcast TV system.

Key words: Broadcast TV system; The negative problems of broadcast TV system; The tend of broadcast TV system

自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随着中国广播电视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不断涌现,中国广播电视界出现了一个非常引人关注的现象,这就是我国广播电视传媒的体制改革。从社会群众到业内编辑记者,从中央电视台到县级电视台,关于体制改革的问题仍然是当前讨论最热烈、最火爆的话题。虽然我国的传统广电体系在上世纪80年代发挥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这种体系已经渐渐不能适应社会的发展.。为了使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改革地更加完善,能够更好的与国际接轨,政府和社会各界都提出了很多改革的设想和和对策,在一定程度上对我国电视传媒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

一、广播电视传媒体制的概念

(一)西方的广播电视体制

胡正荣认为,所谓体制,是对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在机构设置、领导隶属关系和管理权限划分等方面的体系,制度,形式的总称。广播电视体制是广播电视制度的具体实现形式。广播电视制度是由经济制度决定的,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由广播电视所有权、基本性质、基本目标等方面所构成的规范体系。广播电视体制就是这一规范体系的具体表现形式和实现形式,即在一定的制度范围内,广播电视系统内部所属单位责权利的具体配置和划分,以及根据这种划分所设置的机构和所形成的组织和规范。具体来说,包括广播电视机构的设置、经营方式、经费来源等内容。[1]121-122

张海潮认为,按照广播电视的传统理论,世界上的广播电视管理体制,一般划分为三种模式:国家经营型,公共机构经营型,私营商业型。依据这种划分方式,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属于国家经营型,即广播电视台所有权归全民所有,由执政党和政府来领导,并规定其工作任务,任命领导人,经费全部或大部分来自政府拨款。[2]86金冠军、郑涵总结,西方公共广播电视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1、国有社会公营体制:国有社会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是指以资产国家所有和经营活动由公司在社会参与下自主进行为基本特点的一种体制。并且由于法律的明确规定或强大的文化传统,政府和国会都不能主导国有公营型广播电视公司最高管理机构的人选。2、社会联合公营体制: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体制,是以众方政治力量共同认可公共广播电视组织结构、领导人选和大政方针为核心特征的。在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中,党派、社会团体、区域势力(地方与社区)的竞争和合作最终决定了广播电视经营机构的传播活动与最高层的人事安排,中央政府广播电视主管部门一般不能干涉和直接影响社会联合公营广播电视经营机构的人事安排和节目内容,只能依法进行很有限的宏观调控。3、国会主导下的国有公营体制:在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体制中,国会是决定全国性公共广播电视的中心力量,在机构组建,尤其是公共传媒领导人选安排,或在日常行业行政监管方面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各国政治文化传统、国会组织结构和有关公共广播电视法规体系差异很大,所以国会主导下的国有公营广播电视体制呈现出不同的政治特色,有的党派特征明显,诸如意大利,有的则相反,诸如丹麦;有的社会代表性较大,有的则不然。4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公共体制:政府主导下的国有公共体制,是以中央政府作为最终向国会负责的主要角色对公共广播电视进行领导为基本特征的一种广播电视体制。不管是国有社会公营型,还是社会联合公营型和国会主导之下的国有公营型,公共广播电视经营机构都是此领域的中心主体,政府一般不能左右其依法开展自主经营活动,并且政府也不可能起主导作用,而只能作为众多影响公共广播电视的重要一方,主要是发挥些宏观行政调控功能,并且还深受其它政治势力的制约。[3]28-29

(二)中国的广播电视体制

中国目前的电视体制是四级办电视的构架。一级政府一级电视台,因而中国有了3000来家电视台,比欧美12个发达国家电视台的总量还要多500多座。这

种体制在当时情况下出现,应该说有它产生的合理性、存在的必要性。

李立功指出,我国广播电视制度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是从80年代初期随着具有中国特色的完整的“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的形成开始的。1982年5月,首先在我国中央电视台成立了广播电视部。1983年3月至4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制定了8项极为重要的大政方针,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这一政策极大地调动了中央和地方两方面办广播电视的积极性,特别是调动了地方市、县两级发展广播电视事业的积极性,从而大大加速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扩大了广播电视的覆盖。到1988年底,全国广播电台的数量已由1982年的

118座增加到了461座,电视台的数量也由1982年的47座增加到了422座,全国广播和电视人口覆盖率分别从1982年的64.1%和57.3%提高到了70.6%和75.4%。实行四级办广播电视的方针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地发展起来。[4]苑书凤认为,在八十年代以前,中国不到10个电视台,电视事业的发展远远滞后于发达国家的水平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这种情况下,1983年3月到4月召开的第十一次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政策,动员各级政府的力量,调动各方的积极因素,促进广电事业的发展,在事业的起步之初无疑是有其积极作用的。[5]

二、我国广播电视体制存在的弊端

用辨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历史问题,应当说现在的四级办电视的体制是当时社会的体制条件和技术条件的必然结果。但是到了今天,科技飞速发展、民众素质提高、市场逐步发育,政府简政放权,整个社会发生了全面而深刻的变化。那么,在现在的条件下,电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传播需求和事业发展的新形势,出现了一些弊端。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的现状已不容乐观。

(一)小型分散

黄升民,丁俊杰谈到,中国的电视正在重复20年前中国工业小型、分散的老路。在这样的体制条件下中国的电视台谁也没有办法提高生产力水平。从普遍的情况来看,省级电视台和中央电视台要稍强一些,沿海发达地区的个别地(市)级电视台也能够继续维持下去,而大量的地、县电视台甚至西部的部分省级电视台基本上没法正常维持生存。加之相互封闭与市场割据,大多处于一种自给自不足的状态,没有能力自己制作像样的电视节目,也没有过多资金购买节目,所以个别电视台廉价购进的播出带比大街上录像厅播的带子质量还要差,盗版现象也屡禁不止。[6]74

吴贤纶认为,一个电视台,麻雀虽小,肝胆俱全,重重叠叠的管理机构消耗着有限的投入,而节目生产却拼命求“全”,这实际上在自杀着有限的一丝生息。而中国的电视节目除观众喜爱的电视剧外,基本上处于一种自制自播的状态。因此,事实上,除了中央电视台能够维持它节目的自制自播外,绝大多数的省(市)级电视台自制自播的节目都存在着巨大的亏损。按中等经济水平电视台的价位测算,一分钟电视剧的成本约5000元,一分钟新闻的成本约1000元。如果自己生产节目仅自己播,电视剧每集45分钟,成本约20万元,每20分钟一档新闻成本2万元,按这些地区黄金时段广告价的7折计算,应分别带广告14分钟和3分钟,若加上税收、上缴和管理费用约占广告总收入的40%,则需带广告22分钟和5分钟才能回收成本,若这些节目在非黄金时段播出,则需带广告70分钟和15分钟,因为电视台不能只是黄金时段才制作和播出节目。拥有政府特配的频道资源,只要严格要求节目的制作与播出质量,并实行严格意义上的成本核算,全国3000来家电视台有利润的将达不到10%。由此看来,这种体制结构确实需要改进。[7]

(二)资源浪费

林晖认为,一级政府一群电视台,在省会城市,至少有四家(多的达到10多家)以上的电视台在竞争,形成了复杂而拥挤的格局。几乎所有的台又都有一种心态,把自己的频道办成综合频道,作为电视台地位和身份的象征。所有的节目都要作,所有的节目都要播,都用抢夺同一资源维持虚假的繁荣,因此就造成了雷同性较强的资源浪费。

[8]

熊忠辉认为,通常省级电视台会有2~4套节目,省有线台会有4~6套节目,由于分散经营,各自为政,形不成合力,造成相互间节目雷同,内容重复。如某城市有线和

无线,省和市要分别建3个1000m2的演播室,本地节目制作量根本用不完,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因此出现了许多奇怪的现象:1、是多台一面,一个电视台一个综合频道,全国上千个综合频道,全是什么节目都做,什么节目都播,都成了封建经济条件下的农户,自己种菜、养鸡、植麻、栽棉、织布、榨油、舂米、酿酒,这样如何能够提高节目质量和专业管理水平。2、是多台一腔。一个普普通通的会议、寻寻常常的活动,多家电视台蜂拥而至。常常一个地方多家电视台以同样的形态在同一时间播出同一个题材。

3、是多台一戏。全国几十家电视台在同一时间播同一部电视剧的事屡见不鲜。最令人反感的不仅于此,每年几千台春节晚会耗费好几个亿,中看的有几台?这也是我们的春节晚会年年让观众燃起希望、年年让观众失望的原因之一,因为没有能力整合资源。

4、是多台竞奢。资源的浪费还表现在大量的投资被用于非生产性的设施,各级都建什么中心,省级的几个亿,地级的几千万,县级的几百万,多数都是豪华气派的办公楼,生产性的设施有多少?这实际是一种恶劣的攀比风。“外树形象”固然不错,但拖着大量的债务来树这个形象恐怕就要考虑其动机了;但“内强素质”呢?是不是楼房建得铺张奢侈素质就高了?如果把这大量的非生产性投资用于补充严重紧缺的节目生产又是什么状况?大家有目共睹凤凰台100多人挤在一层楼房,两套节目照样做,收视率照样高。在设备购置上同样如此,有钱的台大量重复购置,使用率却极低,无线台的设备却严重缺乏,节目制作始终上不了档次。电视的高档设备价格极其昂贵,闲置不用折旧和资金利息照样发生,这样的资源浪费确实让人痛心。[9]45-46

(三)管理混乱

陈积银谈到,小农经济的生产水平必然是小农经济的管理方式,目前一般电视台的管理可以说基本上是原始的、粗放的。相当部分电视台内部没有现代管理必需的科学的专业分工,内设机构、节目设置以及各部门内部职能配置都是小而全的模式,既无法实现生产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组合,又不利于专业制作水平的提高和专业人才的培养。同时,普遍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成本核算,不讲求电视资本的计划投入、准确投入、有效投入和投入回收,多数仍采用收、支流水帐方式记帐,电视资本的使用还处于主观、随意状态,存在严重的浪费。加之,产品质量检评仍是沿用经验标准和相对标准,没有科学的、系统的质量评鉴体系,缺乏客观的、理性的、量化的因素,或质量评鉴与投入、与个人收入不相关,使产品质量没有明确、具体的价值取向和指导标准。并且,由于以上诸种因素,在电视行业,按劳分配机制并未形成,谈不上多劳多得,更谈不上优劳多得,从总体上看,是靠资源垄断性占有维系着行业的相对高收入,至于是分配的利润还是分配的成本,谁也说不清楚;具体到人头,仍是事实上的大锅饭,至于内部的相对差距,基本上仍然是靠相对的资历或资源优势(制作重点节目和黄金时段节目)形成的。或许可以片面地说:电视行业是全国各行业中管理相对落后和混乱的。[10]178我国的电视体系不同于欧洲国家的公共服务电视体系。一本外国著作认为,欧洲国家对于公营电视台实行控股,却不直接干预管理事务和节目制作,不干预电视台人事安排,其服务目标也是以公共利益为主导,不是以政党政策为主导。因此在向商业化转型的过程中,能够较快适应市场需求和专业运作目标。在中国,要实现公共服务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体制转型还是一个比较艰难曲折的过程。[11]36-37

(四)恶性竞争

胡爱军认为,由于僧多粥少,市场小,生产和播出的单位太多,对有限资源的恶性竞争就表现得十分突出。比如广告客户对广告的投放,是按照特定经济区域的产品销售量来进行的,相对于一个区域,既不会因为台多而增加投放,也不会因为折扣高而减少投资,一个区域多个台的自相残杀却把广告折扣全部杀乱了,这就造成了恶性竞争。[12]

郭镇之认为,国产电视剧数量不少,但精品不多,特别是今年海外电视剧有限进入黄金时段以后,国产剧就更加宝贵,大家都来疯抢。前年一个中等价位的省级电视台购

进电视剧约花费1500万,今年猛升到3000万左右。电视剧也由卖成片,倒卖样片、倒卖片花、倒卖剧名、倒演员名单。相反,电视的对外宣传却形不成合力,因为谁也长不大。中央电视台去年的广告收入近60个亿,在国内排名第一,但在世界电视百强中仅列51位。在当年的世界电视百强统计中,排在前9名的有5个都是美国台,第一名是时代华纳,收入132亿美元,折合人民币1000多亿元,相当于中国全部电视台总收入的7倍,相当中央电视台的20多倍。在国外基本上看不到中国的电视,令国人感到深深的失落和莫大的耻辱,这就使恶性竞争的结果。[13]62

三、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发展趋势

大多数学者认为,目前,中国媒体走进建国以来最大力度的改革时期,传媒走进市场,市场运营的规则业就走进了传媒,传统的传媒理念越来越受到冲击和挑战,以往的价值取向和经营方式在当代背景下会有不同程度的突破与重建。

沈国芳认为,体制为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制度框架。体制选择得当,直接影响到广播电视业的发展,当一定的社会生态环境发生变化时,体制的改革就成为广播电视业发展的关键。选择与国际接轨的广播电视体制模式,建构高水平的广播电视产业市场体系,建立配套的广播电视业管理制度,是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三个关键问题。

[14]

胡存年认为,按照广播电视媒体自身说具备的宣传功能,信息服务功能,产业功能,重新界定广播电视业的管理制度,重新界定起宏观组织结构和微观组织结构,制定和采用行政的、经济的、法律的管理方法体系,这一点在上海广播电影电视局、无锡市广播电视局以及其他一些地方的改革实践中,都基本趋于一致。这也是我们整个中国广播电视体系需要改革的方向。[15]

李金标认为,在广播电视事业经过以“广播电视事业”为基本特征的初期发展阶段和以“事业单位,企业管理”为基本特征的探索发展阶段后,目前已进入大整合、大汇流的全新产业化发展时期,并成为新兴文化产业的重要部分。但是,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仅要受到国情和社会制度的的限制和影响,而且还要受到思想观念的束缚。在中国,广播电视系统比起报业系统来讲,管理思想显得更加谨慎。主要原因还是出于政治稳定和意识形态方面的考虑,其次是广播电视行业内部多年形成了单纯的技术工具观念,比较缺乏现代传播理念和人文理念。因此广播电视系统的观念更新与体制改革的阻力很大,时进时退,发展相对缓慢。就行业性质而言,广播电视系统是一个知识密集、人才密集、技术密集,并担负“党和人民喉舌”功能的系统。在新的形势下,如何保障党和政府对广电系统的宏观调控扎实有效,籍以保证舆论导向正确,如何保障制作出更多更好的电视节目,如何增强经济实力,构建强势的主流媒体,这三个问题是未来广播电视生存、竞争与发展的三个支撑点。基于此,未来广播电视的体制改革,是否可以从三个方面着手,即:宏观管理制度、采编播运作制度和经营分配制度。也就是说,从政策上对这三个方面的制度做出符合国情与适应新形势发展要求的新的界定、新的要求。[15]查天翔认为,随着计算机技术及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及普及,世界进入了网络时代。传统产业将面临极大的挑战,但其中也蕴含着极大的发展机遇。我国加入WTO后,信息产业将面临世界级大公司的冲击,我们广电行业及其信息传输网络也不例外。中国广电系统如能以现有的CATV/HFC网为基础,尽快建成适应新形势要求的多功能综合信息网(含多媒体数据广播、远程教学、互联网接入服务、IP电话、可视电话VT、电视电话会议VC、音频点播AOD、视频点播VOD等功能),将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这也是我国广播电视体系改革的一个方向。[16]

四、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构想

面对目前中国广电体制存在的种种弊端和问题,我们不得不进行改革。

于云先认为,要改革广电体制首先要改革电视节目制作市场准入制度,形成多制作主体,多投资主体进入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新格局,其次要改革电视流通体制,建立畅通便捷的电视服务体系,最后要改革电视业微观运行机制,进一步促进电视业的发展。

[17]

肖光裕认为要改革广播电视体制要做到一下几点:第一,把允许经营的资产、资源和业务从目前的事业体制中分离出来,与事业部分分别管理、分别运营。除新闻宣传以外的社会服务类、大众娱乐类节目,特别是影视剧的制作经营可以从现有体制中逐步分离出来组建公司,实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依法纳税。第二,体育、交通、影视、综艺、音乐、生活、财经、科教等频道,在确保频道作为国家专有资源不得出售、租赁和承包,确保节目终审权和播出权牢牢掌握在电视台手中的前提下,经批准可以组建公司,探索进行频道的企业化经营。2004年12月召开的全国广播影视工作会议进一步明确规定,对于部分允许经营的频道,可以组建公司进行企业化运作,但吸纳社会资本不超过49%,并且不可引入外资。第三,允许各类所有制机构作为经营主体进入除新闻宣传外的电视节目制作业。电视台和广电集团(总台)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的单位,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可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条件成熟的电视节目(包括电视剧)生产营销企业经批准可以上市融资。第四,允许境外有实力有影响的影视制作机构、境内国有电视节目制作单位合资组建由中方控股的节目制作公司。特别是2004年12月28日开始施行的《中外合资、合作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企业暂行规定》,以政府令(国家广电总局、商务部令第44 号)的形式,进一步规定,境外专业广播电视企业(港、澳、台地区可包括其他经济组织),与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机构和境内其他投资者,可以合资、合作设立专门从事或兼营广播电视节目制作发行业务。至此,外资被允许进入中国广播电视节目制作领域的政策和具体安排完全明朗化。但仍不包括频道的公司化经营业务。[18]

崔春利认为,要实行广播电视体制改革首先要做到深化体制改革,实现产业化经营。另外还要以资本,业务为纽带,实现全网有效整合。改革滞后的广电管理体制必须依靠政府行为和市场机制的双重因素,而广电网络的整合,则需要经济,技术,业务,行政等多种手段,这样才能建立以资本,业务为纽带,以科技创新为动力,统一标准,统一建设,互联互通,资源共享的管理体制。[19]

毕一鸣认为广电体制的改革必须把握住一下几点:第一,要围绕电台,电视台推进体制机制改革,焕发电台,电视台的活力,努力做强做大广播电视主业。第二,要培育和塑造新的市场主体,充分挖掘和发挥广播电视产业潜力。第三,要循序渐进,积极稳妥,在舆论导向和市场去向方面寻求结合点,在改革压力和行业承受力方面寻求平衡点。

[20]

沈国芳认为,中国电视体制改革的呼声日益提高,未来电视体制改革的发展路径值得业界深思。这需要广电继续明确产业身份,尽快与国际媒介市场接轨,破除地方壁垒,建立新的产业链;改变效益获取方式,优化电视经营结构,这是未来中国电视体制改革的发展路径。[21]

王潞明认为,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中实施电视人才战略才是改革的最主要的途径。首先实施人才战略要在体制改革,机制创新中全面推进。其次,实施人才战略,要转变观念。要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并且要树立人才管理的观念。再次,要营造适宜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这就包括要全面推行会员聘任上岗制;建立并严格执行职称评聘分开制度;初步建立与市场接轨的人才考核制度;加强人才培训。综上所述,电视人才战略是当前电视台应对市场竞争的重要手段。[22]

熊忠辉认为,要想进行广电体制的改革首先要做到宏观管理制度应体现“传媒是党

和政府的喉舌”这一主旨,从根本上保障舆论导向,维系意识形态的安全,这无疑是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首要问题。具体包括传媒的所有制形式,传媒与党、政府的关系,传媒之间的关系等。其次在采编运作制度方面,实行“制播分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另外在经营分配制度方面,允许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形式多样、自主灵活的分配激励机制[23]

五、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在近十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先的“四级办”广播电视体制确实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事业在八十年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规模迅猛地发展了起来。但是,正如一枚硬币的两面,这一方针在推进广播电视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暴露出了其体制模式的局限性。于是对于中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呼声便越来越明显。

中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就是要把广播电视的发展由外延粗放型转向效益集约型。改革的重点是要突破“四级办”的老框框,以释放现有广播电视生产力的能量。这就要求把中国星罗棋布的广播电台、电视台进行一次大的整合。对此,众多学者对我国广播电视体制的改革和发展都提出了不少建议和对策,大多数还是集中在广电集团自身方面等微观管理的研究上,其中主要是研究如何使电视台和广电集团内重组或转制为企业单位,如何在确保控股的前提下吸收国内社会资本探索进行股份制改造和产业化发展。但是笔者认为在对于政府提供的政策支持等宏观管理方面的研究却相对欠缺。所以,对这一方面的有关研究还要有待加强。此外,学者们在研究我国的广播电视体制与其他发达国家广播电视体制之间差别的研究也相对较少,这样会使得我国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不够全面。因而,上述几个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去进一步研究与探讨。

参考文献:

[1] 胡正荣.传播学总论[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2] 张海潮.电视中国——电视媒体竞争优势[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1.

[3] 金冠军,郑涵.论当代西方广播电视体制的公共模式[M].北京:学林出版社,2002.

[4] 李立功.广播电视集团化改革的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

[5] 苑书凤.电视体制改革的新尝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8)

[6] 黄升民,丁俊杰.媒介经营与产业化研究[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

[7] 吴贤纶.在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内考察广播电视事业的前景[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1995(1)

[8] 林晖.类型化——中国广播电视发展的必由之路[J].新闻记者,2004(3)

[9] 熊忠辉.中国广播电视业发展追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10] 陈积银.试论我国传媒体制改革.中国东西部传媒经济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出版,2004.

[11] Manfred Kops.Analyses in public broadcast television and his the economy source[M]. NewYork:NewYork university press,2001.

[12] 胡爱军.传媒业的2001与未来[J].新经济导刊,2001(6)

[13] 郭镇之.90年代后期欧洲公共广播业的[M].天津:天津出版社,2001.

[14] 沈国芳.中国电视体制发展路径[J].现代传播,2006(5)

[15] 胡存年,李金标,张健.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与机制创新[J].电视研究,1999(12) .

[16] 查天翔.论中国广电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西部广播电视,2002(2)

[17] 于云先.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点想法[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5)

[18] 肖光裕.改革原有体制迎接新的挑战──关于城市广播电视体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0(3)

[19] 邓斌.从看得见的节目到“看不见的手”——电视体制改革初探[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3)

[20] 毕一鸣.广播电视改革三题——观念、体制、机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2(8)

[21] 沈国芳.规避电视体制改革中的“自我商业化”倾向[J].视听界,2006(5)

[22] 王潞明.在广播电视体制改革中实施电视人才战略[J].电视研究,2004(6)

[23]马雨农.体制:中国广电集团化的关键词[J].视听界,2002(5)

文献综述范例模板

文献综述 学生姓名学号 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专业市场营销 题目关于中华老字号品牌发展的文献综述指导教师 2017 年 6 月

一、前言 中华老字号品牌是我国商业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但如今由于消费行为、传播环境的碎片化与多元化、民族意识的回归等因素,给老字号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为了改变当今老字号面临的逐渐衰亡的现象,重振老字号品牌。本文搜集了20篇相关文献并根据各家学者的观点,整理汇总成一篇文献综述。先是对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做归纳整理,接着对当今中华老字号发展的现状情况进行了搜集整合,着重分析了当下中华老字号面临的问题,如缺乏创新、品牌传播方式落后、商标保护意识薄弱等问题。同时根据各位学者针对问题提出的相关建议做了整理,以便为今后对中华老字号的深入研究提供借鉴作用。 二、正文 (一)、中华老字号的概念和界定 老字号是数百年商业和手工业竞争中留下的珍品,都各自经历了艰苦奋斗的发家史而最终统领一行。中华老字号的定义随着时代的发展也有不同的解释,以下有几种不同的,具有代表性的概念和界定: 熊长博(2011)在《中医药老字号的现代化之路》中指出:2006年商务部官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定义是指历史悠久,拥有世代传承的产品、技艺或服务,具有鲜明的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取得社会广泛认同,形成良好信誉的品牌。除此之外,品牌的创建时长不得低于50年。[1]程国鹰(2011)在《中华老字号杏花村“汾酒”品牌创新策略研究》里将中华老字号的界定整理出来,具体为:品牌创立于1956年(含)以前,传承独特的产品、技艺或服务,有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企业文化,具有中华民族特色和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具有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内地资本和港澳台地区资本相对控股,经营状况良好,且具有较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2] 刘婧维(2014)在《中华老字号企业网络营销研究》中认为中华老字号是指在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中,沿袭和继承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和独特的工艺,历史悠久,取得了社会广泛认同,赢得了良好信誉的产品品牌。[3]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建筑设计参考文献综述: [1]《房屋建筑学》,邢双军主编 建筑学作为一门内容广泛的综合性学科,它沙及到建筑功能、工程技术、建筑经济、建筑艺术以及环境规划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般说来,建筑物既是物质产品,又具有一定的艺术形象,它必然随着社会生产生活方式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并且总是受科学技术、政治经济和文化传统的深刻影响*建筑物—一作为人们亲手创造的人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耗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它除了具行满足物质功能的使用要求外,其空间组合和建筑形象又常会赋予人们以精神上的感受。 [2]《建筑设计防火规范》(GB50016-2006) 1.0.1 为了防止和减少建筑火灾危害,保护人身和财产安全,制定本规范。 1.0.2 本规范适用于下列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建筑: 1 9层及9层以下的居住建筑(包括设置商业服务网点的居住建筑); 2 建筑高度小于等于24.0m 的公共建筑; 3 建筑高度大于24.0m 的单层公共建筑; 4 地下、半地下建筑(包括建筑附属的地下室、半地下室); 5 厂房; 6 仓库; 7 甲、乙、丙类液体储罐(区); 8 可燃、助燃气体储罐(区); 9 可燃材料堆场; 10 城市交通隧道。 注:1 建筑高度的计算:当为坡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檐口的高度;当为平屋面(包括有女儿墙 的平屋面)时,应为建筑物室外设计地面到其屋面面层的高度;当同一座建筑物有多种屋面形式时,建筑 高度应按上述方法分别计算后取其中最大值。局部突出屋顶的瞭望塔、冷却塔、水箱间、微波天线间或设 施、电梯机房、排风和排烟机房以及楼梯出口小间等,可不计入建筑高度内。 2 建筑层数的计算:建筑的地下室、半地下室的顶板面高出室外设计地面的高度小于等 于 1.5m 者,建筑底部设置的高度不超过2.2m 的自行车库、储藏室、敞开空间,以及建筑屋顶上突出的局部设备用房、出屋面 的楼梯间等,可不计入建筑层数内。住宅顶部为两层一套的跃层,可按1 层计,其它部位的跃层以及顶部 多于2 层一套的跃层,应计入层数。 1.0.3 本规范不适用于炸药厂房(仓库)、花炮厂房(仓库)的建筑防火设计。 人民防空工程、石油和天然气工程、石油化工企业、火力发电厂与变电站等的建筑防火设计,当有专门的国家现行标准时,宜从其规定。 1.0.4 建筑防火设计应遵循国家的有关方针政策,从全局出发,统筹兼顾,做到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 1.0.5 建筑防火设计除应符合本规范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一) 泰罗:《科学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 西蒙:《管理行为》。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4年版。 马克斯、韦伯:《经济与社会》,商务印书馆1997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奥斯特罗姆:《美国公共行政的思想危机》上海书店1999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R、J、斯蒂尔曼编著、李方等译:《公共行政学》(上、下),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出版。 R、登哈特:《公共组织理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尼斯坎南:《官僚制与公共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敦利威:《民主、官僚制与公共选择》。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奥斯特罗姆等人:《公共服务的制度建构》上海书店2000年版本。 查尔斯、J、福克斯等:《后现代公共行政话语指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年11月版。 B、盖伊、彼得斯:《政府未来的治理模式》,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巴泽尔:《突破官僚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1月出版。 查尔斯、沃尔夫:《市场或政府权衡两种不完善的选择》,中国发展出版社 1994年版。 O、C、麦克斯特:《公共行政的合法性一种话语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12月出版。

V、登哈特和R、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简、莱恩:《新公共管理》。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C、胡德:《国家的艺术:文化、修辞与公共管理》。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 弗里德利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奥斯本和盖布勒:《改革政府》。上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 亨廷顿:《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年。 罗西瑙:《没有政府的治理》。江西人民出版社2001版本。 霍恩:《公共管理的政治经济学》。中国青年出版社2004年出版社。 Sabtier:《政策过程理论》。出版社2004年版。 艾伦、巴比:《社会研究方法基础》,华夏出版社2000年出版。 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出版。 迈耶和布鲁德尼:《公共管理中的应用统计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 何晓群和刘文卿:《应用回归分析》。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应国瑞:《案例学习研究》。中山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 费斯勒、凯特尔:《行政过程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2 年版(入学考试必读)。 纳特、巴可夫:《公共和第三部门组织的战略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F、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华夏出版社1987年版。 詹姆斯、Q、威尔逊:《美国官僚政治政府机构的行为及其动因》,上海译文出版 社1990年版。 戴维、H、罗森布鲁姆:《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鲁宾:《公共预算中的政治》。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2015年优秀行政管理专业参考文献。

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文献综述

有关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文献综述: 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特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领导科学2011年05期王振海; 刘文俭; 青岛行政学院; 青岛行政学院管理学教研部;】 根据此篇文章,与前四次改革相比,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具有的鲜明时代特点: 特点一是鼓励地方因地制宜、大胆探索。在机构设置方面,中央对机构具体设置形式、名称、排序等,不统一要求上下对口,有条件的地方课加大机构整合力度,合并一些职能相同相近的部门,甚至允许一个部门对应上级几个部门。 特点二是以转变政府职能为核心。机构改革在职能定位、理顺体制、机构设置、责任界定、层级分工等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并体现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突出强调地方政府要更好履行职责和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特点三是责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中央关于地方政府机构改革的意见要求,在赋予部门职权的同时,明确其承担的责任,要通过“三定”(定职责、定机构、定编制)工作,实现权责统一,有权必有责、用权受监督、违法要追究,推动责任政府建设。 特点四是首次提出机构编制备案制度个层级调剂制度。中央要求,要严格执行机构编制审批程序和备案制度。改革过程中,人员编制虽然总额不得突破现有规模,但是在同一层次内,可以根据职能的调整,对人员编制实行动态管理,实现有增有减,优化结构;如需跨层级调整必须按程序报批。这在历次地方政府机构改革是首次,是针对新一轮改革的特别创新之举,充分体现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结合。 推进新一轮地方政府机构改革要体现: 1、城乡一体原则。地方政府机构改革应当遵从“城乡一体化”发展原则,在机构设置和职 能整合上要体现土地利用和城乡规划、城乡产业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城乡劳动就业的统筹,以更好地促进公共资源在城乡之间均衡配置、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自由流动,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发展融合。 2、满足需要原则。一要满足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二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三满足利益多 远的需要(充分考虑地方利益、地区利益、行业利益、阶层利益的平衡,既要构建合理的利益配置机制,又要防止追逐违法利益);四要满足技术发展需要(转向建设以流程为中心的流程导向型政府,整合政府资源,再造工作流程,减少管理层级,实行扁平化管理) 3、统筹兼顾原则。统筹兼顾职能设置、权利配置、府际改革(即统筹上下级政府机构改革, 以利于形成上下合力1。使得行政成本1+1<2,行政效率1+1>2)各种内外上下级关系。 1石亚军,施正文.探索推行大部制改革的几点思考[J].中国行政管理,2008(2):9-11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 标准文献综述格式及范文一、文献综述的基本要求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论文(设计)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初步)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2.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论文保持大体上的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3.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论文(设计)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论文类题目提交3000字左右的文献综述,设计类题目提交2000字左右的设计方案报告;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论文(设计)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设计)答辩。文献综述是针对某一研究领域或专题搜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就国内外在该领域或专题的主要研究成果、最新进展、研究动态、前沿问题等进行综合分析而写成的、能比较全面的反映相关领域或专题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的综述性文章。“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评述。1. 毕业论文(设计)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应该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题目:一般应采用《×××研究的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前言:点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论文(设计)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论文(设计)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论文(设计)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论文(设计)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论文(设计)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2. 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论文(设计)的论题相关,与毕业论文(设计)的参考文献数量一致,原则上不少于15篇,并且要有外文文献;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一般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3. 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论文(设计)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引用文献要加以标注。4.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论文(设计)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论文(设计)保持一致。1. 文献综述应始于选题,要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进行撰写,原则上要在毕业论文(设计)正式开题之前完成。2. 文献综述与毕业论文(设计)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和电子文档。摘要:民俗文化本身就带有稳定及和谐的特质,一直是维持社会和谐的不可缺少的因素,在建设和谐社会的过程中同样可以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为此,对民俗文化的开发研究也成为我们急需努力探索的课题。现阶段,我们更应继承、保护和开发利用好我国的民俗文化资源,使之丰富和发展我国的文化建设。而针对当前我国民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如保护力度不够、保护方式不完善、开发方式不合理以及民俗精神淡化等一系列的问题,本文结合各家观点对我国的民俗文化开发研究进行了大量详实的文献综述。关键词:民俗文化;现状;保护;继承;科学开发Overview on our state folk cultural developmentAbstract:Folk custom culture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2篇 关于教育社会学论文范文一:教育社会学视角下的知识教育与道德教育 基础教育整天围着书本转,老师是从早跟到晚,就是让学生好好学习书本知识,其它方面几乎很难顾及到,而且把老师也累得够呛。甚至把老师变成了传授书本知识的工具,老师只要能把班里的成绩带上去,就是好老师,就是优秀老师,否则这个老师是不合格的,没有水平的。殊不知,老师的言行时时刻刻在影响着学生,我们现在很多学生不像学生,就与老师的言行多少是有关系的,比如有老师教导学生要知恩图报,要感恩这个世界,可是他自己却并没有任何感恩的行动,甚至传出他不好的话语来。 道德是对人的基本要求,人要是不讲道德或不讲理,与动物又有何异,所以我们骂那些没有道德或良心的人叫禽兽不如或猪狗不如。由此可见,道德是对人的最基本的要求。但是道德是被人内化而接受的,它与法律不同,因为违反法律我们可以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制裁和惩罚,而对于违反道德的人,我们通常则会显得束手无策,无可奈何。因为道德没有刚性的要求,它更多是依赖人的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一种刺激反应,凭着这种自觉性和对外界环境的刺激反应,人进行自我约束,所以“慎独”的境界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的。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其实是非常容易看出来的,因为只要有人,就有道德存在的地方,而且道

德水平的高低直接可以通过每一个人的行为表现来观察和衡量。一个社会道德水平的高低,不仅能反映出国民素质的高低,更能体现出社会的文明发展程度,所以道德教育在任何时候都是非常重要的,同时,道德教育也是最难做好的教育。道德教育与书本知识教育不同,书本知识教育可以通过考试来测量,而道德教育是否做好,人们的道德素质是否符合社会发展的要求,是很难通过考试来测量的。当前,我们的道德教育也是通过书本来这个途径来实现的,其测量方式也是考试,但是考试成绩高是否意味着道德素质就高,是否意味着道德教育就做好了呢?答案是否定的,纸上他可以这样写,可实际他会怎么做我们很难去要求他,而且他写的是否就是自己的真实想法,或者他内心是否真正接受了这样一种理论和思想,我们往往很难把握。“当今人们已不满足于给学生一个简单的考试分数或能力分数,他们更希望考试能够提供诊断信息,能够报告学生的认知结构。”所以道德教育在当下非常难做,就连我们的精英群体——大学生,现在也变得非常难教育,其知识水平高低先不说,就看他们的日常表现,我们就能发现,我们的道德教育其实是处于滑坡状态,学生对于思想道德教育课,无非是把它当成考试课,至于里面所要求的,不少学生往往对此不屑一顾,认为只要考试能过关就可以了。因此,道德教育考试化也是当下道德教育面临的最大难题,而且现在还没有一个更好的方式取代考试。其实,用考试方式测量道德水平的高低往往效果欠佳,而不用考试方式测量,又找不到更好的测量办法,所以道德教育现在面临两难困境。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力量,没有教育的发展,社会的

开放式小区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现代城市里的居住小区都以封闭式结构为主。随着社会发展和居民精神需求提高,封闭式结构居住小区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居住区作为城市形态的重要有机组成单元,而封闭式的居住小区让城市空间结构变得分离和单一,缺乏连续的公共空间承载人们的活动和交流。小区内外部隔离导致外部缺乏相应的公众监督,街道安全性降低,而小区内部居民之间缺乏公共活动和交流参与也让整个小区居民逐步缺乏地方感和归属感。此外,郊区封闭性大型住宅区的无序蔓延让资源和环境遭到破坏,城市空间的居住分异现象越来越明显。这一系列经济、社会、安全问题让人们逐步开始反思这种居住模式。开放式结构小区就是在保持城市多样性的基础上而发展。从规划和建设角度来看,开放式结构小区拥有开放的公共空间和私密的居住空间,前者是居民共同活动和交流的场所,后者是保持安全与安静的居住场所。从道路体系来看,开放式结构小区道路与周边环境有机结合。它们所形成的网络状道路结构有助于改善城市拥挤问题。从人口与人文来看,开放式居住小区提倡的是多元化的居住人口和建筑形态,以保持城市的多样性和居民需求的多样性,改善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现象。论文就如何发展开放式居住小区提出了思路与建议。 在2015年2月21日晚,新华社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的若干意见》(下称“《意见》”),提出了未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总体目标和重点任务。客观来讲,《意见》里的很多提法符合城市发展规律,改革措施具有新意、富有内涵。但是,社会舆论对《意见》的其他方面关注并不多,却形成了聚焦第十六条“新建住宅原则上不再建设封闭住宅小区。已建成的住宅小区和单位大院要逐步打开”(以下简称“小区开放”)的舆论漩涡。相应的话题迅速引爆舆论场,并且连续多日在社交网络呈现“霸屏”之势,直到3月5日“两会”开幕时,关于推广街居制的政策争论仍在持续发酵。 在面对新的政策的时候,公众对“小区开放”政策普遍存在误读的现象,在面对这些问题的时候,部分专家、学者及官员也给出了相关的解释,来说明“小区开放”的利弊关系。按照部分专家、学者和官员的解释,“封闭住宅小区是农耕时代的产物”,随着大宗用地开发越来越普遍,宽马路、超大封闭社区形成,不但阻碍了“小街区、路网密”的形成,进而形成交通堵塞;还破坏城市街道的生活性,不利于形成更良好的关系。有评论指出,公共、开放的街道是城市活力的源泉,社区的大型化、封闭化却导致街道的生活性功能降低。例如,封闭小区之外的街道就难见到小商店、怡人的环境、步行空间、绿带、休憩场所等。正向来看,小区开放正是为了解决“城市病”。 其一,小区开放可以缓解交通压力,部分官员和专家回应:不少城市断头路和丁字路因封闭的住宅小区而起,带来交通阻塞,因而要打开占据城市中心地带的单位大院和封闭小区; 其二,小区开放有利于激发社区活力,有学者和媒体引用国内、国外开放小

行政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前言 当今全国上下正在全面构建和谐社会,其必定是一个法治社会,一个法治社会就必须全面实行依法行政。只有坚持依法行政才能保证国家政策的统一性、连续性和稳定性,维护法律公正,使行政管理法律化、制度化,真正做到一切行政管理都能“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为保证行政执法的依法、严格、公正和文明,必须在行政机关中广泛树立和谐执法理念,为和谐社会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在依法行政政策推行的进程中却出现了些许问题,如:工作体制不顺畅,现实工作中,一些行政机关的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对于什么是依法行政,为什么要依法行政,怎样才能依法行政,还存在模糊的、甚至是错误的认识,所以需要进一步加强政府法制机构建设,同时提高依法行政执法人员的意识。真正做到执政为民,和谐执法。 (一)依法行政的理论阐述 依法行政思想渊源古今中外皆有阐述,但都是源于“法”。执政者有其自身的权力,但合理的利用权力则成为他们控制自己政权的一种方法,西方资产阶级为了推翻宗教的压迫,制定了法律,并要求执政者必须依法行政;中国古代商鞅为使新建的秦王朝依序管理,他以法的形式要求百姓遵从执政者的领导,直到近代中国,执政者才制定出依法行政的发令,到新中国成立后依法行政走过风雨最后才慢慢走上正轨。依法行政的发展中学者们为其规定了基本内涵,分别从依法行政的主体,所依之法和行政行为来阐述,对于依法行政的特征有学者从行政和法的关系来阐述,他认为“依法行政的特征包括了依法行政中‘行政'和‘法'的关系,具体是:法优先于行政,法高于行政;行政必须有法,无法律即无行政;行政必须服从于法。在对依法行政的目标的研究上要做到的一点是决策的科学民主,所谓科学化是指要使政府的决策尊重科学,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社会实际,不能想当然,不能长官意志;所谓民主化是指尊重人民群众的意愿,广泛听取人民群众意见,反映人民群众要求,体现人民的当家作主,决策体现民意,实现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但是,现实生活中,一些行政执法人员以自身利益为主,不顾人民的意愿,造成在执法中“霸气”十足、“匪气”十足,违法执法、野蛮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 教育管理范文江西广播电视大学毕业论文题目:关于农村小学生解答应用题难的分析及解决方法学生姓名: 杨红学号:专业名称: 教育管理学习层次: 本科年级: 12秋指导老师: 高井坪职称: 副教授教学点: 湖口九江广播电视大学论文目录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1) 二、研究的内容及可行性分析…………………………………………………1三、论题的研究方法……………………………………………………………2四、论文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措施和建议……………………………………2五、参考文献……………………………………………………………………2六、论文提纲……………………………………………………………………5七、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81.宣传自己的事自己管的思想………………………………………82.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执行班规的自觉性……………………………83.培养学生的自主管理能力………………………………………………94.制定学生自主管理机制…………………………………………………11八、建立合理完善的班级管理制度……………………………………………121.要建立班干部轮换制、班干部全员制…………………………………122.要建立一套完整的监督制度……………………………………………123.树立典型…………………………………………………………………13 论文提纲实践证明,良好的班集体能激励着学生不断进取,使学生更加积极、轻松,充满激情地投入学习。 而要形成良好的班集体则必须依靠良好的班级管理。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真正的教育是自主教育,是实现自主管理的

剪力墙结构文献综述

毕业设计文献综述 题目:高层剪力墙结构住宅体系结构设计子题:大连市甘井子区恒大御景湾1号楼建筑结构设计 学院海洋与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土木工程 班级2012-1 姓名马浩涵 学号1204100116 导师上官子昌 2016年1月11日

文献综述 一.剪力墙结构体系概述 结构体系是指结构抵抗外部作用构件的组成方式。利用建筑物墙体作为承受竖向荷载、抵抗水平荷载的结构,称为剪力墙结构体系。剪力墙是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中重要的基本构件,与竖向承力的框架柱相比,具有竖向高度大,平面长而厚度相对小等特点,属于混凝土构件中的“薄壁”构件。剪力墙在承载力和平面内刚度方面都具有突出的优点,但同时由于长度较长而厚度较薄,需要考虑其剪切变形并避免平面外受力等不利状况。当然,剪力墙结构的缺点和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主要是剪力墙间距不能太大,平面布置不灵活,不能满足公共建筑的使用要求。此外,结构自重往往也较大。 二.高层建筑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应用与发展 在较高的高层建筑中,现浇钢筋混凝土剪力墙结构的整体性好,刚度大,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向变形小,侧向变形是弯曲型,承载力要求也容易满足。墙体同时也作为围护及房间分隔构件。竖向荷载由楼盖直接传到墙上,因此剪力墙的间距取决于楼板的跨度。一般情况下,剪力墙间距为3~8m,适用于要求较小开间的建筑。当采用大模板、滑升模板或隧道模板等先进施工方法时,施工速度很快,可节省砌筑隔断等工程量。因此,剪力墙结构在住宅及旅馆建筑中可以得到广泛的应用。 以下两种结构是剪力墙结构体系的发展,可使其应用范围扩大。 1.底部大空间剪力墙结构 在剪力墙结构中,将底层或下部几层部分剪力墙取消,形成部分框支剪力墙以扩大使用空间。框支剪力墙的下部为框支柱,与上部墙体刚度相差悬殊,在地震作用下将产生很大的侧向变形。关于奥利弗医疗中心主楼的震害分析说明了完全又框支剪力墙构成的建筑在地震作用下造成的严重危害。因此,在地震区不允许采用完全的框支剪力墙结构体系。在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中,一般应把落地剪力墙布置在两端或中部,并使纵向、横向墙围成筒体,在底层还要采取加大墙厚、提高混凝土强度等级等措施加大底层墙的刚度,使整个结构上下刚度差别减小。上部则应采用开间较小的剪力墙布置方案。因为框支剪力墙承受的剪力大部分要通过楼板传到落地剪力墙上,落地剪力墙之间的距离要加以限制,墙的距离与楼板宽度之比不超过3,抗震设计时不超过2~2.5,同时还要加强底层大空间与上部剪力墙之间的过渡层楼板的整体性和刚性,这层楼板应采用厚度较大的现浇钢筋混凝土板。在我国,这种底层大空间剪力墙结构已经被广泛应用。底部多层大空间的剪力墙结构也正在实践和研究中逐步发展。 2.跳层剪力墙结构 跳层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与柱隔层交替布置。当把多片这样的单元组合成结构时,相邻两片的剪力墙布置层互相错开,即形成跳层结构。跳层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采用跨度不大的楼板,可以获得空间较大的房间,又可避免由柱形成的软弱层。如果从单片结构看,它的侧向变形将集中在柱层,这对柱的受力十分不利。但当相邻两片抗侧力结构的剪力墙交替布置时,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文献综述是在对文献阅读、选择、、分类、分析和综合的基础上,者用的语言对某一问题的状况综合叙述的情报。文献的搜集、整理、分析都为文献综述的撰写奠定了基础。 文献综述格式包括: 文献综述的引言: 包括撰写文献综述的原因、意义、文献的范围、正文的标题及内容提要; 文献综述的正文: 是文献综述的主要内容,包括某一课题的历史 (寻求问题的发展历程)、现状、内容 (寻求认识的进步),方法的分析(寻求方法的借鉴),已解决的问题和尚存的问题,、详尽地对当前的及发展趋势,不但可以使者方向,而且便于他人该课题的起点和切入点,是在他人的基础上创新;

文献综述的结论: 文献的结论,概括指出对该课题的意见,的不同意见和有待解决的问题等; 文献综述的附录: 列出参考文献,说明文献综述所依据的资料,综述的可信度,便于读者检索。 一、文献综述不应是对已有文献的重复、罗列和性介绍,而应是对以往的优点、和的批判性分析与评论。,文献综述应包括综合提炼和分析评论双重含义。 文献综述范文1:“问题————交流”小学数学教学模式的 ... ...在网上浏览了数百种教学模式,下载了二百余篇教学模式的文章,研读了五十余篇。概括起来,我国的课堂教学模式可分三类:(1) 传统教学模式——“教师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是主义学习理论,是我国长期学校教学的主流模式。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2) 现代教学模式——“学生中心论”。这类教学模式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张从教学思想、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均以学生为中心,20世纪 90年代,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迅速发展。它的优点是... ...,它的缺陷是... ... (3) 优势互补教学模式——“主导——主体 “文献综述格式和写作技巧(文献综述范文)” 论”。这类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兼取主义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之长并弃其之短,是对“教师中心论”和“学生中心论”的扬弃。“主导——主体论”教学模式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但在教学实践中还行之的可以操作的教学方法和模式。 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复习导入——传授新知——总结归纳——练习——布置作业”。教学模式无疑束缚了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当今较为先进的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可表述为“创设情境,问题——问题,方案——交流方案,解决问题——模拟练习,运用问题——归纳总结,认识”。教学模式力求教师的主导作用

文献综述模板范文

海南大学 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报告 题目:芦荟提取物的杀虫活性初探 学号: 20070124035 姓名:张宇博 年级: 2007级 学院:材料与化工学院 系别:化工系 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 指导教师:陈祎平(教授)/梁振益(工程师) 完成日期: 2011 年3月30日

前言 浸渍法是在提取时将中草药溶解于溶剂中,以使其有效成分浸出、提取出来。选取溶剂时依照相似相溶原理。但浸出率较低,如果用水溶解,提取液还会发霉变质,因此注意加入适当的防腐剂。 渗漉法是将中草药粉末先装在渗漉器中使药材浸渍24~48h膨胀,然后不断添加新溶剂,使其自上而下渗透过药材,从渗漉器下部流出、收集浸出液的一种浸出方法。经典液体色谱技术分离量大,载样品多,操作方便,设备简单,能在单位时间内获得较多量分离组分,是进行天然产物常用的方法。 在回归自然思潮的影响下,人类越来越青睐于绿色的健康产品。含有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产品是众多健康产品中的佼佼者。对芦荟及其有效成分的研究也是各国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多种多样的芦荟产品丰富着人们的生活,但国内很少有高附加值芦荟产品的生产与推广。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对芦荟的相关报道与研究,为芦荟产品的研发提供了较为具体的文献参考。。 鉴于化学农药本身固有的缺点和人们不合理的长期滥用,导致了严重的环境问题,也破坏了自然界的生态平衡,人们越来越倾向于从天然物质中寻找更安全、更有效的杀虫物质,以开发新型的杀虫剂。从植物中筛选杀虫活性成分,开发出植物源杀虫剂。植物源杀虫剂,又有人称之为“中草药农药”,由于其来源于天然的生物,具有与环境良好的相容性,易降解,残效期短,不污染环境,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其研究和开发近年来已成为国内外农药研究领域的一个重要课题,具有广阔的市场前途,己成为近年来国际上研究的热点。杀虫植物的抽提物可以直接用于防治害虫,或者与其他农药复配使用以提高药效和安全性,或者以杀虫活性物质为模板,研制和开发新型的杀虫剂。 芦荟作为百合科中的一个属种,是一种多用途的植物,有着较强的市场开发潜力,具有生命力强,药用价值高等特点,有良好的产业开发利用前景,对它的研究和开发将会给人类带来可观的经济价值

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

《文献信息检索与图书馆利用》 结课作业 题目:关于居住区生态设计的文献综述学院:建筑学院

居住区生态设计研究 摘要: 随着国内房地产的大力发展,各类打着“生态居住区”旗号的设计层出不穷。什么是真正的生态居住区?如今的生态居住区发展如何?真正的生态居住区是什么样的?这是本文将要探讨的话题。 关键词:居住区生态规划设计 前言: 居住区是城市居民生活的载体,在城市化日益加剧的潮流之中,人们对于居住条件的要求日益增长。我们通过先进的技术条件不断地满足人们的需求。但是,与此同时我们付出的代价是消耗掉大量的不可再生资源。据初步测算,城市建成区用地的30%用于住宅建设,住宅建设用钢量占全国用钢总量的20%,水泥用量占全国总用量的17.6%,城市水资源的32%在住宅使用过程中消耗,住宅使用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20%左右,若加上建材生产和建造的能耗,住宅的总能耗就将达到我国总能耗的37%左右。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应该引入到居住区的设计之中。通过对资源的循环利用,打造一个生态型的居住区,立足于环境保护和节约资源。在一定的时间、空间体系内建立起人和自然和谐共处的聚居环境。本文通过对国内外生态居住区最新研究的探讨,研究生态居住区建设的最新成果。 国内居住区生态设计 国内目前在居住区生态设计方面主要集中体现在绿化景观、节能环保两方面的措施。 1.绿化是让人亲近自然的最好方式,在我国的居住区设计规范中,对于绿化率的要求十分明确,各地方政府也通过各类条文对于居住区的绿化率有各自的要求。总的来说居住区的绿化主要有丰富市民生活、美化环境、改善小气候、保护环境卫生、防灾避灾、保持坡地的稳定性等作用。在具体设计上,注重绿化布局的层次、风格与建筑物要相互辉映:注重不同植物各方面的相互补充融合,例如,除普通草本植物外,注重观赏花木、阔叶乔木、食用果树、药用植物和芳香植物等的种植;同时注重发挥绿化在整个小区生态中其他更深层次的作用,如隔热、防风、防尘、防噪音、消除毒害物质、杀灭细菌病毒等,甚至从视觉感官和心理上消除精神疲劳等作用。一般意义上的绿化已经不能充分满足人的需求,目前更多的设计侧重于对立体绿化的研究,建筑屋面、墙面绿化、立体种植等。这些方面的绿化措施可起到保温、遮阳、截水、净化空气等效果。屋顶花园是目前居住区绿化大力发展的方向,通过绿化、配置必要的游憩设施(坐椅、茶座等),使屋顶成为仪次于地面的一种新型的积极户外活动空间,如果建筑间通过连接廊相连,将进一步激活屋面的活力,一改灰色、消极屋面空间为绿色、有活力的空间。 在我国的居住区绿化规划中不注重地域性。由于各种原因,崇洋现象十分普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最新篇)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 201X行政管理论文范文参考文献一 曾康霖.信用论.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3 李伟,王晓雅.现代企业信用系统的构建.《技术经济》201X,5 加里贝克尔.人类行为的经济学分析.上海:书店,1995 孙智英.信用问题的经济学分析.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1X 汪利娜.美国住宅金融体制研究.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张真.美国信用管理法律法规借鉴.20201X-9-23 罗纳德麦金农经济发展中的货币与资本.上海:上海二联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199 7. 王征宇等.美国的个人征信局及其服务.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 3. 薄小雷.我国企业信用管理状况和改进措施.201X-12-2 陈洪隽.我国社会信用建设的回顾、问题、展望.中国集体经济,201X 张宏军.我国企业信用的制度性缺陷及其治理对策.江苏商论,201 10 李国丽,吴情茹,方新安.关于企业信用及其建设的对策.企业天地,201X 郭爱萍.我国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几个问题}J].求实,201X

徐本林.信用缺失的成因及其对我国经济的侵蚀LJ].理论探索,201X, 刘迅.建立企业信用监管体系中应注意的问题.工商行政管理,201X 左京生.加强企业信用监管体系建设.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1X.1 梁彗星.市场经济与公序良俗原则.北京:法律出版社,199 4. 张青.信用与企业信用制度.湖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X年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北京:人民出版社,197 4. 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北京:科学出版社,200 林钧跃.企业信用管理.北京:企业管理出版社,2001 黎民.公共管理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 戴维伊斯顿著,政治体系一政治学状况研究.马清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3, 吴钢,公共事业评价.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 3. 朱毅峰,吴品妹美国信用管理体系简介.中国金融半月刊,200 3. 吴品妹,现代信用学.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 .叶启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 4. 颜佳华等.公共决策研究一文化视野中的阐释.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1X

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毕业论文

论文摘要 内部制度化管理是约束政府机关行为、提升政府机关工作效率的重要手段,在我国行政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推进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深入具备重要意义。本文研究立足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问题,沿着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联系理论与实践,对如下问题进行研究:第一,介绍本文研究背景、目的和意义、思路及方法,相关文献综述;第二,对我国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现实情况进行介绍和说明;第三,分析当前我国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实际案例进行说明;第四,着重分析制约我国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发展的原因;第五,制定针对性解决方案,以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政府机关的内部制度化管理深入发展。 关键词: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困境;对策

1绪论 (1) 1.1研究背景 (1) 1.2研究目的和意义 (1) 1.3研究思路及方法 (1) 1.4文献综述 (1) 2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现状 (2) 2.1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模式介绍 (2) 2.2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内容及现状 (2) 3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存在的问题 (3) 3.1制度化管理效率不高 (3) 3.2人治色彩仍然显著 (3) 3.3系统内部沟通协调能力不足 (4) 3.4不当行政行为严重程度没有显著降低 (4) 4阻碍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因素分析 (4) 4.1机关组织结构的冗杂 (4) 4.2传统的机关管理理念 (4) 4.3缺乏统一的标准化制度 (5) 4.4监督问责机制匮乏 (5) 5促进政府机关内部制度化管理的建议 (6) 5.1推进组织结构改革 (6) 5.2构建现代机关管理氛围 (6) 5.3注重构建统一的管理制度 (7) 5.4重点完善监督问责机制 (7) 总结 (7) 参考文献: (8)

文献综述的写法及参考范文

文献综述的写法 文献综述是对某一方面的专题搜集大量情报资料后经综合分析而写成的一种学术论文,它是科学文献的一种。文献综述是反映当前某一领域中某分支学科或重要专题的最新进展、学术见解和建议的它往往能反映出有关问题的新动态、新趋势、新水平、新原理和新技术等等。 要求同学们学写综述,至少有以下好处: ①通过搜集文献资料过程,可进一步熟悉科学文献的查找方法和资料的积累方法;在查找的过程中同时也扩大了知识面;②查找文献资料、写文献综述是科研选题及进行科研的第一步,因此学习文献综述的撰写也是为今后科研活动打基础的过程;③通过综述的写作过程,能提高归纳、分析、综合能力,有利于独立工作能力和科研能力的提高;④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可难可易。对于毕业设计的课题综述,则要结合课题的性质进行书写。 文献综述与“读书报告”、“文献复习”、“研究进展”等有相似的地方,它们都是从某一方面的专题研究论文或报告中归纳出来的。但是,文献综述既不象“读书报告”、“文献复习”那样,单纯把一级文献客观地归纳报告,也不象“研究进展”那样只讲科学进程,其特点是“综”,“综”是要求对文献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归纳整理,使材料更精练明确、更有逻辑层次;“述”就是要求对综合整理后的文献进行比较专门的、全面的、深入的、系统的论述。总之,文献综述是作者对某一方面问题的历史背景、前人工作、争论焦点、研究现状和发展前景等内容进行评论的科学性论文。 写文献综述一般经过以下几个阶段:即选题,搜集阅读文献资料、拟定提纲(包括归纳、整理、分析)和成文。 一、选题和搜集阅读文献 撰写文献综述通常出于某种需要,如为某学术会议的专题、从事某项科研、为某方面积累文献资料等等,所以,文献综述的选题,作者一般是明确的,不象科研课题选题那么困难。文献综述选题范围广,题目可大可小,大到一个领域、一个学科,小到一种算法、一个方法、一个理论,可根据自己的需要而定。 选定题目后,则要围绕题目进行搜集与文题有关的文献。关于搜集文献的有关方法,可以如看专著、年鉴法、浏览法、滚雪球法、检索法等等,在此不述。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学前教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小编收集了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欢迎阅读。 学前教育文献综述范文【一】 概述, 学前智育是由家长及幼师利用各种方法、实物为开发学前儿童的智力,使他们更加聪明,有系统、有计划而且科学地对他们的大脑进行各种刺激,使大脑各部位的功能逐渐完善而进行的教育。学前智育是学前教育学的重要内容之一,是构成学前教育学的科学体系的一部分。儿童是人生智力发展的基础阶段,又是发展最快的时期,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对幼儿智力及其日后的发展有很大的作用。超常儿童的形成、发展,无一不与适当、正确的学前教育有关,尤其是智力方面的学前教育。学前智育是一个多方面的培养过程。 原则, 是对0岁至入小学前儿童实施教育应遵循的基本要求。幼儿园教育工作的原则是,体、智、德、美诸方面的发展应互相渗透,有机结合;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注重个体差异,因人施教,引导幼儿个性健康发展;面向全体幼儿,热爱幼儿,坚持积极鼓励、启发诱导的正面教育;合理地综合组织各方面的教育内容,并渗透于幼儿的一日生活各项活动中,充分发挥各种教育手段的交互作用;创设与教育相适应的良好环境,为幼儿提供活动和表现 能力的机会与条件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中。依据0岁,6岁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学前教育的原则可概括为, (1)从胎教开始适应各年龄发展和个体发展的教育; (2)促进学前儿童体、智、德、美的良好发展与个性的健康发展;

(3)成人对学前儿童的照管与教育相结合; (4)以兴趣诱发,在游戏中成长; (5)创设适宜的环境,发挥其教育的功能。 趋势, 简述 自80年代以来,加强学前教育成为世界未来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许多国家把学前教育作为整个教育的基础,并依据教育学、心理学、生理学和保健学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尝试新的改革,以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学前教育逐步被纳入义务教育和终身教育体系,在学前教育的目标、制度、内容、方式和方法等方面,都出现一些新的趋势。了解并研究这些新的动向,将有助于我们借鉴别国的经验,促进本国学前教育的发展。现将80年代以来,尤其是90年代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发展的一般趋势综述如下。 学前教育中心的转移 80年代以来,世界发达国家学前教育目标有一个明显的变化,那就是由”智育中心”向注重整体发展方向转变。60年代,美、日、苏等国在冷战和“知识爆炸”等因素的压力下,都以高、新、难等原则 进行中小学课程改革,教学内容逐级下放。尤其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姆关于儿童早期智力发展的观点,受到许多国家的重视,加强早期智力开发成为美、苏、日、德等国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在这种情形下,人们倾向于把早期教育误解为早期智力开发,导致”智育中心”,忽视学前儿童社会性和情感的发展。随着冷战时代的结束和人文主义教育观的复归,80年代以来,各国教育工作者都呼吁要纠偏。1985年6月在日本召开的”日、美、欧幼儿教育、保育会议”的中心内容,就是要求从”智育中心”转向幼儿个性的全面发展。人们意识到,各育之间是相互联系的,社会和情感问题应被看成智能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990年`4月,日本开始实

相关主题
文本预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